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美食

维吾尔美食

一、维吾尔人的风味美食(论文文献综述)

迪丽努尔·吾普尔[1](2019)在《变迁与融合:和田维吾尔社会中的火锅》文中认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是人类社会互动的基本特征之一。饮食是人类生存的保障,是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饮食文化是文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饮食文化活动作为切入点,反映不同文化区域间的通融性,折射社会发展状况,最为贴切和真实。火锅,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饮食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遍及全国各地乃至世界,成为各地消费者广泛追捧和热衷的美食。近些年,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随着饮食文化的商业化发展,火锅进入了新疆并活跃在维吾尔餐饮界,成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亮点。随着近些年餐饮业的迅速发展,火锅传到了占全疆维吾尔总人口 70%以上的南疆地区,进入了和田维吾尔人的日常生活。和田位于新疆的最南端,是古丝绸之路上的绿洲城镇,在久远历史中,多种文化互动与融合的存在是常态。现代和田市的社会里,维、汉两个民族一直处在文化互动、交融的生活环境中,频繁交流、互相影响、互相接受。本文通过对近些年来火锅出现在和田市的民族学调查,在获得资料的基础上描写了作为外来饮食的火锅,进入塔里木盆地南缘的绿洲城市——和田的过程。笔者认为,和田市维吾尔社会对火锅的态度与行为经历了“接受—扬弃—改造—丰富”的过程,体现出来的是两种饮食文化的碰撞、交汇、互动、交融。同时作为物质和文化符号的火锅美食,表达着人们的感知和人际关系,促使两个民族的交往并驱使两个民族之间的差异与边界变得模糊。透析同一背景下长期生活在一起的两个不同文化的民族,交往、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相互学习,能够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本文主要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本课题选题理由及意义,梳理并综述国内外相关着作和各类文献,说明研究方式并介绍田野点,阐释文化、饮食文化及文化交融的概念。第二部分是第一章,从和田维吾尔传统饮食类别与常用食材、烹饪方式和传统饮食的食用方式等方面总结出和田维吾尔传统饮食文化的特征。第三部分是第二章,通过描述展现火锅出现在和田及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分析总结火锅出现在和田,是和田传统饮食文化与外来饮食文化的一种互动。第四部分是第三章,通过展现与分析当地维吾尔人对火锅的接受过程,证实火锅融入和田维吾尔人的日常饮食,引起了传统饮食文化的改变,但并没有取代而是更加丰富了自身的饮食文化。第五部分是第四章,通过展示和田维吾尔经营者对火锅的接受与改造,维吾尔食客对火锅的态度与看法,分析并证实火锅作为外来饮食融入和田与当地本土饮食的结合,实质上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融。第六部分是本文的结论,火锅作为和田当代饮食文化融合的符号,呈现多种文化互动与融合。透过这种文化现象能够映射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能够促进民族融合,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

早热古丽·阿不力米提[2](2019)在《维吾尔双语人维汉语码转换的句法、语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汉维语言文化的密切接触和交织,伴随着维吾尔族群体国语(汉语)水平的快速提高,维汉语混合现象(本文称“语码转换”)在维吾尔双语人相互口语交际中已成为一个自然常态,他们的语言生活、语言风貌发生着变化。维吾尔族双语人使用的语码转换已经成为维吾尔族群体总体语言使用的一种趋势。维吾尔族双语人的语码转换中使用的汉语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的详情如何?它们对未来维吾尔语的发展会产生哪些影响?这些诸多问题都亟需得到解答,而答案则必须在深入研究后才能得到。同时,这些问题的探究和分析在理论上有利于深化语言接触等研究,在实践上有利于我国的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的制订。笔者是生活在乌鲁木齐市的、熟悉维汉语言的维吾尔双语者,是维汉语码转换的实践者,具有研究该问题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充分借鉴了他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基于乌鲁木齐市维汉双语者的非正式口语交际的语码转换的大量自然语料和个人实践,以基础语框架模式理论、对等限制理论、顺应论和标记模式论等为指导,对维汉语码转换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地探究,发现了很多新的语言现象,也对维汉语码转换问题有了很多新的研究结论。第一,在维汉语码转换过程中的句法层面上,重点探讨了动词的嵌入规则问题。本文以生成语法为向导,从制约关系最复杂的动词入手,大篇幅讨论汉语动词的嵌入规则,旨在从静态视角探索维汉两种语言相互作用后产生的语言变体,努力揭示产生这种变体的深层原因,解答怎么融合,为什么这样融合的问题。具体结论有:(1)来自孤立语的汉语客体动词(V 汉)嵌入到形态复杂的维吾尔语基础语框架时,受到强制性句法制约,因为基础语功能类f-选择的补足语(V汉)的语法特征必须与功能类的相关特征匹配。为了得到功能类的支配,V汉必须顺应基础语的要求在句法角色上“弃动从静”,以静词“身份”与基础语指派的轻动词“qil-/bol-”或动词化语缀“-1A-”结合,才能受到基础语功能类的句法制约,得到时、人称、肯/否、体、态、式等语法功能。汉语单音节动词(V汉单音)还额外受到汉语双音化韵律制约,通过韵律垫音“Le”变为双音化,才能与轻动词结合。本研究同时加以论证了维吾尔语本身对此已有的韵律感知力,这是本文的重要创新之处。(2)维汉动词混合体总是发生在两种语言的表层结构相互映射的地方。一般情况下转换的语码同时符合两种语言的语法规则,构成对等制约关系(占91.75%),而少部分V 汉只遵循其中一种语言的句法或语义规则,而违背另一种语言的相应规则,构成“第三种语法”(占8.25%),但句子整体结构完全能被接受。(3)基础语的功能结构直接投射于作为补足语的静词类嵌入成分上,不增加任何辅助成分,与被替代成分同值交换。维吾尔语对静词类嵌入成分的包容性导致大量维汉合璧词的产生。比起静态转换,动态转换的意识程度比较高,顺应的动态性更加注重交际中的语用策略。第二,语言功能层面上的维汉语码转换。语码转换是说话人为自己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利益的“算计”行为。客体语的以下功能优势总是起到转换语码的理据。(1)音节的多寡上,汉语在词法和句法上表现出其它语言少有的经济简便性,汉语数词和缩略语的简便性更为突出。(2)当基础语在词法、句法或语义上很难找到最佳表达时,便顺应客体语的优越性来填补缺位,使得语言表达精准到位,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利益。(3)在特定物理环境下,特定的汉语词语在语音的清晰度上表现出一定的优势。第三,语用层面上的维汉语码转换。语码转换又是交际者在社会心理动机下的语用策略。在交谈中,社会语境的客观特征与说话者的主观心理交错在一起。维吾尔双语者通过语用策略,根据不同的社会场景,确立新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说话者借助合理的语码调节与对方之间的心理距离,照顾到交际对象的心理感受,在礼貌原则的支配下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本文在以上主要结论的基础上,还探讨了元语言引用、语言习惯、语用得体等与维汉语码转换相关的问题。但由于能力和时间所限,本文无论在材料搜集还是在理论分析上都存在不足。今后会进一步搜集语料,提高语言学理论水平,在语码转换的研究上能更加深入。也希望藉此在理论上为语言学发展添砖加瓦,在实践上为我国的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进而为我国的稳定统一与中华民族的凝聚做出贡献。

周星,惠萌[3](2018)在《面食之路与“秃秃麻食”》文中研究表明连接东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同时也是"面食之路",甚至在远比丝绸之路更为古老的时代,"面食之路"便已经存在,至今仍在沿线各国有很多饮食民俗可以作为它的凭证。从文化人类学(饮食人类学)和民俗学的立场出发,基于田野考察和文献梳理,对"秃秃麻食"这一极具特色的民俗美食,自元代以来,在中国北方逐渐为多民族所共享的历史进行了必要的梳理,进而对其跨域传播以及现在的大面积分布状况进行了初步的揭示,由此为"面食之路"的假说提供明确无误和强有力的学术论证。"面食之路"的存在是客观的世界性事实,对于它的研究,并不是简单的"传播论"式的研究,而应该是基于实证、且旨在理解全人类各相关民族在日常生活文化层面的互动、互渗和互相涵化之复杂关系的研究。

袁文卓[4](2017)在《论王蒙笔下新疆叙事的构建和意义》文中认为2015年8月16日,耄耋之年的王蒙凭其新疆叙事长篇小说《这边风景》(上下卷)荣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王蒙及其笔下的新疆叙事再一次引起学界关注。王蒙的新疆叙事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作者以"民族志"的书写方式全景地再现了新疆人民的真实生存境遇,歌颂了边疆人民在苦难与生存面前那种质朴淳厚的人生哲学。维吾尔语的灵活运用以及

艾尔肯·马木提[5](2016)在《和田玉石巴扎与族群交往》文中认为1950年代以后的民族研究带了意识形态的色彩。目前新疆民族关系研究多倾向宏观上的问题,往往忽视区域视角,多以旁观者身份来看待问题,多为客座性研究。和田文化含有昆仑文化、玉石文化、丝路文化、汉唐文化、绿洲文化、佛教文化等意涵,记录着中华文明的创制与融合、积累着中华西域文明的转型与升华、延续着世界文明几千年来深邃的底蕴。本文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对本课题的研究缘起和意义、研究综述、研究对象、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解释和说明。本文主要创新点如下:是玉石巴扎研究突出本地人视角,以本土经验为基础,进行研究;二是对玉石巴扎商人圈层次(商人群体)以及玉石巴扎上的交易流程、交易方式、定价形式等加以分析并进行了相关的概念重新界定;三是本文始终强调绿洲空间具有自足自给的“封闭性”及海洋般的“开放性”;四是本文提倡“去政治化”的族群交往模式。第二部分为第一章,通过对和田绿洲的历史与现实,族群结构,族群交往,经济、文化、生态空间进行梳理和分析。认为和田作为河流冲击而形成的古绿洲和拉铁摩尔笔下的沙漠绿洲,和田绿洲具有以下明显特征:一是以维吾尔人为主体的绿洲,其单一性在整个天山绿洲最为凸显;二是亲属关系较为复杂,超过天山绿洲的任何地带;三是生计方式基本上一致,主要靠传统的粗略性农业经济为生;四是由于交通封闭状态而导致的交往(特点)也比较突出。第三部分是从第二章到第六章,也是本文的着力点。这部分的核心词为玉石、和田玉、玉石巴扎、玉石交易、商人圈及其影响等。历史文献以及考古资料证明和田玉与中原运输已有七千年的历史,以玉石交换而形成并闻名于世的“玉石之路”是丝绸之路的前身,玉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以玉石为主要媒介来往不断的中原与天山南麓的和田绿洲中,和田玉早在7000年前已成为“长城—天山”的黏合物。和田玉的贸易历史已经历了“胡汉”贸易、官办贸易、官民合办、民间贸易等不同的历史阶段,见证了唐代的胡商交易、宋代的贡赐贸易、宋夏之间的榷场贸易以及茶马互市等贸易形式,也充当了玉石工役,朝贡礼品,财权象征,文化符号,民间贸易等功能,玉石贸易已具有了超时代、超民族、超宗教、超地域的历史特征,笔者认为和田玉石文化是“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沿袭下来的亘古不变的、非政治化的民间文化。今日玉石贸易文化是“一带一路”的“历史镜子”,是数千年以前形成作为“丝绸之路”前身的“玉石之路”的再现。本文认为和田的玉石巴扎符合费孝通先生的“驻防镇”与“集镇”的特征,和田的社会结构在微观层面看是一个“差序格局”。本文认为玉石巴扎中展现的的族群关系,一是互利合作的族际关系。经济上的共同利益,是他们不分民、汉打交道的的物质基础;二是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日常生活的依赖性自然而然的在和田各族群心灵家园播种了“和谐种子”;三是互补共生的民间关系。疆内、外汉族人以及其他族群为了玉石远道而来,从和田人那里学玉石,跟和田人一起玩玉石,互学互教,内外交流,“车玉互市”终于形成地域共同体。

徐溪[6](2015)在《合和生一:清代新疆汉族文人休闲文化考论》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素有崇尚闲适人生的传统,中国文人有着向往悠闲的浪漫情怀。古代文人无论入世与归隐,始终将“品味闲适”视作至高境界的精神追求。清代新疆汉族文人在品闲的雅趣中感悟出人生境界,这种休闲思想与内地文人同质,但又具有地域的独特性与创造性。探究清代新疆精英阶层的休闲方式、休闲智慧与休闲境界,对建设当代新疆的和谐社会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的研究从分析休闲文化产生的基础、梳理休闲文化的群体、考证休闲生活的方式、归纳休闲境界等方面逐一展开:清代新疆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概况为新疆休闲文化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基础。塞外西域虽多戈壁荒漠,仍不乏风景优美、资源富足的萋萋绿洲。这些绿洲水甘土沃,气候宜人,人烟稠密,牧场广阔,为清代新疆休闲文化的形成营造了优越的自然环境。清代新疆民族构成及人口的数量,奠定了清代新疆休闲文化的格局。清代新疆的政治背景、经济背景、思想背景为休闲文化的生成提供了社会基础。清政府对新疆的治理巩固了新疆的安定,为居民休闲生活奠定了政治基础。清代新疆经济发展状况良好,农牧业、手工业的繁荣,城镇化的进程,为休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经济条件。赏闲、求闲、惜闲的休闲思潮,折射出清人尤其是汉族文人的休闲心态。清代新疆汉族文人是新疆休闲文化的主要群体。清代新疆的文人大致分派遣官吏、流放遣员、随军幕僚、本土文人。这些文人的诗文记录了清代新疆社会的休闲文化。清代新疆汉族文人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充实了休闲生活,丰富了休闲文化的内涵。一般认为物质层面的休闲琐碎平庸,是诗意消散的蠹患,精神层面的休闲才是诗意的源泉,然而,清代新疆文人却在衣食住行的细碎中找到生活的情趣和诗意,以生花妙笔描绘出燕居闲适的韵味。清代新疆文人的悠闲,无论是诗书吟咏,琴棋书画,还是鉴花赏月,都体现出高雅的审美追求,即使庆贺佳节或是花鸟虫鱼的赏玩也极富有生活情趣。文人对休闲的追求其实是一种“境界”的追寻。中国传统的休闲哲学强调个体生命与心灵的和谐相处之道、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之道。文人对“闲”的消解最终都将回归到内心的淡泊宁静与生命的融汇和谐。清代新疆文人在休闲的境域趣舍之间,修养身心,逸出尘俗之境;步入自然,游赏审美之境;文化交融,融入和谐之境;最终以“合和生一”的休闲观体悟到休闲的意义与境界。清代新疆汉族文人休闲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和谐”,“合和生一”浓缩了文人对休闲的体认、心态和践行。虽然清代新疆汉族文人的休闲远不及京城、江浙地带休闲文化的精致与艺术,但这在新疆已具开拓引领之功,更带动了清代新疆汉文化的繁荣。探究清代新疆汉族文人的休闲文化对于矫正当代休闲生活的异化,促进新疆各民族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延续汉文化对新疆文化的引领等方面都具有实践意义。

沙吾提·帕万[7](2014)在《喀什维吾尔族传统饮食文化及当今发展趋势》文中指出饮食是人类物质生活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同时,一个地区、一个群体的饮食文化往往是一个地区、一个群体文化的浓缩。因此,喀什维吾尔人的多姿多彩的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应是饮食文化。喀什维吾尔人的饮食除了伊斯兰性质以外,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深受游客青睐,在区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本文根据田野调查资料,对喀什维吾尔族传统饮食文化及当今发展趋势做一概述。

田憬若,罗华,陈运生,买买提·吾守尔[8](2013)在《新疆抓饭及其创新发展》文中提出抓饭是一种极具新疆特色的地方美食,以其特有的风味和丰富的营养,深受新疆人民喜爱。抓饭选料精良、制作考究,其传统的食用习俗和礼仪更是新疆饮食文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新疆抓饭市场化发展迅速,具体表现为抓饭新品种的不断涌现,抓饭注册商标的大量出现,以及抓饭风味的适应性改良。新疆抓饭的创新发展,必须要重视其传统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

曹思[9](2013)在《维吾尔族古典诗歌的多元文化透视》文中提出维吾尔古典诗歌的多元文化研究这一课题,重点在于对维吾尔古典诗歌中的多元文化进行解析,旨在较为系统全面的探求维吾尔古典诗歌的文化含义,并对维吾尔古典诗歌进行清晰的阐释,努力呈现维吾尔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和独特神韵,从而使我们更加全面的理解维吾尔古典诗歌经典之处,进而品味维吾尔诗歌的峥嵘岁月。论文的绪论部分,旨在说明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意义以及文章内容的主旨,并对维吾尔古典诗歌的内容做基本的概述,使我们对维吾尔古典诗歌有一个简单而清晰的了解。论文的第一章,主要阐明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维吾尔古典诗歌的成长与发展,并对维吾尔古典诗歌的主要成就做简要的说明,从而使我们能对维吾尔古典诗歌的魅力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论文的第二章将重点解析维吾尔古典诗歌本身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含义,文章首先会对维吾尔族的民俗做一简单的概述,为我们更深入的理解维吾尔族古典诗歌中的民俗文化做一铺垫。在这一章中,我们将从维吾尔族的恋爱婚姻风俗、生产习俗以及饮食文化来阐释维吾尔族的古典诗歌,从而探求民族文化对维吾尔族古典诗歌的影响。论文的第三章将以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为基础,阐释阿拉伯文化对维吾尔族古典诗歌的影响。本章的重点是从阿拉伯文化中的伊斯兰教文化进行分析,阐述这一文化现象对维吾尔族古典诗歌的重要影响,加深我们对维吾尔古典诗歌的理解。论文的第四章将以我国中原文化为背景,探讨中原文化对维吾尔族古典诗歌的影响,重点介绍二者在相互的文化交往中,中原文化给维吾尔古典诗歌带来的影响,且将简单的介绍中原佛教的传播对维吾尔族古典诗歌的影响。论文的第五章将以波斯摩尼教文化为背景,主要阐述波斯摩尼教文化对维吾尔族诗歌的重要影响。阐述在这一环境下,维吾尔族诗歌都受到了哪些影响,进而加深我们对维吾尔族古典诗歌的理解。

王蒙[10](2013)在《这边风景(选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前言我找到了,我发现了:那个过往的岁月,过往的王蒙,过往的乡村和朋友。黑洞当中亮起了一盏光影错落的奇灯。虽然不无从众的嘶喊,本质上仍然是那亲切得令人落泪的生活,是三十岁、三十五岁、四十岁那黄金的年华,是琐细得切肤的百姓的日子,是美丽得令人痴迷的土地,是活泼的热腾腾的男女,是被雨雨风风拨动了的琴弦,还有虽九死而未悔的当年好梦。也曾有过狂暴与粗糙,愚傻与荒唐……你仍然能发现作者以怎样的善良与纯真来引领与涂抹那或有的敌意,以怎样的阳光与花朵来装点那或有的缺失。那至少是心灵感受与记载的真实,是艺术与文学的映照与渴求,是戴着镣铐的天籁激情之舞。

二、维吾尔人的风味美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维吾尔人的风味美食(论文提纲范文)

(1)变迁与融合:和田维吾尔社会中的火锅(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理由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田野点——和田市的介绍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和田维吾尔传统饮食文化
    第一节 和田传统饮食类别与常用食材
        一、和田维吾尔家庭饮食类别与食材
        二、和田维吾尔商业饮食类别和食材
    第二节 和田传统的烹饪方式和饮食方式
        一、和田传统烹饪方式
        二、和田传统的饮食方式
    小结
第二章 和田火锅的出现
    第一节 火锅在和田的出现
        一、和田市区维吾尔火锅店的基本情况
        二、和田火锅出现的过程
    第二节 火锅在和田的演变
        一、维吾尔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
        二、火锅口味的调适
    小结
第三章 接受与融合:火锅融入和田
    第一节 和田维吾尔人对火锅的接受与改变
        一、尝试
        二、接受
        三、喜爱与饮食结构改变
    第二节 火锅融入和田维吾尔人的日常生活
        一、喜欢吃火锅的维吾尔人越来越多
        二、聚餐时的首选
        三、火锅进入家庭
    小结
第四章 饮食文化的交融:外来饮食与本土饮食的结合
    第一节 接受与改造:和田火锅反映出的饮食文化融合
        一、和田市汉、维火锅店的对比
        二、汉、维吾尔经营者对和田火锅的看法
    第二节 接受与喜爱:和田维吾尔火锅食客与饮食文化融合
        一、和田维吾尔人对更多蔬菜的喜爱
        二、和田维吾尔人对海鲜的接受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2)维吾尔双语人维汉语码转换的句法、语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主要方法
    1.3 语料来源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应用意义
    1.5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国外语码转换的研究现状
    2.2 国内语码转换的研究现状
    2.3 小结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辨析
        3.1.1 语言接触
        3.1.2 语码转换
        3.1.3 双语者
        3.1.4 语体
        3.1.5 语域
    3.2 理论基础
        3.2.1 语码转换的结构限制理论
        3.2.2 语言顺应理论
        3.2.3 标记模式理论
第4章 嵌入语类对基础语框架的静态顺应
    4.1 词汇类
        4.1.1 动词
        4.1.2 名词
        4.1.3 形容词
        4.1.4 副词
    4.2 功能类(附加语码转换)
        4.2.1 “的、得、地”的嵌入
        4.2.2 连词
        4.2.3 语气助词
        4.2.4 感叹词
        4.2.5 复数范畴
        4.2.6 人称从属范畴
        4.2.7 格位范畴
        4.2.8 系动词
        4.2.9 混合短语
    4.3 小结
第5章 基础语对嵌入语功能优势的动态顺应
    5.1 嵌入成分的经济简便性
        5.1.1 维汉语言的经济性对比
        5.1.2 汉语新词的借入理据
        5.1.3 汉语嵌入数词的简便性
    5.2 借词语义的演变
        5.2.1 义项的选择性借入
        5.2.2 义项的扩大(Lexical broadening)
    5.3 精准表达功能
        5.3.1 填补语义差异
        5.3.2 解除歧义
        5.3.3 填补词汇空缺
        5.3.4 注释功能与羡余型获得
    5.4 语码转换对物理环境的顺应
    5.5 小结
第6章 维汉语码转换对社会心理因素的动态顺应
    6.1 受社会规约而作出的语码转换
        6.1.1 语境关系顺应
        6.1.2 出于情感动机而作出的语码转换
    6.2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思考
    本研究结论
    预测未来
    对维汉语码转换的功能与转换动机的几点补充
    本研究不足之处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学术期刊
    三、论文集
    四、学位论文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面食之路与“秃秃麻食”(论文提纲范文)

一、“麻食”:多种民俗称谓的面食小吃
二、“秃秃麻食”:作为“西人”食物
三、“意面”家族中的“面疙瘩”(Gnocchi)与“猫耳朵”
四、“面食之路”研究的可能性
余论

(4)论王蒙笔下新疆叙事的构建和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疆叙事的界定
二、新疆风貌的书写与民俗文化视域下的人文反思
    1. 新疆南北疆自然风光的呈现
    2. 新疆民俗文化视域下的人文反思
三、王蒙新疆叙事的意义及对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启示

(5)和田玉石巴扎与族群交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目的与意义和创新
        1、研究的缘起
        2、选题目的与意义
        3、学术研究回顾
    二、研究价值
        1、学术价值
        2、现实价值
    三、研究对象
        1、概念界定
        2、空间界定
        3、时间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第一章 历史与现状的简要回顾
    一、和田绿洲的人文地理环境
        1、“沙漠孤岛”:自然地理环境
        2、人文生活环境:以科、文、教育为例
    二、生产生态环境
    三、和田历史变迁综述
        1、“于阗”至和田
        2、和田市简史:“回城”与“汉城”
    四、人口与民族
        1、人口变迁
        2、民族变迁
        3、族群结构
        4、族际交往
第二章 玉石巴扎与和田市的城市空间
    一、和田的城市空间
        1、经济空间
        2、文化空间:宗教文化
        3、教育空间:以和田市主要学校为例
    二、和田玉石巴扎在城市空间的分布
        1、1949-1978年的玉石巴扎简要回顾
        2、市场经济的玉石巴扎
        3、“玉石收购站”至玉石巴扎:玉石巴扎的变迁
    三、玉石巴扎是“玉都”的城市标志
第三章 玉石巴扎商人群体与居住格局
    一、玉石巴扎里的维吾尔商人
        1、本地维吾尔玉石商人
        2、外来维吾尔的玉石商人
        3、维吾尔玉石商人的经商准则与伦理道德
    二、玉石巴扎的汉族商人
        1、本地汉族玉石商人
        2、外地汉族玉石商人
    三、玉石商人的居住格局
        1、维吾尔玉石商人的居住格局
        2、汉族玉石商人居住格局
第四章 玉石巴扎的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
    一、玉石巴扎的空间结构
        1、桥头玉石巴扎:“市井”至市场
        2、“汉人的店”与“维吾尔人的摊”
        3、“移动巴扎”与“固定巴扎”
    二、玉石巴扎的时间结构
        1、地域性的时间
        2、时间上的巴扎
    三、玉石巴扎的交易结构
        1、交易方式与交易流程
        2、定价与成交
第五章 玉石巴扎的社会认同与族群交往
    一、玉石巴扎的产业链
    二、商人圈及其形成:玉石巴扎的主体
    三、合伙与利益:合伙方式,收入分配及其原则
    四、商人圈的内部认同
        1、族群认同与利益关系
        2、地域认同与利益关系
第六章 和田社会对玉石贸易的观点
    一、玉石贸易的社会影响
        1、社会舆论与玉石贸易
        2、玉商内部对玉石及其贸易的认同
        3、玉商家属对玉石贸易的看法
        4、和田市民、知识分子对玉石巴扎及其贸易的看法
    二、玉石贸易的经济影响
        1、玉石贸易对民生的影响
        2、玉石贸易对城市化的作用
        3、玉石贸易与富余劳动力
结语:和田玉石贸易与族群交往中的“差序格局”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合和生一:清代新疆汉族文人休闲文化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范畴厘定
        (一) 研究意趣
        (二) 时空界定
        (三) “休闲”的词源学考释
    二、基本史料与研究现状
        (一) 资料来源
        (二) 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本文论旨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清代新疆的自然环境与民族构成
    第一节 清代新疆的自然环境概况
        一、地理特征
        二、气候物产
    第二节 清代新疆民族的构成
        一、伊斯兰诸族
        二、非伊斯兰诸族
    第三节 清代新疆汉民族的来源
        一、屯戍移民
        二、故土记忆考
第二章 清代新疆休闲文化的社会背景
    第一节 政治背景
        一、军府制与州县制并存
        二、军政管辖下的民政系统
        三、建省后普遍实施郡县制
    第二节 经济背景
        一、天山北路的城镇
        二、天山南路的城镇
    第三节 思想背景
        一、尚闲:“我本澹荡人,此心实爱闲”
        二、求闲:“闲处风光尽醉吟,一麾出守岂予心”
        三、惜闲:“但使心境闲,殊觉天趣永”
第三章 清代新疆的汉族文人群体
    第一节 派遣官员:“偷得浮生半日闲”
    第二节 流放遣员:“不堪闲坐细思量”
    第三节 随军幕僚:“戏马闲看过蓏村”
    第四节 本土文人:“题诗本是闲中趣”
第四章 清代新疆文人休闲生活考(上)
    第一节 燕居服饰
        一、袍褂衫裤:“袍褂街穿梭,衫裙曾几何”
        二、帛贵裘廉:“可爱黄绵冬日暖,寒侵黍谷觉春归”
        三、芨芨草帽:“编作帽丝裁作箸,龙须也共上帘栊”
    第二节 宴饮美馔
        一、宴请欢聚:“秋风莫漫思张翰,且喜烹鲜佐客觞”
        二、佳肴珍馐:“山珍人馔只寻常,处处深林是猎场”
        三、美酒香茗:“羊肝下酒沙壶暖,牛乳烹茶木钵温”
    第三节 闲适居所
        一、筑室雕窗:“云母窗棂片片明,往来人在镜中行”
        二、构园造景:“万斛黄沙都不染,雪山孤洁是吾邻”
    第四节 得闲游赏
        一、登山临水:“红山之下何所有?烟树村庄围绣亩”
        二、凭栏远眺:“趁得南山风日好,望河楼下踏春归”
        三、连辔游园:“秀野亭西绿树窝,杖藜携酒晚春多”
第五章 清代新疆文人休闲生活考(下)
    第一节 文学性休闲
        一、迪化文人:“一闲成就万篇诗”
        二、伊犁文人:“闲里生忙为着书”
    第二节 文艺性休闲
        一、琴棋书画,玩物适情
        二、品曲艺:“地近山南估客多,偷来番曲演鸯哥”
        三、听说书:“地炉松火消长夜,且唤诙谐柳敬亭”
        四、观杂技:“寻撞度索巧无双,传自花门远部降”
    第三节 节庆性休闲
        一、年节:“酒果新年对客陈,鹅黄寒具荐烧春”
        二、元宵节:“朔风一夜结作冰,裁雪妙手抟为灯”
        三、其他节日:“万里独携东海月,昆仑山下做中秋”
    第四节 观赏性休闲
        一、豢养动物
        (一) 飞禽:“野人知我闲,遗我一鹤子”
        (二) 走兽:“只怪深更齐吠影,不容好梦到南柯”
        (三) 虫鱼:“秦人不解金笼戏,一任篱根彻晓吟”
        二、莳花赏卉
        (一) 莳花:“携得百花洲畔法,种来罂粟大如盘”
        (二) 赏卉:“缠头百岁眼未见,但惊水面浮红霞”
第六章 清代新疆文人休闲之境域趣舍
    第一节 修养身心:逸出尘俗之境
        一、官场之缚与方外之想
        二、隐逸之性与栖隐之举
    第二节 步入自然:游赏审美之境
        一、漫游山水之胜
        二、营造园林之秀
    第三节 文化交融:融入和谐之境
        一、交游之乐,仁礼相成,雅集之趣
        二、兼容之美,民族相生,融合之境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个人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喀什维吾尔族传统饮食文化及当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喀什维吾尔族传统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
二、喀什维吾尔人的传统副食及其发展
三、喀什维吾尔人的传统饮料以及新的趋势

(8)新疆抓饭及其创新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新疆抓饭的文化内涵
    1.1 新疆抓饭的由来
    1.2 营养价值
    1.3 食用习俗与礼仪
2 抓饭的制作要求与品种分类
    2.1 制作要求
    2.2 抓饭的分类
    2.3 特色品种介绍
        2.3.1 羊肉抓饭
        2.3.2 阿西漫吐
        2.3.3 果脯抓饭
        2.3.4 雪鸡抓饭
        2.3.5 拜特波罗
        2.3.6 马肠子抓饭
        2.3.7 毕也波罗
        2.3.8 酸奶子抓饭
        2.3.9 烤肉抓饭
        2.3.1 0 鹰嘴豆抓饭
3 新疆抓饭的创新发展
    3.1 品种日益丰富
    3.2 风味不断改良
    3.3 制作工艺不断改进
    3.4 抓饭品牌的兴起
    3.5 新疆抓饭的传承

(9)维吾尔族古典诗歌的多元文化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导师评阅表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维吾尔古典诗歌的形成与发展
    (一) 维吾尔古典诗歌形成与发展的多元文化语境
    (二) 维吾尔古典诗歌的主要成就
第二章 维吾尔族古典诗歌与维吾尔民族传统文化
    (一) 维吾尔族古典诗歌与恋爱婚姻风俗
    (二) 维吾尔族古典诗歌与生产习俗
    (三) 维吾尔族古典诗歌与饮食文化
第三章 维吾尔族古典诗歌与阿拉伯文化
    (一) 阿拉伯文学对维吾尔族古典诗歌的影响
    (二) 伊斯兰教对维吾尔古典诗歌的影响
第四章 维吾尔族古典诗歌与中原文化
    (一) 中原文学对维吾尔族古典诗歌的影响
    (二) 中原佛教对维吾尔族古典诗歌的影响
第五章 维吾尔族古典诗歌与波斯文化
    (一) 波斯文学对维吾尔族古典诗歌的影响
    (二) 摩尼教对维吾尔族古典诗歌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维吾尔人的风味美食(论文参考文献)

  • [1]变迁与融合:和田维吾尔社会中的火锅[D]. 迪丽努尔·吾普尔.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2)
  • [2]维吾尔双语人维汉语码转换的句法、语用研究[D]. 早热古丽·阿不力米提.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3]面食之路与“秃秃麻食”[J]. 周星,惠萌.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4)
  • [4]论王蒙笔下新疆叙事的构建和意义[J]. 袁文卓. 创作与评论, 2017(02)
  • [5]和田玉石巴扎与族群交往[D]. 艾尔肯·马木提.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5)
  • [6]合和生一:清代新疆汉族文人休闲文化考论[D]. 徐溪. 山东大学, 2015(06)
  • [7]喀什维吾尔族传统饮食文化及当今发展趋势[J]. 沙吾提·帕万. 特区经济, 2014(03)
  • [8]新疆抓饭及其创新发展[J]. 田憬若,罗华,陈运生,买买提·吾守尔. 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2013(04)
  • [9]维吾尔族古典诗歌的多元文化透视[D]. 曹思. 伊犁师范学院, 2013(12)
  • [10]这边风景(选章)[J]. 王蒙. 花城, 2013(03)

标签:;  ;  ;  ;  ;  

维吾尔美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