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林区困境与开发新探

国有林区困境与开发新探

一、国有林区危困与发展新探(论文文献综述)

王有志,柏晓东,宋阳[1](2015)在《制度成本、林区困境与生态补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应用制度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将林区、林业与林农问题构成的林区困境放在制度成本、制度受益及其分摊与分配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国家汲取工业化原始资本累积的制度成本是林区困境制度根源,林业与林区不具备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林区的出路在于构建以历史贡献补偿和现时贡献补偿为主体的生态补偿机制,并提出建议:要扎实推进商品林资源产权改革;整合规划资源;建立健全的生态补偿机制;科学划分政府与市场的作用领域;加强国际合作。

李秀娟[2](2008)在《吉林省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森林资源分布为主的特殊区域——国有林区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地区之一。国有林区是否协调发展不仅影响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林业可持续发展,也影响到上一级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国有林改革的进行也离不开国有林区这一特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本文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视角将国有林区划分为经济、社会、环境三个子系统,选择吉林省国有林区这一典型区域对其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运行状况进行系统评价研究。本文主要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中的线性加权和法、层次分析法、灰色动态评价法对吉林省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性进行了定量评价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详细阐述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并提出本研究的理论假设条件;构建吉林省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出适合本研究的评价方法并建立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吉林省国有林区发展状况及整体水平、各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子系统之间协调状态、协调发展水平、影响因子的作用方向和作用程度进行系统评价;并以此提出促进吉林省国有林区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是:(1)吉林省国有林区经济社会发展在吉林省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科技教育落后,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但具有良好的资源环境优势。(2)吉林省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各子系统整体综合发展水平、协调程度和协调发展水平不高但呈上升趋势。(3)吉林省国有林区各微观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协调状态及协调发展水平的时间演化趋势呈不平衡性;空间演化具有差异性。(4)延边林管区和吉林森工区经济社会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协调状态和协调发展水平具有很大差异。(5)吉林省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度等级类型与协调发展度等级类型空间分布规律及特征基本相似。(6)影响吉林省国有林区协调发展因子的作用方向及作用程度不同,利导因子比较单一,主要表现在森林资源优势上,限制因子较多且不同程度地限制着吉林省国有林区各微观区域的发展。(7)协调发展是形成国有林区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以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基础的发展,是一种生态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应更好地发挥吉林省国有林区的资源环境优势、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科技教育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吉林省国有林区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孟莉[3](2006)在《基于熵理论的人类社会可持续宏观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环境危机引发的人类对环境问题和种族延续进一步思考的产物。在传统世界观“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思想指导下,人类未能深刻认识危机产生的实质,制定的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存在某种程度上的狭隘、自私等弊端。本文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摒弃传统世界观的思考方式,从熵理论视角重新审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探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本文在结合热力学、系统科学、经济学、环境学、生态学等相关理论内容的基础上,以人类社会系统为研究对象,以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熵变和耗散结构变化过程为研究依据,对人类社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宏观模式进行了构建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探讨。具体来说,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如下:1、从熵理论视角研究人类社会系统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生态和生存危机及其产生的本质原因;引入熵理论,从熵理论角度重新审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分析人类社会系统的类热力学熵特征,研究人类社会系统的熵组成。2、对人类社会系统存在耗散结构的条件、周期、作用等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通过分析人类社会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研究人类社会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几个典型阶段的耗散结构动态变化过程;基于熵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的人类社会系统分析构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宏观发展模式并对其发展过程进行动态分析。3、通过理论的阐述和宏观发展过程的分析对人类社会系统的未来发展作宏观预测,并探讨人类社会系统依照熵理论和宏观动态发展模式发展的可持续性策略。

郑赛英[4](2005)在《我国公有制森林资源经营中问题之探讨》文中认为我国森林总体面积大,但覆盖率小、森林经营水平低、人均占有资源少、以森林为主体的生态和环境仍在恶化。建国后,国有和集体所有森林构成我国森林资源的总体,即使至非公有制森林已有一定规模的今天,公有制森林在我国林业所有制结构中仍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公有化森林资源的经营说明全国整体水平和问题。本研究通过分析国外森林资源的经营和发展、我国公有制林业的发展历史、森林资源和营林现状、森林资源经营的特点,探讨我国公有制森林经营中的各种问题,并建议相应的解决方法。 综述了6个林业先进国家的森林资源经营、发展等情况,其中包括公有和私有森林。这些国家与时并进,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制订和修正有效的国家政策制度,配备各种相应措施,各方切实执行,是为成功森林经营、保护和发展的基础。各国均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即科学经营、资源不断增长、生态和环境保护得到不断加强、社会需求协调发展为森林资源经营的最高和最终目标。各国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制定本身的森林资源发展道路,投入充足的资金,依赖科技知识,采取相应的经营模式,发展和丰富森林资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高产人工林在多数国家的森林资源发展和保护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建国后,我国公有制林业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早期全面公有制;改革初期以公有制为主、其它所有制为辅;近十年来公有制为主体、其它成份为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仍处于激烈的变革之中。公有制森林以国有和集体两种形式存在,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国有森林普遍林木产质量低、经营效益不良、生态功能差,而多数集体森林更是缺少经营和保护;整体森林资源匮乏,差距不断扩大,无法满足国家发展的需求;公有制森林资源经营中的各种不适应显得越来越突出。 在全面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现有的林业公有制制度、企业管

孙清云[5](2001)在《国有林区危困与发展新探》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剖析了国有林区“危困”的根源 ,阐述了森工企业“天保”工程实施后 ,企业的发展定位、机制和管理的思维定势 ,以及企业面临的现实选择

二、国有林区危困与发展新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有林区危困与发展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1)制度成本、林区困境与生态补偿(论文提纲范文)

1 林区困境的成因在于制度成本
    1. 1 国家资本原始积累动机下的制度设计是造成林区 “三危” 的制度根源
    1. 2 “三危” 是制度成本显化的结果
    1. 3 政府退出和市场失灵加剧林区困境
    1. 4 天保工程等政府重新进入政策优化空间巨大
2 生态补偿机制为突破林区困境指明出路
    2. 1 生态文明建设须要生态补偿机制支撑
    2. 2 中产阶级崛起是建立完备生态补偿机制的社会基础和有效需求保障
3 构建以历史贡献补偿和现时贡献补偿为主体的完备生态补偿机制
    3. 1 制度成本是对林区进行 “历史贡献” 补偿的依据
    3. 2 基于现时贡献的生态补偿须要明确林区生态服务产权主体地位
    3. 3 政府在构建生态产品市场过程中应起主导作用
4 结论与建议
    4. 1 结论
    4. 2 建议

(2)吉林省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内外协调发展理论研究现状
        1.3.2 不同学科对协调发展的研究现状
        1.3.3 协调发展评价理论方法研究现状
        1.3.4 协调发展评价指标和模型研究现状
        1.3.5 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及其关系研究现状
        1.3.6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4.1 研究思路和框架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3 研究方法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1 可持续发展思想进程
        2.1.2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本质特征
    2.2 协调发展理论
        2.2.1 协调及协调度
        2.2.2 协调发展及协调发展度
    2.3 系统论
        2.3.1 系统理论及发展
        2.3.2 复杂系统理论
        2.3.3 灰色系统理论
    2.4 区域经济理论
        2.4.1 区域比较优势理论
        2.4.2 区域差异理论
        2.4.3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2.5 生态经济学理论
        2.5.1 生态经济学产生与发展
        2.5.2 生态经济系统矛盾理论
    2.6 本章小结
3 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分析
    3.1 国有林区的界定及特点
        3.1.1 区域
        3.1.2 国有林区的界定
        3.1.3 国有林区的特点
    3.2 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特征及功能
        3.2.1 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系统要素分析
        3.2.2 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3.2.3 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特征
        3.2.4 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功能
    3.3 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特殊性及耦合机制
        3.3.1 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各子系统特殊性
        3.3.2 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特殊性
        3.3.3 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耦合机制
    3.4 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运行机理
        3.4.1 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各子系统之间协调作用关系
        3.4.2 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机制
        3.4.3 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内容
        3.4.4 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过程
    3.5 本研究的理论假设
    3.6 本章小结
4 吉林省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4.1 区域协调发展测度指标体系
        4.1.1 国外有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4.1.2 国内有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与基本原则
        4.2.1 指标及指标体系
        4.2.2 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
        4.2.3 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4.3 指标体系的筛选方法及程序
        4.3.1 指标体系的筛选方法
        4.3.2 指标筛选的程序
    4.4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4.1 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4.4.2 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
        4.4.3 指标体系的建立
        4.4.4 指标体系构建中的问题说明
    4.5 本章小结
5 吉林省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方法选择及模型构建
    5.1 综合评价方法模型选择
        5.1.1 综合指数评价法
        5.1.2 模糊综合评价法
        5.1.3 灰色动态评价法
        5.1.4 多元统计分析法
        5.1.5 层次分析法
        5.1.6 评价方法选择
    5.2 吉林省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5.2.1 综合评价模型构建思路
        5.2.2 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5.3 本章小结
6 吉林省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现状评价
    6.1 吉林省国有林区历史沿革
    6.2 吉林省国有林区发展概况
    6.3 吉林省国有林区对吉林省发展的影响
        6.3.1 吉林省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6.3.2 吉林省国有林区对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6.3.3 吉林省国有林区与吉林省比较
    6.4 吉林省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特点及存在问题
        6.4.1 吉林省国有林区经济发展特点及存在问题
        6.4.2 吉林省国有林区社会发展特点及存在问题
        6.4.3 吉林省国有林区环境发展特点及存在问题
    6.5 本章小结
7 吉林省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7.1 数据来源及数据的处理方法
        7.1.1 数据的搜集
        7.1.2 数据的处理
    7.2 指标权重的确定
        7.2.1 赋权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7.2.2 指标权重的生成
        7.2.3 指标权重最后确定
    7.3 吉林省国有林区经济发展水平测度与评价
        7.3.1 经济发展水平测度
        7.3.2 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7.3.3 吉林省国有林区经济发展水平时间演化趋势
    7.4 吉林省国有林区社会发展水平测度及评价
        7.4.1 社会发展水平测度
        7.4.2 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7.4.3 吉林省国有林区社会发展水平时间演化趋势
    7.5 吉林省国有林区环境发展水平测度与评价
        7.5.1 环境发展水平测度
        7.5.2 环境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7.5.3 吉林省国有林区环境发展状况时间演化趋势
    7.6 吉林省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相关关系回归分析
    7.7 本章小结
8 吉林省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
    8.1 吉林省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度测度与评价
        8.1.1 协调度测度
        8.1.2 协调度范围的确定
        8.1.3 协调度评价
        8.1.4 协调度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评价
        8.1.5 协调度等级类型
    8.2 吉林省国有林区协调发展度测度与评价
    8.3 协调度、协调发展度与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评价
        8.3.1 协调发展度及协调度比较分析
        8.3.2 协调度、协调发展度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关系分析
    8.4 吉林省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影响因子评价
        8.4.1 模型系数分析
        8.4.2 影响因子分析
    8.5 本章小结
9 吉林省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9.1 吉林省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
        9.1.1 发挥“增长极”效应,带动国有林区经济社会发展
        9.1.2 生态保护和建设、生态安全仍任重道远
    9.2 吉林省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影响因子的变革措施
        9.2.1 充分发挥吉林省国有林区的资源优势
        9.2.2 调整和优化吉林省国有林区经济结构
        9.2.3 加强科技教育水平
        9.2.4 提高人口发展水平
        9.2.5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9.3 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的协调发展措施
        9.3.1 促进协调发展区和失调衰退区的发展措施
        9.3.2 延边林管区与吉林森工区的发展措施
    9.4 促进吉林省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
        9.4.1 林业经济发展模式要向林区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9.4.2 封闭式区际关系发展模式要向互利式区际关系发展模式转变
        9.4.3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要向循环经济模式转变
10 结论及主要创新点
    10.1 结论
    10.2 主要创新点
    10.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导师简介
致谢

(3)基于熵理论的人类社会可持续宏观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可持续发展概述
        1.1.2 熵理论应用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3.2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图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
2 人类社会面临的现代环境危困及原因分析
    2.1 人类社会面临的三大危困
        2.1.1 人口爆炸
        2.1.2 资源困乏
        2.1.3 环境污染
        2.1.4 我国面临的“三大危困”
    2.2 危困产生的原因
        2.2.1 传统世界观及其影响
        2.2.2 传统世界观的实质
    2.3 危困解决的途径——可持续发展
        2.3.1 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
        2.3.2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2.3.3 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熵理思维的引入
    2.4 本章小结
3 熵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
    3.1 熵及其基本原理
        3.1.1 熵的起源和发展
        3.1.2 熵的定义及其原理
    3.2 耗散结构理论
        3.2.1 耗散结构的起源和发展
        3.2.2 耗散结构形成的条件
        3.2.3 耗散结构理论
    3.3 本章小结
4 人类社会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熵理论分析
    4.1 人类社会系统的类热力学特征
    4.2 人类社会构成要素的熵分析
        4.2.1 自然本性的熵分析
        4.2.2 生命本质的熵分析
        4.2.3 人类生存环境的熵分析
        4.2.4 社会发展的熵分析
    4.3 人类社会系统的耗散结构分析
        4.3.1 人类社会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
        4.3.2 人类社会系统演化的耗散结构分析
        4.3.3 人类社会耗散结构发展的 Brusselator模型阐释
    4.4 人类社会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熵理要求
    4.5 本章小结
5 可持续宏观发展模式及可持续发展相应对策
    5.1 基于熵理论的可持续发展宏观模式
        5.1.1 人类社会系统的熵动态变化分析
        5.1.2 人类社会系统发展过程的宏观动态分析
        5.1.3 可持续发展宏观模式
    5.2 基于熵理论及宏观发展模式的人类社会发展再认识
    5.3 基于熵理论的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
        5.3.1 有效控制正熵,减慢熵增速度
        5.3.2 积极开发利用负熵源
    5.4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我国公有制森林资源经营中问题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详细摘要
1 前言
2 本项研究的目的意义、技术路线和方法
    2.1 目的意义
    2.2 内容及技术路线
    2.3 研究方法
3 国外森林资源的经营和管理方面的概述
    3.1 美国
        3.1.1 森林资源的特点
        3.1.2 森林资源的经营和管理
    3.2 日本
        3.2.1 林业资源的特点
        3.2.2 森林资源的经营和管理
    3.3 南非
        3.3.1 森林资源的特点
        3.3.2 森林资源的经营和管理
    3.4 芬兰
        3.4.1 森林资源的特点
        3.4.2 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
    3.5 新西兰
        3.5.1 森林资源的特点
        3.5.2 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
    3.6 德国
        3.6.1 森林资源的特点
        3.6.2 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
    3.7 国外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值得借鉴的方面
4 我国森林资源的现状及经营概况
    4.1 森林资源现状
    4.2 资源变迁历史和状态
        4.2.1 森林开发、破坏、乱砍滥伐历史长
        4.2.2 林地使用率低,造林和营林措施不当、管理粗放
        4.2.3 森林资源不断减少,分布高度不均
        4.2.4 森林资源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4.3 国家森林资源政策及经营管理的现状
5 我国公有制林业的发展历史
    5.1 公有制森林企业的存在形式
    5.2 各阶段发展概况
        5.2.1 全面公有制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前期)
        5.2.2 公有制为主、其它所有制为辅时期(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
        5.2.3 公有制为主体,其它成份为重要组成部分时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
6 森林经营的特点
    6.1 森林驯化培育历史短
    6.2 生产周期长
    6.3 单位面积年产值低
    6.4 环境条件影响大
    6.5 林地高度列散和坡度大
    6.6 功能多样化
7 公有制森林企业经营发展中存在问题
    7.1 政策、法规管理制度
        7.1.1 国有森林企业的制度制约
        7.1.1.1 国有森林企业与政府的关系
        7.1.1.2 国有森林企业“政企分开”深层次的障碍
        7.1.2 集体森林发展的制约因素
        7.1.2.1 权属分散的性质
        7.1.2.2 权属不清
        7.1.2.3 经营期限
        7.1.2.4 权属的不稳定性
    7.2 经营规划和作业方案
        7.2.1 规划和方案的系统科学性
        7.2.2 经营和作业方案实施监控不到位
    7.3 经营目标定位
        7.3.1 经营目标定位不明
        7.3.2 公有制森林单位的定位
    7.4 企业管理业绩评价
        7.4.1 评价标准和范围
        7.4.2 经营业绩经济量化和兑现
        7.4.3 企业经营监督机制
    7.5 经营规模
        7.5.1 经营规模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备条件
        7.5.2 经营规模难以满足现代森林企业的发展要求
    7.6 立地条件
    7.7 产品
    7.8 分类经营政策
        7.8.1 森林分类经营政策及工作进展
        7.8.2 当前林业分类经营面临的问题
    7.9 技术开发应用
    7.10 资金方面
    7.11 其它方面(各种矛盾)
8 广东省森林经营实例
    8.1 公有制森林的地位
    8.2 近10年森林资源的变化
        8.2.1 林地和森林面积
        8.2.2 森林生长和蓄积
        8.2.3 林木质量
        8.2.4 森林生态功能
    8.3 森林资源困境之症结
9 应对之策
    9.1 森林经营单位定位
    9.2 企业管理制度
        9.2.1 国有森林企业公司股份制
        9.2.2 集体森林的产权制度
        9.2.3 森林公司的地位
        9.2.4 股份公司的运作
    9.3 森林分类经营方面
    9.4 优惠政策和生态社会效益补偿机制
    9.5 经营管理体系
    9.6 扩大林地面积
    9.7 规模生产和产品多元化
    9.8 加大科技投入和科技支撑力度
    9.9 资金筹集
10 结论
参考文献

四、国有林区危困与发展新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制度成本、林区困境与生态补偿[J]. 王有志,柏晓东,宋阳. 林业经济问题, 2015(04)
  • [2]吉林省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D]. 李秀娟. 北京林业大学, 2008(12)
  • [3]基于熵理论的人类社会可持续宏观发展研究[D]. 孟莉. 东北林业大学, 2006(06)
  • [4]我国公有制森林资源经营中问题之探讨[D]. 郑赛英. 南京林业大学, 2005(04)
  • [5]国有林区危困与发展新探[J]. 孙清云. 中国林业企业, 2001(01)

标签:;  ;  ;  ;  ;  

国有林区困境与开发新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