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亚利桑那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败血症诊断报告

奶牛亚利桑那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败血症诊断报告

一、奶牛感染亚利桑那沙门氏菌引起败血症的诊断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梁竞臻[1](2019)在《种鸡公司沙门氏菌的检测及SYF防控沙门氏菌感染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沙门氏菌(Salmonella)—直是我国种鸡场重点防控和净化的病原菌之一。随着抗生素残留、耐药菌增多等问题的不断出现,尤其是多重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Salmonella 的增多,加大了禽沙门氏菌病(salmonellosis)的防控难度。因此,一种绿色高效的新型饲料添加剂酵母提取物(selected yeast fraction,SYF)作为抗生素的替代物在家禽生产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广西各区种鸡场各生产环节Salmonella的污染现状,掌握Salmonella分离株的优势血清型及耐药情况,为salmonellosis的净化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实验室攻毒保护试验和田间应用试验,研究SYF对广西鸡源Salmonella优势血清型鸡白痢沙门氏菌(S.pullorum,SP)和鸡伤寒沙门氏菌(S.gallinarum,SG)的防控效果,并与有机酸产品进行比较,为Salmonella的净化与防控提供新的方法。课题于2018年分别从南宁、玉林、柳州的4家种鸡公司采集不同生产环节的样品进行调查检测,包括种蛋表面(消毒前、消毒后和叮壳后)、孵化后期的死胚、1 d龄残次鸡、鸡白痢-禽伤寒(pullorum disease-fowl typhoid,PD-FT)抗体阳性种鸡和阴性种鸡等共1045份,其中1 d龄残次鸡以及PD-FT抗体阳性和阴性种鸡分别采集其不同内脏器官和泄殖腔棉拭子、死胚采集肝脏。参考Salnonella国家标准检验法并结合PCR检测方法,对样品进行》Sallmoonellla分离培养与检测,对分离到的Salmonella菌株的血清型进行确定。调查检测的结果显示,1045份样品共分离出167株Salnonella,分离率为15.98%;其中,不同环节样品的检出率分别为:消毒前蛋壳表面1.50%(3/200)、消毒后蛋壳表面0.50%(1/200)、叮壳胚蛋表面18.00%(36/200)、孵化后期死胚24.00%(48/200)、1 d龄残次鸡30.50%(61/200)、PD-FT抗体阳性种鸡的56.67%(17/30)和阴性种鸡的6.67%(1/15),说明种鸡、种蛋、孵化、出雏鸡等各环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Sablmoella污染,其中以垂直传播为甚;4家公司中以种鸡未开展净化的DGGX17公司污染情况最为严重,其1 d龄残次鸡的Salnonella检出率最高并且其它环节Sallmonella分离率也均分别高于其它3家公司,而其它3家公司则以PD-FT抗体阳性的种鸡的Salmonela检出率最高;167株Salmonella分离株血清型鉴定的结果显示,分离株均分布在4个血清群的4种血清型里,其中绝对优势的是D群的SP(98.20%,164/167),其次分别为C1群的S.infantis、C3群的S.kekeuchy和A群的S.koessen(均为0.60%,1/167)。鸡只不同内脏器官的分离培养结果显示,1 d龄残次鸡以肝脏的分离率最高(67.21%,41/61);30只PD-FT抗体阳性种鸡中有17只为带菌鸡,以卵巢分离率最高(52.94%,9/17),其次为输卵管和肝脏(47.06%,8/17)以及脾脏(41.18%,7/17);而泄殖腔棉拭子的分离率不管是种鸡还是1 d龄残次鸡的均为最低,其中种鸡分离率为(11.76%,2/17)、1d龄残次鸡为21.31%(13/61)。选用WHO推荐的K-B纸片扩散法对分离株进行16种常见抗生素的耐药表型检测。结果显示,167株Salmonella分离株对16种供试抗生素药物均产生不同程度上的耐药性,其中所有分离株对磺胺异恶唑全部耐药(耐药率100%,167/167),其次为萘啶酸(97.60%,163/167)、复方新诺明(96.41%,161/167)、阿莫西林(86.83%,145/167);而分离株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环丙沙星及呋喃妥因等比较敏感;分离株的MDR检测结果显示,三重及以上耐药菌株数比例高达100%,61.08%(102/167)的分离株能耐受7种及以上的抗生素,甚至有3株分离株可耐测试的15种抗生素。SYF使用效果的评价试验中,160只1 d龄三黄鸡随机分为三个试验组A、B、C(每组50只)和一个空白对照组D(10只),在整个1d龄~42 d龄的试验期中,A组饲喂添加了25 ppm的SYF产品Safmannan的公司未添加抗生素的常规日粮、B组饲喂公司未添加抗生素的常规日粮并在饮水中添加有机酸产品Acidipure、C组和D组饲喂公司未添加抗生素的常规日粮,全程鸡只自由采食和饮水。7 d龄时,A、B、C组鸡随机平分为2组,分别经口感染SP和SG,攻毒后每周采用平板凝集试验(plate agglutination test,PAT)对鸡的血清中PD-FT抗体进行检测,并于试验结束时对所有鸡只进行活体称重、解剖,记录病变并按常规方法分离培养攻毒的细菌。结果显示,42 d龄时,攻毒组鸡只的平均体重(body weight,BW)均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D组)鸡(P<0.05),Safmannan组(A组)的鸡只平均BW均显着大于Acidipure组(B组)和C组的(P<0.05);Safmannan组抗体阳性率及细菌分离阳性率均显着低于Acidipure组和C组(P<0.05),而D组鸡只则均为阴性;在Safmannnan的田间应用试验中,分别在一家商业父母代种鸡场的3群三黄鸡种鸡进行,其中试验一组(2 833只)饲喂添加了25 ppm的Safmannan的公司未添加抗生素的常规日粮、试验二组(2489只)饲喂公司未添加抗生素的常规日粮并在饮水中添加Acidipure试验三组(3 513只)饲喂公司未添加抗生素的常规日粮作为对照。试验鸡的鸡舍条件、饲养管理等均保持一致,试验期为1 d龄~120 d龄,试验的主要观察指标是120d龄鸡只上产蛋笼时的PD-FT抗体阳性检出率。结果显示,Safmannan组的抗体阳性率(5.78%,164/2 833)显着低于Acidipure组(13.98%,348/2489)和对照组(14.49%,509/3 513)的(P<0.05),而Acidipure组和对照组的阳性率相近,无显着性差异(P>0.05)。本课题研究的结果证明,当前广西各地种鸡公司各生产环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Sallonella污染,其中以垂直传播为甚,S.pullorum为绝对优势的血清型,其耐药及多重耐药现象严重;饲喂SYF可显着减少雏鸡SP和SG攻击后的感染率并显着改善因感染Salmonella而造成的体重减轻,同时显着减少种鸡因PD-FT抗体阳性而造成的淘汰率,而且效果均优于有机酸。

张彬彬,蒋佳希,张明明,梁美丹,陈楷,肖剑[2](2019)在《能力验证巧克力样品中肠道沙门氏菌双相亚利桑那亚种的分离鉴定》文中指出目的验证国标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2种方法对能力验证中的沙门氏菌双相亚利桑那亚种分离与鉴定的效果。方法按照作业指导书要求及GB 4789.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中的方法分离菌株,以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对分离菌株进行快速筛查,再将生化鉴定结果符合沙门氏菌特征的菌株进行血清学鉴定。结果样品CODE 0575在沙门氏菌显色平板上分离得到蓝绿色圆形菌落,在BS平板上分离得到灰绿色圆形菌落,经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快速筛查,结果为阳性;再通过VITEK 2 compact鉴定为肠道沙门菌双相亚利桑那亚种;该菌不产硫化氢,ONPG为阳性,确定血清型为60:r:e,n,x,z15。结论以国标法为基准,借助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和VITEK 2全自动鉴定系统进行检测,可确保沙门氏菌双相亚利桑那亚种不被漏检;应特别注意沙门氏菌双相亚利桑那亚种在显色培养基上与常见沙门菌表型不一致;建议扩大对沙门氏菌双相亚利桑那亚种的监测范围。

张晓峰[3](2017)在《基于肽核酸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食源性致病菌鉴定系统研究及其应用》文中提出不用培养、直接对样品中的病原菌进行检测和鉴定,是食品中病原监测和临床微生物诊断的终极目标。几十年来,多种不同方法(如染色技术)用于微生物的直接检测,但只是对可疑微生物进行推测性鉴定。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一些技术如:PCR、核酸探针、荧光原位杂交等可直接应用于特定微生物的检测和鉴定,并成为现代微生物快速诊断的重要方法。目前此类快速方法主要是用于临床上一些重要微生物的直接诊断;对于食品来说,由于其成分复杂,自然含微生物量低,这些方法很难直接应用到食品中污染微生物的检测,必须在检测前对样品进行预增菌。这不仅达不到快速检测的目的,更是增加了检测成本。近年来,肽核酸探针(PNA)技术开始在微生物诊断领域崭露头角,PNA(peptide nucleic acid-肽核酸)是1991年由丹麦科学家Neilsen等设计的一种以中性酰胺键为骨架的全新DNA类似物,可序列特异性地作用于DNA的大沟槽,与DNA互补链结合,而本身具有很好的化学和生物学稳定性,并且对DNA/RNA亦具有良好的识别特性,互补杂交时呈现快速和结合力强的特性。本论文以PNA探针技术为基础,结合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显微荧光成像、荧光扫描和免疫磁珠吸附技术,建立针对重要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法。1.重要食源性致病菌的肽核酸原位荧光杂交检测技术研究分别建立针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简称“单增李斯特菌”)、弧菌、沙门氏菌、金色葡萄球菌、坂琦杆菌和空肠弯曲杆菌等多种重要食源性致病菌的单色和多色固相PNA-FISH方法,通过BLAST比对和ProbeCheck验证,设计合成的单增李斯特菌、弧菌、金色葡萄球菌PNA探针的敏感性均达100%,特异性99%以上;通过优化原位杂交条件,建立的方法既具有分子生物学检测的特异性,又有传统形态学鉴定的直观性等特点,可更快、更准确地鉴定培养物或菌落,实现对病原微生物的快速鉴别。在单色PNA-FISH基础上,通过对普通落射荧光显微镜I3、N21、L5和Y3等荧光检测模块的组合选择,有效降低相邻荧光间的干扰,实现单增李斯特菌-弧菌、沙门氏菌-坂琦杆菌、沙门氏菌-空肠弯曲杆菌三对组合的双色PNA-FISH检测,克服了相关文献报道中所利用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或流式细胞仪操作复杂、普及率低的缺陷,更是有助于该技术在实际检测中的应用。2.基于肽核酸原位杂交的重要食源性病原菌显微形态学鉴定系统研究针对所使用的PNA-FISH技术需要人工识别发荧光细菌的形态,本研究采用软件设计三层架构技术,将微生物荧光形态识别业务划分为界面表示层(User interface layer)、业务逻辑层(Business logic layer)和数据访问层(Data access layer)。通过创建荧光形态数据库及检索分析,建立一套基于PNA-FISH的微生物形态鉴别系统。该系统可以对样本的基本信息、检测信息等进行管理,制作图文报告;对所采集的目标细菌荧光信号和图像,从细菌的菌体大小、长宽比以及排列方式进行预判,并与形态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实现包括单增李斯特菌、弧菌、沙门氏菌、金色葡萄球菌、坂琦杆菌和空肠弯曲杆菌等在内多种病原微生物的快速鉴别智能化和标准化的需求。3.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肽核酸分子信标标记和荧光扫描快速检测上述建立的固相PNA-FISH需要有固相载体和荧光显微镜,在操作便利和检测通量都有一定限制。为此,本论文以探索将PNA探针技术和分子信标技术结合,建立液相PNA分子信标的原位杂交和荧光快速扫描检测单增李斯特菌的方法。在肽核酸探针的5’端和3’端分别标记报告荧光基团和淬灭基团,利用FISH技术和荧光扫描技术对PNA杂交结果进行快速检测,可以在10分钟内完成2-3个荧光波段的96孔扫描,实现高通量检测,检测速度大幅提高;分子信标PNA探针的假阳性率为5.7%-8.6%,假阴性率为1.4%,杂交成功率90%以上。该方法克服了普通PNA-FISH法检测结果判断必须依靠显微镜逐一进行,费力和耗时的缺陷,可实现对单增李斯特菌的快速高通量筛选。4.IMS-PNA-FISH技术在重要食源性病原快速检测中的应用将商品化免疫磁珠分离技术(immuno-magnetic separation,IMS)结合固相PNA-FISH方法应用于食品中致病菌的检测,尝试突破PNA-FISH技术难以直接应用于食品中病原微生物检测的瓶颈。通过对水产品中单增李斯特菌、副溶血性弧菌,肉中沙门氏菌、空肠弯曲杆菌,牛乳中沙门氏菌、坂琦杆菌等多种致病菌人工污染添加的检测结果显示,建立的IMS-PNA-FISH技术对主要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下限可达到100cfu/ml,检测时间比传统培养和分离鉴定过程缩短2/3以上。将该方法与国标法同时对380份水产品及其加工环境样品、357份禽肉及其加工环境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IMS-PNA-FISH的检测结果与国标法高度一致(副溶血性弧菌除外)。IMS-PNA-FISH技术结合上述微生物形态鉴别系统,可实现目标细菌形态判定及报告打印的自动化,可望替代食源性致病菌传统的培养-分离-鉴定流程。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的PNA-FISH检测技术以及基于该技术的微生物形态鉴定系统突破了现有鉴定技术(包括传统培养和生化鉴定、多种体外分子扩增技术等)的缺陷,兼顾了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特异性和传统形态学鉴定的直观性,结合智能化、标准化的形态学识别系统和免疫磁珠富集系统,使PNA-FISH技术可直接用于食品中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为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技术平台。

赵成坚[4](2013)在《蛇源细菌的分离与鉴定》文中研究表明特种蛇类养殖目前成为广西农村新兴的致富产业,但是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养殖方式的改变,蛇类的疾病也日渐增多,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蛇类养殖规模、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为了对蛇类细菌性疾病的病原进行调查,保障广西特种养蛇的健康发展,本研究采用细菌分离法,在无菌条件下,将病蛇的心、肝、肺等实质器官接种于鲜血琼脂培养基上,37℃培养24h,分离到30株细菌。其中未能纯培养的有13株,可纯培养的有17株,经革兰氏染色,13株为革兰氏阴性细菌,4株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纯培养的17株细菌在营养琼脂培养基、SS营养琼脂培养基、麦康凯营养琼脂培养基上表现不同的生长形态。采用PCR方法,提取分离纯化的细菌基因组DNA,利用细菌16S rRNA序列通用引物16S-1492R和16S-27F进行扩增和测序,获得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用NCBI-BLAST软件将测序序列在Genbank数据库中进行同源性检索,初步确定细菌的种属。再根据菌株在生化反应管中的特征性反应对细菌种属进行确定。鉴定结果表明,17株细菌中,5株大肠杆菌,1株摩根氏菌,3株彭氏变形杆菌,1株奇异变形杆菌,2株粪肠球菌,1株节杆菌,1株绿脓杆菌,1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1株肠道沙门氏菌,1株产气杆菌。通过对蛇源细菌的分离鉴定,为测定其致病力,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了基础与参考依据。

齐景文,王美玲,段亚良,魏澍[5](2002)在《奶牛感染亚利桑那沙门氏菌引起败血症的诊断报告》文中研究表明

二、奶牛感染亚利桑那沙门氏菌引起败血症的诊断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奶牛感染亚利桑那沙门氏菌引起败血症的诊断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种鸡公司沙门氏菌的检测及SYF防控沙门氏菌感染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语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鸡源Salmonella及其防控的概述
    1.1 病原学
        1.1.1 分类和命名
        1.1.2 形态结构和抗原组成
        1.1.2.1 形态结构
        1.1.2.2 抗原组成
        1.1.3 培养特性和理化特性
    1.2 流行病学
        1.2.1 疾病分布
        1.2.2 疾病传播
        1.2.3 影响疾病发生的因素
        1.2.4 鸡Salmonella的危害
    1.3 Salmonella耐药性
        1.3.1 耐药机制概述
        1.3.1.1 先天耐药
        1.3.1.2 后获得性耐药
        1.3.1.3 Salmonella对六大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
        1.3.2 控制耐药性的措施
    1.4 鸡源Salmonella的诊断与防控
        1.4.1 诊断技术
        1.4.1.1 Salmonella的传统分离鉴定
        1.4.1.2 血清学
        1.4.1.3 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1.4.2 防控方法
        1.4.2.1 种鸡群Salmonella的净化
        1.4.2.2 生物安全措施
        1.4.2.3 抗生素预防
        1.4.2.4 微生态制剂和有机酸预防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种鸡公司各生产环节Salmonella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2.1 材料
        2.1.1 样品来源
        2.1.2 培养基与试剂
        2.1.2.1 主要培养基
        2.1.2.2 主要试剂
        2.1.3 药敏纸片
        2.1.4 主要试验器材
    2.2 方法
        2.2.1 样品采集
        2.2.2 实验室Salmonella国标分离培养
        2.2.3 细菌DNA提取与PCR检测
        2.2.4 分离株血清型鉴定
        2.2.5 分离株动力性试验
        2.2.6 分离株生化试验
        2.2.7 分离株药敏试验
        2.2.8 Salmonella检测技术路线图
        2.2.9 数据处理
    2.3 实验结果
        2.3.1 种鸡各生产环节样品Salmonella检测结果
        2.3.1.1 Salmonella总体分离情况
        2.3.1.2 各公司种蛋不同阶段表面检测情况
        2.3.1.3 PD-FT抗体阳性、阴性种鸡内脏器官Salmonella总体分布情况
        2.3.1.4 不同公司PD-FT抗体阳性种鸡内脏器官Salmonella分布情况
        2.3.1.5 不同公司PD-FT阴性种鸡内脏器官Salmonella分布情况
        2.3.1.6 1d龄残次鸡Salmonella检测情况
        2.3.1.7 各公司孵化后期死胚Salmonella检测情况
        2.3.1.8 各公司总体的Salmonella分离情况
        2.3.2 XLD分离与鉴定结果
        2.3.3 分离株PCR鉴定结果
        2.3.4 分离株动力性试验结果
        2.3.5 分离株生化试验结果
        2.3.6 分离株血清型鉴定结果
        2.3.7 分离株药敏试验结果
    2.4 小结与讨论
        2.4.1 种鸡公司Salmonella污染的分析
        2.4.2 鸡体内不同组织器官Salmonella感染情况分析
        2.4.3 Salmonella分离株耐药性特点分析
第三章 应用SYF防控种鸡SP和SG感染的实验研究
    3.1 材料
        3.1.1 试验菌株来源
        3.1.2 主要试剂和培养基
        3.1.3 试验日粮
    3.2 方法
        3.2.1 试验菌株复苏
        3.2.2 实验室攻毒保护试验
        3.2.2.1 试验动物及分组
        3.2.2.2 试验指标
        3.2.3 田间应用试验
        3.2.3.1 试验动物及分组
        3.2.2.2 试验指标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和分析
        3.3.1 临床变化及剖解病变结果
        3.3.2 SYF对种雏鸡增重的影响
        3.3.3 SP、SG血清PAT检测的结果及其比较
        3.3.3.1 实验室攻毒保护试验抗体检测结果
        3.3.3.2 田间应用试验抗体检测结果
        3.3.4 实验室攻毒保护试验各组鸡攻毒菌株分离回收率结果及其比较
        3.3.5 攻毒细菌分离回收率与PAT阳性率比较结果
    3.4 小结与讨论
        3.4.1 应用SYF对种鸡雏感染Salmonella的影响
        3.4.2 应用SYF对种鸡雏SP、SG血清PAT阳性检出率的影响
        3.4.3 应用SYF对鸡雏增重的可能影响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加的科研项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能力验证巧克力样品中肠道沙门氏菌双相亚利桑那亚种的分离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试剂与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样品前处理
        2.3.2 增菌、分离与生化鉴定
        2.3.3 模板DNA的制备
        2.3.4 实时荧光PCR快速筛查
        2.3.5 血清学鉴定及分型
3 结果与分析
    3.1 样品的实时荧光PCR检测结果
    3.2 平板分离及生化鉴定结果
    3.3 血清学鉴定结果
    3.4 结果与报告
4 讨论与结论
    4.1 注意菌落特征, 避免漏检, 并结合快筛方法提高检验效率
    4.2 实时荧光PCR检测的注意事项
    4.3 诊断血清建议采用两种品牌并做好质控, 提升准确度
    4.4 对于沙门氏菌双相亚利桑那亚种的监控监测应适当扩大范围

(3)基于肽核酸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食源性致病菌鉴定系统研究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食源性致病菌的危害
    2. 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研究概况
        2.1 生化鉴定技术
        2.2 免疫学检测技术
        2.3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3. 肽核酸探针在微生物诊断领域的应用
        3.1 肽核酸的理化性质
        3.2 肽核酸的生物学特性
        3.3 肽核酸探针在微生物诊断领域的应用
        3.4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重要食源性致病菌的肽核酸原位荧光杂交检测方法的建立
    第一节 肽核酸固相原位荧光杂交检测方法的建立
        1. 材料和方法
        1.1 PNA探针的设计合成
        1.2 细菌菌株及培养
        1.3 PNA-FISH步骤[10]
        2. 结果
        2.1 PNA探针设计和BLAST、ProbeCheck验证
        2.2 杂交程序优化
        2.3 探针灵敏度和特异性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重要食源性致病菌的双重肽核酸原位荧光杂交检测
        1. 材料和方法
        1.1 PNA探针及不同探针间的组合
        1.2 细菌菌株及培养
        1.3 PNA-FISH步骤
        1.4 荧光形态的观察
        1.5 图像分析处理
        1.6 两种菌液的比例对双重PNA探针杂交结果的影响
        2. 结果
        2.1 双重PNA杂交条件
        2.2 检测滤光模块的确定
        2.3 双重荧光同步检测两种目标菌
        2.4 两种苗含量比例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肽核酸原位杂交的微生物荧光形态学鉴定系统研究
    1、系统需求分析
        1.1 程序设计目标
        1.2 程序设计原则
    2、软件设计
        2.1 系统建模
        2.2 数据库结构设计
        2.3 系统详细设计
    3、系统的程序功能
        3.1 系统登录和用户管理
        3.2 系统设置模块
        3.3 知识库管理模块
        专家知识库检索
        3.4 样本库管理模块
        3.5 荧光片检测模块
        3.6 检测报告生成和操作[13]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肽核酸分子信标标记和荧光扫描快速检测方法
    1. 材料和方法
        1.1 PNA分子信标的设计
        1.2 细菌培养
        1.3 液相PNA分子信标的原位杂交
        1.4 荧光扫描
        1.5 荧光扫描结果的判断
        1.6 显微镜观察确证
    2. 结果与讨论
    3.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IMS-PNA-FISH的微生物鉴定系统在主要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
    第一节 基于IMS-PNA-FISH微生物鉴定系统在水产品中单增李斯特菌和弧菌检测的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菌株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1.3 副溶血性弧菌定制磁珠
        1.4 菌悬液的制备
        1.5 人工污染水产品的制备
        1.6 水产品及相关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1.7 免疫磁珠富集
        1.8 PNA-FISH微生物鉴定
        1.9 生化方法鉴定
        2. 结果
        2.1 IMS-PNA-FISH方法检测限
        2.2 IMS-PNA-FISH法和国标法检测结果的比较
        3. 讨论
    第二节 基于IMS-PNA-FISH微生物鉴定系统在肉制品中沙门氏菌和空肠弯曲杆菌检测的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菌株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1.3 菌悬液的制备
        1.4 人工污染肉制品的制备
        1.5 肉制品及相关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1.6 免疫磁珠富集
        1.7 PNA-FISH微生物鉴定
        1.8 生化方法鉴定
        2. 结果
        2.1 IMS-PNA-FISH方法检测限
        2.2 IMS-PNA-FISH和国标方法的比较
        2.3 肉样品及相关环境样品的检测
        3. 讨论
    第三节 基于IMS-PNA-FISH微生物鉴定系统在乳制品中沙门氏菌和阪崎克罗诺杆菌检测的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菌株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1.3 菌悬液的制备
        1.4 人工污染牛乳样品的制备
        1.5 免疫磁珠富集
        1.6 PNA-FISH微生物鉴定
        1.7 生化方法鉴定
        2. 结果
        2.1 牛乳中致病菌IMS-PNA-FISH检测限
        2.2 增菌富集时间的选择
        2.3 IMS-PNA-FISH和国标方法的比较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件
攻博期间成果
致谢

(4)蛇源细菌的分离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蛇的种类及分布
    1.2 蛇的生物学特性
    1.3 我国蛇类养殖的养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4. 蛇常见的疾病
    1.5 16SrRNA及PCR技术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实验的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细菌形态学观察
    3.2. 细菌的16S rRNA鉴定结果
    3.3. 细菌生化测定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4.1. 大肠杆菌
    4.2. 摩根氏菌
    4.3. 彭氏变形杆菌
    4.4 奇异变形杆菌
    4.5 粪肠球菌
    4.6 节杆菌
    4.7 绿脓杆菌
    4.8 嗜芽寡养单胞菌
    4.9 沙门氏菌
    4.10 气杆菌
参考文献
附页 (各种细菌的DNA序列)
    1 #大肠杆菌
    3 #大肠杆菌
    4 #大肠杆菌
    7 #大肠杆菌
    10 #摩根氏菌
    12 #彭氏变形杆菌
    13 #奇异变形杆菌
    14 #粪肠球菌
    17 #节杆菌
    18 #绿脓杆菌
    19 #粪肠球菌
    21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23 #大肠杆菌
    25 #彭氏变形杆菌
    27 #彭氏变形杆菌
    28 #肠道沙门氏菌
    30 #产气肠杆菌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奶牛感染亚利桑那沙门氏菌引起败血症的诊断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情况和临床症状
2 剖检变化
3 实验室检查
    3.1 细菌学检查
        3.1.1 病原分离
        3.1.2 病原鉴定
    3.2 病理组织学检查
4 结论与体会

四、奶牛感染亚利桑那沙门氏菌引起败血症的诊断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种鸡公司沙门氏菌的检测及SYF防控沙门氏菌感染的试验研究[D]. 梁竞臻. 广西大学, 2019(12)
  • [2]能力验证巧克力样品中肠道沙门氏菌双相亚利桑那亚种的分离鉴定[J]. 张彬彬,蒋佳希,张明明,梁美丹,陈楷,肖剑.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9(08)
  • [3]基于肽核酸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食源性致病菌鉴定系统研究及其应用[D]. 张晓峰. 浙江大学, 2017(12)
  • [4]蛇源细菌的分离与鉴定[D]. 赵成坚. 广西大学, 2013(03)
  • [5]奶牛感染亚利桑那沙门氏菌引起败血症的诊断报告[J]. 齐景文,王美玲,段亚良,魏澍. 畜牧与兽医, 2002(01)

标签:;  ;  ;  ;  ;  

奶牛亚利桑那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败血症诊断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