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扎菲会见唐家璇

卡扎菲会见唐家璇

一、卡扎菲会见唐家璇(论文文献综述)

王一帆[1](2021)在《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中国反恐斗争已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通过采取多元化和立体化的综合治理手段,“东突”恐怖主义势力已基本丧失在中国境内的生存空间,反恐形势已发生质的变化。恐怖主义风险最高的中国新疆地区已连续四年多未发生恐怖袭击事件,国家安全稳定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力保障。但是,部分“东突”恐怖主义势力仍在境外开展恐怖主义活动,受多重因素影响,土耳其已成为“东突”恐怖主义势力在境外的大本营和避难中心。“东突”恐怖主义势力在土耳其煽动反华舆论,筹措发展资源,扩大组织规模,集中训练恐怖活动人员,遥控指挥实施恐怖袭击。“东突”恐怖主义势力长期盘踞在土耳其,使中国无法从根源上铲除这一“毒瘤”。因此,与土耳其推进和深化反恐合作,对中国进一步开展反恐斗争和打击“东突”恐怖主义势力,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为限制“东突”恐怖主义势力在土耳其的活动与发展,中国与土耳其开展的反恐合作已启动多年,但是取得的成效不佳,缺乏实质化进展,亟需在多个关键环节进行突破。近年来,随着中国与土耳其关系的提升,政治互信日益增强,在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两国打击“东突”恐怖主义势力和推进反恐合作的共识也在逐步深化。因此,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面临重大机遇。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在论述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的历史演进和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中国与土耳其开展反恐合作的战略价值、内外环境和制约因素,并提出推进和深化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的具体对策。本研究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包括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方法、相关理论和研究框架等内容。第二章为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的演进和发展,详细梳理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的历史演进,共经历了起源阶段、探索阶段、发展阶段和深入阶段。总结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具有的发展特征,主要包括进程阶段性、立场反复性、合作复杂性和目标长期性。第三章为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的战略价值,深入剖析开展反恐合作对中国与土耳其以及维护地区和全球安全稳定的重要意义。第四章为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的内外环境,客观分析推进反恐合作具有的可行性。第五章为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伊斯兰国”和“东突”等恐怖主义发展因素,缺乏互补性的反恐合作需求、存在差异化的反恐合作目标以及不确定和不统一的反恐标准等双方利益因素,美国和欧盟各国对“东突”恐怖主义势力的态度等国际力量因素。第六章为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的推进和深化,提出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实践性的对策,包括巩固反恐合作共识,夯实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根基;完善反恐合作机制,提升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效率;优化反恐合作环节,拓宽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范围;加快推进全面合作,实现中国与土耳其关系发展突破等内容。

蒋欣欣[2](2018)在《中国“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变迁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新闻报道的框架分析(1949-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已有研究认为,新闻媒体上的“第一夫人”新闻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第一夫人”的公共活动及其所展现的国家形象,也可以反映新闻媒体的建构方式和意图。本文采集《人民日报》1949-2018年关于中国“第一夫人”的新闻报道,以框架理论为研究方法论,以内容分析法为研究方法,从高、中、低三个层次对中国“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及其变迁做了研究。研究发现:(1)中国官媒重视“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建构,其媒介形象变迁呈现两个主要特征。一是报道数量方面,呈现出“n”形、“N”形和“M”形特征,“M”形特征还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二是报道方式方面,中国“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实现从“脸谱式”刻画到“生动式”呈现转变,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和中国政治发展新时代,彭丽媛的“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更为丰富、立体和生动。(2)中国“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主要通过报道议题与报道框架表现。中国“第一夫人”独立参加公共活动时,其报道议程主要集中在社会公益和文化艺术等相关事务;此外,陪同性框架是建构中国“第一夫人”媒介形象的主要框架,政策性框架、礼仪性框架和义务性框架居于次要位置。(3)彭丽媛时期媒介形象的框架在不变中有变,此阶段形成中国“第一夫人”热,媒介形象全面体现在“量”、“质”、“议题”、“框架”等角度。彭丽媛时期的“第一夫人”报道总量、年均报道量都达到历史最高值,将“第一夫人”作为报道主要对象的新闻报道占比远远高于其他“第一夫人”,此时期政治外交议题有所下降,社会公益和文化艺术议题大幅度提升,陪同性框架占比减少,义务性和礼仪性框架占比明显提升。中国第一夫人媒介形象遵循了世界通行框架,但也突出了自己的政治风格和文化色彩。研究发现媒介形象所反映的“第一夫人”活跃程度与国家发展和政治运行有关,文化差异是导致中国“第一夫人”媒介形象与他国同中有异的重要因素,个人魅力和时代背景促成了彭丽媛引发中国“第一夫人”热。研究认为要重视“第一夫人”在与最高领导人角色互补、提升国家软实力、对女性的示范等方面的作用,建议在塑造“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时将要根植于本土传统文化,也要做好跨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要积极推进“‘第一夫人’外交”的制度化,给予“第一夫人”更多自主空间。

蒋静飞[3](2018)在《中阿合作论坛与21世纪中阿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4年1月正式成立的“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简称“中阿合作论坛”),是推动中阿关系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这个多边合作机制的创立,标志着中阿关系步入机制化建设的新阶段,也为我们研究21世纪中阿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中阿合作论坛”的设立是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着眼于中阿关系长远发展的重大举措,在全球化日益凸现的新时期极具战略意义。论坛成立至今已有14年的历史,在运行过程中,机制建设逐步完善,紧贴不同时期中阿双方的不同需求,为中阿政治、经济、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框架。可以说,“中阿合作论坛”是服务于中阿关系发展的综合性平台,对于中阿务实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指导和推进作用。21世纪以来,中阿友好关系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成为“南南合作”的一个典范。本论文以“中阿合作论坛”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法、文本分析法、案例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对“中阿合作论坛”成立前中阿关系的历史与现实、论坛成立的背景和过程、论坛主要相关文件、论坛机制及相关活动、中阿合作模式与阿拉伯国家和其他国家合作模式的异同等进行全景式考察,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维度对21世纪中阿关系的发展做全面、综合的研究与评估,以期得出客观、科学的结论。本论文由绪论、正论五章和结语构成。绪论部分主要讲述选题意义,简述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主要的创新点与难点、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正文部分的第一章回顾了“中阿合作论坛”的缘起和创立。“中阿合作论坛”的成立,是新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传统友谊的历史积淀,是对21世纪初变幻多端的国际形势的积极应对,是中阿相互多样化利益诉求的现实选择。成立“中阿合作论坛”的设想最早源于阿方,但得到中方积极回应,同意“分阶段、有步骤地建立‘中阿合作论坛’”。最后在阿方草案基础上,各自拟订了文件草案。在中阿双方的共同努力和筹备下,“中阿合作论坛”于2004年1月30日正式成立。第二章主要研究“中阿合作论坛”的机制建设。“中阿合作论坛”在14年的发展过程中,正规化、机制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以部长级会议为引领机制,以高官委员会为执行机制,以中阿企业家大会、专题经贸研讨会、中阿能源合作大会、中阿关系暨中阿文明对话研讨会、中阿友好大会、中阿互办文化节、中阿新闻合作论坛、高教与科研研讨会、环境保护合作等十余个定期或不定期的合作机制为协同机制的框架。本章对这些机制进行分类,分析论坛的主要会议文件、介绍论坛机制的相关活动,并对论坛的机制成效进行评估,分析其特点及局限,同时阐述外界对其评价。第三章主要研究“中阿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阿关系的迅速发展。自论坛成立以来,推动中阿关系经历了三次飞跃:2004年论坛成立之际,首届部长级会议确立了中阿“平等、全面合作的新型伙伴关系”;2010年“中阿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宣布中阿关系升级为“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中阿战略合作关系”;2014年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一带一路”构想正式纳入中阿合作的议题,中阿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契机,推进构建互利互惠、共谋发展的“命运共同体”。本章对论坛成立后中阿关系的三个阶段,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做客观、全面的分析和研究。第四章主要从比较的视角,通过案例分析法,对当前阿拉伯国家参与的国际合作机制类型进行研究并阐明其对中阿合作机制建设的启示。本章把当前阿拉伯国家参与的国际合作机制分为阿拉伯联盟参与的整体合作机制、阿拉伯地区区域组织参与的局部合作机制、阿拉伯世界特定国家的对外合作机制这三大类,并列举典型案例对这三类合作机制进行分析,通过与中国对阿合作机制的对比,分析各自特点,揭示其对中阿合作机制建设的启示。第五章主要研究“中阿合作论坛”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中阿关系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揭示“中阿合作论坛”的建设要深化战略、突出创新、务求实效,并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抓住时代主题,提升合作效能。

侯宇翔[4](2017)在《“一带一路”下中国—伊合合作参与全球治理的路径》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与伊合组织的交往呈现起点高、渠道多元以及共同参与全球治理的主要特征。双边交往包括官方和民间两个渠道,但官方交流明显更为主要,民间交流一方面受官方的指导,另一方面规模也十分有限。"一带一路"提出后,中国与伊合组织的合作交流迎来重要的战略机遇,主要是基于"丝绸之路"与穆斯林民族的天然资源、中国与伊斯兰国家精神文化和发展需求的互适性两个方面。中国和伊斯兰国家之间的关系历史悠久,中国同伊合组织交往和谐,但双方的挑战还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观念和利益两个方面。观念上,伊斯兰国家将中国定位为"超级大国",对中国在很多方面抱有极高的期待,西方炮制的"中国威胁论"和"伊斯兰恐惧症"在双方之间互有负面影响。利益上,双方基于对各自政治、经济利益的考量,存在触碰对方政治底线的可能。对中国而言,伊斯兰国家之间的巨大差异也是中国和伊合组织开展共治路径探索的重要挑战。

侯宇翔[5](2017)在《伊斯兰合作组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对象是伊斯兰合作组织(原称伊斯兰会议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伊斯兰国家多边关系发展平台。本文主要研究伊合组织作为国际组织、国际关系行为体及全球治理主体的三重角色的适应进程、成效评估及其对国际体系转型、全球治理失灵尤其是对全球难题治理的作用及其意义。本文从阿拉伯-伊斯兰话语体系下的联盟理念与国际组织的相关理论切入,探讨伊斯兰合作组织的理论化内涵及其制度适应能力,进而分析伊合组织成立的内外动因,在应对国际体系转型与全球治理失灵的现实挑战中的日渐务实,以及“一带一路”为中国与伊合组织构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所提供的重大现实机遇。亦即,通过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分析维度,探索伊合组织的发展及其转型的现实逻辑;分析主权国家与伊合组织关系发展中的经验与不足、评估主要大国对伊合组织的政策立场与利益考量等;分析伊合组织参与全球治理的理念、机制、项目及其成效评估等;探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与伊合组织共同治理全球难题的切实路径及其现实意义。本文的章节安排为:核心概念、相关理论及阐释框架,伊合组织的成立、发展及其转型,伊合组织与大国关系、伊合组织与全球治理、“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伊合组织与中国共治全球难题的路径及其意义等共计七章,旨在回应国际组织与国际体系转型、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中国与伊合组织共治全球难题的路径等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进而形成了自成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

陈曦[6](2015)在《利比亚新政权对外关系及中国—利比亚关系发展》文中指出2011年利比亚国内局势经历剧烈动荡,在西方国家联合军事行动下,卡扎菲政权被武力推翻,利比亚结束了长达42年的强人统治,建立了新生政权。为进一步巩固自身执政根基,推进新生利比亚的政治过渡和经济重建进程,利比亚新政权采取一系列外交政策举措,广泛开展同世界各国的交往和合作,重新融入国际社会。当前,利比亚新政权的外交政策总体呈现多元务实风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重视构建同美国的政治、经贸往来,争取美国对利比亚新政权的政治支持;二是重塑和拓展与法国、意大利、英国等欧洲传统关系国的经贸合作;三是广泛开展同本地区阿拉伯国家及非洲国家的开展友好交往,改善自身国际形象,加大地区事务参与度,提升自身存在感和影响力;四是积极开展同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友好关系,平衡多元发展对外交往。通过上述努力,利比亚新政权有效改善了外部总体大环境,恢复并进一步加强了同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政治、经贸联系,广泛建立起同第三世界国家及新兴市场国家的友好交往,并且通过一系列外交行动,进一步促进利比亚的政治过渡和经济社会重建进程。中利两国有着传统的友好关系。两国建交以来,双边关系总体发展顺利。利比亚新政权建立后,积极致力于同中国发展友好关系。利比亚新政权的多元务实外交政策对中利关系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中利关系也由此不断改善,双方各领域合作持续推进。尽管当前利比亚局势仍就动荡,但利比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我国应着眼长远,重视发展对利关系,并在发展这一关系中注意“以义为先,义利并举”,为两国关系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本文旨在对利比亚新政权建立后展开的外交活动及推行的外交政策进行总结和梳理,分析利比亚新政权外交的特点,中利关系发展情况以及利比亚新政权外交对中利关系影响等,最后本文结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以来,提出的一系列外交工作新政策、新理念,提出未来一段时间对中利关系发展几点体会和建议。

张旗[7](2015)在《变革的中国与人道主义干预》文中指出人道主义干预是冷战后国际政治的一个突出现象。中国对这一问题的反应有一些变化。作者从中国外交理念、人道主义干预规范和国家利益三个维度来解析这种变化。冷战结束以来,这三个维度的因素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它们在特定时空下的交错互构塑造了中国的行为逻辑,由此导致中国对人道主义危机的反应迥然不同。具体而言,当危机涉及中国核心或重大利益时,中国将扞卫自身利益,反对强制干预。如果不涉及核心或重大利益,中国将采取灵活的应对政策:在人道主义干预规范认可度高的阶段,中国倾向于遵循国际规范行事;在干预规范认可度低的阶段,倾向于从自身外交理念出发设定立场。中国外交理念从"韬光养晦"、"负责任大国"到"奋发有为"的转变,对其在人道主义危机中的行为方式和介入力度产生了直接影响。

张吉军[8](2014)在《当代中国外交理念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外交理念既是外交实践的产物,也是外交实践的指导。外交理念充分体现着一国与他国、一国与世界的外交关系。这种体现反映着主权国家对于国家利益、权力、地位等诸多关系方面的认识与定位,包含着主权国家对其外交动力、外交目的、外交手段等诸多根本问题的深刻思考,同时深刻表征着主权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和历史文化传统。外交理念规定了指导国家外交工作的价值原则,影响乃至决定着国家的外交战略及其政策选择,对外交谋划和外交实践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对于我国而言也是如此。以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在新中国成立60多年的外交实践中积累、形成并发展了一系列外交理念,包括"独立自主"、"和平共处"、"和平发展"、"和而不同"、"和谐世界"、"互利共赢"和"命运共同体"等,指导着中国外交在扞卫国家利益,伸张国家正义,转变外交模式和提高外交能力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从外交理念的视角对中国外交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的文本并不太多,而对于当代中国外交理念发展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总结新中国外交的历史发展脉络,帮助我们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更好地面向中国外交的未来。基于此,本文运用文本解读法、历史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等研究当代中国外交理念的发展。外交理念反映着一国在利益关系方面的价值取向,体现了该国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而具体的外交理念则主要包括对于世界的认识、对于自身的定位以及对于如何处理与其他国家关系方面的诸多思考。当代中国外交理念发展的理论依据包括:一、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即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判断转变为改革开放以来"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过程;二是对世界格局的判断。中国领导人经历了从"两大阵营"、"三个世界"、"多极化"直到"和谐世界"的转变过程。三是自我认知的判断。从毛泽东时代强调"社会主义"到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领导人认为应该充分运用资本主义国家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这一特定阶段所取得的各种文明成果,实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目的。外交理念关注一国如何处理好下列几个方面关系的重要性:一是为人类社会做贡献与实现和维护本国国家利益的关系。中国主张将自身的发展同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各国应该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来决定自己的立场和制定政策。二是大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问题。提出"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的中国外交新布局。三是国家外交和党际交往关系。提出了"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加强党际联系和交往的原则。四是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之间的关系。提出应该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在实现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实现各国之间的互利合作。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形成和发展了一系列外交理念,特别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国领导集体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提出了一系列对外工作的新理念,包括建立"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理念,"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理念,使中国外交具有了崭新的形象。当代中国外交理念形成的的思想渊源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因素两个方面。在外交理念变化发展的原因问题上,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来综合加以分析。当代中国外交理念发展在国际方面的原因是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和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国内方面的原因则包括中国对国家利益的考量和对中国对外开放的实践进程。外交实践与外交理念之间相辅相成。在未来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外交必将发挥更加重要和更富有成效的作用,如国际多极格局与国际体系的构建和巩固、战略思维的引领和大国责任的担当等。中国将提出何种对外政策,如何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以及提出何种世界观、时代观、利益观等将会考验未来的中国外交,检验中国外交的勇气和创造力。外交理念不仅能够解释某个特定阶段中国实行具体外交政策的原因,而且据此可以对未来中国外交的发展予以研判,因为外交理念是融合了某种价值判断的产物。

高雅[9](2013)在《中国共产党与阿拉伯国家政党外交研究》文中认为政党外交作为国家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国家对外友好关系、树立良好国家形象及维护国家利益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开展党的对外交往活动,通过开展政党外交,中国共产党不但提高了自身执政能力,而且为国家外交的拓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突破意识形态的限制,与更多国家的执政党、参政党以及政党组织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国家外交的各个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阿拉伯国家与中国一贯保持友好的外交关系,在中阿国家外交友好发展的同时,中阿政党外交不断深入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与众多阿拉伯国家政党相继签订友好合作协议,双方逐步建立多领域、全方位、深层次的政党外交关系,成为促进中阿友好关系深入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传统的阿拉伯社会同样面临重大的转型和变革,政党组织作为一支新的政治力量正在阿拉伯社会崛起。把握阿拉伯国家政党的发展方向,积极开展中阿政党外交,对促进中阿友好合作、维护中国在阿拉伯国家的长远利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研究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政党外交的发展进程及其现状,分析中阿政党外交所取得的主要成就与不足之处,并在总结经验与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对应之策。目的在于从中阿政党外交的案例中总结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党外交的方式、规律、特点、经验,塑造和维护中国共产党在阿拉伯国家的良好形象和声誉,推进双方政治互信、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加强同阿拉伯国家互动与合作,维护我国在能源、经济等领域的海外利益。

何腊柏[10](2013)在《中国非洲资源战略面临新挑战》文中研究表明非洲大陆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是中国境外资源合作的主要区位之一。中国外交努力为中非资源合作营造了良好的合作氛围,中非资源合作创造的互利共赢模式使中非资源合作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但中非资源合作战略也饱受国际社会的非议和责难,汹涌而来的北非"茉莉花革命"浪潮,更使得中国企业非洲资源合作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二、卡扎菲会见唐家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卡扎菲会见唐家璇(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1.1 关于土耳其的研究现状
        1.3.1.2 关于反恐合作的研究现状
        1.3.1.3 关于中国与土耳其关系的研究现状
        1.3.1.4 关于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的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2.1 在土耳其外交关系和对外政策方面
        1.3.2.2 在土耳其库尔德问题和“库尔德工人党”方面
        1.3.2.3 在地区和全球反恐合作方面
        1.3.2.4 在中国与土耳其关系方面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跨学科研究法
        1.4.3 学术访谈法
    1.5 相关理论
        1.5.1 合作论
        1.5.2 国家利益论
        1.5.3 国家安全理论
    1.6 研究框架
2 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的演进和发展
    2.1 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的历史演进
        2.1.1 起源阶段
        2.1.2 探索阶段
        2.1.3 发展阶段
        2.1.4 深入阶段
    2.2 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的发展特征
        2.2.1 进程阶段性
        2.2.2 立场反复性
        2.2.3 合作复杂性
        2.2.4 目标长期性
3 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的战略价值
    3.1 开展反恐合作对中国的战略价值
        3.1.1 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新型国际关系的具体实践
        3.1.2 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根本要求
        3.1.3 参与中东地区安全治理和非传统安全合作的主要内容
        3.1.4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必然选择
        3.1.5 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维护海外利益的重要保障
        3.1.6 打击“东突”恐怖主义势力的根本出路
    3.2 开展反恐合作对土耳其的战略价值
        3.2.1 强化与中国外交关系的核心基础
        3.2.2 深化与中国经济合作的关键前提
        3.2.2.1 土耳其国内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3.2.2.2 土耳其与中国贸易不平衡加剧
        3.2.3 维护国内政治和社会安全稳定的有效手段
        3.2.4 改善国际形象和提升影响力的正确途径
4 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的内外环境
    4.1 国际环境
        4.1.1 中东地区力量格局转变为开展反恐合作提供战略契机
        4.1.2 多元化的国际合作机制为开展反恐合作提供平台保障
        4.1.3 世界各国的反恐立场为开展反恐合作提供舆论支持
    4.2 国内环境
        4.2.1 中国境内恐怖主义风险显着降低
        4.2.1.1 预防打击恐怖主义
        4.2.1.2 开展去极端化治理
        4.2.1.3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4.2.2 土耳其外交政策转变趋势日益明显
        4.2.2.1 以更加积极自主的态度参与地区和全球事务
        4.2.2.2 以更加丰富灵活的方式强化亚太区域的合作
        4.2.3 中国与土耳其不断深化多领域的合作
        4.2.3.1 经济领域合作
        4.2.3.2 人文领域合作
        4.2.3.3 其他领域合作
5 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的制约因素
    5.1 恐怖主义发展因素
        5.1.1 “伊斯兰国”的发展变化
        5.1.1.1 调整武装活动策略,改变恐怖袭击方式
        5.1.1.2 拓展外部发展空间,寻求多方势力合作
        5.1.1.3 积极开展跨国“圣战”,策划实施“回流”渗透
        5.1.2 “东突”恐怖主义势力的发展变化
        5.1.2.1 以土耳其为政治和发展中心
        5.1.2.2 以土耳其为指挥和活动中心
    5.2 双方利益因素
        5.2.1 缺乏互补性的反恐合作需求
        5.2.2 存在差异化的反恐合作目标
        5.2.3 不确定和不统一的反恐标准
    5.3 国际力量因素
        5.3.1 美国因素
        5.3.1.1 土耳其与美国的关系
        5.3.1.2 美国对“东突”恐怖主义势力的政策
        5.3.2 欧盟因素
        5.3.2.1 土耳其与欧盟的关系
        5.3.2.2 欧盟对“东突”恐怖主义势力的政策
6 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的推进和深化
    6.1 巩固反恐合作共识,夯实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根基
        6.1.1 坚持打击恐怖主义
        6.1.2 坚持反对干涉他国内政
        6.1.3 坚持反对反恐“双重标准”
    6.2 完善反恐合作机制,提升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效率
        6.2.1 加强反恐问题磋商交流机制建设
        6.2.2 充分发挥上海合作组织的平台价值
        6.2.3 争取第三方国家对反恐合作的支持
    6.3 优化反恐合作环节,拓宽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范围
        6.3.1 强化反恐情报交流共享
        6.3.2 协调开展网络信息监管
        6.3.3 探索反恐怖融资合作渠道
        6.3.4 促进去极端化治理交流
        6.3.5 推动引渡合作取得新进展
    6.4 加快推进全面合作,实现中国与土耳其关系发展突破
        6.4.1 持续增进政治互信
        6.4.2 破解经济合作瓶颈
        6.4.3 丰富人文交流形式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2)中国“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变迁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新闻报道的框架分析(1949-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2.1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1.2.2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2 理论述评与研究命题
    2.1 “第一夫人”与国家形象
    2.2 媒体与政治人物形象构建
    2.3 “第一夫人”的报道框架与议程
    2.4 中国政治文化环境与“第一夫人”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法论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对象与样本获取
    3.4 编码规则
        3.4.1 高层次编码规则
        3.4.2 中层次编码规则
        3.4.3 低层次编码规则
    3.5 研究过程与分析工具
4 高层次研究结果
    4.1 “第一夫人”报道数量呈现“N”“N”和“M”特征
    4.2 “第一夫人”报道主要对象
        4.2.1 横向:报道主要对象“是‘第一夫人’”占比较低
        4.2.2 纵向:“第一夫人”单独报道比例呈总体上升趋势
5 中层次研究结果
    5.1 “第一夫人”报道议题
        5.1.1 横向:报道议题主要集中在政治外交领域
        5.1.2 纵向:彭丽媛时期所有报道议题比例均高于其他时期
    5.2 “第一夫人”报道框架
        5.2.1 横向:陪同性框架在报道框架中占主导地位
        5.2.2 纵向:彭丽媛时期义务性和礼仪性框架占比明显提升
    5.3 报道主要对象、报道议题、报道框架的交叉分析
6 低层次研究结果
    6.1 报道高频词分析
        6.1.1 主要运用陪同性框架建构“第一夫人”媒介形象
        6.1.2 陪同性框架在政治外交议题中具有差异化表现
        6.1.3 陪同性框架在王光美时期有四种特殊表现形式
    6.2 中心词社会网络分析
        6.2.1 中国“第一夫人”单独参与社会公益和文化艺术活动
        6.2.2 “第一夫人”依附于最高领导人开展独立活动
        6.2.3 “第一夫人”独立参与的活动带有女性符号特性
7 研究结论与讨论
    7.1 研究结论
        7.1.1 中国官媒历来重视“第一夫人”媒介形象建构
        7.1.2 中国“第一夫人”媒介形象的呈现逐步“生动化”
        7.1.3 中国“第一夫人”独立承担社会公益和文化艺术事务
        7.1.4 陪同性框架是中国“第一夫人”媒介形象的主框架
        7.1.5 彭丽媛时期形成中国“‘第一夫人’热”
    7.2 研究讨论
        7.2.1 中国“第一夫人”媒介形象建构的政治因素
        7.2.2 中国“第一夫人”媒介形象建构的文化因素
        7.2.3 新时代“‘第一夫人’热”的个人和时代因素
    7.3 研究启示与建议
        7.3.1 研究启示
        7.3.2 研究建议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新中国历任国家主席和夫人*
    C.《人民日报》中国“第一夫人”报道样本及编码

(3)中阿合作论坛与21世纪中阿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四、研究方法
    五、结构安排
第一章 “中阿合作论坛”的缘起与创立
    第一节 新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传统友谊是论坛建立的历史背景
        一、相互理解和尊重,维护彼此的核心利益
        二、从单一援助到多样化合作,经贸关系发展迅速
    第二节 21世纪初复杂的国际形势是论坛建立的时代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发展对国家间交往方式提出新要求
        二、新世纪中东局势的急剧变化是中阿关系进一步深化的推手
    第三节 中阿双方的多样化需求是论坛建立的现实背景
        一、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需求
        二、阿拉伯国家对中国的需求
    第四节 “中阿合作论坛”的筹备与创立
    小结
第二章 “中阿合作论坛”的机制建设
    第一节 引领机制:部长级会议
    第二节 执行机制:高官委员会
    第三节 协同机制:其他合作机制
        一、经贸能源类合作机制
        二、人文交流类合作机制
        三、可持续发展类合作机制
    第四节 “中阿合作论坛”的机制评估
        一、“中阿合作论坛”的外交类型
        二、历届部长级会议的意义及成绩
        三、“中阿合作论坛”的机制特点
        四、“中阿合作论坛”机制的局限性
        五、外界对“中阿合作论坛”的评价
    小结
第三章 “中阿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阿关系的发展
    第一节 中阿新型伙伴关系:2004~2009年
        一、高层交往互动频繁,政治互信不断加强
        二、经济关系高速发展、合作机制日趋完善
        三、借力论坛框架平台,文化交流不断扩大
        四、加强国际事务合作,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第二节 中阿战略合作关系:2010~2013年
        一、理性应对中东变局,稳妥推进政治关系
        二、经贸关系逆势增长,合作平台愈加完善
        三、文化交往有序开展,深度广度不断扩大
    第三节 中阿“命运共同体”(2014年~至今)
        一、战略互依逐步提升,政治互信全面加深
        二、“一带一路”当为契机,经济务实合作提质增效
        三、文化交流实力推进,民间参与稳步提升
    小结
第四章 当前阿拉伯国家参与的国际合作机制及对中阿合作机制建设的启示
    第一节 阿拉伯联盟参与的整体合作机制
        一、阿拉伯—印度合作论坛
        二、阿拉伯—日本经济合作论坛
        三、阿拉伯联盟参与的其他整体合作机制简要介绍
    第二节 阿拉伯地区区域组织参与的局部合作机制
        一、西地中海“5+5对话”机制
        二、美国—海合会战略合作论坛
    第三节 阿拉伯世界特定国家的对外合作模式
    第四节 对中阿合作机制建设的启示
    小结
第五章 新时代“中阿合作论坛”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中阿关系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当前形势下中阿合作面临的机遇
        二、当前形势下中阿合作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指导下的“中阿合作论坛”建设
        一、新气象
        二、新期待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一览表
附录二: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高层领导交往统计表(2004~2017年)

(5)伊斯兰合作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国外研究综述
    第二节 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本文研究题旨
第一章 基础理论阐释
    第一节 核心概念解读
        一、“伊斯兰”:宗教概念
        二、“乌玛”:社群概念
        三、“舒拉”:协商概念
        四、“哈里发”:代治概念
    第二节 相关理论解析
        一、阿拉伯-伊斯兰话语体系中的联盟理论
        二、西方话语体系中的联盟理论
        三、全球治理理论
    第三节 基本研究框架
        一、研究的基本逻辑
        二、研究的技术路线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伊斯兰合作组织的成立
    第一节 伊合组织成立的背景
        一、外部因素
        二、内部因素
        三、导火索
    第二节 伊合组织成立的过程
    第三节 伊合组织成立的意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伊斯兰合作组织的发展
    第一节 伊合组织规模的扩展
    第二节 伊合组织机构的完善
    第三节 伊合组织功能的突破
        一、永恒议题:巴以问题
        二、主要关注:安全议题
        三、成效凸显:经济议题
        四、关键环节:社会议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伊斯兰合作组织的转型
    第一节 伊合组织转型的背景
        一、“尼亚美计划”
        二、“利雅得决议”
        三、“特别专家小组计划”
        四、“国际政府专家小组”
        五、“爱森哲计划”
    第二节 伊合组织转型的过程
        一、转型的初始阶段
        二、转型的深化阶段
    第三节 伊合组织转型的意义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伊斯兰合作组织与大国关系
    第一节 伊合组织与主要成员国的关系
        一、沙特:伊斯兰盟主的追逐者
        二、伊朗:议题政治化的推动者
        三、巴基斯坦:自我安全的保卫者
        四、土耳其:“桥梁”作用的深化者
    第二节 伊合组织与美国的关系
    第三节 伊合组织与俄罗斯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伊斯兰合作组织与全球治理
    第一节 伊合组织参与全球治理理念的形成
    第二节 伊合组织参与全球治理机构的完善
        一、伊斯兰首脑会议
        二、外长会议
        三、秘书处
        四、其他平行机构
        五、其他下属机构
    第三节 伊合组织参与全球治理成效的评估
        一、中东和平:传统安全治理的核心话题
        二、经贸合作:全球经济治理的显效话题
        三、反恐与对抗“伊斯兰恐惧症”:非传统安全治理的紧迫话题
    本章小结
第七章“一带一路”下中国与伊斯兰合作组织的合作
    第一节 中国与伊合组织友好交往的历史
    第二节 中国与伊合组织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一带一路”下的中国与伊合组织合作的机遇
        二、“一带一路”下的中国与伊合组织合作的挑战
    第三节“一带一路”下中国-伊合共治全球难题的路径选择
    本章小结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6)利比亚新政权对外关系及中国—利比亚关系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目的和选题意义
    二、 国内外对利比亚研究情况及有关文献概述
    三、 论文架构和研究分析方法
第一章 利比亚新政权的对外关系
    第一节 利比亚新政权的诞生
    第二节 利比亚新政权所处的外交环境
    第三节 利比亚新政权的对外政策及目标
    第四节 利比亚新政权外交决策机制
第二章 利比亚新政权的多元务实外交
    第一节 积极构建与美国的信任关系
    第二节 打造同欧洲各国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
    第三节 在相互尊重和互不干涉内政基础上发展同本地区国家的关系
    第四节 拉近同新兴经济体的友好交往
    第五节 不断丰富的多边外交与国际互动
第三章 中利关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利关系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中利关系的现实发展
第四章 利比亚新政权外交特点及对中利关系的影响
    第一节 利比亚新政权的外交特点
    第二节 利比亚新政权外交政策对中利关系的影响
    第三节 对发展中利关系的政策建议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中文着作
    中文期刊文章
    中文网站资料
    外文着作及期刊
    外文网站资料
致谢
附件

(7)变革的中国与人道主义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回顾与分析逻辑
三理念变革、规范演进与国家利益
    (一)中国外交理念的变革
    (二)人道主义干预理念与实践的演变
    (三)中国全球角色/利益的形成
    (四)三重视角下中国的行为逻辑
四历史比较视野下的人道主义干预
    (—)从波黑危机到科索沃危机
    (二)从达尔富尔危机到缅甸危机
    (三)从利比亚危机到叙利亚危机
五结论

(8)当代中国外交理念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问题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研究设计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与不足
    五、论文基本结构
第一章 外交理念研究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依据
    一、外交理念研究的基本概念
        (一) 外交
        (二) 国际关系
    二、外交理念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 时代主题观
        (二) 世界格局观
        (三) 自我认知观
第二章 当代中国外交理念形成的思想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思想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关系思想
        (二) 列宁的外交思想
    二、中国传统文化因素
        (一) 维护大一统天下秩序的道德主义和谐观
        (二) "和"的思想
        (三) 推崇王道,反对霸道的思想
        (四) "言而有信"的思想
第三章 当代中国外交理念发展的实践依据
    一、毛泽东时期的中国外交实践
        (一) 毛泽东时期中国外交的时代观、格局观和认知观
        (二) 毛泽东时期的中国外交实践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实践
        (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时代观、格局观和认知观
        (二)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实践
第四章 当代中国外交理念的发展
    一、"独立自主"
        (一) 毛泽东时期的"独立自主"外交思想
        (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领导人的"独立自主"外交思想
    二、"和平共处"
        (一) "和平共处"的孕育和诞生
        (二) "和平共处"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
    三、"和平发展"
        (一) 毛泽东时期关于"和平与发展"的思想
        (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领导人关于"和平与发展"的思想
    四、"和而不同"
        (一) "和而不同"外交理念的内涵
        (二) "和而不同"理念的外交践行
    五、"和谐世界"
        (一)"和谐世界"外交理念的提出及基本含义
        (二) "和谐世界"理念的外交践行
    六、"互利共赢"
        (一) "互利共赢"外交理念的提出
        (二) "互利共赢"理念的外交践行
    七、"命运共同体"
        (一) "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本质含义
        (二) "命运共同体"新理念的外交践行
第五章 当代中国外交理念变化发展的原因
    一、国际方面的原因
        (一) 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
        (二) 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变化
    二、国内方面的原因
        (一) 中国的国家利益考量
        (二) 中国的对外开放实践
第六章 当代中国外交理念发展展望
    一、新时期中国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 新时期中国外交面临的机遇
        (二) 新时期中国外交面临的挑战
    二、当代中国外交理念与中国外交形势
        (一) 当前国际形势述评
        (二) 外交理念与未来中国外交政策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中国共产党与阿拉伯国家政党外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辞
摘要
导论
第一章 政党外交综述
    第一节 关于“政党外交”的理论阐释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的历史回顾
第二章 中阿政党外交的发展进程
    第一节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中阿政党外交
    第二节 改革开放之后的中阿政党外交
    第三节 二十一世纪的中阿政党外交
第三章 中阿政党外交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阿政党间的政治交流
    第二节 中阿政党间的经济交流
    第三节 中阿政党间的文化交流
第四章 中阿政党外交的绩效评估
    第一节 中阿政党外交的主要成就
    第二节 中阿政党外交的不足之处
    第三节 关于中阿政党外交的几点思考
结语
附 2003 年——2009 年中国共产党与阿拉伯国家政党交往事记
参考文献
附录

(10)中国非洲资源战略面临新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非洲资源合作成果斐然
    1.非洲是中国外交的重要舞台
    2.中非合作论坛强力推进中非经济贸易和资源合作关系的发展
    3.中国靠平等互利赢得非洲国家的信任
非洲合作路漫漫其修远兮
    1.中国非洲资源战略引起西方国家的不安

四、卡扎菲会见唐家璇(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研究[D]. 王一帆.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1(12)
  • [2]中国“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变迁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新闻报道的框架分析(1949-2018)[D]. 蒋欣欣. 重庆大学, 2018(04)
  • [3]中阿合作论坛与21世纪中阿关系研究[D]. 蒋静飞.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11)
  • [4]“一带一路”下中国—伊合合作参与全球治理的路径[J]. 侯宇翔. 新丝路学刊, 2017(01)
  • [5]伊斯兰合作组织研究[D]. 侯宇翔.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7(01)
  • [6]利比亚新政权对外关系及中国—利比亚关系发展[D]. 陈曦. 外交学院, 2015(11)
  • [7]变革的中国与人道主义干预[J]. 张旗.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5(04)
  • [8]当代中国外交理念发展研究[D]. 张吉军. 兰州大学, 2014(06)
  • [9]中国共产党与阿拉伯国家政党外交研究[D]. 高雅.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03)
  • [10]中国非洲资源战略面临新挑战[J]. 何腊柏. 世界有色金属, 2013(01)

标签:;  ;  ;  ;  ;  

卡扎菲会见唐家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