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肝动脉碘油化疗栓塞联合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肝细胞癌的CT评价及临床意义

经肝动脉碘油化疗栓塞联合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肝细胞癌的CT评价及临床意义

一、肝癌经肝动脉碘油化疗药物栓塞联合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后的CT评价及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谌浩[1](2021)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原发性巨块型肝癌合并门脉癌栓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比较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与单纯TACE治疗巨块型肝癌(massiv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MHCC,≥5cm)合并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osis,PVTT)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分析影响该类患者的预后因素。方法:111例MHCC合并PVTT的患者被纳入了本回顾性研究,分为TACE+HIFU组(56例TACE+HIFU治疗)和TACE组(55例单纯TACE治疗)。根据TACE术中PVTT供血动脉是否栓塞,将TACE+HIFU组分为两个亚组(A:33例,PVTT供血动脉在TACE术中栓塞;B:23例,未栓塞PVTT供血动脉)。TACE组分为两个亚组(C:29例,PVTT供血动脉在TACE术中栓塞;D:26例,未栓塞PVTT供血动脉)。根据m RECIST评价肿瘤反应,并分析术后并发症,确定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的预后因素,比较各亚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个月的karnofsky评分。结果:TACE+HIFU组中位OS为12个月,高于TACE组(5个月,P=0.000)。亚组A(12个月)的中位OS高于其他亚组(B:8个月,P=0.019;C:6个月,P=0.000;D:5个月,P=0.000)。TACE+HIFU组肿瘤有效率高于TACE组(ORR:67.9%vs30.9%,P=0.000;DCR:91.1%vs76.4%,P=0.036),PVTT分级、PVTT碘油沉积和治疗模式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TACE+HIFU组治疗后1个月Karnofsky评分(75(70,80))高于TACE组(70(60,70),P=0.000),亚组A术后Karnofsky评分优于亚组C、D(P=0.003,0.003),但与亚组B无统计学差异(P=0.315)。术后1个月内各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TACE+HIFU联合治疗MHCC合并PVT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综合治疗模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尤其是TACE(TACE术中对PVTT针对性栓塞)联合HIFU的治疗模式。PVTT分级、PVTT碘油沉积及治疗模式是影响此类患者预后的重要独立因素。

贾国荣[2](2021)在《基于131I标记的BaGdF5@PDA纳米粒子实现TACE+TARE协同治疗兔肝VX2肿瘤》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在我国发病率高且预后欠佳。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是无法手术切除且未远处转移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但目前临床使用的常规肝动脉化疗栓塞(conventional-TACE,c-TACE)和药物缓释微球肝动脉化疗栓塞(drug eluting bead-TACE,DEB-TACE)复发率较高、远期疗效欠满意。经肝动脉放射栓塞(transarterial radioembolization,TARE)使用介入方法向肝动脉注入放射性药物,使放射性核素潴留在肿瘤局部发出β-射线治疗肿瘤,已在临床得到初步应用。TARE作为一种新型经肝动脉治疗方法,有希望与TACE协同治疗提高对肝癌的疗效。目的:设计一种新型纳米材料体系,采用影像学手段观察纳米材料在肿瘤部位聚集,监测TACE+TARE协同治疗肿瘤疗效,探索其效能的优化和治疗机制,实现诊疗一体化。方法:本研究分为三部分:(1)131I-BaGdF5@PDA-CDDP纳米复合物合成及表征;(2)细胞水平放化疗协同治疗效果评价;(3)TACE+TARE协同治疗兔肝VX2瘤,包括动物模型制备、显像条件摸索、TACE+TARE术的实施、术后多手段评价治疗效果。具体步骤为:(1)通过水热法合成具有CT/MR显像功能的BaGdF5纳米粒子,表面包裹聚多巴胺(polydopamine,PDA)使其实现自聚集,在材料表面装载顺铂(cisplatin,CDDP)以及标记131I,最终合成131I-BaGdF5@PDA-CDDP纳米复合物。(2)使用CCK-8法研究BaGdF5纳米粒子、CDDP、131I不同材料组合对人肝癌细胞Huh7的治疗效果。使用细胞免疫荧光观察各治疗组在常氧以及乏氧条件下细胞治疗后DNA双链断裂相关的蛋白γ-H2AX表达水平。(3)将纳米复合物与碘油混合后经肝动脉选择性注入兔肝VX2肿瘤区域,实现纳米复合物在肝内肿瘤的直接高效药物递送以及栓塞治疗。治疗效果评价包括18F-FDG PET/CT以及TUNEL免疫荧光。治疗后3天及5天使用18F-FDG PET/CT观察各组肿瘤术后病灶糖代谢活性,即平均糖代谢标准摄取值(mean standard uptake value,SUVmean)变化。通过肿瘤样本的TUNEL免疫荧光表达阳性率判断肿瘤细胞凋亡程度。使用SPECT/CT、MRI、生物电镜从不同角度观察纳米复合物在肿瘤部位以及全身的分布代谢情况。通过SPECT/CT观察不同时间点131I以及含131I纳米复合物在肿瘤部位滞留情况,通过MRI的T1WI显像验证纳米粒子BaGdF5@PDA在肿瘤部位的沉积效果,使用生物透射电镜在细胞水平了解131I-BaGdF5@PDA-CDDP以及碘油进入VX2瘤细胞的分布情况。最后使用99mTc-HL-91 SPECT乏氧显像初步验证TAE术后肿瘤局部乏氧情况。结果:(1)BaGdF5纳米粒子直径10 nm左右,PDA均匀包裹纳米材料并发生自聚集后达到亚微米级别,粒径160 nm左右。BaGdF5@PDA的X线衰减系数为4.73,MR纵向驰豫率为0.45。纳米粒子装载化疗药物CDDP的载药率为10.3%。对BaGdF5@PDA进行131I标记,标记率达到90%,131I-BaGdF5@PDA在PBS中稳定性略优于在胎牛血清、生理盐水中。(2)CCK-8细胞实验结果证明131I-BaGdF5@PDA-CDDP具有良好的肿瘤细胞杀伤效果,共孵育48小时后人肝癌Huh7细胞存活率为7.58%±1.06%。细胞免疫荧光实验结果γ-H2AX荧光表达强度为BaGdF5@PDA-CDDP组(199.41±44.65),131I-BaGdF5@PDA组(171.16±44.40),高于CDDP组(115.31±34.77)以及131I组(96.44±26.88)。表明纳米材料装载CDDP或者标记131I后的治疗效果优于单药CDDP或单纯131I治疗组。乏氧条件下131I-BaGdF5@PDA-CDDP组治疗γ-H2AX表达荧光强度为201.51±49.67,高于其他各组。(3)将各组纳米粒子与碘油混匀后通过肝动脉注入VX2肿瘤供血动脉并栓塞,治疗后5天18F-FDG PET/CT复查结果显示,131I-BaGdF5@PDA-CDDP组肿瘤区域SUVmean为治疗前肿瘤SUVmean的16.03%±5.67%,效果最明显,其次为碘油+BaGdF5@PDA-CDDP组(32.96%±3.54%)。TUNEL法评价VX2瘤细胞凋亡情况,131I-BaGdF5@PDA-CDDP组染色阳性率为101.47%±4.77%,高于BaGdF5@PDA-CDDP组(81.70%±3.40%)以及131I-BaGdF5@PDA组(46.64%±7.83%)。SPECT/CT结果表明术后72小时131I-BaGdF5@PDA-CDDP组的肿瘤病灶中131I的放射性计数明显高于131I-BaGdF5@PDA组以及单独131I组。MRI图像显示BaGdF5@PDA组和131I-BaGdF5@PDA-CDDP组肿瘤与肝脏T1信号之比相较于术前分别增加8.00%±1.29%、6.71%±1.42%,对照组未出现明显变化。生物电镜结果显示碘油和纳米粒子进入肿瘤细胞。H&E染色结果表明纳米材料在体内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器官毒性。99mTc-HL-91 SPECT乏氧显像初步验证了TAE术后肿瘤局部存在乏氧,较未治疗肝VX2瘤显着。结论:本实验成功合成纳米复合物131I-BaGdF5@PDA-CDDP,在细胞以及活体水平探究了该纳米复合物对于兔肝VX2瘤的TARE+TACE协同治疗效果,证明该材料同时具有放化疗协同并显像的诊疗一体化功能。

李玲[3](2020)在《术前外周血ALRI和NγLR预测TACE治疗的PHC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ALRI和NyLR预测TACE治疗的PHC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为临床预测TACE治疗的PHC患者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住院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并接受TACE治疗的患者127例,全部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截至于2019年12月31日。根据患者在术前7d内做的血常规及生化结果,计算ALRI(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值和NγLR(中性粒细胞计数×γ-谷氨酰转肽酶/淋巴细胞计数)值。利用ROC曲线分析法计算ALRI和NγLR的截值,根据ALRI和NγLR的截值将患者各分为高ALRI和NγLR组和低ALRI和NγLR组,比较两指标与临床特征的关系,采用ROC曲线比较分析术前外周血内两指标与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治疗的预后相关性。利用生存分析法区分两诊断指标在不同时间点的TACE术后的肝癌患者,并预测相应的生存率。采取单因素和多因素比较分析外周血ALRI和NyLR对TACE治疗肝癌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ALRI=43.63时,其灵敏度为0.132,特异度为0.868;NγLR=89.37时,其灵敏度为0.685,特异度为0.605,ALRI与NγLR的截值各为43.63,89.37。高ALRI(≥43.63)组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单核细胞计数、白蛋白及胆碱酯酶水平均低于低ALRI(<43.63)组,而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及总胆汁酸均高于低ALRI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高ALRI组Child-Pugh评分A级患者和男性患者比例低于低ALRI组,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NγLR(≥89.37)组的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计数、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及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均高于低NyLR(<89.37)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高NγLR组肿瘤直径≥5cm比例高于低NγLR组,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外周血内ALRI与NyLR值对于本研究入组患者TACE术后1年、3年和5年的预后均显示出较好的相关性。术前NγLR作为入组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与术前ALRI相比,对于入组患者TACE术后1年、3年和5年的预后评价有着更高的AUC值。术前低ALRI组和术前高ALRI组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6.7%、46.7%、31.7%和67.6%、29.7%、1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低NyLR组和术前高NγLR组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4.1%、58.8%、39.9%和72.4%、30.3%、13.3%,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预后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细胞、白蛋白、胆碱酯酶、Child-Pugh评分、SII、NγLR值及ALRI值与接受TACE治疗的肝癌患者的预后效果有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胆碱酯酶、Child-Pugh评分、SII、ALRI是肝癌患者TACE治疗后影响预后效果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外周血ALRI及NγLR与PHC患者TACE术后的预后相关。术前外周血ALRI截值≥43.63时,PHC患者TACE术后的预后差;术前外周血NγLR截值≥89.37时,PHC患者TACE术后的预后差。术前外周血ALRI截值≥43.63是预测PHC患者TACE治疗后预后效果的独立预测因素。

殷曰帅[4](2020)在《TACE联合CT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肝细胞肝癌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TACE联合CT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PMCT)与单纯TACE治疗肝细胞肝癌(HCC)对比分析,探讨TACE联合CT引导下PMCT治疗HCC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自2014年1月-2017年12月间收治行TACE联合CT引导下PMCT或单纯TACE治疗HCC患者60例,以病人采用的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联合治疗组(经TACE联合CT引导下PMCT治疗)32例,对照组(单纯TACE治疗)28例。联合治疗组:采用TACE联合CT引导下PMCT治疗,患者先行TACE治疗后,行CT引导下PMCT治疗。PMCT:CT导引下根据肝内肿瘤的位置及比邻,确定好皮肤的进针穿刺点,规划安全进针路径,采用分步进针方式将微波针穿至肿瘤内部,进行连续消融,消融完全后,对针道进行针道消融预防种植转移和肝出血。对照组:采用单纯TACE治疗。经股动脉穿刺置入导管和导管鞘经过肝动脉达到病灶周边,确定肿瘤的供血血管后,经导管向肿瘤供血血管内注入化疗药物和栓塞剂。两组患者均得到有效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肿瘤病灶的局部疗效、血AFP变化、生存率、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0例患者随访时间24个月,共74个病灶,患者均成功完成微创介入治疗。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肿瘤大小、AFP数值、肝功能分级、肿瘤分期等基础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1)治疗基本情况联合治疗组:TACE治疗平均次数为1.5±0.5,PMCT平均次数1.8±0.6次,TACE治疗后行PMCT间隔时间平均为:5.8±0.8天。对照组:TACE治疗次数2.5±0.9次,治疗间隔时间平均为:25.4±1.6天。(2)病灶局部疗效治疗后3、6、12、24个月病灶有效率和控制率,联合治疗组病灶有效率:71.8%、62.5%、56.2%、40.0%;对照组为:67.8%、64.3%、32.1%、25%,两组患者在12、24个月联合治疗组病灶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病灶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病灶控制率为:87.5%、78.1%、62.5%、50.0%;对照组为:82.1%、71.4%、53.5%、39.2%。两组在12、24个月联合治疗组病灶控制率高于对照组,病灶控制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FP值及肝功能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AFP变化,联合治疗组:545.25±50.15ng/ml,治疗后:126.13±31.25ng/ml;对照组:515.15±40.49ng/ml,治疗后:175.43±39.32ng/ml,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血清AFP数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3、6、12、24个月下降率,联合治疗组:85.7%、89.2%、78.6%、67.8%。对照组:84.6%、76.9%、57.7%、42.3%。第6、12、24个月血AFP值,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肝功能情况,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生存率统计1、2年生存率,联合治疗组为:87.5%、75%;对照组为:82.1%、57.1%。2年生存率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不良反应、并发症及处理两组患者均匀存在发热、疼痛、恶心和呕吐、一过性肝功能异常、肾功能损害等,联合治疗组疼痛发生率为62.5%,对照组为5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不良反应:发热、恶心和呕吐、一过性的转氨酶升高、肾功能损害等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出血、气胸、胸腔积液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及治疗相关性的死亡病例。结论:TACE联合CT引导下PMCT治疗HCC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对照分析证明联合治疗其临床疗效要优于单纯的TACE治疗,能够有效提高病灶局部控制率,降低血AFP水平,延长患者生存期。

吴昊天[5](2020)在《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提供依据及启发。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诊治研究标准确定为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64例,将其分成两组,具体为TACE组(28例,患者行单一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ACE+A组(36例,患者行TACE+阿帕替尼联合治疗,口服阿帕替尼);术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期间采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 RECIST进行相关疗效评价分析。具体项目如下:两组患者一般社会学资料分析(性别、身高、体重、最大瘤径、肝功能Child-Pugh及基础性疾病等);不良反应:高血压、手足综合征、蛋白尿、发热、恶心、呕吐、胸腹水发生率及肝硬化程度等;两组患者AFP水平分析;术后12个月内两组患者PFS生存曲线分析;Cox回归模型分析两组患者预后情况,并且对其独立危险因子做出统计分析。结果一般社会学资料:两组患者性别、平均年龄、Child-Pugh分级、肿瘤个数、主瘤直径、乙肝、KPS评分、BCLC分期、基础性疾病研究分析,p均大于0.05,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ACE次数比较分析,p=0.0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FP水平分析:两组患者AFP的表达水平逐渐降低,阿帕替尼干预组降低的幅度更加明显,在各个时间段比较均低于TACE组,在术后1周及术后1月的分析中,p=0.034及0.0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效果及生存率分析:在术后3个月的统计分析中,阿帕替尼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明显高于单独TACE治疗组,DCR比率分别为39.29%与66.67%,统计学数据p值为0.0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阿帕替尼干预组患者明显高于单独TACE治疗组,DCR比率分别为35.71%与55.56%,统计学数据p值为0.034(p<0.0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分析阿帕替尼干预组患者依然明显高于单独TACE治疗组,DCR比率分别为21.42%与38.89%,统计学数据p值为0.029(p<0.0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逐渐降低,阿帕替尼组要明显高于单独TACE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无进展生存期进行了比较分析。在随访的12~18个月内,单独TACE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为(6.15±1.23)个月,阿帕替尼干预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为(9.45±3.08)个月,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557,p=0.015,<0.05)不良反应统计分析:在高血压、手足综合征、蛋白尿发生率方面,两组数据比较,阿帕替尼干预组数据比例明显较高,统计学数据p值分别为0.010,0.023,0.0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皮疹、消化道出血、肝功能障碍、发热、腹痛、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腹泻及乏力的统计分析中,p值均大于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预后高危因素Logistic多因素分析患者年龄、肿瘤直径、TACE次数以及阿帕替尼干预等项目数据分析提示p值分别为0.045,0.045,0.038,0.029,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高血压、Child-Pugh分级、评分、基础性疾病、AFP水平等项目数据分析p值均大于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TACE手术干预可以较好的降低血清AFP的表达含量,阿帕替尼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性作用,降低炎性反应及患者的复发率,提高康复的可能性。(2)阿帕替尼干预组术后3个月、6个月及9个月的疾病控制率明显高于非干预组;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疾病控制率逐渐降低,患者生活质量逐渐减弱。阿帕替尼干预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要明显高于单纯TACE组。(3)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预后的高危因素为患者年龄及肿瘤的直径;患者年龄越大,肝癌肿瘤的直径越大,患者TACE术后预后的良好性越差;而其TACE次数及阿帕替尼的干预是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预后的保护性因素,减少TACE次数以及阿帕替尼的干预均可以有效的提高肝癌患者术后预后的良好性,值得临床借鉴。

杨晓曼[6](2020)在《一站式CT能谱联合灌注成像在肝细胞癌DEB-TACE术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提出目的:初步探究一站式CT能谱联合灌注成像在肝细胞癌DEB-TACE术后疗效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接受DEB-TACE术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所有患者均于术后4~6周接受一站式CT能谱联合灌注扫描,并于CT检查后1~5天接受DSA检查。本研究最终纳入32例患者共计49个活性灶(残存或复发灶)。所用机器为GE Revolution CT,扫描结束后将原始灌注图像与100kVp-like水平的能谱增强图像结合重建,获得一站式灌注图像,将所有图像传至GE公司的ADW 4.7后处理工作站,对残存或复发灶及肝实质进行能谱、灌注数据分析。灌注参数:血容量(BV)、血流量(BF)、肝动脉血流量(a-BF)、平均通过时间(MTT)、肝动脉分数(HAF)及表面通透性(PS);能谱参数:碘浓度(IC)、标准化碘浓度(NIC)、标准化碘浓度差值(NICD)。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算残余或复发灶与正常肝实质之间各参数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得到能谱、灌注各参数及联合运用不同参数时的曲线下面积(AUC),计算诊断效能。结果:1.灌注参数的诊断价值HCC DEB-TACE术后残余或复发灶的a-BF、HAF、PS、BV、BF较正常肝实质升高,MTT较正常肝实质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BF、HAF 的 AUC 分别为 0.884、0.831,余灌注参数 AUC<0.75;a-BF、HAF 的灵敏度分别为87.8%、85.7%,特异度分别为84.4%、87.5%。2.能谱参数的诊断价值残余或复发灶的能谱参数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AP-NIC)较正常肝实质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延迟期标准化碘浓度(DP-NIC)较正常肝实质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PP-NIC)两者间无明显差异(p>0.05);残余或复发灶与正常肝实质各期相间标准化碘浓度差值PA-NICD、DP-NICD、DA-NIC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P-NIC的AUC为0.913,余能谱参数AUC<0.35;AP-NIC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 89.8%、87.5%。3.灌注参数联合能谱参数的诊断价值灌注参数a-BF与能谱参数AP-NIC联合运用时AUC为0.987,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100.0%、89.8%、86.5%、100%、93.8%;灌注参数HAF与能谱参数AP-NIC联合运用时AUC为0.943,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84.8%、93.9%、90%、90.2%、90.1%;灌注参数a-BF、HAF与能谱参数AP-NIC联合运用时AUC为0.988,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100.0%、89.8%、86.5%、100%、93.8%。HAF、AP-NIC联合使用的AUC小于a-BF、AP-NIC联合使用的AUC及a-BF、HAF、AP-NIC联合使用的AU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F、AP-NIC联合用于诊断时的AUC与a-BF、HAF、AP-NIC联合用于诊断时的AUC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灌注参数a-BF、HAF和能谱参数AP-NIC对HCC DEB-TACE术后活性灶的检出具有较高诊断价值,联合运用灌注参数及能谱参数的诊断效能高于单独使用灌注参数或能谱参数,具有更高临床应用价值。

曹秋颖[7](2020)在《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第二肝门区肝细胞癌的可行性及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探讨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第二肝门区肝细胞癌的可行性及疗效并分析其预后因素。材料与方法:2014.3~2018.10在我院微创介入科就诊的接受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的第二肝门区肝细胞癌患者共51例,其中位于第二肝门区肿瘤为54个。收集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生存时间及并发症。所有患者在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后均常规行保肝降黄治疗,术后一周复查肝功能恢复至Child-Pugh A或B级后对所有病灶行射频消融治疗。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计算患者1年、2年、3年的累积生存率、中位生存期及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对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检查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所有位于第二肝门区肝细胞癌的完全消融率为81.48%(44/54),部分消融率为18.52%(10/54)。患者1年、2年、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0.20%、57.50%、31.00%:中位生存期为28个月,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为9个月。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AFP(≤400或>400 ng/ml)和肝内肿瘤个数(包括第二肝门区肿瘤,≤2或>2个)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P均<0.05)。严重并发症(气胸3例、胸腔积液1例、出血1例)发生率为9.80%(5/51),无与治疗相关的死亡发生。结论: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可以有效治疗第二肝门区肝细胞癌,疗效好,并发症少。术前AFP(≤400或>400 ng/ml)和肝内肿瘤个数(包括第二肝门区肿瘤,≤2或>2个)是影响患者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

李珣[8](2020)在《TACE联合抗病毒治疗对原发性肝癌治疗效果的评价及对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抗病毒治疗对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血清中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的调节作用。方法 选取2015年7月至2018年10月在辽阳市中心医院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02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按是否口服恩替卡韦分为实验组(TACE联合抗病毒治疗组)和对照组(单纯TACE治疗组)各51例,对比分析2组治疗3个月后的生活质量、近期疗效、1年生存率的差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及1年后血清TSGF变化的比较,抽取患者静脉血检测TSGF的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得出实验组疗效与血清中TSGF和AFP表达的关系。结果 1、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生存质量评分的比较实验组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和对照组3个月后疗效的比较 实验组ORR和DC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实验组和对照组1年生存率的比较 实验组1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4、实验组和对照组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及1年后血清TSGF变化的比较两组治疗3个月后血清中TSGF均有下降,但是实验组下降更明显;治疗1年后实验组TSGF较治疗前下降,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5、实验组疗效与血清中TSGF和AFP表达的spearman相关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及1年后AFP变化的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血清中TSGF和AFP与实验组疗效呈负相关(r=-0.652、-0.722;p=0.021、0.008)。结论 通过TACE联合抗病毒治疗,对原发性肝癌患者控制效果更好,生存期内生活质量较高,生存期较长,对血清中TSGF的表达有显着下调作用,临床中可以积极应用。

刘占伟[9](2019)在《TACE联合MWA方案治疗大肝癌的临床疗效及远期生存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微波消融(MWA)方案与单纯TACE方案治疗大肝癌(LHC)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远期生存,同时进一步研究患者预后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参考。方法:将2014年8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78例LH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TACE方案治疗,以Seldinger法穿刺股动脉,成功后进行诊断性肝动脉造影,明确肿瘤位置、大小、数目及血液供应情况,选择性插管直至肿瘤供血动脉,以碘油乳剂栓塞肿瘤末梢血管后注入化疗药物,最后以明胶海绵栓塞肿瘤供血动脉近端延长化疗时效,每隔2840天进行一次,不超过3次。研究组患者采用TACE联合MWA治疗,先行TACE治疗,步骤同对照组,30天后或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再进行MWA术治疗,局部浸润麻醉后超声引导下穿刺导入微波电极至预定肿瘤部位,根据肿块大小和患者情况调节微波机功率、作用时间和进针次数,根据肿瘤形态及大小布针,大肿瘤分次从不同方向多点多部位分段凝固、多点组合,消融结束后边退针边凝固针道。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门静脉分支癌栓、淋巴转移、肿瘤最大直径、肝功能分级、巴塞罗那分期(BCLC)等一般资料。于治疗结束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随访日期截止至2019年8月。以首次进行治疗至因任何原因死亡或随访截止日期作为生存时间绘制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中位生存期(MST)。治疗结束后1个月、3个月、1年、2年及3年对两组患者进行实体瘤疗效评价。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α-L-岩藻糖苷酶(AFU)、糖链抗原19-9(CA19-9)、γ-谷氨酰转肽酶(γ-GGT)、碱性磷酸酶(ALP)水平。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根据预后转归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1)治疗结束后1个月研究组患者完全缓解(CR)与部分缓解(PR)人数占比、客观有效率(ORR)及疾病控制率(DCR)高于对照组,病情稳定(SD)及疾病进展(PD)人数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3个月研究组患者PD人数占比明显低于对照组,ORR及DCR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AFP、AFU、CA19-9、γ-GGT及ALP水平低于治疗前,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3)血清AFU、CA19-9、γ-GGT及ALP水平与AFP水平呈正相关(P<0.05)。(4)治疗后两组患者肿瘤最大直径小于治疗前,研究组小于对照组(P<0.05)。(5)研究组患者MST为23.24个月,对照组患者MST为13.58个月。研究组患者术后1年、2年及3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6)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不良反应,经干预后患者症状减轻。两组患者各类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不同BMI、术前AFP水平、年龄、性别、BCLC分期、Child-Pugh分级、门静脉分支癌栓、饮酒史、吸烟史、淋巴转移及治疗次数患者预后情况存在差异(P<0.05)。(8)术前AFP水平、Child-Pugh分级、门静脉分支癌栓、治疗次数为影响LHC患者预后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1)TACE联合MWA方案可有效缩小患者肿瘤最大直径促进疾病康复、降低LHC患者体内血清标志物水平改善患者肝功能。(2)TACE联合MWA方案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较高。(3)近期疗效中,TACE联合MWA方案患者具有较高的疾病客观缓解率和控制率;远期疗效中,TACE联合MWA方案患者1年和3年生存率高具有较长的中位生存时间,对延长患者生存期具有积极作用。(4)BMI、术前AFP水平、年龄、性别、BCLC分期、Child-Pugh分级、门静脉分支癌栓、饮酒史、吸烟史、淋巴转移及治疗次数为LHC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其中术前AFP水平、Child-Pugh分级、门静脉分支癌栓、治疗次数为影响LHC患者预后独立危险因素。

解阳[10](2019)在《经表面靶向修饰的纳米二氧化锆载药系统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肝癌是在我国仍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并且具有较高的死亡率。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therapy and embolization,TACE)是治疗BCLC中期肝癌的一线治疗手段。通过肝动脉插管造影,并且灌注的碘油栓塞肿瘤血供及化疗药物杀伤肿瘤细胞以控制肿瘤的进展。但TACE治疗肝癌的效果目前仍不能令人满意,在TACE中使用的化疗药物对于患者的生存期及肿瘤反应的作用存在争议。多项临床对照实验表明,TACE的治疗肝癌的效果与单纯栓塞(Transhepatic Arterial Embolization,TAE)相比无明显差异。在TACE中使用的化疗药物在肿瘤组织内分布不佳是导致其抗肿瘤效果不能令人满意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纳米医学的发展,由于纳米材料的表面可修饰性为药物的靶向递送带来了广阔的研究前景,装载化疗药物的靶向基团修饰纳米材料改善了抗肿瘤药物在肿瘤组织内的摄取及分布,并增强了药物的抗肿瘤效果。因此,基于以上存在问题及研究基础,本研究以中空介孔纳米二氧化锆(ZrO2)为载体,利用纳米ZrO2的中空结构装载化疗药物阿霉素(DOX),以环状RGD肽(iRGD)为靶向修饰分子,制备具有肿瘤主动靶向功能的ZrO2纳米药物递送系统(R-DZCNs),并探讨其在肝癌TACE治疗中的效果。研究方法:1.以纳米二氧化硅球为模板,通过刻蚀法合成中空介孔结构纳米ZrO2。通过真空负压法在纳米ZrO2的中空结构中装载阿霉素。以EDC.NHS反应在ZrO2纳米材料的表面修饰肿瘤靶向肽iRGD。利用透射电镜(TEM),动态光散射粒度仪(DLS),ZETA电位仪对合成的R-DZCNs的形态结构,粒径分布,和表面电位进行分析。并对R-DZCNs材料中阿霉素在体外的释放情况进行评估。2.将载阿霉素的非靶向二氧化锆纳米药物(DZCNs),靶向纳米药物(R-DZCNs)与HepG2肝癌细胞共同孵育,通过CCK-8法检测ZrO2纳米材料及R-DZCNs对细胞的毒性作用及增殖抑制作用。并通过共聚焦显微镜观察R-DZCNs及DZCNs中阿霉素的荧光在细胞内的分布,比较它们在体外对HepG2肝癌细胞靶向性。3.动物实验:分为阿霉素药物肿瘤组织内分布实验及抗肿瘤效果实验。通过经皮穿刺种植法建立兔VX2肝脏肿瘤模型,并利用MRI扫描监测VX2肿瘤的生长情况。在DSA的引导下行兔肝动脉插管,进行肝动脉造影及药物灌注。在阿霉素组织中分布的研究中,分为DOX+Lipiodol组,DZCNs+Lipiodol组及RDZCNSs+Lipiodol组。在各组中分别经肝动脉给与碘油及阿霉素或DOZCs或R-DZCNs。在给药10分钟及4小时后,处死取瘤,通过免疫荧光对肿瘤血管染色,计算肿瘤内的阿霉素荧光点数及阿霉素组织穿透距离,从而评价阿霉素在VX2瘤内的摄取及分布情况。在抗肿瘤效果的研究中,将荷瘤兔分为对照组,DOX+Lipiodol组,DZCNs+Lipiodol组及R-DZCNSs+Lipiodol组。在对照组中经肝动脉给予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另外三组分别经肝动脉给予碘油及阿霉素或DZCNs或R-DZCNs。在治疗后7天及14天分别通过磁共振扫描,监测各组中肿瘤体积的变化情况。在最后一次扫描结束后,处死取瘤,通过免疫组化及蛋白印迹法监测各组肿瘤组织内凋亡相关因子(Caspase-3,Bax,Bcl-2)的表达。并对重要脏器(心、肝、脾、肾、肺)行HE染色观察,评估R-DZCNs的安全性。结果:1.合成的iRGD靶向纳米药物体系R-DZCNs电镜下直径约为165.2±8.2 nm,纳米颗粒形状相对均一。其水合粒径约为230.1 nm,粒径分布具有良好的均一性和稳定性。当药物投入量与纳米比例为1:2时,药物装载率为20%,药物包封率为50%。R-DZCNs中阿霉素在模拟肿瘤酸性环境下(PH=5.5),其24小时内的释放率为37%。2.CCK-8结果显示单纯的ZrO2纳米材料在100ug/m L至400ug/m L的浓度范围内对HepG2肝癌细胞均无明显增殖抑制作用,表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DNZCs与R-DZCNs对HepG2增殖抑制的比较中,在各个浓度梯度上,R-DZCNs表现出了比非靶向载药纳米材料更好的HepG2细胞增殖抑制作用(P<0.05)。3.通过对非靶向组和靶向组细胞内荧光强度进行分析,发现R-DZCNs组细胞内阿霉素荧光强度明显高于DZCNs组(159.52±23.76 vs 118.53±16.85,P=0.014)。4.在肿瘤内药物分布的研究中,在给予肝动脉灌注碘油及DOX/DZCNs/R-DZCNs 10分钟后,各组的阿霉素荧光点数未有明显的差异(1417.60±353.82 vs1407.11±520.58 vs 1585.59±484.10,P>0.05)。而在灌注4小时后,DOX+Lipiodol组,DZCNs+Lipiodo组及R-DZCNs+Lipiodol组的荧光点数分别为2469.15±554.14,3604.73±632.75及4462.25±585.62。R-DZCNs组的荧光点数明显多于DOX+Lipiodol组DZCNs+Lipiodol(P<0.05)。在给药后10分钟,DOX+Lipiodol组,DZCNs+Lipiodol组及R-DZCNs+Lipiodol组与血管的距分别为(33.75±7.3)mm,(27.36±8.13)mm及(34.78±10.04)mm,R-DZCNs与其他两组相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阿霉素荧光点而在灌注4小时后,DOX+Lipiodol组,DZCNs+Lipiodol组及R-DZCNs+Lipiodol组阿霉素荧光点与血管的距离分别为58.64±14.53μm,83.37±13.76μm and 109.58±22.34μm,。R-DZCNs组的阿霉素荧光点与血管的距离明显多于DOX+Lipiodol组及DZCNs+Lipiodol组,(P<0.05)。5.在体内抗肿瘤效果的研究中,介入治疗之前在对照组,DOX+Lipiodol组,DZCNs+Lipiodol组及R-DZCNs+Lipiodol组的VX2肿瘤体积分别为378.32±28.33mm3,352.89±38.85 mm3,416.1±44.29 mm,398.97±56.91 mm,(P>0.05)。在治疗后7天对照组,DOX+Lipiodol组,DZCNs+Lipiodol组及R-DZCNs+Lipiodol组,肿瘤体积分别为(3349.58±313.15)mm3,(1151.26±277.65)mm3,(758.71±223.12)mm3,(578.01±313.16)mm3,R-DZCNs+Lipiodol组的体积明显低于对照组,DOX+Lipiodol组(P<0.05),但与DNZCs+Lipiodol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4天后,对照组,DOX+Lipiodol组,DZCNs+Lipiodol组及R-DZCNs+Lipiodol组中,体积分别为(8590.69±564.42)mm3,(3349.58±313.15)mm3,(2281.06±457.21)mm3,(1383.87±354.75)mm3,R-DZCNs+Lipiodol组的体积明显小于其他三组(P<0.05)。免疫组化分析中,Caspase-3染色在DOX+Lipiolol组,DZCNs+Lipiolol组及R-DZCNs+Lipiolol组中Caspase-3的表达率分别为对照组的2.2,3.4倍及5.7倍,在R-DZCNs+Lipiolol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5)。而Bax分别为2倍,3.8倍及5.8倍,在R-DZCNs+Lipiolol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5)。在阿霉素组,DZCNs组及R-DZCNs组中Bcl-2的表达分别是对照组的0.7倍,0.48倍及0.22倍,在R-DZCNs+Lipiolol组中的表达明显低于其他三组(P<0.05)。Western检测的Caspase-3,Bax及Bcl-2在各组表达比较:在DOX+Lipiodol组,DZCNs+Lipiodol组及R-DZCNs+Lipiodol组中Caspase-3的表达率分别为对照组的1.7倍2.6倍及4.3倍,R-DZCNs+Lipiolol组中的表达明高于其他三组(P<0.05)。而Bax分别为1.9倍2.5倍及3.2倍,在R-DZCNs+Lipiolol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5)。在DOX组,DZCNs组及R-DZCNs组中Bcl-2的表达分别是对照组的0.8倍,0.6倍及0.3倍,在R-DZCNs+Lipiolol组中的表达明显低于其他三组(P<0.05)。6.心脏,脾脏,肝脏,肺脏,肾脏的苏木精和伊红染色(HE染色)切片未观察到显着的组织损伤或炎症反应。结论:本研究成功合成了具有肿瘤细胞靶向功能的纳米药物系统R-DZCNs。在体外实验中,R-DZCNs表现出了对肿瘤细胞良好的主动靶向性,表现出了更好的肿瘤细胞增殖抑制。在体内实验中,将R-DZCNs应用在肝癌的介入治疗中,通过经肝动脉给予碘油及R-DZCNs,可明显增强阿霉素在肿瘤组织内的分布,增强了化疗药物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抗肿瘤效果。

二、肝癌经肝动脉碘油化疗药物栓塞联合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后的CT评价及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癌经肝动脉碘油化疗药物栓塞联合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后的CT评价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原发性巨块型肝癌合并门脉癌栓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资料
    1.2 TACE治疗过程
    1.3 HIFU治疗过程
    1.4 患者随访
    1.5 评价指标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患者基本特征
    2.2 肿瘤反应
    2.3 总生存率(OS)
    2.4 PVTT主要血供
    2.5 患者生存质量改善
    2.6 术后并发症
    2.7 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全文总结
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的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2)基于131I标记的BaGdF5@PDA纳米粒子实现TACE+TARE协同治疗兔肝VX2肿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第一部分 ~(131)I-BaGdF_5@PDA-CDDP纳米复合物合成及表征
    1.1 BaGdF_5@PDA合成及表征
        1.1.1 实验耗材
        1.1.2 BaGdF_5@PDA纳米粒子合成
        1.1.3 BaGdF_5@PDA的表征
        1.1.4 BaGdF_5@PDA造影剂性能研究
        1.1.5 BaGdF_5@PDA细胞毒性评价
    1.2 ~(131)I-BaGdF_5@PDA-CDDP纳米复合物合成及表征
        1.2.1 BaGdF_5@PDA装载顺铂以及标记~(125)I
        1.2.2 BaGdF_5@PDA-CDDP 的 纳米材料表征
        1.2.3 BaGdF_5@PDA顺铂装载率
        1.2.4 ~(125)I-BaGdF_5@PDA标记率以及标记稳定性
    1.3 本章小结
第二部分 细胞水平放化疗协同治疗效果评价
    2.1 ~(131)I-BaGdF_5@PDA-CDDP的肿瘤细胞疗效评估与探索
        2.1.1 CCK-8 实验方法
        2.1.2 CCK-8 实验结果
    2.2 细胞免疫荧光实验
        2.2.1 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方法
        2.2.2 细胞免疫荧光实验结果
    2.3 乏氧条件下细胞水平的实验研究
        2.3.1 化学模拟乏氧条件下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方法
        2.3.2 化学模拟乏氧条件下的细胞免疫荧光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部分 TACE+TARE协同治疗兔肝VX2瘤
    3.1 动物实验模型制备以及显像条件摸索
        3.1.1 兔下肢肌肉 VX2 肿瘤模型
        3.1.2 兔肝VX2 肿瘤模型
        3.1.3 影像学评估肝VX2 瘤生长情况
        3.1.4 经股动脉穿刺肝动脉栓塞术技术条件摸索
    3.2 TACE+TARE实验
        3.2.1 兔肝动脉介入实验结果
        3.2.2 术后 ~(18)F-FDG PET/CT 扫描以及 TUNEL 染色法评估肿瘤治疗效果
        3.2.3 术后的 SPECT/CT 扫描以及 MRI 观察 ~(131)I-BaGdF5@PDA-CDDP 在肿瘤部位的沉积效果
        3.2.4 术后肿瘤组织生物电镜
        3.2.5 术后安全性评价
        3.2.6 初步探索TAE术后肿瘤乏氧情况
    3.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纳米颗粒和微球在基于 TAE 技术的肝肿瘤局部治疗及其诊疗一体化研究中的应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术前外周血ALRI和NγLR预测TACE治疗的PHC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果
    3.1 ALRI与NγLR截点
    3.2 ALRI和NγLR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3.3 ALRI和NγLR诊断ROC曲线在不同随访时间点的比较
    3.4 ALRI和NγLR与肝癌患者TACE治疗后预后的关系
    3.5 预测肝癌患者TACE治疗后预后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原发性肝癌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4)TACE联合CT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肝细胞肝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及分组
    1.2 纳入/排除标准
    1.3 主要设备
    1.4 治疗方法
    1.5 病灶局部治疗
    1.6 疗效评估
    1.7 随访及安全性评价
    1.8 统计学方法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
    2.2 治疗基本情况
    2.3 血AFP及肝功能
    2.4 生存率
    2.5 不良反应、并发症及处理
典型病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缩引
附录
致谢

(5)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AFP水平分析
    3.3 治疗效果及生存率分析
    3.4 不良反应统计分析
    3.5 两组患者预后高危因素Logistics多因素分析
4 讨论
5 研究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介入综合治疗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现状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6)一站式CT能谱联合灌注成像在肝细胞癌DEB-TACE术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肝细胞癌的治疗及影像评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第二肝门区肝细胞癌的可行性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细胞癌的经皮治疗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TACE联合抗病毒治疗对原发性肝癌治疗效果的评价及对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实验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文献综述 原发性肝癌的多元化联合治疗
        参考文献
    二、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三、致谢
    四、个人简介

(9)TACE联合MWA方案治疗大肝癌的临床疗效及远期生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PHC诊断标准
    1.5 方法
    1.6 观察指标
    1.7 判定标准
    1.8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2.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癌标志物水平比较
    2.4 肝癌标志物相关性分析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最大直径比较
    2.6 两组患者术后存活情况比较
    2.7 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8 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2.9 患者预后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附图
4 讨论
    4.1 背景
    4.2 实验室检查
    4.3 影像学检查
    4.4 治疗
    4.5 TACE联合MWA治疗LHC结果分析
    4.6 本研究不足及改进方法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10)经表面靶向修饰的纳米二氧化锆载药系统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iRGD修饰纳米载药系统(R-DZCNs)的构建及对肝癌细胞作用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二氧化锆纳米颗粒的合成
        2.2.2 ZrO_2纳米颗粒表面氨基化改性及阿霉素装载
        2.2.3 靶向分子的连接
        2.2.4 iRGD靶向ZrO_2复合纳米颗粒的表征方法
        2.2.5 阿霉素药物包封率及载药率的测算
        2.2.6 盐酸阿霉素的释放
        2.2.7 细胞培养
        2.2.8 ZrO_2纳米材料及R-DZCNs对细胞的毒性作用
        2.2.9 R-DZCNs在细胞中的摄取作用
    3 结果
        3.1 中空介孔ZrO_2的合成
        3.2 R-DZCNs的的表征
        3.3 盐酸阿霉素的装载与释放
        3.4 ZrO_2纳米颗粒对HepG2细胞毒性作用
        3.5 R-DZCNs对HepG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3.6 R-DZCNs在细胞摄取中的研究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经肝动脉灌注R-DZCNs联合碘油在兔VX2肝癌模型介入治疗中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兔VX2原位肝脏肿瘤模型的建立
        2.2.2 VX2瘤磁共振扫描及病理观察
        2.2.3 经动脉灌注R-DZCNs及碘油在VX2瘤内摄取的研究
        2.2.4 经动脉灌注R-DZCNs及碘油对于VX2瘤治疗效果的研究
        2.2.5 重要脏器的HE染色
        2.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兔VX2 肝脏肿瘤模型的MRI图像及病理学图像观察
        3.2 经肝动脉给予碘油及R-DZCNs联合灌注
        3.3 经肝动脉灌注R-DZCNs及碘油后阿霉素肿瘤摄取的观察
        3.4 经肝动脉灌注R-DZCNs及碘油对于VX2抑制效果
        3.4.1 磁共振图像
        3.4.2 免疫组化
        3.4.3 Western blotting
        3.4.4 非靶器官病理学检查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肝癌经肝动脉碘油化疗药物栓塞联合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后的CT评价及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原发性巨块型肝癌合并门脉癌栓的临床研究[D]. 谌浩.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基于131I标记的BaGdF5@PDA纳米粒子实现TACE+TARE协同治疗兔肝VX2肿瘤[D]. 贾国荣.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3]术前外周血ALRI和NγLR预测TACE治疗的PHC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D]. 李玲. 延边大学, 2020(05)
  • [4]TACE联合CT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肝细胞肝癌的临床研究[D]. 殷曰帅. 青岛大学, 2020(01)
  • [5]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分析[D]. 吴昊天.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4)
  • [6]一站式CT能谱联合灌注成像在肝细胞癌DEB-TACE术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D]. 杨晓曼. 郑州大学, 2020(02)
  • [7]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第二肝门区肝细胞癌的可行性及疗效分析[D]. 曹秋颖. 郑州大学, 2020(02)
  • [8]TACE联合抗病毒治疗对原发性肝癌治疗效果的评价及对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D]. 李珣. 锦州医科大学, 2020(05)
  • [9]TACE联合MWA方案治疗大肝癌的临床疗效及远期生存分析[D]. 刘占伟.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8)
  • [10]经表面靶向修饰的纳米二氧化锆载药系统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实验研究[D]. 解阳.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经肝动脉碘油化疗栓塞联合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肝细胞癌的CT评价及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