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起搏器植入后血栓栓塞性紫癜一例

心脏起搏器植入后血栓栓塞性紫癜一例

一、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栓塞性紫癜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卢江婷[1](2020)在《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与评价》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新发心房颤动患者中建立一种简约的列线图作为预测模型并验证其功效。方法:选取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所有行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手术的患者。对最终纳入276例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获得临床、实验室和放射学数据。依据起搏器植入术后是否新发房颤,分为双腔起搏器术后新发房颤组(51例)和未发生房颤组(225例)。研究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回归模型(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确定最优预测因子。通过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绘制列线图,建立预测模型。通过一致性C指数、校准图和决策曲线分析对预测模型的准确度、一致性和临床实用性进行了评估。并使用自助法进行内部验证。结果:LASSO回归分析发现5个变量包括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心房起搏-心室起搏(atrial pacing-ventricular pacing,AP-VP)比例≥50%、心房感知-心室感知(atrial sense-ventricular sense,AS-VS)比例≥50%、左房内径(left atrium diameter,LAD)增大、年龄增加是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重要危险因素。结合变量的临床意义、LASSO回归结果综合分析,最将Lasso中得到的4个变量:外周动脉疾病、年龄、心房-心室起搏比例≥50%、左房内径作为初始自变量纳入逻辑(Logistic)回归模型中并建立列线图。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中发现外周动脉疾病(OR=1.812,95%CI 0.917-3.585,p<0.001)、心房-心室起搏比例≥50%(OR=3.006,95%CI 1.242-7.279,p<0.015)、年龄增加(OR=1.037,95%CI 1.004-1.072,p=0.029)是导致房颤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本研究在逻辑回归基础上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准确度、一致性和临床应用价值。列线图的一致性C指数为0.726(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0.717–0.735),内部验证C指数0.727(95%CI:0.651-0.800)。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的预测与实际观测结果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决策曲线分析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列线图具有临床运用价值。结论:共有51例(18.7%)的双腔起搏器植入患者在23.44±7.31个月的平均随访中,检测到新发心房颤动;通过临床资料提取的包含外周动脉疾病、心房-心室起搏比例≥50%、年龄、左房内径增大4个特征建立的列线图是一个具有临床价值的个体化的预测模型,这可能有助于医生更早地识别起搏器植入术后新发房颤的高危人群。

熊兴江[2](2019)在《基于现代病理生理及CCU急危重症病例的炙甘草汤方证溯源及其复律、转窦、止血、升血小板、补虚临床运用》文中研究指明炙甘草汤是张仲景治疗"脉结代,心动悸""虚劳""肺痿"的经典名方。一般认为,炙甘草汤"三分补阳,七分补阴",主治虚劳内伤。但炙甘草汤方证为何冠之以"伤寒"?研究发现,《温病条辨》以炙甘草汤为基础的复脉辈"徒有其名而无其实"。由于历史条件限制,古今炙甘草汤医案均存在诊断不明确,疗效不具体,预后不清晰等问题,严重影响经典传承。笔者研究发现,炙甘草汤方证包括:①在现代医学的疾病方面,用于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以及病毒性心肌炎并发的频发早搏;用于重症感染、高烧过程中或者之后,出现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室上速、房颤)合并长间歇或者传导阻滞;用于肿瘤放化疗后、肿瘤恶液质状态、血液病、终末期心衰、大手术后、急性失血、重症感染炎症控制后,以及其他重大疾病导致的营养不良、耗竭等虚弱状态,可以同时合并恶性心律失常、肿瘤高凝状态等;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病、肺间质纤维化、肺癌、肺癌切除术后等基础肺部疾病导致的咳、痰、喘;用于急性出血、失血,以及急性失血后容量不足导致的心率增快、血压下降;②在症状方面,心慌、心悸;胸闷,汗出,倦怠,乏力,气短;晕厥、猝死;咳嗽,咳痰,痰液量多,清稀;形体消瘦貌,皮肤干枯憔悴;容易便秘,大便干结如栗,数日一行;便血、子宫出血等血证;喜甜食;舌红无苔,脉结代,脉细数,双手脉均弱。笔者常年在心血管病重症监护病房工作,运用炙甘草汤治疗急危重症屡试屡效。研究发现,炙甘草汤治疗持续性房颤,可达到中药复律、转窦而不出现血栓事件;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便常规潜血试验阳性,可达到短期内迅速止血、潜血试验转阴作用;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数量为1×109个/L),可促进血小板新生;治疗不明原因的重度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症,可促进三系细胞上升作用;治疗肺癌、肺癌切除术后咳喘胸闷等虚弱状态,可滋补、强壮作用;肺癌、肺癌切除术后、血液病、急性失血等导致的慢性虚弱、消耗状态均属于"虚劳"范畴;炙甘草汤不仅是补虚良药,还是"古人的白介素",能升血小板;其既能抗凝以预防血栓事件,又能止血以治疗消化道出血,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是为"东方的低分子肝素""东方的质子泵抑制剂";大剂量的生地黄是该方起效关键,笔者多从90 g起。经典名方炙甘草汤在治疗心律失常、消化道出血以及血液病方面疗效显着,有望丰富现代医学诊疗指南,但其临床证据、相关基因及靶向网络研究亟待深化。综上,基于现代病理生理及CCU重症病例可能是还原、诠释炙甘草汤方证的捷径。

黄从新,张澍,马长生,杨延宗,黄德嘉,曹克将,江洪,杨新春,吴书林,商丽华,华伟,张奎俊,李莉,丁燕生,马坚,王祖禄,刘少稳,刘旭,董建增,姚焰,陈柯萍,陈明龙,吴立群,廖德宁,黄鹤,李述峰,吴钢,蒋晨阳,王方正,陈新,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组[3](2012)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2》文中研究指明前言自2010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hinaSociety of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CSPE)制订并发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0》以来,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Canadian Cardiovascular Society,CCS),美国心律学会(HeartRhythm Society,HRS)与欧洲心律学会(European HeartRhythm Society,EHRS)、欧洲心血管学会(European Cardio-vascular Society,ECAS)联合等又陆续发表了新的相关指南或建议,均提供了大量新的学术信息与专家共识;与此同时,国内学者在该领域亦有新的研究成果与临床经验问世。为此,CSPE为及时吸收国内外最新学术成果以丰富2010年版建议,故对2010年建议予以修订。

陈新,张澍,胡大一,马长生,黄从新,王方正,杨延宗,张奎俊,李莉,杨新春,曹克将,马坚,江洪,吴书林,华伟,代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房性快速心律失常专家工作组[4](2001)在《心房颤动:目前认识和治疗建议》文中研究说明心房颤动 (房颤 )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尽管房颤本身并不直接危及生命 ,房颤时快速的心室率可引起血流动力学恶化 ,产生明显症状 ,尤其使患者有发生脑血管栓塞的危险。大多数房颤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尤其二尖瓣病变的患者。发生在无可察觉的心血管病和其它病因的孤立性房颤也不少见 ,约占 30 %。除了病因治疗外 ,房颤的处理有 3个策略 ,包括 (1)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 ;(2 )控制心室率 ;和 (3)预防栓塞性事件 ,尤其脑卒中。有些患者需要 1个以上的治疗策略。尽管有一些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的资料有助于临床医师作出治疗决策 ,但只有抗凝治疗能裨益患者有较多的证据。但是 ,由于种族差异 ,在白种人群中进行的随机临床试验所获得的资料是否适合中国人尚难定论。本文就房颤的目前认识和治疗方法提出建议 ,供广大临床医师参考 ,包括 (1)控制心室率的病例选择及具体方法 ;(2 )药物和非药物方法转复窦性心律 ;(3)抗心律失常药维持窦性心律 ;(4)经胸和心内直流电转复心律 ;(5 )心脏起搏预防房颤复发 ;(6 ) Cox迷宫手术预防房颤复发 ;和 (7)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颤

刘华芬,王晓红,向晋涛,叶丽娟[5](2007)在《与起搏器有关的并发症案例报道10年回顾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回顾分析文献报道的与起搏器有关的并发症案例,总结其种类和特性。方法对《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1997~2006年间发表的与起搏器并发症有关的案例进行手工检索,并逐篇阅读。按作者以及患者的性别、年龄、起搏方式、适应证、并发症、病因、处理、转归,逐篇登记,之后对其归类分析。结果共收集45篇并发症案例,53例并发症,其中男27例、女26例,年龄65.8±12.5岁。①囊袋并发症10例,其中囊袋感染化脓4例,败血症2例,皮囊组织增生、钙化、皮肤缺损、创面出血各1例。②感染性心内膜炎2例。③起搏与感知障碍12例,其中电极断裂4例,电极移位1例,普罗帕酮过量、高血钾及青霉素过敏致心室起搏阈值升高各1例。食管癌放射治疗致心房起搏阈值升高1例,起搏阈值急剧升高、脉冲发生器故障各1例。④电极导线嵌顿2例。⑤膈肌痉挛及胸部肌肉抽搐共4例。⑥血液、循环系统的并发症7例,其中左心衰竭2例,血胸、慢性血气胸各1例,栓塞性紫癜、右心系统大量气栓、急性肺栓塞各1例。心电并发症8例,其中室性心律失常3例,心室起搏伴心室搏动4例,噪音反转1例。动力性肠梗阻4例,精神症状4例。结论文献报道的并发症案例较典型,弄清这些案例可能有助临床医师提高对起搏并发症的认识。

Committee of Expo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Pharmacists Association;[6](2019)在《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指出引言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血管事件的最终结果和各种心脏异常的累积效应,最终导致心脏泵功能下降。心血管患者一旦出现心衰的临床表现,提示预后差。心衰越重,死亡风险越高。因此,在面对心衰这种严重的可以致死的疾病时,需要临床医生正确地诊断、准确地评估病情、深刻理

于芙民[7](2019)在《感染心内膜炎临床特征变化趋势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ous endocarditis,IE)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疾病,近几年,国内外各心脏中心通过对临床上IE的回顾性研究,依据IE流行病学的改变、在预防、诊断及治疗等方面不断更新指南。本研究旨在通过回顾对比分析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医院IE患者临床特征,以期获得本地区IE病原菌等变化情况,为提高IE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HIS电子病历系统检索及病案室检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42018年诊断为感染心内膜炎的n=634例患者数据,采用改良的DUKE标准作为确定诊断依据。分析手术比率、住院费用、临床转归等参数的逐年变化规律,探讨发病原因、合并症、致病菌谱等参数的变化趋势。计数资料利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利用T检验计算,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基础特点:63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中,男性418例(65.9%),女性216例(34.1%),男女比例1.9:1。平均年龄(47.7±16.2)岁,高发年龄段为50-60岁。2.基础病因:有先心病基础的患者共173例(27.3%),有心脏手术史的患者共74例(11.7%)。先心病占比逐年下降,有心脏手术史的患者有增加趋势。3.感染部位:感染单个部位的患者总计513例(80.9%),主要是二尖瓣,其次是主动脉瓣。联合多处感染共121例(19.1%),主要是左心系统下主动脉瓣合并二尖瓣赘生物。4.血培养:血培养阳性率较往年呈上升趋势。最常见的主要致病菌是链球菌,其次是葡萄球菌、肠球菌。链球菌中主要致病菌为草绿色链球菌,在感染菌群中占比明显下降。致病菌种类逐年增多,分布呈现多样化趋势。5.并发症:心衰、肾衰及栓塞事件逐年增多。6.治疗:手术比率逐年上升,抗生素使用中,抗生素总量、高级抗生素、抗生素使用时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平均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均呈增长趋势。治愈率逐年上升,死亡率逐年上升,手术较未手术治愈率显着提高,死亡率也显着降低。结论:本研究发现IE患者量正在逐年增多,常合并多瓣膜感染,且由于致病菌谱多样化的变化趋势使得治疗更加困难,并发症风险更高,因此给临床医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早期诊断并辅以有效、足量的抗生素治疗仍是治疗基础,及时的外科手术也会提高IE治愈率。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8](2018)在《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认为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2018年3月1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药师协会组成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经3次联合会议讨论后最终确定了指南修订的总体原则及新指南拟回答的核心问题。指南工作组针对这些核心问题制定了具体的文献检索和评价策略,综合评价、筛选出相关文献。修订过程主要

周月霞[9](2017)在《1例起搏器术后并发急性大面积肺动脉栓塞患者的急救与护理》文中提出总结了1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起搏器术后并发急性大面积肺动脉栓塞患者的抢救与护理,通过及时观察病情变化、迅速评估病情,给予循环、呼吸支持,规范抗凝治疗,患者3周后好转出院。

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栓塞性紫癜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栓塞性紫癜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及中英文对照
1 前言
2 试验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资料
    2.2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临床参数及随访结果
    3.2 列线图的建立
    3.3 列线图的举例
    3.4 列线图的验证
    3.5 列线图的临床价值
4 讨论
    4.1 双腔起搏器术后新发房颤的发生率
    4.2 双腔起搏器术后新发房颤的预测因素
    4.3 列线图方法
    4.4 局限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相关心房颤动最新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2)基于现代病理生理及CCU急危重症病例的炙甘草汤方证溯源及其复律、转窦、止血、升血小板、补虚临床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炙甘草汤方证溯源
2 基于现代病理生理机制的炙甘草汤方证解读
    2.1“脉结代,心动悸”
    2.2“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2.3“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
3 炙甘草汤方证为何冠之以“伤寒”
4《伤寒论》炙甘草汤(复脉汤)与《温病条辨》“复脉辈”比较
5 炙甘草汤方证特征
6 炙甘草汤在急危重症中的运用
    6.1 炙甘草汤复律,治疗持续性房颤、阿斯综合征案
    6.2 炙甘草汤复律,治疗持续性房颤、COPD、肺癌案
    6.3 炙甘草汤止血、复律,治疗便常规潜血阳性、持续性房颤案
    6.4 炙甘草汤止血,治疗冠心病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案
    6.5 炙甘草汤升血小板,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案
    6.6 炙甘草汤治疗重度贫血、血小板减少症案
    6.7 炙甘草汤治疗肺癌切除术后案
    6.8 炙甘草汤治疗肺癌广泛转移案
7 体会

(6)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心力衰竭的概述
    1.1定义
    1.2分类
    1.3分期和分级
    1.4流行病学
    1.5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
        1.5.1病因
        1.5.1.1原发性心肌损害
        1.5.1.2异常的心脏负荷
        1.5.2诱因
        1.5.3病理生理机制
2心力衰竭的诊断与评估
    2.1症状与体征
    2.2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
        2.2.1常规检查
        2.2.1.1心电图 (Ⅰ类, C级)
        2.2.1.2胸部X线片 (Ⅰ类, C级)
        2.2.1.3生物学标志物
        2.2.1.4实验室检查
        2.2.1.5经胸超声心动图 (Ⅰ类, C级)
        2.2.2心衰的特殊检查用于需要进一步明确病因的患者。
        2.2.2.1心脏磁共振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CMR)
        2.2.2.2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ransesphageal echoc ardiography, TEE)
        2.2.2.3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 (computed tomo gr aphy, CT)
        2.2.2.4冠状动脉造影
        2.2.2.5核素心室造影及核素心肌灌注和 (或) 代谢显像
        2.2.2.6 6 min步行试验
        2.2.2.7心肺运动试验
        2.2.2.8基因检测
        2.2.2.9心肌活检
        2.2.2.10生活质量 (quality of life, QOL) 评估
        2.2.2.11有创性血流动力学检查
    2.3诊断流程
    2.4预后评估
3心力衰竭的预防
    3.1对心衰危险因素的控制与治疗
        3.1.1高血压治疗
        3.1.2血脂异常
        3.1.3糖代谢异
        3.1.4其他危险因素
        3.1.5利钠肽水平升高
    3.2对无症状性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的干预
4慢性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4.1一般治疗
        4.1.1治疗病因和诱因
        4.1.2限钠
        4.1.3限水
        4.1.4营养和饮食
        4.1.5休息和适度运动
        4.1.6监测体重
        4.1.7心理和精神治疗
    4.2利尿剂
        4.2.1适应证
        4.2.2利尿剂的分类
        4.2.3使用方法
        4.2.4禁忌证
        4.2.5不良反应及处理
    4.3 RAAS抑制剂
        4.3.1 ACEI
        4.3.2 ARB
        4.3.3 ARNI
    4.4β受体阻滞剂
        4.4.1适应证
        4.4.2禁忌证
        4.4.3应用方法
        4.4.4不良反应
    4.5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4.5.1适应证
        4.5.2禁忌证
        4.5.3应用方法
        4.5.4不良反应
    4.6伊伐布雷定
        4.6.1适应证
        4.6.2禁忌证
        4.6.3应用方法
        4.6.4不良反应
    4.7洋地黄类药物
        4.7.1适应证
        4.7.2禁忌证
        4.7.3应用方法
        4.7.4不良反应
    4.8中药
        4.8.1辨证分型
        4.8.2分期治疗
        4.8.3中西药相互作用
    4.9改善能量代谢药物
        4.9.1曲美他嗪
        4.9.2辅酶Q10
        4.9.3辅酶Ⅰ (NAD+)
        4.9.4左卡尼汀
        4.9.5注射用磷酸肌酸钠
        4.9.6雷诺嗪
    4.10血管扩张剂
    4.11抗血栓药物
    4.12心衰患者应避免使用或慎用的药物
        4.12.1α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
        4.12.2抗心律失常药物
        4.12.3 CCB
        4.12.4非甾体抗炎药或COX-2抑制剂
        4.12.5糖皮质激素
        4.12.6西洛他唑
        4.12.7口服降糖药
    4.13慢性HFrEF的治疗流程
5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和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的治疗
    5.1利尿剂
    5.2基础疾病及合并症的治疗
    5.3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5.4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
6急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6.1急性心衰的诊断
        6.1.1病史、症状及体征
        6.1.2急性肺水肿
        6.1.3心源性休克
    6.2急性心衰的评估
        6.2.1院前急救阶段
        6.2.2急诊室阶段
    6.3辅助检查
        6.3.1常规检查
        6.3.2超声心动图和肺部超声
        6.3.3动脉血气分析
    6.4监测
        6.4.1无创监测
        6.4.2血流动力学监测
    6.5急性心衰的分型和分级
    6.6治疗原则
        6.6.1一般处理
        6.6.2根据急性心衰临床分型确定治疗方案, 同时治疗心衰病因。
        6.6.3容量管理
    6.7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6.7.1利尿剂 (Ⅰ类, B级)
        6.7.2血管扩张剂 (Ⅱa类, B级)
        6.7.3正性肌力药物 (Ⅱb类, C级)
        6.7.4血管收缩药物
        6.7.5洋地黄类 (Ⅱa类, C级)
        6.7.6抗凝治疗 (Ⅰ类, B级)
        6.7.7改善预后的药物 (Ⅰ类, C级)
    6.8心源性休克的处理
    6.9急性心衰稳定后的后续处理
7终末期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7.1利尿剂
    7.2神经内分泌阻滞剂
    7.3静脉正性肌力药物
    7.4静脉血管扩张剂
    7.5中药治疗
8右心衰竭的药物治疗
    8.1右心衰竭的诊断和评估
        8.1.1诊断标准
        8.1.2鉴别诊断
        8.1.3病情评估
    8.2治疗原则
    8.3药物选择和合理应用
9心力衰竭病因及合并疾病的药物治疗
    9.1心衰合并心律失常
        9.1.1房颤
        9.1.2室性心律失常
        9.1.3缓慢性心律失常
    9.2心脏瓣膜病
        9.2.1二尖瓣病变
        9.2.2主动脉瓣病变
    9.3冠心病
        9.3.1慢性心衰合并冠心病
        9.3.2急性心衰合并冠心病
    9.4高血压
    9.5心肌炎
    9.6特殊类型的心肌病
    9.7先天性心脏病
    9.8高原性心脏病
        9.8.1高原肺水肿
        9.8.2慢性高原性心脏病
    9.9糖尿病
    9.10血脂异常
        9.10.1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合并心衰
        9.10.2其他原因心衰合并血脂代谢异常
    9.11痛风和高尿酸血症
    9.12肥胖
        9.12.1肥胖在心衰患者中的患病率和对预后的影响
        9.12.2肥胖引起心衰的机制
        9.12.3肥胖合并心衰的处理原则
    9.13电解质紊乱
        9.13.1低钾与高钾血症
        9.13.2低钠血症
    9.14缺铁和贫血
    9.15泌尿系统疾病
        9.15.1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
        9.15.2心衰合并前列腺梗阻
        9.15.3心衰合并勃起功能障碍
    9.16肺部疾病
    9.17睡眠障碍和睡眠呼吸暂停
    9.18神经系统疾病和心理疾病
    9.19肿瘤治疗相关性心衰
        9.19.1抗肿瘤治疗前的基线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与预测
        9.19.2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衰的筛查与诊断
        9.19.3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衰的监测与随访
        9.19.4抗肿瘤相关心衰的药物治疗
    9.20恶病质
10心力衰竭患者管理
    10.1心衰管理团队
    10.2优化心衰管理流程
    10.3随访频率和内容
    10.4患者教育
        10.4.1症状和体征的监控
        10.4.2饮食、营养和体重管理
        10.4.3运动
    10.5老年心衰患者的管理
        10.5.1老年心衰诊治特殊性
        10.5.2一般治疗
        10.5.3药物治疗
    10.6妊娠心衰管理
    10.7终末期心衰患者的管理
        10.7.1识别心衰终末期患者
        10.7.2与患者沟通
        10.7.3治疗方法
    附录A心力衰竭常用药物一览表
    附录B药物相互作用一览表

(7)感染心内膜炎临床特征变化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患者临床资料
    2.2 统计方法
    2.3 相关定义
3 结果
    3.1 基础特点
    3.2 临床特点
    3.3 治疗转归
4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感染心内膜炎随时代变迁的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
1 冠心病概述
    1.1 冠心病的定义
    1.2 冠心病的解剖及病理生理学机制
    1.3 冠心病的临床分型
        1.3.1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1.3.1.1隐匿型冠心病
        1.3.1.2稳定型心绞痛
        1.3.1.3缺血性心肌病
        1.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1.3.2. 1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3.2. 2 不稳定型心绞痛
        1.3.2. 3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4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
        1.4.1 国际冠心病流行情况
        1.4.2 我国冠心病流行情况
    1.5 冠心病危险因素及预防
2 冠心病用药分类
    2.1 改善缺血、减轻症状的药物
        2.1.1 β受体阻滞剂
        2.1.2 硝酸酯类药物
        2.1.3 钙通道阻滞剂
        2.1.4 其他治疗药物
        2.1.5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治疗建议
    2.2 预防心肌梗死, 改善预后的药物
        2.2.1 阿司匹林
        2.2.2 氯吡格雷
        2.2.3 替格瑞洛
        2.2.4抗凝药物
        2.2.5 β受体阻滞剂
        2.2.6 他汀类药物
        2.2.7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2.2.8 改善预后的药物治疗建议
    2.3 用于冠心病的相关中成药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3.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概念
    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2.1 诊断
        3.2.2 鉴别诊断
    3.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
        3.3.1 低危患者
        3.3.2 中危患者
        3.3.3 高危患者
    3.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策略
        3.4.1 治疗原则和目标
        3.4.2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
        3.4.2. 1 住院后初始处理
        3.4.2. 2 溶栓治疗
        3.4.2. 3 抗栓治疗
    3.5 调脂治疗
    3.6 其他治疗 (表3-5)
    3.7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
        3.7.1 一般治疗
        3.7.2 抗缺血治疗 (表3-7)
        3.7.3 抗血小板治疗 (图3-8)
        3.7.4 抗凝治疗 (表3-11, 表3-12, 表3-13)
4 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4.1 概述
    4.2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3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病情评估
        4.3.1 临床评估
        4.3.2 负荷试验
        4.3.3 左心室功能
        4.3.4 单电子发射CT成像
        4.3.5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4.3.6 冠状动脉造影
    4.4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原则
        4.4.1 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
        4.4.2 循证药物治疗
        4.4.3 血运重建
    4.5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4.5.1缓解心绞痛/心肌缺血治疗的药物
        4.5.2 预防危险事件治疗的药物
5 微血管性心绞痛
    5.1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定义
    5.2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病因与机制
        5.2.1内皮功能不全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5.2.2 炎性因子
        5.2.3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失调
        5.2.4 雌激素水平紊乱
        5.2.5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
        5.2.6 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因素
    5.3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5.4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5.5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5.5.1 β受体阻滞剂
        5.5.2 硝酸酯类药物
        5.5.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5.5.4他汀类药物
        5.5.5 尼可地尔
        5.5.6 钙通道阻滞剂
        5.5.7 其他药物
        5.5.8 中成药
    5.6微血管性心绞痛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6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定义
        6.1.1完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2 心肌梗死后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3心绞痛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2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可能机制
        6.2.1 血浆内啡肽升高
        6.2.2 致痛物质未达到痛阈
        6.2.3 疼痛信号神经的改变对心绞痛的影响
    6.3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
        6.3.1 动态心电图
        6.3.2心电图运动试验
        6.3.3 负荷超声心动图
        6.3.4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6.4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预防及治疗
        6.4.1 预防
        6.4.2 治疗
7 冠心病特殊合并症
    7.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7.1.1 概述
        7.1.2 降压治疗原则
        7.1.3 降压治疗的启动
        7.1.4 血压目标管理
        7.1.5 药物推荐
        7.1.6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7.2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7.2.1 概述
        7.2.2 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
        7.2.2. 1 发病机制
        7.2.2. 2 诊断及评估
        7.2.2. 3 药物治疗
        7.2.3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
        7.2.3. 1 发病机制
        7.2.3. 2 诊断及评估
        7.2.3. 3 药物治疗
    7.3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
        7.3.1 风险评估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前提
        7.3.2 规范抗栓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关键
        7.3.2. 1《2014年欧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 (或) 接受经皮冠脉/瓣膜介入治疗联合共识》相关推荐 (表7-14) 。
        7.3.2. 2《2016年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相关推荐 (表7-15, 图7-2, 图7-3)
        7.3.2. 3《老年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6) 》相关推荐
        7.3.2. 4 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应用
        7.3.2. 5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联合口服抗凝药物出血管理
    7.4 冠心病合并瓣膜性心脏病
        7.4.1 概述
        7.4.2 一般药物治疗
        7.4.2. 1 主动脉瓣反流
        7.4.2. 2 主动脉瓣狭窄
        7.4.2. 3 二尖瓣反流
        7.4.2. 4 二尖瓣狭窄
        7.4.2. 5 三尖瓣反流
        7.4.2. 6 三尖瓣狭窄
        7.4.3 抗凝治疗
        7.4.3. 1 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
        7.4.3. 2 瓣膜置换术后
    7.5 冠心病与脑卒中
        7.5.1 概述
        7.5.2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抗栓治疗原则
        7.5.2. 1 冠心病合并出血性脑卒中
        7.5.2. 1. 1 抗栓药物致颅内出血的机制:颅内出血
        7.5.2. 1. 2 抗栓治疗的出血风险评估:对于ACS患
        7.5.2. 1. 4 冠心病患者缺血相关评估及意义:当颅
        7.5.2. 2 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7.5.3 具体治疗方案
        7.5.3. 1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基石。
        7.5.3. 3 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
        7.5.3. 4 其他
    7.6 冠心病合并肺栓塞
        7.6.1 概述
        7.6.2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急性肺栓塞
        7.6.2. 1 抗凝治疗
        7.6.2. 2 溶栓治疗
        7.6.2. 3 临床常用溶栓药物及用法
        7.6.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急性肺栓塞
    7.7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7.7.1 概述
        7.7.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影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7.7.3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药物治疗
        7.7.3. 1 β2受体激动剂
        7.7.3. 2 β受体阻滞剂
    7.8 冠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
        7.8.1 概述
        7.8.2 抗血小板药物与质子泵抑制剂联用
        7.8.2. 1 抗血小板药物损伤消化道机制
        7.8.2. 2 质子泵抑制剂
        7.8.3 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与预防策略
        7.8.4 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7.8.4. 1 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7.8.4. 3 内镜止血治疗
        7.8.5 止血后治疗药物选择
    7.9 冠心病合并肝功能障碍
        7.9.1 概述
        7.9.2 常用的肝功能评价指标
        7.9.3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
        7.9.4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用药原则
        7.9.6 他汀类药物在合并肝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7.9.7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的预防
        7.9.8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治疗
    7.1 0 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
        7.1 0. 1 概述
        7.1 0. 2 慢性肾脏病的定义和分期
        7.1 0.2.1 定义
        7.1 0.2.2 分期
        7.1 0. 3 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合理药物治疗
        7.1 0.3.1 抗栓药物治疗
        7.1 0.3.1. 1 溶栓治疗:尽管直接PCI是STEMI患
        7.1 0.3.1. 2 抗凝治疗
        7.1 0.3.1. 3 抗血小板治疗
        7.1 0.3.2 他汀类药物
        7.1 0.3.3 抗缺血治疗
    7.1 1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7.1 1. 1 概述
        7.1 1. 4 诊断
        7.1 1. 5 治疗
        7.1 1.5.1 一般治疗
        7.1 1.5.2 抗缺血治疗
        7.1 1.5.3 调脂治疗
        7.1 1.5.4 β受体阻滞剂
        7.1 1.5.5 硝酸酯类药物
        7.1 1.5.6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2 冠心病合并甲状腺疾病
        7.1 2. 1 概述
        7.1 2. 2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7.1 2.2.1
        7.1 2.2.2 诊断
        7.1 2.2.3 治疗
        7.1 2. 3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7.1 2.3.1
        7.1 2.3.2 诊断
        7.1 2.3.3 治疗
        7.1 2.3.4 特殊情况管理推荐
    7.1 3 冠心病合并风湿免疫疾病
        7.1 3. 1 概述
    7.1 4 冠心病合并外科手术
        7.1 4. 1 概述
        7.1 4. 2 药物选择
        7.1 4.2.1 β受体阻滞剂
        7.1 4.2.2 他汀类药物
        7.1 4.2.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4.2.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2.5 抗血小板药物
        7.1 4.2.6 抗凝药物
        7.1 4.2.7 钙通道阻滞剂
        7.1 4.2.8 α2受体激动剂
        7.1 4. 3 注意事项
        7.1 4.3.1 β受体阻滞剂
        7.1 4.3.2 他汀类药物
        7.1 4.3.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7.1 4.3.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3.5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
    7.1 5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7.1 5. 1 概述
        7.1 5.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7.1 5.1.1 冠心病诊断方法见本书相关章节。
        7.1 5.1.2 外周动脉疾病诊断方法 (图7-11)
        7.1 5. 3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治疗
        7.1 5.3.1 降低心血管风险的治疗 (表7-40)
        7.1 5.3.2 缓解症状的治疗 (表7-41)
8 冠心病特殊类型
    8.1 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病变
        8.1.1 概述
        8.1.2 临床诊断
        8.1.2. 1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
        8.1.2. 2 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冠状动脉瘤分类
        8.1.3. 1 阿司匹林
        8.1.3. 2 大剂量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
        8.1.3. 3 冠状动脉瘤的治疗主要采用抗凝及溶栓治疗。
        8.1.3. 4 冠状动脉狭窄的治疗
        8.1.3. 5 其他药物
        8.1.4 预后及随访
    8.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所致冠心病
        8.2.1 概述
        8.2.2 筛查
        8.2.3 诊断
        8.2.4 调脂药物治疗
        8.2.4. 1 调脂治疗原则FH目前尚不能在精准诊
        8.2.4. 3 调脂药物治疗目标
        8.2.4. 4 调脂药物种类及选择 (表8-2)
        8.2.4. 5 联合治疗
    8.3 非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8.3.1 冠状动脉痉挛
        8.3.1. 1 概述
        8.3.1. 2 药物治疗策略
        8.3.2 冠状动脉肌桥
        8.3.2. 1 概述
        8.3.2. 2 药物治疗策略
        8.3.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8.3.3. 1 概述
        8.3.3. 2 药物治疗策略
9 冠心病相关中成药治疗
    9.1 中医分型及用药
        9.1.1 心血瘀阻
        9.1.2 痰浊内阻
        9.1.3 气滞血瘀
        9.1.4 气虚血瘀
        9.1.5 寒凝血瘀
        9.1.6 瘀热互结
        9.1.7 气阴两虚
        9.1.8 心肾阳虚
        9.1.9 心肾阴虚
    9.2 中药的现代医学作用机制
        9.2.1 抗血小板作用
        9.2.3 改善冠状动脉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9.2.4 抗氧化及炎性反应作用
        9.2.5 改善冠心病患者精神焦虑及抑郁状态的作用
        9.2.6 改善缺血性心律失常作用
1 0 冠心病常用药物用药小结
    1 0.2 冠心病二级预防常用药物
    1 0.3 冠心病介入围术期抗凝及溶栓治疗常用药物
    1 0.4 冠心病合并其他疾病的用药

(9)1例起搏器术后并发急性大面积肺动脉栓塞患者的急救与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护理
    2.1 急救护理
        2.1.1 病情观察, 密切监护
        2.1.2 恢复和维持血流动力稳定
        2.1.3 呼吸支持
    2.2 规范抗凝护理
    2.3 一般护理
        2.3.1 心理护理
        2.3.2 体位与活动
    2.4 出院指导
3 体会
    3.1 加强高危人群的评估, 做好预见性护理
    3.2 对护理人员的病情观察能力提出高要求
    3.3 注重细节护理, 体现人文关怀

四、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栓塞性紫癜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与评价[D]. 卢江婷. 浙江大学, 2020(02)
  • [2]基于现代病理生理及CCU急危重症病例的炙甘草汤方证溯源及其复律、转窦、止血、升血小板、补虚临床运用[J]. 熊兴江. 中国中药杂志, 2019(18)
  • [3]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2[J]. 黄从新,张澍,马长生,杨延宗,黄德嘉,曹克将,江洪,杨新春,吴书林,商丽华,华伟,张奎俊,李莉,丁燕生,马坚,王祖禄,刘少稳,刘旭,董建增,姚焰,陈柯萍,陈明龙,吴立群,廖德宁,黄鹤,李述峰,吴钢,蒋晨阳,王方正,陈新,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组.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2(04)
  • [4]心房颤动:目前认识和治疗建议[J]. 陈新,张澍,胡大一,马长生,黄从新,王方正,杨延宗,张奎俊,李莉,杨新春,曹克将,马坚,江洪,吴书林,华伟,代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房性快速心律失常专家工作组.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1(02)
  • [5]与起搏器有关的并发症案例报道10年回顾分析[J]. 刘华芬,王晓红,向晋涛,叶丽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7(04)
  • [6]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Committee of Expo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Pharmacists Associ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07)
  • [7]感染心内膜炎临床特征变化趋势分析[D]. 于芙民.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2)
  • [8]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06)
  • [9]1例起搏器术后并发急性大面积肺动脉栓塞患者的急救与护理[J]. 周月霞.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7(24)

标签:;  ;  ;  ;  ;  

心脏起搏器植入后血栓栓塞性紫癜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