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速公路沥青混合料质量现状

北京市高速公路沥青混合料质量现状

一、北京公路沥青混合料质量状况(论文文献综述)

郑冬[1](2021)在《基于集料形貌特性的多孔沥青混合料空隙演变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丰富的空隙结构是多孔沥青混合料实现排水、降噪等功能特性的关键所在。然而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这类空隙结构容易被地表径流中的悬浮颗粒所堵塞或出现轮载碾压变形,进而产生不同程度上的空间形态衰变,最终造成多孔沥青混合料功能特性不断退化甚至完全丧失。因此,研究多孔沥青混合料空隙结构演变行为机理,对透水路面结构设计和功能特性保持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有研究大多侧重于空隙结构特征与混合料性能之间下行关系链的挖掘,忽略了对空隙结构特征到粗集料形貌这一上溯关系链的探究。实际上,粗集料颗粒作为构成混合料空隙边界的主要介质,其形貌特性直接影响到空隙结构的细观特征分布及其空间形态衰变行为。基于此,本文以粗集料形貌特性为切入点,采用离散元仿真、宏观试验模拟、细观结构解析等多种技术手段,构建了从粗集料形貌到空隙结构特征再到混合料性能最后回到粗集料形貌的多层次闭合研究体系,对多孔沥青混合料空隙结构演变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基于工业CT扫描、图像处理及可视化重构技术,形成了一种粗集料颗粒形貌特性三维图像分析方法,实现了对粗集料颗粒三维形貌特性采集、提取和几何重构的一体化处理。在此基础上,统计分析了粗集料颗粒三维形貌特性的分布状况以及彼此间的相关性,并结合几何重构数据,建立了粗集料颗粒离散单元模型数据库,为后续仿真研究提供了基础支撑。其次,为了从粗集料形貌角度阐明轮载碾压作用下多孔沥青混合料抵抗空隙衰变的强度机理,采用真实集料模型数据库和虚拟扫描成像技术,构建了多孔沥青混合料粗集料骨架结构三维离散元仿真研究方法,可以有效解决传统试验方法难以组合设计集料形貌的问题,并实现仿真模型从固相向气相(空隙)结构的精准转换。研究成果验证了粗集料骨架结构三维离散元仿真研究方法的有效性;明确了骨架结构空隙特征(空隙率、等效孔径和分形维数)沿纵向和径向的分布规律;并结合GA-BP神经网络算法,量化了不同粗集料形貌特性对骨架结构空隙特征和力学强度的影响机制。然后,针对颗粒堵塞作用下多孔沥青混合料空隙结构演变机理进行了多尺度研究。在宏观尺度上,设计了空隙结构短期快速堵塞试验和长期循环堵塞试验,揭示了多孔沥青混合料空隙短期快速堵塞过程的四阶段特征,并基于Mistcherlich生长模型建立了长期循环堵塞过程中多孔沥青混合料空隙堵塞指数与堵塞循环次数的指数函数关系。此外,采用空隙结构抗颗粒堵塞性能多因素多水平正交试验,明析了不同粗集料综合形貌对多孔沥青混合料空隙结构抗颗粒堵塞性能影响的显着程度。在细观尺度上,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揭示了多孔沥青混合料连通空隙率、断面等效孔径以及孔道迂曲度等细观特性的纵向分布规律,确定了不同空隙细观特性参数的关联性。同时,结合空隙结构堵塞试验,分析了堵塞进程中多孔沥青混合料空隙截面积和截面堵塞指数的演变行为特征,并沿纵向确定了多孔沥青混合料的四个空隙堵塞特征区域;通过抗颗粒堵塞性能影响因素的参数化研究,建立了多孔沥青混合料抗颗粒堵塞性能与连通空隙率、平均断面等效孔径和孔道迂曲度的一次函数关系。最后,通过离散元仿真研究,构建了考虑集料形貌特性的多孔沥青混合料空隙结构细观特性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以空隙结构细观特性为纽带,量化了集料形貌特性、空隙细观特性和混合料性能(骨架强度和抗颗粒堵塞性能)的交互作用关系;以骨架强度和抗颗粒堵塞性能为导向,探索了粗集料形貌特性取值界限问题,给出了相应集料形貌特性的推荐取值范围。研究成果量化了多孔沥青混合料集料形貌特性、空隙结构特征及混合料抵抗空隙衰变能力的关联机制,同时也为集料形貌特性优化设计及其多孔混合料长期服役性能强化提供了理论依据。未来,可结合工程现场数据进一步建立室内研究条件与真实交通环境的对应关系,以促进多孔沥青路面养护工作的精准施策。

闫强[2](2021)在《大粒径透水沥青混合料配合比优化设计及其应用效果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频发的城市内涝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研究表明,采用透水基层材料以加强路面结构的雨水下渗能力是缓解城市内涝的有效途径。大粒径透水沥青混合料LSPM(Large Stone Pemeable Mixture)作为透水基层材料之一,不仅具有较高的强度,而且能够防治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反射裂缝等病害,因此其在未来的城市道路建设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作为透水材料的关键设计参数,空隙率的改变将直接影响LSPM的各项性能,然而目前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尚无法直接获得与目标空隙率对应的配合比;基于上述问题,本文在现有开级配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对LSPM的配合比进行了优化,并对优化后的大粒径透水沥青混合料OLSPM(Optimization Large Stone Pemeable Mixture)进行了性能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工程情况对带有OLSPM的透水沥青路面结构进行设计,最终利用SWMM软件对该路面结构的应用效果作出了评价。首先,针对现有配合比设计方法不足,本文通过理论分析,采用贝雷法中对粗、细集料的划分标准,引入逐级填充试验、i法级配设计方法、有效沥青用量公式和吸收沥青用量公式、粉胶比等对CAVF法进行了补充优化,初步提出了基于目标空隙率的大粒径透水沥青混合料配合比优化设计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析漏实验对其沥青用量进行了验证、通过对比马歇尔击实试验和旋转压实试验在成型过程中的体积参数变化和试件外观情况对成型方式进行了确定、通过对比规范中相同空隙率下LSPM-25的中值级配和沥青用量对OLSPM-25的配合比特点进行了分析。最终实验和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出的沥青用量能够满足析漏损失的技术要求;旋转压实方法为OLSPM适宜的室内圆柱形试件成型方式,并且在此过程中应以空隙率作为控制OLSPM的压实次数指标;相同空隙率下,OLSPM-25具有更多较细的细集料并因此导致了相对较多的沥青用量,此外,其粗集料中4.75-19mm的粗集料含量也高于LSPM-25。其次,为进一步完善对上述配合比方法的验证工作,本文引入LSPM-25、30作为对照组,评价了OLSPM材料的路用性能、透水功能和力学指标等基本性能。结果表明:由于相对较高的沥青用量和良好的骨架结构,OLSPM-25、30的冻融劈裂强度比高于LSPM-25、30,OLSPM具有良好的水稳定性;OLSPM-25、30的疲劳寿命次数高于OLSPM-25、30,OLSPM具有良好的疲劳性能;虽然OLSPM-25、30的透水系数略低于LSPM-25、30,但二者均>0.2cm/s且数值上相差不大,OLSPM-25、30具有良好的透水功能;OLSPM-25、30的动态模量高于LSPM-25、30,OLSPM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再次,本文依托郑州市郑登快速路大修工程中的交通量等实际情况,对带有大粒径透水沥青混合料基层的透水沥青路面结构形式进行了选取,并利用Abaqus对不同结构层厚度下该结构形式对应的设计指标进行了计算,利用正交分析对结果进行了优选。最终,确定了以排水沥青混合料PAC为面层、OLSPM为上基层、多孔水泥稳定碎石CTPB为下基层、防水抑裂卷材+砂垫层为垫层的半透型透水路面结构;计算结果表明,面层是影响沥青路面永久变形量和面层剪应力的主要因素,CTPB下基层是影响无机结合料层层底拉应力的主要因素,除垫层外,各结构层厚度的增加均会导致沥青路面永久变形量降低、无机结合料层底拉应力降低,面层剪应力增加;通过正交分析,最终确定了面层厚度为11cm、OLSPM层厚12cm、CTPB层厚36cm、垫层厚5cm的带有OLSPM基层的半透型透水路面结构。最后,在确定上述透水路面结构形式和厚度后,本文选取该工程中一定长度内的双向6车道为研究区域,以地表径流系数、峰值流量、峰值出现时间作为地表径流情况的表征指标,利用城市雨洪管理模型SWMM量化了应用该透水路面结构前后研究区域地表径流情况。结果表明,在10年、50年、100年的降雨重现期下,布设上述透水路面结构后,地表径流系数分别降低了71.28%、69.27%和68.67%;峰值流量分别降低了78.55%、75.66%和74.74%,上述指标的削减效果随重现期的增加而有所降低;峰值出现时间分别延后了5min、3min、3min,重现期的增加对延后效果的影响并不显着。OLSPM基层半透型透水路面对城市道路地表径流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龙宇洲[3](2021)在《超薄磨耗层配合比优化及施工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汽车拥有量的迅速增加,交通荷载不断增大,造成了不同等级沥青路面的表面功能衰减很快[1],路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害,高等级公路预防性养护工作已迫在眉睫。传统公路养护施工时间长、造价高、质量差。超薄磨耗层是一种厚度为1.5cm~2.5cm的骨架嵌挤型沥青混凝土结构层,此施工时,乳化沥青喷洒与热沥青混合料摊铺同时进行[2],路面一次成型。热混合料引起乳化沥青水分蒸发,促使其快速破乳,在新旧结构层之间快速形成一层黏结性非常强的油膜。这种面层具有超长耐久、抗滑、降低噪音、减少水雾、抗车辙和造价低等优点[3]。因此,开展超薄磨耗层在不同地区的工程应用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NovaChip C型级配沥青混合料为研究对象,从原材料选择、配合比设计、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等进行研究和分析。结合超薄磨耗层级配特点、间歇式沥青搅拌站的生产工艺和适应于南方气候条件下的三种不同性能的高黏改性沥青,优选出最符合实际施工条件的目标配合比与改性沥青之间的组合类型,通过实体工程证明了其各项路用性能指标均满足要求。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超薄磨耗层路用性能要求,对原材料(集料和沥青胶凝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检测,选用三组不同性能的改性沥青进行试验。为充分研究不同级配与不同沥青胶凝材料组合对混合料的影响,提出粗集料的针片状不大于5%和最大粒径16mm筛孔通过率必须达到100%的要求。(2)结合实际需要增加了2.36mm-4.75mm集料用量,确定以2.36mm筛网作为NovaChip C沥青混合料的关键筛孔。在规范要求的级配范围内,研究关键筛孔通过率与沥青混合料空隙率之间的关系,初步拟定了四组目标级配,制定了不同种类沥青胶凝材料下的级配方案,通过马歇尔、析漏和飞散试验,确定了各组不同级配方案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油石比、稳定度等力学性能指标。通过对比分析,得到了关键筛孔变化与混合料空隙率、最佳油石比和沥青薄膜之间的关系。(3)对不同级配的沥青混合料进行了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水稳定性和抗滑性能试验,对比分析不同级配沥青混合料的优缺点,筛选出最优级配。(4)将最优级配沥青混合料应用在芙蓉大道(湘潭段)快速化路面改造工程中,采用同步施工技术进行施工,施工完成后各项指标均能满足磨耗层的技术要求。最后,通过理论计算,得到按最优方案生产条件下原材料的节约数量。

吴聪[4](2021)在《厂拌乳化沥青冷再生在公路建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厂拌冷再生技术应用于公路中,可以循环使用旧沥青材料,具有利用率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特点。为了进一步提高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在实际工程中的路用性能,本文以提高乳化沥青混合料性能为突破点,对其各项性能展开研究分析,同时研究厂拌乳化沥青冷再生在公路建设中的应用。本文从内蒙古自治区现有厂拌冷再生技术的实体工程现状出发,同时借鉴山东、河南、陕西等具有厂拌乳化沥青冷再生技术成功应用经验的省份,总结了成功的方法并及时找出问题改正。本文分析了现有的破碎方式,比较其优劣性和对级配的影响,选出一种合适的破碎方法;以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破碎,展开对路面原材料性能指标研究,为后面研究作铺垫;对比现有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选出一种适合本文的研究方法,并说明其合理性的依据;通过室内试验进一步展开对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性能进行研究,利用ABAQUS有限元计算软件分析混合料性能数据,对不同路面结构进行模拟,推荐适合我区的典型路面结构,并进行现场试验路铺设和传感器的埋设;根据现场的施工情况,提出施工工艺关键控制点。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分析比较反击式破碎机和颚式破碎机两种破碎方式之后,得出反击式破碎法更适合作为本文的研究方法;通过试验得出回收料、乳化剂、乳化沥青、水泥、水等原材料技术参数都符合相关技术要求,都可以用于冷再生;(2)通过对比现有冷再生配合比设计方法,选择马歇尔设计方法作为本文研究的方法,来设计本文的沥青混合料级配组成;(3)通过对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性能的研究,建立了劈裂强度、残留稳定度、动态模量、疲劳特性等性能指标体系;(4)通过厂拌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数值分析,分析不同路面结构的应力应变特性,选择适合我区的典型路面结构,成功进行试验路铺设和传感器埋设;(5)通过现场施工情况并结合室内试验,提出了厂拌乳化沥青混合料的施工工艺关键控制点。

周培圣[5](2021)在《复杂环境下大空隙沥青混凝土细观结构衰变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大空隙沥青混凝土路面长期使用过程中,车辆荷载导致路面出现了二次压密,路面内部结构重新调整,造成路面排水性能降低。为了掌握大空隙沥青混凝土路面内部结构的破坏过程,需对其内部细观结构衰变过程进行研究。本文充分考虑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对路面产生影响的多种因素,包括荷载、温度以及饱水程度,并结合车辙试验与动态蠕变试验模拟多因素耦合作用。基于高精度扫描技术,追踪多因素耦合作用下大空隙沥青混凝土细观结构的衰变过程,分析永久变形参数与细观结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首先,采用高精度扫描仪获取沥青混凝土切面二维图像,结合数字图像处理软件提取大空隙沥青混凝土集料与空隙部分。基于最短接触距离的原则,获取集料或空隙边界各点的砂浆厚度,对砂浆厚度分布进行量化。同时,通过设置接触阈值,判断集料是否构成接触,获取集料的接触长度,对沥青混合料骨架结构进行量化。其次,利用车辙试验与浸水车辙试验,考虑不同试验温度,进行车轮往返加载作用下细观结构的衰变行为研究。基于不同时间点切面图像,计算永久变形面积与平均车辙深度,分析不同环境下各区域永久变形发展的差异,并依据平均车辙深度的发展速率,将车辙深度发展过程分为压密、过渡以及变形稳定发展三个阶段。根据不同时间点的集料二值图,计算各加载阶段内集料运动过程,并与单层车辙板试件进行对比,分析两种类型试件内部集料运动差异以及集料运动差异对于空隙变化的影响。通过接触长度变化评价荷载作用导致的骨架结构变化,研究环境因素对于骨架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发现环境越恶劣,接触长度早期破坏就越严重。基于空隙面积与小孔数量,评价不同时间点初始空隙的压缩程度与失效积累状况,发现温度上升将促进失效的产生,浸水条件将导致试件更容易被压密。再次,利用自行开发的模拟降雨装置,考虑不同饱水程度,进行竖向重复加载作用下细观结构的衰变行为研究。基于各加载阶段蠕变速率的变化,将蠕变过程分为压密、过渡以及变形稳定发展三个阶段,饱水程度对蠕变速率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压密阶段。随着饱水程度的上升,接触长度出现破坏时间点以及空隙面积停止下降时间点均会提前。与干燥条件相比,冲刷条件的主要影响是加剧失效的产生,浸水条件的主要影响是降低结构的稳定性,促进荷载对于试件的压密。最后,基于可重复双因素方差分析,验证细观结构对于加载时间(或次数)与环境因素的敏感程度,分析永久变形参数与细观结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车辙试验中,随着温度的上升,接触长度与永久变形相关性增大,而空隙参数(空隙面积与小孔数量)与永久变形相关性减小;动态蠕变试验中,随着饱水程度的上升,接触长度与永久变形相关性增大,而小孔数量与永久变形相关性减小。

马昊天[6](2021)在《乳化沥青冷再生技术在房易路大修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由旧沥青路面铣刨、破碎、筛分得到的旧料与乳化沥青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拌和而成,经过摊铺、碾压和养生等工艺之后形成一定的强度,通常作为路面的上基层和中下面层使用。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具有常温施工、节能环保、废旧材料再利用等优点,但是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存在旧集料变异性大、新旧集料掺配比例对冷再生混合料早期稳定性、水稳定性、强度增长规律、回弹模量以及疲劳性能影响不明确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北京市房易路回收的旧沥青混合料特性、交通和施工环境等特点,本文拟采用旧沥青混合料掺加比例分别为60%、80%和100%进行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并评价相关混合料性能特点,推荐满足要求的旧料掺配比例,供工程应用。首先,对房易路旧料进行调查取样和筛分处理,将旧料分为粗细两档料并用于级配设计;然后,对60%、80%两种不同的旧料比例、不同的水泥和乳化沥青用量进行组合试验,由混合料的干密度、空隙率等指标确定水泥掺加比例为混合料质量的1.5%;再根据浸水劈裂强度并结合干劈强度与劈裂强度比确定60%、80%和100%三种旧料掺量条件下水的用量分别为2.6%、2.95%、3.0%;利用三种级配的混合料劈裂强度多项式回归,由强度峰值点确定乳化沥青用量分别为3.4%、3.5%、3.6%。再次,分别对旧料比例为60%、80%和100%的冷再生混合料的早期强度和水稳定性进行性能验证,并检测评价其强度增长规律、回弹模量以及疲劳性能。结果表明,旧料比例为60%、80%和100%的冷再生混合料在25℃和45℃养生条件下抗车辙性能均满足要求;但RAP料掺量为100%时,其水稳定性能不满足设计要求;因此,仅对60%和80%旧料掺量下的再生料进行静态回弹模量试验和疲劳试验。结果显示,旧料掺量为60%和80%时冷再生混合料15℃和20℃抗压回弹模量值与《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中给出的热拌细粒式沥青混凝土模量值相当;不同应变水平条件下RAP料掺量为80%的混合料疲劳寿命优于RAP掺量为60%的混合料,基于此推荐房易路施工采用80%的旧料掺量。最后,结合房易路大修工程对所涉及的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进行了工程应用,通过钻芯取样及路面性能检测,验证了本文所设计的80%旧料掺量下的冷再生混合料性能满足使用要求。

郝志腾[7](2021)在《复合高模量改性剂HRMA改性机理及其混合料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研究复合高模量改性剂HRMA的改性效果,本文以90-A级石油沥青为基质沥青,复合高模量改性剂HRMA为改性剂,选择掺量为沥青用量11.3%、16.7%、21.8%、26.8%、31.6%的HRMA改性沥青进行试验,研究其改性效果和改性机理,并对HRMA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动态力学性能进行研究,与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进行比较。具体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通过沥青的针入度、针入度指数PI、当量软化点T800、当量脆点T1.2、软化点、延度、RTFO老化后的质量损失、残留针入度比等指标分析了基质沥青和HRMA改性沥青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HRMA改性沥青的针入度随着HRMA改性剂掺量的增加而降低,软化点和当量软化点T800随改性剂掺量的增加而升高。提高基质沥青的高稳定性和抗变形能力。但是HRMA改性沥青的延度随HRMA改性剂掺量的增加而减小,当量脆点T1.2增大,即HRMA改性沥青的低温性能有所下降。(2)通过沥青的流变学试验对基质沥青和HRMA改性沥青的高低温性能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复合高模量改性剂HRMA改性沥青比基质沥青具有更好的抗车辙性能和更小的剪切变形量,但对沥青的低温抗裂有不利影响。综合考虑沥青的高低温性能和抗疲劳性能,最终选择复合高模量改性剂HRMA的最佳掺量为沥青用量21.8%。(3)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试验研究了复合高模量改性剂HRMA的改性机理,研究结果表明HRMA改性剂中的极性官能团化学性质稳定,与基质沥青之间反应属于物理融合,没有新的官能团产生,HRMA改性剂的加入提高了基质沥青中CH2基团的碳-氢键、芳香环中C=C键和C=O键、亚砜基S=O键含量,提高了沥青的黏度和高温稳定性。(4)通过沥青混合料的车辙试验、低温小梁弯曲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冻融劈裂强度试验和单轴压缩动态模量试验,对HRMA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水稳定性和动态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并与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HRMA改性剂显着提高了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和动态力学特性,但HRMA改性剂使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有一定下降,HRMA改性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能比基质沥青混合料的略差,低于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能。

牟压强[8](2021)在《环氧沥青超薄罩面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公路网,截止2019年末,全国公路养护里程数达到了总里程数的98.8%,国家每年投入巨额养护维修资金,针对建设交通强国的目标和建设新一代高性能道路的需求,长寿命路面技术是我国未来路面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超薄罩面是一种能有效改善路表功能性能的材料,既能用于养护也能用于新建路面,符合国家倡导建设“环保、低碳、节能、减排、降噪”道路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由于超薄罩面力学性能要求高,普通沥青超薄罩面在服役过程中容易在路面结构层间和罩面层发生病害(主要表现为集料削落、脱层、滑移及反射裂缝等),严重影响路面的服务水平和使用寿命。环氧沥青作为一种热固性长寿命材料,具有优异的黏结、抗剪切、高温及耐疲劳性能。为在降低全寿命周期成本的前提下,铺筑高性能长寿命路面,课题组提出将环氧沥青材料应用到超薄罩面层间和面层的方案,以满足超薄罩面较高的力学性能要求。为分析和评价环氧沥青超薄罩面层间和面层的性能,本文系统开展了环氧沥青超薄罩面混合料路用性能、疲劳性能、抗反射裂缝性能及层间黏结性能方面的试验和分析;除此之外,还结合环氧沥青混合料的化学改性特点和环氧沥青混合料“后掺法”施工工艺的工艺特点,针对施工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展开了室内模拟试验研究;最后将本文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了工程实践中。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如下:(1)路用性能方面的结论:环氧沥青SAC-10混合料马歇尔稳定度达到了85.08k N,浸水残留稳定度比达96.4%,冻融劈裂强度比达83.9%,动稳定度达到了55090次/mm,低温抗拉应变为3012,抗弯拉强度为6.02MPa;假设设计交通量为1×108时,环氧沥青SAC-10混合料的抗拉强度结构系数为2.18,而SBS改性沥青SAC-10混合料的抗拉强度结构系数为4.82,即环氧沥青混合料的抗拉强度结构系数仅为普通沥青的45%。说明环氧沥青SAC-10混合料强度高、抗水损坏能力好、高温稳定性和低温抗裂性能优、抗疲劳性能好,是一种性能优越的长寿命路表材料,采用环氧沥青混合料作为沥青铺装层时,可大大降低铺装结构层的厚度。(2)水泥混凝土面板-环氧沥青超薄罩面加铺层层间黏结性能方面的结论:该类路面结构层间具有较强的层间黏结性能。不同试验温度条件下,环氧沥青黏结材料最佳用量不同;加载速率对剪切强度有很大的影响,两种沥青黏结材料复合试件剪切强度随加载速率的增大而增大;浸水损害、长期老化后,环氧沥青黏结材料黏结性能均显着优于SBS改性沥青,且长期老化后,环氧沥青黏结材料的层间黏结性能反而增长。(3)沥青混凝土做基层-环氧沥青超薄罩面加铺层层间抗剪性能方面的结论:该类路面结构层间具有较强的抗剪强度。针对该路面形式,相比于冷粘结无黏结材料施工工艺,采用热粘结工艺或撒布环氧沥青黏结材料,均会显着提高路面的层间抗剪强度,但热粘结施工工艺对路面层间抗剪强度的增加更为有效;在相同层间处理方式下,超薄罩面级配为SAC-10时路面层间抗剪强度最大,AC-10次之,SAC-13最小。于复合式路面层间同时采用热粘结工艺和撒布环氧沥青黏结材料两种处理方式,不如单独采用其中一种对层间抗剪强度的改善程度大。(4)环氧沥青超薄罩面抗反射裂缝性能方面的结论:推荐0.135mm作为环氧沥青混合料OT(Overlay Tester)试验的目标位移值;环氧沥青混合料相较于SBS改性沥青混合料具有优异的抗反射裂缝性能,冻融破坏对两种沥青混合料抗裂性能的影响比长期老化大;对于最大荷载-周期数曲线,环氧沥青混合料符合对数函数变化规律,而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符合幂函数变化规律。(5)结合环氧沥青混合料材料特点和环氧沥青混合料“后掺法”施工工艺的工艺特点,对环氧沥青B组分混合料现场待料、环氧沥青混合料现场碾压、环氧沥青A组分添加量、拌和功、养生时间、B组分储存时间及容留时间等展开了室内模拟试验研究,详细分析总结了工程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为环氧沥青超薄罩面施工的实时控制及施工质量的保障提出了相应的措施。(6)以云南武倘寻高速公路(武定—倘甸—寻甸)禄劝1号隧道右幅沥青铺装工程为实体应用,将本文研究成果用于工程实践中。

张乃计[9](2021)在《车载和温度综合作用下沥青路面疲劳寿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沥青混凝土路面直接暴露在自然环境中,承受着各种车辆荷载的反复作用。长期使用实践显示:沥青路面结构承载能力、使用性能受沥青路面温度状况较大的影响。车辆荷载对路面作用时间与汽车行驶速度有直接关系,随着车速增加,路面承受荷载的时间减少。虽然车轮行驶通过路面作用时间短,但在路面结构整个寿命周期内,累计作用时间是非常长的。周期性变化的路面结构温度应力和行车荷载的耦合作用,造成路面疲劳损伤破坏。研究从沥青路面结构实际受荷状况出发,考虑行车荷载与环境温度影响,建立与气象要素相关的沥青路面温度场数值计算模型,对路面结构不同深度处的温度进行了分析,结合云南省温度分区,以5℃为温度间隔,得到了云南省沥青路面温度分布。在12个温度区间中,一年的时间里,能引起沥青混合料性能恶化的温度时长只有不到9天,约72%时间里沥青路面温度处于10~35℃的温度区间里。根据高速公路车型分类方法,收集了云南省部分高速公路交通量资料,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云南省三个不同典型区域交通特征的高速公路轴载出现频率,以单轴双轮组车载类型为基准,加权得到云南省20类轴载所占比例,得到了代表不同轴载特征的高速公路轴载谱。研究了层间黏结随路面结构温度变化规律,层间黏结性能受温度影响显着,60℃的黏结性只有20℃的9%,得到了层间黏结随温度变化的表征方程。在不同温度条件下(10、20、30℃),采用四种应力比(0.5、0.4、0.3、0.2)水平,采用间接拉伸试验方法,对SMA-13、AC-20、AC-25三种沥青混合料进行疲劳试验,分析了沥青路面疲劳破坏规律,得到三种典型沥青混合料的疲劳破坏方程。借助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分析了沥青路面结构在不同温度条件、不同轴载等级水平下力学响应分布规律。随着一天中外界气温的变化,道路结构温度应力均有所变化,路面层温度应力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向由高到低的转变,路表层温度应力变化最大,增长了3.69倍。考虑层间黏结变化,在温度和行车荷载耦合作用下,道路结构温度应力状态发生着变化,经历了从受压到受拉的转变,面层底部应力始终处于应力峰值,比单纯荷载作用下应力值高出30%以上基于疲劳累积损伤原理,对不同轴载等级、温度区间下的沥青路面疲劳作用次数进行了计算,得到不同温度分区的沥青路面疲劳寿命。结果显示:云南省不同区域沥青路面疲劳寿命相差较大,有3个区域沥青路面预估使用总寿命大于设计使用年限,滇西南夏炎热冬温区的沥青路面疲劳寿命只有夏凉冬寒区的60%左右。层间黏结状态对沥青路面疲劳寿命影响显着,层间黏结从完全连续到完全光滑,云南省各温度区沥青路面结构疲劳寿命均出现大幅度的折减,平均折减率达到81.07%,最大折减出现在滇西南夏炎热冬温区,疲劳寿命由完全连续时12.03年减少到完全光滑的1.33年。研究通过还原沥青混凝土路面实际受载状况,综合采用理论研究与数值模拟分析、现场调查与交通量数据统计分析、室内试验与有限元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得到了沥青路面在不同温度区间、不同轴载分布下的疲劳行为,通过疲劳累积损伤指标计算,较为准确地预估沥青路面疲劳寿命,能有效提高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的准确度,为道路沥青路面养护决策提供依据。

唐建华[10](2021)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影响因素的分析与评价 ——以渭武高速公路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高速公路事业的迅猛发展,不仅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便利,同时也提高了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然而,在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过程中,随着路面服役时间的增加,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形式将逐渐显现出来,从而对路面的使用寿命造成重大影响。其中沥青路面的原材料质量和施工质量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十分有必要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严格的质量管理控制措施,从而全面提升沥青路面的使用质量,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本文依托渭武高速公路段,通过对路面三个标段分别从原材料(沥青、集料、矿粉)、混合料配合比、路用性能及现场检测等方面,结合了数理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的应用)、质量控制手段(质量动态控制图的应用)和灰关联分析方法(灰关联度的应用),对其路面质量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为今后甘肃省其他高速公路的路面铺筑质量积累相关经验。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数理统计分析方法中的方差、标准差及变异系数等分析方法对原材料(沥青、集料和矿粉)质量的稳定状态和变异性影响最大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路面一标和路面二标的A级70号石油的针入度质量分布近似正态分布,相较于路面三标分布较为稳定,其老化后的性能指标也要优于路面三标;各标段六种沥青的三大指标变异系数排序:延度>针入度>软化点,短期老化后的变异系数排序:延度>针入度比,因此各标段需要把沥青的延度和针入度作为关键指标进行严格检测和控制。2.通过油石比质量动态控制图可以看出,路面二标和路面三标的质量控制较为稳定;由灰关联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影响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有:SBS改性沥青的粘度、混合料中2.36mm的通过率、油石比和空隙率;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集料针片状含量、油石比和软化点;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油石比、粘度和沥青饱和度。3.对铺筑成型后的路面质量进行了现场检测,由灰关联分析可知对路面压实度具有较大的影响因素为面层厚度、碾压温度和油石比;由灰关联分析可知对路面渗水系数具有较大的影响因素为空隙率和油石比。

二、北京公路沥青混合料质量状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公路沥青混合料质量状况(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集料形貌特性的多孔沥青混合料空隙演变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孔沥青混合料功能特性和空隙结构研究
        1.2.2 粗集料形貌特性表征和评价方法研究
        1.2.3 沥青混合料细观离散元数值建模研究
        1.2.4 多孔沥青混合料空隙结构演变行为研究
        1.2.5 研究现状分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方案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及实施方案
第二章 粗集料颗粒三维形貌特性量化表征及数值化技术
    2.1 基于工业CT扫描的粗集料颗粒三维形貌特性表征方法研究
        2.1.1 粗集料颗粒CT扫描图像采集
        2.1.2 粗集料颗粒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2.1.3 粗集料颗粒三维几何重构技术
        2.1.4 粗集料颗粒三维形貌特性量化表征
        2.1.5 方法有效性验证
    2.2 粗集料颗粒三维形貌特性分析
        2.2.1 集料颗粒针片状指数
        2.2.2 集料颗粒三维球形度
        2.2.3 集料颗粒三维纹理指数
        2.2.4 集料颗粒三维棱角度
        2.2.5 不同形貌特性参数相关性分析
    2.3 基于三维信息的粗集料颗粒数值化建模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孔沥青混合料粗集料骨架结构特征研究
    3.1 粗集料骨架结构
        3.1.1 级配组成设计
        3.1.2 空隙分布
        3.1.3 骨架强度
    3.2 基于真实集料模型数据库的粗集料骨架结构仿真研究
        3.2.1 PFC3D基本原理
        3.2.2 骨架结构离散元模型生成
        3.2.3 基于虚拟扫描成像技术的三维空隙分离及特征提取
        3.2.4 虚拟单轴贯入强度试验平台搭建
        3.2.5 仿真研究有效性验证
    3.3 基于GA-BP神经网络的敏感性分析方法
        3.3.1 模型优化设计
        3.3.2 模型精度验证
    3.4 粗集料骨架结构特征分析
        3.4.1 骨架结构空隙分布特征
        3.4.2 集料形貌特性对骨架结构空隙特性的影响
        3.4.3 集料形貌特性对骨架结构承载比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孔沥青混合料空隙结构演变行为研究
    4.1 多孔沥青混合料空隙结构宏观演变行为试验研究
        4.1.1 材料及试样制备
        4.1.2 空隙堵塞试验装置
        4.1.3 空隙结构短期快速堵塞试验
        4.1.4 空隙结构长期循环堵塞试验
        4.1.5 粗集料综合形貌作用下空隙结构抗颗粒堵塞性能敏感性分析
    4.2 基于图像处理的多孔沥青混合料空隙细观特性研究
        4.2.1 数字图像采集及处理
        4.2.2 空隙结构细观特性提取及分析方法
    4.3 多孔沥青混合料连通空隙结构纵向分布特征
        4.3.1 断面等效孔径分布
        4.3.2 连通空隙率分布
        4.3.3 孔道迂曲度分布
        4.3.4 空隙结构细观特性相关性分析
    4.4 多孔沥青混合料空隙结构演变行为分析
        4.4.1 空隙结构宏观演变过程
        4.4.2 空隙结构细观特性演变行为
        4.4.3 粗集料综合形貌对空隙结构抗颗粒堵塞性能的影响
        4.4.4 空隙结构细观特性与混合料抗颗粒堵塞性能的相关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空隙结构演变机理导向的粗集料形貌特性优化设计
    5.1 基于集料形貌特性的混合料空隙细观特性仿真研究
        5.1.1 离散元虚拟试件生成
        5.1.2 离散单元细观接触模型
        5.1.3 基于纳米压痕的细观接触参数确定
        5.1.4 考虑集料形貌的空隙细观特性分析模型
    5.2 考虑空隙结构抗轮碾变形能力的粗集料颗粒形貌特性优选
        5.2.1 多孔沥青混合料空隙结构抗轮碾变形能力表征
        5.2.2 空隙结构抗轮碾变形能力导向的粗集料形貌特性优选
    5.3 考虑空隙结构抗颗粒堵塞性能的粗集料颗粒形貌特性优选
        5.3.1 空隙结构细观特性及有效集料形貌特性参数确定
        5.3.2 多孔沥青混合料空隙结构抗颗粒堵塞性能表征
        5.3.3 空隙结构抗颗粒堵塞性能导向的集料形貌特性优选
    5.4 粗集料形貌特性优选的实现与应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进一步研究设想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大粒径透水沥青混合料配合比优化设计及其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粒径透水沥青混合料研究现状
        1.2.2 半透型或全透型透水路面结构应用效果评价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创新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基于目标空隙率的大粒径透水沥青混合料配合比优化设计
    2.1 现有开级配沥青混合料配合比方法概述
        2.1.1 透水沥青稳定基层材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2.1.2 PAC&OGFC配合比设计方法
    2.2 基于目标空隙率的大粒径透水沥青混合料配合比优化设计
        2.2.1 设计方法
        2.2.2 目标空隙率为20%的OLSPM-25 配合比计算
        2.2.3 沥青用量检验
        2.2.4 成型方式的选择
    2.3 OLSPM-25 配合比特征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基于目标空隙率的大粒径透水沥青混合料性能评价
    3.1 原材料性能实验
        3.1.1 沥青
        3.1.2 集料
        3.1.3 矿粉
    3.2 配合比的选取和计算
    3.3 路用性能
        3.3.1 水稳定性
        3.3.2 疲劳性能
    3.4 透水功能
    3.5 力学性能
    3.6 小结
第4章 OLSPM基层透水沥青路面结构优化设计
    4.1 依托工程交通概况
    4.2 透水路面结构形式的选取
    4.3 半透型透水路面结构层材料选择
        4.3.1 面层
        4.3.2 基层
        4.3.3 垫层
    4.4 半透型透水路面结构层厚度确定
        4.4.1 设计验算指标
        4.4.2 半透型透水路面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4.3 结果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OLSPM基层透水沥青路面对地表径流控制效果模拟研究
    5.1 透水路面产流机制
    5.2 城市雨洪管理模型SWMM介绍
    5.3 研究区域SWMM模型概化
        5.3.1 研究区域所在位置概况
        5.3.2 研究区域概化
        5.3.3 降雨参数的设置
    5.4 应用带有OLSPM基层的半透型透水路面前后地表径流情况
        5.4.1 既有研究区域地表径流情况
        5.4.2 布设带有OLSPM基层的半透型透水路面后研究区域地表径流情况
        5.4.3 带有OLSPM基层的半透型透水路面结构对地表径流控制效果分析
    5.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超薄磨耗层配合比优化及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超薄磨耗层发展历史及研究状态
        1.2.1 超薄磨耗层国外研究状况
        1.2.2 超薄磨耗层国内研究状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薄磨耗层原材料选择
    2.1 粗集料
        2.1.1 粗集料的物理性能
        2.1.2 粗集料级配
    2.2 细集料
        2.2.1 细集料的物理性能
        2.2.2 细集料级配
    2.3 矿粉
    2.4 沥青胶结料
    2.5 乳化沥青
    2.6 本章小结
3 超薄磨耗层配合比设计
    3.1 沥青混合料的组成结构及强度
        3.1.1 四种不同类型骨架嵌挤结构混合料
    3.2 确定目标空隙率和关键筛网
    3.3 目标级配的确定
        3.3.1 初始级配试验
        3.3.2 沥青混合料空隙率试验
        3.3.3 初始目标级配确定
    3.4 确定最佳沥青用量
        3.4.1 最佳沥青用量确定
        3.4.2 最佳沥青用量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超薄磨耗层的路用性能研究
    4.1 高温稳定性
        4.1.1 高温稳定性的研究方法
        4.1.2 总结与分析
    4.2 低温抗裂性
        4.2.1 低温抗裂性的研究方法
        4.2.2 结论分析
    4.3 水稳定性
        4.3.1 水稳定性的研究方法
        4.3.2 结论分析
    4.4 抗滑性能
        4.4.1 抗滑性能研究方法
        4.4.2 总结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超薄磨耗层实体工程应用
    5.1 工程概况
    5.2 间歇式沥青搅拌站设备及施工工艺
    5.3 超薄磨耗层Novachip C型生产配合比设计
    5.4 试验路段铺设及路用性能检测
    5.5 芙蓉大道(湘潭段)快速化改造超薄磨耗层施工
    5.6 超薄磨耗层的成本控制及经济效应
        5.6.1 成本控制
        5.6.2 经济效应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厂拌乳化沥青冷再生在公路建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国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回收料的预处理研究
    2.1 旧料破碎方法调研比选
        2.1.1 反击式破碎法
        2.1.2 工作原理
        2.1.3 破碎工艺
        2.1.4 使用注意事项
        2.1.5 破碎过程中的优势性能
    2.2 颚式破碎法
        2.2.1 破碎工艺
        2.2.2 工作原理
        2.2.3 破碎比
        2.2.4 颚式破碎机特点
        2.2.5 使用注意事项
        2.2.6 比选反击式破碎法的原因
    2.3 路面原材料技术指标研究
        2.3.1 回收料
        2.3.2 乳化沥青
        2.3.3 水泥
        2.3.4 矿粉
        2.3.5 水
        2.3.6 粗集料
    2.4 本章小结
3 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3.1 现有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3.1.1 Superpave设计方法
        3.1.2 Superpave设计方法原理
        3.1.3 Superpave设计方法步骤
        3.1.4 Superpave设计方法优势与不足
    3.2 马歇尔设计方法
        3.2.1 马歇尔设计方法原理
        3.2.2 马歇尔设计方法步骤
        3.2.3 马歇尔设计方法优势与不足
        3.2.4 Superpave设计方法与马歇尔设计方法对比
    3.3 沥青混合料级配研究
        3.3.1 沥青混合料“假级配”
        3.3.2 沥青混合料“真级配”
        3.3.3 沥青混合料合成级配
    3.4 本章小结
4 沥青混合料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研究
    4.1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
        4.1.1 乳化沥青混合料合成级配设计
        4.1.2 确定最佳含水量
        4.1.3 确定最佳乳化沥青用量
    4.2 劈裂强度试验
        4.2.1 试验过程和破坏形态
        4.2.2 试验结果
        4.2.3 试验分析
    4.3 残留稳定度试验
        4.3.1 试验方案
        4.3.2 试验分析
    4.4 单轴压缩动态模量试验
        4.4.1 基本定义
        4.4.2 试验方案
        4.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5 四点弯曲疲劳试验
        4.5.1 试验方案
        4.5.2 应变水平的选择与确定
        4.5.3 试验温度的选择与确定
        4.5.4 加载波形和加载频率的选择与确定
        4.5.5 试验设备及疲劳试件
        4.5.6 试验参数的计算方法
    4.6 本章小结
5 厂拌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典型路面结构
    5.1 推荐典型路面结构
        5.1.1 ABAQUS有限元
        5.1.2 路面模型建立
        5.1.3 不同路面材料下面层参数
        5.1.4 计算结果分析
        5.1.5 典型路面结构推荐
    5.2 试验路铺设
        5.2.1 试验路工程概况
        5.2.2 试验路铺设方案
    5.3 传感器埋设
        5.3.1 传感器埋设方案
    5.4 本章小结
6 乳化沥青冷再生施工工艺关键控制点
    6.1 冷再生施工工艺
        6.1.1 施工准备
        6.1.2 冷再生混合料的运输
        6.1.3 冷再生混合料的拌和
        6.1.4 冷再生混合料的摊铺
        6.1.5 冷再生混合料的碾压
        6.1.6 接缝处理
        6.1.7 冷再生混合料路面养生
    6.2 现场施工控制要点
        6.2.1 施工的连续性
        6.2.2 铣刨过程的控制
        6.2.3 含水量的控制
        6.2.4 原材料级配
        6.2.5 再生剂用量的控制
        6.2.6 拌和过程质量控制
        6.2.7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和检查验收
        6.2.8 完工后的质量管理和检查验收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复杂环境下大空隙沥青混凝土细观结构衰变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复杂环境下沥青混凝土永久变形研究
        1.2.2 复杂环境下沥青混凝土细观结构研究
        1.2.3 国内外研究不足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沥青混凝土组成设计与二维图像分析
    2.1 原材料性质
        2.1.1 沥青
        2.1.2 集料
        2.1.3 纤维
    2.2 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
    2.3 图像获取与预处理
        2.3.1 沥青混合料二维图像获取方法
        2.3.2 二维集料获取方法
        2.3.3 二维空隙获取方法
    2.4 细观结构参数
        2.4.1 粗集料运动过程
        2.4.2 接触长度
        2.4.3 砂浆厚度
        2.4.4 空隙形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车轮往返加载的大空隙沥青混凝土细观结构衰变行为分析
    3.1 基于数字图像的车辙试验
    3.2 基于数字图像的大空隙沥青混凝土永久变形分析
        3.2.1 不同区域永久变形分布分析
        3.2.2 平均车辙深度发展过程分析
    3.3 加载前后粗集料位移状况分析
        3.3.1 粗集料运动过程定位方法
        3.3.2 粗集料位移分布分析
        3.3.3 不同深度范围内粗集料运动状况分析
        3.3.4 不同种类试件粗集料运动状况分析
    3.4 粗集料运动过程分析
        3.4.1 粗集料转动过程分析
        3.4.2 粗集料位移分布分析
        3.4.3 粗集料位移指标与车辙深度相关性分析
    3.5 空隙参数变化过程分析
        3.5.1 空隙面积变化过程分析
        3.5.2 空隙数量变化过程分析
        3.5.3 空隙形态变化过程分析
    3.6 骨架接触长度变化过程分析
        3.6.1 不同加载区域变化差异
        3.6.2 不同深度范围变化差异
        3.6.3 不同混合料类型变化差异
    3.7 砂浆厚度分布变化过程分析
        3.7.1 图像预处理与砂浆提取方法
        3.7.2 不同混合料类型砂浆厚度分布分析
        3.7.3 不同环境下砂浆厚度分布变化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竖向重复加载的大空隙沥青混凝土细观结构衰变行为分析
    4.1 不同降雨条件下动态蠕变试验
        4.1.1 模拟降雨的轴向加载试验装置
        4.1.2 不同降雨条件
        4.1.3 动态蠕变试验与试件制作
    4.2 永久变形过程分析
    4.3 粗集料运动过程分析
        4.3.1 横向位移分布
        4.3.2 竖向位移分布
    4.4 空隙参数变化过程分析
        4.4.1 空隙面积变化过程分析
        4.4.2 空隙数量变化过程分析
        4.4.3 空隙形态变化过程分析
    4.5 骨架接触长度变化过程分析
    4.6 砂浆厚度分布变化过程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空隙沥青混凝土永久变形与细观结构相关性分析
    5.1 基于车轮往返加载的细观结构敏感度分析
    5.2 车辙深度与细观结构相关性分析
    5.3 基于竖向重复加载的细观结构敏感度分析
    5.4 永久变形与细观结构相关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6)乳化沥青冷再生技术在房易路大修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项目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1.2.2 国内研究与应用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原材料性质与评价
    2.1 RAP料
    2.2 新集料
    2.3 填料
    2.4 乳化沥青
第3章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级配设计
    3.1 级配设计
    3.2 确定填料比例
    3.3 确定最佳用水量
    3.4 确定最佳乳化沥青用量
第4章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性能验证及评价研究
    4.1 早期强度评价
    4.2 水稳定性
    4.3 强度增长规律研究
    4.4 静态回弹模量
    4.5 疲劳性能研究
        4.5.1 疲劳性能试验方法
        4.5.2 试验方案设计
        4.5.3 试验结果
第5章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生产验证及配比调整
    5.1 试生产中发现的问题
    5.2 调整矿粉和新矿料后的级配与性能测试
第6章 实体工程应用
    6.1 工程背景
    6.2 路况调查及设计方案
    6.3 施工准备
    6.4 施工过程检测
        6.4.1 目标配合比复核分析
        6.4.2 马歇尔复核分析试验
        6.4.3 抗水损害性能复核分析试验
    6.5 混合料的拌和
    6.6 混合料的运输
    6.7 混合料的摊铺
    6.8 混合料的碾压及压实度检测
    6.9 养生及开放交通
    6.10 现场检测和质量评定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复合高模量改性剂HRMA改性机理及其混合料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1.2.2 国内研究与应用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复合高模量改性剂HRMA改性沥青的制备及常规使用性能研究
    2.1 原材料
        2.1.1 沥青
        2.1.2 高模量改性剂HRMA
    2.2 高模量改性剂HRMA的掺量和改性沥青的制备
    2.3 高模量改性剂HRMA改性沥青的常规性能
        2.3.1 HRMA改性沥青针入度及针入度指数
        2.3.2 HRMA改性沥青软化点
        2.3.3 HRMA改性沥青延度
        2.3.4 HRMA改性沥青RTFOT老化后性能
        2.3.5 灰色关联分析HRMA掺量与改性沥青性能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3 复合高模量改性剂HRMA改性沥青流变性能和改性机理研究
    3.1 复合高模量改性剂HRMA改性沥青黏度
        3.1.1 Brookfield旋转黏度试验
    3.2 复合高模量改性剂HRMA改性沥青动态剪切流变(DSR)试验
        3.2.1 动态剪切流变试验的试验原理
        3.2.2 试验结果分析
    3.3 复合高模量改性剂HRMA改性沥青弯曲梁流变(BBR)试验
        3.3.1 弯曲梁流变试验的试验原理
        3.3.2 试验结果分析
    3.4 复合高模量改性剂HRMA改性沥青的改性机理研究
        3.4.1 傅里叶红外光谱试验的试验原理
        3.4.2 试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复合高模量改性剂HRMA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研究
    4.1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4.1.1 原材料
        4.1.2 沥青混合料试样的制备
        4.1.3 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油石比
    4.2 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
        4.2.1 试件成型和试验方案
        4.2.2 车辙试验结果分析
        4.2.3 车辙性能指标
    4.3 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能
        4.3.1 试件成型和试验方案
        4.3.2 试件结果分析
    4.4 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
        4.4.1 沥青混合料的浸水马歇尔试验
        4.4.2 沥青混合料的冻融劈裂试验
    4.5 本章小结
5 复合高模量改性剂HRMA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单轴压缩动态模量研究
    5.1 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的基本概念
    5.2 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及相位角结果分析
        5.2.1 动态模量试验
        5.2.2 动态模量试验结果分析
    5.3 动态模量主曲线
        5.3.1 温度对动态模量主曲线的影响
        5.3.2 改性剂对动态模量主曲线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环氧沥青超薄罩面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环氧沥青黏结材料及其黏结性能
        1.2.2 沥青路面抗反射裂缝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环氧沥青超薄罩面路用性能
    2.1 原材料
        2.1.1 沥青
        2.1.2 集料和填料
        2.1.3 集料筛分结果
    2.2 配合比设计
        2.2.1 设计级配
        2.2.2 马歇尔稳定度试验
    2.3 路用性能测试
        2.3.1 水稳定性
        2.3.2 高温稳定性
        2.3.3 低温抗裂性
        2.3.4 间接拉伸疲劳试验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水泥混凝土基层试件层间黏结性能研究
    3.1 试验方案
    3.2 试件制备及层间处理
    3.3 试件加载
    3.4 试验结果分析
        3.4.1 黏层油撒布量及温度对剪切强度的影响
        3.4.2 剪切速率对层间抗剪强度的影响
        3.4.3 复合试件拉拔强度
        3.4.4 界面浸水对界面强度的影响
        3.4.5 界面老化对界面强度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沥青混凝土基层试件层间抗剪强度研究
    4.1 试验方案
    4.2 试件制备及层间处理
    4.3 试验测试结果及分析
        4.3.1 试验测试结果
        4.3.2 直观分析
        4.3.3 方差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环氧沥青超薄罩面抗开裂性能研究
    5.1 试验方案
    5.2 试件制备
    5.3 试件加载
    5.4 试验结果分析
        5.4.1 不同目标位移值下的OT结果
        5.4.2 常规条件下的OT结果
        5.4.3 长期老化后的OT结果
        5.4.4 冻融后的OT结果
        5.4.5 不同条件对抗反射裂缝性能的影响
        5.4.6 OT曲线拟合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环氧沥青混合料“后掺法”施工工艺研究
    6.1 环氧沥青混合料“后掺法”施工工艺介绍
    6.2 环氧沥青混合料“后掺法”施工工艺研究
        6.2.1 模拟现场待料
        6.2.2 模拟现场碾压
        6.2.3 模拟环氧沥青A组分添加量
        6.2.4 拌和功及养生时间对混合料性能的影响
        6.2.5 储存时间及容留时间对混合料性能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实体工程应用
    7.1 工程概况
    7.2 路面结构组合及混合料选择
    7.3 环氧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
        7.3.1 原材料检测
        7.3.2 目标配合比设计
        7.3.3 性能检验
    7.4 环氧沥青混合料生产配合比设计
        7.4.1 原材料检测
        7.4.2 生产配合比设计
        7.4.3 性能检验
    7.5 施工质量检测
        7.5.1 燃烧炉级配和油石比检验
        7.5.2 室内环氧沥青混合料测试结果
        7.5.3 环氧沥青混合料温度检测
        7.5.4 现场马歇尔击实试验
    7.6 路面铺筑效果评价
        7.6.1 摊铺厚度
        7.6.2 密水性能
        7.6.3 抗滑性能
        7.6.5 平整度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学术论文及获奖情况)

(9)车载和温度综合作用下沥青路面疲劳寿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沥青路面疲劳性能研究
        1.2.2 沥青路面疲劳损伤分析与计算
        1.2.3 层间黏结对沥青路面结构影响分析研究
    1.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1.4 研究主要内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路线图
第二章 沥青路面结构温度分布
    2.1 影响沥青路面温度的气象要素
        2.1.1 气温的变化
        2.1.2 太阳辐射
        2.1.3 日照时长
        2.1.4 平均风速
    2.2 沥青路面换热
        2.2.1 对流换热
        2.2.2 辐射换热
        2.2.3 沥青路面综合换热
    2.3 沥青路面材料的热物理参数
        2.3.1 太阳辐射吸收率
        2.3.2 沥青路面热物理参数
    2.4 沥青路面结构温度数值模型
        2.4.1 模型说明
        2.4.2 混合边界条件
        2.4.3 初始温度
    2.5 沥青路面结构温度分布
        2.5.1 路面结构温度分布
        2.5.2 路面结构温度沿深度分布
        2.5.3 云南省沥青路面温度分区
        2.5.4 云南省沥青路面结构温度分布
    2.6 小结
第三章 云南省沥青路面轴载谱
    3.1 轴载概述
    3.2 轴载调查
        3.2.1 云南省高速公路现状
        3.2.2 常见轴载型式
        3.2.3 交通荷载调查方案
    3.3 轴载调查分析
        3.3.1 安楚高速公路车载分析
        3.3.2 大丽高速公路车载分析
        3.3.3 蒙新高速公路车载分析
    3.4 云南省高速公路轴载分布
        3.4.1 安楚高速公路轴载组成
        3.4.2 大丽高速公路轴载组成
        3.4.3 蒙新高速公路轴载组成
        3.4.4 云南省高速公路轴载谱
    3.5 小结
第四章 沥青路面荷载和温度耦合响应分析
    4.1 沥青混合料本构模型
        4.1.1 沥青混合料Maxwell模型
        4.1.2 沥青混合料Burgers模型
        4.1.3 修正的Burgers模型
    4.2 沥青路面响应分析模型
        4.2.1 项目路面结构
        4.2.2 路面结构分析模型
        4.2.3 沥青路面材料参数
    4.3 层间黏结随温度变化规律
        4.3.1 剪切试验
        4.3.2 不同温度下的层间黏结强度
    4.4 沥青路面结构温度应力
        4.4.1 路面结构层最大拉应力
        4.4.2 面层内最大剪应力
        4.4.3 路面结构温度应力
    4.5 沥青路面荷载响应分析
        4.5.1 静载下沥青路面荷载应力响应
        4.5.2 移动荷载下沥青路面应力响应
    4.6 考虑层间黏结的沥青路面结构响应分析
    4.7 小结
第五章 沥青混合料疲劳试验研究
    5.1 沥青混合料疲劳破坏机理
        5.1.1 车轮荷载下的沥青路面受力状态
        5.1.2 疲劳破坏机理
    5.2 沥青混合料疲劳试验方法
    5.3 沥青混合料室内疲劳试验
        5.3.1 原材料参数
        5.3.2 间接拉伸疲劳试验
    5.4 沥青混合料疲劳方程
        5.4.1 疲劳试验结果分析
        5.4.2 应力疲劳方程及疲劳曲线
        5.4.3 应变疲劳方程
    5.5 小结
第六章 沥青路面结构疲劳寿命预估研究
    6.1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6.2 沥青路面结构层拉应变
        6.2.1 沥青路面结构模型
        6.2.2 沥青混合料层底拉应变
    6.3 沥青路面疲劳寿命预估
        6.3.1 沥青路面车辆荷载累计作用次数
        6.3.2 路面温度区间内的各轴载作用频次
        6.3.3 沥青路面疲劳寿命计算
    6.4 层间黏结状态对沥青路面疲劳寿命的影响
        6.4.1 层间黏结状态分级
        6.4.2 层间黏结状态对沥青路面疲劳寿命的影响
    6.5 小结
七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
    7.2 研究主要创新点
    7.3 进一步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公路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影响因素的分析与评价 ——以渭武高速公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数理统计与灰关联分析方法
    2.1 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2.1.1 数学期望值
        2.1.2 方差、标准差及变异系数
        2.1.3 其他数据分布特征数
        2.1.4 统计质量控制原理
        2.1.5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2.1.6 质量控制图及基本原理
    2.2 灰关联分析方法
        2.2.1 灰关联分析方法
        2.2.2 灰关联决策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原材料质量对比分析
    3.1 工程概况
        3.1.1 依托工程概况
        3.1.2 工程特点
    3.2 沥青质量分析
        3.2.1 沥青质量对比分析
        3.2.2 沥青质量变异性分析
        3.2.3 沥青质量控制措施
    3.3 集料与矿粉质量分析
        3.3.1 集料质量分析
        3.3.2 矿粉质量分析
        3.3.3 集料质量控制措施
        3.3.4 矿粉质量控制措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与质量控制分析
    4.1 LM2 标SMA-13 上面层配合比设计
        4.1.1 SMA-13 目标配合比设计
        4.1.2 SMA-13 生产配合比设计
        4.1.3 SMA-13 配合比验证
    4.2 LM2 标SUP-20 中面层配合比设计
        4.2.1 SUP-20 目标配合比设计
        4.2.2 SUP-20 生产配合比设计
        4.2.3 SUP-20 配合比验证
    4.3 LM2 标ATB-25 下面层配合比设计
        4.3.1 ATB-25 目标配合比设计
        4.3.2 ATB-25 生产配合比设计
        4.3.3 ATB-25 配合比验证
    4.4 沥青混合料室内试验指标质量控制
        4.4.1 各标段混合料油石比质量控制
        4.4.2 各标段混合料级配质量控制
        4.4.3 各标段混合料体积指标质量控制对比
    4.5 各标段沥青混合料性路用性能指标对比
        4.5.1 高温稳定性指标对比
        4.5.2 低温抗裂性指标对比
        4.5.3 水稳定性指标对比
    4.6 影响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灰关联分析
    4.7 影响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的灰关联分析
    4.8 影响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的灰关联分析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路面成型质量对比分析与评价
    5.1 各标段压实度对比分析
        5.1.1 影响路面压实度的灰关联分析
        5.1.2 各标段压实度变异性对比
    5.2 各标段渗水系数对比
        5.2.1 影响路面渗水系数的灰关联分析
        5.2.2 渗水系数变异性对比
    5.3 各标段面层厚度对比分析
        5.3.1 面层厚度变异性对比
    5.4 各标段平整度对比分析
        5.4.1 平整度变异性对比
    5.5 路面检测指标影响因素分析与控制措施
        5.5.1 压实度影响因素分析与控制措施
        5.5.2 渗水系数影响因素分析与控制措施
        5.5.3 平整度影响因素分析与控制措施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北京公路沥青混合料质量状况(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集料形貌特性的多孔沥青混合料空隙演变机理研究[D]. 郑冬. 东南大学, 2021(02)
  • [2]大粒径透水沥青混合料配合比优化设计及其应用效果研究[D]. 闫强.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3]超薄磨耗层配合比优化及施工技术研究[D]. 龙宇洲.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4]厂拌乳化沥青冷再生在公路建设中的应用研究[D]. 吴聪.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5]复杂环境下大空隙沥青混凝土细观结构衰变行为研究[D]. 周培圣. 南京林业大学, 2021(02)
  • [6]乳化沥青冷再生技术在房易路大修中的应用[D]. 马昊天.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7]复合高模量改性剂HRMA改性机理及其混合料性能研究[D]. 郝志腾.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8]环氧沥青超薄罩面关键技术研究[D]. 牟压强.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9]车载和温度综合作用下沥青路面疲劳寿命研究[D]. 张乃计. 重庆交通大学, 2021(02)
  • [10]公路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影响因素的分析与评价 ——以渭武高速公路为例[D]. 唐建华.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北京市高速公路沥青混合料质量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