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限制性关系从句与限制性关系从句的语义差异

非限制性关系从句与限制性关系从句的语义差异

一、非限定性关系分句与限定性关系分句之间的语义差异(论文文献综述)

闵晶晶[1](2020)在《读后续写任务条件对高中生英语关系分句习得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读后续写在中学教学中成为了焦点,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在外语界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然而,现有有关读后续写的研究大多数以研究读后续写对写作的准确性和流利性以及对词汇的习得影响为主,很少有研究关注读后续写对英语语法习得的影响。考虑到英语语法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英语教学中的难题,而英语中的关系分句一直是英语语法教学和学习的重难点,尤其是关系分句中各种连接词的使用,让学生很容易搞混。本研究将读后续写任务运用到英语语法教学中,探究不同的读后续写任务条件对高中生英语关系分句学习的影响。本研究具体探讨以下三个问题:(1)单纯读后续写任务和强化读后续写任务对高中生英语关系分句习得的即时效应如何?(2)单纯读后续写任务和强化读后续写任务对高中生英语关系分句习得的延时效应如何?(3)读后续写任务对不同类型的英语关系分句(限定性英语关系分句和非限定性英语关系分句)的习得存在怎样的影响?本研究以曲阜市某高中一年级的两个平行班级共9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以“前测-教学干预-即时后测-延时后测”为顺序的长达八周的读后续写教学实验。在教学干预过程中,A、B两个班都进行读后续写任务,其中A班的读后续写阅读材料中除必要的中文注释外未经任何加工,而B班阅读材料对关系分句相关句子进行了划线并加粗处理。实验结束后将所得数据全部收集后输入SPSS19.0进行分析和检测,通过对两个班三次测试成绩以及续写情况的分析检测来探究两个班对关系分句的使用正确率以及关系分句测试成绩是否有明显提高,并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来确定两组之间的正确率和测试成绩是否存在显着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单纯读后续写任务和强化读后续写任务对高中生英语关系分句的习得都存在即时促进作用;与单纯读后续写任务相比,强化读后续写任务的对英语关系分句习得的即时促进效果更显着。(2)单纯的读后续写任务和强化的读后续写任务对高中生英语关系分句的习得都存在延时促进作用,且单纯的读后续写任务和强化的读后续写任务对英语关系分句习得的延时促进效果并没有存在明显差异。(3)通过对两个班限定性关系分句和非限定性小句测试成绩的分析,得出无论是单纯的读后续写任务还是强化的读后续写任务,对不同类型的关系分句习得影响并没有很大的差异。本文将读后续写任务和英语语法教学相结合,旨在为英语语法教学提供更合理有效的方法,为读后续写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魏良荣[2](2020)在《语言类型学视角下中国英语学习者非限制性关系从句习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关系化作为人类语言中实现递归的一种嵌入式结构,由于其具有的普遍性和语言特异性,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英语既可以使用前置修饰语,也可以使用后置修饰语,而汉语只允许使用前置修饰语。由于英汉语言的巨大差异,中国英语学习者习得英语关系分句被广泛认为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作为英语语法重要参项,习得非限定性关系分句尤是如此。本研究旨在以访谈与语料库数据相结合的综合方法来探究这一领域。25名受试者参加了包含判断题以及深入互动的访谈,以测试他们对非限定性关系分句的区分程度。本研究从CLEC中的ST-5和ST-6两个子语料库中检索出634个非限定性关系分句作为关系化的研究样本,从关系代词、主语或宾语的提取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本研究从语言类型学角度分析了句子关系分句这一关系化结构的特殊形式。研究发现如下:1)根据访谈结果,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区分非限定性关系分句与限定性关系分句上普遍表现不佳。2)从语料样本来看,以“which”为关系代词的关系化结构所占比例最大。“which”、“who”和“whose”作为关系词引导的关系分句符合SOHH假说提出的处理难度(OS>SS/OO>SO)。3)句子关系分句的研究是本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部分的主要发现为句子关系分句的出现频率较高,与主句的语义联系不正确。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教学建议。希望本研究能对中国英语学习者非限制性关系从句的习得有所帮助。

孙成娇[3](2019)在《汉语话题结构的动态句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首先区分了句层面的句法话题(话题1或Hockett-话题)和语用话题(话题2或Prague-话题)以及语篇层面的实体话题(话题3或Geluykens-话题)。在句层面,话题1/述题结构是静态的形式二分,话题2/焦点结构是动态的意义二分。例如,英语句首NP是话题1,却未必是话题2,也可能是焦点。在篇层面,句所含实体都是话题3。本文进一步确立辨认汉语主语和话题的标准,并定义出左置句法话题句ST1、右置句法话题句ST2和中置句法话题句ST3。主要形式ST1包括话题化、左偏置、汉语式以及论元分裂式话题句。本文继续证明,汉语话题化结构不存在孤岛限制,并非通过wh移位生成;不论其述题是否含孤岛结构,其中的空位都更宜处理为由语境赋义的真空位。此论证过程还揭示出:ST1的允准和解读是句法、语义、语用互动的过程;ST1可分为边缘话题1和述题;述题本身必须合语法,而边缘话题1必须能够自然融入述题语义(亦即建立起显性或隐性的先行词-代词关联);ST1既要对边缘话题1与述题的陈述关系释义,又要对述题小句进行满足语境的完整释义。因此,本文根据动态句法理论(DS)从边缘话题1如何贡献于话题句理解的视角来探究它与整个句法过程的关系。本文基于DS构建起汉语动态解析模型,又运用模型对ST1和ST2做出了统一的链接解析,将ST3处理为单一Ty(t)树。ST1述题独立的合语法性体现为逆向链接于Ty(e)话题树的Ty(t)命题树;左置话题1向述题的自然融入体现为链接转换中复制需求的满足。各次类的区别是述题中承接复制性语义值的成分不同。ST2的解析相似,不过只有在确定边缘成分能满足复制需求的前提下才可建立链接关系。若ST1或ST2的述题内还嵌有ST1,则内ST1的解析树需先置于待定位置,等命题式生成后再合并进外层树的相应位置。若ST1的左置话题1不止一个,则话题Topl-Topn解析为依次逆向链接的Ty(e)树,而Topn投射的Ty(e)树又链接于最右述题投射的Ty(t)树。此外,由无指成分担任边缘话题1的ST1并非普通意义上的话题结构,需解析为待定节点合并的过程。这证实了 Cannetal.(2005)关于所有语言的左边缘结构都有链接与待定节点合并两种解析方案的论断。从左至右的线性解析也能捕捉到各类话题句的完整释义过程。本文的形式刻画不仅证实了汉语话题结构的多样性,而且反映出左、右边缘话题结构的语法机制是一致的(都是句法、语义、语用互动的过程),而中置话题句确属特殊话题结构。全文论证表明,汉语的话题优先性更宜理解为话题1/述题结构整体的优先性。

李忠月[4](2019)在《《海安会第99届会议文件》中名词后置修饰语的汉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海上安全委员会(简称海安会)是国际海事组织最高技术机构,该委员会召开的会议是世界海事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会议之一。中国作为航运大国需要及时掌握海安会会议中至关重要的内容,而本次会议文件中有大量的名词后置修饰语,给翻译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因此,译者将名词后置修饰语作为研究重点。本翻译报告将名词后置修饰语进行分类,具体可以分为介词短语、非限定性动词短语和关系分句。为最大程度地传递出源语所表达的内容,译者以静态翻译理论为依据,归纳总结出五种翻译方法来处理文件中的名词后置修饰语。具体方法有逆序直译法、转换法、有标记法、无标记法和综合法。译者总结和归纳了名词后置修饰语的翻译方法,得出翻译结论并总结出翻译启示。译者在翻译介词短语和非限定性动词短语时,多使用逆序直译法和转换法。在翻译关系分句时,多使用无标记法、有标记法、转换法和综合法。译者希望本次翻译实践报告总结的翻译方法能够对以后海事会议文件的翻译有借鉴意义。

钟烨[5](2019)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V-ing非限定小句的翻译》文中指出翻译科学是应用逻辑。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对原文进行逻辑分析,采取恰当的翻译方法组织原文的推理结构。本文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小句复合体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判断英语原文中各小句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结合Energy Efficiency2018中出现的实例,研究V-ing非限定小句的翻译。本文以小句复合体理论为指导,基于英语小句复合体和汉语复句的异同,提出V-ing非限定小句的翻译方法。英语小句复合体中小句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有三种:语义详述、语义延展和语义增强。汉语中的复句可分为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本文通过分析英语中V-ing非限定小句与主句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将V-ing非限定小句分别译为汉语中能体现相同语义逻辑关系的联合小句、偏正小句和其他小句,从而在译文中保留与原文相同的逻辑语义关系。研究发现,语义详述类V-ing非限定小句需增译主语“这”、“这些+名词”、增译范畴词,译为解说小句。语义延展类V-ing非限定小句有主语时,可保留主语或转化主语,译为并列小句;无主语时,如其主语与主句一致,可与主句共用一个主语,译为并列小句。语义增强类V-ing非限定小句从结果、目的、让步条件、时间和方式方面增强主句时,分别译为因果正句、目的正句、转折小句、时间状语小句和方式状语小句。通过采用以上方法,译者可忠实地在译文中保留原文小句间的逻辑语义关系,从而使译文逻辑顺畅。

姚思敏[6](2019)在《系统功能语法框架下非限定性关系分句的分类》文中指出非限定性关系分句(ARCs)是一种与限定性关系分句(RRCs)在语义上相对立的典型的关系结构类型。就它们的区别而言,学术界的惯用说法是:限定性关系将其先行语限定于一个更具体的类别里,非限定性关系分句的语义功能不在于限定;而是对其(语义上已特定的)先行语添加额外的、附加信息,且这些附加信息可以随意删减而不影响其先行语乃至整个句子的意义。然而,它们语义方面的区别远不限于此。在功能语法(SFG)中,非限定性关系分句归属于相互依赖系统和逻辑语义系统所结合的“主从阐述”范畴。一方面,非限定性关系分句在语法上与主句之间存在着主从关系;其中,分句是依赖句,而主句是控制句;分句与其先行语的语法关系并未被考虑;而另一方面,它在语义上对某个成分(即:先行语,而非与其有语法关系的主句)提供附加特征,且该成分已特定;分句与其先行语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仅限于阐述,而不存在延伸或发挥关系。该分类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旨在在功能语法框架下对非限定性关系分句进行重新分类。其中,该分类的基本原则包括两点:(1)就语法而言,非限定性关系分句不从属于主句,而与其先行语构成句法成分;(2)就语义而言,非限定性关系分句是含多种语义的复合体—它不仅阐述其先行语,且可能与主句建立延伸或发挥的逻辑-语义关系。Constituency学说的基本理论原则是:非限定性关系分句是从属分句,它内嵌于一个与其先行语构成的句法结构中。根据Constituency学说倡导者De Vries(2006),非限定性关系分句是其先行语的一个明示性并列成分,该类分句的内部结构等同于限定性关系分句的句法结构(而“明示”在语义上等同于Halliday的“阐述”关系)。本文认为,在语法层面,非限定性关系分句,作为一个含有虚拟中心词的假性自由关系分句,与其先行语并列,并构成一个明示性并列短语;这是非限定性关系分句的基本句法结构。但是,有些非限定性关系分句(在语法和语义层面的某个接口上)需要移位;它们从明示性并列短语中移位至与主句同等的地位,并与主句构建小句复合体。因此,经过移位的非限定性关系分句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语法结构以在语义层面体现语义链;而在第二种(即:移位后)的结构中,非限定性关系分句即为Halliday所指的“未被明确指出逻辑-语义关系的并列扩展类小句”;在这种小句复合体中,非限定性关系分句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潜势的小句,与主句建立并列的语法关系和延伸或发挥的逻辑-语义关系。非限定性关系分句在语义上看作为一个继续分句,延伸或发挥着其作为起始句的主句,它们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通常依照不同语境而定。这也说明,不同于限定性关系分句,非限定性关系分句与主句,甚至与整个句子之间存在着更加动态的、有赖于语境的、相互的语义关系;非限定性关系分句的意义并不是对其先行语在语义上的简单叠加,因为小句之间通常存在着诸如原因、让步、时间等逻辑-语义关系,而这些关系可能进而凸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对De Vries(2012)所提出的—非限定性关系分句在句法方面处于从属地位;而在语义方面具有主句属性—这一特性的另一种阐释。)而对于其它的非限定性关系分句,它们不与主句建立任何的逻辑-语义关系,因而不需要移位,依旧滞留在明示性并列短语中,归属于“并列阐述型”。因此,本文认为,在语义层面上,相互依赖系统和逻辑-语义系统的不同子项目相互结合可以构建三大类非限定性关系分句:“并列阐述型”、“并列延伸型”和“并列发挥型”。此外,本文的另一个主旨在于在语义层面之外—从认知语用角度,以概念整合理论为基本理论指导,对非限定性关系分句进行初步研究。在该层面,非限定性关系分句被看作为独立的小句分析单位,它由各种信息性的概念片段组成,这些概念片段依照它们的关联性被选择,并映射、排列、重组于心理空间之中,从而实现动态的认知处理过程。

吴吉东[7](2017)在《入场理论视域下英语复句认知及其教学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体验哲学和人本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入场理论为理论框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内省法、基于语料库研究方法等,探究英语复句认知及其教学,旨在架构英语复句入场理论体系,揭示英语复句的认知机制和认知路径,实现认知语法与教学语法整合,帮助中国英语学习者、尤其高中生深刻理解、快捷学得和准确运用英语复句构式。本研究以三个研究问题为逻辑主线:(1)什么是英语复句入场理论?(2)名词性分句、关系分句和状语分句复句如何入场?(3)教师如何基于入场进行英语复句认知教学?主要研究成果包括:第一,架构英语复句入场理论。英语复句入场理论是通过从属连词入场元素,描述、识解射体和陆标组构,来勾画复杂言语事件。入场理论是基于名词短语和定式小句入场研究发展完善起来的,揭示言语参与者对事物或言语事件感知、体验和表征的一般规律。本研究将其拓展到英语复句层面,认为,一定式小句通过从属连词入场元素转为陆标,为另一定式小句言语事件、即射体的发生提供认知参照,勾画有物理或心理关系的复杂言语事件,揭示言语参与者对复杂言语事件体验、感知和表征的一般规律。第二,揭示英语复句入场认知工作机制。在认知场景中,从属连词入场元素将处于不对称的射体和陆标连接起来,并将其凸显在注意台上,而将自身置于注意台外的射体和陆标关系的基底中;射体通过从属连词入场元素,对陆标实现由强到弱越控,使其成为一嵌入成分、限制成分、非限制附加成分和相对独立修饰成分,陆标的相对独立性由弱到强;言语参与者在注意台下,借助从属连词入场元素,在言语行为域内,通过彼此互动和语义协商,将其注意力指向注意台上的射体和陆标。整个言语情境各要素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实现对复杂言语事件的勾画,具有依存性、层级性、协同性和统整性的特征。第三,实现认知语法和教学语法的整合。基于入场的英语复句理据性和体验性教学及其教学原则遵循复句认知、学得和运用的内在客观规律。在教师、学习者和“言者”的互动过程中,学习者感知和体验名词性、关系、状语分句复句组构机理和理据,形成复杂言语事件意象图式,对其进行概念化,实现对复杂言语事件的认知控制,并整合到已有概念体系中。本研究主要创新点包括:第一,架构了英语复句入场理论。用入场理论探究英语复句入场及其认知路径,揭示英语复句认知工作机制,丰富和发展原入场理论及其研究视域。第二,提出了英语复句入场连续统概念。在英语复句认知场景中,一端是名词性分句复句入场,另一端是状语分句复句入场,陆标相对独立性由弱到强,射体对陆标越控由强到弱。第三,构建了英语复句入场体系。梳理各类分句复句入场、入场过程、入场路径、入场元素、入场策略,构建英语复句入场体系,揭示了复杂言语事件和认知场景相互作用对各类分句复句的语义和形式的影响。第四,实现认知语法和教学语法的整合。英语复句入场吸收教学语法中句法结构分析优点,较好地解决了复杂言语事件如何在句法构造上反映问题,开启了英语复句教学研究一个新视域。第五,统一识解英语复句学得和习得路径。英语复句入场理论为探讨英语复句教学和习得提供统一理论框架和识解,体现了认知语言学的两大承诺:“普遍性承诺和认知承诺”的基本理念。第六,为英语复句教学注入活力。基于入场的英语复句理据性和体验性教学使英语复句学得和习得变得富有理据性、趣味性、体验性,有助于中国英语学习者,尤其高中生快捷理解和灵活运用各类英语复句构式。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英语复句入场理论需要经过实证或实验的证明、跨语言佐证以及英语复句教学实践的进一步检验。

薛淑妙[8](2015)在《关于现代汉语关系分句限定性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现代汉语关系分句有无限定性与非限定性之分及其如何划分的问题,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以此为基础,对汉语关系分句限定性问题进行探讨,发现现代汉语中既存在限定性关系分句,又存在非限定性关系分句,且划分依据不仅取决于重音因素,还取决于语义因素和语境因素。

施红梅[9](2014)在《类型学视野下的英汉名词短语关系化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类型学为视角,采用文献收集、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语料1分析与语法判断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语言类型学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理论解释与对比语言学的理论框架有机结合在一起,以英汉小说为语料(提取了两部英语小说中的738个关系从句及其三个不同译者翻译的对应译文,提取了四部中文小说中合计1044个关系从句以及其中738个关系从句的三个不同译者翻译的对应译文),对比分析了英汉名词短语的关系化策略、英汉关系从句在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上的异同;对英汉关系从句中存在的争论焦点进行逐一剖析,并利用英汉关系从句的互译实例对其进行验证,得出较为可信的、可证伪的结论,同时对英汉关系从句的翻译提出了可行性建议。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简单介绍如下:第一章为引论。该部分介绍了英汉名词短语关系化现象的研究现状,梳理了五十多年来中外学者们对英汉名词短语关系化的研究内容、研究成果以及采用的研究方法等,重点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此外,介绍了本研究的选题意义和主要内容、拟采用的理论框架、语料的选择和处理等。第二章界定了英汉名词短语的分类和本文所研究的关系从句的范围。为了更好地进行英汉对比,本文扩大了类型学家对关系从句的研究范围,将英语的非限定关系从句和汉语中无定名词短语的关系从句都纳入了研究范围。从语义角度定义了关系从句,区分了汉语的“广义的关系从句”和“狭义的关系从句”。第三章以类型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对比分析了英汉名词短语关系化策略的异同。研究发现,两种语言采用关系化策略的相同之处在于都可以采纳空位策略和复指代词策略。相异之处在于,汉语中可以采用空位策略和复指代词策略关系化主语和宾语,而英语中的空位策略只能用于关系化直接宾语和旁语。英语中使用最多的是关系代词策略,汉语中没有这一关系化策略。此外,两种语言中使用关系化策略的差异还体现在:英语中无论是对主语属格语还是对宾语属格语进行关系化,都使用关系代词"whose"。而汉语对主语属格语和宾语属格语进行关系化时旱现出不对称现象。第四章对比分析了英汉关系从句句法生成的异同。基于Vries(2002)对不同语言类型考察的基础之上推导出的关系化提升理论框架,考察了英汉关系从句句法生成的异同,重点评析了汉语关系从句句法生成的研究成果中存在的不足。验证了刘礼进(2010)提出的汉语关系从句句法生成的观点:英汉语带论元关系从句的生成方式原则上相同,都是通过算子/空算子移位和核心名词提升操作生成的;汉语关系从句的生成需增加最后一步“残余移位’’(remnant movement):把关系从句移至Spec-DP,以生成A结构(RC D N);或移入限定词与核心名词之间,生成B结构(D RC N)。第五章探讨英汉关系从句的篇章分布特征。重点探讨了英语有定名词和无定名词短语充当中心语时关系代词的选择情况、中心语在从句中的句法功能和关系从句在主句中的句法功能,以及限定性关系从句与非限定性关系从句的篇章分布特征等。发现英语中有定名词短语被关系化的比例要远远高于无定名词短语,限定性关系从句出现的频次也远高于非限定性关系从句;但中心语为有定名词或无定名词,对关系代词的选择没有太大影响。此外,探讨了汉语有定名词和无定名词短语充当中心语时在从句中的句法功能和关系从句在主句中的句法功能,以及汉语指示代词和数量词位于关系从句前后位置的功能差异。发现汉语中指示词和数量词前置于关系从句是一种优势语序,是无标记的;而指/数量词后置于关系从句主要是为了特定的语用功能,如避免歧义或是突显中心语的动作或状态,因而是有标记的。第六章剖析了英汉关系从句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异I司。以英汉关系从句中各自存在的三个争论焦点为假设,利用语料中的实例对其逐一进行验证。此外,考察了汉语关系从句的功能体现,指出汉语关系从句的基本功能是限定性的,具体表现为“确定所指”和“刻画概念”,但语境因素会对其限定性起到消减作用。汉语关系从句的限定性功能体现可以被视为是一个连续统。第七章通过考察语料中英汉关系从句互译的情况,进一步剖析了英汉关系从句的差异,对前面章节中得出的结论进行了进一步验证。同时提出英汉关系从句互译的“无标记翻译策略”与“有标记翻译策略”。第八章为结论。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提出其创新之处。同时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何清顺[10](2013)在《基于语料库的英语独立主格结构之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独立主格结构是一个特殊的英语句法现象。传统语法对独立主格结构的讨论涉及形式类别、功能类别、历史分布、文体分布和格等方面。一般认为,独立主格结构是有自己主语的非限定分句,表示时间、条件、原因、让步或伴随等关系,通常用于正式文体中,并且有逐渐减少的趋势,独立主格结构的主语是零格名词或主格代词。传统语法对独立主格结构功能类型的划分主观性较强,类型边界比较模糊。关于格,实际语言应用中也有许多以宾格代词为主语的独立主格结构。传统语法关于独立主格结构历时分布和文体分布的讨论也明显带有主观性。这些问题说明,独立主格结构受到语法学家的充分关注,但传统语法描写仍有诸多不足。系统功能语言学以意义为中心,把语言看作是一个意义系统,其研究重心在于意义在词汇语法层的体现形式,研究对象是使用中的语言,主张采用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近年来,功能句法研究越来越引起系统功能语言学界的重视,许多传统语法中的句法现象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下得以讨论,但是独立主格结构却没有受到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关注,甚至系统功能语言学没有提到这样一个术语。在这种形势下,有必要对独立主格结构进行基于语料库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与基于语料库的量化研究方法,使用的语料来源是布朗家族语料库Brown Family Corpora (Brown, Frown, Crown, LOB, FLOB and CLOB)、英国国家语料库BNC (British National Corpus)、当代美国英语语料库COCA (Corpu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以及历时美国英语语料库COHA(Corpus of Historical American English)。研究问题包括独立主格结构的功能类别、历时分布、文体分布和格等。传统语法区分的独立主格结构的功能类型可以归纳为伴随关系和从属关系,然而实际语言应用显示,有些独立主格结构并不属于这两种关系类型,而是表示解释关系,而传统语法没有解释这类独立主格结构的语法归属。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小句复合体关系系统包括相互依赖关系和逻辑语义关系,前者包括并列和从属,后者包括扩展和投射。传统语法中的解释关系、伴随关系和从属关系分别对应于小句复合体中体现详述、延伸和增强的从属型扩展关系。在相互依赖关系方面,作为非限定小句的独立主格结构只能体现从属关系,不能体现并列关系,但在逻辑语义关系方面,既然非限定小句可以体现扩展关系和投射关系,那么独立主格结构也具有体现投射关系的意义潜势。根据双重及物性分析标准,小句复合体中的从属关系都可以被称为嵌入关系,体现扩展关系的独立主格结构可以看作是小句的环境成分,体现投射关系的独立主格结构可以看作是参与者。被投射小句在句法上是投射动词的补语,如果充当补语的被投射小句可以形成独立主格结构,那么充当主语的小句也可以形成独立主格结构。除了小句复合体中的从属小句可以形成独立主格结构之外,单独使用的小句也可以形成独立主格结构。这类独立主格结构与其前或后的句子也形成详述、延伸或增强关系,只是这种关系是语篇衔接上的,而不是结构上的。独立使用的小句倾向于并列关系,既然独立主格结构可以独立使用,那么它也有体现并列关系的意义潜势。形成并列关系的条件有两个:主要句和次要句不能易位;次要句可以单独使用。有些独立主格结构可以满足这两个条件,因此可以体现并列关系。这样,独立主格结构就具有和限定小句相同的意义潜势。根据我们提出的独立主格结构的三条识别标准,独立主格结构既可以体现从属关系,又可以体现并列关系,既可以体现详述、延伸和增强等扩展关系,又可以体现事实和行动等投射关系,既可以充当附加语,又可以充当主语或补语,也可以充当同位语等。因此,独立主格结构从句法功能上可以分为独立主格附加语结构、独立主格同位语结构、独立主格补语结构和独立主格主语结构。这几种类型的独立主格结构在独立性上是不同的,对独立性的区分可以从作为次要句的独立主格结构和主要句两个维度上进行。从独立主格结构维度上来看,独立主格附加语结构和独立主格主语结构独立性最强,从主要句维度上来看,主要句对独立主格附加语结构和独立主格同位语结构约束最小,因此独立性最强。独立主格附加语结构体现延伸和增强关系,独立主格同位语结构体现详述关系,这三种关系在传统语法中分别表示伴随关系、从属关系和解释关系。应用自动词性赋码工具TreeTagger2.0,语料检索工具AntConc3.2.4w,正则表达式辅助编写工具PatternBuilder和语料库分析工具UAM CorpusTool2.8.12,我们从布朗家族语料库、BNC语料库和COHA语料库中共提取出独立主格结构12153例,其中体现详述关系的1732例,体现延伸关系的6875例,体现增强关系的1298例,独立使用的2187例。结果表明,基于布朗家族语料库的历时性研究没有表现出独立主格结构的历时性变化,这主要是因为布朗家族语料库语料较少,时间跨度较短。基于COHA语料库的研究表明,体现延伸关系和增强关系的独立主格结构在200年的历史阶段中并没有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反而有增多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体现延伸关系的数量明显增加,而体现增强关系的数量则逐渐减少,但并没有消失不用的趋势。事实上,近五十年的数据显示,体现增强关系的独立主格结构历时分布趋于平稳。这是因为,独立主格结构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语法化,一部分体现增强关系的独立主格结构被语法化为固定的表达形式,体现某种特定的逻辑语义关系。基于布朗家族语料库和BNC语料库的研究表明,独立主格结构有显着的文体分布差异,在非正式的口语文体中很少应用,但在正式的学术文体中也很少应用。这明显与传统语法的观点不符。独立主格结构主要集中在小说文体中,而小说文体并不能代表正式文体。因此,独立主格结构的文体分布差异不是以文体的正式程度来区分的。之所以独立主格结构多用于小说文体,是因为小说文体中多出现对事件的叙述和对景物的描写,而独立主格结构恰好能够体现这些功能。基于布朗家族语料库的独立主格结构人称代词主语的格研究显示,49例具有格标记的独立主格结构人称代词主语中,主格人称代词和宾格人称代词分别是28例和21例,而且呈现出明显的文体分布差异。总体来看,四种文体中主格人称代词比宾格人称代词出现得多,但换算成标准化频率以后,相对而言主格人称代词则少于宾格人称代词,其中通用文体中主格人称代词与宾格人称代词的差距最大,小说文体中二者的比例基本与总平均水平持平,只有新闻文体中主格人称代词多于宾格人称代词,并且新闻文体中的主格人称代词也超过了小说文体。学术文体较少使用人称代词,一般也不使用人称代词为主语的独立主格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在必须使用人称代词为独立主格结构的主语时,人们不是更倾向于选择主格人称代词,反而是更倾向于选择宾格人称代词。

二、非限定性关系分句与限定性关系分句之间的语义差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限定性关系分句与限定性关系分句之间的语义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1)读后续写任务条件对高中生英语关系分句习得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读后续写
        2.1.2 关系分句
    2.2 理论基础
        2.2.1 互动协同理论
        2.2.2 输入假说
        2.2.3 输出假说
        2.2.4 本文理论框架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
        2.3.1 国内外有关读后续写的相关研究
        2.3.2 国内外有关输入强化与英语教学的相关研究
        2.3.3 有关英语关系分句教学的相关研究
    2.4 先前研究的缺陷和本研究的意义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工具
    3.4 研究过程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4.1 单纯续写任务和强化续写任务对高中生英语关系分句习得即时效应
        4.1.1 单纯续写班与强化续写班续写内容检测结果
        4.1.2 单纯续写班和强化续写班即时后测检测结果
        4.1.3 两种续写任务对英语关系分句习得的即时效应检测结果
        4.1.4 两种续写任务对英语关系分句习得的即时效应结果讨论
    4.2 单纯续写任务和强化续写任务对高中生英语关系分句习得的延时效应
        4.2.1 单纯续写班的延时效应测试结果
        4.2.2 强化续写班的延时效应测试结果
        4.2.3 两种续写任务对英语关系分句习得的延时效应检测结果
        4.2.4 两种续写任务对英语关系分句习得的延时效应结果讨论
    4.3 读后续写任务对不同类型的英语关系分句的习得影响
        4.3.1 单纯续写任务对不同类型的英语关系分句习得效应的测试结果
        4.3.2 强化续写任务对不同类型的英语关系分句习得效应的测试结果
        4.3.3 读后续写任务对不同类型的英语关系分句习得的影响结果讨论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发现
    5.2 研究结果对高中语法教学的建议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以及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Ⅰ The Brothers(单纯续写班)
    附录 Ⅱ The Red Shoes(单纯续写班)
    附录 Ⅲ The Prophesy(单纯续写班)
    附录 Ⅳ The Brothers(强化续写班)
    附录 Ⅴ The Red Shoes(强化续写班)
    附录 Ⅵ The Prophesy(强化续写班)
    附录 Ⅶ 前测测试题
    附录 Ⅷ 即时后测测试题
    附录 Ⅸ 延时后测测试题
致谢

(2)语言类型学视角下中国英语学习者非限制性关系从句习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摘要 abstract Chapter1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1.3 Organization of the Study Chapter2 Literature Review
2.1 Relativizat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
    2.1.1 Relativization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2.1.2 Relativization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2.2 Non-restrictive Relative Clauses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2.3 Previous Studies on Relativization
    2.3.1 Previous Studies on Relativization Abroad
    2.3.2 Previous Studies on Relativization at Home Chapter3 Methodology
3.1 Research Questions
3.2 Research Tools
    3.2.1 Interview
    3.2.2 Chinese Learner English Corpus(CLEC)
3.3 Research Procedure Chapter4 Results and Discussion
4.1 The Results and Discussion of the Interview
    4.1.1 The Average Accuracy Rate of the Judgement Checks
    4.1.2 The Accuracy Rate of Each Group by the Academic Degrees
    4.1.3 The Accuracy Rate of Each Group by Frequency of Using English
    4.1.4 The Criteria the Subjects Use in the Judgement Checks and Other Details of the Interview
4.2 The Distributional Features of Non-restrictive Relative Clauses in CLEC
    4.2.1 The Frequency of the Non-restrictive Relative Clauses from CLEC
    4.2.2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Frequency Based on Processing Difficulty
4.3 The Frequency and Accuracy of Sentential Relative Clauses in CLEC
    4.3.1 The Frequency of Sentential Relative Clauses in CLEC
    4.3.2 The Accuracy of Sentential Relative Clauses in CLEC
4.4 Instructional Implications
    4.4.1 Raising both Teachers’and Learners’Awareness of Teaching Fallacy
    4.4.2 Enhancing the Practice of Using Non-restrictive Relative Clauses in Teaching Chapter5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Works Cited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Appendix A 非限定性关系分句(定语从句)习得 调查问卷 Appendix B Results of the Judgement Checks in the Interview Appendix C Samples of Non-restrictive Relative Clauses from CELC

(3)汉语话题结构的动态句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与目标
    1.2 研究理论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5 论文结构
2 话题结构研究述评
    2.1 话题概念
        2.1.1 Prague-话题与Halliday-主位
        2.1.2 Hockett-话题
        2.1.3 句法话题及句法话题结构
    2.2 句法话题结构的形式特征
    2.3 句法话题结构的功能特征
        2.3.1 边缘成分的话题身份
        2.3.2 边缘成分的信息状态和语篇功能
        2.3.3 句法话题结构的信息包装
    2.4 汉语话题与主语
        2.4.1 赵元任等的观点
        2.4.2 李讷(Li)等的观点
        2.4.3 曹逢甫等的观点
    2.5 汉语主语、话题及话题结构的辨认
        2.5.1 汉语主语的辨认
        2.5.2 汉语话题、话题结构的辨认
    2.6 汉语话题结构的语法机制
        2.6.1 传统解释
        2.6.2 形式句法解释
        2.6.3 语义/语用解释
        2.6.4 动态句法解释
        2.6.5 评述
        2.6.6 总结
    2.7 本章小结
3 理论框架:动态句法(DS)
    3.1 理论概述
        3.1.1 自然语言的组合性与语境依赖性
        3.1.2 自然语言处理之标示不足
    3.2 核心概念
        3.2.1 语言知识
        3.2.2 句法与语义
        3.2.3 语言解析与语言生成
        3.2.4 语境
        3.2.5 线性与递增性
        3.2.6 合式性/合语法性
    3.3 模型工具
        3.3.1 树逻辑及节点修饰
        3.3.2 树结构“生长”
    3.4 理论优势
    3.5 DS对边缘结构的处理方案
        3.5.1 左边缘结构
        3.5.2 右边缘结构
        3.5.3 DS模式下的话题和焦点效应
    3.6 本章小结
4 汉语动态解析模型
    4.1 DS的语言共性/个性观
    4.2 汉语的整体句法特征
    4.3 汉语动态解析模型的基本内容
    4.4 汉语的计算规则——命题模版的构建
    4.5 汉语的词项行为(一)——名词短语(NP)的解析
        4.5.1 汉语无定限定词短语的解析
        4.5.2 汉语专有名词(短语)的解析
        4.5.3 汉语非无定限定词短语的解析
        4.5.4 汉语光杆名词短语的解析
        4.5.5 总结
    4.6 汉语的语用行为
        4.6.1 汉语代词的解析
        4.6.2 汉语空成分的解析
        4.6.3 汉语领属结构的解析
    4.7 汉语的词项行为(二)——动词短语的解析
        4.7.1 DS对动词短语的刻画
        4.7.2 动词的标示不足
        4.7.3 汉语动词短语的解析
    4.8 本章小结
5 汉语话题化和左偏置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5.1 汉语话题化和左偏置结构简介
    5.2 汉语左置句法话题句的动态解析方案
        5.2.1 DS对话题化、悬置话题左偏置及附着性左偏置结构的处理方案
        5.2.2 汉语左置句法话题句的DS处理方案
    5.3 话题化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5.3.1 不含孤岛结构的话题化话题句
        5.3.2 含有非特指、非特谓性孤岛结构的话题化话题句
        5.3.3 含有特指、特谓性孤岛结构的话题化话题句
        5.3.4 总结
    5.4 左偏置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5.4.1 汉语左偏置话题句与话题化话题句的不同
        5.4.2 论元共指性左偏置话题句的解析
        5.4.3 非论元共指性左偏置话题句的解析
    5.5 话题化和左偏置结构解析的英汉对比
        5.5.1 汉英话题化结构的解析
        5.5.2 谓词之左NP的解析
        5.5.3 Ty(e~*→t)边缘话题的解析
        5.5.4 无定、无指性边缘话题的解析
        5.5.5 总结
    5.6 本章小结
6 汉语式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6.1 汉语式话题结构简介
    6.2 汉语式话题句的动态解析方案
    6.3 时地语域式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6.4 领格语域式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6.5 上位语域式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6.6 背景语域式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6.7 本章小结
7 论元分裂式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7.1 论元分裂式话题结构简介
    7.2 论元分裂式话题句的动态解析方案
    7.3 数量短语作宾语的分裂式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7.4 指量短语作宾语的分裂式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7.5 “的”字短语作宾语的分裂式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7.6 论元分裂式主谓句的动态解析
    7.7 本章小结
8 右置句法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8.1 右置句法话题句简介
        8.1.1 人类语言里的右边缘句法话题结构
        8.1.2 汉语里的右置句法话题句
    8.2 右置句法话题句的动态解析方案
        8.2.1 右置句法话题句的合格条件
        8.2.2 右置句法话题句的动态解析方案
    8.3 汉语右偏置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8.4 与话题化结构对应的右置句法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8.4.1 形容词谓语句和动词谓语句中主语的易位
        8.4.2 主谓谓语句中主语的易位
        8.4.3 名词谓语句中主语的易位
        8.4.4 跟“的”字结构有关的主谓易位
    8.5 与汉语式话题句对应的右置句法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8.5.1 右置话题能够补回可选性论元位置的情形
        8.5.2 右置话题能够补回汉语式话题位置的情形
    8.6 与论元分裂式话题句对应的右置句法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8.6.1 右置话题跟数量短语相关的情形
        8.6.2 右置话题跟指量短语相关的情形
        8.6.3 右置话题跟“的”字短语相关的情形
    8.7 其它易位句的动态解析
        8.7.1 副词的易位
        8.7.2 述语和宾语之间的易位
        8.7.3 连动结构所涉及的易位
        8.7.4 兼语式所涉及的易位
    8.8 本章小结
9 中置句法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9.1 中置句法话题句简介
    9.2 中置句法话题句的动态解析方案
    9.3 受事类中置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9.4 拷贝式中置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9.5 分裂式中置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9.6 状语中置话题化的动态解析
    9.7 “把”字句的动态解析
    9.8 本章小结
10 多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10.1 多话题句简介
    10.2 述题主谓结构之内嵌有话题结构的情形
        10.2.1 话题化结构述题之内含有话题结构的情形
        10.2.2 左偏置结构述题之内含有话题结构的情形
        10.2.3 汉语式话题句述题之内含有话题结构的情形
        10.2.4 论元分裂式话题句述题之内含有话题结构的情形
        10.2.5 右置话题句述题之内含有话题结构的情形
    10.3 左边缘话题多于一个的情形
        10.3.1 左边缘含话题化话题的多话题句
        10.3.2 左边缘含左偏置话题的多话题句
        10.3.3 左边缘含汉语式话题的多话题句
        10.3.4 左边缘含论元分裂式话题的多话题句
    10.4 本章小结
11 结话
    11.1 本研究的过程与结果
    11.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11.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4)《海安会第99届会议文件》中名词后置修饰语的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任务描述
    1.1 材料来源
    1.2 翻译任务简介
2 翻译过程
    2.1 译前准备
    2.2 翻译过程
    2.3 译后事项
3 案例分析
    3.1 翻译问题和理论依据
    3.2 名词后置修饰语的分类
        3.2.1 介词短语
        3.2.2 非限定性短语
        3.2.3 关系分句
    3.3 解决方案
        3.3.1 逆序直译法
        3.3.2 转换法
        3.3.3 无标记法
        3.3.4 有标记法
        3.3.5 综合法
4 翻译实践总结
    4.1 实践总结
    4.2 翻译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A 会议文本
附录B 翻译术语对比表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V-ing非限定小句的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翻译项目介绍
第二部分 翻译稿
第三部分 翻译研究报告
    第1章 翻译项目介绍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V-ing非限定小句的传统语法研究
        2.2 V-ing非限定小句的认知语法研究
        2.3 V-ing非限定小句的系统功能语法研究
        2.4 V-ing的翻译研究
        2.5 V-ing非限定小句翻译的研究意义和方法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小句复合体
        3.2 逻辑翻译
        3.3 小结
    第4章 V-ing非限定小句的翻译
        4.1 语义详述类V-ing非限定小句的翻译
        4.2 语义延展类V-ing非限定小句的翻译
        4.3 语义增强类V-ing非限定小句的翻译
        4.3.1 译为因果正句
        4.3.2 译为目的正句
        4.3.3 译为转折小句
        4.3.4 译为时间状语小句
        4.3.5 译为方式状语小句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结论
        5.2 不足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6)系统功能语法框架下非限定性关系分句的分类(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1 Introduction
    1.1 Preamble:Previous Definitions of ARCs and Problems Concerned in the Thesis
        1.1.1 The defining properties of relatives
        1.1.2 RRCs vs.ARCs
        1.1.3 Problems Concerned in the Thesis
    1.2 Purpose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1.3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Chapter2 The Framework of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2.1 The Pertinent Basic Concepts in SFG
    2.2 SFG Framework in the Formation of Clause Complex
    2.3 The Categorizations of ARCs& of RRCs in SFG framework
        2.3.1 ARCs—the Category of Hypotactic Elaboration
        2.3.2 RRCs—the Category of Embedded Expansion
    2.4 Problems in the Categorization of ARCs
    2.5 Summary
Chapter3 Literature Review
    3.1 On the Grammatical Structure of ARCs—Orphanage vs.Constituency
        3.1.1 Orphanage— Radical Orphanage&Non-radical Orphanage
        3.1.2 Constituency
    3.2 On the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of ARCs:Rudy Loock’s Taxonomy
        3.2.1 Continuative ARCs
        3.2.2 Relevance ARCs
        3.2.3 Subjectivity ARCs
    3.3 Summary
Chapter4 A Taxonomy of ARCs in SFG Framework
    4.1 The Grammatical and Semantic Features of ARCs—a Comparison of ARCs and RRCs
    4.2 On a Re-categorization of ARCs in SFG Framework
        4.2.1 The Grammatical Structures of ARCs on the Level of Lexicogrammar
        4.2.2 The Combination of TAXIS and the Logico-semantic Relation on the Level of Semantics
        4.2.3 On Different ARCs in SFG Framework
    4.3 Summary
Chapter5 An Inchoate Analysis of ARCs from the Cognitive-Pragmatic Perspective
    5.1 Basic Theoretical Background
    5.2 An Inchoate Analysis of ARC constructions in the model of CBT
    5.3 Summary
Chapter6 Conclusion
    6.1 The Major Findings
    6.2 Limitations
References
Research Achievements during MA Study

(7)入场理论视域下英语复句认知及其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缘起
        1.1.1 语言教学新路向
        1.1.2 英语语法教学新趋势
        1.1.3 英语复句教学新视域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指导思想
        1.2.2 研究目的
        1.2.2.1 架构英语复句入场理论
        1.2.2.2 实现认知语法与教学语法整合
        1.2.3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价值 1——丰富入场理论
        1.2.2.2 理论价值 2——复句是非自治系统
        1.2.2.3 实践意义 1——为英语复句教学提供认知理据
        1.2.2.4 实践意义 2——识解英语复句认知路径
    1.3 核心概念
        1.3.1 入场理论
        1.3.2 入场元素
        1.3.3 英语复句认知场景
        1.3.4 英语复句认知教学
    1.4 研究问题
    1.5 研究设计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2.1 文献研究法
        1.5.2.2 内省法
        1.5.2.3 基于语料库研究方法
    1.6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入场理论研究
        2.1.1 入场理论的建构
        2.1.1.1 名词短语入场
        2.1.1.2 定式小句入场
        2.1.1.3 名词短语和定式小句入场平行性
        2.1.2 入场理论的跨语言研究
        2.1.3 入场理论的语内研究
    2.2 英语复句教学与认知研究
        2.2.1 基于语言使用的英语复句教学研究
        2.2.2 基于工作记忆的英语复句加工研究
        2.2.3 基于显性语法教学的英语复句处理能力研究
        2.2.4 单个英语复句研究
    2.3 综合评析
        2.3.1 入场理论在认知语言学中的地位
        2.3.2 入场理论的理论价值
        2.3.3 入场理论的实践意义
        2.3.4 英语复句认知教学诉求
第3章 英语复句入场理论架构
    3.1 英语复句入场理论体系
        3.1.1 英语复句认知场景
        3.1.2 英语复句入场元素
        3.1.2.1 从属连词入场元素的本质认知性
        3.1.2.2 从属连词入场元素的主观识解性
        3.1.2.3 从属连词入场元素的语法化过程
        3.1.2.4 从属连词入场元素的语法属性
        3.1.2.5 从属连词入场元素的形义特征
        3.1.3 英语复句中的射体与陆标
        3.1.4 英语复句概念化主体
    3.2 英语复句入场认知机制
        3.2.1 英语复句入场路径
        3.2.2 英语复句入场认知模型
        3.2.3 英语复句入场认知机制特征
第4章 名词性分句复句入场
    4.1 名词性分句复句认知场景
    4.2 名词性分句复句认知路径
        4.2.1 陈述名词性分句入场
        4.2.1.1 主语陈述名词性分句入场
        4.2.1.2 宾语陈述名词性分句入场
        4.2.1.3 主语补足语陈述名词性分句入场
        4.2.1.4 同位语陈述名词性分句入场
        4.2.2 wh-疑问名词性分句入场
        4.2.3 yes-no/选择疑问名词性分句入场
        4.2.4 Wh-关系名词性分句入场
    4.3 名词性分句复句入场体系
第5章 关系分句复句入场
    5.1 关系分句复句认知场景
    5.2 关系分句复句认知路径
        5.2.1 限定性关系分句入场
        5.2.1.1 限制性关系分句认知场景
        5.2.1.2 表征“人”的限制性关系分句入场
        5.2.1.3 表征“物”的限制性关系分句入场
        5.2.1.4 表征“时间/地点/原因/方式”的限制性关系分句入场
        5.2.2 非限定关系分句入场
        5.2.2.1 非限制性关系分句认知场景
        5.2.2.2 名词短语的非限制性关系分句入场
        5.2.2.3 部分词组的非限制性关系分句入场
        5.2.2.4 整个句子的非限制性关系分句入场
        5.2.3 双重关系分句入场
        5.2.3.1 同一层级双重关系分句入场
        5.2.3.2 不同层级双重关系分句入场
        5.2.4 嵌入式关系分句入场
    5.3 关系分句复句入场体系
        5.3.1 限制性关系分句复句入场体系
        5.3.2 非限制性关系分句复句入场体系
        5.3.3 双重关系分句复句入场体系
        5.3.4 嵌入式关系分句复句入场体系
第6章 状语分句复句入场
    6.1 状语分句复句认知场景
    6.2 状语分句入场元素
    6.3 状语分句入场路径
        6.3.1 时间状语分句入场
        6.3.1.1 时间状语分句研究现状
        6.3.1.2 时间状语分句认知场景
        6.3.1.3 时间状语分句入场策略
        6.3.2 地点状语分句入场
        6.3.2.1 地点状语分句认知场景
        6.3.2.2 地点状语分句认知路径
        6.3.2.3 地点状语分句入场策略
        6.3.3 原因状语分句入场
        6.3.3.1 原因状语分句研究现状
        6.3.3.2 原因状语分句复句认知场景
        6.3.3.3 原因状语分句认知路径
        6.3.3.4 原因状语分句入场策略
        6.3.4 条件状语分句入场
        6.3.4.1 条件状语分句研究现状
        6.3.4.2 条件状语分句复句认知场景
        6.3.4.3 条件状语分句认知路径
        6.3.4.4 条件状语分句入场策略
        6.3.5 目的/结果/方式/比较/让步状语分句入场
        6.3.5.1 目的状语分句入场
        6.3.5.2 结果状语分句入场
        6.3.5.3 方式状语分句入场
        6.3.5.4 比较状语分句入场
        6.3.5.5 让步状语分句入场
    6.4 状语分句复句入场体系
第7章 基于入场的英语复句认知教学
    7.1 英语复句入场理论的品性
    7.2 英语复句教学的人本主义理念
    7.3 基于入场的英语复句理据性教学
        7.3.1 名词性分句复句的理据性教学
        7.3.1.1 名词性分句复句的认知理据
        7.3.1.2 名词性分句复句的基本构式
        7.3.1.3 名词性分句复句的理据性教学示例
        7.3.2 关系分句复句的理据性教学
        7.3.2.1 关系分句复句的认知理据
        7.3.2.2 关系分句复句的基本构式
        7.3.2.3 关系分句复句的理据性教学示例
        7.3.3 状语分句复句的理据性教学
        7.3.3.1 状语分句复句的认知理据
        7.3.3.2 状语分句复句的理据性教学示例
    7.4 基于入场的英语复句体验性教学
        7.4.1 英语复句体验性教学的基本理念
        7.4.2 名词性分句复句的体验性教学示例
        7.4.3 关系分句复句的体验性教学示例
        7.4.4 状语分句复句的体验性教学示例
    7.5 基于入场的英语复句教学原则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贡献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后记

(8)关于现代汉语关系分句限定性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研究回顾
三、关于现代汉语关系分句的探讨
    (一) 关于现代汉语关系分句有无非限定性关系分句的探讨
    (二) 关于汉语关系分句的划分依据的探讨
        1. 关于对比重音因素的探讨
        2. 关于语义因素与限定性问题的探讨
        3. 关于语境因素与限定性问题的探讨
四、结语

(9)类型学视野下的英汉名词短语关系化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1.1 文献综述
    1.2 主要研究内容与选题意义
        1.2.1 主要研究内容
        1.2.2 选题意义
    1.3 语料选择与处理
    1.4 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英汉名词短语以及关系化的界定
    2.1 英汉名词短语的界定和分类
    2.2 关系化与关系从句的界定
    2.3 本文对关系化和关系从句的界定及研究范围
    2.4 小结
第三章 英汉名词短语关系化的策略异同
    3.1 类型学家们提出的不同关系化策略
    3.2 英语关系化策略
        3.2.1 英语关系从句的基本类型
        3.2.2 关系代词策略
        3.2.3 空位策略
        3.2.4 代词保留策略(复指代词策略)
    3.3 汉语的关系化策略
        3.3.1 汉语关系从句的基本类型
        3.3.2 空位策略
        3.3.3 代词保留策略
    3.4 小结
第四章 英汉关系从句句法生成的异同
    4.1 英语关系从句的句法生成
        4.1.1 文献梳理
        4.1.2 英语关系从句的句法生成——移位与提升
    4.2 汉语关系从句的句法生成
        4.2.1 文献梳理
        4.2.2 汉语关系从句的句法生成——提升-残余移位
    4.3 小结
第五章 英汉关系从句的篇章分布特征分析
    5.1 有定名词短语与无定名词短语
    5.2 英语名词短语关系化的篇章分布特征
        5.2.1 Martin Eden中有定/无定名词短语关系化特征
        5.2.2 Tess ofthe D’urbervilles中的有定/无定名词短语关系化特征
    5.3 英语限定性关系从句与非限定性关系从句的篇章分布特征
        5.3.1 Martin Eden中限定性关系从句与非限定性关系从句的篇章分布
        5.3.2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中限定性关系从句与非限定性关系从句的篇章分布
    5.4 英语关系从句在主句中的句法分布特征
        5.4.1 Martin Eden中关系从句在主句中的句法位置
        5.4.2 Tess ofthe D'urbervilles中关系从句在主句中的句法位置
    5.5 汉语有定/无定名词短语关系化的特征
        5.5.1 《骆驼祥子》中有定/无定名词短语的关系化特征
        5.5.2 《边城》中有定/无定名词短语的关系化特征
    5.6 汉语关系从句在主句中的句法分布
        5.6.1 《骆驼祥子》中关系从句在主句中的句法分布
        5.6.2 《边城》中关系从句在主句中的句法分布
    5.7 汉语指量名词短语关系化的篇章分布特征
        5.7.1 《骆驼祥子》中指量名词短语关系化的篇章分布特征
        5.7.2 《边城》中指量名词短语关系化的篇章分布特征
    5.8 汉语指量名词短语关系化的篇章分布特征
        5.8.1 《骆驼祥子》中数量短语关系化的篇章分布特征
        5.8.2 《边城》中数量短语关系化的篇章分布特征
        5.8.3 《师傅越来越幽默》和《烦恼人生》中数量短语关系化的篇章分布特征
    5.9 小结
第六章 英汉关系从句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异同
    6.1 文献梳理
    6.2 英语中存在的争论焦点
        6.2.1 专有名词或代词后的关系从句是否具有限定性
        6.2.2 中心语为有定名词或无定名词的限定性关系从句是否有语义上的差别
        6.2.3 关系从句限定与非限定性的区别在句法与语义上是否匹配
    6.3 汉语关系从句争论的焦点
        6.3.1 中心语为专有名词或代词的关系从句是否具有限定性
        6.3.2 指示代词与关系从句的前后位置与汉语关系从句功能差异的关系
        6.3.3 关系从句限定与非限定性的区别在句法与语义上是否匹配
    6.4 汉语关系从句的功能和等级序列
        6.4.1 汉语关系从句的基本功能
        6.4.2 汉语关系从句功能的连续统
        6.4.3 汉语多重关系从句的排列顺序
    6.5 汉语关系从句的形式和功能的关系
    6.6 小结
第七章 英汉关系从句的翻译对比
    7.1 通过翻译探讨英汉关系从句差异的理据
    7.2 源语文本与翻译文本中关系从句的对应情况
    7.3 汉译英语关系从句的对应与不对应
        7.3.1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中关系从句汉译的对应与非对应
        7.3.2 Martin Eden中关系从句汉译的对应与非对应
    7.4 英译汉语关系从句的对应与非对应
        7.4.1 《骆驼祥子》和《边城》中关系从句英译的对应
        7.4.2 《骆驼祥子》和《边城》中关系从句英译的非对应
    7.5 从英汉关系从句的互译来看汉语关系从句的两个争论焦点
        7.5.1 通过翻译文本验证中心语为专有名词或代词的关系从句是否具有限定性
        7.5.2 从翻译文本验证指示代词与关系从句的前后位置与汉语关系从句功能差异的关系
    7.6 英汉关系从句的翻译策略
        7.6.1 英语关系从句的汉译策略
        7.6.2 汉语关系从句的英译
    7.7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结论
    8.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8.3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0)基于语料库的英语独立主格结构之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标记符号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框架
第二章 独立主格结构研究概述
    2.1 独立结构的类型
        2.1.1 自由修饰语结构
        2.1.2 独立主格结构
        2.1.3 添加型独立结构
        2.1.4 独立结构之间的异同
    2.2 独立主格结构的名称
    2.3 独立主格结构的逻辑功能类型
    2.4 独立主格结构的格
    2.5 独立主格结构的文体特征
    2.6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独立主格结构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途径
    3.1 引言
    3.2 小句的功能句法结构
        3.2.1 及物性结构
        3.2.2 语气结构
        3.2.3 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
    3.3 小句复合体的功能句法结构
    3.4 独立主格结构的级阶定位
        3.4.1 渐变群思想
        3.4.2 级阶定位
    3.5 独立主格结构的形成条件及识别标准
        3.5.1 形成条件
        3.5.2 识别标准
    3.6 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问题
    4.2 研究方法
    4.3 数据收集
    4.4 数据处理
第五章 独立主格结构的关系类型
    5.1 引言
    5.2 独立主格结构的关系类型潜势
        5.2.1 类型系统网络
        5.2.2 关系类型潜势
    5.3 作为依赖小句的独立主格结构
        5.3.1 扩展型
        5.3.2 投射型
    5.4 作为嵌入小句的独立主格结构
        5.4.1 非限定动词的分类
        5.4.2 嵌入类别
    5.5 作为继续小句的独立主格结构
    5.6 独立主格结构的独立性
        5.6.1 独立主格结构的独立性维度
        5.6.2 独立主格结构的独立趋势
    5.7 小结
第六章 独立主格结构的分布规律
    6.1 引言
    6.2 基于布朗家族语料库的研究结果
        6.2.1 整体频率分布
        6.2.2 功能类型分布
        6.2.3 人称代词主语及其格分布
        6.2.4 存在的问题
    6.3 基于BNC语料库的文体分布研究结果
        6.3.1 整体频率的文体分布
        6.3.2 功能类型文体分布
    6.4 基于COHA历时美国英语语料库的历时分布研究结果
        6.4.1 整体频率功能类型分布
        6.4.2 整体频率历时分布
        6.4.3 功能类型历时分布
        6.4.4 人称代词主语格的历时分布
    6.5 小结
第七章 讨论
    7.1 功能类型分布
    7.2 格分布
    7.3 文体分布
    7.4 历时分布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8.2 研究局限和展望
        8.2.1 研究局限
        8.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TreeTagger词性赋码集
附录2:语料库数据统计图表
附录3:语料库检索示例
致谢

四、非限定性关系分句与限定性关系分句之间的语义差异(论文参考文献)

  • [1]读后续写任务条件对高中生英语关系分句习得的影响[D]. 闵晶晶.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2]语言类型学视角下中国英语学习者非限制性关系从句习得研究[D]. 魏良荣.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3]汉语话题结构的动态句法[D]. 孙成娇. 浙江大学, 2019(01)
  • [4]《海安会第99届会议文件》中名词后置修饰语的汉译实践报告[D]. 李忠月.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5]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V-ing非限定小句的翻译[D]. 钟烨.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6]系统功能语法框架下非限定性关系分句的分类[D]. 姚思敏. 南昌大学, 2019(07)
  • [7]入场理论视域下英语复句认知及其教学研究[D]. 吴吉东.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9)
  • [8]关于现代汉语关系分句限定性的探讨[J]. 薛淑妙.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5(09)
  • [9]类型学视野下的英汉名词短语关系化对比研究[D]. 施红梅.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12)
  • [10]基于语料库的英语独立主格结构之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D]. 何清顺. 西南大学, 2013(02)

标签:;  ;  ;  ;  ;  

非限制性关系从句与限制性关系从句的语义差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