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宝珠寺水库岸边滑坡特征及成因

四川宝珠寺水库岸边滑坡特征及成因

一、四川宝珠寺水库库岸滑坡特征及成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窦思军,徐兴倩,李继国,凌会坤,周沙沙[1](2020)在《降雨条件下水库滑坡变形特征及形成机制分析》文中认为河西水库滑坡位于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田园镇,其后缘存在明显的拉张裂缝和错坎,岸坡挡墙和截水沟开裂变形,严重威胁溢洪道和坝体安全。从滑坡基本形态特征、地质环境条件出发,结合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分析了滑坡的变形特征和诱发因素,判断该滑坡为大型厚层牵引-推移式顺层滑坡。在不同降雨强度和库水位变化条件下,通过Geo-Studio数值软件模拟了坡体孔隙水压力和安全系数的变化,并对其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持续降雨作用使库水位上升,软化坡体前缘土体强度,坡体内孔隙水压力增大,产生自然卸荷作用,致使下滑力增加,加剧了坡体变形破坏失稳。在库水位骤降过程中,库水反压作用弱化,先期坡体水分渗透作用产生动水压力,更容易导致此类滑坡的发生。滑坡区陡坡地形和下覆岩层顺向构造为滑坡的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而持续降雨是造成滑坡的主要因素。采用削坡反压联合抗滑桩的方式是防治该滑坡的有效手段,研究结果可为水库日常运行管理及库区类似滑坡的分析、判断和及时防治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邵维志[2](2020)在《地震加滑坡河啸冲击下混凝土重力坝的动力响应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大多数在建或已建库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和表现形式的库岸滑坡现象或隐患,其原因多为库岸地形、地质结构、物质组成、库水位变化、人类活动等。针对震前、震中、震后的任意时刻都可能发生滑坡引起河啸冲击坝体,主要展开了以下研究工作:(1)确定了材料的本构模型和用ANSYS有限元软件模拟koyna大坝地震,分析现行规范中对滑坡河啸荷载的确定方式,判断了公式对实际灾害的适用性,并研究确定本文的滑坡河啸荷载压力模式,为数值模拟做好准备工作。(2)以纯地震动工况验证数值模拟的可靠性,并以此为基础在不漫顶情况下,用不漫顶压力模式分析在震前、震后以及震中最不利时刻叠加滑坡河啸荷载压力的大坝动力响应。(3)分析在漫顶荷载模式下,分别在震前、震后、震中最不利时刻叠加滑坡河啸荷载的大坝动力响应。(4)分析在震中最不利时刻叠加不同高度的滑坡河啸荷载,探究河啸波浪高度对大坝的动力响应。

刘仕勇,李攀峰[3](2018)在《溪洛渡库区典型滑坡堆积体变形与防灾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水库运行过程中,库岸滑坡堆积体表现出不同的变形、破坏特征及其演化规律。根据溪洛渡库区滑坡堆积体的地质调查、变形监测资料,选择了干海子、雨林二组2个滑坡堆积体作为典型实例,分析了水库运行期2个滑坡堆积体的变形破坏现象及其演化特征,探讨了不同滑坡堆积体的变形破坏特征及其与剖面形态之间的关系;依据剖面形态,将滑坡堆积体划分为躺椅型和座椅型两类,进一步分析了躺椅型、座椅型滑坡堆积体的剖面形态特征、势能特点、变形破坏特征以及可能的灾害效应,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防灾减灾对策。

姜伏伟[4](2017)在《大藤峡水库岩溶塌陷预防的安全调度研究》文中指出水库运行容易在库区诱发滑坡、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通过水库运行的安全调度,可有效减少库区地质灾害的发生。本文以在建的大藤峡水库武宣防护区为例,分析计算了岩溶塌陷预防的安全调度水位、排蓄水速度;并根据现场调查,查明了研究区岩溶塌陷发育的地质背景和发育现状,建立了岩溶塌陷发育机理模式。为了分析水库运行改变地下水动力条件对岩溶塌陷发育的影响,运用Modflow软件,建立研究区数值模拟模型,通过数值模拟运算,预测了大藤峡水库不同蓄水水位引起的地下水位变化,以及不同排蓄水速度引起的地下水流速变化;探讨了包气带、潜水层和承压水层区域岩溶塌陷发育的可能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岩溶塌陷预防的水库安全水位高程为5162m,蓄水水位安全上升速度为01.0m·d-1和排水水位安全下降速度为03.0m·d-1。

周文龙,刘幼平,吴林锋,袁睿[5](2017)在《贵州省石朱桥水库左岸滑坡成因机制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朱桥水库被动蓄水后库区左岸新出现2处滑坡体,其连同之前1处老滑坡体均有加速发展的趋势,目前尚未对滑坡的诱发因素及成因机制做过分析。通过现场勘查及收集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滑坡发育地段自然地理、地质和水工环地质条作为主要内因,水库被动蓄水、降雨等条件为主要外因共同作用而诱发滑坡。

刘海明[6](2016)在《中国东南部山区水库塌岸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库塌岸作为水库蓄水之后的典型工程地质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水库区域的安全、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相比于平原宽缓型水库,山区水库具有岸坡高陡、岸坡形貌复杂、覆盖层多为粗颗粒土、蓄水位高等特点,塌岸问题更为复杂且研究较少。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选取了数个位于中国东南部的典型山区水库进行研究。总体而言,东南部山区水库以低山、丘陵地貌为主,覆盖层以粗颗粒土为主,塌岸现象主要发育在覆盖层较厚的岸坡,塌岸模式以侵蚀型、坍塌型为主。为了深入地研究水库塌岸的机制和各影响因素的影响关系等问题,在对塌岸现象和地质环境条件研究总结的基础上,采用机制模拟法,进行了一系列的物理模拟试验。其中,多因素试验考虑了岸坡物质组成、岸坡坡度、水位、波浪四个主要影响因素,采用正交设计,极差分析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塌岸宽度对各影响因素的敏感性由大到小依次为:岸坡坡度、岸坡物质组成、波浪大小、水位;单项试验包括不同纵剖面对比试验、水位升降试验、保持与清除坡脚堆积对比试验、不同平面形态对比试验、密实度影响试验、塌岸时间效应模拟试验和塌岸长度展宽模拟试验7组试验,试验目的在于从物理模拟的角度直观分析上述各种条件下的塌岸规律和机制。根据野外调查和物理模拟试验观察,综合分析认为水库塌岸机制主要分为在恒定水位下的塌岸机制和变动水位下的塌岸机制。在恒定水位下水库岸坡在库水软化、湿化、波蚀作用下逐渐发生破坏,由于岩土体组成、岸坡结构、岸坡形态等影响下而逐渐发展为侵蚀型、坍塌型或滑移型;在变动水位作用下,相当于在水位变动范围内的多次恒定水位塌岸破坏的叠加。综合分析了水库塌岸与岸坡坡度、岸坡物质组成、波浪大小、水位的影响关系和机制。根据大量的水库塌岸物理模拟试验结果,建立了基于多元回归塌岸宽度预测公式,并给出了该预测方法的适用条件和参数取值方法,结合已有资料对该方法进行了初步检验。

滑帅[7](2015)在《三峡库区黄土坡滑坡多期次成因机制及其演化规律研究》文中指出三峡库区地质条件复杂、问题库岸斜坡众多,库岸滑坡灾害预防问题十分突出。考虑到三峡工程重要的政治意义、强有力的经济带动效应、巨大的社会效益,需要进一步查明该地区库岸滑坡的分布、成因、变形机理、演化规律等疑难问题,在三峡工程正常运行过程中,科学有效地避免和减轻重大库岸滑坡的危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课题。三峡库区发育的库岸滑坡具有典型性,其中黄土坡滑坡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库岸滑坡,长期以来对黄土坡滑坡成因机制和稳定性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前沿,其持续受到研究者关注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因为黄土坡滑坡结构组成复杂,是个大型复合古滑坡,有很多问题尚未研究清楚,对此进行选题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二是因为黄土坡滑坡体上建有巴东县城镇,居住着大量人群,一旦发生滑坡,后果不堪设想,所以需要研究者来评判黄土坡滑坡的稳定性现状和演化规律,对此进行研究也具有了显着的实际意义。目前不同部门、不同单位、不同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对黄土坡滑坡的范围、边界条件、成因机制等方面的认识还存在分歧,又由于判定滑坡稳定性状态需要建立在对滑坡地质结构、成因机制等内容的清晰认识上,但是这一块恰恰是关于黄土坡滑坡研究的薄弱环节,黄土坡滑坡的地质结构异常复杂,含有多层非连续、非贯通的软弱夹层,受到研究条件的限制,前期单位主要依靠钻探揭露来研究黄土坡滑坡内部特征,造成前期研究者对黄土坡滑坡当前稳定性和长期稳定性的判断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在2009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团队开始在黄土坡滑坡进行巴东野外大型综合试验场的建设,建成一个集滑坡灾害教学、科研、生产于一体的教学、科研平台。巴东野外大型综合试验场隧洞群的开挖,标志着“长大硐室直接揭露法”开始在滑坡地质灾害研究中得到应用。这是自对黄土坡滑坡进行勘查研究以来,对黄土坡滑坡临江1号滑坡体(临江1号崩滑堆积体)的滑体、滑带与滑床最为充分的揭露,为直接而深入研究黄土坡滑坡提供了有利条件。本论文依托巴东野外大型综合试验场研究平台,针对黄土坡滑坡长期以来的争议问题展开研究,首先采用“长大硐室直接揭露法”、地面调查、钻探揭露法等方法研究了黄土坡滑坡的地质结构:以此为基础,基于历史资料对比法、U系测年法揭示了黄土坡滑坡多期次滑动的成因机制;为了后续研究需要,对现场采集到的大量岩土水样开展了微细观特征分析、水化学分析以及物理力学性质分析,得到了黄土坡滑坡岩土体的特征参数;最后,结合最新的黄土坡滑坡地质结构和多期次成因机制的研究成果,基于理论模型、数值模拟、滑坡原型试验、监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库水位升降与降雨联合作用下黄土坡滑坡渗流场、应力场、位移场以及稳定性的动态变化规律。本论文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术界的研究分歧,还为相关的决策者提供了有力参考,因此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主要取得了如下成果:(1)黄土坡滑坡地质结构研究。通过详细地面调查、前期钻孔资料分析、监测数据判识及试验隧洞揭露法,结合滑坡、滑带(面)判别标志,较准确的确定了由临江滑坡体(临江1号、2号崩滑堆积体)、园艺场滑坡和变电站滑坡组成的黄土坡滑坡系统的平面范围。查明了黄土坡滑坡软弱夹层及滑带分布规律,其中临江1号滑坡体(临江1号崩滑堆积体)内软弱夹层最为发育,基于试验隧洞群的开挖揭露,发现了较典型的软弱夹层和剪切错动带12处,在主洞、3号支洞与5号支洞的开挖中都揭露到了主滑带,同时在多个地方都发现了剪切作用判别标志,说明临江1号滑坡体(临江1号崩滑堆积体)经历了多次变形,这是巴东组岩性的软硬相问特点所决定的。通过分析主洞与3号、5号支洞揭露的滑带和岩层的空问形态,发现主洞揭露的滑带产状与5号支洞揭露的滑带产状接近,在岩层走向上延伸较好,并且两处揭露点的基岩岩层产状相近,所以推测主洞与5号支洞揭露的同属一个滑带;而3号支洞揭露的滑带,距离其他两处滑带较远,产状与之也有较大差异,通过分析空间关系,发现3号支洞滑带与其他两处滑带不是属于同一个滑动面,而是两个不同层位的滑动面,即推测临江1号滑坡体(临江1号崩滑堆积体)是由两个独立的滑坡组成,这颠覆了前人的认识。基于实测统计分析,探讨了滑坡内部裂隙发育规律,发现临江1号滑坡体(临江1号崩滑堆积体)内部裂隙发育规律与背景变形行迹的特征有一定联系,分属滑坡不同组成部分的裂隙仍然残留背景变形行迹的痕迹,但根据所属滑坡部分不同,又有些许的不同,总体而言,滑床部位的裂隙发育规律与背景值最为接近;滑带部位和滑体部位继承了一部分背景变形特征,但由于滑坡运动,产生了很多新生变形,这些变形叠加到背景变形行迹上面,引起了优势裂隙排序和占比的重分布,形成了具有滑坡特征的变形行迹,在此研究基础上建立了滑坡变形行迹和背景变形行迹的比对方法。(2)黄土坡滑坡多期次成因机制研究。考虑到黄土坡滑坡地质结构的复杂性、所处位置的特殊性等因素,故采取先区域(长江三峡地区)、再区段(巴东段)、最后聚焦单体(黄土坡滑坡)的研究思路,首先研究了黄土坡滑坡多期次滑动的地质背景,发现第四纪时期长江三峡地区以构造抬升为主,间以短暂稳定为特点,不同河段的下切速率略有不同:长江贯通后,超强的水动力作用使长江三峡两岸的斜坡产生了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其演化过程可概括为:斜坡岩土体强烈卸荷→松动→开裂→转动→泥化→垮塌→崩滑→阶地超覆→形成复合堆积体:长江三峡巴东段库岸斜坡体系正是在长江贯通、快速下切或后期改造背景下孕育了多个滑坡,从物质组成上分析,这些滑坡均发育于中三叠统巴东组第二、三段岩性中;从物质结构上分析,巴东段斜坡体系上的滑坡物质结构具有垂向上的分层性和平面上的分带性;滑面一般生成于软弱带和土岩接触面上。开展了黄土坡滑坡多期次滑动的年代学研究,基于U系测年法,对黄土坡滑坡不同位置处的滑带进行了测年分析,结果表明临江1号滑坡体(临江1号崩滑堆积体)内部的主洞、5号支洞所揭露的滑带处与临江2号滑坡体(临江2号崩滑堆积体)内部的TP4平硐所揭露的滑带处的裂隙充填方解石脉体的形成时间很接近,距今10万年,印证了主洞揭露的滑带与5号支洞揭露的滑带为同一滑带,且具有协同变形的规律:而同在临江1号滑坡体(临江1号崩滑堆积体)内部的3号支洞所揭露的滑带和剪切褶曲处裂隙充填方解石脉体的形成时间较新,接近5万年,呈现不同期次特征,佐证了临江1号滑坡体(临江1号崩滑堆积体)是由2个独立的子滑坡组成的推测。结合黄土坡滑坡前期测年数据,还原了黄土坡滑坡的多期次滑动历史,其中临江崩滑堆积体是经历了5次大规模的滑动而形成的,距今时间分别为(40-38)×104a、(31-30)×104 a、(22-18)×104 a、10×104 a、5×104 a:变电站滑坡发生稍晚于临江崩滑堆积体,形成于距今(19-13)×104a的中更新世末期;园艺场滑坡在变电站滑坡之后发生,形成于距今(13-11)x104a。与长江三峡地区其他古滑坡形成时间对比后发现,黄土坡滑坡的滑动周期与长江三峡地区古滑坡时序规律基本吻合,这说明了黄土坡滑坡的形成原因除了受到其本身特性的影响外,还和其他同地区古滑坡一样,受到区域地质环境因素的控制,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控制,才使得这些古滑坡出现成批次并发的规律。黄土坡滑坡多期次滑动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内部因素,包括地层岩性、节理裂隙(结构面)及岸坡结构;二是外部因素,包括地壳隆升/长江下切、断裂构造(地震)及古气候,研究表明黄土坡滑坡各期次滑动与外部因素之间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将黄土坡滑坡多期次滑动的成因机制可以概括为:斜坡发育阶段、卸荷蠕滑阶段、崩滑阶段、滑坡超覆阶段、重力堆载蠕滑阶段与改造阶段。(3)黄土坡滑坡岩土体微细观特征及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研究。以黄土坡滑坡岩土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岩相分析、水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及岩土体物性参数分析等内容,揭示黄土坡滑坡岩土体的微细观特征及物理力学性质。岩性分析结果表明临江1号滑坡体(临江1号崩滑堆积体)内部的3号支洞、5号支洞岩性以泥晶、微晶、粉晶和细晶灰岩、泥灰岩为主,可推测出巴东组碳酸盐岩属于干旱气候条件下浅水台地型海相碳酸盐沉积,处于潮坪-泻湖相或海陆过渡相。靠近滑带、剪切错动带(软弱夹层)时,岩石薄片中方解石脉体数量显着增加,说明滑坡孕育过程中,在滑带、剪切错动带附近会产生一系列宏观裂隙、微细观裂隙,在地下水渗流作用下,部分宏观、微细观裂隙被方解石脉体充填,形成了当前的形态,因此可以考虑此规律作为滑带、剪切错动带辅助识别方法。水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地表水、地下水、雨水具有不同的离子组合,且相对含量均不同,对于地下水而言,不同离子与滑坡岩土体水岩相互作用的反应强度有所差别;还发现地下水与地表水存在明显的水力联系,当滑坡体上方出现降雨时,试验隧洞内的渗水点会出现流量增大的现象,但是有明显的滞后效应,说明降雨与滑坡体内部的地下水之间存在补给关系,但雨水入渗到滑坡体后,与岩土体发生化学作用,导致水质发现变化,离子浓度也随之出现较大改变。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黄土坡滑坡滑带土中的矿物主要以粘土矿物为主,含量为40%左右,其中粘土矿物又由蒙脱石、绿泥石和伊利石等亲水矿物组成,反映了黄土坡滑坡的滑带土具有亲水特性和遇水膨胀软化特性。分别开展了岩石力学试验与土石混合型滑带土击实试验、压缩试验、三轴剪切试验、三轴流变试验,并得到了相关物理力学参数。(4)库水位升降与降雨联合作用下黄土坡滑坡渗流场研究。推导并建立了基于部分线性化简化方法的库水位升降与降雨联合作用下岸坡浸润线解析模型,进一步提出了能够考虑岸坡坡度的修正模型。运用Geo-Studio软件中的SEEP/W模块分析了黄土坡滑坡在库水位升降与降雨联合作用下的渗流场变化规律,按照初始稳态、降雨、库水位升降、库水位下降与降雨联合作用4种情况设定了8个工况,并对每个工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库水位快速上升条件下,滑坡前缘大约300m内的浸润线变化较大,前缘浸润线为坡外向坡内弯曲,且水位线越高弯曲越厉害,形成较高的壅水,说明随着库水位的上升,库水在向滑坡体补给,滑体内浸润线上升存在明显滞后现象,滑坡体后缘由于有定水头作用,所以与库水位没有密切的水力联系;在库水位下降条件下,滑坡前缘浸润线变化较大,后缘浸润线变化范围较小,前缘浸润线伴随着库水位下降而下降且凸向库水区,地下水位下降过程存在滞后现象,产生水头差,从而形成坡体内向坡体外的渗透力。在降雨条件下,滑坡体表层对不同降雨类型的响应规律不同,当雨型为数日小雨时,滑坡体表层受到浸水作用,基质吸力均有所减小,降雨初期基质吸力减幅较大,随着降雨过程的结束,基质吸力逐渐稳定,对比滑坡前缘与滑坡后部的孔隙水压力分布,可以看出滑坡后部基质吸力较大,当降雨进行时,滑坡后部的基质吸力减小也极为明显,接近饱和,滑坡前缘由于容易受到库水的影响,基质吸力较小,当受到降雨作用时,雨水也比较容易通过库水边界溢出,因此消散较快,另外孔隙水压力曲线局部出现弯折或尖角,其原因与滑坡体厚度和坡面形态有关;当雨型为短时暴雨时,滑坡后缘形成了暂态饱和区,随着降雨过程的结束,饱和区范围开始减小,滑坡前缘与中部,基质吸力下降也比较明显,已经趋近饱和,表明短时暴雨对滑坡体表层的影响大于数日小雨,当降雨作用发生后,滑坡体表层监测点孔隙水压力立即出现了响应,而随着深度增加,监测点孔隙水压力变化的启动时间逐渐延后,这反映了降雨滞后的现象,原因在于降雨入渗需要一定的时间,滑坡岩土体均不是理想渗透材料,降雨作用下滑坡体内的浸润线同样存在滞后现象,当降雨作用了一段时间后,滑坡体内的浸润线才开始抬升,这和实际情况完全一致。在库水位下降与降雨联合作用下,随着库水位的下降,滑坡前缘浸润线变化较大,后缘浸润线变化范围较小,前缘浸润线伴随着库水位下降而下降且凸向库水区,地下水位下降过程存在滞后现象,产生水头差,从而形成坡体内向坡体外的渗透力,由于降雨补给的原因,浸润线下降的速度比较缓慢;当长时小雨作用时,滑坡体浸润线出现了一定的抬升,滑坡体表层基质吸力出现了普遍下降,当长时小雨结束后,滑坡体孔隙水压力开始消散,但是进程比较缓慢,到180天时,消散仍在继续,可见长时小雨对滑坡体具有长期的不利影响;当短时暴雨作用时,会引起滑坡体表层暂态饱和区的产生,虽然暴雨历时较短,仅为3天,但是造成了滑坡体表层基质吸力的极速下降,当短时暴雨结束后,暂态饱和区范围开始减小,但是一直到122天时,暂态饱和区才全部消失,说明短时暴雨雨量较大,超过了滑坡体表层的入渗能力;通过研究滑坡体同一竖直方向上不同深度处监测点孔隙水压力在库水位与降雨联合作用下的变化曲线,发现当库水位与降雨同时作用时,滑坡体表层监测点孔隙水压力立即出现响应,而随着深度增加,监测点孔隙水压力变化的启动时间逐渐延后,反映出了一定的滞后现象,滑坡体内的浸润线同样存在滞后现象,由于降雨作用的存在,使得滑坡体内的浸润线减幅趋缓,因为降雨入渗减缓了由于地下水向坡体外渗流造成的浸润线下降趋势。通过对比渗流场数值模拟结果和现场实测结果,发现两者结果基本一致,能够相互印证,比较全面的揭示了黄土坡滑坡在库水位升降与降雨联合作用下的渗流场动态变化规律。(5)黄土坡滑坡变形演化规律及稳定性研究。深入分析了黄土坡滑坡的变形演化规律与稳定性状况,首先通过变形监测,研究了黄土坡滑坡地表变形规律以及深部变形规律,然后基于数值模拟方法,探讨了库水位升降与降雨联合作用下的黄土坡滑坡变形规律及稳定性特征。变形监测数据显示,临江1号滑坡体(临江1号崩滑堆积体)的地表变形呈现明显的分区性,即后缘<侧缘<中部<前缘,该区域还存在深部变形,主要产生在主滑带部和少量次级滑带,次级滑带附近的变形一般小于主滑带附近的变形;临江2号滑坡体(临江2号崩滑堆积体)也存在一定的地表变形和深部变形,且深部与地表变形程度大体相当,总体上,地表及深部累计位移相对临江1号滑坡体(临江1号崩滑堆积体)的变形要小得多;变电站滑坡变形总体不大,且基本稳定,近期无明显加速迹象;园艺场滑坡目前基本稳定,总体变形不强。库水位升降与降雨联合作用下数值模拟研究结果显示,在库水位升降条件下黄土坡滑坡不同部位、不同深度的岩土体变形强烈程度不同,不同部位呈现出明显的分区性,同一监测剖面不同深度位置变形也有所不同,并存在突变带,反映了软弱夹层或滑带的影响;对于降雨工况,短时暴雨引起的应力场、位移场变化比数日小雨引起的变化大,当降雨过程结束后,应力场、位移场仍在调整,出现了滞后效应,在降雨的作用下,滑带附近均出现了应力、位移集中现象,表明滑带处产生了一定的变形与位移,这和降雨诱发滑坡的形成机理类似;库水位下降与降雨联合作用时,滑坡的应力场、位移场均反映出两者的叠加影响,与单纯库水位下降条件比,滑坡各处的应力场、位移场变化更大。黄土坡滑坡在库水位与降雨联合作用下处于基本稳定-稳定状态,其中位于临江1号滑坡体(临江1号崩滑堆积体)前缘的浅层滑面稳定性系数较高,深层滑面稳定性系数略低,部分工况的稳定性系数接近1;园艺场滑坡稳定性较高,其稳定性基本不受库水位升降的控制,属于降雨控制型,黄土坡滑坡近期出现整体失稳的概率较低,但需注意前缘部位局部失稳现象。

王自高[8](2015)在《西南地区深切河谷大型堆积体工程地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四纪大型松散堆积体是一种成因多样、组分复杂、结构无序、土石混杂堆积的特殊地质体,与岩(土)体相比,构成堆积体的物质成分变异性很大,且空间结构较为复杂,其衍生地质灾害具有多发性、复发性和随机性特点,受到了地质学界的广泛关注,已成为新的重要研究对象。西南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山区河谷地带地质灾害发育,大型堆积体分布广泛,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类工程活动(包括水利水电资源开发、矿山开采、交通建设等)越来越强烈,其强度已超过国内、外其他地区,与堆积体相关的工程地质问题越来越突出,对工程建设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是工程开发建设中必须解决好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对西南地区河谷大型堆积体工程地质特性、稳定性及其成灾特点与防治措施进行系统研究,不仅具有探索性,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研究、探索西南山区复杂地质环境条件下深切河谷大型堆积体工程地质特征、地质灾害问题及其预防治理措施,作者先后参与了20几个涉及大型堆积体问题的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及堆积体稳定性专题研究工作,参与了野外地质调查、现场试验、成果审核、处理方案评审及堆积体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工作。同时,结合研究课题,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大型堆积体分类研究。结合西南地区地质环境条件及大型堆积体工程地质特征对堆积体进行系统分类。(2)大型堆积体成因机制分析。结合西南地区河谷堆积体发育分布特征,对堆积体的成因机制及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和总结。(3)大型堆积体工程地质综合勘察技术研究。结合大量工程实践,对大型堆积体工程地质勘察技术、实验手段与方法、以及经验教训等进行总结与分析。(4)大型堆积体工程地质特性研究。包括堆积体界面形态、物质构成、结构特征、物理力学性质及强度特征等。(5)大型堆积体变形破坏特征研究。包括堆积体变形破坏特征、失稳模式及堆积体变形的时空效应等。(6)大型堆积体稳定性分析研究。包括堆积体稳定性特征、堆积体工程边坡稳定、库岸再造稳定、地基稳定分析评价及堆积体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探讨等。研究紧密结合西南地质环境特征及深切河谷地区水电工程建设实际,以堆积体工程地质分类为基础,以工程地质勘察及试验研究为手段,以大型工程地质特性研究为核心,以大型堆积体稳定问题分析为主线,依托已建、在建或正在进行前期勘测设计的大型水电工程,对20几个典型的大型堆积体工程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与分析,来研究大型堆积体在工程建设活动(如工程开挖、地基处理、水库蓄水等)条件下的变形稳定性、地质灾害成灾特点及及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措施。通过对30余项西南河谷地带大型堆积体专题研究资料、150余项技术文献资料和相关规程规范及学术交流资料的广泛收集、整理和分析,在堆积体工程地质分类、空间分布特征、形成原因分析、勘察技术方法、工程地质特性、变形破坏特征及稳定性分析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研究,结合近年来西南地区水电工程(包括边坡工程、地基工程及水库工程)典型堆积体地质灾害成灾特点、处理措施及实施效果的评价和总结,提出了大型堆积体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措施建议。通过以上的研究、分析和总结,取得了具有一定理论创新,并能指导大型堆积体工程勘察与试验、变形稳定性分析及进行有效工程处理的经验方法和成果,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1)根据西南地区地质环境条件及堆积体地质特征,按堆积体要素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按粒度组成、结构特征及空间形态特征等进行的工程地质分类,并从工程实际需要出发,按照“简明实用、从宏观到微观”的原则,首次提出了河谷型大型堆积体三级分类及基于稳定性评价为基础的工程地质综合分类方案。(2)结合对西南地区河谷堆积体空间发育分布规律及动力地质作用的分析与总结,首次提出了西南地区深切河谷大型堆积体灾变成因、多期成因及混合成因机理与时空演化特征。(3)基于对大型堆积体工程地质勘察与试验的实例总结与分析,提出了水电工程不同设计阶段及不同成因大型堆积体勘察技术要求,以及“3S”等新技术为指导,地质测绘为基础,工程物探为辅助,工程勘探为重点,试验研究为支撑、各种手段相互验证”的综合勘察技术方法。(4)对不同成因大型堆积体的物质组成与结构特征及渗透特性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了堆积体物质成分多样性、结构特征不均一性、力学性质差异性及材料介质非连续性等土石混合堆积物特点,提出了堆积体物理力参数选取的综合比较分析方法及典型堆积体抗剪参数参考值,并分析和探讨了堆积体强度特征。(5)在总结不同成因的大型堆积体变形破坏特征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开挖牵引型、加载推移型、库水作用型、暴雨渗透型、地震促发型、洪水冲刷型及综合诱导型”等七种大型堆积体诱发变形失稳的基本模式,并结合典型工程实例,提出了堆积体变形空间效应与时间效应。(6)对堆积体稳定性影响因数进行分析,总结提出了堆积体具有天然稳定性、潜在不稳定性、动态稳定性及空间稳定性特征;结合工程实例,提出了堆积体工程边坡、库岸再造及地基稳定的安全控制标准及分析评价方法;同时,结合大型堆积体地质灾害成灾特点,探讨了大型堆积体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措施。本文研究成果不仅对西南山区河谷水利水电工程、公路工程、铁路工程及矿山工程建设中大型堆积体的勘察、设计、治理与灾害预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且对西北乃至东南亚目前正在开发或即将开工建设的大量类似工程也具有参考或借鉴价值。本文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研究意义,更具有广泛的实践指导意义。

王丽君,邓荣贵,牛璋[9](2014)在《西尔瓜子古滑坡新活动区成因机制及数值模拟分析》文中指出西尔瓜子古滑坡新活动区是由一个大型古滑坡堆积体局部复活而成,毛尔盖水电站水库二期蓄水位达到2085 m高程左右时,滑坡体前缘部分发生较大规模的垮塌,该滑坡若产生速滑,将威胁附近新建麻窝移民集镇和斜坡内省道贝尔隧道安全,甚至给毛尔盖水电站大坝造成影响。在查明该滑坡地质环境条件、斜坡地质结构、变形滑动现象与特征和变形滑动模式基础上,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FLAC3D,基于流固耦合分析原理,建立地质结构模型,研究了该滑坡在库水作用下的变形过程及机制,确定了该滑坡滑动的临界库水位,并利用极限平衡分析方法就稳定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评价预测。结果表明,滑坡进一步滑动的临界库水位在2105 m时,滑坡整体处于失稳状态。必须采取加固措施,确保工程和人民的安全。

王丽君[10](2013)在《四川毛尔盖电站西尔瓜子水库滑坡形成机理及治理结构研究》文中提出水库滑坡在水电工程建设中的一种常见地质灾害,当滑坡滑入库区中可能会引起减小库容,威胁大坝安全等危害。由于西尔瓜子滑坡是一个大型古滑坡与一个复活的新滑坡组成,此滑坡的稳定性将直接影响麻窝集镇以及贝尔隧道的安全。本文综合运用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岩体力学、结构力学及数值模拟等理论和方法,研究了古滑坡的历史成因、新滑坡的复活历程以及分析预测滑坡的稳定性前景以及对相关工程的影响,结合结构力学分析新型抗滑结构的工作原理,获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1)滑坡区位于毛尔盖水电站上游,毗邻麻窝集镇,贝尔隧道穿过滑坡区域;区内地势较陡,覆盖层为松散堆积的块石碎石土,下覆基岩为变质砂岩夹千枚岩和变质石英砂岩,滑坡的滑动变形表现为覆盖层滑动,滑带为基覆界限;地震烈度为Ⅶ度,勘查区属区域构造基本稳定区;滑坡区地下水空间形态主要表现为松散覆盖层孔隙潜水,其次为基岩裂隙潜水,地下水主要由库区河水来补给,其次为大气降雨补给;滑坡区的物理地质现象主要表现为滑坡和库岸再造。(2)古滑坡为一形态不规则的滑坡体,表现为前缘和中部稍宽,后缘则逐步收敛;经现场调研分析和过程机制分析西尔瓜子古滑坡为大型岩质倾倒滑移复合式滑坡,在空间上是浅部的弯曲拉裂与较深部的滑移压致拉裂的组合。据调查,滑坡体在该后缘部位数十年来未曾变形,说明古滑坡在滑体后部目前已趋于稳定状态。(3)西尔瓜子古滑坡在未蓄水之前处于稳定状态,在“5.12”汶川大地震后,经过长期沉积固结的碎石土堆积体重新变得松散,加之水库开始蓄水后,水位达到约2085m,古滑坡前缘开始变形滑动。通过运用FLAC3D有限元软件模拟了滑坡在不同库水位时的变形滑动机理,从模拟结果来看,滑坡体变形机制表现为一个牵引—推移式滑坡共同作用的结果,滑带及滑动面的位置位于基覆界面。并预测分析了该滑坡约在库水位2105m的时候整个坡体发生破坏。(4)通过滑坡稳定性分析计算,对古滑坡和新滑坡在水库死水期、运营期以及骤升骤降期在各种工况下进行稳定性评价,总体上看古滑坡体失稳可能性小、新复活区出现失稳可能性很大。新复活区失稳后,后部临空的古滑坡推测的滑坡次级解体会在暴雨和地震工况下失稳。通过对滑坡体滑入水中形成的涌浪分析,麻窝集镇的安全不会造成太大影响。(5)弧形间隔排列桩-桩顶连系梁空间抗滑结构是指抗滑桩呈弧形间隔排列,桩顶设置连系梁,以抵抗滑坡推力的一种新型抗滑结构。本文通过结构力学和岩土体力学综合分析结构的工作原理,运用西尔瓜子滑坡治理工程实例证明计算模型的内力和位移分布合理性并与传统悬臂抗滑桩做比较分析,得出新型抗滑桩在治理滑坡时的优越性。

二、四川宝珠寺水库库岸滑坡特征及成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宝珠寺水库库岸滑坡特征及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降雨条件下水库滑坡变形特征及形成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滑坡基本概况
    1.1 滑坡形态及规模
    1.2 滑坡堆积体特征
    1.3 地质构造特征
    1.4 水文地质特征
2 滑坡变形特征
3 滑坡形成机制分析
    3.1 滑坡诱发因素综合分析
    3.2 降雨强度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3.3 库水位变化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4 滑坡防治措施
5 结论

(2)地震加滑坡河啸冲击下混凝土重力坝的动力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震作用下大坝的破坏研究现状及进展
        1.2.2 滑坡河啸作用下坝体的抗震响应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大坝模型及地震滑坡河啸荷载的确定
    2.1 引言
    2.2 塑性-损伤本构模型
        2.2.1 应力-应变关系
        2.2.2 屈服准则
        2.2.3 流动法则
        2.2.4 硬化法则
        2.2.5 损伤演化
    2.3 坝体有限元模型参数确定
        2.3.1 模型介绍
    2.4 地震荷载的确定
    2.5 滑坡河啸水压力的确定
        2.5.1 地震时的动水压力
        2.5.1.1 Westergaard动水压力
        2.5.1.2 《水工建筑物抗震规范》动水压力
        2.5.2 浪压力计算模型的确定
        2.5.2.1 现有规范中对波浪荷载的规定
        2.5.2.2 本文对波浪荷载的规定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0m爬高不漫顶分析
    3.1 模型可靠性验证
        3.1.1 地震动位移分析
        3.1.2 地震动应力分析
    3.2 震后叠加10m爬高分析
        3.2.1 位移分析
        3.2.2 应力分析
    3.3 震前叠加10m爬高分析
        3.3.1 位移分析
        3.3.2 应力分析
    3.4 震中最不利时刻叠加10m爬高分析
        3.4.1 位移分析
        3.4.2 应力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20m爬高漫顶分析
    4.1 震后叠加20m爬高分析
        4.1.1 坝体位移分析
        4.1.2 应力分析
    4.2 震前叠加20m爬高分析
        4.2.1 坝体位移分析
        4.2.2 应力分析
    4.3 震中最不利时刻叠加20m爬高分析
        4.3.1 坝体位移分析
        4.3.2 应力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震中最不利时刻叠加不同爬高分析
    5.1 0m—50m位移综合分析
        5.1.1 顺河向位移
        5.1.2 竖直向位移
        5.1.3 总体位移
    5.2 0m—50m应力综合分析
        5.2.1 X方向应力
        5.2.2 Y方向应力
        5.2.3 坝体主应力
        5.2.4 坝体第一主应力
        5.2.5 坝体第三主应力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成果

(3)溪洛渡库区典型滑坡堆积体变形与防灾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典型滑坡简介
    1.1 干海子滑坡
    1.2 雨林二组滑坡
2 典型滑坡变形特征
    2.1 干海子滑坡
    2.2 雨林二组滑坡
3 典型滑坡的剖面形态
4 防灾对策探讨
5 结语

(4)大藤峡水库岩溶塌陷预防的安全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岩溶塌陷发育地质背景
    1.1 基础地质条件
        1.1.1 地形地貌
        1.1.2 地层岩性
        1.1.3 构造地质
    1.2 水文地质条件
    1.3 发育影响因素
        1.3.1 溶洞发育
        1.3.2 土层性质
2 岩溶塌陷发育特征及机理模式
    2.1 发育现状
    2.2 机理模式
3 地下水动力场数值模拟预测
    3.1 概念模型
    3.2 参数选取
    3.3 地下水动力条件预测
        3.3.1 地下水位变化预测
        3.3.2 蓄水过程地下水流速变化预测
        3.3.3 排水过程地下水流速变化预测
4 岩溶塌陷发育预测
    4.1 包气带岩溶塌陷预测
    4.2 潜水层岩溶塌陷预测
    4.3 承压水层岩溶塌陷预测
5 岩溶塌陷预防安全调度
    5.1 安全调度水位
    5.2 安全调度蓄水水位上升速度
    5.3 安全调度排水水位下降速度
6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2 结论

(5)贵州省石朱桥水库左岸滑坡成因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地质环境概况
    2.1 自然地理条件
    2.2 地质条件
    2.3 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
3 现状滑坡发育特征
    3.1 滑坡体分布
    3.2 滑坡体现状特征
4 滑坡成因机制分析
    4.1 诱发滑坡的内在因素
    4.2 诱发滑坡的外在因素
    4.3 滑坡形成及发展机制
5 结论及建议

(6)中国东南部山区水库塌岸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库塌岸国内外研究概况
        1.2.2 东南部山区水库塌岸研究现状
        1.2.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东南部典型山区水库调查研究
    2.1 地质环境条件
        2.1.1 地形地貌
        2.1.2 地层岩性
        2.1.3 地质构造
        2.1.4 气象水文
    2.2 塌岸发育分布特征及危害性
        2.2.1 塌岸模式分类
        2.2.2 塌岸发育分布特征
        2.2.3 塌岸危害性
    2.3 塌岸参数研究
        2.3.1 塌岸参数调查
        2.3.2 塌岸参数统计分析
第3章 山区水库塌岸物理模拟研究
    3.1 试验目的
    3.2 试验设备
    3.3 试验模型设计
        3.3.1 相似关系
        3.3.2 试验材料
        3.3.3 模型设计
    3.4 模拟试验
        3.4.1 多因素模拟试验及现象
        3.4.2 单项模拟试验及现象
    3.5 试验结果分析
        3.5.1 多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3.5.2 单项试验结果分析
第4章 山区水库塌岸机制分析
    4.1 塌岸机制分析
        4.1.1 恒定水位塌岸机制
        4.1.2 变动水位塌岸机制
        4.1.3 不同塌岸模式塌岸机制
    4.2 塌岸影响因素分析
        4.2.1 岸坡物质组成
        4.2.2 岸坡坡度
        4.2.3 水位
        4.2.4 波浪
第5章 基于多元回归法的塌岸宽度预测模型研究
    5.1 塌岸宽度预测模型
        5.1.1 概述
        5.1.2 参数选取
        5.1.3 模型建立
        5.1.4 参数取值方法及应用条件
    5.2 模型应用研究
        5.2.1 与传统预测方法对比
        5.2.2 模型预测结果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7)三峡库区黄土坡滑坡多期次成因机制及其演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1.2.1 库岸滑坡研究现状
        1.2.2 三峡库区黄土坡滑坡研究现状
        1.2.3 滑坡年代学研究现状
        1.2.4 岩石微细观特征研究现状
        1.2.5 滑带土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黄土坡滑坡概况
    §2.1 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
        2.1.1 自然地理
        2.1.2 地形地貌
        2.1.3 地层岩性
        2.1.4 地质构造
        2.1.5 水文地质
    §2.2 黄土坡滑坡基本特征
        2.2.1 黄土坡滑坡的形态特征
        2.2.2 黄土坡滑坡的物质组成
        2.2.3 黄土坡滑坡的治理情况
    §2.3 巴东野外大型综合试验场简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黄土坡滑坡地质结构研究
    §3.1 黄土坡滑坡判别及范围确定
        3.1.1 滑坡判别方法
        3.1.2 滑面(带)判别方法
        3.1.3 黄土坡滑坡的范围确定
    §3.2 临江1号滑坡体地质结构
        3.2.1 岩土体特征
        3.2.2 临江1号滑坡体形态特征分析
        3.2.3 临江1号滑坡体内部的裂隙(节理)发育规律
        3.2.4 软弱夹层及剪切错动带
    §3.3 临江2号滑坡体地质结构
        3.3.1 岩土体特征
        3.3.2 临江2号滑坡体形态特征分析
        3.3.3 软弱夹层及滑带
    §3.4 变电站滑坡地质结构
        3.4.1 岩土体特征
        3.4.2 变电站滑坡形态特征分析
        3.4.3 软弱夹层及滑带
    §3.5 园艺场滑坡地质结构
        3.5.1 岩土体特征
        3.5.2 园艺场滑坡形态特征分析
        3.5.3 滑带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土坡滑坡多期次成因机制研究
    §4.1 长江三峡地区地质环境及第四纪地貌
        4.1.1 地质环境
        4.1.2 第四纪地貌
    §4.2 长江三峡巴东段库岸斜坡体系研究
        4.2.1 斜坡体系
        4.2.2 斜坡体系孕育的滑坡
    §4.3 黄土坡滑坡多期次滑动特征分析
        4.3.1 总体特征
        4.3.2 细节特征
    §4.4 黄土坡滑坡多期次滑动年代学研究
        4.4.1 测年方法概述
        4.4.2 黄土坡滑坡测年分析
    §4.5 黄土坡滑坡多期次滑动影响因素研究
        4.5.1 内部因素
        4.5.2 外部因素
    §4.6 黄土坡滑坡多期次滑动成因机制研究
        4.6.1 前人研究概述
        4.6.2 多期次滑动成因机制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黄土坡滑坡岩土体微细观特征及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研究
    §5.1 岩相分析
        5.1.1 取样位置
        5.1.2 试验方法
        5.1.3 岩相分析结果
    §5.2 水化学分析
        5.2.1 取样位置
        5.2.2 试验方法
        5.2.3 水化学分析结果
    §5.3 X射线衍射分析
        5.3.1 取样位置
        5.3.2 试验方法
        5.3.3 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
    §5.4 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研究
        5.4.1 岩石力学试验
        5.4.2 土石混合型滑带土力学试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库水位升降与降雨联合作用下黄土坡滑坡渗流场研究
    §6.1 研究方法比选
        6.1.1 解析模型
        6.1.2 数值模拟
        6.1.3 实测研究
        6.1.4 方法比选
    §6.2 库水位升降与降雨联合作用下黄土坡滑坡渗流场数值模拟研究
        6.2.1 模型建立
        6.2.2 边界条件
        6.2.3 参数选取
        6.2.4 工况设计
        6.2.5 渗流场模拟结果及分析
    §6.3 黄土坡滑坡渗流场实测研究
        6.3.1 岩土体渗透特性现场试验
        6.3.2 降雨、库水位与地下水位监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黄土坡滑坡变形演化规律及稳定性研究
    §7.1 黄土坡滑坡变形监测分析
        7.1.1 监测系统布设
        7.1.2 监测成果
    §7.2 黄土坡滑坡变形演化规律及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
        7.2.1 库水位升降与降雨联合作用下滑坡变形演化规律模拟研究
        7.2.2 库水位升降与降雨联合作用下滑坡稳定性模拟研究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1.1 黄土坡滑坡地质结构认识方面
        8.1.2 黄土坡滑坡多期次成因机制研究方面
        8.1.3 黄土坡滑坡岩土体微细观特征及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研究方面
        8.1.4 库水位升降与降雨联合作用下黄土坡滑坡渗流场研究方面
        8.1.5 黄土坡滑坡变形演化规律及稳定性研究方面
    §8.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8)西南地区深切河谷大型堆积体工程地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堆积体成因与分类
        1.2.2 堆积体综合勘察技术
        1.2.3 堆积体物理力学特性研究
        1.2.4 堆积体变形破坏模式
        1.2.5 堆积体稳定性分析
        1.2.6 堆积体地质灾害防治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2章 大型堆积体工程地质分类
    2.1 西南地质环境特征
    2.2 堆积体要素分类
        2.2.1 规模大小分类
        2.2.2 形成时间分类
        2.2.3 成因类型分类
        2.2.4 结构特征分类
        2.2.5 物质组成分类
        2.2.6 稳定状态分类
        2.2.7 堆积地点分类
        2.2.8 动力成因分类
        2.2.9 动力地质作用类型分类
    2.3 工程地质分类
        2.3.1 按粒度组成分类
        2.3.2 按结构特征分类
        2.3.3 按空间形态特征分类
    2.4 工程地质综合分类
第3章 大型堆积体成因机制分析
    3.1 堆积体空间发育分布特征
        3.1.1 河谷堆积
        3.1.2 断裂活动带堆积
        3.1.3 特殊岩性组合堆积
    3.2 大型堆积体成因机制分析
        3.2.1 动力地质作用分析
        3.2.2 大型堆积体综合成因分析
        3.2.3 大型堆积体时空演化特征
    3.3 典型堆积体成因机制分析
        3.3.1 河流深厚覆盖层(堆积体)
        3.3.2 大型冰水堆积体
        3.3.3 大型混合堆积体
第4章 大型堆积体工程地质勘察与试验研究
    4.1 地质勘察内容与要求
        4.1.1 不同设计阶段堆积体勘察要求
        4.1.2 不同成因堆积体勘察要求
        4.1.3 不同地点堆积体勘察要求
    4.2 地质勘察技术手段与方法
        4.2.1 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
        4.2.2 工程地质勘探
        4.2.3 工程物探
        4.2.4 3S技术
        4.2.5 综合勘察技术
    4.3 大型堆积体试验研究
        4.3.1 试验内容与要求
        4.3.2 工程实例分析
    4.4 大型堆积体工程勘察经验总结
第5章 大型堆积体工程地质特性研究
    5.1 堆积体界面特征
        5.1.1 堆积体界面形态特征
        5.1.2 堆积体界面结构特征
    5.2 堆积体物质组成与结构特征
        5.2.1 不同成因堆积体
        5.2.2 不同地点堆积体
        5.2.3 典型堆积体物质组成与结构特征
    5.3 堆积体物理力学特性
        5.3.1 物理力学特性参数
        5.3.2 堆积体渗透特性
        5.3.3 物理力学参数分析与选择
        5.3.4 工程实例分析
    5.4 堆积体强度特征
        5.4.1 堆积体强度影响因数分析
        5.4.2 堆积体剪切强度特征
        5.4.3 堆积体动力强度特征
第6章 大型堆积体稳定性分析研究
    6.1 大型堆积体变形破坏特征分析
        6.1.1 堆积体变形特征与失稳模式
        6.1.2 典型堆积体变形特征与诱发机理分析
        6.1.3 大型堆积体变形的时空效应
    6.2 大型堆积体稳定问题分析
        6.2.1 堆积体稳定性影响因素
        6.2.2 堆积体稳定性特征
        6.2.3 堆积体工程边坡稳定性分析
        6.2.4 堆积体水库岸坡稳定性分析
        6.2.5 堆积体地基稳定性分析
    6.3 大型堆积体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探讨
        6.3.1.大型堆积体地质灾害成灾特点及危害
        6.3.2 大型堆积体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9)西尔瓜子古滑坡新活动区成因机制及数值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滑坡基本地质特征
    1.1 古滑坡及其新复活区形态特征
    1.2 地层岩性特征
    1.3 地质构造
2 西尔瓜子古滑坡新活动区成因分析
    2.1 滑坡区变形特征分析
        2.1.1 A区强变形区综合分析
        2.1.2 B区弱变形区综合分析
    2.2 新活动区变形滑动特征分析
    2.3 新活动区成因机制分析[3]
3 数值模拟分析
    3.1 流-固耦合分析原理[4]
    3.2 数值模型建立
        3.2.1 计算模型及边界条件
        3.2.2 力学模型与力学参数的确定
        3.2.3 计算工况
    3.3 模拟结果分析
        3.3.1 新活动区滑动机理分析
        3.3.2 滑坡发展趋势分析
4 极限平衡法计算分析[5, 6]
5 结论

(10)四川毛尔盖电站西尔瓜子水库滑坡形成机理及治理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水库滑坡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库滑坡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
        1.2.2 水库滑坡稳定性及预测研究
        1.2.3 水库滑坡治理技术研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以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滑坡区域环境地质条件及相关工程概况
    2.1 概述
    2.2 地形地貌特征
    2.3 地层岩性特征
    2.4 地质构造特征
    2.5 水文地质条件与水库运行情况
        2.5.1 流域概况
        2.5.2 气象特征
        2.5.3 水文地质特征
        2.5.4 水库运行概况
    2.6 物理地质现象与特征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西尔瓜子古滑坡工程地质特性
    3.1 概述
    3.2 古滑坡及其复活区形态特征与分布范围
    3.3 西尔瓜子滑坡变形综合分析
        3.3.1 A区强变形区综合分析
        3.3.2 B区弱变形区综合分析
    3.4 滑坡滑带土特征的研究
    3.5 古滑坡体变形迹象特征
    3.6 古滑坡的发展演化过程及变形破坏机制
    3.7 小结
第4章 水库诱发滑坡变形滑动机理研究
    4.1 概述
    4.2 水库诱发滑坡变形滑动现象与特征分析
    4.3 水库运行效应对滑坡的影响分析
        4.3.1 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
        4.3.2 坡体物理、力学性质的改变
        4.3.3 力学效应的改变
        4.3.4 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4.4 滑坡变形机理的数值模拟分析
        4.4.1 数值模拟分析基本原理
        4.4.2 数值计算模型及边界条件
        4.4.3 计算参数
        4.4.4 计算工况
    4.5 计算结果及分析
        4.5.1 滑带形成与变形特征
        4.5.2 滑坡发展趋势分析
    4.6 小结
第5章 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危害性评价
    5.1 概述
    5.2 极限平衡定量分析滑坡稳定性
        5.2.1 理论分析
        5.2.2 计算模型的建立
        5.2.3 计算参数及工况分析
        5.2.4 计算结果分析分析
        5.2.5 局部稳定性分析及评价
    5.3 西尔瓜子滑坡稳定性综合评价
    5.4 西尔瓜子滑坡的危害性评价
        5.4.1 滑坡失稳模式
        5.4.2 滑速计算
        5.4.3 涌浪计算
        5.4.4 涌浪影响评价
    5.5 小结
第6章 弧形间隔排列桩-桩顶连系梁空间抗滑结构理论分析
    6.1 概述
    6.2 新型抗滑结构的构造及其工作原理
    6.3 新型抗滑结构计算理论分析
        6.3.1 计算基本假定
        6.3.2 弧形间隔排列桩-桩顶连系梁空间抗滑结构计算模型
        6.3.3 柔度系数计算方法推导
        6.3.4 抗滑桩内力及位移计算
    6.4 新型抗滑结构工程应用及计算结果分析
        6.4.1 新型抗滑结构治理西尔瓜子滑坡方案设计
        6.4.2 滑坡推力的计算
        6.4.3 连系梁内力分布特征分析
        6.4.4 桩身内力分布特征和位移分布特征及比较分析
    6.5 小结
总结与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四川宝珠寺水库库岸滑坡特征及成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降雨条件下水库滑坡变形特征及形成机制分析[J]. 窦思军,徐兴倩,李继国,凌会坤,周沙沙. 人民珠江, 2020(09)
  • [2]地震加滑坡河啸冲击下混凝土重力坝的动力响应研究[D]. 邵维志.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3]溪洛渡库区典型滑坡堆积体变形与防灾探讨[J]. 刘仕勇,李攀峰.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8(05)
  • [4]大藤峡水库岩溶塌陷预防的安全调度研究[J]. 姜伏伟. 中国岩溶, 2017(06)
  • [5]贵州省石朱桥水库左岸滑坡成因机制分析[J]. 周文龙,刘幼平,吴林锋,袁睿. 西部探矿工程, 2017(04)
  • [6]中国东南部山区水库塌岸预测研究[D]. 刘海明. 成都理工大学, 2016(03)
  • [7]三峡库区黄土坡滑坡多期次成因机制及其演化规律研究[D]. 滑帅. 中国地质大学, 2015(01)
  • [8]西南地区深切河谷大型堆积体工程地质研究[D]. 王自高. 成都理工大学, 2015(04)
  • [9]西尔瓜子古滑坡新活动区成因机制及数值模拟分析[J]. 王丽君,邓荣贵,牛璋. 路基工程, 2014(01)
  • [10]四川毛尔盖电站西尔瓜子水库滑坡形成机理及治理结构研究[D]. 王丽君.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1)

标签:;  ;  ;  ;  ;  

四川宝珠寺水库岸边滑坡特征及成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