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7导联在左心室起搏中的应用价值

2187导联在左心室起搏中的应用价值

一、2187导线在左心室起搏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1](2021)在《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修订版)》文中提出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随着CRT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循证医学证据的日益丰富、再同步技术和疗法的进展, CRT适应证也在不断发展。为进一步规范和指导CRT在我国的应用, 本次专家共识修订了《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建议(2013年修订版)》, 更新了CRT适应证, 对发展历程、适应证、植入技术、随访和程控提出了新的专家共识, 并对CRT涉及的某些争议问题进行了讨论。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2](2021)在《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中国专家共识》文中研究说明希氏-浦肯野系统(希浦系统)起搏包括了希氏束起搏(HBP)和左束支起搏(LBBP), 是生理性的心室起搏方式, 相比传统的右心室起搏可获得更好的电和机械同步性, 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支持。近年来, 国内外相继开展了希浦系统起搏, 尤其是国内原创的LBBP, 因参数更理想、操作更简单, 弥补了HBP的不足, 引起广泛关注且发展迅速。但作为新技术, 希浦系统起搏仍处在起步阶段, 其定义、操作、适应证及程控设置尚无统一标准。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共同倡导并组织专家撰写了此共识, 旨在指导医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此技术, 更加安全、有序地促进希浦系统起搏在国内的发展。

邓晓奇[3](2020)在《经胸超声心动图导向希浦系统起搏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希浦系统起搏是目前生理性起搏研究的热点和方向。但是如何快速、精准定位希浦系统区域是该操作的难点。本研究通过解析希浦系统区域的分布、标测特点,结合经胸超声心动图指导,快速并且准确操作心室电极导管到位,完成希浦系统区域起搏。方法:1.将西南交通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2018年10月~2018年11月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病例中,无基础心脏疾病的8例患者纳入研究,术者利用标测系统及美国强生公司诊断/消融可调弯头端导管(NAVISTAR?)在右心房、右心室面逐点标测希氏束电位及右束支电位,以判定希氏束及右束支分布区域;对左侧旁道病例,通过已经建立的经房间隔途径,在左心房、左心室面逐点标测左束支电位,使用主要设备为记录腔内心电图的美国雅培公司(St.Jude Medical?)电生理记录仪EP-4TM(WorkmatetmTMClarisTMAmplifier with Clear WaveTMTechnology);三维标测设备为:美国强生公司Biosense Webster CARTO 3 System。所有标测都通过CARTO 3系统予以记录,分析并测量希氏束分布的长度、宽度;左前分支、左后分支分布的长度、宽度;希氏束到最早出现左束支电位的距离。2.经胸超声心动图导向下希浦系统起搏研究是将西南交通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2019年6月~2019年8月行人工心脏永久起搏器病例中,拟行希浦系统起搏的12例患者纳入研究,分为两组:一组为常规组,即在X光二维指导+多导电生理仪标测下行希浦系统起搏,一组为超声组,即在常规组的基础上结合经胸超声心动图指导下进行希浦系统起搏电极植入。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心室电极植入时间、X光总曝光时间、心室电极植入曝光时间、手术成功率等。结果:1.希氏束长度区间为5.4mm-24.2mm,平均为15.85mm;宽度区间为7.8mm-11.6mm,平均为9.58mm。相对而言,长度的差异度更明显。2.左前分支长度区域为28.8-35.6mm,平均为31.26mm;宽度区域为8.0-17.6mm,平均为13.06mm。左后分支长度区域为22.2-62.1mm,平均为45.12mm;宽度区域为9.4-31.7mm,平均为13.06mm。不管是分布长度还是宽度,左前分支与左后分支无统计学差异。3.希氏束到左前分支的距离范围为31.8-61.2mm,平均44.36mm;到左后分支的距离为43.0-78.6mm,平均59.42mm。4.经胸超声心动图导向下希浦系统起搏研究中:超声组中6例患者均标记到希氏束电位,1例患者实施希氏束起搏,5例患者成功实施左束支区域起搏。左束支区域起搏病例中,4例患者心室电极1次成功植入;1例患者因电极穿入左室面,调整位点后第二次植入成功。常规组中1例患者实施希氏束起搏,5例患者成功实施左束支区域起搏。左束支区域起搏病例中,1例患者心室电极1次成功植入;2例患者调整2个位点;1例患者调整3次位点;1例患者调整4次位点。5.经胸超声心动图导向下希浦系统起搏研究中:总的手术时间:超声组平均为127±7.14分钟;常规组为105±13.57分钟,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值为0.01)。心室电极植入时间超声组平均为24.8±7.01分钟;常规组为24.17±13.27分钟,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值为0.93)。6.经胸超声心动图导向下希浦系统起搏研究中:总的X线曝光时间:超声组平均为14.16±1.68分钟;常规组为18.57±6.18分钟,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值为0.16)。心室电极植入曝光时间超声组平均为8.91±1.85分钟;常规组为15.83±5.95分钟,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值为0.03)。结论:1.希浦系统起搏标测的区域远大于希浦系统解剖区域,不管是his起搏还是左束支起搏,用希浦系统起搏或者左束支区域起搏更为准确;2.左束支分布个体差异较大,解剖学定位在左束支区域起搏中有一定优势;3.如果可以标测到希氏束,左束支区域起搏范围建议距离希氏束3-4cm为佳;4.利用经胸超声心动图指导希浦系统起搏是可行的,可以提高一次到位的成功率,并能明显减少心室电极植入X线曝光时间。

杨晓红[4](2020)在《左室四极导线起搏器电极空间构象改变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对心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左心室四极导线起搏器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收住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病区、急诊内科病区,符合2012年ACCF/AHA/HRS植入CRTⅠa类适应症(?NYHA心功能分级Ⅲ或Ⅳa级患者,?LVEF≤35%,且伴LBBB及QRS≥150 ms)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0例,其中,扩张型心肌病27例,缺血型心肌病2例,甲状腺功能亢进型心肌病1例,在最佳药物治疗基础上,分别植入左心室四极导线CRT(四极导线组)10例和常规三腔CRT(双极导线组)20例。搜集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是否存在合并症、QRS波时限、N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房前后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6分钟步行距离(6MWD)、合并症、用药情况、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等,并嘱其术后3个月、6个月随访,完善心脏超声,配合体外程控,调整两组患者起搏器参数,必要时对四极导线组患者的起搏向量组合做出调整,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LVEDD、LAD、LVEF)、QRS波时限、NT-pro BNP水平、6MWD等指标的差异,术后6个月时评价两组患者室壁同步性、CRT反应性、心功能改善等方面是否不同。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分析各组数据,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多数患者左心室导线植入心尖部,靶血管位置优选后侧支,导线植入部位及所选靶血管两组患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1、0.562>0.05)。3.两组患者均顺利植入CRT,成功率100%。4.四极导线组可选择的起搏向量远多于双极导线组,3个以上起搏向量分别占80.0%和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5)。5.术后3个月随访时,四极导线组和双极导线组患者LAD(43.2±4.8VS52.3±8.0)、LVEF(47.9±5.7VS34.8±8.6)较术前有逆转(P=0.003、0.0002<0.05),四极导线组LVEDD(59.8±10.4)缩小,双极导线LVEDD(69.4±8.8)较术前增大。四极导线组和双极导线组患者NT-pro BNP(827.8±478.5VS3460.0±3851.0)水平下降(P=0.042<0.05)、QRS(135.0±5.4VS144.0±13.3)波时限明显缩短(P=0.049<0.05)、6MWD提高(154.0±37.7VS119.2±44.6,P=0.043<0.05),但前者均优于后者。6.术后6个月经优化后,两组患者LVEDD(58.0±10.1VS67.3±9.0)、LAD(41.0±3.9VS50.3±8.1)、LVEF(53.7±6.4VS38.7±10.9)较前逆转更显着(P=0.017、0.002、0.0004<0.05),四极导线组NT-pro BNP(444.6±324.3)进一步下降,双极导线组虽较3个月时有所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9>0.05)。两组患者QRS波时限(125.4±6.2VS134.5±12.2)进一步缩短(P=0.045<0.05),6MWD(344.4±117.1VS167.3±50.8)进一步提高(P<0.001),且仍以四极导线组改善更为明显。术后6个月评估室壁同步性,四极导线组室壁同步患者6例(占60.0%),双极导线组4例(占20.0%),两组患者室壁同步性均较术前好转(P=0.045<0.05)。术后CRT无反应者共11例,四极导线组1例(占10.0%),双极导线组10例(50.0%)。两组超反应分别为5例(占55.6%)、6例(占60.0%),CRT无反应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48<0.05),超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425<0.05)。7.左心室四极导线CRT膈神经刺激发生率更低(10.0%VS20.0%),可避免二次手术。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电极脱位及高起搏阈值,均无死亡病例。结论:植入左心室四极导线CRT与双极导线CRT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均能获益。但前者在改善急性血流动力学、恢复机械同步、提高心功能、增加室壁同步性、提高CRT应答率等方面短期疗效较后者更好,二者上述功能可随植入时间延长有进一步好转。左心室四极导线CRT膈神经刺激发生率更低,可避免二次手术。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电极脱位及高起搏阈值,需要进一步跟踪和评估。

杨杰[5](2020)在《应用轨道法植入左室心内膜电极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文中指出目的 左心室心内膜电极植入已成为替代常规左心室心外膜电极植入失败和改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并心律转复除颤器(CRT-D)无反应的重要措施,但目前尚未形成安全、有效、统一的术式;本研究拟探讨无法经常规术式植入CRT/CRT-D左心室心外膜电极或CRT术后无反应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行轨道法(OM)植入左心室心内膜电极方法及疗效,对比分析同期左心室心外膜电极植入患者疗效及并发症情况,并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后有反应患者临床特征。方法 选取2017年3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我院收住的符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植入CRT/CRT-D I类指征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6例,扩张型心肌病28例、缺血型心肌病10例,根据是否经冠状静脉窦(CS)植入CRT/CRT-D左心室电极,分为左心室心内膜电极植入组(试验组)(7例)和左心室心外膜电极植入组(对照组)(29例)。试验组,系无法经CS植入左心室心外膜电极患者,通过轨道法(OM)经穿刺房间隔先后建立股静脉-房间隔-主动脉轨道和锁骨下静脉-房间隔-左心室轨道,完成左心室心内膜电极植入术,再以常规方法植入右心房(RA)及右心室(RV)电极;对照组,即通过常规术式经CS植入左心室心外膜电极,再以常规方法植入右心房(RA)及右心室(RV)电极。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通过组内和组间对比分析术前与术后1周、3月、12月心功能指标、心电图、心脏彩超参数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明确两组疗效;并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CRT/CRT-D植入术后有反应患者临床特征。结果 (1)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年龄、性别、扩张型心肌病、缺血性心肌病、高血压病、糖尿病、心功能NYHA分级(Ⅲ~Ⅳ级)、脑血管事件、心电图参数(P波时限、QRS间期、心房颤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心脏彩超指标(每搏量(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肺动脉压力(PAH)、二尖瓣反流参数)、程控参数优化比例、CRT-D例数、双心室起搏比例等无显着差异(P>0.05)。(2)所有患者均顺利植入CRT/CRT-D,并完成术后12月随访。(3)试验组7例患者均成功通过轨道法植入CRT/CRT-D左心室心内膜电极,植入部位为左室后侧壁,术后1周随访QRS间期较前明显缩窄、LVEF较前明显增加、LVEDD和PAH较前减少、NYHA分级(Ⅲ~Ⅳ级)及二尖瓣反流(中重度)患者较前减少(均P<0.05),患者心悸、胸闷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术后3月较术前相比,P波时限和QRS间期缩窄、LVEF增加、LVEDD和PAH较前减少、NYHA分级(Ⅲ~Ⅳ级)及二尖瓣反流(中重度)患者较前减少(均P<0.05);术后3月较术后1周相比,LVEF进一步增加,LVEDD进一步减少(均P<0.05);术后12月较术前相比,P波时限和QRS间期缩窄、LVEF增加、LVEDD和PAH较前减少、NYHA分级(Ⅲ~Ⅳ级)及二尖瓣反流(中重度)患者较前减少(均P<0.05);术后12月较术后1周相比,LVEF进一步增加,LVEDD进一步减少;术后12月较术后3月相比,QRS间期进一步减少。(4)对照组29例均通过CS植入左心室心外膜电极,植入部位为侧静脉或侧后静脉;术后1周随访P波时限、QRS间期较前缩窄、SV、LVEF较前明显增加、LVEDD和PAH较前减少、NYHA分级(Ⅲ~Ⅳ级)患者较前减少(均P<0.05),二尖瓣反流较前减少无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3月较术前相比,P波时限和QRS间期缩窄、LVEF增加、LVEDD较前减少、NYHA分级(Ⅲ~Ⅳ级)及二尖瓣反流(中重度)患者较前减少(均P<0.05),PAH较前减少无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3月较术后1周相比,P波时限和QRS间期较前进一步缩窄、SV和LVEF进一步增加,LVEDD和PAH进一步减少(均P<0.05);术后12月较术前相比,P波时限和QRS间期缩窄、SV和LVEF增加、LVEDD和PAH较前减少、NYHA分级(Ⅲ~Ⅳ级)及二尖瓣反流(中重度)患者较前减少(均P<0.05);术后12月较术后1周相比,P波时限和QRS间期进一步减少,LVEF进一步增加,NYHA分级(Ⅲ~Ⅳ级)及二尖瓣反流(中重度)患者较前减少,但PAH增加(均P<0.05);术后12月较术后3月相比,P波时限和QRS间期进一步减少,LVEF进一步增加,但SV减少,LVEDD和PAH增加(均P<0.05)。(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术后1周、术后3月和术后12月QRS间期缩窄及LVEF增加有显着性差异(均P<0.05);术后12月试验组LVEDD减少更明显(P<0.05);术后1周和术后3月试验组二尖瓣反流(中重度)改善更明显(均P<0.05);术后3月、12月试验组MACCE事件发生率较低(均P<0.05);两组NYHA分级(Ⅲ~Ⅳ级)、P波时限、SV、PA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6)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在CRT/CRT-D植入术后有反应患者中,女性,QRS间期≤170ms患者具有更好获益。(7)试验组术后1例患者发生左心室电极穿孔,床边心超示心包少量积液,予以左室电极重置后好转,其余患者无明显并发症。术后12月两组患者随访MACCE事件,试验组室性心律失常、脑栓塞事件、心源性死亡风险均较对照组低(均P<0.05)。结论 在本研究中,与常规左心室心外膜电极植入组相比,轨道法植入左心室心内膜电极在心电QRS间期和LVEF等方面的改善效应更明显,并且远期MACCE事件(室性心律失常、脑栓塞事件、心源性死亡风险发生率等)发生率相对较低。同时,女性患者、QRS间期≤170ms之间具有更好CRT/CRT-D获益,可为临床提供指导意义。除1例患者术后发生左心室电极穿孔外,其余患者均无明显术后并发症。轨道法植入CRT/CRT-D左室心内膜电极安全、有效,是部分无法通过冠状窦植入左心室心外膜电极和改善CRT术后无反应的重要辅助术式。

沈彦君[6](2019)在《左心室四极导线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左心室电极导线的选择和植入是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中的关键环节。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左心室四极导线在CRT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1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符合201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急慢性心力衰竭指南中植入CRTⅠ类适应症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0例。根据左心室导线类型的不同分为四极导线组(16例)和双极导线组(24例)。术前评估两组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同时行十二导联心电图及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术中记录左心室导线植入时间、靶血管分布、起搏阈值及左心室起搏位点,所有患者术后均至少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左心室导线植入时间、起搏阈值、左心室起搏位点、NYHA心功能分级、QRS时限、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返流面积(MRA)、并发症、CRT反应性的差异。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四极导线组左心室导线植入时间短于双极导线组[(33.6±4.3)min vs.(37.7±3.7)min,P<0.05]。四极导线组左心室起搏位点均为中间部或基底部,完全避免了近心尖部位起搏。四极导线组术中出现2例膈神经刺激,均通过调整起搏向量解决,避免了更换靶血管;双极导线组出现4例膈神经刺激,有2例在原靶血管调整后解决,2例通过更换靶血管解决。四极导线组无左心室导线脱位发生,而双极导线组发生1例导线脱位,行二次重置左心室导线。术后12个月较术前相比,两组均出现QRS时限缩短、NYHA心功能分级降低、LVEF提高、LVEDD缩短(P<0.05)。术后12个月,四极导线组无CRT恶化发生,四极导线组CRT有反应比例高于双极导线组(93.8%vs.66.7%,P<0.05),同时其QRS时限更短[(140.1±9.2)ms vs.(149.5±8.3)ms,P<0.05]、LVEDD更短[(56.9±4.5)mm vs.(66.3±3.9)mm,P<0.05]、LVEF更高[(40.4±2.4)%vs.(35.3±3.2)%,P<0.05]。结论:左心室四极导线减少了导线负荷,植入方便,安全性高,导线脱位率低。左心室四极导线增加了左心室起搏位点的可选择性,保证了以最佳起搏位点起搏,有效的避开心尖,同时通过多起搏向量的优化,提高了CRT反应率。

王佳艺[7](2019)在《心脏不同部位起搏对老年患者围术期血浆NT-proBNP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心脏不同部位的起搏对老年患者围术期血浆NT-proBNP水平的影响从而反映出对心脏功能的影响,为符合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患者提供更接近生理性的起搏方式。方法:本研究病例均采集于2018年01月0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入住临沂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且符合2010年中国起搏装置植入专家共识Ⅱa类及以上指征、植入双腔起搏器的二度Ⅱ型及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的75例老年患者,按照患者住院顺序分为三组:(1)右室心尖部位起搏组,(2)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组,(3)左束支区域起搏组。并排除:(1)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急性感染、代谢紊乱、肿瘤等疾病;(2)植入单腔起搏器者;(3)肥厚型心肌病患者;(4)心脏超声提示左室射血分数≤40%或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60mm的患者。取患者术前及术后第7天静脉血2ml,应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测试各组患者血浆NT-proBNP数值。比较各组内术前及术后第7天血浆NT-proBNP水平的变化。三组数据应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首先对数据进行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应用两相关样本、两独立样本、K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P值均为双侧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三组术后心室起搏比例均≥85%,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NT-proBNP水平测定:右室心尖部起搏组术前为1120.54±1587.11 pg/ml,术后1133.15±1383.53 pg/ml,通过非参数检验P=0.56,表明心尖部起搏组手术前后NT-proBNP水平无显着性差异;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组术前为1298.21±1308.38pg/ml,术后为684.03±874.43pg/ml,下降明显,通过非参数检验P=0.001,表明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组手术前后NT-proBNP水平有显着性差异;左束支区域起搏组术前为2226.44±6214.19pg/ml,术后为1243.52±3377.48pg/ml,NT-proBNP水平明显下降,通过非参数检验P=0.001,表明左束支区域起搏组手术前后NT-proBNP水平有显着性差异。术后第7天,右室心尖部起搏组与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组、左束支区域起搏组的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组与左束支区域起搏组间进行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区域起搏能降低二度Ⅱ型及以上房室传导阻滞60岁以上的老龄患者围术期血浆NT-proBNP水平,与其更接近生理性起搏有关,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对于严重依赖心室起搏的患者,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及左束支区域起搏可能是更为理想的选择。而对于左室射血分数>40%或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60mm的房室传导功能有障碍的患者,右室心尖部起搏在围术期内不能明显降低患者的NT-proBNP水平。

黄心怡[8](2019)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联合组织多普勒技术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左束支区域起搏术后心脏运动同步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联合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RT-3DE)和组织多普勒技术(tissue Doppler imaging,TDI)研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SSS)患者左束支区域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area pacing,LBBP)术后的心脏运动同步性。方法 观察性研究20例LBBP和20例右心室起搏(right ventricular pacing,RVP)术后的患者,并分为LBBP组和RVP组。每组患者起搏器分别程控为心房起搏和心室起搏状态,采集两种状态下超声图像前使用12导联体表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记录该状态下的QRS波时限宽度。采用RT-3DE分析每组患者每种状态下左室16节段达最小容积时间的标准差(Tmsv-16-SD)、除去心尖部的12节段达最小容积时间的标准差(Tmsv-12-SD)、6个基底段达最小容积时间的标准差(Tmsv-6-SD)、左室16节段达最小容积时间的最大差(Tmsv-16-Dif)、除去心尖部的12节段达最小容积时间的最大差(Tmsv-12-Dif)、6个基底段达最小容积时间的最大差(Tmsv-6-Dif)、左室收缩不同步指数(systolic dyssynchrony index,SDI)等三维参数;采用TDI测量左室12节段收缩速度峰值时间(Ts)的标准差(Tsd-12-LV)及平均值(Ts-12-LV),计算左室侧壁基底段与右室游离壁基底段Ts之差(Ts-LV-RV)及右室2节段的平均值(Ts-2-RV);将上述参数进行组间及组内比较。结果 心室起搏状态下LBBP组TDI值Tsd-12-LV小于RVP组,心室LBBP组RT-3DE值Tmsv-16-SD及SDI明显小于RVP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VP组心室起搏状态下的同步性参数均大于心房起搏状态(P<0.05);而LBBP组心室起搏状态下的同步性参数及心功能较心房起搏状态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心室起搏状态下LBBP心脏运动同步性优于RVP,且与自身传导状态无差别;LBBP是一种生理性起搏方式;TDI和RT-3DE技术均可用于评价心脏运动同步性。

尤葆茹[9](2019)在《心力衰竭患者对再同步化治疗反应性及预后相关因素的分析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对近5年来,在我院接受心室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CRT不同反应性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CRT反应和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在福建省立医院接受CRT-P/D(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pacemaker/defibrillator)治疗的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心脏彩超结构指标将CRT应答分为无反应、有反应和超反应组,观察三组在临床特征及预后等方面的差异。结果1.72名患者中,女性23例(31.9%),男性49例(68.1%);无反应组22人,有反应组19人,超反应组31人。随访时间366个月(13.5月)。2.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超反应组中女性(48.4%)、QRS≥150ms患者(67.7%)比例较高;有反应组非缺血性心肌病(NICM)患者(89.5%)比例较高;无反应组中则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54.5%)、室性心律失常(63.6%)者较多(P均<0.05),LBBB在三个组中的分布虽无统计学差异(P=0.062),但在超反应组中占比高达61.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QRS≥150ms及LEVDV为CRT超反应的独立预测因素。3.术后随访显示,在心功能方面,三组患者的NYHA心功能分级较术前均有所提升(P<0.05);在心脏彩超指标方面,CRT超反应组术后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舒张末容量、左房内径、二尖瓣反流程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5);有反应组术后仅LVEF较术前显着提高(P<0.05),余心脏彩超指标无明显差异;无反应组术后MR较术前改善、LVEF则较术前降低(P均<0.05),余心脏彩超指标无明显差异。4.预后:有23例(31.9%)患者在随访期间发生死亡或心衰再住院,其中死亡5例,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QRS≥150ms、CRT超反应及轻中度肾功能不全为预测远期预后良好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1.CRT超反应的独立预测因素:女性、QRS≥150ms,LVEDV论据尚不充分。2.CRT有反应的预测因素为:NICM、LBBB。3.CRT无反应的预测因素有: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及室性心律失常。4.QRS≥150ms、CRT超反应者及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较QRS<150ms、CRT非超反应者及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生存获益明显。

苏浩[10](2018)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反应性预测及右室导线位置对疗效、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心力衰竭是心脏疾患发展的终末阶段,心脏结构改变和功能障碍,导致心脏舒张及收缩功能异常,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不足,而引起胸闷、气喘、呼吸困难、浮肿等,严重者可致休克、猝死。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疗效取得巨大进步,所以治疗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改变。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以改善心力衰竭导致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减轻症状为主,继而逐渐发展为应用神经内分泌阻滞剂,逆转心脏重塑、修复心肌病变,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再住院率、死亡率,改善预后和提高远期生存率。虽然药物治疗取得了巨大进步,尤其一些新型药物的临床应用给心力衰竭治疗带来更多选择,但是仍然面临很多挑战。心衰依然是心血管疾病领域治疗的重点和难点。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电学传导或机械收缩不同步发生率较高,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通过纠正心衰患者房室、室间、室内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手段,可以改善心衰症状。同时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CRT-D)可逆转心脏重构,抑制神经内分泌机制降低再住院率和死亡率。NT-proBNP是脑钠肽(BNP)分解的一个非活性片段,心肌细胞受到刺激,心室压力或容量负荷增加,心肌缺血缺氧,心房、心室肌细胞合成和分泌的神经内分泌激素,主要功能是调节水、盐排泄和血压平衡。血液中的NT-proBNP浓度与患者心功能严重程度相关,同时也是心力衰竭预后的有效指标之一。NT-proBNP水平作为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指标,其值大小反应心衰严重程度,同时也是心衰治疗后疗效的评定指标。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是治疗心衰的有效手段,CRT术后血清NT-proBNP水平较高提示患者预后差,如果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反应性良好NTproBNP下降明显。早期右室导线均为翼状被动电极,常规放植于右室心尖部,部分患者由于长期的右室心尖部起搏可诱发房室失同步、三尖瓣返流、心肌重构,心脏结构改变,出现头晕、心慌、乏力、胸闷等神经系统及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这种临床症状统称为起搏器综合征。螺旋电极的出现使右室不同部位起搏成为现实。非右室心尖部起搏主要为右室流出道起搏,可分为:高位间隔、中位间隔和低位间隔起搏。CRT患者右室导线位置是否会影响CRT疗效,间隔部起搏能否增加CRT的反应性,让更多的心力衰竭患者获益,尚不明确。CRT的原理在于通过房室、室间顺序起搏,使得心脏恢复同步性,而右室间隔部起搏更加靠近心脏电传导生理部位,将导线植入右室间隔部是否可以增加左右室、室内电、机械同步性,从而进一步提高CRT疗效,降低无反应率有待进一步考证。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CRT-D)通过纠正心脏不同步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在降低慢性心力衰竭住院率和全因死亡率等同时,还可以降低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s,VTAs)发生风险。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CRT-D)抗室性心律失常作用(Antiarrhythmic)可能与心肌重构及电重构改善相关,再同步化治疗后产生不同的电激活和心肌收缩,改善了电和机械重塑,从而可以降低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的风险。而有关右室导线位置对应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CRT-D)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和室性心律失常影响的研究较少,其结果并不一致。当右室导线位置距离左室导线较远时可能会提高CRT疗效,但有关不同右室导线位置对VTAs的影响作用也缺乏相应的研究,其作用亟待进一步明确。目的:研究血清NT-proBNP水平对心衰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CRT-D)疗效的反应性预测及不同右室导线位置对再同步化治疗疗效和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s,VTAs)发生率和恰当除颤风险关系的影响。方法:选取安徽省立医院心脏中心2012年5月至2016年7月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并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and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CRT-D)患者352例。比较所有患者术前和术后12个月血清N基末端脑钠肽(NT-proBNP)含量、超声心动图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LVEF)、心电图QRS波群时限以及NYHA等级改善情况。根据再同步化治疗反应性,LVEF改善>10%定义为有反应,分为有反应组(Response)和无反应组(Nonresponse)。观察术前术后血清的NT-proBNP浓度水平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其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反应性评价。再根据右室导线位置分为:右室间隔组(RVMS)和右室心尖组(RVA),评价右室导线不同位置对12个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的影响。继续收集24个月的临床随访资料和起搏器随访资料,通过Kaplan-Meier曲线和COX多因素分析评价右室导线位置对VTAs的影响。结果:1)术后12个月,心脏彩超LVEF改善>10%有反应组(Response)221例(62.8%),另外无反应组(Nonresponse)131例(37.2%)。术前两组心脏彩超和心功能数值无统计学差异,术后有反应组心脏功能改善明显,无反应组改善不明显。患者血清NT-proBNP的浓度检测显示,术前两组含量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2个月有反应组血清NT-proBNP的浓度含量下降明显,无反应组下降不明显,有反应组与患者的心功能改善密切相关;2)RVMS组和RVA组患者术前心功能、超声心动图数值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2个月反应率分别为62.6%和62.9%,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心脏功能、结构临床症状均显着改善,但两组间无显着差异,分别为LVEF(7.8±4.32%对8.01±4.13%,P=0.74);LVEDV(18.33±11.29对19.07±10.39,P=0.56);LVESV(34.9±23.5对35.6±21.9,P=0.77),但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58)。术后12个月心力衰竭死亡率两组没有区别;3)不考虑左室导线位置时,RVMS组和RVA组对VTAs无影响。但亚组分析发现当左室导线位于ALCV时,RVMS组VTAs(HR=2.82,P=0.01)和恰当除颤(HR=2.71,P=0.02)风险增加;位于PLCV时,RVA组VTAs(HR=2.14,P=0.04)和恰当除颤(HR=2.77,P=0.01)风险增加;而左室导线位于LCV时,RVMS组和RVA组VTAs风险(HR=1.28,P=0.50)和恰当除颤(HR=1.53,P=0.33)相似。不恰当除颤各导线组合间均无差异(P>0.05)。结论:1)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CRT-D)是治疗心力衰竭的有效方法,血清NT-proBNP水平变化可以对再同步化治疗临床疗效做出预测;2)与RVA相比,RVMS不能提高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CRT-D)的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及预后;3)左室导线位于ALCV和PLCV时,右室导线位置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CRT-D)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和恰当除颤相关,较远的导线间距离除了进一步改善心功能外还有可能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

二、2187导线在左心室起搏中的应用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187导线在左心室起搏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3)经胸超声心动图导向希浦系统起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心脏传导系统与心脏起搏
        1.1.1 心脏传导系统
        1.1.2 心脏起搏
        1.1.3 生理性起搏与非生理性起搏
    1.2 生理性起搏研究进展
        1.2.1 起搏方式
        1.2.2 起搏时机
        1.2.3 起搏部位
    1.3 希浦系统起搏
        1.3.1 希氏束起搏
        1.3.2 左束支起搏
    1.4 课题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4.1 课题来源
        1.4.2 课题研究目的
        1.4.3 本研究的创新点
        1.4.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电生理标测下的希浦系统分布特点研究
    2.1 资料与方法
        2.1.1 临床资料
        2.1.2 设备
        2.1.3 方法
        2.1.4 统计学处理
    2.2 结果
        2.2.1 患者一般资料
        2.2.2 希氏束分布范围
        2.2.3 左束支分布范围
        2.2.4 希氏束与左束支的距离
    2.3 讨论
第3章 超声心动图指导下希浦系统起搏研究
    3.1 资料与方法
        3.1.1 临床资料
        3.1.2 设备
        3.1.3 方法
        3.1.4 统计学处理
    3.2 结果
        3.2.1 患者一般资料
        3.2.2 起搏部位及心室电极一次性到位结果
        3.2.3 手术时间及心室电极植入时间
        3.2.4 心室电极植入X线曝光时间和手术X线曝光时间
    3.3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左室四极导线起搏器电极空间构象改变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对心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材料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具有生理性起搏功能的CRT在慢性心衰治疗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5)应用轨道法植入左室心内膜电极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慢性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6)左心室四极导线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2.CRT植入
    3.随访和观测指标
    4.统计学方法
结果
    1.两组患者基线资料
    2.两组患者手术情况
    3.两组患者术后随访
    4.两组患者并发症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改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反应性方法的研究进展
    综述的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7)心脏不同部位起搏对老年患者围术期血浆NT-proBNP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排除标准
    2.3 分组
    2.4 选择电极种类
    2.5 方法
    2.6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各组一般情况比较
    3.2 术后7天程控起搏比例比较
    3.3 各组内术前及术后第7天NT-proBNP变化的比较
    3.4 各组间术后第7天NT-proBNP比较
    3.5 术后并发症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8)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联合组织多普勒技术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左束支区域起搏术后心脏运动同步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材料
        1.1 临床资料
        1.2 仪器
    2.方法
        2.1 超声分析扫查方法
        2.2 起搏器植入方法
        2.3 心电图采集方法
        2.4 统计分析
结果
    1.临床基线资料
    2.超声基线资料
    3.TDI评价心脏运动同步
    4.RT-3DE评价心脏运动同步性
    5.心室起搏状态下心功能参数资料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心力衰竭患者对再同步化治疗反应性及预后相关因素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Abbreviations)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缺血性心肌病(ICM)入选标准
        1.1.2 非缺血性心肌病(NICM)入选标准
        1.1.3 慢性肾脏病(CKD)分期
        1.1.4 CRT患者入选标准
        1.1.5 CRT反应性的定义
        1.1.6 临床终点事件
    1.2 资料采集
    1.3 CRT-P/D植入技术
    1.4 超声心动图检查
    1.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2.1 三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
    2.2 男、女患者基线临床资料的比较
    2.3 三组患者CRT术前、术后临床资料比较
    2.4 三组患者术后双室起搏比例比较
    2.5 CRT超反应预测因子
    2.6 生存分析
讨论
结论
本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反应性预测及右室导线位置对疗效、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四、2187导线在左心室起搏中的应用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修订版)[J].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1(06)
  • [2]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1(01)
  • [3]经胸超声心动图导向希浦系统起搏的研究[D]. 邓晓奇.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4]左室四极导线起搏器电极空间构象改变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对心功能的影响[D]. 杨晓红.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5]应用轨道法植入左室心内膜电极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D]. 杨杰.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6]左心室四极导线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 沈彦君. 青岛大学, 2019(02)
  • [7]心脏不同部位起搏对老年患者围术期血浆NT-proBNP的影响[D]. 王佳艺. 青岛大学, 2019(02)
  • [8]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联合组织多普勒技术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左束支区域起搏术后心脏运动同步性的研究[D]. 黄心怡.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9]心力衰竭患者对再同步化治疗反应性及预后相关因素的分析研究[D]. 尤葆茹.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10]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反应性预测及右室导线位置对疗效、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D]. 苏浩. 安徽医科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2187导联在左心室起搏中的应用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