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森林病虫害现状及防治对策

榆林市森林病虫害现状及防治对策

一、榆林市森林病虫害发生现状与防治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许凌霞,李正忠[1](2021)在《榆林市森林资源提质增效现状及对策》文中提出本文介绍了榆林市森林资源现状,分析了榆林市森林资源提质增效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以供同行参考。

寇志伟[2](2021)在《毛乌素榆林沙区灌木防护林健康评价》文中指出榆林沙区灌木防护林是毛乌素沙地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区域生态恢复的重要保障。其在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减少黄河泥沙量和阻止毛乌素沙地南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榆林市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由于灌木林营造结构不合理、抚育滞后、管理粗放以及沙区干旱加剧等原因。近些年,灌木防护林出现了灌草多样性降低、灌木生长发育不良、灌木矮小和群落演替缓慢等现象,导致其林分活力下降,防风固沙功能减弱。为了提高榆林沙区灌木防护林建设成效,促进灌木林健康生长,构建榆林沙区灌木防护林健康评价体系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榆林沙区灌木防护林调查分析,以国内外文献为参考,结合相关领域专家和灌木林管护者意见,构建了榆林沙区灌木防护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模型计算出了榆林沙区灌木林健康指数,对榆林沙区灌木防护林健康状况及影响灌木林健康状况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榆林沙区灌木防护林更新复壮建议。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构建了由林分活力、群落结构、防护功能、生境条件和干扰因子5个准则层指标和地径、生物量、灌木冠幅、物种多样性、灌木密度、更新苗数量、盖度、防风效能、固沙功能、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坡位、土壤含水量、病虫害、人畜干扰等17个指标层指标构成的榆林沙区灌木防护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2)调查区灌木防护林健康指数最大值为0.7272,最小值为0.3429,平均值为0.5277。79.73%灌木样方处于中度退化状态,没有处于健康状态的灌木样地,总体上灌木防护林处于中度退化状态。(3)研究区域中植物园灌木防护林整体处于轻度退化状态,其余区域灌木林整体处于中度退化状态;紫穗槐林和混交林健康指数较高,健康状况较好;不同坡位下灌木林健康状况不同,坡底健康状况最好;平茬可以明显改善灌木林健康状况。(4)气候、土壤质地、微地形、人畜干扰、经营管理等因素均对榆林沙区灌木防护林健康状况有显着影响。(5)结合研究区灌木防护林健康状况,提出了补植补播、调整改造、平茬抚育、封育管护和改良灌种等灌木林更新复壮建议。

高田[3](2020)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榆林市绿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人民对于良好生态环境的现实诉求使传统生态理论不断推陈出新,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阐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特征,在新时期结合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形成了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发展理念,在生态环境治理、能源工业发展、居民生活方式转变、优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利用文献分析法、理论研究法、比较分析法,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研究视域,梳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在分析榆林市绿色发展的必然性的基础上,探析榆林市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能源工业绿色发展、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绿色脱贫等方面的进展,剖析其绿色发展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榆林市发展的目标指向。因此,未来榆林市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进行机制改革保障治理成果,坚持技术创新促进能源化工产业绿色发展,通过教育宣传赋予农村发展新动能,积极行动为维护地区生态安全、促进西部跨越发展发挥积极作用。我们要在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向好发展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更新,为绘就生态和谐、人民幸福的崭新图景提供有力支持。

阎合[4](2020)在《中国东北地区杨树腐烂病时空流行特点与风险分析》文中认为由金黄壳囊孢(Cytospora chrysosperma)引起的杨树腐烂病是一种枝干病害,在中国“三北”地区发生严重,已造成大量杨树死亡。控制杨树腐烂病的核心是预防,而摸清病害的流行规律是预防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在整理分析中国东北地区自2002年至2015年共14年间杨树腐烂病发生数据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纬度、海拔,不同森林经营区,不同功能区等分类方式,对比分析杨树腐烂病在不同类型区域的流行趋势;并以县(区、市)行政单元作为样本统计单元,采用时空扫描统计量(Sa TScan)技术,并结合回顾性时空扫描方法,分析了14年间中国东北地区杨树腐烂病的时空分布与流行特点及其聚集模式;通过Max Ent模型与Arc GIS技术,结合不同环境变量对病害发生的贡献率,对杨树腐烂病潜在分布区及其适宜性进行了分析,预测了不同气候变化下未来30年和50年潜在分布区的变化情况,并利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对杨树腐烂病在东北地区传播扩散的风险性进行分析。旨在为该病害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中国东北地区杨树腐烂病的发生趋势与纬度区间的相关性并不显着,但相同纬度下高海拔地区的发病率明显低于低海拔地区。不同森林经营区中,杨树腐烂病发生程度差异较大,松辽平原农田防护林区林木种类相对单一,构成了一个相对集中的杨树腐烂病地理分布区;在长白山脉沿线与大兴安岭南部,常年以中、低程度发生;大兴安岭北部与小兴安岭基本不发生。不同功能区中,城市园林绿化区的发病率高于农田防护林区,且在整体发病率越高的地区,差异越显着。2、中国东北地区的杨树腐烂病平均发生率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均上升速度为27.62%。14年间共有149个县累计901县(次)受害,但不同地区发病率差异较大。病害的时空分布呈现“爆发-聚集-蔓延-稳定”的特点。病害的空间聚集效应明显。2002-2015年累计发病面积扫描显示1个一类聚集区和4个以上的二类聚集区;分年度空间扫描统计,探测到14个一类聚集区和37个二类聚集区,显示出“扩张-集中-扩张”的三阶段变化规律。一类聚集区主要集中在辽宁省(LLR=86469.86,p<0.001)。病害也表现出显着时空聚集效应,2002-2015年连续时间维度的时空扫描结果显示,存在1个一类聚集区和6个二类聚集区。一类聚类区集中在辽宁省,出现于2009-2015年(LLR=64182.00,p<0.001)。时空动态分析显示未来杨树腐烂病在局部区域的爆发流行可能更加趋于频繁和严重。3、杨树腐烂病在中国东北地区的适宜分布区覆盖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内蒙古东北部地区。在19个环境变量中,对腐烂病的发生影响最大的环境变量是降水量变异系数、最暖季度降水量和温度季节性变化的标准差,它们对病害发生的影响分别达到模型贡献率的28.0%、25.3%、24.8%。未来30年和50年杨树腐烂病在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潜在分布区和适宜程度出现扩张、加重的趋势。其中辽宁、吉林、黑龙江的大部分地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最适宜分布区呈现出加重趋势,内蒙古北部和西部的各等级适宜区在向外扩张,适宜等级有上升趋势。4、风险性分析结果显示,杨树腐烂病的寄主在中国东北地区分布广泛,病害的发生给当地造成了严重的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危害。同时,该病害的潜伏侵染特征,造成苗木调运过程中的检疫鉴定困难,定殖后的防治难度大。杨树腐烂病风险综合评价值R=1.87,在中国东北地区属于中度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扩散蔓延的风险较大,监测和防控的重点应以发生区的防治和检疫为主。

闫蓬勃[5](2019)在《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其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与城市居民的健康福祉息息相关。而城市树种多样性是维持城市森林稳定性、便于其持续地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城市树种多样性的提高虽然可以通过增加绿化中使用的树种数量实现,但实践证明,不当的树种选择不但难以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还可导致经济损失和资源的浪费。因而充分了解中国城市树种的多样性现状和驱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树种规划方案,合理增加树种多样性,对城市森林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研究基于文献和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257个城市的树种多样性格局,依据提出的树种规划原则,以中国城市中己有树种为对象,规划了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范围内潜在可用的树种,并以北京市为例,展示了该规划在单个城市尺度上的应用。研究主要结果包括:1.在257个城市中,树木(含灌木和木质藤本)的平均种类丰富度为128±118,树木种类总数为2640,其中近1/5的树种为外来种。在种类组成上,最常见的树种为垂柳(Salix babylonica L.)、圆柏(Juniperus chinensisL.)、紫叶李等(Prunus cerasifera f.atropurpurea(Jacq.)Rehd.)。各城市间的树种组成相似度具有纬度变化梯度特征,同一纬度上的城市间树种组成不相似性低。此外,城市树种也存在一定同质化现象,一些树种广泛分布在不同城市中。在城市内部,公园绿地是树种丰富度最高的区域,空闲地的种类丰富度最低。2.根据气候适宜性、城市环境适宜性和种类多样性原则对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建成区适宜树种进行规划,结果为:中国城市中潜在可用的树种数量平均为705±323种;其中处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城市潜在可用树种最多,平均每个城市适宜使用树种数量为930±245种,而中温带干旱地区潜在可用的树种最少,平均每个城市适宜使用树种数量为187±105种。3.根据前述规划结果,北京潜在可用的树种为565种,调查发现其中的278种已被使用,进而根据树种属性和土地用途的匹配性原则,对调查中未发现的287个树种进行规划。在最严格规划情境下,排除有花粉致敏和飘絮问题的48种和花粉致敏性不确定的197个树种,剩余的无花粉致敏和飘絮问题的树种39种加上可用雌株的3种有花粉致敏的树种用于规划。其中可在公园和空闲地中使用42种,商业区中使用14种,居民区中使用13种,单位绿地中使用3种,道路绿地中使用1种。4.总体而言,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与全球城市树种多样性水平相比差别不大,但与中国自然分布的树木种类多样性相比,仍具较大提升潜力。本研究的树种规划结果显示各城市均具有一批潜在可用的树种,可在经过试种后用于提高各城市树种多样性水平。

冯宝林[6](2019)在《“绿色奇迹”—榆林治沙问题研究(1949-2015)》文中研究指明防沙治沙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是一项需要长期奋斗的任务。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结分析以往防沙治沙的经验,对于我国乃至世界治沙工作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论文通过广泛查阅档案,参考大量相关学术成果,通过调查、对比分析等方法,发现榆林治沙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是半干旱地区荒漠化成功治理的一个典范,因此本文对新中国成立后榆林治沙采取的举措、取得的主要成效、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剖析,旨在进一步了解榆林治沙。绪论部分从三个方面描述了为什么选择榆林治沙问题研究、研究的意义何在,介绍了国内外防沙治沙的研究现状、研究的思路和基本框架、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文章的第一部分介绍了榆林的荒漠化历程,简要描述了榆林的建制沿革和地貌特征,扼要分析了荒漠化在榆林的发展演变、榆林沙区的概况、荒漠化给榆林带来的危害以及榆林荒漠化的成因。文章的第二部分介绍了榆林治沙的政策与举措,国家、陕西省、榆林市对于榆林治沙给出的一些政策,以及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榆林治沙从五六十年代的大办国营农场,到七十年代的集体大规模治理,再到八十年代的承包治理,最后到九十年代之后的沙产业发展,治害与致富并举。文章第三部分介绍了榆林治沙取得的成效,不仅是生态方面、经济方面这些荒漠化治理的普遍成效方面,而且还形成了榆林治沙精神,榆林人民从建国以来形成的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治沙技术方法。同时介绍了榆林治沙的主要经验和榆林治沙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李维梅[7](2016)在《加强榆林市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陕西省榆林市是我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性城市。近些年由于森林病虫害危害严重,对榆林市经济发展带来了阻碍。森林病虫害防治问题已成为榆林市林业主管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就榆林市森林病虫害现状及防治措施进行分析,为后期森林病虫害防治提供技术参考。

汪朝辉[8](2012)在《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森林旅游以高质量的环境资源和森林景观为主要旅游资源,已成为生态旅游的主要形式。然而随着森林旅游的迅猛发展,森林旅游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森林旅游的生态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的威胁和挑战,完善和改进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水平,开展森林公园的生态安全评价和管理研究,是实现森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已有的森林旅游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基本是分析旅游活动对大气、水体、植被、垃圾、噪声、土壤、野生动物等各自然生态环境因子的影响和评价各自然生态环境因子所发生的变化。而很少有学者从旅游生态系统的整体安全出发,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对旅游的影响进行综合的评价。已有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涉及的对象虽然很广,但目前关于旅游地生态安全的研究还相对较少,还没有提出完整的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以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的生态安全评价还是空白。基于此,本研究结合旅游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对我国山岳型森林公园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更具操作性的评价方法,并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例进行了实证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创新如下:(1)探讨了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的理论基础。在深入分析其他生态安全评价的理论基础上,结合森林公园复合旅游生态系统的特性,从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影响评价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对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的理论基础予以了探讨。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生态安全理论形成的思想基础;环境影响评价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提议的开发计划和决策的不利环境影响和后果进行预测和控制,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手段和综合决策机制,是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方法;生态系统理论要求生态安全评价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综合考虑旅游的开发利用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等因子的变化对旅游生态系统的安全影响程度。(2)分析了影响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的主要制约因素。通过综合分析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山岳型森林公园的主要特征,得出影响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的主要制约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其中自然因素包括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森林气象和地质灾害、大气污染、地表水的污染、旅游垃圾污染、噪声污染;人为因素包括游客接待量的增长强度的压力、水量供需平衡能力、旅游开发对森林公园生态系统的干扰、外来物种的入侵、森林植被的破坏、生态教育体系的完善程度、“三废”处理的强度、环境管理体系的完善程度、法律体系的完善程度和社区管理水平。(3)构建了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按照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综合运用文献法、频度统计法、专家咨询法、开放式访谈法和高层专家研讨等方法,经过4轮的讨论最终建立了包括游客量接待强度等21个指标的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4)提出了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标准及评价等级分类标准。在分析现有生态安全评价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管理的具有实际操作性的生态安全评价标准及评价等级分类标准。(5)以温州森林公园为例分析了我国森林公园的生态安全现状。得出温州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的现状不容乐观,其中仅有花岩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安全处于“安全”状态,其余公园都处于“不安全”状态。(6)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予以实证。运用所提出的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等级分类标准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进行实证,并分析了影响其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其生态安全管理对策。以上研究成果是对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理论的完善和补充,从生态安全视角研究我国森林旅游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拓宽了旅游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领域,丰富了旅游生态学和森林旅游学的内容,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另外,本研究成果将为我国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对指导我国森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郭丽洁[9](2010)在《陕西省森林病虫害发生现状及防控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在分析陕西省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现状、特点的基础上,从分析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入手,探讨了森林病虫的发生与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人为因素等客观因素的关系,通过系统分析和全面论证,再结合近几年陕西省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得出结论:病虫害的发生面积、造成损失呈明显上升趋势,经常发生的病虫种类的面积一直持续偏高,突发性病虫接连发生成灾,危险性病虫仍有蔓延传播的可能且机率大。近年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贸易往来增多,森林病虫害对陕西林业的危害正在不断加剧,已经成为威胁陕西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森林病虫害是森林生态环境恶化,由生物引起的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制约我国森林可持续发展,已严重威胁到我国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生态环境恶化不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还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之一。作者综述了陕西省森林病虫害发生现状及其防治森林病虫害的重要性和影响,根据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情况,提出了对我省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对策,一是要加强森防检疫设施和队伍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二是要加大森防工作的宣传力度。三是要抓好监测预警,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四是要严把检疫关做好引进苗木、种子的调运检疫工作。五是要实施工程治理,提高防治成效。六是要树立健康森林的理念,实现以生态学为基础,以营林技术为主要手段的综合治理。七是要明确目标责任,建立和完善管理体系。八是要广泛筹集资金,保证防治需要。九是要建立应对林业灾害快速反应机制。十是提倡推广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和次数,保护天敌和生态环境。

尤屹[10](2000)在《榆林市森林病虫害发生现状与防治对策》文中研究说明

二、榆林市森林病虫害发生现状与防治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榆林市森林病虫害发生现状与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榆林市森林资源提质增效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榆林市森林资源现状
2 榆林市森林资源提质增效的重要意义
    2.1 有利于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2.2 有利于加快榆林市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3 榆林市森林资源提质增效存在的问题
    3.1 林木质量低下,低效林比重大
    3.2 林业经营管理不到位
    3.3 公益林生态补偿机制不够完善
4 榆林市森林资源提质增效的对策
    4.1 深入推进林长制改革
    4.2 深入推进国土绿化任务
    4.3 精准提高森林质量
    4.4 加强森林资源的监督管理
    4.5 拓宽资金渠道,提升补偿标准
    4.6 发挥森林优势,优化林业产业

(2)毛乌素榆林沙区灌木防护林健康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防护林健康发展历程
        1.2.2 防护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2.3 防护林健康评价方法研究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条件
        2.1.3 地质地貌
        2.1.4 水资源
        2.1.5 土壤与植被
        2.1.6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资料收集
        2.3.2 样地调查
        2.3.3 室内分析
        2.3.4 评价方法
        2.3.5 数据处理
    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灌木防护林健康评价体系构建
    3.1 灌木防护林健康评价指标库的构建
        3.1.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3.1.2 指标体系的建立
        3.1.3 评价指标的意义
    3.2 评价数据标准化
    3.3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3.3.1 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
        3.3.2 指标权重的计算结果
    3.4 灌木防护林健康评价模型
    3.5 灌木防护林健康指数等级划分
第四章 灌木防护林健康评价分析
    4.1 灌木防护林健康评价结果
    4.2 不同区域灌木防护林健康状况分析
    4.3 不同灌种类型灌木防护林健康状况分析
    4.4 不同坡位灌木防护林健康状况分析
    4.5 平茬对灌木防护林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
    4.6 影响灌木防护林健康状况的因素分析
    4.7 榆林沙区灌木防护林更新复壮建议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3)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榆林市绿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绿色发展理念概述
    2.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概述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
        2.1.2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中国化成果
    2.2 绿色发展理念概述
        2.2.1 绿色发展的含义
        2.2.2 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
        2.2.3 绿色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
    2.3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绿色发展的逻辑关系
第三章 榆林市绿色发展的现状
    3.1 榆林市绿色发展的必然性
        3.1.1 生态环境恶劣
        3.1.2 产业畸形发展
        3.1.3 地区发展不平衡
        3.1.4 城市建设落后
        3.1.5 三农问题严重
    3.2 榆林市绿色发展的主要成就
        3.2.1 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3.2.2 能源工业绿色发展稳步推进
        3.2.3 居民绿色生活方式逐步推广
        3.2.4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加强
        3.2.5 绿色脱贫工作稳步开展
第四章 榆林市绿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4.1 榆林市绿色发展的主要问题
        4.1.1 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存在短板
        4.1.2 能源化工产业集群绿色发展困难
        4.1.3 农业绿色发展整体滞后
    4.2 榆林市绿色发展的对策
        4.2.1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明确绿色发展目标
        4.2.2 完善生态治理机制,保障治理成果
        4.2.3 坚持科技创新,促进能源化工经济绿色发展
        4.2.4 加强教育宣传,赋予农业绿色发展新动能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不足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4)中国东北地区杨树腐烂病时空流行特点与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杨树腐烂病的研究概况
        1.1.1 杨树腐烂病的病原菌
        1.1.2 杨树腐烂病症状
        1.1.3 杨树腐烂病的侵染循环
        1.1.4 影响杨树腐烂病发生的因素
        1.1.5 杨树腐烂病的综合防治
    1.2 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
    1.3 在时-空尺度上研究植物病害流行的方法
        1.3.1 扫描统计量(Scan statistic)的发展
        1.3.2 扫描统计量的工作原理
    1.4 物种适生区预测与有害生物风险性分析研究概况
        1.4.1 物种适生区预测研究概况
        1.4.2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研究概况
    1.5 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2 研究目的
        1.5.3 研究意义
        1.5.4 研究内容
    1.6 研究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大兴安岭地区
    2.2 呼伦贝尔护牧林区
    2.3 松辽平原地区
    2.4 小兴安岭地区
    2.5 长白山脉地区
3 中国东北地区不同类型区域对杨树腐烂病流行的影响
    3.1 数据获取
        3.1.1 测报数据
        3.1.2 NDVI数据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杨树腐烂病的发生与纬度和海拔的关系
        3.2.2 杨树腐烂病的发生与不同森林经营区的关系
        3.2.3 杨树腐烂病发生与不同功能区的关系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杨树腐烂病在不同纬度与海拔地区的流行趋势
        3.3.2 杨树腐烂病在不同森林经营区的流行趋势
        3.3.3 杨树腐烂病在不同功能区的流行趋势
    3.4 小结与讨论
4 中国东北地区杨树腐烂病时空传播与聚集效应
    4.1 数据获取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杨树腐烂病整体发生趋势
        4.3.2 杨树腐烂病分县区发生趋势
        4.3.3 杨树腐烂病时空分布规律
        4.3.4 杨树腐烂病空间聚集效应
        4.3.5 杨树腐烂病时空聚集效应
    4.4 小结与讨论
5 中国东北地区杨树腐烂病潜在分布区预测及风险性分析
    5.1 数据获取
        5.1.1 测报数据
        5.1.2 生物气候数据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潜在分布区预测分析
        5.2.2 风险性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潜在分布区预测分析
        5.3.2 风险性分析
    5.4 小结与讨论
6 主要结论与创新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5)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城市森林的功能
    1.2 城市树种多样性的重要性
    1.3 城市森林树种多样性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1.4 城市绿化中树种规划方法研究现状
    1.5 现有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2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技术路线
3 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格局及影响因素
    3.1 研究区域与方法
        3.1.1 研究区域
        3.1.2 多样性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中国城市树种种类丰富度
        3.2.2 城市不同土地利用上的树种丰富度
        3.2.3 中国城市树种组成的合理性分析
        3.2.4 与自然分布的树种多样性对比
        3.2.5 城市间树木种类组成相似度及影响因素
    3.3 小结
4 中国城市树种规划研究
    4.1 研究区域与方法
        4.1.1 研究区域
        4.1.2 树种规划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自然干扰对树种的影响结果
        4.2.2 中国城市树种规划结果
    4.3 小结
5 城市树种规划——以北京为例
    5.1 研究区域与方法
        5.1.1 研究区域
        5.1.2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北京城市树种现状
        5.2.2 北京城市潜在可用树种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中国城市绿化树种调查文献目录
    附录B 北京城市树种多样性调查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6)“绿色奇迹”—榆林治沙问题研究(1949-201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防沙治沙研究现状
        (二)国外防沙治沙研究现状
        (三)榆林防沙治沙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基本框架与创新之处
        (一)基本框架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榆林荒漠化的历程
    一、榆林的建制沿革和地貌特征
        (一)榆林行政历史沿革
        (二)榆林的地质地貌特征
    二、榆林荒漠化的演变与榆林沙区概况
        (一)榆林荒漠化的演变
        (二)榆林沙区概况
    三、榆林荒漠化的危害与成因
        (一)榆林荒漠化的危害
        (二)榆林荒漠化的成因
第二章 榆林防沙治沙的政策与举措
    一、榆林防沙治沙的政策
        (一)国家的政策
        (二)陕西省的政策
        (三)榆林市的政策
    二、榆林防沙治沙的举措
        (一)沙逼人退,大办国营农林场
        (二)人与沙漠相持,集体大规模治理
        (三)人进沙退,承包治理
        (四)沙产业发展,治害与致富并举
第三章 榆林防沙治沙的成效、经验与不足
    一、榆林治沙的成效
        (一)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二)经济收入得到提高
        (三)成就荒漠化治理的典范
        (四)形成了榆林治沙精神
        (五)涌现出一批治沙英模
        (六)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治沙技术体系
    二、榆林治沙的主要经验
        (一)领导坚持不懈,紧抓治沙
        (二)政策方面的优势
        (三)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
        (四)依靠科技人员和科学技术
        (五)因地制宜治沙造林
    三、榆林治沙的不足
        (一)补偿机制存在问题
        (二)林分质量不高,天然林资源锐减
        (三)资源开发与治理保护的矛盾
        (四)缺乏治沙造林人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7)加强榆林市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榆林市森林病虫害现状
2 加强榆林市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措施
    2.1 通过宣传教育加大认识, 提高领导干部积极性
    2.2 加强检疫, 防止外来因素导致病虫害的发生
    2.3 加大相关资金及人员的投入
3 结语

(8)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缘起
        1.1.1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1.2 环境影响评价发展的需要
        1.1.3 生态安全研究的需要
    1.2 文献综述
        1.2.1 概念的界定及辨析
        1.2.2 国外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
        1.2.3 国内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
        1.3.1 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的理论基础研究
        1.3.2 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的主要制约因素研究
        1.3.3 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3.4 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标准及评价等级分类标准研究
        1.3.5 我国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现状分析
        1.3.6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实证研究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现实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1.7 本章小结
2 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的理论基础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及理论体系
        2.1.2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安全理论形成的思想基础
        2.1.3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1.4 森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科学理论指导
    2.2 环境影响评价理论
        2.2.1 环境影响评价的内涵及目的
        2.2.2 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方法及技术方法
        2.2.3 旅游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概述
        2.2.4 旅游环境影响评价的难点
        2.2.5 旅游环境影响评价与旅游生态安全评价的关系
    2.3 生态系统理论
        2.3.1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特征
        2.3.2 旅游生态系统的内涵
        2.3.3 旅游生态系统的承载力
        2.3.4 旅游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2.3.5 森林公园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及评价
        2.3.6 旅游生态系统的生态安全意义
    2.4 本章小结
3 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的主要制约因素研究
    3.1 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3.2 森林公园的分类
    3.3 山岳型森林公园的主要特征
    3.4 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的主要制约因素分析
        3.4.1 森林火灾灾害
        3.4.2 森林病虫害灾害
        3.4.3 森林气象、地质灾害
        3.4.4 大气污染
        3.4.5 地表水污染
        3.4.6 旅游垃圾污染
        3.4.7 噪声污染
        3.4.8 游客接待量增长强度的压力
        3.4.9 水量供需平衡能力
        3.4.10 旅游开发对森林公园生态系统的干扰
        3.4.11 外来物种的入侵
        3.4.12 森林植被的破坏
        3.4.13 生态教育体系的完善程度
        3.4.14 “三废”处理的强度
        3.4.15 法律体系的完善程度
        3.4.16 社区管理水平
    3.5 本章小结
4 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4.1 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1.1 生态环境的安全性与人类发展的可持续性原则
        4.1.2 科学性原则
        4.1.3 主导性原则
        4.1.4 可行性原则
        4.1.5 可比性原则
        4.1.6 前瞻性原则
        4.1.7 系统性与独立性相结合的原则
        4.1.8 理论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
    4.2 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4.3 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3.1 指标筛选的技术路径
        4.3.2 指标筛选的方法
        4.3.3 指标的筛选
    4.4 本章小结
5 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标准及评价等级标准研究
    5.1 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标准的构建原则
    5.2 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标准
    5.3 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的评分值研究
    5.4 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分级标准研究
        5.4.1 单个评价指标的生态安全分级及评分值
        5.4.2 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总体评价分级标准
    5.5 本章小结
6 我国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现状分析-以温州市森林公园为例
    6.1 选取温州市为调研对象的原因分析
    6.2 近三年旅游发展状况分析
    6.3 生态安全现状分析
        6.3.1 生态环境压力
        6.3.2 生态环境状态
        6.3.3 人文环境响应
    6.4 本章小结
7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实证研究
    7.1 选择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作为研究地的原因分析
    7.2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概况
        7.2.1 自然环境概况
        7.2.2 旅游业发展状况
    7.3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分析(以2009年为例)
        7.3.1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安全各评价指标值选择、采集及分析
        7.3.2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
    7.4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7.4.1 游客等生态意识淡薄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7.4.2 黄金旅游线路的环境容量压力
        7.4.3 周边旅游开发对森林公园生态系统的干扰
        7.4.4 生态教育体系不完善
        7.4.5 生态环境监测及保障体系不健全
    7.5 本章小结
8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管理对策
    8.1 完善公园的管理体系,为生态安全提供制度保障
        8.1.1 精简机构,强化和突出管理处的旅游管理职能
        8.1.2 将环境管理纳入公园管理体系
    8.2 完善生态环境教育体系,为生态安全提供智力支持
        8.2.1 健全森林公园旅游教育和培训体系
        8.2.2 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生态环境教育,培养其生态环境意识
        8.2.3 对游客开展全程的生态环境教育
        8.2.4 建立森林公园环境解译系统,使之成为生态环境教育的重要载体
        8.2.5 学术型团队引领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开发管理
    8.3 构建生态环境监测及管理体系,保护生态环境质量
        8.3.1 建立长期定位的环境监测保护体系
        8.3.2 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健康管理体系
        8.3.3 完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
        8.3.4 建立旅游发展统计体系
        8.3.5 建立游客体验监测体系
    8.4 完善法律保障体系,为生态安全提供法律支撑
        8.4.1 完善公园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
        8.4.2 加强执法的监督
    8.5 构建多渠道的环保资金筹措体系,加大生态安全的科技投入
        8.5.1 吸引社会捐助
        8.5.2 组建内部生态环保基金
        8.5.3 以生态彩票的方式向社会公众募集森林生态补偿基金
        8.5.4 民间资本融资方式
    8.6 本章小结
9 结论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点
    9.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9.4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湖南省张家界市环境质量报告书(2009年度)
附录B:森林公园部分考察照片
附录C: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标准A
附录D: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现状调查表
附录E:真空厕所的经济效益分析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9)陕西省森林病虫害发生现状及防控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综述
    1.1 国外发达国家森林病虫害发生和防治现状
        1.1.1 德国
        1.1.2 日本
        1.1.3 美国
    1.2 中国森林病虫害发生现状
        1.2.1 我国本土主要森林病虫害
        1.2.2 我国危险性重大的外来病虫害
    1.3 陕西省基本情况和森林资源概况
        1.3.1 陕西省基本情况
        1.3.2 森林资源状况
    1.4 研究方法
        1.4.1 调查研究
        1.4.2 调查材料分析
        1.4.3 组织研讨
第二章 陕西省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现状及特点
    2.1 森林病虫害发生现状
        2.1.1 病害类
        2.1.2 虫害类
        2.1.3 鼠兔类
    2.2 陕西省森林病虫害发生特点
        2.2.1 常发性病虫面积居高不下
        2.2.2 突发性病虫接连暴发成灾
        2.2.3 危险性病虫传播蔓延的可能性依然很大
第三章 森林病虫害入侵途径、危害及原因分析
    3.1 陕西省森林病虫害的入侵途径
        3.1.1 人类活动无意传入
        3.1.2 人类主观有意引入
        3.1.3 自然传入
    3.2 森林病虫害的影响
        3.2.1 森林病虫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2.2 森林病虫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2.3 森林病虫害对农林业的影响
        3.2.4 森林病虫害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3.2.5 森林病虫害对森林火灾发生的影响
    3.3 陕西省森林病虫害发生原因分析
        3.3.1 自然因素
        3.3.2 社会因素
        3.3.3 人为因素
        3.3.4 其他因素
第四章 存在问题及综合防治对策
    4.1 防治森林病虫害工作中存在问题
        4.1.1 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
        4.1.2 构成成灾的病虫害种类增加,造成损失严重
        4.1.3 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
        4.1.4 个别病虫反复发生难防治,时有暴发
    4.2 综合防治对策
        4.2.1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提高防治效率
        4.2.2 加强林业可持续措施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1.1 保障生态安全,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5.1.2 保护动植物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5.1.3 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构筑和谐社会
        5.1.4 提高科研水平,提升防控能力
    5.2 建议
        5.2.1 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提高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能力
        5.2.2 积极研究和运用先进科研成果,提高森防设施建设科技含量。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不断提高科学防治能力
        5.2.3 生态效益优先,保护生态环境,与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步调一致,重点发展生物防治
        5.2.4 坚持包片到户的责任管理制度,整合社会力量提高森防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10)榆林市森林病虫害发生现状与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全市森林病虫害发生现状
    1.1 林分结构概况
    1.2 主要病虫害发生防治现状
    1.3 发生形势与特点
2 成灾原因浅析
    2.1 客观因素
    2.2 主观因素
        2.2.1 对森林病虫害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2.2.2 灾情监测和预报工作薄弱
        2.2.3 检疫执法力度不大
        2.2.4 依法治理观念淡薄, 防治投入严重短缺
        2.2.5 防治策略欠妥, 防治措施不当
        2.2.6 森防体系建设滞后, 难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3 推进森防工作的总体思路
4 加强森防工作的对策
    4.1 在认识宣传上, 必须把病虫害防治工作提高到保障林业健康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顺利进行的战略高度来认识
    4.2 在指导思想上, 要把森防工作的重心放在预防方面, 增强预防措施的力度
    4.3 在防治策略上, 必须由“治标”向“标本兼治, 以治本为主”转变
    4.4 在目标责任上, 必须明确病虫害防治工作是各级政府和森林经营者的重要职责, 森防部门要当好政府的参谋和助手
    4.5 在组织管理上, 要从一般防治向工程治理转变
    4.6 在防治手段上, 必须从森防部门孤军作战向强化政府行为和依法防治转变
    4.7 在防治措施上, 要从单一化学防治向以生物防治为主转变
    4.8 在防治的有效性上, 必须从传统粗放防治向科学化防治转变
    4.9 在防治投入上, 必须从单靠国家向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投入机制转变, 不断加大对灾害防治的投入

四、榆林市森林病虫害发生现状与防治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榆林市森林资源提质增效现状及对策[J]. 许凌霞,李正忠. 现代农业科技, 2021(21)
  • [2]毛乌素榆林沙区灌木防护林健康评价[D]. 寇志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榆林市绿色发展研究[D]. 高田.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4]中国东北地区杨树腐烂病时空流行特点与风险分析[D]. 阎合.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5]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D]. 闫蓬勃.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6]“绿色奇迹”—榆林治沙问题研究(1949-2015)[D]. 冯宝林.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7]加强榆林市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措施[J]. 李维梅. 乡村科技, 2016(21)
  • [8]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 汪朝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2(10)
  • [9]陕西省森林病虫害发生现状及防控对策研究[D]. 郭丽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03)
  • [10]榆林市森林病虫害发生现状与防治对策[J]. 尤屹. 陕西林业科技, 2000(04)

标签:;  ;  ;  ;  ;  

榆林市森林病虫害现状及防治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