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1999年江宁县婴儿死亡原因分析

1990-1999年江宁县婴儿死亡原因分析

一、江宁县1990年~1999年婴儿死亡原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采薇[1](2021)在《清代中后期奸幼犯罪研究 ——以《刑科题本》所载奸幼案为中心》文中提出

顾洁[2](2018)在《江苏方志中的方言词研究》文中指出江苏129部新志中共有120535条方言词,论文将其分别归入中原官话、江淮官话、吴语三个江苏境内主要方言区中。在此基础上,论文进行了方志方言词概况的分析、方志方言词的共时比较研究、方志方言词的传承与嬗变、方志方言词与讳饰文化四个专题研究。方志中方言资料的收词范围多以本地常见或特殊说法为主,属全国通行的说法一般不收;通用词在方言中另有意义的,往往只释方言义,不列通义。江苏方志方言词的编排顺序有按义类、音序、笔画、词性、混合编排5种;记音方式有直音、反切、使用国际音标记音、使用汉语拼音记音4种;主要释义方式有词语释义、描写说明、定义式及征引式4种。为了验证江苏方志记录方言词的可靠性,我们用《金阊区志》(2003)、《沧浪区志》(2006)和《汉语方言大词典》(1999)做了比较,在共收方言词、方言词词形和释义三方面,方志和词典的一致性高于差异性。江苏境内三个主要方言区的方志方言词音节数量分布存在共性,都是双音节词的数量最多,其次分别是三音节词、单音节词、四音节词。单音节词的比重三区相差较大,体现了方言间的不平衡性。江苏三个主要方言区中三音节词的能产性都比普通话中强。对方志方言词的语义比较研究主要围绕义位数量、义域宽窄和语义场展开。义位数量和义域宽窄的比较以常熟地区的方志方言词为样本,语义场的比较研究着重讨论其中的同义义场、反义义场和描绘义场。论文还以《兴化方言志》(1999)为样本探讨了方言词的传承和嬗变情况。兴化方言中的承传词,体现在对古吴、越、楚方言的直接继承和对古汉语通语的逐步吸纳中。兴化方言中的变异词,体现在词形上的节缩、逆序、语素的置换、增加等变化及语义嬗变中的义域扩大、缩小,义位数量的增减,词义的转移上。借用词在兴化方言中集中表现为明清以后白话吴语词的留存。创新词在兴化方言中表现为利用民俗、历史、社会心理等创造方言词。江苏方志方言词中共有188个讳饰语,论文将其分为十大类。研究发现,小类中生殖器官类、疾病类、死亡类的讳饰语数量最多。另外,论文对部分讳饰语做了具体的分析,从中归纳出了6个方面的避讳原因和11种具体的讳饰方法。

方媛[3](2018)在《20世纪50年代南京地区联合诊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联合诊所是我国建国初期在政府号召和卫生机关领导下,社会上的个体开业医生联合起来组建的一种联合型医疗卫生组织。作为公立医疗机构的有效补充,联合诊所承担着基层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医疗、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和卫生宣教等任务,为建设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挥了一定作用。一方面,联合诊所协助政府卫生防疫机构控制与消灭了长久以来严重危害百姓健康的各种传染病与地方病,另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匮乏以及布局不均衡的问题。目前,有关于20世纪50年代联合诊所的研究大都停留在文本政策的重复阐述,对于国家职能和个人的关注太少。本文以20世纪50年代南京地区联合诊所的开展作为研究中心,将档案史料和各种方志资料作为研究的核心资料,对南京地区联合诊所展开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实证研究法和数据统计法相结合,通过绘制图表,将联合诊所相关问题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以便于考察1950年代南京地区联合诊所在不同时期开展的具体状况及可能存在的问题,综合评析联合诊所的建设对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影响,以及在此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本文共分为三个章节来阐述相关问题。第一章主要介绍20世纪50年代联合诊所产生的历史背景。本章从三个方面入手,探讨联合诊所的产生基础。(一)传染病、地方病长期以来威胁人民健康状况,妇婴死亡率高,人均寿命短。(二)历经了各种战乱后重建的新中国,依然面临缺医少药的历史现状。(三)为了适应集体化发展的需求,国家积极学习苏联的建设经验,号召组建联合型医疗机构。在上述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下,“联合诊所”这一概念被提出并逐渐具体化,国家对联合诊所的性质和目的、类型、组织形式、收入分配方法及财务管理状况等都做出相关规定。第二章以南京地区为着眼点,力图展现20世纪50年代南京地区联合诊所的发展全过程。本章作为论文主体部分,分为四节展开论述。第一节首先详细叙述了建国前后南京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现状,通过对医疗资源情况包括医疗卫生机构数、床位数、医疗技术人员数的数据分析,呈现了建国初期南京地区联合诊所开展的医疗环境。第二节具体阐述了 1950年至1952年南京地区联合诊所的开展情况。这一时期是联合诊所的起步阶段,国家忙于经济建设,对联合诊所的管理较为松散,医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第三节主要叙述1953年至1957年南京地区联合诊所开展的具体情况,这一时期是联合诊所集中发展与巩固阶段。南京地区的联合诊所纷纷建立,门诊数量每年稳定上升。然而,在联合诊所迅速发展的同时,许多问题也随之产生,影响联合诊所优越性的发挥,政府随即采取相应整顿措施来巩固联合诊所的发展。第四节具体阐述了1958年至1959年南京地区联合诊所的发展状况,这一时期是联合诊所的转制阶段。随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大部分联合诊所被纳入到全民所有制的医疗机构中。与此同时,更多的个体行医者和半农半医人员也加入到公社卫生机构中工作,成为公社福利事业的组成部分,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第三章主要评析20世纪50年代南京地区联合诊所发展的成绩和不足。文中提出,联合诊所建设的成绩是毋庸置疑的,这项举措是建设覆盖城乡的三级医疗卫生网的第一步。这对于改变一般社会民众缺医少药的现状,为他们提供基础的卫生保健服务,包括预防和治疗各种各样的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和流行病,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国家对联合诊所的定性不明确,使联合诊所的发展也存在着局限性。一方面,联合诊所的定性不清,直接导致了政策摇摆不定和政府一系列不当的处置措施。国家没有对联合诊所面临的种种现实困难进行有效的帮助,这表现在联合诊所缺乏固定的资金扶持、稳定的药物供应和专门的机构管理。另一方面,联合诊所的形式虽建立起来,但并没有带来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整体规模、专业素质上的提升。与60年代的赤脚医生相比,联合诊所在农村卫生保健服务中所发挥的作用要有限很多。

陈思琪[4](2018)在《训政下兰溪实验县自治研究(1933-1937)》文中研究说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在孙中山“三民主义”精神以及“训政”理念的影响下,地方自治运动开始在全国大范围的开展起来。第二次全国内政会议以后,江宁县首先作为模板开始设立实验县,随后兰溪实验县也响应南京国民政府的号召开始实行地方自治,并最终成为了四大实验县之一。与其他三个实验县相比,兰溪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蒋介石钦点的县长设置、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农村经济结构、县长胡次威的自治思想以及兰溪当地群众的反应都直接影响着兰溪进行地方自治的结果。本文主要考察以胡次威作为蒋介石钦点的县长于1933年至1937年在兰溪实验县带领中央政治学校师生在兰溪实验县进行一系列县政建设的。本文通过梳理胡次威在兰溪实验县推行县政建设的具体措施与前后变化来考察南京国民政府在县政建设期间取得的成就、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对待训政与地方自治的真实态度以及影响其县政建设结果的原因。兰溪实验县县政改革内容可以概括成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验县政府内部进行的行政结构改革,主要是包括裁局开科以及具体科室规划等方面,这些措施直接提高了兰溪实验县的基本行政效率;第二,实验县政府在全县进行行政区划改革,废行里、行县区,与此同时在全县基于兰溪县已存的鱼鳞图册开始进行户口调查,进一步规范了基层管理;第三是以土地调查和赋税改革为主的地政改革,此举改善了兰溪县混乱的土地结构和赋税情况,加强了政府对基层土地制度与财政收入的控制力;最后是兰溪实验县政府对公共设施的管理,兰溪实验县政府立足于教育措施、治安管理、农村金融、农林交通等多方面,从而改变过去地方乡绅传统“绅治”模式,转向“官办自治”模式。兰溪县在进行地方自治县政改革四年之后,因为县长胡次威的调离,又再次回到了普通县的身份。通过中央政治学校师生的一系列改革,兰溪县百姓生活水平确实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这是符合南京国民政府预设构想的。但是由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兰溪的农村经济结构等实际原因,兰溪县的自治情况实际上收效甚微,最终流于形式。而在此其中,我们发现南京国民政府在训政时期对地方自治的实际态度其实是:即便披上了“地方自治”的民主思想外衣,南京国民政府的内在目的依旧是为了维持自身威权统治,是训政思想的“变调”,而这种将国家权力强行嵌入到地方势力之中的县政建设最终也以失败告终。但是兰溪作为国民党中央设立的实验县,在四年的县政建设中,按照国民党官方的要求,进行了“政策”和“制度”上的实验,最后形成的独特之处,对抗战时期的“新县制”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虞洁文[5](2017)在《20世纪50年代南京地区妇幼保健工作研究》文中认为妇女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婴幼儿是国家生命力所在,"妇女的健康不仅仅只是某一人群的健康问题,它涉及到计划生育、人口控制、未来人口健康及社会经济发展等重大问题"。①因此妇婴群体的健康历来都是各届政府所关注的问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妇幼保健工作是国家建设的首要任务之一,也是新生政权首次与普通大众接触的事件之一,对于考察20世纪50年代政治环境下政令上行下效的弹性空间具备一定的研究价值。而传统史学观下的着述,难以突破"精英史观"和"宏大叙事"的论述模式,难以客观全面地展现底层群众真实的生活图景。关于建国初期妇幼保健工作的研究大多停留于文本政策的描述与分析,缺乏细致深入的社会实践的考察与评估。因而读者对基层妇幼保健工作的实际情况知之甚少。本文将以20世纪50年代南京地区妇幼保健工作开展的历史进程为着眼点,以档案资料、地方志汇编为第一手资料,以通史类着作、报刊资料为补充,参考相关论文、专着研究的成果,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和数据统计方法,依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综合运用历史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理论,考察20世纪50年代南京地区妇幼保健工作开展的具体情况,分析不同时期妇幼保健工作所呈现出来的阶段性特征,综合评析在妇幼保健网建设过程中的得与失,以及妇幼保健网建设对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本文将分三个章节来阐述相关问题。第一章主要介绍20世纪50年代南京地区妇幼保健工作的源起。本章从三个方面入手,探讨南京地区妇幼保健工作开展的历史基础。(一)南京作为中华民国的首都,曾较早地开展过妇幼保健工作,有一定的历史基础和工作经验。(二)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在各根据地也出台过一系列关注妇女权益和妇婴健康的政策。20世纪50年代南京市及周边郊县所开展的一系列妇幼保健工作,在不同程度上延续了中共根据地时期的妇婴政策。(三)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老大哥",在这个方面的政策和实践对20世纪50年代中国妇幼保健工作的开展起到示范作用,有些做法被直接照搬过来。此外,作者通过对全国严峻的生育现状、人口结构和劳动力需求的国情分析研究,探讨开展妇幼保健工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第二章主要探讨的是20世纪50年代南京地区妇幼保健工作的具体开展情况。本章作为主体部分,分三节展开论述。第一节首先详细介绍了解放前后南京地区妇幼保健工作的现状,通过对医疗资源情况、生育现状的数据分析,呈现了20世纪50年代南京地区妇幼保健工作的实施基础和开展妇幼保健工作的紧迫性。其次根据20世纪50年代妇幼保健工作渐次开展的实际情况,从总体上将这个时期的相关工作划分为两大阶段,并概述了两个阶段不同的指导思想和工作侧重。第二节具体阐述了 1949年5月—1952年南京地区妇幼保健工作开展的情况。文中提到,为领导地区妇幼保健工作的顺利开展,市、区、县政府建立了三级卫生行政机构。与此同时,接管和增设各级医疗专业机构工作也不断跟进,使市级、区级、县级都有专业性的医疗机构开展具体工作。这个阶段的重点工作大多与临床医学有关。具体包括(一)通过密集的专业技术培训,确保一线接生人员破除迷信,摒弃陋习,用新法接生逐步取代传统接生法。(二)从城区大中医院抽调专业人员组成流动工作队,深入郊县开展宣教工作,指导农村地区妇幼保健工作。(三)大力推广精神性无痛分娩技术,减轻产妇的分娩痛苦。第三节具体阐述了1952年—1959年南京地区妇幼保健工作开展的具体情况。这一阶段是南京地区妇幼保健工作集中发展阶段,工作侧重在预防医学层面,重视工作的综合性和整体性。这一阶段新增了省级卫生行政管理机构,调整了市县两级卫生行政管理机构,使各级卫生行政机构能更好地开展工作。与此同时,各级医疗专业机构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与充实,妇幼保健类医疗机构数量逐步增加,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进一步延伸。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涉及加强接生队伍管理、进一步普及新法接生、巩固充实妇幼保健网、开展妇科病普查普治、立法保护劳动妇女健康、加强孕期保健、产前检查、产后检查和哺乳期保健等。第三章的主要内容是评析20世纪50年代南京地区妇幼保健工作的成绩和不足。论文指出,当时取得的成绩是毋庸置疑的。覆盖城乡的三级妇幼保健网的建立,新法接生的普及,妇婴死亡率的大幅度降低,劳动妇女群体健康状况的显着改善、医疗工作者业务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城乡医疗卫生条件的逐步改善等,都充分显示了这一阶段的工作绩效。但是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这一阶段的相关工作与预期目标还存在显着差距。其具体表现包括:(一)由于此前长期的战乱破坏,经济凋敝,当时国家财力十分有限,20世纪50年代南京地区妇幼保健工作的开展缺乏国家财政的有力支持。这必然严重地影响到相关工作的深度、广度和速度。(二)为了弥补资金和资源等方面的短板,这项工作不得不主要借助社会动员和群众运动的方式开展,结果导致"敷衍了事"和"假、大、空"现象普遍存在。(三)后期随着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广大妇女纷纷加入劳动大军。在紧迫的经济建设任务面前,妇女保健工作在各级政府议事日程上的重要性不断降低,结果导致许多妇幼保健措施成为摆设。

周娜[6](2017)在《臣属与自决:近代中国女学生身体生成研究》文中提出女子教育现代化,体现为教育制度、教育思想等教育认识现代性的增加,更深刻反映为教育主体——女学生朝向现代化的发展。本文以近代女学生身体发展为着眼点,探讨女学生身体早期现代化中臣属与自决两种趋向,目的是从身体史视角窥探中国女子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复杂性与独特性。在教育现代化背景下问题化近代女学生身体,意味着本研究不是就女学生身体生成而谈身体生成,是在女子教育早期现代化与近代社会的关系图景中,通过考察女学生身体生成面向,试图挖掘中国女子教育早期现代化真实图景。国族陆沉危机,使得国族建构和国民塑造成为中国早期现代化核心任务。在想象并进而实施国家建构中,改造女性身体,塑造新女国民,成为近代朝野人士持续不坠的关怀。正是在这种“改造与规范女性身体,塑造有利于国族建构的女性形象”的运作逻辑下,新式女子教育兴起,并持续发展。这样的兴学动机,意味着女子教育早期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以民族国家话语规训和打造女学生身体。受女权学说及教育现代化影响,唤醒女性主体意识及涵养适应工业化社会的女性是女子教育早期现代化又一重要构成。无论是民族国家话语对身体的规训和模塑,还是在女权学说及教育现代化影响下身体的自我建构,都是在女学生由校园中的“生”身体转变为“熟”身体过程中展开的。近代女学生身体的发展和建构是在充斥在学校场域中的多种话语影响下实现的。因此,考察影响女学生身体发展的主要话语力量,呈现它们之间交错复杂的关系,为本文首先要完成的工作。基于上述认识,本文第一部分对影响近代女学生身体生成的历史语境进行分析。民族国家话语、女权学说与教育现代化以互构、碰撞的复杂联系构成了影响女学生身体发展和建构的历史语境。三种力量对近代女学生身体生成分别有什么影响?就女学生身体生成而言,它们之间关系以何种构图方式存在?这是本部分试图回答的问题。国族建构与国民塑造的时代任务,赋予民族国家话语规训与掌控女学生身体的绝对权力,以启发女学生国民主体意识。为有效达成此目的,男性精英同时加惠于女权学说,试图通过启发女学生的男女平权意识,从而涵养她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责任感,女权学说与民族国家话语以这种独特的形式实现互构。作为影响近代女学生身体生成的重要话语力量,在配合民族国家话语激发女学生国民主体意识的同时,女权学说激发了学生的女性主体意识。在这个层面上,唤醒女性自决的女权学说,同强调服从、臣属的民族国家话语产生冲突。作为构筑现代化民族国家的一种努力,教育早期现代化竭力维护民族国家话语对学生身体的主导性影响;而教育早期现代化的相对独立性,使得近代女子教育对民族国家话语保持谨慎的反思。如果说,第一部分重在梳理和分析影响女学生身体发展和建构的话语力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文章的第二、第三、第四部分分别交代上述语境中女学生身体的发展与变化。第二部分着重考察民族国家话语如何通过打造强壮身体、规范服饰装扮、开展学校国民教育等规训技艺,模塑和打造一种既纯净、温顺又兼具生产性的女学生身体,及上述行动对女子教育早期现代化有何深刻影响。第三章从现代教育时间与身体、现代卫生理念与身体两个角度,检视教育现代化建制与女学生身体建构的联系。该部分力图呈现,作为一种力量,教育早期现代化如何透过教育现代化建制的完善侵入女学生日常生活,并对女学生身体的开发和管理产生什么具体的影响。第四部分考索重点是,在女权学说鼓动下,女学生由自我“客体”转变为“主体”中,身体所经历的自决化建构及这些建构行动对女学生独立身体形成的意义。行文中,主要从服饰装扮自决、学潮运动、学生自治、男女社交公开及追求恋爱婚姻自由等方面,剖析近代女学生自决化身体的形成,及这一过程中所暴露出的摇摆与犹疑。臣属于民族国家及趋向自决,但尚待完善,是近代女学生身体生成的两大趋向。透过对近代女学生身体生成的考察,可以发现中国女子教育早期现代化是在民族国家话语、女权学说及教育现代化构成的动力体系的推动下发展的。中国女子教育早期现代化的三重动力体系,不但正当化了新式女子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同时赋予新式女子教较强的发展活力。

王星慧[7](2016)在《山西抗日根据地儿童生活探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外历史上,儿童皆处于失语状态。在传统社会中,我们几乎看不到儿童自己的身影,听不到儿童的话语。然而时至近代,特别是到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已有儿童开始史无前例地关注国家政事。抗战时期,儿童遭受战争带来的巨大创伤,战火、死难、疾病、饥饿、恐惧、劳动、贫穷、失学等都充斥着他们的童年,但也正是在抗战时期他们的生活从教育、家庭、社会活动、心态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地变化,中国儿童开始近代化意识的萌芽。本文以山西农村根据地儿童为主要研究对象,透视山西农村根据地儿童抗战时期的生活,从而探究中国农村儿童在抗战中近代化意识的产生这一重大变迁。本文从七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包括绪论和第一章。绪论主要进行概念阐释、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选题意义、资料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一章第一节到第四节介绍山西农村社会的生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历史环境,概述山西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和沿革、抗战前的山西农村经济与民众生活,论述近代以来山西出现的变革,以及这些变革对儿童造成的影响。第五节介绍抗战时期山西农村儿童人口,首先提出问题,即抗战时期中国儿童数量到底几何?列举现存的争议、并分析数据,得出自己的结论。然后根据相关材料确定山西农村儿童人口数,分析抗战时期山西农村儿童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本文将儿童人口按年龄分成0—4岁、5—10岁、11—15岁三段,经过数据比较,分析山西农村儿童年龄分布特点及其呈现这种特点的原因。本文认为山西农村婴儿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和同时期国际水平相当。所以,一般所说的民国包括抗战时期中国婴儿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的说法并不适用于山西。山西农村儿童人口数量从0—4岁段到11—15岁段依次呈递减态势。儿童人口死亡率与儿童所处的地域经济和家庭经济有关,地域越穷和家庭经济越穷,儿童死亡率越高。本文第二章探究山西根据地儿童的学校生活。山西抗日根据地偏僻贫困,贫雇农占人口的绝大多数,所以贫童能否入学以及有多少贫童能入学是评价根据地儿童教育的最基本的指标。因此本章第一节首先分析评价抗战前阎锡山儿童教育的成就与不足,第二节分析抗日根据地的贫童群体及其形成原因,研究抗日根据地的贫童教育政策,总结抗战时期山西农村抗日根据地所取得的成绩,分析根据地教育存在的不足。第三节探究抗日根据地在缺乏教材等基本教学设施的情况下,根据地小学如何通过利用“活教材”来更有效地引导、教育儿童,激发儿童抗战热情,培养儿童成为新中国建设的主人。本文引进“活教材”这个词语,并认为活教材是抗日根据地儿童教育的一个创举。本文认为根据地小学“活教材”主要包括报刊活教材、艺术活教材、劳动活教材三种形式,运用这三种形式的活教材,既可以教授学生识字、又有利于培养儿童爱国心、民族心,也能教授给儿童现实生活中实用的知识文化。第四节探究根据地革命性质的文学与儿童变迁的关系,首先分析传统民间文学如儿歌、童谣在根据地的变化,然后论述作家文学有史以来第一次大面积的涌入偏僻农村给儿童带来的冲击,以及学生课本中的课本文学的革命性体现,这些作家文学作品所具有的近代性、革命性对儿童思想意识带来的影响是这一小节的研究重点。第三章分析探究山西抗日根据地儿童的家庭生活。第一节主要探究儿童健康状态、政府对保障儿童健康所采取的措施以及由儿童健康所反映出来的在贫困的经济下儿童的衣、食、家庭劳动等方面的生活。第二节论述山西根据地的溺女之风,分析长期存在的溺女现象,政府采取的制止措施,以及溺女带来的危害。本文认为溺女说反映的不是简单的性别歧视,溺杀女婴——人口性别比不平衡——男子娶妻困难——彩礼增高——早婚——早育——母体及后代健康、人口增加——溺婴,如此循环往复,农村人口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第三节探究童婚现象。论述民国至抗战时期童婚的变化,儿童由大人随便摆布安排婚姻毫无反抗能力到积极主动的反抗童婚,这是儿童思想进步的具体体现。本文论述山西农村童婚的特点,探究早婚儿童的家庭生活,分析儿童早婚的危害,并进一步探究儿童突破早婚的意义——这也是儿童摆脱桎梏、迈向近代的一个标志。第四章为儿童的社会组织活动与游戏。儿童社会组织主要是指抗日根据地的儿童团,儿童团是中国近代史上少有的儿童自己的组织。本章第一节介绍儿童革命团体的发展过程、山西抗日根据地儿童团的特点。根据地村村皆有儿童团,儿童团是连接家庭、学校与社会活动的纽带,它促进了儿童的社会化。儿童团组织让儿童有了初步的团体意识,启蒙了儿童的思想。游戏也是儿童的社会活动之一,本文第二节介绍儿童游戏及其游戏的主要功能,论述抗战前后儿童游戏的变化,从这种变化中探究抗战对儿童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抗战游戏的意义,本文认为抗战游戏是根据地儿童生活的反映,能实现儿童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第五章论述抗日根据地儿童在抗战大背景的剧烈冲击下的心理状态,分析这种心态形成的因素以及产生的效应。本文认为在抗战时期儿童心态典型地呈现三种行式即恐惧心态、民族主义心态及实用主义心态,正是在这三种心态的影响下,儿童参加抗战,参与生产劳动当小先生等,儿童在抗战中发挥了他们的作用。最后一部分是余论。本文认为抗战时期根据地在儿童观念上有了进步,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以儿童为中心”有了一定的实践成果。这是一个意外,也是在特殊环境下创造的一个奇迹。儿童参与革命,革命必定在儿童身上留下烙印,影响儿童的生活和思想。农村根据地各种革命是儿童近代意识萌芽的前提,儿童思想的变迁打着革命的烙印。

杨海挺[8](2015)在《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在云南的地理与人口国情调查实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理与人口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国情。本文对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学系地理学组和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师生在地理与人口国情调查实验的实证研究,目的在于补充学术界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现代科学研究关注的不足,对西南联大现代学术贡献解析的缺失,以及云南在近现代学术发展重要地位的忽视,实现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在云南进行地理与人口国情调查的综合研究。上编以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学系地理学组师生为中心,对学者们的学术背景,及师生们在滇西经济地理与环滇池区域的土地利用调查的起因、经过与成果进行细致的梳理分析,得出以下重要观点:第一,民国时期的地理国情调查方法,在地理学组师生的地理调查实践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近代国际前沿的经济地理与土地利用调查方法在地理国情研究中开始运用和推广。第二,中国地理学学科在抗日战争时期得到显着发展,张印堂滇西经济地理的调查使经济地理学研究开始关注边疆地理问题,出现注重小范围、精细化研究发展趋势,鲍觉民组织的环滇池区域土地利用调查是地区性土地利用调查系统研究的范例,是中国近代区域地理学研究的经典。第三,云南近代地理学在抗日战争时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以西南联大地理学组师生为代表的学术界对云南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有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奠定了云南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第四,中国当代着名的一大批地理学家张景哲、孙承烈、黄秉成等,其学术生涯便是在云南的地理调查中奠基。第五,西南联大地理学组师生的实验研究中,为中国近代的地理国情研究提供了科学又丰富的地理资料。下编是对西南联大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的论述,从陈达、李景汉、戴世光三位负责人的学术背景出发,对呈贡县人口普查、呈贡县昆阳县户籍及人事登记、环滇池三县一市(昆明县、昆阳县、晋宁县、昆明市)户籍示范等诸项工作进行完整解析。历史以来的人口国情研究,在抗日战争时期由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实现重大突破:第一,国情研究方法的科学化,主要是实验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人口普查、户籍及人事登记,在内容与步骤、统计方法等方面,成为1940年代民国政府拟订1950年全国人口普查方案与制订普查法规的标准。第二,国情研究数据的科学化,民国时期中国国情研究中曾出现社会调查运动,尽管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亦不乏泛泛而谈的空洞叙述,国情普查研究所在环滇池区域的人口国情调查研究,不仅把因抗战隔断的社会调查活动传承下来,更倡导了科学的实地调查研究的学术风气,为近代中国国情研究提供了诸多科学的资料。国情普查研究所以环滇池区域作为对象,在这些国情研究的实验中,推动了社会学、人口学、统计学科的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相关领域专家,在师承、学术组织与研究理念和成果等方面形成稳定的“文庙学派”,为抗战时期社会学中国化发展做出了卓着的贡献。在民国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政府机关与学术界人士在抗战救国的感召下,对中国国情进行过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但学术界长期对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情调查研究缺乏关注,对西南联大在云南的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学术领域内国情调查实验的工作与贡献亦缺乏深入全面的探索。鉴于地理与人口调查在国情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以抗日战争时期作为时代背景,全面论证西南联大学者所做的地理与人口国情调查实验在国情研究与现代学术发展中的成就和地位。

钱振宇[9](2015)在《历代文选学及其周边研究》文中提出钱钟书《管锥编》云:“词章中一书而得为‘学’,堪比经之有‘易学’、‘诗学’等或《说文解字》之蔚称‘许学’者,惟‘《选》学’与‘红学’耳。寥落千载,俪坐俪立,莫许参焉。”此语足以表明选学之价值。王书才《<昭明文选>研究发展史》一书是第一部通观历代选学的学术着作。本论文在王书之后,拟对历代选学再做审视。第一章:通过对《大唐新语》和新旧《唐书》相关史料的分析,认为《旧唐书·李邕传》关于李善“尝受《文选》于同郡人曹宪”的记载,仅为孤证。结合学界关于曹宪《文选音义》和李善注文本及音注关系的研究成果,认为李善师承曹宪之观点,尚需进一步论证。李善注之所以形成以“释事”为主的注释特征,与当时类书的编纂和宫廷诗歌注重“事”、“文”结合的二元结构有关。五臣注对李善注的反动,不是五臣主观上欲回归汉魏以来集部注释的传统,而是与初盛唐时期诗风嬗变有关。经过考证,李善乾封年间的外出地,乃《旧唐书·儒学传》记载的经城,外出性质应为贬谪。据《册府元龟》和贺兰敏之墓志的记载,可知李善生平两次担任崇贤馆直学士和秘书郎(兰台郎)。通过对《文选钞》和陆善经注的文本细读,发现《文选钞》对解题的重视已为理性自觉,且五臣注之解题有明显沿袭《文选钞》的痕迹。《文选钞》的散佚,与其未能进入唐代官方图书系统有关。陆善经注之简约特征,是其有意识追求的结果。通过对陆善经的注骚类部分与洪兴祖《楚辞补注》做了互读,发现两者暗合之处颇多,可证明陆善经注骚类部分的价值。揭示了姚合诗歌化用《文选》之处,并做了句图分析,从中可见晚唐诗人仍重视《文选》,然有意淡化借鉴痕迹。第二章:《文选》一书在北宋初期尚有继续经典化的趋势。范、欧、王三人的科举改革,是中下层知识分子对北宋初期社会崇尚《文选》现象的正面对抗。孙复、石介、胡瑗、李觐、周敦儒、邵雍、张载、二程等人,皆直接或间接为此种对抗营造声势。同为社会中下层知识分子的苏轼,在其中亦起到推波助澜之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此种对抗的政治意味大于文学意味。通过对宋人集部注释学的研究,证实了王安石改革之后,《文选》一书在北宋时期的文学影响仍在继续。并据大量史料和相关记载,论证了南宋时期《文选》一书有恢复经典化的倾向。通过对宋代《文选》考证现象的分类探析,发现宋人对《文选》文本的考证较为谨慎;考证李善注的热情高于五臣注,且大多成立;考证五臣注之误大多不能成立。其中方崧卿《韩集举正》有关《文选》的考证,可以得出毋昭裔本五臣注正文已经参据李善注正文的结论。通过对宋代集部注释学征引《文选》情况的考察,发现宋人仍然视《文选》为重要借鉴对象,李善注征引语源的注释精神,已深入宋代集部注释学。以唐宋诗歌为背景,追寻“草称王孙”、“梅称驿使”、“月称望舒”和“山水称清晖”语境形成过程,认为陆游所谓“国初尚《文选》,当时文人专意此书。故草必称‘王孙’,梅必称‘驿使’,月必称‘望舒’,山水必称‘清晖’”的四个例证并不成立,但是不影响其结论的合理性。陆游的认知观念的背后,恰是《文选》在南宋初期经典化的体现。第三章:明代立国至天顺,近百年间,文选学极端寥落。成化二十三年(1487),唐藩朱芝址刻本《文选》出现,对明代选学有重要影响。成化至崇祯年间,以删注和评点为主流的明代文选学走向成熟,其俗化倾向较为明显。明人重视《文选》的文学世界,多于重视其学问世界。关于明代重要文学流派与《文选》的关系,前后七子与云间派较为重视《文选》,但是《文选》明显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前后七子的复古需要。李梦阳的古诗借鉴《文选》之迹,极为明显,可作为前后七子诗歌借鉴《文选》的代表。关于明代《文选》删注现象,南宋吕祖谦和朱熹注书中的删注行为是其先导,王阳明心学和明代市民阶层崛起对其亦有深刻影响。第四章:从清人重视《文选》及李善注的文化背景入手,用统计方式,证明清初至乾、嘉、道时期,清代学术着作征引《文选》及《文选》注的现象,愈来愈明显,此是《文选》及《文选》注有助于清代学术的表现。清人在小学、经学、史学、子学等领域,不断征引李善注,故李善注之多元价值不断得到认可。在此过程中,李善注的阙失也逐渐表现出来,如征引文字舛误,训诂不够严谨等。于是,出现一批高质量的校正、考证李善注的文选学专着。清代文选学就在这样的局面下,走向辉煌。余萧客与《文选音义》考论一节,确凿考证出余萧客的生卒年问题,解决了学界对此问题的争议,同时认为《文选音义》的匆忙刊刻与乾隆二十二年的科举改革有关。清人注唐诗征引《文选》现象亦很明显,在形式上借鉴宋人注唐诗,在精神上有加重考证的倾向,征引《文选》过程中对李善注和五臣注的不同选择,亦很值得重视。

李忠萍[10](2014)在《近代苏州公共卫生研究(1906-1949)》文中认为公共卫生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需求,随着人类文明的递嬗,公共卫生渐由社会自发调节、随机应对和慈善救济活动,演变为以卫生行政为主导、以科学方法为手段、以保障和增进公众健康为旨趣,官方与社会合作推进的公共设施和公共事业。清末民国时期,由于近代以来西方医学成就和租界卫生管理制度的刺激示范,中国社会内部对于卫生强国和卫生现代性的强烈追求,以及应对连年疫情的现实需要,国家开始自上而下的卫生行政擘画、建构和实施,现代意义上的以城市为代表的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由此肇端。在此时代诉求和社会趋向的引领下,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商贾辐辏的苏省重地、江南名城——苏州,因应时势,且合于地方防疫、市政建设之需要,遂在官方与社会的协作下,开启公共卫生之端绪,并逐渐粗成体例。近代苏州公共卫生的演进,由清末民初的萌发到南京政府十年时期的初步发展再到战后的粗具体例,主要沿着三个脉络进行:一、公共卫生行政管理,由卫生行政寓于警政,走向卫生行政与警政相对分离;二、办理模式,由官商合办走向以官办为主社会协作;三、业务内容,由清道防疫扩及其余,粗略形成疫病防治、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妇婴卫生、学校卫生、卫生教育等多元并进的业务体系。苏州公共卫生的演进理路,既有时代共同趋向的投射,又有过程和形式上地方样态的呈现。疫病防治是苏城公共卫生的中心事务,这不仅因为它是时代性的严峻课题,也是水网密布、气候温润的江南城市面临的地方疫情压力所致。近代苏城疫病防治问题上,出现了二元对立的面相:一方面是驱瘟逐疫迎神赛会和挑痧等坊间防疫百态的恣肆,另一方面是官方对落后防疫行为的取缔,并在与社会的互动合作下,初步形成了一套临时救治与常规预防相结合的急性传染病防控机制。苏城疫病防治上二元对立的面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城公共卫生,实际是在与民俗传统特别是迷信观念和举措的扞格不入中得以曲折演进,并渐入民心的。保障日常清洁的环境卫生和食品卫生被视为治疫之本,成为苏城公共卫生事务中的基础工作。总其大概,主要涵括街道清洁与垃圾清运、粪秽管理与厕所改良、饮水改良、各类饮食品及其制造经营场所卫生检查与管理等内容。街道清洁上日常与定期的结合,垃圾清运上行政与市场的相配,粪秽运除上加强时间、地点和面相的规范、厕所整改上的化多为少、弃旧迎新,饮水卫生上改良与“革命”的统筹、食品卫生上应时性强、制度化高、消极取缔与积极建设规划的并举,构成了各项业务的典型特质。由于经费的短缺、主事者和执行者的颟顸敷塞、民的痼习、商的玩忽延宕等因素,苏城环境卫生和食品卫生举措实际成效并不甚佳,许多规划也无果而终。然而,毫无疑义,在与社会的互动协作乃至冲突抵牾中,官方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条例,并尽力付诸实践,一定程度上改良了苏州城市生态环境和日常饮食健康,并多少促进了市民饮食住行卫生生活方式及其观念的形塑,更从理论和实际双重意义上推动了苏州城市社会管理和公共管理的制度化进程,加快了城市现代化变迁。作为近代公共卫生的长效追求,妇婴卫生、学校卫生等保健事业和卫生教育的渐趋并进,丰富了苏城公共卫生的业务内涵。以“生”的方式嬗变、婴儿健康比赛为主要内容的妇婴卫生,以学校传染病预防、学生健康检查、学校卫生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卫生,以多主体、多形式、多场域、教育性与地方化和趣味性相结合为典型特质的民众(或曰社会)卫生教育,其工作开展虽存在设施简陋、业务单一、方式粗糙甚至走过场、普及性不强等诸多局限和不足,但它们确实开启了苏城妇幼保健以及卫生教育事业的端绪,积淀了一定的宝贵经验。这些业务体现了苏地政府维护妇婴健康、增强青少年体格以及培育公众卫生观念习惯的努力和自觉,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州社会力量热心公益,积极参与推进各项公卫事业,与官方互动合作的地方风貌。公共卫生是苏城近代化变迁的产物,又推动了城市社会变迁,并在变迁中曲折演进,公共卫生与苏州城市社会变迁之间呈现出一种互动张力。这种互动关系可以从两点得以管窥:第一,公共卫生的举办推动了市民生命状态、生活方式和卫生观念的嬗变,生命、生活和观念的嬗变又使市民增强了对公共卫生的诉求,进而推动它的演进;第二,公共卫生事务引发了苏城卫生舆论的勃兴,公共舆论又以兼具批判与启蒙功能的苏城特色的“公共领域”形式,鞭策政府、启迪民众、引领社会在公共卫生上通力合作,增强当局的行政自觉及市民的公民性和责任感,进而推动苏州公共卫生乃至整个城市近代化变迁的现实或可能演进。总之,在时代性的公共卫生诉求和发展趋向的影响下,在苏城地方当局的行政努力,及民间社会的积极互动下,时至战后苏城公共卫生体例初具。由于众多瓶颈因素的掣肘,苏城公共卫生又呈现出粗陋面相。且其遭遇的窒碍和困境,在全国多具一定的普遍性,因此,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苏城公共卫生发展情状是近代中国(城市)公共卫生总体镜像的投射,是其时代共通命运的写照。无论如何,近代苏州乃至中国公共卫生的筚路蓝缕之功可圈可点。

二、江宁县1990年~1999年婴儿死亡原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宁县1990年~1999年婴儿死亡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江苏方志中的方言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与范围
        1.1.1 江苏历史沿革
        1.1.2 江苏修志概况
        1.1.3 方言词的涵义
        1.1.4 研究范围
    1.2 选题意义
        1.2.1 补汉语方言史的空缺
        1.2.2 为方言词汇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1.2.3 对历史文化传承具有积极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江苏方志的整理与研究概况
        1.3.2 江苏方言研究概况
        1.3.3 方志方言研究概况
        1.3.4 小结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调查法
        1.4.2 计量统计法
        1.4.3 比较法
        1.4.4 语义特征分析法
第2章 江苏方志方言概况
    2.1 江苏方言分区
        2.1.1 方言分区概述
        2.1.2 方言分区边界问题的探讨
    2.2 江苏方志方言文献资料普查
    2.3 江苏方志方言词概况
        2.3.1 方志方言词的编纂体例
        2.3.2 方志方言词的记音
        2.3.3 方志方言词的释义
        2.3.4 方志方言词的用字讨论
        2.3.5 方志方言词的可靠性检验
        2.3.6 方志方言词的错误类型分析
第3章 江苏方志方言词的共时比较研究
    3.1 音节比较研究
        3.1.1 中原官话区
        3.1.2 江淮官话区
        3.1.3 吴方言区
        3.1.4 音节的比较
    3.2 意义比较研究
        3.2.1 义域宽窄的比较
        3.2.2 义位数量和内容的比较
        3.2.3 语义场的比较研究
第4章 江苏方志方言词的传承和嬗变
    4.1 承传词
    4.2 变异词
        4.2.1 词形变异
        4.2.2 语义嬗变
    4.3 借用词
        4.3.1 古吴语词
        4.3.2 白话吴语词
    4.4 创新词
第5章 江苏方志中的讳饰语研究
    5.1 江苏方志中的讳饰语
    5.2 讳饰语义类探究
        5.2.1 讳饰语义类的分布
        5.2.2 讳饰语义类的统计与分析
    5.3 避讳原因
    5.4 讳饰机制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江苏方志文献版本信息表
    附录二 江苏方志方言词统计表
    附录三 《金阊区志》、《沧浪区志》与《汉语方言大词典》的比较
    附录四 中原官话区儿化词表
    附录五 中原官话区音节数量不固定词表
    附录六 江淮官话区儿化词表
    附录七 江淮官话区音节数量不固定的方言词表
    附录八 吴方言区音节数量不固定的方言词表
    附录九 江苏方志方言资料中的讳饰语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3)20世纪50年代南京地区联合诊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源起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区域与时间界定
    四、研究方法与本文思路
第一章 联合诊所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传染病、地方病盛行,国民健康状况堪忧
    二、医疗卫生资源匮乏,缺医少药
    三、向苏联学习医疗建设的经验
    四、联合诊所概念的提出与确立
第二章 20世纪50年代南京地区联合诊所具体开展情况
    第一节 建国前后南京地区的医疗发展状况
    第二节 初步开展阶段:1950—1952年
    第三节 集中发展与巩固阶段:1953—1957年
        一、个体开业医生纷纷联合
        二、联合诊所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对联合诊所的整顿与提高
    第四节 转制阶段:1958—1959年
第三章 南京地区联合诊所建设工作评析
    一、政府对联合诊所定性不明确,导致政策摇摆不定
    二、联合诊所定性不清,引发政府处理措施不当
    三、基层医务人员整体规模、专业素质并未提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训政下兰溪实验县自治研究(1933-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学术史回顾
        (一) 民国时期
        (二) 解放后
        (三) 其他实验县具体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革命圣地”兰溪的选择
    第一节 踌躇满志的南京政府
    第二节 风起云涌的乡村建设
    第三节 两个“老家”的选择
    第四节 现实与理想的冲突
第二章 兰溪实验县初步探索
    第一节 理想规划与筹备
    第二节 裁局改科
        一、主要行政机构改革
        二、县政委员会
    第三节 整顿社会治安
        一、兰溪三祸
        二、地方组织发展
第三章 “模范县”的实际与反馈
    第一节 户口调查
        一、废闾邻,设村里
        二、重启户口调查
    第二节 土地陈报
        一、土地积弊
        二、具体措施
        三、土地陈报
    第三节 赋税改革
        一、经征人
        二、征收机构
        三、征收项目
        四、征收办法
第四章 兰溪实验县的公共设施变革
    第一节 发展基础教育
        一、公立教育
        二、私立教育
        三、公民教育
    第二节 经济系统改革
        一、整顿财政系统
        二、救济农村经济
    第三节 社会公益活动
        一、平民习艺所
        二、改革当地医院
        三、开设育婴堂
结语
参考文献

(5)20世纪50年代南京地区妇幼保健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源起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区域与时间界定
    四、研究方法与本文思路
第一章 20世纪50年代南京地区妇幼保健工作的源起
    一、历史基础
    二、中共妇女政策的延续
    三、苏联模式的影响
    四、现实需要
第二章 南京市妇幼保健工作具体开展情况
    第一节 建国前后妇幼保健工作现状
    第二节 初步开展阶段:1949年5月——1952年
        一、建立卫生行政机构
        二、接管增设卫生医疗机构
        三、具体工作开展情况
    第三节 集中建设阶段:1953年——1959年
        一、整顿卫生行政机构
        二、重组医疗卫生机构
        三、具体工作开展情况
第三章 南京市妇幼保健工作开展情况评析
    第一节 经济基础薄弱,后备力不足
        一、政府经费受限
        二、城乡发展不均
    第二节 协助政府职能泛化,服务生产革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臣属与自决:近代中国女学生身体生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价值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价值
    二、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一) 关于“近代”的概念界定
        (二) 对“女学生”的内涵界定
        (三) 对“身体”“身体生成”“臣属”“自决”的内涵剖析
        (四) 对本研究中“话语”的内涵理解
    三、学术史分析
        (一) 身体史研究取向
        (二) 教育史与身体史交叉研究分析
        (三) 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研究转向
    四、研究理论与方法
        (一) 研究理论
        (二) 研究方法
    五、研究思路、重难点与创新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重点与难点
        (三) 创新之处
第一章 多重力量交织:近代女学生身体生成历史语境
    第一节 民族国家话语下女性身体:由家到国的超越
        一、改造女性身体:国族建构之基
        二、身体国家叙事之脱胎
    第二节 女权学说下女性身体:由“无我”到“自我”的觉醒
        一、女权学说的传入与根植
        二、身体主体意识之萌芽
    第三节 教育早期现代化、民族国家话语与女权学说的互构与冲突
        一、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双重性:依附与独立
        二、三重话语力量的互构与碰撞
        三、学校:三重话语力量角逐场所
    小结
第二章 规训与臣属:民族国家话语与女学生身体
    第一节 民族国家话语下的理想女学生
        一、理想女学生言说的生产
        二、更迭的理想女学生形象
    第二节 “强国强种”的身体打造
        一、“孱弱纤细”到“强健刚烈”:女性美的转变
        二、“健而美”体格塑造:讲究体育
        三、“缠足”到“天足”:解放小脚
        四、“不剪发”与“天乳”:规制发式与乳房
    第三节 振国族的服饰变革
        一、“垂衣裳而天下治”:服饰教化
        二、涵养服从与爱国情操:服饰画一
        三、“素裙革履”:塑母仪形象
    第四节 制式化:女学生身体国家化策略
        一、完善学校章程与课程设置
        二、检查制度与惩罚体系的实施
    第五节 “天下兴亡,匹妇有责”身体养成
        一、踊跃参加女子国民捐
        二、抵制洋货行动
        三、要求参政权运动
    小结
第三章 唤醒与自决:女权学说与女学生身体
    第一节 女权学说下的身体建构
        一、民主思想与女学生建构
        二、女权学说与女学生身体唤醒
    第二节 “装扮在我”的身体
        一、“我的头发我做主”
        二、“美就是权力”的服装变革
    第三节 公共展演的身体:女学潮运动
        一、辛亥革命前:压抑中的觉醒
        二、“五四”时期:觉醒后的积极
        三、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凌厉中的犹疑
    第四节 自我管理的身体:学生自治与教育平权
        一、实施学生自治
        二、要求教育平权
    第五节 “我的身体我做主”:质疑传统礼教
        一、要求男女社交公开
        二、争取恋爱婚姻自由
    小结
第四章 陶冶与建构:教育早期现代化建制与女学生身体
    第一节 现代教育时间与身体教化
        一、现代时间观的引入
        二、机械化:现代时间制下的身体
        三、现代时间制中的学校
        四、现代教育时间下的女学生身体
    第二节 现代卫生理念与身体再造
        一、现代卫生建制与女性身体
        二、学校现代卫生教育的开展
        三、卫生教育对身体的干预与规范
    小结
结语
    一、近代女学生身体生成趋向:臣属与自决
        (一) 近代女学生身体发展:多种面向互构
        (二) 身体生成的主导面向:臣属于民族国家
        (三) 身体发展趋向自决,但尚待完善
    二、三重话语力量构成中国女子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动力体系
        (一) 三重话语力量正当化新式女子教育
        (二) 三重话语力量赋予近代女子教育发展活力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介绍
致谢

(7)山西抗日根据地儿童生活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选题意义、价值及其创新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本文的主要观点
        (三)创新
    四、概念
        (一)儿童史与儿童观
        (二)儿童与贫童
        (三)活教材
第一章 生活环境:山西农村社会
    1.1 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
        1.1.1 自然环境
        1.1.2 历史文化
    1.2 抗战前山西的农村经济与民众生活
    1.3 山西革命根据地的形成与沿革
        1.3.1 晋察冀革命根据地
        1.3.2 晋绥革命根据地
        1.3.3 晋冀豫革命根据地
    1.4 农村革命、民众与儿童意识
        1.4.1 农村近代化
        1.4.2 民众的民族、国家意识
        1.4.3 儿童近代化意识
    1.5 儿童人口数量
        1.5.1 中国儿童人口数量争议与确定
        1.5.2 山西农村儿童人口
    小结
第二章 儿童教育生活:儿童教育革命与儿童变迁
    2.1 抗战前儿童教育
        2.1.1 抗战前阎锡山儿童教育取得的成就
        2.1.2 抗战前儿童教育的不足
    2.2 根据地贫童、国民教育与儿童变迁
        2.2.1 抗日根据地贫童群体及形成原因
        2.2.2 根据地贫童教育:农村的国民教育
        2.2.3 根据地贫童教育所取得的成就与不足
    2.3 活教材与近代儿童
        2.3.1 小学活教材出现的原因
        2.3.2 小学活教材之形式与内容
        2.3.3 活教材与儿童变迁
    2.4 革命的文学与近代儿童
        2.4.1 根据地的民间文学
        2.4.2 根据地的作家文学
        2.4.3 根据地的课本文学
        2.4.4 文学教育与儿童变迁
    小结
第三章 儿童家庭生活:生活重压、政策应对与儿童变迁
    3.1 健康状态
        3.1.1 理想建构与现实情况
        3.1.2 政策应对的有限与无力
        3.1.3 儿童健康问题产生的根源
    3.2 溺女之风
        3.2.1 溺女现象
        3.2.2 政府对策
        3.2.3 溺女危害
    3.3 儿童、婚姻与自由
        3.3.1 童婚现象演变
        3.3.2 农村童婚特点
    3.4 早婚儿童的家庭生活
    小结
第四章 儿童的社会生活:儿童团与儿童游戏
    4.1 儿童团、革命与儿童地位
        4.1.1 儿童革命团体
        4.1.2 山西抗日儿童团
        4.1.3 抗日儿童团功能实践:从未有之儿童变迁
    4.2 儿童游戏与儿童变迁
        4.2.1 传统儿童游戏
        4.2.2 中国传统儿童游戏的功能
        4.2.3 儿童游戏与抗战
        4.2.4 儿童游戏的功能:满足儿童革命愿望
    小结
第五章 根据地儿童心态探究:儿童心态与儿童变迁
    5.1 影响儿童心态的因素
        5.1.1 历史因素
        5.1.2 社会生活环境
    5.2 抗战期间山西农村儿童典型心态
        5.2.1 对疾病、贫穷的恐惧心态
        5.2.2 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5.2.3 实用主义心态占主导
        5.2.4 民主进步思想意识的懵懂
    5.3 儿童心态与儿童对抗战的贡献
        5.3.1 参加抗日战争
        5.3.2 家庭生产
        5.3.3 发挥自身独特作用
    小结
余论 山西抗日根据地儿童的革命与近代化意识产生
    一、土生土长的教育观与先进教育观的统一
        (一) 土生土长的“教育即生活”与杜威先进儿童教育观的统一
        (二) 土生土长的“以儿童为中心”与杜威的儿童观的统一
    二、儿童革命与儿童近代意识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在云南的地理与人口国情调查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国情调查是认识国情的根本方法
        一 认识国情的重要性
        二 历史时期国情调查的特点
        三 清末民国时期社会调查运动与国情认识深化
        四 西南联大在云南的国情调查实验
    第二节 相关问题学术综述
        一 西南联大研究现状
        二 抗日战争时期的地理学研究
        三 社会调查运动研究中的国情调查
        四 云南学术史中对西南联大地理与人口国情调查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范围的界定
        一 以抗日战争时期为中心的时间范围
        二 以云南为中心的空问范围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 地理调查方法
        二 人口调查方法
        三 学派和中国化研究方法
上编 西南联大在云南的地理国情调查实验
    第一章 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学系和地理学组总论
        第一节 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学系的组成
        第二节 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学系地理学组的教师构成
        第三节 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学系的学生
        第四节 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学系地理学组的教学与科研活动
        一 地理学组的教学内容
        二 地理学组的科研实践活动
    第二章 西南联大环滇池区域的土地利用调查实验
        第一节 银汁河区的土地利用调查实验
        一 滇池北岸银汁河区域地理
        二 银汁河区的土地利用调查实验
        三 银汁河区土地利用调查成就
        第二节 洛龙河区的土地利用调查
        一 滇池东岸洛龙河区域地理
        二 洛龙河区土地利用调查过程
        三 洛龙河区土地利用调查成就
        第三节 滇池区域的土地利用调查实验
        一 滇池区域的地理状况
        二 滇池区域土地利用调查内容
        三 滇池区域土地利用调查的成就
    第三章 西南联大的滇西经济地理调查实验
        第一节 张印堂主持的滇西经济地理调查
        一 滇西经济地理调查的缘起
        二 调查路线与过程
        第二节 对滇西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认识的深化
        一 地质与地形
        二 气候
        三 居民分布
        第三节 张印堂对滇西经济的调查与规划
        一 以一平浪盐煤运输来看交通对滇西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二 以楚雄为中心看滇西蚕丝业发展的潜力
        三 煤铁等矿产资源对滇西经济及抗战的重要作用
        第四节 张印堂滇西经济地理调查的贡献
    第四章 西南联大地理国情调查对中国地理学发展的贡献
        第一节 西南联大为云南近代地理学的贡献
        一 抗日战争之前云南地理学的发展
        二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师生对云南地理学发展的推动
        第二节 西南联大土地利用调查实验的贡献
        一 土地利用调查的两个阶段与学术影响
        二 西南联大对土地利用学的贡献
        第三节 西南联大对中国近代经济地理学的贡献
        一 抗日战争之前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
        二 张印堂对经济地理学发展的贡献
        第四节 西南联大对区域地理国情研究的贡献
        一 区域地理学的成就
        二 区域地理国情研究的实践
        第五节 西南联大对地理学人才的培养
下编 西南联大在云南的人口国情调查实验
    第五章 西南联大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总论
        第一节 西南联大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的建立
        第二节 国情普查研究所的人员构成
        第三节 国情普查研究所驻所呈贡文庙
        第四节 国情普查研究所的主要工作
    第六章 国情普查研究所在呈贡县的人口普查实验
        第一节 有中国化特征的云南呈贡县人口普查方法设计
        一 呈贡县人口普查的准备
        二 呈贡县人口普查的设计
        第二节 呈贡县人口普查的实施步骤
        一 进村入户调查阶段
        二 注重符合中国国情的调查表填写
        三 数据统计方法的创新
        第三节 呈贡县人口普查成就
        一 《云南呈贡县人口普查初步报告》
        二 人口普查项目设计的中国化
        三 人口普查方法的创新
        四 人口普查资料统计方法的贡献
    第七章 国情普查研究所呈贡县、昆阳县人事登记实验
        第一节 呈贡县、昆阳县人事登记的缘起
        第二节 国情普查研究所对呈贡县、昆阳县人事登记的设计
        第三节 呈贡县、昆阳县人事登记与统计
        第四节 国情普查研究所呈贡县、昆阳县人事登记的成果
        一 《云南呈贡县昆阳县户籍及人事登记初步报告》
        二 人事登记项目设计特点
        三 呈贡县、昆阳县人事登记的实验意义
    第八章 国情普查研究所在环滇池区域的户籍示范工作
        第一节 民国政府与学术机构共同推动的户籍示范工作
        一 环滇池市县政府对户籍示范工作的支持
        二 环滇池的地理人口特点便于开展户籍示范工作
        第二节 环滇池市县举办户籍示范的过程
        一 国情普查研究所户籍管理的准备
        二 环滇池市县户籍示范工作
        三 户籍示范的统计
        第三节 环滇池市县户籍示范的贡献
        一 对户籍行政的贡献
        二 对户籍法规制订的贡献
    第九章 人口国情认识深化与学术发展
        第一节 人口国情调查与社会学中国化
        一 社会学中国化的缘起以及学派研究范例
        二 国情普查研究所与文庙学派的形成
        三 国情普查研究所对社会学中国化的贡献
        第二节 国情普查研究所统计所得科学的中国国情数据
        一 为环滇池区域提供人口及其相关研究数据
        二 为中国社会学研究提供的科学数据
        第三节 适合中国国情研究方法的示范
        一 环滇池区域人口普查、户籍及人事登记方法的示范性
        二 环滇池区域人口普查对全国人口普查方法的贡献
        第四节 环滇池区域国情研究与中国现代学术
        一 传播了严谨求实的学风
        二 环滇池市县的户籍示范对现代国情和学术研究的贡献
结论
    一 中国国情调查研究实验
    二 地理学与社会学学术发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历代文选学及其周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学术史回顾
        (一)隋唐文选学方面
        (二)宋代文选学方面
        (三)明代文选学方面
        (四)清代文选学方面
    二、本论文的写作原则
    三、本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第一章 隋唐文选学及其周边研究
    第一节 隋唐文选学考论
        一、萧该《文选音义》的时代背景及曹宪与李善的师从关系
        二、李善注与初唐时期类书编撰和诗歌创作之关系
        三、初盛唐之际诗歌风气的改变与五臣注的出现
    第二节 李善“出为经城令”若干问题新论
        一、外出地乃经城,非泾城,亦非泾县
        二、外出性质为贬谪,非升迁,亦非自请外调
        三、“出为经城令”与李善长流岭外之间的联系
    第三节 《文选钞》新论
        一、《文选钞》对作品创作缘起的介绍
        二、《文选钞》的释词与串释文意
        三、《文选钞》的引典
        四、《文选钞》的地位及在中土散佚的原因
    第四节 陆善经注新论
        一、陆善经注的注释方式和注释理念
        二、陆善经注的严谨和粗疏
        三、陆善经注骚类部分的价值
    第五节 晚唐诗歌创作与《文选》之关系——以姚合的诗歌创作为中心
        一、破除“规范”的必然选择
        二、姚合诗歌创作接受《文选》影响之形式及特征
        三、姚诗证选之句图
第二章 宋代文选学及其周边研究
    第一节 《文选》在宋代的经典化历程
        一、北宋前期《文选》的经典化进程仍在继续
        二、北宋中期部分中下层知识分子开始对抗崇尚《文选》的行为
        三、南宋时期《文选》有回归经典化进程的倾向
    第二节 宋人的《文选》考证学
        一、宋人《文选》考据学的背景
        二、以《文选》文本为中心的考证
        三、以李善注为中心的考证
        四、以五臣注为中心的考证
        五、以李善注和五臣注为中心的考证
        六、对宋人《文选》考证学的几点总结
    第三节 《文选》与宋人集部注释学
        一、宋人集部注释学征引《文选》情况概说
        二、宋人注唐集征引《文选》情况
        三、宋人注宋集征引《文选》情况
        四、对宋人集部注释学征引《文选》情况的分析
    第四节“国初尚《文选》”文化语境考察
        一、草必称“王孙”考
        二、梅必称“驿使”考
        三、月必称“望舒”考
        四、山水必称“清晖”考
第三章 明代文选学及其周边研究
    第一节 明代文选学概论
        一、明代立国至天顺年间文选学之寥落
        二、成化至崇祯年间文选学之俗化倾向
        三、明代文选学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明代重要文学流派与《文选》
        一、台阁体与《文选》
        二、前后七子与《文选》
        三、唐宋派、公安派和竟陵派与《文选》
        四、云间派与《文选》
    第三节 《文选》与李梦阳的古诗创作——以李梦阳《空同集》卷九之五言古诗为中心
        一、李梦阳古诗语汇与《文选》的关系
        二、李梦阳古诗语汇与《文选》作家的关系
        三、李梦阳借鉴陆机古诗的深层心理
    第四节 明代《文选》删注现象研究
        一、南宋吕祖谦的注书行为与明代《文选》删注现象
        二、南宋朱熹的注书行为与明代《文选》删注现象
        三、对明代《文选》删注现象实际情况的考察
        四、明代《文选》删注现象与心学及明代市民阶层的崛起
第四章 清代文选学及其周边研究
    第一节 清代学术与文选学
        一、清人重视《文选》及李善注的文化背景
        二、乾嘉之前的学术与文选学
        三、乾、嘉、道时期的学术与文选学
        四、清代学术与文选学的共生关系
    第二节 余萧客与《文选音义》考论
        一、余萧客之生卒年问题
        二、余萧客《文选音义》之刊刻背景
        三、余萧客《文选音义》引典之价值与阙失
    第三节 清人注唐诗征引《文选》现象研究
        一、形式层面主要继承宋注
        二、精神层面有加重考证倾向
        三、征引时对李善注和五臣注的不同选择
结语:《文选》的实用性与经典化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近代苏州公共卫生研究(1906-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概念界定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近代苏州公共卫生的演进
    第一节 行政机构:从“警”“卫”一体到“警”“卫”分离
        一、时代诉求与近代中国卫生行政建构
        二、卫生行政寓警政:从苏省巡警总局到吴县公安局
        三、卫生行政与警政:吴县卫生院与吴县警察局
    第二节 办理模式:从官商合办到官办为主
        一、公共卫生上的国家与社会
        二、清末民初苏城公共卫生办理上的官商合作
        三、从官商合办到官办为主: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共卫生委员会的创建及变迁
    第三节 业务内容:由清道防疫扩及其他
        一、清道是要务
        二、以防疫为中心
        三、公共卫生事业体系粗具
    小结
第二章 核心事务:疫病防治
    第一节 传统的延续:坊间防疫百态
        一、驱瘟逐疫
        二、挑痧
        三、政府和舆论的反应
    第二节 现代防疫之临时救治:以时疫医院为中心
        一、时疫医院的设立与宗旨
        二、时疫医院的运作与演变
    第三节 现代防疫之常规预防
        一、传染病月报
        二、灭蝇运动
        三、预防接种
    小结
第三章 基础工作:环境卫生与饮食卫生
    第一节 街道清洁和垃圾清运
        一、日常与定期:街道清洁
        二、行政与市场:垃圾清运
        三、官与民:“灰码头”难除
    第二节 粪秽管理与厕所改良
        一、出粪之约:时间、地点和面相
        二、私与公:取消粪段
        三、官与商:厕所改良
    第三节 饮水卫生
        一、饮水不洁:河·井·老虎灶
        二、饮水改良:取缔、管理和疏浚
        三、饮水“革命”:自来水的规划
    第四节 食品卫生
        一、病从口入:苏城食品卫生不良情状
        二、应时文章:各类饮食品及其场所管理
        三、官商博弈:从取缔宰作到筹办公共屠宰场
    小结
第四章 长效追求:妇婴卫生、学校卫生和卫生教育
    第一节 妇婴卫生
        一、稳婆杀人
        二、“生”的嬗变:新式接产的推行
        三、卫生盛会:婴孩健康比赛
    第二节 学校卫生
        一、注意学校环境卫生
        二、预防学校传染病
        三、实施学生健康检查
        四、开展学校健康教育
    第三节 卫生教育
        一、多主体、多形式、多场域
        二、官方与社会的互动合作
        三、教育性与地方化、通俗化和趣味性的结合
    小结
第五章 公共卫生与苏州城市社会变迁
    第一节 公共卫生与市民生命、生活和观念之嬗变
        一、政治的视角:卫生行政干预下的嬗变
        二、经济的视角:卫生广告促销里的嬗变
        三、日常的视角:民生万花筒中的嬗变
    第二节 公共卫生与公共舆论:苏城卫生舆论的勃兴
        一、地方报刊与苏城卫生舆论建构
        二、批判与启蒙兼具的卫生舆论内涵
        三、公共舆论、“公共领域”视角的解读
    小结
结语
    一、近代苏州公共卫生的粗陋面相
    二、近代苏州公共卫生的发展瓶颈
    三、近代中国公共卫生的时代命运和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后记

四、江宁县1990年~1999年婴儿死亡原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清代中后期奸幼犯罪研究 ——以《刑科题本》所载奸幼案为中心[D]. 王采薇.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江苏方志中的方言词研究[D]. 顾洁.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1)
  • [3]20世纪50年代南京地区联合诊所研究[D]. 方媛. 南京大学, 2018(01)
  • [4]训政下兰溪实验县自治研究(1933-1937)[D]. 陈思琪.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5]20世纪50年代南京地区妇幼保健工作研究[D]. 虞洁文. 南京大学, 2017(08)
  • [6]臣属与自决:近代中国女学生身体生成研究[D]. 周娜.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7)
  • [7]山西抗日根据地儿童生活探究[D]. 王星慧. 山西大学, 2016(02)
  • [8]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在云南的地理与人口国情调查实验[D]. 杨海挺. 云南大学, 2015(09)
  • [9]历代文选学及其周边研究[D]. 钱振宇. 河南大学, 2015(12)
  • [10]近代苏州公共卫生研究(1906-1949)[D]. 李忠萍. 苏州大学, 2014(04)

标签:;  ;  ;  ;  

1990-1999年江宁县婴儿死亡原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