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韶岭特长隧道施工方案设计

五韶岭特长隧道施工方案设计

一、乌鞘岭特长隧道施工方案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王强,席海龙,胡宏博,朱滨,马超锋[1](2021)在《高原铁路隧道小断面长斜井内施工车辆智能调度指挥系统研发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针对高原铁路隧道小断面单车道长斜井中施工车辆存在行驶困难、视线受阻、错车不便、交通堵塞、效率低下等问题,以兰张(兰州—张掖)三四线新乌鞘岭隧道长斜井为依托,研发了高原隧道长大斜井内施工车辆智能调度指挥系统并进行了现场应用。该系统基于无线信息技术提出了车辆精准定位算法,实现了施工车辆精准定位、通信互通、错车预警、信息反馈、语音调度指挥等功能,达到了调度指挥高度统一,避免了车辆错车拥堵,提升了在小断面长斜井施工中的运输效率,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刘大刚,赵博洋,辛维克,凌学鹏[2](2021)在《高原铁路隧道长大斜井施工装备适应性及机械化配套研究》文中指出针对高原铁路隧道长大坡度辅助坑道钻爆法机械化施工需求,通过对现有隧道施工装备及相关参数调研分析,结合高原铁路隧道长大坡度辅助坑道坡率、断面及环境特点,通过坡度、断面、海拔三个因素对辅助坑道施工装备进行了适配性分析,得出了不同装备的在不同坡度下的动力性能参数(牵引力、行驶速度)与坡度的关系,提出了斜井坡度对高原机械化施工的功效影响规律。进行了适用于高原隧道斜井机械化配套研究,提出了适用于高原长大斜井机械化配套设备配置方案。

王全胜,刘晨光,马超锋[3](2021)在《高原铁路隧道悬臂掘进机长距离狭窄斜井进洞方案》文中研究说明以兰张(兰州—张掖)三四线新乌鞘岭隧道为工程依托,考虑隧道正洞尺寸、8号斜井尺寸、正洞施工工法等因素,进行了悬臂掘进机选型,选定CTR300A型悬臂掘进机作为进场设备。提出了将铲板部和第二运输机通过平板运输车运输,其他部件利用设备自行走功能从8号斜井行走至隧道正洞的转运方案。比较了外接高压供电、外接发电机供电和外接泵站供电三种设备动力提供方式,选用外接泵站供电方式进洞,实施结果表明设备进洞方案可行,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田四明,王伟,杨昌宇,刘赪,王明年,王克金,马志富,吕刚[4](2021)在《中国铁路隧道40年发展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简要介绍中国铁路隧道建设发展概况,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铁路隧道建设取得的长足进步,在已建成运营的16 798座(总长约19 630 km)铁路隧道中,于近40年建成的就有12 412座(总长约17 621 km),占中国铁路隧道总长度的近90%。从隧道设计理论与方法、标准体系、支护结构体系、特殊岩土和不良地质隧道修建技术体系、风险管理体系、运营防灾疏散救援体系、隧道建造技术等方面总结中国铁路隧道取得的系列成就。通过列举标志性重点隧道工程,阐述中国铁路隧道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和技术特点。结合当前铁路隧道工程面临的技术难题和挑战,提出主动支护协同控制理念及技术、数字化勘察设计、智能建造和智能运维等发展方向。

王鹏[5](2021)在《基于类比分析法的复杂艰险高原山区铁路施工组织工期指标关键参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复杂艰险高原山区铁路工程建设面临巨大挑战,施工组织十分困难,现行施工组织设计工期指标体系不适用于测算该特殊类型铁路工程建设工期。基于类比分析方法,大量调研与复杂艰险高原山区铁路类似工程工期情况和实际进度指标,综合分析提出影响其工期指标的6个主要因素。重点对控制工期的隧道工程钻爆法施工工期指标进行分析计算,创新性地对钻爆法单个循环各施工工序时间进行理论计算分解,提出高原山区隧道工程工期指标测算理论值和降效建议。同时,综合考虑高原山区海拔高度对机械降效和施工措施增加费的影响,从理论上提出了高原山区铁路其他专业工程工期指标降效原则。提出切实可行、符合实际的工期指标体系,为确定高原山区铁路总工期奠定了基础。

张杰,李玮,李立民,万继伟,丁卫华,贾超[6](2021)在《引汉济渭输水隧洞围岩构造特征对工程地质的影响》文中指出引汉济渭输水隧洞横穿秦岭山脉,是影响和控制引汉济渭整体工程进度的关键区段。而秦岭造山带复杂的岩性和构造特征对输水隧洞的施工和维护影响巨大。对输水隧洞围岩的变形构造特征进行深入的地质分析,可以为工程建设提供重要的地质依据。在野外地质工作基础上,文章结合对典型岩石样品薄片的镜下观察以及岩石力学试验,获取了南秦岭段围岩构造数据及力学特性数据。根据围岩宏观与微观构造特征可将南秦岭段划分为四个岩性区段:高角闪岩相片麻岩段、低角闪岩相变质岩段、浅变质岩段和花岗岩段。对围岩工程特性影响制约的变形构造进一步可划分为两类:其一为发育脆性变形的围岩,受中新生代以来陆内构造演化阶段的影响,脆性变形极为发育,对工程施工的影响最为直观明显;另一类为具软弱结构面的围岩,软弱结构面的发育使整个岩体的力学特性具有显着的各向异性,而软弱结构面的倾向与主应力方向的关系制约着围岩力学性质。

邹昌磊[7](2021)在《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台阶法施工初支变形特征及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断层破碎带是山岭隧道修建过程中常见地质,隧道在穿越断层破碎带时经常会发生变形量过大,导致隧道在修建过程中出现初支侵限甚至坍塌,大大增加隧道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和施工成本,因此对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影响带施工过程中的力学响应及变形控制标准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可以为后续的类似工程做出参考。本文依托东天山特长公路隧道穿越F2断层破碎带大变形段,对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台阶法施工时初支变形机理及变形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制定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Ⅴ级围岩初支分阶段变形控制标准,提出相应的预警值。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隧道初支变形破坏特征及隧道挤压因子的分析计算,确定了东天山特长公路隧道穿越F2断层破碎段为挤压性软岩大变形;并结合现场地质勘查资料,分析了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发生挤压性大变形的影响因素。(2)针对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发生大变形段两台阶预留核心土法及三台阶法,在不同施工参数下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两种工法的围岩变形、塑性区范围以及初支最大最小主应力的大小,并给出适用于穿越断层破碎带两种工法的最佳施工参数。(3)对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左洞两台阶预留核心土工法进行现场初支位移及受力监测,验证数值模拟的准确性,总结台阶法施工隧道各阶段的初支变形规律。(4)利用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分析穿越断层破碎影响带变形较大段隧道双层初支系统的不同厚度组合以及不同施作时机对围岩变形的作用效果,比选出适用于穿越断层破碎带的双层初支施工参数。(5)对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影响带各断面围岩变形进行统计分析及正态分布拟合,制定出穿越断层破碎影响带隧道预留变形量及分阶段控制标准,结合对二次衬砌的优化分析,提出科学合理的初支变形预警值。论文部分研究成果在东天山特长公路隧道得到应用,效果良好,可为穿越断层破碎带Ⅴ级围岩初支变形控制标准提供借鉴参考。

马腾飞[8](2021)在《断层作用下对盾构隧道的位移应力分析》文中认为断层破碎带是隧道修建过程中常遇到的不良工程地质条件,其风化程度高、强度低、承载能力差、易变形,使隧道施工很容易发生大变形、坍塌、突水等施工灾害。虽然我国在隧道方面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但由于断层破碎带的不确定性较多,导致在开挖时对断层的实际控制不足,因此还需对断层作用下隧道的位移、应力变化做进一步的研究和补充。本文以大连某地铁工程为研究对象,应用ANSYS软件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对穿越不同弹性模量断层、不同宽度断层、不同倾角断层、不同数量断层的盾构隧道进行分析,提取相应部位的应力值和位移值,并绘制出对应的位移、应力变化曲线,从而得出盾构隧道的位移、应力变化规律及断层对隧道的影响范围。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断层倾角的增大,位于断层部分隧道和整条隧道的拱顶下沉最大值一直在增大,拱底隆起最大值先增大后减小,位于断层部分隧道的第一、第三主应力最大值先增大后减小。断层的宽度和倾角不同时,断层对隧道的位移、应力影响范围基本一致,当隧道距离断层2.5倍的隧道内径时,拱顶下沉最大值开始趋于稳定;当隧道距离断层3倍的隧道内径时,拱底隆起最大值开始趋于稳定;当隧道距离断层2倍的隧道内径时,第一主应力最大值开始趋于稳定;当隧道距离断层2.5倍的隧道内径时,第三主应力最大值开始趋于稳定。与穿越一条断层相比,穿越两条断层时隧道的位移最大值、应力最大值均会变大。

陈子全[9](2019)在《高地应力层状软岩隧道围岩变形机理与支护结构体系力学行为研究》文中提出受困于我国中西部地区艰险复杂的地质构造环境、水文地质条件与地层岩性条件等因素,未来十年内,一大批具有“超大埋深、高地应力、高次生地质灾害风险、高压富水”特性的深埋特长层状软岩隧道群将从我国第二地貌阶梯(地面高程1000~2000 m)向第一地貌阶梯(地面高程3000~5600 m)修建。复杂地质环境下大埋深层状软岩隧道的围岩稳定性与支护结构安全性问题将会愈发突出,高地应力作用下层状软弱围岩的变形破坏机理、稳定性控制理论技术与相应对策、支护结构体系的承载机理及其在施工期与长期服役状态下的受力特征与力学行为演化规律亟待进行深入研究。论文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区域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安全保障技术”等国家重大研究项目资助下,选取我国中西部地区多座典型的大埋深层状软弱围岩特长隧道为研究对象,采用资料调研、理论分析、现场测试、室内试验、数值模拟等多种手段,对高地应力层状软岩隧道的围岩变形破坏机理、支护结构在施工期与服役状态下的安全性能演化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系统开展了不同围压与不同含水状态下碳质千枚岩、砂岩与泥岩、碳质板岩的单轴压缩与常规三轴压缩试验,对其力学性质及其破坏机制、遇水软化特性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层理构造、高围压、含水状态对软岩力学特性及其损伤演化过程的影响;并基于岩石释能与储能理论,研究了不同性质软岩的能量损伤演化过程,提出了软岩进入能量硬化与能量软化阶段的应力阈值点,并建立了一种新的岩石能量脆性评价指标。2、揭示了高地应力层状软岩隧道的非对称围岩变形破坏规律,通过93个典型高地应力深埋层状软岩隧道的变形资料,探讨了隧道最大变形量与地应力、岩体强度、埋深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高地应力层状软岩隧道的大变形预测分级指标。3、依托于四川藏区高速公路,选取典型的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软弱围岩隧道、浅埋偏压隧道、高地应力硬岩隧道、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对其开展了支护结构受力的现场测试研究,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对比性分析,揭示了不同危险源环境下隧道施工期围岩压力、钢拱架应力、二次衬砌轴力与弯矩的演化规律,探明了软弱围岩、断层破碎带、地形偏压、高地应力、层理构造等因素对隧道支护结构力学行为的影响。4、开展了高地应力层状软岩隧道的非对称大变形与非对称受力特性研究,采用离散元模拟方法,揭示了侧压力系数、层理角度、层理厚度、剪应力场对支护结构非对称力学行为的影响。提出了采用双层初期支护方法合理应对高地应力层状软岩隧道的挤压性大变形灾害,并基于流变损伤演化模型,分析了双层初期支护的承载机理。5、以汶马高速鹧鸪山隧道为依托工程,开展了围岩压力与二次衬砌力学行为的长期健康监测。同时,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方法,揭示了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在围岩流变荷载作用下的全服役周期结构安全性能演化规律。

毛锦波[10](2019)在《天山胜利隧道施工组织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内10km以上特长公路和铁路山岭隧道基本采用两洞方案,超长隧道要满足合理施工工期要求时,必须通过设置竖井或斜井等辅助坑道开辟新的辅助工作面从而实现长隧短打。乌尉高速天山胜利隧道全长22.035km,独头掘进距离长达11.0175km,而设计竖井时深度在500700m,设计斜井时长度在20003000m,通过竖井或斜井辅助主洞施工意义不大。同时本工程存在岩爆、断层破碎段、软岩大变形、涌水等不良地质条件,技术难度大、安全风险高。为了实现天山胜利隧道在要求工期内完成施工,首先,论文按照技术可行性列出可实施的施工方案,通过工期、安全、质量、经济以及现场施工组织等因素,比选出“3洞+3竖井”的施工方案。其中中导洞采用施工技术较为成熟的8.4m直径TBM施工,该直径的TBM在应对不良地质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处理措施和施工经验,技术可行性更强,施工安全更有保障。本施工方案充分利用8.4m直径TBM中导洞快速施工的超前优势,通过横通道开辟辅助主洞工作面,实现长隧短打。施工进度组织直接决定项目资源配置、临时用电设计、通风设计等,是关系项目成败的关键问题,论文通过“不同横通道处开辟主洞辅助工作面”的不同组合,在保证工期和满足最小设备费用投入等情况下进行方案比选,研究选择“每个横通道处开辟主洞辅助工作面”的施工进度组织方案,达到了成本、进度、质量、安全最优的目的。针对中导洞断面尺寸较小,主洞辅助工作面的全部物料经过中导洞运输,物料组织难度较大的问题,中导洞TBM出渣采用连续皮带出渣,能够最大程度发挥TBM的施工工效,加快中导洞施工进度,优化比选后的物料运输方案中导洞日车流量较小,物料组织压力大大降低。TBM施工材料采用多功能胶轮车(MSV)的无轨运输方式,能够满足进入狭小的TBM后配套完成物料运输的要求。论文还确定了合理的MSV车辆配置标准,同时根据MSV运输车辆技术参数计算确定出洞口段施工便道的最小转弯半径及转弯处便道最小宽度等。针对于中导洞运输能力评价方式模糊的问题,采用通行能力模型对中导洞运输能力进行了定量的评价,并通过应用UWB(超宽带)技术和红绿灯技术等,对中导洞车辆运输进行信息化管理,提高中导洞内物料运输效率。

二、乌鞘岭特长隧道施工方案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乌鞘岭特长隧道施工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高原铁路隧道小断面长斜井内施工车辆智能调度指挥系统研发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施工车辆智能调度指挥系统研发
    2.1 系统原理
    2.2 系统组成
    2.3 系统功能
        2.3.1 查询车辆实时位置与历史轨迹
        2.3.2 向行驶中的车辆下达指令
        2.3.3 统计车辆使用效率形成报表
3 系统应用及效益分析
    3.1 系统建设情况
    3.2 系统应用效果
    3.3 系统应用效益
        3.3.1 提高施工效率
        3.3.2 减少经济损失
        3.3.3 保证运输安全
4 结语

(2)高原铁路隧道长大斜井施工装备适应性及机械化配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高原隧道环境特点分析
2 施工装备适配性分析及选型
    2.1 斜井断面尺寸对装备施工性能的影响
        2.1.1 斜井断面尺寸对装备展臂作业的影响
        2.1.2 斜井断面尺寸对装备会车的影响
    2.2 坡度对装备施工性能的影响
        2.2.1 装备静止状态的稳定性
        1)凿岩台车(向前突进型)
        2)清渣铲车(向下刨挖型)
        2.2.2 不同坡度状态下装备运动状态的稳定性分析
    2.3 海拔高度对装备施工性能的影响
        2.3.1 海拔高度对柴油驱动装备的影响
        2.3.2 高海拔环境下装备的改良措施
3 现有隧道施工装备及相关参数调研分析
4 施工机械化配套模式及方案
5 结论

(3)高原铁路隧道悬臂掘进机长距离狭窄斜井进洞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悬臂掘进机设备选型
3 悬臂掘进机进场方案比选
    3.1 悬臂掘进机转运方案
    3.2 悬臂掘进机动力比选
        3.2.1 外接高压供电
        3.2.2 外接发电机供电
        3.2.3 自带泵站供电
    3.3 三种供电方案比选(表2)
4 外接泵站进洞方案实施
    4.1 外接泵站组成及工作原理
    4.2 外接动力泵站性能与优点
    4.3 具体实施过程
    4.4 不同海拔下外接泵站悬臂掘进机的行走速度
5 结语

(4)中国铁路隧道40年发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中国铁路隧道概况
2 中国铁路隧道发展的主要成果
    2.1 设计理论和方法不断发展
        2.1.1 以围岩稳定性评价和分级为主的设计方法
        2.1.2 围岩变形控制设计方法
        2.1.3 隧道机械化大断面设计方法
        2.1.4 隧道支护结构设计总安全系数法
    2.2 隧道标准体系更趋完善
        2.2.1 隧道修建环境越趋复杂,隧道结构类型日趋多样
        2.2.2 隧道建设标准进步快,标准体系更趋完善
    2.3 隧道结构体系持续完善
        2.3.1 隧道衬砌结构形式的统一和完善
        2.3.2 隧道结构防排水体系的发展完善
        2.3.3 耐久性设计及建筑材料的发展
    2.4 特殊岩土和不良地质隧道修建技术渐成体系
    2.5 隧道风险管理体系日趋健全
    2.6 隧道运营防灾疏散救援体系逐步建立
    2.7 隧道建造技术飞速发展
        2.7.1 信息化设计施工技术方面
        2.7.2 钻爆法隧道辅助工法方面
        2.7.3 钻爆法隧道机械化大断面施工技术
        2.7.4 盾构法隧道施工技术
        2.7.5 TBM法隧道施工技术
3 标志性重点隧道工程
    3.1 衡广复线大瑶山隧道
    3.2 南昆铁路家竹箐隧道
    3.3 西康铁路秦岭隧道
    3.4 石太客专太行山隧道
    3.5 狮子洋水下铁路隧道
    3.6 西格二线新关角隧道
    3.7 兰渝铁路西秦岭隧道
    3.8 郑西客专特大断面黄土隧道
    3.9 宜万铁路岩溶高风险隧道
    3.1 0 深港高铁城市地下车站隧道
    3.1 1 京张高铁新八达岭地下车站隧道
4 发展方向及展望
    4.1 基于隧道围岩主动支护理念,进一步完善隧道主动支护体系
    4.2 尽快打通BIM+GIS在隧道勘察、设计、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中应用的关键环节
    4.3 稳步推进铁路隧道施工少人化(高风险工序无人化)的智能建造技术
    4.4 加快开发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隧道智能运维新技术
5 结语

(5)基于类比分析法的复杂艰险高原山区铁路施工组织工期指标关键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工期指标研究方法及影响因素分析
    1.1 类比分析法
    1.2 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2 工期指标关键参数研究
    2.1 在建项目调研
    2.2 钻爆法施工隧道工期指标调研类比分析1)钻爆法施工隧道调研分析
    2.3 TBM施工隧道工期指标调研类比分析
    2.4 其他专业工程工期指标类比分析
3 结论

(6)引汉济渭输水隧洞围岩构造特征对工程地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区域地质概述
3 南秦岭段围岩变形特征
    3.1 高角闪岩相片麻岩段
    3.2 低角闪岩相变质岩段
        3.2.1 宏观特征
        3.2.2 微观特征
    3.3 浅变质岩段
        3.3.1 宏观特征
        3.3.2 微观特征
    3.4 花岗岩段
        3.4.1 宏观构造特征
        3.4.2 微观特征
4 围岩变形构造对工程特性的影响
    4.1 高角闪岩相片麻岩段
    4.2 低角闪岩相变质岩段
    4.3 浅变质岩段
    4.4 花岗岩段
5 讨论
    5.1 软弱结构面对围岩力学性质的制约
    5.2 脆性变形对围岩工程特性的制约
6 结论

(7)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台阶法施工初支变形特征及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大变形围岩稳定性研究现状
        1.2.2.隧道变形控制标准研究现状
    1.3.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主要研究内容
        1.3.2.研究技术路线
2.隧道穿越F2断层破碎带初支变形特征分析
    2.1.东天山特长公路隧道穿越F2断层破碎带工程概况
        2.1.1.工程基本情况
        2.1.2.工程水文及地质条件
        2.1.3.隧道结构设计及施工参数
    2.2.隧道穿越F2断层破碎带初支变形破坏特征
        2.2.1.隧道穿越F2断层破碎带初支变形特征
        2.2.2.隧道穿越F2断层破碎带初支破坏特征
    2.3.隧道穿越F2断层破碎带围岩及初支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2.4.隧道围岩挤压性判定
    2.5.本章小结
3.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两台阶预留核心土法施工参数优化研究
    3.1.概述
    3.2.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两台阶预留核心土法模型建立
    3.3.两台阶预留核心土不同侧压力系数下隧道围岩变形对比
    3.4.两台阶预留核心土法不同台阶长度对比
        3.4.1.围岩变形
        3.4.2.塑性区范围
        3.4.3.初支最大最小主应力
    3.5.两台阶预留核心土法不同封闭距离对比
        3.5.1.围岩变形
        3.5.2.塑性区范围
        3.5.3.初支最大最小主应力
    3.6.现场监测数据分析
        3.6.1.试验段概况
        3.6.2.试验段试验方案
        3.6.3.围岩变形
        3.6.4.围岩-初支接触应力
        3.6.5.钢拱架受力分析
    3.7.本章小结
4.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三台阶法施工参数优化研究
    4.1.概述
    4.2.东天山特长公路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三台阶设计施工参数
    4.3.三台阶工法分析模型建立
    4.4.三台阶法不同封闭距离对比
        4.4.1.围岩变形
        4.4.2.塑性区范围
        4.4.3.初支最大最小主应力
    4.5.三台阶法不同台阶长度对比
        4.5.1.围岩变形
        4.5.2.塑性区范围
        4.5.3.初支最大最小主应力
    4.6.两台阶预留核心土与三台阶工法对比研究
    4.7.本章小结
5.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三台阶法双层初期支护效果评价
    5.1.双层初支结构受力机理分析
    5.2.现场施工概况
    5.3.分析模型建立
    5.4.双层初支系统在不同施工参数条件下作用效果分析
        5.4.1.不同厚度组合初期支护对围岩变形作用效果分析
        5.4.2.第二层初期支护不同施作时机对围岩变形作用效果分析
    5.5.实测数据分析
    5.6.本章小结
6.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初支分阶段变形控制标准值研究
    6.1.概述
    6.2.基于现场变形统计的预留变形量的设置
    6.3.控制基准总量及阶段变形控制标准值研究
    6.4.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Ⅴ级围岩二次衬砌厚度验算
        6.4.1.模型建立及参数选取
        6.4.2.二衬截面验算
        6.4.3.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初支变形预警值研究
    6.5.本章小结
7.结论与展望
    7.1.结论
    7.2.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断层作用下对盾构隧道的位移应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物理模型试验研究现状
        1.2.2 数值模拟分析现状
        1.2.3 监测反馈分析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隧道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1 有限单元法及ANSYS软件
        2.1.1 有限元法的基本思想
        2.1.2 ANSYS软件介绍
    2.2 工程概况
    2.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3.1 单元的选取
        2.3.2 本构关系
        2.3.3 单元生死
        2.3.4 边界条件
        2.3.5 初始地应力平衡
        2.3.6 确定材料参数
        2.3.7 建立基础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不同弹性模量断层对盾构隧道的影响
    3.1 计算模型及参数选取
    3.2 位移对比分析
        3.2.1 断层部分隧道位移分析
        3.2.2 整条隧道位移分析
    3.3 应力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不同宽度和倾角断层对盾构隧道的影响
    4.1 计算模型及参数选取
    4.2 位移对比分析
        4.2.1 断层部分隧道位移分析
        4.2.2 整条隧道位移分析
        4.2.3 断层对隧道位移影响范围分析(定宽度)
        4.2.4 断层对隧道位移影响范围分析(定角度)
    4.3 应力对比分析
        4.3.1 断层部分隧道应力分析
        4.3.2 断层对隧道应力影响范围分析(定宽度)
        4.3.3 断层对隧道应力影响范围分析(定角度)
    4.4 本章小节
5 同倾角双断层对盾构隧道的影响
    5.1 计算模型及参数选取
    5.2 位移对比分析
        5.2.1 断层部分隧道位移分析
        5.2.2 整条隧道位移分析
    5.3 应力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高地应力层状软岩隧道围岩变形机理与支护结构体系力学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软岩隧道大变形机理及其预测分级
        1.2.2 软岩力学特性及其损伤演化机理
        1.2.3 软岩隧道支护结构力学行为及其承载机理
        1.2.4 全生命周期隧道结构安全性能演化
    1.3 现有研究的不足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依托工程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不同性质软岩力学特性及能量损伤演化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岩性对软岩力学特性及其损伤演化机理的影响
        2.2.1 试样制备与试验方案
        2.2.2 砂岩与泥岩力学特性对比分析
        2.2.3 砂岩与泥岩遇水软化特性对比分析
        2.2.4 砂岩与泥岩的单轴蠕变损伤对比分析
        2.2.5 砂岩与泥岩的能量损伤演化机理分析
    2.3 层理构造对软岩力学特性及其损伤演化机理的影响
        2.3.1 试样制备与试验方案
        2.3.2 不同层理方向下千枚岩力学特性及破坏模式分析
        2.3.3 不同含水状态下千枚岩力学特性及破坏模式分析
        2.3.4 基于能量机制的碳质千枚岩损伤演化过程分析
    2.4 高围压对软岩力学特性及其损伤演化机理的影响
        2.4.1 试样制备与试验方案
        2.4.2 碳质板岩力学特性及其破裂演化过程
        2.4.3 碳质板岩储能与释能的演化过程分析
        2.4.4 碳质板岩损伤演化机理及其能量脆性评价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地应力层状软岩隧道变形特性及预测分级研究
    3.1 引言
    3.2 高地应力层状软岩隧道变形破坏特征分析
        3.2.1 非对称变形破坏机理
        3.2.2 水平层状围岩隧道变形特征
        3.2.3 斜倾层状隧道变形特征
        3.2.4 陡倾层状隧道变形特征
    3.3 隧道变形特性与地应力的相关性分析
    3.4 隧道变形特性与围岩强度的相关性分析
    3.5 隧道变形特性与埋深的相关性分析
    3.6 高地应力层状软岩隧道大变形预测分级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地应力层状软岩隧道支护结构施工期力学行为
    4.1 引言
    4.2 隧道健康监测技术与现场测试方案
        4.2.1 隧道结构长期健康监测技术
        4.2.2 现场测试方案与典型断面选取
    4.3 软弱围岩对支护结构受力特性的影响分析
        4.3.1 卓克基隧道工程地质背景
        4.3.2 围岩接触压力
        4.3.3 钢拱架应力分析
        4.3.4 二次衬砌受力分析
    4.4 地形偏压对支护结构受力特性的影响分析
        4.4.1 日地隧道工程地质背景
        4.4.2 围岩接触压力
        4.4.3 钢拱架应力分析
        4.4.4 二次衬砌受力分析
    4.5 断层破碎带对支护结构受力特性的影响分析
        4.5.1 紫石隧道工程地质背景
        4.5.2 围岩接触压力
        4.5.3 钢拱架应力分析
        4.5.4 二次衬砌受力分析
    4.6 高地应力对支护结构受力特性的影响分析
        4.6.1 二郎山隧道工程地质背景
        4.6.2 围岩接触压力
        4.6.3 二次衬砌受力分析
    4.7 层理构造对支护结构受力特性的影响分析
        4.7.1 鹧鸪山隧道工程地质背景
        4.7.2 围岩接触压力分析
        4.7.3 钢拱架应力分析
        4.7.4 二次衬砌受力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地应力层状软岩隧道非对称挤压特性与双层初期支护承载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高地应力层状软岩隧道非对称变形破坏机理
        5.2.1 层状软岩隧道变形破坏模式及其影响因素
        5.2.2 鹧鸪山隧道非对称变形破坏特征
    5.3 高地应力层状软岩隧道非对称支护结构力学行为
        5.3.1 离散元模拟方法与模型的建立
        5.3.2 侧压力系数对力学行为的影响
        5.3.3 层理角度对力学行为的影响
        5.3.4 层理厚度对力学行为的影响
        5.3.5 剪应力场对力学行为的影响
        5.3.6 鹧鸪山隧道非对称支护结构力学行为机理分析
    5.4 双层初期支护方法在高应力层状软岩隧道中的应用
        5.4.1 围岩变形破坏规律及其诱发因素分析
        5.4.2 单层初期支护方法的承载机理与力学行为
        5.4.3 双层初期支护方法的承载机理与力学行为
    5.5 基于流变损伤演化模型的双层初期支护承载机理研究
        5.5.1 一种层状岩体流变损伤演化本构模型
        5.5.2 基于智能算法的围岩流变参数辨识
        5.5.3 考虑流变损伤的双层初期支护力学性能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围岩流变效应的隧道结构长期安全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鹧鸪山隧道支护结构受力现场实测结果分析
        6.2.1 围岩压力实测结果分析
        6.2.2 钢拱架应力实测结果分析
        6.2.3 二次衬砌轴力与弯矩实测结果分析
        6.2.4 二次衬砌安全系数结果分析
    6.3 考虑软岩流变效应的隧道结构长期安全分析
        6.3.1 流变模型与数值模型的建立
        6.3.2 流变模型参数的辨识分析
        6.3.3 隧道结构长期安全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成果与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

(10)天山胜利隧道施工组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长大隧道发展现状
        1.1.1 国内长大隧道发展现状
        1.1.2 国外长大隧道发展现状
    1.2 国内外长大隧道施工组织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工程概况
    2.1 天山胜利隧道工程概况
    2.2 气候
    2.3 工程地质条件
        2.3.1 地形地貌
        2.3.2 工程地质
        2.3.3 水文地质
        2.3.4 不良地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天山胜利隧道施工方案比选研究
    3.1 进度工效指标
    3.2 施工方案比选研究
        3.2.1 拟定方案
        3.2.2 3洞(1中导TBM+2主洞钻爆)+3竖井钻爆
        3.2.3 2主洞(1主洞TBM及扩挖+1主洞钻爆)+3 竖井钻爆
        3.2.4 2主洞钻爆+3竖井钻爆
        3.2.5 2主洞钻爆+3斜井钻爆
        3.2.6 2洞(1主洞TBM+1主洞钻爆)+3 竖井钻爆
    3.3 工期比较
    3.4 设备投入比较
    3.5 经济性比较
    3.6 安全质量比较
    3.7 综合评价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隧道施工进度组织技术研究
    4.1 进度工效指标
        4.1.1 隧道钻爆法施工工效指标表
        4.1.2 TBM工效指标
    4.2 施工组织优化研究
        4.2.1 拟定施工组织比选方案
        4.2.2 进度计划影响因素
        4.2.3 工期计算
        4.2.4 计划工期比选
        4.2.5 施工期内进度速率比较
        4.2.6 机械设备投入数量和费用比选
    4.3 综合比选方案确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天山胜利隧道物料运输技术研究
    5.1 物料运输方案比选
        5.1.1 施工组织方案
        5.1.2 物料运输比选方案
        5.1.3 物料运输方案
        5.1.4 中导洞车流量计算
        5.1.5 经济性计算
        5.1.6 综合比选方案确定
    5.2 中导洞出渣运输
        5.2.1 中导洞断面布置
        5.2.2 出渣皮带机选型
    5.3 中导洞其他物料运输
        5.3.1 中导洞运输车辆选型
        5.3.2 MSV车辆配置
        5.3.3 MSV车辆便道要求
        5.3.4 TBM后配套内物料运输
    5.4 中导洞物料运输能力评价
        5.4.1 中导洞物料运输能力计算
        5.4.2 中导洞物料运输能力评价
    5.5 物料运输调度系统
        5.5.1 解决方案
        5.5.2 车辆定位
        5.5.3 车流控制
        5.5.4 车辆通行模式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乌鞘岭特长隧道施工方案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原铁路隧道小断面长斜井内施工车辆智能调度指挥系统研发及应用[J]. 王强,席海龙,胡宏博,朱滨,马超锋. 铁道建筑, 2021(12)
  • [2]高原铁路隧道长大斜井施工装备适应性及机械化配套研究[J]. 刘大刚,赵博洋,辛维克,凌学鹏. 铁道建筑, 2021(12)
  • [3]高原铁路隧道悬臂掘进机长距离狭窄斜井进洞方案[J]. 王全胜,刘晨光,马超锋. 铁道建筑, 2021(12)
  • [4]中国铁路隧道40年发展与展望[J]. 田四明,王伟,杨昌宇,刘赪,王明年,王克金,马志富,吕刚. 隧道建设(中英文), 2021(11)
  • [5]基于类比分析法的复杂艰险高原山区铁路施工组织工期指标关键参数研究[J]. 王鹏. 铁道建筑, 2021(09)
  • [6]引汉济渭输水隧洞围岩构造特征对工程地质的影响[J]. 张杰,李玮,李立民,万继伟,丁卫华,贾超. 现代隧道技术, 2021(03)
  • [7]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台阶法施工初支变形特征及控制技术研究[D]. 邹昌磊.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8]断层作用下对盾构隧道的位移应力分析[D]. 马腾飞.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9]高地应力层状软岩隧道围岩变形机理与支护结构体系力学行为研究[D]. 陈子全. 西南交通大学, 2019
  • [10]天山胜利隧道施工组织技术研究[D]. 毛锦波. 长安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五韶岭特长隧道施工方案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