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氮对遗传易感大鼠惊厥的影响

一氧化氮对遗传易感大鼠惊厥的影响

一、一氧化氮对遗传性癫痫易感大鼠惊厥发作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冯俊祥[1](2021)在《阿托伐他汀对氯化锂-匹罗卡品大鼠癫痫模型中炎性因子及癫痫发作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癫痫是一种多病因导致的神经系统电-临床综合征,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性因子在机体诸多生理活动乃至病理活动中都发挥着生物学作用。他汀类药物除了调脂外,还有抗氧化应激、抗炎等神经保护作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还具有抗癫痫作用,然而他汀类药物治疗与IL-1β、IL-6和TNF-α水平的相关性及对大鼠癫痫模型各时期的影响均尚不清楚,为此,本研究使用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导的癫痫动物模型,探讨阿托伐他汀对癫痫发作的影响并分析其相关可能机制。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ATV)对SD大鼠氯化锂-匹罗卡品(LI-PILO)癫痫模型的行为学影响,以及与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的相关性,探讨ATV对LI-PILO诱导的癫痫模型是否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并分析其相关可能机制。方法1.通过腹腔注射LI-PILO诱导癫痫模型,使用24小时视频监控系统观察记录实验组(10mg/kg ATV组和50mg/kg ATV组)和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SD大鼠在急性期不同时间点(10min、20min、30min、40min、50min)癫痫发作程度评分,潜伏时间和潜伏期,以及自发性癫痫发作的次数等行为学变化。2.通过腹腔注射LI-PILO诱导癫痫模型,应用ELISA方法检测ATV组及对照组SD大鼠在慢性期血清IL-1β、IL-6、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3.通过腹腔注射LI-PILO诱导癫痫模型,使用尼氏染色方法检测ATV组及对照组SD大鼠在慢性期神经元损伤情况。4.运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来统计分析数据,t检验评估两组间的显着性;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及Bonferroni后检验来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1.在LI-PILO诱导癫痫模型的急性期,相比对照组,10mg/kg和50mg/kg ATV组在不同时间点(20min、30min、40min),癫痫发作级别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和P<0.001)。在急性期,相比对照组,10mg/kg和50mg/kg ATV组均能明显延长癫痫发作的潜伏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在潜伏期,相比对照组,10mg/kg和50mg/kg ATV组均能延长癫痫发作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5)。在慢性期,相比对照组,10mg/kg和50mg/kg ATV组均能减少自发性癫痫的发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01)。2.在LI-PILO诱导癫痫模型的慢性期,相比对照组,应用10mg/kg ATV组和50mg/kg ATV实验组IL-1β、IL-6、TNF-α炎症因子较对照组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01)。3.在LI-PILO诱导癫痫模型的慢性期,相比对照组,10mg/kg和50mg/kg ATV实验组有更多神经元存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炎性因子表达来发挥神经元保护作用减轻LI-PILO诱导癫痫模型中癫痫发作。

廖现秋[2](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定痫丸治疗癫痫的作用机理》文中指出目的:定痫丸广泛应用于治疗癫痫,具有不错的临床疗效,但其药理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运用系统且全面的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探索定痫丸治疗癫痫的的主要活性成分、靶点及其作用机制,为今后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新的线索,丰富定痫丸治疗癫痫的理论依据。方法:利用ETCM数据库、TCMID数据库及Sym MAP数据库收集定痫丸中18味中药的化合物,并通过FAFdrugs4数据库、STITCH数据库、Pub Chem数据库进行补充,筛选定痫丸的化合物及作用靶点。通过Dis Ge NET数据库筛选癫痫的作用靶点,并将定痫丸的作用靶点与癫痫的作用靶点通过Venny2.0在线工具获得交集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交集靶点的PPI网路,运用Cyto Scape 3.6.1对交集靶点的PPI网络进行拓扑分析以获取关键靶点。利用Cyto Scape 3.6.1绘制“草药-化合物-靶点”网络图。将获得的PPI网络的关键靶点映射到化合物-靶点网络,再运用拓扑分析进行核心化合物、核心靶点的筛选。利用DAVID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的GO功能富集分析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获取核心靶点的生物功能富集通路,并运用R语言软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利用Cyto Scape 3.6.1将癫痫、定痫丸、核心化合物、核心靶点及通路相关联,探寻定痫丸治疗癫痫的可能潜在机制。结果:定痫丸包含18味中药,一共获取145个化合物及对应的835个靶点。从中筛选出41个定痫丸治疗癫痫的关键作用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Cyto Scape 3.6.1软件筛选出16个核心化合物:月桂酸、腺苷-腺嘌呤核苷、十一烷酸、辛酸、棕榈酸、麦角固醇、麻黄碱、D-伪麻黄碱,麻黄碱,伪麻黄碱、2,4,4’-三羟基查耳酮、异甘草素、3,3’-二甲基槲皮素、甘草素、3’,7-二羟基-4’,6-二甲氧基异黄酮、苦参素、甘草次酸、甘草萜醇。13个核心靶点:PIK3CA、INS、ESR1、TNF、PTK2B、HDAC2、AKT1、AR、ANXA1、HSP90AA1、PPARG、PPARA、NR3C1。核心的生物过程和通路可能包括蛋白质结合、类固醇激素受体活性、受体结合、信号转导、葡萄糖代谢、一氧化氮生物合成过程的正调控、蛋白激酶B信号转导、类固醇激素介导的信号通路、蛋白质复合物、核质、核染色质、细胞表面、质膜、细胞质、m TOR信号、PI3K/Akt通路、Wnt通路、MAPK信号通路、c AMP信号通路、HTLV-I信号通路、细胞凋亡等。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定痫丸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治疗癫痫的机制。(1)结果显示腺苷-腺嘌呤核苷、辛酸、棕榈酸、异甘草素、3’,7-二羟基-4’,6-二甲氧基异黄酮、甘草次酸等为定痫丸的主要有效化合物,推测定痫丸可能通过作用于炎症反应及神经保护作用等的相关机制,发挥抗惊厥作用。(2)PIK3CA、ESR1、TNF、HDAC2、AKT1、ANXA1、PPARG、NR3C1可能是定痫丸在癫痫治疗中调控的重要分子。(3)推测定痫丸主要通过m TOR信号、PI3K/Akt通路、Wnt通路、MAPK信号通路、c AMP信号通路、HTLV-I信号通路、细胞凋亡等通路起到治疗癫痫的作用。

苗苗[3](2021)在《惊厥患儿血清S100B蛋白表达水平分析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儿童惊厥发作后,血清S100B蛋白表达水平的分析及与惊厥患儿脑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在长春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住院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惊厥患儿作为观察组;根据病因分为热性惊厥组157例、癫痫组83例、病毒性脑炎组23例、化脓性脑炎组10例、不明原因抽搐组37例;同时选取同期住院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3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双抗体夹心法和免疫层析法方法对S100B蛋白进行检测,并分析血清S100B蛋白表达水平及与惊厥患儿脑损伤之间的关系。结果:1.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S100B蛋白水平比较,观察组血清S100B蛋白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热性惊厥组中,复杂性热性惊厥血清S100B蛋白水平浓度高于单纯性热性惊厥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热性惊厥组、癫痫组、病毒性脑炎组、化脓性脑炎组、不明原因抽搐组组间血清中S100B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对观察组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惊厥频率≥3次(P=0.000)及惊厥持续时间≥10min(P=0.008)是S100B蛋白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惊厥患儿血清中S100B蛋白的表达水平升高;2.热性惊厥组中,复杂性热性惊厥患儿血清中S100B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单纯性热性惊厥;3.不同病因所致惊厥患儿血清中S100B蛋白水平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4.惊厥频率≥3次(P=0.000)及惊厥持续时间≥10min(P=0.008)是S100B蛋白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高代丽,李江川,季秀娜,刘可春,靳梦[4](2021)在《中药在抗癫痫中的应用及癫痫生物模型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癫痫作为一种常见的脑部神经疾病,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目前治疗癫痫的药物以西药为主,但西药不良反应大,还会出现反弹,加之癫痫的发作机制复杂,西药已无法应对当前国内严峻的癫痫形势。中药是中华民族战胜疾病的有力武器,具有安全、整体调节、不良反应小、易获得等优点,这无疑是抗癫痫药物研发的最好方向。总结了天麻、石菖蒲、钩藤、川芎、丹参、姜黄、全蝎、蜈蚣等25味中药及其抗癫痫作用机制,以及当前用于癫痫研究的盘状网柄菌、秀丽隐杆线虫、黑腹果蝇、斑马鱼、小鼠、大鼠、兔、猫、狗、猴等10种癫痫生物模型,以期为抗癫痫药物的开发和癫痫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帮助。

张诗琦[5](2020)在《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在癫痫模型中的作用及毒性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截至2015年,约有3900万人患有癫痫病。近80%的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在2015年,它导致125,000人死亡,比1990年的112,000人有所增加。癫痫症在老年人中更为常见。在发达国家,婴儿和老年人中最常发生新病例。在发展中国家,由于潜在原因发生频率的差异,在大龄儿童和年轻人中发病更为普遍。到80岁时,约有5-10%的人会无缘无故发作,再次发作的几率在40%至50%之间。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是催化L-精氨酸产生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一种酶。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一氧化氮合酶具有一系列功能,例如调节睡眠觉醒周期,突触可塑性和激素分泌,也有研究发现,一氧化氮合酶在癫痫动物模型的癫痫活动中其水平升高。NOS家族由三种亚型组成:神经元NOS(nNOS,I型);内皮型NOS(eNOS,III型)和诱导型NOS(iNOS的,II型)。NOS在心脏,脑血管调节,免疫调节和神经系统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发现,一氧化氮合酶在癫痫动物模型的癫痫活动中其水平升高;在癫痫病史较长的患者中nNOS上调更为明显,这表明nNOS和癫痫有密切联系。在近期研究中,研究者发现nNOS在不同原因引起的癫痫模型以及患者中,产生了不同的表型和作用,例如,NOS抑制剂可以抑制匹罗卡品(Pilocarpine)诱发的急性边缘性癫痫发作,在患有遗传性原发性全身性抽搐性疾病的成年家禽的脑中发现nNOS的活性要比非癫痫的成年家禽高近2倍。但在自发性癫痫大鼠和匹罗卡品诱导的癫痫模型细胞中nNOS如何变化仍不清楚。nNOS的选择性抑制剂应用NOS抑制剂7-硝基吲唑(7-Nitroindole,7-NI)是一种杂环化合物,可通过与L-精氨酸和四氢生物蝶呤竞争而抑制nNOS。也有大量研究表明,抑制nNOS活性是减少NO/NMDA引起的神经毒性,减弱耐受性和撤消对精神活性药物的有益作用。7-NI在研究可作为保护剂,以防止由兴奋性毒性或神经退行性疾病引起的神经损伤。它可以通过减少氧化应激或减少在这些组织中形成的过氧亚硝酸盐的量起作用。在过去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7-NI可以降低动物中nNOS蛋白的表达。在癫痫的研究中,有学者在实验中应用7-NI作为癫痫的辅助药物,但是其具体机制仍然不明确。在过去的研究中,研究者已经证明氧化应激在癫痫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氧化应激也和癫痫中的炎症有着密切联系,在各种癫痫体内体外模型中,SOD、LDH等指标发生了显着变化,但到目前为止,癫痫氧化应激与nNOS的关系并未阐明。本研究应用Western Blot、细胞培养、免疫荧光和SOD、LDH生化试剂盒揭示了nNOS在癫痫模型中的作用及其毒性机制,揭示一氧化氮合酶可以影响在癫痫模型中的细胞存活率以及氧化应激,为癫痫相关发病机制和抗癫痫药物新靶点的探寻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以及充分的实验依据。研究方法:1.细胞系培养(N2A、SH-SY5Y细胞系)培养将冻存的细胞种子37℃复苏30分钟,倒入具有培养基的培养皿中,每6-12h观察细胞形态。当细胞充满培养皿时,从培养皿中倒出细胞液,慢慢倒入预热的无血清培养基中,并洗三遍。倒入胰蛋白酶3分钟并且是细胞完全浸在酶中,同时观察细胞的状态。待消化完成,立即倒入含有血清的培养基中,停止消化并将液体转移到新的培养液中。取长好细胞,重复细胞传代过程,消化完全后打入2 mL含血清培养液,将细胞液转移至5 mL EP管中封好,离心后取细胞沉淀与900μL牛血清马血清混悬液和100μL冻存液吹打细胞至均匀,转移至细胞冻存管,4℃30分钟,-20℃2小时,-80℃梯度冻存。2.原代海马神经元培养出生2天内新生Wistar大鼠幼崽,麻醉并断头,快速移出大脑,并将其浸入保持在4度的Hank’s液中。在显微镜冰浴状态下迅速解剖海马,取用冷藏的5 mL细胞培养液(Hyclone DME/F-12)清洗海马组织三次。应用1-2mL果胶酶消化海马组织,轻轻吹打1-2次,移出细胞悬液,并用果胶酶再次消化剩余的组织,直到消化完成。将消化后细胞与海马神经元培养液均匀混合并计数进行铺板。24小时贴壁后每隔一天半数体积换液。培养7-9天观察神经元状态后做实验。3.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实验法取出预先准备好的六孔细胞培养板,向每孔中添加150μL细胞裂解液,然后用细胞刮刀均匀地刮擦培养板,直到细胞与裂解物完全混合。静置30分钟,将细胞裂解液吸入加至1.5毫升的EP管中,在4℃下,使用离心机以12,000rpm的速度分离20分钟,将杂质(例如细胞膜细胞器)离心至试管底部,将其上清液移到新的1.5 mL管中。将样品与上样缓冲液4:1混合,然后将其放在样品加热器中10分钟以使蛋白质变性。电泳后运行凝胶,切换至75 V低压电泳后,切换至110 V 1小时。在玻璃板的底部进行标记电泳以停止电泳并除去凝胶。制作一个转移膜三明治,将其放在冰袋中,在黑暗中将大分子300 mA旋转6小时,然后将小分子200 mA润湿90分钟。封闭膜后,孵育来自兔的VGSC亚基一抗和凋亡相关指数一抗,然后使用TBST洗3次,每一次10分钟。孵育山羊抗兔二抗,每次洗涤TBST 3次,每次10分钟。1:1将ECL发光液体配置好,用为发光。4.CCK8(Cell Counting Kit 8)细胞毒性实验重复细胞传代过程,将悬液接种到96孔板中,每孔种细胞,要混合均匀。至细胞贴壁后,按照浓度梯度给药。每孔加入CCK-8试剂,并继续在培养箱中等待2小时左右,然后用酶标仪进行吸光度测定。CCK8细胞存活率实验通过吸光度值按照细胞存活率(%)=[A(加药)-A(空白)]/[A(0加药)-A(空白)]×100%的公式进行计算。5.组织免疫荧光使用腹腔内注射水合氯醛麻醉预处理的大鼠,并向其灌注心脏。首先,注入15ml的生理盐水,然后注入15ml的10%多聚甲醛,直到小鼠的尾巴僵直。之后对大鼠进行断头处理,然后将鼠脑剥出,之后将海马部分剥出,并且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之后,用多聚甲醛将其固定,并在4°C下应用30%蔗糖浸泡过夜,直至其沉入底部,并在摇床上均匀摇晃。第二天将其放在冷冻切片机上,并将切好的脑片平整地放在载玻片上,滴上3%BSA制成的封闭液进行封闭2小时,之后用纸巾或者滤纸吸干。滴下稀释的一抗并将其放在4°C的潮湿箱中过夜,然后第二天用PBST洗涤10分钟,重复三遍,之后均匀滴上荧光二抗和DAPI染色液避光敷两小时,之后用PBST清洗10分钟三次。取出处理过的切片,用甘油覆盖玻片,并通过荧光显微镜拍摄NOS和细胞核的表达。6.细胞免疫荧光培养细胞时每皿铺放一张细胞爬片(WBS),取出处理好的神经元,用4%多聚甲醛固定30分钟,然后用PBS洗涤3次,每次10分钟。用3%BSA封闭溶液封闭30分钟,然后在50μl 4°C湿盒中与300倍稀释的NeuN一级抗体稀释液(Abcam)孵育过夜。第二天,用PBS清洗10分钟,再重复2次,100倍稀释FITC荧光二抗(中杉金桥)50μL敷育两小时。PBS清洗10分钟三次后,DAPI原液染核10分钟,再次重复清洗步骤,取出处理好的细胞爬片,用甘油封片,荧光显微镜拍摄荧光表达情况。7.乳酸脱氢酶(LDH)测试盒、乳酸脱氢酶(LDH)测试盒和丙二醛(MDA)测定试剂盒检测细胞样品的预处理:先用胰蛋白酶消化细胞,或者用细胞刮刀刮擦细胞,以1000 rpm离心10分钟,并在室温条件下,然后丢弃上清液并保留细胞沉淀。向细胞沉淀中加入0.5-1ml PBS,轻轻上下倒置以混合。在室温下以1000 rpm离心培养液10分钟。丢弃上清液并留下细胞沉淀。然后使用功率为300W的超声细胞破碎器,每次超声3至5秒,间隔30秒,重复4至5次以获得悬浮液。之后,按照说明进行配比。充分混合,在室温下440nm下放置3分钟,用双蒸馏水调节1cm的光直径,并测量每个管的吸光度。使用计算公式进行计算。8.统计分析根据免疫印迹实验分别将其PVDF膜成像灰度值转换成标准化比值。应用GraphPad 7.0软件绘制对照组,匹罗卡品模型组,NOS抑制剂加药模型组和NOS抑制剂加药组,使用ImageJ计算免疫荧光的光密度值。使用SPSS软件评估数据的差异的意义,统计方法主要为t检验和方差分析,数据为平均值±标准差,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认为具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结果:1.nNOS在自发性癫痫大鼠的海马中的表达和定位应用免疫印迹技术对自发性癫痫大鼠和普通Wistar大鼠的海马蛋白进行对比,发现NOS蛋白在癫痫模型大鼠中表达增加。对成年大鼠(1年)进行NOS蛋白的荧光定位,我们发现NOS集中表现在CA1,CA3区域,幼年大鼠(4个月)中,我们发CA1,CA2区域中的NOS表达量更多,同时在DG区也NOS的表达也明显增加。2.nNOS在癫痫神经细胞模型中的表达与定位应用匹罗卡品进行建立体外癫痫模型,发现匹罗卡品诱导的癫痫模型神经元组的NOS蛋白表达有明显的上调。我们对Neuro-2A细胞进行同样的匹罗卡品诱导方式,发现结果相似。利用CCK8实验进行细胞存活率检测,测得经过给予匹罗卡品24小时之后,发现N2A细胞有明显的死亡。进一步应用免疫荧光技术,发现nNOS在海马神经元和N2A细胞中的定位和表达,发现与正常细胞相比,nNOS在细胞癫痫模型中表达量明显增加。3.NOS抑制剂对癫痫细胞模型中nNOS表达的影响应用CCK8对N2A和SH-SY5Y细胞进行nNOS浓度梯度的WST-8的细胞存活率检测,应用7-NI按照0.01μM、0.1μM、1μM、10μM、100μM、1000μM的浓度梯度给药24小时后进行浓度效应曲线测定,我们发现在100μM浓度下的7-NI是不影响存活率的最高浓度。进一步应用Western Blot对细胞蛋白进行检测,发现100μM 7-NI能够有效减少癫痫细胞模型中nNOS的表达,同时发现在对照组中,100μM 7-NI并不能减少nNOS蛋白的表达。4.NOS抑制剂对癫痫细胞模型中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应用CCK8观察100μM 7-NI对匹罗卡品癫痫细胞模型所造成的细胞死亡的影响。在所得到的结果中发现,100μM 7-NI可以有效减少由于癫痫所造成的细胞死亡。5.NOS抑制剂可以减少癫痫细胞模型中氧化应激指标应用SOD、LDH生化试剂盒对对照组、癫痫模型细胞组、给药癫痫模型细胞组和给药对照组的N2A细胞进行检测,发现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100μM 7-NI减少在癫痫模型中SOD和LDH的活性。结论:与Wistar大鼠相比,自发性癫痫大鼠的海马nNOS蛋白表达上调;与正常对照神经细胞相比,匹罗卡品诱导癫痫细胞模型nNOS表达量上调。NOS抑制剂7-NI可减少匹罗卡品诱导癫痫细胞模型nNOS蛋白的表达。NOS抑制剂7-NI增加匹罗卡品诱导癫痫细胞模型的细胞存活率。NOS抑制剂7-NI减少匹罗卡品诱导癫痫细胞模型的氧化应激。通过我们的研究证明,在癫痫体内模型和体外模型中,nNOS的表达上调,我们通过抑制NOS发现,抑制NOS可以减少由癫痫造成的细胞死亡以及由癫痫引起的氧化应激损伤,为离子通道相关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的发病机制以及抗癫痫药物新靶点的探寻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杨梅华[6](2019)在《FCD相关难治性癫痫候选致病基因筛选及功能初探》文中认为癫痫是一种多因素、多病因相关的复杂慢性疾病症候群,主要表现为大脑皮层神经元异常超同步化放电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短暂功能障碍,也是目前危害极大的常见神经疾病之一。经一线抗癫痫药物治疗后,大多数患者可达到临床缓解或控制的效果,但仍有约30%左右的癫痫患者会转变为药物难治性癫痫(Drug-Resistant Epilepsy,DRE),表现为较差的预后。DRE无可控的药物,但可以通过系统的术前评估,找到确切痫灶,绝大部分患者能从手术获益,其核心是致痫灶定位,成为手术治疗最为关键的因素。颅内电极脑电图(intracranial electroencephalography,iEEG)是癫痫致痫灶评估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对经过头皮EEG及其它无创性评估手段仍不能确切定位的癫痫患者[1]。以FCD等微小结构病变或MRI阴性患者受益更多。颅内电极可分为硬膜外电极、硬膜下皮层电极(包括条状和栅状电极)和深部电极,但他们的安全性、出血率及定位情况鲜有系统的研究和报道,这涉及到致痫灶的定位、切除范围及获得痫灶核心切除标本更准确的病理结果,对临床疗效及科学研究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阐明难治性癫痫发生的病理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临床研究显示,皮质发育障碍(Malformations of Cortical Dysplasia,MCD)是难治性癫痫最重要病因,占难治性癫痫手术治疗的37.6%57.6%,在成人难治性癫痫病因中排第二或第三位,而在小于3岁的儿童难治性癫痫中MCD更高达80%,排名首位。MCD亚型较多,其中局部皮质发育障碍(Focal Cortical Dysplasia,FCD)是MCD最典型、最常见的临床亚型,其结构表现为同质异构的皮质病灶群,其导致的癫痫表型通常为药物难治,即耐药性癫痫。因MCD致痫机制复杂,涉及因素众多,MCD致痫机制假说众多,如谷氨酸受体假说、GABA受体假说、GABA突触活动起搏器假说、mTOR通路过度活性假说、成熟障碍假说、炎症、免疫致痫机制假说及表观遗传学致痫假说等,但具体机制不清,确切证据不足。因此,有效阐明FCD的病理发生及相关癫痫发生的分子学机制,对难治性癫痫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精准医学的异军突起,使得从遗传学角度寻找MCD候选致病基因,成为当前临床研究的热点与关注焦点。目前报道癫痫相关致病基因研究主要从MCD入手,至今已发现超过100余种基因突变与MCD相关,由于MCD类型复杂且病例数量限制,进展不理想,FCD候选致病基因探索不多。目前,除已明确TSC1或TSC2基因是MCD亚型-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的候选致病基因外,其他类型FCD尚未找到确切相关候选突变基因。因此,深入探索FCD相关候选致病基因,并进一步探索下游基因功能与癫痫表型的关系,不仅有助于了解FCD相关致病基因功能,而且还有助于明晰临床对FCD病理发生及致痫机制的理解与认识。全外显子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是基于下一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的新兴高通量测序技术之一,通过基因组外显子区域特异性捕获方法,可最大程度及深度覆盖靶基因编码区。WES较昂贵的全基因组测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WGS)不仅具有较高的性价比,还可精确快速检测新生(de novo)突变。目前,WES已广泛应用于多种复杂神经系统疾病检测,且能够较准确鉴别分析罕见单基因癫痫以及儿童发育性癫痫性脑病的新基因。因此,本课题拟分四部分进行。首先,本研究从FCD等相关难治性癫痫术前EEG评估入手,对比两种电极定位痫灶的方法,为获得更佳的术后疗效及更典型的病理标本奠定基础。其次通过手术切除标本,选取MCD最典型的FCDII病理类型,通过WES技术对FCD II相关药物DRE样本进行检测,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与文献回顾,初步筛选出FCD潜在的相关候选基因;第三,通过扩大检测样本量,对初筛选定的FCD候选基因进一步大样本WES验证,分析该候选基因在正常样本、FCD和其他病因组的突变率,明确其与临床手术预后的关系;第四,通过建立海人酸(KA)诱导急性癫痫小鼠动物模型,明确急性癫痫发作状态下小鼠脑皮质组织中该候选基因表达水平以及组织细胞定位关系;最后选取候选基因敲除小鼠结合KA诱导方法,进一步分析该基因缺失对KA诱导癫痫发作的潜在影响。相关结果如下:一、FCD等DRE患者EEG术前评估初探该部分研究入组包含FCD病例等DRE患者100例(SEEG 48例,subdural EEG 52例),并进行痫灶定位及术后并发症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定位率与硬膜下皮层电极比较,SEEG具有更少的并发症,尤其是出血和感染。SEEG技术已取得明显进展,在癫痫致痫灶评估上有更好的应用前景。二、基于WES技术分析FCDII相关癫痫基因突变1.选取18例FCDII型(FCD IIa 9例+FCD IIb 9例)进行WES检测与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发现FCD IIa及FCD IIb两组独立或共交集62个位点I-III级突变,突变主要涉及mTOR通道及发育、炎症与肿瘤及代谢类;2.通过SNP质谱分型技术,我们从3例FCD II患者(2例FCD IIa与1例FCD IIb)的外周血及脑标本筛查出SCARB1、PMS1及LTBP1基因有可疑致病突变位点;通过一代Sanger测序验证,在2例FCD IIa一代直系亲属发现了与先证者相同的杂合突变,另外1例母亲野生型(父亲已故,无从查证),SCARB1 c.1401G>A、PMS1c.A55T>A及LTBP1 c.A3248G>A为可疑致病突变,其突变意义不明;3.通过文献回顾分析,我们发现SCARB1基因参与体内胆固醇转运与代谢,并与阿尔茨海默病、癫痫等许多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密切相关,提示SCARB1很可能参与FCD type II相关癫痫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因此,我们将聚焦SCARB1基因进行进一步样本验证与功能分析。三、FCD等病因相关难治性癫痫扩大样本(WES)分析,聚焦SCARB1基因;基于前部分基础,本部分将继续扩大DRE样本量进行WES验证,并按病因分成FCD组(n=26)、TSC组(n=8)、MRI阴性组(n=27)及脑软化/萎缩/肿瘤等后天获得性病因组(n=14),以正常组为对照(数据库分析),聚焦SCARB1基因,分析当前已知致病基因突变情况及未知基因SCARB1基因突变率,并初步明确DRE患者外科干预预后与基因突变的关系,结果发现:1.76例DRE样本中,检出35例(46%)非SCARB1其他基因致病突变;未检出致病突变41例(54%),其中各病因组的阳性致病突变率分别为TSC 100%(8/8),MRI阴性组55.6%(15/27),FCD组30.7%(8/26),脑软化/萎缩/肿瘤等后天获得性病因组7.1%(1/14),提示除TSC外,MRI阴性及FCD相关DRE亦有较高的基因突变;2.76例DRE样本中,共7例患者检测出移码突变、剪切点变异及非同义突变等SCARB1基因I-III级变异,其中5例在FCD组(71.4%),2例在MRI阴性的DRE(28.6%),TSC组、脑软化/萎缩/肿瘤等后天获得性病因组等其他组未见突变;提示,SCARB1突变与难治性癫痫可能相关,尤其和FCD相关DRE密切;3.200例正常对照样本SCARB1突变III级变异率为8.5%(17/200),无I级与II级变异(0);76例DRE样本SCARB1突变III级变异率为9.2%(7/76),II级变异率为1.3%(1/76)、无I级变异(0);26例FCD样本SCARB1突变III级变异率为19.2%(5/26),II级为3.85%(1/26),无I级变异(0)。统计分析表明:SCARB1基因III级突变率各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SCARB1 II级突变,DRE与正常组间无显着差异;DRE无致病突变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显着(P<0.05);FCD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显着(P<0.01),进一步提示SCARB1基因突变与FCD相关DRE密切相关;4.DRE患者手术预后与基因突变关系分析发现,共29例DRE接受手术治疗患者,术后有效率(Engel’s I-III级)为96.6%,优良率(Engel’s I-II级)79.3%。FCD合并致病基因突变组和FCD无致病基因突变组,获得I级分别是50%(3/6)和62%(8/13),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FCD合并SCARB1阳性突变的3例术后患者均无I级疗效获得者,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5.在筛除掉SCN1A,KCNQ2等离子通道等手术负性因子,FCD伴有的NMDA受体相关类GRIN2A及T型钙通道相关的CACNA1H突变仍然可作为优秀手术治疗候选者,但SCARB1除外;以上结果表明SCARB1突变与DRE相关,尤其与FCD相关DRE关系密切。但在癫痫发生作用如何,需采用动物模型研究进一步证实。四、基于癫痫动物模型探讨SCARB1基因与癫痫发生的关系本部分研究基于急性癫痫诱导小鼠模型,深入探讨SCARB1基因与癫痫发生的关系。首先,通过建立急性癫痫诱导小鼠模型,分析急性癫痫发作状态下小鼠脑皮质组织SCARB1基因表达与组织细胞定位;其次,利用SCARB1-/-基因敲除小鼠结合癫痫诱导技术,初步分析SCARB1缺失对KA诱导癫痫发作的潜在影响与作用。结果发现:1.采用海人酸(KA)诱导方法建立急性癫痫诱导小鼠模型;Western Blot检测发现急性癫痫发作状态下,小鼠脑皮质组织中SCARB1蛋白表达明显上调;免疫组织化学与免疫荧光结果显示,SCARB1蛋白主要高表达于脑皮质组织神经元细胞膜表面;2.本部分采用SCARB1-/-基因敲除小鼠结合KA诱导急性癫痫发作方法,我们发现SCARB1敲除明显缩短KA诱导癫痫发作的潜伏期,显着延长发作及放电的持续时间,表明SCARB1敲除能明显增加癫痫神经元兴奋性,进而增强KA诱导小鼠急性癫痫发作,进一步提示SCARB1可能对癫痫发作起保护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1.经FCD等DRE病因EEG术前评估发现,SEEG和subdural EEG各具优势,但SEEG具有更少的出血和感染风险,有更好的应用前景。2.在FCD患者病灶中,存在大量潜在致病基因突变,主要涉及mTOR通道及发育、炎症与肿瘤及代谢等类型,其中SCARB1、LTBP1及PMS1等基因突变可能参与到FCD相关DRE病理形成与痫样发作。结合文献关于SCARB1基因参与体内胆固醇转运与代谢,并与阿尔茨海默病、癫痫等许多神经系统疾病密切相关的分析,推测SCARB1很可能是FCD相关癫痫发生发展的候选致病基因之一;3.聚焦SCARB1基因,在多病因相关的较大样本DRE尤其是FCD病灶组中,检测出较高的SCARB1基因移码、剪切点变异及非同义突变等I-III级变异,且FCD合并SCARB1阳性突变患者外科术后预后不佳,以上研究提示SCARB1突变涉及神经系统代谢及癫痫发生重要过程,可能是FCD相关DRE病理发生的一种重要候选致病基因;4.动物模型研究发现,SCARB1在KA诱导癫痫小鼠皮质组织高表达,且主要定位于神经元细胞膜表面。SCARB1敲除可明显缩短KA诱导发作的潜伏期,显着延长发作及放电的持续时间,进而增加癫痫小鼠神经元兴奋性,提高癫痫发作敏感性。此结果显示SCARB1可能具有抗癫痫作用,为癫痫治疗提供了新靶点;综合以上结果,我们推断:SCARB1基因突变使致SCARB1功能失活,导致癫痫患者的神经元兴奋性增加,进而提高癫痫发作的敏感性;同时提示,作为一个FCD相关癫痫候选致病基因,SCARB1在FCD疾病的病理形成及癫痫发作起到重要的作用,并可能作为FCD相关癫痫治疗的潜在靶点。

李丽丽[7](2019)在《生酮饮食对发育期惊厥性脑损伤神经保护作用中Plpprs家族蛋白的作用及对线粒体功能的调节机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青霉素致反复惊厥模型远期可塑性相关蛋白家族Plpprs和线粒体功能相关蛋白表达变化和相互作用目的:探讨青霉素致反复惊厥模型远期发育、神经行为、认知和海马形态损伤与海马和大脑皮层可塑性相关蛋白家族Plpprs、线粒体功能相关蛋白分子和锌离子转运体分子表达变化和相互作用。方法:200只雄性SD(日龄21天,P21)大鼠随机分成2组:Control组(n=80/每组),建模组(n=120/每组)。建模组建立青霉素致发育期反复惊厥性脑损伤模型:每只大鼠500万单位/kg剂量腹腔注射青霉素,隔日注射一次,共注射6次建模完成(P21-31)。根据入选标准获得RS组80只(n=80/每组)。Control组在与RS组处理相同时间腹腔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隔日监测大鼠体重。分别在建模7天,14天,21天,28天后,监测神经反射发育,神经行为,学习记忆指标变化:Neo-Timm’s染色观察海马苔藓纤维发芽和杏仁核Timm着色;尼氏染色观察海马和杏仁核神经元细胞数量和形态;Real-Time RT-PCR检测海马可塑性相关蛋白家族Plpprs,线粒体功能相关蛋白的mRNA表达,同时还检测了锌离子通道蛋白ZnTs mRNA表达并分析可塑性相关蛋白家族Plpprs和线粒体功能相关蛋白白的mRNA表达的相关性;Western-Blot 检测海马和大脑皮层可塑性相关蛋 白家族 Plpprs 和线粒体功能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1)体重:建模当天各时间点Control组与RS组体重均没有统计学差异,在建立青霉素致发育期反复惊厥性脑损伤模型后7天(P38,n=20/每组),14天(P45,n=20/每组),21天(P52,n=20/每组),RS组在第二次注射青霉素时体重开始显着低于Control组(P<0.05);28天(P59,n=20/每组)时间点的RS组在第三次注射青霉素时体重开始显着低于Control组(P<0.05);当RS组开始出现这种低体重状态均会一直持续到取脑组织当天;在建立青霉素致发育期反复惊厥性脑损伤模型后7天,14天,28天,三个时间点的RS组的日均体重增长率均显着低于Control组(P<0.05),末次青霉素注射后21天时间点的RS组的日均体重增长率低于Control组,但是没有统计学意义;(2)神经发育:在前肢悬吊试验中,RS组在7天,14天,21天,28天四个时间点前肢悬吊反射时间均显着低于Contro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负向趋地试验中,RS组在7天,14天,21天,28天四个时间点负向趋地反射时间均显着高于Contro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悬崖回避试验中,RS组在7天,21天,28天三个时间点悬崖回避反射时间均显着高于Contro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组在14天时间点悬崖回避反射时间高于Control组,但是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在平面翻正试验中,RS组在天时间点平面翻正反射时间显着高于Contro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三个时间点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3)神经行为:在旷场实验中,RS组在7天,14天,21天,28天四个时间点水平穿越格子数均显着低于Contro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组在7天,21天,28天三个时间点修饰胡须的次数均显着高于Contro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组在14天时间点修饰胡须的次数高于Control组,但是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RS组在7天,14天,21天,28天四个时间点双后肢着地站立的次数均显着低于Contro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学习记忆:在新异物识别实验中,RS组在14天21,21天,28天三个时间点认知指数均显着低于Contro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组在7天时间点认知指数低于Control组,但是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5)Neo-Timm’s 染色:①海马区:RS组在21天,28天两个时间点CA3和DG区着色的Timm颗粒数量显着高于Contro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组在7天和14天两个时间点CA3和DG区着色的Timm颗粒与Control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②杏仁核:通过对Neo-Timm’s染色中杏仁核区分析可见,RS组在21天,28天两个时间点杏仁核区着色光密度显着高于Contro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组在7天和14天两个时间点杏仁核区着色光密度与Control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6)尼氏染色:RS组在7天,14天,21天,28天四个时间点海马CA1区,CA3区及杏仁核区神经元数量显着低于Contro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神经元结构紊乱,胞浆尼氏染色不均匀;(7)Real-Time RT-PCR:①可塑性相关蛋白家族Plpprs基因:青霉素处理使SD大鼠在28天时间点Plppr3,Plppr4,Plppr5 mRNA表达较Control组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组在其他时间点Plppr3,Plppr4,Plppr5 mRNA表达较Control组没有统计学意义。RS组7天,14天,21天,28天四个时间点Plpprl和Plppr2 mRNA表达与Control组相比并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②锌离子通道蛋白ZnTs基因:青霉素处理使SD大鼠在28天时间点ZnTl mRNA表达较Control组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组在14天时间点ZnT1 mRNA表达较Control组升高,但是并没有统计学意义;RS组在7天,21天两个时间点ZnT1 mRNA表达与Control组相比并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RS组在21天,28天两个时间点ZnT3 mRNA表达较Control组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组在7天,14天两个时间点ZnT3 mRNA表达与Control组相比并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RS组在7天,14天,21天,28天四个时间点ZnT6和ZnT7 mRNA表达与Control组相比并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③线粒体功能相关基因:青霉素处理使SD大鼠在28天时间点Bnip3L和BAD mRNA表达较Control组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7天,14天,21天三个时间点RS组Bnip3L和BAD mRNA表达较Control组升高,但是并没有统计学意义。在14天和28天时间点RS组低氧诱导因子HIF-1α和mTOR mRNA表达较Control组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组在7天和21天两个时间点低氧诱导因子HIF-1α和mTOR mRNA表达较Control组升高,但是并没有统计学意义。RS组在7天,14天,21天和28天四个时间点HDAC1,FOUNDC1和PARKIN mRNA表达均较Control组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组在21天和28天时间点sesn2 mRNA表达较Control组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组在7天和14天两个时间点Sesn2 mRNA表达较Control组升高,但是并没有统计学意义。RS组在7天,14天,21天,28天四个时间点Bnip3,UCP2,P53,NF-κB,DRP1,E21F,Endog 和 Pink1 mRNA 表达与 Control 组相比并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8)相关性分析:将海马可塑性相关家族蛋白Plpprs和线粒体功能相关蛋白mRNA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可塑性相关家族蛋白P1ppr1与P53,SENSN2和PARKIN mRNA表达呈显着性负相关,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E21F mRNA表达呈显着性正相关,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塑性相关家族蛋白P1ppr2与UCP2 mRNA表达呈显着性负相关,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塑性相关家族蛋白P1ppr3与E21F mRNA表达呈显着性负相关,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a05),与Bnip3L,mTOR,HDAC1,BAD和FUNDC1 mRNA表达呈显着性正相关,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塑性相关家族蛋白P1ppr4与Bnip3L mRNA表达呈显着性正相关,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塑性相关家族蛋白P1ppr5与PINK1 mRNA表达呈显着性负相关,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nip3L和HIF1αα mRNA表达呈显着性正相关,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显示可塑性相关家族蛋白和线粒体功能相关多个分子有相关性关系,在这些有相关性的分子mRNA表达中,P1ppr5和HIF1α mRNA表达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达到0.8586,P<0.0001;(9)Western Blot:①可塑性相关蛋白Plpprs:在海马组织中,RS组在7天,14天,21天和28天四个时间点海马可塑性相关蛋白P1ppr1,P1ppr4和P1ppr5蛋白表达均较Contro1组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a05)。皮层,P1ppr1:RS组在14天时间点大脑皮层P1ppr1蛋白表达较Contro1组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组在21天和28天两个时间点大脑皮层P1ppr1蛋白表达较Contro1组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组在7天时间点大脑皮层P1ppr1蛋白表达较Contro1组无统计学上的差异。P1ppr4:RS组在7天和14天两个时间点大脑皮层可塑性相关蛋白P1ppr4蛋白表达较Control组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组在28天时间点大脑皮层可塑性相关蛋白P1ppr4蛋白表达较Control组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1ppr5:RS组在7天,14天,21天和28天四个时间点大脑皮层可塑性相关蛋白P1ppr5蛋白表达均较Control组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线粒体功能相关蛋白:HIF-1α:RS组在7天,14天,21天和28天四个时间点海马低氧诱导因子HIF-1α蛋白表达较Control组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组在7天,14天和28天三个时间点大脑皮层低氧诱导因子HIF-1α蛋白表达均较Control组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组在21天时间点大脑皮层低氧诱导因子HIF-1α蛋白表达较Control组升高,但是并没有统计学意义。PGC-1α:RS组在7天,21天和28天三个时间点海马转录共激活因子PGC-天时间点海马转录共激活因子PGC-1α蛋白表达较Control组降低,但是并没有统计学意义。RS组在7天,14天,21天和28天四个时间点大脑皮层转录共激活因子PGC-1α蛋白表达均较Control组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irt3:RS组在14天和28天时间点海马Sirt3蛋白表达较Control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组在7天和21天时间点海马Sirt3蛋白表达较Control组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RS组在7天,14天和28天三个时间点大脑皮层Sirt3蛋白表达均较Control组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组在21天时间点大脑皮层Sirt3蛋白表达较Con1α蛋白表达均较Contro1组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组在14 trol组降低,但是并没有统计学意义。Prohibitin:RS组在14天,21天和28天三个时间点海马线粒体标记蛋白Prohibitin表达较Control组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组在7天时间点海马线粒体标记蛋白白 Prohibitin表达较Control组无统计学上的差异。RS组在7天,14天,21天和28天三个时间点大脑皮层线粒体标记蛋白Prohibitin表达均较Control组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霉素反复惊厥所致远期发育、神经行为、认知和海马形态损伤可能与海马和大脑皮层可塑性相关蛋白分子和线粒体功能相关蛋白分子分子表达变化和相互作用有关。第二部分 生酮饮食干预远期前脑可塑性相关蛋白分子和线粒体功能相关蛋白分子表达目的:探讨海马和大脑皮层可塑性相关蛋白分子、线粒体功能相关蛋白分子和锌离子转运体分子表达在生酮饮食对发育期惊厥性脑损伤神经保护中的作用。方法:100只SD(日龄21天,P21)大鼠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n=40/每组)和建模组(n=60/每组),建模组建立青霉素致发育期反复惊厥性脑损伤模型:每只大鼠500万单位/kg腹腔注射青霉素,隔日注射一次,共计注射6次建模完成(P21-31)。根据入选标准获得成功建模组40只(n=40/每组)。对照组在与建模组处理相同时间腹腔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在建模完成后进一步将对照组随机分为Control组(n=20/每组)和KD组(n=20/每组),成功建模组随机分为RS组(n=20/每组),RS+KD组(n=20/每组)。建模完成后一日开始(P32),KD组和RS+KD组给予生酮饮食干预28天(P32-P59),Control组和RS组继续食用普通颗粒饲料,所有大鼠均不限制饮水,隔日监测大鼠体重。监测神经反射发育,神经行为,学习记忆指标变化;Neo-Timm’s染色观察海马苔藓纤维发芽和杏仁核Timm着色;尼氏染色观察海马和杏仁核神经元细胞数量和形态;高尔基染色观察神经元轴突长度,分级及棘突数量;Real-Time RT-PCR检测海马可塑性相关蛋白家族Plpprs,线粒体功能相关蛋白的mRNA表达,同时还检测了锌离子通道蛋白ZnTs mRNA表达;Western-Blot检测海马和大脑皮层可塑性相关蛋白家族Plpprs和线粒体功能相关蛋白的表达;EMSA检测海马和大脑皮层HIF-1α的转录活性。结果:(1)体重:四组体重在实验过程中总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P21-P23四组体重均没有统计学差异,从P25开始四组体重开始出现差异,RS组和RS+KD组体重开始显着低于Contro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种差异持续到处死当天(P59),KD组体重从P35开始显着低于Contro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种差异持续到P59,RS+KD组体重从P39开始显着低于R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种差异持续到P59。在四组日均体重增长率的比较中,KD组,RS组和RS+KD组日均体重增长率均显着低于Contro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5),KD组和RS+KD组均显着低于R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神经发育:在建立发育期反复惊厥模型28天后,在前肢悬吊试验中,RS组前肢悬吊反射时间显着低于Contro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KD组前肢悬吊反射时间显着高于R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ontrol组无显着差异,趋于正常。在负向趋地试验中,RS组负向趋地反射时间显着高于Contro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KD组负向趋地反射时间显着低于R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ontrol组无显着差异,趋于正常。在悬崖回避试验中,RS组悬崖回避反射时间均显着高于Contro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KD组悬崖回避反射反射时间显着低于R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ontrol组无显着差异,趋于正常。在平面翻正试验中,RS组平面翻正反射时间高于Control组,但差异并没有有统计学意义;(3)学习记忆:在新异物识别实验中,建立发育期反复惊厥模型28天后,RS组认知指数显着低于Contro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KD组认知指数显着高于R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ontrol组无显着差异,趋于正常:(4)血糖,血酮水平:在建立发育期反复惊厥模型28天后,KD组和RS+KD组血糖水平显着低于Control组和R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组与Control组血糖水平无显着差异。KD组和RS+KD组血酮水平显着高于Control组和R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组与Control组血酮水平无显着差异;(5)Neo-Timm’s 染色:通过对Neo-Timm’s染色中海马区分析可见,RS组CA3和DG区着色的Timm颗粒数量显着高于Control组和K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KD组CA3和DG区着色的Timm颗粒数量显着低于RS组,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与Control组和KD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趋于正常。通过对Neo-Timm’s染色中杏仁核区分析可见,RS组和RS+KD组杏仁核Timm着色的光密度显着高于Control组和K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KD组杏仁核Timm着色的光密度值显着低于RS组,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6)尼氏染色:在对海马区尼氏染色中RS组在海马CA1区,CA3区神经元数量显着低于Control组和K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神经元结构紊乱,胞浆尼氏染色不均匀;RS+KD组在海马CA1区,CA3区神经元数量显着高于R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ontrol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趋于正常。在对杏仁核区尼氏染色中RS组在杏仁核区神经元数量显着低于Control组和K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神经元结构紊乱,胞浆尼氏染色不均匀;RS+KD组在杏仁核区神经元数量显着高于R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ontrol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趋于正常;(7)高尔基染色:本论文使用高尔基染色及Sholl分析来分析大脑皮层神经元复杂性,结果发现KD组,RS组和RS+KD组神经元突起分支等级显着低于Contro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KD组神经元突起分支等级显着高于R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大脑皮层神经元突起长度的分析中我们发现,RS组神经元突起长度显着低于Contro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KD组神经元突起长度高于RS组,但是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在对大脑皮层神经元树突上的棘突数量的分析中我们发现:RS组神经元棘突数量显着低于Contro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酮饮食可以显着改善这种缺陷,使RS+KD组神经元棘突数量显着高于R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趋于正常;(8)Real-Time RT-PCR:①可塑性相关蛋白Plpprs基因:RS组Plppr3,Plppr4,Plppr5 mRNA表达较Control组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KD组Plppr3,Plppr4,Plppr5 mRNA表达较RS组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ontrol组相比并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趋于正常。RS组可塑性相关蛋白Plppr1和Plppr2mRNA表达较Control组升高,但是并没有统计学意义。RS+KD组可塑性相关蛋白Plppr1mRNA表达与Control组相比并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②锌离子通道蛋白ZnTs基因:RS组ZnT1 mRNA表达较Control组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KD组ZnT1 mRNA表达较RS组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KD组ZnT1 mRNA表达与Control组相比并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趋于正常。RS组ZnT3mRNA表达较Control组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组ZnT6和ZnT7 mRNA表达与Control组相比并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③线粒体功能相关基因:RS 组 Bnip3L,HIF-1α,HDAC1,mTOR 和 ParkinmRNA表达均较Control组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KD组Bnip3L,HIF-1α,HDAC1,mTOR和ParkinmRNA表达均较RS组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KD 组 Bnip3L,HIF-1α,HDAC1,mTOR 和 ParkinmRNA 表达与Control组相比并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趋于正常。RS组Bnip3,UCP2,P53,NF-κB,DRP1,E21F,Endog和Pink1 mRNA表达与Control组相比并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9)Western Blot:①Plppr1:在海马组织中,RS组海马Plppr1蛋白表达较Control组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KD组海马Plppr1蛋白表达较RS组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KD组海马Plppr1蛋白表达与Control组没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趋于正常。在大脑皮层组织中,RS组大脑皮层Plppr1蛋白表达较Control组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RS+KD组大脑皮层Plppr1蛋白表达较RS组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KD组大脑皮层Plppr1蛋白表达与Control组没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趋于正常;②Plppr5:在海马组织中,KD组,RS组和RS+KD组海马Plppr5蛋白表达较Control组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KD组海马Plppr5蛋白表达较RS组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大脑皮层组织中,RS组和RS+KD组皮层Plppr5蛋白表达较Control组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KD组皮层Plppr5蛋白表达较RS组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线粒体功能相关蛋白:HIF-1α:在海马组织中,KD组,RS组和RS+KD组海马HIF-1 α表达较Control组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KD组海马HIF-1α蛋白表达较RS组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大脑皮层组织中,RS组HIF-1α蛋白表达较Control组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KD组大脑皮层HIF-1α蛋白表达较RS组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KD组大脑皮层HIF-1α蛋白表达与Control组相比并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趋于正常;PGC-1α:在海马组织中,RS组PGC-1α蛋白表达较Control组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D组和RS+KD组海马PGC-1α蛋白表达较Control组和RS组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大脑皮层组织中,KD组,RS组和RS+KD组PGC-1α蛋白表达较Control组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KD组大脑皮层PGC-1α蛋白表达较RS组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irt3:在海马组织中,RS组Sirt3蛋白表达较Control组和KD组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KD组海马Sirt3蛋白表达较RS组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KD组海马Sirt3蛋白表达与Control组相比并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趋于正常。在大脑皮层组织中,RS组RS+KD组大脑皮层Sirt3蛋白表达较Control组和KD组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KD组大脑皮层Sirt3蛋白表达较RS组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AMPK:在海马组织中,RS组海马AMPK蛋白磷酸化水平较Control组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KD组海马AMPK蛋白磷酸化水平较RS组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KD组海马AMPK蛋白磷酸化水平与Control组没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趋于正常。在大脑皮层组织中,KD组和RS组大脑皮层AMPK蛋白磷酸化水平较Control组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KD组大脑皮层AMPK蛋白磷酸化水平较RS组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KD组大脑皮层AMPK蛋白磷酸化水平与Control组没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趋于正常;Bnip3L:在海马组织中,RS组海马LC3受体Bnip3L蛋白表达较Control组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KD组海马LC3受体Bnip3L蛋白表达较RS组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KD组海马Bnip3L蛋白表达与Control组没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趋于正常。在大脑皮层组织中,RS组大脑皮层LC3受体Bnip3L蛋白表达较Control组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KD组大脑皮层LC3受体Bnip3L蛋白表达较RS组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KD组大脑皮层Bnip3L蛋白表达与Control组没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趋于正常;Prohibitin:在海马组织中,KD组和RS组海马线粒体标记蛋白Prohibitin表达较Control组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KD组海马线粒体标记蛋白Prohibitin表达较RS组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KD组海马线粒体标记蛋白Prohibitiin表达与Control组没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趋于正常。在大脑皮层组织中,KD组和RS组大脑皮层线粒体标记蛋白Prohibitin表达较Control组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KD组大脑皮层线粒体标记蛋白Prohibitin表达较RS组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KD组大脑皮层线粒体标记蛋白Prohibitin表达与Control组没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趋于正常。(10)EMSA:KD组,RS组和RS+KD组海马和皮层HIF-1α的转录活性均较Control组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酮饮食对发育期惊厥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通过调节海马和大脑皮层可塑性相关蛋白分子、线粒体功能相关蛋白分子和锌离子转运体分子表达实现。第三部分酮体在离体细胞模型中对谷氨酸毒性的保护作用及Plppr5神经保护作用义(P<0.05);β-HB共处理显着降低了 Glutamate处理后AMPK磷酸化,差异具有的机制研究目的:探讨酮体在离体细胞模型中对谷氨酸毒性的保护作用及Plppr5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第一节采用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株HT22,按照处理不同分为四组:Control组、β-HB组、Glutamate组和Glutamate+β-HB组。每组定义及处理如下:Control组:空白对照组,细胞不做处理;β-HB组:酮体β-HB(β-羟丁酸,无血清培养基配制,PH7.4)处理细胞 24h(5mmol/L);Glutamate 组:谷氨酸处理细胞 24h(5mmol/L,无血清培养基配制,PH7.4);Glutamate+β-HB组:谷氨酸(5mmol/L)和β-HB(5mmol/L)共同处理细胞24h。通过CCK8法测各组细胞存活率,酶标仪检测各组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流式仪检测各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活性氧ROS和线粒体数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各组细胞线粒体ROS,活性线粒体比例和线粒体自噬活性,Western-Blot检测低氧诱导因子HIF1α,可塑性相关蛋白Plppr5,pAMPK,线粒体自噬LC3受体Bnip3L,转录共激活因子PGC-1α,人类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家族蛋白Sirt3和线粒体标记蛋白Prohibitin表达。第二节按照处理不同分为四组:shControl组、shPlppr5组、shControl+Glutamate组、shPlppr5+Glutamate组,各组定义及处理如下:shControl组:空载慢病毒侵染细胞72小时后更换为正常培养基继续培养24h;shPlppr5组:shPlppr5慢病毒侵染细胞72小时后更换为正常培养基继续培养24h;shControl+Glutamate组:空载慢病毒侵染细胞 72 小时后,谷氨酸(5mmol/L)处理 24h;shPlppr5+Glutamate 组:shPlppr5慢病毒侵染细胞72小时后,谷氨酸(5mmol/L)处理24h。通过CCK8法测各组细胞存活率,酶标仪检测各组LDH释放和SOD活性,流式仪检测各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ROS和线粒体数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各组细胞线粒体ROS,活性线粒体比例和线粒体自噬水平,Western-Blot检测低氧诱导因子HIF1α,可塑性相关蛋白Plppr5,pAMPK,线粒体自噬受体Bnip3L,转录共激活因子PGC-1α,人类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家族蛋白Sirt3和线粒体标记蛋白Prohibitin表达。结果:第一节(1)细胞生长:使用CCK8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发现Glutamate组细胞存活率显着低于Contro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β-HB共处理明显提高了 Glutamate处理后细胞的存活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线粒体氧化应激指标:①使用LDH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LDH释放量,发现Glutamate组细胞LDH释放量显着高于Contro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β-HB共处理明显抑制了 Glutamate处理后细胞LDH释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使用SOD活性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SOD活性,发现Glutamate组细胞SOD活性显着低于Contro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β-HB共处理明显提高了Glutamate处理后细胞的SOD活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Mitotraker Green探针和MitoSOX探针荧光强度,发现Glutamate组细胞Mitotraker Green和MitoSOX荧光双阳性细胞比例显着高于Contro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β-HB共处理明显降低了 Glutamate处理后细胞的Mitotraker Green和MitoSOX荧光双阳性细胞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Mitotraker Green探针和MitoSOX探针荧光时,我们发现Glutamate组细胞MitoSOX荧光密度显着高于Contro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β-HB共处理明显降低了 Glutamate处理后细胞的MitoSOX荧光密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线粒体功能指标:①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JC-1,发现Glutamate组线粒体膜电位显着低于 Contro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β-HB共处理明显升高了 Glutamate处理后细胞的膜电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Mitotraker Green探针和Mitotraker Red探针荧光强度,发现Glutamate组细胞活性线粒体比例显着低于Contro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β-HB共处理显着增加了 Glutamate处理后细胞活性线粒体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Mitotraker Green探针和Mitotraker Red探针荧光时,我们发现Glutamate组细胞Mitotraker Red荧光密度显着低于Contro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β-HB共处理明显增加了 Glutamate处理后细胞的Mitotraker Red荧光密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线粒体自噬: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Mtphagy Dye和Lyso Dye探针时,我们发现Glutamate组细胞线粒体自噬活性显着高于Contro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β-HB共处理明显降低了 Glutamate处理后细胞的线粒体自噬活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Western Blot:①Plppr5:Glutamate组可塑性相关蛋白Plppr5蛋白表达较Control组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β-HB共处理显着降低了Glutamate处理后可塑性相关蛋白Plppr5蛋白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线粒体功能相关蛋白:HIF1α:Glutamate组低氧诱导因子HIF-1α蛋白表达较Control组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β-HB共处理显着降低了Glutamate处理后低氧诱导因子HIF-1α蛋白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AMPK:Glutamate组AMPK磷酸化水平较Control组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β-HB共处理显着降低了 Glutamate处理后AMPK磷酸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nip3L:Glutamate组线粒体LC3受体Bnip3L蛋白表达较Control组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β-HB共处理显着降低了Glutamate处理后线粒体LC3受体Bnip3L蛋白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GC1α:Glutamate组转录共激活因子PGC-1α蛋白表达较Control组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β-HB共处理显着增加了 Glutamate处理后转录共激活因子PGC-lα蛋白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irt3:Glutamate组Sirt3蛋白表达较Control组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β-HB共处理显着增加了 Glutamate处理后Sirt3蛋白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rohibitin:Glutamate组线粒体标记蛋白Prohibitin表达较Control组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β-HB共处理显着增加了 Glutamate处理后线粒体标记蛋白Prohibitin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节(1)细胞生长:使用CCK8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发现shPlppr5组,ShControl+Glutamate 组和 ShPlppr5+Glutamate 组细胞存活率均显着低于 ShContro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线粒体氧化应激指标:①使用LDH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LDH释放量,发现 shPlppr5 组,ShControl+Glutamate 组和 ShPlppr5+Glutamate 组细胞 LDH 释放量显着高于ShContro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lppr5基因沉默使Glutamate处理后细胞LDH释放增加,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②使用SOD活性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SOD活性,发现ShControl+Glutamate组和ShPlppr5+Glutamate组细胞SOD活性均显着低于ShContro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塑性相关蛋白Plppr5基因沉默降低了 Glutamate处理后细胞的SOD活性,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③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Mitotraker Green探针和MitoSOX探针荧光强度,发现 shPlppr5 组,ShControl+Glutamate 组和 ShPlppr5+Glutamate 组细胞 Mitotraker Green和MitoSOX荧光双阳性细胞比例显着高于ShContro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塑性相关蛋白Plppr5基因沉默明显增加了 Glutamate处理后细胞的Mitotraker Green和MitoSOX荧光双阳性细胞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Mitotraker Green探针和MitoSOX探针荧光时,我们发现shPlppr5 组,ShControl+Glutamate 组和 ShPlppr5+Glutamate 组细胞 MitoSOX 荧光密度显着高于ShContro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塑性相关蛋白Plppr5基因沉默明显增加了 Glutamate处理后细胞的MitoSOX荧光密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线粒体功能指标:①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JC-1,发现shPlppr5组,ShControl+Glutamate组和ShPlppr5+Glutamate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显着低于ShContro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塑性相关蛋白Plppr5基因沉默明显降低了 Glutamate处理后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Mitotraker Green探针和Mitotraker Red探针荧光强度,发现 shPlppr5 组,ShControl+Glutamate 组和 ShPlppr5+Glutamate 组细胞Mitotraker Green和Mitotraker Red焚光双阳性细胞比例显着低于ShContro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塑性相关蛋白Plppr5基因沉默显着降低了 Glutamate处理后细胞Mitotraker Green和Mitotraker Red荧光双阳性细胞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Mitotraker Green探针和Mitotraker Red 探针荧光时,我们发现 shPlppr5 组,ShControl+Glutamate 组和 ShPlppr5+Glutamate组细胞Mitotraker Red荧光密度显着低于ShContro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5);可塑性相关蛋白Plppr5基因沉默降低了 Glutamate处理后细胞的Mitotraker Red荧光密度,但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4)线粒体自噬: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Mtphagy Dye和Lyso Dye探针时,我们发现 shPlppr5 组,ShControl+Glutamate 组和 ShPlppr5+Glutamate 组细胞线粒体自噬活性显着高ShContro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塑性相关蛋白Plppr5基因沉默明显增加了 Glutamate处理后细胞的线粒体自噬活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Western Blot:①Plppr5:Plppr5 基因沉默显着降低了 HT22 细胞 Plppr5 蛋白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谷氨酸显着增加了 HT22细胞Plppr5蛋白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lppr5基因沉默后谷氨酸处理不能增加Plppr5蛋白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线粒体功能相关蛋白:HIF-1α:shPlppr5 组,ShControl+Glutamate 组和 ShPlppr5+Glutamate组低氧诱导因子HIF-1α表达显着高于ShContro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hPlppr5+Glutamate组低氧诱导因子HIF-1α表达显着低于ShControl+Glutamate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AMPK:shPlppr5 组,ShControl+Glutamate 组和 ShPlppr5+Glutamate 组 AMPK 磷酸化水平较 ShControl 组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hPlppr5+Glutamate组AMPK磷酸化水平较ShControl+Glutamate组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NIP3L:shPlppr5 组,ShControl+Glutamate 组和 ShPlppr5+Glutamate 组线粒体 LC3 受体 BNIP3L蛋白表达较ShControl组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GC-1α:shPlppr5组,ShControl+Glutamate 组和 ShPlppr5+Glutamate 组转录共激活因子 PGC-1α 蛋白表达较ShControl组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irt3:shPlppr5组,ShControl+Glutamate 组和 ShPlppr5+Glutamate 组 Sirt3 蛋白表达较 ShControl 组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lppr5基因沉默显着降低了 Glutamate处理后Sirt3蛋白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rohibitin:shPlppr5组,ShControl+Glutamate 组和 ShPlppr5+Glutamate 组线粒体标记蛋白 Prohibitin 表达较ShControl组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lppr5基因沉默显着降低了 Glutamate处理后Prohibitin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离体神经细胞兴奋毒性损伤模型中,Plppr5通过调节线粒体功能发挥酮体的神经保护作用。

张震[8](2017)在《阿曼托双黄酮通过调控炎症信号通路预防癫痫发生及神经保护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癫痫是常见的脑部疾病,以慢性反复自发性发作为特征,并常伴有情感和认知功能障碍。目前癫痫的治疗仍以药物治疗为主,经合理规范的抗痫药物治疗,有约20%30%的患者发作仍得不到有效缓解,这类癫痫被称为难治性癫痫。颞叶癫痫是成人最常见的难治性癫痫,常继发于各种原始的脑损伤并诱导脑内级联事件发生,最终导致癫痫易感性增高并产生反复自发性癫痫发作,这一过程称为癫痫发生(epileptogenesis)。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癫痫发生的概念得到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临床和实验证据证实,脑内炎症过程是癫痫发生的一个具有决定性的病理机制,它贯穿于癫痫发生的各个阶段,是其各种病理生理变化的一个共同背景,而最新的共识将癫痫发生定义为能够产生自发性癫痫发作症状后并且伴随脑组织生长发育的一种炎症反应过程。实验证据表明癫痫发生是一个动态过程,特别是在脑部癫痫易发区域,相关的分子结构和功能都会出现病理生理学上的持续变化,导致脑内新的病理环境的产生,最终诱发癫痫。虽然目前对于癫痫发生的预防和治疗仍存在较大争议,并且效果有待商榷,但是癫痫发生与炎症反应的关系及机制仍然是临床与基础研究关注的热点。阿曼托双黄酮(amentoflavone,AF)是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天然多酚类化合物,其在抗炎、抗微生物、抗氧化、抗肿瘤及神经保护等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证实,AF能够通过抑制众多炎性因子而发挥抗炎作用。其在肿瘤细胞中通过抑制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的活化来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诱导的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COX-2)和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PG)E2的表达,降低由NF-κB介导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 NOS)生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能力;在溃疡性结肠炎模型中,AF预处理能够减轻结肠黏膜损伤,抑制脂质过氧化物、谷胱甘肽(reduced glutathione,GSH)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活性,显着降低NO、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i NOS以及COX-2的水平。在神经系统疾病中AF通过调节细胞因子如IL-1β和IL-6的表达来促进抗炎反应;AF能够显着下调COX-2蛋白表达水平,抑制重要炎症介质PGE2的合成;此外,AF能够通过干扰半胱氨酸蛋白酶(Cysteinyl aspartate-specificprotease,Caspase)活化来阻断细胞凋亡。因此,我们推测AF能够通过抑制调控癫痫发生时脑内炎症通路中的相关因子,降低神经元损伤预防癫痫的发生。本研究以氯化锂-匹罗卡品致痫大鼠模型为基础,应用电生理、行为学、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手段,验证如下假设:AF能够通过抑制胶质细胞激活、下调炎症通路中相关因子水平来调控脑内炎症反应,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预防癫痫的发生。第一部分阿曼托双黄酮对氯化锂-匹罗卡品癫痫大鼠癫痫易感性和认知功能的影响目的:明确AF预处理对氯化锂-匹罗卡品大鼠癫痫模型癫痫易感性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AF预处理组(pre-AF组)、AF治疗组(AF组)、丙戊酸钠预处理组(pre-VPA组)、癫痫组(EP组)、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建立氯化锂-匹罗卡品癫痫大鼠模型,采用Racine评分评估癫痫模型的发作等级差异,脑电信号监测各组大鼠电生理变化,Morris水迷宫和Intelli Cage智能行为学检测分析系统评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客观评价AF预处理对致痫大鼠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和自发性发作易感性的影响,明确AF对致痫大鼠癫痫发生的预防作用。结果:pre-AF组在造模后少有癫痫发作,且发作等级明显降低,发作时间缩短,脑电信号显示癫痫样波出现的频率及波幅均明显降低,行为学和脑电信号表现与Control组相比无明显差异。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试验中pre-AF组大鼠逃避潜伏期较AF组、pre-VPA组和EP组缩短(P<0.05);在空间探索试验中,pre-AF组大鼠穿台次数比AF组、pre-VPA组和EP组显着增多(P<0.05)。Intelli Cage行为学检测显示,鼻触学习测试中,与control组相比,pre-AF组、AF组、pre-VPA组、EP组的正确访问(visit)次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EP组相比,pre-AF组、AF组、pre-VPA组的正确访问次数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pre-AF组增加次数最明显;同时,对鼻戳(nosepoke)正确次数的观察中得到了结果与visit一致;在位置学习测试中,与control组相比,pre-AF组、AF组、pre-VPA组、EP组的正确访问次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EP组相比,pre-AF组、AF组、pre-VPA组的正确访问次数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pre-AF组增加次数最明显;位置逆转学习测试与位置学习测试结果相一致;在强化学习测试中,与control组相比,pre-AF组、AF组、pre-VPA组、EP组的正确鼻戳次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EP组相比,pre-AF组、AF组、pre-VPA组的正确鼻戳次数有明显改善(P<0.05),其中pre-AF组改善最明显;强化逆转学习测试与强化学习测试结果相一致。结论:AF的预防性用药可以降低癫痫大鼠发作级别、缩短发作时间、改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下降,降低癫痫易感性。第二部分阿曼托双黄酮对氯化锂-匹罗卡品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和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目的:研究AF对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导的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和氧化应激反应情况,明确其在预防癫痫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100只,分组同第一部分。建立氯化锂-匹罗卡品癫痫大鼠模型,应用Nissel染色及TUNEL染色观察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和凋亡情况,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技术检测大鼠海马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的分布和表达水平;同时检测各组大鼠海马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GSH水平以及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结果:SE后72h,和control组相比,pre-AF组Nissel染色显示大鼠海马CA1区和CA3区存活的神经元数目无明显差异(P>0.05)而较EP组明显增多(P<0.05);与control组相比,pre-AF组TUNEL染色显示大鼠海马CA1区和CA3区的阳性细胞数目均无明显差异(P>0.05),较EP组明显减少(P﹤0.05);免疫组化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pre-AF组大鼠海马CA1区和CA3区的caspase-3阳性细胞数目均无明显差异(P>0.05),较EP组明显减少(P﹤0.05);Western Blot显示,pre-AF组与control组caspase-3蛋白表达量无显着差异(P>0.05),而较其他各组均显着降低(P<0.01)。对各组大鼠海马氧化应激指标检测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SE后24h和36h pre-AF组的GSH水平及SOD活力均无明显差异(P>0.05),较EP组明显升高(P﹤0.05);而pre-AF组CAT、MDA和NO水平与control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较EP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AF预处理通过抑制海马氧化应激水平降低癫痫诱发的神经元损伤和凋亡,预防癫痫发生。第三部分阿曼托双黄酮对氯化锂-匹罗卡品癫痫大鼠神经胶质细胞激活和海马炎症反应的影响目的:研究AF对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导的癫痫大鼠神经胶质细胞激活和海马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预防癫痫发生的机制及神经胶质细胞在癫痫发生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100只,分组同第一部分。建立氯化锂-匹罗卡品癫痫模型,应用免疫组化观察大鼠海马中Iba-1、GFAP的分布和表达,于SE后24h、48h、72h、96h提取大鼠海马组织,应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炎症通路中的关键因子NF-κB、COX-2蛋白表达变化,ELISA法检测下游炎性因子IL-1β、TNF-α、PGE2水平。结果:免疫组化显示,AF组、pre-VPA组及EP组大鼠海马CA1区、CA3区可见较多Iba-1阳性细胞,与contro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re-AF组Iba-1阳性细胞数量增加明显减少,与control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AF组、pre-VPA组及EP组大鼠海马CA1区、CA3区可见较多GFAP阳性细胞,与contro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re-AF组GFAP阳性细胞数量增加明显减少,与control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Western Blot显示,SE后24h、48h、72h、96h,与control组相比各组大鼠海马COX-2和NF-κB p65蛋白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EP组相比,pre-AF组蛋白水平均显着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control组以外,各组COX-2和NF-κB p65蛋白表达在时间顺序上呈先高后低的变化趋势。SE后24h、48h、72h、96h,各组大鼠海马炎症因子IL-1β、PGE2和TNF-α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与control组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EP组相比,pre-AF组各炎症因子水平均显着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F能够通过抑制匹罗卡品诱导的癫痫大鼠海马COX-2和NF-κB p65的表达,降低IL-1β、TNF-α、PGE2水平,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性增生发挥预防癫痫发和神经保护作用。

姜元辉,石岚,姚远[9](2016)在《针刺百会、腰奇穴对癫痫大鼠惊厥潜伏期及海马区NO、NOS、SOD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针刺百会、腰奇穴对戊四氮(PTZ)致癫痫大鼠惊厥潜伏期及海马区NO、一氧化氮合酶(N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大鼠90只,随机选取10只为空白组,其余通过PTZ建立癫痫大鼠模型,在造模成功的大鼠中随机选取50只分成模型组、非经非穴组、百会组、腰奇组、百会腰奇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和模型组外均予针刺治疗,治疗结束后记录大鼠惊厥潜伏期,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各组海马区NO含量及NOS、SOD活力。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百会组、腰奇组、百会腰奇组惊厥潜伏期延长(P均<0.05)。模型组大脑海马区NO含量及NOS、SOD活力与空白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非经非穴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百会组、腰奇组、百会腰奇组NO含量及NOS、SOD活力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百会组、腰奇组、百会腰奇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百会或腰奇穴可以延长癫痫模型大鼠惊厥潜伏期,增加PTZ致痫大鼠海马区NO含量,提高海马区NOS、SOD活力。

李淑芳[10](2009)在《颞叶癫痫中医证候研究及柴贝止痫汤对癫痫大鼠GABAAR、NMDAR1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及目的:癫痫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之一,癫痫患者中75%通过常规的一线抗癫痫药物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约25%的癫痫即使科学正规地应用常规抗癫痫药物,发作仍难以控制而成为难治性癫痫(Intractable Epilepsy,IE)。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是常见的难治性癫痫之一,占难治性癫痫的50%以上。所以以颞叶癫痫为切入点,研究新的有效的治疗难治性癫痫的途径和方法有很重要的意义。临床实践中发现,中医药在治疗癫痫尤其是难治性癫痫方面有较好改善症状,控制发作的特色和疗效优势。目前癫痫的中医药临床研究存在标准混乱、证型不统一、证候描述不一致、评价指标不合理、评价方法不科学等问题,因此制定一个新的、符合临床要求的中医癫痫病证诊治标准成为必要,而证候研究是中医癫痫诊治标准化的核心。但是目前关于颞叶癫痫的中医证候研究尚未见到。本课题作为癫痫中医研究的起步工作,初步总结颞叶癫痫的中医证候分布,为癫痫的证候规范化、客观化及中医药治疗癫痫诊疗标准的建立奠定基础。同时通过动物实验探讨中药复方柴贝止痫汤干预癫痫发作的机理,以期为中医药治疗癫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临床研究通过文献调研和专家咨询制定颞叶癫痫临床证候调查表,采用横断面调查的研究方法,收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102例颞叶癫痫患者中医四诊信息等相关资料,并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颞叶癫痫中医证候分布作出初步的归纳总结。实验研究第一部分:建立匹罗卡品癫痫持续状态后颞叶癫痫模型,以中药、西药干预,观察大鼠机体状态、癫痫发作的次数、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平均持续时间、癫痫发作级别及进行体重检测,判定、分析药物的疗效。采用HE染色和尼氏染色,光学显微镜下,对颞叶癫痫模型大鼠脑组织海马和颞叶皮层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第二部分: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的方法,检测癫痫大鼠脑组织γ-氨基丁酸A受体α1亚单位(GABAARα1)和NMDA受体NR1亚单位(NMDAR1)的表达。观察癫痫模型大鼠脑组织海马和颞叶皮层GABAARα1和NMDAR1的表达和分布,探讨中药复方柴贝止痫汤对癫痫大鼠脑组织GABAARα1和NMDAR1表达的影响及其治疗癫痫的机理。结果:临床研究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得到5个颞叶癫痫的中医临床证候分类:风痰内阻兼郁证、痰火内闭证、心脾两虚证、瘀阻脑络证、肝肾阴虚证。其中风痰内阻兼郁证为颞叶癫痫发作间期的主要证型,其次是痰火内闭证、心脾两虚证、瘀阻脑络证和肝肾阴虚证。性别、病程及发作频率在证候分布上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年龄及发病年龄在证候分布上有显着差异(P<0.05)。实验研究第一部分实验结果1各致痫组大鼠发作总次数、总持续时间变化与空白模型组比较,柴贝止痫汤联合卡马西平组、柴贝止痫汤组、卡马西平组的发作总次数减少,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柴贝止痫汤联合卡马西平组比较,柴贝止痫汤组的发作总次数增加,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空白模型组比较,柴贝止痫汤联合卡马西平组发作总时间减少,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柴贝止痫汤联合卡马西平组比较,柴贝止痫汤组、卡马西平组发作总时间增加,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2各致痫组大鼠治疗前后发作平均持续时间的变化:治疗后,与空白模型组比较,柴贝止痫汤联合卡马西平组、柴贝止痫汤组、卡马西平组发作平均持续时间减少,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柴贝止痫汤联合卡马西平组比较,柴贝止痫汤组发作平均持续时间增加,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柴贝止痫汤联合卡马西平组发作平均持续时间减少,有高度显着性差异(P<0.01);柴贝止痫汤组、卡马西平组发作平均持续时间均减少,有显着性差异(P<0.05)。3各致痫组大鼠治疗前后癫痫发作级别的变化:治疗后,与空白模型组比较,柴贝止痫汤联合卡马西平组、卡马西平组癫痫发作级别有明显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柴贝止痫汤联合卡马西平组癫痫发作级别明显降低,有高度显着性差异(P<0.01);卡马西平组癫痫发作级别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5)。4各组大鼠体重变化比较:治疗前,与正常组大鼠比较,空白模型组、柴贝止痫汤联合卡马西平组、柴贝止痫汤组、卡马西平组体重均减轻,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与正常组大鼠比较,空白模型组、柴贝止痫汤联合卡马西平组、柴贝止痫汤组、卡马西平组体重均减轻,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空白模型组比较,柴贝止痫汤联合卡马西平组体重增加,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各组大鼠体重均有增加,有显着性差异(P<0.05)。5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氯化锂—匹罗卡品颞叶癫痫大鼠模型脑组织海马CA1区、CA2区、CA3区、齿状回和颞叶皮层神经元出现明显损伤,其病变以海马CA1区、CA3区最明显,其次为CA2区、齿状回、颞叶皮层。中药复方柴贝止痫汤、卡马西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癫痫大鼠脑组织海马CA1区、CA2区、CA3区、齿状回和颞叶皮层神经元的损伤,提示二者神经元保护作用的存在。第二部分实验结果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的方法检测GABAARα1和NMDAR1的表达结果相一致。1 GABAARα1的表达与空白模型组比较,柴贝止痫汤组、柴贝止痫汤联合卡马西平组癫痫大鼠海马CA1、CA3区及颞叶皮层的GABAARα1亚单位表达均明显增强,有高度显着性差异(P<0.01),但柴贝止痫汤组与柴贝止痫汤联合卡马西平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正常组比较,空白模型组和卡马西平组癫痫大鼠海马CA1、CA3区及颞叶皮层的GABAARα1表达均明显减少,有高度显着性差异(P<0.01)。2 NMDAR1的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柴贝止痫汤组、中柴贝止痫汤联合卡马西平组、卡马西平组、空白模型组海马CA1、CA3区及颞叶皮层的NMDAR1表达均明显增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柴贝止痫汤组、中柴贝止痫汤联合卡马西平组、卡马西平组、空白模型组各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临床研究颞叶癫痫的主要证候包括风痰内阻兼郁证、痰火内闭证、心脾两虚证、瘀阻脑络证和肝肾阴虚证。其中风痰内阻兼郁证为颞叶癫痫发作间期的主要证型,其次是痰火内闭证、心脾两虚证、瘀阻脑络证和肝肾阴虚证。颞叶癫痫的证候与性别、病程和发作频率无明显关系,而与年龄及发病年龄有一定关系,并且青中年以风痰内阻兼郁证及痰火内闭证为着,而中老年人以肝肾阴虚证突出。实验研究氯化锂—匹罗卡品颞叶癫痫模型操作简单、成功率高、稳定性好。中药柴贝止痫汤对癫痫发作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柴贝止痫汤联合卡马西平的治疗方法对于癫痫的行为学改变优于单独应用卡马西平及柴贝止痫汤。柴贝止痫汤可以提高GABAARα1的表达,而对NMDAR1无明显影响。对GABAARα1表达的调节是柴贝止痫汤控制癫痫的可能机理之一。

二、一氧化氮对遗传性癫痫易感大鼠惊厥发作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氧化氮对遗传性癫痫易感大鼠惊厥发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阿托伐他汀对氯化锂-匹罗卡品大鼠癫痫模型中炎性因子及癫痫发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他汀类药物和癫痫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2)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定痫丸治疗癫痫的作用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祖国医学对癫痫的认识
        1.1 中医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
    2 现代医学对癫痫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
        2.2 病因
        2.3 病理生理
        2.4 发病机制
        2.5 诊断
        2.6 分类
        2.7 西医治疗
    3 定痫丸治疗癫痫
        3.1 定痫丸的药物组成及方义
        3.2 定痫丸的辨证应用
        3.3 定痫丸与中医外治法结合治疗癫痫
        3.4 与抗癫痫药联合治疗癫痫
        3.5 相关机制研究
    4 网络药理学概述
第二部分 定痫丸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库和软件
        1.2 定痫丸主要化学成分的收集和筛选
        1.3 靶点预测
        1.4 定痫丸治疗癫痫的PPI网络构建与筛选关键靶点
        1.5 构建定痫丸“草药-化合物-靶点”网络图
        1.6 构建定痫丸“核心化合物-核心靶点”网络图
        1.7 富集分析
        1.8 构建“疾病-草药-化合物-靶点-通路”网络图
    2 结果
        2.1 定痫丸主要化合物的筛选
        2.2 定痫丸靶点及癫痫靶点预测
        2.3 定痫丸治疗癫痫的靶点PPI网络构建
        2.4 构建“草药-化合物-靶点”网络图
        2.5 构建“核心化合物-核心靶点”网络图
        2.6 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2.7 构建“疾病-草药-化合物-靶点-通路”网络图
    3 讨论
        3.1 核心化合物及核心靶点
        3.2 GO功能富集分析
        3.3 KEGG通路分析
        3.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定痫汤联合抗癫痫药治疗癫痫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惊厥患儿血清S100B蛋白表达水平分析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S100B蛋白在惊厥患儿中的研究进展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观察组纳入及排除标准
        1.1.2 对照组纳入及排除标准
        1.1.3 研究对象分组
    1.2 研究方法
    1.3 实验材料
        1.3.1 主要试剂
        1.3.2 实验设备
        1.3.3 实验原理
        1.3.4 样本要求
    1.4 检测参考值范围
    1.5 统计学分析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不同病因分组比较
        2.1.1 热性惊厥组
        2.1.2 癫痫组
        2.1.3 病毒性脑炎组
        2.1.4 化脓性脑炎组
        2.1.5 不明原因抽搐组
        2.1.6 组间比较
    2.2 S100B蛋白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第三章 讨论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4)中药在抗癫痫中的应用及癫痫生物模型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抗癫痫中药及其作用机制
    1.1 天麻
    1.2 石菖蒲
    1.3 钩藤
    1.4 川芎
    1.5 丹参
    1.6 姜黄
    1.7 柴胡
    1.8 雷公藤
    1.9 蛇床子
    1.10 芍药
    1.11 黄芩
    1.12 银杏叶
    1.13 茯苓
    1.14 青阳参
    1.15 光果甘草
    1.16 锁阳
    1.17 积雪草
    1.18 管花肉苁蓉
    1.19 川陈皮
    1.20 火麻仁
2 癫痫生物模型
    2.1 盘基网柄菌
    2.2 秀丽隐杆线虫
    2.3 黑腹果蝇
    2.4 斑马鱼
    2.5 小鼠
    2.6 大鼠
    2.7 兔
    2.8 猫
    2.9 狗
    2.10 猴
3 讨论与小结

(5)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在癫痫模型中的作用及毒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试剂的配制
    2.3 实验动物
    2.4 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nNOS在自发性癫痫大鼠的海马中过表达和定位
    3.2 建立海马神经元癫痫模型并检测nNOS的表达
    3.3 NOS抑制剂对癫痫细胞模型中nNOS表达的影响
    3.4 NOS抑制剂对癫痫细胞模型中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3.5 NOS抑制剂可以减少癫痫细胞模型中氧化应激损伤
4 结论与讨论
创新性评价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FCD相关难治性癫痫候选致病基因筛选及功能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FCD等相关难治性癫痫术前EEG评估初探
    2.1 材料和方法
    2.2 实验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FCDII型相关癫痫全外显子测序及分析
    3.1 材料和方法
    3.2 实验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FCD等病因相关难治性癫痫扩大样本外显子测序,聚焦SCARB1 基因.
    4.1 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讨论
第五章 基于癫痫动物模型探讨SCARB1 基因与癫痫发作关系
    5.1 材料和方法
    5.2 实验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局部皮质发育障碍的分类、临床、致痫机制及相关基因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清道夫受体B1(SCARB1)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课题
致谢

(7)生酮饮食对发育期惊厥性脑损伤神经保护作用中Plpprs家族蛋白的作用及对线粒体功能的调节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实验流程图
第一部分 青霉素反复惊厥模型远期可塑性相关蛋白分子和线粒体功能相关蛋白分子表达变化和相互作用
    绪论
    1.1 研究材料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结果
    1.4 小结
    1.5 结论
    1.6 讨论
第二部分 实验流程图
第二部分 生酮饮食干预远期前脑可塑性相关蛋白分子和线粒体功能相关蛋白分子表达
    绪论
    2.1 研究材料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结果
    2.4 小结
    2.5 结论
    2.6 讨论
第三部分 酮体在离体细胞模型中对谷氨酸细胞毒性的保护作用及Plppr5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
    绪论
    第三部分 第一节实验流程图
    第三部分 第二节实验流程图
    3.1 第一节酮体在离体细胞模型中对兴奋性细胞毒性的保护作用及Plppr5神经保护作用
    3.2 第二节可塑性相关蛋白Plppr5通过调节线粒体功能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3.3 结论
    3.4 讨论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本课题资助项目
致谢

(8)阿曼托双黄酮通过调控炎症信号通路预防癫痫发生及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前言
第一部分 阿曼托双黄酮对氯化锂-匹罗卡品癫痫大鼠癫痫易感性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引言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阿曼托双黄酮对氯化锂-匹罗卡品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和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引言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阿曼托双黄酮对氯化锂-匹罗卡品癫痫大鼠海马炎症反应和神经胶质细胞激活的影响
    引言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癫痫发生与炎症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9)针刺百会、腰奇穴对癫痫大鼠惊厥潜伏期及海马区NO、NOS、SOD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癫痫模型制备、分组及处理
    1.3 大鼠海马组织NO含量及NOS、SOD活力的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针刺对PTZ致癫痫大鼠惊厥潜伏期的影响模型组动物均在3 min内发作,多数先表现为凝视,紧接着出现点头运动(II级),继之出现双前肢抬起作阵挛运动(III级)、后肢伸直(IV级),最终身体歪向一侧而出现翻滚、跌倒(V级)。
    2.2 针刺百会、腰奇穴对癫痫大鼠海马区NO、NOS及SOD的影响
3 讨论

(10)颞叶癫痫中医证候研究及柴贝止痫汤对癫痫大鼠GABAAR、NMDAR1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癫痫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 中医对癫痫的认识
        2 中医治疗癫痫的研究现状
        3 中药抗癫痫作用的实验研究
        4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GABA、Glu及其受体与癫痫关系研究进展
        1 GABA及其受体与癫痫
        2 Glu及其受体与癫痫
        3 小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颞叶癫痫中医证候学初步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颞叶癫痫大鼠模型行为学及脑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柴贝止痫汤对颞叶癫痫大鼠脑组织GABAARα1和NMDAR1表达的影响
        引言
        第一部分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颞叶癫痫大鼠脑组织GABAARα1和NMDAR1的表达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第二部分 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颞叶癫痫大鼠脑组织NMDAR1的表达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附表
    附图

四、一氧化氮对遗传性癫痫易感大鼠惊厥发作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阿托伐他汀对氯化锂-匹罗卡品大鼠癫痫模型中炎性因子及癫痫发作的影响[D]. 冯俊祥.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2]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定痫丸治疗癫痫的作用机理[D]. 廖现秋.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惊厥患儿血清S100B蛋白表达水平分析及研究[D]. 苗苗.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中药在抗癫痫中的应用及癫痫生物模型研究进展[J]. 高代丽,李江川,季秀娜,刘可春,靳梦.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1(10)
  • [5]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在癫痫模型中的作用及毒性机制[D]. 张诗琦.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6]FCD相关难治性癫痫候选致病基因筛选及功能初探[D]. 杨梅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7]生酮饮食对发育期惊厥性脑损伤神经保护作用中Plpprs家族蛋白的作用及对线粒体功能的调节机制[D]. 李丽丽. 苏州大学, 2019(04)
  • [8]阿曼托双黄酮通过调控炎症信号通路预防癫痫发生及神经保护作用研究[D]. 张震. 宁夏医科大学, 2017(12)
  • [9]针刺百会、腰奇穴对癫痫大鼠惊厥潜伏期及海马区NO、NOS、SOD影响的实验研究[J]. 姜元辉,石岚,姚远. 慢性病学杂志, 2016(03)
  • [10]颞叶癫痫中医证候研究及柴贝止痫汤对癫痫大鼠GABAAR、NMDAR1表达的影响[D]. 李淑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0)

标签:;  ;  ;  ;  ;  

一氧化氮对遗传易感大鼠惊厥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