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贷”亟待整顿

“高利贷”亟待整顿

一、“高利贷”亟待整治(论文文献综述)

于冰[1](2022)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下民间借贷的规制》文中认为民间借贷是民间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借贷在网络时代的发展已与其传统形式有了较大不同,在具有更强生命力的同时,也具备了更大的风险隐患。国家对于民间借贷的规制可从宏观层面的整体规制、中观层面的法律规制以及微观层面的刑事法规制加以理解,其中刑事法规制应当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对民间借贷进行界分,宽待其依法、合理运营部分而严惩其违法、犯罪成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指导下规制民间借贷可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及整体性降低金融风险产生积极的影响。为贯彻这一刑事政策,需要健全完善民间借贷的法律规范体系、在能动司法与审慎司法理念之间取得动态平衡,以及注重司法裁判中规范制定和援引时的明确性与稳定性。

车亮亮[2](2019)在《民间借贷风险控制法律机制的完善》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民间借贷风险频发,民间借贷纠纷高速增加,对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一定的威胁。在此背景下,研究民间借贷风险控制法律机制,对于破解当前民间融资领域的"两多两难"问题,有效防控民间借贷风险,促进我国民间借贷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民间借贷的风险控制为核心,在摸清当前我国民间借贷发展现状及其社会经济效应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民间借贷的风险类型及其成因,认真检讨我国民间借贷风险控制法律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完善我国民间借贷风险控制法律机制的系统方案,从而为有效防控民间借贷风险,促进我国民间借贷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程雪军[3](2020)在《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规制研究》文中提出互联网消费金融由于科技突破、经济深化、社会发展以及法律支持而获得创新发展,但是这种小额、分散、无抵押的互联网信用贷款,主要面对中低净值的“长尾”用户,类似于中国版“次贷”,倘若缺乏有效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法律规制与风险防范,则有可能诱发中国版“次贷风险”。目前对于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规制问题,引发了学术界以及实务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但是由于该问题横跨法律、金融与互联网三大学科,所以众学科讨论者甚多,但是深入研究者甚少。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规制,其逻辑起点在于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内涵与法律结构。通过对“消费金融”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有效明晰消费金融的概念与主要模式。然后通过对消费金融服务的质量与效率分析,厘定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内涵。并进一步对互联网消费金融、互联网金融、消费金融、网络借贷进行比较研究,明确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边界。对比传统金融理论,作为新型金融科技业态的互联网消费金融,虽起源于域外但却在中国迅猛发展,这有其发展的应然性也有其必然性。本文采用Citespace对互联网消费金融进行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并结合1000余份《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与风险调研问卷(2019)》,基于传统金融基础理论框架,本文认为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理论支柱主要包括发展动因、发展模式、风险规制以及法律规制等,并具有逻辑推进关系。关于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动因与模式,参照互联网技术成熟度曲线,可以将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演进分为萌芽发展、新兴成长、快速成长以及主流市场阶段。并基于数据分析测算出我国当前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规模为23062.10亿元左右。此后,本文进一步分析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特征,以及法律、经济、社会、科技视角下的发展动因。而在这些快速发展背后,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相较于域外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发展模式,形成一种两分法发展模式:消费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化、互联网机构的消费金融化,然后对其进行运作机理与法律关系分析。在互联网消费金融快速发展的背后,我国也存在着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规制的问题与风险。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规制以及司法裁判现状,分别选择“两分法”发展模式下消费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化(捷信消费金融公司案)与互联网机构的消费金融化(分期乐公司案、腾讯公司案)三起典型案件,对其进行案例剖析与法律问题探究。并基于这些微观法律现象问题,将其上升到宏观法律风险层面。然而,传统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的非法学分类方法,更多的是构建于行业内部特点之上,而非基于法学视野。通过借鉴“主客体关系”分析方法,本文将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解构为主体风险(经营者主体风险与消费者主体风险)以及行为风险(经营者行为风险与消费者行为风险)。从法学视野对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重构之后,本文进一步对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风险与域外经验考察。通过对国内外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经营者适格性风险与消费者适格性风险比较研究,深度剖析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主体风险;在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为风险方面,本文对综合利率上限、经营者不正当竞争、经营者的信息不对称、消费者的违约信用以及消费者权益侵害风险方面比较研究,并且充分借鉴域外风险规制经验。通过对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动因、模式以及风险研究,构建与完善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规制,则具有重要意义。其一,需要明晰互联网消费金融法律规制的逻辑以及目标,其主要目标在于促进行业稳健发展、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以及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其二,通过分析我国当前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规制体系,构建一种“多位一体”的法律规制体系。其三,从互联网消费金融主体风险与行为风险两方面加强法律规制,前者包括加强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经营者与消费者适格性规制;后者包括积极推进互联网消费金融法律规范体系的建设,引入“监管沙盒”以加强对金融创新与风险的动态平衡,加快信用体系等互联网消费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市场规制以构建公平化、法治化的市场竞争环境,构建金融科技监管以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于涛[4](2020)在《我国P2P网贷异化风险的传导机制与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支持下,我国民间金融互联网化趋势日益明显,P2P网贷作为互联网与民间金融结合的典型模式在近年迅速发展。但是,本土化的P2P网贷偏离信息中介定位,呈现明显异化特征。网贷平台吸纳公众存款且无杠杆率限制,存在一系列的信用风险隐患。为了更好地引导P2P网贷行业发展,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有必要理清P2P网贷异化风险的生成逻辑,识别网贷异化风险效应,为监管层风险管控提供经验证据。本文首先从互联网金融创新与风险、P2P网贷发展与异化风险、P2P网贷资金脱实向虚与风险传染三个层面对当前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指出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进而对国内P2P网贷异化风险的现状、异化风险的生成机制展开理论分析,之后对我国P2P网贷异化风险的传导过程和冲击效应进行实证分析,最后从制度体系建设与完善、扩大行业自律作用、扩充科技监管维度方面对管控P2P网贷异化风险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研究发现,利用蝴蝶效应模型,得出从P2P网贷到传统金融机构的风险扩散遵循从单一状态到倍增周期状态再到混沌状态的路径。通过平台存续模型、平台挤兑模型、银行挤兑模型的分析论证,发现平台违规经营风险会从资产端扩散至网贷平台本身;网贷平台风险将会从单个投资项目扩散至整个投资群体,致使平台挤兑倒闭;网贷平台的倒闭会将出借人的投资风险转化为银行金融体系的挤兑风险。在实证方面,利用VAR模型得出,P2P网贷市场收益率与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差值的环比越高,越能吸引银行体系的储蓄资金,从而引发银行资金流动性趋紧,致使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升高,所以P2P网贷异化风险会冲击银行金融体系的稳定性;网贷行业收益率与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差值的扩大和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的上升都对二手房价的上涨有正向影响,反过来,以二手房为代表的资产端高收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网贷平台利差的上涨和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的提升。之后,在实证基础上构建风险溢出指数后得出,P2P网贷异化风险的确会冲击传统金融体系,且这种风险溢出是显着的,风险传播存在从平台到传统金融体系再到房地产市场的路径,而资金流入具有金融产品属性的房地产领域正印证了平台资金脱实向虚。从可能的创新之处看,文章将异化的概念延伸并将其扩展到P2P网贷的研究领域,将P2P网贷异化分为偏向信用中介的功能异化和平台资金脱实向虚的本质异化两个层次,侧重探索功能异化对本质异化的加深,构建了一个对P2P网贷异化风险传导过程及防范的系统性梳理框架;但文章由于数据的缺失性和不可得性,存在数据论证支撑的不足,实证指标的选取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今后研究的改进完善留出了空间。

周佳[5](2020)在《“套路贷”刑事案件的司法认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民间借贷活动日益活跃,满足了社会的多元融资需求,促进了社会资本的流通,加快了经济的发展。但随着资本的快速流通和借贷活动的日益频繁,通过欺骗诱导、签订虚高合同、制造银行资金流水等“合法证据”、刻意制造违约、虚假平账、软硬兼施索债、虚假诉讼等方式非法侵占他人合法财物的“套路贷”新型违法犯罪随之产生,对“套路贷”刑事案件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套路贷”刑事案件的司法认定方法和规律,对解决司法实践认定困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我国当前“套路贷”刑事案件现状的考察为切入点,以中国裁判文书网有关“套路贷”刑事判决书为研究样本,通过考察得出:“套路贷”刑事案件司法现状表现为案件数逐年递增、地区分布广、涉案人数多;“套路贷”刑事案件的司法现状具有罪名相对集中、涉案行为具有规律性、涉案行为社会危害性大等特点。当前“套路贷”刑事案件司法认定的突出问题主要是:罪与非罪、一罪与数罪、共同犯罪、涉黑化认定等四个方面的困惑。究其根源,主要有关于“套路贷”刑事案件的刑法理论存在分歧,司法解释不够明确,“套路贷”行为本身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等原因。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套路贷”刑事案件司法认定中存在的问题,应当从逐渐形成“套路贷”刑事案件的主流观点,不断提高司法审判人员释法说理及应对疑难复杂案件的分析辨别能力出发,不断提高司法审判的公信力,厘清“套路贷”犯罪与高利贷的界限,精准把握“套路贷”犯罪中一罪与数罪的认定标准,准确认定“套路贷”犯罪中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明晰“套路贷”犯罪涉黑化的标准和判断。

张翔[6](2020)在《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及其中国化研究》文中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形成于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面对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巨大变化,马克思恩格斯在从事革命实践的过程中发现: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劳动、资本和土地三者逐渐分离并相互对立,农业雇佣工人既是土地的实际经营者,也是剩余价值的创造者,但其能得到的仅是维持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大部分剩余产品则为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攫取。在这一过程中,资本、土地等非劳动要素所取得的报酬是通过参与剩余价值分割实现的,资本主义地租正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从农业资本家那里分得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的存在反映了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地租不合理性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私有制是资本主义地租产生的前提,要改变劳动者备受剥削的处境,就必须在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础上通过土地国有化、农业合作化等手段,确立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使土地收益由全体民众共享。而究竟如何实现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恩格斯又为此创立了土地革命理论,把合理的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作为实现工农联盟的纽带,把工农联盟作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石。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还从其所处的历史环境出发,横向的比较了欧美有代表性国家的土地制度与东方国家土地制度的差异,提出不同国家要依据国情选择合适的土地制度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方法;从人类历史发展的纵向上考察了土地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分析了土地所有制的变迁对人类历史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其整体性之所在。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影响深远。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中国化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不断推进和深化的过程。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52年底土地改革运动基本结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的把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深刻分析近代以来的中国国情,把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作为中国革命的基本任务,适时实施分阶段的土地政策,成功开展了土地革命的伟大实践。随后中国共产党在城市实现了土地国有化,在农村则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把农民土地私有制改造为集体所有制,最终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为尽快改变我国经济的落后状况,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展开,农村普遍实行公有化程度更高的人民公社集体所有制,一切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统归公社调配与使用,农民实际上丧失了对土地的支配权,在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条件下,这种高度集中的土地管理体制实际是生产关系超常规的变革,违背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我国农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的最初探索仍旧是从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入手,探索适合国情的土地政策。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承包经营权的“两权分离”,农民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后,生产积极性显着提高,在一定时期内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快速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成为趋势,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针对农村土地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使承包权继续担负农民的社会保障职责,这样仅承担财产功能的经营权就可以“轻装上阵”进入市场自由流转,从而兼顾了保障农户土地权益与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双重需求,细化并明确了承包农户与实际经营者的产权关系,为土地规模化经营扫清了障碍,这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催生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的良性互动。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但不论遇到何种困难,中国共产党始终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坚持不懈的探索,积极构建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土地理论,努力使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取得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形式,实现了坚持与发展的统一,突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自觉与实践探索的与时俱进。本文主要分为五章内容,聚焦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萌芽、形成、完善、后续实践与发展整个历史进程,通过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中国共产党关于土地问题的论述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解读,深入探讨了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的整体性及其内在逻辑,详细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后续的实践与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充分挖掘了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对中国现阶段土地制度改革的现实启示。各章内容简述如下:第一章具体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和发展历程。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与小块土地相结合的农业经济结构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社会两极分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无产阶级的反抗意识日益觉醒,开始作为重要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了给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提供先进的理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性继承国民经济学家对土地问题的分析和探讨、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制度的构想和19世纪欧洲自然社会科学领域其他杰出成就的基础上,创立了土地思想。第二章全面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的基本内容。在从事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实践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对土地相关的概念、范畴和逻辑体系的认识不断深入,逐渐发现: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历经劳动地租、产品地租、货币地租和资本主义地租四个发展阶段。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有必要通过土地国有化等手段,确立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并依据所处的历史条件积极探索土地公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使土地收益由全体民众共享。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制定明确的土地纲领、建立工农联盟和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牢牢掌握国家政权。地租理论、土地国有化理论和土地革命理论环环相扣、逐步推进,共同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的基本内容。第三章主要论述了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的继承、实践与发展。在俄国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列宁立足基本国情制定并实施了布尔什维克党的土地纲领和革命策略,在苏俄实现了土地国有化,同时适时推进苏俄的工农联盟从政治军事联盟向经济联盟转变;明确了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土地纲领时应坚持策略性与原则性的辩证统一、用灵活的土地政策服务于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现实需要,进而争取农民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支持和参与。他还针对中国等东方国家提出了民族和殖民地土地问题理论,通过共产国际对中国的土地革命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土地革命实践施加了重要影响。第四章主要研究了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土地思想,进一步提出土地纲领和政策不是僵化的和一成不变的,应依据现实革命条件的变化适时调整,先通过土地改革变革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再分阶段确立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土地公有制在我国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具体实现形式,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努力构建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土地理论,使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取得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形式。理论研究重要的是回应现实问题的解决。第五章主要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的现实启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土地占有情况和土地关系的稳定程度,从根本上决定了整个社会阶级和利益结构的均衡性与稳定性,进而决定了统治阶级政权的巩固程度,因此土地问题是任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都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当前我国的土地问题集中体现为现行农村土地制度所面临的三对矛盾:一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与产权明晰的矛盾,二是效率与公平的矛盾,三是计划与市场的矛盾。要推动这些矛盾的合理解决,需要在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的基础上,告别“以地谋发展”模式和建立土地资产的良性运营格局,在因时因地持续改革中构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农村土地制度。

秦壁雪[7](2020)在《论校园网贷的法律规制与完善》文中认为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的今天,贷款不再是只针对信用良好的主体,还未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们也能通过贷款来满足自己的金钱需求。一种叫做“校园网贷”的贷款产品开始出现在大学校园,不同于传统金融借贷,“校园网贷”具有申请程序简单,到账速度快,申请额度不大等特点。然而由于我国征信体系不健全,大学生主体心智不够成熟以及法律法规监管不完善等各方面的因素导致“校园网贷”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严重的甚至涉及刑法犯罪,对社会秩序造成严重损害。这要求我们必须重视这些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去规制“校园网贷”的发展。论文拟从校园网贷的发展状况着手,并且找出监管方面的不足例如监管主体不明确、立法不健全以及相关配套设施不健全等。针对不足方面提出了一些对策,比如构建多层次的监管机制、健全平台准入与推出机制、发挥行业自律组织作用,强化刑法方面的法律规制,建立完善的多元救济机制,构建完善的征信体系。除去引言和结束语,本文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是从校园网贷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入手,校园网贷主要是以低门槛无担保、快捷与便利性、跨过地缘障碍为特征,因为校园网贷是由网贷发展而来,所以还论述了校园网贷与三种网贷之间的异同。紧接着讲述了校园网贷的运作模式以及今年的热门案例,通过案例分析了可能涉及的刑事以及民事法律问题。第二章叙述了校园网贷的概念以及与其他网贷平台的区别,对比了几种校园网贷运营模式,评析了P2P模式的校园网贷涉及风险最大的原因。第三章围绕校园网贷的现状与不足展开分析,对于校园网贷的不足主要集中在立法、监管和配套设施三个方面。第四章根据上文指出的不足提出完善校园网络贷法律规则的对策,主要从行政法、刑法和相关法律配套设施角度提出解决对策。

高嘉诚[8](2020)在《各方面都挺好 ——货币交易中的伦理与权力关系研究》文中提出民间消费贷款的问题正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然而既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学、法学以及政策研究等领域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很少有研究具体聚焦到其经营者的伦理实践及其具体流变之上,忽略了其与具体权力装置相互作用的过程,本文试图对此局限进行突破。本文回溯了主人公秃老六的贷款经营自生发到消亡的历史,梳理了在不同的权力系统中主人公行动伦理的创生过程。本文所关注的三个历史阶段,分别与秃老六所在鬼市街的地方秩序、公司在负面行情中的破产过程以及秃老六独自面对整治运动并最终退场有关,是一套围绕其贷款交易所展开的微观政治学过程。此三阶段的呈现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各有不同,但秃老六等相关人员的行动伦理——“各方面都挺好”存在一定的连续性。而作为他们的伦理操行,“各方面都挺好”始终与具体的权力系统有涉,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具体特征。通过本文的分析,笔者强调研究民间贷款兴衰要关注其在特定历史语境以及政治经济情境中的所遭遇的具体权力装置,从而考察这些权力关系最终在其伦理操行上的生产性效能。最后,笔者基于这些回顾简要地反思了当下治理机制、考评体系所蕴含的潜在风险。

王淼[9](2019)在《晚清新疆省巡抚治疆政策研究(1884-1912)》文中指出本论文以新疆建省为切入点,以历任巡抚的治疆活动为中心,在晚清被迫从“大一统”天下观的天朝逐渐转型整合到“多元一体”的近代民族国家背景下,综合运用民族学和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考察历任巡抚治理新疆的施政历程,并从政治、边防、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及对外关系等方面,全面分析其治疆政策与措施等方面的利弊得失,探索和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以供当今边疆治理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与发展借鉴和参考。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介绍在西方民族国家主导的近代国际关系体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面临严重的边疆危机。清朝收复新疆后,统治阶级经过“海防”“塞防”国家战略走向的激烈争论,最终放弃了在边疆与民族地区延续千年的“因俗而治”“羁縻而治”等传统治理边疆的政策与措施,废除旧的行政体系,设立善后总局,最后建立行省、设置巡抚,新疆逐步实现了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改变了边疆多民族地区的治理模式。第二章讨论了新疆建省设抚初创时期的边疆治理情况。“建省设抚”的实施正值新疆收复不久,各方面百废待举。首任巡抚刘锦棠及护理巡抚魏光焘对外整军固防,对内废除军府制下的旧制度、政策,采取了各种稳定民生的措施,以便让新疆社会与经济尽快得到恢复与发展。通过刘锦棠与魏光焘的努力,新疆在建省以后的社会局势逐渐趋于平稳,各种制度不断完善,为新疆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三章探讨了先后继任新疆巡抚的陶模、饶应祺,前两任巡抚主要以恢复发展,保障稳定为主,大规模洋务还来不及筹办。这一时期虽然外部英俄列强一直觊觎新疆,内部社会局势也非持久太平,但在前任巡抚治理边疆的基础上,陶模、饶应祺大力推行洋务,加强武备、力行屯田、促进教育,使得新疆政令基本通达、社会基本稳定;新疆的边防、吏治、整军、教育等方面都有了显着的发展,促使新疆向近代化转型过程中迈出了关键一步。这一时期新疆各方面发展都有显着提高。第四章、第五章探讨了清末“新政”及预备立宪后新疆巡抚的边疆治理情况。随着中日甲午战争的战败、洋务运动的破产、维新变法的流产以及八国联军的入侵,中国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清廷被迫实行“新政”与预备立宪。“新政”及预备立宪的实施对西北边疆的政治、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军事边防等诸多方面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当时潘效苏、吴引荪、联魁等几任巡抚对新疆的兵制、警政、文化教育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到袁大化在任时期,新疆甚至已经有了修建铁路的构想。但这一时期新疆巡抚更换频繁,社会危机加深,最终在“辛亥革命”的摧枯拉朽下,清朝灭亡,新疆省与内地所有省份一样,最终都走向了共和。对晚清新疆历任巡抚边疆治理经验与教训的回顾与总结,有助于我们“以史为镜”,探索边疆治理的规律,更好地服务于当今新疆稳定与国家安全的大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薛涵予[10](2019)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既汲取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金融思想的精华,也继承了自中国革命时期至党的十八大前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同时结合现代金融理论,根据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与时俱进地创新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地将它运用到具体的金融工作当中。实践证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是推动新时代中国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将原理和现实相结合,使真理和价值相统一,以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强调稳中求进,守正创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以经济为本源,以改革促发展,以市场为机制,以人民为中心,以开放为重点,以治理为手段,以安全为底线,以中国共产党为主体。它以原则,方法,对象,目标等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指导体系,它融合传统和现代,协调主体和客体,兼顾国内和国际,突出重点和难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主要欲解决金融安全和效率问题。为抵御金融风险,我国金融必须服务实体经济,始终将人民利益摆在第一位,加强对外开放与合作,完善监管与法治;为提高金融效率,我国金融必须深化体制改革,让市场为配置资源起决定性作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本文试图通过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相关内容的阐述和论证,展现一个完整的思想形成过程,并且详细说明根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需要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指导我国金融工作,解决实际金融问题。我认为,当代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极其复杂,中国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国内推行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金融工作面临着重大的风险与挑战。在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金融体制也亟待全面深化改革,此时研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高利贷”亟待整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利贷”亟待整治(论文提纲范文)

(1)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下民间借贷的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民间借贷的界定及其潜在风险
我国民间借贷的国家治理:宏观到微观
    (一)宏观层面:民间借贷的规制历程
    (二)中观层面:民间借贷的法律规制
    (三)微观层面: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指引下刑事法的应对
惩治非法民间借贷的积极影响
    (一)惩治非法民间借贷对商业银行信贷的积极影响
    (二)惩治非法民间借贷有助于降低金融风险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指导下规制民间借贷的建议

(3)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内涵与边界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与规制的理论分析
        三、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动因与模式
        四、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风险与规制逻辑
        五、域外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与法律规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之处
        二、研究的存在不足
第一章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内涵与法律结构
    第一节 消费金融概述
        一、消费金融的界定
        二、消费金融的主要模式
    第二节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内涵与特征
        一、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内涵厘定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边界
        三、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结构
        一、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基本业务模式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结构
第二章 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与规制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与规制的理论建构
    第二节 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与规制的基础理论
        一、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动因理论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模式理论
        三、互联网消费金融的风险规制理论
        四、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规制理论
第三章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动因与模式
    第一节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演进与动因
        一、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演进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特征
        三、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具体发展动因
    第二节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模式
        一、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模式概述
        二、域外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主要发展模式
        三、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具体发展模式
    第三节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运作机理与法律关系
        一、电子商务平台类消费金融的运作机理与法律关系
        二、分期购物平台类消费金融的运作机理与法律关系
        三、网络借贷平台类消费金融的运作机理与法律关系
第四章 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规制与风险重构
    第一节 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规制现状
        一、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依据与规制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司法层面的规制现状
    第二节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案例与问题剖析
        一、捷信消费金融公司与陈建民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
        二、崔华与分期乐网络科技公司等培训借款合同纠纷案
        三、腾讯公司与力天无限网络技术公司等侵害商标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
    第三节 法学视野下的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重构
        一、传统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划分与反思
        二、法学视野下的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划分
第五章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风险与域外考察
    第一节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主体风险
        一、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经营者适格性风险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消费者适格性风险
    第二节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行为风险
        一、综合利率上限风险
        二、经营者不正当竞争风险
        三、经营者的信息不对称风险
        四、消费者的违约信用风险
        五、消费者权益侵害风险
第六章 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规制逻辑及路径建构
    第一节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规制逻辑与目标
        一、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规制逻辑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规制目标
    第二节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规制体系重构
        一、当前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规制体系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多位一体”的法律规制体系重构
    第三节 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规制路径建构
        一、互联网消费金融主体风险的法律规制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为风险的法律规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中图示清单
附录二 文中表格清单
附录三 互联网消费金融法律规制的立法情况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我国P2P网贷异化风险的传导机制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网络借贷
        1.2.2 异化与P2P网贷异化
        1.2.3 脱实向虚与平台资金脱实向虚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文献回顾
        2.1.1 互联网金融创新与风险
        2.1.2 P2P平台发展与异化风险
        2.1.3 P2P网贷资金脱实向虚与风险传染
    2.2 文献述评
第三章 我国P2P网贷发展现状及异化风险分析
    3.1 国内P2P网贷行业发展考察
    3.2 P2P异化考察
    3.3 P2P异化风险的识别
        3.3.1 道德风险
        3.3.2 过度创新风险
        3.3.3 交叉感染风险
        3.3.4 高利贷风险
    3.4 P2P网贷异化风险特征
        3.4.1 风险源全覆盖、模糊难识别
        3.4.2 羊群效应助推下的风险传播
        3.4.3 市场融合嵌套下的广传染面
        3.4.4 风险爆发集中且振幅大
    3.5 小结
第四章 我国P2P网贷异化风险生成机制分析
    4.1 偏向信用中介实质的功能异化外因
        4.1.1 网络信息技术支持
        4.1.2 信息缺失与信息不对称
        4.1.3 宏观环境与监管滞后
        4.1.4 出借人资金安全保障诉求
        4.1.5 借款人群体的高风险特征
    4.2 平台资金脱实向虚的本质异化内因
        4.2.1 信用风险下的平台非法经营和借款者恶意违约
        4.2.2 流动性风险下的平台理财产品期限错配
        4.2.3 平台担保关联风险和操作串联风险
        4.2.4 资产泡沫风险和高利贷危机
    4.3 异化外因与内因共同引致P2P网贷异化风险
        4.3.1 平台在功能异化外因下的信用风险承接
        4.3.2 异化内因下的P2P网贷异化风险
    4.4 小结
第五章 P2P网贷异化风险的传导扩散路径
    5.1 P2P异化风险传导路径——蝴蝶效应模型
    5.2 平台存续模型——不完全信息博弈模型
    5.3 平台挤兑模型——Diamond&Dybvig
    5.4 平台风险溢出模型——Diamond&Dybvig
    5.5 小结
第六章 P2P网贷异化对正规金融体系的风险冲击效应研究
    6.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6.2 VAR模型构建
    6.3 实证分析与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我国P2P网贷异化风险防范的政策建议
    7.1 制度体系建设与完善
    7.2 扩大行业自律作用
    7.3 扩充科技监管维度
    7.4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套路贷”刑事案件的司法认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综述
第一章 “套路贷”刑事案件司法现状
    第一节 “套路贷”刑事案件司法现状表现
        一、“套路贷”刑事案件数逐年递增
        二、“套路贷”刑事案件地区分布广
        三、“套路贷”刑事案件涉案人数多
    第二节 “套路贷”刑事案件司法现状特点
        一、“套路贷”刑事案件罪名相对集中
        二、“套路贷”刑事案件涉案行为具有规律性
        三、“套路贷”刑事案件涉案行为社会危害性大
第二章 “套路贷”刑事案件司法认定面临的难题及根源
    第一节 “套路贷”刑事案件司法认定面临的难题
        一、罪与非罪认定困惑
        二、一罪与数罪认定困惑
        三、共同犯罪认定困惑
        四、涉黑化认定困惑
    第二节 “套路贷”刑事案件司法认定面临难题的根源
        一、刑法理论存在分歧
        二、司法解释不够明确
        三、“套路贷”行为本身具有综合性复杂性
第三章 解决“套路贷”刑事案件司法认定困惑的路径
    第一节 厘清“套路贷”犯罪与高利贷的界限
        一、“套路贷”犯罪的特征
        二、“套路贷”犯罪与高利贷的共通点
        三、“套路贷”犯罪与高利贷的区别
    第二节 精准把握“套路贷”犯罪中一罪与数罪的认定标准
        一、一罪与数罪的认定标准
        二、“套路贷”犯罪中认定为一罪的情形
        三、“套路贷”犯罪中认定为数罪的情形
    第三节 准确认定“套路贷”犯罪中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
        一、“套路贷”犯罪中成立共同犯罪的条件界定
        二、“套路贷”犯罪中成立共同犯罪的情形
    第四节 明晰“套路贷”犯罪涉黑化的标准和判断
        一、“套路贷”犯罪涉黑化的含义和认定标准
        二、“套路贷”犯罪涉黑化的判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及其中国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关于几个主要概念的界定
    四、选题的基本内容
    五、选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和发展历程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经济基础:与小块土地相结合的农业经济结构逐渐瓦解
        二、社会基础: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
        三、政治基础:欧洲各国阶级斗争呈现出新的特点
        四、实践基础:无产阶级和农民争取自身权益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国民经济学家对土地问题的分析和探讨
        二、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制度的构想
        三、18-19世纪欧洲自然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其他杰出成就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的萌芽
        二、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的形成
        三、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的发展完善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地租理论
        一、土地所有权与其他权能相分离产生地租
        二、封建地租形式的演化与地租的资本化
        三、资本主义地租及其与相关范畴的区别
        四、分成制与农民小块土地所有制
        五、住宅及房租理论
    第二节 土地国有化理论
        一、土地国有化的条件和实行土地国有化的原因
        二、土地国有化的具体实施路径
        三、土地国有化之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意义
    第三节 土地革命理论
        一、对资产阶级、工人和农民进行阶级分析
        二、分析农民土地问题与实现工农联盟的关系
        三、恩格斯晚年对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和土地革命策略的新认识
    第四节 欧美国家与东方社会土地理论
        一、欧美有代表性国家现行的土地制度及其发展方向
        二、东方有代表性国家的土地制度及其未来发展方向
        三、东西方国家土地制度的多样性
    第五节 土地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理论
        一、土地是人类文明发展所需自然条件的核心组成部分
        二、史前社会的土地公有制结构及其解体和后续发展
        三、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形成的土地私有制和“地产”的财富属性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的实践探索与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部的曲折演绎
        一、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部关于土地问题的论战
        二、考茨基《土地问题》对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的部分继承与发展
    第二节 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一、土地国有化理论在苏俄的实践与发展
        二、全面论述合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重要性
        三、明确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土地纲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四、适时推进工农联盟从政治军事联盟向经济联盟进行转变
        五、民族和殖民地土地问题理论及其影响
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
    第一节 对中国农民及其土地问题展开初步探索(1921-1927年)
        一、中国传统土地思想与中国共产党最初的土地政策
        二、农民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与无产阶级天然的同盟者
        三、合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是实现工农联盟的关键
    第二节 从国情出发适时实施分阶段的土地政策(1927-1952年)
        一、明确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内容
        二、总结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出土地革命路线
        三、立足基本国情的变化对土地政策适时做出调整
        四、土地改革运动确立了农民对土地的完整所有权
    第三节 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实现形式(1953年至今)
        一、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逐步确立与巩固
        二、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土地所有权与承包经营权的“两权分离”
        三、针对农村土地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
第五章 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的现实启示
    第一节 充分认识农村土地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性
        一、农村土地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问题
        二、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现存的主要矛盾
        三、关于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争论
    第二节 在因时因地持续改革中构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农村土地制度
        一、坚持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三个底线”不动摇
        二、告别“以地谋发展”模式和建立土地资产的良性运营格局
        三、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论校园网贷的法律规制与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三 研究的方法及特色之处
第一章 校园网贷之概述
    第一节 校园网贷的概念与特征
        一、校园网贷的概念
        二、校园网贷的特征
    第二节 校园网贷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一、校园网贷与现金贷
        二、校园网贷与套路贷
        三、校园网贷与P2P借贷
    第三节 校园网贷的运作模式
        一、传统电商平台
        二、传统P2P模式衍生的校园网贷平台
        三、校园分期购物平台
    第四节 校园网贷在我国的发展
        一、校园网贷在我国的出现
        二、校园网贷在我国的发展乱象:以若干典型案例的分析
第二章 校园网贷运营的法律关系及主要风险
    第一节 校园网贷平台涉及的法律关系
        一、借贷法律关系
        二、担保法律关系
        三、居间法律关系
    第二节 校园网贷潜藏的主要风险
        一、陷入高利贷旋涡风险
        二、暴力催款风险
        三、非法集资的风险
        四、个人隐私被泄漏风险
    第三节 对校园网贷施以法律规制的必要性
        一、防范金融风险之所需
        二、维护大学良好的教学秩序环境之使然
        三、保障大学生合法权益之要求
第三章 我国校园网贷法律规制的现状与不足
    第一节 校园网贷的法律规制现状
        一、有关校园网贷的“立法”梳理
        二、有关校园网贷平台监管主体的规定
    第二节 校园网贷立法规制的不足
        一、对“高利贷”规制不够具体
        二、对网贷平台定性尚不明确
        三、校园网贷涉及三方主体的义务规定不明确
    第三节 校园网贷监管执法的不足
        一、缺乏统一的监管部门
        二、平台准入机制与退出机制不健全
        三、行业自律监管的缺失
    第四节 校园网贷配套制度体系不完善
        一、事后救济机制不完善
        二、征信体系不足
第四章 完善我国校园网贷规制的进路与对策
    第一节 构建多层次的平台监管机制
        一、明确校园网贷平台的统一行政监管主体
        二、完善行业准入机制与退出机制
        三、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监管作用
    第二节 强化对校园网贷的刑法规制
        一、对暴力催收行为的刑法规制
        二、对非法集资行为的刑法规制
        三、对侵犯公民信息行为的刑法规制
    第三节 完善相关的法律配套设施
        一、引入多元化救济机制
        二、进一步完善既有的征信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各方面都挺好 ——货币交易中的伦理与权力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田野概述
    第四节 文献回顾
        (一)从道德到伦理
        (二)“权力生成主体”的理论资源
        (三)关于“贷款业务”的研究
        (四)货币交易中的伦理建构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回顾
        (二)田野调查
        (三)叙事与话语分析
    第六节 章节简介
第二章 地方秩序中的“好六子”——一个破落社区中的贷款业务发迹史
    第一节 “鬼市”概述
        (一)历史中的“鬼市”——当地居民的生计模式
        (二)“外地人”来了——“生计模式”的冲击与困境
    第二节 贷款业务生成的政治经济形势
        (一)“就像河边那个大楼”——秃老六为何选择贷款业务
        (二)“各方面都挺好”——贷款业务成型中的多层次耦合
    第三节 “好六子”——“鬼市街”中的贷款业务在地化
        (一)李老板的失败——秃老六在“放贷”中的伦理实践
        (二)张强的故事——催收业务中的具体伦理抉择
        (三)与居委会的共处
    第四节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遵守”——公司颓势中的日常伦理
    第一节 公司制度——伦理抉择的生成土壤
    第二节 危机——不利形势中的大众想象以及借贷抉择
        (一)“裸条”新闻与民众想象
        (二)“多撸”——危机中的贷款申请
    第三节 “我做的有哪里不对吗?”——放贷部门的企业制度执行
        (一)公司制度框架下的正当性来源
        (二)“好爸爸”——赵林的日常伦理
        (三)“情况不乐观”但“遵守”
    第四节 催收部门如何实现“遵守”?
        (一)“仗义”的隐没——公司制度对于张强的塑造
        (二)“遵守”的新方式
    第五节 小结与反思
第四章 “别被当成高利贷处理了”——运动治理中的制度内化与自我内化
    第一节 “对付日子”——秃老六的隐喻
    第二节 “夹着尾巴做人”——如何不被“当成高利贷处理”?
        (一)货币的收紧
        (二)利率的规定
        (三)征信系统
    第三节 整顿运动中的权力再分配
        (一)“赔本买卖”
        (二)“夹不动了”——秃老六的退场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晚清新疆省巡抚治疆政策研究(1884-191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立题依据
        (一)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基本资料
        (一) 档案、文献类
        (二) 游记、日记、方志类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一) 重点、难点
        (二) 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疆建省前的局势
    第一节 晚清新疆的空前危机
        一、“大一统”天下观的蜕变
        二、新疆“内忧外患”形势
        三、沙俄强占伊犁与英、俄角逐
    第二节 海防、塞防之争与“哲德沙尔”政权的覆灭
        一、海防、塞防之争下的晚清国家安全观
        二、清军西征与伊犁的收复
    第三节 新疆建省方案的提出
        一、建省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二、建省方案的构想
    第四节 行省制在新疆的确立
        一、“建省设抚”的实施
        二、“建省设抚”的意义
第二章 建省初期新疆巡抚的治疆政策(1884-1891)
    第一节 刘锦棠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884-1889)
        一、固防与整军
        二、吏治的整顿
        三、屯垦与税收
        四、变通政令与社会治理
        五、教育与民族交流
    第二节 魏光焘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889-1891)
        一、边防建设与国土安全
        二、因地制宜的经济政策
第三章 新疆巡抚陶模、饶应祺的治疆政策(1891-1902)
    第一节 陶模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891-1895)
        一、武备与边圉
        二、发展经济与规范赋税
        三、保障社会安定发展
        四、因材施教,提倡国学
    第二节 饶应祺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895-1902)
        一、保障政治稳定
        二、加强边防安全
        三、保障经济利益
        四、教育与宗教政策
第四章 清末“新政”后新疆巡抚治疆政策(1902-1906)
    第一节 潘效苏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902-1905)
        一、晚清“新政”的施行与新疆的改革
        二、揆情审势,遴官益边防
        三、“遣客改土”欲固边防
        四、“新政”下的新疆经济
        五、安抚哈萨克,稳定民族关系
    第二节 吴引荪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905-1906)
        一、整吏治与课吏馆
        二、废止招募世袭兵
        三、理清度支,清算赃银
        四、创立近代警制
        五、兴办近代学堂
第五章 预备立宪体制下新疆巡抚治疆政策(1906-1912)
    第一节 联魁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906-1910)
        一、筹立宪,拟设谘议局
        二、惩治腐败
        三、改练新军,创立巡防队
        四、统一财政,置办工艺局
        五、严禁毒品
    第二节 袁大化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910-1912)
        一、拟修铁路,实边固防
        二、开辟利源,挽救财政
        三、拓宽教育视野
        四、“固本图文明”政策的失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的缘由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
        (三)研究的实际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综述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逻辑推理论证法
        (三)定性分析法
        (四)比较分析法
    五、研究重点和创新点
        (一)本文的研究重点
        (二)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的金融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根本依据
        一、马克思的金融思想
        二、恩格斯的金融思想
        三、列宁的金融思想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历史发展构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历史资源
        一、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1925-1949)
        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1949-1978)
        三、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1978—1992)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的金融思想(1992-2002)
        五、进入二十一世纪初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2002 年—2012 年)
    第三节 现代金融理论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重要的理论借鉴
        一、货币基础理论
        二、信用理论
        三、利息与利率理论
        四、货币均衡论
        五、货币政策理论
        六、开放金融理论
        七、金融危机理论
        八、金融创新理论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金融工作
        一、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工作(1925-1927 年)
        二、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工作(1928-1934 年)
        三、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工作(1937-1945 年)
        四、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工作(1945-1949 年)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党的金融工作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 年)党的金融工作
        二、社会主义改造至改革开放前(1953-1978 年)党的金融工作
    第三节 改革开放至十八大以前党的金融工作
        一、金融体制的初步改革和金融业务的初步改组
        二、金融体系的加强和巩固
        三、金融行业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第四节 十八大以来党的主要金融工作
        一、深化金融市场化改革
        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三、加大金融开放程度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国内背景
        一、经济结构亟待转型升级
        二、金融业“脱实向虚”问题日益严重
        三、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三大攻坚战
        四、为实现金融强国梦需做好战略规划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
        一、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
        二、美元霸权局面仍然持续
        三、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
        四、国际金融体系现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
    第一节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我国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
        一、关于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论述
        二、关于发展普惠金融的论述
        三、关于发展绿色金融的论述
        四、关于发展科技金融的论述
        五、关于金融安全的论述
        六、关于深化金融改革的论述
        七、关于国际金融的论述
        八、关于必须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的论述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金融要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思想
        二、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思想
        三、正确处理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的思想
        四、积极发展普惠金融的思想
        五、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的思想
        六、完善全球金融治理的思想
        七、维护金融安全的思想
        八、必须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的思想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主要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基本特征和重要价值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金融宏观与微观相配合
        二、金融以经济为基础,以政治为导向
        三、金融以实体经济为主,虚拟经济为辅
        四、金融改革与开放相结合
        五、金融供给与需求相平衡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重要价值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理论价值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实践价值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的有关研究积累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高利贷”亟待整治(论文参考文献)

  • [1]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下民间借贷的规制[J]. 于冰. 农村金融研究, 2022(02)
  • [2]民间借贷风险控制法律机制的完善[J]. 车亮亮. 经济法研究, 2019(01)
  • [3]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规制研究[D]. 程雪军.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4]我国P2P网贷异化风险的传导机制与效应研究[D]. 于涛. 济南大学, 2020(01)
  • [5]“套路贷”刑事案件的司法认定研究[D]. 周佳.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及其中国化研究[D]. 张翔. 中央财经大学, 2020(02)
  • [7]论校园网贷的法律规制与完善[D]. 秦壁雪. 华侨大学, 2020(01)
  • [8]各方面都挺好 ——货币交易中的伦理与权力关系研究[D]. 高嘉诚.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1)
  • [9]晚清新疆省巡抚治疆政策研究(1884-1912)[D]. 王淼.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10]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研究[D]. 薛涵予. 兰州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高利贷”亟待整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