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数学对工程数学成绩的关联性影响

高等数学对工程数学成绩的关联性影响

一、谈高等数学对工程数学成绩的相关性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薛美玉,梁飞豹,吕书龙,周勇,游华[1](2020)在《高等数学与概率统计教学无缝衔接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基于高等数学与概率统计教学脱节的现状,文章从课程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习方法和师资队伍五个方面,开展两门联动课程教学无缝衔接的研究,提出两门课程有效衔接的思路和策略。通过提升概率统计教与学,反哺高等数学的教与学。最后,挖掘高等数学成绩与概率统计成绩的联动效应,通过教学数据的实证分析,得出采用联动课程无缝衔接的教学模式可显着提升教学效果的结论。

胡襄樊[2](2020)在《高职生混合学习的学习绩效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许多学者开始提出将混合学习应用于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中,有机整合传统学习和在线学习的优势及其学习模式,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益的目的。随着高职院校的混合学习研究增多并逐渐深入,研究者发现在目前的混合学习研究中,较多地关注了学习者成绩的变化,而在对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变化的关注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使得对混合学习的绩效评价变成了对学习成绩的评价,这是不够全面的,因此有必要采用一种高效、全面的评价体系对于高职院校混合学习绩效进行全面评价,基于目前的情况,本研究利用了学习绩效对高职院校混合学习进行了全过程评价。本研究在系统研究国内外混合学习和学习绩效的文献基础上,分析国内外混合学习相关理论和学习绩效,研究并总结混合学习和学习绩效相关基础理论,依据Kirkpatrick评估模型结合高职院校特点和理论研究成果,建立高职院校混合学习的学习绩效评价模型,完成三轮高职混合学习的学习绩效实践研究,评价高职院校混合学习的全过程学习绩效,以利于高职院校混合学习的有效开展。本研究内容由以下四部分组成:(1)第一部分为论文的第一、二章。主要阐述课题背景意义,明确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研究混合学习和学习绩效的国内外现状,基于研究现状总结混合学习和学习绩效的核心概念和基础理论,并分析混合学习中学习绩效评价的优势。(2)第二部分为论文的第三、四章,是本研究的主体部分,以Kirkpatrick评估模型为理论模型基础,结合高职院校特点和理论研究成果,将模型分为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结果层,各层次给出本论文的次级指标、观测点和文中观测数据,完成高职院校混合学习的学习绩效模型建立。其次是行动研究实践部分,凭借前期的文献调研,借助职教云平台,分析了学习内容、学习对象、学习环境,从而制定行动研究的基本策略。本研究选取的是成都某高职院校的《工程数学》课程,开展三轮行动研究,经历计划、行动实施、观察和反思,对每轮的反馈,制定完善下一轮的课程策略,反复进行直至课程结束。按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结果层分析前后数据结果,从而评估混合学习的学习绩效。(3)第三部分为论文的第五章,结论与展望部分。总结本文研究中的结论,分析了研究中问题并反思,提出高职混合学习的学习绩效实践研究的展望。

杨曼,罗丽,赵一帆,高飞[3](2020)在《电气信息类工科专业基础课程相关性分析——以云南民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课程体系构建是实现工程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最重要的支撑性工作,课程相关性分析对课程体系构建有重要意义.以云南民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工科专业2019届毕业生基础课程成绩为基础,采用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算法,计算出了36门课程两两之间的相关系数的值,并对其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了核心课程对后续专业课程的支撑性强、理论课与对应实验课的关系,反常现象原因分析和其他结论,这些结论对于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完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具有指导意义.

宣筱潇,李琪[4](2019)在《相关关系分析法在多学期数学成绩相关性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高等数学"不仅是本科生必修课程之一,也是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重要科目之一。为了研究"高等数学"成绩的相关性,随机抽取若干专业学生的"高数成绩"成绩,分别统计其中的填空题成绩和学生的"线性代数"成绩,通过相关关系的研究方法分析统计数据,得出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探讨提高"高等数学"成绩的若干解决方法。

张铎,廖敏,唐春霞[5](2018)在《《工程数学》教学改革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程数学》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相对于其它数学课程,《工程数学》具有教学任务重、课时少,实用性强等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常感觉概念抽象、推导繁琐、计算复杂、内容与专业课衔接不太恰当。针对《工程数学》教学现状,结合电子信息类专业特点及教学大纲,本文从学科背景角度出发分析了它与专业课之间的逻辑关系,实现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完美衔接和顺利过渡。同时,围绕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深层次讨论了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路及方法,为下一步改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打下基础。

田仕芹[6](2017)在《建设性后现代视野下高等数学课程问题与改进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等数学》是高等院校理工、农、林、医、经管等学科的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抽象性、逻辑性和应用性,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和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目前,高等数学教材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联系不够紧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存在照本宣科、知识本位、预定程序、自导自演等现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初等数学思维向高等数学思维的转变困难、学习方法与策略不当等问题。综观国内外对高等数学课程的研究,已有研究大多以传统的课程和教学理论为指导,对解决当前高等数学课程存在的许多矛盾,有一定的局限性;定性的研究多于定量的研究,在定量研究方面,对高等数学课程现状缺乏有针对性的调查统计数据;对高等数学课程的研究有待深入和细化。建设性后现代哲学在有机、整合思维框架下构建一种超越现代性的世界观,建设性后现代教育学家关注课程理解和课程对人心灵的启迪与解放,倡导课程的开放性、多元性、过程性,有力地推动了现代课程理念的变革与创新。建设性后现代哲学与教育思想虽不能为高等数学课程提供具体的模式,但是它可以促使高等数学教育工作者积极反思和自我批判,获得对高等数学教学实践的深层次理解,化高等数学课程的现实困惑为课程新进步的实际开端。建设性后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观点可概括为:(一)教育要培养文化与专门知识兼备的人才,提倡课程目标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结合。(二)建设性后现代教育倡导复杂性思维和一切有利于催生建设性后现代教育世界的思维方式。(三)强调教育过程必须保持有张力的节奏,经验在师生对话性交互作用中转变,意义在阐释与理解中建构,能力在回归性反思中发展,教师应成为有责任和智慧的舞伴和导师。(四)将课程理解为达成个体经验转变的过程,倡导用“自组织”作为基本假设设计非线性的开放性课程,强调评价应成为共同背景之中以转变为目的的协调过程。本研究采用文献法、观察法、比较法、调查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通过对高等数学课程大纲、教材、教师、学生的调查,分析高等数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调查发现,高等数学课程目标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同院校或专业的高等数学课程目标趋同、高等数学课程目标过于宽泛、重预设轻生成、重知识轻情感、表述不清。高等数学课程内容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数学理论与数学应用比例失调、重数学知识而轻数学思想方法、缺乏与相关专业课程的融合、呈现形式单一。高等数学课程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内容拘泥于课本知识、教学过程缺乏师生间的对话与交流、实践教学环节薄弱。高等数学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评价方式、主体和内容单一,缺乏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和反馈。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高等数学课程的价值取向偏失、外部需求在高等数学教育领域的反映具有滞后性、教师的观念更新缓慢。针对高等数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建设性后现代视野下探讨高等数学课程的改进策略。一是设计预设性与生成性相结合的多元化高等数学课程目标。二是构建KTAC一体化的高等数学课程内容体系(K-数学知识、T-数学思想、A-数学应用、C-数学文化)。三是开展过程教学,主要包括促进高等数学教学系统的自组织性,在节奏性对话教学中发展学生智慧,在展现数学思维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四是实施多元动态评价,学生参与评价,全面评价学生的数学素质,注重过程评价。五是教师树立过程教育理念,通过反思转变观念,借助研究提升经验。基于建设性后现代哲学与教育思想对高等数学课程问题与改进策略进行研究,有助于高等数学课程理论的丰富和完善,又有助于高等数学课程研究的深入和细化,同时为指导和改善高等数学教学实践提供借鉴,为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具体落实提供一定参考,促进高等数学与学科教学的有效对接、高等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的发展。

韩艳敏,白宝钢,张杨[7](2016)在《“网络+课堂”翻转大学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翻转课堂给高等教育带来新的教学理念。以概率统计课程为例构建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用统计方法检验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为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杨亚平[8](2016)在《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下工程类高职数学教学模式的建构》文中指出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的缩写。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旨在将STEM领域的核心内容置于真实的、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中,采用问题解决驱动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支持学生数学和(或)科学内容学习,帮助学生习得工程设计和(或)技术手段,同时,通过强调展示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科之间的整合帮助学生理解学科间的紧密联系,体会学科的价值,培养21世纪新技能及对STEM学科的积极态度、投身STEM事业的热情。整合性STEM教育有助于我国工程类高职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化到数学学科,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不仅支持学生的数学学习,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态度、促进其对数学和工程关系的理解,使数学教育真正服务于工程专业。本研究以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以设计研究为方法论指导,借鉴设计研究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的研究范型——“形成性研究”的具体方式,经过教学模式原型的提出、三轮迭代实施和修正,最终得到了可行的、有效的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下工程类高职数学教学模式(简称"ste-M-hve教学模式”)。本研究旨在为工程类高职数学教学提供一种新的途径,同时开启整合性STEM教育在我国高职领域的新篇章。围绕“如何在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下建构适合我国高职工程类专业的数学教学模式”这一主要问题,笔者提出了三个子问题:1、如何基于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结合我国高职数学教育现状提出教学模式原型?2、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修正教学模式?3、该教学模式能够产生怎样的教学效果?具体而言,本研究在以下三方面展开工作:第一,基于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结合高职数学教育现状提出教学模式原型。研究基于文献分析中所界定的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内涵及核心要素,参考优质的整合性STEM教学原则以及工程设计的一般流程,结合高职数学教育现状,提出教学模式原型。第二,在教学实施中修正教学模式原型,得到稳定可行的教学模式。笔者进入某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在相关专业教师的帮助下,将教学模式原型具身化,设计了三轮教学,并在教学(每轮3周左右)实施过程中,根据参与者的反馈、课堂观察等,反复修正教学模式。小到语义误解,大到教学环节的顺序等,笔者都进行了调整。第三,评估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本研究从数学成绩、数学态度和“其他”三方面考察了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数学成绩和数学态度主要通过教学前后的定量数据分析,并辅以学生访谈佐证。“其他”方面主要涉及工程设计流程、工程思维、技术等,笔者通过扎根学生访谈,建立编码框架对该部分进行质性分析。本文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构建了可行有效的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下工程类高职数学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包含六个教学环节:创设工程情境环节;研究问题并初步构想环节;教师引导数学化环节;分析改进环节;拓展情境中的数学内容——数学内部和数学应用环节;作品展示评价和反思环节。其中第2、3、4环节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循环系统。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课堂分析、访谈和测试表明,ste-M-hve教学模式不仅能帮助学生习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实验班学生在数学概念理解和应用两方面的成绩显着优于对照班学生,但在数学基础计算方面与对照班没有明显差别),而且能够对学生的数学态度有所促进。同时,ste-M-hve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在工程设计流程、工程思维、技术等方面有所发展。

刘姣[9](2014)在《基于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数学知识技能与相关信息技术研究 ——以某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运输专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职业教育在中国教育的发展中越来越受重视,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高等数学是其公共文化基础课程。目前的高职数学课程,从数学学科内部出发建立课程体系,一方面较少顾及学生的数学基础,另一方面不能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及工作发展的需求。基于目前高职数学课程与学生水平及需求之间的矛盾,笔者选择某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运输专业作为研究案例,提出了以下两个研究问题,即:(1)基于某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运输专业学生职业发展,需要哪些数学知识与技能?(2)基于某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运输专业学生职业发展,需要哪些与数学知识和技能相关的信息技术?基于研究的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综述:一,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关研究,了解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外延、目标定位及发展情况,高职数学课程的定位及现状,以及高职数学知识技能与相关信息技术的研究;二,工作场所中数学知识技能与相关信息技术的研究,了解这一领域的国际研究机构和团体的研究成果,及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等;三,美国与新加坡职业数学课程中的数学知识技能与相关信息技术,AMATYC编制的两份数学课程标准《Crossroads in Mathematics》和《Beyond Crossroads》、美国两年制社区学院的数学课程结构、美国课程基础项目成果,以及新加坡理工学院的数学课程设计;四,课程设计理论,选择内容作为课程设计的第一步,是课程设计的核心环节,Lisa R. Lattuca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学术计划和AMATYC与利益相关者合作的框架,构成了本文研究设计的两个维度。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本分析法、观察访谈与问卷调查等。参与者有某航空公司呼叫中心的工作人员(含已毕业学生)、一年级学生、专业教师、计算机教师与数学教师。笔者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编制了1份问卷、1份观察提纲,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针对不同人员的11份访谈提纲。收集的数据资料有:工作场所中的文本资料、专业教材、数学教材、计算机教材,一年级8个班学生的问卷调查与6名学生的访谈资料,以及工作人员(含已毕业学生)、专业教师、计算机教师与数学教师的访谈资料。笔者使用了SPSS19.0和ATLAS.ti分别对问卷和访谈转录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并形成了概念分析框架(如图),采取二次编码、三角互证、受访者检验等方式提高研究的信度与效度。研究结论:(1)数学知识与技能。某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运输专业学生专业学习与工作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主要是统计与运筹,但该学院开设的数学课程主要提供微积分相应内容;该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对待数学的态度消极。(2)相关的信息技术。某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运输专业学生专业学习与工作需要的相关信息技术主要是Excel的高级管理与分析功能,但计算机课程并不教授Excel高级分析功能,且数学课程并不教授信息技术;该专业学生信息技术基础薄弱。建议:(1)适当削弱微积分的地位,相应增加统计与运筹知识;(2)使用相关信息技术教学,巩固中小学阶段的统计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大学阶段的统计与运筹知识;(3)以学生专业学习的需求与工作场所的需求为基本出发点选择高职数学课程的内容;(4)将数学学科内容与专业和工作的需求相融合,以工作中的实际数据为背景开发数学教学案例;(5)各类人员对数学课程的必要性达成统一认识,创建适当平台,加强数学教师、计算机教师、专业教师以及行业人员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不同课程之间合理衔接或整合;(6)进一步明确“必须够用为度”的“度”,应定位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而不是最低入职要求。

石铁玉,王维维,袁帅[10](2014)在《工科学生高考成绩对大学阶段学习成绩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对学生高考成绩与大学成绩进行相关分析,对一本、二本学生的成绩进行对比,探讨高考成绩对工科专业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结果表明,工科学生高考成绩对大学课程有较弱的相关性,不是影响大学成绩的主要因素。

二、谈高等数学对工程数学成绩的相关性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高等数学对工程数学成绩的相关性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高等数学与概率统计教学无缝衔接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教学无缝衔接的策略
    (一)课程思想的衔接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
    (三)教学内容的衔接
    (四)学习方法的衔接
    (五)师资队伍的衔接
三、教学无缝衔接的实证分析
    (一)成绩关系初探
    (二)无缝衔接教学实践
四、结语

(2)高职生混合学习的学习绩效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混合学习研究现状
        1.2.2 学习绩效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学习绩效
        2.1.1 学习绩效内涵
        2.1.2 学习绩效评价
    2.2 混合学习
        2.2.1 混合学习提出及其内涵
        2.2.2 混合学习基本特性
    2.3 理论基础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2 教育传播理论
        2.3.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4 混合学习的学习绩效研究优点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Kirkpatrick模型的混合学习学习绩效评价模型建立
    3.1 高职院校现状及特点
    3.2 高职院校中混合学习的现状
    3.3 学习绩效评价指标调研
    3.4 Kirkpatrick模型导向的混合学习学习绩效评价模型设计
        3.4.1 Kirkpatrick评估模型简介
        3.4.2 反应层
        3.4.3 学习层
        3.4.4 行为层
        3.4.5 结果层
    3.5 本章小结
4 混合学习的学习绩效教学实践
    4.1 前期准备
        4.1.1 职教云平台简介
        4.1.2 基于“职教云”混合学习模式构建
        4.1.3 高职院校开展混合学习
        4.1.4 高职院校学习对象分析
        4.1.5 学习内容分析
        4.1.6 学习环境分析
    4.2 第一轮行动研究
        4.2.1 计划
        4.2.2 行动实施
        4.2.3 观察
        4.2.4 第一轮学习绩效分析
        4.2.5 反思
    4.3 第二轮行动研究
        4.3.1 计划
        4.3.2 行动实施
        4.3.3 观察
        4.3.4 第二轮学习绩效分析
        4.3.5 反思
    4.4 第三轮行动研究
        4.4.1 计划
        4.4.2 行动实施
        4.4.3 观察
        4.4.4 第三轮学习绩效分析
        4.4.5 反思
    4.5 课程平台数据分析
    4.6 学生个人数据分析
        4.6.1 互动得分差异性分析
        4.6.2 登录次数差异性分析
        4.6.3 学生评价差异性分析
        4.6.4 课堂参与活动差异性分析
        4.6.5 学习时长差异性分析
    4.7 混合学习的学习绩效分析
        4.7.1 反应层分析
        4.7.2 学习层分析
        4.7.3 行为层分析
        4.7.4 结果层分析
    4.8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职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2 探究社区量表问卷
附录3 课后“职教云”混合学习实施效果问卷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3)电气信息类工科专业基础课程相关性分析——以云南民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2 数据来源及准备
    2.1 数据来源
    2.2 数据准备
3 课程相关性计算
    3.1 相关性的概念
    3.2 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
    3.3 相关系数计算结果
        3.3.1 专业基础课程相关系数计算结果
        3.3.2 公共英语课程相关系数计算结果
4 分析与结论
    4.1 核心基础课对后续专业课程的支撑性强
    4.2 理论课程与对应实践课程关系
    4.3 反常现象原因分析
    4.4 其他结论

(5)《工程数学》教学改革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程数学课程现状及策略
    (一) 加强学科背景知识, 有的放矢
    (二) 培养学习积极性, 有简入难
    (三) 转变教学模式, 与时俱进
二“工程数学”的优化方案

(6)建设性后现代视野下高等数学课程问题与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高等数学课程现状引发的思考
        (二)开放的数学教育哲学研究背景
        (三)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高等数学课程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四、有关概念界定
        (一)课程 高等数学课程
        (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三)其他有关概念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高等数学课程研究综述
        (一)国外高等数学课程研究综述
        (二)国内高等数学课程研究综述
    二、建设性后现代思想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章 建设性后现代哲学与教育思想
    一、建设性后现代哲学
        (一)怀特海及其过程哲学
        (二)大卫·格里芬及其后现代精神
    二、建设性后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观点
        (一)建设性后现代教育目的
        (二)建设性后现代教育思维
        (三)建设性后现代教育实践
        (四)建设性后现代课程思想
第四章 高等数学课程现状调查
    一、高等数学课程现状调查方案设计与实施
        (一)课程大纲与教材的调查设计
        (二)调查问卷设计与样本选取
        (三)访谈提纲设计与样本选取
        (四)课堂观察
    二、高等数学课程现状调查结果
        (一)对课程大纲的调查结果
        (二)对教材的调查结果
        (三)对教师的调查结果
        (四)对学生的调查结果
第五章 高等数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高等数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趋同、宽泛、轻生成与情感、表述不清
        (二)课程内容结构不协调
        (三)课程实施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内容局限、教学方法单一、实践环节薄弱
        (四)课程评价主体、内容、方式单一
    二、高等数学课程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高等数学课程的价值取向偏失
        (二)外部需求在高等数学教育领域的反映具有滞后性
        (三)教师的观念更新缓慢
第六章 建设性后现代视野下高等数学课程的改进策略
    一、设计预设性与生成性相结合的多元化课程目标
        (一)注重预设性目标与过程性目标的结合
        (二)设计多维度、多层次的高等数学课程目标
    二、构建KTAC一体化高等数学课程内容体系
        (一)体现数学知识的确定性、不确定性和过程性
        (二)渗透数学思想
        (三)突出数学应用
        (四)融入数学文化
    三、开展过程教学
        (一)促进高等数学教学系统的自组织
        (二)在节奏性对话教学中发展学生智慧
        (三)在展现数学思维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实施多元动态的发展性评价
        (一)学生参与评价
        (二)全面评价学生的数学素质
        (三)注重过程评价
    五、教师树立过程教育理念
        (一)在反思中转变观念
        (二)在研究中提升经验
结论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网络+课堂”翻转大学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翻转课堂简介
二、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和研究方法
三、翻转课堂试验结果
四、翻转课堂的反思
    (一)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二)教师的业务能力有待增强

(8)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下工程类高职数学教学模式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职业教育的使命及现状间的矛盾
        1.1.2 高职数学教育的使命及现状间的矛盾
        1.1.3 整合性STEM教育提供一种解决途径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提供高职数学教学新途径
        1.3.2 加快我国高职阶段的STEM教育研究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高职数学教育的相关研究
        2.1.1 高职数学教育
        2.1.2 关于国内高职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2.1.3 关于高职数学教学模式研究的小结与启示
    2.2 关于STEM教育的研究
        2.2.1 STEM教育的提出背景
        2.2.2 STEM教育的发展进程
        2.2.3 STEM教育的多元理解
    2.3 关于整合性STEM教育与教学的研究
        2.3.1 整合性STEM教育的教学目标
        2.3.2 整合性STEM教育的整合途径
        2.3.3 整合性STEM教育的教学方法
        2.3.4 整合性STEM教育的教学原则
        2.3.5 小结
    2.4 整合性STEM教育国内外的研究
        2.4.1 美国社区大学的整合性STEM教育
        2.4.2 国内关于STEM教育的研究
        2.4.3 小结
    2.5 关键概念界定
        2.5.1 整合性STEM教育
        2.5.2 工程和工程类专业
        2.5.3 教学模式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设计
    3.1 研究方法
        3.1.1 何为设计研究?
        3.1.2 为何采用设计研究?
    3.2 研究设计构思
        3.2.1 研究整体设计
        3.2.2 教学所选数学内容分析
    3.3 研究对象及参与者
        3.3.1 学校
        3.3.2 教师
        3.3.3 学生
        3.3.4 教材
    3.4 数据收集与分析
        3.4.1 数据的收集过程与工具
        3.4.2 数据分析方法及编码框架
    3.5 研究的信度、效度及伦理
        3.5.1 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3.5.2 研究伦理
第四章 教学模式原型的建构
    4.1 整合性STEM教育的核心要素
        4.1.1 学科整合
        4.1.2 工程情境
        4.1.3 问题解决驱动并以学生为中心
        4.1.4 支持数学和(或)科学的学习
        4.1.5 核心要素小结
    4.2 ste-M-hve教学模式原型
        4.2.1 指导思想
        4.2.2 教学目标
        4.2.3 操作程序
        4.2.4 实施建议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第一轮教学——三角学
    5.1 教学模式原型具身化
        5.1.1 工程情境的设计
        5.1.2 三角学教学过程的设计
        5.1.3 学习的支持设计
    5.2 教学实施效果微观分析
        5.2.1 教学实施的基本结构
        5.2.2 教学实施的进程分析
        5.2.3 教学实施及访谈分析
    5.3 教学模式的反思和调整
        5.3.1 工程情境的调整
        5.3.2 教学环节的调整
        5.3.3 评价的反思和调整
    5.4 三角学小结
第六章 第二轮教学——导数
    6.1 教学模式具身化
        6.1.1 工程情境的设计
        6.1.2 导数教学的设计思路
        6.1.3 学习的支持设计
    6.2 教学实施效果微观分析
        6.2.1 课堂实施的基本结构
        6.2.2 教学实施及访谈分析
    6.3 教学模式的反思和调整
        6.3.1 工程情境反思和调整
        6.3.2 教学环节的反思和调整
        6.3.3 评价体系反思和调整
    6.4 导数小结
第七章 第三轮教学——不定积分
    7.1 教学模式具身化
        7.1.1 工程情境的设计
        7.1.2 不定积分教学过程的设计
        7.1.3 学习的支持设计
        7.1.4 小结
    7.2 教学实施效果微观分析
        7.2.1 课堂实施的基本结构
        7.2.2 教学实施及访谈分析
    7.3 教学模式的反思和展望
        7.3.1 工程情境的反思和展望
        7.3.2 教学环节的反思和展望
        7.3.3 评价体系的反思和展望
    7.4 不定积分小结
第八章 教学效果总述
    8.1 ste-M-hve教学模式对数学成绩的影响
        8.1.1 学生数学知识前测分析
        8.1.2 ste-M-hve教学模式对数学成绩的影响
        8.1.3 结果与讨论
        8.1.4 小结
    8.2 ste-M-hve教学模式对数学态度的影响
        8.2.1 态度调查问卷概况及其设计理由
        8.2.2 态度调查问卷预测分析
        8.2.3 数学态度的横向与纵向对比评估
        8.2.4 结果讨论
        8.2.5 小结
    8.3 ste-M-hve教学模式对其它方面的影响
        8.3.1 工程思维
        8.3.2 技术与其它潜在目标
    8.4 本章总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9.1 研究结论——ste-M-hve教学模式
        9.1.1 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
        9.1.2 教学环节
        9.1.3 实施建议
    9.2 反思不足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工程类高职学生数学态度调研
    附录2 学生水平初测试卷
    附录3 数学知识测试卷
    附录4 三角学教学模式调查
    附录5 导数教学模式调查
    附录6 不定积分教学模式调查
    附录7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8 评审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9 建造行业数学学术水平标准及频数
    附录10 实训楼B座外墙面平面图测
    附录11 三角学头脑风暴单
    附录12 三角学设计草案书
    附录13 三角学方案改进书
    附录14 水平角观测手簿
    附录15 手持测距仪观测手簿
    附录16 三角学海报绘制建议
    附录17 三角学项目评价标准
    附录18 团队成员自评、互评表
    附录19 团队成员工作总结表
    附录20 幕墙建筑公司定价决策
    附录21 导数头脑风暴单
    附录22 导数初步决策单
    附录23 导数研究索引
    附录24 导数决策改进书
    附录25 导数海报绘制建议
    附录26 导数小组报告评分表
    附录27 玻璃幕墙立柱选材设计
    附录28 不定积分初步决策单
    附录29 不定积分研究索引
    附录30 不定积分决策改进书
    附录31 不定积分海报绘制建议
    附录32 不定积分报告评分标准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9)基于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数学知识技能与相关信息技术研究 ——以某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运输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问题提出
    1.1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
        1.1.1 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
        1.1.2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1.2 国内外职业数学课程
        1.2.1 国内高职数学课程
        1.2.2 国际职业数学课程
    1.3 研究对象及其选择理由
        1.3.1 某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1.3.2 运输专业
        1.3.3 作为研究对象的理由
    1.4 研究的问题及意义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意义
    1.5 论文结构及阅读导引
        1.5.1 论文结构
        1.5.2 阅读导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中国高职数学教育的相关研究
        2.1.1 高等职业教育
        2.1.2 高职数学课程
    2.2 工作中的数学需求研究
        2.2.1 研究机构及团队
        2.2.2 研究成果及方法
    2.3 美国与新加坡职业数学课程
        2.3.1 美国两年制社区学院
        2.3.2 新加坡理工学院
    2.4 相关理论基础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设计
    3.2 参与者
        3.2.1 某航空公司及工作人员
        3.2.2 一年级学生
        3.2.3 专业教师与计算机教师
        3.2.4 数学教师
    3.3 研究工具
        3.3.1 工作人员的访谈提纲
        3.3.2 一年级学生的问卷及访谈提纲
        3.3.3 专业教师的访谈提纲
        3.3.4 计算机教师的访谈提纲
        3.3.5 数学教师的访谈提纲
    3.4 研究流程
    3.5 数据收集及处理
        3.5.1 数据收集
        3.5.2 数据处理
    3.6 信度效度说明
    3.7 伦理道德
第4章 数学知识与技能
    4.1 学生的数学基础与态度
        4.1.1 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基础
        4.1.2 一年级学生的态度
        4.1.3 已毕业学生的态度
    4.2 工作场所中的需求
        4.2.1 工作中的文本分析
        4.2.2 工作人员的访谈分析
        4.2.3 工作人员的态度
    4.3 专业学习中的需求
        4.3.1 专业教材的分析
        4.3.2 专业教师的访谈分析
        4.3.3 专业教师的态度
    4.4 数学课程现状
        4.4.1 数学教材的分析
        4.4.2 数学教师的访谈分析
        4.4.3 数学教师的态度
第5章 相关的信息技术
    5.1 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
    5.2 工作场所中的需求
    5.3 专业学习中的需求
    5.4 计算机课程现状
    5.5 数学课程现状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数学知识技能与相关的信息技术
    6.2 各类人员对高职数学的矛盾态度
    6.3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民航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附录2 美国数学课程结构
    附录3 Lisa社会文化情景下的学术计划
    附录4 Stark情景过滤模型
    附录5 AMATYC相关利益合作者
    附录6 工作场所中的观察与访谈提纲
    附录7 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
    附录8 专业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9 计算机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10 数学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11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卷
    附录12 坐席四则运算案例
    附录13 差错分析
    附录14 编程中的数学逻辑
    附录15 KPI指标
    附录16 话务异常点与预测误差分析
    附录17 客服中心业务运营日报
    附录18 数学术语
    附录19 工作场所中的案例分析
    附录20 呼叫中心培训
    附录21 运输专业的两套数学教材目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的学术活动

(10)工科学生高考成绩对大学阶段学习成绩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考成绩与大学成绩相关性分析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结果
二、一本、二本学生成绩比较
    1.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成绩比较
    2.年级成绩排名比较
三、结论

四、谈高等数学对工程数学成绩的相关性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等数学与概率统计教学无缝衔接的研究与实践[J]. 薛美玉,梁飞豹,吕书龙,周勇,游华. 高等理科教育, 2020(06)
  • [2]高职生混合学习的学习绩效实践研究[D]. 胡襄樊.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3]电气信息类工科专业基础课程相关性分析——以云南民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为例[J]. 杨曼,罗丽,赵一帆,高飞.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2)
  • [4]相关关系分析法在多学期数学成绩相关性中的应用[J]. 宣筱潇,李琪. 科教导刊(下旬), 2019(03)
  • [5]《工程数学》教学改革与研究[J]. 张铎,廖敏,唐春霞. 教育现代化, 2018(26)
  • [6]建设性后现代视野下高等数学课程问题与改进策略研究[D]. 田仕芹.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05)
  • [7]“网络+课堂”翻转大学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 韩艳敏,白宝钢,张杨. 大学教育, 2016(10)
  • [8]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下工程类高职数学教学模式的建构[D]. 杨亚平.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8)
  • [9]基于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数学知识技能与相关信息技术研究 ——以某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运输专业为例[D]. 刘姣.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2)
  • [10]工科学生高考成绩对大学阶段学习成绩的影响分析[J]. 石铁玉,王维维,袁帅. 中国电力教育, 2014(08)

标签:;  ;  ;  ;  ;  

高等数学对工程数学成绩的关联性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