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死蜱的合成

毒死蜱的合成

一、毒死蜱的合成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珣珣,周新基,周云霞,陆铮铮[1](2021)在《凝聚态合成毒死蜱》文中认为采用3,5,6-三氯吡啶-2-醇钠(简称醇钠)和O,O-二乙基硫代磷酰氯(简称乙基氯化物),在凝聚态条件下合成了毒死蜱。研究了物料配比、催化剂组成及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醇钠转化率的影响。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醇钠与乙基氯化物的摩尔比为1∶1.05,催化剂组成为:4-(N,N-二甲基)胺基吡啶(缩写DMAP)与烧碱的重量比为1∶13,投料量为醇钠重量的0.5%,反应温度10~25℃,反应时间120min。醇钠的最佳转化率为98.6%,收率为98.6%。

吴小胜,崔廷婷,王兆芹,惠光鹏,赵正苗,万宇平[2](2021)在《可同时检测毒死蜱、异菌脲残留的荧光试纸条研制及其应用》文中提出本文利用毒死蜱单克隆抗体、异菌脲单克隆抗体,研制出一种能够检测果蔬加工副产品类饲料中毒死蜱、异菌脲的荧光免疫层析矩阵试纸条。毒死蜱检测限为叶菜类加工副产品类饲料0.5 mg/kg,根茎类加工副产品类饲料1 mg/kg;果蔬加工副产品类饲料中异菌脲检测限为5 mg/kg,检测时间为5 min,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均为0,符合《兽药残留检测试剂盒(条、卡)备案技术资料要求及审查工作程序》要求,试纸条能够应用到基层实验室的大批量样本检测,具有实际意义,并且未见同时检测毒死蜱、异菌脲的二合一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相关文献报道,具有创新性。

彭牧樵[3](2021)在《杀虫剂毒死蜱导致鲤鱼脑线粒体自噬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张元元[4](2021)在《TCDD、毒死蜱、雌激素与重金属对斑马鱼胚胎的联合毒性与基因表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生产活动向环境中释放了大量有毒有害化学污染物,其中有机化学物质和重金属是环境中普遍存在的两类污染物。有机污染物一般具有高毒性、持久性和生物累积性,汞、铅、镉等重金属在环境中难以降解。由于化学污染物联合毒性效应的复杂性以及联合毒理学理论和概念还处于发展阶段,尤其是缺乏有效的评价环境污染物联合毒性效应方法,目前制订的环境污染物管理政策也几乎都是依据单一物质的健康效应数据。现有研究证据支持低于单一化学污染物效应阈值的多种污染物混合物仍然产生可见的毒性效应,说明忽视环境化学污染物联合毒性效应,将严重低估污染物联合暴露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和健康损害。急需制订基于污染物联合毒性效应评价方法建立的环境质量标准,而研究环境污染物复合毒性效应及毒性机制是建立污染物联合毒性效应评价方法的前提和基础。本论文以斑马鱼为模式生物,选择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汞、镉、铅和砷四种毒性较强的重金属,致癌化学物质2,3,7,8-四氯代二苯并二恶英(TCDD),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农药毒死蜱(chlorpyrifos)和环境雌激素(β-estradiol)作为目标污染物,研究这些污染物对斑马鱼胚胎的单一及联合毒性效应和效应浓度;筛选单一和联合暴露诱导表达基因;分析不同暴露浓度和时间下基因表达情况;比较单一暴露与联合暴露诱导的基因表达变化与毒性效应之间的关系及其分子机理,为揭示环境污染物联合毒性效应机理和建立评价环境污染物联合毒性效应的方法奠定基础。主要结论包括:(1)TCDD、毒死蜱、雌激素、汞、镉、铅、砷单一及联合毒性研究。通过污染物单一及联合暴露对斑马鱼胚胎的急性毒性实验,确定了三种有机物和四种重金属暴露对120 hpf斑马鱼胚胎的单一半致死浓度LC50和半效应浓度EC50,并确定了7组联合暴露组LC50和EC50的浓度范围。(2)单一和联合暴露诱导表达的标志性基因筛选。结合相关文献和前期的研究工作,筛选得到18个具有不同分子功能的基因。(3)单一和联合暴露标志基因的表达研究。荧光定量PCR实验结果表明,同一暴露时间下,部分基因表达具有一定浓度效应关系。相同暴露浓度下,同一基因的表达在不同时间段有所差异。此外,单一暴露和联合暴露时基因表达不同,呈现协同和拮抗等效应。不同重金属加入导致有机物混合物相应基因表达抑制或显着上调。综上,本论文通过研究TCDD、毒死蜱、雌激素、汞、镉、铅和砷单一及联合暴露对斑马鱼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和效应浓度、筛选基因、基因表达,揭示了不同暴露浓度和时间对基因表达的影响,联合暴露与单一暴露毒性效应的差异以及不同重金属与有机物混合物联合暴露的毒性效应差异,为建立通过定量分析标记基因表达水平来评价污染物联合毒性效应奠定了基础。

肖豆鑫[5](2021)在《基于纤维素/碳酸钙载体的功能化农药制剂构建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传统农药制剂喷施到田间后,容易通过漂移、滚落、挥发、沉降等途径在环境中流失。为了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需要多次施药,导致大量农药在环境中累积,造成了潜在的环境污染与健康风险。环境响应性农药控释剂可以响应生物或非生物刺激,“按需”释放农药,从而具有持效期长、防治效果好、对非靶标生物毒性低等特点,因此对于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降低环境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针对目前常规农药制剂高施低效、对非靶标生物毒性较大、环境风险较高等问题,探索以天然材料纤维素和碳酸钙为原料制备功能化农药载体,开展环境友好型农药新剂型的研究,以期为农药制剂开发提供理论指导,为提高农药与环境的相容性提供借鉴方案。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纤维素的氟虫腈改性制剂,可以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显着降低对蜜蜂的急性接触毒性:采用化学交联法,将乙二胺接枝到羧甲基纤维素骨架制成胺化羧甲基纤维素载体。以对蜜蜂剧毒的苯基吡唑类杀虫剂氟虫腈为模式农药,利用溶剂挥发法将氟虫腈包封在改性纤维素载体中制成一种环保、安全的氟虫腈新剂型ACMCF。ACMCF在花生和黄瓜叶片的持留量分别是氟虫腈水乳剂的1.57倍和2.79倍,表明其具有较好的润湿铺展性和较高的叶面持留量。ACMCF对蜜蜂的急性接触毒性(LD50=0.151μg a.i./蜜蜂)远低于氟虫腈水乳剂(LD50=0.00204μg a.i./蜜蜂),对小菜蛾的胃毒活性与水乳剂相当。此外,ACMCF在土壤中的移动性比水乳剂弱,表明其可以降低氟虫腈对水生生物的潜在危害。因此,基于改性纤维素的功能性载体不仅可以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还可以降低农药对非靶标生物的毒性,展现出潜在的应用前景。(2)以正十六烷为温控开关的毒死蜱微囊,可以持效防治害虫、降低毒死蜱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基于温度与昆虫生长发育之间的密切关系,本章首次通过界面聚合法制备了以相变材料正十六烷为囊芯的温度响应性毒死蜱微囊CPF@CM。研究了CPF@CM的载药率和粒径分布,考察了不同温度下的农药释放性能和防治小菜蛾能力,分析了CPF@CM的润湿铺展能力和抗光降解性能,探究了CPF@CM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最佳制备条件下,CPF@CM中毒死蜱载药率为33.1%,粒径为3.99±0.55μm。35°C时,CPF@CM中毒死蜱24 h累积释放率是15°C的2.34倍,微囊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48 h胃毒活性是15°C的1.71倍。根据释放动力学拟合结果,推测毒死蜱的释放是由囊芯溶解和囊壁溶胀破裂两个过程所控制。CPF@CM在黄瓜和花生叶片上的接触角为46°和60°,而对照毒死蜱水乳液在两种叶片上的接触角为55°和104°,表明CPF@CM具有良好的润湿铺展性。光降解实验中毒死蜱的72 h降解率是CPF@CM的2倍,证明微囊可以减缓毒死蜱在紫外光照射下的降解速度,提高农药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此外,CPF@CM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相比毒死蜱原药降低了5.6倍,表明微囊可以降低农药对水生生物的潜在危害。该工作初步建立了以相变材料为开关的温度响应性农药控制释放理论,为控释农药制剂的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有效技术支撑。(3)以金属多酚包覆的碳酸钙复合材料为载体,负载咪鲜胺后制备的pH响应性微球可提高农药叶片持留量、持效防治油菜菌核病:基于油菜菌核病菌侵染油菜过程中释放草酸的原理,利用多孔碳酸钙优良的吸附性能、酸瓦解性能以及金属多酚络合物薄膜的黏附特性,以两者复合材料为载体负载咪鲜胺,制备出pH响应性控释剂PC@TA/Cu。释放实验表明,PC@TA/Cu在pH=3时,咪鲜胺的48 h释放量是中性条件下的1.63倍。叶片持留性实验表明,PC@TA/Cu在油菜和黄瓜叶片上的持留量分别是Pro@Ca CO3(负载咪鲜胺的碳酸钙)的1.50倍和1.49倍。PC@TA/Cu表面的金属多酚薄膜与叶片表面的基团存在相互作用力,致使其具有较高的持留量。最后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活体盆栽、静态毒性法等手段探究PC@TA/Cu的抑菌效果和对非靶标生物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喷施PC@TA/Cu 7天后,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比咪鲜胺水乳剂高10.9%。此外,PC@TA/Cu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比咪鲜胺低约4倍。本研究首次通过碳酸钙和金属多酚复合载体负载农药,为构建释放时间与剂量符合实际防控需求的农药新剂型、改善农药与环境的相容性提供了思路,对农业绿色发展及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司金雨[6](2021)在《基于金簇锚定二氧化锰纳米片检测有机磷农药可视化荧光方法的构建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全球对粮食需求的持续加大导致了农药被大量使用,其中有机磷农药因具有药效高、品种多、用途广等优点,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农药种类之一。然而,有机磷农药在使用过程中兼具残效期长、对人畜毒性大的缺点,水体及农产品中残留的有机磷农药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进而对神经系统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对食品中的有机磷农药进行有效监测十分重要。传统检测有机磷农药的方法主要有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等,这些方法具有准确度高、精密度高、检出限低等优点,但因存在对前处理要求高、对操作人员要求高、耗时长等局限性,很难实现短时大批量检测。荧光分析方法具有简单、便捷、快速、灵敏等优势,可解决传统检测方法存在的缺点,但在荧光分析方法构建中常用的荧光小分子探针如羧基荧光素、罗丹明衍生物和荧光纳米材料(如碳点)等存在合成复杂、水溶性差等问题。为避免上述问题,本文利用合成简单、发光性能优越的金纳米簇锚定二氧化锰纳米片(AuNCs-MnO2 NSs)复合材料,结合有机磷农药(甲基对氧磷、毒死蜱)对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的特异抑制作用,构建了两种多信号输出的荧光检测方法(荧光-比色法和比率荧光法),通过多信号间的相互验证,实现对有机磷农药的灵敏高效可视化检测,为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提供新的分析方法和技术手段。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利用二氧化锰纳米片(MnO2 Nanosheets,MnO2 NSs)对金纳米簇(Gold nanoclusters,AuNCs)的高效猝灭作用,结合甲基对氧磷(Methyl-paraoxon,MP)对AChE的抑制作用,通过荧光-比色分析方法实现了对MP的可视化、高灵敏检测。当体系中不存在MP时,硫代乙酰胆碱(Acetylthiocholine,ATch)在AChE的催化下生成硫代胆碱(Thiocholine,TCh),TCh可将MnO2 NSs还原生成Mn2+,使其失去荧光猝灭能力,AuNCs荧光得以恢复,体系荧光强度升高,溶液无色;当MP存在时,MP可以抑制AChE的活性,阻止TCh生成,进而抑制MnO2 NSs的分解,使AuNCs荧光再次被猝灭,体系荧光强度降低,溶液呈现浅黄色,根据体系荧光强度变化和颜色变化实现对MP的可视灵敏检测。在最优实验条件下,该方法检测MP的线性范围为0.005-200 ng m L-1,检出限为0.0031 ng m L-1,成功应用于实际样品(自来水、松花江水、橙汁)中MP的检测。通过体系的颜色变化实现了对MP的裸眼定性检测,同时构建了水凝胶平台,为便携式试剂盒的开发提供一种新方法及可靠依据。(2)基于MnO2 NSs的荧光猝灭作用和类氧化酶活性催化邻苯二胺(o-Phenylenediamine,OPD)氧化的两个特性,利用AuNCs与OPD氧化产物2,3-二氨基吩嗪(2,3-Diaminophenazine,OPDOX)构建荧光比率探针,结合AChE与毒死蜱(Chlorpyrifos,CP)间的抑制作用,建立了一种用于检测CP的比率型荧光方法。当CP不存在时,AChE催化ATch生成TCh,TCh将MnO2 NSs还原生成Mn2+,使MnO2 NSs荧光猝灭能力大大减弱,类氧化酶活性大大降低,体系中645 nm处AuNCs的荧光升高,550 nm处OPDOX的荧光下降;当CP存在时,AChE的活性被抑制,阻止了TCh的生成,MnO2 NSs猝灭能力和类氧化酶活性均得到恢复,使AuNCs荧光再次被猝灭,OPD被催化氧化为OPDOX的量增加,从而体系645 nm处荧光下降,550 nm处荧光上升。体系的荧光比率值(F550/F645)与CP浓度的对数在0.005-0.25μg m L-1范围内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对CP的最低检出限为0.27 ng m L-1,借助手持紫外灯可实现对CP的裸眼定行分析,本方法成功应用于实际样品(自来水、松花江水)中的CP检测。本方法利用比率荧光探针,可有效减弱环境变化、基质光散射、仪器误差等干扰对荧光检测的影响,检测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余凯翔,杨征敏,周兵,徐凌锋,李书琰,陈沪飞,王伟[7](2020)在《放射性同位素碳-14标记毒死蜱的合成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以[14C]碳酸钡为放射性同位素原料,通过格氏反应、亲核取代、分子内环化反应、脱水芳构化、亲电氯代等9步放化反应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制备获得14C-毒死蜱(1,O,O-二乙基-O-(3,5,6-三氯-2-[2,6-14C]吡啶基)硫代磷酸酯,30.2 mCi)。以[14C]碳酸钡计,9步合成反应的总收率为11%。目标物14C-毒死蜱的化学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质谱和在线放射性高效液相色谱(HPLC-FSA)分析确认。放射性薄层成像分析(TLC-IIA)、离线放射性高效液相色谱(HPLC-LSC)、在线放射性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质谱联用(HPLC-FSA/PDA/MS)和LSC分析表明,14C-毒死蜱的放化纯度和化学纯度均大于98%,比活度为55.2 mCi/mmol,可作为放射性示踪剂,用于毒死蜱的药代动力学、生态环境安全与污染消减机制等研究。

涂亚辉,邓晓军,钟佳琪,赵超敏,罗勇,潘洁,徐仲杰[8](2020)在《稳定同位素标记甲基毒死蜱-D6的合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甲基毒死蜱是农业生产上常用的有机磷农药之一,在农药残留检测中引起广泛关注。本文以三氯硫磷为起始原料和价廉易得的甲醇-D4作为稳定同位素标记源,经过两步亲核取代反应合成重要的同位素标记中间体O,O-二甲基硫代磷酰氯-D6。在两相反应体系中,利用相转移催化剂催化同位素标记中间体:O,O-二甲基硫代磷酰氯-D6与3,5,6-三氯吡啶-2-醇合成稳定同位素标记甲基毒死蜱-D6,可作为农药残留检测用的内标试剂。优化反应原料摩尔比、溶剂等实验条件。该合成路线安全可靠,操作简单,对设备无特殊要求,适合实验室规模合成。产品经1H NMR、GC、GC-MS结构表征确定为甲基毒死蜱-D6。以消耗的甲醇-D4计算,甲基毒死蜱-D6的总收率为44.2%,纯度为98.3%,丰度99.0atom%D。

蒋焦[9](2019)在《阴阳极成对活化产生·OH/SO4-·降解有机磷农药》文中指出有机磷农药在大量使用的过程中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危害,需要对其进行处理。目前,基于电化学的农药降解技术虽然降解效果好,但是单极降解技术的电流效率低,不能充分利用能源。而阴阳极成对降解技术可以同时利用阴极还原和阳极氧化反应,与单极相比,其电流效率高、时空效率高。因此,本文提出了阴阳极成对紫外活化降解技术,利用空气扩散电极为阴极、纯铂电极为阳极成对合成氧化剂,并通过紫外原位活化氧化剂产生·OH/SO4-·自由基,实现有机磷农药毒死蜱的有效降解。针对阴极-紫外活化降解的实验,找到了最佳的降解条件和活性物质。当毒死蜱初始浓度为25 mg/L、曝气量为200 mL/min、电流密度为40 mA/cm2时,电解60 min毒死蜱几乎可以达到100%的降解,正磷酸根产率也能达到67.87%。在一定范围内,溶液初始pH对降解效果没有影响,而腐殖酸对毒死蜱降解率影响很大,浓度越高降解率越低;利用甲醇和叔丁醇进行自由基淬灭实验证明了溶液中存在·OH。针对阳极-紫外活化降解的实验,探索了最佳的降解条件及机理。当毒死蜱初始浓度为25 mg/L、SO42-离子浓度为1.0 mol/L、抑制剂(KSCN)浓度为0.01 mol/L,电流密度为0.6 A/cm2时,电解120 min毒死蜱达到90%以上的降解,正磷酸根产率仅在10%左右。通过添加阴离子进行实验,发现HCO3-、CO32-会与毒死蜱竞争体系中的自由基,降低毒死蜱降解效果,而Cl-会促进毒死蜱的降解;循环伏安法的实验证明了低浓度下毒死蜱在铂电极表面没有直接得失电子而降解,而是被电合成的过硫酸钠氧化降解的。经过阴阳极成对紫外活化降解的实验,确定了最佳的降解条件,并且证实了阴阳极成对技术能提高毒死蜱降解的电流效率。最佳阴极条件为25 mg/L毒死蜱浓度,曝气量200 mL/min,空气扩散阴极;阳极条件为25 mg/L毒死蜱浓度,析氧抑制剂0.01 mol/L KSCN,电解质1.0 mol/L Na2SO4,纯铂阳极,电流0.45 A。对比单极降解毒死蜱的电流效率,阴阳极成对的电流效率最高可达21.2%,几乎比单极降解的电流效率提高了23倍。

徐国庆[10](2018)在《毒死蜱原药技改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也是农药生产和使用大国。有机合成农药是现代农药的主要组成部分,农药化工则是精细化工的一个重要分支。基于自身的特殊性,农药化工行业对生产过程的安全性要求更高。在农药化工R&D活动成果转化过程中,涉及到大量新工艺新设备尤其是危险化工工艺的应用,不确定性大为增加。相应地,对技术升级改造项目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已成为当前行业的紧迫任务。本文分别采用文献研究法、定性与定量结合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结合项目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技术,对T公司毒死蜱原药一体化合成技改项目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对国内外有关风险管理及研发项目风险管理的文献报道进行梳理分析,总结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选取合理的研究方法,制定研究的技术路线。其次,在对毒死蜱原药技改项目概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主要根据文献资料和实践经验以及专家组智慧,使用分步走的组合方式对项目风险进行识别,采用归纳——评议方式确定了项目七种风险类型,再运用故障树分析法初步识别出55种风险因素,最后通过德尔菲法即专家调查法确认了由四大类35种风险因素构成的项目风险清单。再次,采用专家主观评分法,集中专家认识与经验对各风险因素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严重性进行估计。以风险识别和估计结果为基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法进行权重分析和层次总排序。计算项目风险因素综合评价值,对其进行综合评价排序、划分风险等级,判定技改项目整体风险水平为中等。研究发现,项目主要风险在于工艺可行性欠缺、设备可行性欠缺、工艺可靠性不够、设备可靠性不够、技改后原药质量不达标、技术体系配套性差、技术关键人才流失等方面。对这些高等级风险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为风险应对提供基础。根据项目风险分析评价结果,结合T公司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了技改项目风险管理方案。提出了实施T公司毒死蜱原药技改项目风险管理的原则以及风险管理的体系框架,进行风险应对策略选择并给出技改项目主要风险具体应对措施。建立了基于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全员组网+集中决策”监控风险模式,制定了实施项目风险管理的保障措施,以便把项目风险管理落到实处,有效防范化解项目风险,促使毒死蜱原药技改项目顺利建成投产并稳定运行。本文的研究提出了运用组合方式识别项目风险的方法,以及基于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全员组网+集中决策”监控风险模式,为农药行业中小企业进行相关技术改造项目的风险管理提供了一些尝试。

二、毒死蜱的合成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毒死蜱的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凝聚态合成毒死蜱(论文提纲范文)

1 毒死蜱的合成
    1.1 实验仪器及药品
    1.2 实验及检测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2)可同时检测毒死蜱、异菌脲残留的荧光试纸条研制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材料
        1.1.2 样品与仪器
    1.2 方法
        1.2.1 毒死蜱半抗原的制备
        1.2.2 异菌脲半抗原的制备
        1.2.3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1.2.4 制备毒死蜱、异菌脲残留二合一荧光试纸条
        1.2.5 检测方法
        1.2.6 样本检测限
        1.2.7 试纸条的特异性
        1.2.8 准确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样本检测限
    2.2 特异性
    2.3 准确性
    2.4 关于动物饲料方面检测的适用性
3 结论

(4)TCDD、毒死蜱、雌激素与重金属对斑马鱼胚胎的联合毒性与基因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及污染现状
        1.1.2 重金属的来源及污染现状
    1.2 污染物单一毒性效应和机理研究进展
        1.2.1 TCDD的毒性效应及机理研究
        1.2.2 毒死蜱的毒性效应及机理研究
        1.2.3 雌激素的毒性效应及机理研究
        1.2.4 汞、镉、铅、砷的毒性效应及机理研究
    1.3 有机物与重金属联合毒性效应及机理研究进展
        1.3.1 TCDD与重金属联合暴露
        1.3.2 毒死蜱与重金属联合暴露
        1.3.3 雌激素与重金属联合暴露
    1.4 斑马鱼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1.4.1 斑马鱼及其胚胎的特点
        1.4.2 斑马鱼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1.7 研究意义
第2章 污染物单一效应浓度和联合暴露效应浓度研究
    2.1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1 供试生物
        2.1.2 实验试剂
        2.1.3 主要器材
        2.1.4 实验方法
        2.1.5 数据处理及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结果
        2.2.2 讨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污染物单一和联合暴露诱导表达基因的筛选
    3.1 实验材料及方法
        3.1.1 实验所用试剂
        3.1.2 实验主要器材
        3.1.3 实验方法
    3.2 讨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单一及联合暴露诱导基因浓度效应关系研究
    4.1 实验材料及方法
        4.1.1 实验所用试剂
        4.1.2 实验主要器材
        4.1.3 实验方法
        4.1.4 数据处理及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浓度效应关系
        4.2.2 有机物单一和联合暴露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4.2.3 重金属对有机物混合物基因表达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纤维素/碳酸钙载体的功能化农药制剂构建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术语和缩略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农药控缓释载体材料的研究进展
        1.2.1 无机材料
        1.2.2 高分子材料
    1.3 农药控缓释制剂对非靶标生物毒性的研究进展
    1.4 刺激响应性农药控释剂的研究进展
        1.4.1 非生物刺激响应性控释剂
        1.4.2 生物刺激响应性控释剂
        1.4.3 多因子响应性控释剂
    1.5 论文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基于改性纤维素的氟虫腈制剂制备及生物应用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剂和材料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羧甲基纤维素(CMC)的合成
        2.2.4 胺化羧甲基纤维素(ACMC)的合成
        2.2.5 氟虫腈纤维素制剂(ACMCF)和氟虫腈水乳剂(Fipronil EW,FE)的制备
        2.2.6 叶面接触角和持留量测试
        2.2.7 意大利蜜蜂急性接触毒性试验
        2.2.8 生物活性测定
        2.2.9 土壤淋溶研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ACMCF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2.3.2 ACMCF的形貌分析
        2.3.3 叶片铺展和润湿性能
        2.3.4 意大利蜜蜂急性接触毒性
        2.3.5 生物活性
        2.3.6 土壤迁移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温度响应性毒死蜱微囊的制备及持效防治小菜蛾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剂和材料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纳米纤维素(NFC)的制备
        3.2.4 毒死蜱微囊(CPF@CM)的制备
        3.2.5 CPF@CM载药率测试和体外释放实验
        3.2.6 释放动力学拟合
        3.2.7 微囊叶片铺展性实验
        3.2.8 生物活性
        3.2.9 斑马鱼急性毒性
        3.2.10 光稳定性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PF@CM形貌表征
        3.3.2 CPF@CM结构和热性能分析
        3.3.3 体外释放及动力学分析
        3.3.4 叶片铺展性
        3.3.5 生物活性
        3.3.6 斑马鱼急性接触毒性
        3.3.7 光稳定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H响应性咪鲜胺微球的制备及持效防治油菜菌核病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剂和材料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pH响应性载体的合成及活性物质的负载
        4.2.4 PC@TA/Cu载药率测试和pH响应释放探究
        4.2.5 叶片持留量
        4.2.6 生物活性实验
        4.2.7 斑马鱼急性毒性实验
        4.2.8 载体生物安全性探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形貌及制备过程分析
        4.3.2 结构分析
        4.3.3 叶片黏附性
        4.3.4 释放动力学及机理分析
        4.3.5 生物活性
        4.3.6 生物安全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基于金簇锚定二氧化锰纳米片检测有机磷农药可视化荧光方法的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有机磷农药的概述
        1.1.1 有机磷农药的简介
        1.1.2 有机磷农药的危害
        1.1.3 有机磷农药的检测方法
    1.2 二氧化锰纳米片的概述
        1.2.1 二氧化锰纳米片的简介
        1.2.2 二氧化锰纳米片的合成方法
        1.2.3 二氧化锰纳米片的应用
    1.3 本研究论文的概述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3.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2章 基于金簇锚定二氧化锰纳米片检测甲基对氧磷的荧光-比色法构建及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AuNCs-MnO_2 NSs的合成与表征
        2.2.4 乙酰胆碱酯酶对AuNCs-MnO_2 NSs的荧光恢复作用
        2.2.5 甲基对氧磷的检测
        2.2.6 实际样品中甲基对氧磷的检测
        2.2.7 水凝胶平台的制备
        2.2.8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AuNCs-MnO_2 NSs的合成
        2.3.2 MnO_2 NSs的猝灭效果研究
        2.3.3 检测体系的原理验证
        2.3.4 乙酰胆碱酯酶对体系荧光的恢复作用
        2.3.5 甲基对氧磷的检测
        2.3.6 选择性研究
        2.3.7 实际样品中甲基对氧磷的检测
        2.3.8 水凝胶体系的制备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金簇锚定二氧化锰纳米片检测毒死蜱的比率荧光法构建及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MnO_2 NSs的类氧化酶活性
        3.2.4 乙酰胆碱酯酶对比率荧光探针的作用
        3.2.5 毒死蜱的检测
        3.2.6 实际样品中毒死蜱的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检测体系原理的验证
        3.3.2 MnO_2 NSs的类氧化酶活性
        3.3.3 乙酰胆碱酯酶对比率荧光探针的作用
        3.3.4 毒死蜱的检测
        3.3.5 选择性研究
        3.3.6 实际样品中毒死蜱的检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文总结
    4.1 结论
    4.2 实验的创新点
    4.3 实验的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7)放射性同位素碳-14标记毒死蜱的合成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剂
    1.1 主要仪器
    1.2 主要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化合物的制备
        2.1.1 5-苄氧基[羰基-14C]戊酸(5)
        2.1.2 5-苄氧基[羰基-14C]戊酰胺(6)
        2.1.3 5-羟基[羰基-14C]戊酰胺(7)
        2.1.4 [羰基-14C]戊二酰亚胺(8)
        2.1.5 2,6-二氯[2-14C]吡啶(9)
        2.1.6 6-氯[2,6-14C]吡啶-2-醇(10)
        2.1.7 3,5,6-三氯[2,6-14C]吡啶-2-醇(11)
        2.1.8 目标物14C-毒死蜱(1,O,O-二乙基-O-(3,5,6-三氯-2-[2,6-14C]吡啶基)硫代磷酸酯)
    2.2 同位素标记化合物的质量指标分析
        2.2.1 放化纯度的测定
        (1) TLC-IIA分析:
        (2) HPLC-FSA分析:
        (3) HPLC-LSC分析:
        2.2.2 化学纯度的测定
        2.2.3 比活度的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4 结论

(8)稳定同位素标记甲基毒死蜱-D6的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O,O-二甲基硫代磷酰氯-D6(A3-D6)的合成
        1.2.2 甲基毒死蜱-D6的合成
2 结果与讨论
    2.1 O,O-二甲基硫代磷酰氯合成的影响因素
        2.1.1 三氯硫磷和甲醇的摩尔数之比对甲基二氯化物合成的影响
        2.1.2 甲基二氯化物和甲醇的物质的量之比对甲基一氯化物合成的影响
        2.1.3 反应溶剂对甲基一氯化物(A3)合成的影响
        2.1.4 O,O-二甲基硫代磷酰氯A3合成稳定性实验
    2.2 甲基毒死蜱的合成
    2.3 丰度实验
    2.4 产品结构表征
3 结论

(9)阴阳极成对活化产生·OH/SO4-·降解有机磷农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有机磷农药研究现状
        1.2.1 生物降解法
        1.2.2 光降解法
        1.2.3 化学降解法
    1.3 电化学技术的研究进展
        1.3.1 电化学降解有机磷农药
        1.3.2 阴阳极成对技术的应用
    1.4 活化氧化剂降解有机物研究现状
        1.4.1 过氧化氢活化降解技术
        1.4.2 过硫酸盐活化降解技术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5.1 主要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课题技术路线
        1.5.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药品
    2.2 实验操作方法
        2.2.1 单极降解实验方法
        2.2.2 阴阳极同时降解实验方法
        2.2.3 空气扩散电极的制作方法
    2.3 实验分析方法
        2.3.1 毒死蜱浓度的测定方法
        2.3.2 正磷酸根浓度的测定方法
        2.3.3 过氧化氢测定方法
        2.3.4 过硫酸钠的测定方法
        2.3.5 循环伏安曲线的测定方法
        2.3.6 电流效率计算公式
第3章 阴极-紫外活化体系降解毒死蜱的研究
    3.1 前言
    3.2 反应体系对毒死蜱降解效果的影响
        3.2.1 单独阴极的毒死蜱降解效果
        3.2.2 紫外活化的毒死蜱降解效果
        3.2.3 阴极-紫外联合的毒死蜱降解效果
    3.3 反应条件对毒死蜱降解效果的影响
        3.3.1 电流密度对体系降解效果的影响
        3.3.2 曝气量对体系降解效果的影响
        3.3.3 初始pH对体系降解效果的影响
        3.3.4 毒死蜱浓度对体系降解效果的影响
        3.3.5 腐殖酸对体系降解效果的影响
    3.4 降解体系反应机理的分析
        3.4.1 ·OH自由基淬灭实验
        3.4.2 傅立叶红外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阳极-紫外活化体系降解毒死蜱的研究
    4.1 前言
    4.2 反应条件对体系降解效果的影响
        4.2.1 单独阳极的毒死蜱降解效果
        4.2.2 紫外活化的毒死蜱降解效果
        4.2.3 阳极-紫外联合的毒死蜱降解效果
    4.3 反应条件对体系降解效果的影响
        4.3.1 电流密度对体系降解效果的影响
        4.3.2 SO_4~(2-)浓度对体系降解效果的影响
        4.3.3 初始pH对体系降解效果的影响
        4.3.4 毒死蜱浓度对体系降解效果的影响
        4.3.5 阴离子种类对体系降解效果的影响
    4.4 循环伏安曲线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阴阳极成对紫外活化降解毒死蜱的研究
    5.1 前言
    5.2 反应条件对体系降解效果的影响
        5.2.1 SO_4~(2-)浓度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5.2.2 电流密度对体系降解效果的影响
        5.2.3 毒死蜱浓度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5.3 电流效率的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毒死蜱原药技改项目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毒死蜱原药技改项目风险管理概况
    2.1 毒死蜱原药技改项目简介
        2.1.1 农药化工行业基本特征
        2.1.2 T公司基本情况
        2.1.3 毒死蜱原药技改项目主要内容
        2.1.4 毒死蜱原药技改项目主要目标
        2.1.5 改造前后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对比预期
    2.2 毒死蜱原药技改项目风险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2.2.1 公司现有项目风险管理基础薄弱
        2.2.2 项目风险识别估计评价过程复杂风险应对困难
        2.2.3 常用风险监控模式不能满足技改需要
        2.2.4 对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积极作用认识不够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毒死蜱原药技改项目风险识别
    3.1 毒死蜱原药技改项目风险特征
        3.1.1 毒死蜱原药技改项目风险成因
        3.1.2 毒死蜱原药技改项目风险特点
        3.1.3 毒死蜱原药技改项目风险划分
    3.2 毒死蜱原药技改项目风险识别方法
    3.3 毒死蜱原药技改项目风险识别过程
        3.3.1 技改项目主要风险类型确定
        3.3.2 技改项目风险环境的特殊性分析
        3.3.3 技改项目风险因素初步识别
        3.3.4 技改项目风险识别清单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毒死蜱原药技改项目风险估计与风险评价
    4.1 毒死蜱原药技改项目风险估计
        4.1.1 毒死蜱原药技改项目风险估计的基本依据
        4.1.2 毒死蜱原药技改项目风险估计方法与过程
        4.1.3 毒死蜱原药技改项目风险估计结果分析
    4.2 毒死蜱原药技改项目风险评价
        4.2.1 毒死蜱原药技改项目风险评价方法
        4.2.2 毒死蜱原药技改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3 指标权重分析
        4.2.4 风险评价值的计算
        4.2.5 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毒死蜱原药技改项目风险管理总体方案
    5.1 毒死蜱原药技改项目风险管理原则的确定
    5.2 毒死蜱原药技改项目风险管理体系框架的构建
    5.3 毒死蜱原药技改项目风险应对措施的制定
        5.3.1 应对措施制定的基本依据
        5.3.2 项目主要风险应对措施的制定
    5.4 全员组网+集中决策监控风险模式的建立
    5.5 毒死蜱原药技改项目风险管理的保障措施
        5.5.1 领导重视与强化技改项目风险管理组织保障
        5.5.2 健全技改项目风险管理机制保障
        5.5.3 做好技改项目专项经费使用和技改期间公司安全工作
        5.5.4 积极建设企业风险管理文化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毒死蜱的合成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凝聚态合成毒死蜱[J]. 李珣珣,周新基,周云霞,陆铮铮. 化工技术与开发, 2021(09)
  • [2]可同时检测毒死蜱、异菌脲残留的荧光试纸条研制及其应用[J]. 吴小胜,崔廷婷,王兆芹,惠光鹏,赵正苗,万宇平. 山东畜牧兽医, 2021(08)
  • [3]杀虫剂毒死蜱导致鲤鱼脑线粒体自噬的机理研究[D]. 彭牧樵.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4]TCDD、毒死蜱、雌激素与重金属对斑马鱼胚胎的联合毒性与基因表达研究[D]. 张元元.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2021(02)
  • [5]基于纤维素/碳酸钙载体的功能化农药制剂构建及性能研究[D]. 肖豆鑫. 浙江大学, 2021(01)
  • [6]基于金簇锚定二氧化锰纳米片检测有机磷农药可视化荧光方法的构建及应用[D]. 司金雨. 吉林大学, 2021
  • [7]放射性同位素碳-14标记毒死蜱的合成与分析[J]. 余凯翔,杨征敏,周兵,徐凌锋,李书琰,陈沪飞,王伟. 同位素, 2020(06)
  • [8]稳定同位素标记甲基毒死蜱-D6的合成研究[J]. 涂亚辉,邓晓军,钟佳琪,赵超敏,罗勇,潘洁,徐仲杰. 同位素, 2020(03)
  • [9]阴阳极成对活化产生·OH/SO4-·降解有机磷农药[D]. 蒋焦.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10]毒死蜱原药技改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 徐国庆.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毒死蜱的合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