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赣皖邻区富金斑岩系统成矿物理化学及物源

浙赣皖邻区富金斑岩系统成矿物理化学及物源

一、浙赣皖相邻区富金斑岩体系成矿物理化学及物源(论文文献综述)

陈昌明[1](2016)在《皖南地区大型韧性剪切带及其与金成矿作用关系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皖南地区大型韧性剪切带为对象,以大型韧性剪切带与金成矿作用关系研究为主线,通过对白石坑、田子坑、韩家等6条重要构造路线剖面实测、天井山矿区17条坑道的大比例尺地质编录及地质填图和大量室内显微构造的专题研究,从构造形变学、构造岩石学、构造地球化学等方面进行了璜茅-五城-屯溪韧性剪切带的的构造变形特征的精确厘定;结合“汪村—流口—鹤城—瑶里—鹅湖—大背坞”区域构造剖面的测制,完成了皖南地区大型韧性剪切带分布略图(1:25万)的编制;通过对区内天井山、小贺、白石坑、田子坑、韩家、九亩丘、璜尖、小连口金矿和邻区的金山、大背坞金矿的系统调查和对比研究,重点对大型韧性剪切带与金成矿作用关系进行了精细分析和大型韧性剪切带的含金性评价,揭示了大型韧性剪切带与金成矿作用之间的时间、空间和成因关系,建立了适合于皖南地区的金矿地质找矿模型。本文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进展:(1)以璜茅—五城—屯溪剪切带为对象,准确厘定了皖南地区大型韧性剪切带的存在。并从构造形变学、构造岩石学、构造地球化学等三大路径,进行了大型韧性剪切带地质特征的精细研究:1)璜茅—五城—屯溪剪切带为大型韧性剪切带,在研究区内总体呈喇叭状展布,宽约2-5km,向NE发散,向SW收敛。宏观上强弱分带明显,以元古代地层和晋宁期岩体的接触带为最强应变带,发育超糜棱岩,应变强度向两侧逐渐减弱,在弱应变带发育糜棱岩化千枚岩和初糜岩。在元古代糜棱岩地层中可见A型褶皱,S-C组构,透镜状石英发育。在长英质糜棱岩中可见长石石英斑晶形成的旋转碎斑,且面理线理均较为发育,面理线理产状显示韧性剪切带总体呈NE-NNE走向,且以水平位移为主;同期的次级剪切系变形强度显着低于主剪切带,以脆韧性或脆性剪切特征控矿;2)璜茅-五城-屯溪韧性剪切带微观特征与宏观特征相符,初糜岩-超糜岩均有分布,宏观上S-C组构和透镜状石英以及微观上的旋转碎斑和书斜构造显示璜茅-五城-屯溪韧性剪切带兼具左行和右行剪切的特征,而EBSD石英组构特征显示石英为中低温变形和低温变形的叠加,同样指示韧性剪切带具有多期活动特征,通过宏观上岩脉的变形判断韧性剪切带为先右行剪切,后左行剪切。结合本地区大地构造演化,初步推断为在印支-早燕山期的陆内造山形成了右行剪切韧性剪切带,而在晚燕山期则形成了左行的韧性剪切带;微观上,在韧性剪切带内的石英普遍具有波状消光、拔丝状拉长、亚颗粒化等膨凸和亚颗粒旋转动态重结晶,部分石英颗粒显微破裂作用形成布丁构造,书斜构造,局部可见压溶作用形成的压力影、对向不对称生长石英脉等,以及晶质塑性变形形成的旋转碎斑等,动态重结晶主要为膨突重结晶以及少量的亚颗粒旋转动态重结晶;长石无显着变形,仅少量双晶弯曲,指示主剪切带韧性变形温度不超过400℃。由长石、石英变质变形特征可以得出,韧性剪切带变形变质机制主要是在中低温条件下的位错滑移、显微-超显微破裂以及压溶作用;重结晶石英新晶粒粒径在镜下的测量结果显示,具有一定蚀变的糜棱岩与没有蚀变的糜棱岩的重结晶石英颗粒粒径无明显差别,均在0.015-0.025mm之间,利用石英动态重结晶新晶粒大小法对韧性剪切带差异应力进行计算,得到皖南地区璜茅-五城-屯溪韧性剪切带差应力值变化范围为74.97-106.08MPa;3)EBSD对韧性剪切带的石英组构分析显示,韧性剪切带中石英以中低温菱面滑移和低温底面滑移为主,说明韧性剪切带主要为中低温、低温变质环境;石英光轴表现为平行于b轴和c轴的点极密,叠加ac环带极密,即说明石英以柱面{10-10}滑移和菱面{10-11)叠加底面{0001}滑移为主,变形温度为中温、中低温(400~550℃)和低温(<400℃)。塑性变形机制和EBSD石英组构特征均显示韧性剪切带为中低温条件下的变质变形;4)宏微观运动学特征及EBSD石英组构特征显示璜茅-五城-屯溪韧性剪切带至少发生了两次韧性剪切活动,且先为右行韧性剪切,后为左行韧性剪切;5)石英、长石变形机制及EBSD石英组构指示的变质温度环境说明皖南地区璜茅-五城-屯溪韧性剪切带变质相主要为低绿片岩相-高绿片岩相,局部可达低-中角闪岩相。(2)系统研究了皖南地区璜茅—五城—屯溪韧性剪切带与金成矿关系,获得了皖南地区存在大型韧性剪切带及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充分证据。1)重点厘定了皖南地区璜茅—五城—屯溪大型韧性剪切带及其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进行了韧性剪切带的含金性评价;2)综合研究显示,璜茅-五城-屯溪剪切带为区内最主要控矿构造。区内金矿化可划分为糜棱岩型矿化、蚀变岩型矿化和石英脉型矿化,三种矿化类型空间上均产于韧性剪切带中,均与韧性剪切带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其中糜棱岩型矿化为同韧性剪切带矿化,其矿体产出直接受控于韧性剪切带;而蚀变岩型矿化和石英脉型矿化受叠加在韧性剪切带上的脆性破裂控制,时间上属后韧性剪切成矿,但其空间产出亦受韧性剪切带控制,特别是石英脉型矿体,其总体产状与韧性剪切带一致;3)将璜茅地区未受韧性剪切带作用的灵山花岗岩与韧性剪切带内长英质糜棱岩做金等相关元素含量对比,结果显示韧性剪切带对金等相关元素有明显的汇聚作用;将研究区内井潭组地层和晋宁期岩体进行金及相关元素含量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井潭组地层中与金相关的元素绝大部分含量高于灵山岩体,相对晋宁期岩体,井潭组地层可能为金矿成矿提供更充分的成矿元素;4)稀土元素分析显示井潭组地层与晋宁期灵山岩体配分模式一致,指示了两者可能为同源,而燕山期花岗岩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井潭组地层和晋宁期花岗岩具有明显的差别,显示出明显的富集轻稀土特征和不明显的负铕异常;而对金矿体的稀土元素分析显示其稀土配分模式与井潭组地层和晋宁期花岗岩相似而与燕山期岩体相差较大,指示成矿元素更可能来自于井潭组地层和灵山岩体,而与燕山期花岗岩关系较小;5)天井山金矿的黄铁矿和毒砂硫同位素δ34S值集中于两个区间:8‰~10‰和1‰~3‰,指示硫同位素组成具有深源和浅源混合的特征,且以浅源为主,三种矿化类型中黄铁矿、毒砂的634S值接近也可以说明其矿化过程具有一定连续性或继承性;6)热液成矿期流体包裹体具有3种类型:气液两相包裹体、纯气相包裹体和含CO2的三相包裹体,其中以气液两相包裹体为主。包裹体测温显示,在第Ⅰ、Ⅱ成矿阶段,均一温度呈现明显的两个最佳均一温度区间,分别集中于125~150℃之间和225~275℃之间,说明成矿流体可能为两种流体的混合;随着成矿作用进行,从矿化阶段早期到晚期,流体的温度、盐度和压力总体均显示出由高到低的变化趋势,特别是温度和压力变化明显,流体密度则在较小范围内波动,略微显示出由低到高的变化趋势。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δ180H20值为-8.93~1.5%o,δD值为-76.4~-62.8%o,三个主要成矿阶段的氢氧同位素值均落入岩浆水、变质水与大气降水线之间的位置,显示成矿流体为岩浆水或变质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特征,并且伴随矿化过程大气降水的比例不断升高,最后以大气降水为主;7)韧性剪切带与金矿的空间关系显示,韧性剪切带控制了金矿在区域内的分布,也控制了不同矿化类型的空间展布,其中小贺为强应变带发育区,以糜棱岩型和蚀变岩型矿化为主;产于主剪切带中的金矿体主要呈透镜状,似脉状,产于强烈韧性变形的剪切蚀变带中,产状与糜棱面理一致,而且矿脉倾伏方向和倾伏角也与糜棱面理上线理一致,显示主剪切带对金矿体的三维空间控制;而产于其上盘次级剪切带中的天井山、田子坑、白石坑、金背坞、捉马矿段则以弱应变域的脆性破裂为主,形成含金石英脉型矿化;7)深入探讨了韧性剪切带结构与金矿化富集、金矿体定位的对应匹配关系,重点查明了皖南地区韧性剪切带与金成矿作用的时空关系和成生联系,建立了皖南地区韧性剪切带控矿模式。认为本区金成矿过程与陈柏林等(1999)提出的长期活动韧性剪切带多种金矿化类型叠加模式一致,所以皖南地区金矿应属于韧性剪切带型金矿。(3)天井山金矿是一个发育石英脉型矿化、蚀变岩型矿化和糜棱岩型矿化的多矿化类型复合金矿化体系,各矿化类型之间的时空配置具有密切的内在成生联系,组合产出特征明显。成矿演化宏观结构划分为初始沉积期、构造-岩浆作用预富集期和内生热液富集期,主成矿期成矿演化的微观结构划分为Ⅰ.微量金-石英阶段;Ⅱ.金-单一硫化物-石英阶段;Ⅲ.金-多金属硫化物-石英阶段;Ⅳ.微量金-萤石-方解石-石英阶段。天井山金矿为典型的韧性剪切带型金矿,但其主成矿阶段表现为晚期脆性破裂控矿;从控矿构造、矿物标型、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的系统分析表明,天井山金矿的矿床规模应与大背坞金矿相当,后者之所以成为大型金矿,主要是充分开发利用了糜棱岩型和蚀变岩型低品位矿石,而天井山金矿目前则仅限于开采浅部的石英脉型矿石。(4)突破前人只在外接触带浅变质碎屑岩中找含金石英脉型矿的禁区,明确提出应关注和重视内接触带的花岗岩型糜棱岩带的找矿工作。因为野外工作发现在同一条韧性剪切带中,外接触带的构造变形主要表现为劈理化带、片理化带和千枚岩带;而内接触带的花岗质岩石则以糜棱岩带和碎粒岩带为特征,提出了沿袭内接触带发育的含金韧性剪切带(岩体内接触带300米范围内),有可能发现规模型花岗糜棱岩型和蚀变岩型金矿体的新认识。目前已在天井山XJ9的106米中段进入岩体80多米处见0.6—1.46米厚的花岗糜棱岩型矿体,以毒砂、黄铁矿为主,含金品位O.n—n克吨,延长已工程控制>80米。其可能为皖南金矿的勘查提供新对象,并孕育新突破;发现并评价了二种新的金矿化类型:即花岗糜棱岩型(200中段、XJ6等)和含金蚀变岩型。其中后者已成为矿山的主要开采对象和地勘单位的主要勘查对象,但前者尚未得到应有重视;大力倡导重视和加强低品位矿石的开发利用,并取得了极为显着的社会、经济效益。具体表现为:天井山金矿成为皖南地区首个储量过吨的成型金矿床,并被国家授予“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企业”。

朱玉娣[2](2014)在《浙西桐村斑岩钼铜矿含矿花岗岩成岩成矿作用》文中研究表明桐村中型斑岩钼铜矿床地处江山—绍兴断裂带北侧的浙西拗陷,邻近江南台隆。桐村矿区隶属钦州—杭州成矿带,该带汇集了德兴、金山和银山等一大批矿床,是我国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区。浙江金属矿规模小且贫乏,桐村矿床的发现为浙江多金属找矿提供了现实的研究靶区,深入研究桐村矿床有利于提高对浙西中生代斑岩型矿床的认识。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本文利用岩相学、元素地球化学、Rb-Sr、Sm-Nd同位素地球化学、SHRIMP锆石U-Pb年代学、锆石原位Hf同位素地球化学及H、O、S、Pb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等多种手段,研究桐村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岩成矿作用,评价花岗岩含矿性的制约因素,并将其与德兴斑岩铜矿进行全面对比,取得以下进展:(1)SHRIMP锆石U-Pb结果表明,桐村3个岩体形成于中—晚侏罗世,年龄分别为169±2Ma、166±2Ma、157~168Ma。含矿岩体为I型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富集Rb、Ba、K、U、Th等,亏损Nb、Ta、Zr、Hf、HREE等,具弱Eu负异常,显示岛弧特征;(2)桐村花岗岩具低εNd(t)(–5.8~–0.8)、低TDM(0.80~1.95)、高初始87Sr/86Sr比值(0.7038~0.7143)、宽泛的εHf(t)值(–16.1~15.2)和TDM值(0.60~1.79Ga),表明桐村花岗岩形成于中—晚侏罗世岩石圈伸展体制下,热的软流圈地幔加热新元古代岛弧下地壳使其发生部分熔融;(3)流体包裹体与稳定同位素显示,桐村矿床成矿流体为低温、低盐度的水盐流体和CO2三相流体,成矿物质以下地壳为主,部分来自地幔;(4)桐村岩石偏酸、强氧化、高分异、高分离结晶程度,钼铜矿化潜力大;(5)与德兴铜矿的对比表明,岩石偏酸、高分异与较多地壳混染导致桐村矿床以钼为主,低温、低盐度、缺乏沸腾的成矿流体、较低的岩浆温度与较大的成矿深度限制了桐村矿床的规模。本文的主要创新有发现了古元古代(2.3~1.8Ga)及新元古代(~0.8Ga)地壳增生的同位素证据;将中型钼铜矿与超大型铜钼矿进行全面对比,确定了限制矿床矿种与规模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岩浆岩成矿偏爱性。总的来说,桐村矿床的3个杂岩体深部相连,实为同一岩浆源区幕式侵位的结果,形成于中生代岩石圈减薄、下地壳增厚的陆内背景下。成矿深度较大,产出Mo的潜力大于Cu。矿床低温热年代学和熔融包裹体等方面尚待研究。

刘志远[3](2005)在《赣东北乐华—德兴成矿带成矿环境与成矿作用》文中研究表明赣东北乐华—德兴成矿带大地构造位置隶属于华南中部多期碰撞造山带。之前对该造山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形成机制、超高压变质岩带的形成地球动力学背景等问题,而对于造山带中大规模成矿作用与造山作用之间联系研究相对较弱。因此,本文以造山作用与成矿作用之间的耦合机制为主线,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 在深入研究区域构造演化、前震旦纪变质地层、火山岩和岩浆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基础上,总结了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 在系统分析典型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的基础上,研究了造山带范围内区域构造—岩浆—流体成岩成矿系统组成特征及演化,探讨了造山作用与成岩成矿作用的时空耦合关系。 (3) 将以上研究成果应用到成矿带内成矿预测的实际工作中,优选了成矿远景区和预测找矿靶区。 经过深入系统研究,主要取得如下新的进展和认识: (1) 确定赣东北乐德成矿带处于华南中部多期碰撞造山带之赣东北蛇绿混杂岩亚带及万年构造单元。这一区域自中元古代以来主要经历了晋宁、加里东、印支和燕山期四个构造旋回以及褶皱基底形成、洋陆转化和陆内发展三大阶段,是一个经历多期造山作用的复合体。 (2) 通过对成矿带内金山、乐华、德兴及银山四个典型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研究,确定了其成因类型。 通过对金山金矿床岩石化学成分、微量元素、同位素及流体包裹体的测试分析,首次确定了金山金矿区的硅质岩为热水沉积成因,并探讨了热水沉积作用与成矿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总结了金山金矿床形成演化的全过程:即成矿经历了初始矿源层→区域变质→动力变质→热水沉积→叠加改造五个阶段。 (3) 本文从构造体系、深源岩浆体系和流体体系对成岩成矿的控制作用等三方面对乐德成矿带成岩成矿作用进行了系统分析: 由赣东北深断裂带及其衍生的次级构造所组成的构造体系是控制区域地质特征的关键因素。其长期性与脉动性活动的特点,引发中—新元古代大规模海相火山喷发和中生代区域性的Ⅰ型花岗岩浆活动,把深部大量的成矿物质带至地壳浅部,为本区大规模多金属成矿奠定了充分的物质基础;成矿流体体系与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同样密切相关,不同时代的不同成矿作用形成不同成因类型的含矿热流体。

刘红樱,谢志仁,戚建中[4](2002)在《浙赣皖相邻区富金斑岩体系成矿物理化学及物源》文中指出将区内与燕山早期Ⅰ型中酸性岩浆岩类有关的铜金系列各种不同类型的金属矿床视为含金斑岩成矿体系的某个组成部分。研究表明:富金斑岩体系成矿温度为77~447℃、成矿压力19×105~789×105Pa(相当于73~2978.5m的深度),显示出富金斑岩体系成矿温压变化较大的特点。体系成矿流体w(NaCleq)为0.1%~21.2%,主要为中低盐度成矿流体;成矿流体相对高Ca2+、HCO3-和H2O,且HCO3->SO2-4>Cl->F-。体系成矿流体物理化学特征参数相差较大,总体是F-/Cl-<1,CO2/H2O≤1。成矿流体pH值显示其为酸-弱碱性,fO2(10-35.7-10-61.8Pa)、Eh值(-0.34~-2.02)低,成矿环境为还原环境,但不同矿区或同一矿区不同期次的成矿流体差别较大,总体随温度下降而降低。成矿物质显示为混合源,但不同矿床及同一矿床的不同成矿期次,混合的比例有所不同。

二、浙赣皖相邻区富金斑岩体系成矿物理化学及物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浙赣皖相邻区富金斑岩体系成矿物理化学及物源(论文提纲范文)

(1)皖南地区大型韧性剪切带及其与金成矿作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与主要任务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成矿地质背景
        1.3.2 金矿化类型及其空间分布
        1.3.3 前人主要研究工作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主要技术路线
    1.5 工作概况及主要完成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与进展
        1.6.1 主要成果
        1.6.2 主要进展
第二章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主要特征、研究方法与研究进展
    2.1 韧性剪切带金矿床的主要特征
        2.1.1 矿床基本特征
        2.1.2 韧性剪切带的成矿作用特征
        2.1.3 成矿规律与成矿过程
    2.2 韧性剪切带金矿床的主要研究方法
        2.2.1 韧性剪切带金矿床研究的核心方法
        2.2.2 显微构造分析—韧性剪切带构造的主要研究方法
    2.3 国内外韧性剪切带及其与金成矿关系研究现状
        2.3.1 韧性剪切带与金成矿
        2.3.2 含金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研究的主要进展
        2.3.3 与大型韧性剪切带相关的金成矿作用研究
第三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3.1 大地构造背景
    3.2 区域地层
    3.3 区域构造
    3.4 区域岩浆岩
    3.5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3.5.1 地球物理特征
        3.5.2 地球化学特征
第四章 五成-屯溪韧性剪切带的厘定与表征
    4.1 韧性剪切带宏观变形特征
        4.1.1 大片剖面(Ⅰ号剖面)
        4.1.2 捉马—竹下剖面(Ⅱ号剖面)
        4.1.3 小贺-古积田剖面(Ⅲ号剖面)
        4.1.4 捉马-白石坑剖面(Ⅳ号剖面)
        4.1.5 天井山剖面(Ⅴ号剖面)
        4.1.6 韩家剖面(Ⅵ号剖面)
        4.1.7 璜茅剖面(Ⅶ号剖面)
        4.1.8 其他观察点及短剖面
        4.1.9 线理、面理特征
        4.1.10 小结
    4.2 韧性剪切带微观变形特征及其变形机制
        4.2.1 璜茅-五城-屯溪韧性剪切带微观特征
        4.2.2 糜棱岩塑性变形机制
    4.3 大型韧性剪切带特征及EBSD石英组构分析
        4.3.1 璜茅—五城—屯溪韧性剪切带
        4.3.2 宏观变形特征及运动学特征
        4.3.3 微观变形特征及变形机制
        4.3.4 长英质糜棱岩差异应力估算
        4.3.5 EBSD石英组构分析
        4.3.6 初步结论
第五章 韧性剪切带与金成矿作用关系
    5.1 区域内典型矿床(点)研究—以天井山地区为例
        5.1.1 天井山金矿
        5.1.2 小贺金矿点
        5.1.3 白石坑金矿点
        5.1.4 捉马金矿点
        5.1.5 新岭脚金矿点
        5.1.6 大片金矿点
        5.1.7 璜尖金矿点
        5.1.8 小贺砷-铅锌-金多金属矿点
        5.1.9 九亩丘银-铅-锌多金属矿点
    5.2 韧性剪切带形成与金矿形成的时间关系
    5.3 韧性剪切带与金成矿的空间关系
        5.3.1 受主剪切带控制的矿床特征
        5.3.2 受次级剪切带控制的矿床特征
    5.4 韧性剪切带形成与金矿形成的物源关系
        5.4.1 微量元素特征
        5.4.2 稀土元素特征及其反应的成矿物源信息
        5.4.3 硫同位素示踪
        5.4.4 流体包裹体特征
    5.5 小结
第六章 金矿化的时空结构及富集规律
    6.1 成矿演化及其时间结构特征
        6.1.1 成矿演化的宏观结构特征
        6.1.2 成矿演化的微观结构特征
        6.1.3 成矿演化与金矿化富集关系
    6.2 金矿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结构
        6.2.1 金矿化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6.2.2 金矿化的空间结构特征
    6.3 主要矿物的标型特征研究
        6.3.1 含矿石英的标型特征
        6.3.2 含金黄铁矿的标型特征
        6.3.3 金矿物标型特征
    6.4 与金山金矿床的对比研究
        6.4.1 金山金矿床的主要成矿特征
        6.4.2 研究区与金山金矿床的对比研究
第七章 主要结论及工作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新进展和新认识
    7.3 进一步找矿工作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浙西桐村斑岩钼铜矿含矿花岗岩成岩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1.1 国内外斑岩钼(铜)矿床研究现状
        1.1.2 钦杭成矿带浙西段研究进展
        1.1.3 桐村矿床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工作量
    1.4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
    2.1 区域构造演化
        2.1.1 基底构造演化
        2.1.2 浙西地质发展简史
    2.2 地层
    2.3 构造
    2.4 岩浆岩
    2.5 矿产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层
        3.1.1 寒武系西阳山组( 3x)
        3.1.2 奥陶系
        3.1.3 第四系(Q)
    3.2 构造
    3.3 岩浆岩
    3.4 矿体地质特征
        3.4.1 矿体产状、规模
        3.4.2 矿石特征
        3.4.3 围岩蚀变
        3.4.4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第4章 与成矿有关的花岗岩类岩浆作用
    4.1 岩相学特征
    4.2 年代学特征
        4.2.1 分析方法
        4.2.2 测试结果
    4.3 地球化学特征
        4.3.1 热液蚀变影响
        4.3.2 主微量元素
        4.3.3 Sr-Nd 同位素
        4.3.4 锆石原位 Hf 同位素
    4.4 岩石成因
        4.4.1 花岗岩类型
        4.4.2 构造背景
        4.4.3 岩浆源区
        4.4.4 壳幔混合方式及比例
        4.4.5 成因模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成矿作用地球化学特征
    5.1 流体包裹体
        5.1.1 斑岩钼铜矿床流体包裹体一般特征
        5.1.2 桐村矿区成矿流体特征
    5.2 H、O 同位素
        5.2.1 样品制备及测试方法
        5.2.2 测试结果
    5.3 S 同位素
        5.3.1 样品制备及测试方法
        5.3.2 测试结果
    5.4 Pb 同位素
        5.4.1 测试方法
        5.4.2 测试结果
    5.5 成矿作用讨论
        5.5.1 成矿时代
        5.5.2 成矿物质来源
        5.5.3 成矿模式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讨论
    6.1 岩浆岩含矿性
        6.1.1 氧化度
        6.1.2 组成
        6.1.3 演化度
        6.1.4 分离结晶
        6.1.5 岩浆温度
    6.2 与德兴斑岩铜矿的对比
        6.2.1 构造背景
        6.2.2 成岩成矿时代
        6.2.3 花岗岩成分、结构、性质
        6.2.4 成矿流体
        6.2.5 岩浆源区
        6.2.6 成矿深度
        6.2.7 围岩蚀变
        6.2.8 裂隙密度
    6.3 岩浆岩成矿专属性与偏爱性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图版
表 4-3 桐村矿区岩浆岩 SHRIMP 锆石 U-Pb 测年数据及锆石原位 Hf 数据
表 4-4 桐村矿区花岗岩主、微量元素数据
表 4-5 桐村矿区花岗岩 Rb-Sr 及 Sm-Nd 同位素数据
简介

(3)赣东北乐华—德兴成矿带成矿环境与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言
    1.1 选题目的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研究简史
        1.2.2 造山带研究现状
        1.2.3 大规模成矿作用与超大型矿床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案
        1.3.1 指导思想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主要成果
        1.3.4 技术路线和实物工作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环境
    2.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及构造单元划分
        2.1.1 扬子地块之九岭构造单元
        2.1.2 华南中部多期碰撞造山带
        2.1.3 华夏地块之北武夷构造单元
    2.2 区域地层
        2.2.1 赣东北前震旦纪地层划分沿革
        2.2.2 沉积层序
    2.3 区域岩浆岩
        2.3.1 岩浆活动期次
        2.3.2 岩浆岩的成因及演化
    2.4 区域地质构造
        2.4.1 深部构造
        2.4.2 褶皱构造
        2.4.3 断裂构造
        2.4.4 中生代断陷-火山盆地
    2.5 变质作用
        2.5.1 区域变质作用
        2.5.2 动力变质作用
        2.5.3 接触变质作用与岩浆期后热液蚀变
    2.6 构造演化
        2.6.1 多期碰撞造山带
        2.6.2 构造旋回
    2.7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7.1 岩石磁性特征
        2.7.2 岩石密度特征
        2.7.3 区域重力场特征
        2.7.4 区域磁异常特征
    2.8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8.1 地层地球化学特征
        2.8.2 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2.8.3 赣东北深断裂带的地球化学特征
第三章 区域矿床地质
    3.1 韧性剪切带型金山金矿床
        3.1.1 矿床地质
        3.1.2 围岩蚀变及分带
        3.1.3 矿体特征
        3.1.4 矿石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类型
        3.1.5 矿物共生组合及成矿阶段划分
        3.1.6 矿床地球化学异常
        3.1.7 矿床成因
    3.2 海底火山喷流-热水沉积型乐华多金属矿床
        3.2.1 成矿构造背景
        3.2.2 赋矿地层及含矿建造
        3.2.3 控矿构造特征
        3.2.4 岩浆活动
        3.2.5 矿体特征
        3.2.6 热水沉积成矿特征
        3.2.7 矿床成因
    3.3 斑岩型德兴铜矿床
        3.3.1 花岗闪长斑岩
        3.3.2 矿区地质
        3.3.3 矿体特征
        3.3.4 蚀变—矿化分带模式
        3.3.5 矿石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类型
        3.3.6 矿物共生组合与成矿期次划分
        3.3.7 矿床成因
    3.4 火山-次火山热液型银山多金属矿床
        3.4.1 火山岩(体)地质
        3.4.2 矿区地质
        3.4.3 矿体形态
        3.4.4 围岩蚀变及矿化分带
        3.4.5 矿石类型及其结构构造
        3.4.6 矿物共生组合与成矿阶段划分
        3.4.7 矿床成因
    3.5 小结
第四章 成矿带构造—岩浆—流体成岩成矿系统及其演化
    4.1 元古宙成岩成矿体系
    4.2 古生代成岩成矿体系
    4.3 中生代成岩成矿体系
    4.4 成岩成矿系统分析
        4.4.1 成岩成矿构造体系
        4.4.2 深源岩浆作用体系
        4.4.3 成矿流体体系
    4.5 区域成矿系列
        4.5.1 元古宙动力变质金成矿系列
        4.5.2 古生代海底火山喷流—热水沉积锰铅锌银铜成矿系列
        4.5.3 中生代火山-次火山—斑岩型铜金多金属成矿系列
        4.5.4 成矿系列之间的联系
    4.6 小结
第五章 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
    5.1 成矿规律
        5.1.1 矿床的空间分布规律
        5.1.2 区域成矿时间规律与造山作用的祸合关系
        5.1.3 德兴地区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形成及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发生
    5.2 成矿带区域成矿模式
    5.3 小结
第六章 成矿预测
    6.1 成矿带找矿标志
        6.1.1 区域找矿标志
        6.1.2 矿床找矿标志
    6.2 成矿远景区
    6.3 找矿靶区
        6.3.1 金山金矿床深部预测找矿靶区
        6.3.2 朱林预测找矿靶区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读博期间的主要成果
作者简介
图版

(4)浙赣皖相邻区富金斑岩体系成矿物理化学及物源(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富金斑岩体系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2.1 成矿温压条件
    2.2 成矿流体盐度
    2.3 成矿流体成分
    2.4 成矿流体物理化学特征参数
3 物质来源
    3.1 成矿元素源
    3.2 水源
    3.3 铅源
4 富金斑岩体系的一般成因机制

四、浙赣皖相邻区富金斑岩体系成矿物理化学及物源(论文参考文献)

  • [1]皖南地区大型韧性剪切带及其与金成矿作用关系研究[D]. 陈昌明. 中国地质大学, 2016(02)
  • [2]浙西桐村斑岩钼铜矿含矿花岗岩成岩成矿作用[D]. 朱玉娣.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12)
  • [3]赣东北乐华—德兴成矿带成矿环境与成矿作用[D]. 刘志远. 东北大学, 2005(11)
  • [4]浙赣皖相邻区富金斑岩体系成矿物理化学及物源[J]. 刘红樱,谢志仁,戚建中. 矿床地质, 2002(S1)

标签:;  ;  ;  ;  ;  

浙赣皖邻区富金斑岩系统成矿物理化学及物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