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单片机系统中实现人机通信的几种方法

浅谈单片机系统中实现人机通信的几种方法

一、浅谈单片机系统人机通信实现的几种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黄云龙[1](2021)在《麦苗生长舱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养殖业和种植业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当今养殖比较热门的牛羊等食草动物,饲养用的食物通常为牧草,部分地区由于牧草稀缺,大麦苗可以成为很好的替代品。大麦苗含有大量维生素C、胡萝卜素和抗氧化酵素,是一种高营养的食材。而且大麦苗培育的周期非常短、营养价值高,同时能制作为保健食品,具有较高的市场需求。随着大麦苗需求量日益剧增,人们对于大麦苗的质量要求也不断增高,传统的种植方法不能满足随时种植出新鲜优质的大麦苗。植物生长舱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产物,通过温度、湿度、光照、CO2浓度等相关传感器以及控制系统设备,使生长舱内植物的生长条件达到适宜的一种种植方法,也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本文主要研究了植物生长舱控制系统,具体而言包括:1、本文基于STM32设计了一种麦苗生长舱控制系统,该生长舱配备空调,风机,水泵,温湿度传感器,控制器,电磁阀等设备构成控制麦苗萌发和生长的温湿度控制系统,风循环系统,换气循环系统,灯光系统,灌溉系统,人机交互系统。可以通过显示器监控生长舱的温湿度,和各个设备的运行状态。保证适宜的生长的环境,使用时只需提供种子,给生长舱供电供水,操作简单,该生长舱可无视外界环境因素,短时间培育出大量的无污染优质麦苗,满足人们对于高质量麦苗需求。2、对生长舱控制系统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卡尔曼滤波算法处理,一方面可以改善传感器自身精度,同时克服一定过程噪声的影响。通过仿真的方法对比了直接使用传感器读取数据和卡尔曼滤波数据的误差,表明使用卡尔曼滤波算法有效,同时发现对于被测量变化较慢的参数滤波的效果更好3、基于2的滤波算法对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传感器采集数据滤波,结合大麦种子萌发的其他环境参数,光照黑暗比、光照周期时间、种子重量作为输入参数。分别通过非线性回归(Nonlinear Regression,NLR)和多层感知机(Multilayer Perceptron,MLP),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等模型来预测种子萌发生长约160小时后的平均生长高度、麦苗重量和种子重量干燥比。通过三种模型对50组试验数据的预测结果比较分析然后使用较优的模型对不同生长条件下的麦苗高度和麦苗种子重量比进行预测,找到麦苗最优的生长环境。实际种植效果和预测基本一致,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常炳乾[2](2021)在《基于旋转磁场的电场源方位估计装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安全稳定的电力供应对保障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尤为重要,是电网建设的主要目标。目前,电力设施的运行和检修中,因设备故障或误操作等情况导致的触电事故时有发生。市面既有测电装置可探测到周围存在电场源,却不能对电场源进行实时监测,难以鉴定场源大概方位,在现场环境较复杂的电力作业场所中,不能及时排除危险。本文以旋转磁场和部分电容理论技术为核心,提出一种能实时监测的非接触电场源方位估计装置。本文完成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大量的国内外文献的研究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现有的验电器和非接触电场测量系统的优缺点以及现有的电场测量装置存在的问题。(2)基于经典的电磁场理论,选定有限元法作为电场的数值计算方法,建立了高电压等级的单回输电线路和市电电缆的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对输电线路瞬态和稳态下的电场分布情况进行了仿真。(3)提出了一种利用旋转磁场和部分电容理论探测电场源方位的新方法。(4)阐述了用软件相敏检波和二分法对调幅波信号进行解调的方法,并进行了仿真验证。(5)对非接触电场源方位探测系统的硬件部分进行设计,完成了单片机的最小系统,信号调理电路以及人机交互等模块的设计。(6)完成了检测装置的软件设计,具体包括:旋转磁场发生相关的软件编程;信号的接收与存储;软件相敏检波和二分法处理数据的相关程序。(7)利用非接触电场源方位估计装置对市电电缆进行实际测量,验证了探测方法的正确性和所设计装置的准确性。综上,本文设计研究的非接触电场源方位估计装置具有使用灵活、便携、成本低、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不仅可以实时监测周围是否存在电场源并提醒作业者及时远离,还能对电场源的大概方位进行提示,可以极大程度的减少触电事故的发生。本设计策略及实现的装置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贺肖影[3](2021)在《基于μLED微光瞄具检测仪光源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微光瞄具是夜间作战的主要设备,用于夜间观察和瞄准,是现代士兵作战的重要装备之一,对其检测和评估尤为重要。微光瞄具检测需要模拟特定的微光光源,现有的微光模拟技术大多数采用白炽灯和卤素灯,这两种光源所构成的微光光源存在光照均匀性差、照度稳定性低、光谱匹配度低和参数不可连续调整等缺点。因此,开展一种基于柔性微阵列LED(简称μLED)的微光瞄具检测仪光源技术研究,对微光瞄具检定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现有的微光模拟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μLED阵列的微光模拟方法;利用分峰拟合确定了需要8种峰值波长不同的μLED阵列,共计48片;经过Trace Pro软件仿真确定了μLED的环形排列方式;根据微光瞄具性能检测要求,选择了直径为60mm,光谱为380nm~780nm带通滤光片和内径为300mm,开口直径为50mm的积分球;根据微光瞄具的视场、分辨率和最大通光孔径等参数,确定了平行光管的视场为10°、通光孔径为120mm以及焦距为600mm,并采用Zemax对其进行优化设计;设计了光源控制电路,其中包括以STM32F103作为核心的主控模块;提出了多通道低压恒流驱动方式,设计了光源的驱动控制模块和光照度切换模块。编写了微光光源系统的人机交互模块程序,实现了微光光源实时连续可调和光照度挡位切换。通过测试,验证该系统可提供光照度为1×10-1lx、1×10-2lx、1×10-3lx和1×10-4lx~2×10-4lx的四种连续可调微光环境,光谱范围可达380nm~780nm、光照不均匀度和光照不稳定度均小于5%。在实验室的条件下,为微光瞄具的性能检测提供连续可调的微光环境。

雷佳[4](2021)在《基于微纳米推刀芯片的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机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是一种常用的医疗诊断方法,主要用于判断肿瘤的良恶性及其来源等。但是,目前国内商用的免疫组化设备的实验流程繁琐,特别是大部分国内外设备对于免疫组化实验过程的一些关键步骤仍然手工操作,因此实验周期较长,难以实现完全的自动化操作,效率较低。面对现今庞大的医疗诊断需求,构建全自动的免疫组化设备是进行高效率医疗诊断的关键。基于全自动免疫组化设备对医疗诊断的重要意义,本论文针对现有的免疫组化设备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微纳加工技术的微纳米推刀芯片,从而优化了免疫组化实验流程,并且结合主控模块、电机驱动模块、PID温度控制模块以及人机交互模块构建了全自动免疫组化雏形机,具体内容如下:(1)系统的介绍了免疫组化设备的背景与研究意义,对目前国内外免疫组化染色机的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国内外免疫组化设备发展现状引出了本论文的研究依据、主要内容和论文创新点。(2)全面的介绍了微纳加工技术的发展背景和应用,以及常用的微纳加工方法。结合微纳加工技术,设计并制作了用于全自动免疫组化设备的微纳米推刀芯片,该推刀芯片设计有一个长为50 mm、宽为20 mm以及深为80μm且具有一定储液能力的凹槽,这样既降低了反应试剂的用量,又保证了反应试剂和样本之间的均匀接触,显着的提高了免疫组化实验的染色效率,保证了染色反应高效稳定的进行。(3)在设计和制作的微纳米推刀芯片的基础上,结合免疫组化实验流程的需求,设计和优化了该芯片在全自动免疫组化设备中的运行动作。即在加样过程中,使推刀与水平放置的病理组织芯片呈15°夹角放置,可以利用虹吸原理将液体吸入推刀凹槽内,再通过平移芯片的方式可以排除微小气泡,确保全流程的免疫组化实验稳定高效的进行。(4)构建了一种基于微纳米推刀芯片的全自动免疫组化设备雏形机。该装置由主控模块、电机驱动模块、PID温控模块以及人机交互模块四个部分构成,保证了免疫组化设备的全自动运行。其中主控模块为核心模块,与迪文屏之间通过RS232串口实现人机交互,通过CAN通信给电机驱动板下指令执行实验动作以及给温控板下发指令对实验反应温度进行控制。本论文将微纳加工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应用到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的各个环节,通过微纳加工技术构建了具有微纳结构的推刀芯片保证了免疫组化实验流程的顺利进行;通过设计特殊的推刀芯片运动模式保证了免疫组化实验流程的自动化进行;通过结合主控模块、电机驱动以及温控系统实现了设备的全自动化运行,本论文构建的免疫组化染色雏形机能够在2小时40分钟内同时完成5个样本的快速高效自动化染色,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王智[5](2021)在《钻井动液面无线监测装置研制》文中研究表明在钻井过程中,当发生井漏失返时,需要尽快使用钻井动液面监测仪确定动液面位置,进而及时采取有效的堵漏措施。传统的钻井动液面监测仪需要监测人员井口监测,无法保证监测人员井口安全。为此本文在现有钻井动液面监测仪基础上研制了一种钻井动液面无线监测装置。首先,本文对钻井动液面监测仪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调研,然后根据钻井工艺特点,对钻井动液面无线监测装置进行功能需求分析,提出钻井动液面无线监测装置总体方案。其次,本文选用STM32G474RCT6单片机作为主控制器芯片,对其外围电路、电源电路、信号采集电路和ESP8266无线传输电路等进行设计,通过Keil MDK开发环境编写控制器主程序、ESP8266无线传输子程序等,实现信号的采集、上位机无线通信等功能;选用Qt Creator进行上位机软件的开发,实现动液面波形显示、动液面高度计算等功能。最后,对钻井动液面无线监测装置的承压转换器进行结构设计,结果表明承压转换器不仅可以将钻井动液面无线监测装置安装在井口四通两翼处,而且避免该装置在监测过程中可能引发的井控安全隐患。经高泉5井和乐探1井实际应用表明,本文研制的钻井动液面无线监测装置不仅避免了监测时井口安全隐患,而且满足钻井井控安全的需求,对提高钻井井控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和应用推广价值。

刘杨[6](2021)在《基于FPGA与单片机的数字高压表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气安全测试设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电气安全测试仪的输出信号作为标准源输入时对于数据测试结果有很大的影响。传统的测量方案需要的设备种类较多、测试接线较为复杂、工作效率低、成本高且集成度低,难以满足高压信号源评估的需求。针对这一现状,本课题在高压信号测量的研究基础上设计一台用于对电气安全测试仪输出的高压信号交直流电压、电流和频率进行综合测量的设备,这将对综合评估数字高压表设备具有重大的意义。本论文首先根据系统所要实现的功能,设计一个高性能的系统结构,然后根据所设计的结构分模块对系统进行设计。本文由高压衰减电路和电流/电压转换电路组成的双通道输入,可分别对信号进行测量。由于系统测量的对象是高压,所以必须有对高压进行衰减的外围电路并将其输出电压转换为ADC所能接受的输入电压范围。因为各种噪声的干扰,输入信号在传输的过程中会发生失真,所以需要在高压衰减电路之后添加滤波电路进行滤波。由于硬件滤波的方式不足以满足要求,故在高压表软件设计时使用数字滤波的方式提高信号质量。为了进行更好的频率测量,需要在滤波电路后增加一级整形电路。通过FPGA控制ADC进行数据采集,然后将采集到的数据经过fifo进行缓存并传输到单片机,最后单片机对数据进行处理并显示。经过测试,本课题研究的基于FPGA与单片机的数字高压表对高压信号的交直流电压、电流和频率参数的分别测量,测量结果满足设定的指标要求,实现了预期的功能。

杨博[7](2020)在《视觉/惯性/超宽带组合定位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民经济、科技的发展,移动机器人在人类生活乃至国家战略领域都有着越来越广阔的应用,其对于人类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在未知的环境中进行精确的定位是保证移动机器人自主导航以及完成各类任务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解决在无卫星信号情况下(室内环境为主),移动机器人在复杂未知环境里的自主定位问题为背景,结合视觉、惯性、超宽带传感器之间的互补性,针对视觉/惯性/超宽带组合导航系统的定位技术开展研究。从硬件到软件,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基于优化框架的视觉/惯性/超宽带组合系统,为工作在复杂未知环境下的移动机器人提供精确、鲁棒的定位信息。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视觉/惯性/超宽带组合定位系统的样机进行了总体设计。首先,选择了合适的双目视觉/惯性、超宽带传感器以及性能强大的中心处理器。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移动机器人底盘等硬件设备搭建了一套完整的移动机器人定位硬件系统。其次,基于通用的ROS机器人操作系统及其通讯机制,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移动机器人定位系统的软件平台。最后,在硬件及软件平台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完整的适用于多种环境,具有多种工作模式的视觉/惯性/超宽带组合定位算法。2.设计了基于点线双特征的双目视觉/惯性里程计。针对现有基于点特征的视觉或视觉/惯性里程计系统在昏暗、低纹理等复杂、结构化环境下点特征不易提取且容易丢失的问题,引入了与点特征互补的线特征,基于双目视觉,并结合IMU预积分技术、图优化方法,设计了一套完整的适用于移动机器人系统的基于点线双特征的双目视觉/惯性里程计系统。同时,通过选取关键帧、设计滑动窗口以及状态边缘化等方式抑制算法的计算复杂度,在保证算法精度的同时,使得算法实时运行。3.提出了基于图像块均匀采样的回环检测算法。针对现有回环检测技术在环境、光照、视角等变化较大情况下,检测效果较差的问题,引入图像块特征。对基于图像块的回环检测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分析了图像块特性对回环检测效果的影响。然后,据此,提出了图像块均匀采样的方法,从图像中提取出均匀分布且大小适中的图像块。进而,将此方法应用于回环检测算法中,提出了基于图像块均匀采样的回环检测算法。并通过公开数据集实验表明了该方法能够更精准的进行图像描述,在复杂环境下有效提高回环检测的准确性。4.提出了基于图像块的图像重定位算法。本论文针对现有视觉重定位算法在利用稀疏三维点云进行重定位时,精度很低的问题。在基于图像块均匀采样的回环检测算法基础上,进一步设计了基于图像块的重定位算法。其中,重点设计了从图像块到特征点这样自上而下的特征匹配算法。先利用图像块特征进行图片间的图像块匹配,然后,在匹配上的图像块间进行点特征的匹配,最后又可以通过点特征匹配的结果来进一步消除图像块匹配的误差,从而获取高精度、高质量的特征匹配效果。我们将该自上而下的特征匹配算法用于基于稀疏三维点云的重定位算法中,大幅提高了在稀疏三维点云下视觉重定位的精度。5.设计了基于优化框架的视觉/惯性/超宽带组合定位系统。首先,将能够独立使用的基于图像块均匀采样的回环检测算法与重定位算法和基于点线双特征的双目视觉/惯性里程计进行融合,利用回环检测算法与重定位模块,抑制视觉/惯性里程计的累计误差。然后,针对视觉/惯性组合系统固有的无法进行全局定位,同时,仍然受累计误差影响的问题,引入了没有定位累计误差的超宽带传感器。设计了基于优化方法的超宽带定位算法,并且,构建了基于优化的超宽带/视觉/惯性组合框架。该框架利用超宽带传感器建立载体位置的全局约束,同时,利用视觉/惯性组合系统建立载体的相对位姿约束,从而有效的将超宽带定位算法与设计的视觉/惯性组合系统融合起来,使得系统在一个统一固定的坐标系中估计载体的位姿,并进一步提高系统的精度与鲁棒性。6.在视觉/惯性/超宽带组合系统的样机上进行了实际环境下的样机实验。以验证设计的样机及视觉/惯性/超宽带组合定位系统能够在复杂未知的环境下为移动机器人提供稳定的位姿信息。在实验中,分别验证了良好环境下,有光照变化、弱纹理环境下以及有传感器失效环境下视觉/惯性/超宽带组合系统的运行情况。实验表明,无论何种情况,设计的系统能够根据环境无缝切换到相应的工作模式下,并提供一个稳定的、具有较高精度的位姿信息。

李晓阳[8](2020)在《智能道路标线系统研究设计》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我国GDP的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公路里程和汽车数量都呈爆炸式增长,导致城市交通状况问题越来越多,急需加强城市道路建设,对各类交通标志标线的喷涂需求量非常大。并且大量现有道路标线存在严重磨损残破等问题,急需更新和修补,对道路划线的需求同样非常大。因此,当前道路标线的划线工作十分繁重。目前国内划线工作主要采用手扶式划线设备和车载式划线设备,这两种划线方式效率较低、精度不高,而且工作量较大,已不能满足道路的划线需求。因此,研究一款精准、稳定、快速、智能的标线设备,提高道路标线效率和质量,实现道路标线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是道路标线领域的迫切需求。针对国内道路标线存在的问题以及道路标线设备的现状,本课题研究设计了一套能够实现按需自动喷涂各种标线图形和字符的智能道路标线系统,为实现道路标线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奠定基础。首先,对智能道路标线系统进行了功能要求和原理分析,并采用模块化思想进行了整体方案设计,在此基础上,对该系统主要包含的ARM控制决策、图形库支持、标线设备运动控制、喷涂控制、道路信息传感分析和人机界面交互六个组成模块分别进行了功能分析设计。其次,对智能道路标线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设计,主要包括主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系统和喷涂控制系统。主控系统以ARM控制系统为核心进行设计,具体使用的是STM32系列的处理器,主要负责整个标线系统的运行控制;运动控制系统利用道路信息传感分析模块,得到设备机体的定位信息,通过驱动直流无刷电机实现机体行进速度和方向的控制;喷涂控制系统包括涂料供给和喷头控制两部分,与其他控制系统配合,实现所需图形或字符的喷涂。智能道路标线系统的图形库是整个标线系统的灵魂,系统喷涂功能的实现都是以它提供的数据作为支持。图形库支持模块设计主要包括各类图形标线的图形库设计和字符标线的字库设计,图形库采用外部Flash的存储方式,根据道路标线的特点分类设计图形库的数据获取和调用存储方案,建立图形库时采用位图表示方式记录道路标线的点阵数据,利用字模数据表示需要喷涂的标语。图形库建立后,根据人机界面传送的喷涂信息,调用图形库中的数据至控制器缓存区,由喷涂控制系统将缓存区数据转化为喷头电磁阀的开关信号,喷涂时喷涂驱动动作时序与编码器发出的脉冲信号实现联动,保证喷涂工作的稳定运行。除此之外,线条型标线的喷涂实现无需调用图形库,可直接根据用户输入数据控制喷涂实现。智能道路标线系统的人机界面交互模块是用户与设备交流的桥梁,本课题采用组态触摸屏作为人机界面载体,触摸屏与控制器之间采用RS485接口连接,通信遵从Modbus协议,触摸屏人机界面中共包含三级菜单,涵盖了所有的系统功能。用户通过人机界面进行操作,选择需要喷涂的标线或字符,控制器接收人机界面传送的数据和喷涂请求,调用相应地址的点阵数据,将其转化成喷头阵列电磁阀的控制信息,从而完成所选图形的喷涂。在前面设计的基础上,搭建了智能道路标线系统的原型,并进行了初步的系统性能测试和喷涂实验效果测试;实验效果相对较好,系统运行稳定,并且能够实现标线系统的喷涂功能,但仍然存在喷涂的标线周围有毛刺,标线表面涂料不均等问题,需要选用精度更高的喷头和性能更为良好的硬件结构进行完善,保证良好的喷涂效果。

张少刚[9](2020)在《基于PIC单片机的平台化医用冷柜温度控制器设计》文中指出医用冷柜主要用来存储药品、疫苗、血液制品、生物制剂等相关产品,确保产品在生产、存储和使用过程中能够达到全程低温状态,防止产品质变,而温度控制器作为医用冷柜的核心元件,它的质量决定了医用冷柜的使用效果。目前医用冷柜性能的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温度控制器的性能要求日益扩展,根据医用冷柜温度控制器的实际应用情况,设计一款具有平台化的温度控制器,以此为平台根据不同种类医用冷柜的使用需求进行功能扩展,既能大幅提升零部件的通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又能适应大规模客户化定制的生产模式。本文设计了一款基于PIC(Programmable Interrupt Controller)单片机的平台化医用冷柜温度控制器。通过串口通信,实现处理器与人机界面的通信、数据传输和存储功能。用户通过操作人机界面,可以实现温度信号的检测和采集、控制算法的控制、数据的存储、历史数据的显示、系统运行状态的监控和系统的设置等功能。并将硬件接口与应用程序设计成可修改、可组合、可继承的模块,通过人机界面的应用组态,可进行后续的功能扩展,实现温度控制器系统的平台化。所设计的平台化温度控制器的硬件开发平台主要由基于哈佛结构的高性能RISC内核的8位中档单片机PIC16F19197和外围设备组成。设计了平台化医用冷柜温度控制器接口功能模块,主要包括单片机最小系统、联网通信接口、信号处理电路、电池管理电路、继电器驱动电路、AD转换接口等设计;对温度控制器硬件可靠性进行了设计;对平台化医用冷柜温度控制器的材料进行了选型和结构设计。所设计的平台化医用冷柜温度控制器的软件采用前后台方式运行,后台主循环采用轮询子任务的方式,程序架构简单,扩展方便。温度采集采用AD采样处理,以Modbus协议作为基础来进行通信处理。同时对温度控制器软件可靠性进行了设计。为了检验所设计的平台化医用冷柜温度控制器的可靠性,分别对温度控制器主要性能进行了测试,包括:设定点误差和切换差测试、环境适应性测试、抗群脉冲干扰性测试、加速寿命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电磁兼容测试和功能测试,并对温控器的温度精度进行了测试,所有检测结果均符合要求。本文所设计的基于PIC单片机的平台化医用冷柜温度控制器可应用于各类医用冷柜,具有高可靠性和较强可扩展性的特点。该产品市场潜力大,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对医用冷柜温度控制器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论文有图39幅,表10个,参考文献91篇。

尚国庆[10](2020)在《某武器系统电缆电参量自动检测与故障诊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大型武器系统的日益复杂,电缆如血管般分布在武器系统中,且扮演着系统电能传输以及控制传递的重要角色,导致了对电缆日常检测与故障诊断要求不断升高。故研究功能完善的电缆电参量自动化检测系统是电缆检测领域中的重要发展方向。电缆电参量自动检测系统主要实现对电缆的绝缘/导通电阻两个电参量进行检测。本文就其硬件系统、软件系统以及误差分析展开研究。论文采用下位机与上位机结合的方式完成系统设计,下位机实现操作指令的接收、绝缘/导通电阻的检测、高压产生、误差修正以及结果发送等功能。上位机提供人机操作窗口,实现通过发送操作指令来控制下位机动作,并显示与保存检测数据以及数据的处理与查询等功能。本文分析了系统中的测量误差,通过实验挖掘系统内阻对绝缘/导通电阻检测的影响,对于导通电阻产生的稳定误差采用正负误差补偿法,而对于绝缘电阻检测发现实际值与测量值满足线性关系,采用最小二乘补偿算法来修正检测值,对于A/D模块多次测量中可能产生粗大误差,采用狄克松准则来消除,并进行了检测平台与实验结果的展示,实验表明检测系统能够较好地完成预期的各项要求。最后根据对电缆故障快速诊断的需求,设计了基于STM32与CPLD的故障快速诊断系统,并通过实验验证,能够正确、迅速地诊断出电缆断路、短路以及错接三种故障,极大的提高了检测效率。

二、浅谈单片机系统人机通信实现的几种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单片机系统人机通信实现的几种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麦苗生长舱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趋势
        1.2.1 植物生长舱研究现状及趋势
        1.2.2 植物生长舱控制系统研究现状及趋势
    1.3 麦苗生长舱现状及面临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第二章 麦苗生长舱控制系统概述
    2.1 引言
    2.2 麦苗生长舱基本结构
    2.3 麦苗生长舱控制系统
        2.3.1 麦苗生长舱控制系统组成模块
        2.3.2 STM32控制芯片模块
        2.3.3 传感器模块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麦苗生长舱控制系统相关技术
    3.1 嵌入式操作系统
        3.1.1 嵌入式操作系统种类和发展
        3.1.2 前后台系统
        3.1.3 实时操作系统RTOS
    3.2 UCOS操作系统
        3.2.1 UCOS系统简介
        3.2.2 UCOS任务管理
        3.2.3 UCOS中断和时间管理
        3.2.4 UCOS通信同步
    3.3 嵌入式图形界面系统
        3.3.1 uc GUI图形界面系统
        3.3.2 EMWIN界面系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麦苗生长舱控制系统软硬件设计
    4.1 麦苗生长舱系统硬件设计
        4.1.1 需求分析
        4.1.2 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4.2 硬件电路设计
        4.2.1 STM32F429 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4.2.2 串口通信电路设计
        4.2.3 继电器电路设计
        4.2.4 LCD模块电路设计
        4.2.5 电源供电电路设计
        4.2.6 PCB抗干扰设计
    4.3 软件程序设计
        4.3.1 系统软件开发环境
        4.3.2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4.3.3 EMWIN和 UCOSIII的移植
        4.3.4 传感器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4.3.5 控制程序设计
        4.3.6 图形界面系统程序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卡尔曼滤波算法和数据分析方法
    5.1 传感器精度控制算法
        5.1.1 卡尔曼滤波原理
        5.1.2 传感器卡尔曼滤波处理仿真分析
    5.2 数据分析算法介绍
        5.2.1 多元NLR模型
        5.2.2 RBF神经网络
        5.2.3 多层感知机网络
    5.3 大麦萌发最优环境分析
        5.3.1 试验数据分析
        5.3.2 试验结果分析
    5.4 试验结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和展望
    6.1 主要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基于旋转磁场的电场源方位估计装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工频电场测量装置国外研究现状
        1.2.2 工频电场测量装置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章节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电场源方位估计理论基础
    2.1 电场相关理论
        2.1.1 工频电场的产生
        2.1.2 麦克斯韦电磁场方程组
        2.1.3 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积分形式
        2.1.4 静电中的位函数
        2.1.5 电场计算方法的选择
        2.1.6 有限元法
    2.2 部分电容电场测量理论
        2.2.1 电容型传感器电场测量原理分析
        2.2.2 部分电容理论
        2.2.3 输电线路电场测量模型分析
    2.3 正交线圈产生旋转磁场的分析
        2.3.1 正交线圈产生旋转磁场的理论研究
        2.3.2 正交线圈产生圆形旋转磁场的数学推导
    2.4 电场源方位探测方法
        2.4.1 电场源方位探测概述
        2.4.2 旋转磁场和部分电容测量电场源方向原理
        2.4.3 软件相敏检波
        2.4.4 二分法下的电场源方位估计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场源方位估计相关建模仿真
    3.1 架空输电线路模型的建立
        3.1.1 输电线路模型的简化
        3.1.2 110kV架空输电线路模型的建立
        3.1.3 110kV架空线周围电场仿真
        3.1.4 不同高电压等级输电线路电场分布对比
        3.1.5 低压电缆电场仿真
    3.2 部分电容仿真
        3.2.1 部分电容COMSOL建模
        3.2.2 部分电容仿真
    3.3 旋转磁场COMSOL仿真
        3.3.1 旋转磁场模型的建立
        3.3.2 旋转磁场仿真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场源方位估计系统硬件设计
    4.1 电场源方位估计系统总体设计
    4.2 单片机最小系统设计
    4.3 旋转磁场发生电路设计
        4.3.1 正弦信号转换电路
        4.3.2 余弦信号转换电路
    4.4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4.5 人机交互模块设计
        4.5.1 显示模块
        4.5.2 按键模块
        4.5.3 声光报警模块设计
    4.6 PCB硬件电路板设计以及外壳设计
        4.6.1 PCB硬件电路设计
        4.6.2 装置外壳的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软件设计及实验
    5.1 软件设计总体框图
    5.2 软件设计
        5.2.1 信号发生程序设计
        5.2.2 ADC电压采集程序设计
        5.2.3 软件相敏检波辨向程序
        5.2.4 二分法程序设计
        5.2.5 电场过限报警程序设计
    5.3 系统实验
        5.3.1 旋转磁场下传感器信号测试
        5.3.2 220V线缆径向电场强度测量实验
        5.3.3 部分电容实验
        5.3.4 电场源方位探测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3)基于μLED微光瞄具检测仪光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微光模拟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微光模拟技术国外发展现状
        1.2.2 微光模拟技术国内发展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指标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章节安排
        1.3.3 技术指标要求
第2章 微光模拟技术研究
    2.1 室内局部模拟典型夜天光技术
    2.2 投影法模拟微光技术
    2.3 双积分球法模拟微光技术
    2.4 基于μLED阵列的光源模拟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微光光源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3.1 微光瞄具检测仪组成和工作原理
    3.2 微光光源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光学系统设计
    4.1 μLED阵列特性分析
        4.1.1 μLED阵列光学特性分析
        4.1.2 μLED阵列电学特性分析
        4.1.3 μLED阵列热学特性分析
    4.2 μLED阵列光源设计
        4.2.1 μLED光源的选取
        4.2.2 光源照度和均匀性仿真分析
        4.2.3 μLED光源阵列设计
    4.3 滤光片和积分球的选择
    4.4 平行光管的设计
    4.5 光学系统仿真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光源控制系统设计
    5.1 控制系统设计方案
    5.2 主控电路设计
        5.2.1 主控制器芯片选型
        5.2.2 外围配置电路设计
        5.2.3 电源电路设计
    5.3 驱动模块设计
        5.3.1 驱动方式的选择
        5.3.2 多通道低压恒流驱动硬件电路设计
        5.3.3 驱动模块软件设计
    5.4 光照度切换模块设计
        5.4.1 光照度切换模块工作原理
        5.4.2 光照度切换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5.4.3 光照度切换模块软件设计
    5.5 通信模块设计
        5.5.1 通信模块硬件设计
        5.5.2 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5.6 上位机模块设计
        5.6.1 上位机软件设计
        5.6.2 上位机界面设计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微光光源系统实验与结果分析
    6.1 系统实验结果分析
        6.1.1 微光光源系统实验搭建
        6.1.2 光照度和不均匀度检测
        6.1.3 光照不稳定度测试
        6.1.4 光谱匹配度测试
    6.2 微光光源用于微光瞄具检测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总体电路图
附录B 光照不稳定度测试实验数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4)基于微纳米推刀芯片的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机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论文研究依据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依据
        1.3.2 主要内容
    1.4 论文创新点
2 基于微纳加工推刀芯片的设计和制备
    2.1 微纳加工技术介绍
        2.1.1 微纳加工发展背景
        2.1.2 微纳加工技术的应用
    2.2 常用微纳加工的方法
        2.2.1 光刻技术
        2.2.2 刻蚀技术
        2.2.3 激光微加工技术
        2.2.4 聚焦离子束技术
    2.3 基于微纳米结构的推刀芯片设计与制备
        2.3.1 微纳米结构推刀芯片的设计
        2.3.2 微纳米结构推刀芯片的制备
        2.3.3 免疫组化微纳米推刀芯片的结构优化
    2.4 本章小结
3 免疫组化染色机实验步骤设计与结果分析
    3.1 免疫组化设备的基本功能
        3.1.1 用于免疫组化设备的微纳米推刀芯片动作设计
        3.1.2 免疫组化微纳米推刀芯片的功能验证
    3.2 免疫组化实验方案总结
    3.3 免疫组化染色实验使用试剂以及试剂来源
    3.4 本章小结
4 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机搭建
    4.1 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机整体设计
    4.2 主控模块
    4.3 驱动电机模块
    4.4 PID温控模块
        4.4.1 PID温度控制模块
        4.4.2 温度模块的验证
        4.4.3 散热装置
    4.5 人机交互模块
    4.6 软件设计
        4.6.1 免疫组化设备染色运行流程
        4.6.2 软件设计
    4.7 实验结果
    4.8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钻井动液面无线监测装置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钻井动液面监测仪国外研究现状
        1.2.2 钻井动液面监测仪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钻井动液面无线监测装置需求分析与方案设计
    2.1 钻井工艺
    2.2 监测装置需求分析
        2.2.1 监测装置监测方法分析
        2.2.2 监测装置监测原理
        2.2.3 动液面深度计算方法分析
        2.2.4 监测装置功能需求分析
        2.2.5 监测装置性能指标
    2.3 无线通信技术分析
        2.3.1 无线通信技术
        2.3.2 ESP8266 无线通信模块
    2.4 监测装置总体方案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钻井动液面无线监测装置硬件与软件设计
    3.1 钻井动液面无线监测装置硬件组成
    3.2 钻井动液面无线监测装置硬件设计
        3.2.1 STM32 最小系统硬件电路
        3.2.2 无线通讯接口电路设计
        3.2.3 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3.2.4 上位机硬件选型
        3.2.5 井口监测装置PCB绘制
    3.3 钻井动液面无线监测装置软件组成
    3.4 钻井动液面无线监测装置软件设计
        3.4.1 井口监测装置主程序设计
        3.4.2 无线通讯程序设计
        3.4.3 动液面深度算法程序设计
        3.4.4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3.5 钻井动液面无线监测装置硬件调试
    3.6 钻井动液面无线监测装置软件调试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钻井动液面无线监测装置承压转换器结构设计
    4.1 承压转换器结构组成与工作原理
    4.2 承压转换器阀球强度分析
        4.2.1 阀球的三维建模
        4.2.2 材料参数设置
        4.2.3 网格划分
        4.2.4 边界条件的确定与载荷的施加
        4.2.5 结果分析
    4.3 井口安装位置分析
        4.3.1 压井管汇
        4.3.2 井口
        4.3.3 四通两翼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钻井动液面无线监测装置应用与分析
    5.1 装置现场运行与监测步骤
        5.1.1 现场安装运行
        5.1.2 现场监测步骤
    5.2 装置动液面监测要求
        5.2.1 完井作业动液面监测要求
        5.2.2 生产井动液面监测要求
        5.2.3 强钻施工时动液面监测要求
        5.2.4 电测施工时动液面监测要求
    5.3 装置监测数据验证方法
    5.4 装置现场应用效果分析
        5.4.1 高泉5 井应用效果分析
        5.4.2 乐探1 井应用效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6)基于FPGA与单片机的数字高压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章节结构
第2章 系统设计方案
    2.1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2 系统指标要求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压检测及调理电路设计
    3.1 高压检测模块设计
        3.1.1 高压检测电路设计
        3.1.2 电压分压器电路设计
    3.2 电流信号/电压信号转换模块设计
        3.2.1 电流/电压检测电路设计
        3.2.2 隔离电路设计
    3.3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3.3.1 仪表放大电路设计
        3.3.2 信号滤波电路设计
        3.3.3 反向放大电路设计
    3.4 信号整形电路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压表硬件电路设计
    4.1 高压表硬件选型
        4.1.1 FPGA选型
        4.1.2 ADC选型
        4.1.3 MCU选型
    4.2 主控制器的总体设计
    4.3 FPGA的硬件电路设计
        4.3.1 ADC与 FPGA电路设计
        4.3.2 电源电路设计
        4.3.3 外部时钟电路设计
        4.3.4 FPGA与 MCU通信接口设计
        4.3.5 调试接口电路设计
    4.4 MCU的电路设计
        4.4.1 液晶显示接口设计
        4.4.2 液晶显示接口读写时序
        4.4.3 上位机接口设计
        4.4.4 键盘模块设计
        4.4.5 FLASH的接口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压表软件设计
    5.1 ADC模块设计
        5.1.1 ADC数据采集
        5.1.2 ADC接口时序设计
        5.1.3 ADC外部接口RTL图
    5.2 系统模块设计
        5.2.1 按键输入模块
        5.2.2 通道选择模块
        5.2.3 ADC控制模块
        5.2.4 数据预处理模块
        5.2.5 数据缓存模块
        5.2.6 频率测量模块
        5.2.7 主控制器通信接口模块
        5.2.8 采样时钟生成模块
        5.2.9 数字滤波器模块
        5.2.10 顶层设计及仿真
    5.3 单片机模块软件设计
        5.3.1 数据测量控制模块
        5.3.2 Flash模块
        5.3.3 液晶显示模块
        5.3.4 上位机通信模块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6.1 电压性能测试
    6.2 电流性能测试
    6.3 频率性能测试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7)视觉/惯性/超宽带组合定位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视觉/惯性/超宽带组合系统的研究现状
        1.2.1 视觉定位技术研究现状
        1.2.2 视觉/惯性组合定位技术研究现状
        1.2.3 回环检测与重定位技术研究现状
        1.2.4 视觉/惯性/超宽带组合定位系统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3.2 本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视觉/惯性/超宽带组合定位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引言
    2.2 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2.3 系统传感器组成
    2.4 系统硬件总体构建
    2.5 系统软件总体构架
    2.6 小结
第三章 基于点线双特征的双目视觉/惯性里程计设计
    3.1 引言
    3.2 系统坐标系介绍
    3.3 特征的提取与表达
        3.3.1 点特征的提取与表达
        3.3.2 线特征的提取与表达
    3.4 IMU模型与预积分技术
        3.4.1 IMU模型
        3.4.2 IMU预积分技术
    3.5 点线特征与惯性数据融合方法
        3.5.1 基于图的优化方程建立
        3.5.2 点线特征的重投影误差
        3.5.3 IMU数据的测量残差
        3.5.4 基于滑动窗口的优化方法
    3.6 基于点线双特征的双目视觉/惯性里程计系统设计
        3.6.1 系统总体流程
        3.6.2 图像处理
        3.6.3 系统初始化
        3.6.4 关键帧选取与三维点云构建
    3.7 数据集实验与分析
    3.8 小结
第四章 基于图像块均匀采样的回环检测与重定位算法设计
    4.1 引言
    4.2 基于图像块的回环检测算法
    4.3 图像块特性对回环检测效果的影响研究
    4.4 基于图像块均匀采样的回环检测算法
        4.4.1 算法设计
        4.4.2 参数选择
        4.4.3 数据集实验
        4.4.4 分析与讨论
    4.5 基于图像块的重定位算法设计
        4.5.1 算法设计
        4.5.2 数据集实验
        4.5.3 分析与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超宽带辅助的视觉/惯性组合系统设计
    5.1 引言
    5.2 带回环检测及重定位的视觉/惯性组合系统设计
        5.2.1 算法设计
        5.2.2 数据集实验与分析
    5.3 基于优化的超宽带定位算法设计
        5.3.1 超宽带传感器坐标系的定义
        5.3.2 超宽带传感器的标定与异常值剔除
        5.3.3 超宽带定位算法设计
        5.3.4 超宽带定位算法实验
    5.4 超宽带辅助的视觉/惯性组合系统设计
        5.4.1 视觉/惯性/超宽带组合系统设计
        5.4.2 视觉/惯性/超宽带组合系统仿真实验
    5.5 小结
第六章 视觉/惯性/超宽带组合系统样机实验
    6.1 引言
    6.2 样机及实验环境介绍
    6.3 视觉/惯性组合系统实验
        6.3.1 正常环境下的视觉/惯性组合系统实验
        6.3.2 具有光照变化环境下的视觉/惯性组合系统实验
        6.3.3 具有相机失效情况下的视觉/惯性组合系统实验
    6.4 超宽带定位算法实验
    6.5 视觉/惯性/超宽带组合系统实验
        6.5.1 正常环境下的视觉/惯性/超宽带组合系统实验
        6.5.2 具有相机失效情况下的视觉/惯性/超宽带组合系统实验
        6.5.3 具有无超宽带基站情况下的视觉/惯性/超宽带组合系统实验
        6.5.4 具有相机失效和无超宽带基站情况下的视觉/惯性/超宽带组合系统实验
        6.5.5 大场景长距离长时间情况下的视觉/惯性/超宽带组合系统实验
    6.6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智能道路标线系统研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道路标线设备现状及分析
        1.2.1 国内背景及发展现状分析
        1.2.2 国外背景及发展现状分析
    1.3 道路标线分类及图形库研究现状
        1.3.1 道路交通标线的分类
        1.3.2 图形库研究现状
    1.4 智能道路标线系统自动定位研究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智能道路标线系统功能分析及整体方案设计
    2.1 智能道路标线系统功能分析
    2.2 智能道路标线系统功能原理及整体方案设计
        2.2.1 智能道路标线系统功能原理设计
        2.2.2 智能道路标线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智能道路标线控制系统设计
    3.1 ARM主控系统设计
        3.1.1 主控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3.1.2 主控系统软件功能设计
    3.2 运动控制系统设计
        3.2.1 运动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2.2 运动控制系统软件功能设计
    3.3 喷涂控制系统设计
        3.3.1 涂料供给模块设计
        3.3.2 喷涂控制模块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智能道路标线系统的图形库设计
    4.1 图形的数据表示方式
        4.1.1 点阵数据的特点
        4.1.2 点阵数据的获取方案设计
        4.1.3 图形库建立的方案设计
    4.2 智能道路标线系统图形库的点阵数据获取设计
        4.2.1 图形库点阵数据获取方案设计
        4.2.2 图形类交通标线的点阵数据获取设计
        4.2.3 字符类交通标线的点阵数据获取设计
    4.3 图形库点阵数据的存取设计
        4.3.1 点阵数据的存取方案设计
        4.3.2 字符类点阵数据的存取设计
    4.4 图形库的数据调用过程设计
        4.4.1 线条型交通标线的喷涂策略
        4.4.2 图形类指示标线的喷涂策略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智能道路标线系统人机界面设计
    5.1 人机界面硬件体系设计
        5.1.1 人机界面硬件体系结构分析
        5.1.2 主控系统的外部储存器设计
        5.1.3 触摸屏硬件连接电路设计
    5.2 人机界面软件总体设计方案
        5.2.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5.2.2 人机交互模块功能总体框架结构
    5.3 人机界面触摸屏与控制器的通信
        5.3.1 通信协议选择
        5.3.2 通信协议的功能码
    5.4 人机界面组态软件体系设计
        5.4.1 组态软件开发环境
        5.4.2 人机交互各界面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智能道路标线系统模拟与调试
    6.1 智能道路标线设备的模拟系统
    6.2 喷涂效果验证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PIC单片机的平台化医用冷柜温度控制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温度控制器系统总体设计
    2.1 温度控制器功能需求分析
    2.2 温度控制器系统功能框图
    2.3 温度控制器的硬件选择
    2.4 温度控制器的软件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温度控制器接口功能模块设计及结构设计
    3.1 温度控制器最小系统设计
    3.2 单片机接口功能模块设计
    3.3 温度控制器硬件可靠性设计
    3.4 温度控制器线路板
    3.5 温度控制器的材料选择及结构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温度控制器的软件设计
    4.1 主程序流程框架
    4.2 温度控制器的AD采样处理
    4.3 通信处理的Modbus协议
    4.4 温度控制器软件可靠性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温度控制器的可靠性和温度精度测试
    5.1 温度控制器的可靠性测试
    5.2 温度精度测试
    5.3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某武器系统电缆电参量自动检测与故障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组织结构
2 系统总体设计与电阻检测方法选型
    2.1 系统总体设计
        2.1.1 硬件系统设计
        2.1.2 软件系统设计
    2.2 电阻检测方法
        2.2.1 串联法
        2.2.2 并联法
        2.2.3 电容充放电法
        2.2.4 电桥法
        2.2.5 电压比较法
        2.2.6 几种方法的比较
    2.3 绝缘电阻测量原理
    2.4 本章小结
3 系统硬件设计
    3.1 微控制器
    3.2 系统电源电路设计
    3.3 高压直流电源设计
        3.3.1 开关电源的基本原理
        3.3.2 开关电源的选型与设计方案
        3.3.3 反激式变换器与脉宽调制器基本原理
        3.3.4 脉宽调制电路设计
        3.3.5 功率驱动电路、缓冲器与变压器设计
        3.3.6 倍压整流电路设计
        3.3.7 输出电压控制电路设计
        3.3.8 欠压/过压报警电路
    3.4 电阻检测电路设计
        3.4.1 绝缘电阻检测电路设计
        3.4.2 导通电阻检测电路设计
    3.5 RS232 通信模块设计
    3.6 继电器矩阵设计
    3.7 译码驱动电路设计
    3.8 硬件实物图
    3.9 本章小结
4 系统软件设计
    4.1 概述
    4.2 下位机软件设计
        4.2.1 主程序模块
        4.2.2 通信模块
        4.2.3 A/D模块
        4.2.4 译码驱动模块
        4.2.5 独立看门狗模块
    4.3 上位机软件设计
        4.3.1 主程序模块
        4.3.2 通信模块
        4.3.3 保存和打印模块
        4.3.4 My SQL数据库应用
        4.3.5 辅助模块
    4.4 导通电阻检测算法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误差分析与实验分析
    5.1 误差分析
        5.1.1 测量误差分类
        5.1.2 消除误差的方法
    5.2 测量误差补偿算法
        5.2.1 系统内阻对导通电阻检测的影响
        5.2.2 系统内阻对绝缘电阻检测的影响
        5.2.3 最小二乘补偿算法
        5.2.4 A/D转换中粗大误差对电压检测的影响
        5.2.5 狄克松准则消除粗大误差
    5.3 检测系统实验分析
        5.3.1 高压直流电源输出实验
        5.3.2 实验平台总体结构
        5.3.3 实验结果展示
        5.3.4 实验结论
    5.4 本章小结
6 电缆故障快速诊断系统设计
    6.1 快速诊断原理设计
    6.2 基于STM32与CPLD的系统设计
        6.2.1 硬件设计
        6.2.2 软件设计
    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6.4 章节小结
7 结论
    7.1 全文总结
    7.2 改进和完善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浅谈单片机系统人机通信实现的几种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麦苗生长舱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 黄云龙. 江南大学, 2021(01)
  • [2]基于旋转磁场的电场源方位估计装置研究[D]. 常炳乾.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1(01)
  • [3]基于μLED微光瞄具检测仪光源技术研究[D]. 贺肖影. 长春理工大学, 2021(02)
  • [4]基于微纳米推刀芯片的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机的构建[D]. 雷佳.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8)
  • [5]钻井动液面无线监测装置研制[D]. 王智.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0)
  • [6]基于FPGA与单片机的数字高压表设计[D]. 刘杨.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2021(06)
  • [7]视觉/惯性/超宽带组合定位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杨博. 东南大学, 2020(02)
  • [8]智能道路标线系统研究设计[D]. 李晓阳.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1)
  • [9]基于PIC单片机的平台化医用冷柜温度控制器设计[D]. 张少刚.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10]某武器系统电缆电参量自动检测与故障诊断研究[D]. 尚国庆.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标签:;  ;  

浅谈单片机系统中实现人机通信的几种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