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算法与反向算法差异的森林环境价值分析

正向算法与反向算法差异的森林环境价值分析

一、正算法与倒算法林价差额的森林环境价值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菲[1](2020)在《森林资源配置对木材供给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木材需求的不断扩张,森林生态建设的持续推进,加上国际木材市场保护性贸易的日益加强,使得我国的木材供求矛盾凸显。在林业“供给侧”改革和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战略背景下,调整森林资源配置,提升其供给服务能力,将是促进木材可持续供给的有效途径之一,也符合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和新任务。那么,森林资源配置是如何影响木材供给(能力),以及如何调整我国森林资源配置提升木材供给,缩小木材供需缺口是值得进一步探究的。因此,本文依据木材供给理论、均衡理论和资源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运用计量模型、最优化模型等方法,在分析我国木材供给和森林资源现状的基础上,从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营林和采伐视角量化分析了“森林转型”、林种替代和树种选择对木材供给的影响机理,然后通过木材市场模型模拟预判森林资源配置调整对木材市场的影响,据此提出优化配置森林资源和促进木材持续供给的对策建议。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我国国内木材供求缺口扩大,木材供给受国际市场影响风险增高。2019-2025年中国木材供给量年均增长1%,中国木材需求量年均增长1.3%,木材供给的增长速度低于需求的增长速度,供需缺口逐年增加。我国木材供给的进口依存度将逐年提高,2025年将达到55%,中国木材供给受国际市场影响的风险在不断提高。第二,不同目标导向下,地区间森林资源配置水平差异明显,具有较大的优化潜力。从经济效益导向看,高森林资源配置水平地区集中在东北和西南部分省份;从生态效益导向看,虽然大部分地区森林资源配置水平明显上升,但是仅有1/5的地区处于高水平;从经济生态效益导向的森林资源配置水平看,超过3/4地区的森林资源配置具有较大优化潜力。第三,从森林转型对木材供给影响看,我国的森林转型基本完成,但不同地区森林转型对木材供给的影响程度不同。我国森林数量和质量的恢复和提升是通过经济发展和林业保护政策作用的结果。森林转型促进木材长期供给,其中森林资源质量转型对木材供给的影响最大,完成森林转型效果较好地区对木材供给的影响明显。第四,从林种配置对木材供给影响看,林种之间在土地利用上的竞争效应会趋于显化。公益林面积占比提高1个单位,商品林覆盖率将下降0.028个单位;经济林面积占比提高1个单位,用材林覆盖率将下降0.023个单位。经济林经营仅能保障经营者生计,不具备投资效应,因此抑制木材产量的增加。在公益林替代商品林的情景下,林种配置变动对针叶原木供给的影响幅度是(-4.31%,-0.26%),阔叶原木供给的影响幅度是(-1.06%,-0.64%),对净进口量的影响范围分别为(-0.62%,2.54%)和(3.44%,5.38%),原木市场的响应滞后期有5年左右;在经济林替代用材林的情景中,林种配置变动对中国木材市场影响与公益林替代商品林情景中的影响相似,但是影响幅度相对较小。第五,从树种结构对木材供给影响看,在权衡森林经济和固碳收益的树种采伐结构优化方案中,针叶木材供给量比重增加,市场影响幅度明显。优化方案中,采伐的主要树种是桉树、杨树、杉木、马尾松和其他主要针叶树种,其中阔叶木材供给量平均占比为76%,针叶木材供给量平均占24%。在木材市场中,树种采伐结构调整对针叶原木供给的影响幅度是(0.97%,1.34%),对阔叶原木的影响幅度是(-0.34%,-0.04%)。针叶原木净进口量变化(-1.37%,-0.50%),而阔叶原木净进口量变化(0.59%,3.37%)。树种结构调整对针叶锯材市场的影响最大,但对阔叶锯材市场仅有小幅度波动,在0.6%左右;对胶合板的影响微乎其微。第六,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合理森林资源配置和促进木材可持续供给的对策建议。在森林资源配置合理化对策方面,应通过强化林业部门调节等方式精准提高地区森林数量和质量,权衡低配置地区森林调节和供给服务,凸显高配置地区森林供给服务优势。在促进木材可持续供给方面,应提高木材有效和循环利用,加强国际贸易合作和交流,规避木材进口风险,进一步缓解木材市场供需矛盾。

张慧程[2](2020)在《中国森林资源物量指数编制方法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森林生态系统是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森林为人类和多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森林资源核算是森林资源管理的基础,森林资源是数量与质量的统一体,全面的森林资源实物量核算应该综合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然而,传统的森林资源评价往往将数量与质量割裂开来单独评价。鉴于此,本文提出“森林资源物量”这一概念作为森林资源数量与质量的融合,依据指数理论,结合森林资源评价实践,构建了旨在动态、连续地反映特定区域森林资源数量与质量整体发展变化情况的森林资源物量指数体系,分别设计基于平均数指数法的森林资源物量指数编制方法和基于标准森林单位的森林资源物量指数编制方法;并基于中国第七次、第八次和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省域汇总数据进行了试编。结果显示:2种森林资源物量指数方法对全国各省市森林资源物量指数的试编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第七次和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间隔期间全国多数省份森林资源物量均实现了正增长,其中江苏、天津、宁夏等省(区、市)增长较快,云南、黑龙江、西藏等省(区)增长较慢,湖南、江西负增长;第八次和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间隔期间内,除江苏、山东2省森林资源物量有所下降外,其余省份均实现增长,其中上海、海南、北京、山西等省(市)增长较快。

彭凡[3](2020)在《“京津冀一体化”战略背景下河北省农民收入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为河北省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不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更为河北省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作为粮食主产区的河北省,农民收入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问题,通过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可知,河北省2018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高达5707.0亿元,占全国和京津冀三地总产值的比值同样提高,分别为:5.02%和89.25%。相比较农林牧渔业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增速较慢,河北省2018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030.9元,与北京、天津和全国平均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寻找河北省农民收入的增长点和分析影响河北省农民收入的因素,不仅可以提高河北省在全国的发展地位,还可以为继续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奠定基础。从总体上来,河北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按收入来源进行划分的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对农民总收入的作用,不同于农民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因此基于河北省省级层面进行的实证分析,主要选取1993~2017年数据通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和VAR模型,确定河北省农民收入的增长点;县级层面通过选取134个县域面板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方法分析河北省农民收入的空间格局的演变规律;随后,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影响河北省农民收入多方面因素进行量化分析,明确各因素对河北省农民收入变化的具体影响程度,以及相关作用机理。通过实证研究可知:实施京津冀一体化对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产生了显着影响,并且影响较大。河北省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对自身的影响逐渐减弱,长期而言,较高的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和农业规模对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影响最大,而产业结构的改变对此影响较小;河北省农民工资性收入对自身的贡献度逐渐减少,长期而言,乡村劳动力素质对河北省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农村非农就业水平和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最后是工业化进程。河北省县域层面实证研究表明空间因素对于河北省农民收入的变化存在显着正影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存在显着的空间自相关性。非农产业水平和农业产业规模不仅会对当地农民收入产生显着的正向作用,还会促进邻近地区农民收入的增长。而农业集约化水平的提高会一定程度上抑制农民收入的增长,也会阻碍邻近地区农民收入的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同样产生此作用。农林牧渔业就业规模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并不显着。工业化进程对农民收入的提高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却对周边地区的农民收入增长作用不显着。本文最后根据定量分析的结果,对促进河北省农民收入提出了几点建议和对策,具体包括积极推动资源合作开发、发展农业科技和提高农民素质。

石小亮,陈珂,何丹[4](2016)在《森林蓄水量价格倒算法公式推演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森林蓄水量价格倒算法公式进行推演与实证研究,以提升森林涵养水源价值核算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方法]研究采用价格倒算法推演森林蓄水量价格公式。以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劳动价值论和生产价格理论为基础,效仿市场活立木林价倒算法的理论和方法,推演得到森林蓄水量的价格基本公式。并以吉林省森林蓄水量价格为例,验证此推演公式的正确性、可行性和合理性。[结果]2008年和2013年吉林省森林蓄水量的价格分别为1.00和1.28元/m3。[结论]本研究较以往研究结果更加贴合实际,也使森林涵养水源价值量的评价方法更加科学化。

国常宁[5](2015)在《基于边际机会成本定价的闽江流域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价值评估研究》文中指出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而科学合理的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价格体系则能够有效促进该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持续利用,并为环境经济政策制定和宏观经济决策提供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因此对其的价值评估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对于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价值评估研究主要集中于价值分类、评估技术选择及具体区域测算等方面,但对其定价的理论基础较少涉猎,对其定价方法也缺乏系统化研究,更未能建立相应的全面客观的价值评估体系。为此,本文综合运用林业经济学、生态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复杂系统的综合集成法为主要原则,采取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边际机会成本定价理论及其构成、定价方法比较与模型设定等一系列内容进行了深入剖析,通过系统化研究,初步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基于边际机会成本的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定价理论并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价值评估体系。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价值评估除了要以相应的经济学原理作为基础之外,还要依托全社会保护意识的培养,价值观念的及时转变及统计口径的适时调整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否则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基于此,本文首先对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的概念进行了清晰地界定,介绍了其内涵、特性及在我国的分布特点,重点探讨了不同视角下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价值的分类标准,剖析了我国现行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价格扭曲现象的现状,阐述了定价过程中的种种分歧及其深层次原因,并提出完善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价格构成、构建健全市场价格体系的具体思路。一直以来,由于传统的资源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由此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因此本文就重新开展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定价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详细分析,应用价值与价格理论探讨了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价值在经济学上的真正含义,运用公共产品理论、外部效应理论分析了以外部成本内部化实现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有效配置与合理利用的具体原理,深入剖析了该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市场失灵与政策失灵,并就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刻阐述。本文认为为保障经济与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统一完善的资源市场定价机制,并通过价格手段来引导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在对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价值分类及相关定价缘由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现行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定价的主要价值理论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其理论视角和分析层次的差异,使得任何理论都无法单独构筑出统一有效且各方认可的价值评估体系。同时,总结了现有的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定价的主要模型,分析了其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对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定价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进行了系统疏理,并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改进建议。通过对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特点及其基础价值理论和定价模型的综合分析,本文着重探讨了将边际机会成本理论应用于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定价中的可行性,全面阐释了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边际机会成本的丰富内涵及其组成部分,并分别从资源再生产、代际均衡及生态环境损失等角度提出了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边际生产成本、边际使用者成本和边际外部成本的具体构成,从而构建出完善可行的价值核算指标体系。根据对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边际机会成本的构成分析,并将经济学和生态学的计量方法有机结合,本文提出了具体的基于边际机会成本的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定价模型,通过引入平均增量成本的概念对边际成本作出广义上的定义,并用将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系统建设期巨大的投资费用平均分摊到每年所增加的蓄积量上的方式求得边际生产成本;从代际公平的角度出发,用结合了供求关系调整的租金或预期收益资本化法推导出边际使用者成本的计算模型;又从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所造成的生态和社会价值损失的视角重新归纳了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的边际外部成本,通过Logistic模型和因子分析确定造成损失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利用非参数模型计算出相应的平均支付意愿。最后,本文以闽江流域的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基于边际机会成本的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价值评估的实证研究,测算结果为1766.36元/m3(蓄积)。其中,边际生产成本为48.98元/m3(蓄积),边际使用者成本为954.39元/m3(蓄积),边际外部成本为762.99元/m3(蓄积),这既表明了现阶段闽江流域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功能完善、作用巨大,又验证了将边际机会成本方法应用于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价值评估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由此可见,本文开展的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价值评估研究,既包括了对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内涵及其价值的全面介绍,又涵盖了对价值与价格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外部效应理论及市场失灵理论等传统的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定价理论基础的深入思考,同时还在此基础上结合边际机会成本理论构建了较为完备的基于边际机会成本的定价方法体系,并结合闽江流域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具体情况开展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边际机会成本的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价值评估体系不但精确高效,而且有助于补充和完善现有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定价理论与方法,并最终促进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的科学配置与合理开发。

戴小廷[6](2013)在《基于边际机会成本的森林环境资源定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森林环境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合理的森林环境资源价格体系能促进森林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为宏观经济决策和有关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信息。已有的森林环境资源的价值研究主要集中在价值的分类、评估的方法与过程、大范围区域的评估实例上,对森林环境资源定价的理论基础研究较少,对森林环境资源的定价方法这一解决森林环境资源的计量评价和价值核算的基础问题缺乏系统化研究。因此,系统研究森林环境资源定价理论以及创新设计具体的森林环境资源的定价方法是一个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综合运用林业经济学、生态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多学科的基础知识,采取和运用集成的复杂系统研究分析方法,利用规范分析并且结合实证研究,在深入了解、分析国内外森林环境资源价值评估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基于边际机会成本的森林环境资源定价的相关内容开展了系统研究。通过系统化的研究,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基于边际机会成本的森林环境资源定价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本文首先对森林环境资源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探讨了其内涵、特性、分类方法;其次分析了我国森林环境资源分布概况;剖析了现行森林环境资源定价现状;阐述了现有森林环境资源定价中的分歧以及产生这些分歧的原因。提出需要完善森林环境资源价格构成,构建健全的森林环境资源价格体系。2、开展了森林环境资源定价缘由的研究。本文分析了传统的资源价值观的危害;应用价值与价格理论探讨了森林环境资源价值与价格的经济学上的逻辑含义;应用公共产品理论、外部效应理论对森林环境资源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森林资源配置中的市场失灵;分析了森林环境资源与经济的互动关系,认为为了保障经济与森林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完善的森林环境资源市场机制,利用价格手段来调节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引导森林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3、本文对森林环境资源定价的主要价值理论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总结了现有的森林环境资源定价的主要模型,分析了其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对森林环境资源定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改进建议。4、结合森林环境资源的特点,本文分析了边际机会成本理论在森林环境资源定价中的可行性。阐述了森林环境资源的边际机会成本的内涵,提出了森林环境资源的边际生产成本、边际使用者成本、边际环境成本的具体构成,并构建了基于边际机会成本的森林环境资源定价模型。5、以福建省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环境资源为研究对象,本文进行了基于边际机会成本的森林环境资源定价的实证研究,验证了所提出的边际机会成本定价模型在森林环境资源定价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本文对森林环境资源定价的研究,既包括了对森林环境资源价值、公共产品、外部效应理论等在森林环境资源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等森林环境资源定价基础理论的思考,还结合边际机会成本理论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基于边际机会成本的定价方法体系,又结合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环境资源的具体情况开展了实际操作层面的研究。研究表明基于边际机会成本的森林环境资源定价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定价方法。相信本文的工作将有助于完善和补充现有的森林环境资源定价理论与方法,为森林环境资源的配置与利用实践提供经济学上的帮助。

戴小廷,杨建州,冯祥锦[7](2013)在《基于边际机会成本的森林环境资源定价模型研究》文中认为边际机会成本理论能从经济角度对资源利用的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和因自然资源利用对他人、社会、环境造成的损失进行抽象和度量。反映了自然资源效用和稀缺程度变化对资源价格的影响,考虑了代际公平性,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森林环境资源定价研究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与方法基础,应用边际机会成本理论开展森林环境资源的定价对促进森林环境保护有深远的意义。在边际机会成本理论深入分析基础上,结合森林环境资源的特点,提出了基于该理论的具体边际生产者成本、边际使用成本、边际环境成本的定价模型,为开展森林环境资源定价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和价格的具体测度方法。

张寅[8](2012)在《基于权益分配思路的划拨土地使用权权益价格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土地交易市场的快速发展,国家政府对土地市场的管理工作也越来越重视。虽然,我国的土地一级市场不再施行只通过行政划拨的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单轨制”,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各地仍然存在大量的闲置划拨用地,非法出让、出租、抵押划拨土地使用权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状况的存在,不仅造成了我国土地资源的浪费,还扰乱了土地市场正常秩序。因此,为盘活划拨土地存量,规范土地交易市场,维护土地所有者利益,保障划拨土地使用者权益,划拨土地使用权权益价格的评估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无论是在政策法规层面,还是学术界,对于划拨土地使用权权益价格的评估方法还没有达成统一认识,这对于土地交易市场的规范及管理工作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本文将以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测算划拨土地使用权权益价格为研究目的,以地租地价理论、生产要素分配理论、收益分配理论、城市土地增值理论、区位理论为理论依据,深入分析划拨土地使用权的价值属性、价格内涵构成,进一步分析探讨现有划拨土地使用权权益价格评估方法的缺陷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以期寻找一种更加科学合理的新的估价方式。遵循以上思路,本文将基于权益分配思路来进行划拨土地使用权权益价格的测算。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筛选出影响划拨土地使用权权益价格的影响因素以及影响因子,其次通过特尔菲法、因素成对比较法、层次分析法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赋权方法,对上述影响因素及影响因子进行赋权评分,测算划拨土地使用权权益分配系数,建立权益分配模型,测算划拨土地使用权权益价。本文以浙江省常山县为实例,通过实际运用文中所提出的评估方法,进一步验证其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可行性。最后,文章还与基准地价更新研究相结合,提出了划拨土地使用权权益基准价的计算思路、操作方式及政策建议,以期为改进及完善我国划拨土地使用权权益价格评估方法和评估体系,规范土地交易市场,提供技术支持。

刘降斌[9](2012)在《森林资源资产批量评估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我国森林资源资产市场的快速发展,各种森林资源资产的交易日趋频繁,交易规模也不断扩大。而森林资源资产交易的核心问题是森林资源资产价格的确定,为森林资源资产产权交易提供价值服务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工作的重要性日趋显着。在我国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实践过程中,大量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业务操作采用的是传统的单项评估方法,存在一致性差、效率低、成本高、耗时长、评估结论较难被市场接受等问题。将批量评估方法引入到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业务中,不但能很好地解决采用单项评估方法存在的问题,而且能够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提供一个新的评估路径,丰富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理论体系。以森林资源资产批量评估研究为主线,在梳理了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进展的基础上,辨析了森林资源资产批量评估相关概念的内涵,分析了森林资源资产单项评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究了森林资源资产批量评估方法的适用性;进而设计了森林资源资产批量评估的总体框架;依据东北林区森林资源资产的特点及价值影响因素,利用黑龙江省某国有林场林权制度改革的实际数据,构建了适用于东北林区的森林资源资产批量评估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推进森林资源资产批量评估开展的外部环境建设具体措施。研究结论表明:影响幼龄林单位评估价值的主要因素有林龄、平均树高、公顷株数、前三年的营林生产成本、树种;影响中龄林单位评估价值的主要因素有林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公顷蓄积、原木销售价格、原木出材率、树种、木材经营成本(含税费);影响成熟林单位评估价值的主要因素有原木销售价格、木材经营成本(含税费)、公顷蓄积、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原木出材率、运距、树种。由于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森林资源资产单位评估价值的影响因素不同,应分别构建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的批量评估模型。分别构建的批量评估模型实证结果表明公顷株数、林龄的自然对数、平均胸径的自然对数、优势树种等解释变量对幼龄林单位评估价值有重要影响;原木销售价格、林龄的自然对数、公顷蓄积的自然对数、优势树种等解释变量对中龄林单位评估价值有重要影响;原木销售价格、公顷蓄积的自然对数、平均胸径、原木出材率的自然对数、优势树种等解释变量对成熟林单位评估价值有重要影响。此外,推动森林资源资产批量评估开展应做好建立“注册资产评估师(森林)”执业资格制度、对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实行分级管理、深化林业体制改革以激发社会需求、对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与森林价值核算实行分类管理、加大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快推进林业信息化以搭建森林资源资产批量评估的数据平台等外部环境建设。

袁畅彦[10](2011)在《森林资源估价的理论误区及方法修正研究》文中认为森林资源不仅为社会提供有形的物质产品(如木材、非木林产品等),同时也向社会提供良好的环境服务(如涵养水源、保育土壤、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人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森林资源提供的这些环境服务的价值,并意识到如果这些功能退化或丧失以后将要付出的代价,因而对于森林资源价值的研究日益成为学界前沿。本文以森林资源的价值目前研究存在的诸多问题为切入点,旨在通过对森林价值内涵进行明确研究的基础上,明晰森林资源价值的各类经济学意义特点,尽量使经过合理价值标度的森林资源有可能在市场经济运行中,通过合理的生产、消费关系得到人们的正确认识、合理管理、维护与使用,从而奠定森林资源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研究采用文献查阅归纳分析法,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数据整合归纳分析的方法,对森林资源价值形成的基本原理、价格组成的基本要素、各类估价基础指标体系等内容进行了初步研究与分析,得出的结果是:森林资源成本与收益、森林资源功能与效益、森林资源功能价值与效益价值等概念的定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森林资源估价的直接收益与间接收益、环境价值等效能替代量计算的理论误区;不存在全社会统一的森林资源环境价格;森林生态环境服务估价指标体系的应用缺陷;根据不同的森林资源估价方法,根据是商品林还是公益林的不同利用方式条件下,估价森林资源价格可以选择的7个计算公式。文章最后提出了研究的创新之处及研究的不足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基于这些研究结果得出的结论是:森林资源估价从成本和收益两个角度都可以进行,从成本角度进行估价不需要对森林资源进行商品林或公益林的区分;从收益角度估价首先要对森林资源是商品林或公益林的区分,然后利用相应的计算公式进行估价;应当科学客观地对待绿色GDP,理性进行绿色GDP核算。本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1)首次提出森林资源价值研究应区分成本与收益,并在相应的价值论基础上进行估价;(2)较为全面的分析了森林资源价值研究中存在的不合理计算问题;(3)运用重新构建、剔除了不合理计算的森林资源估价框架进行案例分析,使计算结果能够更加真实反应森林资源价值,更具有说服力。由此可见,本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对同类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和进一步优化森林资源价值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正算法与倒算法林价差额的森林环境价值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算法与倒算法林价差额的森林环境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森林资源配置对木材供给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分析框架与研究内容
        1.3.1 分析框架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点
2 相关研究基础
    2.1 相关理论
        2.1.1 木材供给理论
        2.1.2 均衡理论
        2.1.3 资源经济学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森林资源配置的内涵
        2.2.2 森林资源配置与经济、生态和社会相互作用关系研究
        2.2.3 森林资源配置优化研究
        2.2.4 木材供给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2.2.5 木材供需预测相关研究
        2.2.6 木材国际贸易相关研究
        2.2.7 文献评述
    2.3 小结
3 中国木材供需现状分析
    3.1 中国木材供给现状及趋势
        3.1.1 木材供给现状及趋势
        3.1.2 木材进出口贸易结构
        3.1.3 木材进口市场分布
    3.2 木材进口依存度分析
        3.2.1 依存度测算方法
        3.2.2 测算结果及分析
    3.3 木材供需平衡分析
        3.3.1 木材需求量和供给量测算
        3.3.2 供需预测方法
        3.3.3 供需预测结果及分析
        3.3.4 木材价格预测结果
    3.4 小结
4 森林资源现状及其配置水平
    4.1 中国森林资源现状分析
        4.1.1 中国森林资源分布现状
        4.1.2 中国森林资源演变过程
        4.1.3 中国森林资源管理有关政策、规划和法规
    4.2 森林资源配置水平
        4.2.1 指标选取和数据
        4.2.2 研究方法
        4.2.3 结果与分析
    4.3 森林资源配置水平和木材供给的初步分析
        4.3.1 森林资源配置水平和木材供给的相关分析
        4.3.2 基于森林资源配置水平和木材供给的区划
    4.4 小结
5 “森林转型”与木材供给: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视角
    5.1 理论分析
    5.2 基于环境库滋涅茨曲线的“森林转型”实证分析
        5.2.1 计量模型与方法
        5.2.2 数据及变量说明
        5.2.3 估计结果与分析
    5.3 “森林转型”对木材供给的影响
        5.3.1 计量模型与方法
        5.3.2 数据及变量说明
        5.3.3 估计结果与分析
    5.4 小结
6 林种替代与木材供给:营林视角
    6.1 理论分析
    6.2 研究设计
        6.2.1 计量模型与方法
        6.2.2 数据及变量说明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公益林营林对商品林木材供给能力的影响
        6.3.2 经济林营林对用材林木材供给能力的影响
        6.3.3 经济林-用材林替代与木材供给的作用机理检验
    6.4 小结
7 树种结构与木材供给:采伐视角
    7.1 理论分析
        7.1.1 研究理论
        7.1.2 分析框架
    7.2 模型构建和参数估计
        7.2.1 基础数据收集
        7.2.2 模型假设和模型构建
        7.2.3 模型参数估计
    7.3 结果与分析
        7.3.1 木材供给量和树种采伐求解结果
        7.3.2 灵敏度分析
    7.4 小结
8 森林资源配置变动对木材市场影响的模拟分析
    8.1 模型的基本框架
        8.1.1 模型中的木材产品
        8.1.2 模型的核心理论
        8.1.3 模型研究区域的划分
    8.2 模型相关参数和模拟情景的设定
        8.2.1 模型相关参数设定
        8.2.2 模拟情景方案设计
    8.3 木材市场情景模拟结果
        8.3.1 基准情景预测结果
        8.3.2 情景1模拟结果
        8.3.3 情景2模拟结果
        8.3.4 情景3模拟结果
    8.4 小结
9 合理森林资源配置和促进木材可持续供给的对策建议
    9.1 合理森林资源配置的对策建议
        9.1.1 关于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配置的对策建议
        9.1.2 关于森林资源结构配置的对策建议
    9.2 促进木材可持续供给对策建议
        9.2.1 关于提高国内木材有效利用的对策建议
        9.2.2 关于规避木材进口风险的对策建议
    9.3 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森林资源管制相关政策、规划和法规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2)中国森林资源物量指数编制方法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森林资源物量的内涵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指数研究方法梳理
        2.1.1 固定篮子指数方法
        2.1.2 随机指数方法
        2.1.3 指数检验方法
        2.1.4 经济指数方法
    2.2 森林资源评价研究
    2.3 资源环境指数研究
    2.4 绿色发展指数研究
    2.5 简要评述
3 森林资源物量指数编制指标体系构建
    3.1 森林资源物量指数编制的思路
    3.2 森林资源物量指标选择原则与筛选方法
        3.2.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3.2.2 指标筛选方法
    3.3 森林资源物量指标体系设计
        3.3.1 森林资源物量指数编制指标体系构建步骤
        3.3.2 前人森林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总结
        3.3.3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主要指标
        3.3.4 森林资源数量指标
        3.3.5 森林资源质量指标
        3.3.6 森林资源物量指标体系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平均数指数法的森林资源物量指数编制
    4.1 指数编制流程
    4.2 指标评分
    4.3 层次分析法赋权
        4.3.1 层次分析法简介
        4.3.2 层次分析法为指标赋权过程
        4.3.3 层次分析法赋权:森林总体
        4.3.4 层次分析法赋权:商品林
        4.3.5 层次分析法赋权:公益林
    4.4 因子分析法赋权
        4.4.1 因子分析数学模型
        4.4.2 因子分析赋权
    4.5 森林资源物量指数设计
        4.5.1 森林资源数量指数
        4.5.2 森林资源质量指数
        4.5.3 森林资源物量指数
    4.6 案例应用(一):基于第七次和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
        4.6.1 森林资源物量指数计算结果
        4.6.2 两种赋权方法比较
        4.6.3 结果分析
    4.7 案例应用(二):基于第八次和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
        4.7.1 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主要成果暨我国森林资源现状
        4.7.2 缺失数据处理
        4.7.3 森林资源物量指数计算结果
        4.7.4 结果分析
    4.8 本章小结
5 基于标准森林单位的森林资源物量指数编制
    5.1 标准森林单位的构建
        5.1.1 标准森林单位质量指标
        5.1.2 质量指标的标准值
    5.2 基于标准森林单位的森林资源物量指数编制方法
        5.2.1 标准森林单位指标得分计算方法
        5.2.2 标准森林单位指标权重的确定
        5.2.3 森林资源物量及物量指数计算方法
    5.3 案例应用(三):基于第七次和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
        5.3.1 森林资源物量及物量指数计算结果
        5.3.2 方法评价
        5.3.3 结果分析
    5.4 案例应用(四):基于第八次和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
        5.4.1 缺失数据处理
        5.4.2 森林资源物量及物量指数计算结果
        5.4.3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两种指数编制方法比较
    6.1 两种森林资源物量指数计算结果对比
        6.1.1 基于第七次和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的森林资源物量指数
        6.1.2 基于第八和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的森林资源物量指数
    6.2 两种森林资源物量指数编制方法对比
        6.2.1 编制思路不同
        6.2.2 所反映的内容和具有的分析功能不同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7.2.1 创新点
        7.2.2 研究展望
8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胡明形教授简介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京津冀一体化”战略背景下河北省农民收入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1 农民收入及其构成
        2.1.2 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分析
        2.1.3 主要研究方法
    2.2 理论基础
        2.2.1 研究内容界定
        2.2.2 相关理论基础
3 “京津冀一体化”战略背景下河北省农民收入及其变化
    3.1 京津冀一体化下河北省农民收入总量变化分析
    3.2 京津冀一体化下河北省农民收入结构分析
    3.3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省农民收入的特征
4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省省级层面农民收入变化的因素分析
    4.1 河北省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4.1.1 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影响因素
        4.1.2 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因素
        4.1.3 农民人均财产和转移性收入的影响因素
    4.2 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4.2.1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4.2.2 回归分析过程
    4.3 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4.3.1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4.3.2 构建模型
        4.3.3 平稳性检验
        4.3.4 滞后阶数确定
        4.3.5 协整检验
        4.3.6 VAR模型的估计
        4.3.7 脉冲响应分析与方差分解
5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省农民收入的县域尺度空间影响分析
    5.1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空间差异分析
    5.2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空间相关性分析
        5.2.1 空间相关性分析方法介绍
        5.2.2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空间全局分析
        5.2.3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局部空间分析
6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省农民收入变化的空间效应及影响因素分析
    6.1 空间计量理论与模型介绍
        6.1.1 空间权重矩阵
        6.1.2 空间计量模型的选择
    6.2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县域农民收入变化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6.2.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6.2.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6.2.3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6.2.4 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模型的选择
        6.2.5 模型系数的效应分解
7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7.3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4)森林蓄水量价格倒算法公式推演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森林涵养水源价值基本评价方法
    1.1 替代工程法
        1.1.1水库蓄水成本法
        1.1.2 供用水价格法
    1.2 支付意愿调节系数法
    1.3 水资源其它定价理论
2 理论基础与公式推演
    2.1 森林蓄水量价格倒算法的理论基础
        2.1.1 城市自来水价格决定论
        2.1.2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2 森林蓄水量价格倒算法的公式推演
3 吉林省森林蓄水量价格研究
4 结果与分析
5 结论

(5)基于边际机会成本定价的闽江流域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价值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定价视角的选取情况
        1.2.2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价值分类的研究情况
        1.2.3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定价方法的研究情况
        1.2.4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机制的研究情况
        1.2.5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定价的主要研究实例
        1.2.6 研究动态评述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及其价值
    2.1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及相关概念
    2.2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的特性及在我国的分布特点
    2.3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价值的特点与分类
        2.3.1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价值的特点
        2.3.2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价值的分类
    2.4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定价现状分析
        2.4.1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价格扭曲的现状分析
        2.4.2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定价的分歧及其原因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定价的理论基础
    3.1 传统的资源价值观带来的负面影响
    3.2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定价的主流经济学观点
        3.2.1 价值与价格理论
        3.2.2 公共产品理论
        3.2.3 外部效应理论
        3.2.4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利用中的市场失灵与政策失灵
        3.2.5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价值的边际理论分析
    3.3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3.1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价值功能
        3.3.2 经济发展对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影响
        3.3.3 经济与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现有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定价方法比较分析
    4.1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定价的价值理论评析
        4.1.1 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定价
        4.1.2 基于效用价值论的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定价
        4.1.3 基于均衡价值论的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定价
        4.1.4 基于生产要素价值论的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定价
    4.2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定价中的现有主要计量模型
        4.2.1 租金或预期收益资本化法定价模型
        4.2.2 发展阶段系数法定价模型
        4.2.3 多目标规划法定价模型
        4.2.4 实物期权定价模型
    4.3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定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4 改进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定价工作的方法选择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边际机会成本定价的理论及其构成分析
    5.1 边际机会成本理论及其应用
        5.1.1 边际机会成本理论
        5.1.2 边际机会成本理论在自然资源定价中的应用
        5.1.3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边际机会成本定价方法的提出
    5.2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边际机会成本定价的可行性分析
    5.3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边际机会成本定价的构成分析
        5.3.1 边际生产成本(MPC)构成分析
        5.3.2 边际使用者成本(MUC)构成分析
        5.3.3 边际外部成本(MEC)构成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边际机会成本的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定价模型
    6.1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边际机会成本定价的目标
    6.2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边际机会成本定价的原则
    6.3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边际机会成本测度方法及定价模型
        6.3.1 边际生产成本(MPC)
        6.3.2 边际使用者成本(MUC)
        6.3.3 边际外部成本(MEC)
    6.4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边际机会成本定价的步骤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边际机会成本的闽江流域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价值评估
    7.1 闽江流域自然环境概况
        7.1.1 地理位置
        7.1.2 地形地貌
        7.1.3 气候水文
        7.1.4 土壤植被
    7.2 闽江流域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服务功能分析
        7.2.1 闽江流域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概况
        7.2.2 闽江流域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特征
        7.2.3 闽江流域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对环境的影响
    7.3 闽江流域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边际生产成本测算
    7.4 闽江流域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边际使用者成本测算
    7.5 闽江流域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边际外部成本测算
        7.5.1 涵养水源损失
        7.5.2 土壤流失损失
        7.5.3 养分流失损失
        7.5.4 固碳损失
        7.5.5 吐氧损失
        7.5.6 参与土壤养分循环损失
        7.5.7 社会价值损失测算
    7.6 讨论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主要结论与尚待研究的问题
    8.1 本文主要结论
    8.2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闽江流域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调查问卷

(6)基于边际机会成本的森林环境资源定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森林环境资源价值评估的研究情况
        1.2.2 我国森林环境资源价值评估的研究情况
        1.2.3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方法和总体技术路线设计
        1.3.1 研究方法
        1.3.2 总体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研究目标与内容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2 森林环境资源及其价值
    2.1 森林环境资源及其相关概念
        2.1.1 森林环境资源概念的界定
        2.1.2 相关概念辨析
    2.2 森林环境资源的特性及在我国的分布特点
    2.3 森林环境资源价值的特点与分类
        2.3.1 “二分类”模型
        2.3.2 “五分类”模型
    2.4 森林环境资源定价现状分析
        2.4.1 森林环境资源价格扭曲的现状分析
        2.4.2 有关森林环境资源定价的分歧
        2.4.3 有关森林环境资源定价分歧的原因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森林环境资源定价的缘由
    3.1 传统的资源价值观带来的负面影响
    3.2 森林环境资源定价的若干经济学观点
        3.2.1 价值与价格理论
        3.2.2 公共产品理论
        3.2.3 外部效应理论
        3.2.4 森林环境资源利用中的市场失灵与政策失灵
        3.2.5 森林环境资源价值的边际分析
    3.3 森林环境资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3.1 森林环境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价值功能
        3.3.2 经济发展对森林环境资源的影响
        3.3.3 经济与森林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4 本章小结
4 现有森林环境资源定价方法的比较
    4.1 现有森林环境资源定价的价值理论评析
        4.1.1 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森林环境资源定价
        4.1.2 基于效用价值论的森林环境资源定价
        4.1.3 基于均衡价值论的森林环境资源定价
        4.1.4 基于生产要素价值论的森林环境资源定价
    4.2 森林环境资源定价中的现有主要计量模型
        4.2.1 租金或预期收益资本化法定价模型
        4.2.2 总经济价值法定价模型
        4.2.3 李金昌模型
        4.2.4 效用费用评价法定价模型
    4.3 森林环境资源定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4 改进森林环境资源定价相关工作的建议
    4.5 本章小结
5 森林环境资源边际机会成本定价的理论及其构成分析
    5.1 边际机会成本理论及其应用
        5.1.1 边际机会成本理论
        5.1.2 边际机会成本理论在自然资源定价中的应用
        5.1.3 森林环境资源的边际机会成本定价方法的提出
    5.2 基于边际机会成本的森林环境资源定价的理论可行性分析
    5.3 森林环境资源定价的边际机会成本内涵
    5.4 森林环境资源定价的边际机会成本构成分析
        5.4.1 边际生产成本(MPC)
        5.4.2 边际使用者成本(MUC)
        5.4.3 边际环境成本(MEC)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边际机会成本的森林环境资源定价模型
    6.1 森林环境资源边际机会成本定价的目标
    6.2 森林环境资源边际机会成本定价的原则
    6.3 森林环境资源边际机会成本定价模型
        6.3.1 边际生产成本(MPC)
        6.3.2 边际使用者成本(MUC)
        6.3.3 边际环境成本(MEC)
    6.4 森林环境资源边际机会成本定价的步骤
    6.5 本章小结
7 基于边际机会成本的森林环境资源定价案例
    7.1 研究区概况
        7.1.1 自然条件
        7.1.2 区内社会经济状况
        7.1.3 区内森林环境资源分布
    7.2 基于边际机会成本的武夷山保护区森林环境资源定价
        7.2.1 森林环境资源的边际生产成本测算
        7.2.2 森林环境资源的边际环境成本测算
        7.2.3 森林环境资源的边际使用者成本测算
    7.3 武夷山保护区森林环境资源定价结果分析与讨论
        7.3.1 定价结果及分析
        7.3.2 讨论
    7.4 本章小结
8 主要结论与尚待研究的问题
    8.1 本文主要结论
    8.2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基于边际机会成本的森林环境资源定价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森林环境资源的边际机会成本定价模型
    1.1 边际生产者成本 (MPC)
    1.2 边际使用者成本 (MUC)
    1.3 边际环境成本 (MEC)
        1.3.1 调节水量减少的损失
        1.3.2 水质变化的损失
        1.3.3 土壤流失的损失
        1.3.4 养分流失的损失
        1.3.5 碳损失
        1.3.6 居住质量下降的损失
        1.3.7 农业产量降低的损失
        1.3.8 生物多样性损失
        1.3.9 旅游损失
2 森林环境资源边际机会成本定价的步骤
3 结论与讨论

(8)基于权益分配思路的划拨土地使用权权益价格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立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论文研究的基本内容、技术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1.3.1 基本内容
        1.3.2 技术方法与技术路线
        1.3.3 论文的资料来源
        1.3.4 论文主要创新点
2 理论依据
    2.1 地租地价理论
        2.1.1 地租理论
        2.1.2 地价理论
        2.1.3 地租地价理论在划拨土地使用权权益价格评估中的应用
    2.2 生产要素分配理论
        2.2.1 理论含义
        2.2.2 生产要素分配理论在划拨土地使用权权益价格评估中的应用
    2.3 城市土地增值理论
        2.3.1 土地增值理论主要内容
        2.3.2 城市土地增值理论在划拨土地使用权权益价格评估中的应用
    2.4 收益分配理论
        2.4.1 收益分配理论中心思想
        2.4.2 权益分配理论在划拨土地使用权权益价格评估中的应用
    2.5 区位理论
        2.5.1 区位理论的主要思想
        2.5.2 区位理论在划拨土地使用权权益价格评估中的应用
3 划拨土地使用权权益价格内涵分析
    3.1 现行划拨土地使用权价格内涵及其构成
        3.1.1 现行划拨土地使用权价格内涵
        3.1.2 现行划拨土地使用权价格构成
    3.2 划拨土地使用权权益价格内涵分析
        3.2.1 划拨土地使用权的价值属性分析
        3.2.2 划拨土地使用权权益产生原因分析
        3.2.3 划拨土地使用权权益价格本质内涵
4 现行划拨土地使用权权益价格评估方法及其存在问题分析
    4.1 基本方法
        4.1.1 正算法
        4.1.2 倒算法
        4.1.3 增值收益分配法
    4.2 存在问题分析
        4.2.1 正算法存在问题
        4.2.2 倒算法存在问题
        4.2.3 增值收益分配法存在问题
5 基于权益分配思路的划拨土地使用权权益价评估方法
    5.1 总体思路
    5.2 划拨土地使用权权益价格评估公式
    5.3 权益分配系数Γ的确定
        5.3.1 权益分配系数γ确定的总体原则
        5.3.2 权益分配系数γ的确定思路
    5.4 权益分配影响因素的确定
    5.5 权益分配系数Γ的确定方法
        5.5.1 权益分配系数γ的确定步骤
        5.5.2 权重确定原则
        5.5.3 权重确定方法
    5.6 某城市一级商业用地的划拨土地权益分配系数确定模拟
    5.7 在基准地价更新研究中的应用
        5.7.1 在划拨土地使用权权益基准价评估中的应用
        5.7.2 在划拨土地使用权宗地权益价格评估中的应用
6 划拨土地使用权权益基准价评估的实证研究
    6.1 常山县概况
    6.2 常山县基准地价更新情况
    6.3 常山县权益基准价确定过程
        6.3.1 常山县划拨土地使用权权益基准价内涵及基准条件的界定
        6.3.2 常山县划拨土地使用权权益分配系数的确定
        6.3.3 常山县划拨土地使用权权益基准价的确定
    6.4 常山县划拨土地使用权权益基准价结果分析
7 小结与讨论
    7.1 划拨土地使用权权益价格评估方法研究小结
    7.2 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9)森林资源资产批量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1.3.1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批量评估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2 森林资源资产批量评估的理论基础
    2.1 森林资源资产批量评估的内涵
        2.1.1 森林资源与森林资源资产
        2.1.2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
        2.1.3 批量评估与森林资源资产批量评估
    2.2 森林资源资产批量评估的相关理论
        2.2.1 资产价值构成理论
        2.2.2 资产补偿理论
        2.2.3 货币时间价值理论
        2.2.4 生产要素分配理论
        2.2.5 特征价格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森林资源资产单项评估的局限性及批量评估适用性分析
    3.1 森林资源资产单项评估的方法分析
        3.1.1 市场法分析
        3.1.2 收益法分析
        3.1.3 成本法分析
    3.2 森林资源资产单项评估的局限性分析
    3.3 森林资源资产批量评估的适用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森林资源资产批量评估的总体框架设计
    4.1 森林资源资产批量评估的基本要素分析
        4.1.1 森林资源资产批量评估的主体与客体
        4.1.2 森林资源资产批量评估的假设与原则
        4.1.3 森林资源资产批量评估的价值类型与目的
        4.1.4 森林资源资产批量评估的依据与程序
    4.2 森林资源资产批量评估的模型构建
        4.2.1 森林资源资产批量评估模型的变量选择
        4.2.2 森林资源资产批量评估模型的设定及参数估计
        4.2.3 森林资源资产批量评估模型的检验
        4.2.4 森林资源资产批量评估模型的修正
    4.3 本章小结
5 森林资源资产批量评估的实证分析
    5.1 幼龄林批量评估的实证分析
        5.1.1 幼龄林批量评估模型的设定
        5.1.2 幼龄林批量评估的数据收集与处理
        5.1.3 幼龄林批量评估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5.1.4 幼龄林批量评估的实证结果分析
    5.2 中龄林批量评估的实证分析
        5.2.1 中龄林批量评估模型的设定
        5.2.2 中龄林批量评估的数据收集与处理
        5.2.3 中龄林批量评估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5.2.4 中龄林批量评估的实证结果分析
    5.3 成熟林批量评估的实证分析
        5.3.1 成熟林批量评估模型的设定
        5.3.2 成熟林批量评估的数据收集与处理
        5.3.3 成熟林批量评估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5.3.4 成熟林批量评估的实证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推进森林资源资产批量评估开展的外部环境建设
    6.1 建立“注册资产评估师(森林)”执业资格制度
    6.2 对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实行分级管理
    6.3 深化林业体制改革以激发社会需求
    6.4 对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与森林价值核算实行分类管理
    6.5 加大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人才的培养力度
    6.6 加快推进林业信息化以搭建森林资源资产批量评估的数据平台
    6.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森林资源估价的理论误区及方法修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1.1 森林资源价值核算研究成果丰富
        1.1.1.2 存在问题
        (1) 森林资源价值核算重复研究项目多
        (2) 森林资源估价具体研究的理论基础不一致
        (3) 森林资源价值核算研究成果可信度不高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2.1 研究目的
        1.1.2.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2.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
        1.3.1 价值理论
        1.3.2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
        1.3.3 国民经济统计理论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概念的界定
        1.5.1 价值与价格
        1.5.2 价格的表现形式—存量价格与流量价格
第二章 森林资源估价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2.1 森林资源估价的国外研究综述
        2.1.1 总体研究进展
        2.1.2 基于文献检索的研究状况分析
        (1) 研究概况
        (2) 国家和机构分布
        (3) 被引次数较多的研究论文
        (4) 研究的主要内容
        2.1.3 典型案例介绍
        (1) 日本森林生态环境功能价值评价
        (2) 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研究
    2.2 森林资源估价的国内研究概况
        2.2.1 基于文献检索的研究状况分析
        2.2.1.1 研究阶段划分及特征分析
        (1) 1996年以前:起步研究阶段
        (2) 1996~2002年:关注研究阶段
        (3) 2002~2009年:热潮研究阶段
        (4) 2009~目前:理性研究阶段
        2.2.1.2 开展研究的主要机构和区域
        (1) 开展研究的主要机构
        (2) 已关注到的研究区域
        2.2.1.3 研究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类型
        2.2.2 典型案例介绍
        (1) 北京市林业局的研究
        (2) 中国林科院的研究
    2.3 对本领域提出质疑的主要观点
        2.3.1 估价方法的价值论基础问题
        2.3.2 估价手段的合理性问题
        2.3.3 估价内容的重复与夸大计算问题
        2.3.4 估价结果的现实有效性问题
第三章 森林资源的成本和收益
    3.1 森林资源的成本
        3.1.1 基于成本角度的森林资源价值论基础—劳动价值论
        3.1.2 林地资源价值
        3.1.3 正算法的林木资源价值
        3.1.4 基于成本角度的森林资源估价
    3.2 森林资源的收益
        3.2.1 基于收益角度的森林资源价值论基础—边际效用价值论
        3.2.2 倒算法的林木资源价值
        3.2.3 森林资源环境服务价值
        3.2.4 基于收益角度的森林资源估价
    3.3 森林资源成本与收益的关系
        3.3.1 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
        3.3.2 对两种剩余货币计量的困难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森林资源功能和效益
    4.1 森林资源功能与效益的概念及其价值形成
        4.1.1 森林资源的功能及功能价值
        (1) 森林资源功能
        (2) 森林资源功能价值的形成
        4.1.2 森林资源的效益及效益价值
        (1) 森林资源效益
        (2) 森林资源效益价值的形成
    4.2 森林资源功能转化为效益的影响因素
        4.2.1 物质产品功能和环境服务功能不能全部同时转化为效益
        4.2.2 功能需适当开发及合理利用转化为效益
        4.2.3 功能的稀缺程度决定效益的大小
        4.2.4 森林资源自耗功能不应计入最终效益
        4.2.4.1 森林资源的自耗
        4.2.4.2 森林资源自耗的主要方面
        (1) 森林资源涵养水源自耗分析
        (2) 森林资源固碳制氧机理分析
        (3) 森林资源保育土壤机理分析
        (4) 森林资源积累营养物质机理分析
    4.3 森林资源环境功能的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
        4.3.1 直接收益与间接收益的概念与关系
        4.3.2 直接收益与间接收益—以防护林为例
        4.3.3 直接收益与间接收益—以森林资源游憩为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森林环境服务价格替代计量中的问题
    5.1 森林环境服务价格替代计量方法评述
        5.1.1 森林资源涵养水源的替代价格
        5.1.2 森林资源保育土壤的价值计量
        5.1.3 森林资源固碳制氧的替代价格
        5.1.4 森林资源净化大气环境的价值计量
    5.2 替代计量的有限性理论分析
    5.3 不存在全社会统一的森林资源环境价格
        5.3.1 不同效用偏好决定不同的森林资源环境价值
        5.3.2 不同稀缺程度决定不同的森林资源环境价值
    5.4 森林资源环境价值发展阶段指数分析——以北京市为例
        5.4.1 森林资源环境价值发展阶段指数构建
        5.4.2 北京不同时期发展阶段指数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森林资源估价框架的修正与试算
    6.1 基于成本和收益修正的估价框架
        6.1.1 基于成本角度的估价
        6.1.2 基于收益角度的估价
        6.1.3 推荐使用指标
    6.2 森林环境服务估价指标的修正
        6.2.1 涵养水源价值评价方法
        6.2.2 保育土壤价值评价方法
        6.2.3 固碳释氧价值评价方法
        6.2.4 积累营养物质价值评价方法
        6.2.5 净化大气环境价值评价方法
        6.2.6 森林防护价值评价方法
        6.2.7 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价方法
        6.2.8 森林游憩价值评价方法
        6.2.9 森林资源生态服务计算方法选择
    6.3 案例试算
        6.3.1. 案例简介
        6.3.2 对环境服务估价部分指标的扣除
        6.3.3 按照修正后的结果重新估价
        6.3.4 与原核算结果比较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关于绿色GDP的思考
    7.1 绿色GDP的概念、核算的意义、方法及实践
        7.1.1 绿色GDP的概念
        7.1.2 核算的意义
        7.1.3 核算的方法
    7.2 绿色GDP的相关研究与核算实践
        7.2.1 国内外研究概况
        7.2.1.1 基于文献检索的国内绿色GDP研究概况
        7.2.1.2 国外绿色GDP研究概况
        7.2.2 核算的实践
        7.2.2.1 国外绿色GDP核算的实践
        7.2.2.2 国内绿色GDP核算的实践
    7.3 绿色GDP核算中遇到的困难
        7.3.1 理论困难
        7.3.2 技术困难
        7.3.2.1 统计资料基础薄弱
        7.3.2.2 部分核算指标难以货币量化
        7.3.2.3 环境成本难以评估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8.1 研究结果
    8.2 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8.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四、正算法与倒算法林价差额的森林环境价值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森林资源配置对木材供给的影响研究[D]. 刘菲.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6)
  • [2]中国森林资源物量指数编制方法与应用研究[D]. 张慧程.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3]“京津冀一体化”战略背景下河北省农民收入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D]. 彭凡.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森林蓄水量价格倒算法公式推演与实证研究[J]. 石小亮,陈珂,何丹. 水土保持通报, 2016(06)
  • [5]基于边际机会成本定价的闽江流域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价值评估研究[D]. 国常宁.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5)
  • [6]基于边际机会成本的森林环境资源定价研究[D]. 戴小廷. 福建农林大学, 2013(04)
  • [7]基于边际机会成本的森林环境资源定价模型研究[J]. 戴小廷,杨建州,冯祥锦.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3(02)
  • [8]基于权益分配思路的划拨土地使用权权益价格评估方法研究[D]. 张寅. 浙江大学, 2012(10)
  • [9]森林资源资产批量评估研究[D]. 刘降斌. 东北林业大学, 2012(11)
  • [10]森林资源估价的理论误区及方法修正研究[D]. 袁畅彦. 北京林业大学, 2011(02)

标签:;  ;  ;  ;  ;  

正向算法与反向算法差异的森林环境价值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