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辍学率受到影响”?

“辍学率受到影响”?

一、“辍学率受到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杨方[1](2021)在《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研究(1949-1956) ——以江苏泰兴为例》文中提出性别歧视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性问题,性别平等至今仍然是世界性的美好愿景。中国在这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我们不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妇幼健康高绩效十个国家之一,而且无论是在消除义务教育性别差距方面,或者女性在全社会就业人员中的占比,还是最近的互联网领域中女性创业者数量,都有相当可观的成绩;这跟两百年多前的封建社会相比,跟一百多前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相比,跟七十多年前的旧中国相比,都是翻天覆地的巨变。但“建设一个妇女免于被歧视的世界,打造一个包容发展的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付出更大努力”,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妇女解放事业的伟大成就和重要经验是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理论及其早期实践是研究新中国妇女事业的逻辑起点。实现妇女解放的前提是妇女接受教育,成为自身解放的主体。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特别注重妇女教育事业。党和国家有关妇女教育的方针、政策如何落地重要、发挥作用,需要对其进行具体的考察。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为指导,以局部区域为代表,以当事人为对象,运用文献研究、个案研究、口述史研究等多种方法,结合相关档案材料,既有利于挖掘、丰富新中国成立初期妇女教育的史料,也有利于发现、梳理妇女解放、妇女教育事业发展的特色、经验、历史贡献和当代启示。泰兴地处苏北,解放初期的广大农村有三种不同类型,即老解放区、恢复区和新解放区,由于战争频繁,男子人口比例长期低于妇女,而且还有不少缺乏劳动力或者劳动力不足的烈军工属。以泰兴为样本,研究这一时期妇女教育问题,具有典型性。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妇女教育。国民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思想的形成时期,基本确立了“人人平等,教育人人”、教育形式上不局限于学校、除了知识技能还要将革命思想融进教育并提高妇女政治参与能力的主要内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妇女人口中占绝大多数的农村妇女是决定中国革命胜败的重要力量,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苏区妇女教育模式,即妇女干部培养、妇女识字培训、女童学校教育、女工职业教育紧密结合;抗日战争时期,妇女解放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紧密结合,在民主根据地,妇女支前、妇女生产、妇女参政,无不体现出妇女的力量;解放战争时期的妇女教育主要围绕服务解放战争和解放区建设展开,重点是培养妇女干部和提高妇女觉悟。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对全国女性教育重新进行了制度化、规范化、大众化改革,使女性教育成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考察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妇女教育问题,可以设立四个“观测点”,即:女童入学教育,识字扫盲教育,妇女社会教育,妇女干部教育。女童教育既是妇女解放和妇女教育的起点,也是从源头上阻隔农村文盲、半文盲妇女产生的重要途径。新中国初期泰兴当地政府加强女童入学教育的政策措施,满足了农村妇女的内在要求,切合了当地社会的具体实际,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新中国初期泰兴女童入学教育的基本经验就是提升学龄女童入学率、降低辍学率,具体教育实践中主要把握好了四个关键点,即:整体设计,协同推进;统筹兼顾,循序渐进;深入基层,有的放矢;创新教法,确保质量。泰兴的农村识字扫盲工作开展比较早,早在1941年冬,当时的泰兴抗日民主根据地就开展大规模的冬学运动。新中国成立以后,泰兴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积极动员农民继续参加冬学运动,并成立了专门的妇女识字班,开展识字扫盲;农村妇女在区乡妇联干部、村妇女干部和妇女代表的动员下,参与积极性远高于男性,不仅参加人数多,而且持续时间长,至1956年渐成高潮。泰兴妇女积极参与扫盲识字运动,宏观上讲为开展救灾备荒、实行土地改革、推进互助合作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具体而言,不仅使广大妇女能力素质得到了提高,而且切实增加了家庭收入,从而也为妇女地位的提升营造了氛围。通过社会教育活动促进女性从家庭走向社会,是促进妇女自身解放的重要路径。基于不同阶段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基于区域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新中国初期泰兴农村妇女社会教育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1949-1952年,在苏北行署领导下,主要围绕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生产救灾、贯彻婚姻法等中心工作开展;1953-1956年,在江苏省委和扬州专区的领导下,主要结合基层普选、增产节约、农业合作化和统购统销运动等开展。但不管哪个阶段,形势政策、思想政治、生产劳动、卫生健康都是教育的重要方面和主要内容。苏北妇女社会教育促进了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农村妇女自我意识越发觉醒和增强,主体作用日益显现,社会地位显着提升。但也暴露出教育对象的局限性、教育过程的间歇性、教育内容的抽象性和教育形式的有限性等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妇女干部本身的素质和能力,以及社会整体氛围都是显着的影响因素。培养妇女干部、重视妇女参政是中国共产党促进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最具特色的重要举措。泰兴属于革命老区,早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许多妇女积极分子脱颖而出成长为妇女干部,为根据地和解放区经济发展和民主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成立妇女自己的组织动员机构,将妇女干部充实到各级党政机构,推举妇女干群模范,是这一时期泰兴妇女解放事业的三条战线。围绕这三条战绩,泰兴妇女干部规模迅速发展,培养路径更加多样,教育内容也日渐丰富;而通过开展文化教育,妇女干部的工作能力得以大幅度提高,通过学习时势政策,其业务水平也得到相当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妇女干部队伍的稳步发展,切实引导了社会舆论导向——她们不仅以其成功形象吸引着同辈人的效仿,而且影响、教育了守旧的父母及周遭“他者”,从而既在更大程度上获得社会认可,又反过来触动社会文化转型。但妇女干部教育同样也受到传统思维方式、现实社会环境甚至家庭方面的制约。新中国初期的泰兴农村妇女教育,不仅对农村社会秩序的重建、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妇女解放事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留下了可供新时代农村妇女教育借鉴的历史经验。女童教育构筑了男女性别平等的基础,扫盲教育提升了农村妇女的综合素质,社会教育提高了农村妇女的主体地位,干部教育促进了农村妇女的社会动员——其经验就在于,要以农村妇女素质的提升促进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要在推进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促进妇女解放。新中国初期泰兴妇女教育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妇女解放进程中的一个缩影,其经验对于加强与改善新时代农村妇女教育、对于实现《北京宣言》目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王利园[2](2021)在《美国中小学教育惩戒中不平等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我国中小学教育惩戒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体现在惩戒立法不完善、惩戒程序不明确、惩戒公平性有待提升等方面。其中,教育惩戒的平等与否影响着教育公平,在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教育惩戒制度的过程中,如何保证教育惩戒的公平性是我国面临的一大挑战,我们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美国的中小学教育惩戒发展较早,处于世界前列,惩戒立法和惩戒程序都较为成熟。其实,美国中小学教育惩戒中同样也存在着惩戒不平等的问题,主要体现为种族间的教育惩戒不成比例、不同性别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残疾学生群体受到不平等待遇等。同时美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解决教育惩戒不平等问题,进一步完善教育惩戒。针对该问题的研究,对提高我国教育惩戒公平性,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进行分析。全文共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对研究目的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等进行介绍;第二部分为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分析了美国中小学教育惩戒中不平等问题的形成背景,大致从个人、文化、政治背景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第二章分析了美国中小学教育惩戒中不平等问题的具体表现,主要从种族、性别、残疾学生三个方面进行描述。通过利用具体数据和州案例分析违纪呈送和纪律处分方面的不平等表现,可以得出教育惩戒在不同种族、不同性别以及残疾学生群体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等现象;第三章重点对美国教育惩戒中不平等问题的不良影响进行探究,主要从学生学业成绩、辍学率、毕业率以及进入司法系统的比例等方面分析,进一步总结教育惩戒不平等问题对少数族裔、残疾学生等群体造成的不良影响;第四章总结了美国针对教育惩戒不平等问题所采取的有效具体措施,主要从减少个人偏见、积极行为干预和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科学利用惩戒数据、恢复性司法实践等方面进行总结。第五章是启示部分,通过针对社会制度层面的分析来揭示美国不平等问题的社会根源,有助于避免我国出现教育惩戒不平等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

梅音[3](2021)在《旁遮普省农村女性高等教育辍学的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教育决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事业。教育平等是人们一直以来追求的美好理想。尽管世界各国都日益重视教育的发展并承认教育所特有的突出贡献,但教育不平等问题却依旧普遍存在于世界每个角落,经济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存在着巨大的教育差距。巴基斯坦的情况与此类似,该国的女性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女性辍学率较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该国的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本研究旨在了解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农村地区女学生高等教育辍学的影响因素,以便更加全面地了解该国存在的教育不平等问题。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农村女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以教师和家长为访谈对象,以巴基斯坦女性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障碍作为考察和研究的主要内容。论文第二、三、四章分别从家庭、社会与学校三个层面的14个变量维度来考察引发她们辍学的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庭与社会两个层面的因素对旁遮普省农村女大学生的辍学行为具有显着影响,而学校层面因素的影响并不显着。但这正从旁印证了巴基斯坦女性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巨大障碍,需要从家庭与社会层面提高人们的观念并进行相关保障。第五章则是采用半结构访谈法在量化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她们辍学的深层原因。第六章为提高农村女性受教育水平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以缓解旁遮普省农村女性高等教育高辍学率的问题。女性的受教育状况及其适应能力受到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等各方面综合因素的影响。农村女性学生的受教育问题不仅影响青少年的个体发展,而且影响家庭发展,最终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结合研究结果提出相应建议是十分必要的。第一,在家庭层面,需要改善父母的教育观念,丰富家庭资本。第二,在学校层面,需要营造包容的学校文化,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第三,在政府层面,需要完善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扩大和转变金融投资。第四,在社会层面,进一步增强平等意识,扩大对女性教育的正面报道。第五,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沟通,促进三方的良好合作。

王宇[4](2020)在《傣族中学生辍学动机发展的自我系统模型研究》文中指出辍学是指学生在进入学校后未完成学制规定年限的教育而中断学习、离开学校的现象。随着国家九年义务教育和控辍保学行动的不断开展,我国学生的辍学率越来越低。由于辍学是一个动态累积过程的最后阶段,学生在辍学之前通常存在一些不那么引人注目的脱离形式,如对学习的不良态度和行为等,而以往研究明确指出辍学意向是辍学的最有力的单一预测因子。另外,学生所处的环境背景、情绪认知以及对学习的行为表现也被发现可能会影响学生最终辍学行为的发生。动机发展的自我系统模型(SSMMD)则为研究以上变量提供了一个影响辍学的理想的框架。本研究拟在动机发展的自我系统模型基础上,对傣族中学生辍学意向现状以及辍学意向发展的动态机制进行探讨,为有效且有针对性地制定傣族中学生辍学预防方案提供依据。选取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3所中学的1301名傣族学生为研究对象。他们需要完成一系列自我报告问卷,其中,环境背景因素包括教师支持问卷、家长支持问卷;自我系统因素包括控制感问卷、学校认同问卷、欲望指数问卷;学习状态包括课业投入问卷、行为投入问卷、情感投入问卷;因变量为辍学意向问卷,研究数据采用SPSS22.0和AMOS23.0进行分析与建模。研究结果如下:(1)环境背景方面,傣族中学生的家长支持水平低,而教师支持水平较高;自我系统中,控制感、外在目标水平较低,而学校认同、内在目标水平较高;课业投入、情感投入、行为投入的水平都较高;辍学意向的总体水平较低。(2)至少有2%的傣族中学生正处于较强的隐性辍学状态;有32.7%的傣族学生可能处于隐性辍学状态或正朝着隐性辍学状态发展着;有10%的学生存在有较高的辍学意向。(3)在性别为男性、有同伴辍学、同伴主要为傣族、居住在农村村寨、不清楚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偶尔参加村寨活动等人口学变量中,满足任一条件的傣族中学生都可能存在更高的辍学风险。(4)环境背景中,家长支持和教师支持都可以负向预测傣族中学生的辍学意向,教师支持的预测作用强于家长支持。(5)自我系统中,内在目标和控制感不能直接影响学生的辍学意向,外在目标正向预测学生的辍学意向,学校认同负向预测学生的辍学意向,其中,学校认同对辍学意向的影响力在自我系统中最强。(6)学习投入中,课业投入、行为投入和情感投入都能负向预测傣族中学生的辍学意向,其中行为投入和情感投入的影响力比课业投入对辍学意向的影响多两倍。(7)傣族中学生辍学动机发展的自我系统模型中,人口学变量对整个模型具有干扰作用;控制人口学变量的干扰后,自我系统在环境背景和学习投入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环境背景只可以通过自我系统和学习投入序列的中介作用影响傣族中学生的辍学意向。(8)家长支持和教师支持都正向预测自我系统中的控制感、学校认同和内在目标,以上自我系统变量又会正向预测课业投入、行为投入和情感投入,最终通过三个学习投入变量负向预测辍学意向。(9)在涉及外在目标的路径上,家长支持和教师支持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家长支持通过外在目标及学习投入(课业、情感和行为投入)的序列中介作用正向预测辍学意向,教师支持通过外在目标及学习投入(课业、情感和行为投入)的序列中介作用负向预测辍学意向。(10)在所有中介路径中,家长支持和教师支持通过学校认同影响学生的情感投入和行为投入,最终影响其辍学意向的效果最明显。综上,本研究获得了以下结论:(1)傣族中学生的隐性辍学及辍学意向水平总体虽然不高,但仍有少数学生存在有较高的辍学意向。(2)父母和教师的支持,虽然能够增强傣族中学生对学校和学习的认同感,但并未能进一步显着增强他们在课业方面的投入,而是通过增加其遵守课堂规则和纪律的行为,减少其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情感,最终使他们更少地产生辍学的想法和行为。(3)家长支持和教师支持的背后所代表的文化差异,对学生自我系统中外在目标的塑造产生了不同的结果,进而对学生的辍学意向产生了相反的结果。

朱文华[5](2020)在《义务教育阶段彝族女童辍学问题研究 ——以凉山彝族自治州M县女童H为个案》文中指出女童是未来的妇女和母亲,她们孕育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关注和研究彝族女童教育现状,对于有效提高女童受教育率和受教育程度,进而带动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深远意义。本研究选取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聚居地区,女童辍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彝族女童H作为研究对象,从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视角,来解读彝族传统文化、彝风彝俗、家庭、学校、社会等,以生态系统理论、贫困文化、Vincent Tinto学生辍学三个相关理论,彝族女童辍学相关研究成果,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研究主要采用个案研究法为主,具体以文献法、访谈法,辅之以观察法等,对义务教育阶段女童H辍学的主要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导致女童辍学是一个综合因素所造成的,一是生长环境艰苦束缚彝族女童就学;二是传统观念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女童就学阻力大;三是语言文化差异性对女童学习的影响;四是彝族地区学校课程设置的影响;五是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缺乏适应性;六是自我认知能力不足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而感到迷茫。通过以上研究问题,并提出了可供参考的对策建议。重视和关注彝族地区的女童教育,优化教育环境,使彝族地区义务教育更加均衡,女童教育更加健康和谐发展。

钟桢[6](2020)在《甘青藏区“控辍保学”政策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甘肃A县和青海B县为例》文中认为甘青藏区失学、辍学问题是长期以来制约当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发挥扶贫作用的障碍之一。目前,随着新一轮加强“控辍保学”政策的出台,义务教育阶段失学、辍学问题的解决已经有所突破,但是甘青藏区义务教育发展依然存在阻力,“后控辍保学”时代“控辍保学”政策的推行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更深层次的问题。本研究选取甘肃A县和青海B县为研究对象,探究当地“控辍保学”政策实施的现状。研究采取调查研究方法,通过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实物收集法进行数据资料的收集,利用SPSS20.0分析处理问卷资料,共收集了学生样本2908份,教师样本487份。通过分析A、B两县依法控辍保学、机制控辍保学、质量控辍保学、扶贫控辍保学、保障控辍保学、组织宣传控辍保学这六个方面的现状,研究发现两县“控辍保学”政策实施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以及存在部分问题。首先取得成效方面,目前两个县的义务教育巩固率指标已经提前完成,政策文本分析得知控辍机制建立基本合理,实施的保障措施针对性强劝返率高,政策实施以来家长思想观念较过去发生转变,教师管理方式也发生转变,以上主要是控辍方面的成效。其次存在问题方面,研究发现两县依就存在潜在辍学问题,劝返生归校之后普遍“学不好”,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学习的出口没有彻底打开,政策目标群体对“控辍保学”政策的认知程度低。最后结合公共政策系统理论进行原因分析发现,造成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在政策执行方面,政策执行者宣传力度不足、宣传手段不恰当、执行人员数量上不足、政策执行者实施过程中产生偏向,在教育内部,两县学校教育提升不足,初中普职融合教育发展缓慢,此外政策的实施效果还受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以及个体自身的影响。那么在“后控辍保学”时代,本研究认为进一步推进政策实施,需要从内提升主体和客体的内推力,在外改善环境形成支持力,内外共同形成合力,重点加强保学措施。具体而言,内部方面,首先政府要继续加强领导力,统筹兼顾建立“控辍保学”工作的长效机制,其次以学校为中心开展多种形式宣传,进一步提高政策相关内容的认知程度,再次改善教育侧供给,提高劝返生、学困生、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加速初中普职教育融合发展,拓宽藏区学生学习出口;外部方面,首先进一步完善甘青藏区教师队伍建设,创建特色化的教师队伍,其次加大对甘青藏区教育事业的财政支持力度,集中财力物力攻坚“硬骨头”,再次用行政力量引导社会文化环境良好发展,再次多方面建设学校环境,创建学生“爱”的家园,最后多平台辅助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沙怡珍[7](2020)在《中职学生辍学问题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中职学校学生辍学是一个长期困扰职业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也是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硬伤。中职学生辍学,直接影响到职业学校的发展,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因素。这些年,中国采取一系列措施提升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逐步健全学生资助保障体系,不但对进入省内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实行免学费政策,而且对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一定的助学金,从经济层面国家对中职学生的投入逐渐加强,中职学生的辍学率仍然较高,特别是我国西部地区。在良好政策的形势下,为什么学生还要离开学校呢?本论文通过对甘肃省J中职学校辍学的个案研究,基于调查、观察以及深层次访谈相结合的质性研究方法,以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深度探析他们在学校的表现,以及教育工作者、教育接受者和教育投资者在教育实践中对辍学的不同想法及态度,分析辍学关键事件的前因后果,辍学后的去向、以及他们未来的发展之路,以找出辍学事件中所掩藏的东西。本论文采用布迪厄的资本理论作为支撑,认为中职学生生活在特定的场域之中,学生辍学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性问题,而家庭和学校是中职学生学习及生活最主要的场所,一个学生选择在学校学习还是辍学,个体所拥有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家庭资本及社会资本对个体的学业成就产生重要的影响。笔者运用布迪厄资本理论来分析辍学生的资本状况,揭示中职学生辍学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减少中职学生辍学的对策,同时呼吁教育界重视中职学生的辍学问题,尽量避免中职学生辍学事件的发生。

张琪琪[8](2020)在《印度非正规初等教育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印度在促进教育公平和改善教育质量方面面临严峻挑战。反对歧视,重视和保障被排除在正规教育体系之外儿童的受教育权利,使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对促进教育公平尤为重要。作为正规初等教育的创新替代方案,非正规初等教育及其相关政策对印度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和打破文盲的代际循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对印度非正规初等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对非正规初等教育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实施进行比较细致的分析,特别是政策的实施是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另外,运用历史研究方法梳理出非正规初等教育的历史演变趋向和现状,总结出非正规初等教育政策制定背景和缘由的规律性内容。最后,对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不同政策的内容和实施进行比较研究,提炼出非正规初等教育区别于正规初等教育的特点,以及利用蕴含着潜在比较与分析的国际化研究视野,提出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研究表明,印度非正规初等教育及政策是在较为复杂的国内和国际背景下展开的。非正规初等教育是帮助被排除在正规教育之外失学儿童的替代性方案,是印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举措。非正规初等教育政策的实质是通过政策手段对初等教育利益进行分配,以满足弱势群体和边缘化群体的教育需要。在相关法律文件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尽管存在诸多问题和影响因素,但总体成效较为显着,有力地推动了印度初等义务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在女童、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儿童以及童工等特殊群体获得教育机会方面发挥了有益的作用。此外,除政府以外的非政府组织、志愿机构和社区等都对非正规初等教育及政策的实施产生了重要影响。总体而言,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一是更加关注那些未获得基础教育机会的处境不利群体和没有保障的居住区儿童受教育权问题,教育政策的实施需以儿童为中心;二是重视初等教育阶段的教育质量;三是教育系统是一个整体,教育又与整个经济社会联系密切,对儿童和青少年等个体、家庭、社区以及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同部门的发展需要担负起更多责任和义务;四是通过革新计划,转变相关教育人员的作用,整合和更新各类教育资源;五是让社区参与教育活动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使教育成为全球的共同行动;六是致力于发展实际高效的教育管理体系和法律保障体系。

尹鸿翊[9](2020)在《美国流动青少年教育公平的发展研究(1965-2015年)》文中认为无论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的程度,还是考究一个国家国民综合素质高低,教育的公平都是一项很重要的衡量标准。由于历史阶段的区别以及地区的不同,要实现满足所有人的教育需求有一定的难度。流动青少年所受教育的机会、接受教育的质量都与普通学生存在差距,流动青少年所接受的教育也并非实现了所有学生的教育公平。目前,我国已经十分关注流动人口这一特殊群体,并竭力采取了措施解决流动青少年的教育公平问题。但是,美国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一直对流动青少年这一群体的教育问题颇为关注,并且制定了诸多教育法律法规以期实现流动青少年的教育公平。我国针对流动青少年这一群体的关注晚于美国,针对流动青少年教育公平的政策以及实施还与美国有一定的差距。分析梳理美国流动青少年教育公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促进流动青少年教育机会公平为导向阶段(1965年至1971年)。随着流动青少年教育困境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政府开始在出台的教育政策里设置专门针对流动青少年教育公平的内容。除此之外还推行了流动青少年教育项目(MEP),推行流动青少年教育信息的州际传递。最后,客观地分析这一阶段的特点:联邦政府从教育政策的角度体现了教育机会的公平;州际合作频繁让流动青少年信息得以便捷地传递;政府在竭力获取流动青少年的特殊需求;流动青少年的高中毕业率得到了提高。第二部分:推进流动青少年教育过程公平为导向的阶段(1972年至1992年)。流动青少年教育项目实施成效以及流动青少年的教育诉讼案引发普遍关注,大众开始聚焦流动青少年的家庭背景,并提出流动青少年家庭难以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流动青少年家长咨询委员会以及流动者家庭共进项目的出台旨在改善这一状况。另外,针对流动青少年的额外补偿教育也得以开展,“迷你”助教项目和暑期流动人口通过技术访问资源系统为流动青少年在家也能获取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了机会;最后,客观地分析这一阶段的特点:流动青少年教育公平的受众扩大;流动青少年教育经费的使用趋于合理规范;流动青少年父母在教育中的参与度得到了提高。第三部分:推动流动青少年教育结果公平为导向的阶段(1993年至2015年)。美国意识到自身教育学业成绩落后,重新定义教育公平。对教育公平的持续追求推进了美国实施流动青少年教育综合需求评估项目。新出台的教育法案也表现出了对流动青少年教育的持续关注。最后,客观地分析这一阶段的特点:评估监测流动青少年教育公平的体系出现;教育资助金额趋于稳定;流动青少年学业水平得到了提升;法律法规体系逐渐完善。第四部分:首先指出我国推进流动青少年教育公平的政策现状以及所面临的教育公平问题,然后根据美国经验提出对我国推进流动青少年教育公平的几点启示。

代学凡[10](2019)在《云南省L县秀中苗族初中生隐性辍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南省L县是少数民族自治县,在“两免一补”、“营养餐计划”、“控辍保学”以及全面实行12年免费教育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指引下,目前虽然从L县中小学学校相关台账上已基本是看不到“辍学”、“辍学率”等敏感字样,但事实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的情况并没有杜绝,L县秀中苗族初中学生的高辍率学问题也没有得到遏制,只是更加隐蔽,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L县秀中苗族学生的高辍学率问题是长期以来存在的教育难题,不论政策法规如何特惠教育,也不论学校管理者、教师如何重视和做足工作,一旦发生辍学则劝返困难,苗族学生的辍学率依旧很高。可以确定,家庭经济的贫困仍然是影响他们辍学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苗族学生受本民族早婚、试婚、族内婚影响而形成的家庭及婚恋观念,成为他们辍学的最大隐患。因此,本研究尝试从L县苗族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地理环境等客观因素入手,以L县苗族学生最多的秀中为基地,对已辍学、曾有辍学经历的8名苗族初中生进行案例研究,对其辍学原因进行深入探析。由于L县苗族基本实行族内自由婚姻而使得苗族相对与外族隔绝的特点,本研究采用访谈与文献法对于L县秀中苗族初中生辍学原因的探析是有效的。并在对案例相关资料的整理成文时,以质的研究方法中印象故事讲述法成文。语言的障碍、早婚的习俗、小聚居与族内婚带来的交际圈单一、学校对控辍保学政策认识不到位、老师和其他民族学生对苗族学生的歧视等众多因素综合作用于L县秀中苗族学生身上,在学习遭遇困难和融入学校大环境发生困难时,他们更容易辍学。此外,L县苗族受教育程度总体较低造就了他们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的气质,使得L县秀中苗族学生在社会飞速发展的当下主动放弃自身的发展机会而追求同长辈一样稳定的家庭生活。尽管本研究提出了一些解决L县秀中苗族初中生辍学问题的详细的建议,但是真正解决问题还得学校、教师、家长、社会及苗族学生本人,多方共同努力。在此基础上,实施这些建议才产生实效。加强控辍保学相关政策的研习,不在辍学率的数据上做文章,探析L县秀中苗族学生的辍学原因,尊重理解他们,并持续关注这个教育实际问题,对L县苗族学生隐性辍学问题的解决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于其他地区的苗族辍学问题,在研究内容和方向上有某种程度的借鉴作用。

二、“辍学率受到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辍学率受到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研究(1949-1956) ——以江苏泰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之前党的妇女教育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理论的形成
        一、传统中国妇女教育及其近代嬗变
        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三、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问题的基本主张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之前党的妇女教育理论与实践
        一、国民革命时期的妇女教育
        二、土地革命时期的妇女教育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妇女教育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妇女教育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女童教育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党领导下的学制改革与女童入学教育
        一、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根据地学制与女童入学教育
        二、新中国初期农村女童教育概述
        三、新中国初期学制改革与小学教育
        四、学校教育恢复中的女童入学教育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学龄女童学校教育
        一、新中国成立之前苏北农村小学教育
        二、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小学教育
        三、苏北农村学龄女童入学的基本状况
        四、影响女童入学教育的多元因素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女童入学教育成就
        一、苏北农村女童入学率的提升
        二、苏北农村女童辍学率的降低
        三、苏北农村女童教育环境的改善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识字扫盲教育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党领导下的识字扫盲教育政策与措施
        一、新中国初期农村妇女识字扫盲教育概述
        二、全国农村识字扫盲的方针政策
        三、江苏农村识字扫盲的具体措施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识字扫盲运动中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状况
        一、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文盲率
        二、“三区”并存下的妇女参与社会变革
        三、政府主导的升级识字扫盲教育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的识字扫盲教育成就
        一、苏北农村妇女能力素质的提高
        二、苏北农村妇女家庭收入的增加
        三、苏北农村妇女家庭地位的改善
        四、苏北农村识字扫盲教育的经验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社会教育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党领导下的农村妇女社会教育
        一、新中国初期农村妇女社会教育概述
        二、农村妇女社会教育思想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社会教育的内容
        一、形势政策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
        三、生产劳动教育
        四、卫生健康教育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农村妇女社会教育的主要成效
        一、农村妇女主体作用的显现
        二、农村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三、农村妇女自我意识的增强
        四、农村妇女社会教育的经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干部教育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党领导下的农村妇女干部政策
        一、革命战争时期农村妇女干部政策
        二、新中国初期农村妇女干部政策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干部教育成就
        一、苏北农村妇女干部规模迅速发展
        二、苏北农村妇女干部培养路径多样
        三、苏北农村妇女干部教育内容丰富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干部教育的意义
        一、妇女干部教育与农村妇女解放
        二、妇女干部教育与农村社会进步
        三、妇女干部教育与妇女自身解放
        四、妇女干部教育的制约因素探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的历史贡献与当代启示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的历史贡献
        一、女童教育构筑了男女性别平等的基础
        二、扫盲教育提升了农村妇女的综合素质
        三、社会教育提高了农村妇女的主体地位
        四、干部教育促进了农村妇女的社会动员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的当代启示
        一、为新时代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二、为新时代农村妇女教育改革提供方法
        三、为新时代农村妇女教育提供借鉴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口述材料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美国中小学教育惩戒中不平等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相关概念辨析
        (一)教育惩戒
        (二)教育惩戒不平等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五、研究思路
    六、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比较研究法
        (三)历史研究法
        (四)个案分析法
    七、研究的创新点及重难点
        (一)创新点
        (二)重难点
第一章 美国中小学教育惩戒不平等问题的背景分析
    一、个人背景
        (一)个人偏见
        (二)脆弱决策点(Vulnerable Decision Points)
        (三)教师的刻板印象
    二、文化背景
        (一)白人优越主义
        (二)传统女性气质标准
        (三)美国土着居民印第安人的“同化”
    三、政治背景
        (一)种族隔离的教育制度
        (二)排外主义的移民政策
        (三)零容忍政策的过度使用
第二章 美国中小学教育惩戒不平等问题的具体表现
    一、不同种族学生的教育惩戒
        (一)针对非洲裔学生的教育惩戒
        (二)针对美洲印第安人、西班牙裔和拉丁裔学生的教育惩戒
    二、不同性别学生的教育惩戒
        (一)男生
        (二)女生
    三、残疾学生的教育惩戒
第三章 美国中小学教育惩戒不平等问题的不良影响
    一、受到过多排他性惩戒的学生上课时间明显减少
    二、教育惩戒不平等导致学生辍学率及毕业率差异
    三、种族间教育惩戒差距导致学业成就差距
    四、受到不平等教育惩戒的学生过多的进入司法系统
第四章 美国中小学教育惩戒不平等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降低个人偏见程度,提高惩戒决策公平性
        (一)减少显性偏见
        (二)减少隐性偏见
    二、采取学术和行为干预与支持,缩小教育惩戒差异范围
    三、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提高惩戒决策有效性
        (一)采取具有文化背景的教室管理方法进行教师培训
        (二)建立信任合作关系,采取积极行为支持
        (三)实施持续性、个性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计划
    四、科学利用惩戒数据,提高学校惩戒的公平性
    五、采取恢复性司法实践,建立恢复性司法支持系统
        (一)学校实施恢复性司法的方案
        (二)学校建立恢复性司法支持系统
第五章 美国中小学教育惩戒不平等问题的借鉴与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旁遮普省农村女性高等教育辍学的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一)世界范围内对于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愈发提高
        (二)巴基斯坦高等教育的性别差异较为明显
        (三)巴基斯坦女性高等教育依旧广泛存在着辍学现象
    二、文献综述
        (一)有关巴基斯坦高等教育中的性别差异研究
        (二)有关女性教育的必要性研究
        (三)有关家庭因素对女性教育的影响研究
        (四)有关国家政策对女性教育的影响研究
        (五)有关社会性因素对女性教育的影响研究
        (六)提高女性参与高等教育的对策研究
        (七)文献述评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工具
        (四)研究假设
第一章 旁遮普省:自然环境、社会发展与教育情况
    一、自然环境:旁遮普省的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
    二、社会发展:旁遮普省的生产方式与经济状况
    三、教育情况:旁遮普省教育的现实状况与城乡差异
        (一)旁遮普省的教育现状
        (二)旁遮普省的城乡教育差异
第二章 家庭与女性高等教育
    一、样本特征描述
    二、数据分析
        (一)变量解释
        (二)分析结果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四、小结
第三章 社会与女性高等教育
    一、数据分析
        (一)变量解释
        (二)分析结果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三、小结
第四章 学校与女性高等教育
    一、数据分析
        (一)变量解释
        (二)分析结果
    二、数据分析和结果
    三、小结
第五章 旁遮普省农村女性高等教育辍学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视角下农村女性高等教育辍学原因
        (一)女性地位不高使得家庭支持不足
        (二)学校基础设施简陋制约家长对女儿的教育意愿
        (三)社会文化环境降低父母对女儿的教育动力
        (四)宗教信仰观念限制父母对女儿的教育支持
        (五)影响农村女性辍学的实证分析
    二、家长视角下农村女性高等教育辍学原因
        (一)家庭经济负担过重的无奈之举
        (二)学校收费昂贵且质量偏低的功利主义
        (三)社会支持缺乏使得女儿在校存在安全隐患
        (四)定量分析结果
第六章 结论与对策
    一、研究结论
    二、提升策略
        (一)家庭层面:改善教育观念,丰富家庭资本
        (二)学校层面:营造包容的学校文化、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三)合作共育:加强家校社沟通、促进家校社合作
        (四)政府层面:完善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扩大和转变金融投资
        (五)社会层面:增强平等意识,扩大正面报道
后记
附录
    Appendix A– Questionnaire
    Appendix B
    Appendix C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傣族中学生辍学动机发展的自我系统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辍学的概念及现状
    1.2 辍学的影响因素
        1.2.1 环境背景因素
        1.2.2 个体因素
    1.3 辍学理论模型的研究
        1.3.1 辍学的相关理论模型
        1.3.2 动机发展的自我系统模型理论
2 问题提出
    2.1 傣族中学生辍学意向现状调查
    2.2 傣族中学生辍学动机发展的自我系统模型
        2.2.1 自我系统和学习投入的中介作用
        2.2.2 环境背景对自我系统预测作用
        2.2.3 自我系统对学习投入的预测作用
        2.2.4 学习投入对辍学意向的预测作用
    2.3 研究意义
3 研究方法
    3.1 样本选取
    3.2 研究工具
    3.3 数据分析
4 结果
    4.1 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与检验
    4.2 各变量的描述性分析结果
    4.3 各变量的差异性分析结果
        4.3.1 环境背景变量的差异性分析结果
        4.3.2 自我系统变量的差异性分析结果
        4.3.3 学习投入变量的差异性分析结果
        4.3.4 辍学意向的差异性分析结果
        4.3.5 各变量差异性分析结果小结
    4.4 相关分析结果
    4.5 各系统对辍学意向的预测模型
    4.6 模型分析
        4.6.1 直接路径分析
        4.6.2 中介效应分析
        4.6.3 控制变量分析
5 讨论
    5.1 傣族中学生辍学系统各变量的现状
        5.1.1 环境背景现状
        5.1.2 自我系统现状
        5.1.3 学习投入现状
        5.1.4 辍学意向现状
    5.2 辍学意向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5.3 各变量对辍学意向的影响
        5.3.1 环境背景变量对辍学意向的影响
        5.3.2 自我系统变量在对辍学意向的影响
        5.3.3 学习投入变量对辍学意向的影响
    5.4 傣族中学生辍学动机发展的自我系统模型
    5.5 研究局限与展望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义务教育阶段彝族女童辍学问题研究 ——以凉山彝族自治州M县女童H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
        1.女童辍学问题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
        2.民族地区女童辍学问题的研究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3.本人对彝族女童辍学现象有着较多的关注与思考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1.彝族女童
        2.辍学
    (四)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3.对相关研究的述评
    (五)研究的理论基础
        1.生态系统理论
        2.文化贫困理论
        3.Vincent Tinto学生辍学理论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个案研究法
        3.访谈法
        4.观察法
二、情境描述与分析
    (一)路遇阿老表
    (二)窘迫的家境
    (三)苦苦支撑的家庭生活
    (四)阿妈的月亮女儿(美丽的姑娘)
    (五)阿达果阿觉(彝语即爸爸不在了)
    (六)辛勤打工的姐姐
    (七)金钱比读书重要
    (八)远离的学校(老师和同学)
    (九)上课有点听不懂(听不懂老师授课)
    (十)零光蛋嘛则(彝语即考 0 分)
    (十一)不喜欢说话
    (十二)性格内向的女孩
    (十三)课堂总爱睡觉
三、研究结论分析
    (一)生长环境艰苦束缚彝族女童就学
    (二)传统观念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女童就学阻力大
    (三)语言文化差异性对女童学习的影响
    (四)彝族地区学校课程设置的影响
    (五)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缺乏适应性
    (六)自我认知能力不足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而感到迷茫
四、应对民族地区女童辍学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采取措施,积极抓好女童教育,提高彝族妇女文化素质
    (二)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提升彝族女童入学率
    (三)加强彝族地区双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四)攻克语言障碍持续深化民族地区教育改革促进彝区教育事业发展
    (五)加强校本开发课程,以多种形式办学促进民族教育多元化发展
    (六)转变家长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态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甘青藏区“控辍保学”政策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甘肃A县和青海B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1.研究的缘起
        2.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的意义
    (三)文献综述
        1.核心概念界定
        2.相关研究综述
        3.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四)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1.理论基础
        2.理论分析框架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与研究分析框架
        2.研究对象的选取
        3.研究方法
二、甘青藏区“控辍保学”政策实施现状
    (一)甘青两县简况
        1.两县县情简况
        2.两县“控辍保学”政策内容概况
    (二)甘青两县调查结果
        1.依法控辍保学情况
        2.机制控辍保学情况
        3.质量控辍保学情况
        4.扶贫控辍保学情况
        5.保障控辍保学情况
        6.组织宣传控辍保学情况
三、甘青藏区“控辍保学”政策实施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甘青藏区“控辍保学”政策实施的成效
        1.控辍目标提前达成
        2.控辍机制合理并执行严格
        3.保障控辍措施具有针对性
        4.家长思想观念发生转变
        5.教师管理方式的转变
    (二)甘青藏区“控辍保学”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潜在辍学问题依然存在
        2.劝返生“学不好”是普遍现象
        3.学生学习出口没有彻底打开
        4.政策目标群体对“控辍保学”政策的认知程度偏低
四、甘青藏区“控辍保学”政策实施中取得成效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取得成效的原因分析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政策执行过程中宣传力度不足、手段不合适导致学生和家长“知不了”
        2.组织机构中人员的不足导致家长、学生“知不了”
        3.执行者实施时的偏向导致“留不住”、“学不好”、“升不了”
        4.农牧区学校教育提升不足导致学生“留不住”、“学不好”
        5.初中普职融合教育发展缓慢导致学生“升不了”“就不了”
        6.导致学生辍学的自然、经济、社会、学校、家庭、自身原因分析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对策建议
        1.提升主体和客体的内推力
        2.外部环境改善形成支持力
    (三)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中职学生辍学问题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缘起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理论基础
    (四)有关辍学的文献综述
        1.核心概念界定
        2.国内对中职学生辍学研究
        3.国外对学生辍学研究
        4.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五)研究方法与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二、J中职学校学生辍学调查结果
    (一)J中职学校的基本情况调查
    (二)J中职学校学生辍学情况调查
    (三)J中职学校学生辍学的个案分析
        1.小婷为什么要辍学?
        2.小玲为什么要辍学?
        3.小青为什么要辍学?
三、中职学生辍学成因分析—应用布迪厄的资本理论分析
    (一)文化资本视角下中职学生辍学成因分析
        1.校园文化范畴下中职学生辍学成因分析
        2.家庭文化范畴下中职学生辍学成因分析
        3.社区文化范畴下中职学生辍学成因分析
    (二)经济资本视角下中职学生辍学成因分析
    (三)社会资本视角下中职学生辍学成因分析
四、应对中职学生辍学的对策
    (一)中职学校教育补偿,要坚持“守正培根”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视学校内涵发展
    (三)对特定的中职学生进行差异性教学,实行补偿教育
    (四)做好对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帮扶,减少资本差距,给予关爱教育
五、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职学生辍学问题研究访谈提纲(针对学生)
附录B 中职学生辍学问题研究访谈提纲(针对老师)
附录C 中职学生辍学原因调查(学生)
致谢

(8)印度非正规初等教育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 文献综述
        (一)关于印度非正规教育内容概况的文献研究
        (二)关于印度非正规初等教育政策的文献研究
        (三)评述
    四 研究内容
    五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比较研究法
        (三)历史研究法
    六 核心概念界定
        (一)非正规教育
        (二)非正规初等教育
        (三)非正规初等教育政策
第一章 印度非正规初等教育政策的制定
    一 印度非正规初等教育政策制定的背景
        (一)纷繁复杂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因素
        (二)顽固的社会历史与文化遗留问题
    二 印度非正规初等教育政策制定的缘由
        (一)文盲过多直接或间接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高辍学率阻碍普及义务教育进程
        (三)僵化的正规教育难符弱势群体多元化发展需求
        (四)不平衡的发展状况增加了各邦落实国家教育政策的难度
第二章 印度非正规初等教育政策的主要内容
    一 综合性政策中与非正规初等教育有关的规定
        (一)作为非正规初等教育政策纲领性文件的宪法及其教育规定
        (二)1986年《国家教育政策》关于非正规初等教育的规定
        (三)逐渐推进的“五年计划”关于非正规初等教育的规定
        (四)《儿童免费义务教育权利法案》与非正规初等教育
    二 专门的非正规初等教育政策内容
        (一)1979年初等教育推动计划
        (二)1981年阿格拉伽美-加希布尔计划
        (三)1992年民众运动计划
        (四)1994年开放式基础教育计划
        (五)20世纪90年代全国童工计划
        (六)2001年SSA计划下的教育保障计划和替代创新教育
第三章 印度非正规初等教育政策的实施
    一 1979年初等教育推动计划
        (一)实施主体与客体
        (二)具体实施内容
        (三)实施成效与评价
    二 1981年阿格拉伽美-加希布尔计划
        (一)实施主体与客体
        (二)具体实施内容
        (三)实施成效与评价
    三 1992年民众运动计划
        (一)实施主体与客体
        (二)具体实施内容
        (三)实施成效与评价
    四 1994年开放式基础教育计划
        (一)实施主体与客体
        (二)具体实施内容
        (三)实施成效与评价
    五 20世纪90年代全国童工计划
        (一)实施主体与客体
        (二)具体实施内容
        (三)实施成效与评价
    六 2001年SSA计划下的教育保障计划和替代创新教育
        (一)实施主体与客体
        (二)具体实施内容
        (三)实施成效与评价
第四章 对印度非正规初等教育政策的几点思考
    一 印度非正规初等教育政策的创新之处
        (一)非正规初等教育政策以儿童为中心,以社区为依托
        (二)地方分权与教育本土化推动非正规初等教育政策试验和制度创新
        (三)非正规初等教育政策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民主化和公平原则
    二 印度非正规初等教育政策面临的挑战
        (一)儿童从非正规初等教育进入正规教育之后的就学情况
        (二)灵活协调不同利益群体并保持政策相对稳定性
        (三)明晰政策执行思路和扩大民众参与度
        (四)聚焦及着力解决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重难点问题
        (五)重视对非正规初等教育的立法建设,莫让政策形同虚设
        (六)非正规初等教育国际合作中的政策取舍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美国流动青少年教育公平的发展研究(1965-2015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推动流动青少年教育机会公平阶段(1965-1971年)
    (一)流动青少年教育困境倍受社会关注
    (二)流动青少年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三)流动青少年信息开始实现州际传递
    (四)流动青少年教育阶段性特点
二、推动流动青少年教育过程公平阶段(1972-1992年)
    (一)流动青少年家庭背景影响学业发展
    (二)流动青少年家长作用得到充分重视
    (三)流动青少年额外补偿教育得以开展
    (四)流动青少年教育阶段性特点
三、推动流动青少年教育结果公平阶段(1993-2015年)
    (一)美国持续追求教育公平
    (二)评估流动青少年综合需求
    (三)教育法案关注流动青少年
    (四)流动青少年教育阶段性特点
四、美国流动青少年教育公平对我国的启示
    (一)我国流动青少年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二)美国流动青少年教育公平对我国的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10)云南省L县秀中苗族初中生隐性辍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文献综述
        二、评述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控辍保学
        (二)辍学
        (三)隐性辍学
        (四)苗族初中生
        二、理论基础
        (一)贫困文化理论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一)质的研究
        (二)案例法
第二章 L县秀中苗族学生辍学现状
    第一节 L县秀中概况
        一、L县秀中的历史概况
        二、L县秀中的特点
    第二节 L县秀中学生辍学的情况及苗族学生辍学的特征
        一、L县秀中在“控辍保学”工作开展后学生辍学的情况
        (一)以“疑似辍学”之名掩“辍学”之实
        (二)辍学学生人数多
        (三)辍学有一定规律
        (四)苗族学生隐性辍学现象尤为突出
        二、L县秀中苗族学生的辍学特征
        (一)辍学人数多
        (二)辍学随意性强
        (三)辍学后极难劝返
    第三节 L县秀中苗族学生隐性辍学的消极影响
        一、苗族学生隐性辍学对样本学校的消极影响
        (一)增加了学校对学生的管理难度
        (二)不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挫伤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二、苗族学生隐性辍学对L县的消极影响
第三章 L县秀中苗族学生隐性辍学案例分析
    第一节 L县秀中苗族学生隐性辍学案例及反思
        一、“未来女县长”的不辞而别
        (一)辍学故事
        (二)反思故事
        二、失去孩子的初中女生
        (一)辍学故事
        (二)反思故事
        三、随叫随到的17岁父亲
        (一)辍学故事
        (二)反思故事
        四、只有9岁的初中生
        (一)辍学故事
        (二)反思故事
        五、小学埋雷中学踩
        (一)辍学故事
        (二)反思故事
        六、夕阳下的舞者
        (一)辍学故事
        (二)反思故事
        七、男篮明星的遗憾离走
        (一)辍学故事
        (二)反思故事
        八、为远走他方而发奋读书的女孩
        (一)辍学故事
        (二)反思故事
    第二节 对L县秀中隐性辍学案例归纳总结
        一、个人因素
        二、家庭因素
        三、学校因素
        (一)学校
        (二)教师
        (三)其他民族学生
        四、社会因素
第四章 影响L县秀中苗族学生隐性辍学因素的探析与控辍建议
    第一节 影响L县秀中苗族学生隐性辍学因素的探析
        一、苗族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对苗族学生隐性辍学的影响
        (一)苗族婚恋观
        (二)内敛隐忍的民族气质
        (三)语言交际障碍
        二、家庭因素对苗族学生隐性辍学的影响
        (一)父母教育观偏误
        (二)父母受教育程度、工作收入偏低
        (三)家庭教养方式不良
        三、居住区对苗族学生隐性辍学的影响
        (一)居住区经济落后
        (二)居住区居民文化程度低下
        (三)居住区教育资源匮乏
        四、学校因素对苗族学生隐性辍学的影响
        (一)不合理的教师考核制度
        (二)不合理的课时安排及课程设置
        (三)对控辍保学的认识不到位
        五、苗族学生个体因素的影响
        (一)学习动力不足
        (二)自我认知能力欠缺
        (三)学业、职业规划意识缺乏
        六、社会因素对苗族学生隐性辍学的影响
    第二节 控制L县秀中苗族学生隐性辍学的建议
        一、学校层面
        (一)加强对控辍保学重要性的认识
        (二)制定并执行有针对性的学校控辍保学方案
        (三)修改不合理的教师考核方案
        (四)大力开展依法治教的宣传工作
        (五)优化学生作息、优化课程设置
        (六)适当增设校级固定的文体活动
        (七)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八)做好榜样示范宣传
        二、教师层面
        (一)钻研学科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关注苗族学困生
        (三)“德”“法”双修
        三、学生层面
        (一)苗族学生要加强自我认识,学会建构自我
        (二)其他民族学生要平等对待苗族学生
结语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专着类
        期刊类
        硕博士论文
    英文文献
    重要文件、网址链接
附录
致谢

四、“辍学率受到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研究(1949-1956) ——以江苏泰兴为例[D]. 杨方. 扬州大学, 2021(02)
  • [2]美国中小学教育惩戒中不平等问题研究[D]. 王利园.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旁遮普省农村女性高等教育辍学的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研究[D]. 梅音.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傣族中学生辍学动机发展的自我系统模型研究[D]. 王宇.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5]义务教育阶段彝族女童辍学问题研究 ——以凉山彝族自治州M县女童H为个案[D]. 朱文华.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6]甘青藏区“控辍保学”政策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甘肃A县和青海B县为例[D]. 钟桢.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7]中职学生辍学问题的个案研究[D]. 沙怡珍.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8]印度非正规初等教育政策研究[D]. 张琪琪. 海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美国流动青少年教育公平的发展研究(1965-2015年)[D]. 尹鸿翊. 西南大学, 2020(01)
  • [10]云南省L县秀中苗族初中生隐性辍学研究[D]. 代学凡. 云南大学, 2019(02)

标签:;  ;  ;  

“辍学率受到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