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氧化的原因及其还原机理

光氧化的原因及其还原机理

一、光氧化的成因及其削减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吕冬煦,倪海瑞,曾彦达[1](2020)在《光照强度对水稻HS叶片失绿的影响》文中提出通过遮去不同光照强度和高温处理对水稻HS叶片叶绿素含量影响效应的试验,拟验证是强光而非高温是产生叶片失绿的原因,并探明可以消除叶片失绿(黄化)的遮光比例。结果表明,在自然光强条件下,水稻HS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在分蘖期急剧降低而发生叶片失绿,而遮去自然光强3/4和2/4(相同气温条件下)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变化很小,无明显的叶片失绿现象。处理1个月后再恢复自然光强,原来由于遮光而没有明显失绿的叶片曝露在自然强光下后也出现明显的失绿,再次证实叶片失绿是由于强光引起。遮去自然光强的2/4以上,可基本消除HS的叶片失绿和光氧化现象。高温(中等和较弱光强下)并不会导致HS叶绿素含量和叶色发生明显变化。

曾彦达,肖恩星,王林叶,吉冰璇,夏士健,吕川根,张启军[2](2018)在《水稻光氧化材料8272生物学研究及其光氧化相关基因的定位》文中指出水稻(Oryzasativa 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球一半以上人口以水稻为主食和热量来源,同时,水稻也是典型的禾本科作物研究的模式植物[1]。研究发现水稻籽粒中60%-100%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来自灌浆期的光合作用,故光合性能强弱与否是影响叶片光合碳同化能力的重要因素[2]。水稻光合作用的强度除了受自身因素(叶绿素含量、光合酶活性等)影响之外,还受一些非生物环境因子如水分、CO2浓度、光照强度的影响[3]。当绿色植物叶片吸收的光照强度超过了光合作用所能利用的能量时,过剩光能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利用或耗散就会遭受强光胁迫,从而引起光能转化效率下降,光合能力降低,并出现光抑制现象[4]。光抑制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活性氧,而活性氧引发的氧化胁迫又对光合作用反应中心、光合色素和光合膜产生巨大伤害,即产生光氧化或光漂白[4]。强光引起的光氧化会促使叶片早衰而造成水稻减产,在没有其他胁迫因素时,光氧化伤害至少可使光合生产力降低[5]。因此,光氧化研究对水稻高产育种有着重要意义。将光氧化材料8272和对照9311种植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按照水稻常规的方式进行浇灌和施肥管理,于6月28日开始对部分8272和9311进行遮光处理(使用黑纱网,遮光约4/5)。待自然光照条件下8272出现明显光氧化现象后,研究叶绿体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叶绿体光能吸收、转化、传递的变化和整个生长发育时期的生理生化过程。通过8272/9311 F2群体,对光氧化相关基因进行定位与分析。(1)随着光照强度增加,8272中总叶绿素含量逐渐减少,尤其是到7月27日时,其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而遮阴处理,在相同生长条件下,8272的叶片并未出现光氧化现象,同时,对照9311的叶片叶绿素含量未有较大差异,说明材料8272发生叶片黄化是由强光引起的。(2)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发现PSI和PSII存在紧密的相互作用的逆境防御策略。强光条件下主要是对8272的放氧复合体造成伤害从而影响光系统间的电子传递链。8272主要是通过增加PSH中的热耗散相关参数(φD0、DI0/CSm和DI0/RC)来缓解强光对反应中心的伤害。随着光照强度增加,PSⅡ的性能参数PIABS和FV/FM大量降低,而对照9311和遮阴处理组未有明显变化,说明该时期8272的光合性能明显受到抑制。(3)强光下,8272叶片中O2·-、H2O2、MDA含量逐渐增加,并且SOD活性增加,然而,8272叶片中的O2·-产生速率远远比9311中的多,与光氧化材料812HS相似,这可能是由于增加的SOD活性清除O2·-的能力超过了O2·-的产生速率,另外,SOD活性随着生长发育降低,POD,CAT,APX等活性略微增加,这些都导致了H2O2积累,这些结果说明8272的抗氧化酶系统已经失去了本身的平衡。(4)利用光氧化材料8272与9311构建的F2群体,通过SSR和InDel标记将光氧化相关基因定位于水稻第4号染色体117Kb范围内,对区间内基因测序发现只有一个编码葡萄糖分支酶(1,4-alpha-glucanbranching enzyme)的基因编码序列存在一个非同义SNP突变位点,qPCR检测结果表明,该基因在正常光照条件下,其表达量显着低于遮荫处理(p<0.01),而对照9311则相反,故将该基因列为候选基因。本研究围绕水稻8272叶绿体功能的变化,研究整个生长时期叶绿体结构、光能吸收、转化和传递的动态变化,特别是光氧化发生期的生理生化进程,并对其光氧化相关基因的进行精细定位与候选基因分析。

查凌雁,刘文科[3](2018)在《昼夜连续照射LED红蓝光对不同品种生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探究生菜对全生长期连续光照的响应及品种差异性,在密闭式植物工厂内,以LED红蓝光为光源研究了水培条件下常规光照(12h/12h,NL)与连续光照(24h/0h,CL)对5种生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光照(NL)处理相比,连续光照(CL)处理显着提高了除"大卫"外其它4种生菜的地上部鲜重,其中"绿罗"生菜增加幅度最高。生长初期连续光照(CL)处理下5种生菜叶片叶绿素含量显着高于常规光照(NL)处理,但在生长后期,5种生菜两个处理下的叶绿素含量均无显着差异。与常规光照处理相比,连续光照处理显着提高了5种生菜可溶性糖、总酚和类黄酮含量,以及其中2种紫叶生菜的花青素含量。除"绿罗"外,其它4个品种连续光照处理下的抗坏血酸总量均略有或显着升高,其中主要提高了还原型抗坏血酸的含量,对脱氢抗坏血酸含量的影响不显着。总之,全生长期连续光照能显着提高生菜的产量,促进可溶性糖和抗氧化物质合成;5个品种生菜对连续光照的适应性存在差异,其中"绿罗"的适应性最强;全生长期连续光照运用于植物工厂生菜生产对提高产量和品质的潜力较大。

彭金根[4](2017)在《小叶黄杨越冬叶片呈色及生理生态响应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常绿植物冬季叶片变红是一个普遍发生的现象。该现象的研究对揭示常绿植物冬季叶片生理生态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对人居环境冬季景观的营建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研究以北京植物园从国外引种的Buxus属17个品种为对象,研究了Buxus属植物越冬叶片呈色与越冬抗寒性表现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选用3个冬季叶片不同呈色表现的小叶黄杨品种:’绿美’、’阳光’和’冬绿’,对其越冬叶片呈色的色素基础、影响叶片呈色的温光因子以及叶片呈色的生理生态适应性调控机制进行了研究。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Buxus属品种冬季植株叶片的变红程度与植株越冬抗寒性表现未呈现出一致性。其中,冬季保绿效果最好的小叶黄杨’绿美’、变红程度中等返青最晚的’阳光’及变红最严重但返青最早的’冬绿’,3者的越冬抗寒性由强到弱分别为:’冬绿’>’绿美’>’阳光’。2)3个小叶黄杨品种冬季叶片变红与越冬进程中低温与相对高光的交互作用密不可分,在冬季呈色上的差异反映了其对低温+高光的耐受性及敏感程度。2011-2013连续两年的观测数据显示’绿美’叶片近轴侧和远轴侧变红的临界温度分别为0.67-1.55℃和5.25-7.68℃;’阳光’叶片近轴侧和远轴侧变红临界温度分别为4.33-9.41℃和6.42-8.43℃;’冬绿’叶片近轴侧和远轴侧变红的临界温度分别为4.16-4.98℃和9.41-10.23℃。3个品种2011-2013连续两个越冬期间叶片变红的临界太阳辐射值为10 MJ·m-2左右。在最冷月1月,’绿美’和’阳光’当光照强度分别下降至全光的50-60%和30-40%时,其阳生叶几乎不再有红色色素积累,而’冬绿’在光照强度下降至全光的10-20%时其阳生叶仍有少量的红色色素积累。3)小叶黄杨阳生叶冬季变红与叶片中花色素苷的合成无关。3个小叶黄杨品种越冬进程中叶绿素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而类胡萝卜素含量呈上升趋势,返青过程则相反;小叶黄杨变红叶片中红色色素主要积累于向光侧的叶片上层组织。4)小叶黄杨处于高光下的阳生叶和处于弱光下的阴生叶越冬过程中有不同的调节途径。其中阳生叶总体表现为通过下调更多的叶绿素b来实现叶绿素a/b的上调,在上层叶肉细胞中合成红色色素来减少对蓝光和红光的吸收,同时极大地增强持续的光系统Ⅱ(PSⅡ)天线系统能量耗散(ΦD)来耗散大量的光能;阴生叶总体表现为保持相对较高的叶绿素a、b含量及对红光的吸收量,同时调控ΦD和ΦE(PSII反应中心能量耗散)的比值来维持冬季相对较高的光化学活性。5)3个小叶黄杨品种在叶片呈色上存在的差异,与其在冬季光能利用及耗散上的差异有关。其中,保绿效果最好的’绿美’冬季阳生叶能维持一定的光化学效率,变红程度最严重但返青最早的’冬绿’天线系统热耗散能力大幅上调,而变红程度中等而返青最晚的’阳光’在光化学效率及天线系统热耗散方面均间于’绿美’和’冬绿’之间。6)小叶黄杨’冬绿’越冬进程中随着气温的降低,阳生叶及阴生叶PSⅡ-PSⅠ(光系统I)-碳同化整个电子传递链下游的暗反应活性均有所下降,但对光能的应对策略有所差异。其中阳生叶会启动持续的、非弛豫的PSⅡ天线系统热耗散功能,将大部分吸收的光能耗散为热,极大地减少电子传递链上游PSⅡ受体侧的激发压,以避免光合机构遭受过剩的光能伤害;阴生叶越冬初会优先启动PSⅡ反应中心的可逆失活,以缓解由于PSⅠ光化学活性下降所造成的电子传递阻塞,当遭受极端低温时会同时上调PSⅡ天线系统热耗散过程,通过调控PSⅡ反应中心可逆失活及天线系统热耗散两者的平衡来维持其冬季一定的光化学活性,为植物代谢提供所需的能量下限。7)小叶黄杨’冬绿’冬季变红叶片中红色色素的合成可通过影响叶绿素的含量及分布对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值起到下调作用,传统的对冬季红色叶片近轴侧测定的Fv/Fm值与整体叶片的实际水平相比有被严重低估的可能。本研究主要贡献在于以Buxus属植物为例,探讨了常绿植物冬季叶片变红与植株越冬抗寒性表现的关系;探明常绿植物冬季叶片变红与光温耦合因子密切相关,并量化了 3个小叶黄杨品种冬季叶片变红的温光条件;揭示了 3个冬季叶片不同呈色表现的小叶黄杨品种在越冬进程中对胁迫环境的光温响应策略;探索了用叶绿素荧光多阶段诱导曲线方法,研究叶片的光温响应机制,从PSⅡ-PSⅠ-碳同化角度阐明了小叶黄杨’冬绿’越冬阳生叶和阴生叶光响应机制。

马静[5](2017)在《水稻光氧化突变体812HS光合特性及其光氧化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培育的籼稻两用不育系812S中的1个农艺性状基本一致的叶片光氧化突变株系812HS为材料。江苏地区6月中下旬梅雨连绵,光照较弱,该突变体叶片正常绿色,7月中旬至8月上旬,在梅雨结束后的强烈阳光照射下,812HS叶片出现非常强烈的光氧化伤害,尤其是倒二、倒三叶出现明显的失绿现象,而野生型叶色则正常绿色。基因定位分析发现,该突变基因是位于第4染色体分子标记M22与M102之间约55.42kb区域内的一个新基因,暂命名为LPO1(t)(Leaf photo-oxidation 1)。本研究围绕812HS叶绿体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研究叶绿体光能吸收、转化和传递性能,并对整个生长发育时期的生理生化进程、尤其是光氧化发生期的蛋白质组分和转录组学进行了研究,对于阐明水稻叶片光氧化的分子遗传机理和指导水稻耐强光育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如下:(1)812HS的表型随着光照强度增加,812HS中的总叶绿素含量逐渐减少,到8月4日,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Chla/b值则从6月23日(光氧化尚未发生)开始到8月4日(光氧化现象最明显)逐渐增大,以后逐渐减小。部分遮阴处理显示,在弱光生长条件下,812HS和野生型的叶片均未出现光氧化现象,而对照(强光,气温同弱光条件)两者差异明显,证明自然条件下812HS发生叶片光氧化是由强光引起。对叶片叶绿素合成前体物质检测发现,可能是由Urogen Ⅲ至Proto Ⅸ阶段受阻导致叶绿素含量降低。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叶绿体结构发现,6月23日突变体及其野生型的叶绿体结构均完整,类囊体片层堆叠整齐,基粒堆积致密、排列有序,并且有大小不等的淀粉粒(造粉体)存在。8月4日,812HS中的叶绿体已由梭形变为球形,叶绿体体积变大,基粒片层模糊,淀粉粒减少,出现嗜锇颗粒,甚至部分叶绿体的类囊体解体,而野生型叶肉细胞中叶绿体有大量淀粉粒积累,类囊体片层仍堆叠紧密,说明812HS叶绿体结构遭到严重破坏。(2) 812HS的光合性能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分析发现PSⅠ和PSⅡ存在紧密相互作用的逆境防御策略。强光主要是对812HS的放氧复合体造成伤害,从而影响光系统间的电子传递链。812HS主要是通过增加PSⅡ中热耗散相关参数(φD0、DIo/CSm和DI0/RC)来缓解光氧化对反应中心的伤害。PSⅡ光合性能指数PIABs和Fv/FM7月14日时较高,随着强光照时间的延长,到8月4日开始下降。8月4日时812HS的净光合速率明显降低,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明显增加,光合磷酸化水平、ATP含量、Ca-ATPase和Mg-ATPase活性降低。另外,随着强光照时间的延长,812HS中的叶黄素循环库逐渐增加,V逐渐减少,A和Z含量随之增加,说明812HS在强光下通过叶黄素循环耗散过剩激发能来缓解对叶片的伤害,也进一步说明8月4日时812HS的能量代谢已经失衡。(3) 8月4日时812HS的RuBisCO酶活力下降,PEPCase和NADP-ME酶活性上升,推测可能是强光下C4光合代谢或者C4光合途径对RuBisCO酶活性下降或提前降解的补偿。非生物胁迫引起活性氧伤害主要来自于ROS的产生。强光下,812HS叶片中O2·-、H2O2、MDA含量逐渐增加。8月4日时812HS的SOD活性也增加,然而,O2·-产生更多,伤害可能是由于O2·-的产生速率超过了 SOD清除O2·-的能力的增加。另外,SOD活性随着衰老在9月15日时显着降低,虽然POD、CAT、APX和GR活性略微增加,仍然导致H202积累,叶绿体膜的结构受损以及黄化失绿表型证实了这一点,这些结果都说明8月4日时812HS的抗氧化酶系统已经失去了本身的平衡。(4)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对8月4日的812HS与野生型叶片的差异蛋白进行分析,成功鉴定了 56个差异表达蛋白点中的53个,涵盖了大范围的生物功能与代谢通路。与野生型相比,812HS中有32蛋白点上调,21个蛋白点下调(P<0.05,1.5-4.9倍)。这些差异蛋白按照功能可以分为9组,主要是与光合作用(30.43%)、呼吸和能量代谢(16.67%)、抗性(17.39%)、蛋白储存或降解(13.04%)相关,剩下的一些是功能未知蛋白(13.04%)。亚细胞定位分析发现,这53个蛋白质位于叶绿体(50%)、线粒体(5.76%)、细胞质(11.54%)、细胞膜(7.69%)和过氧化物酶体(1.92%),还有23.09%的具体位置未知。在强光照射下,光合作用相关蛋白RuBisCO大亚基和大链前体上调,其活化酶下调,导致光合作用减弱。同时,消除活性氧等有害物质的过氧化物酶类蛋白和防御相关蛋白在812HS中也表达上调,表明这些蛋白在水稻光氧化代谢方面起重要作用。(5)通过差异倍数(|log2 (Fold change)|> 1)和显着水平(qvalue<0.05)挑选出转录组表达差异基因,发现基于野生型在812HS基因表达谱2540个差异基因中有1342个基因上调,1198个基因下调。对Cuffdiff找到的差异基因进行KEGG代谢通路分析发现,共有546个Unigenes参与到21条KEGG代谢通路中。其中,代谢和遗传信息处理是两个富集丰富的代谢通路,磷酸戊糖途径、淀粉和蔗糖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柠檬酸循环糖酵解/糖异生、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代谢、光合生物中的碳固定、光合作用、苯丙素生物合成、芳香化合物的降解、碳代谢、氨基酸的生物合成以及代谢途径包含在代谢通路。核糖体、RNA转运、剪接体以及蛋白质在内质网中的加工包含在遗传信息处理类。此外,一些重要的通路也明显富集,例如机体系、细胞过程和环境信息处理。这些结果暗示,参与到这些通路的基因在光氧化条件下起到关键作用。本研究结果为拓展对光氧化的进程、功能和途径的理解提供了新的科学信息。

徐金刚,吕川根,刘莉,吕春芳,马静,夏士健,陈国祥,高志萍[6](2016)在《水稻光氧化突变体812HS的光合和抗氧化特性》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旨在通过梅雨前后自然光强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对水稻叶片光氧化突变体812HS与野生型812S的PSII光化学活性、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特性的比较研究,探讨812HS易受光氧化损伤现象的光合生理原因。结果表明,大田自然光照出现强光照前,812HS与812S的叶绿素含量、PSII活性、光合磷酸化活性、净光合速率、抗氧化酶活性和活性氧含量均无显着差异。自然强光照开始(梅雨结束)一段时间后,两种水稻的上述各项指标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突变体812HS的叶绿素含量、PSII活性、非循环式光合磷酸化活性和净光合速率均明显低于812S。高光强下812HS叶片中抗氧化酶CAT和POD活性的上升幅度则小于812S,从而使其体内富集了更多的O2?、H2O2和MDA。光氧化突变体812HS对高光照强度较敏感的PSII活性和较低的CAT、POD活性可能是其发生叶片光氧化现象的生理成因。

徐金刚[7](2015)在《水稻光氧化突变体812HS叶片光合和抗氧化特性的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野生型812S为对照,对水稻光氧化突变体812HS的光合特性和抗氧化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梅雨季节刚结束时,突变体812HS和野生型812S的光合色素含量处于相同水平,并且表型性状没有差异。经过长时间大田强光照射后,812HS和812S的总叶绿素含量分别下降了68%和12%,且812HS的Chla/b比值增加至显着高于812S的水平,说明在强光下812HS总叶绿素含量的降低明显高于812S,且主要是由叶绿素b含量降低所致。此外,812HS的类胡萝卜素含量也下降了63%,为812S降幅的5.7倍。两者类囊体膜的室温吸收光谱反映的情况与上述结果基本一致。2.类囊体膜的室温荧光光谱表明,在高强度光照的胁迫下,突变体812HS的荧光发射峰显着低于野生型812S,并且发射峰的形状位置也发生了变化,这说明突变体812HS的捕光色素不能有效的捕获光能并将其传递给PSⅡ反应中心,从而导致PSⅡ反应中心的荧光发射强度相对较弱。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显示,突变体812HS单位反应中心捕获光能的能力与野生型812S并无差异,两者的不同在于转化φPo和传递光能φEo的能力。并且812HS叶片φEo的降幅高达74.16%,而φPo仅下降了19.89%,这说明φEo对强光胁迫的敏感性强于φPo,即高光强对PSⅡ光合电子传递能力的影响高于其对光能转化效率的影响。此外,在大田强光照射下,突变体812HS黄化叶片的净光合效率和PSⅡ放氧速率均发生急剧下降,并显着低于野生型812S的水平。3.随着光照的增强,在整个实验过程中,812HS和812S体内O2-和H2O2等活性氧的含量总体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且突变体812HS体内活性氧的含量远高于812S的水平。随着活性氧含量的增加,两者体内抗氧化酶(SOD、POD、CAT、 APX)的活性和抗氧化物(AsA、GSH)的含量也不断增加,且812HS体内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物含量显着高于812S。虽然821HS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活性,但其体内较高的MDA含量表明自身遭受比812S更为严重的光损伤。通过观察叶绿体超微结构发现,截至最后一期,812HS的叶绿体双层膜率先破裂,嗜锇滴的数量和体积都增加,而此时812S的叶绿体虽然体积发生膨大,与细胞壁分离,但仍具有较完整的叶绿体结构。综上所述,812HS的强光敏感特性可能是由其不稳定的PS I1活性和较弱的光合能力所造成。这种特性使其在强光条件下易于富集大量的活性氧,对叶绿体机构和光合膜组分造成了损伤,从而表现出叶片“漂白”现象。

李俊[8](2014)在《油菜高光效生理特征体系的建立及其调控研究》文中提出油菜是我国乃至世界上重要的油料作物,但近二十年来,栽培技术的改进对油菜单产提升的贡献很小,利用传统的育种资源和栽培措施如通过施肥、密度等栽培措施的改进以提高油菜单产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瓶颈阶段。因此,积极寻求新的提高油菜单产的途径是我国当前油菜产业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光合作用是作物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植物干物质90%~95%来自光合作用,光能利用率的强弱决定了作物产量的高低。目前大田作物的光能利用效率均很低,主要作物稻、麦高产品种的光能利用效率仅为1.0~1.5%,而研究表明理想的光能利用率可达3%以上。Austin等(2008)认为,现阶段在生产中许多提高作物产量的措施都已发挥了作用,只剩下光合作用的增产潜力尚待进一步挖掘。因此,提高光能利用率是打破当前作物产量瓶颈、提高油菜效益的理想途径。本研究针对当前我国油菜的产量瓶颈问题,从油菜光合速率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入手,开展光合速率与农艺性状、生理生化指标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分析比较不同光效基因型油菜的光合特性、叶片和非叶器官光合衰退进程,探讨油菜光合及生理生化指标对不同光合调控剂的响应,探索建立油菜高光效特征体系,创新提高油菜光合效率和产量的新途径。得出以下实验结果:(1)油菜品种间的光合速率存在广泛遗传变异。分析了不同年份育成的代表性品种14个,发现中油98D(苗期,蕾薹期和花期)、中油杂8号(苗期)、大地55(蕾薹期)、华油杂5号(花期)等品种的光合速率较高。苗期和花期的光合速率与产量呈显着正相关,而蕾薹期的光合速率与产量相关不显着。苗期干重、苗期SPAD值、花期总节数、分枝位、一次有效分枝数等与苗期光合速率显着相关;含油量、油酸、亚油酸和蛋白等与蕾薹期光合速率相关性显着。苗期光合速率对植株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农艺性状和产量上;花期光合速率主要通过影响单株有效角果数进而影响产量;蕾薹期的光合速率则对品质相关性状影响较大。(2)高光效油菜具有高光合速率和高产并存的特点。以3个不同光效基因型油菜品种(系)(S116,S017和中双9号)为材料,研究发现高光效基因型油菜具有较长的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较高的表观光量子效率、光饱和点和最大净光合速率,以及较低的光补偿点和适中的光呼吸速率,对高温、高光强的耐受性更强。其高光效的光合特征可能与其具有较高的RuBP羧化酶活性及较高的C4途径酶活性有关。从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来看,高光效品种(系)在产量、千粒重、单株角果数等指标上显着高于低光效品种(系);其他指标如株高、分枝部位、一次有效分枝数以及每角粒数等与低光效品种(系)间差异未达到显着性水平。(3)RuBP羧化酶、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CAT活性以及MDA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可以作为高光效油菜筛选指标。以生育期基本一致的3个油菜品种(中双9号、中油杂11号和华油杂14号)为材料研究叶片和角果皮光合速率与其生理生化指标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油菜叶片光合衰退与RuBP羧化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与叶绿素含量、SOD活性存在显着二次抛物线关系,与CAT活性和MDA含量相关性不显着。油菜角果皮光合速率随角果皮生长发育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随角果生长发育进程呈现下降趋势,丙二醛(MDA)在角果光合功能衰退过程中含量逐渐上升。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RuBPcase活性对角果皮光合速率的影响最大。其他生理生化指标如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SOD、CAT以及MDA含量等呈与角果光合速率呈现显着或极显着二次抛物线相关关系。(4)不同油菜品种光氧化胁迫后的初级抗氧化酶种类不同。中双11号苗前期叶片光氧化处理后的净光合速率与抗氧化酶活性SOD、POD、CAT、可溶性蛋白以及O2-产生速率等生理生化指标间均达到了显着相关关系,其中CAT是油菜叶片受光氧化胁迫后最主要的效应因子。在光氧化响应上,叶绿素a比叶绿素b更先响应这种短期光氧化的伤害。中双11号、中油821、中双9号、湘油15号、中油杂12号等5个油菜品种花期叶片对光氧化的生理响应具有品种特异性,不同品种间生理生化指标如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等受光氧化胁迫后表现并不一致。这可能由于不同品种所依赖的抗光氧化机制不同,即油菜叶片光氧化胁迫的初级抗氧化酶种类不同所致。(5)低浓度光合促进齐NaHSO3可有效促进油菜的光合效率。苗期用低浓度NaHSO3处理中双11号后株高、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均显着增加;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和表观量子效率也显着增加,光呼吸速率显着降低;最大光能转化率(Fv/Fm)和实际光能转化率(ΦPSH)增加,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降低;不同NaHSO3浓度处理均能增加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的活性,其中对NR的促进作用在0.02 mmol·L-1达到最高。NaHSO3对光合速率的促进作用与光呼吸抑制无关,而是主要通过促进油菜叶片中叶绿素b含量增加,进而提高了光能吸收和传递效率,因此光合速率提高。(6)应用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AM1处理油菜植株可有效缓解抗旱。外施AM1和ABA均有利于油菜干旱的缓解,其中AM1对干旱胁迫的缓解作用明显优于ABA。苗期干旱胁迫后AM1处理对每角粒数影响最大,每角粒数显着增多;花期干旱胁迫后用AM1处理对千粒重影响最大。花期AM1处理可能促进了干旱胁迫后的油菜籽粒灌浆,从而提高了千粒重。而苗期对干旱胁迫的缓解作用可能是一种综合的缓解效应,因此表现出包括每角粒数在内的产量减缓效用。另外,本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干旱处理后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但光合速率等光合特性指标仍然显着下降,并未发现诱导的显着迹象,这可能与本研究设置的干旱胁迫程度较重和环境条件有关。综上所述,苗期和花期的光合速率均与产量呈显着正相关。高光效油菜具有高光合速率和高产并存的特点,同时具有较长的光合高值持续期,较高的表观光量子效率和光饱和点以及较低的光补偿点和适中的光呼吸速率,对高温、高光强的耐受性较强等特点。苗期干重、花期总节数和绿叶数、分枝位、一次有效分枝数以及单株有效角果数等可以作为高光效筛选的生物学特性指标;而RuBP羧化酶、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CAT活性以及MDA含量等可以作为高光效油菜筛选的生理生化指标。不同光合调控剂的研究结果表明,受光氧化胁迫时不同油菜品种对的初级抗氧化酶种类并不相同;而低浓度NaHS03促进油菜光合效率的主要原因是其促进了油菜叶片中叶绿素b含量增加,进而提高了光能吸收和传递效率。应用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AM1处理油菜植株可有效缓解抗旱,苗期干旱胁迫后AM1处理对每角粒数影响较大;花期干旱胁迫后AM1的缓解作用主要表现在千粒重上。

王静,罗涛,梁琴[9](2014)在《遮阴处理龙景春和太平红牡丹的光合生理和形态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氧化是导致重庆地区牡丹引种驯化过程中夏季死亡的重要原因,为弄清牡丹夏季光氧化的发生机理,探索抑制牡丹光氧化作用的方法,并为牡丹的引种驯化提供科学依据,以重庆牡丹品种太平红和龙景春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自然状态和遮阴(50%)处理下太平红和龙景春2个牡丹品种的生长状况及其在盛花期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太平红和龙景春在盛花期叶片净光合速率(Pn)变化曲线为"单峰型",遮阴后峰值提高,光补偿点有所下降,光饱和点下降明显,龙景春的表观量子效率增加,太平红下降;株高和顶小叶面积增加,未出现叶片枯萎植株,龙景春鲜根含水量下降。50%遮阴处理会抑制太平红和龙景春的光氧化发生,不会影响其光合效率,遮阴后2个牡丹品种具有明显的形态响应。

赖东,夏士健,吕川根,魏晓东,刘少奎,张斌,廖慧敏,颜文飞,宗寿余,张启军[10](2012)在《水稻光氧化基因LPO1(t)的初步定位》文中指出在选育的籼型两用不育系812S中分化出1个农艺性状基本一致的光氧化变异株系812HS,秧苗期叶色正常,但分蘖盛期~拔节期,在低温强光照射下,叶尖发生光氧化而变黄。生理分析结果表明,812HS叶片的PSⅡ反应中心活力和PSⅡ电子传递活力低于野生型,而剩余光能高于野生型,光能利用效率低于野生型,说明812HS的性状是由已合成的叶绿素受光氧化伤害造成的。以812HS/090028 F1和F2群体为材料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光氧化性状受1对新的显性主基因LPO1(t)控制。采用BSA法,用微卫星SSR标记将LPO1(t)基因初步定位于第4染色体上的分子标记RM307与RM401之间,LPO1(t)与2个标记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4.3 cM和4.5 cM。LPO1(t)是水稻中一个与其他叶片光氧化相关基因不同的新基因。

二、光氧化的成因及其削减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光氧化的成因及其削减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光照强度对水稻HS叶片失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地点
    1.2 试验方法
        1.2.1 光强试验
        1.2.2 温度试验
        1.2.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遮光强度对水稻HS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2 遮光解除后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2.3 高温处理对水稻HS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4 高温解除后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3 讨论与结论
    3.1 HS的叶片失绿和光氧化现象由强光辐射引起
    3.2 遮去自然光强的约2/4以上,可以基本消除强光引起的HS光氧化现象
    3.3 叶色变化的适宜评价时间

(3)昼夜连续照射LED红蓝光对不同品种生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取样与测定方法
    1.4 数据处理与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连续光照对不同品种生菜地上部生物量的影响
    2.2 连续光照对不同品种生菜叶片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2.3 连续光照对不同品种生菜叶片抗氧化物质含量的影响
    2.4 连续光照对不同品种生菜叶片抗坏血酸含量的影响
    2.5 连续光照对不同品种生菜外观品质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4)小叶黄杨越冬叶片呈色及生理生态响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常绿植物越冬叶片变红及生理生态响应机制研究进展
        1.1.1 常绿植物越冬变红及抗逆性
        1.1.2 常绿植物越冬叶片变红的色素基础
        1.1.3 影响常绿植物越冬叶片变红的内部因子
        1.1.4 影响常绿植物越冬叶片变红的外在因子
        1.1.5 常绿植物越冬叶片变红的适应性调节机制
        1.1.6 问题和展望
    1.2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2.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2.2 研究内容
        1.2.3 技术路线
2 Buxus属植物越冬叶片呈色及抗寒性表现关系研究
    2.1 引言
        2.1.1 北京地区常绿植物应用现状
        2.1.2 常绿植物冬季叶片变红及抗寒性表现
        2.1.3 本章的研究目的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Buxus属品种种植地气温情况监测
        2.2.3 方法
        2.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Buxus属17个品种越冬前后叶色观测
        2.3.2 Buxus属17个品种叶片变红始期、返青始期及1月植株受冻害情况
        2.3.3 3个小叶黄杨品种越冬抗寒性生理生化指标变化
        2.3.4 3个小叶黄杨品种越冬抗寒性表现综合评价
    2.4 讨论
    2.5 小结
3 小叶黄杨越冬叶片呈色色素基础及温光影响因子研究
    3.1 引言
        3.1.1 国内外常绿植物冬季叶片变红温光影响因子研究
        3.1.2 常绿植物冬季叶片变红的红色色素种类
        3.1.3 本章的研究目的
    3.2 材料及方法
        3.2.1 材料
        3.2.2 方法
        3.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小叶黄杨种植地越冬返青期间日平均气温及日太阳总辐射变化
        3.3.2 3个小叶黄杨品种越冬返青过程中叶片呈色变化
        3.3.3 3个小叶黄杨品种越冬返青期间叶片呈色与温光因子相关性分析
        3.3.4 3个小叶黄杨品种越冬前后叶片红色色素分布变化
        3.3.5 3个小叶黄杨品种越冬返青期间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变化
        3.3.6 3个小叶黄杨品种越冬返青期间叶片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
        3.3.7 3个小叶黄杨品种越冬返青期间叶片中类胡萝卜素/叶绿素值变化
        3.3.8 3个小叶黄杨品种越冬前后叶片中花色素苷含量变化
    3.4 讨论
        3.4.1 光温因子对叶片呈色的影响
        3.4.2 光温因子对小叶黄杨越冬叶片红色色素合成及分布的影响
        3.4.3 光温因子对小叶黄杨叶片色素种类及含量的影响
    3.5 小结
4 小叶黄杨不同光照条件下叶片越冬光响应机制
    4.1 引言
        4.1.1 常绿植物冬季叶片变红与过剩光能
        4.1.2 常绿植物越冬叶片对过剩光能的应对策略
        4.1.3 本章的研究目的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方法
        4.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越冬进程中气温及太阳辐射变化
        4.3.2 小叶黄杨越冬叶片单位面积干重变化
        4.3.3 小叶黄杨越冬叶片捕光天线色素含量变化
        4.3.4 小叶黄杨越冬前后叶片光谱特性变化
        4.3.5 小叶黄杨越冬叶片光化学反射指数PRI变化
        4.3.6 小叶黄杨越冬叶片荧光参数变化
    4.4 讨论
        4.4.1 小叶黄杨越冬不同呈色叶片的光能吸收
        4.4.2 小叶黄杨越冬不同呈色叶片的光能利用
    4.5 小结
5 小叶黄杨越冬进程中阳生叶和阴生叶PSⅡ-PSⅠ-碳同化光响应机制
    5.1 引言
        5.1.1 光抑制与PSⅡ-PSⅠ-碳同化的关系
        5.1.2 叶绿素荧光多阶段曲线与PSⅡ-PSⅠ-碳同化的关系
        5.1.3 常绿植物露地越冬阳生叶及阴生叶在光响应机制上的差异
        5.1.4 本章的研究目的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2 方法
        5.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越冬期间气温监测
        5.3.2 叶片呈红指数测定
        5.3.3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曲线FI变化
        5.3.4 叶绿素荧光多阶段曲线MFI变化
        5.3.5 PSII光能分配参数变化
        5.3.6 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
        5.3.7 光化学反射指数PRI变化
        5.3.8 捕光天线系统叶绿素a/b变化
        5.3.9 叶黄素循环色素脱环氧化程度变化
    5.4 讨论
        5.4.1 入冬前阳生叶和阴生叶PSⅡ-PSⅠ-碳同化光响应策略
        5.4.2 越冬初期阳生叶和阴生叶PSⅡ-PSⅠ-碳同化光响应策略
        5.4.3 深冬时期阳生叶和阴生叶PSⅡ-PSⅠ-碳同化光响应策略
    5.5 小结
6 小叶黄杨不同照光部位叶片冬季光响应策略
    6.1 引言
        6.1.1 常绿植物冬季变红叶片传统荧光测定方法及其局限性
        6.1.2 小叶黄杨用于不同部位荧光测定的生理条件
        6.1.3 本章的研究目的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材料
        6.2.2 方法
        6.2.3 结果处理与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两种不同呈色表型叶片显微结构观察
        6.3.2 两种表型叶片不同照光部位叶绿素荧光特性
        6.3.3 两种表型叶片不同照光部位光化学反射指数PRI
    6.4 讨论
        6.4.1 F_v/F_m值与荧光所测叶片部位的关系
        6.4.2 F_v/F_m值与荧光所测叶片厚度的关系
        6.4.3 F_v/F_m值与所测叶片非光化学淬灭的关系
    6.5 小结
7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版
个人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5)水稻光氧化突变体812HS光合特性及其光氧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光氧化对植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1.1.1 植物光氧化概述
        1.1.2 植物光氧化损伤机制
    1.2 光氧化对水稻光合作用的影响
        1.2.1 光氧化对水稻叶片色素含量以及光合速率的影响
        1.2.2 光氧化对水稻叶片PSⅡ结构和电子传递链的影响
        1.2.3 光氧化对水稻叶片早衰的影响
    1.3 水稻对光氧化条件下的防御保护机制
        1.3.1 光呼吸的光保护作用
        1.3.2 依赖于氧还原的Mehler反应与光抑制
        1.3.3 在PSⅡ复合体内的3种光能耗散方式
        1.3.4 抗氧化物酶清除系统
        1.3.5 非酶促性的活性氧清除剂
        1.3.6 形态结构光氧化的光保护机制
    1.4 叶色突变体的应用
        1.4.1 叶色突变体在植物基础研究中的应用
        1.4.2 叶色突变体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5 植物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1.5.1 植物蛋白质组学产生背景
        1.5.2 蛋白质组学的技术
        1.5.3 蛋白质组学在植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1.6 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1.6.1 转录组学发展进程
        1.6.2 三种常见的测序平台
        1.6.3 二代测序技术在水稻转录组学研究中的应用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水稻光氧化突变体812HS特征特性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及采样
        2.1.2 叶绿素的测定
        2.1.3 叶绿素合成代谢中间产物测定
        2.1.4 叶绿体超微结构的观察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叶色表型的变化
        2.2.2 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2.2.3 叶绿素合成代谢中间产物含量比较
        2.2.4 叶绿体超微结构
    2.3 讨论与分析
    2.4 结论
第3章 水稻光氧化突变体812HS光合特性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光合性能测定
        3.1.3 叶绿素a荧光诱导动力学分析
        3.1.4 叶黄素循环含量测定
        3.1.5 原初光能转化活性测定
        3.1.6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光合作用参数的变化特性
        3.2.2 OJIP曲线分析
        3.2.3 PSⅡ受体侧的变化分析
        3.2.4 PSⅡ效率和能量耗散
        3.2.5 PSⅡ性能指标
        3.2.6 叶黄素循环组分含量的变化
        3.2.7 原初光能转化效率
    3.3 讨论与分析
    3.4 结论
第4章 水稻光氧化突变体812HS抗氧化物酶和暗反应酶活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O_2·~-和H_2O_2组织化学定位
        4.1.2 O_2·~-产生速率和H_2O_2含量的测定
        4.1.3 粗酶液准备
        4.1.4 MDA含量的测定
        4.1.5 抗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
        4.1.6 暗反应酶活性的测定
        4.1.7 类囊体膜蛋白复合体亚基的免疫探测
    4.2 结果与分析
        4.2.1 O_2·~-和H_2O_2组织化学定位和含量变化
        4.2.2 MDA含量变化
        4.2.3 抗氧化物酶活性变化
        4.2.4 暗反应关键酶活性变化
        4.2.5 蛋白含量变化
    4.3 讨论与分析
    4.4 结论
第5章 水稻光氧化突变体812HS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蛋白质的提取
        5.1.3 双向电泳
        5.1.4 图像采集与分析
        5.1.5 质谱鉴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二维电泳图谱分析
        5.2.2 差异蛋白点的质谱鉴定和功能分析
        5.2.3 差异蛋白点的亚细胞定位
    5.3 讨论与分析
    5.4 结论
第6章 水稻光氧化突变体812HS转录组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研究材料
        6.1.2 试剂、试剂盒和仪器等实验材料
        6.1.3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RNA样品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6.2.2 水稻叶片RNA-Seq测序数据统计与质量评估
        6.2.3 水稻叶片RNA-Seq测序表达差异分析
        6.2.4 基因功能注释
        6.2.5 差异基因的KEGG Pathway生物通路富集分析
        6.2.6 对部分差异表达基因的实时RT-qPCR验证
    6.3 讨论与分析
    6.4 结论
全文结论
本论文创新之处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致谢

(7)水稻光氧化突变体812HS叶片光合和抗氧化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植物光合作用概述
    1.2 植物光氧化现象的研究进展
        1.2.1 植物光氧化概述及损伤机制
        1.2.2 光氧化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2.3 植物光氧化的削减机制
    1.3 突变体在水稻光氧化现象研究中的应用
        1.3.1 突变体在植物光氧化研究中的应用
        1.3.2 关于水稻光氧化的遗传研究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水稻光氧化突变体812HS叶片光合活性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采样
        2.1.2 叶绿素的测量
        2.1.3 快速叶绿素荧光的测定
        2.1.4 光合参数的测定
        2.1.5 叶绿体的制备及放氧活性的测定
        2.1.6 叶绿体放氧活性的测定
        2.1.7 类囊体膜的制备
        2.1.8 类囊体膜室温吸光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的测定
        2.1.9 电子传递链活性的测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2.2.2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
        2.2.3 光合参数的变化
        2.2.4 放氧活性的变化
        2.2.5 类囊体膜室温吸光光谱和发射光谱的变化
        2.2.6 电子传递活性的变化
    2.3 讨论
第3章 水稻光氧化突变体812HS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采样
        3.1.2 粗酶液的制备
        3.1.3 SOD活性的测定
        3.1.4 CAT活性的测定
        3.1.5 POD活性的测定
        3.1.6 APX活性的测定
        3.1.7 ASA含量的测定
        3.1.8 还原型GSH含量的测定
        3.1.9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3.1.10 O_2~(·-)生成速率的测定
        3.1.11 H_2O_2含量的测定
        3.1.12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3.1.13 叶绿体超微结构的观察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3.2.2 抗氧化物含量的变化
        3.2.3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3.2.4 O_2~(·-)生成速率的变化
        3.2.5 H_2O_2生成速率的变化
        3.2.6 MDA含量的变化
        3.2.7 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变化
    3.3 讨论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8)油菜高光效生理特征体系的建立及其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光合作用与产量的关系
    1.3 油菜光合特性研究进展
        1.3.1 油菜光合与产量间的关系
        1.3.2 光合速率与主要农艺性状及生理生化指标间的关系
    1.4 光氧化及其防御机制
    1.5 C_3植物中的C_4途径研究进展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8 技术路线
第2章 油菜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关系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测量指标与方法
        2.1.3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油菜品种不同生育期的光合特性
        2.2.2 不同油菜品种不同生育期含水率、干鲜重和SPAD值比较
        2.2.3 不同油菜品种不同生育期株型比较
        2.2.4 不同油菜品种的产量及农艺性状比较
        2.2.5 不同油菜品种的籽粒品质比较
        2.2.6 不同时期光合速率与生物学特性的相关性
    2.3 讨论
    2.4 结论
第3章 不同光效基因型油菜的光合生理特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3.1.4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光效基因型油菜苗期叶片光合日变化特征
        3.2.2 不同光效基因型油菜苗期叶片光响应曲线日变化特征
        3.2.3 不同光效基因型油菜不同叶位光响应曲线特征
        3.2.4 不同光效基因型油菜苗期叶片对CO_2的响应
        3.2.5 不同光效基因型油菜苗期叶片的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
        3.2.6 不同光效基因型油菜的角果皮光合速率
        3.2.7 不同生育时期油菜角果皮和C4途径酶活性
        3.2.8 不同光效基因型油菜农艺性状
    3.3 讨论
第4章 油菜叶片和角果光合衰退的生理响应
    4.1 材料和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短柄叶生长发育过程中光合及生理特征
        4.2.2 角果发育过程中角果皮的光合与生理特征
    4.3 讨论
第5章 油菜对光氧化胁迫的生理响应
    5.1 材料和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油菜幼苗叶片对光氧化胁迫的光合和生理响应
        5.2.2 油菜花期叶片对光氧化胁迫的光合和生理响应
    5.3 讨论
第6章 光合促进剂NAHSO_3对油菜光合特性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材料
        6.1.2 试验设计
        6.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6.1.4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浓度NaHSO_3对苗期油菜生物学指标的影响
        6.2.2 不同浓度NaHSO_3对苗期油菜光合参数的影响
        6.2.3 不同浓度NaHSO_3对苗期油菜的光合响应的影响
        6.2.4 不同浓度NaSHO_3对叶绿素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6.2.5 不同浓度NaHSO3对植株氮代谢的影响
    6.3 讨论
    6.4 结论
第7章 干旱胁迫对油菜光合特性的影响及其生理调控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供试材料
        7.1.2 试验方法
        7.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7.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干旱和AM1调控对油菜苗期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7.2.2 干旱和AM1调控对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7.2.3 干旱和AM1调控对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和过氧化氢的影响
        7.2.4 干旱和AM1调控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7.2.5 干旱和AM1调控对油菜ASA和GSH的影响
        7.2.6 干旱和AM1调控对油菜MDA含量的影响
        7.2.7 干旱和AM1调控对油菜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7.3 讨论
第8章 全文结论
    8.1 油菜苗期和花期光合速率与产量呈显着正相关
    8.2 高光效油菜的生物学性状及生理生化指标特征
        8.2.1 高光效油菜具有较长的光合高值持续期和较少的光合“午休”次数
        8.2.2 油菜角果皮中存在C_4途径酶
        8.2.3 高光效油菜应具有较高的RuBPCase活性、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
    8.3 油菜的光合调控
        8.3.1 不同油菜品种受光氧化胁迫后响应的初级抗氧化酶种类不同
        8.3.2 低浓度NaHSO_3促进油菜光合的原因是促进了叶绿素b含量相对增加
        8.3.3 AM1能够有效缓解油菜干旱胁迫造成的光合速率及产量下降
    8.4 本文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致谢
作者简介

(9)遮阴处理龙景春和太平红牡丹的光合生理和形态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2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光合作用日变化
    2.2光响应曲线
    2.3 2个牡丹品种对遮阴的形态响应
3结论与讨论
    3.1太平红和龙景春2个品种都具有耐阴性
    3.2遮阴(50%)可抑制光氧化的发生
    3.3早晚较低的光合速率由温度决定
    3.4光合日变化测定时间间隔

(10)水稻光氧化基因LPO1(t)的初步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定位群体的构建和总DNA的提取
    1.3 SSR分子标记分析
    1.4 遗传图谱的构建
    1.5 光合生理指标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光氧化变异株系812HS的农艺性状
    2.2 812HS株系的光合生理指标
    2.3 812HS株系光氧化性状的遗传分析
    2.4 光氧化基因LPO1 (t) 的初步定位
3 讨 论
    3.1 LPO1 (t) 是一个新的光氧化显性基因
    3.2 812HS是研究水稻光氧化性状的好材料
    3.3 关于LPO1 (t) 基因的进一步研究设想

四、光氧化的成因及其削减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光照强度对水稻HS叶片失绿的影响[J]. 吕冬煦,倪海瑞,曾彦达. 中国农学通报, 2020(20)
  • [2]水稻光氧化材料8272生物学研究及其光氧化相关基因的定位[A]. 曾彦达,肖恩星,王林叶,吉冰璇,夏士健,吕川根,张启军. 201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2018
  • [3]昼夜连续照射LED红蓝光对不同品种生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J]. 查凌雁,刘文科. 中国农业气象, 2018(07)
  • [4]小叶黄杨越冬叶片呈色及生理生态响应机制研究[D]. 彭金根. 北京林业大学, 2017
  • [5]水稻光氧化突变体812HS光合特性及其光氧化机制研究[D]. 马静.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 [6]水稻光氧化突变体812HS的光合和抗氧化特性[J]. 徐金刚,吕川根,刘莉,吕春芳,马静,夏士健,陈国祥,高志萍. 作物学报, 2016(04)
  • [7]水稻光氧化突变体812HS叶片光合和抗氧化特性的研究[D]. 徐金刚.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2)
  • [8]油菜高光效生理特征体系的建立及其调控研究[D]. 李俊. 湖南农业大学, 2014(10)
  • [9]遮阴处理龙景春和太平红牡丹的光合生理和形态响应[J]. 王静,罗涛,梁琴. 贵州农业科学, 2014(02)
  • [10]水稻光氧化基因LPO1(t)的初步定位[J]. 赖东,夏士健,吕川根,魏晓东,刘少奎,张斌,廖慧敏,颜文飞,宗寿余,张启军. 江苏农业学报, 2012(06)

标签:;  ;  ;  ;  

光氧化的原因及其还原机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