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革服装的质量和鉴别

皮革服装的质量和鉴别

一、皮革服饰质量与鉴别(论文文献综述)

米小强[1](2021)在《黄金之丘墓出土物与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文中提出黄金之丘是位于今阿富汗国北部的一处游牧人的墓地。关于黄金之丘墓墓主,有大月氏(贵霜)、印度—帕提亚等说。结合钱币、靴扣、长剑和凸耳形鞘等出土物以及大月氏逐步吞并巴克特里亚地区的史实来判断,墓主当属大月氏无疑。黄金之丘墓葬的年代大致可定在公元一世纪上半叶的后半段。贵霜王朝的建立者素有大月氏和大夏之争。主大夏建立者主依《汉书·西域传》。然此传所涉大夏之文非专记大夏。五翖侯文传自汉宣帝、元帝时期,悬泉汉简明示,汉元帝时期翖侯确属大月氏。汉皆呼贵霜为月氏;月氏可为月支,贵霜人入华后以国月支为氏,为支姓等,皆说明贵霜王朝由大月氏人所建。黄金之丘墓出土了两种靴扣,出土于三号墓者多见于大月氏墓葬,见于四号墓者多见于贵霜王服饰。靴扣亦可见于帕提亚和萨珊服饰中。萨珊靴扣继承了帕提亚时期哈特拉靴扣之形,也继承了贵霜王佩服靴扣之寓意。靴扣自大月氏时代一直延续至贵霜晚期,可佐证贵霜源于大月氏的观点。黄金之丘四号墓出土的凸耳形鞘是多文化交融的典型代表。凸耳形鞘因随帕提亚而广布至西亚,大月氏的凸耳形鞘亦可能来自帕提亚。至贵霜丘就却时期,因与帕提亚关系不睦,凸耳形鞘被贵霜所弃。黄金之丘四号墓墓主右侧的凸耳形鞘虽凸两耳,但实为四耳。此鞘可盛三柄刃具,这种多刃具的鞘早已有之。我国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可盛双刃的凸耳形鞘很有可能来自于大月氏。凸耳形鞘刃具的纹饰为多文化交融的结果,逐尾翼兽主题来自于汉地,动物斗争图属游牧艺术风格,卍符和四瓣形饰则来于印度。黄金之丘四号墓有一折叠凳,这种坐具在诺颜乌拉匈奴墓出土的月氏壁毯以及丘就却仿罗马钱币上亦有之,其当来自于罗马。折叠凳传入中国后,被呼为胡床。关于胡床传入中国的时间,考虑到贵霜亦被汉呼为胡,在汉灵帝之前,贵霜王朝曾多次遣使朝贡,加之公元1世纪上半叶大月氏—贵霜已有折叠凳,因此,中国的胡床可能由贵霜传入。

张萌[2](2020)在《老化皮革文物中胶原蛋白提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皮革制品是人类发展史上重要的生产生活工具,我国古代很早就对动物皮革进行了开发利用,皮革文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我国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皮革主要由蛋白质、脂肪和水构成,易受到微生物、氧气、酸碱性土壤等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而降解,皮革文物难以完整保存,为文物的保护研究带来了极大不便。胶原蛋白作为皮料的主要成分,如何有效提取皮革文物中的胶原蛋白并加以检测分析,则成为皮革文物材质鉴定和老化机理研究的关键。本文以皮革中的胶原蛋白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包括:模拟古代皮革文物状态制备不同老化程度的皮革样品,皮革文物胶原蛋白提取方法的建立和皮革文物胶原蛋白的检测分析。皮革文物稀少珍贵,无法大量用于实验研究,通过酸老化、碱老化、氧化三种常见的人工老化方式,模拟皮革文物劣化状态,制备充足的不同老化程度样品,用于随后的提取和检测分析实验,尽可能提高实验的适用性。建立起适用于不同劣化程度的皮革样品中胶原蛋白的提取方法,是本文的核心内容。通过文献整理常用的胶原提取方法,借鉴不同领域对生皮、和皮革废料中胶原蛋白的提取方法,对比分析后确立了氢氧化钠碱法提取的方法。采用模拟制备的皮革文物老化样品,通过单因素分析和正交试验不断优化实验流程,得出氢氧化钠碱法提取最佳工艺条件为氢氧化钠浓度0.05mol/L,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12h。用最佳工艺条件提取不同老化程度的皮革文物模拟样中胶原蛋白,并采用Bradford检测法和SDS-PAGE电泳法检测分析胶原蛋白,得到了蛋白浓度高,相对分子质量大的胶原蛋白,实现了对各种保存状态皮革文物中胶原蛋白的有效提取。综上所述,本文对皮革文物进行了老化模拟研究,建立了针对不同劣化程度的皮革文物模拟样中胶原蛋白的有效提取方法。

陈慧丽[3](2020)在《近代上海服装行业相关同业公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同业公会是中国近代特别是民国时期普遍成立的新式工商业组织,在市场中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近代上海与服装相关的主要行业有西装业、时装业、衬衫业等,并且各自都有自己的同业公会,本文统称为“近代上海服装行业相关同业公会”。主要以近代上海的现代化发展轨迹为线索,以地方志及档案馆档案文献等为研究材料进行考察和分析,旨在弥补近代服装行业相关同业公会研究的空白。首先,内容上围绕近代上海服装行业相关同业公会的形成,揭示出近代上海服装行业相关同业公会从旧式行会演变为现代行业组织的过程及其形成因素,了解到近代上海服装行业同业公会的缘起和发展,与近代上海新型服装工业的兴起密切相关。其次,从组织沿革、会员情况、组织构成三个方面,了解到近代上海服装行业相关同业公会的内部管理状况及对外联络状况。最后,从对内、对外两个视角,对近代上海服装行业相关同业公会的业务活动展开研究。在对内方面,主要包括监督产品质量、核定产品价格、处理劳资争议与员工教育培训;在对外方面,主要包括开拓市场、提倡国货与社会服务功能。本文关于对外方面的业务活动的研究,主要基于品牌形象的开拓和挽救国家民族的利权而展开,对内部分主要结合经济学中的科学管理来展开,分析了近代上海服装行业相关同业公会在行业自律、整合与管理过程中,在维护行业同业利益,促进各行业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运转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随着政府的职能与机构改革,各行业开始建立行业协会,即再次形成了行业进行自我管理的组织。现阶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国际交往更为密切,政府和企业对协会的依赖程度增高,协会的作用也更加突出。在结合国情建立规范的行业组织的过程中,近代上海服装行业相关同业公会的组成、沿革与主要业务活动在现实中也是重要的参考借鉴,对当今市场秩序的维护、运行、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及现代职业教育的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

李梦婷[4](2020)在《河北非遗大营皮草服装的创新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皮草是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大营镇的特色产业之一。枣强县大营皮草产业历史悠久,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比干制裘,到秦皇封都,至今已经相传了几千多年,享有“世界皮草看中国,中国皮草数大营”的盛誉。皮草业作为大营的特色传统产业,具有庞大的生产群体和突出的生产能力,已成为国内外品种最齐全、样式最丰富、潜力最充足的裘皮加工、服装生产、集散基地。为积极推动此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播,需要加强对大营裘皮传统制作、皮草服装创新和发展作深入地探索与研究。传承与发扬河北非遗大营裘皮传统制作,就必须立足于皮草服装的现代设计和在时尚中的创新应用,充分吸收、利用国内外现有关于皮草服饰设计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通过对皮草服装设计理念、工艺制作和形式法则等方面的创新探索,设计出符合时代潮流和审美的皮草服饰产品。本论文首先通过对河北大营皮草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背景、发展历程等方面分析的基础上,采取市场问卷调研、企业走访和理论梳理等调研方法,对当下大营皮草服装市场状况及消费需求进行了分析,对所存在问题进行了梳理;并探寻了我国现代皮草服装设计的新理念、特征及方向。其次,分析了当下国内外皮草服装设计的典型案例及流行趋势,研究了大营皮草服装创新的应用原则与视角。再次,从设计形式、制作工艺、材料设计和细节设计等四个方面,对大营皮草服装设计进行了创新探索。最后,对课题所提出的河北非遗大营皮草服装进行毕业作品创新设计,并进行了具体实践创作。本文将提供服装设计效果图、款式图和结构图的绘制手稿,并以实物形式作为最终成品展示。

韩军[5](2019)在《皮革服装》文中研究说明皮革服装是以天然皮革为主要部位面料,并辅以人工革、纺织品及纽扣等配件加工而成的衣服,俗称皮衣。如夹克衫、猎装、西服、马甲、风衣、裙子、裤子等。目前,我国制作的真皮皮衣多以山羊皮革和绵羊皮革为主,也有一定量的牛皮革、猪皮革服装。由于动物皮革的天然属性,皮革服装具有透气性好、美观、不容易脏等特点,是秋冬常见的服装之一。

李晓龙,张莉,罗媛媛,罗娟,胡阳[6](2019)在《根据撕裂口纤维束特征鉴别猪、牛、山羊革》文中研究说明将猪、牛、山羊革沿剪口撕裂,裂口产生许多胶原蛋白纤维束,在显微镜下放大测量纤维束的长度、粗细程度以及观察胶原纤维分散程度等显微特征,通过纤维束长度、粗细程度、分散程度等数据,与标准皮革样品图库数据进行比对,完成猪、牛、山羊革材质鉴别。结果表面,纤维束长4~10 mm,粗20~40μm,分散程度很小,稍扁,很直的是猪皮;纤维束长3~10 mm,粗70~140μm,分散程度较小,较圆的是牛皮;纤维束长6 mm以内,粗30~70μm,分散程度较大,稍扁,略卷曲的是山羊皮。

华桦[7](2019)在《我国资本配置效率行业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本作为扩大再生产的动力和重要来源之一,是经济发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而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仅体现在资本量的积累上,同时资本配置效率的提升也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并且更加深远。中国经济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虽然已经累积了可观的资本存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总量稀缺的问题,但资本配置不均衡、低效率的问题却始终存在。特别是在2008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持续放缓,依靠要素数量驱动的增长方式不再可持续,优化要素配置显得更加重要。在2015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的改革方针,揭示出我国行业发展结构不平衡、资本配置不均衡的深刻问题。所以,对中国的整体资本配置效率进行测度和评价,比较资本配置效率的行业差异,探寻导致这种差异的因素,并分析这些因素的影响机制无疑对提升我国资本配置效率、完善健全金融体系功能及促进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借鉴Jeffrey Wurgler(2000)所提出资本配置效率测度模型,利用中国各工业行业的相关指标数据,通过面板数据计量方法对2001-2016年中国资本配置效率的整体水平进行测度和评价,同时深入比较分析各行业资本配置效率,衡量影响行业资本配置效率诸多因素的影响力度,探究其作用机制。最终为行业投资策略以及政府政策抉择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在明确界定资本配置效率概念的基础上,阐明了中国资本配置效率问题的重要研究意义,陈述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重点研究方法,比较了不同资本配置效率测度方法各自的优缺点,并对资本配置效率问题的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了综述。2.以Wurgler(2000)的测算模型为基础,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2001-2016的整体资本配置效率水平进行了考察,测度结果表明虽然我国整体资本配置效率已经达到了平均水平,但距离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同时,通过在基本测算模型中引入时间变量,得到了资本配置效率的动态变化情况,以从中透视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资本配置效率变化的基本特征,为如何优化我国资本配置提供了一些直观的数据依据。此外,将个体固定效应考虑入测度模型中后,测算出了我国35个工业行业各自的自发投资水平,并发现每个行业受到的非市场化支持力度具有明显不同。非市场化行为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扶持力度明显强于纺织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等行业。3.在Wurgler(2000)的基本模型中引入行业变量,对我国35个工业行业的资本配置效率水平进行了测度,结果发现虽然绝大部分行业的资本配置效率系数为正,但不同行业间的资本配置效率水平却存在显着差距。纺织业的资本配置效率高达1.265,而石油能源相关行业资本配置效率仅为-0.009。在此基础上,本文选择行业的技术特质、市场结构和对外开放程度等三个方面的相关指标作为影响因素,检验其与行业资本配置效率的关系。与以往研究直接检验双方之间的线性关系不同,本文通过构建门限回归模型考察了双方之间可能存在的非线性关系。实证结果显示,行业的技术特质、市场结构和对外开放程度对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均具有显着的门限特征。其中,技术特质、对外开放程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将显着提升资本配置效率,而且行业必须保持合理的市场结构才能实现资本配置的优化。

谢玮[8](2019)在《西北地区早期工业化与民生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围绕西北地区民生设计现状与产业背景,即社会时局、舆情民俗、制作特征等近现代中国设计发展成因中最关键的基础条件,通过对晚清至民国时期西北地区民生设计的现象研究,还原民生设计销售方式、产业形态和设计创意,揭示晚清至民国时期西北地区民生设计的演变规律、文化价值及社会价值。探究该地区民生状态、产业条件对近现代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影响和孵化、促进、提升的具体作用,从设计学的角度,分析这一时期西北地区民生设计发展中对消费主体选择的变迁,并切实关注消费主体的成本考量、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可见,西北早期工业化的萌芽与发展、功能与作用,既反映了外来文化的碰撞与博弈,交流与融会,也折射出近代西北民生设计的演进与变化。现代化(工业化+文明化)社会是以工业化(以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为主要内容)为生产方式,以文明化(以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为主要内容)为生活方式。围绕着这种新型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渐成型的民生产品消费群体,是民生设计发展的关键所在。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产销业态的社会价值是逐渐接受文明生活方式与先进生产方式,正是与传统设计产销业态在本质上的差异,才造成新旧两种产业在西北早期工业化进程中围绕着设计意识、生产方式、销售途径,形成冲突、突破、拓展,继而逐步实现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西北地区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生活与生产业态营造的社会氛围和文化语境,其有别于传统手工业发展的环境,本文正是在此条件下考量西北地区民生设计发展的产业链。从设计行为的文化成因着眼,按时间节点全文分五部分,即洋务运动之前西北地区的早期工业化与设计的萌芽;晚清洋务运动与早期民生设计;“清末新政”中的西北经略;民国(抗战之前)西北地区工业化与民生设计;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工业化与民生设计。阐释与这些设计行为有关事物的血脉基因,得出西北地区民生生活与设计成长过程,是随着西式现代化工商业的不断引入、扩展,西北社会长期封建制度下的传统生产劳作方式和与之相匹配的生活消费方式均随之发生渐变的必然结果。

李明奎[9](2019)在《中国环境史史料学论纲》文中指出与中国环境史研究取得的成绩相比,相关环境史史料的整理和研究则略显滞后。简言之,目前中国环境史料的研究多集中于先秦、唐宋和明清几个时段的正史、方志、档案等文献史料的讨论,而于丰富的口述、实物和图像中的环境史料的关注稍显不足;此外,学界对域外文献、田野调查资料、自然科学观测数据等特殊环境史料的利用亦不多见;至于环境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与环境史研究取得的成果相比,则更显滞后。上述环境史料研究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国环境史研究的深入和本土化、国际化发展水平。鉴于此,本文在学界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利用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思考,以促进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构建和相关史料的整理研究。本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则对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学科任务、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史料类型、该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思考,初步认为中国环境史史料学以反映中华民族与自然环境互动的历史文献、口述史料、实物史料和图像史料的价值和利用为研究对象,以阐明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来源和类别、鉴别相关史料的真伪并分析评论史料的思想性、倡导并践行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整理工作、阐述编纂环境史工具书和筹建环境史料数据库的基本设想等为学科任务,以跨学科研究、田野调查、历史文献研究法等为基本研究方法。该史料学与文献学、口述史学、人类学、民族学以及包括考古学、地质学等在内的自然科学等学科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此外,就中国环境史的史料而言,文献、口述、实物和图像是研究中国环境史的四大基本史料。其中,包括正史、方志、实录、档案等在内的文献以文字记录着人与自然互动的历史,而传说、神话、谚语、访谈记录等口述史料则以口头语言的形式讲述着记忆中的人与自然,遗物遗址之类的实物史料则以具体实物展现着人与自然相处的过往,至于包括壁画、岩画、绢纸画、漫画、照片等在类的图像史料则以图像透露着人与环境互动的点滴。四类史料虽有不同的形式,然各有其特点和价值,彼此互补,互相印证。从事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整理研究需掌握基本的方法和途径,但平淡忠厚、谨小慎微的心态尤其重要。此外,做好跨学科研究、夯实语言文字基础等方面的准备亦有利于环境史史料搜集整理工作的进行。第二部分则属于专题研究,从众多的文献史料中选取正史、方志、档案、实录等常见的史料进行环境信息的分析,同时尽其所知,对口述史料、实物史料和图像史料蕴含的环境信息及其搜集利用进行了初步的讨论。研究认为包括正史、方志、档案、实录在内的文献史料是研究中国环境史的基本史料,其搜集整理和利用既要结合中国古代史、思想史、方志学、档案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亦要依靠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方面的知识技能,全面看待每种文献史料的价值和不足,综合利用,取长补短。而口述、实物和图像三类史料蕴含的环境信息亦极为丰富和珍贵,需要结合考古学、口述史学、图像史学、古文字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相关环境信息的分析和解读,以最大化地发挥相关史料的价值。第三部分则是对第二部分的补充,在丰富的文献史料中,除正史、方志、档案等基本环境史料外,日记、书信、报刊、文史资料、自然科学数据、域外文献等特殊环境史料蕴含的信息亦极为珍贵。其中,日记、书信和文史资料除记录了作者对天地自然和相关人事的观察、经历外,还记录了作者本人对许多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情感认知和心理态度,对于研究具体环境事件和微观环境史、环境认知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域外文献则以他者的视角记录着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观察、认知和评价,尤其是其中对中国山川自然、都城建筑、农田水利、风物特产、疾病医疗、人情风俗、气候变化、灾害事件等方面的记载均透露出不少珍贵的环境信息,值得大力挖掘和利用。田野调查资料则以调查者的亲身经历和见闻为基础,不仅对环境史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许多珍贵的文献、口述、实物和图像史料,还提供了认识史料、解读史料的现场感受(实地观感)和分析视角。而自然科学数据则以严谨的方法、精准的仪器为环境史研究提供许多气候、地质、土壤、水文、动植物等方面精确的数据信息,能更好地展现环境史跨学科研究的特点。总之,为促进环境史史料的研究和中国环境史的深入发展,建立中国环境史史料学实有其必要。中国环境史史料学不仅是一门基础学科,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尤其是图像、口述、实物三类史料中环境信息的提取和分析,自然科学数据的利用,以及环境史料的数字化等问题均涉及多种学科的交叉和合作,非一人或单一学科所能完成。然从长远来看,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整理和利用刻不容缓,其相关的环境史史料学亦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相信,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建立和发展,必将促进中国环境史研究在理论化和本土化方面的深入。

刘硕[10](2019)在《隋唐时期的胡乐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隋唐为主要朝代,以胡乐人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从国家、部落、家族、个体胡乐人入手,以声乐、器乐、理论、作曲、歌舞等体裁为依托,来论述他们在历史中的来源与构成、在音乐中的形态与载体。通过对胡乐人地理、形象、服饰的介绍,考察西域人的普遍特征;通过对弹奏、吹奏、击奏等胡乐器,胡腾舞、胡旋舞、柘枝舞等胡乐舞的梳理,阐述昭武九姓乐人的才艺特点;通过其对唐代音乐的发展意义、对胡俗雅乐的影响、对多元文艺的贡献,展现胡乐人的地位和作用。由于时代的延续性和胡乐的传承性,自北周以来即大量进入中原的各地胡乐人,与本土的宫廷乐伎、市井的平民艺人、邻邦的外国乐人之间都有着频繁的双向交流与往来,与多种艺术形式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论文运用了中国古代音乐史学、古典文献学与图像学的研究方法,来分析胡乐人的入华现象、阐发胡乐繁盛的原因;以图文并茂、数据表格的形式,来支撑胡乐伎数量众多的论据、对胡乐与综合文艺的共通与融合,进行了深度的探讨。

二、皮革服饰质量与鉴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皮革服饰质量与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1)黄金之丘墓出土物与丝绸之路文化交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对象、内容及意义
    三、研究现状评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黄金之丘墓主和年代考论
    第一节 黄金之丘墓主为大月氏再考
    第二节 黄金之丘墓葬年代
第二章 大夏?大月氏?贵霜王朝建立者来源辨析
    第一节 贵霜王朝形成之东来说和西来说之争讼
    第二节 《汉书·西域传》所载五翖侯应属大月氏
    第三节 “凡五翖侯,皆属大月氏”新解
    第四节 大夏、大月氏“共禀汉使”考辨
    第五节 《后汉书·西域传》对五翖侯属大月氏的记载
    第六节 汉呼贵霜国为大月氏之历史原委
第三章 大月氏、贵霜、帕提亚、萨珊靴扣比较研究
    第一节 黄金之丘墓葬出土靴扣
    第二节 大月氏时代的靴扣
    第三节 贵霜王朝时代对大月氏靴扣的继承
    第四节 大月氏—贵霜靴扣的享佩者身份
    第五节 靴扣对于大月氏—贵霜人的意义
    第六节 大月氏—贵霜靴扣源于帕提亚驳议
    第七节 萨珊对于帕提亚时期哈特拉靴扣特点的承袭
    第八节 萨珊靴扣对于贵霜靴扣之意的吸收
    第九节 从靴扣看大月氏和贵霜的关系
第四章 黄金之丘墓凸耳形鞘与多文化交融
    第一节 凸耳形鞘的起源
    第二节 帕提亚凸耳形鞘及其传播
    第三节 大月氏凸耳型剑鞘及来源
    第四节 黄金之丘墓出土凸耳形剑鞘形制
    第五节 凸耳形鞘刃具的纹饰所见多文化元素
第五章 大月氏—贵霜折叠凳的来源及其向中国的传播
    第一节 折叠凳的起源和传播
    第二节 大月氏—贵霜折叠凳及其来源
    第三节 “胡床”传入汉地的时间诸说辨析
    第四节 中国胡床源于大月氏—贵霜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2)老化皮革文物中胶原蛋白提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出土皮革文物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皮革中的胶原蛋白性质
        1.2.3 皮革胶原蛋白的提取方法
        1.2.4 皮革文物的分析检测方法
    1.3 研究内容、创新点与难点
        1.3.1 研究内容正文
        1.3.2 创新点
        1.3.3 难点
第2章 皮革文物模拟老化样品的制备与分析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牛皮老化样品的制备
        2.3.2 模拟老化样品特征记录
    2.4 结果讨论
        2.4.1 牛皮革酸老化
        2.4.2 牛皮革碱老化
        2.4.3 牛皮革氧化
        2.4.4 牛皮革老化样品的分析与选择
    2.5 小结
第3章 皮革文物胶原蛋白的提取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皮革文物模拟老化样品的制备
    3.3 皮革样品胶原蛋白的提取方法选择
        3.3.1 酸法、碱法、高温水煮三种提取工艺
        3.3.2 胶原蛋白相对溶出率
        3.3.3 Bradford检测法测定样品蛋白浓度
        3.3.4 SDS-PAGE电泳
        3.3.5 碱法提取工艺单因素试验
        3.3.6 正交试验优化工艺
    3.4 结果讨论
        3.4.1 酸、碱、高温水煮提取方法的选择
        3.4.2 单因素试验分析
        3.4.3 胶原蛋白碱法提取工艺的优化
    3.5 小结
第4章 皮革文物模拟老化样品胶原蛋白的检测分析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皮革文物老化模拟样胶原蛋白的提取
    4.4 Bradford检测法
        4.4.1 实验原理
        4.4.2 实验步骤
    4.5 SDS-PAGE电泳
        4.5.1 实验原理
        4.5.2 实验步骤
    4.6 结果讨论
        4.6.1 不同老化程度皮革样品中胶原蛋白的提取效果分析
        4.6.2 皮革文物老化模拟样胶原蛋白的分子量分布分析
        4.6.3 皮革文物老化模拟样不同取样量的胶原蛋白提取效果分析
    4.7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成果
    5.2 后续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近代上海服装行业相关同业公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近代上海服装行业相关同业公会的形成
    2.1 上海服装行业同业公会的源起
        2.1.1 “行”与服装相关的会馆公所
        2.1.2 同业公会与服装业同业公会
    2.2 沿革
        2.2.1 初始期
        2.2.2 繁荣期
        2.2.3 变动期
        2.2.4 重建期
    2.3 形成因素
        2.3.1 行业规模
        2.3.2 法律规范
        2.3.3 管理需要
第三章 近代上海服装行业相关同业公会的组织
    3.1 沿革
    3.2 会员
        3.2.1 抗战前
        3.2.2 汪伪时期
        3.2.3 抗战后
    3.3 机构
        3.3.1 领导机构
        3.3.2 办事机构
第四章 近代上海服装行业相关同业公会的业务活动
    4.1 对外
        4.1.1 开拓市场
        4.1.2 提倡国货
        4.1.3 社会服务功能
    4.2 对内
        4.2.1 监督产品质量
        4.2.2 核定产品价格
        4.2.3 处理劳资纠纷
    4.3 启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工商业同业公会法及施行细则
附录 B:近代上海的服装行业相关同业公会概览
附录 C: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河北非遗大营皮草服装的创新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的创新点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1 皮草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研究
        1.4.2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服饰结合的研究
第2章 河北非遗大营皮草概述
    2.1 大营皮草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2.1.1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2.1.2 大营非遗皮草概述
    2.2 大营皮草的产地背景
        2.2.1 大营的自然地理环境
        2.2.2 大营百姓的生产生活方式
    2.3 大营皮草的历史沿革
    2.4 大营皮草产业发展概况
        2.4.1 产业规模比较大
        2.4.2 皮草品种比较多
        2.4.3 皮草价格比较低
        2.4.4 皮草销路范围广
        2.4.5 市场受众群体多
    2.5 大营皮草的产品类别与特征
        2.5.1 大营皮草的产品类别
        2.5.2 大营皮草的特征
    2.6 大营皮草服装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营皮草服装市场调研
    3.1 调查方案制定与实施
    3.2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3.3 大营皮草服装市场存在问题与建议
        3.3.1 大营皮草服装市场存在的问题
        3.3.2 大营皮草服装发展建议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内现代皮草服装设计新理念、特征与方向
    4.1 国内现代皮草服装设计新理念
        4.1.1 消费者的需求与现代设计结合
        4.1.2 可持续发展的服装设计理念
        4.1.3 皮草服装设计的专业化拓展理念
    4.2 国内现代皮草服装设计新特征
        4.2.1 受众多元化特征
        4.2.2 款式个性化特征
        4.2.3 风格时尚化特征
    4.3 国内现代皮草服装设计发展新方向
        4.3.1 趋于人性化
        4.3.2 趋于绿色化
        4.3.3 趋于多元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国内外皮草服装设计典型案例
    5.1 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
        5.1.1 国外典型案例分析
        5.1.2 国内典型案例分析
    5.2 2020/21国内外皮草服装流行案例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大营皮草服装创新应用原则与视角
    6.1 大营皮草服装的创新设计原则
        6.1.1 以人为本原则
        6.1.2 绿色环保原则
        6.1.3 科技时尚原则
        6.1.4 简约设计原则
        6.1.5 持续发展原则
    6.2 大营皮草服装的创新设计视角
        6.2.1 造型元素在皮草时装中的运用
        6.2.2 材料设计与效果体现
        6.2.3 采用高新加工工艺
        6.2.4 设计美学与人本理念相统一
        6.2.5 创新思想与流行趋势相结合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大营皮草服装设计中的创新探索
    7.1 大营皮草服装的设计新形式
        7.1.1 视觉焦点设计新形式
        7.1.2 色彩搭配设计新形式
        7.1.3 块面组织设计新形式
        7.1.4 装饰点缀设计新形式
    7.2 大营皮草服装的制作工艺创新
        7.2.1 大营皮草的“非遗”制作工艺
        7.2.2 大营皮草服装制作工艺
        7.2.3 大营皮草服装制作工艺创新
    7.3 大营皮草服装的材料设计创新
        7.3.1 面料的层级分类
        7.3.2 拼凑与混搭设计
        7.3.3 创新面料色彩设计
        7.3.4 合成材料的适当使用
    7.4 大营皮草服装的细节设计创新
        7.4.1 功能性细节设计
        7.4.2 结构性细节设计
        7.4.3 边角性细节设计
        7.4.4 装饰性细节设计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大营皮草服装的应用设计
    8.1 设计定位
        8.1.1 设计人群定位
        8.1.2 设计风格定位
        8.1.3 产品销售定位
    8.2 设计思路
        8.2.1 设计理念及构思
        8.2.2 服装款式及面料
        8.2.3 产品优势及亮点
    8.3 设计方案
        8.3.1 效果图
        8.3.2 款式图
        8.3.3 面料展示
        8.3.4 装饰细节展示
    8.4 创作实物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6)根据撕裂口纤维束特征鉴别猪、牛、山羊革(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理
    2.2 实验
    2.3 仪器和实物标样
        2.3.1 体视显微镜
        2.3.2 拉力机
        2.3.3 剪刀
        2.3.4 已知种类皮革标样(猪、牛、山羊)
    2.4 实验程序
        2.4.1 调节
        2.4.2 制样
        2.4.3 显微特征采集
    2.5 图库的建立
    2.6 特征比对
3 结论

(7)我国资本配置效率行业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资本的含义
        二、资本配置效率的界定
        三、资本配置效率分类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资本配置效率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资本配置效率的理论研究
        一、早期金融发展理论中的资本配置效率问题
        二、内生金融发展理论中的资本配置效率问题
        三、宏观金融发展理论中的资本配置效率问题
    第二节 资本配置效率测度方法的研究
        一、边际产出均衡法
        二、弹性系数法
    第三节 资本配置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
        一、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二、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三、文献评述
第三章 我国资本配置效率的测度
    第一节 资本配置效率测度方法的选择
        一、资本配置效率测算方法的确定
        二、面板数据模型介绍
    第二节 我国整体资本配置效率的测度
        一、资本配置效率现状
        二、资本配置效率变化趋势
        三、行业自发投资水平现状
    第三节 我国分行业资本配置效率的测度
        一、模型设定
        二、数据来源
        三、行业资本配置效率测度结果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行业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第一节 行业资本配置效率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第二节 实证模型设定
    第三节 行业技术特质对资本配置效率影响的实证检验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二、实证检验结果
        三、实证结果分析
    第四节 行业市场结构对资本配置效率影响的实证检验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二、实证检验结果
        三、实证结果分析
    第五节 行业外开放程度对资本配置效率影响的实证检验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二、实证检验结果
        三、实证结果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第二节 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8)西北地区早期工业化与民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一、课题的来源
        二、选题的依据和研究背景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以及理论意义或实际应用价值
    第二节 该选题方向现状及发展动态的理论梳理
        一、涉及中国早期工业化的研究成果
        二、涉及近代全国范围或西北地区工业布局的研究成果
        三、涉及交通条件变迁与西北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研究成果
        四、涉及西北地区具体地域民生设计及工业化的研究成果
        五、其他相关方志及调研考察
        六、小结
    第三节 工业化概念的运用限度与立论前提的确认
    第四节 几点必要的说明
        一、时间界定、地域范围界定
        二、西北地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条件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六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研究内容
第一章 洋务运动之前西北地区的早期工业化与设计的萌芽
    第一节 洋务运动之前西北地区设计中早期工业化的雏形
        一、洋务运动之前西北地区设计中早期工业化的历史前提
        二、洋务运动之前西北地区设计中早期工业化的本质及初期形态
        三、洋务运动之前西北地区设计中早期工业化的呈现
    第二节 西北地区工业化的萌芽走向——设计形式的不断碰撞
        一、设计中传统手工业与局部工业化继替发展的轨迹
        二、西北地区民生设计对工业化体制的构建
        三、西北地区民生设计的发展嬗变
    第三节 西北地区设计中工业化萌芽的特征
        一、西北地区设计的多元萌生
        二、西北地区民生状态与民生设计分析
        三、设计文化的继替发展与不断碰撞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晚清洋务运动与早期民生设计(1861-1894年)
    第一节 晚清洋务运动与西北地区早期民生设计的多元汇集
        一、晚期时期西北地区社会时局背景
        二、时代的新需求与旧有设计形式的交流转换与局限
        三、洋务运动对西北地区早期民生设计的影响
    第二节 晚清洋务运动促西北民生设计工业化观念的形成
        一、文明生活方式、先进生产方式的嬗变
        二、工业化观念的形成
        三、工业化观念的发展
        四、洋务运动跛足发展留下的遗憾(洋务官商体制与中国早期工业化)
    第三节 西北地区设计变革与工业化的特征
        一、西北地区民生设计变革的(碰撞、选择)交融发展
        二、西北地区民生产业的主体形式特点
        三、西北地区民生状态与民生设计分析
        四、西北地区民生设计变革中的瓶颈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清末新政”中的西北经略(1901-1911年)
    第一节 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进程的综合与突破
        一、“清末新政”时期西北地区社会时局背景
        二、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进程的凸显
        三、地区民生设计产业对传统手工产业的继替与工业化的突破
    第二节 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对工业化程度的适应性
        一、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的演进
        二、工业化在西北地区民生设计变革中的共融
        三、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的必然原因——对地域特征的适应性
        四、各方力量在西北地区工业化中的作用方式
    第三节 “清末新政”中西北民生设计与工业化的特征
        一、民生设计与工业化的融合以及设计体制的定型
        二、“清末新政”中西北地区民生状态与民生设计分析
        三、“清末新政”中西北民生设计面临的挑战
        四、文化自觉的形成:被唤醒的民生设计文化认同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国(抗战之前)西北地区工业化与民生设计(1912-1937年)
    第一节 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进程的延续
        一、抗战之前西北地区社会时局背景
        二、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进程的形式
        三、抗战之前西北地区产销业态与民生设计
    第二节 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对工业化程度的延续
        一、文明生活方式、先进生产方式的融通
        二、工业化在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的延续
        三、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地域特征的显现
    第三节 抗战之前西北民生设计与工业化的特征
        一、社会共识下民生的文明教化
        二、抗战之前西北地区民生状态与民生设计分析
        三、抗战之前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产业化的形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工业化与民生设计(1937-1949年)
    第一节 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进程的繁荣与引领
        一、抗战时期西北地区社会时局背景
        二、抗战时期乡村社会传统手工业的重要作用
        三、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产销业态与民生设计
    第二节 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程度的大发展
        一、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工业化的推进
        二、产业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的工业化演进
        三、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工业化的扩散效应
    第三节 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民生设计与工业化的特征
        一、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各种机制工业演进趋势
        二、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民生状态与民生设计分析
        三、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民生设计特点与工业化的特征
    本章小结
结论
    第一节 西北地区早期工业化是中国现代设计的起源之一
    第二节 西北地区民生设计特点与研究价值
    第三节 西北地区工业化变革发展的关系与民生设计性质、功能的认识
    第四节 西北地区工业化的深层原因
    第五节 西北地区早期工业化对现代设计的启迪思考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中国环境史史料学论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回顾
        (一) 史料与史料学的研究
        (二) 中国环境史史料的研究
    三、基本写作思路和框架
    四、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五、文中相关概念的解释
        (一) 史料与史料学
        (二) 环境史史料与中国环境史史料学
        (三) 口述史料与口述史学
        (四) 实物史料
        (五) 图像史料与图像史学
        (六) 域外文献
上篇
    第一章 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研究对象、主题、方法和学科任务
        第一节 研究对象、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主题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学科任务
    第二章 中国环境史史料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一节 与文献学的关系
        第二节 与自然科学、人类学、民族史、图像史学等学科的关系
    第三章 建立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第一节 建立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可能性和基础
        第二节建立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必要性
    第四章 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来源、类型和特点
        第一节 中国环境史史料来源
        第二节 中国环境史史料的类型和特点
    第五章 中国环境史史料搜集整理概论
        第一节 中国环境史史料搜集整理面临的困难
        第二节 搜集整理中国环境史史料应有的心态
        第三节 搜集整理中国环境史史料的基本方法与途径
        第四节 从事搜集整理中国环境史史料应有之准备
    第六章 经史子集文献中的环境史史料概论
        第一节 经部文献中的环境信息
        第二节 史部文献中的环境信息
        第三节 子部文献中的环境信息
        第四节 集部文献中的环境信息
        第五节 经史子集文献中环境信息的搜集整理与利用
中篇
    第七章 正史中的环境史史料概论
        第一节 正史中的环境史史料及其价值
        第二节 正史中的环境史史料特点及其搜集利用
    第八章 地方志中的环境史史料及其搜集利用
        第一节 地方志中的环境信息及其价值
        第二节 地方志中环境史史料的特点和局限
        第三节 地方志中环境史史料的搜集与解读利用
    第九章 实录与档案中的环境史史料概论
        第一节 实录中的环境史史料价值及其搜集利用
        一、实录中的环境史史料价值
        二、实录中环境信息的搜集利用
        第二节 档案中的环境史史料
        一、档案中的环境信息及其价值
        二、档案中环境史史料的搜集与利用
    第十章 中国口述环境史料概论
        第一节 中国的口述传统和口述史料遗存
        第二节 口述史料中的环境信息与价值
        第三节 中国口述环境史史料的特点
        第四节 中国口述环境史史料的搜集整理途径
        第五节 口述史料中环境信息的提取和征实
    第十一章 实物史料中的环境信息与利用途径概论
        第一节 实物史料中的环境信息与价值
        第二节 实物史料在环境史研究中的利用途径
    第十二章 图像史料中的环境信息与搜集解读概论
        第一节 图像史料中的环境信息及其价值
        第二节 图像史料的搜集与解读
下篇
    第十三章 几种特殊的环境史史料概论
        第一节 书信、报刊与文史资料
        第二节 田野调查资料与自然科学观测试验数据
        第三节 日记
        第四节 域外文献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隋唐时期的胡乐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二、论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框架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隋唐时期乐人的来源与构成研究
    第一节 隋唐时期的乐人研究
        一、南北朝至隋代的乐人
        二、隋唐时期的乐人总览
        三、隋唐时期的中原乐人
    第二节 隋唐时期胡乐人的来源与构成
        一、隋唐时期胡乐人的来源
        二、隋唐时期胡乐人的构成
        三、隋唐时期胡乐人的形象
第二章 隋唐时期胡乐人的乐器与乐舞研究
    第一节 胡乐器研究
        一、弹奏类乐器
        二、吹奏类乐器
        三、击奏类乐器
    第二节 胡乐舞研究
        一、胡腾舞
        二、胡旋舞
        三、柘枝舞
第三章 胡乐人的特征研究
    第一节 胡乐人的地理特征
    第二节 胡乐人的服饰特征
    第三节 胡乐人的外貌特征
第四章 隋唐时期胡乐人的意义、影响、贡献
    第一节 胡乐人对唐代音乐发展的意义
    第二节 胡乐人对唐代胡俗雅乐的影响
    第三节 胡乐人对唐代多元文艺的贡献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图片
致谢

四、皮革服饰质量与鉴别(论文参考文献)

  • [1]黄金之丘墓出土物与丝绸之路文化交流[D]. 米小强. 兰州大学, 2021(09)
  • [2]老化皮革文物中胶原蛋白提取方法研究[D]. 张萌. 山东大学, 2020(02)
  • [3]近代上海服装行业相关同业公会研究[D]. 陈慧丽. 江南大学, 2020(01)
  • [4]河北非遗大营皮草服装的创新应用研究[D]. 李梦婷.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1)
  • [5]皮革服装[J]. 韩军. 消费指南, 2019(09)
  • [6]根据撕裂口纤维束特征鉴别猪、牛、山羊革[J]. 李晓龙,张莉,罗媛媛,罗娟,胡阳. 皮革科学与工程, 2019(04)
  • [7]我国资本配置效率行业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D]. 华桦.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 [8]西北地区早期工业化与民生设计研究[D]. 谢玮. 南京艺术学院, 2019(11)
  • [9]中国环境史史料学论纲[D]. 李明奎. 云南大学, 2019(09)
  • [10]隋唐时期的胡乐人研究[D]. 刘硕. 上海音乐学院, 2019(02)

标签:;  ;  ;  ;  ;  

皮革服装的质量和鉴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