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忠义对“三个代表”的精辟诠释

任忠义对“三个代表”的精辟诠释

一、任仲夷精辟解说“三个代表”(论文文献综述)

安庆杰[1](2019)在《孟子仁政论及当代应用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战国时代儒家的地位受到来自思想界的巨大冲击,作为儒家传承代表的孟子,在抱有特殊危机感的同时,领先意识到了新时代的到来。在此背景下,孟子出于使命担当创新儒家的思想,及时地反省、发扬、升级了孔子的仁学思想,从理论修养和社会现实政治中,提炼出了性善、仁政、天下统一、民本等思想。性善说,为人与人的关系提供了平等的哲学基础。在此哲学基础上,孟子思索社会治理体系,把性善说上升到社会治理伦理,形成了仁政论。孟子首倡“土地、人民、政事”是国家的“三要素”。本论文把孟子仁政论总结为“土地、人民、政事”国家“三要素”在体制上得以和谐顺畅运行。孟子根据周初政治,找出了仁政评价标准:统治域内土地得到治理,人民生活得到保障,弱者得到照顾,精英在治理体系内发挥作用。孟子重提井田制思想的目的在于保护社会经济基础和恢复社会秩序。在性善说基础上重构社会经济基础与社会秩序,是孟子的仁政理想。这一思想具备卓着的超前意义。对于上层建筑之统治体系,孟子主张需要用礼义来维持秩序,圣人君子的功能是在统治体系中考虑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孟子提倡君主、君子、人民在天之下,可以达成仁政,建立均衡良性社会关系。孟子认为人都具备善端,君主必须施仁政。君子基于社会责任的自觉性,要担当起社会责任。孟子仁政理念赋予夯实的“民为贵”的思想。孟子提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把抽象的治国原理,追源到具体的个体的人的修养。而人的修养必须意识到人的主体性、性善本质以及人作为主体本身。这是性善说和仁政论的哲学思想源泉。孟子把“善政”概念与仁政论严峻区别,厘清了仁政是孟子创新形成的“以人为本”“民为贵”的政治伦理,以区分当时以君主为中心的治国理政思想。孟子强调仁政体现对生命的尊重,从生命伦理的角度来理解孟子思想,可以加深对性善说、仁政论内涵的理解。本论文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生态环境伦理学以及党的十九大报告等进行对应考察。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到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从宏观到微观的环境伦理,都可以从孟子仁政论哲学主张的“土地、人民、政事”三要素协调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仁政理念中找到坚实的切合点。从而证明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治国理政思维,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正确的道路和理论自信。

陈敏[2](2011)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研究(1976-1982)》文中研究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改变原来重大偏离的方向回归正确轨道的历史过程。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的特殊时期。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研究,有利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总体把握。1976-1982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是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陷入困境后的必然选择。不转折,极“左”错误就无法彻底的纠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无法回归正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无法开辟。然而,转折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与障碍。中国共产党人迎难而上,开启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转折。这一转折的过程实质上是重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是重新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转折,既要弄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理,又要揭示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偏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确轨道的原因所在,揭示中国共产党怎样重新认识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做的艰苦努力,以及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重大偏离向正确轨道转折过程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开辟。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揭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的初步成效和出现的重大偏离及其原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论文在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思想的基础上,系统地梳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历史进程,揭示“第二次结合”中所取得的成效和出现的重大偏离,重点分析了偏离的具体表现,偏离所带来的危害,偏离的原因。其次,从纵向角度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全过程,揭示转折的艰难。论文从转折的契机、转折的开始、转折的推进、转折的实现四个阶段逐次展开。一是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契机及其障碍,包括思想障碍、组织障碍和政治障碍;二是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开始,重点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转折点;三是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推进,阐明党通过理论、政治、经济、文化四方面的拨乱反正,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四是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实现。再次,从转折过程中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转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之间的关系。阐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过程是重新认识和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在转折中,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一系列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观的新观点和新思想。接着,从横向角度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实现的必备条件,包括思想条件、政治条件、组织条件和社会条件,进一步论证转折的艰难。论文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大无畏的精神和气魄,开展思想解放运动、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现理论的正本清源;确立正确的政治路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建设;解放老干部、提拔年富力强干部、恢复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集中制等,创造组织条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转折;人民群众和知识分子的强烈愿望和共同努力,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社会条件。最后,从转折过程中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特点、基本经验及其启示。转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上的特殊时期,思想激烈交锋、正确和错误理论交织、各种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构成这一时期的特点。转折时期给我们的基本经验和启示有:在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坚持从实际出发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解放思想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健全民主集中制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加强领袖群体建设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文从转折的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论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曲折、转折、飞跃的交替中发展;系统阐述了1976-1982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全过程;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特点、基本经验及其启示,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学术价值。

本刊编辑部[3](2003)在《《炎黄春秋》2003年(1—12期)总目录》文中指出

二、任仲夷精辟解说“三个代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任仲夷精辟解说“三个代表”(论文提纲范文)

(1)孟子仁政论及当代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孟子仁政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仁政论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来源
    2.1 时代背景
        2.1.1 诸侯争霸
        2.1.2 思想争鸣与百家之变迁
        2.1.3 诸子思想的交流论争与儒家面临的危机
    2.2 仁政论的思想渊源
        2.2.1 孟子对于《诗经》的引用取向
        2.2.2 《尚书》对于孟子思想的影响
        2.2.3 孟子的游历与思想
    2.3 小结
第三章 仁政论的哲学基础
    3.1 性善说
    3.2 君子和普通人的差别相对化
    3.3 性善说是平等思想的萌芽
    3.4 小结
第四章 仁政论的社会历史基础
    4.1 周朝的封建制
    4.2 国家“三要素”的内在关系
    4.3 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看人民的主体性与君子作用
    4.4 仁政思想中的君主、君子和人民的关系
    4.5 井田制与仁政思想
        4.5.1 井田制度及其政治意义
        4.5.2 重提井田制反映孟子仁政思想
        4.5.3 子产、商鞅的土地改革思想与孟子重提“井田制”思想的比较
        4.5.4 孟子对于税赋的看法
        4.5.5 关于井田制的争论与孟子重提井田制的意义
    4.6 小结
第五章 仁政论的内容及展开
    5.1 葵丘盟约的思想
    5.2 周初的统治思想
    5.3 人民、土地与政事
        5.3.1 土地、人民的统治思想
        5.3.2 政事即社会治理
        5.3.3 社稷思想
        5.3.4 王土王民王天下思想
    5.4 仁政与善政
        5.4.1 孟子所谓的仁政与善政的辨析
        5.4.2 善政的代表——子产的思想
        5.4.3 管仲的执政思想
        5.4.4 “善政”与诸侯家政
    5.5 小结
第六章 仁政论与人格尊重、生命伦理
    6.1 对于生命的爱护
        6.1.1 对于自己的性命的爱护
        6.1.2 体面与不被束缚的生命
        6.1.3 有等差地对待珍惜生命
    6.2 仁政关注人的生命
    6.3 为人民的生命反对战争
        6.3.1 如何思考他人的牺牲
        6.3.2 恶政与战争同样伤害生命
        6.3.3 孟子对于战争的程序正义思考
        6.3.4 对于轻视他人生命的人处罚原则与目的
        6.3.5 义与生死
        6.3.6 孟子与墨子的反战比较
    6.4 生命的尊严和绝对性
    6.5 生命天予的意义
    6.6 小结
第七章 仁政论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1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进程和思想
    7.2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与仁政“三要素”的关系
    7.3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孟子仁政思想比较
        7.3.1 为全球所有人思考可持续发展
        7.3.2 共同环境的思想
        7.3.3 强大机构、合作伙伴关系与仁政保障
    7.4 生态环境思想中的性善说、仁政伦理的展开
        7.4.1 自然生存权
        7.4.2 世代伦理
        7.4.3 地球有限主义
    7.5 小结
第八章 仁政论与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比较分析
    8.1 坚持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
    8.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8.2.1 以人民为中心的定位
        8.2.2 保障和改善民生
    8.3 人民的主体性地位
    8.4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8.4.1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德法兼治
        8.4.2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8.4.3 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8.5 党员干部修养与孟子思想
        8.5.1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8.5.2 严格要求“一把手”
        8.5.3 反对个人主义
    8.6 小结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仁政论与现实问题解决方案的哲学意义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研究(1976-198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几个基本概念的界定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转折的概述
    三、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建国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及初步成效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观点
        (一) 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
        (二) 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探讨
        (三) 经典作家的论述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起点
        (一) 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二) 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和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初步成效
        (一)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实践成果
        (二)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思想成果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轨的偏离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偏离的历史考察
        (一)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始偏离
        (二) “文化大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偏离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偏离的具体表现
        (一) 理论探索的失误与偏离
        (二) 经济建设的失误与偏离
        (三) 民主政治建设的失误与偏离
        (四) 文化建设的失误与偏离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偏离的危害
        (一) 阻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
        (二) 阻碍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偏离的原因
        (一) 思想根源:背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二) 体制根源:传统社会主义体制
        (三) 组织根源:民主集中制的不健全
        (四) 社会历史根源:封建余毒的影响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艰难转折的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契机与障碍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契机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障碍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开始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起步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转折点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推进
        (一) 在理论的拨乱反正中反思社会主义
        (二) 在经济体制改革中重新认识社会主义
        (三) 在民主政治建设中重新认识社会主义
        (四) 在文化建设中重新认识社会主义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实现
        (一)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主题
        (二) 全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中的创新
    一、在转折中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新性体现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依据
    二、在转折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一) 突破发展阶段的局限,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二) 突破抽象的社会主义优越性,确立生产力标准
        (三) 突破发展动力的局限,提出社会主义改革论
        (四) 突破对资本主义认识的局限,提出对外开放的思想
        (五) 突破计划和市场对立的局限,提出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思想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实现的条件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实现的思想条件
        (一) 开展思想解放运动,为转折实现提供思想动力
        (二) 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转折实现提供认识基础
        (三) 澄清理论误区,为转折实现提供理论依据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实现的政治条件
        (一) 确立正确的政治路线,为转折实现指明方向
        (二) 推进民主政治,为转折实现提供政治保障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实现的组织条件
        (一) 解放大批老干部,为转折实现准备坚实基础
        (二) 大胆提拔年富力强的干部,为转折实现注入新生力量
        (三) 健全民主集中制,为转折实现提供制度保障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实现的社会条件
        (一) 人民群众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社会力量
        (二) 知识分子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重要力量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转折的特点和基本经验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转折的特点
        (一) 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的激烈交锋
        (二) 理论纠偏、继承和创新的融合发展
        (三) 健康力量与“左”的力量的激烈斗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基本经验
        (一) 在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 在坚持从实际出发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三) 在解放思想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四) 在健全民主集中制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五) 在加强领袖群体建设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任仲夷精辟解说“三个代表”(论文参考文献)

  • [1]孟子仁政论及当代应用价值研究[D]. 安庆杰. 河北大学, 2019(08)
  •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研究(1976-1982)[D]. 陈敏. 华南理工大学, 2011(06)
  • [3]《炎黄春秋》2003年(1—12期)总目录[J]. 本刊编辑部. 炎黄春秋, 2003(12)

标签:;  ;  ;  ;  ;  

任忠义对“三个代表”的精辟诠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