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各省银元铸造史料的延续(中)

晚清各省银元铸造史料的延续(中)

一、晚清各省铸造银元史料续编(中)(论文文献综述)

韩祥[1](2020)在《近代山西城乡货币体系变迁初探(1894—1927)——以小额通货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894—1927年间,山西城乡货币体系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演化周期,先后经历"银两—制钱"、"银两—私钱"、硬币型"银元—铜元"、纸币型"银元券—铜元券"等更替阶段。以甲午战后的全国性钱荒危机、1918年山西铜元厂成立与1923年山西省银行转为官营为时间节点,山西城乡主体小额通货出现制钱—私钱—铜元—铜元券的快速更替与加速贬值,钱荒危机与通货膨胀复杂交织,推动城乡原有的小额硬通货(制钱、私钱及铜元)大量流入政府金融部门,成为筹措饷需、维持财政的重要利源。期间,城乡市场的物价、工价、银钱比价也受到货币更替的巨大冲击,总体呈工价涨幅低于货币贬值幅度、货币贬值又低于物价涨幅的特点,这对乡村经济造成了沉重打击。近代山西城乡货币体系的变迁过程为考察我国城乡货币流通变动及其影响提供了重要案例。

裴丽婕[2](2020)在《汉口洋例银发展演变及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明清时期中国币制混乱,作为南北通衢的汉口商贸活动频繁,两、元并行的双重货币制为商贸结算带来不便,严重阻碍当地经济的发展。1861年汉口开埠后,洋商的涌入加剧了汉口银钱市场的混乱,制定一种统一的结算标准成为必要,洋例银制度应运而生。洋例银作为近代汉口乃至华中地区最为通行的虚银两本位,通过发挥储存、借贷、转账汇兑等职能,不仅促进汉口与国内各商埠之间的贸易往来,使汉口逐渐发展成为内地进出口贸易最大的通商口岸;还加强汉口与其他商埠的金融往来,以钱庄为主要媒介建立覆盖华中地区的以洋例银为中心的一级汇兑网络。同时通过洋例银与上海规元之间的直接汇兑,建立几乎覆盖全国的二级汇兑网络,加强汉口金融市场在全国的影响。此外,通过与英、美、日、俄、法、德等国建立间接汇兑,加强汉口金融市场与国际的联系,不仅加速汉口金融市场的现代化进程,也促使汉口金融市场融入国际金融市场。总之,在其盛行的几十年间,洋例银不仅促进汉口及华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强化地区间贸易和金融交流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近代全国三大虚银两本位之一,洋例银的发展历程不仅体现近代汉口货币市场的现代化过程,对探究全国其他虚银两制度的沿革也有重要参考意义。因此系统梳理汉口洋例银的盛衰历程,探究相关金融机构的运行机制与沿革,是深入研究近代中国货币市场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主要通过文献分析法和跨学科、多角度的研究方法,从三个方面对汉口洋例银进行研究。一是对洋例银的盛衰历程进行阐述。主要包括洋例银产生的背景及洋例银制度的确立;银元盛行、政权更替、货币政策变动等因素影响下洋例银的衰落。二是洋例银盛行期间汉口市场上众多金融机构如钱庄、银炉、银行等以洋例银为本位进行的各项金融业务,如以钱庄为信用中介的存放款与汇兑业务、以外资银行为主导的外汇业务、钱业公会监督下的钱业票据汇划清算业务、银炉的实银改铸业务等。三是探究洋例银对汉口商贸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影响。其中洋例银对汉口商贸市场的影响主要有:为本地商业结算提供便利,促进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埠际贸易提供便利,加强汉口与其他商埠间的交流,加速各地商品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通过庄票等进行信用借贷,为商人资金周转提供信用支撑。对汉口金融市场的主要影响是:钱庄作为汉口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信用中介与信用创造的功能;通过与重庆、长沙、沙市直接行市的实现,汉口建立起以洋例银为中心的覆盖华中地区的区域汇兑网络,加强华中地区各金融市场的交流;通过与上海建立直接行市,汉口不仅建立起覆盖全国的间接汇兑网络,赋予洋例银从全国金融市场调动资金的能力。还以规元为转计,建立起区域外汇市场,实现与英、美、日、俄、法、德等国的金融汇兑,推动汉口现代金融业的发展。但是洋例银制度自身的不完善和政治社会的动荡,导致汉口大量资金流入投机市场,投入实业的资本减少,增加汉口金融市场的脆弱性。综上,本文认为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是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而金融的良性、持续发展又要建立在政治环境稳定、社会安定发展的前提上。不断完善货币和金融政策,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防止过度投机和经济泡沫,维护实体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

周新富[3](2020)在《民国时期西北煤矿厂研究(1934-1949)》文中研究说明近代以来,山西各地兴起了开办煤矿的热潮。在20世纪初的争矿运动中,山西士绅、商人创办了保晋矿务公司,标志着山西近代煤矿业起步。辛亥革命后,随着一系列政府矿业法令的接连出台,全国掀起了振兴实业的热潮,各地官僚、商人纷纷来晋投资兴矿,山西煤矿业开始快速发展。其中,成立于1934年的西北煤矿厂是近代山西煤矿业的典型代表,作为自保晋矿务公司、晋北矿务局之后的又一大型煤矿企业,西北煤矿厂在山西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坏境下形成了其独具一帜的发展模式。西北煤矿厂在组织管理方面,实行厂长责任制,采取三层五级的垂直领导,责任落实到人,并设有专门的奖惩机制;在煤炭生产方面,整合小煤窑以扩大煤矿规模,引进先进机器设备积极进行技术改良,制定相应的生产奖励机制;在煤炭运输方面,引进轨道矿车、电绞车等机器设备,修建各类岔道、各铁路支线、煤库和煤炭贮藏处,并设立铁路运输管理处负责统筹调度;在煤炭销售方面,设立售煤机构,实行分产合销的销售策略,改善煤炭运输条件和销售网络。作为阎锡山创办的官办煤矿厂,其命运与当时的政治社会坏境、阎当局的发展规划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形成了与其他近代煤矿所不同的办厂特点。当然,其发展也受到当时动乱的社会环境、经营管理上的种种弊端所影响。深入研究西北煤矿厂的管理经营,不仅对研究近代山西煤矿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参考意义,而且对探索山西工业近代化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武端利[4](2020)在《现代化的发轫与波折 ——清末陕甘新政研究》文中认为清末新政是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的重要阶段,也是探其历史过程及其经验、教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本世纪后,清末新政史的研究吸引了不少学者的关注,且进行了多维度的探讨,但其中所囊括的陕甘区域新政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和研究。清末陕甘新政是该区域早期现代化运动的发轫和真正启动时期,不论是从清末新政史、中国早期现代化史,还是近代陕甘区域史的视角而言,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尤其是该领域的研究尚有很多空缺,仍需要学术界进一步的努力开拓。有鉴于此,本文以清末新政为研究背景,以陕甘地区为研究对象,以现代化理论为依据,从区域现代化的角度尝试对该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清末陕甘新政始于1901年底陕西宏道大学堂的成立,至辛亥陕西起义结束,历时近十年时间,其改革涵盖了军事、教育文化、实业和财政、交通、法政和预备立宪等多个领域。本文的结构由清末新政时期的陕甘社会与经济状况;清末陕甘新政与军事现代化;清末陕甘新政时期的教育文化革新;清末新政时期陕甘经济现代化;清末陕甘新政中的交通与邮政改革;清末陕甘警政创设与预备立宪这六个部分组成。社会与经济状况是清末陕甘新政的基础因素。文中从人口变化、地方经济、洋务运动的影响和地方督抚群体等多方面对清末陕甘社会与经济状况进行了分析,认为清同治朝以后由于战争和灾荒的影响,陕甘两省人口锐减,加剧了地方经济和财政的困难;洋务运动时期左宗棠虽然创立了几家洋务企业,但缺乏连续性和持久性,没有真正开启区域早期现代化;清末陕甘督抚群体思想保守且更动频繁,没有形成区域现代化的领导者。清末陕甘新政正是在这种区域社会与经济变动的历史背景下艰难启动,也因此带来了诸多的窒碍。军事现代化是清末陕甘新政最主要的革新内容。陕甘两省在裁撤原有旧军的基础上,各自编练了一协规模的新军力量,不论是在营制、装备、指挥上都有了根本性的变革。文中对清末陕甘军事变革的历史贡献和局限进行了分析:一方面陕甘两省在清末新政中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近代军事体系,并通过创办军事学堂和外派留日学生,形成了一批具备近代色彩的知识群体;另一方面陕甘两省均未完成新军编练任务,且耗费巨大,造成了严重的地方财政负担,直接影响到了交通、教育、工矿业等其它领域的新政。出于革新风气、培育人才的目的,清末陕甘新政在教育文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创建,先后成立了宏道大学堂、陕西大学堂、甘肃大学堂等多所大学堂,创立了覆盖两省的中小学堂教育体系,建立了省级教育管理机构,开始有计划地向海外派遣留学生,为近代陕甘地区培养了第一批的留学人才。此外,两省又先后创立了多种官报和民办报纸,推动了区域风气的开通和思想的变革。文中认为清末陕甘新政在教育文化领域的创建,为陕甘早期现代化奠定了人才和思想的基础。清末新政时期陕甘工矿业的发展是在洋务运动零星遗存的基础上,利用两省丰富的资源进行了进一步拓展,创建了涵盖农业、轻工业、工矿业的多家近代化工厂,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实业发展制度和机构,聘请了一定数量的外国技术人才,并重视自有人才的培养,提高了近代陕甘实业的技术水平,形成了近代企业经营制度和商业意识。同时,为筹措新政经费缓解财政压力,陕甘两省采用增加捐税、裁官节费、推行统税的办法,对原有的税收制度进行了近代意义的改革,试图解决举办新政带来的财政困难。交通是推动早期现代化进程的基础性事业。清末新政时期陕甘的交通邮电事业在电报、铁路、邮政、航运、公路建设方面均有创建,但受制于地方财力、清政府规划的影响,仅有邮政、电报事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兰州铁桥得以建成,其他如铁路、航运等均成效寥寥。文中对西潼铁路筹修的过程和失败原因进行了专门分析,认为西潼铁路是近代陕甘交通现代化中最关键的内容,该路未能开工修筑,阻碍了风气的开通和货物的转运,影响到整个清末陕甘新政的进程。清末新政时期的陕甘政治现代化主要集中于警政、司法和预备立宪。陕甘两省在清末新政中建立了近代巡警制度,并设立了警政管理机构,形成了初步的社会治安管理与服务职能;在司法改革方面,通过普遍设立审判厅、检察厅、改良监狱,建立起比较完整的近代司法体系,是近代陕甘司法改革的第一步;通过推广地方自治、投票选举议员、设立省级谘议局,士绅的民主意识得到了难得的一次教育和启蒙,推动了近代陕甘民主意识的发展。总之,清末陕甘新政在教育、军事、交通、工矿业、民主政治等领域进行了一定成效的建设和探索,推动了本区域乃至西北地区早期现代化的开展。同时,清末陕甘早期现代化的历程也说明,落后区域受制于地方经济条件、地域的风气、官吏的思想和作为、早期现代化路径和改革领域的选择,其现代化探索的历程更为艰难。本文通过对陕甘新政在清末新政中的地位、历史影响等问题的探讨,也将裨益于清末区域新政史,尤其是陕甘地区早期现代化史的进一步研究。

朱晓博[5](2019)在《清末袁世凯用人思想与用人实践研究 ——以抚东督直时期为中心》文中认为袁世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历程中的关键代表人物,是继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之后中国自强运动的实际领导人,是清末民初社会转型时期的重要人物。晚清时期,他从登州从军、驻节朝鲜、小站练兵至巡抚山东、总督直隶,长期在关键岗位上历练,拥有一定的从政经验,视野开阔,尤其巡抚山东,成为封疆大吏之后,在中国政坛上风生水起,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的早期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引领了当时的时代潮流。在长期的用人行政和实践中,袁世凯独特的用人思想逐渐形成。袁世凯作为一个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期的人物,他的思想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他的用人思想也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产物,既有中国传统的用人特点,又有为了中国的早期现代化而任用新型人才的特点。作为晚清重臣的袁世凯在追求权势的过程中,他的用人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为他一步步取得政治高位,取得重大成就奠定了基础,也为他在民国初年纵横捭阖,问鼎最高权力铺平道路。可以看到的是,以袁世凯为核心的北洋集团在社会转型过渡时期的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除绪论之外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主要写袁世凯成长历程与晚清早期现代化趋势。具体来说,在袁世凯的成长历程中,其家族世代为官的影响是他用人思想产生的先决条件;其早年从军、驻节朝鲜、小站练兵的经历是他用人思想的早期雏形;其自身条件与个人抱负是他用人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晚清早期现代化趋势与变局人才应对是影响他用人思想的客观因素。第二章主要梳理袁世凯用人群体及其扩大。袁世凯晚清任官经历主要分为四个时期:驻节朝鲜、小站练兵、巡抚山东和总督直隶。笔者认为,驻节朝鲜是袁世凯事业的起步时期,也是用人群体的初步形成时期;小站练兵是袁世凯在朝鲜用人群体基础上的第一次扩张时期·,巡抚山东是袁世凯用人群体的快速发展时期;总督直隶是袁世凯在清末用人群体的全面扩张时期,也是北洋集团的最终形成时期。第三章主要梳理袁世凯巡抚山东时期的用人实践。主要关注他在巡抚山东期间扩充武卫右军,镇压义和团、办理对外交涉,赢得政治声誉、督办河工、参与东南互保和开启山东早期现代化等方面的用人实践。第四章主要梳理袁世凯总督直隶时期的用人实践。包括接收天津,维护主权、创办巡警,维护治安、改革军制,编练新军、提倡实业,发展经济、修建铁路,收回利权,以及废除科举,广兴教育等方面。第五章主要阐述袁世凯的用人思想和特点。从袁世凯在抚东督直时期的用人实践及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用人比较归纳袁世凯的用人思想和特点为重视人才,唯才是举、恩禄相结,笼络人才、重视学校,培育新才、整顿吏治,慎选重育、破除畛域,兼容并蓄、不用私人,不念私仇、礼贤下士,待人友善、兼备德才,绝对服从。结语则对清末袁世凯的任官经历、用人实践和思想进行了总结,分析了袁世凯的用人思想在北洋集团崛起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给予其用人思想以更加客观的评价。

王显国[6](2019)在《清末铜元研究》文中指出铜元是中国传统铜钱迈向现代化的开端,也是中国古代货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铜元是货币史和近现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研究的重要历史课题。本论文以清末铜元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第一历史档案馆、地方志等清代文献的收集与梳理,深入系统地分析铜元产生的历史背景及产生、兴盛及衰落过程。在此基础上,以科学实验检测与文献考据的方法重点对铜元的合金成分、制作技术、铜料的来源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表明,为弥补市场流通中铜钱的不足,广东省率先于1900年成功发行铜元,各省相继仿造。十余年间,19省先后设立29个铜元局,制造铜元数量高达200亿枚,并获得造币利润白银2,559万余两。不过,铜元本质上与传统咸丰大钱无异,清政府过度追求利润,不可避免地造成铜元的贬值与没落。检测结果显示,铜元主要成分为铜、锌、锡,及少量的杂质铅,不同省份及同一省份不同时期铜元的合金成分有明显差异。总体上看,多数铜元成色较好,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趋于稳定和提高,反映了清政府铜元政策起到了较好的作用。铜元的制作设备主要购自英、美、德等国,大量机器的进口促使了铜元的兴盛。引进西方造币工艺,按熔铜、辗片、舂饼、光边、烘洗、印花等六个主要步骤制造铜元,提高了铜币质量和生产效率,同时使中国的造币技术迈向现代化。此外,洋铜的进口是发行铜元必要前提和基础。从日本、澳洲、美国等国进口铜料9万余吨,占铜元所需原料的93%,为铜元的大量发行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总之,铜元是中国传统货币制度与西方造币技术相融合的产物,是中西货币文化交流的结果。

杨上元[7](2017)在《临桂词派与晚清社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崛起于晚清光绪朝的临桂词派,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后一个古典词派,也是一个在时代中求新求变的词派。这一词派最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其成员的社会身份,他们均由科举正途出身,互为举人同年或进士同年,彼此之间似友情,近亲情,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密切交流。频繁的文酒之会一方面促进了他们同年关系的加强,另一方面也为临桂词派词人的聚合创造了条件。同时,他们多同朝为官,身居言路,在文网松动的晚清,大施拳脚,弹劾官吏,监察行政,在历次重大历史事件之中,或各抒忠荩,或联衔公呈,发挥着巨大的政治能量。这一切都促进了他们聚集,在思想上形成大致相同的理念和主张,相应的,频繁的聚集又使得他们词事活动频繁,词学创作繁荣。临桂词派所处的时代,经世致用与西风东渐相互激荡,在面对西学问题时,他们秉持着中体西用的原则,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与边疆舆地等各个方面积极进行维新探索与实践,在很多领域敢为时代之先,如王鹏运是官僚系统第一个提出建立商务局的官员;文廷式、沈曾植是治边疆舆地的大家,他们极具世界眼光,始终将中国置于世界版图中进行考量,拉开了中西交通史研究的序幕;缪荃孙赴日考察,回国后筹办江南图书馆与京师图书馆,花甲之年投身于公共图书馆运动的潮流之中,是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开创者;成昌参与《清史稿·邦交志》的撰写,这是中外关系史首次进入官修正史之中;恽毓鼎主持编纂《各国政艺通考》,彻底改变了世界各国历史无法纳入官修史籍的状况;曾习经赴日考察,回国后参与筹办中国第一个具有近代化设备的官办印钞厂——度支部印刷局,揭开了我国印钞史上的新篇章。在这过程中,他们积极与西方学者进行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彼此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中外交流史上留下一段段佳话。戊戌维新中,临桂词派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积极实践,他们参与创办强学会,积极宣传维新变法,翻译西学书籍;他们议办京师大学堂与通艺学堂,探索近代教育的道路;他们筹办《时务报》、《渝报》,开风气,启民智,投身于思想解放的洪流。此时期咫村词社的社集活动受维新变法这一政治事件影响颇深,词社成员众多,词事活动频繁。晚清的吏治改革时,他们弹劾腐败,主张废弃捐输,清理仕途,上下通情。探索出一条京官联名弹劾与报业连续报道的反腐新模式,对社会舆论具有巨大导向作用,促进了传统报业的转型,开拓了近代报业的政治功能,对社会的转型影响深远。身为传统士子的临桂派词人,其忧国忧民之心,干预现实的夙愿,都融入了他们的词作之中,体现出济世、焦灼、悲愤、执着的多重复杂的创作心理。在晚清系列对外战争中,他们坚决主战,在战略战术上提出加强海防,打持久战的建言,战争期间,他们词事活动频繁,词作丰富多样,或表达词人忧患、愤懑的感情,或批判卖国的朝廷高层,或为战争英雄谱写赞歌,临桂词派寄托重大,发言深微的词风即形成于此时。庚子国变之时,他们上折指斥最高统治者不思振作,贪图享乐;密切关注德占胶州湾事件,不断发出将遭瓜分的警告;积极建言献策,主张持平对待教案冲突;认为民气不可用,提出坚决弹压义和团;在庚子年这场滔天巨变之中,他们或历经艰辛,百般查访,万里随扈西行,或困守孤城,无衣无粮,参与救济,维持京城稳定,或跟随救济会船,返乡回南,奔走于东南各省,隐微匡救,力促东南互保之约的达成。国变期间,困守围城的临桂派词人王鹏运、朱祖谋、刘福姚、宋育仁再度集结唱和,词集《庚子秋词》与《春蛰吟》展现了他们悲愤、惊悸与忧愁等情感,京城之外的词人亦有词作,表现了记录当时心境与立言不朽的创作心态。临桂词派是一个在近代化进程中求新求变的古典词派,该词派所处之时代赋予他们求实、开放、革新、平等等这些与众不同的特质,但因他们均为深受家国及儒学教育影响的士子,忠君爱国流淌在他们的血液之中,他们才华出众,科举顺利,但是在风雨飘摇的晚清,他们亲历了战争及国变,目睹了清王朝上层的腐败无能,这使他们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情感发生了动摇,因此临桂词派的政治立场、词学创作、词学思想的复杂性也不应被忽略,我们将临桂词派作为一个群体来研究,把握他们的社会阶层和政治立场这两个核心因素,力图更全面地展示临桂词派的风貌。

李标[8](2014)在《晚清安徽财政变革研究》文中认为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晚清政府在政治外交层面的腐败无能,但这也暴露了僵化的财政制度对国家及社会的影响。着名的华裔学者黄仁宇先生在其着作《中国大历史》中表达了“盛唐之后中国再无有效的税收制度打开局面”的观点。诚然,晚清不合时宜的财政制度已经满足不了当时社会的需求,政府也因此开始了对财政制度的改革。晚清安徽的财政变革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在外力冲击和中央的引导下进行的。推行厘金、设立海关和铸造新式货币成为晚清安徽财政变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以厘金、海关、铸币为对象,试图展现晚清安徽在财政改革领域所做的一些尝试,并总结其中的经验与教训。论文主要分四部分进行论述。第一章先是对清朝前期建立起来的中央集权式财政体制进行说明,将其损益的脉络清晰的呈现出来。另外对于安徽省在鸦片战争之前的经济和财政状况进行仔细的分析。旨在揭示中央和安徽省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及困难性。第二章先是介绍晚清财政困窘的状况,对导致晚清财政困窘的原因作进一步的分析,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西方外来势力的入侵,西方工业货币的入侵破坏了晚清原有的银钱币制,对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农村原材料的掠夺更是加重了中国农业社会的贫困;第二,国内矛盾激化,晚清朝廷已经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朝代更替的轮回圈,农民起义则不断地蚕食着清王朝的统治;第三,自身腐败,自上而下无不以贿赂成风,朝廷卖官鬻爵,官员敲诈勒索无孔不入。中央政府已经如此地方政府可想而知。安徽作为西方势力入侵较晚的地区,原有的农业封建经济在外来经济入侵的情况下,虽仍有抵抗但也渐渐不支。加上太平天国运动在皖省多有征战,安徽经济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三章作为本文的主要内容介绍在中央财政改革推动下的安徽财政变革,从时间上主要分为三大事件即:第一,厘金新税制在安徽的推行;第二,芜湖开埠及新海关的成立:第三,安徽仿外省铸新币。从三个大的方面介绍晚清时期安徽财政的状况,并且从对这三个事件发生发展的详细介绍,展开对安徽地方财政变革的研究分析。第四章是在第三章的基础上对安徽财政变革的成效及其不足进行评析,分别对海关、厘金、新式货币在安徽晚清社会产生的影响加以分析,找出安徽晚清财政变革的不足与教训。以史为鉴,发展现代安徽经济。安徽的地方财政在受到中央的行政命令、农民起义以及西方对华势力的影响下,呈现出三方势力胶着的状态。三者在盘剥百姓方面为后人所诟病,但是它们的确立也显示了近代安徽在经济中探索求知的历程。

王坤[9](2014)在《西方造币技术的引进、应用和传播及其影响》文中认为西方造币技术在清末传入,之后随着各地造币厂的开设,使得西方造币技术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西方造币技术的引进并非偶然,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的引进和应用传播,在我国产生了重大反响,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经济生活,对我国的经济部门、金融业和币制改革事业等方面也发挥了重大作用。目前学界已从货币史角度对西方造币技术的引进有一定的研究,但对西方造币技术的引进过程、各造币厂的开设情况、造币工艺流程、造币情况及其相关影响、造币知识的引进和传播等缺少系统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考察了西方造币技术的引进、发展和相关知识的传播等历史,初步探讨了西方造币技术对晚清社会、生活及经济等方面的影响。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第一,对中国传统铸钱工艺和西方造币技术这两种制钱技术传统的历史演变做了描述。第二,对晚清以来开设的广东造币厂、户部造币厂等各地造币厂的沿革、材料设备、技术工艺和经营情况等内容做了考察,分析了西方造币技术引进的原因、发展及其影响作用等。第三,以《铸钱工艺》为重点研究案例,结合对《申报》等刊物相关内容的解读,探讨了西方机器造币技术知识的翻译、传播及其影响情况。第四,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分析了社会变化对西方造币技术的引进及造币技术引进对人们的生活及经济方面的影响。

寇尚民[10](2011)在《四川卢比探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对四川卢比(又称藏洋、藏元、藏币、川卡)的产生、铸造及社会影响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表了颇具影响的学术文章,为后人了解那段历史提供了帮助。本文将依据相关史料、实物例证和对四川卢比的成色实测数据,对四川卢比的产生背景、造币厂与版式、退出流通领域等方面作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二、晚清各省铸造银元史料续编(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晚清各省铸造银元史料续编(中)(论文提纲范文)

(2)汉口洋例银发展演变及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基本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基本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洋例银产生的背景及本位制度确立
    2.1 洋例银产生的背景
        2.1.1 贸易规模扩大
        2.1.2 银钱市场混乱
    2.2 “洋例银”制度的确立
        2.2.1 估平广泛通行
        2.2.2 二四估宝盛行
第三章 以洋例银为本位的金融业务分析
    3.1 以洋例银为本位的埠际贸易结算
        3.1.1 钱庄金融业务
        3.1.2 埠际汇兑结算
        3.1.3 外汇市场建立及发展
    3.2 汇划处票据清算
        3.2.1 汉口汇划处沿革
        3.2.2 汇划业务流程
    3.3 汉口银炉及发展
        3.3.1 银炉的基本功能
        3.3.2 银炉的发展
第四章 洋例银衰落原因分析
    4.1 银元盛行对银两制度的冲击
    4.2 “现金集中令”的颁布
    4.3 “废两改元”的实施
        4.3.1 现金集中令后洋例银的短暂恢复
        4.3.2 “废两改元”的推行
第五章 汉口洋例银的影响分析
    5.1 对商业贸易的影响
        5.1.1 为商业结算提供便利
        5.1.2 为埠际贸易提供便利
        5.1.3 为商人资金周转提供信用支撑
    5.2 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5.2.1 钱庄的信用中介和信用创造功能
        5.2.2 建立区域汇兑网络
        5.2.3 与规元之间的汇兑对汉口金融市场的影响
        5.2.4 推动汉口外汇市场的建立与完善
        5.2.5 对汉口金融市场的负面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民国时期西北煤矿厂研究(1934-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缘起和意义
    2 研究现状
    3 研究方法与写作思路
    4 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西北煤矿厂的创建过程
    1.1 西北煤矿厂创建的背景
        1.1.1 中国近代煤矿业的发展
        1.1.2 山西的自然条件及煤炭开发历史
        1.1.3 近代山西官僚资本的扩张与煤矿业的发展
    1.2 西北煤矿厂的创建及发展
        1.2.1 西北煤矿厂的建立
        1.2.2 西北煤矿厂的组织运行
第二章 西北煤矿厂的管理
    2.1 西北煤矿厂的职工管理
        2.1.1 职工任命与招募管理
        2.1.2 职工工作管理
    2.2 西北煤矿厂的矿区管理
        2.2.1 矿区安全管理
        2.2.2 矿区救助管理
        2.2.3 矿区生活管理
第三章 西北煤矿厂的经营
    3.1 西北煤矿厂的生产
        3.1.1 生产组织制度
        3.1.2 生产技术与设备
    3.2 西北煤矿厂的运输
        3.2.1 厂内的煤炭运输
        3.2.2 厂外的煤炭运输
    3.3 西北煤矿厂的销售
        3.3.1 阎锡山统治时期的销售状况
        3.3.2 日军统治时期的销售状况
第四章 西北煤矿厂的评价
    4.1 西北煤矿厂的影响及其发展的局限性
        4.1.1 西北煤矿厂的影响
        4.1.2 西北煤矿厂发展的制约因素
    4.2 从西北煤矿厂看山西近代煤矿业的发展
        4.2.1 山西近代煤矿业的发展历程
        4.2.2 山西近代煤矿业的发展困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鼓励生产及其激励办法
    附录二 职员抚恤规则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现代化的发轫与波折 ——清末陕甘新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前史
        (一) 清末新政史视野下的陕甘新政研究
        (二) 清末陕甘新政宏观领域的研究与评价
        (三) 清末陕甘新政具体领域的研究与评价
        (四) 清末陕甘新政史研究的局限
    三、选题意义、研究基础和学术创新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内容
        (三) 主要研究理论与史料基础
        (四) 重点难点和学术创新
    四、研究范畴的界定
第一章 清末新政前后的陕甘社会、经济与政治状况
    第一节 清末陕甘辖区与地理状况
        一、清末陕甘两省辖区
        二、清末陕甘地理条件
    第二节 清末陕甘人口与经济状况
        一、清末陕甘人口数量的考证与分析
        二、清末陕甘经济和税收状况
    第三节 洋务运动时期的陕甘早期现代化
        一、近代陕甘军用工业的萌芽
        二、近代陕甘民用工业的萌芽
    第四节 清末陕甘督抚群体与区域新政
        一、新政时期的陕甘督抚群体结构与人事变迁
        二、陕甘总督群体及其新政作为
        三、陕西巡抚群体及其新政作为
        四、陕甘督抚群体特征与区域新政影响的探讨
第二章 清末陕甘新政与军事现代化
    第一节 清末陕甘军事状况与早期军事现代化
        一、清末陕甘旧军的裁减
        二、甲午战后陕甘旧军的现代化编练
    第二节 清末新政时期陕甘新军的编练
        一、八旗及防练勇营的进一步改编
        二、陕西新军的编练
        三、甘肃新军的编练
    第三节 陕甘各级军事学堂的创办和人才的培育
        一、武备学堂的创设
        二、陆军中小学堂的创设
    第四节 陕甘军事现代化的成效与缺憾
        一、陕甘军事现代化的成效
        二、陕甘军事现代化的缺憾与反思
第三章 清末陕甘新政时期的教育文化革新
    第一节 清末新政时期高等学堂的创办与发展
        一、旧书院的改建与陕西宏道大学堂的创设
        二、陕西大学堂与甘肃大学堂的创立
        三、陕甘师范学堂的创设
    第二节 陕甘课吏馆与法政学堂的创立
        一、陕西课吏馆与法政学堂
        二、甘肃课吏馆与法政学堂
    第三节 清末新政时期陕甘中小学堂与专门学堂的创设
        一、陕甘中小学堂的创立
        二、各类专门学堂的创立
        三、驻防中小学堂的创立
        四、存古学堂的创立
    第四节 清末陕甘近代教育机构的创立
        一、陕西学务处与学务公所
        二、甘肃学务处与学务公所
    第五节 清末陕甘留学教育的起步和发展
    第六节 清末陕甘新闻报刊事业的创办
第四章 清末新政时期陕甘经济现代化
    第一节 陕甘近代农工商业的创办
        一、洋务企业的恢复和续办
        二、清末陕甘矿产资源概况与开发
        三、陕西延长油矿的创办与发展
        四、劝业道和工艺推广机构的成立
        五、清末新政时期陕甘实业发展
        六、清末新政时期陕甘农工商业发展的评价
    第二节 清末新政中陕甘税收金融改革
        一、试办官盐和盐斤加价
        二、土药加厘及禁绝鸦片
        三、百货统捐改革
        四、裁官节费
        五、清末陕甘金融机构的筹办与币制改革
第五章 清末陕甘新政中的交通与邮电建设
    第一节 清末新政时期陕甘电报、电话事业发展
        一、洋务运动时期陕甘电报业的创立
        二、清末新政时期陕甘电报业的拓展
        三、陕甘电报统归官办
        四、陕西电话公司的创立
    第二节 清末新政时期铁路的倡议与筹修
        一、清末西北铁路的倡议与规划
        二、清末西潼铁路的筹修与失败
    第三节 清末陕甘邮政的创建与发展
        一、清末陕甘邮政的创立与发展
        二、清末陕甘邮政邮员的管理
        三、邮员的薪资和晋升
        四、陕甘邮政的管理和运作
        五、陕甘邮政中的外籍人员
    第四节 兰州铁桥的兴修及近代甘肃航运的筹办
        一、兰州铁桥的兴修
        二、近代甘肃航运的筹办
第六章 清末陕甘法政改革与预备立宪
    第一节 清末陕甘巡警制度的创立与发展
        一、清末陕甘巡防队与巡警制度的探索
        二、陕西巡警制度的建立
        三、甘肃巡警制度的建立
    第二节 清末陕甘司法机构的设立与发展
        一、清末陕西各级审判厅、检察厅的创设
        二、清末甘肃各级审判厅、检察厅的设立
    第三节 清末预备立宪和陕甘谘议局的创办
        一、清末陕西谘议局的创立和地方自治事业
        二、清末甘肃谘议局的创立和地方自治事业
        三、清末陕甘谘议局与民主意识的发展
余论: 落后区域的早期现代化之路——清末陕甘新政的历史审视
    一、变与不变: 清末陕甘新政历史成效的两个维度审视
    二、清末陕甘新政历程中的制约因素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清末袁世凯用人思想与用人实践研究 ——以抚东督直时期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视角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袁世凯成长历程与晚清早期现代化趋势
    一、袁世凯的家世
    二、袁世凯自身条件和个人抱负
    三、早年从军和驻节朝鲜的经历
    四、晚清早期现代化趋势与变局人才应对
第二章 袁世凯用人群体及其扩大
    一、起步:驻节朝鲜时期(1882-1894)
    二、初步崛起:小站练兵时期(1895-1899)
    三、快速扩充:巡抚山东时期(1899-1901)
    四、全面扩张:总督直隶时期(1901-1907)
第三章 袁世凯巡抚山东时期的用人实践
    一、任用新军,镇压义和团
    二、办理教案、路案,交涉列强
    三、督办河工,造福一方
    四、加入东南互保,保境安民
    五、任用洋务人才,开启山东早期现代化
第四章 袁世凯总督直隶时期的用人实践
    一、接收天津,维护主权——折冲樽俎的唐绍仪
    二、创办巡警,维护治安——长于缉捕的赵秉钧
    三、改革军制,编练新军——小站练兵的老底柱
    四、提倡实业,发展经济——实业专家周学熙
    五、收回利权,京张铁路——“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六、废除科举,广兴教育——深裨学务的严修
第五章 袁世凯的用人思想和特点
    一、重视人才,唯才是举
    二、恩禄相结,笼络人才
    三、重视学校,培育新才
    四、整顿吏治,慎选重育
    五、破除畛域,兼容并蓄
    六、不用私人,不念私仇
    七、礼贤下士,待人友善
    八、兼备德才,绝对服从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6)清末铜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清代金属货币及流通情况
    2.2 清末铜元的研究现状
        2.2.1 关于铜元的史学研究
        2.2.2 铜钱与铜元合金成分研究
        2.2.3 铜钱与铜元铸造技术研究
    2.3 选题的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性
        2.3.1 选题的意义和内容
        2.3.2 研究方法
        2.3.3 选题的创新性
3 清末铜元产生、兴盛与衰落
    3.1 铜元产生的背景
        3.1.1 咸丰大钱的铸造与失败
        3.1.2 传统制钱的“规复”与停铸
        3.1.3 自铸银元的兴起
    3.2 机制制钱的试制与铜元的出现
        3.2.1 机制制钱的试造及失败
        3.2.2 铜元政策的提出
        3.2.3 铜元产生的历史渊源
    3.3 铜元的兴盛、贬值及造币利润的分配
        3.3.1 清政府对铜元的认可与推广
        3.3.2 各省铜元局的设立与铜元产量估计
        3.3.3 铜元价格与贬值
        3.3.4 铜元余利及分配情况
    3.4 铜元的没落及清政府应对措施
        3.4.1 人们对铜元态度的转变
        3.4.2 铜元的销售与流通受阻
        3.4.3 铜元贬值的影响及清政府采取的措施
    3.5 清末铜元出现的原因及意义
    3.6 小结
4 铜元合金成分分析与讨论
    4.1 清代铜钱与铜元合金成分的沿革
    4.2 铜元样品合金成分分析
        4.2.1 铜元样品的选取
        4.2.2 铜元样品的分析方法
        4.2.3 各省铜元检测分析结果
    4.3 各省铜元检测结果分析与讨论
        4.3.1 铜元中铜、锌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4.3.2 光绪元宝与大清铜币铜、锌含量的差异
        4.3.3 关于铜元中的铅、锡
    4.4 铜元合金成分的选择
        4.4.1 咸丰大钱合金成分规定
        4.4.2 机制制钱与铜元合金成分的确定
        4.4.3 铜元合金成分的影响因素
    4.5 铜元重量的确定及变化情况
        4.5.1 铜元重量的选择与影响因素
        4.5.2 各省铜元重量及特点
    4.6 小结
5 铜元机器引进与制作工艺研究
    5.1 中国铜钱铸造技术沿革
        5.1.1 传统铜钱铸造技术的发展
        5.1.2 早期锻压币的出现
    5.2 西方造币技术的发展及西方机制法的引进
        5.2.1 西方造币技术的发展概况
        5.2.2 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西方机制法的引进
    5.3 清末铜元机器的引进与仿制
        5.3.1 铜元机器的种类与数量
        5.3.2 铜元机器的进口与购买方式
        5.3.3 国产造币机器的出现
    5.4 铜元的制作工艺与管理
        5.4.1 铜元制作工艺流程概述
        5.4.2 铜元钢模的制作
        5.4.3 铜元合金成分与制作工艺讨论
        5.4.4 铜元局人员分工与管理
    5.5 清末铜元的私铸
        5.5.1 私铸铜元概况
        5.5.2 私铸铜元技术及币材
        5.5.3 私铸人员的组成
        5.5.4 清政府对私铸的管理
    5.6 铜元造币技术机械化及影响
        5.6.1 机制法与母钱翻砂法的较量
        5.6.2 西方机制法的影响
        5.6.3 造币技术引进的问题及现实意义
    5.7 小结
6 清末铜料的需求与供给
    6.1 清中前期铜料的供给情况
        6.1.1 国产铜料的供给
        6.1.2 日本铜的进口
    6.2 清末国内铜产量及需求
        6.2.1 清末矿业政策的变化
        6.2.2 云南铜矿的开发与使用情况
        6.2.3 其他省份铜矿的开发
        6.2.4 清末铜元对铜料的需求
    6.3 清末进口洋铜的数量与来源
        6.3.1 清末世界铜产量概况
        6.3.2 紫铜进口数量
        6.3.3 铜饼的进口与限制
        6.3.4 进口洋铜的来源
    6.4 洋铜的购买方式与价格
        6.4.1 洋铜的购买方式与管理
        6.4.2 洋铜进口价格
    6.5 清末铜料供给对铜元的影响及存在问题
    6.6 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临桂词派与晚清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成果综述
    二 本选题的学术意义
    三 本文的研究框架及主要内容
    四 本文的研究方法
    五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临桂词派与晚清社会近代化进程
    第一节 从经世致用到中体西用
        一、经世致用与西风东渐
        二、中体西用应运而生
    第二节 临桂词派的构成及特点
        一、临桂词派的范围
        二、同年同仁促成聚合
    第三节 近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实践
        一、社会经济
        二、军事与边疆舆地
        三、社会政治
        四、社会风俗
        五、文化教育
        六、学者交流
    第四节 词作、词论中的近代特点
        一、词作中的近代元素
        二、“重”“拙”“大”与时代思潮
        三、批判创新、博采众长的词学理论
        四、“写其胸臆”创作原则
第二章 临桂词派与戊戌维新
    第一节 临桂词派词人的维新思想
        一、社会政治思想
        二、经济财务思想
        三、文化教育思想
    第二节 临桂词派词人的维新实践
        一、创立京师强学会
        二、议办京师大学堂与通艺学堂
        三、筹办《时务报》与《渝报》
    第三节 维新与词事
        一、政治集会促进词事繁荣
        二、咫村词社的创作内容
        三、咫村唱和的词史意义
第三章 临桂词派与晚清吏治改革
    第一节 临桂派词人的吏治思想
        一、整肃官方,惩治腐败
        二、清理壅塞,上下通情
        三、废弃捐输,求选真才
        四、清理仕途,裁汰冗员
        五、精简胥吏,革除因循
        六、杜绝滥保,严肃正途
    第二节 吏治改革新模式的近代意义
        一、《申报》连续报道京官联名参劾巡抚始末
        二、言路与报业结合的近代意义
    第三节 吏治改革对词人创作心态的影响
        一、己饥己溺的济世心态
        二、濒洞难掇的焦灼心态
        三、感时忧世的悲愤心态
        四、九死未悔的执着心态
第四章 临桂词派与晚清对外战争
    第一节 中法战争中临桂派词人的态度
        一、临桂派词人与清流
        二、词人关注中法战争
    第二节 中日战争中临桂派词人的态度
        一、词人群体政治能量的变化
        二、词人们的战争主张
    第三节 临桂词派的战争词作
        一、中法战争词作
        二、中日战争词作
第五章 临桂词派与庚子国变
    第一节 庚子国变中的临桂派词人
        一、忠耿凛然,王鹏运谏止驻跸颐和园
        二、日夜思维,关注德占胶州湾
        三、忧心如焚,力谏对德争端宜持平
        四、民气不可用,主张弹压义和团
        五、滔天巨变,南归、随扈与坚守
        六、隐微匡救,力促东南互保之约
    第二节 愁情满纸《庚子秋词》
        一、吹落梅花多少,落花之愁
        二、闭门寒月照疏襟,寒月之愁
        三、空有泪珠盈袖,愁极垂泪
        四、朔风吹雪茸裘薄,寒风中愁
        五、枕函残梦初惊,残梦之愁
    第三节 国变词作的创作心态
        一、其他临桂派词人国变词作
        二、国变词作的创作心态
结语: 复杂求变的古典词派
附录一 刘福姚研究
    一、刘福姚生年考
    二、刘福姚卒年考
    三、刘福姚家族考
    四、刘福姚科举史事勾陈
    五、刘福姚着述考
附录二 刘福姚简谱
参考文献
致谢

(8)晚清安徽财政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状况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晚清安徽财政变革的背景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中央财政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第二节 鸦片战争前的安徽经济状况
    第三节 鸦片战争后中央财政困窘的主要因素
        一、清政府的自身因素
        二、西方侵略的因素
        三、农民起义的影响
第二章 晚清财政变革的表现及变化
    第一节 晚清财政变化的主要表现
        一、财税政策的新变化
        二、中央集权式的财政管理体制衰败
        三、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第二节 晚清安徽财政变化的原因
        一、农民起义对安徽的冲击
        二、外力冲击下的安徽
第三章 安徽财政变革的内容
    第一节 厘金在安徽的推行
        一、厘金在安徽的沿革
        二、安徽厘务的办理
        三、厘金的危害及废止
    第二节 芜湖新关
        一、芜湖开埠的背景
        二、芜湖新海关的设立
        三、芜湖海关对安徽财政的双重影响
    第三节 新式货币的铸造
        一、银元的铸造
        二、铜元的铸造
        三、安徽币制改革无疾而终的教训
第四章 安徽财政变革的评析
    第一节 晚清安徽财政变革的结局
    第二节 晚清安徽财政变革的成效
        一、财政管理机构由传统向近代转变
        二、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三、促进了商业及工矿业的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西方造币技术的引进、应用和传播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相关资料和已有研究情况
    1.3 拟解决的问题
第2章 中外制钱技术发展演变的历史概况
    2.1 中国传统铸钱工艺的起源和发展
    2.2 西方造币工艺技术的创始和演变
        2.2.1 早期的造币技术
        2.2.2 螺旋压力机的出现
        2.2.3 工业铸造硬币
    2.3 小结
第3章 西方造币技术的引进
    3.1 外国银元的流入和仿铸
        3.1.1 外国银元的流入
        3.1.2 外国银元的仿铸
    3.2 西方造币技术的引进
        3.2.1 广东造币厂
        3.2.2 户部造币总厂
        3.2.3 其它造币厂
    3.3 小结
第4章 机器造币技术知识的引进和传播
    4.1 《铸钱工艺》
        4.1.1 已有研究状况
        4.1.2 译作者和底本信息
        4.1.3 文本内容解读
        4.1.4 《铸钱工艺》产生的影响
    4.2 《铸钱说略》
    4.3 刊物中的造币知识
    4.4 小结
第5章 制钱技术的演变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
    5.1 社会变化对造币技术引进的影响
    5.2 造币技术的引进对社会的影响、作用
        5.2.1 减少外币流通-以广东钱局、湖北银元局为例
        5.2.2 货币制度的改变
        5.2.3 铜元滥铸、私铸更加盛行
    5.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晚清各省铸造银元史料续编(中)(论文参考文献)

  • [1]近代山西城乡货币体系变迁初探(1894—1927)——以小额通货为中心[J]. 韩祥. 史学月刊, 2020(12)
  • [2]汉口洋例银发展演变及影响研究[D]. 裴丽婕. 山西大学, 2020(01)
  • [3]民国时期西北煤矿厂研究(1934-1949)[D]. 周新富. 河北大学, 2020(08)
  • [4]现代化的发轫与波折 ——清末陕甘新政研究[D]. 武端利. 陕西师范大学, 2020
  • [5]清末袁世凯用人思想与用人实践研究 ——以抚东督直时期为中心[D]. 朱晓博.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6]清末铜元研究[D]. 王显国. 北京科技大学, 2019(07)
  • [7]临桂词派与晚清社会[D]. 杨上元.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5)
  • [8]晚清安徽财政变革研究[D]. 李标. 安徽大学, 2014(08)
  • [9]西方造币技术的引进、应用和传播及其影响[D]. 王坤.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4(04)
  • [10]四川卢比探究[J]. 寇尚民. 收藏, 2011(09)

标签:;  ;  ;  ;  ;  

晚清各省银元铸造史料的延续(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