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彭阳县水利经济运行质量超越途径探讨

宁夏彭阳县水利经济运行质量超越途径探讨

一、对宁夏彭阳县水利经济运行质量跨越途径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峰[1](2017)在《宁夏水利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利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与社会经济稳定、生态环境保护、防洪等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随着市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水利投资逐步向市场开放,投融资多元化特点逐步显现。投融资管理作为工程建设的关键把控,是运用理论技术手段实现投融资管理的脑力工作模式,对项目实施、运营管理、效益发挥有着重要作用,贯穿项目实施的整个阶段。按照国家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基础设施领域建设的决策部署,中央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将逐步降低,水利投入格局将发生较大变化,水利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但投资不足是水利发展的屏障。宁夏提出了加快水利转型升级发展的新要求,其中特别提出推动投入方式从政府投资为主向多元投资、市场投资转变。水利改革发展对社会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逐步凸显,各种社会资本对水利发展非常看重。但宁夏水利投融资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新形式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推进宁夏现状投融资管理体制的改革,使资金使用到位、管理运营规范、效益发挥完全、投融资管理效率提高,将至关重要。本文以推进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为目的进行研究,基于公共治理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综合分析宁夏水利投融资管理体制现状存在机制欠缺、体系不全、运营平台不成熟、资金筹集难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应满足推进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条件的解决措施,以乃河水库加固PPP项目作为案例验证,分析该项目的运行风险、资金收益测算和实施后效果,最后提出应从多元化投资主体,多角度融资方式、完善管理体制3方面改进的推进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的策略。是以理论+实践的大胆尝试和积极探索相结合,通过定性与定量的系统分析,探讨提出推进对宁夏水利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的策略。本论文研究针对现实问题提供较为完整的改革建议,符合工程硕士学术研究重在学以实用、解决现实问题的要求。同时,也是对项目管理标准的实证研究,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

冯利盈[2](2017)在《宁夏移民安置区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文中提出贫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一直是我国政府关注的重点内容,在《中共中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到,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2300元)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本文运用DFID提出的可持续生计框架,将研究对象确定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移民安置区农户的可持续生计问题。文章开篇对研究的背景、意义等做了详细的介绍。然后讲述了相关文献研究进展。分析了移民安置区农户不同时期的收入水平和同一时期与全区农户收入情况;生计资本各项指标不同时期的变化;生计方式是否发生变化以及对于现有生活的满意度情况。根据安置区农户各项指标的描述性统计发现了可持续生计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了可持续生计为被解释变量的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农户可持续生计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即影响可持续生计的主要因素。分析回归结果,5种生计资本是可持续生计的显着影响因素,但影响程度存在差异;生计策略也在一定程度影响安置区农户的可持续生计。最后,文章根据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了理论上可持续的生计模式。得出关于移民安置区农户可持续生计的结论,并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张国昕[3](2017)在《生态文明理念下西北宁陕地区移民宜居环境建设研究》文中认为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和生态文明理念视野下,生态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已成为当前亟需开展研究的领域。本文针对西北生态脆弱地区生态移民面临的实际问题,选择建国以来移民历史最长的宁夏西海固山区和移民规模最大的陕南秦巴山区作为研究区域。在研究区域5个市、11个县(区)、13个镇(乡)、16个移民点开展现场调研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生态学、系统学、规划学、建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从理论、历史、实践、技术四个层面开展了西北宁陕地区生态移民宜居环境建设研究,形成了本文研究的基本框架。重点探讨生态移民宜居环境空间演变规律、空间开发规划优化、宜居建筑设计理念更新、社会融合和社会成本分析等问题,意欲为优化移民宜居环境建设,推动移民安置工作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支撑。针对移民搬迁安置过程面临的各种挑战,本文首先开展了移民宜居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通过移民宜居环境空间内涵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生态文明理念剖析,归纳和分析了移民人居环境空间演变的基本规律和移民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通过对人类和自然、主体和客体、现代和传统、全球和本土、有序和无序、传承和创新六对关系的分析,从哲学、历史学和动力学三个维度解读生态文明理念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探讨构建了移民生态文明建设三维结构优化调控体系。三维结构包括:由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调控目标维,由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公众行为构成的调控对象维,由观念转变、制度保障、技术更新构成的调控任务维。通过对中国历史上人口迁徙的回顾和研究区域传统村落、传统建筑的案例分析,开展了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历史的研究。在开展传统村落依山傍水而建的空间分布特征基础上,总结了凤堰明清古梯田农耕模式;在开展传统建筑特征分析基础上,总结了生土建筑结构与营建技术的本土化特色;在开展宁夏吊庄四代移民建筑分析基础上,总结了吊庄移民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典型案例分析为生态脆弱地区移民宜居环境建设提供了地域文化传承的历史启迪。通过调查移民规划实施过程在观念转变和行为规范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主要障碍,开展移民宜居环境空间开发规划实践的研究。通过开展研究区域移民安置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环境影响分析、移民产业发展规划和经济收入分析、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分析、以及移民安置成本和社会融合分析,从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展开技术经济评价和故障分析,尝试建立生态脆弱地区移民宜居环境建设规划实践综合评价方法体系。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了以满足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为核心,包括规划3个阶段、9项生态文明制度、29项具体指标构成的移民宜居环境建设规划优化全过程控制的“3929”制度保障体系,并通过移民宜居环境空间开发规划实践案例分析,进一步论证了制度保障的重要性。针对研究区域移民宜居环境建设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移民生态、生产、生活三大空间开发实践过程反映的技术需求,开展了移民宜居环境建设规划优化和建筑设计理念更新的技术研究。重点针对研究区域传统文化传承及移民宜居环境建设持续发展等问题,探索构建传承地域文化特色,包括三大空间组团设计、生态农业产业化设计、本土化建筑设计、整体性设计和分类指导设计等5项策略和27项技术措施组成的移民宜居环境建设规划设计更新的技术策略体系,并通过分散安置移民传统民居建筑更新工程和集中安置移民新村设计更新工程的案例分析,为技术策略体系应用提供工程示范。

丁生忠[4](2015)在《宁夏生态移民研究 ——以M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的扶贫开发从改革开放以前的"输血式"扶贫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渐向"开发式"扶贫转变。贫困人口大多聚居在中西部省(区),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国家有针对性对于贫困地区,先后实施"三西"农业建设、"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西部大开发等扶贫开发战略,随着扶贫工作的推进,农村的贫困状况明显改善,但是任务依然严峻,特别是贫困问题总是和环境问题交织在一起,生态移民搬迁被视为一种有效地解决策略。宁夏生态移民是政府主导的政策性移民,是扶贫开发、生态修复以及实现现代化的多元目标融合一体。本研究基于宁夏M镇生态移民的个案研究,应用质性研究和"过程—事件"分析方法,从宏观上探索国家规划性现代化的结构性(制度)张力,在国家与乡村社会中产生怎样的影响?从微观上分析生态移民中的两个行动者:政府与移民群体是怎样互动的,各自的行动逻辑是什么?宁夏政府把生态移民任务分解,并通过政府层级间的"压力型动员"逐级落实,在生态移民中各行动者既有"发展"为目标的共同追求,也呈现不同的利益诉求,致使移民群众与政府产生社会冲突,同时汉族移民和回族移民既有相同的利益需求也有不同的价值趋向,回族各宗教亚群体的需求也趋于多元化。可见,在欠发达的民族地区,政府依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乡村社会对政府的"依附性关系"依然存在,但是乡村社会的主体农民群众是一个"理性行动者",他们不断与政府博弈,政府也在移民实践中不断调整行动策略。在中国"强国家—弱社会"依然是基本结构主体,然而通过生态移民案例研究发现,这种基本结构有所松动,在某种程度上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向着相互改变、相互构成的方向发展,但是乡村社会对国家的影响是以社会冲突等越轨行为作为依托,国家与乡村社会之间的民主协商机制没有形成。本研究提出构建国家(政府)与乡村社会(农民)"权力结构平衡关系的再生产"。各章安排如下:第一章是导论部分,首先,评析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相关理论。其次,回顾了学者们对于生态移民的相关研究,包括生态移民搬迁动因与功能,政府实施生态移民的政策和搬迁模式,移民在迁入地的融入或适应情况以及生态移民的实际效果和产生的影响。最后,简单梳理了本研究的方法论即现代化理论和社会冲突论,具体到论文操作中采用质性研究和"过程—实践"分析方法。第二章是案例点的素描,宁夏生态移民从广义上说包括吊庄移民阶段和生态移民阶段,前一阶段以扶贫开发为主,后一个阶段在扶贫开发的基础上结合生态修复。案例点M镇是区域间对口扶贫开发所建设的产物,也是全区最大的纯移民乡镇,移民群众包括汉族移民和回族移民;移民安置模式包含了 "有土安置"和"无土安置"两种,同时该镇也是宁夏政府期望建造的移民安置示范镇和城镇化建设的示范镇,可以说M镇是宁夏生态移民搬迁的缩影,有很强的典型性。第三章民族地区生态移民搬迁前的政府与乡村社会的格局。传统民族乡村社会的居住格局以单一民族为主,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业收入,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人口、环境与贫困问题相互影响,国家通过一系列的扶贫项目进入乡村社会,在某种程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乡村社会的贫困状况依然严峻。第四章民族地区生态移民中乡村社会与政府的博弈。自治政府制定了生态移民的搬迁规划,通过科层体制"压力型动员"的方式将搬迁任务分解"打包"逐级下移实施。移民群众对于政府的政策进行解读与回应,根据移民的民族成分分为回族移民和汉族移民;根据搬迁的积极性分为积极移民和消极移民。为了实现自身利益诉求他们的动员各种资源与政府进行博弈。第五章民族地区生态移民后的政府与乡村社会的新秩序。围绕移民乡村社会建设和移民群众自身的发展,生态移民搬迁的两个行动者:政府和移民基于各自的目标逻辑行动。移民搬迁使嵌入在移民个体中的物质资本匮乏、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破坏,乡村社会重组。政府实施生态移民的承诺并没有完全实现,移民群众享受的一些优惠待遇随着在迁入地重新分配而消失,政府主导的"非正规经济"难以维持移民群众的生计,致使移民群众产生被剥夺感。此外,"互嵌式"移民乡村由于回族、汉族移民之间以及宗教亚群体之间的习俗的差异性而相互排斥。第六章结论部分探索了政府规划性现代化的困境及民族乡村社会发展的趋向,指出国家与乡村社会之间向着相互改变、相互构成的方向发展,但是乡村社会对国家的影响是以社会冲突等越轨行为作为依托,国家与乡村社会之间的民主协商机制没有形成。尝试提出构建国家(政府)与乡村社会(农民)"权力结构平衡关系的再生产",并从加强农民公民权和复合型治理两个角度分析。

杨美玲[5](2014)在《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主体功能细分及其区域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整体实力显着提升的同时,国土开发无序、区域发展失衡成为影响我国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主要问题。针对我国部分地区国土空间开发无序性等问题,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为依据,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在此基础上明确区域开发方向,规范区域开发秩序,控制区域开发强度,从而形成可持续的区域发展格局。据此,“十一五”规划中从国家层面按开发方式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继“十一五”规划提出主体功能概念之后,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并把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与实施区域发展战略放在等量齐观的位置。限制开发生态区作为我国主体功能区划下的一种类型区,是指生态环境对社会经济承载能力较弱,不适宜大规模人口和产业集聚,但对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以空间开发为导向的主体功能区划,其划分结果体现的是区域主体功能,但主体功能并不排斥区域其他非主导功能,限制开发区并不意味着全境均限制开发,限制开发也不是限制发展,一些资源环境条件较好的区域可在生态保护优先基础上进行点状开发、适度开发。限制开发生态区往往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如何在国家生态补偿政策的基础上,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构建区域内生式发展的产业体系和发展模式,是限制开发生态区面临的重要问题。限制开发生态区主要位于地域广阔的西部地区,现有以县(市)级行政区域为基本研究单元的区划,考虑的是县内的同一性,忽视了县内的差异性,势必造成同一类型区内部差异较大,导致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强,有必要在更小尺度上进行相关细分研究。论文探讨了限制开发生态区主体功能细分及区域发展的理论与方法,并以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在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认为限制开发生态区主体功能细分及区域发展应以地域分异理论、空间结构理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理论、景观生态学等理论为基础。(2)从细分原则、细分单元选择、指标体系构建、细分方法选择等方面系统研究了限制开发生态区主体功能细分的理论与方法,按照限制等级将限制开发生态区分为禁止开发区、强限制开发生态区、中限制开发生态区、弱限制开发生态区四类,以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为例进行了主体功能细分研究的实证分析。为了充分体现区内的相似性和区间的差异性,以乡镇为基本研究单元,分别运用综合指数法和景观格局法对限制开发生态区进行主体功能细分,并结合专家意见及区域发展战略对两种方案进行叠加修正,得到限制开发生态区主体功能细分的最终方案。(3)主体功能细分下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发展机制分析。在主体功能细分基础上,研究了不同类型区区域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发展动力。(4)基于主体功能细分的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发展模式选择。根据生态优先、防治结合、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和地域差异原则,构建了四类地区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模式。禁止开发区区域发展的典型模式为生态补偿、生态旅游、生态草畜产业、苗木花卉产业型等;强限制开发区区域发展的典型模式为生态移民、小流域综合治理、高效节水设施农业型等;中限制开发区区域发展的典型模式为劳务移民、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现代农业型发展模式;弱限制开发区区域发展的典型模式为现代农业、生态工业、新型城镇化型发展模式。

李金燕[6](2014)在《基于生态优先的宁夏中南部干旱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文中提出西部干旱区处于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地带,如何处理好水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直接影响区域乃至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相同条件下,除了必须要提高其水资源利用效率外,还必须要维持生态系统对水的需求量,并且要将生态系统需水量纳入到水资源分配中。这就给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课题:如何明确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真正体现水资源的生态环境效果;如何合理估算和评价生态环境需水,真正将生态环境需水体现在水资源配的过程及实践中。但是,目前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主要停留在定性研究和宏观层面上,还没有非常完善的、具体的生态环境水分配的适当原则和方法。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本文在地处西北干旱区域的宁夏中南部干旱区域(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开展基于生态优先的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针对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1)在全面总结和辨析国内外相关研究中生态需水、环境需水概念的基础上,认为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健康的环境条件,健康的环境条件是为了维持良好的生态系统,因此离开环境谈生态或撇开生态淡环境都是不现实的。那么在没有特殊需求或者不具备分别探讨生态需水和环境需水的条件时,应当将二者结合起来考虑,宜采用“生态环境需水”的概念。并结合区域特点,进一步对干旱区域“生态环境需水”的概念、内涵进行了研究、探讨。(2)在生态环境需水概念的指导下,为不失一般性,首先对干旱区域生态环境需水特征、生态环境需水影响因素、生态环境需水分类进行系统探讨,进而结合宁夏中南部干旱区域特点对其生态环境需水类型作了进一步的明确界定;提出了估算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概念性框架和步骤,初步构建了量化区域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数学模型,探索了适用于干旱区域生态环境需水的估算方法。(3)通过对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式的辨析,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配置理论及模式适应当前及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求,并对其概念、内涵、配置属性、配置目标、配置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4)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合理配置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宁夏中南部干旱区域特点构建了生态优先的水资源合理配置理论框架,补充、完善了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合理配置理论体系。(5)利用干旱区域生态环境需水量概念内涵、分类、估算模型、估算方法等理论研究成果,结合研究区的自然地理、河流水系、植被分布等情况,对生态环境需水量进行了应用研究。定量估算了研究区现状生态环境需水量,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估算结果,明确了结论,为研究区生态环境建设以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决策依据。进而对需要配置的生态环境需水量进行了界定,为生态优先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奠定了基础。(6)利用基于生态优先的干旱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理论研究结果,结合研究区“扬、引、蓄并举”的多水源调配特点,建立了经济目标、社会目标、生态环境目标,以及包含各种约束条件的多目标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并根据其区域特点率定模型中的各项参数、确定约束条件,进而采用目标逼近法结合Matlab软件对模型求解,实现了生态优先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最后对配置结果进行了评价,表明水资源配置方案实施后可支撑未来研究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闫芳[7](2014)在《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经济管理自治权行使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项基本政治制度。自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来,政治自治权和文化自治权的充分落实,使得各族同胞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保障,使得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各项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要想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实现各族人民的共同繁荣,仅靠政治自治权和文化自治权的落实是远远不够的,发展经济才是重中之重。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发展经济至关重要的环节是经济管理,它是保持一定经济环境和经济秩序不可或缺的手段,也是民族自治机关的主要工作和职责。由此而产生的经济管理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依法享有并行使的在国家宏观规划指导下,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地方性经济建设事业的一项特定权利。虽然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一直不忘国家赋予的经济管理自治权,但从长期的实践中不难看出,经济管理自治权在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落实和良好的运行,在具体的行使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难题。所以,如何完善经济管理自治权,探索出与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最优模式,是现阶段民族区域自治地区面临的重大课题,而本文的研究意义就在于此。此外,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经济管理自治权行使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我国的社会稳定、长治久安、区域发展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此角度来看,加强对这方面的研究也是势在必行的。本文选择了宁夏回族自治区作为研究对象。宁夏回族自治区是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之一,也是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西部大开发这十五年间,宁夏回族自治区一直紧跟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经过努力拼搏,取得了长足进步。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进步固然显着,但它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仍然明显且还在不断扩大,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因其在经济管理自治权的行使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所致,而这些问题也普遍存在于我国的其他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可以说宁夏回族自治区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缩影,选择它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针对它展开的研究也同样会对其它区、州、县各级民族区域自治地区有所裨益。广义上讲,经济管理自治权包括经济发展自治权、贸易管理自治权、财政税收自治权和自然资源管理自治权,本文依托经济管理自治权的这四个方面,对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管理自治权的行使状况进行了实例研究。首先,对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归纳整合;其次,将这些理论知识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管理自治权的行使现状相结合,总结出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在行使经济发展、贸易管理、财政税收和自然资源管理自治权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对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最后,针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如何有的放矢的行使经济管理自治权,提出一系列有益的完善对策和建议,希望由此可以引起相关学者和政府机关对经济管理自治权更为深入的关注和探讨。

冯克鹏[8](2014)在《宁夏水资源优化配置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宁夏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项制度”,相应地划定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那么如何在“三条红线”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约束下,在既保持人与水的自然和谐关系,又兼顾水资源贫富区域的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益的条件下,解决水资源在地区间、部门间和各用水目标间的优化分配问题是水资源和节水灌溉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针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条件下宁夏水资源如何优化配置的实际问题,研究了气候变化条件下宁夏ETo的时空分布、影响ETo的主要气候因子以及ETo预测方法;分析了近53年来(1960-2012)宁夏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未来变化趋势以及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用水的影响;建立了多目标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并运用新型多目标优化模型求解框架对其进行求解;研制了融合3S技术,气候分析模型的,交互型,集成化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决策支持系统,为宁夏水资源持续利用和合理开发提供辅助决策,提出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为实现有限水资源量在宁夏各行政区、各用水部门间的优化配置提供决策依据。主要研究成果有:1、宁夏ETo空间分布整体态势是由南向北逐渐增加,以中部干旱带为最大,南部山区最小。宁夏地区的年内ET0分配差异较大,最大值出现在6月份,为151.8mm/月;最小值则出现在12月份,为26.7mm/月。宁夏全区及各分区(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南部山区)的ETo年际变化有明显增大趋势;全区尺度上的ETo增速达到10.7mm/10a,全区多年ET0均值在1020mm。影响宁夏地区ET0的主要气象要素是平均温度,宁夏地区在近53年气温有显着上升,这是导致ET0增加的主要原因。率定了宁夏地区应用Hargreaves公式的经验系数,为只有最高、最低温度,其它气象数据缺测的情况下计算宁夏ETo提供依据和方法;探索了运用数据挖掘算法KNN预测ET0的新途径。2、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近53年来宁夏气温明显上升,气候有暖干化趋势,1960-2012年间平均气温增速为0.32℃/10a。利用Mann-Knedall突变检验方法,发现宁夏地区气温存在突变,在1990年前后进入相对偏暖的气候;水面蒸发量也存在突变现象,各分区的突变时间并不一致,北部引黄灌区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中部干旱带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南部山区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突变时间点后蒸发减少。本文发现宁夏地区存在“蒸发悖论”现象,并揭示了气温日较差的显着下降是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运用小波分析法,研究了近53年宁夏气候变化周期,结果表明:宁夏地区降水、水面蒸发量和平均气温都存在28a的主周期。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设置不同气候变化情景,研究了在现状灌溉面积,种植结构不变情况下,气候变化对作物灌溉需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变暖导致宁夏农业灌溉水量增加,这将加剧宁夏区域用水矛盾。3、分析了现状年(2009)的宁夏地区各行业的用水效率;预测了宁夏区域不同频率(50%、75%、90%)不同规划水平年(近期2020年,远期2030年)的可供水量和各用水部门的需水量,并分析了未来宁夏供需水的关系和形势;建立了宁夏水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模型,运用多种多目标优化算法(ε-NSGA-Ⅱ, ε-MOEA,GDE3, MOEA/D, NSGA-Ⅱ)对模型进行求解,最后对各求解算法的性能和水资源优化配置结果做了全面分析。总体来看,宁夏地区未来用水形势不容乐观,需要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缓解宁夏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4、分析了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传统水资源优化配置决策支持系统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基于3S.W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在传统决策支持系统四库的基础上耦合3S(GIS、RS、GPS)和气候(Weather)分析模型及技术,突出地区长系列气象数据的存储以及对气象数据的分析能力,强调综合运用3S技术处理数据的能力。详细描述了该系统的架构及其内部气候子系统,3S子系统的组成、集成模式、模型方法等内容;建立了混合编程框架,解决了异构组件集成技术,定义了多语言混合编程接口,制定了数据封装传递协议,最后开发了宁夏水资源优化配置决策支持系统。

岳云霄[9](2013)在《清至民国时期宁夏平原的水利开发与环境变迁》文中指出本文聚焦清至民国宁夏平原的水利开发与环境变迁,通过文献考证、图形表达等方法对该时期水利开发的阶段性特征、影响水利事业发展演变的各种背景因素、水利管理体系,以及水利开发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等问题进行研究,揭示了水利开发与区域环境、社会、政治等的互动过程,以期进一步丰富区域史、水利史以及环境史的研究,为区域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康雍时期,伴随着中央王朝在西北地区的屯田开发,宁夏平原的水利事业达到极盛,国家无偿发帑进行水利开发,促进了宁夏平原政治、经济、人口与聚落的发展。乾隆初期,地震灾害严重破坏了水利渠系,国家无偿发帑进行水利兴修,恢复区域农业生产。乾隆至道光年间,国家频繁有偿的发放国帑兴修水利,来维持区域水利灌溉的经济功能。同治回民起义给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宁夏水利事业达到低谷。清末新政期间的农垦政策以及自然灾害后的恢复重建,又促使水利兴修呈现回升的态势。民国二十二年至新中国成立前的马鸿逵统治宁夏时期,权力集中,政令畅通,为宁夏水利事业走向近代化创造了条件。宁夏平原的水利管理也呈现出时空差异性。从时间上看,清代前中期,国家在地方设水利同知专责宁夏水利事务,并辅之以水利通判、水利县丞等。同治回民起义后,国家将水利同知裁撤,水利事务交由地方知府、州县等进行管理。民国初年,由甘肃省宁夏道署兼理水利。民国十六年,由甘肃省宁夏区水利总局专司水利。民国十八年以后,归宁夏省建设厅管理。该时期宁夏的民间组织在水利事务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逐渐转化为近代的水利渠局、水利委员会等民间自治组织。由于受到宁夏省建设厅的行政干预与监督,具有半官方化的特点。从空间上看,国家极大关注宁夏府所在河西区唐徕、汉延、惠农、大清等几大渠道的兴修,灵州与中卫地区的渠道相对交由地方官兼理,尤其中卫地区,更大程度上依赖民间组织。宁夏平原的水利开发与区域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一方面,水利开发不仅受到包括河洪、山洪、泥沙淤积、湖泊泛涨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是屯田开发、地方战乱、军阀割据等人文要素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水利开发也产生了一定的环境效应,影响了区域社会的进程。水利开发所引起的湖泊积水严重影响了灌溉效益,于是通过不断完善沟道系统排泄余水,并于民国时期形成了最密集的排水体系。宁夏平原大规模的水利开发及有效的灌溉管理体系带来了农业的大发展,在以农业为主体产业的传统时代,水利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社会至关重要,使其成为富甲一方的“塞上江南”。

王娜[10](2013)在《宁夏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价测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饮用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安全可靠的饮用水直接关系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条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宁夏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对当地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在对宁夏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饮水安全水价的现状、管理机制及水价收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论述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价制定的原则,全成本水价构成,不同运行机制下水价的制定,提出的成本水价测算的基本方法。以具体的工程为例,分别对水源为地下水、黄河水、苦碱水三种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价进行了测算,得出平罗县周城(地下水)、同心县窑山(黄河水)、西吉县代段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成本水价分别为5.91元/m3、10.99元/m3、9.32元/m3。而这三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现状水价分别为周城1.85元/m3、窑山1.93元/m3、代段3.5元/m3。通过对全成本水价和现状水价结果对比得出,现状水价与成本水价相关较大,主要原因是各级政府在制定水价时并没有完全按成本水价制定实际收缴的水价,而是考虑当地居民实际负担能力,社会影响等多种因素。由于现状水价制定与工程运行成本相差较大,造成一些供水单位正常维修、人员的工资、福利等只能靠当地政府或水务部门给予补贴面维持正常的运行。这些问题将会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后管理的可持续性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针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价制定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提出具体的建议,这将对宁夏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合理水价制定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对宁夏彭阳县水利经济运行质量跨越途径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宁夏彭阳县水利经济运行质量跨越途径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宁夏水利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1.4 研究的内容
    1.2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的方法
        1.2.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3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国外研究
        2.1.2 国内研究
    2.2 投融资管理的公共治理理论
    2.3 投融资管理的公共产品理论
    2.4 投融资管理阶段
        2.4.1 前期阶段
        2.4.2 准备阶段
        2.4.3 建设阶段
        2.4.4 运营阶段
    2.5 理论基础应用性分析
        2.5.1 公共治理理论的运用
        2.5.2 水利投融资管理的理论
    2.6 现状研究存在的问题
    2.7 多角度研究水利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
        2.7.1 公共治理角度
        2.7.2 公共产品角度
        2.7.3 投融资管理角度
第3章 宁夏水利投融资管理分析
    3.1 项目概况
        3.1.1 宁夏区情水情
        3.1.2 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实施情况
    3.2 投资管理体制现状
        3.2.1 现状的主要特点
        3.2.2 取得的实际效果
        3.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2.4 问题原因分析
    3.3 投融资管理规划目标
        3.3.1 总体发展规划目标
        3.3.2 水库项目发展规划目标
    3.4 投融资管理解决措施
        3.4.1 建立多元长效投融资管理体制
        3.4.2 建立投融资项目库
        3.4.3 建立完善的配套改革机制
        3.4.4 建立完善的项目融资模式
        3.4.5 建立完善的监管考评机制
第4章 案例实证分析-以乃河水库PPP项目为例
    4.1 PPP模式简介
        4.1.1 PPP理论模式的含义
        4.1.2 PPP模式的内在优势
    4.2 乃河水库PPP投融资运行模式
        4.2.1 项目概述
        4.2.2 项目运作模式
        4.2.3 项目交易结构
        4.2.4 项目监管构架
    4.3 运行风险分析
        4.3.1 风险识别
        4.3.2 风险分配
    4.4 资金收益测算分析
        4.4.1 可用性服务费
        4.4.2 运营维护服务费
    4.5 预期效果分析
        4.5.1 预期工程效果
        4.5.2 预期配套农业产业发展
        4.5.3 预期水生态治理效果
    4.6 改进建议
第5章 水利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策略
    5.1 明确改革总体思路
        5.1.1 制定改革的原则
        5.1.2 明确改革的目标
    5.2 投融资主体多元化
        5.2.1 持续加大政府公共财政投入
        5.2.2 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
        5.2.3 积极鼓励群众参与投入
    5.3 融资方式多角度
        5.3.1 获取金融机构资金扶持
        5.3.2 不断改进创新项目融资模式
    5.4 完善项目投资管理体制
        5.4.1 投资计划管理制度规范化
        5.4.2 改进监督管理制度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宁夏移民安置区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 技术路线图
    1.4 数据来源与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生计与可持续生计概念界定
    2.2 生态移民概念与可持续生计应用的研究
    2.3 英国发展署的可持续生计框架及指标简介
    2.4 修正的可持续生计框架
    2.5 移民安置区农户的具体生计指标及分解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移民安置区农户生活现状分析
    3.1 移民安置区农户收入水平
    3.2 移民安置区农户收入结构对比分析
    3.3 移民安置区农户不同时期生计资本的统计性描述
    3.4 移民安置区农户对生活现状的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移民安置区农户可持续生计存在的问题
    4.1 移民安置区农户收入稳定性差
    4.2 移民安置区农户发展基础薄弱
    4.3 安置区农户生计策略的可持续性差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移民安置区农户可持续生计影响因素分析
    5.1 生计资本对可持续生计的影响
    5.2 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检验
    5.3 可持续生计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5.4 生计策略对可持续生计的影响
    5.5 探讨移民安置区农户可持续的生计模式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 调查问卷

(3)生态文明理念下西北宁陕地区移民宜居环境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当代西北地区生态移民的缘起和发展
        1.1.2 当前生态移民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态势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启示
    1.3 项目研究意义
    1.4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特征和典型案例选择
    2.1 研究区域选择
        2.1.1 生态移民概念界定
        2.1.2 研究区域和研究范围选择
    2.2 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特征
        2.2.1 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环境特征
        2.2.2 陕西省生态环境特征
    2.3 研究区域生态移民规划
        2.3.1 宁夏“十二五”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规划
        2.3.2 陕南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2011-2020 年)
    2.4 典型案例选择
    2.5 本章小结
3 生态移民宜居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
    3.1 移民宜居环境空间内涵和行为主体
        3.1.1 移民宜居环境空间内涵和功能定位
        3.1.2 移民宜居环境空间行为主体
    3.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理念
        3.2.1“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念
        3.2.2“体国经野”的宜居环境系统规划理念
        3.2.3“师法自然”的建筑设计理念
    3.3 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生态文明理念
        3.3.1“以人为本”的环境伦理观
        3.3.2 以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为核心的生态学原理
        3.3.3 建筑设计理念更新的生态学原理
    3.4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理念内涵解读
        3.4.1 生态文明的哲学思考
        3.4.2 文明冲突的历史思考
        3.4.3 生态文明的动力学思考
        3.4.4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内涵解读
    3.5 移民宜居环境生态文明建设调控体系构建
        3.5.1 移民宜居环境生态文明建设调控体系构建原则
        3.5.2 移民宜居环境生态文明建设调控体系构建框架
    3.6 本章小结
4 研究区域移民居住环境空间开发历史的研究
    4.1 移民居住环境空间的历史演变
        4.1.1 中国历史上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变化和人口迁徙
        4.1.2 宁夏西海固山区移民人口迁徙和空间开发的历史回顾
        4.1.3 陕南秦巴山区移民人口迁徙和空间开发的历史回顾
    4.2 研究区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
        4.2.1 传统村落与传统村落保护
        4.2.2 宁夏西海固山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
        4.2.3 陕南秦巴山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
    4.3 研究区域传统民居建筑特征及其文化传承内涵
        4.3.1 传统民居建筑和传统民居建筑保护
        4.3.2 宁夏西海固山区传统民居建筑特征
        4.3.3 陕南秦巴山区传统民居建筑特征
    4.4 宁夏吊庄移民居住环境建设的历史回顾
        4.4.1 宁夏吊庄移民的历史背景
        4.4.2 银川市月牙湖吊庄移民居住环境建设案例分析
    4.5 宁陕生态脆弱山区移民宜居环境建设的历史启示
        4.5.1 对爱辉——腾冲直线的重新认识
        4.5.2 凤堰明清古梯田的生态文明启示
        4.5.3 传统民居建筑的历史启示
        4.5.4 宁夏吊庄移民“四代建筑”的历史启示
    4.6 本章小结
5 研究区域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实践的研究
    5.1 宁夏地区“十二五”规划实施现状分析
        5.1.1 银川市移民安置区建设“十二五”规划实施现状分析
        5.1.2 彭阳县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规划实施现状分析
    5.2 陕南地区“十二五”移民规划实施现状案例分析
        5.2.1 陕南地区“十二五”移民搬迁安置工作进展情况
        5.2.2 安康市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建设案例分析
        5.2.3 陕南地区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规划实施现状
    5.3 研究区域生态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实践综合评价
        5.3.1 安置区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及空间开发环境影响分析
        5.3.2 迁出区生态空间修复规划实施影响分析
        5.3.3 生态移民经济收入统计分析
        5.3.4 生态移民住宅建筑满意度分析
        5.3.5 生态移民安置社会成本和社会融合分析
    5.4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存在问题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5.4.1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的再认识
        5.4.2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规划优化和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构建
    5.5 本章小结
6 研究区域移民宜居环境建设技术策略研究和工程实践
    6.1 生态脆弱地区移民宜居环境建设技术策略选择原则
        6.1.1 技术策略选择基础
        6.1.2 技术研究的主要领域
        6.1.3 技术策略选择原则——“一优先三结合”原则
    6.2 研究区域移民宜居环境建设技术策略体系构建
        6.2.1 生态优先特色的三大空间组团设计技术策略
        6.2.2 满足资源条件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技术策略
        6.2.3 符合当地人文特色的本土化建筑设计适宜技术策略
        6.2.4 结合系统控制的整合性设计技术策略
        6.2.5 按照安置模式特点分类指导的设计技术策略
    6.3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工程实践
        6.3.1 分散安置移民传统民居建筑改造更新工程
        6.3.2 集中安置移民新村宜居环境建设设计更新工程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论文总结—对移民宜居环境持续发展的再认识
        7.1.1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7.1.2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历史的研究
        7.1.3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实践的研究
        7.1.4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规划优化和建筑设计更新的技术研究
    7.2 主要结论——论文的创新点
    7.3 建议——对移民宜居环境建设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7.4 展望——对后续研究的思考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研究工作及成果

(4)宁夏生态移民研究 ——以M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附图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主题
        一、研究缘起
        二、基本问题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家与社会"理论范式
        二、生态移民中的"国家与社会"
        三、"国家与社会"在本研究的适用性
        四、简要评议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基本概念
        二、研究方法
        三、分析框架
第二章 民族地区生态移民"素描"
    第一节 宁夏生态移民"路径"
        一、单一目标的"吊庄"移民
        二、复合目标的生态移民
        三、宁夏生态移民的特征
    第二节 民族生态移民个案:"M镇"概述
        一、"M镇"空间位置及简史
        二、"M镇"生态移民安置模式
        三、"M镇"特殊"元素"
    第三节 宁夏生态治理蓝图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民族地区生态移民前政府与乡村社会的格局
    第一节 民族乡村社会的现实境遇
        一、民族乡村社会的资源环境
        二、民族乡村社会的生活世界
    第二节 政府嵌入民族乡村社会的机制
        一、项目制:生态建设
        二、项目制:民族乡村生活扶贫
    第三节 民族乡村社会的发展难题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民族地区生态移民中乡村社会与政府的博弈
    第一节 政府实施民族地区生态移民规划
        一、前奏:搬迁规划确定
        二、酝酿:政府与村委会动员搬迁
        三、程序:签订搬迁协议
    第二节 回、汉移民群众回应搬迁政策
        一、担忧:搬迁之理性权衡
        二、无奈:搬迁之条件制约
        三、归宿:特殊群体的移民路
    第三节 回、汉移民群众与政府的博弈
        一、回、汉移民群众抗争
        二、基层政府抱怨
        三、搬迁政策"变通"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民族地区生态移民后政府与乡村社会的新秩序
    第一节 民族地区生态移民的理性化困境
        一、回、汉移民群众土地流转之困
        二、回、汉移民群众居住空间之忧
        三、"文明化"的落差
        四、"文化碰撞"
    第二节 民族乡村社会治理
        一、回、汉移民群众"差异"
        二、宗教亚群体"合坊"
        三、初级生活圈"异化"
    第三节 民族乡村社会科层化
        一、民族乡村选举风波
        二、民族乡村精英相互牵制
        三、政府权力下沉民族乡村
    第四节 民族乡村社会"依附性发展"
        一、"人力资本"再造
        二、非农化就业
        三、弱者的"最惠待遇"
        四、"项目式"重点扶持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政府"规划性现代化"的困境
        一、"压力型动员"的两面性
        二、政府层级间的"非同质性"
    第二节 民族乡村社会发展趋向
        一、民族乡村社会的"依附性"
        二、民族乡村社会的"异质性"
        三、"未预结局"
    第三节 国家与乡村社会"权力结构平衡关系再生产"
        一、农民公民权建设
        二、复合型治理
    第四节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生态移民搬迁访谈提纲
附录(二) 访谈对象一览表
附录(三) 论文中出现的政府文件目录清单
附录(四) 宁夏回族自治区XX县(区)生态移民搬迁协议书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5)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主体功能细分及其区域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主体功能区研究
        2.1.1 主体功能区
        2.1.2 主体功能区划
        2.1.3 主体功能区建设
    2.2 限制开发生态区研究
        2.2.1 限制开发区的内涵
        2.2.2 限制开发区类型
        2.2.3 限制开发生态区的发展
    2.3 区域发展模式研究
    2.4 研究述评
第三章 理论分析
    3.1 理论基础
        3.1.1 经济地理学理论
        3.1.2 区域经济学理论
        3.1.3 生态经济学理论
        3.1.4 景观生态学理论
    3.2 限制开发生态区发展的约束分析
    3.3 限制开发生态区发展的动力分析
        3.3.1 内部支持动力
        3.3.2 外部引导动力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限制开发生态区主体功能细分研究
    4.1 主体功能细分基本思路
        4.1.1 细分的基本内涵
        4.1.2 细分原则
        4.1.3 细分单元选择
        4.1.4 细分思路
    4.2 基于综合指数法的主体功能细分
        4.2.1 指标选择
        4.2.2 权重确定
        4.2.3 细分方法
    4.3 基于景观格局分析的主体功能细分
        4.3.1 指标选择
        4.3.2 细分方法
    4.4 方案比较与综合修正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现状分析
    5.1 区域范围
    5.2 自然地理特征
        5.2.1 地形地貌
        5.2.2 土壤类型
        5.2.3 气候条件
        5.2.4 水文水资源
        5.2.5 植被状况
        5.2.6 自然保护区
    5.3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5.3.1 人口分布特征
        5.3.2 经济发展现状
    5.4 生态环境状况
        5.4.1 生态环境基本特征
        5.4.2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主体功能细分
    6.1 评价单元选择
    6.2 基于综合指数法的主体功能细分
        6.2.1 指标体系构建
        6.2.2 数据来源及其标准化
        6.2.3 指标涵义与测算
        6.2.4 指标权重确定
        6.2.5 细分方案
    6.3 基于景观格局法的主体功能细分
        6.3.1 数据来源
        6.3.2 生态系统风险评价
        6.3.3 人类活动适宜度评价
        6.3.4 细分方案
    6.4 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主体功能细分方案
        6.4.1 方案比较与综合修正
        6.4.2 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体功能细分下的区域发展机制分析
    7.1 禁止开发区
        7.1.1 现状及特征
        7.1.2 发展的制约因素
        7.1.3 发展动力
    7.2 强限制开发生态区
        7.2.1 现状及特征
        7.2.2 发展的制约因素
        7.2.3 发展动力
    7.3 中限制开发生态区
        7.3.1 现状及特征
        7.3.2 发展的制约因素
        7.3.3 发展动力
    7.4 弱限制开发生态区
        7.4.1 现状及特征
        7.4.2 发展的制约因素
        7.4.3 发展动力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基于主体功能细分的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发展模式选择
    8.1 基于生态保护的禁止开发区发展模式选择
        8.1.1 发展重点与方向
        8.1.2 发展模式
    8.2 基于生态建设的强限制开发生态区发展模式选择
        8.2.1 发展重点与方向
        8.2.2 发展模式
    8.3 基于特色产业的中限制开发生态区发展模式选择
        8.3.1 发展重点与方向
        8.3.2 发展模式
    8.4 基于新型城镇化的弱限制开发生态区发展模式选择
        8.4.1 发展重点与方向
        8.4.2 发展模式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和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基于生态优先的宁夏中南部干旱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清单
附表清单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研究趋势
    1.5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区河流水系
    2.3 研究区水文要素及其特点
    2.4 研究区水资源量
    2.5 研究区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2.6 研究区规划水平年可供水量预测
    2.7 小结
第三章 干旱区域生态环境需水理论及估算方法研究
    3.1 干旱区域生态环境需水概念
    3.2 干旱区域生态环境需水理论研究
    3.3 宁夏中南部干旱区域河道生态环境需水估算方法研究
    3.4 宁夏中南部干旱区域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估算方法研究
    3.5 小结
第四章 基于生态优先的水资源合理配置理论研究
    4.1 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发展模式
    4.2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基本理论
    4.3 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主要方法
    4.4 基于生态优先的水资源合理配置理论研究
    4.5 基于生态优先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数学模型
    4.6 小结
第五章 研究区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
    5.1 生态分区
    5.2 河道外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
    5.3 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估算分析
    5.4 生态需水量汇总分析
    5.5 需配置的生态环境需水类型界定
    5.6 规划水平年径流消耗性生态环境需水星预测分析
    5.7 小结
第六章 研究区社会经济需水预测分析
    6.1 需水预测分类
    6.2 需水预测方法
    6.3 需水预测分区
    6.4 研究区自然及社会经济现状
    6.5 研究区社会经济发展预测
    6.6 研究区需水预测
    6.7 小结
第七章 基于生态优先的研究区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
    7.1 基于生态优先的研究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实现
    7.2 生态优先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参数率定
    7.3 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求解
    7.4 水资源配置效果评价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成果及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论文发表情况

(7)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经济管理自治权行使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思路、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
2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概述
        2.1.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1.2 民族区域自治权
        2.1.3 经济管理自治权
    2.2 相关理论概述
        2.2.1 政府治理理论
        2.2.2 增长极理论
3 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发展概述及经济管理自治权行使现状
    3.1 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发展概述
        3.1.1 宁夏回族自治区基本省情
        3.1.2 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发展的历史沿革
    3.2 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管理自治权的行使现状
        3.2.1 中央政府赋予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管理自治权的实施情况
        3.2.2 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管理自治权的落实情况
4 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管理自治权行使中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4.1 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管理自治权行使中的问题
        4.1.1 经济发展自治权行使中的问题
        4.1.2 贸易管理自治权行使中的问题
        4.1.3 财政税收自治权行使中的问题
        4.1.4 自然资源管理自治权行使中的问题
    4.2 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
        4.2.1 主观原因分析
        4.2.2 客观原因分析
5 完善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管理自治权的对策建议
    5.1 转变政府治理模式,为完善经济管理自治权奠定基础
    5.2 完善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发展自治权的对策
        5.2.1 政府与市场协调发展是必然选择
        5.2.2 弱化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优化产业结构
        5.2.3 完善配套的实施法规
    5.3 完善宁夏回族自治区贸易管理自治权的对策
        5.3.1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贸易发展环境
        5.3.2 升级民族贸易,提升国际竞争力
        5.3.3 增强对外开放意识,努力开拓重点市场
    5.4 完善宁夏回族自治区财政税收自治权的对策
        5.4.1 促进经济发展,夯实增加财政收入的物质基础
        5.4.2 坚持制度创新,深化财税改革
        5.4.3 突出公共财政理念,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5.5 完善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管理自治权的对策
        5.5.1 构建合理的生态机制
        5.5.2 完善资源权利的产权认定与等级制度
        5.5.3 完善开发自然资源的决策程序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宁夏水资源优化配置决策支持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宁夏水资源概况
    2.4 水利工程基本情况
第三章 宁夏ET_0的时空分布、气象影响因子及预测
    3.1 区域划分
    3.2 气象数据预处理
    3.3 宁夏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3.4 宁夏地区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
    3.5 HARGREAVES公式计算及预测宁夏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
    3.6 宁夏地区ET_0的实时预测
    3.7 基于KNN算法的ET_0预测
    3.8 小结
第四章 宁夏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需水的影响
    4.1 气候变化分析方法
    4.2 宁夏近50年主要气候要素变化分析
    4.3 宁夏地区主要气候要素的突变分析
    4.4 宁夏地区“蒸发悖论”现象的成因分析
    4.5 宁夏气候变化周期与未来趋势
    4.6 气候变化对宁夏地区作物灌溉需水量的影响
    4.7 小结
第五章 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模型及求解技术
    5.1 水资源及水资源系统的概念和属性
    5.2 水资源配置的理论、机制和对象
    5.3 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5.4 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的求解方法
    5.5 小结
第六章 基于MOEA FRAMEWORK的宁夏水资源优化配置
    6.1 现状年用水分析
    6.2 水资源优化配置基础工作
    6.3 区域可供水量
    6.4 区域需水预测
    6.5 宁夏水资源供需分析
    6.6 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6.7 基于MOEA FRAMEWORK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求解
    6.8 水资源配置结果及不同算法求解性能分析
    6.9 小结
第七章 基于3S-W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决策支持系统
    7.1 决策理论与决策支持系统概述
    7.2 传统水资源优化配置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组成
    7.3 基于3S-W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决策支持系统
    7.4 多语言多组件混合编程
    7.5 小结
第八章 实例—宁夏水资源优化配置决策系统
    8.1 系统设计原则与开发方法
    8.2 系统架构与功能设计
    8.3 系统数据库设计
    8.4 运行实例
    8.5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9)清至民国时期宁夏平原的水利开发与环境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表目
图目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内容
    四、本文研究的时空范围
第一章 清代以前宁夏平原的水利开发史
    第一节 清代以前宁夏平原的引黄灌溉历史
    第二节 清初宁夏平原灌溉渠道的空间分布
第二章 清至民国宁夏平原水利开发的阶段特征
    第一节 水利都司管理期间的水利兴修
        一、旧有渠道的疏浚与灌溉功能恢复
        三、分溉九堡与大清渠的兴建
    第二节 屯田戍边、水利兴修与政区设置
        一、历史场景和族群关系
        二、水利兴修与新渠、宝丰两县的设置
        三、惠农渠与昌润渠的兴修
        四、人口与聚落分布
        五、整修旧有渠道
    第三节 地震灾害、政区变动与水利兴修
        一、乾隆宁夏大地震与新渠、宝丰两县的裁撤
        二、政区裁撤的善后事宜
        三、灌溉渠系的重建
    第四节 维持水利灌溉的经济功能与借帑大修
    第五节 同治回民起义、自然灾害、清末新政与地方水利
        一、同治回民起义与渠系衰败
        二、自然灾害与清末民初的水利兴修
        三、清末新政与水利兴修
    第六节 军阀统治期间水利建设的恢复
        一、兴建云亭渠
        二、环境变迁与水利兴修
第三章 清代宁夏平原的水利管理
    第一节 国家对地方水利管理的介入
        一、水利管理中的官员群体
        二、官方介入的时空特征
        三、水利同知李天植侵渔案
    第二节 基层管理中的士绅
        一、缙绅优免制
        二、乾隆宁夏大地震与缙绅优免制的取缔
        三、绅民在水利事务中的角色
        四、绅民在水利事务的消极影响
    第三节 受水户民
第四章 民国宁夏平原的水利管理
    第一节 水利管理机构的变迁
        一、委员制
        二、渠局制
    第二节 基层水利组织
        一、水利管理人员
        二、存在问题
    第三节 水利事务的运行
        一、岁修
        二、分水灌溉
        三、民国逃户与夫役不足
    第四节 水利组织的性质
第五章 清至民国宁夏平原沟道系统的演变
    第一节 清代以前宁夏平原湖泊分布与沟道的形成
    第二节 湖泊、暗洞与西河——河西区沟道的时空分布
        一、清初沟道系统的空间分布
        二、清代中后期沟道系统向银川平原北部的扩大
        三、民国时期沟道系统的完善
    第三节 涝河、清水沟与山水沟——河东区沟道的空间分布
        一、清前中期的涝河与山水沟
        二、清后期的清水沟与山水沟
        三、民国时期的清水沟与山水沟
    第四节 沟道系统的管理
        一、湖泊充溢与修葺暗洞
        二、公路建设与沟洞疏浚
    第五节 湖泊与民生
第六章 环境变迁与水利开发
    第一节 滨河地区的环境与社会变迁——以昌润渠为例
        一、埂外闲田
        二、惠农渠接济昌润渠
        三、用水不敷与黄河取水——权责分离
        四、马厂塞渠——矛盾激化后的赴京控告
    第二节 “滨河靠山”地区的环境与社会—以七星渠为例
        一、河洪与山洪——七星渠的生态环境与技术应对
        二、七星渠的管理与运行
    第三节 植物与渠系环境的营造
    第四节 修渠及其社会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10)宁夏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价测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水价构成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宁夏农村饮水安全及水价概况
    2.1 宁夏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概况
    2.2 宁夏农村饮水安全水价概况
第三章 宁夏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价构成及核算
    3.1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价制定原则
    3.2 宁夏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价构成整体构想
    3.3 不同供水方式和管理上的水价机制
第四章 宁夏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价核算实例
    4.1 水源为地下水的水价核算
    4.2 水源为黄河水的水价核算
    4.3 水源为苦咸水的水价测算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四、对宁夏彭阳县水利经济运行质量跨越途径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宁夏水利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 王峰. 清华大学, 2017(03)
  • [2]宁夏移民安置区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D]. 冯利盈. 宁夏大学, 2017(02)
  • [3]生态文明理念下西北宁陕地区移民宜居环境建设研究[D]. 张国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6)
  • [4]宁夏生态移民研究 ——以M镇为例[D]. 丁生忠. 兰州大学, 2015(07)
  • [5]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主体功能细分及其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 杨美玲. 西北大学, 2014(12)
  • [6]基于生态优先的宁夏中南部干旱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D]. 李金燕. 宁夏大学, 2014(03)
  • [7]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经济管理自治权行使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D]. 闫芳. 陕西师范大学, 2014(03)
  • [8]宁夏水资源优化配置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 冯克鹏. 宁夏大学, 2014(03)
  • [9]清至民国时期宁夏平原的水利开发与环境变迁[D]. 岳云霄. 复旦大学, 2013(03)
  • [10]宁夏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价测算研究[D]. 王娜. 宁夏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宁夏彭阳县水利经济运行质量超越途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