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束传输管道的结构设计

光束传输管道的结构设计

一、一种光束传输管道的结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张庆鹏[1](2021)在《扩束系统气动光学效应抑制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气动光学效应是影响光学系统成像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气体介质具有可压缩性,因此,气体在流动或受到外界扰动时会产生密度变化,导致介质折射率发生变化,特别是在高速流场中,这种密度变化往往存在数量级的差异。当光束在这种非均匀介质中传播时,会产生偏折、抖动及相位变化,影响光束质量。气动光学效应抑制方法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减小气动光学效应的影响提供了指导;同时,也可以更好的为光学系统设计、系统像差抑制及矫正提供指导,对科研及实际应用都具有较高的价值。根据不同的应用环境,本文将扩束系统分为三类并分别对其气动光学效应及抑制方法展开研究。其中第一部分为大口径光学窗口的应用研究,第二部分为扩束系统内流场气动光学效应抑制方法研究,第三部分为高速外流场气动光学效应研究。对于复杂应用环境下的光学系统,光学窗口是保护光学系统内环境稳定,隔离内外环境交互的重要手段,本文第一部分以大口径光学窗口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光学窗口的模型建立、材料选取、受力分析、结构设计及支撑技术等方面讨论了光学窗口在大口径光学系统中的应用。针对大口径光学窗口的支撑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传统环带支撑的中间环带辅助支撑方案并从光学窗口厚度、径厚比、遮拦比及支撑结构模态等四方面对该方案的可行性及支撑效果进行了分析。以光学窗口透射光束波前作为评价指标,对传统支撑形式及中间环带辅助支撑形式的支撑效果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建立了透过光束波前与窗口径厚比的关系。对于部分不宜采用固态窗口密封的大口径扩束系统,本文对其扩束系统净化装置的进气孔布局进行了设计与改进。通过流场分析结合变折射率介质中的光线追迹方法,本文总结了一整套完善的气动光学效应分析方法。在仿真分析过程中,采用半经验设计-流场仿真-流场结构分析-流光耦合-像质评价-结构改进这一主要研究思路展开,通过流场结构分析及光学像质评价结果对扩束系统进气布局进行改进。最终,针对米级口径的扩束系统,设计了16×360矩阵形式的小孔进气布局。该进气状态下扩束系统内流场气动光学效应导致的穿过扩束系统到达主镜的光束的波前像差RMS值仅为3.2×10-2μm,小于λ/20。在扩束系统光线追迹过程中,为了捕获突变区域的气动光学效应,本文对基于本地折射率梯度的带步长调节函数的梯度折射率光线追迹方法进行了改进,增加了折射率变化量Δn作为判别条件。为了验证上述研究过程及分析结果,本文对850mm口径的扩束系统内流场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方案采用了16×360的矩阵进气布局对扩束系统进行充气,并对扩束系统内流场状态及透过扩束系统的光束质量进行了测量,最终实验结果与仿真分析结果误差在10%以内。对于高速外流场,本文以200mm口径的共形光学窗口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状态下共形光学窗口外流场的结构及外流场对光束质量的影响。在含激波外流场的光线追迹过程中本文提出了基于折射率步长的变折射率介质中的光线追迹方法。该方法在光线追迹过程中以折射率步长代替几何步长,实现了追迹过程中的步长自适应调节。

阮琰[2](2021)在《微流控系统的液滴光学检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微流控的液滴检测技术是微流控的一个重要分支,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医疗等领域。目前微流控的液滴检测技术主要有电化学检测、质谱检测、光学检测等方法,受限于检测原理只能适用于特定的液滴检测,应用范围有限。面向目前微流控的应用中需要的低成本、结构简单、适用范围广的检测技术。本文研究了微流控液滴光学检测方法及其光学检测系统设计,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为了实现微流控中液滴的测速和尺寸测量分别提出了聚焦检测和线形检测两种光学检测系统结构,通过理论计算和ZEMAX仿真对光路的结构进行设计分析,并根据设计方案,搭建了液滴光学检测的实验装置进行了验证。(2)针对检测装置的CCD强光失效问题,提出多级衰减片叠加的解决方法;并且由于直射式的检测存在着信号区分度不高的问题,基于液滴折射原理提出了偏置CCD的检测方法,由光线偏转模型得到了偏置的最佳角度,实现微液滴精确检测,并进行实验验证。(3)基于流动聚焦的原理及特点设计了微流控实验系统,以微型四通和毛细管搭建了低成本的微流控管路,应用PLC控制的注射泵作为流体驱动装置,构成了液滴微流控平台。利用COMSOL软件进行了微流控管路的仿真,确定了该管路生成液滴的流体速度范围,并由实验验证液滴微流控系统的效果。(4)最后将光学检测装置和液滴微流控系统组合构成微液滴光学检测实验平台,进行微液滴的光学检测实验研究。在微液滴生成速度检测实验中,发现载液流速和液滴的生成速度是正相关的关系。对不同种类液滴的检测,验证了随着折射率增大,检测信号强度增强的现象。进行单液滴的尺寸检测实验,测得结果和仿真基本一致。通过本文的研究,提出了基于光折射原理的微液滴光学检测方法,实现了微液滴测速及尺寸检测,对于简化微流控的检测系统结构,增加微流控检测的应用范围及推动微流控光学检测技术的市场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俞毅[3](2020)在《管道内腔截面轮廓激光测量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制造业的进步和发展,高质量、高精度和自动化生产也提出了更高的精密测量和更具挑战性的要求,特别是对于复杂曲面表面精密测量比较困难,这个问题的复杂表面激光测量技术。文中针对单激光头无法测量复杂曲面轮廓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激光三角测量的多激光头组合测量曲面内腔管的方法。在实际测量过程中发现,在激光传感器检测到内腔管道的截面时,会受到表面粗糙度、噪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为了进一步提高测量精度,在使用激光三角测量方法时应考虑以上因素。本研究分析了表面粗糙度对测量精度的影响,并分析了光斑的特性。推导出线阵CCD的光斑分布变化是影响精度的主要因素。利用Phong物体表面反射模型,推导出误差关系式。为了减小由粗糙度引起的误差,本文提出了斑点亚像素中心定位算法,有效提高斑点重心定位精度,提高算法的抗噪性,减少噪声的影响。在实验平台上对管道的截面数据进行测量,并对不同粗糙度的管道测量数据进行拟合,进一步说明了粗糙度对测量精度的实际影响。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减小粗糙度引起的测量误差的方法。对本文提出的加权灰度重心算法进行了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强的抗噪性,能较好地修正由粗糙度引起的误差,从而提高测量结果的精度。最后搭建实验平台对管道进行了测量,为了验证测量结果,对管道截面圆弧的部分半径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平均误差为0.0305mm,满足实际要求,说明激光测量管腔复杂表面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肖亚琴[4](2020)在《光纤珐珀传感器在核电装置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核电厂是个复杂且规模庞大的系统,为保障核电站运行生产和核电机组的稳定安全,核电装置监测系统具有重大意义。核电装置环境多存在高温、高压、高辐射、强振动等恶劣条件,电子类传感器虽满足应用需求,但尺寸大、走线多、易受电磁干扰等,使得电子类传感器在应用上存在很多问题。光纤传感器具有尺寸小、抗电磁干扰、电绝缘、损耗低等优点,为探索新的核电装置监测系统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为响应核电装置中液体压力和固体力的监测需求,提出了一种高灵敏度、低温度系数的光纤珐珀传感器,并根据光纤珐珀传感器的相关特性开展了应用研究。具体工作如下:(1)开展了光纤珐珀传感器的传感特性、基本特性以及辐照特性的实验研究。针对光纤珐珀传感器的应变和压力两种传感特性,基于传感原理制作了三种结构的珐珀传感器并开展了传感特性的对比测试研究,选择应变灵敏度为15 pm/με和压力灵敏度为123 pm/MPa的增敏型光纤珐珀传感器作为后续开展应用研究的传感器;对基于增敏型光纤珐珀传感器进行了相关特性测试,得出珐珀传感器可响应10 KHz的高频信号,经106次疲劳测试其特性良好、具有长期稳定、耐250℃高温和耐100%高湿等特性;并针对增敏型光纤珐珀传感器的抗辐照特性开展了为期13天总剂量达2 MGy的伽马辐照实验,并进行辐照前后灵敏度、波长对比研究,得出传感器辐照实验前后灵敏度未发生较大变化,而波长发生漂移。(2)基于增敏型光纤珐珀传感器特性的实验研究,开展了液体压力和固体力两种类型四种传感器的结构设计和传感特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液体压力传感器测试精准度达0.8%,并经过为期13天总剂量为2 MGy的伽马辐照,辐照前后灵敏度系数偏差为0.0007,传感器辐照后仍具有较好的传感特性;设计的一维固体力传感器测试精准度达0.5%;设计的二维固体力传感器测试精准度达0.8%,设计的三维固体力传感器三个方向测试精准度高于1%。本论文从结构设计、仿真和实验测试出发,研究了光纤珐珀传感器的一系列特性,并基于其特性开展了相关传感实验研究。基本验证了光纤珐珀传感器在固体力和液体压力测量中应用在核电装置中的可行性,为后期在实际工况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苏镇岚[5](2020)在《光纤激光器用大模场色散位移光纤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光纤激光器具有高光束质量、小体积、高效率和快速散热的特性,在制造业,军事和生物医学领域有着重要作用。光纤激光器的发展遇到两个挑战,高功率下光束质量恶化和1.064μm波长处产生超短脉冲或者超快脉冲。前者需要用到大模场面积单模光纤,后者需要色散管理光纤。由于产生非线性效应的阈值与光纤模场面积成正比,提升光纤的模场面积可以进一步增大光纤激光器的功率。目前已经有很多大模场面积光纤被报道,然而大多数的大模场面积光纤仅仅关注了光纤的单模运转操作,忽略了色散特性,这导致超快光纤激光器需要外接色散补偿光纤,破坏了整个系统的完整性,并且不利于全光纤设计。本论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泄漏通道多沟槽棒阵列光纤,不仅能实现大模场单模运转,并且可以调控光纤的色散。本课题的研究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首先设计了泄漏通道多沟槽棒阵列光纤结构,该光纤由三部分构成,分别为带有泄漏通道的沟槽,棒阵列和石英包层。棒阵列为高锗掺杂,沿x轴方向排列在横向的沟槽泄漏通道中,沟槽为氟掺杂,包层基底为二氧化硅。该光纤可以通过使用改进的化学气相沉积法(MCVD)制备,主要有MCVD法制备锗掺杂小芯棒阵列以及多沟槽结构,插棒法制备泄漏多沟槽光纤预制棒以及堆积法制备泄漏多沟槽棒阵列光纤预制棒。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FEM)研究了泄漏多沟槽棒阵列光纤的特性,主要为色散特性、有效模场面积和弯曲损耗。通过调整光纤的棒阵列结构参数,实现光纤零色散波长管理,主要包括调整光纤包层中高折射率棒的间距和半径,将零色散波长红移到1.064μm处。最后通过调整光纤中泄漏通道沟槽的泄漏通道、沟槽间距、沟槽厚度和沟槽折射率,提升了高阶模的损耗并抑制基模的损耗,实现单模运转,在30 cm的弯曲半径下达到1051μm2的模场面积。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让这种泄漏多沟槽棒阵列光纤在高功率激光器中得到进一步应用。

秦琳[6](2019)在《液浮抛光法原理及实验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借鉴磨料射流加工、浮法抛光、磁流变抛光等的抛光机理研究一种新型加工工艺-液浮抛光法,期望在大口径的平面光学元件的加工原理及技术方面取得突破,以达到高精度、大面积、高效率、低成本加工的目的。理论上探究了非牛顿流体与牛顿流体分别作为抛光介质的液浮抛光法工作原理及所对应的抛光磨头的设计原则。通过 fluent软件对两种流体分别对应的模型进行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iud Dynamics,CFD)流场仿真,根据工件表面所受的压力、剪切力等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技术的可行性。针对牛顿流体,通过数值仿真探究不同的抛光磨头结构对加工质量的影响情况,根据对仿真结果的对比分析,流体流经抛光磨头的沟槽之后斜入射到工件表面,入射角为60°时所对应的抛光磨头结构对工件的抛光效果最好;针对非牛顿流体,通过流场仿真研究抛光磨头入口压强对该技术的影响规律,仿真结果表明,工件表面所受剪切力、压力随入口压强的增大而增大。搭建了实验平台,配置剪切增稠流体抛光液,设计实验,并制定检测方案,通对被加工件表面粗糙度的检测结果表明,初始粗糙度Ra值为25mm左右的K9玻璃经过90min的抛光后,其粗糙度Ra值可降低到2.5nm左右,验证了该实验装置系统的可靠性和该技术的可行性。设计了正交实验,以粗糙度变化量及材料去除量作为评价标准,研究四个关键影响因素:磨粒质量分数、磨头入口压强、磨头压力、剪切增稠相中分散相的质量分数对该技术的影响情况。对于工件表面粗糙度,采用极差法得出各因素对于整个工件粗糙度影响程度的主次顺序及所对应的最佳参数组合为(主→次):二氧化硅质量分数9%、磨头压力34.3kg、磨头入口处压强0.3MPa、磨粒氧化铈质量分数14%对于材料的去除量,综合实验结果发现,经过90min的抛光,材料平均去除量为0.m其最佳因素水平组合为磨粒氧化铈质量分数18%,磨头入口处压强0.4MPa,剪切增稠相中分散相二氧化硅质量分数9%,磨头压力40kg,通过重复性实验验证了以上结果的可靠性。后期设计实验,并延长抛光时间,对K9玻璃工件进行加工,根据实验结果,在目前设计的实验条件下,其粗糙度Ra值最低能达到1.0nm左右。

赫鲲鹏[7](2019)在《塑料颗粒3D打印机的优化设计及性能分析》文中提出随着是时代发展3D打印技术的市场需求越来越高,相关技术也日趋成熟,因其便捷快速的成型特点,桌面级家用式3D打印机开始走进千家万户,相比与其他类型的3D打印机,家用3D打印机要求体积更小、操作简单、结构轻简最重要的是其适用范围要更加广泛。塑料材料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打印材料,但是塑料丝材的生产过程比较复杂,而且价格昂贵。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塑料丝材中间产物的塑料颗粒材料直接应用于3D打印机上的想法变得重要起来。本文从3D打印机的需求出发,在原有打印机基础上构建优化设计方案,意在解决原打印机存在的供料不顺畅、打印机运行震动较大、可使用颗粒过于单一的问题。本文首先对研究对象的力学和热学性能比对,根据不同材料导热系数、熔融温度和热分解温度对其在3D打印技术中应用的难易程度,选定了PLA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接下来进料系统存在问题加以分析发现,颗粒物外形对物料进入输送管道的效果影响较大,比对三种不同的进口处结构设计的模拟结果,选定了斜面式进口结构的方案,而针对颗粒物在输送管道中分布不均和震动较大的问题设计了输送管道管壁处添加凹槽的优化方案,并通过DEM模型对其运动的速度、应力情况进行了模拟,确定了凹槽对提高颗粒物运输能力有明显效果,通过5种不同结构的凹槽结果分析,得到了选用导程为400mm的螺纹凹槽的结构方案的结论。之后根据模拟出来的带有隔热过渡段的新加热头组件温度分布结果,表明了新加热头组件较原加热头结构具有,温度分布更均匀、避免局部物料超温和输送管道内部物料不会发生融化的优势,确定了熔融空间长度为40mm,隔热段长度为15mm的加热头结构;最后经过实验验证,确定了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契合度较高,优化设计后的打印机结构出丝更加稳定,打印件质量明显提升,并且具有更大的材料使用范围,满足了3D打印技术对打印件的质量要求。实验研究内容还包括了对几种常用材料的打印参数设定,经过对比试验确定了PLA、ABS、HIPS三种常用塑料颗粒材料打印温度、打印速度、层高、流量和填充率这五个重要参数的最佳设定值,绘制了打印参数表。

任晓坜[8](2019)在《大口径光学系统气动光学效应及抑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气动光学效应是降低大口径光学系统或复杂环境气流下光学系统像质的重要因素。研究气动光学效应并提出相应的抑制措施可有效的提升像质。因此,研究气动光学效应及其抑制技术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和工程意义。流体导致的气动光学效应主要是由流场密度变化产生的折射率分布不均引起的。本文针对某米级口径扩束系统,在三级、四级和五级风力(4m/s、6m/s和9m/s),进风角度为0°、30°、45°、60°,进风温差为0 K、10 K、20 K情况下进行了流场分析。研究发现,环境气流进入扩束系统后,与系统内部复杂结构相互作用产生低速湍流。流场中包含了较多不易耗散的涡流团,从而引起气流密度变化,并最终导致介质折射率改变。流体密度场的分布与涡流的形状、尺度、位置有关,且随着环境气流风力等级和扩束系统口径的增加,流场的密度变化越复杂。同时,环境气流进风角度对流场的影响受到扩束系统镜筒的制约。当进风角度在在0°45°之间时,大部分气流能够进入系统内部,对流场的影响较大;当进风角度为约60°时,由于镜筒的阻挡作用,进入内部流场的气流减少,造成的影响降低。环境气流同扩束系统之间的温差会导致气体流动,从而导致流场产生更多的涡流。将流场的密度分布映射为折射率场后,就可以对扩束系统中传输的光线进行追迹。常用的光线追迹方法是求解光线微分方程,它在求解上有较大的难度。本文针对该方程,推导出了一种新的求解方法。此方法采用拟合公式得到离散点的折射率分布,然后利用解析法计算折射率梯度。同时,在求解光线微分方程时,采用自定义过渡函数,直接将笛卡尔坐标下点的位置(x,y,z)与弧长s对应起来,得到光线微分方程的通用求解表达式。利用该表达式可以对任意折射率分布介质中的光线传输进行计算。通过光线微分方程的计算,就可以得到光线传输的光程(Optical Path Length,OPL)和光程差(Optical Path Difference,OPD)。采用波前面形、泽尼克多项式和斯特列尔比评价方法,基于光线追迹求得的光程差,对扩束系统内的气动光学效应进行了光学像质评价。通过分析可知,环境气流风速增大,以及扩束系统口径增大,流场中传输光线产生的波像差也越大。同时,环境气流进气角度的改变会引起流场中传输光线的波像差发生变化。其中,进风角度在0°到45°范围内OPD增加明显;进风角度达到60°以后,由于镜筒壁的阻挡作用,环境气流进入扩束系统内部的量减少,湍流动能降低,因此产生的波像差减小。环境气流同扩束系统之间的温差不但会产生低阶像差,还会产生高阶像差。研究气动光学的机理和产生条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设计合理的措施来抑制气动光学效应。本文针对米级口径扩束系统,采用增加镜筒长度(被动式)、主次镜进气优化(主动式)和镜筒壁进气优化(主动式)方式对环境气流引起的气动光学效应进行抑制。通过变换镜筒长度、变换进气孔位置、孔径和数量,将流场中涡流出现的位置压制在主通光孔径边缘,提高了光束传输质量。本文还对环境气流引起的气动光学效应进行了缩比模型实验研究。基于?520mm口径镜筒,研究了环境气流进风角度、风力大小对镜筒内流场的影响趋势。结果显示,该趋势同前述环境气流对米级口径扩束系统的影响一致。同时,采用本论文所涉及的流场分析、光线追迹、光程差(OPD)算法对该缩比模型进行了数值计算,流场分析的结果可以充分的解释镜筒内环境气流所引起的湍流运动。同时,将计算得到的OPD与实验测得的进行对比,二者误差在7.43%20.01%之间。

王鹏[9](2019)在《Thomson散射杂散光抑制材料的表面散射测试》文中研究指明光的表面散射和材料表面的粗糙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散射光会携带着关于材料表面特征的信息。所以可以根据散射分布,可以用来测量表面粗糙度,或检测表面的缺陷以及不均匀性。在制造过程或测试环境中光散射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而另一方面,对于表面的散射分布情况,可以用双向反射分布函数BRDF的理论分析,通过散射光测量可以给出表面的BRDF,可以用于渲染图像等计算机图形领域。所以我们希望通过研究材料的散射光分布,可以对材料表面特性,比如表面粗糙度进行研究,同时根据测得的散射分布对于BRDF建模可以提供数据支持。本文基于BRDF的理论基础,结合实际的测量基础,对于材料表面的散射光分布测量系统进行了设计及实验优化。测试得到的散射分布数据结合表面粗糙度,可以对材料表面特性进行表征,同时根据散射分布得到材料的表面BRDF。在应用于Thomson散射诊断杂散光抑制的前提下,对于吸收材料的散射光分布进行了测量。通过实验测量得到的散射光分布,对吸收材料吸收杂散光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为Thomson散射诊断的吸收材料的选取提供数据参考。利用设计的散射测量系统,测试了包括反射镜镜面、标准白板、A4白纸、不锈钢、铝合金、黑色氧化铝合金、石墨、黑纸、Thorlabs公司的黑色铝箔、Thorlabs公司的黑色绒布、Avian Black-S发黑涂料和Acktar公司的Metal VelvetTM coated Foil Roll发黑铝箔还有Thorlabs公司的光挡这十几种材料的散射光分布。通过这些材料的散射光测量,首先验证了我们设计的散射测量系统的可靠性。针对测得的材料散射光分布进行分析,对每种材料的吸收杂散光能力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得知了 A4白纸和标准白板一样,表面是一种漫反射面;反射镜等光学元件和不锈钢、铝合金等这些金属件是Thomson散射中杂散光的主要来源;而石墨、黑纸及Thorlabs黑色铝箔只能降低近1个量级的杂散光水平,并且还会产生镜面反射杂散光;Thorlabs黑色绒布不会产生很强的镜面反射光,但是不会对1064nm激光有很好的吸收效果;Avian Black-S发黑涂料和Acktar公司的Metal VelvetTM coated Foil Roll发黑铝箔可以降低近2个量级的杂散光水平,这两种材料是很好的吸收杂散光材料;Thorlabs光挡可以降低近3个量级的杂散光水平。考虑到应用范围的话,发黑涂料和发黑铝箔会更实用。并且研究了掠入射下,这些吸收材料的屏蔽杂散光能力,只有Avian Black-S发黑涂料可以在掠入射下降低近2个量级的杂散光水平。最后在Keda Torus Experiment(KTX)装置上开展的Thomson散射诊断,通过测量的反射镜等光学元件和不锈钢等金属材料的散射光分布对杂散光来源进行分析,并通过对吸收材料的散射测量,选取合适的吸收材料,对杂散光在最大程度上进行吸收抑制。在测得的Thomson散射信号中,杂散光已经被抑制到了本底噪声的水平,Thomson散射信号的信噪比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付强[10](2019)在《HUST自由电子激光太赫兹源的光学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围绕华中科技大学在建的太赫兹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从光学谐振腔的设计出发,到光学谐振腔的研制、安装与校准方案,并延伸至自由电子激光输出的太赫兹光传输以及太赫兹辐射功率和频谱的测量,对自由电子激光太赫兹源的整个光学系统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首先,论文研究了紧凑型低损耗的波导约束光学谐振腔结构。本文以光学衍射理论与波导模式分析为基础,研究并提出一种对部分波导型光学谐振腔内光场横向模式分布的计算方法。对于光学谐振腔中的自由空间部分的传播过程采用基于标量衍射法进行分析与仿真;对光学谐振腔内的波导结构部分,则采用菲涅尔衍射方程与波导模式传输相结合的方式计算光学谐振腔中的横向模式演变。以此方法对HUST-FEL光学谐振腔的腔内光场模式的多次回程演化过程进行仿真,并针对腔内损耗问题对谐振腔结构参数进行优化,最后确定了部分波导结构的紧凑型低损耗光学谐振腔结构参数。然后,论文研究了光学谐振腔与束流轨道的准直问题。光学谐振腔的安装存在偏差将会增加光腔内的损耗,而电子束偏离轨道也将减少光场增益,从而影响自由电子激光的功率累积饱和过程并减少输出的辐射功率。为了实现自由电子激光太赫兹源的高功率辐射输出,论文进一步深入研究了光学谐振腔、电子束以及波荡器磁场中心的三轴共线的校准问题,利用理论分析与三维数值仿真的方法,对振荡器型自由电子激光的光学谐振腔光轴与电子束轨道的准直容差进行研究,确定了光学系统准直的容忍度要求。在满足准直校准容忍度要求的前提下,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基于氦氖激光的三轴精准准直校准系统。完成校准后,腔镜的横向位置误差被控制在100μm以内,腔镜的中轴角度误差被控制在100μrad以内,束流轨道的横向位置误差能控制在120μm以内,束流的角度误差可被控制在200μrad以内,以上误差均小于数值计算得到的不同轴容忍度。该系统在实现光学谐振腔校准以及为电子束轨道校准的同时,也可为自由电子激光太赫兹源的传输线及辐射测量平台提供光路校准的基准,实现统一的光路校准。最后,论文研究了自由电子激光太赫兹源的辐射输出传输以及测量方法。本文研制了针对自由电子激光太赫兹源辐射的多端口、低损耗的太赫兹传输线以及宽频谱、大动态范围的功率谱测量系统。该测量系统包括了基于高莱探测器、热释电探测器以及液氦制冷测辐射热仪等多种探测器的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的太赫兹辐射测量以及利用黑体辐射源对辐射绝对功率的标定,可实现宽频谱、大动态范围内的太赫兹绝对功率谱测量。论文详细描述了太赫兹测量平台的搭建、光路校准及其太赫兹脉冲测量的实验研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平台的频谱测量与绝对功率标定的能力,并对现有的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调试过程的辐射输出进行相关测量实验。

二、一种光束传输管道的结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光束传输管道的结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扩束系统气动光学效应抑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气动光学效应抑制技术
        1.2.1 气动光学效应
        1.2.2 气动光学效应的发展阶段
        1.2.3 气动光学效应研究进展
        1.2.4 气动光学效应抑制方法国外研究现状
        1.2.5 气动光学效应抑制方法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
        1.3.1 论文研究思路
        1.3.2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气动光学效应基本原理及研究方法
    2.1 概述
    2.2 气动光学中的流场分析
        2.2.1 流体力学理论
        2.2.2 计算流体动力学理论
    2.3 流场中的光线追迹方法
        2.3.1 流场中的光线传输机理
        2.3.2 流场与折射率场的映射关系
        2.3.3 流场中的光线追迹经典算法
    2.4 流场中的像质评价方法
        2.4.1 光程差
        2.4.2 斯特列尔比(Strehl Ratio,SR)
        2.4.3 泽尼克多项式
    2.5 小结
第3章 大口径光学窗口结构及支撑技术研究
    3.1 概述
    3.2 分析模型及方法
        3.2.1 分析模型
        3.2.2 分析方法
        3.2.3 材料选取
        3.2.4 结构设计
        3.2.5 受力分析
    3.3 支撑结构设计
        3.3.1 径向支撑
        3.3.2 轴向支撑
    3.4 支撑参数优化分析
        3.4.1 厚度
        3.4.2 径厚比
        3.4.3 遮拦比
        3.4.4 模态
    3.5 小结
第4章 扩束系统净化装置气动光学效应研究
    4.1 概述
    4.2 流场中的气动光学效应仿真计算
        4.2.1 分析模型
        4.2.2 网格设置
        4.2.3 求解器设置
        4.2.4 计算设置和过程
    4.3 变折射率介质中的光线追迹方法改进及像质评价
        4.3.1 光线光学法中的经典算法
        4.3.2 折射率梯度求解
        4.3.3 基于步长调节函数的光线光学法的改进算法
    4.4 流场中的光学像质评价
    4.5 实验验证与实验过程
        4.5.1 实验设计
        4.5.2 实验结果与分析结果对标
        4.5.3 补充分析
    4.6 小结
第5章 含激波外流场中的气动光学效应研究
    5.1 概述
    5.2 模型与方法
        5.2.1 分析模型
        5.2.2 网格设置
        5.2.3 求解器设置
        5.2.4 计算设置和计算过程
    5.3 变折射率介质中光线追迹的新算法
        5.3.1 含激波的变折射率介质中的光线追迹算法
        5.3.2 含激波的变折射率介质中的光线追迹新算法
        5.3.3 含激波的变折射率介质中的光线追迹新算法的验证
    5.4 高速流场中的像质评价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微流控系统的液滴光学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液滴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微液滴生成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组织架构
2 微液滴光学检测系统设计
    2.1 微液滴光学检测的原理
    2.2 聚焦检测光路设计
        2.2.1 聚焦光路结构设计
        2.2.2 聚焦光路数学模型
        2.2.3 聚焦检测光路仿真
    2.3 线形检测光路设计
        2.3.1 线形检测光路结构
        2.3.2 线形检测光路仿真
    2.4 液滴检测过程仿真
    2.5 光学检测系统搭建
    2.6 本章小结
3 微液滴光学检测方法研究
    3.1 光学检测系统失效及原理分析
    3.2 解决CCD强光失效方法研究
    3.3 偏置检测法增强信号区分度研究
        3.3.1 直射式检测法缺陷及解决方法
        3.3.2 光线偏转模型
        3.3.3 偏置角度求解
    3.4 偏置检测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液滴微流控系统
    4.1 微液滴生成方法及原理
    4.2 微流管道总体设计
    4.3 微通道内流体仿真验证
    4.4 微流体驱动系统
        4.4.1 驱动方案及结构设计
        4.4.2 驱动控制模块
    4.5 微液滴生成系统测试
    4.6 本章小结
5 实验研究及结果分析
    5.1 微液滴聚焦检测系统实验
    5.2 不同载液流速对液滴生成影响
    5.3 多类微液滴检测研究
    5.4 线形检测系统测量单液滴尺寸实验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管道内腔截面轮廓激光测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4 论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激光测量机理研究
    2.1 激光三角法的分析
        2.1.1 激光三角法测量的特点
        2.1.2 激光三角法测量的局限性
    2.2 光斑特征分析
    2.3 粗糙度对光斑的影响
    2.4 影响测量精度的其他因素
        2.4.1 周围环境对测量的影响
        2.4.2 激光发射光强及光束直径对测量的影响
        2.4.3 待测物体表面颜色对测量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杂曲面测量方案设计
    3.1 被测对象形貌分析
    3.2 复杂曲面内腔的测量方案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装置设计与测量误差分析
    4.1 测量装置的设计
    4.2 粗糙度引起的误差分析
        4.2.1 粗糙度误差产生的原因
        4.2.2 粗糙度误差分析模型的建立
        4.2.3 粗糙度引起的误差分析
    4.3 光斑亚像素定位方法
        4.3.1 高斯曲线拟合法
        4.3.2 灰度重心法
        4.3.3 傅里叶变换法
    4.4 加权灰度重心法
        4.4.1 加权灰度重心法
        4.4.2 中值滤波法
    4.5 提高精度的方法与分析
        4.5.1 采用双CCD接收器
        4.5.2 无衍射光束代替高斯光束
        4.5.3 倾斜CCD平面减小弥散斑形成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量实验及结果分析
    5.1 实验平台的搭建
    5.2 粗糙度引起的误差校正分析
        5.2.1 粗糙表面散射测量实验
        5.2.2 散射光与粗糙度的关系分析
    5.3 光斑重心定位方法比较
    5.4 自由曲面管道截面测量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光纤珐珀传感器在核电装置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光纤珐珀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1.3.2 光纤珐珀传感器在核领域中的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光纤珐珀传感器机理
    2.1 光纤传感技术
    2.2 光纤珐珀传感器原理及分类
        2.2.1 光纤珐珀传感器原理
        2.2.2 光纤珐珀传感器的分类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纤珐珀传感器的实现与特性研究
    3.1 光纤珐珀传感器的传感原理
        3.1.1 普通型光纤珐珀传感器
        3.1.2 增敏型光纤珐珀传感器
    3.2 光纤珐珀传感器的制作
    3.3 光纤珐珀传感器的传感特性
        3.3.1 光纤珐珀传感器的压力特性
        3.3.2 光纤珐珀传感器的应变特性
    3.4 增敏型光纤珐珀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3.4.1 响应特性
        3.4.2 抗疲劳特性
        3.4.3 长期稳定性
        3.4.4 振动影响
        3.4.5 高温影响
        3.4.6 高温高湿影响
    3.5 增敏型光纤珐珀传感器的辐照特性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纤珐珀传感器在核电装置中的应用
    4.1 液体压力传感器
        4.1.1 传感结构设计
        4.1.2 压力测试
        4.1.3 小结
    4.2 一维固体力传感器
        4.2.1 仿真设计
        4.2.2 传感器安装标定及验证
        4.2.3 小结
    4.3 二维固体力传感器
        4.3.1 仿真设计
        4.3.2 传感器安装标定及验证
        4.3.3 小结
    4.4 三维固体力传感器
        4.4.1 仿真设计
        4.4.2 传感器安装标定验证
        4.4.3 小结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5)光纤激光器用大模场色散位移光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大模场面积光纤发展
        1.2.2 色散管理光纤发展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光纤的基本传输理论与数值计算方法
    2.1 光纤传输的基本理论
        2.1.1 射线理论
        2.1.2 波动理论
    2.2 光纤的基本特性
        2.2.1 模式特性
        2.2.2 损耗特性
        2.2.3 色散特性
    2.3 光纤传输常用的数值计算方法
        2.3.1 平面波方法
        2.3.2 光束传播法
        2.3.3 时域有限差分法
        2.3.4 有限元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泄漏多沟槽棒阵列光纤的设计与制备方法
    3.1 泄漏多沟槽棒阵列光纤的设计
    3.2 光纤的制备方法介绍
        3.2.1 光纤预制棒的制作方法
        3.2.2 光纤预制棒的拉丝技术
    3.3 泄漏多沟槽棒阵列光纤的制备方法
        3.3.1 线性阵列多芯光纤预制棒制备
        3.3.2 泄漏多沟槽棒阵列光纤预制棒制备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模场单模色散位移光纤性能分析
    4.1 大模场单模运转
        4.1.1 多沟槽光纤
        4.1.2 泄漏多沟槽光纤
        4.1.3 泄漏通道光纤
    4.2 光纤色散位移
        4.2.1 棒阵列光纤传输特性
        4.2.2 棒阵列光纤色散特性
        4.2.3 棒阵列光纤大模场单模运转
    4.3 泄漏多沟槽棒阵列光纤的性能分析
        4.3.1 泄漏多沟槽棒阵列光纤结构设计
        4.3.2 棒阵列对光纤色散特性的影响
        4.3.3 泄漏多沟槽对光纤弯曲特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液浮抛光法原理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超精密加工技术
        1.2.2 精密加工精度的控制
        1.2.3 抛光工具与被加工件的接触方式
    1.3 课题主要工作
        1.3.1 主要研究内容及重点
        1.3.2 课题研究方案
        1.3.3 论文章节安排
    1.4 本章小结
2 液浮抛光技术基本原理
    2.1 液浮抛光技术工作原理
        2.1.1 液浮抛光法技术定点抛光加工精度的控制
        2.1.2 抛光液为牛顿流体的液浮抛光模型及材料去除机理
        2.1.3 抛光液为剪切增稠流体的液浮抛光模型及材料去除机理
    2.2 抛光磨头结构设计
        2.2.1 牛顿流体作为抛光介质的抛光磨头结构设计
        2.2.2 非牛顿流体作为抛光介质的抛光磨头结构设计
    2.3 流体特性
    2.4 本章小结
3 液浮抛光法技术的流场仿真
    3.1 牛顿流体作为抛光介质的流场仿真
        3.1.1 牛顿流体的CFD流场仿真
        3.1.2 沟槽结构对液浮抛光法技术的影响规律
    3.2 非牛顿流体为抛光介质的流场仿真
    3.3 本章小结
4 液浮抛光技术实验研究
    4.1 实验平台系统搭建及抛光实验研究
        4.1.1 实验平台系统的搭建
        4.1.2 剪切增稠流体的配置及流变性的检验
        4.1.3 检测方案
        4.1.4 装置性能及技术验证性实验
    4.2 液浮抛光法技术加工工艺的优化实验研究
        4.2.1 加工工艺参数的优化设计
        4.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3 实验结果验证
    4.3 抛光时间对液浮抛光技术的影响情况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塑料颗粒3D打印机的优化设计及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
        1.2.1 螺杆挤出机研究现状
        1.2.2 离散元DEM模型研究现状
        1.2.3 塑料颗粒材料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颗粒传输系统的分析及优化设计
    2.1 引言
    2.2 传输机构的优化设计方向
        2.2.1 步进电机的分析与改进
        2.2.2 传输机构螺杆的分析
        2.2.3 输送管道内凹槽加工方案
        2.2.4 漏斗与输送管道连接处优化设计方案
    2.3 传输系统的模拟仿真及分析
        2.3.1 传输系统的性能判定方案
        2.3.2 传输系统的模拟对象分析
        2.3.3 管道入口连接处的模型建立
        2.3.4 输送管道的模型建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加热头系统的分析及优化设计
    3.1 引言
    3.2 加热头组件的优化设计方案
    3.3 加热头组件的模拟仿真及分析
        3.3.1 加热头组件的网格模型
        3.3.2 加热头组件模型参数设置
        3.3.3 加热头组件模拟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打印机性能实验验证
    4.1 引言
    4.2 PLA材料的实验验证
        4.2.1 输送管道的性能验证
        4.2.2 加热头组件的性能验证
        4.2.3 打印件参数设置
    4.3 其他材料的实验验证
        4.3.1 输料管到的性能验证
        4.3.2 加热头组件的性能验证
        4.3.3 打印机参数设定
    4.4 混合材料的实验验证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大口径光学系统气动光学效应及抑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气动光学概述
        1.2.1 气动光学效应的概念及原理
        1.2.2 气动光学效应的研究方法
    1.3 气动光学效应抑制技术及国内外现状
        1.3.1 气动光学效应抑制技术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拟采用研究路线
        1.4.3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气动光学中的流场分析
    2.1 流体力学理论
        2.1.1 流体力学基本原理
        2.1.2 流体密度变化机理
        2.1.3 湍流的判定
        2.1.4 湍流场中的涡流
    2.2 计算流体力学理论
        2.2.1 控制方程
        2.2.2 湍流输运模型
        2.2.3 CFD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2.3 扩束系统的流场分析
        2.3.1 扩束系统结构和配置
        2.3.2 网格设置
        2.3.3 求解器设置
        2.3.4 计算设置和过程
        2.3.5 沿轴向进气的流场
        2.3.6 不同进风角度下的流场
        2.3.7 不同风力等级下的流场
        2.3.8 不同口径下的流场
        2.3.9 不同进风温度下的流场
    2.4 小结
第3章 流场中的光线追迹
    3.1 流场的折射率
    3.2 光在流场中传输的分析方法
        3.2.1 光线追迹法
        3.2.2 实验法
        3.2.3 统计光学法
        3.2.4 物理光学法
    3.3 流场中光线微分方程的经典算法
        3.3.1 经典折射率梯度算子
        3.3.2 经典光线微分方程算法
    3.4 流场中光线微分方程的新算法
        3.4.1 流体密度节点插值
        3.4.2 密度映射到折射率
        3.4.3 折射率梯度的计算
        3.4.4 数值求解光线微分方程
        3.4.5 新算法例证
    3.5 流场中的光线追迹
        3.5.1 光线追迹初始设置
        3.5.2 大口径扩束系统的光线追迹
    3.6 小结
第4章 流场中的光学像质评价
    4.1 光程差与波前像差
    4.2 斯特列尔比
    4.3 泽尼克多项式
    4.4 光学像质评价与分析
        4.4.1 不同进风角度下的波像差分析
        4.4.2 不同风力等级下的波像差分析
        4.4.3 不同口径下的波像差分析
        4.4.4 不同进风温度下的波像差
    4.5 小结
第5章 气动光学效应的抑制技术
    5.1 涡流与气动光学效应
    5.2 主动式和被动式抑制技术
    5.3 扩束系统气动光学效应抑制技术
        5.3.1 增加镜筒长度
        5.3.2 主次镜进气优化
        5.3.3 镜筒壁进气优化
    5.4 小结
第6章 实验研究
    6.1 实验设置
    6.2 实验结果分析
    6.3 仿真与实验对标
    6.4 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Thomson散射杂散光抑制材料的表面散射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杂散光的危害简介
    1.2 杂散光的抑制
    1.3 Thomson散射诊断中的杂散光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安排
第二章 散射光测试平台设计及优化
    2.1 光散射理论概述
        2.1.1 双向反射分布函数BRDF
        2.1.2 表面粗糙度
    2.2 散射光测试平台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材料表面散射光分布测试
    3.1 材料表面散射光测试原理
    3.2 正入射下材料的散射光分布
        3.2.1 散射光测试数据处理方式
        3.2.2 光学表面散射测试
        3.2.3 非光学表面散射测试
    3.3 不同入射角下吸收材料的散射光分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吸收材料对杂散光的抑制
    4.1 Thomson散射中的杂散光来源
    4.2 应用于Thomson散射杂散光抑制的吸收材料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10)HUST自由电子激光太赫兹源的光学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THZ-FEL源概况
    1.3 国内外THz-FEL源的光学系统研究
    1.4 HUST紧凑型自由电子激光太赫兹源
    1.5 论文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2 紧凑型低损耗光学谐振腔结构研究
    2.1 引言
    2.2 光腔内光场稳态模式分析
    2.3 光场模式演变的仿真计算
    2.4 光学谐振腔几何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光学谐振腔与束流轨道的准直研究与实现
    3.1 引言
    3.2 光轴和束流的偏轴容忍度理论分析
    3.3 光轴和束流的偏轴容忍度的数值计算
    3.4 基于激光系统的三轴共线校准方案
    3.5 实际校准系统的搭建及测试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太赫兹源绝对功率谱测试平台的实现与调试验证
    4.1 引言
    4.2 低损耗太赫兹传输线的设计
    4.3 FEL太赫兹源的功率与频谱特征
    4.4 FEL THZ功率及频谱测量方案
    4.5 实际太赫兹频谱与功率测量系统的搭建
    4.6 本章小节
5 全文总结
    5.1 本文的创新点
    5.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一种光束传输管道的结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扩束系统气动光学效应抑制方法研究[D]. 张庆鹏.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2021(08)
  • [2]微流控系统的液滴光学检测研究[D]. 阮琰.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管道内腔截面轮廓激光测量技术研究[D]. 俞毅.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4)
  • [4]光纤珐珀传感器在核电装置中的应用研究[D]. 肖亚琴.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5]光纤激光器用大模场色散位移光纤技术研究[D]. 苏镇岚.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6]液浮抛光法原理及实验研究[D]. 秦琳. 西安工业大学, 2019(03)
  • [7]塑料颗粒3D打印机的优化设计及性能分析[D]. 赫鲲鹏.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8]大口径光学系统气动光学效应及抑制技术研究[D]. 任晓坜.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2019(08)
  • [9]Thomson散射杂散光抑制材料的表面散射测试[D]. 王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2)
  • [10]HUST自由电子激光太赫兹源的光学系统研究[D]. 付强.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光束传输管道的结构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