炭疽病频发美国,认识与预防刻不容缓

炭疽病频发美国,认识与预防刻不容缓

一、炭疽热频袭美国,认识防范刻不容缓(论文文献综述)

赵任媛[1](2021)在《公共健康需求下我国药品专利强制许可制度研究》文中指出

冯静静[2](2021)在《1950年代郑州市急性乙类传染病防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成立初期,郑州常年因气候、洪涝灾害、群众生活环境差、医疗设备不足、封建迷信思想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各种疫病频发。特别是麻疹、白喉、百日咳、猩红热、伤寒、疟疾、乙脑等急性乙类传染病的肆虐,造成大量的人口患疫和死亡,严重阻碍了郑州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中国的建设。面对疫病丛生的局面,郑州市党和政府积极投身于公共卫生防疫事业中,明确防治疫病的政策法规,健全疫病防治卫生机构,利用各种途径开展防治疫病宣传,实行疫情调查制度和报告制度以及强化隔离治疗、预防接种、环境卫生整治等一系列防治疫病流行的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疫病的蔓延。在防治疫病的过程中郑州市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这一时期卫生防疫运动中来,促使了传染病防治良好社会环境的形成。郑州市在疫病防治过程中政府与社会、民众之间的互动,不仅成功地遏制了传染病的肆虐,改善了郑州城市环境卫生面貌,而且提高了群众对新生政权的拥护,使人民群众认识到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事业的发展是全体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国家的建设需要民众共同参与,为中国共产党新生政权在郑州的巩固奠定了良好的民意基础。本文以1950年代郑州市急性乙类传染病防治为视角,着重论述了政府和民众防治疫病流行所采取的措施,有效地降低了各种疫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积累了丰富的卫生防疫、改善环境、提高群众卫生防疫观念等宝贵经验,建立起一套卫生防疫体系。为当下党和政府理性而有组织地运用公共权力和社会力量进行防治新冠肺炎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韦莹婵[3](2017)在《广西县级公立综合医院卫生应急能力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近年来,突发公共事件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增多,众多来势汹汹的突发公共事件严重威胁国民健康,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医疗机构需要承担基本医疗服务、疾病的筛查、传染病的防治、疾病的康复以及健康教育在内的公共职能,医院是突发公共事件紧急救援的直接参与单位、医疗和心理救助场所以及事发前的识别和预警单位,医院面对能力的高低能很快影响整个应急体系效能的发挥。“非典”之后,广西区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要求,积极地开展了面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建设工作。本次研究通过对广西区内所有的县级公立综合医院应急能力现状调查研究,旨在了解广西县级公立综合医院面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现状,并从八大方面分析区内三个不同的经济区域的县级公立综合医院卫生应急能力建设现状,从而为广西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县级医疗机构卫生应急能力建设方案提供依据,也为初步建立针对本区情况的规范科学应急能力调查、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确定公立综合医院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后,初步制定广西县级公立综合医院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能力评估表,确定调查方案之后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计生委卫生应急办公室下发调查表对广西72家县级综合公立医院的突发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建设现状进行普查(收回有效问卷70份),通过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调查数据采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19.0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广西经过“一案三制”和“一体两能”的建设,广西县级公立综合医院应急能力建设有了明显成效,应急制度和应急机制初步建立,医务人员危机意识普遍增强,应急准备和处置能力明显提高。但县级医疗机构应急组织管理体系还未健全,科学规范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应急人员技术水平较薄弱,处置突发事件的流程尚未规范化。基层医院的应急任务就是要在短时间内通过科学分析得到精确的信息,从而立即采取应急处理对策,减少灾害对人类造成的伤害,尽可能的减少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因此,我区县级公立综合医院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建设不是短时间内能建设起来的,也不是投入财力购买基础设施设备,而应该有长期建设理念,不断完善各项应急管理制度(应急预案、应急队伍、装备物资、培训演练)的同时,打造一支训练有素、反应迅速、装备合理、处置高效的卫生应急队伍,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的应急知识培训与技能训练,努力打造海(水)上、陆地、空中立体紧急医学救援网络,建设区域紧急医学救援中心,以打造2小时紧急医学救援圈为目标,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医院面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刘甜[4](2016)在《完善我国反恐预警机制研究》文中提出“9·11”事件给全世界的反恐预警工作敲响了警钟,此后,各国都在逐步建立健全本国的反恐体制和反恐预警机制。作为由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反恐预警机制实现了国家之间、反恐部门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能够对恐怖主义活动提前做出预测和监控,从而有效地减轻甚至避免恐怖主义犯罪活动带来的破坏性灾害。该文采用了历史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演绎与归纳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着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以公共治理理论和危机管理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现实国情,对完善反恐预警机制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借鉴国内外学者对恐怖主义以及恐怖主义犯罪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关于恐怖主义的定义、特征和危害;其次,在现有的反恐预警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现行反恐预警机制存在的各种问题,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再次,选取了美国、俄罗斯和新加坡三个反恐预警机制比较健全的国家进行比较研究,梳理了三国的反恐预警机制模式及特征,进而为健全我国的反恐预警机制提供借鉴;最后,结合我国反恐预警机制中存在问题和其他国家的反恐预警经验,从反恐预警的组织机制、法律保障机制、情报机制和技术保障机制等几个方面来完善我国反恐预警机制。当今世界恐怖主义势力依旧猖獗,我国要重视对反恐工作的预警和防控,不断在实践中完善反恐预警机制,才能有效地防范、打击恐怖主义,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关武祥,陈新文[5](2016)在《新发和烈性传染病的防控与生物安全》文中提出近几十年来,SARS冠状病毒、埃博拉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H7N9等新发和烈性传染病接连出现,严重影响人类健康。新发和烈性传染病病原由于没有有效的疫苗和药物,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等特点,现代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这些病原有可能作为生物武器,威胁我国生物安全。文章分析国内外新发和烈性传染病流行现状,阐述新发和烈性传染病与生物安全的关系以及可能带来的生物恐怖威胁,探讨新发和烈性传染病防控研究的前沿技术,提出了我国新发和烈性传染病防控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落成对新发和烈性传染病的防控和生物安全的防护进行了展望。

崔灵平[6](2014)在《药品专利保护与社会公共利益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药品专利制度是否对社会公共利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对与药品联系最紧密的社会公共健康,还是说为了保护社会公共利益而抑制了医药的技术创新?这些目前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专利权人的经济利益与人类的健康权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了解专利制度的目的与公共健康关系的深刻内涵是什么?我们该怎样权衡利益间的平衡?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亟需解决。这可谓是个研究契机,促成了笔者的研究动机。近些年来,社会公共健康危机不断的发生,一直让人们困扰的艾滋病,不断蔓延的禽流感等世界性重大的传染病都让我们全世界的人们予以关注。对我们整个社会公共利益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尤其对占全世界3/4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药品引起的跨国的公共健康危机越来严重,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成为了WTO架构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议题。对于如何解决药品专利保护和社会公共利益中与药品专利联系最紧密的公共健康利益之冲突,协调其之间的关系成为了一个复杂的话题,同时也成为在知识产权保护中最大的争议之一。本文主要研究药品专利保护与社会公共利益中与药品专利联系最紧密的公共健康之间的协调问题。首先,详细的探讨了药品专利保护制度的内容,了解了专利制度的起源,进而阐述了药品专利制度的发展以及药品的可及性问题。其次,探究公共健康权和药品专利保护之间的冲突考察,主要分析了TRIPs协议下对药品专利的保护,在对于药品的发明和治疗方法TRIPs协议提供的专利保护至关重要,TRIPs协议对于应对这些问题有很重要的作用,它也给予了各成员方一定的灵活性,为世界上那些急需医疗救助的人们和对药品专利的保护之间寻求了一种平衡。随后,通过比较法和案例分析法,探讨了对药品专利保护与社会公共健康之间的平衡与协调,着重分析了《多哈宣言》和《总理事会决议》等的相关规定为解决冲突中的相关规范中的不足与局限性。紧接着探讨了发展中国家为解决其冲突应采取的法律措施和非法律措施。最后,结合我国的现状,详细的分析了药品专利保护和公共健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专利法》规定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关对策,详细的分析了强制许可在我国的具体实施,平行进口专利药在我国的利用以及我国应该对中药及中国遗传资源和传统知识的重视。

吉慧[7](2013)在《公共安全视角下的体育场馆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安全是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四大要素之一,在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纷呈的21世纪,公共安全问题已被提到空前高度。体育场馆作为人群高度聚集、社会敏感度高的城市公共场所,一旦发生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将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扩大化的社会负面影响。在体育场馆建设方兴未艾和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中国,体育场馆的安全问题研究具有较强的战略性和前瞻性。论文针对体育场馆的自身建筑特点,以保障公共安全为设计目标,从拥挤踩踏、火灾、爆炸袭击、生化袭击、赛场暴力五种灾害入手,进行了防御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的应用性研究。疏散和防火是体育场馆安全设计的核心问题,剖析了疏散设计的若干量化指标和薄弱环节,针对火灾不同阶段提出相应的防火设计策略,肯定了性能化防火疏散设计在大空间建筑的应用趋势。论文首次提出赛场暴力概念,分析赛场暴力的产生原因,提出了防护围栏、防护沟、防护墙三种场地隔离的安全设计对策。反恐怖袭击成为体育场馆安全设计的热点问题,从建立防御汽车炸弹边界、强化建筑防爆性能和早期检测三方面探讨了应对爆炸恐怖袭击的防御策略,提出了体育馆的理想抗爆设计模式。论文归纳了防生化的一般应对方法,从源头控制毒剂释放和气流组织控制两方面提出体育馆应对生化袭击的防御策略。体育场馆可成为灾时安全庇护场所,介绍了国内应用现状,以路易斯安娜穹顶和三木体育公园为典型案例总结了国外先进经验。论文充分挖掘场馆室外场地和主体建筑的防灾避难潜力,对其平灾转化能力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平灾结合的避难设计策略和方法。针对室外开敞空间提出了前期引入防灾单元设计理念、强化应急设施的预备、兼顾环境要素的适灾性的应灾设计对策,针对主体建筑提出了采光通风自然化、提高场地空间利用率、增强辅助用房通用性的应灾设计对策。以广州南沙体育中心为例,对一期已建的体育馆进行避难改造,对二期待建部分及时植入避难功能,将其打造为主要服务南沙区并辐射周边城市的中长期收容型避难场所。研究工作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简称FAHP法),以风险理论为依据,构建了体育场馆安全评价的数学模型,实现建筑设计问题的定量化研究。筛选确定出体育场馆前四种高风险公共安全事件:依次为拥挤踩踏、赛场暴力、火灾和爆炸袭击,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安全评价结构及其各要素的权重排序,以广东奥林匹克体育场为研究案例,运用模糊运算实现专业人士主观安全评价的量化操作,进行了基于建筑设计和使用管理方面的安全定级评价研究。论文从气候安全、社会安全、城市生命线安全和食品安全四方面提出了基于大型体育赛事的大安全观,以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为依据,从交通可达性、通道、边界、可进入控制、无障碍设计和风险管理六方面深入分析了体育场馆的赛时安全规划设计及安全管理要点。从管理与警力、监控与设计、通道与边界三方面搭建基于赛事安全的场馆安全评价模型,拟定出10个控制性评价指标和10个公共性评价指标,建立操作简易的加和安全评价方法,并以举办亚运足球决赛的广州天河体育场进行实证。

汪俊君[8](2012)在《生化恐怖袭击下的中国政府危机公关》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引入生化恐怖袭击概念、政府危机公关概念的基础上,描述了生化恐怖袭击的特征和后果,重点论证了政府危机公关在生化恐怖袭击中的角色、功能、价值、意义、影响和实现途径,以现实存在的生化恐怖袭击威胁为语境,,比对了国际生化恐怖主义的新特点与中国政府危机公关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比如制度缺失、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危机公关意识淡薄、人才紧缺、沟通不力、民众抗危能力较弱等等,这些问题使得在恶劣的生化恐怖袭击环境下政府危机公关的难度进一步加剧,危机态势蔓延。2001年,美国发生震惊全世界的炭疽热病菌袭击。后“9.11时代”,生化恐怖袭击的巨大现实威胁使得中国政府日益加深对政府危机公关手段的重视与变革,并且中国政府提出了以开放的心态运用公关手段,学会如何与新闻主流媒体打交道且与之建立良好关系,最终借助媒体、社会团体等组织力量安抚民心,维持社会公共秩序。最后,本文尝试设计了危机状态下公关活动的一般程序,并且通过分析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及相关部门针对本土发生的炭疽热病菌袭击所采取的各项公关活动,总结此类恐怖袭击事件成功的危机公关经验,以此构建生化恐怖袭击下的中国政府危机公关应对体系。其要点是以政府为主导运用危机公关手段筹措物资、技术等各种资源,配合政府所采取的各项危机处理活动,以实现生化袭击下舆情的收集、研判、预警以及舆论掌控的最佳路径,使政府能够及时掌握生化袭击危机所带来的社会、心理等其他反应,利用制度优势形成内在凝聚力来妥善处理生化袭击恐怖事件,减少社会恐慌,使危害最小化。

赵琦[9](2009)在《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应对能力评估工具的开发、应用与评估模型的探索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3年上半年突如其来的SARS爆发,给我国的公共卫生体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SARS疫情的蔓延,充分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机制不健全、重大疫情信息监测报告网络不完善、应急救治能力不足、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薄弱等问题。因此,围绕公共卫生长期需求,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和公共卫生的危机管理机制,已成为当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1、研究目的通过现场调查(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和专家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的评价体系和指标,构建应急体系能力评估模型。具体目标是:(1)提出适合我国现有应急体系应对能力评价框架及指标体系;(2)开发应急体系应对能力评估工具,构建应急能力评估模型(3)描述我国基层应急体系应对能力建设现状(4)评价现有应急体系的能力状况,提出改善能力、完善应急体系建设的策略与建议。2.研究内容与方法通过文献综述、专家咨询、专家论坛等定性研究的方式,构建系统评价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能力的评估框架和评估指标体系,并根据文献描述和专业知识,将定量的指标转化可以获得的评估问卷。在全国范围内抽取不同经济状况的研究现场进行现场评估和应用。采用自行开发和设计的、经过信度和效度评价的评估工具了解能力建设现状,并在现场研究基础上,采用统计学方法探索能力评估模型。定量收集的资料采用Epidata3.1双遍录入,使用SPSS11.0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定性研究的资料采用归纳的方法进行分析。3.研究结果3.1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能力评估工具的开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能力评估应该以县级基层单位的评估为起点和核心。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能力评估工具的开发应该立足于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体系中的业务技术部门,以机构为单位开展评估。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能力评估需涵盖保障能力、预警能力(识别与判断能力)、应急能力(应急处理、现场救治、救援、控制能力)和评估机制四个方面。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综合医院的评价工具包括①预案、规章制度、操作手册等文件、②监测与预警、③实验室检测、④应急队伍及专家库、⑤信息交流与发布、协调机制、⑥演练与培训、⑦应急处置能力和⑧储备八个维度,而乡镇卫生院则着重评估基本卫生服务、监测与预警、实验室检测和应急能力四个方面。县CDC、县医院以及乡镇卫生院的评估工具问卷分别包括了211、184和54个评估指标。研究开发的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较高,总体评价系数均在0.95以上。除了CDC的“信息”维度的系数为0.5833外,其他维度的系数均大于0.6。在CDC和综合医院的问卷中分别有5个(62.15%)和7个(86.75%)的克朗巴赫系数α值在0.8以上。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结果显示各调查问卷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较好。3.2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能力建设现状3.2.1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的18家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平均最大服务半径为81.36Km,平均在职职工61人,以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为主(79.8%),学历普遍较低(主要是中专及以下),而职称多为中级及初级。实验室工作人员占在岗职工总数的6.84%-25%不等。调查地区的CDC均制定和颁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但是仅有25.00%的单位提供的预案满足《条例》的要求,预案涵盖的内容不全面,没有形成体系;研究地区完成了辖区内尤其是传染病的监测体系建设,有89.90%的机构对收集的资料开展流行病学描述性分析,有75.00%的机构可以开展趋势分析,有2家机构仅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做简单的风险分析。监测信息迟报、漏报现象依然存在,传染病的及时率最低为4.23%,传染病漏报率最高达到27.10%不等。县级CDC的实验室还是主要以血液标本为主,开展ELISA、培养等工作。各调查单位都设置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部门,其中常设机构占66.67%,均能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成立应急队伍,有66.67%的机构备有专家资源库。各单位针对重点传染病的各种能力包括监测、识别、应急处理等较强,但是针对原因不明疾病、化学物质中毒、放射物质泄露与伤害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较为薄弱。各单位工作人员对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心普遍不足,仅有30-40%的工作人员认为本单位具有相应的独立应对能力。各单位均已建立了信息沟通、交流与信息发布的制度、长效的培训和演练机制,但是培训内容单一,局限在重点传染病上。能力评分发现,监测与预警方面的得分较高(90.65),而储备的应答情况最差(49.14),不同经济状况地区不同维度得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2.2县综合医院调查的17家县级综合医院中,专业技术人员(医生、护士和医技人员)约占医院总人数的82.30%(65.09-92.20%),平均医护比为1:1.06,有三分之二的医院病床处于超负荷状况。县级综合医院都拥有预案、重点传染病、突发紧急状况的救助手册和紧急救援方案。有三分之一的医院设置了症状监测点,有83.33%的单位要求医生填写门诊日志。各单位均实现了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直报,仅有71.40%的单位会定期分析收集的资料。县医院能够成批收治主要传染病、常见疾病和重大食物中毒的患者,但是对于化学性物质引起的伤害、放射伤害以及自然灾害引起的各种疾患和伤害的救治能力有限,尚不能成批收治外伤患者;不同省份和地区之间,传染病应对能力不同;有15家医院(83.33%)建立了人力资源储备库,但是仅有1家(5.56%)医院储备了心理医生,2家医院(11.12%)储备了家庭护士;紧急状态下各医院的加床能力较弱,平均可以增加10.07%的病床;没有一家医院的实验室加入区域内的公共卫生实验室网络。县级医疗机构与卫生行政部门、上级医疗单位之间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机制,但是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乃至辖区内其他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各地建立了长效的培训和演练机制。从县级综合医院不同维度得分情况来看,培训、监测与预警能力的应答情况较好,而储备的应答情况最差,分别为73.50、65.37和44.93分。3.2.3乡镇卫生院研究共计调查54所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学历和职称普遍较低,基本以中专及以下学历、初级职称为主,分别占调查人数的67.69%和76.15%,基本没有本科以上学历和高级职称的人员。调查地区均建立了完善的计划免疫接种网络,实现了县-乡-村三级管理网络,“四苗”覆盖率均在90%以上。乡镇卫生院均建立了传染病信息管理系统,59.23%的乡镇卫生院实现了传染病网络直报。被调查的乡镇卫生院基本不具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急救能力。基础设施较差、人力资源匮乏、监测预警能力有限、监测网底脆弱等问题严重制约和影响着乡镇卫生院基本卫生服务以及应对能力的发展。3.3应急能力评估模型的探索性研究采用本研究现场收集的相关资料,使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初步建立了基层应急能力的评估模型。研究发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级综合医院的综合能力主要由应急因子、识别因子和保障因子组成,计算公式为:FCDC=0.608F应急+0.242F识别+0.15F保障Fhospital=0.718F应急+0.156F保障+0.126F识别3.4应急能力发展对策研究定性研究发现,我国已经初步建成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的基本框架,但地区间和系统内发展不均衡、职能定位不明确、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普遍存在。聚类研究发现,无论是医院还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均可以归为四类,不同类别能力特点不同,中心位置分布不同,具体表现为(1)综合能力高且单项能力发展均衡,但是单一能力评价平平;(2)三个评价因子各有所长,分别表现为保障机制完善突出的、识别能力强、应急能力强三类。因而在地区能力发展策略制定的时候,应该优先解决能力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高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综合能力4.结论研究开发的能力评估工具包括了保障、预警(识别与判断能力)、应急(应急处理、现场救治、救援、控制能力)和评估机制四个层面,预案与规章制度、监测与预警、实验室检测、应急队伍及专家库、信息交流、发布与协调机制、演练与培训、应急处置能力和储备等八个维度,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基层应急体系的能力评估。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综合应对能力综合反应在应急、识别和保障三个角度,这三个因子构成了基层综合能力三角模型。我国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县-乡-村三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网络,初步形成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大大提高处置突发事件、保障公共安全的能力。但是,卫生投入、人力资源、实验室仪器设备、监测网络建设情况等是影响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应对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能力发展不均衡是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基层单位在今后的能力发展中,应该重点关注能力评估后发现的薄弱环节。对于综合能力发展均衡的机构应该在保持现有优势的基础上稳固发展;对于保障机制落后的机构,应该建立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强化应急机制的建设;对于识别能力落后的机构,应该在今后的资源配置中加大对实验室、监测网络的建设,在人才培养中应该进一步提高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利用能力;对于应急能力薄弱的机构,应该通过培训、演练等方式提高应急队伍的应急意识和应急能力。

叶宁[10](2009)在《政府公共卫生危机公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旨在从各级政府的角度,探讨公共卫生危机公关的原则与策略,总结出目前我国政府在公共卫生危机公关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我国政府公共卫生危机公关起步较晚,因此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一是缺乏危机预防意识,二是缺乏明确的危机公关意识,三是主体职责不明确,四是危机公关体系不完善。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一一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一是增强危机防范意识,加强对危机预警的重视。二是树立强烈的危机公关意识,学会运用公关艺术处理危机。三是进一步明确危机公关主体职责,实行责任制管理。四是进一步完善危机公关体系,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

二、炭疽热频袭美国,认识防范刻不容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炭疽热频袭美国,认识防范刻不容缓(论文提纲范文)

(2)1950年代郑州市急性乙类传染病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状况
        2.国外研究状况
    (三)研究史料与方法
        1.研究史料
        2.研究方法
    (四)研究特色与创新
        1.研究特色
        2.创新之处
    (五)核心概念界定
        1.时间界定
        2.区域界定
        3.急性乙类传染病概念界定
一、1950 年代郑州市急性乙类传染病流行概况
    (一)疫病的流行
    (二)疫情流行月份与季节特征
    (三)疫病流行造成的社会危害
        1.人口疫死
        2.社会秩序受到影响
        3.各行各业受到冲击
        4.社会经济发展受阻
二、1950 年代郑州市急性乙类传染病流行的原因
    (一)郑州市急性乙类传染病流行的自然因素
        1.气候因素的影响
        2.洪涝灾害的影响
    (二)郑州市急性乙类传染病流行的社会因素
        1.环境卫生条件差
        2.医疗设备不足
        3.封建迷信思想
三、1950 年代郑州市急性乙类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一)政府的防疫措施
        1.完善疫病防治的政策法规
        2.建立卫生防疫组织
        3.开展卫生防疫宣传
        4.预防接种
        5.建立疫情报告制度
        6.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二)政府的治疫措施
        1.调查疫源地
        2.全面普查,澄清疫情
        3.交通检疫与隔离
        4.中西医结合治疗
    (三)群众防治疫病的措施
        1.群众积极参与
        2.驱邪避疫与土法防治
四、1950 年代郑州市急性乙类传染病防治的成效与经验
    (一)疫病防治的成效
        1.培训了大批医务人员,增加了卫生医疗机构
        2.改善了市区卫生面貌,提高了群众卫生防疫观念
        3.降低了疫病的病发率和死亡率
        4.巩固了新生政权
    (二)防治疫病获得的经验
        1.坚持党和政府的重视和领导
        2.坚持以人为本,走群众路线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三)防治疫病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少数人对防治疫病缺乏足够的重视
        2.少数部门之间缺乏协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3)广西县级公立综合医院卫生应急能力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调查方法与内容
    1.3 资料整理与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2.2 医院突发公共事件面对能力现状
3 讨论
    3.1 医院基本情况
    3.2 卫生应急组织管理体系初步建立
    3.3 应急预案的制定情况
    3.4 监测与预警
    3.5 信息报告交流与民众媒体宣传
    3.6 应急队伍和专家库建设情况
    3.7 突发事件现场处置和医疗救治能力现状
    3.8 应急物资储备现状
    3.9 培训与演练
4 小结
    4.1 结论与建议
    4.2 本研究不足与下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致谢

(4)完善我国反恐预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1.2 研究的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析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恐怖主义及其危害
    2.1 恐怖主义的内涵
        2.1.1 国外学者关于恐怖主义的定义
        2.1.2 国内学者以及本文关于恐怖主义的界定
    2.2 恐怖主义犯罪的新特征
        2.2.1 恐怖主义犯罪行为主体个体化
        2.2.2 恐怖主义犯罪活动范围全球化
        2.2.3 恐怖主义犯罪活动方式多样化
        2.2.4 恐怖主义犯罪活动基地化、网络化和本土化
        2.2.5 恐怖主义犯罪与宗教信仰相互交织
    2.3 恐怖主义犯罪的危害性
        2.3.1 危害国家政治安全
        2.3.2 危害社会经济发展
        2.3.3 危害人民身心健康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反恐预警机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反恐预警机制概述
        3.1.1 反恐预警机制的内涵
        3.1.2 反恐预警机制的特点和作用
        3.1.3 反恐预警机制的理论基础
    3.2 完善我国反恐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3.2.1 国际恐怖组织的威胁
        3.2.2 周边国家恐怖活动频发
        3.2.3“三股势力”的现实危害
        3.2.4 自发性的个人“独狼”行为增多
    3.3 我国反恐预警机制存在的问题
        3.3.1 反恐预警机制无法律支撑和保障
        3.3.2 反恐预警的组织协调机制不健全
        3.3.3 反恐预警工作的情报侦察体系不完善
        3.3.4 政府部门以及民众的反恐预警意识不高
    3.4 我国反恐预警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快速变化的反恐形势与反恐工作的特殊性导致立法滞后
        3.4.2 传统官僚组织体系削弱了政府的反恐应对能力
        3.4.3 反恐情报生产能力和工作人员素质差导致情报工作低效率
        3.4.4 反恐预警意识的缺乏以及投入不足导致技术手段落后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外反恐预警机制的比较与借鉴
    4.1 国外反恐预警机制概述
        4.1.1 美国的反恐预警机制及特征
        4.1.2 俄罗斯的反恐预警机制及特征
        4.1.3 新加坡的反恐预警机制及特征
    4.2 三国的反恐预警机制的对比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4.2.1 美国、俄罗斯及新加坡的反恐预警机制对比分析
        4.2.2 三国的反恐预警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完善我国反恐预警机制的若干对策
    5.1 建立完善的反恐预警法律机制
        5.1.1 制定专门的反恐法
        5.1.2 补充现行法律条款,增设恐怖活动罪名
        5.1.3 完善相关的反恐行政法规
        5.1.4 加入反恐国际条约
    5.2 构建完善的反恐预警组织机制
        5.2.1 构建反恐预警的组织机制
        5.2.2 明确反恐预警工作的主体及职责
        5.2.3 完善反恐预警多元主体参与模式
    5.3 建立有效的反恐预警情报机制
        5.3.1 构建以反恐预警为主的情报管理机构
        5.3.2 提高反恐预警情报生产和分析能力
        5.3.3 加深国家交流并拓展反恐情报广度
    5.4 建立先进的反恐预警保障机制
        5.4.1 提高政府官员以及民众的反恐预警意识
        5.4.2 加大对反恐预警工作的物质和资金支持
        5.4.3 加大反恐预警的技术投入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5)新发和烈性传染病的防控与生物安全(论文提纲范文)

1 新发和烈性传染病与生物安全
2 新发和烈性传染病流行现状
    2.1 新发和烈性传染病发生呈现明显上升态势
    2.2 新发和烈性传染病病原多为人畜共患
    2.3 新发和烈性传染病感染呈现全球性
    2.4 人类社会活动对新发和烈性传染病发生的影响
3 新发和烈性传染病与生物恐怖
4 新发和烈性传染病防控研究的前沿
    4.1 反向遗传学研究
    4.2 基础病原学研究
    4.3 检测技术
    4.4 疫苗和药物
5 我国新发和烈性传染病与生物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
    5.1 病毒资源储备和基础研究不足
    5.2 检测技术落后
    5.3 疫苗和药物研发滞后
    5.4 预警能力不足
6 建议与举措
    (1)改革应急管理体制。
    (2)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3)创新应急管理运行机制,实现网络治理,启动社会联动机制。
    (4)加强财政保障,完善预案编制与管理。
    (5)推进应急资源储备系统建设。
    (6)加强病毒学基础研究。
7 展望

(6)药品专利保护与社会公共利益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药品专利与社会公共健康利益
    1.1 药品专利保护制度浅析
        1.1.1 专利制度与药品专利制度
        1.1.2 药品的可及性问题
    1.2 公共健康利益
        1.2.1 公共健康利益概念的界定
        1.2.2 全球公共健康危机的现状
        1.2.3 国际合作保障健康权的实现应对全球公共健康危机
    1.3 健康权的概述
        1.3.1 健康权的内涵
        1.3.2 健康权与人权的关系
        1.3.3 国家对健康权的规范
        1.3.4 保障公共健康与限制其他权利
第二章 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的冲突考察
    2.1 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危机的矛盾
        2.1.1 药品专利制度与公共健康危机矛盾的理论分析
        2.1.2 制度构建各方对其的影响
        2.1.3 专利保护的非理性扩张
    2.2 TRIPs协议下对药品专利的保护
        2.2.1 TRIPs协议签订的背景
        2.2.2 TRIPs协议的基本原则
    2.3 对TRIPs协议相关规定的反思
第三章 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权的协调
    3.1 协调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3.1.1 TRIPs协议下权利与义务平衡原则的体现
        3.1.2 人类文明的追求
        3.1.3 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求
    3.2 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权在国际间的协调
        3.2.1 《多哈宣言》的产生、发展及现实意义
        3.2.2 《关于TRIPs协定和公共健康的多哈宣言第六段的执行协议》
    3.3 为协调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发展中国家采取的措施
        3.3.1 协调两者之间矛盾的法律对策
        3.3.2 协调两者之间矛盾的非法律对策
第四章 药品专利保护与社会公共利益协调发展的措施建议
    4.1 我国公共健康的现状及危机
        4.1.1 我国公共健康的现状
        4.1.2 我国公共健康危机
    4.2 我国药品专利保护的发展及困境
        4.2.1 我国药品专利保护的发展
        4.2.2 目前的状况及成因
    4.3 解决我国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协调的措施及建议
        4.3.1 强制许可在我国的具体实施
        4.3.2 平行进口专利药品
        4.3.3 对中药及我国遗传资源和传统知识的重视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公共安全视角下的体育场馆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公共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1.1.2 体育场馆的建设发展
    1.2 研究对象和内容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安全
        1.3.2 公共安全
        1.3.3 人为灾害
        1.3.4 应急避难场所
        1.3.5 安全评价
        1.3.6 大型体育赛事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早期安全设计思想和实践
        1.4.2 国外研究综述
        1.4.2.1 美国概况
        1.4.2.2 日本概况
        1.4.2.3 英国概况
        1.4.3 国内研究综述
        1.4.3.1 中国古代风水学中的朴素安全观
        1.4.3.2 国内研究现状
    1.5 安全设计理论构建
        1.5.1 宏观层面的理论建构
        1.5.1.1 系统论
        1.5.1.2 耗散结构论
        1.5.1.3 突变理论
        1.5.2 中微观层面的理论建构
        1.5.2.1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1.5.2.2 风险理论
        1.5.2.3 环境设计层面的安全理论
    1.6 研究路线和方法
        1.6.1 研究路线
        1.6.2 研究方法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体育场馆赛时安全设计
    2.1 疏散设计
        2.1.1 疏散设计基本内容
        2.1.1.1 疏散设计原则
        2.1.1.2 主要疏散方式
        2.1.1.3 疏散设计的量化指标
        2.1.2 关于现有规范量化规定的几点思考
        2.1.2.1 对疏散时间的思考
        2.1.2.2 对疏散宽度的思考
        2.1.2.3 对人员密度和流动速率的思考
        2.1.3 疏散中的薄弱环节及设计对策
        2.1.3.1 安全出口的瓶颈现象
        2.1.3.2 看台纵向通道的易跌倒现象
        2.1.3.3 薄弱环节的设计对策
        2.1.4 疏散模拟技术
        2.1.4.1 经验公式和“处方式”规范的不足
        2.1.4.2 疏散模拟技术
    2.2 防火设计
        2.2.1 大空间体育建筑的防火设计特点
        2.2.2 现有规范标准的防火要求
        2.2.3 体育馆比赛厅的综合防火设计策略
        2.2.3.1 火灾初级阶段的“探测”和“灭火”
        2.2.3.2 火灾发展阶段的“防排烟”
        2.2.3.3 动态疏散诱导技术
        2.2.4 性能化防火设计
        2.2.4.1 性能化防火设计特点和应用现状
        2.2.4.2 突破规范限制的主要表现
        2.2.4.3 性能化设计安全判据
        2.2.4.4 火灾模拟模型
    2.3 防火疏散设计实证——以广州亚运游泳跳水馆为例
        2.3.1 项目概况
        2.3.2 处方式的精心设计
        2.3.2.1 看台设计
        2.3.2.2 疏散宽度
        2.3.2.3 疏散时间
        2.3.3 性能化的疏散模拟和火灾模拟
        2.3.3.1 疏散安全分析和 RSET 时间的确定
        2.3.3.2 火灾危险性和 ASET 时间的预测
        2.3.3.3 钢结构屋盖的安全论证
    2.4 防赛场暴力设计
        2.4.1 赛场暴力的种类
        2.4.2 防御看台区暴力事件的设计对策
        2.4.2.1 座椅和排距
        2.4.2.2 看台覆盖物
        2.4.2.3 看台高区的监控
        2.4.3 看台与场地之间的隔离设计对策
        2.4.3.1 防护围栏
        2.4.3.2 防护沟
        2.4.3.3 防护墙
    2.5 防爆炸袭击设计
        2.5.1 爆炸破坏力的作用变量分析
        2.5.1.1 爆炸物能量大小
        2.5.1.2 建筑与爆炸点的距离
        2.5.1.3 爆炸入射交角
        2.5.2 爆炸袭击的一般应对方法
        2.5.3 体育场馆的防爆设计策略
        2.5.3.1 建立防御汽车炸弹的边界
        2.5.3.2 强化建筑防爆性能
        2.5.3.3 早期检测
        2.5.4 体育馆的理想抗爆模式
    2.6 防生化袭击设计
        2.6.1 生化毒剂的危害性
        2.6.2 生化袭击的一般应对方法
        2.6.3 体育馆的防生化设计策略
        2.6.3.1 污染源头上的防御
        2.6.3.2 气流的组织控制
        2.6.4 从防生化到室内空气品质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体育场馆灾时避难设计
    3.1 避难研究的相关界定
        3.1.1 应急避难场所的定义
        3.1.2 应急避难场所的类别划分
        3.1.3 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要求
    3.2 体育场馆在避难场所中扮演的角色
        3.2.1 国内的现状和前景
        3.2.2 国外的经验和启示
        3.2.2.1 路易斯安娜超级穹顶体育馆
        3.2.2.2 三木防灾体育公园
    3.3 体育场馆的防灾避难优势分析
        3.3.1 层级网络化的分布结构
        3.3.2 同类建筑避难性能比较
        3.3.3 体育场馆避难潜质解析
        3.3.3.1 室外大量的附属空间
        3.3.3.2 主体建筑大容量的室内空间
        3.3.3.3 安全性高的结构、消防设计
        3.3.3.4 配套完善的机电、服务设施
        3.3.3.5 良好的交通组织
    3.4 平灾结合的设计策略
        3.4.1 室外开敞空间的应灾对策
        3.4.1.1 前期防灾单元整合
        3.4.1.2 强化应急设施预备
        3.4.1.3 兼顾景观要素适灾性
        3.4.2 主体建筑的应灾对策
        3.4.2.1 采光通风自然化
        3.4.2.2 提高场地空间利用率
        3.4.2.3 增强辅助用房通用性
    3.5 南沙体育中心避难设计
        3.5.1 区位条件分析
        3.5.2 亚运背景下的南沙体育中心
        3.5.2.1 总体规划
        3.5.2.2 体育馆的建筑设计
        3.5.3 防灾构成
        3.5.3.1 避难设计指标拟定
        3.5.3.2 灾时功能分析
        3.5.4 室外开敞空间避难设计
        3.5.4.1 应急避难的功能区划
        3.5.4.2 应急交通设施及流线设计
        3.5.4.3 相关应急配套设施
        3.5.5 主体建筑的避难功能植入
        3.5.5.1 一期体育馆的避难改造
        3.5.5.2 二期主体建筑的避难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体育场馆安全评价方法
    4.1 体育场馆安全评价的 FAHP 法应用
        4.1.1 模糊层次评价方法的提出
        4.1.2 层次分析法
        4.1.2.1 评价模型的层级结构
        4.1.2.2 矩阵比较和权重值计算
        4.1.2.3 排序一致性检验
        4.1.3 模糊综合评价法
        4.1.3.1 评语集合的建立
        4.1.3.2 单因素模糊关系矩阵的确定
        4.1.3.3 模糊运算
        4.1.3.4 评价等级的确定
        4.1.4 体育场馆安全评定的 AHP 法应用
        4.1.4.1 层次结构指标系统的选取原则
        4.1.4.2 基于风险理论的层次结构
        4.1.4.3 判断矩阵和一致性检验
        4.1.5 广东奥林匹克体育场的 FAHP 法安全评价
        4.1.5.1 体育场基本情况
        4.1.5.2 评语集的建立
        4.1.5.3 准则层的模糊运算
        4.1.5.4 总体安全等级的确定
    4.2 大型赛事背景下的安全评价加和法
        4.2.1 体育赛事的大安全观
        4.2.1.1 气候安全
        4.2.1.2 社会安全
        4.2.1.3 城市生命线安全
        4.2.1.4 食品安全
        4.2.2 赛事安全的常用防御方法
        4.2.2.1 安全等级的拟定
        4.2.2.2 层级化防御圈的划分
        4.2.3 基于 CPTED 理论的安全要点分析
        4.2.3.1 交通可达性
        4.2.3.2 安全通道
        4.2.3.3 安全边界
        4.2.3.4 无障碍化
        4.2.3.5 可进入控制
        4.2.3.6 风险管理
        4.2.4 加和安全评价方法的构建
        4.2.4.1 安全评定结构
        4.2.4.2 安全评价指标系统
        4.2.4.3 安全评定标准
        4.2.5 实证——广州天河体育场亚运足球决赛
        4.2.5.1 安全概况分析
        4.2.5.2 赛事安全评价
    4.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及创新点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生化恐怖袭击下的中国政府危机公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生化恐怖袭击的特征与后果
    第一节 生化恐怖袭击的概念、特征
    第二节 生化恐怖袭击的后果
第二章 政府危机公关的定义、特征、问题、特殊性及影响
    第一节 政府危机公关定义、特征
    第二节 中国政府危机公关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生化恐怖袭击下政府危机公关的特殊性
    第四节 政府危机公关对生化恐怖袭击事件处置的影响
第三章 生化恐怖袭击下政府危机公关的完善路径
    第一节 坚持生化恐怖袭击下政府危机公关的处理原则
    第二节 提高生化恐怖袭击下政府危机公关的能力
    第三节 借鉴国外经验——以“美国炭疽热病菌袭击”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应对能力评估工具的开发、应用与评估模型的探索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
    3.研究内容
    4.研究方法
    5.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能力评估工具的开发
    第一节 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应对能力评估框架与定位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小结
    第二节 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能力评估工具的开发与评价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小结
第三章 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评估工具的应用
    第一节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对能力评估
        1.研究目的
        2.对象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小结
    第二节 县级综合医院应对能力评估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小结
    第三节 乡镇卫生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估
        1.对象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四章 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应对能力评估模型的探索性研究
    第一节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对能力评估模型的探索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3.结果
        4.讨论
        5.小结
    第二节 县医院应对能力评估模型的探索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3.结果
        4.讨论
        5.小结
第五章 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综合能力发展对策研究
    第一节 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能力建设现状与问题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小结
    第二节 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综合能力发展策略探讨
        1.研究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1.研究的主要结果
    2.结论
    3.政策建议
    4.研究的创新性
    5.研究的局限性
    6.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综述
    附录二: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三: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

(10)政府公共卫生危机公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结构
2 政府公共卫生危机公关的基本概念
    2.1 危机的基本概念
        2.1.1 公共卫生危机的定义
        2.1.2 公共卫生危机的分类
        2.1.3 公共卫生危机的特征
    2.2 危机公关的概念
        2.2.1 危机公关的定义
        2.2.2 政府公共卫生危机公关的定义
        2.2.3 政府公共卫生危机公关的特征
    2.3 政府公共卫生危机公关势在必行
3 政府公共卫生危机公关的阶段策略与技巧分析
    3.1 危机预警期的策略与技巧分析
        3.1.1 危机前期的特点
        3.1.2 危机预警的必要性
        3.1.3 危机预警的原则
        3.1.4 危机预警的内容与策略
    3.2 危机处理期的策略与技巧分析
        3.2.1 危机中期的特点
        3.2.2 危机处理的原则
        3.2.3 危机处理的内容与策略
        3.2.4 危机处理的技巧
    3.3 危机恢复期的策略与技巧分析
        3.3.1 危机后期的特点
        3.3.2 危机恢复的重点
        3.3.3 危机恢复的内容与策略
4 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和香港禽流感事件分析
    4.1 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分析
        4.1.1 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回顾
        4.1.2 对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中政府公共卫生危机公关的分析
    4.2 香港禽流感事件分析
        4.2.1 香港禽流感事件回顾
        4.2.2 对香港禽流感事件中政府公共卫生危机公关的分析
    4.3 目前我国政府公共卫生危机公关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4.3.1 目前我国政府公共卫生危机公关存在的主要问题
        4.3.2 建议
5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四、炭疽热频袭美国,认识防范刻不容缓(论文参考文献)

  • [1]公共健康需求下我国药品专利强制许可制度研究[D]. 赵任媛. 延边大学, 2021
  • [2]1950年代郑州市急性乙类传染病防治研究[D]. 冯静静. 渤海大学, 2021(02)
  • [3]广西县级公立综合医院卫生应急能力调查研究[D]. 韦莹婵. 广西医科大学, 2017(01)
  • [4]完善我国反恐预警机制研究[D]. 刘甜. 燕山大学, 2016(12)
  • [5]新发和烈性传染病的防控与生物安全[J]. 关武祥,陈新文.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6(04)
  • [6]药品专利保护与社会公共利益问题研究[D]. 崔灵平. 兰州大学, 2014(10)
  • [7]公共安全视角下的体育场馆设计研究[D]. 吉慧.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5)
  • [8]生化恐怖袭击下的中国政府危机公关[D]. 汪俊君. 湖南师范大学, 2012(01)
  • [9]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应对能力评估工具的开发、应用与评估模型的探索性研究[D]. 赵琦. 复旦大学, 2009(12)
  • [10]政府公共卫生危机公关研究[D]. 叶宁.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1)

标签:;  ;  ;  ;  ;  

炭疽病频发美国,认识与预防刻不容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