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疮性肾炎中西医结合诊治现状

狼疮性肾炎中西医结合诊治现状

一、狼疮肾炎中西医结合诊治的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严海红,李云生,柯颖杰,戴再友[1](2020)在《他克莫司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女性狼疮性肾炎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高迁移率蛋白和晚期糖基化产物受体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他克莫司联合厄贝沙坦对女性狼疮性肾炎患者的疗效以及对血清高迁移率蛋白B1(HMGB1)和晚期糖基化产物受体(RAGE)水平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在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女性狼疮性肾炎患者共60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他克莫司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给予厄贝沙坦治疗。两组持续治疗6个月后, 比较两组患者的肾功能、狼疮性肾炎活动性指数(SLE-DAI)和慢性化指数(SLE-CI)评分、临床疗效以及血清HMGB1和RAGE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肌酐(SCr)(76.46±9.09)μmol/L、尿素氮(BUN)(6.71±0.88)mmol/L、24 h尿蛋白定量(1.38±0.21)g/24 h、SLE-DAI(9.09±1.41)和SLE-CI(1.17±0.17)评分降低更明显, 血浆白蛋白(Alb)(35.08±5.11)g/L、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eGFR)(57.79±6.94)mL/min, 升高更明显(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和63.33%,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65, P<0.05);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血清HMGB1(52.31±7.13)μg/L、RAGE(1.11±0.18)μg/L降低更明显(P<0.01)。结论他克莫司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女性狼疮性肾炎的疗效确切, 其抑制血清HMGB1和RAGE水平可能与其疗效有关。

张仕翠[2](2020)在《狼疮性肾炎的不同病理类型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狼疮性肾炎的常见病理类型Ⅲ型、Ⅲ+Ⅴ型、Ⅳ型、Ⅳ+Ⅴ型、Ⅴ型的临床特点,以及不同病理类型治疗的疗效,探讨不同病理类型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诊治及疗效评估提供依据。[方法]病例采自2013年4月至2020年4月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肾病学科住院,根据美国风湿病学会1997年SLE诊断标准结合临床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狼疮性肾炎(LN),并经肾穿刺活检后明确诊断为狼疮性肾炎Ⅲ型、Ⅲ+Ⅴ型、Ⅳ型、Ⅳ+Ⅴ型、Ⅴ型的80例患者,按照病理类型分组,排除了病理类型较少的Ⅰ、Ⅱ型、Ⅵ型以及合并其他结缔组织疾病的类型。收集入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病理资料、实验室相关辅助检查、治疗3月后的疗效等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探讨狼疮性肾炎不同病理类型的临床特点、实验室相关辅助检查以及同一治疗方案治疗3月后的疗效之间的相互关系。相关资料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入组的80例狼疮性肾炎(LN)患者中,男女比例约为1:8,发病年龄14-55岁,平均年龄(32.34±11.8)岁,20-40岁区间患者发病率最高(56.25%),好发于20岁以上的育龄期妇女。LN各病理类型之间的男女分布比列及年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LN患者的病程有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病理类型分布:狼疮性肾炎Ⅳ+Ⅴ型所占比例最高,为40%,其次是Ⅳ型28.75%,Ⅲ+Ⅴ型和Ⅴ型分别各占12.5%,最少的是Ⅲ型6.25%,本研究未纳入病例数较少的Ⅰ型、Ⅱ型和Ⅵ型狼疮肾炎。(3)LN的临床表现特征:面部红斑、关节炎、脱发、肌肉疼痛、浮肿及肾功能不全在LN不同病理类型中的分布存在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高血压、光过敏、口腔溃疡、雷诺现象、白细胞减低、发热、干燥综合征、贫血、蛋白尿、镜下血尿、狼疮性脑病及神经病变在各病理类型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4)实验室相关资料及AI、CI、SLEDAI分析:治疗前各病理类型组间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UP)存在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Ⅳ+Ⅴ型24-UP较Ⅲ型和Ⅲ+Ⅴ型高。治疗后Ⅲ型、Ⅳ型、Ⅴ型、Ⅳ+Ⅴ型24-UP较治疗前显着减少,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Ⅲ+Ⅴ型治疗后较治疗前无显着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治疗后组间肌酐值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Ⅳ型和Ⅳ+Ⅴ型血肌酐值均高于Ⅴ型和Ⅲ+Ⅴ型;治疗后Ⅳ型比Ⅲ型、Ⅴ型和Ⅲ+Ⅴ肌酐值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Ⅳ+Ⅴ型治疗后肌酐值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组间血清白蛋白(ALB)存在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Ⅲ型ALB较Ⅳ+Ⅴ和Ⅴ型高,Ⅳ型ALB较Ⅳ+Ⅴ高。五组治疗后白蛋白较治疗前显着增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组间内生肌酐清除率水平存在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Ⅳ型和Ⅳ+Ⅴ型内生肌酐清除率值均低于Ⅴ型和Ⅲ+Ⅴ型,Ⅳ型低于Ⅲ型;治疗后Ⅳ型和Ⅳ+Ⅴ型内生肌酐清除率值均低于Ⅲ型和Ⅴ型,Ⅳ型低于Ⅲ+Ⅴ型,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尿素氮、纤维蛋白原、尿红细胞、尿白细胞、补体C3、补体C4组间存在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尿素氮、纤维蛋白原、尿红细胞、尿白细胞、补体C3、补体C4、血红蛋白、尿酸、白球比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存在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组间rRNP、SM存在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白细胞、血小板、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IgM、病理管型、SSA、抗ds-DNA抗体在LN各病理类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N各病理类型SLEDAI评分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Ⅳ型SLEDAI评分最高,Ⅴ型最低。五组SLEDAI评分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活动指数(A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Ⅳ+Ⅴ型活动指数最高,其次是Ⅳ型,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1)使用RASS抑制剂治疗组与未使用RASS抑制剂治疗组治疗3月后24-UP无明显差异,提示使用RASS抑制剂短期内对24-UP减少无明显改善。2)使用RASS抑制剂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后CCr较前显着改善。3)无肾功能不全组治疗后24-UP较肾功能不全组显着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肾功能状态影响治疗后的尿蛋白排泄,肾功能不全是LN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之一。(6)疗效分析:Ⅲ型、Ⅳ型、Ⅴ型、Ⅲ+Ⅴ型、Ⅳ+Ⅴ型总体治疗有效率分别是100%、65.2%、60%、60%、46.9%。Ⅲ型与Ⅳ+Ⅴ型总体治疗有效率存在差异,P=0.049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病理类型组间两两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狼疮性肾炎病理类型所占比例最高的是Ⅳ+Ⅴ型,其次是Ⅳ型。Ⅳ+Ⅴ型病理活动指数最高,其次是Ⅳ型。2.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的治疗方案适合狼疮性肾炎Ⅲ型、Ⅲ+Ⅴ型、Ⅳ型、Ⅳ+Ⅴ型、Ⅴ型的治疗。3.狼疮性肾炎患者经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治疗3月后研究中各病理类型总体缓解率均增高,且提示Ⅲ型疗效显着,Ⅳ+Ⅴ型疗效差。

崔裕如[3](2020)在《狼疮性肾炎中医证型与常见实验室检查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狼疮性肾炎患者临床病例资料的综合分析,探究狼疮性肾炎中医证型与常见实验室检查指标、病情活动度评分的相关性,从而为本病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化、微观化、规范化的依据,进而提高狼疮性肾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水平。方法:收集云南省中医医院2009-2019年经三甲医院确诊的狼疮性肾炎患者共142例住院病例资料,包括入院三天内的主要实验室检查结果。参照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对所收集的病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合狼疮活动度评分标准计算活动度积分。将以上收集信息汇总后,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狼疮性肾炎中医证型与常见实验室检测指标的相关性,并对分析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和讨论。结果:1.本地区狼疮性肾炎的中医证型主证以肝肾阴虚多见(35.9%),其次为脾肾气虚证(26.8%)、气阴两虚证(26.1%)、热毒炽盛证(5.6%)、脾肾阳虚(5.6%);伴有兼证者占总病例数的33.1%,其中兼血瘀证26例(55.3%),兼湿热证21例(44.7%)。2.本研究中各中医证型间的部分实验室指标存在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热毒炽盛组的HDL-C、APOA1、C3、CH50指标低于肝肾阴虚组,而HDL-C、APOA1、UREA指标也低于脾肾气虚组;肝肾阴虚组的ESR指标低于热毒炽盛组,抗P蛋白抗体阳性率低于气阴两虚组,CHOL、LDL-C、APOB、LPa、UREA、ESR指标均低于脾肾气虚组;气阴两虚组的WBC、MONO、BASO、PLT、C3、C4、CH50、PA等指标均低于肝肾阴虚组,WBC、NEUT、PLT、PA、UREA、Cr、UA、CHOL、TG、LDL-C、APOB、LPa等指标均低于脾肾气虚组;脾肾气虚组的TP、ALB、C3、CH50等指标低于肝肾阴虚组,TP、ALB、GLB、IgG指标均低于气阴两虚组;脾肾阳虚组的ESR指标低于热毒炽盛组,IgG指标低于气阴两虚组。兼证中血瘀证的ALB指标低于湿热证,而TG、UREA、Cr、UA指标高于湿热证。3.本研究中中医证型各主证之间,脾肾气虚组和热毒炽盛组的SLE-DAI评分普遍高于肝肾阴虚组(P<0.05);热毒炽盛组的LACC评分普遍高于肝肾阴虚组(P<0.05)。兼证之间的活动性评分没有显着性差异。结论:1.本地区狼疮性肾炎的中医证型的主证是以肝肾阴虚为主,气阴两虚和脾肾气虚次之,热毒炽盛和脾肾阳虚较少。兼证(湿热证、血瘀证)约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且两种兼证的分布没有明显差异。2.部分常见的实验室检查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能为狼疮性肾炎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能有效提高中西医病证结合诊疗水平,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田园[4](2019)在《补肾活血法治疗狼疮性肾炎(LN)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液高凝状态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补肾活血中药对LN患者的炎症及免疫指标、血液高凝状态的改善情况,探究其对LN临床疗效的治疗意义,寻求LN患者理想的临床中医药治疗方案,为后续进一步研究中医药预防LN患者血栓性事件的发生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取随机对照试验(RCT),选自2016年8月至2018年7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科住院和门诊就诊的LN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中药组及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予基础西药治疗,中药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补肾活血类中药,观察期6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症状、体征,记录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SLEDAI;检测治疗前后的D-Di、FIB、24小时尿蛋白定量、TG、TC、ESR、CRP、C3、C4、Ig G、HCY、全血粘度值、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最后对记录的数据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后在24h尿蛋白定量、ESR、Ig G、FIB、D-Di方面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中药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在SLEDAI、CRP方面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但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C、TG、全血粘度值及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方面,中药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但对照组无明显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C3、C4、HCY水平均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P>0.05)。中药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总有效率为94.2%,对照组为71.8%,中药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中药组患者有效29人,无效6人,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2.9%;对照组患者有效23人,无效9人,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71.9%,但中药组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补肾活血法可明显改善LN患者的炎症状态和高免疫球蛋白血症,调节血脂代谢水平,改善血液高凝倾向和肾脏的病变情况,最终降低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提高临床疗效。补肾活血的治疗方法符合狼疮性肾炎患者的病机特点,可以作为中药治疗LN患者的基本思路,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何美莹[5](2019)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辨证论治规律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文献和临床回顾性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SLE疾病中医辨证论治的规律,将网络分析结果同现行标准进行比较,为SLE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指导。方法:1、文献系统评价:通过计算机检索的方式搜索CNKI、VIP、Wan Fang Data以及PubMed数据库中有关中医药治疗SLE的文献,筛选出合格文献134篇进行文献系统评价。2、临床回顾性调查:在2011年1月-2017年5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案室筛选合格SLE患者病历资料322份。3、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分别对SLE病历资料和文献资料构建网络,计算网络节点度、紧密度、特征向量中心度、边的权重等拓扑性质参数,分析SLE疾病各证候的核心症状、舌象、脉象及方药的配伍规律。结果:一、SLE文献系统评价的一般资料结果及网络分析结果概况(一)本研究共纳入了 134篇合格研究文献,SLE疾病常见临床表现频数分析,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舌红、关节痛、疲乏、低热、腰膝酸软、脱发、脉细数等149种临床表现,其中舌红出现频数最高,比例为55.34%;SLE的中医证候频数分析,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热毒炽盛证、阴虚内热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以及气阴两伤证等19种证候,前5种证候共占总证候数的80.24%,其中热毒炽盛证所占比重最大,为28.46%。(二)SLE文献系统评价资料的网络分析结果1、SLE疾病临床表现特征的网络分析结果:临床特征性症状:关节痛、脱发、头晕、肌肉痛、皮肤红斑、下肢浮肿、口舌生疮、发热、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烦躁、心悸;核心中药:生地黄、甘草、牡丹皮、赤芍、茯苓、丹参、黄芪、当归、秦艽、白芍、泽泻、白术、玄参、紫草、白花蛇舌草。2、SLE文献资料各主要证候证方药对应规律网络分析结果(1)热毒炽盛证:①临床核心表现有高热、舌红、尿黄、口渴喜冷饮、便结、面部鲜红蝶形红斑、舌红绛、关节痛、疲乏、神昏谵语、口舌生疮、苔黄、四肢抽搐、烦躁、皮肤红斑;②常用方剂为犀角地黄汤;③核心中药有生地黄、牡丹皮、赤芍、金银花、甘草、水牛角、紫草、玄参、青蒿、白花蛇舌草、知母、连翘、白芍、黄芩、石膏、丹参。(2)阴虚内热证:①临床核心表现有舌红、脉细数、低热、盗汗、口渴、五心烦热、苔少、疲乏、口渴喜冷饮、咽干、便结、皮肤鲜红斑疹;②常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二至丸、青蒿鳖甲汤;③核心中药有生地黄、牡丹皮、女贞子、甘草、秦艽、知母、赤芍、丹参、玄参、青蒿、白花蛇舌草、黄柏、鳖甲。(3)脾肾阳虚证:①临床核心表现有四肢浮肿、脉沉细、尿少、腹胀、形寒肢冷、疲乏、舌淡胖齿痕、苔薄白、便溏、纳差、气促、颜面浮肿、腰酸;②常用方剂为真武汤、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附子理中汤、肾气丸;③核心中药有茯苓、黄芪、白术、甘草、党参、泽泻、附子、山药、淫羊藿、牡丹皮、丹参、车前子、山茱萸、太子参、生地黄。(4)肝肾阴虚证:①临床核心表现有脉细数、腰膝酸软、舌红、低热、脱发、头晕、五心烦热、苔少、耳鸣、盗汗、口渴、斑疹暗红、目眩;②常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③核心中药有生地黄、牡丹皮、女贞子、枸杞子、甘草、山茱萸、紫草、白芍、山药、秦艽、何首乌、泽泻。(5)气阴两伤证:①临床核心表现有疲乏、舌红、低热、苔薄白、自汗、脉细数、气短、苔少、口渴、腰膝酸软、盗汗、脱发、五心烦热;②常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生脉散;③核心中药有黄芪、麦冬、白术、甘草、牡丹皮、茯苓、秦艽、生地黄、当归、太子参、五味子、女贞子、丹参。二、SLE临床回顾性调查研究的一般资料结果及网络分析结果概况(一)SLE临床患者一般情况分析结果平均年龄为33.52±13.03岁;女性患者293例(90.99%),男性患者29例(9.01%);平均病程40.23±50.29个月;平均住院天数11.25±7.18天;四季中冬季发病患者最多,共 103 例(31.99%)。(二)SLE患者疾病临床表现和证候频数分析结果SLE临床患者临床表现频数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舌红、疲乏、关节痛、口渴、眠差、红斑等178种临床表现,其中舌红出现频数最高,比例为35.09%。证候频数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热毒炽盛证、风湿热痹证、气血两虚证、肝肾阴虚证以及脾肾阳虚证,其中热毒炽盛证所占比重最大,为28.88%。(三)SLE临床回顾性调查网络分析结果1、SLE患者临床特征性症状:关节痛、脱发、头晕、肌肉痛、皮肤红斑、下肢浮肿、口舌生疮、发热、胸闷、关节肿痛、红色皮疹、头痛、雷诺现象、气促、口苦、腹痛、肌肉酸痛;核心中药:甘草、茯苓、薏苡仁、牡丹皮、赤芍、生地黄、白术、白芍、半夏、黄芩、丹参、陈皮、党参。2、SLE临床病历资料各主要证候证方药对应规律网络分析结果(1)热毒炽盛证:①临床核心表现有舌红、关节痛、口渴、脱发、四肢红斑、苔黄、脉滑数、疲乏、眠差、神昏、纳差、咳嗽、红色皮疹、脉弦数、口舌生疮;②常用方剂为犀角地黄汤、四妙勇安汤;③核心中药有甘草、牡丹皮、赤芍、生地黄、薏苡仁、茯苓、水牛角、黄芩、连翘、金银花、半夏、陈皮、知母、青蒿、玄参、鳖甲。(2)脾肾阳虚证:①临床核心表现有疲乏、脱发、下肢浮肿、咳嗽、关节痛、胸闷、苔薄白、舌淡红、纳差、皮肤红斑、气促、眠差、红色皮疹、苔白腻、头晕;②常用方剂为金匮肾气丸、五苓散、参苓白术散;③核心中药有甘草、茯苓、牡丹皮、白术、山药、泽泻、山茱萸、桂枝、黄芪、附子、丹参、白芍、熟地黄、薏苡仁、砂仁。(3)肝肾阴虚证:①临床核心表现有口渴、疲乏、舌红、皮肤红斑、脱发、眠差、红色皮疹、面部鲜红蝶形红斑、纳差、头痛、发热、心悸;②常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青蒿鳖甲汤;③核心中药有甘草、茯苓、生地黄、牡丹皮、薏苡仁、半夏、青蒿、山药、赤芍、鳖甲、黄芩、白芍、丹参、泽泻、知母、酸枣仁。(4)风湿热痹证:①临床核心表现有关节痛、眠差、疲乏、口渴、舌红、舌淡红、纳差、发热、红色皮疹、关节肿痛、苔黄腻、咳嗽、下肢浮肿、头晕;②常用方剂为四妙散、桂枝芍药知母汤、小柴胡汤;③核心中药有甘草、薏苡仁、茯苓、白芍、白术、半夏、黄芩、苍术、黄柏、桂枝、柴胡、姜黄、赤芍。(5)气血两虚证:①临床核心表现有疲乏、关节痛、头晕、舌淡红、眠差、咳嗽、咽痛、口渴、苔薄白、舌淡、咯痰、头痛、胸闷、脱发、纳差;②常用方剂为归脾汤;③核心中药有甘草、茯苓、白术、黄芪、党参、薏苡仁、白芍、当归、陈皮、丹参、半夏、酸枣仁、麦冬、黄芩。三、文献系统评价及临床回顾性调查研究网络分析结果与标准比较(一)SLE疾病的文献与临床病历资料网络结果比较SLE文献系统评价和临床回顾性调查二者所得SLE疾病临床表现特征基本一致,二者共同的临床特征性表现有8个;共同的核心中药有8个。(二)SLE疾病文献与临床病历资料共同证候的网络结果比较文献与临床病历资料有3个共同的证候,即热毒炽盛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这3个核心证候的临床表现特征基本一致,热毒炽盛证:二者共同的临床核心表现有20个;常用方剂为犀角地黄汤;核心中药有18个。脾肾阳虚证:二者共同的临床核心表现有14个;常用方剂为金匮肾气丸;核心中药有17个。肝肾阴虚证:二者共同的临床核心表现有15个;常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核心中药有15个。(三)SLE各个证候的网络分析结果与现行SLE标准的对比1、热毒炽盛证相同:①面部鲜红蝶形红斑、高热、口渴、头晕、关节痛等9个临床表现;②方剂:犀角地黄汤;③中药:水牛角、生地黄、牡丹皮、黄芩、青蒿等8味中药。不同:网络分析结果与标准比另有疲乏、脱发、口舌生疮、口苦、红色皮疹等21种临床表现。网络分析结果没有标准所列的皮肤紫斑;黄连解毒汤;黄连、泽泻。2、脾肾阳虚证相同:①临床表现:下肢浮肿、脉沉细;②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牡丹皮、茯苳等7味中药。不同:网络分析结果与标准比另有疲乏、便溏、纳差、气促、脱发等10种临床表现;黄芪、甘草、白术、桂枝、丹参等10味中药。网络分析结果没有标准所列的面热、小便清长。3、肝肾阴虚证相同:脱发、头晕、低热、乏力、口干等8种临床表现。不同:网络分析结果与标准比另有疲乏、气促、脱发、关节痛、皮肤红斑等10种临床表现。4、阴虚内热证相同:①发热、低热、五心烦热、盗汗、面浮红等10种临床表现;②方剂:六味地黄丸、二至丸;③中药:生地黄、青蒿、紫草、知母、黄柏等11味中药。不同:网络分析结果与标准比另有口渴、苔少、疲乏、咽干、皮肤鲜红斑疹等22种临床表现;青蒿鳖甲汤、知柏地黄丸;甘草、秦艽、赤芍、丹参、玄参等19味中药。网络分析结果没有标准所列的斑疹暗红、足跟痛、苔薄;大补阴丸、清骨散;鱼腥草、益母草。5、风湿热痹证相同:关节痛、关节肿胀、皮疹、肌肉酸痛、发热等7种临床表现。不同:网络分析结果与标准比另有眠差、疲乏、口渴、纳差、苔黄腻等24种临床表现。网络分析结果没有标准所列的双手指漫肿、四肢关节痛无定处、恶风、关节重着僵硬、脉滑数、脉细数。6、气血两虚证相同:疲乏、汗出、心悸、气短、头晕等7种临床表现。不同:网络分析结果与标准比另有关节痛、舌淡红、眠差、咳嗽、咽痛等21种临床表现。网络分析结果没有标准所列面色苍白、耳鸣、月经量少色淡或闭经、脉细无力。7、气阴两伤证相同:低热、五心烦热、烦躁、乏力、自汗、盗汗、关节痛等13种临床表现。不同:网络分析结果与标准比另有气短、苔少、口渴、腰膝酸软、脱发、心悸、眠差等18种临床核心表现。网络分析结果没有标准所列的斑疹暗红、面浮红。结论:1、SLE文献系统评价和临床回顾性调查的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提示,二者所得SLE疾病临床表现特征及主要证候的临床表现、所用方药基本一致。2、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揭示,SLE的核心证候有3个为热毒炽盛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其辨证论治规律为:(1)热毒炽盛证:①临床核心表现:关节痛、口渴、脱发、四肢红斑、疲乏、眠差、神昏等20种;②核心中药:生地黄、甘草、牡丹皮、赤芍、茯苓、水牛角、黄零等18味;③核心方剂:犀角地黄汤;④核心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肺、肝经。(2)肝肾阴虚证:①临床核心表现:口渴、疲乏、皮肤红斑、脱发、皮肤鲜红斑疹、纳差、发热等15种;②核心中药:甘草、茯苓、生地黄、牡丹皮、青蒿、山药、白芍等15味;③核心方剂:六味地黄丸;④核心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肝、肾经。(3)脾肾阳虚证:①临床核心表现:疲乏、脱发、下肢浮肿、关节痛、纳差、皮肤红斑、气促等14种;②核心中药:甘草、茯苓、牡丹皮、白术、山药、泽泻、山茱萸等17味;③核心方剂:金匮肾气丸;④核心性味归经:甘,温,归脾、肾经。3、将SLE各个证候的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与现行SLE辨证论治标准对比,发现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如网络分析结果中常见证候风湿热痹证、气阴两伤证等,需要进一步做前瞻性研究证实,为标准修订提供参考。

李虎才[6](2019)在《基于中医证候、临床病理的狼疮性肾炎列线图建立及肾小管间质病变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建立预测LN患者预后的列线图;探讨肾小管间质病变加重的相关因素,为临床评估LN预后及防治LN提供依据。方法:(1)本研究采用历史性队列研究方法,以200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于广东省中医院就诊,经肾穿刺活检明确诊断为LN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并整理患者的一般资料、中医证候、临床病理等基线资料,并采集随访资料。(1)以eGFR下降≧50%、血肌酐翻倍、ESRD、透析或肾移植为复合终点事件指标,使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筛选与LN复合终点事件相关的因素。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计算患者肾脏累积生存率,并通过对数秩检验(Log-rank)进行组间比较。(2)基于多因素Cox回归筛选的与LN患者预后相关的因素,建立含有不同因素的预测模型,分别采用分辨度(C-index)、赤池信息量准则(AIC)、ROC曲线下面积来评价不同模型预测的准确度,选取最优模型建立能预测LN患者在某个时刻发生复合终点事件概率的列线图,采用校准图来评价构建的列线图。(3)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LN患者肾小管间质病变加重的相关因素。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202例LN患者,肾穿时平均年龄为27(22-38)岁,其中女性173例(85.6%,男女比约为1:6),肾穿时病程为7(2.5-15)个月。按照ISN/RPS2003病理分型方案,Ⅰ型0例、Ⅱ型6例(3.0%)、Ⅲ型(总)58例[28.7%,包括Ⅲ型37例、Ⅲ+Ⅴ型21例)]、以型(总)117例[57.9%,包括以(G)型72例、Ⅳ(S)型14例、Ⅳ+V型31例)]、V型21例(10.4%)。202例LN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32(18-46)个月,共有23例(11.3%)患者发生复合终点事件,依此分为发生终点组23例,未发生终点组179例。①两组间基线临床指标比较:与未发生终点组相比,发生终点组基线肾功能更差(P<0.05),尿蛋白定量、甘油三酯更高(P<0.05),血红蛋白更低(P<0.05)。②两组间基线病理指标比较:与未发生终点组相比,发生终点组基线肾脏病理更严重,表现为Ⅳ型比例、球性硬化比例、细胞新月体比例、纤维新月体比例更高(P<0.05),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程度更重(P<0.05),肾脏病理活动性指数AI、慢性化指数CI也更高(P<0.05)。③两组间基线中医证候比较:与未发生终点组相比,发生终点组兼有血瘀证比例、兼证2个比例更高(P<0.05)。④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高血压比例、CKD分期、血肌酐、eGFR、尿素氮、血红蛋白、血补体C3、尿蛋白定量、球性硬化比例、细胞新月体比例、纤维新月体比例、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活动指数AI、慢性化指数CI、兼血疲证、兼证个数与发生复合终点事件密切相关。进一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血肌酐、慢性化指数CI、CKD分期、纤维新月体比例、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兼血瘀证这7个变量是发生复合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⑤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程度越重或CKD分期越高,生存曲线下降越明显,发生复合终点事件的风险越高(P<0.05)。相比于无血瘀证,兼血瘀证发生复合终点事件的风险明显升高(P<0.05)。⑥基于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的因素建立4种预测模型,模型1纳入的因素:CKD分期、CI、兼血瘀证;模型2纳入的因素:CKD分期、CI、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模型3纳入的因素:兼血瘀证、纤维新月体比例、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模型4纳入的因素:CKD分期、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分别采用赤池信息量准则(AIC)、分辨度(C-index)、ROC曲线下面积筛选最优模型,结果显示四种模型中模型1为最优模型,基于模型1纳入的变量构建预测LN患者预后的列线图,校准图显示3年、5年、8年校正曲线接近45°参考。(2)纳入病例及资料采集同第一部分研究,202例LN患者中有161例(79.7%)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小管间质病变,根据NIH半定量评分法将肾小管间质病变分为无病变组(41例,20.3%)、轻度病变组(108例,53.4%)、中度病变组(31例,15.4%)、重度病变组(22例,10.9%)。①肾小管间质病变与临床指标关系:随着肾小管间质病变加重,肾功能下降(P<0.05),尿蛋白定量增加(P<0.05),高血压比例、平均动脉压逐渐增加,血红蛋白水平逐渐下降(P<0.05)。②肾小管间质病变与病理指标关系:Ⅳ型在中度、重度病变组比例高于轻度、无病变组(P<0.05)。Ⅲ型、Ⅳ型中-重度病变比例高于Ⅱ型、Ⅴ型,而无病变、轻度病变比例低于Ⅱ型、Ⅴ型。慢性化指数CI、球性硬化比例、节段硬化比例、新月体比例在中-重度病变组高于轻度、无病变组(P<0.05)。随着肾小管间质病变加重,慢性化指数CI增加(P<0.05),球性硬化比例、节段硬化比例、新月体比例逐渐增加(P<0.05)。③肾小管间质病变与中医证候关系:随着肾小管间质病变加重,兼血瘀证比例、兼证2个比例逐渐增加,兼证1个比例逐渐减少(P<0.05)。④单因素及多因素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肌酐(β:0.014,OR:1.014,95%CI:0.010~0.039,P=0.015)、尿蛋白定量(β:0.573,OR:1.774,95%CI:0.308~0.838,P=0.000)、兼血瘀证(β:1.158,OR:3.184,95%CI:0.125~2.892,P=0.021)、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是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程度加重的主要影响因素。尿蛋白定量(β:0.396,OR:1.486,95%CI:0.143~0.872,P=0.012)、热毒炽盛证(β:0.927,OR:2.527,95%CI:0.136~3.768,P=0.042)、兼血瘀证(β:0.795,OR:2.214,95%CI:0.084~2.672,P=0.036)是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加重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1)血肌酐、CKD分期、慢性化指数CI、纤维新月体比例、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兼血瘀证是LN患者发生复合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CKD分期、慢性化指数CI、兼血瘀证建立的可视化的列线图有助于预测LN患者预后,为制定预防、治疗、随访策略提供参考。(2)随着肾小管间质病变加重,LN患者病情加重,肾小管间质病变是评估LN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血肌酐、蛋白尿、兼血瘀证、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是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程度加重的主要影响因素;蛋白尿、热毒炽盛证、兼血瘀证是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加重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早识别危险因素,并对可逆因素进行积极干预,有利于延缓或阻止LN病情进展。

王蝶[7](2017)在《知柏地黄汤加减治疗阴虚内热证狼疮性肾炎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知柏地黄汤加减对阴虚内热证狼疮性肾炎(LN)患者实验室指标、SLEDAI评分、中医证侯积分的影响,评价知柏地黄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LN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探索中医药治疗狼疮性肾炎的方法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将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0月31日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风湿科、肾病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确诊为狼疮性肾炎且中医证型为阴虚内热证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激素(醋酸泼尼松1mg/kg/d,共12周,以后规律减量)与环磷酰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辨证内服知柏地黄汤加减。两组总疗程为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SLEDAI评分、24小时尿蛋白、肾功能[肌酐(Scr)、尿素氮(BUN)]、血常规[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血沉(ESR)、免疫指标[补体(C3、C4)、抗双链DNA抗体(anti-ds-DNA)]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疾病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2.14%,对照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89.29%优于对照组78.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中医证侯总积分、SLEDAI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均有降低(P<0.05),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4)两组患者血常规、肾功能、ESR比较,治疗后HGB、PLT、WBC、Scr、BUN、ESR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5)两组患者免疫指标比较,治疗后,补体C3水平均有提高(P<0.05),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anti-ds-DNA均较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补体C4无明显变化(P>0.05)。(6)两组患者24小时尿蛋白比较,治疗后,两组24小时尿蛋白均明显减少(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7)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治疗组发生不良反应有2例(月经不调与痤疮各1例),不良反应率7.14%;对照组不良反应有8例(痤疮3例,月经不调2例,胃肠道不适2例,感染1例),不良反应率28.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治疗基础上加用知柏地黄汤加减治疗能提高狼疮性肾炎患者的疗效,改善贫血、肾功能、阴虚内热证侯,降低炎症指标,减轻狼疮活动度。

刘靖[8](2017)在《狼疮性肾炎中医证素与肾脏病理类型的相关性初探》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不同病理类型的中医证素分布进行初步探究,找到证素分布规律,以期为狼疮性肾炎的中医证型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狼疮性肾炎患者60例,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资料、四诊资料、临床理化指标和肾脏穿刺活检术的病理资料,计算狼疮性肾炎证素得分,采用SPSS 20.0软件比较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60例狼疮性肾炎患者样本,其中病理Ⅰ型组2例,Ⅱ型组3例,Ⅲ型组6例,Ⅳ型组37例,V型组12例。2、男性13例,占21.7%,女性47例,占78.3%。总体样本女性多于男性。本研究患者年龄范围在15岁到66岁,发病年龄在20-29岁年龄段较多。本研究患者病程范围在1周到5年,以病程小于2个月为主。总体BMI范围为21.61±2.75,经统计分析,各病理BMI分布无差异。本次研究纳入患者SLEDAI积分范围在8-31分,总体病例重度活动患者较多。3、狼疮性肾炎患者涉及的病位及病性证素多。病位证素分布情况:肾(76.7%)>脾(75%)>肝(15%)>筋骨(13.3%)>心(5%)>肺(1.7%)。病性证素分布情况:水停(88.3%)>湿(63.3%)>气虚(60%)>血虚(45%)>阳虚(21.7%)>火(热)(13.3%)=阴虚(13.3%)>(11.7%)=血瘀(11.7%)>毒(10%)>风(6.7%)>寒(3.3%)。每个患者可涉及多个病位和病性证素,以4-6个证素组合为主,占45%,且证素组合多样。4、Ⅰ型病理患者共2例,肝证患者共2例(100%),非Ⅰ型病理患者共58例,肝证患者共7例(12.1%)。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本研究Ⅰ型病理对肝证有影响。阳虚证患者共2例(100%),非Ⅰ型病理患者共58例,肝证患者共11例(19.0%)。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本研究I型病理对肝证有影响。Ⅳ型病理患者共37例,肾证患者共33例(89.2%);非Ⅳ型病理患者共23例,肾证患者共13例(56.5%)。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本研究Ⅳ型病理对肾证有影响。结论:1、本研究中纳入的狼疮性肾炎患者中,女性患者比例多于男性,年龄以20-29岁为主。2、本研究纳入的狼疮性肾炎患者中,病理类型以IV型较为多见,SLEDAI积分以重度活动为主。3、狼疮性肾炎患者涉及的病位及病性证素多,病位证素以肾为主,病性证素以水停为主;每个患者可涉及多个病位和病性证素,以4-6个证素组合为主,且证素组合多样。4、与总体对比,Ⅳ型病理中肾证的分布较多。

陈本丽[9](2017)在《以黄芪为主的中药制剂二步序贯法配合西药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以黄芪为主的中药制剂二步序贯法配合西药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疗效,探讨以黄芪为主的中药制剂二步序贯法配合西药治疗狼疮性肾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提供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选取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就诊的60例IV型狼疮性肾炎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黄芪方药组(B组)、二步序贯组(C组)各20例,A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即强的松加环磷酰胺(CTX);B组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予CTX冲击时当天即予加服复方黄芪颗粒至12周;C组同样在A组治疗基础上,予CTX冲击时,先用黄芪注射液5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连用1周后序贯每天服用复方黄芪颗粒至第4周,反复使用3次。3组共同疗程均为12周。通过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GB)、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Scr)、血清白蛋白(ALB)、T细胞亚群(CD4+、CD8+、CD4+/CD8+)、补体C3与C4、血沉(ESR)、雌二醇(E2)、促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睾酮(T)、泌乳素(PRL)、孕酮(P)、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疗效指标,同时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状况,并进行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结果:在治疗过程中,有2例患者脱落,其中A组与B组各1例,脱落的2例病例不参与数据分析。结果如下:1、治疗后三组患者疾病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73.68%、78.95%、90.00%,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78.95%、84.21%、95.00%,结果表明C组疗效总有效率优于A组与B组(P<0.05),而B组与A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2、三组患者SLEDAI积分、中医症候积分经治疗后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C组较A组及B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而B组与A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3、三组经CTX冲击后WBC均较前下降(P<0.05),而C组WBC较A组与B组恢复快(P<0.05),B组与A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A组及B组治疗后HGB改变不明显(P>0.05),而C组HGB明显升高(P<0.05)。4、三组治疗后24h尿蛋白定量、Scr均较前下降(P<0.05),C组、B组24h尿蛋白定量均较A组下降明显(P<0.05),但C组优于B组(P<0.05),B组Scr与A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A组及B组治疗后ALB改变不明显(P>0.05),而C组ALB明显升高(P<0.05)。5、三组治疗后CD4+、CD4+/CD8+比值均较前升高(P<0.05),而C组升高更明显(P<0.05),B组与A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治疗后CD8+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6、三组治疗后C3、C4均升高(P<0.05),但C组较A组及B组升高明显(P<0.05),B组与A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治疗后ESR均较前下降(P<0.05),C组和B组ESR均较A组下降明显(P<0.05),而C组ESR下降幅度较B组更大(P<0.05)。7、治疗后三组E2均较前下降(P<0.05),而C组下降幅度较A组和B组小(P<0.05);三组治疗后FSH、LH均较前上升(P<0.05),而C组上升幅度较A组和B组小(P<0.05),B组E2、FSH、LH与A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治疗后T、PRL、P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差异(P>0.05)。8、治疗后C组在感染、肝功能异常、痤疮、血糖升高、上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低于A组和B组(P<0.05),B组与A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以黄芪为主的中药制剂二步序贯法配合西药治疗狼疮性肾炎疗效确切,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肾功能,减少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所引起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整体生活质量。2、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具有协同作用,疗效优于单独运用西医治疗。

张禹[10](2017)在《戴恩来教授诊治血尿、蛋白尿的临床经验总结》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戴恩来教授治疗血尿、蛋白尿的组方及用药规律,丰富临床治疗方法,传承学术思想。方法:1.记录并整理导师戴恩来教授日常所授知识,从理论上阐释其对血尿、蛋白尿的认识、治则与用药,并列举典型病案。2.收集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戴恩来教授门诊血尿、蛋白尿患者病例,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进行整理录入,统计治疗血尿、蛋白尿的药物频次、频率,采用关联规则分析、熵层次聚类算法等,归纳戴恩来教授治疗血尿、蛋白尿的组方、用药规律。结果:1.戴恩来教授治疗血尿的学术思想可总结为“养阴止血,祛毒化瘀”,常用治法有疏风清热、清热凉血止血、活血化瘀止血、益阴止血法。并通过频次统计分析,得出戴恩来教授治疗血尿频次前十的药物有三七、地肤子、菟丝子、琥珀、黄芪、山药、龙葵、金银花、青风藤。通过关联规则算法分析,得出出现频度较高的10个药对。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分析得出关联度较大的7个药对。根据复杂系统熵聚类算法得出10个核心组合。根据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算法得出5个新处方,得出结论:戴恩来教授治疗血尿的常用药物、常用药对分析与其对血尿“养阴止血,祛毒化瘀”的病机观点认识相一致。2.戴恩来教授治疗蛋白尿的学术思想可总结为“补肾固精,解毒通络”,常用治法有补虚固塞、活血化瘀、清利湿热、祛风通络、温补肾阳法。并通过频次统计,得出戴恩来教授治疗蛋白尿前十的药物有地龙、当归、水蛭、菟丝子、山药、黄芪、女贞子、地肤子、淫羊藿、龙葵。通过关联规则算法分析,得出出现频度较高的10个药对。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分析得出关联度较大的9个药对。根据复杂系统熵聚类算法得出14个核心组合。根据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算法得出7个新处方。得出结论:戴恩来教授治疗蛋白尿的常用药物、常用药对分析与其对蛋白尿“补肾固精,解毒通络”的病机观点认识相一致。结论:1.戴恩来教授在治疗血尿、蛋白尿方面临床经验丰富,特色鲜明。2.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科学地证实戴恩来教授治疗血尿、蛋白尿组方用药具有一定的规律,数据挖掘技术还可组成新处方,可操作,可传承。

二、狼疮肾炎中西医结合诊治的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狼疮肾炎中西医结合诊治的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2)狼疮性肾炎的不同病理类型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狼疮性肾炎的诊断及治疗发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狼疮性肾炎中医证型与常见实验室检查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 数据处理结果
    1 描述性统计结果
    2 LN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
    3 LN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检测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 LN中医证型与活动性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描述性统计结果讨论
    2 LN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讨论
    3 LN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讨论
    4 LN中医证型与活动性评分的相关性讨论
第四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补肾活血法治疗狼疮性肾炎(LN)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液高凝状态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标准
        1.6 病例中止标准
        1.7 病例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设计方案及分组
        2.3 临床研究方法
        2.4 观察疗程
    3 观察指标及技术路线图
        3.1 一般项目
        3.2 安全性指标
        3.3 疗效评价指标
        3.4 不良反应
        3.5 技术路线图
    4 疗效判定标准
        4.1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4.2 疾病疗效评价标准
    5 统计方法
    6 结果
        6.1 病例完成情况
        6.2 受试者基线数据情况
        6.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常规、尿沉渣及24h尿蛋白定量比较
        6.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LEDAI评分比较
        6.5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评价
        6.6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6.7 临床疗效评价
        6.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比较
        6.9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代谢、血黏度比较
        6.10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
        6.1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指标比较
        6.1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指标比较
        6.13 不良反应比较
第二部分 讨论
    1 西医学认识
        1.1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与血液高凝状态
        1.2 狼疮性肾炎血液高凝状态的发病机理
        1.3 血液高凝状态的干预意义及治疗现状
        1.4 血液高凝状态检测指标
    2 中医学认识
        2.1 中医学归属
        2.2 中医学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狼疮性肾炎的辨证分期治疗
        2.4 补肾活血法干预狼疮性肾炎的中医理论基础
        2.5 补肾活血法干预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研究
        2.6 选方依据
        2.7 方药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3 试验结果分析
        3.1 一般情况分析
        3.2 补肾活血法有助于改善 LN 炎症及免疫指标
        3.3 补肾活血法有助于改善 LN 血液高凝倾向
        3.4 补肾活血法可以改善肾脏病变情况,降低 LN 疾病活动度
        3.5 补肾活血法可以改善 LN 中医证候积分,提高临床疗效
        3.6 补肾活血法有助于减少 LN 西医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
    4 中止及脱落病例分析
    5 不足之处
    6 展望
第三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献综述 狼疮性肾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 2009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修订的SLE分类标准
    附录3 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评分标准(SLEDAI)
    附录4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症状评分标准
    附录5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附录6 伦理审查批件

(5)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辨证论治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西医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认识
        一、古今病名释义及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研究
        三、现代学者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研究
        四、系统性红斑狼疮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
    第二节 网络药理学方法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一、网络药理学概况
        二、网络药理学的理论基础
        三、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四、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中的应用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三章 系统性红斑狼疮文献资料的网络分析
    第一节 文献检索与整理
    第二节 文献资料一般分析结果
    第三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文献资料网络分析结果
        一、文献资料系统性红斑狼疮常见临床表现网络分析结果
        二、文献资料系统性红斑狼疮常用中药治疗网络分析结果
        三、文献资料系统性红斑狼疮证候网络分析结果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回顾性调查网络分析
    第一节 临床回顾性调查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回顾性调查一般资料分析结果
    第三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回顾性调查病历资料的网络分析结果
        一、病历资料系统性红斑狼疮常见临床表现网络分析结果
        二、病历资料系统性红斑狼疮常用中药治疗网络分析结果
        三、病历资料系统性红斑狼疮证候网络分析结果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系统性红斑狼疮证候网络分析结果与标准比较
    第一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证候网络分析结果与标准异同分析结果
    第二节 小结
第六章 讨论
    一、文献资料与临床回顾性调查病历资料网络分析异同分析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证候网络分析结果与标准对比异同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6)基于中医证候、临床病理的狼疮性肾炎列线图建立及肾小管间质病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狼疮性肾炎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一、狼疮性肾炎概述
        二、流行病学
        三、发病机制
        四、疾病进展危险因素研究
        五、西医治疗现状及进展
    第二节 狼疮性肾炎中医研究进展
        一、传统中医对狼疮性肾炎的认识
        二、现代中医对LN的认识
        三、中医证候与临床病理相关性
        四、中医药治疗狼疮性肾炎
    第三节 总结
第二章 预测LN患者预后的列线图建立
    第一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设计
        三、纳入/排除标准
        四、剔除标准
        五、资料采集
        六、复合终点事件
        七、伦理审核
        八、统计方法
        九、研究质量控制
        十、研究流程图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基线资料情况
        二、单因素Cox回归分析
        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
        四、生存分析
        五、建立列线图
第三章 LN肾小管间质病变相关因素分析
    第一节 研究方案
        研究目的
        研究设计
        纳入/排除标准
        剔除标准
        资料采集
        伦理审核
        统计方法
        研究质量控制
        研究流程图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基线资料情况
        二、单因素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三、多因素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预测LN预后的列线图建立
    第二节 LN肾小管间质病变加重相关因素分析
    第三节 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第四节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7)知柏地黄汤加减治疗阴虚内热证狼疮性肾炎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活动度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与脱落标准
    1.7 伦理学要求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观察指标及观察时间
    2.3 疗效判定标准
    2.4 中医证侯疗效判定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2.6 质量指控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脱落病例
    3.3 治疗后结果
    3.4 发生不良反应情况
    3.5 安全性评估
4 讨论
    4.1 现代医学对狼疮性肾炎的认识
    4.2 中医对狼疮性肾炎的认识
    4.3 治法遣方依据
    4.4 本方研究
    4.5 疗效评价
    4.6 小结
    4.7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狼疮性肾炎中医证素与肾脏病理类型的相关性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 样本量估计
    2 材料
        2.1 样本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3 方法
        3.1 调查方法
        3.2 统计方法
第二章 结果
    1 狼疮性肾炎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1.1 性别(见表2-1)
        1.2 年龄(见表2-2)
        1.3 病程(见表2-3)
        1.4 BMI(见表2-4)
        1.5 SLEDAI积分(评分标准见附件3)
    2 狼疮性肾炎患者证素资料分析
        2.1 分级证素分布情况
        2.2 证素分布情况
        2.3 患者证素组合分布情况(见表2-10)
    3 狼疮性肾炎患者各证素与病理类型资料分析
        3.1 肝证的分布情况
        3.2 肾证在各病理类型间的分布情况
        3.3 阳虚证在各病理类型间的分布情况
第三章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于狼疮性肾炎的认识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2 结果讨论
        2.1 一般资料
        2.2 证素分布情况
        2.3 证素与病理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以黄芪为主的中药制剂二步序贯法配合西药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1.1.1 病例来源
        1.1.2 西医诊断标准
        1.1.3 中医诊断标准
        1.1.4 病理分型
        1.1.5 SLEDAI评分标准
        1.1.6 中医证候积分
        1.1.7 纳入标准
        1.1.8 排除标准
        1.1.9 终止条件与脱落标准
    2 治疗
        2.1 治疗方案
        2.1.1 一般治疗
        2.1.2 分组治疗
        2.2 观察指标
        2.2.1 疗效指标
        2.2.2 安全性指标
        2.3 疗效判定标准
        2.3.1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2.3.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2.4 脱落病例处理
        2.5 数据统计
第二章 研究结果
    1 治疗前一般资料的比较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2.2 三组患者SLEDAI积分治疗前后的比较
        2.3 三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的比较
        2.4 三组患者WBC、HGB治疗前后的比较
        2.5 三组患者 24h尿蛋白定量、Scr、ALB治疗前后的比较
        2.6 三组患者CD4~+、CD8~+、CD4~+/CD8`+治疗前后的比较
        2.7 三组患者C3、C4、ESR治疗前后的比较
        2.8 三组患者E2、FSH、LH、T、PRL、P治疗前后的比较
        2.9 三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的比较
第三章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SLE与LN的认识和研究
        1.1 SLE与LN的概念及流行病学
        1.2 SLE与LN的发病机制
        1.2.1 遗传因素
        1.2.2 外界因素
        1.2.3 性激素
        1.2.4 T细胞亚群(CD4~+、CD8~+、CD4~+/CD8~+)
        1.3 LN的治疗方案
    2 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2.1 中医病名
        2.2 病因病机
        2.3 辨证论治
        2.3.1 分型论治
        2.3.2 分期论治
        2.3.3 中西医结合治疗
        2.3.4 自拟方
        2.3.5 中成药制剂
    3 以黄芪为主的中药制剂二步序贯法对LN的影响
        3.1 导师对LN的认识
        3.2 以黄芪为主的中药制剂
        3.2.1 黄芪注射液
        3.2.2 复方黄芪颗粒
        3.2.3 二步序贯法
        3.3 结果分析
        3.3.1 二步序贯法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3.3.2 二步序贯法对SLEDAI、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3.3.3 二步序贯法对WBC、HGB的影响
        3.3.4 二步序贯法对 24h尿蛋白定量、Scr、ALB的影响
        3.3.5 二步序贯法对CD4~+、CD8~+、CD4~+/CD8~+的影响
        3.3.6 二步序贯法对C3、C4、ESR的影响
        3.3.7 二步序贯法对E2、FSH、LH、T、PRL、P的影响
        3.3.8 二步序贯法配合西药治疗后副反应情况
第四章 问题及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 SLEDAI评分表
    2 SLE症状分级量化表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戴恩来教授诊治血尿、蛋白尿的临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戴恩来教授个人传略
第二部分 历代医家对血尿、蛋白尿的相关认识
    1 历代医家对血尿的认识
        1.1 中医病名
        1.2 中医病因病机
        1.3 辨证论治
    2 历代医家对蛋白尿的认识
        2.1 中医病名
        2.2 中医病因病机
        2.3 辨证论治
第三部分 戴恩来教授治疗血尿、蛋白尿的经验
    1 戴恩来教授治疗血尿的经验
        1.1 戴恩来教授对血尿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戴恩来教授治疗血尿的主要治法
        1.3 戴恩来教授治疗血尿的常用药对
    2 戴恩来教授治疗蛋白尿的经验
        2.1 戴恩来教授对蛋白尿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戴恩来教授治疗蛋白尿的主要治法
        2.3 戴恩来教授治疗蛋白尿的常用药对
第四部分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戴恩来教授治疗血尿、蛋白尿的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1.1 处方收集
        1.2 软件支持
        1.3 处方录入与核对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频次、频率统计
        2.2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3 讨论
        3.1 戴恩来教授治疗血尿用药规律的讨论
        3.2 戴恩来教授治疗蛋白尿用药规律的讨论
第五部分 验案举隅
    验案一
    验案二
    验案三
    验案四
第六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血尿、蛋白尿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1 血尿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1.1 血尿的西医研究概况
        1.2 血尿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1.3 总结
    2 蛋白尿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2.1 蛋白尿的西医研究概况
        2.2 蛋白尿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2.3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狼疮肾炎中西医结合诊治的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他克莫司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女性狼疮性肾炎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高迁移率蛋白和晚期糖基化产物受体水平的影响[J]. 严海红,李云生,柯颖杰,戴再友. 中国基层医药, 2020(19)
  • [2]狼疮性肾炎的不同病理类型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探讨[D]. 张仕翠.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3]狼疮性肾炎中医证型与常见实验室检查的相关性研究[D]. 崔裕如.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补肾活血法治疗狼疮性肾炎(LN)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液高凝状态的干预研究[D]. 田园.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辨证论治规律的研究[D]. 何美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基于中医证候、临床病理的狼疮性肾炎列线图建立及肾小管间质病变分析[D]. 李虎才.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知柏地黄汤加减治疗阴虚内热证狼疮性肾炎疗效研究[D]. 王蝶.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7(03)
  • [8]狼疮性肾炎中医证素与肾脏病理类型的相关性初探[D]. 刘靖.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7(02)
  • [9]以黄芪为主的中药制剂二步序贯法配合西药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研究[D]. 陈本丽.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7(03)
  • [10]戴恩来教授诊治血尿、蛋白尿的临床经验总结[D]. 张禹.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7(08)

标签:;  ;  ;  ;  ;  

狼疮性肾炎中西医结合诊治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