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袍孙徽宗书》与《袍人安书》的异同

论《袍孙徽宗书》与《袍人安书》的异同

一、论《报孙会宗书》与《报任安书》的异同(论文文献综述)

刘城[1](2021)在《文学批评视野中的柳宗元与司马迁》文中指出柳宗元的文章作为文学经典,取法广博,司马迁之文即是其中最重要的渊源之一。自唐代始,柳宗元与司马迁之间的师承关系,就广为人们所关注。柳宗元对司马迁及其文的推崇与参悟,柳宗元与司马迁相似经历所带来的相似文风,柳文于辞章、文法等对史迁的摹仿,柳文所体现出《史记》般的史笔与史才,柳文对史迁之文的变革与突破,柳宗元对《史记》地位提升之贡献等诸多方面,世人均有所阐论。考索历代所存相关的批评文献资料,既可溯柳文之师承渊源,也可明司马迁作品的经典化历程。同时亦可知,经典作家师承前贤,对作家而言,是学习的必经之途;对前贤而言,这亦是其文学地位提升甚至是经典化中极为关键的一环。

王美婧[2](2020)在《《昭明文选》书体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文选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成果日益丰富,关注点日益细化,已经涉及到《文选》的方方面面。在此背景下,近年来《文选》书体文的优秀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依然有继续拓展的空间,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六部分对《文选》书体文展开探讨。绪论部分主要交代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正文第一部分主要论述《文选》书体文的概况。认为书体文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是政治性公文。秦汉以后逐渐出现功能向私信发展、格式规范、语言骈化、内容从“宜理”到“尽情”的演变趋势。《文选》书体文收录西汉至南朝梁时期符合这种演变趋势的二十二篇作品。这些作品依据内容,分为私人交际类和军政类两种类型。正文第二部分论述《文选》书体文的文体特征。主要体现在书写格式的自觉化——书仪格式定型;语言风格的骈体化——骈化趋势明显;行文风格的多样化——刚柔并济之美三个方面。正文第三部分主要讨论《文选》书体文的文学性表达。认为书信文体的文学性就是将“私语真情”诉于笔端,对个体情感进行直接显露或自由宣泄。《文选》书体文文学性的表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个人情感的宣泄;二是人生观、价值观的表达,三是建安书信的“情深而文明”。正文第四部分主要论述《文选》书体文的选文观。包含三个方面内容:一是“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体认识的一致;二是“独善众美,斯文在斯”的实践检验;三是“文质彬彬,君子之致”的选文标准。结语部分,从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和书信发展两个方面简要叙述《文选》书体文对后世的影响。

边乐利[3](2020)在《徐树铮《诸家评点古文辞类纂》评点研究》文中提出评点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学批评形式,在清朝达到鼎盛,桐城派在清朝也有一个庞大的评点集体,桐城派评点家通过评点宣扬自己的微言大义、理论主张、指导初学者学习古文等,对桐城派发展壮大起到重要作用。姚鼐《古文辞类纂》是桐城派评点的代表作,较为全面的展现了桐城派开山祖姚鼐的评点观,影响深远,后世翻刻本、评注本等不计其数。民国时期,韬铃中人徐树铮家学渊源深厚,从小受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喜爱阅读古文,尤其笃嗜《古文辞类纂》,成年后与林纾、马其昶、姚永概等桐城派末流交往密切,师法桐城派,师从林纾。他重视经史治学,倡导经世致用,提倡文化教育为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服务,运用桐城派“文以载道”的古文试图挽救晚清衰败的世道。熟读精思康绍镛本《古文辞类纂》二十载,军政闲暇之际搜罗诸家评点,于1916年集录成《诸家评点古文辞类纂》这套书,堪称清代评点的集成之作。本文立足于《诸家评点古文辞类纂》的评点,统计、整理诸家评点数量,分析评点的意义与价值。据统计整套书集注方望溪、刘海峰、姚鼐、张廉卿、梅伯言、吴至父、徐树铮七家一万三千一百三十七处圈点,援引古今六十九位评点家三千八百一十四条评语,圈点符号和评语形式多样,意义丰富。诸家评点是对姚鼐《古文辞类纂》评点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徐氏对桐城派的推崇,补过去各评注本没有的评点。诸家评点以桐城派评点数量居多,反映了桐城派评点者对作品的接受程度,同时又通过评点来宣扬本派的文统、道统理念。结合具体评语来看,诸家评语体现了文学、史学、文献学三方面的价值,丰富、发展了桐城派的评点。先从义法结构、神韵气味、语言辞藻、体性风格、追溯源流五方面揭示本书的文学价值,再对有关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语进行分析,考察其史学价值,最后从注释、校勘、考证等探析评语的文献学价值。总之本文希望通过对徐树铮集录《古文辞类纂》诸家评点的研究,对徐树铮的研究有所补益,为古文评点研究尽微薄之力,同时又从诸家评点的角度为《古文辞类纂》及桐城派研究注入新的力量,加深对桐城派评点与文论主张的理解,提高读者的文学、史学、文献学素养。

李阳[4](2019)在《《文选》“书”体研究》文中指出萧统《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文选》“书”类作品是“文”中最大一类,与“文”类中其他类相比,所选作家多、作品多、样式多。研究《文选》“书”体文具有重要的文献学、“文选学”、文体学与文学史意义。本文以《文选》所收22篇“书”体作品为主,以汉至梁前期未收“书”体作品为辅,从正面、主要方面和“背面”相结合研究,以求理清《文选》“书”体观及其选录标准。本文共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对该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学术史进行梳理,对已有研究成果及研究动态进行述评,其次说明论文选题的缘由和研究意义,确定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论文正文,共四章:第一章为《文选》“书”体辨析。对“书”到“书”体文的形成流变进行详细梳理,“书”体文涵义范围变窄,由广义的书体文发展为更加偏向于私人性质的私书类“书”体文,文体概念逐渐清晰明确。“书”体文是古人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通讯工具。结合《文选》的“书”体作品、《文选序》与版本实证,对与“书”相近的“檄”“移”进行辨析,确定“书”体文的定义为区别于“檄”类文体,不包括“移”类文体在内的,用于朋旧间信息交流的私人性质的“书牍”类应用文。第二章为《文选》“书”体作品考论。对《答苏武书》《与嵇茂齐书》的作者与刘峻《重答刘秣陵沼书》的作时进行详细的分析考辨,确定16位作家的22篇作品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文选》“书”体文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表现为情感的壮怀激烈、忧生之嗟、多样的劝降与情文兼备的答谢等。第三章为《文选》“书”体文的特色及其选录标准。纵观《文选》“书”体作品并结合具体的作品进行分析论证,《文选》“书”体文的主要特色为:格式相对固定、富有情感、具有文采、实用性强。由《文选》“书”体文的主要特色可将《文选》“书”体观及其选录标准概括为重视个人情性抒发与情感多样性的尚情、重视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的尚采与尚雅、重视文章实用性的尚用、重视格式相对规范的尚制四大类。第四章为从未收“书”体文再看《文选》“书”体观及其选录标准。本章一方面论析《文选》未收“书”体作家作品,一方面论析《文选》未收“书”体作品。通过对李陵、曹丕、曹植等九位作家的收录作品与未收录作品的对比,两汉至齐梁时期各朝备受后人称赞而未收入《文选》的“书”体作品的剖析,从侧面进一步对《文选》的四大选录标准进行阐释。第三部分,结语部分。对《文选》“书”体文研究进行总结性阐述。阐明《文选》“书”体观及其选录标准。

马朝阳[5](2018)在《《文选》与《文心雕龙》关联研究》文中认为《文选》与《文心雕龙》是南朝文学史上并峙之两座高峰,相映生辉之双璧。他们之间的关系,即《文心雕龙》对《文选》的编撰有否影响,是文选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而长期争论不休,难以取得共识。本论文将全面对比分析两书之异同,以期贡献绵薄。对两书关系的探究不仅能够更好的分析两书的指导思想、文体观、文学观和具体作品,还能还原南朝时代的文风,加深对总集与文评着作不同性质、体例的关系之研究。无论是玲珑小巧之亭台楼阁,还是鲁灵光殿之嵯峨?嵬,都不能离开夯实之基石为支撑。对《文选》与《文心雕龙》关系的研究,首先应建立在对编者萧统以及着者刘勰关系的考证、两者成书的诸多问题这两个基础之上。根据对《文选》与《文心雕龙》的编撰与创作意图、成书时间、性质等方面的解析,加以刘勰任职东宫,被太子深爱接之,参与了《文选》的编撰工作,皆可见两书比较研究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年代相近且在流传过程中被广泛认可的总集与批评着作的相携而立,更能促进对南朝文学观念的探讨与认知。对文体分类与对作家作品的选录集中体现了两书诸多观念的同异,所以对文本的全面比较研究尤为重要,可以避免只选取对自己观点有利的片面性。对各时期《文选》与《文心雕龙》作家、作品、文体的比对直接证明了《文选》受到了《文心雕龙》的一定影响。两书对作品的选录体现出了文质并重的文学观念以及以儒为宗的思想构建。萧统身为太子,编撰《文选》的首要意图当是“化成天下”之义,其次是重视悦目动魄之美。而刘勰深谙孔儒之道,《文心雕龙》字里行间充满了“经世致用”的深意,亦注意总结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在本质上皆与萧统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一致的。两书成书时间接近,而《文选》晚出于《文心雕龙》,但《文选》亦可视为一部选录式的文学批评史。《文心雕龙》对《文选》的影响,不仅体现于“选文以定篇”上,更显示在“敷理以举统”的理论层面。《文选》与《文心雕龙》关联的研究,更关系到对南朝文学风貌的探究以及对“修辞异宜之着述体裁”(钱锺书语)之认识,便于把握相似文评观念下同时代不同性质文献之间的相携而立,把握大时代背景下的不同时代性和相同性,以推进二书关联之研究。

来旭丹[6](2018)在《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汇注》文中研究表明《报任少卿书》又名《报任安书》,是西汉司马迁答复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始收於《汉书·司马迁传》,至南朝,萧统又将其编入《文选》之中。此信在史学界和文学界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是探究司马迁生平、思想,考证《史记》成书经过及原因的重要文献,有必要作一定的研究。本论文以南宋淳熙八年(1174)尤袤刻本《文选》所收《报任少卿书》爲底本,在全面收集和整理传统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全面汇注工作,博采其辞,求同存异。本论文分爲前言和汇注两部分,前言部分主要对汇注工作中发现的部分问题进行研究,尤其关注《报任少卿书》的写作时间与文本意旨。汇注部分主要1录各家注文,全面搜罗前人成果,以详尽注释爲第一要务。

许海月[7](2018)在《从宋明清古文选本看《史记》的文学经典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历代学者研究宋明清三朝对《史记》的接受,往往是从整本《史记》的评点或《史记》选本的评点这方面去着手,业已产生了许多丰硕的成果,但从古文选本这个角度去阐释《史记》的文学经典化却鲜有人涉足。本文意在梳理《史记》是如何在古文选本这一途径上实现广泛的传播和接受的,尤其是在历经了宋明清三代后是如何不断提升并最终确立其文学经典地位的。同时通过分析看出时代背景、学术氛围、文学思潮等因素对古文选本选取意图和倾向的影响,从而总结出在古文选本这一视角上《史记》文学经典化过程中的一些特点。绪论阐述了本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方法,梳理了从宋明清古文选本这个角度探究《史记》接受和《史记》文学经典化问题的研究现状,以及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本文的参考价值,并从中看出本文选题的创新之处。第一章围绕宋朝5部选本选录《史记》的情况展开论述。宋朝的古文选本之所以开始选录评点《史记》,与古文选本的发展,史记评点的繁荣以及崇尚古文的时代风气有着密切的关系。宋朝作为古文选本最初选取《史记》的时代,其独特的编纂体例和注重“以文载道”、以理为宗、崇尚经学等编选倾向都开后世选本之先。宋选本对《史记》的选评,是《史记》奠定文章经典地位的重要助力。第二章开篇对明朝的时代背景和14部古文选本选录《史记》的基本情况进行概述。并指出在文学传播手段的拓展,文体学研究的兴盛,“文章复古”思潮的影响和“八股取士”的要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明朝古文选本能够继承宋朝选评《史记》的惯例,并且更大规模更加细致的选录《史记》,阐释《史记》。明选本在辑录《史记》篇目时体现在辨体、立法与文章功用等方面的倾向和特征,也推动了明朝《史记》文章经典地位的确立。第三章以清朝18部选录《史记》的古文选本为基础进行研究。不论是文化环境的变迁,科举制度的完善;还是古文编选的集大成,民间办学的兴起,都对清朝古文家的文学理念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这些影响都使得他们对待《史记》的态度更加积极。清选本在集前朝之大成的同时,在选文时体现出文章正统、作文启蒙、经世致用等共同倾向,这些编选与评点的特征也使得《史记》的文学经典地位在清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提升。第四章整理了三朝古文选本共同推举的《史记》篇目,对其在《史记》文学经典化中起到的作用展开分析。并以古文选本的评点为依据,从文学评论的角度梳理了《史记》是如何历经三代成为一部真正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的。最后,文章在结语中总结了在古文选本这一视角下《史记》文学经典化的总体特点。并得出结论,由宋到清,《史记》经历了一个文学经典建构的过程,而古文选本的辑录是《史记》走上文学经典地位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它对《史记》的不断再解读使得原始文本在每一个时代都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而研究这一辑录过程中的复杂演变,对于研究《史记》的文学接受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吴晓玲[8](2017)在《《文选》所选书体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始,《文选》的分体研究成为选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书体文作为《文选》文类所收作品最多的文学体裁,相关专题研究却较为薄弱。本文从书体文的流变谈起,按内容主旨对《文选》所选书体文进行分类,探讨《文选》所收不同类型书体文的特色,以期明确在总选录标准下,萧统对《文选》所收书体文的偏好;同时,简要分析《文选》所收书体文之得失,希望对《文选》所选书体文的研究空白有所裨补。本论文主要分为四章进行论述,具体如下:第一章:书体文概说。秦汉以前,书体文公私不分,文体性质模糊。尽管《文选》所收书体文皆为西汉以后的私书,但其与相似文体之间仍存在争议。本章主要概述私书的独立过程,并以《文选》所收作品为例,辨析“书”“笺”“檄”“移”之间的文体差异,认为这四者主要在接收对象以及创作目的上存在较大区别。第二章:《文选》所选书体文及选录标准。本章梳理了《文选》选录标准之争议,并在此基础上,对《文选》所选书体文进行文本分析,认为除了总的选录标准外,萧统对书体文的收录还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取向:一、注重文人性情的个性表达;二、认可“以悲为美”的审美情趣;三、重视情理相兼的军政类书信。第三章:《文选》对应璩书体文的偏爱。《文选》收录应璩书体文的数量最多,历来学者仅将原因归于萧统对“翰藻”的追求。本章结合萧统的思想观念,对《文选》所选应璩书体文进行文本分析,认为萧统青睐应璩书体文的原因有二:一是其文风符合《文选》的总选录标准;二是应璩儒道交融的观念与萧统本人的思想有契合之处。第四章:《文选》所收书体文的得与失。本章以政论及文论二类书体文在后代的发展为线索,浅析《文选》所收书体文对后代书体文创作的影响。另外,汉魏家书星罗棋布,而《文选》仅录一篇。因此,本章还对汉魏家书名品进行文本分析,认为大部分汉魏家书的情感格调不够大气,用语平白,故未被《文选》收录。此外,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向来以其文辞为人称道,《文选》不收该书或是因其文体与赋体杂糅,情感表达也不如《文选》所收的书体文恢弘深刻。

虞芳芳[9](2017)在《吴子良“韩、柳文法祖《史记》”论》文中认为“韩、柳文法祖《史记》”的提法见于南宋吴子良的《荆溪林下偶谈》。这一提法的提出体现了以吴子良为代表的南宋文人对韩、柳接受《史记》的再接受。本文以此提法为研究对象,一方面立足于文本,探究“韩、柳文法祖《史记》”的具体内涵,从文法角度讨论韩、柳文学习《史记》的情况,说明此提法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将此提法放置于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中,探讨此提法反映的时代讯息,并从纵向的历史维度梳理韩、柳学习司马迁的影响,探讨此提法对后世古文家古文写作的启示意义。全文共三节,具体如下:第一节,论述“韩、柳文法祖《史记》”包孕的时代内涵。该提法的提出首先反映了在“韩、柳并提”的文化环境下,南宋古文家对北宋古文家所遵从的以韩、柳文为习文典范的传统的承认与强化;其次,明确以“文法”勾连韩、柳文与《史记》,表明南宋文人接受韩、柳文的期待视野已由对其文风、文貌的总体领悟转向了对其文章文法的研究;最后,在特殊的审美体验与期待视野下,南宋古文对《史记》文学价值的再度认可与深度阐发是此提法提出的又一重要条件。概而言之,此提法的提出表明:南宋文人在取用韩、柳所论述的文统时恢复了对《史记》等两汉古文的学习,这预示着“以唐宋文为门径,以《史记》为指归”的学文之路的出现。第二节,从文本出发,论述“韩、柳文法祖《史记》”的具体内涵,以说明该提法的合理性。本节共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韩愈文法祖《史记》”。本文认为韩文师承《史记》,并继承了《史记》“雄奇”的文章风格。这体现在四方面:注重细节刻画,运用小说笔法,以奇人、奇事入文是韩愈学习司马迁塑造个性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法;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与写作对象变化篇章结构是韩文师法《史记》篇法的重要方面;灵活运用长、短句,骈、散句是韩文对《史记》句法的有益继承;善用虚词,改造旧词,创造新词则是韩文学习《史记》而呈现雄奇特色的又一秘法。第二部分围绕柳文与《史记》共有的“峻洁”特点,以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与书信体文章为例,论述“柳宗元文法祖《史记》”的具体内涵。一方面,柳宗元受到《史记》以人带景的空间叙述方式的启发,在游记中开创了“移步换景”的纪行模式。其中开篇定位的手法、以人物行踪流转实现空间转换的叙述方式是对《西南夷列传》等文文法的发展。另一方面,柳宗元永州自解诸书,多“仿穴仟安书”。这些书信或反思负罪原因,或申诉冤情,或陈述“苟活”之由,或描写负罪生活之苦,或表达着书论学之志,在内容上明显带有模拟太史公书的痕迹。文中反复出现的举例论证,时隐时现的心理状态描写等表达技巧也是对太史公抒情笔法的继承。第三节,论述“韩、柳文法祖《史记》”的影响,即探讨韩、柳接受《史记》文学价值的过程与效果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从而探究“韩、柳文法祖《史记》”提法的启示意义。本节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围绕“雄深雅健”的说法探讨韩愈、柳宗元在《史记》批评史上的地位。“雄深雅健”最初是韩愈对柳宗元文章及《史记》的评价。在韩愈之后,此评价几乎成为批评家批评韩文与《史记》的惯用语。且其内涵随着文人创作实践的发展而日益丰富,直至今日,所谓雄逸、雄奇、雄豪、雄壮、典雅等皆成为其题中之意。具体来说,《史记》“雄深雅健”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文章立意高古、体例完善、用字典雅、叙述雄奇等方面。第二部分概述中唐至清末历代文人学习《史记》的情况;第三部分择取每个时代学习《史记》的典范作家,欧阳修、归有光、戴名世、曾国藩等,具体说明韩、柳之后文人学习《史记》取得的效果。这两部分意在说明韩、柳学习《史记》的首倡之功。约言之,本文认为,“韩、柳文法祖《史记》”的提法内涵丰富,具有多方面的启示意义:一则它肯定了韩、柳文章对《史记》的师承;二则它提示后世古文家学写文章写作应该像韩愈、柳宗元那样以《史记》为师;三则它确定了以“师法《史记》成功与否”作为衡量文章优劣的标准。与此同时,此提法在南宋提出,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好以文法论文,学文不囿门户的学习传统,揭示了南宋及以后文人学习《史记》的新转向。

赵石[10](2017)在《《历代文话》中的《文选》品评研究》文中提出文话,与诗话、词话一起,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着作体裁,以论析古文为重点,包含文道论、文气论、文境论、文体论、文术论、品评论、文运论等多方面内容。文话起源于宋代,经过宋金元的发展演进,在明清时期进入繁荣阶段。根据历代书目记载所作的初步统计,现存较重要的文话着作有百余种,长期以来文话资料的整理、汇刊却一直处于欠缺状态。近年来,文话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王水照先生主编的《历代文话》以及余祖坤《历代文话续编》相继出版问世,填补了我国文话文献资料整理方面的空白,为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以及中国语言学史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历代文话》作为我国古代文章学研究、评论资料之汇集,其中有很多关于《文选》的品评资料,且品评视角较为多样。关于《文选》选文标准的论述没有超出“沈思翰藻”的范围。对《文选》中作品的品评,主要包括解析疑难字词、赏析作品艺术风格、探析文章作法等方面的内容。《历代文话》中关于《文选》作品中疑难字词的训诂,纠正了《文选》李善注的错误之处,并对《文选》李善注的不足之处作了有益补充;在品评作品艺术风格的方法上有所突破,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作品抽象的艺术风格特征具象化;对《文选》作品间存在的摹拟现象进行了辨析,认为师其意不师其词,使读者不知所师,方为其妙;临文构思宜先篇章而后字句,以意运词,相体而施;在品评方法上,主要采用对比评文法。对《文选》中文体的品评主要从文体名称释义、文体源流、文体分类、文体体式等方面展开。在解释文体名称时,或依据字书、韵书、训诂书释义,或引述前人之语以释义,有时也运用打比方的修辞手法释义;关于文体起源,大都持宗经的观点;批评《文选》分类繁琐,立名有未安处;对《文选》文体体式的总结,基本上与《文选》作品的写作格式相吻合。

二、论《报孙会宗书》与《报任安书》的异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报孙会宗书》与《报任安书》的异同(论文提纲范文)

(1)文学批评视野中的柳宗元与司马迁(论文提纲范文)

(2)《昭明文选》书体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及意义
        1. 研究方法
        2. 研究意义
一、 《文选》书体文概述
    (一) 书体文溯源
    (二) 书体文演变
    (三) 《文选》书体文概况
    (四) 《文选》书体文分类
        1. 私人日常交际类书体文
        2. 军政类书体文
二、 《文选》书体文的文体特征
    (一) 书写格式的自觉化——书仪格式定型
        1. 《文选》书体文的书仪
        2. 其他书写格式的形成
    (二) 语言风格的骈体化——骈化现象明显
        1. 对偶
        2. 声韵
        3. 用典
        4. 藻饰
    (三) 行文风格的多样化——刚柔并济之美
        1. 《文选》书体文的阳刚之美
        2. 《文选》书体文阴柔之美
三、 《文选》书体文的文学性表达
    (一) 个人情感的宣泄
        1. 遭遇不公正待遇而心生悲愤
        2. 宦海沉浮、苦怀才不遇
        3. 表达对友人的感激之情
    (二) 人生观、价值观的表达
        1. 李陵的忠孝观
        2. 司马迁的“发愤着书”和“死生着笔”
        3. 嵇康的老庄哲学及友道
    (三) “情深而文明”的建安书信
        1. 关注社会现实
        2. 以情动人、情理交融
        3. 抒发感伤情绪
        4. 真知灼见显性情
四、 《文选》书体文的选文标准
    (一) “丽而不浮,典而不野”的文体共识
    (二) “独善众美,斯文在斯”的实践检验
    (三) “文质彬彬,君子之致”的选文标准
        1. 注重名人名篇效应
        2. 注重“辞藻”与“内容”的统一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致谢

(3)徐树铮《诸家评点古文辞类纂》评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一)《古文辞类纂》的研究
        (二)《古文辞类纂》其他评点本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四、论文(设计)的创新点
第一章 评点学与徐树铮集录《诸家评点古文辞类纂》的原因
    第一节 评点学概况
    第二节 徐树铮生平简介
    第三节 《诸家评点古文辞类纂》的成书原因
        一、家学渊源深厚,喜爱阅读诗文
        二、师法桐城派,与桐城派名家往来密切
        三、重视经史治学,倡导经世致用
        四、校补前代刻本,希冀文以载道
第二章 《诸家评点古文辞类纂》诸家评点概述
    第一节 桐城派评点概述
    第二节 《诸家评点古文辞类纂》评点的统计与分析
        一、评点数量的统计原则
        二、圈点的形式与意义
        三、评语的形式与意义
第三章 诸家评语的主要价值
    第一节 诸家评语的文学价值
        一、义法结构的探微
        二、神气韵味的探究
        三、语言辞藻的浅析
        四、“体性”风格的探讨
        五、文章源流的追溯
    第二节 诸家评语的史学价值
        一、实事求是,有理有据的史事评论
        二、客观公正、辩证对比的人物评价
    第三节 诸家评语的文献学价值
        一、旁征博引、详略得当的字句注释
        二、“校而不改”、多种校勘方法结合的文献校勘
        三、多闻阙疑、旁求博考的史书考证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古籍文献
    二、现代专着
    三、论文
        (一)期刊论文
        (二)学位论文
附录一 :《诸家评点古文辞类纂》诸家圈点与评语统计
附录二 :《诸家评点古文辞类纂》题下圈点统计
附录三 :《古文辞类纂》其他评注本版本述略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文选》“书”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述评
    二、选题缘由、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文选》“书”体辨析
    第一节 “书”体辨析
        一、“书”体之始与变
        二、“书”体文的文体功用
        三、“书”与相近文体辨析
    第二节 《文选》“书”“移”辨析及“书”体的界定
        一、“书”“移”辨析
        二、《文选》“书”体文的界定
第二章 《文选》“书”体作品考论
    第一节 《文选》“书”体作家作品、作时考辨
        一、《答苏武书》作家考辨
        二、《与嵇茂齐书》作家考辨
        三、刘峻《重答刘秣陵沼书》作时考辨
    第二节 壮怀激烈:《答苏武书》《报任少卿书》《报孙会宗书》《与山巨源绝交书》
    第三节 忧生意识:《与朝歌令吴质书》《与吴质书》
    第四节 多样的劝降:《为曹公作书与孙权》《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与陈伯之书》
    第五节 情文兼备的答谢:《与钟大理书》
第三章 《文选》“书”体文的特色及其选录标准
    第一节 《文选》“书”体文的特色
        一、格式相对固定
        二、富有情感
        三、具有文采
        四、实用性强
    第二节 《文选》“书”体观及选录标准
        一、尚情:重视个人情性抒发与情感多样性
        二、尚采与尚雅: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三、尚用:重视文章实用性
第四章 从未收“书”体文再看《文选》“书”体观及选录标准
    第一节 《文选》未收“书”体作家作品论析
        一、李陵
        二、司马迁
        三、孔融
        四、陈琳
        五、曹丕
        六、曹植
        七、应璩
        八、嵇康
        九、刘峻
    第二节 《文选》未收“书”体作品论析
        一、汉:《与妻徐淑书》《重报妻书》《诫兄子严敦书》
        二、三国:《为刘荆州谏袁谭书》
        三、两晋:《答卢谌书》
        四、南朝宋:《登大雷岸与妹书》
        五、南朝齐梁:《与宋元思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5)《文选》与《文心雕龙》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回顾与展望
        一、研究回顾
        二、研究展望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萧统与刘勰交接研究
    第一节 刘勰及东宫职事考论
        一、刘勰生平及家族世系
        二、任职东宫通事舍人及职事
    第二节 刘勰与修《文选》说
        一、萧统“爱接”刘勰论
        二、刘勰与修《文选》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文选》《雕龙》关联综论
    第一节 两书修撰背景异同论
        一、魏晋南北朝文化大背景
        二、两书时代背景同中存异
    第二节 两书修撰动机异同论
        一、两书阅读对象为时代文坛
        二、两书皆旨在匡正文坛时弊
        三、两书同冀立言以流芳千古
        四、两书化成天下与经世致用
    第三节 两书文献性质关联论
        一、创作论与范本
        二、文评论与总集
        三、泛文学的取向
        四、两书相携的意义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文选》《雕龙》体类比较
    第一节 两书体类综论
        一、两书体类汇总论
        二、两书体类时代论
        三、两书体类对比论
    第二节 两书体类分论
        一、赋类文体的论选异同考辨
        二、诗类文体的论选异同考辨
        三、骚类文体的论选异同考辨
        四、其他诸体的论选异同考辨
    第三节 两书体类比较的意义
        一、文体演变与两书分体
        二、儒学五经与文体衍生
        三、通变与新变的文体观
        四、文、笔之辨的文体观
        五、两书体类对文体学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文选》《雕龙》作家作品比较
    第一节 两书选论作家作品综论
        一、两书选论作家作品比较总汇
        二、两书选论作家作品异同析论
    第二节 两书作家作品同选考察
        一、同选作者异选作品
        二、同选作者同选作品
    第三节 两书作家作品异选考察
        一、《雕龙》选录,《文选》未选
        二、《文选》选录,《雕龙》未选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文选》《雕龙》思想、文学观比较
    第一节 《文选》《雕龙》思想比较
        一、萧统与刘勰的思想构建
        二、两书论选所体现的思想
        三、两书思想论比较的意义
    第二节 《文选》《雕龙》文学观比较
        一、文学观对宇宙本源认同
        二、文质观对论选标准把握
        三、雅丽到典丽的文学取向
        四、两书相较与南朝文评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汇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的价值
    二、前人对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写作时间的研究
    三、《报任少卿书》写作时间略考
    四、《报任少卿书》意旨考索
    五、汇注说明
凡例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汇注
附录一 李善注《文选》与《六臣注文选》、《汉书》异文对照表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从宋明清古文选本看《史记》的文学经典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从宋选本看《史记》文章经典地位的奠定
    第一节 宋选本选取情况
        一、时代背景
        二、选本及选取篇目概述
    第二节 选取倾向与编选特点
        一、以史为证
        二、以文载道
        三、以理为宗
        四、以经为源
    第三节 宋选本对《史记》文学经典化的作用
第二章 从明选本看《史记》文章经典地位的确立
    第一节 明选本选取情况
        一、时代背景
        二、选本及选取篇目概述
    第二节 选取倾向与编选特点
        一、选文以辨体
        二、选文以立法
        三、选文以举业
        四、其他倾向
    第三节 明选本对《史记》文学经典化的作用
第三章 从清选本看《史记》文章经典地位的巩固
    第一节 清选本选取情况
        一、时代背景
        二、选本及选取篇目概述
    第二节 选取倾向与编选特点
        一、文章正统
        二、作文启蒙
        三、经世致用
        四、其他倾向
    第三节 清选本对《史记》文学经典化的作用
第四章 从三朝选本看《史记》的文学经典化
    第一节 三朝古文选本共同推举的篇目
        一、《项羽本纪》
        二、《报任安书》《太史公自序》
        三、《平原君虞卿列传》《魏公子列传》
        四、《酷吏列传》《游侠列传》
        五、《六国年表》
        六、《平准书》
    第二节 三朝选本对《史记》的文学评点
        一、写人叙事
        二、议论章法
        三、艺术风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8)《文选》所选书体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书体文概说
    第一节 书体文的文体定型
    第二节 书体文的特色
    第三节 书体文的文体义界
        一、笺与书之辨
        二、移、檄与书之辨
第二章 《文选》所选书体文及选录标准
    第一节 有关《文选》选录标准的争论
    第二节《文选》所选书体文及其选文标准
        一、注重文人性情的个性表达
        二、认可“以悲为美”的审美情趣
        三、重视情理相兼的军政类书信
第三章 《文选》对应璩书体文的偏爱
    第一节 应璩其人及其作品
    第二节 《文选》所收应璩书体文
        一、骈俪华靡之辞 隶事用典之好
        二、儒道交融之思想 谦逊达观之性情
    第三节 《文选》与后代应璩的接受
第四章《文选》所收书体文的得与失
    第一节 《文选》所选书体文范式对后代书体文创作的影响
        一、对后代军政类书体文创作的影响
        二、对后代文论类书体文创作的影响
    第二节 从未被收录的家书名品看《文选》所选书体文之失
        一、汉魏书体文创作中家书的兴盛
        二、《文选》未收《登大雷岸与妹书》的原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吴子良“韩、柳文法祖《史记》”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学术回顾
    (二) 选题价值
一、“韩、柳文法祖《史记》”的提出背景
    (一) 对“韩、柳并举”认识的承认与强化
    (二) 对韩、柳文期待视野的转变
    (三) 对韩、柳所论文统的再接受
    (四) 对《史记》文学价值的再认可
二、“韩、柳文法祖《史记》”的具体内涵
    (一) 韩文文法祖《史记》
    (二) 柳文文法祖《史记》
三、“韩、柳文法祖《史记》”的影响
    (一) 论韩、柳之后文人对“雄深雅健”理论的阐释
    (二) 论韩、柳之后文人学习《史记》的效果
    (三) 韩、柳之后文人学习《史记》之典范
征引文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历代文话》中的《文选》品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文话”及《历代文话》概述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意义
第一章 《历代文话》中关于《文选》整体的品评
    第一节 关于《文选》选文的品评
        一 《文选》选文标准
        二 《文选》选文优劣
    第二节 关于《文选》在历代接受状况的品评
第二章 《历代文话》中的《文选》作品品评
    第一节 文章作法的品评
        一 谋篇之术
        二 状音法
        三 摹拟法
        四 用字法
    第二节 艺术风格的品评
        一 作品艺术风格的具象化
        二 以“气象”论文
        三 以“气”论文
    第三节 字词句的品评
        一 字词品评
        二 句子品评
        三 批评“错误”用法
    第四节 对比评文
第三章 《历代文话》中的《文选》文体品评
    第一节 文体释名
        一 依据韵书、字书、训诂书释义
        二 引前人之言释义
        三 打比方释义
    第二节 文体源流
        一 论
        二 连珠
        三 颂
    第三节 文体分类
    第四节 文体体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历代文话》中评《文选》资料汇编
个人简历
致谢

四、论《报孙会宗书》与《报任安书》的异同(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学批评视野中的柳宗元与司马迁[J]. 刘城.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04)
  • [2]《昭明文选》书体文研究[D]. 王美婧. 长春师范大学, 2020(08)
  • [3]徐树铮《诸家评点古文辞类纂》评点研究[D]. 边乐利. 安徽大学, 2020(08)
  • [4]《文选》“书”体研究[D]. 李阳.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5]《文选》与《文心雕龙》关联研究[D]. 马朝阳.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6)
  • [6]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汇注[D]. 来旭丹. 西北大学, 2018(01)
  • [7]从宋明清古文选本看《史记》的文学经典化[D]. 许海月. 陕西师范大学, 2018(01)
  • [8]《文选》所选书体文研究[D]. 吴晓玲. 深圳大学, 2017(07)
  • [9]吴子良“韩、柳文法祖《史记》”论[D]. 虞芳芳. 浙江师范大学, 2017(07)
  • [10]《历代文话》中的《文选》品评研究[D]. 赵石. 郑州大学, 2017(12)

标签:;  ;  ;  ;  ;  

论《袍孙徽宗书》与《袍人安书》的异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