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土地荒漠化初探

山西省土地荒漠化初探

一、山西省土地沙漠化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徐元畅[1](2021)在《不同沙障的防风固沙生态服务效益研究 ——以库布齐沙漠为例》文中认为对沙漠地区生态治理进行生态服务效益评估有助于定量分析防风固沙措施的效果,为区域生态治理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借鉴和决策。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有意义的工作并取得了诸多成果。从前人研究发现,关于沙化土地生态效益评价研究方面,大多采用生态治理工程和草原沙漠化的评价指标和方法,而近些年随着风蚀模型、气流轨迹等模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结合模型进行沙化土地生态治理的生态系统服务效益研究。库布齐沙漠在风沙天气时易发生长距离传输,影响下风城市尤其是京津冀地区的空气质量。为探究和建立合适的生态系统服务效应体系,将WEPS风蚀预测系统与HYSPLIT大气颗粒物传输模型进行耦合,对库布齐沙漠不同生态本底的PM10释尘进行了空间化分析,找出了库布齐沙漠的PM10高释放区,进一步的基于PM10高释放区进行前向轨迹模拟,设置不同沙障,研究了不同治理措施下的生态服务效益,计算并比较其对下风城市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有:(1)不同土地覆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的PM10释放量各不相同。草原风沙土、草甸风沙土的PM10年平均释放量最大,每立方米PM10释放量约3 kg;盐化潮土、潮土的PM10年平均释放量次之,每立方米PM10释放量约0.9kg;新积土年平均释放量在每立方米约0.7kg;棕钙土、淡栗钙土、淡棕钙土的PM10年平均释放量最小,每立方米PM10释放量约0.005kg。对于相同土壤类型的生态本底,土地利用类型为沙漠、盐碱地的网格容易产生更多的PM10释放,其次是裸地、旱地,而有植被的区域PM10年平均释放量较小。(2)库布齐沙漠地区不同生态本底的PM10释放量呈现出以下规律:PM10高释放量区域主要位于库布齐沙漠的中部地区,土壤以草原风沙土、草甸风沙土为主,土地覆被类型大部分为沙漠;东部以新积土、草原风沙土为主的地区PM10年排放总量次之;西南部以潮土、淡棕钙土、棕钙土为主,土地类型为裸地、稀疏草地,这一地区是库布齐沙漠PM10年释放量最低的地区;库布齐沙漠北部边缘、中部的PM10年释放量低值区与库布齐沙漠锁边林切割治理有关。(3)库布齐沙漠释放的PM10在对周围城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石嘴山市受影响最高,WCWT贡献值在150μg·m-3以上;西南方向次之,影响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银川市、吴忠市、中卫市,WCWT贡献值在150μg·m-3以上;南方向的甘肃省庆阳市、陕西省咸阳市、榆林市以及延安市,东南方向经过河南省到达湖北省和安徽省,WCWT贡献值在100μg·m-3以上,有大量200μg·m-3以上的高值区;北方向跨过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到达蒙古国境内,其WCWT贡献值在150-200μg·m-3左右;东方向PM10WCWT传输距离最远,途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山西省朔州市、大同市,河北省张家口市、承德市,北京市到达辽宁省朝阳市、阜新市,最后到达黑龙江省,其WCWT贡献值在100-200μg·m-3左右;西方向影响最低,内蒙古阿拉善盟、甘肃酒泉市,其WCWT贡献值在50-150μg·m-3。(4)耦合WEPS风蚀预测系统与HYSPLIT模型,设置不同沙障评估生态效益,就年PM10释放减少量和PM10日均减少了来说,不同生态治理措施的减少量呈现以下特点:1年树龄樟子松沙障>芦苇沙障>5年树龄樟子松沙障>尼龙阻沙网>梭梭>10年树龄樟子松沙障>20年树龄樟子松沙障。就WCWT贡献值来说,芦苇沙障降低了各个方向的PM10传输,WCWT贡献值低于100μg·m-3,东方向和东南方向传输基本上被降低到了50μg·m-3以下。1年树龄樟子松沙障将各个方向的WCWT贡献值降低到了100μg·m-3。其余沙障都将库布齐沙漠向外传输PM10的WCWT贡献值降低到了50μg·m-3以下。将人口、GDP数据于WCWT分析结果结合,根据耦合模型评估社会经济效益:1.受库布齐沙漠PM10传输影响的城市分布特点为:库布齐沙漠周边的城市地区、库布齐沙漠东方向、南方向地区受影响面积大、PM10浓度高;而库布齐沙漠东南方向和东方向地区GDP和人口受库布齐沙漠PM10传输影响大,各沙障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库布齐下风城市的受影响的GDP、人口,尤其是南方向和东南方向省市。

薛占金,秦作栋,程芳琴[2](2020)在《晋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晋西北地区1975,1991,2000,2015,2019年遥感影像,采用转移矩阵模型、重心迁移模型和主成分分析法,研究晋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土地沙漠化面积在时间上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动态趋势,其中1975~1991年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1495.10km2,非沙漠化土地转移为轻度沙漠化土地面积最大(1506.12km2);1991~2000年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689.09km2,轻度沙漠化土地转移为中度沙漠化土地面积最大(11098.72km2);2000~2015年沙漠化土地面积减少2365.85km2,中度沙漠化土地转移为轻度沙漠化土地面积最大(10569.56km2);2015~2019年沙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931.39km2,轻度沙漠化土地转移为非沙漠化土地面积最大(1909.93km2).空间上呈现先偏南、后偏西北的迁移趋势,其中1975~1991年、1991~2000年沙漠化土地重心总体上偏南方向迁移,重度沙漠化土地重心迁移距离最大,分别为19.26,20.06km;2000~2019年沙漠化土地重心向西北迁移,轻度沙漠化土地重心迁移距离最大,为30.29km.1975~2019年晋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动态变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口数量和牲畜数量是影响沙漠化土地变化的主要人为因素,大风日数是影响沙漠化土地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杨静[3](2020)在《系统哲学视野下右玉生态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人类社会关注的问题。对生态问题的治理不仅是满足人类生存的需求,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社会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系统由多种因素组成,结构庞大而复杂,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山西省右玉县生态环境曾遭到严重的破坏,经过70多年的生态治理、建设后,使右玉县从“不毛之地”变为“塞上绿洲”。从系统哲学的角度探索右玉生态恢复途径,寻找生态建设的正确道路,为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和角度。右玉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对右玉县生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右玉生态系统的发展总体经历了“建国前生态环境逐渐退化”、“50年代开始进行因地制宜、大面积植树造林,系统逐渐恢复的形成期”、“80年代优化生态治理的发展期”及“21世纪建成复合生态网络体系的优化期”四个阶段。探索右玉有序生态系统的生成及演化阶段,从而揭示出系统有序的演化机制。系统在远离平衡态且足够开放的条件下,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治理沙化和河流域等措施加大对系统负熵的输入,推动农、林、牧系统内各要素不断进行相互作用,从而促进整个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优化。用系统思维探索右玉生态建设历程,为坚持以系统的工作方法治理生态、共创世界生态共同体,及对解决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现代生态建设都具有现实的意义。

武洁[4](2019)在《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时空格局及驱动力研究》文中认为沙漠化是当前国内外十分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对人类生存产生危机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浑善达克沙地地处中国北方沙漠化地区中部,是我国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典型的草原沙漠化地区,该沙地沙漠化状况不仅破坏当地生态环境,阻碍经济发展,对首都在内的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也有很大影响,因此,利用遥感技术在资源环境监测上的应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精准研判沙漠化变化过程及主要成因,对促进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的治理,恢复当地生态环境,保障生态脆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恢复首都生态屏障功能有重要价值。该文以浑善达克沙地为研究区,利用1986、1990、1995、2000、2004、2007、2011、2016年共8期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以归一化植被指数为参数指标构建沙漠化指数,通过指数分级、Theil-Sen趋势度分析、Mann-Kendall显着性检验方法分析近30年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的时空分布、演化、趋势特征,并以1986-2016年的年平均气温、年降雨量为主要的气象影响因素指标,通过线性回归克里金插值方法获得沙地历年平均气温和降雨量的空间分布数据,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方法在时空尺度上分析气象因子对于沙漠化演变规律驱动作用的时空差异性,并以1986-2016年浑善达克沙地所在旗县的人口、国民生产总值、耕地面积及牲畜数量为人类活动因素影响指标,探究人类活动对于浑善达克沙漠化演变规律的驱动机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在空间分布上,浑善达克沙地东西分布差异明显,沙漠化由西向东程度减轻,这种分布格局在时间上较为稳定,各旗县中沙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区域位于沙地最西部的苏尼特右旗,最轻的区域位于沙地最东部的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2)近30年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的演化经历了五个时期,1986-1990年重度沙漠化和极重度沙漠化面积减少,沙地整体处于恢复期;1990-2000年沙漠化开始从西向东扩张,重度沙漠化和极重度沙漠化增加,沙地处于沙漠化发展期;2000-2004年整体沙漠化程度减轻,未沙漠化、轻度沙漠化增加,沙地处于沙漠化逆转期;2004-2007年,高等级沙漠化面积快速增加,重度沙漠化和极重度沙漠化增加面积达到了总面积的26.13%和36.29%,沙漠化处于急剧发展期;2007-2016年沙漠化程度减轻,重度沙漠化和极重度沙漠化降低,沙地处于沙漠化逆转期。(3)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变化趋势以非显着趋势为主,其面积达到了沙地整体面积的0.73;显着性水平P<0.05的显着变化趋势中上升趋势类型占沙地面积的0.2,其中中北部边界阿巴嘎旗和苏尼特左旗交界处是上升趋势最明显的区域,下降趋势类型占沙地面积的0.07,主要分布于沙地西部苏尼特右旗(4)从时间上来说,近30年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的演化过程中,人类活动是推动沙漠演化的最主要原因,其中牲畜数量是影响沙漠化最重要的人类活动因素;气象变化与沙漠化演化的相关关系较为微弱,是推动沙漠化的次要原因,且降雨量对于沙漠化的驱动作用强于气温。(5)从空间分布上来说,根据气象对沙漠化的影响作用等级及气象作用与人类活动在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过程中的相对影响,将沙地划分为气象因素一、二、三级影响作用区域,发现近30年浑善达克沙地,19.14%的区域是气象驱动作用的一级影响区,气象和人类活动对于沙漠化的驱动贡献率难以衡量,气象的影响强于其它区域,主要分布在沙地北部的苏尼特左旗和阿巴嘎旗相接的区域;73.85%的区域是气象驱动作用的二级影响区,气象对于沙漠化的影响较弱,人类活动因素是沙漠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在空间分布均匀;7.01%是三级影响区,气象的影响因素是最弱的,人类活动对于沙漠化的影响覆盖了气象的影响作用,是沙漠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主要分布在沙地西部的苏尼特右旗。

路其首[5](2019)在《明代西北地区水资源利用与农业发展》文中认为水资源是制约西北地区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一定时期内西北地区人民水资源利用方式,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可深化对该时期人民在水资源利用中体现的智慧与经验的理解,以更好地为现实提供借鉴。自然降水状态下的西北地区,除少数山地之外,绝大部分地区不适宜于农作物生长及农业发展。明代西北地区比现在干冷,降水量比现在小。对水的利用除雨养农业区外则是灌溉区的形成。为了更好地进行研究,将西北地区分为陕北高原、陇中盆地、渭河平原、宁夏平原、秦巴山地、河湟谷地等,各区内自然环境及地表径流不同。农业水资源利用主要为地表水,其中以地表径流为主;地下水次之,地下水或地表积水可作为地表径流的补充。灌溉是利用地表水最主要的方式,明代西北地区的灌溉工程建设在不同地区表现的不同,通过整理不同地区的灌溉工程及其建设方法,其工程特点是:以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为主、兴废较为频繁、军事性因素强、水利技术有一定发展。灌溉工程有不同分类:以投资者分类,分为军事因素的灌溉工程、官民合修和民间自修三种;以引水方式分类,可分有坝引水和无坝引水两种。灌溉工程修建较高的花费、政治环境的不利、引水方式的不同对农业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灌溉工程建设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很深。一是灌溉面积的扩大。边地军镇卫所的屯田活动对耕地面积扩大起到很大作用,但并非水利建设的直接结果。其发展速率主要依靠地理环境及农业发展基础,还包括人口的增减。腹里地区耕地面积在明中后期出现增长,这与农业发展基础、灌溉工程中小型化、政策推行、种植结构改变等有密切关系。不同地区灌溉面积扩大与灌溉工程建设的相关程度也不同,并存在空间与时间差异。二是农业技术的选择。作物引进方面,旱地作物对种植结构改变作用有限,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小且零星分布,大部分地区仍然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水资源利用对作物周期以及包括不同作物的轮作、间作在内的种植结构变化起了一定作用。农业生产工具多样,尤其以水资源利用方面的水车、水磨、船磨的出现为代表,但只是在陇中部分地区出现。农业增产措施中,肥料使用普遍;而以陇中砂田为代表的保水措施是一种创举,但二者更新费用较高。总之,与水资源利用相关的生产工具及生产技术方面未取得重要突破。不同水资源利用途径会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状态,并存在区域性差异。明代西北地区农业经营方式多种并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肥力保持模式、诱导性技术-制度模式,而肥力保持模式与诱导性技术-制度模式有一定交叉,水资源则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农业经济区域性差异与水资源的区域性差异有紧密相关性,水资源的分布格局深刻影响着农业经济发展格局。总之,通过对明代西北地区水资源利用与农业发展的探讨上,可供借鉴处是在工程技术创新、农业增产措施、水资源分配、利用的多样化发展趋势上,而不足之处则是水资源利用来源过于单一,水资源利用工具未广泛普及且技术相对滞后,部分地区盲目扩大耕地面积等。当今西北地区水资源利用仍有一些问题与历史相似,在今后用水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通过一系列相关措施努力达到水资源的合理使用。

刘娟[6](2018)在《黄土高原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黄土高原地区作为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区。该地区以旱作农业为主,然而水资源匮乏,自然环境条件恶劣,造成了当地农业生产力低下,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相对较弱。本文开展黄土高原地区农业发展的问题研究,通过探讨该地区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障碍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化建议与对策,以促进该地区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本文就黄土高原地区农业发展的障碍因素及耕作对策予以深入分析和探讨,主要结论如下:(1)黄土高原地区农业发展现状:农产品以玉米、小麦、高粱、谷子等粮食作物为主;农业技术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也较为不足;光照资源充足,但耕地面积狭小,优质耕地缺乏,降水量较少且较为集中。(2)黄土高原地区农业发展阻碍因素:一是气候因素,主要包括降雨量小、旱灾多发;二是地理因素,主要包括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贫瘠;三是人文因素,主要包括水利设施缺乏、技术团队欠缺;四是政府因素,主要包括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地区农业产业扶持力度不够等。(3)黄土高原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首先,针对黄土高原地区降雨量小、旱灾多发等气候因素限制,通过选育抗旱作物品种、开展抗旱作物改良、采用地膜覆盖持术和新型节水技术等措施,提高作物水资源利用率;其次,针对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贫瘠等地理因素限制,应种植多样化作物,特别是种植一些具有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的作物,同时,通过施用有机肥、新型化学肥料、微生物肥料以及抛荒弃耕等方式促进土地肥力恢复和培育;再次,针对水利基础设施不健全、农业技术团队不完善等人文因素限制,应大力培养创新农业技术人才,设立专业农业技术研究机构,构建黄土高原农业发展的科技人才支撑体系;最后,针对政府资金投入少、产业扶持力度低等政府因素,应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同时,通过金融扶持、税收减免等方式培育区域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地区农业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的提升。

王浩[7](2017)在《山西省荒漠化研究现状述评》文中研究表明开展荒漠化研究对山西省荒漠化防治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从荒漠化调查和监测方法、成因和发展趋势、分类分级和区划、危害和损失评估以及治理途径和方法等方面对山西省荒漠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全面分析了山西省荒漠化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山西省荒漠化研究提出了展望。

薛占金,秦作栋,孟宪文[8](2014)在《2010年汾河流域土地退化经济损失评估》文中研究说明土地退化是汾河流域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全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实地调查为基础,结合已有的文献资料和汾河流域环境特征,运用生态经济损益核算方法,分析了汾河流域土地退化状况和变化趋势,估算了2010年汾河流域土地退化的经济损失。结果表明:(1)2010年汾河流域土地退化的经济损失高达3.83×109元,其中水土流失的经济损失最大(占61.79%),为2.37×109元,沙漠化、盐渍化的经济损失分别为2.31×108和1.23×109元。(2)2010年汾河流域土地退化的经济损失约占全流域GDP的0.77%(上游占1.45%),上游地区是土地退化的重点治理区;占第一产业产值的14.58%,影响着流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土地退化的经济损失人均负荷值为290.08元/人,制约着流域人民的脱贫致富,因此,应加强对土地退化的治理。

孟宪文,薛占金[9](2014)在《汾河流域2010年土地退化成因分析及经济损失估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地退化是汾河流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汾河流域土地退化的形成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和人为因素(人口激增、资源滥采、产业畸形等)。2010年汾河流域土地退化造成经济损失的估算结果表明:汾河流域水土流失、沙漠化、盐渍化的经济损失分别为18.16×108,3.07×108,12.32×108元,三者合计33.55×108元,约占全流域GDP的0.67%,占第一产业产值的12.77%,人均负荷值为255.70元/人。土地退化严重制约着汾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亟需加大治理力度。

陈芳淼[10](2013)在《区域荒漠化演变机制的六元法研究 ——以我国西部地区荒漠化问题为例》文中提出从历史演变状况看,荒漠化问题区域特征明显,整体可归属于地理系统问题。因此,用地理系统方法衡量与评价荒漠化问题具有科学性。地理学是实践科学。使用地理系统方法在认识荒漠化演化机制的同时,可以为防治工作提供重要理论指导。依据地理学特征,可将区域荒漠化问题划分到耕地、草地、林地、湿地-水系、沙地、社区六元结构板块,进行基本状况、发展趋势、主要原因及演化机制认识(简称六元法)。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政治地位重要、文化结构多元,其可持续发展对我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近半个多世纪以来,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但与此同时出现了区域荒漠化问题加重、生态环境恶化、地理系统变化剧烈等问题,严重影响区域协调发展。本研究用六元法,从村庄、县域、省域、区域尺度,对西部地区荒漠化问题进行逐级研究验证,分析认识区域荒漠化演化机制,探索防治对策,同时检验六元法的有效性。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西部地区荒漠化演化基本机制通过六元法多层次、多点、长历史时段考察,得出我国西部地区荒漠化演化机制为:耕地扩张,耕地质量下降;天然草地缩减、人工草场扩大,草地整体退化严重;天然林遭到严重破坏,近期人工林地面积稳步扩大,林地生态经济功能较弱;湿地-水系萎缩,地表水面积减少,河流径流不稳定性增加,地下水位下降,冰川融化加剧;沙地系统局部得到控制,整体扩张:社区扩张明显,城镇居民区和工矿区建设步伐快,大量占用郊区优质耕地。上述发展趋势反映出耕地、社区、人工林地扩张,草地、湿地-水系显着退化,沙地整体形势严峻,西部地区荒漠化形势不容乐观。进一步分析表明,导致西部荒漠化问题严峻化的基本因素为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其中,人为因素占主导方面。2、我国西部地区防治荒漠化对策建议研究对未来西部地区防治荒漠化工作提出如下建议:1)加强区域防治荒漠化管理机构与机制建设;2)彻查全区资源环境状况,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3)严格控制耕地、社区发展,其中包括工矿业经济发展,建立严格的草地、湿地-水系保护体系;4)将防治荒漠化措施落实到每一个村庄或嘎查;5)尊重民族区域防治荒漠化的传统经验,制定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经济综合发展政策;6)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在西部地区产生的荒漠化效应;7)全面加强防治荒漠化的科学技术体系建设,为防治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3、六元法应用认识对“六元法”的实际应用得出如下认识:1)利用“六元法”进行区域荒漠化研究可覆盖全地理区域,研究方法简洁,研究结果条理清晰,问题定位准确,容易得出明确结论;2)“六元法”适用于多尺度地理系统(从村庄到全球系统)研究,上下尺度间研究结果互为印证,利于原因诊断;3)可分别六单元进行纵向历史发展趋势演变研究,借以从历史角度清晰地判明各自的发展轨迹与彼此演替机制;4)可分别区域地理特征,判断单元荒漠化轻重关系与主次矛盾:5)县域及以下尺度的研究中,注意从主体地理单元把握荒漠化现状及其演化过程的细节,寻求针对性防治对策;县域以上尺度的研究中,注意对各地理单元变化趋势进行归纳总结,理清演变机制。

二、山西省土地沙漠化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西省土地沙漠化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沙障的防风固沙生态服务效益研究 ——以库布齐沙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生态系统服务及生态服务效益研究进展
        1.3.2 土壤释尘模型研究进展
        1.3.3 风沙传输模型研究进展
        1.3.4 沙障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介绍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条件概况
        2.1.2 生态治理概况
    2.2 数据介绍
        2.2.1 生态本底数据
        2.2.2 气象数据
        2.2.3 社会经济数据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WEPS风蚀预测系统
        3.1.1 WEPS数据集
        3.1.2 WEPS子模型
    3.2 HYSPLIT前向轨迹模型
第四章 WEPS风蚀预测系统与HYSPLIT模型的耦合
    4.1 WEPS风蚀预测系统数据本地化处理
        4.1.1 研究区拆分
        4.1.2 天气发生器的调用
        4.1.3 土壤和作物数据集的调用
    4.2 基于WEPS风蚀预测系统的PM_(10)释放量计算结果
        4.2.1 不同生态本底下的PM_(10)年单位释放量
        4.2.2 不同区块下的PM_(10)年释放总量
    4.3 HYSPLIT模型耦合沙尘传输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模型验证与比对
    5.1 RWEQ模型与WEPS风蚀预测系统
        5.1.1 模型方法对比
        5.1.2 模型结果对比
    5.2 耦合模型结果周边站点实测数据验证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不同沙障的防风固沙生态服务效益
    6.1 沙障设置
        6.1.1 樟子松沙障
        6.1.2 梭梭沙障
        6.1.3 尼龙阻沙网沙障
        6.1.4 芦苇沙障
    6.2 防风固沙生态服务效益评价
        6.2.1 不同沙障下的生态效益评估
        6.2.2 不同沙障下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估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介绍

(2)晋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来源与方法
        1.2.1 沙漠化土地的分类
        1.2.2 数据来源
    1.3 分析方法
        1.3.1 沙漠化土地转移矩阵模型
        1.3.2 沙漠化土地重心迁移模型
2 结果与讨论
    2.1 沙漠化土地的时间变化分析
        2.1.1 沙漠化土地的面积变化
        2.1.2沙漠化土地的转移动态
    2.2 沙漠化土地的空间变化
    2.3 沙漠化土地的驱动因素分析
        2.3.1 自然因素对土地沙漠化的影响
        2.3.2 人为因素对土地沙漠化的影响
        2.3.3 沙漠化土地驱动因素的识别
3 结论

(3)系统哲学视野下右玉生态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右玉生态建设的系统考察
    第一节 系统科学与自然生态系统
        一、系统科学与生态系统
        二、自然生态的系统性
    第二节 右玉生态整体的系统特征分析
        一、右玉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二、右玉生态系统的开放性
        三、右玉生态系统的自组织与他组织
        四、右玉生态系统的整体涌现性
第二章 右玉生态建设的系统演化机制分析
    第一节 右玉有序生态系统的生成
    第二节 右玉生态建设的系统演化过程
        一、右玉生态建设的系统演化前期
        二、右玉生态建设的系统形成阶段
        三、右玉生态建设的系统发展阶段
        四、右玉生态建设的系统优化阶段
    第三节 右玉生态建设的系统有序演化机制
        一、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是演化的前提
        二、系统负熵的不断输入是演化的实质
        三、系统要素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是演化的动力
第三章 系统哲学视野下右玉生态建设的经验启示
    第一节 右玉生态建设的历史经验
        一、右玉生态建设遵循系统思维方式
        二、右玉生态建设尊重系统自然观
        三、右玉生态建设坚持系统工作方法
    第二节 生态建设以系统规律为指导
        一、按照系统整体优化的原则进行生态建设
        二、按照结构功能耦合原则进行生态建设
    第三节 现代生态建设的借鉴与启示
        一、正确的生态意识是生态建设的前提
        二、开启系统性的生态治理体系创新
        三、共创开放性的世界生态共同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4)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时空格局及驱动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沙漠化监测研究
        1.2.2 沙漠化驱动力研究
    1.3 技术路线及主要研究内容
2. 研究区及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2.2.1 遥感数据来源
        2.2.2 遥感数据预处理
        2.2.3 气象数据
        2.2.4 地形数据
        2.2.5 社会经济数据
3. 研究方法
    3.1 数据获取方法
        3.1.1 沙漠化表征指数获取
        3.1.2 气象数据时空分布获取
    3.2 数据分析方法
        3.2.1 Theil-Sen趋势度分析
        3.2.2 Mann-Kendall趋势检验
        3.2.3 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
4. 沙漠化时空格局研究
    4.1 沙漠化指数时空分布
    4.2 沙漠化指数演化特征
    4.3 沙漠化指数时空趋势特征
    4.4 小结
5. 驱动因素分析
    5.1 气象驱动因素分析
        5.1.1 气象因子时空分布
        5.1.2 气象因子驱动作用时空规律研究
    5.2 人类活动驱动因素分析
        5.2.1 人口与经济发展对沙漠化驱动分析
        5.2.2 农牧业对沙漠化驱动分析
    5.3 小结
6. 总结与讨论
    6.1 总结
    6.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清单
致谢

(5)明代西北地区水资源利用与农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 西北地区
        (二) 水资源
        (三) 农业经济
第一章、西北地区农业水环境
    第一节、自然降水状态下的西北农业及其用水方式
        一、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
        二、明代西北地区的水分状况
        三、西北地区水资源分布
        四、西北地区农业发展中的水资源利用方式
    第二节、明代西北地区农业水资源利用的主要来源
        一、明代西北地区农业水资源利用的主要来源
        (一) 地表水
        (二) 地下水
        二、明代西北地区农业利用的地表水
        三、明代西北地区农业利用的地下水
第二章、水资源利用与农业灌溉工程的发展
    第一节、地表水利用与农业灌溉工程发展
        一、渭河平原
        二、陕北高原、陇中盆地
        三、宁夏平原
        四、河西走廊
        五、河湟谷地
        六、秦巴山地
    第二节、地下水利用与农业灌溉工程建设
    第三节、明代西北地区灌溉工程类型及分布
        一、明代西北地区灌溉工程类型
        (一) 以投资者分类
        (二) 以引水方式分类
        二、明代西北地区灌溉工程特点
        (一) 以中小型水利为主
        (二) 兴废较为频繁
        (三) 军事性因素强
        (四) 水利技术有一定发展
        三、明代西北地区灌溉工程分布
    第四节、余论
第三章、水利灌溉与农业发展
    第一节、灌溉工程建设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一、建设花费
        二、引水方式
        三、社会经济与灌溉工程建设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灌溉面积的扩大
        一、军镇卫所屯田面积的扩大
        (一) 陕北高原: 延安府与延绥镇的比较研究
        (二) 宁夏平原与河西走廊
        (三) 河湟谷地
        (四) 其他卫所
        二、腹里耕地面积的扩大
        (一) 渭河平原耕地面积的变化
        (二) 秦巴山地耕地面积的扩大
        三、灌溉面积扩大与水资源利用
        (一) 屯田面积扩大与水资源利用
        (二) 腹里耕地面积扩大与水资源利用
        四、灌溉面积扩大与农业发展
        (一) 灌溉面积扩大与农业发展的时间性
        (二) 灌溉面积扩大与农业发展的空间性
    第三节、农业技术发展
        一、作物引进与种植结构变化
        (一) 经济作物的引进与种植
        (二) 粮食作物的种植
        (三) 种植结构
        (四) 小结
        二、农业工具与增产措施
        (一) 农业工具
        (二) 保水措施
        (三) 小结
第四章、水资源利用与农业发展
    第一节、不同水资源利用途径下的农业发展
        一、灌溉区农业的发展
        二、雨养区农业的发展
        三、农业发展的区域性差异
    第二节、水资源利用与农业发展
        一、农业经营
        二、农业经济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黄土高原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国内外研究综述
        1.1.1 国外研究综述
        1.1.2 国内研究综述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结果
    1.4 研究结论
2 黄土高原地区农业发展现状
    2.1 黄土高原区域概况
    2.2 区域农业现状
        2.2.1 农产品方面
        2.2.2 农业技术方面
        2.2.3 环境基础方面
3 黄土高原地区农业发展阻碍因素
    3.1 气候因素
        3.1.1 降水资源贫乏
        3.1.2 干旱灾害多发
    3.2 地理因素
        3.2.1 水土流失严重
        3.2.2 沙化面积扩大
        3.2.3 可耕土地贫瘠
    3.3 人文因素
        3.3.1 农机及水利设施不健全
        3.3.2 农业技术团队不完善
    3.4 政府因素
        3.4.1 政府资金投入少
        3.4.2 产业扶持力度低
4 黄土高原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4.1 选育抗旱品种,采用新型配套技术
        4.1.1 选育抗旱品种
        4.1.2 采用地膜覆盖技术
        4.1.3 采用新型节水技术
        4.1.4 发展径流农业
    4.2 推行防风固沙,开展多样化种植
        4.2.1 推行多样化种植
        4.2.2 培育土壤肥力
        4.2.3 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4.3 加强多方合作,培养新型技术人才
    4.4 加大政府投入,扶持地区农业企业
        4.4.1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
        4.4.2 加强区域重点农业企业扶持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山西省荒漠化研究现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 山西省荒漠化研究概况
2 山西省荒漠化研究成果综述
    2.1 调查和监测方法
    2.2 成因和发展趋势
    2.3 分类分级和区划
    2.4 危害和损失评估
    2.5 治理途径和方法
    2.6 其它研究成果
3 山西省荒漠化研究存在的问题
    3.1 研究类型较为单一
    3.2 研究区域不够全面
    3.3 研究机构各自为政
    3.4 研究内容陷入瓶颈
4 展望

(8)2010年汾河流域土地退化经济损失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汾河流域2010年土地退化状况
    3.2 汾河流域土地退化的变化趋势
    3.3 汾河流域2010年土地退化经济损失估算
        3.3.1 水土流失损失估算
        3.3.2 土地沙漠化损失估算
        3.3.3 土壤盐渍化损失估算
    3.4 2010年土地退化损失对汾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10)区域荒漠化演变机制的六元法研究 ——以我国西部地区荒漠化问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 研究综述与理论发展
        1.2.1 荒漠化研究进展
        1.2.2 研究理论的发展与建立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范围划分
        1.3.2 研究材料与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3.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村庄尺度地理系统演变研究
    2.1 耕地系统演变
    2.2 草地系统演变
    2.3 林地系统演变
    2.4 湿地-水系演变
    2.5 沙地系统演变
    2.6 社区系统演变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县域尺度地理系统演变研究
    3.1 舟曲县、九寨沟县地理系统演变对比研究
        3.1.1 基本背景
        3.1.2 地理系统演变过程对比
        3.1.3 生态环境结果
    3.2 生态工程作用下安塞县地理系统演变研究
        3.2.1 基本背景
        3.2.2 地理系统演变过程
        3.2.3 生态环境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省(区)尺度地理系统演变研究
    4.1 内蒙古自治区地理系统演变研究
        4.1.1 耕地系统演变
        4.1.2 草地系统演变
        4.1.3 林地系统演变
        4.1.4 湿地-水系演变
        4.1.5 沙地系统演变
        4.1.6 社区系统演变
        4.1.7 基本认识
    4.2 新疆维吾尔自治地理系统演变研究
        4.2.1 耕地系统演变
        4.2.2 草地系统演变
        4.2.3 林地系统演变
        4.2.4 湿地-水系资演变
        4.2.5 沙地系统演变
        4.2.6 社区系统演变
        4.2.7 基本认识
    4.3 云南省地理系统演变研究
        4.3.1 耕地系统演变
        4.3.2 草地系统演变
        4.3.3 林地系统演变
        4.3.4 湿地-水系演变
        4.3.5 沙地(喀斯特地貌)系统演变
        4.3.6 社区系统演变
        4.3.7 基本认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区域尺度--黄土高原地理系统演变研究
    5.1 耕地系统演变
    5.2 草地系统演变
    5.3 林地系统演变
    5.4 湿地-水系演变
    5.5 沙地系统演变
    5.6 社区系统演变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西部地区荒漠化问题综合研究
    6.1 西部地区地理系统演变
        6.1.1 耕地系统演变
        6.1.2 草地系统演变
        6.1.3 林地系统演变
        6.1.4 湿地-水系演变
        6.1.5 沙地系统演变
        6.1.6 社区系统演变
    6.2 综合评价
    6.3 西部地区荒漠化演变机制特征
        6.3.1 耕地、社区扩大是地理系统变化的起点,在西北地区表现为系统间争水、在西南地区表现为系统间争地
        6.3.2 湿地-水系萎缩带来全局性影响,水资源争夺更是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源头
        6.3.3 草地、林地是地理系统发展趋向优劣化的重要风向标
        6.3.4 自然灾害频发,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发展趋势
    6.4 西部荒漠化演变机制根因分析
        6.4.1 自然原因
        6.4.2 根本原因
        6.4.3 直接因素
        6.4.4 综合分析
    6.5 西部地区地理系统未来发展建设对策建议
        6.5.1 加强区域防治荒漠化管理机构与体制建设
        6.5.2 彻查整个区域资源环境情况,为管理建设提供依据
        6.5.3 严格控制耕地、社区(包括工矿业经济)发展,建立完善的草地、湿地-水系保护体系
        6.5.4 将防治荒漠化措施落实到每一个村庄或嘎查
        6.5.5 尊重民族区域防治荒漠化的传统经验,制定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经济综合发展政策
        6.5.6 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在西部地区产生的荒漠化效应
        6.5.7 全面加强防治荒漠化的科学技术体系建设,为防治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六元法”应用认识
    7.1 “六元法”应用方法讨论
    7.2 基于“六元法”西部荒漠化演变机制研究成果归纳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附录一 问卷
    附录二 附表

四、山西省土地沙漠化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沙障的防风固沙生态服务效益研究 ——以库布齐沙漠为例[D]. 徐元畅.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2]晋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J]. 薛占金,秦作栋,程芳琴. 中国环境科学, 2020(12)
  • [3]系统哲学视野下右玉生态建设研究[D]. 杨静. 太原科技大学, 2020(04)
  • [4]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时空格局及驱动力研究[D]. 武洁.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5]明代西北地区水资源利用与农业发展[D]. 路其首.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6]黄土高原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D]. 刘娟.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7]山西省荒漠化研究现状述评[J]. 王浩. 山西林业科技, 2017(02)
  • [8]2010年汾河流域土地退化经济损失评估[J]. 薛占金,秦作栋,孟宪文. 水土保持通报, 2014(03)
  • [9]汾河流域2010年土地退化成因分析及经济损失估算[J]. 孟宪文,薛占金.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1)
  • [10]区域荒漠化演变机制的六元法研究 ——以我国西部地区荒漠化问题为例[D]. 陈芳淼. 中国农业大学, 2013(04)

标签:;  ;  ;  ;  ;  

山西省土地荒漠化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