喹啉衍生物的合成

喹啉衍生物的合成

一、喹啉衍生物的合成(论文文献综述)

宋龙龙[1](2022)在《基于活泼中间体捕捉的季碳中心构建的一锅法新反应研究》文中指出季碳特别是连续非环季碳化合物是一类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物质,其高效构建面临巨大合成挑战,高能垒过渡态和立体选择性控制是其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金属卡宾与亲核试剂形成两组分的活泼中间体的相对能量更高,能量匹配度更高,有望克服反应过程总高能垒的问题促进新转化的发生;采用亲电试剂捕捉活泼叶立德或离子对中间体,则有实现一锅法构建手性季碳的可能。本文通过开发设计系列新型的亲电试剂,成功实现亲电试剂对两组分活泼中间体的有效捕捉,克服了季碳构建过程中的高能垒和高位阻效应问题,实现了一锅法构建多环连续季碳和非环连续季碳中心的高效构建,为连续非环手性季碳构建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新途径,实现从简单化合物一步高效构建连续非环手性季碳复杂化合物。在此过程中,系统研究反应机理,重点探索基于过渡金属催化的重氮卡宾化学、叶立德化学以及活泼离子对中间体化学,丰富过渡金属卡宾化学和重氮化学研究。第二章,我们实现了芳基重氮乙酸甲酯、亲核试剂(胺,醇)形成的活泼叶立德被喹啉烯烃捕捉,高效的完成喹啉衍生物的季碳构建的研究,反应合成了含季碳中心喹啉结构单元的新颖的活性化合物。该反应方法的底物范围广泛,收率高,甚至能实现定量转化,且具有一定通用性。研究表明,我们利用质谱和在线红外,首次发现新的催化模式:布朗斯特酸(联萘酚磷酸酯)通过与路易斯酸(Sc(OTf)3)的抗体阴离子OTf-相互作用,形成类酸酐产物,促进Lewis催化活性。同时我们通过理论计算首次发现了金属钪和喹啉烯烃的苯环以π-阳离子相互作用稳定中间体,进一步完成金属钪对喹啉烯烃的N原子活化,作为新型的Michael受体完成对活泼叶立德中间体的高效捕捉,为喹啉的季碳中心构建提供了新的方法。通过一锅法合成的含季碳的喹啉化合物在合成砌块,构建复杂季碳化合物等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第三章,我们发展了一种操作方便,条件温和,高效的连续季碳的构建方法,该方法可以一锅快速构建多取代的四氢咔唑衍生物。通过酮羰基对活泼离子对中间体分子内进行捕捉,可以一锅法合成多取代多官能团的含连续季碳的四氢咔唑/螺环四氢咔唑衍生物。通过在线红外光谱直观得展现了反应过程中的物种变化情况。采用该方法实现从简单化合物出发,快速合成多环化复杂化合物,展现出良好的合成应用前景。该方法不仅丰富了环内连续季碳的构建,同时也拓展了卡宾化学在合成应用的发展。第四章,我们成功的实现了在FeTPPCl和路易斯酸FeCl3的共催化下,炔基碳正离子捕捉活泼中间体,一步构建多个官能团,同时构建了非环连续季碳手性中心,一锅法快速高效构建含有连续季碳的炔醇衍生物。反应通过精细的底物调控和催化剂的筛选,高化学选择性的实现对炔基正离子和联烯中间体的反应活性的调控,从而快速温和条件下一锅构建了非环连续季碳中心。反应中,水既在反应试剂,也作为溶剂,发展了一类绿色环保,经济高效的非环连续季碳构建方法。第五章,我们成功的发展了在金属铑(Ⅱ)和手性磷酸的协同催化下酮亚胺捕捉氧鎓叶立德活泼中间体,一步构建多个官能团,同时构建了非环连续季碳手性中心,一锅法快速高效构建含有连续季碳-β-羟基苯环丁酰胺衍生物。该方法解决了以前3-羟基苯环丁酰胺这类面刚性化合物参与的多组分串联反应的非对映选择性差的难题,同时为非环连续季碳的构建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李蕊[2](2021)在《氮甲基芳胺和乙腈作为自由基前体的环化反应构建喹啉类化合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喹啉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杂环化合物中的重要物质和药物化学领域中重要的结构片段,在医药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喹啉的合成方法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然而常规的合成方法往往伴随着原料成本高、使用昂贵的过渡金属催化剂、化学氧化剂的过量使用、以及苛刻的反应条件,仍需要开发新的合成喹啉的方法。本文拟采用廉价、易得的N-甲基芳胺和乙腈作为自由基前体,与乙炔二甲酸酯和肉桂酰胺类化合物分别发生自由基加成环化反应合成喹啉类化合物。本论文主要分为两部分:1.光促氮甲基芳胺的邻氮α-C-H键活化反应研究系统地介绍了光促氮甲基芳胺的邻氮α-C-H功能化的进展,并发展了一种光催化N-甲基芳胺类化合物a-C(sp3)-H键功能化反应合成喹啉类化合物的方法。室温条件下,该反应在蓝光照射和氧化剂存在下,N-甲基联苯-2-胺与乙炔二甲酸酯经过[4+2]自由基加成环化反应,得到20个喹啉类化合物;并通过单晶衍射(XRD)和核磁共振(NMR)确定物质结构。该反应原料廉价易得、无需金属催化、条件温和、、操作简便,为光催化合成喹啉类衍生物提供了一种更加绿色高效的方法。2.乙腈为自由基前体的加成环化反应研究着重研究了乙腈作为自由基前体参与合成喹啉酮类化合物的方法。本文利用肉桂酰胺为原料,Fe(Ⅲ)作为催化剂,过氧化二叔丁基(DTBP)为自由基引发剂,乙腈既作为溶剂也作为氰甲基源,在120℃条件下反应12小时,经自由基加成环化得到一系列反式3,4-二氢喹啉-2(1H)-酮类化合物。该反应具备良好的底物普适性和结构选择性,以及利用廉价易得和环境友好的铁盐作为催化剂,为乙腈作为自由基前体参与合成喹啉酮类化合物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图[49]表[8]参[117]

唐冰月[3](2021)在《含氯代喹啉骨架杂环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文中提出喹啉及其含有喹啉骨架结构的有机化合物属于一类非常重要的含氮杂环化合物,具有很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药理活性,吸引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通过简便而又有效的合成方法构建结构新颖的喹啉类化合物一直是有机化学家和药物学家研究的热点。特别是那些含氯取代的喹啉衍生物,不光在活性杂环药物分子开发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它们在其他领域,如有机发光及配体材料和绿色杂环农药研制等方面也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基于此,近年来关于结构新颖的含氯取代的喹啉类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不断有文献报道,显示出此类化合物在药物小分子研发和喹啉发光材料等领域中所具有的重要合成潜力。考虑到以上研究发现,并鉴于结构多样性合成在当前药物化学需求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本文设计以2-氯喹啉-3-甲醛为原料,合成了一系列结构新颖而有趣的2-氯取代的喹啉类衍生物,并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和抗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可被用来研发抗结核药物的可选底物。本论文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检索及阅读相关文献,对各种含氯取代的喹啉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它们的生物和药理活性等研究方面的进展情况做了简单的综述。第二部分,从各种取代的2-氯-喹啉-3-甲醛中得到相应的2-氯-喹啉-3-肟,在乙腈溶液中以无水碳酸钾为缚酸剂,分别与2-(氯甲基)-4-甲基喹啉-3-羧酸乙酯进行Williamson反应,简单而又便捷地合成了一系列结构新颖的双喹啉肟醚类化合物,即(E)-乙基-2-(((((2-氯喹啉-3-基)亚甲基)氨基)氧基)甲基)-4-甲基喹啉-3-羧酸乙酯类化合物(3a-3h),产率为61.3-85.9%。根据波谱数据(1H NMR和13C NMR)和元素分析,确定了这些新合成的双喹啉肟醚类化合物的结构,并测试了它们对耻垢分枝杆菌亮氨酰-t RNA合成酶和甲硫氨酰-t RNA合成酶的抗结核活性。第三部分,通过还原和氯化相应的2-氯喹啉-3-甲醛来获得各种取代的2-氯-3-(氯甲基)喹啉,与叠氮化钠和3-氧代丁酸乙酯进行连续的“两步一锅法”反应,得到了一系列新的亚甲基连接的喹啉-三唑双(杂环)类化合物,即1-((2-氯喹啉-3-基)甲基)-5-甲基-1H-1,2,3-三唑-4-羧酸乙酯类化合物(6a-6h),产率为69.6-80.2%。此外,我们还进行了2-氯-3-(氯甲基)喹啉与1-羟基苯并三唑的Williamson反应,合成了相应的喹啉-苯并三唑醚类化合物,即3-(((1H-苯并[d][1,2,3]三唑-1-基)氧基)甲基)-2-氯喹啉类化合物(7a-7i),产率为69.6-80.2%。这些新合成产物的结构很容易通过波谱数据和元素分析来鉴定。第四部分,我们以各种取代的2-氯喹啉-3-甲醛为原料,与巴比妥酸进行Knoevenagel缩合反应,简单而又便捷地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2-氯喹啉-巴比妥酸类化合物,即5-((2-氯喹啉-3-基)亚甲基)嘧啶-2,4,6(1H,3H,5H)-三酮类化合物(8a-8i),产率为73.2-85.7%。所合成的这些2-氯喹啉-巴比妥酸类化合物的结构均已通过红外谱图(IR)、核磁谱图(1H NMR和13C NMR)数据以及CHN元素分析的数据得以证实。最后,我们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抗耻垢分枝杆菌亮氨酰-t RNA合成酶和甲硫氨酰-t RNA合成酶的抑制活性研究。第五部分,我们进一步探究了在K2CO3/乙腈体系下2-氯-3-(氯甲基)喹啉与各种取代的苯酚和萘酚的Williamson醚合成反应。Williamson反应进行地非常顺利,经柱层析分离后,得到了相应的2-氯-3-(芳氧基甲基)喹啉类化合物(9a-9n),产率为69.8-86.6%。所合成的这些氯代喹啉醚类化合物的结构均已通过红外谱图(IR)、核磁谱图(1H NMR和13C NMR)的数据以及CHN元素分析的数据得以准确的证实。

袁园[4](2021)在《通过自由基C-H键活化合成官能团化的喹啉、异喹啉》文中提出经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含氮杂环已经成为很多药物的核心骨架。其中喹啉类衍生物和异喹啉类衍生物就是比较常见的具有生物活性和药物活性的含氮杂环化合物。从天然产物中提取出来的喹啉和异喹啉衍生物虽然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但对一些疾病的治疗是有限的。研究表明,在喹啉和异喹啉骨架上进行各种官能团的修饰后,医药上可用于抗疟疾、抗肿瘤、抗结核、抗血栓等方面。因此,高效合成官能化的喹啉和异喹啉衍生物一直是化学家们研究的重点内容。本论文主要研究了通过自由基C-H键活化策略,可以高效合成官能团化的喹啉、异喹啉以及溴代异喹啉衍生物,为今后进一步研制相关药物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具体内容如下:1、在对溴三苯胺六氯锑酸盐(TBPA)和氧气的条件下,甘氨酸衍生物和亚甲基环丙烷(MCP)之间发生氧化Povarov型反应,通过自由基C-H键的活化高产率地构建了氯化喹啉。机理研究表明,氯化锑(SbCl3或SbCl6-)作为一种新型的氯原子供体,可能参与到自由基引发的氯化反应中。2、在四氢异喹啉的α-位引入磷酸酯基团并将其作为原料,以亚硝酸叔丁酯(TBN)和氧气作为引发体系,通过自由基C-H键活化接力策略(CHAR)合成了一系列的异喹啉酮衍生物,从而开发出了一种新型四氢异喹啉C-H键官能团化的方法。根据机理研究,氧气捕获和进一步的分子内氢原子转移过程(HAT)是实现3-位和4-位C-H键氧化的关键步骤。3、在上一部分实验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在亚硝酸叔丁酯(TBN)和氧气的条件下,加入一个当量的CuBr,通过自由基C-H键活化可以成功合成出一系列溴代异喹啉衍生物。基于目前结果,我们认为采用四氢异喹啉α-磷酸酯作为原料可能不是最佳选择,未来的研究中应继续筛选其他α-位取代基,尝试构建更复杂的结构。

李艳杰[5](2021)在《咪唑酮并[4,5-c]喹啉及β-氨基醇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年以来,恶性肿瘤一直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研究显示,肿瘤患者编码基因PI3K、AKT和mTOR出现高频率的激活突变,导致该通路活性升高,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存活和血管生成。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恶性肿瘤的增殖、生长、细胞转化、血管生成、糖代谢和DNA修复等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已成为肿瘤化学治疗的新靶点。当今,对PI3K/AKT/mTOR信号途径的关键激酶为靶点的新结构类型小分子抑制剂的研究正成为药学科研工作者广泛开展的方向。据文献报道,咪唑酮并[4,5-c]喹啉骨架结构被认为是作用于ATP位点相关激酶的特殊结构,这种化学结构已被用于PI3K/mTOR途径的新调节剂并进行了优化。药物化学家经结构改造开发得到PI3K/mTOR双重抑制剂NVP-BEZ235,以及衍生物BGT-226、PF-04979064。尽管这些化合物有很强的激酶抑制活性和细胞抑制活性,但仍然存在水溶性较差,代谢动力学性质尚不够理想,以及毒性与不良反应等方面的问题。故开发一种水溶性好、活性强和毒性低的小分子抑制剂显得很有实际意义。吡啶、嘧啶、喹啉和喹唑啉等杂环是激酶抑制剂的常见结构特征,其中氮原子作为关键的氢键受体,与位于蛋白激酶铰链区的氨基酸残基发生结合。本论文为了评估咪唑酮并[4,5-c]喹啉骨架的C-8位取代基区域对抗肿瘤活性的重要性,在该区域引入苯环、吡啶、喹啉和吡唑等多种芳香杂环取代基。N-1位也是可变的结构修饰位点,引入苯环、哌啶环等不同的取代基。共设计合成了四个系列基于咪唑酮并[4,5-c]喹啉骨架结构的类似物,并进行了蛋白激酶抑制作用和体外抗肿瘤细胞增殖的研究。期待合成结构新颖、活性更优的PI3K/mTOR小分子抑制剂,建立化合物库,并对含有该骨架结构的化合物进行构效关系研究。本文共设计合成了32个咪唑酮并[4,5-c]喹啉衍生物,经1H NMR,13C NMR和HRMS确证了目标化合物的结构。所合成的化合物均为新化合物,未见文献报道。实验结果表明,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中,大多数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活性,在缺氧条件下对肿瘤细胞HIF-1α的IC50值均小于100 nmol/L。其中,以骨架结构C-8位引入“2,3’-联吡啶基”的化合物17d(IC50=28.3 nmol/L)和N-1位引入“4-(1-乙酰哌啶-4-基)苯基”的化合物28a(IC50=35.5 nmol/L)活性较优。采用MTT法测定化合物在常氧条件下对Hep3b细胞活性的影响,显示出所有化合物均无明显的细胞毒性,表明其抑制HIF-1α转录的活性并不是化合物本身对细胞产生毒性所引起的。在mTOR与PI3Kα激酶的抑制实验中,所有化合物对于两种激酶都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17a,17d,17f,28a~28e,36a~36e,44a~44e具有mTOR(IC50<10nmol/L)与PI3Kα(IC50<100 nmol/L)“双”激酶抑制活性。接着对HIF-1α抑制效果最佳的化合物17d进行Western-blot实验、Ed U实验、细胞迁移能力和集落细胞形成实验等进一步生物学评价,均显示出较好的活性。分子对接实验中,结果显示17d和28a都可以很好地与PI3Kγ受体蛋白的结合口袋相互作用,可能通过抑制相关受体蛋白而发挥抗肿瘤作用。化合物17d和28a表现出良好的生物活性,为探索开发PI3K/mTOR双重抑制剂提供了良好的出发点。目前,正在进行成药性等进一步实验研究。构效关系分析,结合对HIF-1α抑制活性的比较,咪唑酮并[4,5-c]喹啉骨架C-8位吸电子基氟原子的引入与化合物抑制活性呈正相关;C-8位以“2,3’-联吡啶基”或“2,4′-联吡啶基”取代时,其活性强于“(6-苯基)吡啶基”取代;以“2,3′-联吡啶基”取代时其活性高于“2,4′-联吡啶基”取代。且C-8位引入双环取代基的化合物活性大于引入三环取代基的化合物,提示适当缩小取代基的空间体积,有助于提高化合物活性,可能这样更有利于与受体靶蛋白的活性口袋相匹配。N-1位引入的取代基对活性影响呈现普遍构效关系是-COCH3>-COCH2OH>-SO2CH3>-COCH(CH3)OH>1,2,4-三唑甲酰基。另外,在母体结构的N-1位哌啶基、1,2,3,6-四氢吡啶-4-基、8-氮杂双环[3.2.1]辛-2-烯-3-基等基团上再引入三唑环、吡喃环、恶嗪环或环丁基等基团对HIF-1α抑制活性有不利影响,导致其对活性降低。免疫抑制剂是一种常用于移植排斥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抗排斥治疗的药物。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免疫抑制剂大多数选择性不强,长期使用导致正常机体免疫反应降低,诱发感染。FTY720是近年来新开发的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本文对FTY720进行结构改造以提高活性、降低毒性,改善理化特性,并进一步确定其作为免疫抑制的活性必要基团。本文合成了5种新的C-7位含醚或硫醚的β-氨基醇衍生物。通过1H NMR、13C NMR和HRMS确证了目标化合物结构。通过[35S]GTPγS结合试验评价其对鞘氨醇1-磷酸受体-1型(S1P1)激动作用。以上化合物都显现对于S1P1受体有激动作用,尤其化合物54(EC50=0.698μmol/L)活性最佳,可能开发成为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器官移植更安全、更有效的免疫抑制剂类药物。同时,本文依靠手性拆分试剂,针对我们早期研究中所描述的β-氨基醇化合物87~89的外消旋体进行手性拆分,获得了具有较高纯度的旋光异构体,所有化合物右旋体活性略优于左旋体活性(但两者间比较并无显着性差异)。提示所合成的β-氨基醇衍生物右旋体有可能成为活性更好的S1P1激动剂类免疫抑制剂,但是今后还需经过进一步的生物活性实验来确证。

刘琦[6](2021)在《经自由基引发的串联环化反应合成杂环化合物》文中研究说明杂环化合物是有机分子中数目庞大的一类化合物,在天然产物中普遍存在,而药物分子和生物活性分子中多数含有杂环结构是杂环化合物重要性的证明。因此,如何构建杂环化合物一直备受化学家们的密切关注。自由基引发的串联环化反应是构建杂环化合物的强有力手段,具有原子经济性和化学选择性、区域选择性、立体选择性的优点。本文主要研究在无金属条件下的自由基串联环化反应合成杂环化合物,具体反应如下:1.发展了可见光诱导的1-(芳基苯基)-2-(烯丙基氧基)苯和N-烯丙基-2-(芳基苯基)苯胺与芳香族和脂肪族的亚磺酸的自由基串联环化反应,获得磺化的色烷和磺化的1,2,3,4-四氢喹啉。该反应以TBHP(7.5 mol%)为氧化剂,Eosin Y(3.0 mol%)为光催化剂,在室温无金属条件下,可见光照射下反应进程平稳,产物收率高。该转化具有TBHP用量低、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官能团容限度宽、产品收率高等特点。2.研究了以2-芳基苯并咪唑和取代的草氨酸为原料,高效合成氨甲酰化的苯并咪唑并[2,1-a]异喹啉-6(5H)-酮的方法。该策略在无金属条件下,在起始原料上耐受各种取代基,以良好的产率生成相应的产物。而N-磺酰基单取代的草酰胺与2-芳基苯并咪唑在优化后的反应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反应结果,得到磺酰化的苯并咪唑并[2,1-a]异喹啉-6(5H)-酮。

姜宽畅[7](2021)在《铑催化C–H活化成环合成异喹啉类化合物的反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过渡金属催化的C–H功能化已经成为构建复杂分子支架的有力工具。特别地,C–H激活/环化策略已经引起了大量的关注,因为它可以从简单的原料直接形成复杂的环化产物。目前,基于C–H活化/环化反应策略的相关研究也取得了极大的发展。然而,这一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对新型反应底物、反应类型和体系的开发仍有待拓展,反应的机理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未来几年,该领域的研究可能涉及不对称环化反应,同时,使用其它比铑、钌或钯更廉价的金属催化剂或者绿色溶剂也在不断探索中。基于C–H活化/环化反应的优势,本论文以肟和2-苯基喹唑啉-4(3H)-酮为底物,研究了Rh催化的C–H活化和环化反应。同时,考察一些绿色溶剂在该类反应中的应用。具体结论如下:(1)以肟为底物,研究了铑催化肟与炔烃的C–H活化和环化反应。实验考察了不同的溶剂、催化剂、添加剂以及温度等对反应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的较优条件为:酮肟(1 equiv),炔烃(1 equiv),二氯(五甲基环戊二烯基)合铑(III)二聚体([Cp*Rh Cl2]2)(2 mol%),六氟锑酸银(Ag Sb F6)(8 mol%),醋酸钾(0.2 equiv),γ-戊内酯为溶剂,温度80oC,反应12 h,在此反应条件下,大部分反应可以顺利进行且底物兼容性较好,底物肟上的吸电子和供电子基团的拓展底物反应产率都比较优良。1,3-二炔也表现出良好的反应活性和区域选择性。值得注意的是,反应过程无需加入额外的氧化剂。此外,γ-戊内酯(GVL)是从木质纤维素生物质中提取的,是一种绿色溶剂。因此,使用GVL代替传统的有机溶剂作为反应介质,可以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2)以2-芳基喹唑啉-4(3H)-酮为底物,碳酸亚乙烯酯为乙炔前体化合物,研究了铑催化的C5,C6-未取代的异喹啉[1,2-b]喹唑啉类化合物的合成。实验考察了不同的溶剂、催化剂、添加剂以及温度等对反应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的较优条件为:2-芳基喹唑啉-4(3H)-酮(0.2 mmol,1 equiv),碳酸亚乙烯酯(2 equiv),[Cp*Rh Cl2]2(2.5 mol%),六氟锑酸银(10mol%),GVL为溶剂(2 m L),温度130℃,反应24 h。在此反应条件下,大部分反应可以顺利进行且底物兼容性较好,而当底物2-芳基喹唑啉-4(3H)-酮上存在强吸电子基团,例如硝基时,反应无法进行。该反应过程中无需加入额外的氧化剂,且反应在绿色溶剂γ-戊内酯中顺利实现,这使得该反应反应更为绿色。另外,对比实验结果为可能的反应途径提供了一定的佐证。

邓丝[8](2021)在《无过渡金属催化的卤代喹啉化合物合成》文中指出喹啉化合物是重要的含氮杂环化合物,在医药、染料、感光材料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卤代喹啉化合物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类,表现出特殊生物和药理活性,同时也可作为重要的有机物中间体,用于药物设计和药物筛选。多卤代可以为喹啉类化合物衍生化提供多个反应位点,可以丰富喹啉化合物库。本文开展了多卤代喹啉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工作,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部分:综述了卤代喹啉化合物的应用以及合成方法;第二部分:首先合成了一系列N-(3-苯丙基-2-炔基)-苯胺的底物;以NBS作为亲电试剂,促进N-(3-苯丙基-2-炔基)-苯胺发生串联环化反应合成多溴代取代喹啉。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多卤代喹啉的合成路线,该反应体系无金属催化,条件温和,具有很好的底物适应性;并且可以在C-6位置区域高选择性地进行Sonogashira偶联反应;第三部分:以四氢喹啉及其衍生物为起始原料,以三氯甲烷作为溶剂,NBS作为氧化剂和卤源,经过自由基型氧化脱氢反应合成了多溴代喹啉。该反应可以放大至克级;利用C-Br键的区域选择性偶联构建了3,6,8位不同取代基的喹啉衍生物,为构建喹啉化合物库提供选择方法。

郭中琦[9](2021)在《一锅法构建酰胺及4-氨基喹啉衍生物的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在有机化学中,酰胺类化合物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化合物,在许多天然产物,农业化学品,合成产物和聚合物中都含有酰胺键,也可以作为药物潜在的合成前体。酰胺键的形成在有机合成方法学中是非常常见的转化之一,多年来,对于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和修饰从未停止过。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策略虽然已经有了很多报道,但是发展出更加简单、高效的方法仍然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本论文中,我们提出了在无过渡金属条件下,利用简单、易得的底物直接合成出酰胺衍生物的新方法。含氮芳香杂环化合物是杂环化合物的一个分支,在自然界中广泛的存在,并且在各个领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用途。喹啉类化合物是比较典型的含氮芳香杂环化合物,被广泛的发现于天然产物和合成的有机化合物中。经过不断的研究发现,喹啉衍生物因为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不但被用作医药中间体,还广泛的应用于冶金、染料、橡胶、农用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高分子材料以及荧光探针等方面。自首次合成以来,喹啉及其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学研究一直备受关注。本论文是在无过渡金属条件下,利用简单、高效的一锅法构建了一系列4-氨基喹啉类衍生物。第一章介绍了多组分一锅法的研究现状。简述了喹啉类化合物和4-氨基喹啉化合物的药理活性、生物活性、光物理性质以及最新的合成研究。此外,简要介绍了酰胺类化合物的概念,药理活性、生物活性以及合成研究进展。于此同时提出了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设计思路。第二章发展了一种新颖、高效的K2S2O8介导的芳香胺和乙腈的酰化反应,通过多组分一锅法合成乙酰胺类衍生物。该方法利用芳香胺、水和乙腈作为反应底物具有操作简单、环境友好等特点。通过控制实验、对照试验以及前人工作,发现目标产物中的氧来自水,并对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第三章报道了一种以胺类,苯磺酰乙腈和DMSO为底物,采用无过渡金属催化氧化的合环反应,经过三组分一锅法合成出一系列4-氨基喹啉类衍生物。与传统的方法相比,该方法在无过渡金属条件下同样有着良好的产率和底物普适性。并且通过相应的控制实验,推测DMSO在该反应中既作为溶剂,又作为反应物参与到反应中,并提出了一种可能的反应机理。

郑轩雨[10](2021)在《8-氨基喹啉衍生物的合成及对金属离子的荧光传感》文中认为荧光传感技术具有响应迅速、灵敏度高、方法简单的特点,近年来,已经在生物成像、环境检测等领域中发展成为重要检测工具之一。其中,新型荧光探针的设计和合成一直是备受关注研究热点。8-氨基喹啉作为荧光团具有共轭程度高、易发生电子跃迁等优点,因而在构建新型荧光探针具有重要用途,但该荧光团存在识别专一性差、发射波长短等缺点。本文以8-氨基喹啉为骨架,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喹啉衍生物,通过研究光谱性质来考察其结构与性能之间的调控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选择性检测金属离子的荧光探针。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对荧光分析技术进行概述,介绍了荧光探针的工作原理,并总结了近年来喹啉类荧光探针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背景支持。其次,本文以8-氨基喹啉为母体,对8-位氨基进行修饰,设计合成了氨基羧酸酯衍生物1-3和酰胺化喹啉衍生物4。在此基础上由化合物1进一步衍生出氨基羧酸衍生物5和乙酰肼衍生物6,以及由化合物4衍生出含醇羟基的喹啉衍生物7和8以及双喹啉环衍生物9。通过对比研究了不同溶剂中的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结果表明,取代基的位阻效应使吸收光谱显着蓝移,但对荧光性能的影响不显着。最后,考察了喹啉衍生物5-9的荧光传感性能。发现氨基羧酸衍生物5对Pd2+离子具有特异性荧光猝灭传感性能,并成功应用于实际水样中Pd2+离子的检测。乙酰肼衍生物6识别选择性较差,Co2+、Ni2+、Hg2+等多种金属离子对其荧光都具有猝灭效应。含有醇羟基的喹啉衍生物7和8水溶性较好,在水溶液中对Zn2+离子具有选择性荧光“开启”型响应,且化合物7成功应用于含锌口服液中Zn2+离子的检测。双喹啉环衍生物9则对Cu2+离子表现出选择性荧光“关闭”型响应。

二、喹啉衍生物的合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喹啉衍生物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活泼中间体捕捉的季碳中心构建的一锅法新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答辩材料2 学位论文导师评阅及同意答辩意见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手性季碳和叶立德化学
    1.1 季碳
        1.1.1 季碳中心的重要研究价值
        1.1.2 季碳中心的主要类别
        1.1.3 构建季碳中心的挑战
    1.2 构建季碳中心的主要策略
    1.3 叶立德化学简介
    1.4 一锅法简介
第二章 单季碳构建:布朗斯特酸/路易斯酸接力催化的喹啉烯烃捕捉叶立德的一锅法新反应研究
    2.1 课题研究背景
    2.2 反应设计和优化
    2.3 反应底物的实用性研究
    2.4 喹啉产物的结构表征
    2.5 烯烃喹啉捕捉活泼中间体构建季碳的反应—不对称尝试
    2.6 喹啉烯烃构建季碳中心的控制实验和机理研究
        2.6.1 反应中间体和催化物种的质谱检测
        2.6.2 反应中间体和催化物种的在线红外(IR)监测
        2.6.3 反应中间体和催化物种的DFT计算
    2.7 反应机理推测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连续季碳构建:布朗斯特酸/路易斯酸接力催化的吲哚酮捕捉离子对的一锅法新反应研究
    3.1 课题研究背景
        3.1.1 四氢咔唑的合成与吲哚酮捕捉离子对一锅法构建连续季碳的构建
        3.1.2 吲哚酮捕捉离子对一锅法构建连续季碳的课题提出和设计
    3.2 吲哚酮捕捉离子对一锅法构建连续季碳的反应条件优化
    3.3 底物拓展和结构衍生
    3.4 吲哚酮捕捉离子对一锅法构建连续季碳的机理研究
        3.4.1 控制实验机理验证
        3.4.2 在线红外机理验证
        3.4.3 可能的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环连续季碳构建:铁卟啉与布朗斯特酸协同催化的炔基碳正离子捕捉叶立德一锅法新反应研究
    4.1 连续季碳构建的课题研究背景
        4.1.1 碳正离子简介
        4.1.2 炔基正离子捕捉叶立德中间体一锅法构建连续季碳的课题提出和设计
    4.2 炔基碳正离子捕捉叶立德一锅法的反应条件优化
    4.3 底物拓展和合成应用研究
        4.3.1 炔基碳正离子捕捉叶立德一锅法构建连续季碳的底物拓展和结构衍生
        4.3.2 炔基碳正离子捕捉叶立德一锅法构建连续季碳的合成应用
    4.4 炔基碳正离子捕捉叶立德一锅法构建连续季碳的机理研究
        4.4.1 实验机理研究
        4.4.2 可能的机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对称连续季碳构建:铑(II)与布朗斯特酸协同催化的炔基酮亚胺/酮亚胺捕捉叶立德一锅法新反应研究
    5.1 连续季碳构建的课题研究背景
        5.1.1 酮亚胺简介
        5.1.2 炔基酮亚胺、酮亚胺捕捉叶立德中间体一锅法构建连续季碳的课题提出和设计
        5.1.3 炔基酮亚胺的反应初步探索
    5.2 炔基酮亚胺捕捉叶立德一锅法的反应条件优化
    5.3 芳基酮亚胺捕捉氧鎓叶立德一锅法的反应条件优化
    5.4 底物拓展
    5.5 炔基酮亚胺捕捉氧鎓叶立德一锅法构建连续季碳的机理研究
        5.5.1 实验机理研究
        5.5.2 可能的机理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实验部分和化合物表征
    6.1 全文总结
    6.2 实验基本规则
    6.3 第二章实验具体操作和化合物数据表征(由于篇幅问题,数据只放了代表性的部分化合物)
    6.4 第三章实验具体操作和化合物数据表征
    6.5 第四章实验具体操作和化合物数据表征
    6.6 第五章实验具体操作和化合物数据表征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第二章 代表性化合物NMR谱图
    第三章 代表性化合物NMR谱图
    第四章 代表性化合物NMR谱图(Ar~1= 4-N,N-二甲基苯基)
    第五章 代表性化合物NMR谱图
附录二 代表性化合物HPLC图
附录三 代表性化合物单晶
附录四 代表性化合物活性数据
附录五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氮甲基芳胺和乙腈作为自由基前体的环化反应构建喹啉类化合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清单说明
1 绪论
    1.1 引言
    1.2 光促氮烃基芳胺类化合物的邻氮α-C-H功能化研究进展
        1.2.1 光促叔胺类化合物的邻氮α-C(sp~3)-H键功能化
        1.2.2 光促非叔胺类化合物的邻氮α-C(sp~3)-H功能化
    1.3 乙腈作为自由基前体的研究进展
        1.3.1 乙腈和烯烃类的自由基加成反应
        1.3.2 乙腈和烯炔类的自由基环化反应
    1.4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氮甲基芳胺作为自由基前体的环化反应构建喹啉类化合物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器材及试剂
        2.2.2 实验操作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条件优化
        2.3.2 底物扩展
        2.3.3 机理研究
    2.4 典型图谱表征
    2.5 本章总结
3 乙腈作为自由基前体环化反应构建喹啉酮类化合物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3.2.2 实验操作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条件优化
        3.3.2 底物扩展
        3.3.3 机理研究
    3.4 典型图谱特征
    3.5 本章总结
4 结论与展望
    4.1 内容总结
    4.2 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部分物质谱图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3)含氯代喹啉骨架杂环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含氯代喹啉骨架化合物的简介
    1.2 氯代喹啉类化合物的合成与应用
        1.2.1 氯代喹啉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方面的应用
        1.2.2 氯代喹啉衍生物的合成及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1.2.3 氯代喹啉衍生物的合成及在荧光方面的应用
        1.2.4 氯代喹啉衍生物的合成及在电子学中的应用
    1.3 合成双喹啉类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1.4 合成喹啉-三唑类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1.5 合成含巴比妥酸结构的喹啉类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1.6 选题依据
2 氯代双喹啉肟醚类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2-氯喹啉-3-甲醛1和2-氯-喹啉-3-肟2 的合成
        2.2.3 (E)-乙基-2-(((((2-氯喹啉-3-基)亚甲基)氨基)氧基)甲基)-4-甲基喹啉-3-羧酸乙酯衍生物的合成
        2.2.4 抗耻垢分枝杆菌活性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E)-乙基-2-(((((2-氯喹啉-3-基)亚甲基)氨基)氧基)甲基)-4-甲基喹啉-3-羧酸乙酯类衍生物的合成方法研究
        2.3.2 (E)-乙基-2-(((((2-氯喹啉-3-基)亚甲基)氨基)氧基)甲基)-4-甲基喹啉-3-羧酸乙酯类衍生物的合成条件探究
    2.4 结构表征
    2.5 (E)-乙基-2-(((((2-氯喹啉-3-基)亚甲基)氨基)氧基)甲基)-4-甲基喹啉-3-羧酸乙酯类化合物的活性研究
    2.6 本章小结
3 氯代喹啉并三唑类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2-氯喹啉-3-基)甲醇4和2-氯-3-(氯甲基)喹啉5 的合成
        3.2.3 1-((2-氯喹啉-3-基)甲基)-5-甲基-1H-1,2,3-三唑-4-羧酸乙酯类衍生物的合成
        3.2.4 3-(((1H-苯并[d][1,2,3]三唑-1-基)氧基)甲基)-2-氯喹啉类衍生物的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1-((2-氯喹啉-3-基)甲基)-5-甲基-1H-1,2,3-三唑-4-羧酸乙酯类衍生物的合成方法研究
        3.3.2 3-(((1H-苯并[d][1,2,3]三唑-1-基)氧基)甲基)-2-氯喹啉类衍生物的合成条件探究
    3.4 结构表征
    3.5 本章小结
4 氯代喹啉并巴比妥酸类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5-((2-氯喹啉-3-基)亚甲基)嘧啶-2,4,6(1H,3H,5H)-三酮类衍生物的合成
        4.2.3 抗耻垢分枝杆菌活性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5-((2-氯喹啉-3-基)亚甲基)嘧啶-2,4,6(1H,3H,5H)-三酮类衍生物的合成条件探究
        4.3.2 5-((2-氯喹啉-3-基)亚甲基)嘧啶-2,4,6(1H,3H,5H)-三酮类衍生物的反应机理推测
    4.4 结构表征
    4.5 5-((2-氯喹啉-3-基)亚甲基)嘧啶-2,4,6(1H,3H,5H)-三酮类化合物的活性研究
    4.6 本章小结
5 2-氯-3-(芳氧基甲基)喹啉类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与仪器
        5.2.2 2-氯-3-(氯甲基)喹啉的合成
        5.2.3 2-氯-3-(芳氧基甲基)喹啉类衍生物的合成
    5.3 结果与讨论
    5.4 结构表征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发表论文情况

(4)通过自由基C-H键活化合成官能团化的喹啉、异喹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喹啉类衍生物
        1.1.1 喹啉类衍生物的研究背景
        1.1.2 喹啉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1.1.3 官能团化的喹啉类衍生物的合成方法
    1.2 异喹啉类衍生物
        1.2.1 异喹啉类衍生物的概述
        1.2.2 异喹啉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1.2.3 官能团化的异喹啉类衍生物的合成方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通过自由基C-H键活化合成官能团化的喹啉
    2.1 研究背景
        2.1.1 自由基C-H键活化
        2.1.2 自由基正离子盐简介
    2.2 反应结果与讨论
        2.2.1 反应条件的筛选
        2.2.2 反应底物的拓展
        2.2.3 反应机理
        2.2.4 结论
        2.2.5 反应拓展
    2.3 实验操作
        2.3.1 仪器与试剂
        2.3.2 操作步骤
    2.4 产物数据
    2.5 代表性产物谱图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通过自由基C-H键活化合成官能团化的异喹啉酮
    3.1 研究背景
    3.2 反应结果与讨论
        3.2.1 反应条件的筛选
        3.2.2 反应底物的拓展
        3.2.3 反应机理
        3.2.4 结论
    3.3 实验操作
        3.3.1 仪器与试剂
        3.3.2 操作步骤
    3.4 产物数据
    3.5 代表性产物谱图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通过自由基C-H键活化接力合成溴代异喹啉酮
    4.1 研究背景
    4.2 反应结果与讨论
        4.2.1 反应条件的筛选
        4.2.2 反应底物的拓展
        4.2.3 反应机理
        4.2.4 结论
    4.3 实验操作
        4.3.1 仪器与试剂
        4.3.2 操作步骤
    4.4 产物数据
    4.5 代表性产物谱图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硕士期间已发表及拟发表论文
致谢

(5)咪唑酮并[4,5-c]喹啉及β-氨基醇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抗肿瘤药概况
    1.2 分子靶向抗肿瘤药概况
        1.2.1 蛋白激酶抑制剂
        1.2.2 单克隆抗体
    1.3 PI3K/AKT/mTOR信号轴通路
    1.4 缺氧诱导因子
    1.5 PI3K/AKT/mTOR抑制剂研究进展
        1.5.1 PI3K抑制剂
        1.5.2 mTOR抑制剂
        1.5.3 PI3K class I与 mTOR双重抑制剂
        1.5.4 AKT抑制剂
    1.6 小结
第2章 C-8 位含取代吡啶基的咪唑酮并[4,5-c]喹啉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评价
    2.1 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设计与逆合成分析
        2.1.1 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设计
        2.1.2 目标化合物的逆合成分析
    2.2 合成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化学试剂
        2.2.2 合成路线
        2.2.3 合成方法
    2.3 体外活性实验
        2.3.1 实验材料
        2.3.2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2.3.3 噻唑蓝(MTT)实验
        2.3.4 mTOR激酶活性实验
        2.3.5 PI3K激酶活性实验
        2.3.6 蛋白免疫印迹实验
        2.3.7 EdU实验
        2.3.8 细胞迁移实验
        2.3.9 细胞集落形成实验
    2.4 分子对接实验
    2.5 结果与讨论
        2.5.1 合成实验部分
        2.5.2 目标化合物17a~17m对 HIF-1α表达抑制作用及细胞活力的影响
        2.5.3 目标化合物17a~17m对 mTOR/PI3K激酶活性的影响
        2.5.4 代表化合物17d对HIF-1α蛋白表达及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2.5.5 分子对接实验
    2.6 小结
第3章 N-1 位含取代哌啶基、1,2,3,6-四氢吡啶-4-基、8-氮杂双环[3.2.1]辛-2-烯-3-基的咪唑酮并[4,5-c]喹啉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评价
    3.1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3.2 合成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N-1 位含取代哌啶基的咪唑酮并[4,5-c]喹啉衍生物(28a~28e)合成
        3.2.3 N-1 位含1,2,3,6-四氢-4-吡啶基的咪唑酮并[4,5-c]喹啉衍生物(36a~36i)合成
        3.2.4 N-1 位含8-氮杂双环[3.2.1]辛-2-烯-3-基的咪唑酮并[4,5-c]喹啉衍生物(44a~44e)合成
    3.3 体外活性实验
        3.3.1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3.3.2 噻唑蓝(MTT)实验
        3.3.3 mTOR激酶活性实验
        3.3.4 PI3K激酶活性实验
    3.4 分子对接实验
    3.5 结果与讨论
        3.5.1 合成实验部分
        3.5.2 目标化合物28a~28e,36a~36i,44a~44e对 HIF-1α表达的抑制作用及对细胞活力的影响
        3.5.3 目标化合物28a~28e,36a~36i,44a~44e对 mTOR/ PI3K激酶活性的影响
        3.5.4 分子对接实验
    3.6 小结
第4章 C-7 位含醚或硫醚的β-氨基醇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评价
    4.1 研究背景及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4.1.1 研究背景
        4.1.2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4.2 合成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C-7 位含取代硫醚基的β-氨基醇衍生物 54~56 合成
        4.2.3 C-7 位含取代硫醚的衍生物64 合成
        4.2.4 中间体69、73和78 的合成
        4.2.5 C-7 位含醚键的衍生物86 合成
        4.2.6 (±)-(2-氨基-7-正辛基-1,2,3,4-四氢萘-2-基)((±)-87)的手性拆分
        4.2.7 (±)-(2-氨基-6-(((3-苯甲氧基)苯基)硫代)-1,2,3,4-四氢萘-2-基)甲醇((±)-88)的手性拆分
        4.2.8 (±)-((2-氨基-7-((4-(苯甲氧基)苯基)硫代)-1,2,3,4-四氢萘-2-基)甲醇((±)-89)的手性拆分
    4.3 [~(35)S]GTPγS结合试验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合成实验部分
        4.4.2 [~(35)S]GTPγS结合试验
    4.5 小结
第5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图:部分化合物光谱图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经自由基引发的串联环化反应合成杂环化合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1,7-烯炔和砜基自由基研究现状
        1.2.1 1,7-烯炔研究现状
        1.2.2 砜基自由基研究现状
    1.3 N-取代-2-苯基苯并咪唑和氨甲酰自由基研究现状
        1.3.1 N-取代-2-苯基苯并咪唑研究现状
        1.3.2 氨甲酰自由基研究现状
    1.4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可见光促进的亚磺酸与1,7-烯炔的自由基串联环化反应合成苯并吡喃和四氢喹啉衍生物
    2.1 研究背景
    2.2 亚磺酸与1,7-烯炔的串联环化反应
        2.2.1 亚磺酸与1,7-烯炔的串联环化反应条件优化
        2.2.2 亚磺酸与1,7-烯炔的串联环化反应底物拓展
        2.2.3 反应机理
    2.3 结论
    2.4 实验部分
        2.4.1 实验操作步骤
        2.4.2 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苯并咪唑和草酰胺的自由基串联环化合成苯并咪唑并异喹啉酮衍生物
    3.1 研究背景
    3.2 N-甲基丙烯酰-2-苯基苯并咪唑和取代的草氨酸的环化反应
        3.2.1 反应条件优化
        3.2.2 反应底物扩展
        3.2.3 反应机理研究
    3.3 结论
    3.4 实验部分
        3.4.1 实验操作步骤
        3.4.2 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3.5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部分化合物的谱图
附录Ⅱ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题录
致谢

(7)铑催化C–H活化成环合成异喹啉类化合物的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C–H活化及成环反应简介
    1.2 基于C–H活化、迁移插入和还原消除的环化反应研究进展
        1.2.1 [2+1]环化反应
        1.2.2 [3+1]环化反应
        1.2.3 [3+2]环化反应
        1.2.4 [4+1]环化反应
        1.2.5 [4+2]环化反应
        1.2.6 [5+1]环化反应
        1.2.7 [2+2+2]成环反应
        1.2.8 [3+2+1]环化反应
        1.2.9 [4+3]环化反应
        1.2.10 [5+2]环化反应
    1.3 通过迁移插入过程发生闭环反应的研究进展
        1.3.1 [2+1]环化反应
        1.3.2 [3+2]环化反应
        1.3.3 [4+3]环化反应
    1.4 C–H活化之前,有迁移插入的环化反应的研究进展
        1.4.1 [3+2]成环反应
        1.4.2 [4+2]环化反应
        1.4.3 [3+1+1]环化反应
        1.4.4 [3+2+1]环化反应
    1.5 涉及由金属氢化过程产生金属环状物的环化反应研究进展
        1.5.1 [4+2]环化反应
        1.5.2 [6+2]环化反应
    1.6 涉及串联加成-环化过程的环化反应研究进展
    1.7 研究内容和目的
2 铑催化苯乙酮肟与炔烃合成异喹啉衍生物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2 实验过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2.3.2 添加剂1 对反应的影响
        2.3.3 添加剂2 对反应的影响
        2.3.4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2.3.5 底物拓展
        2.3.6 反应机理的讨论
        2.3.7 反应产物的表征
    2.4 本章小结
3 铑催化异喹啉[1,2-b]并喹唑啉类化合物的合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2 实验过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3.3.2 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
        3.3.3 催化剂的量对反应的影响
        3.3.4 添加剂对反应的影响
        3.3.5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3.3.6 其他条件对反应的影响
        3.3.7 底物拓展
        3.3.8 反应产物的表征
    3.4 本章小结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无过渡金属催化的卤代喹啉化合物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卤代喹啉化合物的应用
    1.2 卤代喹啉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1.2.1 直接卤代法构建卤代喹啉化合物
        1.2.2 经典环合法构建卤代喹啉化合物
        1.2.3 以炔为中间体的环合方法
        1.2.4 氧化脱氢方法合成喹啉
    1.3 本论文的设计思路
第二章 NBS介导的炔丙胺合成子的串联环化反应构建喹啉类化合物
    2.1 前言
    2.2 底物合成路线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条件筛选
        2.3.2 底物扩展
        2.3.3 克级反应及衍生化
        2.3.4 机理研究
    2.4 本章结论
    2.5 实验部分
        2.5.1 仪器与试剂
        2.5.2 3,6,8-三溴-4-苯基喹啉衍生物的合成
        2.5.3 化合物2-3a进行C6的Sonogashira偶联
        2.5.4 化合物2-4 进行C3、C8的Suzuki偶联
    2.6 化合物的波谱数据
第三章 NBS介导的四氢喹啉底物的氧化脱氢反应构建喹啉化合物
    3.1 前言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条件筛选
        3.2.2 底物扩展
        3.2.3 克级反应及衍生化
        3.2.4 机理研究
    3.3 本章结论
    3.4 实验部分
        3.4.1 仪器与试剂
        3.4.2 四氢喹啉氧化脱氢和溴化的过程
        3.4.3 化合物3-2n进行C6的Sonogashira偶联
        3.4.4 化合物3-3n进行C3的Suzuki偶联
    3.5 产物波谱数据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代表产物NMR谱图
附录 B X-射线单晶衍射图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致谢

(9)一锅法构建酰胺及4-氨基喹啉衍生物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杂环化合物的研究概况
    1.2 绿色化学的研究进展
    1.3 多组分反应(MCRs)
        1.3.1 多组分反应的研究概况
        1.3.2 多组分反应的研究进展
    1.4 酰胺类化合物的研究概况
        1.4.1 酰胺类化合物的简介及应用
        1.4.2 酰胺类化合物的传统合成方法
        1.4.3 酰胺类化合物近期合成研究进展
    1.5 喹啉类化合物的研究概况
        1.5.1 喹啉类化合物的简介
        1.5.2 含喹啉支架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
        1.5.3 含喹啉支架天然产物的抗疟活性
        1.5.4 含喹啉支架天然产物的抗癌活性
        1.5.5 含喹啉支架天然产物的抗菌活性
        1.5.6 喹啉类化合物的传统合成方法
        1.5.7 过渡金属介导的喹啉合成研究进展
        1.5.8 可见光介导的喹啉合成
        1.5.9 喹啉的绿色合成
        1.5.10 4-氨基喹啉的合成
    1.6 选题意义及论文设计思路
第2章 K_2S_2O_8氧化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设备与仪器
        2.2.2 实验药品与试剂
        2.2.3 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2.2.4 酰胺类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反应条件的筛选与优化
        2.3.2 底物普适性研究
        2.3.3 反应机理研究
        2.3.4 扩大反应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K_2S_2O_8催化氧化4-氨基喹啉类衍生物的合成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设备与仪器
        3.2.2 实验药品与试剂
        3.2.3 4-氨基喹啉类衍生物合成方法
        3.2.4 目标产物的结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反应条件的筛选与优化
        3.3.2 底物普适性研究
        3.3.3 反应机理研究
        3.3.4 化合物的稳定性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10)8-氨基喹啉衍生物的合成及对金属离子的荧光传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荧光分析技术概述
        1.2.1 荧光的定义
        1.2.2 荧光分析技术的发展进程
        1.2.3 荧光产生的机理
        1.2.4 物质荧光性能与结构的关系
        1.2.5 物质荧光性能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1.3 荧光探针概述
        1.3.1 荧光探针的结构
        1.3.2 荧光探针的工作机理
    1.4 喹啉类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
        1.4.1 检测Al~(3+)
        1.4.2 检测Mg~(2+)
        1.4.3 检测Cu~(2+)
        1.4.4 检测Zn~(2+)
        1.4.5 检测Cd~(2+)
        1.4.6 检测Pd~(2+)
    1.5 本论文设计思路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试剂与仪器
        2.1.1 试剂
        2.1.2 仪器
    2.2 氨基喹啉类生物的合成方法
        2.2.1 (喹啉-8-氨基)-乙酸酯基系列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2.2.2 (喹啉-8-氨基)-乙酰氯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2.2.3 (喹啉-8-氨基)-乙酸甲酯的系列衍生物的合成方法
        2.2.4 (喹啉-8-氨基)-乙酰胺系列衍生物的合成方法
    2.3 测试液的配制方法
第三章 (喹啉-8-氨基)-乙酸酯基的系列衍生物的光谱性质及荧光传感
    3.1 前言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喹啉-8-氨基)-乙酸酯基取代的喹啉衍生物的溶剂效应
        3.2.2 (喹啉-8-氨基)-乙酸甲酯的喹啉衍生物的溶剂效应
        3.2.3 荧光探针5 的传感性能探究
        3.2.4 荧光探针6 的传感性能探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喹啉-8-氨基)-酰胺系列衍生物的光谱性质及荧光传感
    4.1 前言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喹啉-8-氨基)-乙酰胺取代的喹啉衍生物的溶剂效应
        4.2.2 荧光探针7 的传感性能探究
        4.2.3 荧光探针8 的传感性能探究
        4.2.4 荧光探针9 的传感性能探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本文所涉及的分子结构式

四、喹啉衍生物的合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活泼中间体捕捉的季碳中心构建的一锅法新反应研究[D]. 宋龙龙. 华东师范大学, 2022
  • [2]氮甲基芳胺和乙腈作为自由基前体的环化反应构建喹啉类化合物研究[D]. 李蕊. 安徽理工大学, 2021
  • [3]含氯代喹啉骨架杂环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D]. 唐冰月. 渤海大学, 2021(09)
  • [4]通过自由基C-H键活化合成官能团化的喹啉、异喹啉[D]. 袁园. 扬州大学, 2021(08)
  • [5]咪唑酮并[4,5-c]喹啉及β-氨基醇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 李艳杰. 吉林大学, 2021(01)
  • [6]经自由基引发的串联环化反应合成杂环化合物[D]. 刘琦. 淮北师范大学, 2021(12)
  • [7]铑催化C–H活化成环合成异喹啉类化合物的反应研究[D]. 姜宽畅. 常州大学, 2021(01)
  • [8]无过渡金属催化的卤代喹啉化合物合成[D]. 邓丝.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1
  • [9]一锅法构建酰胺及4-氨基喹啉衍生物的方法研究[D]. 郭中琦. 新疆大学, 2021
  • [10]8-氨基喹啉衍生物的合成及对金属离子的荧光传感[D]. 郑轩雨. 东华大学, 2021(01)

标签:;  ;  ;  

喹啉衍生物的合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