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他们以商海为荣

为什么他们以商海为荣

一、他们何以笑傲商海(论文文献综述)

郑佳颖[1](2021)在《嘉兴府志所见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李贤强,吴宏岐[2](2021)在《《擒获王直》作者考论》文中指出海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历来是一个学术热点,特别是明人郑若曾编纂的《筹海图编》,学者们对此的研究已有相当成就。1《筹海图编》卷九《大捷考》记载了诸多战役,最引人注目的要数佚名的《擒获王直》。《擒获王直》详细地记载了胡宗宪平定王直的过程,由于此文涉及海盗、倭寇、徽商、海贸等诸多题材,因此为海洋史、经济史、军事史、中外关系史等领域的学者广泛征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学界对这篇文献的真正作者是谁,以及它是如何产生的等相关问题的研究还很薄弱。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希望可以推进相关领域的研究。

陈秀茹[3](2020)在《周筼及其诗文研究》文中指出周筼是明末清初着名的遗民作家,是梅里词派的中坚力量之一。其诗、词、文兼擅,今存《采山堂集》10卷。周筼的文学创作活动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及个人经历密切相关,其作品既是他苦难遭遇的真实记录,也是明清易代的时代缩影。因此,对周筼及其诗文创作的研究可以深化人们对清初明遗民作家生存状态、心态变化和文学地位的认识。本文共由七部分构成:绪论介绍选题的缘由及意义,并对周筼研究现状进行回顾与思考。第一章介绍周筼的家世背景、生平经历及着述情况,着重考辨作为明遗民的周筼与其儒商和塾师身份的关系,并对这两种社会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第二章考述周筼的交游状况,在整体观照的基础上,大致以地缘为界,分秀水挚交和外籍贤友两类,同时兼顾其他。第三章从周筼作品中发掘、梳理其诗学主张和诗歌中的辩证观念,且联系明清之际的文学思潮对其学术倾向进行细致探究。第四章将周筼诗歌的题材内容归纳为咏史怀古、酬唱赠答、题画题壁、山水纪行四个方面,选取重要作品进行解析,旨在从多角度、全方位呈现周筼的心态嬗变过程;该章还从诗风、语言、体裁等方面具体探析周筼诗歌的艺术特征。第五章讨论周筼《采山堂遗文》的概况,并将其散文按题材内容分为赠友序跋、人物传记、写景游记、抒情杂记等几个部分,其中“其他”一节中又按思想内容分为道德教化、治学态度两个方面,选取主要篇目进行探析,意在从散文创作方面探究周筼乃至清初明遗民群体的思想变化轨迹和文学价值;本章还从感情色彩、语言风格、结构特征等方面分析了周筼散文的艺术特征。结语部分概论周筼的文学创作成就,评述他在清初遗民界及文学史上的地位。

周益赟[4](2020)在《基于甬商记忆的庄市古镇当代价值及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乡风貌逐渐趋同,尤其是城市建设标准和模式的套用,导致许多乡镇失去了原本“非正规”和“自然式”的地域特色,历史环境与乡土文化渐行渐远。村镇聚落是现实生活与经济活动开展的舞台,由于受所处地理环境和区域人文环境的长期影响,社会群体之间的认同得到维护,因此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基因,且同一地域范围内的村镇聚落往往具有一定的文化共性。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宁波镇海的庄市古镇,借用“地方记忆”和“城市意象”理论,详细阐释了“甬商”记忆的形成、内涵与载体构成。结合庄市古镇的案例,通过文献查找、实地调研获取古镇的甬商记忆要素,据其特征梳理记忆线索,从而得出古镇当代价值,并进一步提出“聚落式博物馆”这一概念,为当前村镇历史聚落的保护以及地方文脉延续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借鉴。核心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解析,包括甬商记忆的形成、内涵与载体构成三个部分。分析了在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文环境的影响下,甬商形成的以民生行业安身立命、以主导行业为依托,以新生行业为导向的商业模式。并根据地方记忆理论归纳了甬商记忆的主要内涵以及场景化、体化、符号化三个方面的记忆载体构成。第二部分是对庄市古镇承载的甬商记忆及其当代价值的分析。首先根据调研情况对记忆碎片进行梳理,并结合庄市甬商的发展轨迹对庄市的甬商记忆沉淀分层,得到三个阶段的记忆主题。在此基础上,从个人、甬商群体、城市等多个角度对庄市古镇的当代价值进行总结。第三部分是针对庄市古镇现有的甬商记忆特征和当代价值而提出的新的保护方法,即聚落式博物馆。并根据聚落式博物馆的内涵特征,围绕身份认同的核心思想,提出相应的建设模式以及聚落式博物馆所必须的展陈路径,为相关的历史聚落的保护提供新思路。

池莉[5](2019)在《大树小虫》文中指出第一章人物表以及人物表情的关键表述1.俞思语俞思语足月出生。分娩之前医院找了熟人,不料还是呛到羊水吸入胎粪,出生时没了呼吸,窒息十分钟,住进重症监护室。都以为她不行了,傍晚她却有了自主呼吸。次日又发烧、呕吐、四肢僵硬、哭声拉直,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从那时起直至今天,俞思语支气管与肺,都相当脆弱,只要伤风感冒,必久咳不愈,有时还会咯血,粉红色带泡沫痰那种,多年查无因,中西医皆难治愈,对空气要求高,易气短,常需深呼吸。

张帆帆[6](2018)在《宋代山水散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宋代山水散文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是中国古代山水散文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本文以宋代山水散文为主要文本对象,试图从文学角度和文化角度对宋代山水散文的发展状况进行整体研究。论文前四章,对宋代山水散文的发展流变、文体类型以及山水散文中的写景文字及文体创新之处予以分析。论文第五、第六章则从文化的角度对宋代山水散文中的议论之辞进行论述,对时代思潮在宋代山水散文中的反映予以阐释和分析。论文第七章则主要对宋代山水散文的传播以及宋代部分山水名篇经典地位的确立进行论述。论文第一章,主要论述宋前各体山水散文尤其是记体山水文以及山水赋的发展流变。第一节,主要论述“记”体文的内涵、性质以及晋唐间记体山水文的发展。最早以“记”体形式写山水的文体,应推六朝时期的地记。单篇山水记是从地记中脱胎而来的,其发展也大致经历了州郡记-区域性山水记-单篇山水记三个阶段。六朝时期的山水记已经具备了游记文学的常见文体要素,其可以被视为中国古代游记文学的开端。六朝时期单篇山水记的作者主要是佛、道教徒,所记对象也主要是佛、道教名山。而到了唐代,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山水则逐渐纳入到单篇山水记的书写范围中来。另外,唐代行记、亭台记中也都有数量可观的山水描写,二者在创作过程中所积累的优秀经验,对宋代同类作品的创作均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二节,主要论述宋前山水赋的发展流变。战国时期的骚体赋以及汉代大赋中的写景模式对宋代山水赋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单篇山水赋的兴起以及其在体例、意境营造等方面所积累的优秀创作经验更是被宋代山水赋吸收和借鉴。第三节,主要论述宋前山水序、铭等各体山水散文的发展。铭、序、书等文体在宋代之前都承担起了模山范水的功能,这些作品所积累的创作经验,对宋代山水散文的创作同样产生了积极影响。另外,宋前部分作家取山水佳趣为诗酒之用的精神也为宋人所借鉴,本节对这些问题都进行了探讨。论文第二章,主要论述宋代记体山水文的文体类型和内容书写。第一节主要论述记体山水文中的名山大川书写以及专门性山水志书的形成。第二节主要论述宋人对新发现、新开拓的山水景观的书写。宋人在写新发现、新开拓的山水景观时,往往会对“山水待人而显”这一主题进行特别强调,借此表达自己需要知音赏识的强烈愿望。另外,“山水待人而显”这一命题,也暗含着宋人在思考山水自然与人的关系时,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体认。这种体认,无疑与宋代“人本主义”思想的发展有关。也正由于“人本主义”思想的发展,宋人在论述山水自然与文学作品的关系时,会特别强调文学作品对山水自然的显扬之功。时人对山水自然与文学作品之间关系的思考,逐渐从“江山之助”向“人助江山”转变。此外,宋代行记、亭台记中也均有数量可观的山水描写,本章第三节和第五节对这两种文体的文本形态、书写内容等也进行了较细致地梳理。关于山水游记的概念以及游记文体要素的厘定,学界意见不甚统一。本章第四节在广泛吸收前人相关论述的基础上,对山水游记的概念以及其主要文体要素进行了重新探讨。论文第三章,对宋代记体山水文中多样化的写景技巧以及其背后蕴含的学理进行分析。对古文运动所导致的宋代记体山水文的文体创新之处如“以赋为记”“以论为记”等也予以分析。论文第四章,对赋、序、铭等其它各类文体中的山水描写进行论述。宋代骚体赋、山水大赋以及短篇山水赋中均有数量可观的山水描写。由于赋体内部文体形式的不同,辞赋中的山水描写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大致而言,骚体赋中的山水描写,多数是为文中所表达的某一特定的主题服务的。仿汉大赋中的山水描写,多以“征实”为准绳,但受矜夸一地风物的思想的影响,大赋作者在创作时并未能将这一创作理念落到实处。短篇山水赋作者在写景的同时还乐于在赋中表现文人的闲雅生活。宋赋的发展过程中,其题材范围也有所扩大,此前一些不用赋来书写的内容此时也皆已入赋。宋赋在发展过程中还产生了新的文体即文赋。宋代一些山水赋名篇,就是用文赋的形式写成的。另外,宋代序、铭等文体中也有不少山水描写,各体山水散文之间的互动与唱和也比较常见。本章对以上问题都进行了专门探讨。宋人好议论的风气使得宋代山水散文中夹杂着众多的议论之辞。这些议论之辞,对宋代儒学、佛教、道教中的相关问题皆有所关涉。如宋代山水散文尤其是理学家所创作的山水散文,对宋代理学中的重要命题如“一体之仁”以及“一体之仁”的修养工夫、“一体之仁”的乐与效验等多有探讨。宋代佛教徒以及亲佛人士所创作的山水散文,则善于对佛教相关义理进行阐发,部分佛教徒还试图调和儒释,并在相关作品中展现出佛教向儒学靠拢的倾向。而宋代道教徒则乐于在相关山水散文中对道教的“洞天福地”系统以及道教宫观进行描写,对道教发展过程中所营造的神仙世界进行描绘,相关山水作品还乐于记载道教徒在山水中修行、体道的修炼方式。本文第五章,便对宋代山水散文中所涉及的儒、释、道相关问题予以探讨。从宋代儒学、佛教以及道教的发展过程出发,考察宋代山水散文中的议论文字,也是管窥宋代文学与哲学互动的有效途径。由于山水与隐逸之间的重要关系,宋代山水散文在发议论之辞时,对隐逸问题也屡有关涉。本文第六章便对宋人的隐逸观以及不同隐逸观念之间的冲突进行了考察。本章第一节,对宋前隐逸观念的发展流变进行了梳理。第二节,对宋人的山林小隐和市朝大隐进行分析,对这两种隐逸观念之间的冲突也进行论述。此外,“中隐”“道隐”等隐逸观念在宋代得到了迅速发展。“中隐”最初是指一种兼得仕隐佳趣的隐逸方式,宋人则将其发展成一种形而上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行为准则,即“道隐”。对“道”的重视,使得宋人在论隐时,从“身隐”向“心隐”过渡的痕迹比较明显。宋人讲“心隐”时,多追求适性之乐。本章第三、第四节,便对“道隐”“心隐”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论文第七章主要对宋代山水散文的影响和传播进行论述。宋代部分山水散文名篇如欧阳修《醉翁亭记》、苏轼前后《赤壁赋》等在后代被仿作、被改编的频率颇高,这些作品的艺术生命力也因后人的常相唱和而久盛不衰。南宋时期开始,古文选本与游记总集的出现,为宋代山水散文的传播提供了更为有利的环境。宋代山水散文中的一些名篇佳作的经典地位也伴随着这些选集的传播而逐步得以确立。

施欣[7](2018)在《《大公报》创始人英敛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近现代新闻传播史上,英敛之是一位着名的民间独立报人,也是一名优秀的报业家与经理人。他让一份起初并不显山露水的普通报纸走向“居津门、观天下”的辉煌道路,并将报纸的言论影响力与思想引导力保持了长达十年之久,成为百年大报新闻影响力、舆论公信力的奠基人与“新记”全盛时期的肇基者。在英敛之的精心主持与掌舵下,《大公报》的早期十年基本上做到了坚持无党无派、坚持大公至上、坚持朴实无华,最终成就它在报刊史、舆论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一段辉煌。英敛之和他的同业诸君坚守经济独立、追求言论自由、传播维新思想,誓言为民族之先觉、为社会之南针、为大众之导师和为知识分子之表率。英敛之报刊实践主要为:早期向《益世报》、《知新报》等维新派、宗教性报纸投稿,传播了改良主义思想、君主立宪思想及天主教思想;亲自参与了《大公报》的实际创建,解决了报馆创立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并成为该报事实上的总主笔和主要管理者;开展有奖征文活动,探索报社经验与管理的有效途径,等等。英敛之的新闻思想集中体现在:报纸为社会公器、报人是社会公人,应以“公正”立身、以公议“论政”,有公则兼容并蓄、无私则义无反顾;敢言直行,鞭挞丑恶,直指封建腐朽势力,抨击保守顽固分子,反抗外国势力集团;报馆是社会教育的有益补充,应充当民众的导师;报社必须吸纳和拥有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报纸可以启迪民智、教化风俗;报人需要良好的道德与廉洁的操守,等等。此外,英敛之在《大公报》上创办了白话“附件”,对白话报的畅行、白话文章的兴起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开风气之先的栏目与举措,有助于白话报章的进步与推广。

刘睿[8](2017)在《城市空间视角下的宋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词是生长在城市的娱乐文学这一命题出发,最迫切的问题是弄清楚词与城市的关系究竟如何。在这一命题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城市的概念问题,是将城市仅仅作为一个事实上的物质存在,还是将城市以空间的概念兼顾物质与精神两方面,这是本文城市空间视角的基础。由城市空间出发,人类在构建和改造自身聚居地的同时也受到来自城市空间的滋养和反馈,这一现象不仅作用于人类自身,也作用于生长于城市空间中的文化、文学等人类文明成果。由此来展开对词之运行和演进机制的观察,并通过这一视角来寻找现实与文学所呈现的同中有异的真实面貌,不失为一条新鲜的道路。将城市空间分为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感知空间三种,既照顾到城市空间的物质现实,也重视城市空间的精神内涵,还注意到前述两者合力的感知结果,这是在充分考虑到人类自身力量的前提下所作出的分类。同样,每个空间之下又有自成体系的同样三个空间存在,层层分级下去,最终得到城市空间最详细完整的构建组成格局。在这一格局中,宋词处于什么地位、如何与每一层级的城市空间内涵产生关系以及如何在双向互动中相互滋养共同成长,总之,通过城市空间这一视角来看宋词所展现出来的面貌以及探询其中各种关系的生成原因,这是解决词是城市文学这一命题的一个新尝试。所谓三个空间的内涵,并不是完全界限分明的划分,而是以这一空间的主要展现内容为考量标准,因为事实上三个空间中都贯穿了人类的精神力量和改造成果,那么空间之间的互动以及空间与词之间的互动也就成为了可能。首先,关于城市物质空间的内容中,宋词虽不是以展现城市物质现实为主要目的,但作为情感表达背景而出现的城市物质空间样貌,在帮助展现其时城市以富裕繁华为主的物质空间内涵上却是功不可没。宋朝虽在军事上积贫积弱,但在经济上的发展却是不可小视的。城市空间繁盛的物质现实不仅为宋词的书写提供了更多的素材,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词人的创作欲望。宋词中清晰展现了包括公共娱乐空间、商业空间、公共游乐空间以及连接城市具体物质景观的街巷道路等内容,这些都是词的生存环境的物质要素,是与词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密不可分关系的。另外,宫廷空间的内容是另一个分支,在封建社会以统治阶级为中心的城市格局中,由从上往下的方向来了解其时城市空间中关于统治阶级、普通文人以及市井百姓等的生活,也还是具有一定的意义。在城市空间物质现实的冲击下,宋词的内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尤其是艺术表现手法的推陈出新和体制上的改革,为词更好的展现城市空间发展面貌作好了文体上的准备。宋词中关于城市物质空间的展现由于与现实城市空间具有较高的相似度,这些描写可以作为社会文化学研究的参考资料,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其次,城市精神空间的内涵以人类精神世界的内容为主,因而可以超越物质城市的界线而形成有条件的外延,相比起男女恋情这一传统主题来说,这部分更靠近“诗言志”的内容可以说是后来者。在文人加入词的创作阵营后,诗性题材也随之逐渐进入词的书写范围,包括政治情怀的表达、道德伦理的规范以及哲学命题的思考等都成为了词的书写题材,这在传统词的范围是没有的。在与政治空间有关的表达中,爱国思想、科举仕途、政治态度以及一部分有条件的外延等内容是较为突出的。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争斗是贯穿整个宋代的政治大事件,尤其是靖康之难和南渡将爱国情怀推向了高潮,词中对这部分内容的展现是尤为珍贵的。另外,儒家思想中家国天下的理想以及科举制度的逐渐成熟,使得文人们拥有了赴试应举的特殊经历,以及他们在入仕之后的种种政治遭遇和态度,都是组成政治空间内涵的重要部分。除此之外,城市空间的生存法则中道德伦理是很重要的一环,作为词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词的创作影响是相当大的,尤其在词的雅俗之辨以及词品与人品两方面也有着特殊的表现。而文人精神世界里关于哲学问题的思考,有如理学、宗教等精深复杂的内容,也有如时间、生命、自我等哲学本原性问题,也都影响到了词的创作。城市精神空间内涵在宋词中的展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词走向雅化的最主要区域,也是文人精神世界在诗文之外的另一种表达。再次,城市感知空间作为物质现实与人类精神力量相结合的产物,在表现人类城市生活轨迹的同时赋予了城市鲜活的生命力,包括宋词在内的多种文学样式都有反映这部分内容的优秀作品。表现为各种不同形式的内涵,风俗、歌妓以及审美等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风尚习俗又是市井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宋词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之一,无论是生活习俗还是节序风俗,都为宋词书写现实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发展的机会。歌妓作为宋词创作、表演、传播、欣赏和改革的参与者,其地位不言而喻,但歌妓与文人这两个不同阶层成员交往的原因却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另外,作为文学样式的宋词,其中与审美相关的内容因为涉及到人的精神力量对物质世界的认知,尤其强烈的表现出城市感知空间的特征来。上述内容因为有典型的物质与精神结合的双向特质,更适宜在本身就归属于城市感知空间的宋词中来表现。最后,城市空间作为一个既具有物质现实内容又具有精神世界内涵的综合存在,在人的参与下与自身所包含的下层级内容之间产生了双向互动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表现为城市空间与宋词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也表现为各城市空间内涵之间的互动交流。这种现象的产生归根结底都与人类的参与有关,尤其是创作主体对自我身份意识的认同和面对城市空间的现实选择,都最终决定了宋词接纳城市空间影响和回馈城市空间内涵方面的路径和结果。以城市空间的视角来观照宋词,在重视人类力量重要性的前提下,揭示宋词作为城市娱乐文学的真实面貌以及在城市空间影响下的运行机制和演进轨迹,是本文最终想要达到的目的。

任聪颖[9](2015)在《湖上常留处士风 ——晚清民初的西湖隐逸文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湖隐逸精神是西湖文化多元内涵的重要一端,从唐宋至清代发展不辍。逮及晚清民初,由于时代变迁、社会转型等缘故,此精神与前代相比产生较多新变。本文即以此为论题,结合西湖山水志书、与西湖相关者的诗文别集等材料,试图绘出这一历史阶段西湖隐逸文学发展的轨迹,深味西湖隐士的文化心灵,既而解决隐逸文化与社会转型、传统消亡的关系等问题。文学文本是论述的依托,文化考量则是论文的主题。论文分四章。第一章叙述在太平军攻夺杭州对西湖士人隐居场域的破坏及隐士对战乱的回应,隐士诗词中对乱离的书写蕴含着文化忧患意识。这是西湖文化从丧乱走向复振的时代背景,也为下文西湖隐士的文化功业张本。第二章主要通过丁申、丁丙文澜补阙和薛时雨、俞樾讲学传道等史实来凸显怀抱隐逸理想的士人对战后西湖文化恢复的重要意义,隐士结社之风的兴盛也推动了西湖文化的复苏。当湖山风物恢复旧观后,他乡、异族的诗人来此游赏,受到隐逸精神的影响而萌生隐遁之志。第三章即以此为主题,并附及北京诗人胡俊章编辑《西湖诗录》等内容,由此可见异乡隐士对西湖文学的贡献。辛亥革命后,杭州隐逸文化的中心有从西湖转向西溪的趋势。第四章以遗民诗人在西湖、西溪的文化活动为研究重点,将陈三立、周庆云作为研究个案讨论遗民守护文化命脉的意义,兼及西湖隐逸传统对新文化运动的回应。晚清民初的湖山隐者作为守护西湖传统的主体,其身份尤须辨明。是否具有隐居的动机与隐居的事实是判断的关键。文中与西湖有关的某些士人一般不被视为隐士,是由于其心迹没有得到足够的体认。本文通过诗文对其隐居的志行作了详细的考察,向其心灵世界的开掘亦是颇为深入的。

黄元英,张文诺[10](2015)在《探寻精神家园之路——方英文论》文中提出方英文是继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三大作家之后的,又一位具有全国影响的着名陕西作家。方英文在继承陕西前辈作家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在题材上做了重大开拓,艺术上实现了超越,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范式。但是从更深广的学术范畴来考察,方英文的文学成就已超越了地域。方英文是位才华横溢、格调高雅的作家,善诗书,能琴棋,摄影山水,崇尚素食。这位浑身散发着浓郁书卷气的作

二、他们何以笑傲商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他们何以笑傲商海(论文提纲范文)

(3)周筼及其诗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周筼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第一章 周筼的家世、生平及着述
    第一节 周筼的家世
        一、地域与姓氏
        二、家族与家风
    第二节 周筼的生平
        一、弃举经商
        二、隐居田园
        三、塾师生涯
    第三节 周筼的着述
        一、自着:《采山堂集》《词纬》《今词综》等
        二、参编:《乐章考索》《瑶华集》
第二章 周筼交游考
    第一节 秀水挚交
        一、管鲍之谊:朱彝尊
        二、总角之交:悬崖禅师及其他诗僧
        三、金石情分:王翃、“檇李三李”
        四、车笠之交:曹溶
    第二节 外籍贤友
        一、君子之交:屈大均
        二、布衣盟友:彭孙贻
    第三节 其他诗友
第三章 周筼的诗学主张和诗歌中的理学观
    第一节 周筼的诗学主张
        一、师法唐宋,不主一家
        二、诗之为道,六义兼备
    第二节 周筼诗歌中的理学观
        一、周筼对程朱理学的辩证认知
        二、“虚静”说在周筼创作中的实践
第四章 周筼诗歌的题材内容和艺术特征
    第一节 周筼诗歌的题材内容
        一、咏史怀古
        二、酬唱赠答
        三、题画题壁
        四、山水纪行
    第二节 周筼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诗史”精神和比兴手法
        二、才情恣肆,奇趣横溢
        三、白描笔法,清远朴淡
        四、博采众长,五言尤胜
第五章 周筼散文的题材内容和艺术特征
    第一节 散文的题材内容
        一、赠友序跋
        二、人物传记
        三、写景游记
        四、抒情杂记
        五、其他
    第二节 周筼散文的艺术特征
        一、彰显《春秋》微言大义,超远拔俗
        二、语言流畅清丽,具有古朴雅致之美
        三、构思新颖,空间与逻辑顺序并重
结语
附录 周筼家族文人作品辑佚
参考文献
后记

(4)基于甬商记忆的庄市古镇当代价值及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缘起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
    1.3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3.1 相关概念
        1.3.2 理论基础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甬商文化的相关研究
        1.4.2 地方记忆的相关研究
        1.4.3 历史村镇保护的相关研究
        1.4.4 遗产价值的相关研究
        1.4.5 主题小镇的相关研究
        1.4.6 综合述评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 甬商记忆的形成、内涵与载体构成
    2.1 甬商的形成与发展
        2.1.1 地理条件的制约与优势
        2.1.2 社会环境的时代变革
        2.1.3 浙东文化的长期熏陶
    2.2 历史环境中的甬商
        2.2.1 甬商的经营之道
        2.2.2 甬商的社会身份
    2.3 甬商记忆的主要内涵、特征及意义
        2.3.1 甬商记忆的内涵
        2.3.2 甬商记忆的特征
        2.3.3 甬商记忆的意义
    2.4 甬商的记忆载体构成
        2.4.1 场景化记忆
        2.4.2 体化记忆
        2.4.3 符号化记忆
3 庄市古镇甬商记忆的当代价值
    3.1 庄市古镇的甬商记忆要素
        3.1.1 聚落环境要素
        3.1.2 建筑景观要素
        3.1.3 人物事件要素
        3.1.4 历史文本要素
        3.1.5 民俗生活要素
    3.2 庄市古镇的甬商记忆线索
        3.2.1 “九龙漕”河——商船往来、贸易据点
        3.2.2 宗族祠堂——寻根谒祖、家业兴旺
        3.2.3 止所门头——建功立业、联络据点
        3.2.4 学堂云集——叶荫故里、人杰辈出
    3.3 庄市古镇的当代价值
        3.3.1 甬商文化的空间遗产
        3.3.2 民营企业家的精神摇篮
        3.3.3 甬商集体的乡愁之源
        3.3.4 甬商品牌的活力源泉
        3.3.5 甬商故里的广泛认同
4 庄市古镇的整体保护探索:聚落式博物馆模型
    4.1 聚落式博物馆的内涵
    4.2 聚落式博物馆的意义
        4.2.1 从单体建筑到整个聚落——凸显集聚优势,提高经济效益
        4.2.2 从馆藏藏品到空间遗产——保留生长环境,整合地方资源
        4.2.3 从静态观赏到参与互动——体现品牌效应,推动精神传递
        4.2.4 从专业解说到当地居民——倡导公众参与,发挥主体作用
    4.3 庄市甬商博物馆的建设体系
        4.3.1 庄市甬商博物馆的发展优势
        4.3.2 庄市甬商博物馆的建设理念
        4.3.3 庄市甬商博物馆的建设模式
5 庄市甬商博物馆的展陈路径
    5.1 融合甬商记忆场景的当代生活形态
    5.2 展示甬商记忆主题的系列文化产品
        5.2.1 “水乡街市记忆”产品
        5.2.2 “民族工商记忆”产品
        5.2.3 “薪火相传记忆”产品
    5.3 演绎甬商记忆情节的叙事空间序列
    5.4 传播甬商记忆形象的视觉符号系统
        5.4.1 历史记忆地图
        5.4.2 游览导视系统
        5.4.3 交通工具设计
        5.4.4 多媒体宣传
6 结语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大树小虫(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人物表以及人物表情的关键表述
    1.俞思语
    2.钟鑫涛
    3.钟欣婷
    4.格瑞丝
    5.钟永胜
    6.高红
    7.俞亚洲任菲菲
    8.俞爷爷俞奶奶
第二章故事只是男女主角2015年度实施造人计划始末
    1.2015年1月没怀上
    2.2015年2月没怀上
    3.2015年3月没怀上
    4.2015年4月没怀上
    5.2015年5月没怀上
    6.2015年6月没怀上
    7.2015年7月没怀上
    8.2015年8月没怀上
    9.2015年9月没怀上
    10.2015年10月没怀上
    11.2015年11月没怀上
    12.2015年12月真相大白

(6)宋代山水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宋前各体山水散文的发展流变
    第一节 宋前记体山水文的发展流变
        一、“记”体文的文体功能及其发展历程等
        二、东晋南朝山水记的发展新变及其文学史地位
        三、唐代记体山水文的创变与影响
    第二节 宋前山水赋的发展流变
        一、宋前骚体赋中的山水描写及其对宋代骚体赋的影响
        二、宋前其他赋作中的山水描写及其对宋代山水赋的影响
    第三节 宋前其它各体山水散文的发展
    结语
第二章 宋代记体山水文的文体类型与内容书写
    第一节 名山大川书写及山水志书的形成
        一、单篇山水记中的名山大川书写
        二、专门性山水志书的形成
        三、其它地理文献中的山水书写
    第二节 “山水待人而显”——宋代山水景观的发现与开拓
        一、“山水不被人知”
        二、山水景观的发现与显扬——兼论宋代人本主义的发展
        三、山水“以无情待有情”
    第三节 宋代行记的发展与流变
        一、晋唐间行记的发展
        二、宋代行记的主要类型
        三、宋代行记的创变与影响——以卢襄《西征记》为中心
    第四节 游记文体再辨
        一、关于游记文体要素的辨析
        二、“游记”以及“游踪”概念辨析
        三、“游踪”书写及其作为判断标准的讨论
    第五节 宋代亭台修造记的发展
        一、“有功必书”与“甘棠之思”——宋代亭台修造记的政治价值
        二、亭台选址以及亭台记中的山水描写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宋代记体山水文之写景与文法创新
    第一节 多样化的写景方式
        一、山水朝夕四时之变
        二、“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以及山水的静态观览
    第二节 宋人“以赋为记”——从欧阳修《醉翁亭记》说起
        一、《醉翁亭记》“以赋为记”的具体表现
        二、宋代记体山水文中“博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宋代记体山水文中“主客问对”形式的运用
    第三节 宋人“以论为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宋代山水赋与其他各体山水散文
    第一节 宋代骚体赋之“主题式”写景
        一、“招隐”系列骚体赋
        二、“归去来”系列骚体赋
        三、“某山高”系列骚体赋及其它
    第二节 宋代仿汉大赋景色描写的模式化特征与“实录”精神
    第三节 短篇山水赋对现实的关注及其写景模式的固化与突破
    第四节 宋人“以文为赋”—以苏轼前后《赤壁赋》为中心
    第五节 其它各类文体中的山水书写
    第六节 宋代各体山水散文的互动与唱和
        一、宋代山水散文对前贤作品的追慕与唱和
        二、宋代同时期文人的山水散文唱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儒、释、道影响下的宋代山水散文创作
    第一节 宋代山水散文中对“一体之仁”的探讨
        一、从宇宙本体论角度论“一体之仁”
        二、从心性本体论角度论“一体之仁”
    第二节 “一体之仁”的修养工夫
        一、“主敬”工夫
        二、主“静”工夫及“仁者乐山”论
        三、“诚”与其它
    第三节 “乐”与“效验”——“一体之仁”的外现
        一、“孔颜乐处”
        二、“与民同乐”
    第四节 佛教影响下的宋代山水散文创作
        一、宋代佛寺散文中的写景与说理
        二、佛、儒的靠拢与调和
    第五节 道教影响下的宋代山水散文创作
        一、洞天福地及道教宫观书写
        二、道教相关山水散文中对“道”的重视
    结语
第六章 宋代山水散文中所体现的隐逸观
    第一节 宋前隐逸观溯源
        一、先秦时期隐逸观念的发展
        二、汉代隐逸观念的发展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隐逸观念的发展
        四、隋唐时期隐逸观念的发展
    第二节 宋人的“小隐”“大隐”观及二者之间的冲突
        一、烟霞痼疾、泉石膏盲的“小隐”观
        二、“居官而如隐”的“大隐”观及其与“小隐”之间的冲突
    第三节 “中隐”与“道隐”:宋人仕隐观念的调和
        一、宋代“中隐”观念的发展与实践
        二、宋代“道隐”观的发展及其新内涵
    第四节 “心隐”:宋人的“适性之乐”
    结语
第七章 宋代山水散文的影响与传播
    第一节 经典个案的影响与传播
        一、《醉翁亭记》经典地位的确立
        二、前后《赤壁赋》经典地位的确立
    第二节 古文选本以及“唐宋八大家”古文地位的确立
    第三节 游记选集的发展及其体例、编纂观念等
        一、游记选集的历时发展
        二、游记选集的体例
        三、游记选集的编纂目的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着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大公报》创始人英敛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文章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英敛之的生平及其时代
    第一节 英敛之的生平
        一、英敛之的童年时期(1867-1881)
        二、英敛之的青年时期(1882-1896)
        三、英敛之的中年时期(1897-1916)
        四、英敛之的晚年时期(1917-1925)
    第二节 英敛之所处的时代
        一、救亡图存与启蒙大众成为时代的“母题”
        二、《大公报》创立时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及其启示
第二章 英敛之新闻实践
    第一节 英敛之创办《大公报》的经历
    第二节 英敛之创办《大公报》解决的问题
    第三节 《大公报》的版面设计、栏目布局与出版安排
第三章 英敛之新闻思想
    第一节 英敛之新闻思想的内容
        一、报纸开风气、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
        二、重视报纸、广设报馆是强国的根本
        三、报纸要以大公之心,发折中之论
        四、改进报刊水平及报章言论的途径
        五、报馆等同于学堂、报人等同于导师
        六、报纸要做到舆论明是非、言论正公理
        七、对报馆蝇营狗苟、报人不学无术的谴责
    第二节 英敛之新闻思想形成的原因
        一、根植于深厚的中国传统历史与文化
        二、获益于考察游历及友朋交往
        三、西方政治思潮与社会学说的影响
        四、天主教教理、教义的熏陶
第四章 英敛之对白话报(文)的贡献
    第一节 晚清时期大众化思潮及新闻大众化
        一、大众化的传媒表现
        二、文学大众化及其对新闻大众化的影响
        三、新闻大众化及其思潮
    第二节 《大公报》开创了白话文运动的先声
        一、白话文是启蒙民众、开启民众的最佳途径
        二、《大公报》引领了中国近代新闻大众化的潮流
        三、关于白话报(文)的反思与讨论
第五章 英敛之在新闻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节 英敛之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
        一、奠定《大公报》基业、扩大报纸社会声望及报界地位
        二、开创了大报的一代文风
    第二节 英敛之对后世的影响
        一、英敛之开创了《大公报》“敢言”传统与批判的风格
        二、英敛之开启了《大公报》文人论政和言论报国先河
        三、英敛之办报实践对当代报业的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城市空间视角下的宋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编 宋词中的城市物质空间
    第一章 宋词得以展现城市物质空间的背景
        第一节 城市经济发展带来城市物质空间内涵的丰富
        第二节 娱乐场所的兴盛为宋词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第三节 前代文学作品中展现物质空间的传统
    第二章 宋词中的城市物质空间
        第一节 宫廷空间
        第二节 市井空间(一)
        第三节 市井空间(二)
        第四节 市井空间(三)
        第五节 公共游乐空间
    第三章 宋词中城市物质空间展现的艺术手法
        第一节 “景”与“境”
        第二节 铺叙
        第三节 联章组词
第二编 宋词中的城市精神空间
    第四章 政治空间
        第一节 爱国情感
        第二节 求仕之路
        第三节 政治态度
        第四节 城市政治空间的有条件延伸
    第五章 道德伦理空间
        第一节 雅俗之辨的道德伦理根源
        第二节 人品与词品
    第六章 哲学宗教空间
        第一节 宋词与理学
        第二节 宋词中的哲学内容
        第三节 宗教空间
第三编 宋词中的城市感知空间
    第七章 宋词里的风尚习俗
        第一节 宋词里风尚习俗的展现
        第二节 宋词与节序风俗的关系
    第八章 宋词与歌妓
        第一节 歌妓在宋词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节 词人与歌妓交往的原因
    第九章 宋词与审美
        第一节 宋词的审美风貌
        第二节 审美认知的层次
第四编 双向互动与身份意识
    第十章 城市空间与宋词的双向互动
        第一节 城市空间与宋词的双向互动
        第二节 各城市空间之间的相互影响
    第十一章 身份意识与现实选择
        第一节 宋词中城市空间类型与创作主体身份意识的关系
        第二节 创作主体面对城市空间的现实选择
        第三节 城市空间在宋词演进过程中的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9)湖上常留处士风 ——晚清民初的西湖隐逸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西湖隐逸精神的源头
        (一) “湖山小隐”林和靖
        (二) “大隐”与“中隐”之辨
    二、西湖隐逸精神的流变
    三、有关西湖隐士之文献及研究综述
        (一) 撰写论文所依托的文献之简述
        (二) 隐士文化之研究综述
        (三) 近代西湖文化研究综述
第一章 庚辛之变中西湖隐士的抉择及对乱离的书写
    一、乱离时代的湖山隐者:以蒋坦、魏谦升为例
    二、亦官亦隐者的抉择:以江湜、戴熙为例
    三、西湖隐士的战乱书写
        (一) 围城惨祸的历史记忆
        (二) 湖山风物与文化之殇
        (三) 战后风俗之异变
        (四) 湖山“原罪”之说
        (五) 文化生命之挺立
    小结
第二章 西湖隐士与庚辛之变后的西湖文化重建
    一、丁申、丁丙对西湖文献复兴之贡献
        (一) 丁氏昆仲的隐逸情怀
        (二) 丁氏昆仲与文澜阁
        (三) 丁氏昆仲的高隐理想与文化功绩在绘画中的投射
        (四) 丁氏昆仲对乡邦文献之整理
    二、薛时雨、俞樾与西湖书院文化之盛衰
        (一) 薛时雨对西湖文化之珍护与栖隐湖山之想望
        (二) 俞樾在诂经精舍安顿文化生命
        (三) 俞樾泛湖游山的隐逸生活与隐士身份之辨
        (四) 俞樾文化生命之魅力及其守护传统之努力
        (五) 俞樾隐遁之地与文化理想的双重危机
    三、西湖结社文化的复兴
        (一) 湖舫吟社
        (二) 西泠吟社 附湖舫、皋园修禊会
        (三) 铁花吟社 附杭州驻防营结社之风的兴盛
        (四) 吟社核心成员的隐逸情怀:以秦缃业、吴兆麟为例
    小结
第三章 他乡异族之士向西湖隐逸精神的归化
    一、彭玉麟对西湖隐逸文化的认同
        (一)从中兴名将到西湖隐士——彭玉麟身份的转变
        (二)小灭洲对小蓬莱——彭玉麟与俞樾文化心灵的投契
        (三)前身许我是林逋——彭玉解的梅花之咏
    二、李桓仕隐之心迹
        (一) 李桓与曾国藩的政治恩怨
        (二) 西湖隐逸精神对李桓心性的洗练
        (三) 略述李桓的文化功业
    三、少数民族诗人的隐逸理想与西湖文化
        (一) 三多仕宦人生中的隐逸情结
        (二) 宗室诗人宝廷与西湖的诗词情缘
    四、胡俊章与《西湖诗录》
    小结
第四章 民国初年西湖文化遗民在乱局中的坚守
    一、民初西湖遗民诗人群落的建构与成形
    二、陈三立的遗民心态与西湖文化精神
        (一) 陈三立西湖诗在其隐逸人生中承先启后的意义
        (二) 朱舜水遗民精神的隔代投射
        (三) 古樟幽独之坚节与遗民精神相通
        (四) 隐遁西湖时期散原诗心的平静与激越
    三、儒商周庆云的隐逸理想及对西湖文化的贡献
        (一) 周庆云的遗民立场与隐逸情怀 兼论灵峰补梅事
        (二) 民国纪元后周庆云对西湖文化的功绩
        (三) 略论周庆云的评价问题
    小结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西湖纪游诗
附录二:南湖吟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0)探寻精神家园之路——方英文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
二、对当代中国官场文化的批判
三、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探寻

四、他们何以笑傲商海(论文参考文献)

  • [1]嘉兴府志所见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D]. 郑佳颖. 浙江师范大学, 2021
  • [2]《擒获王直》作者考论[J]. 李贤强,吴宏岐. 海洋史研究, 2021(01)
  • [3]周筼及其诗文研究[D]. 陈秀茹.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4]基于甬商记忆的庄市古镇当代价值及保护研究[D]. 周益赟.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5]大树小虫[J]. 池莉.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9(06)
  • [6]宋代山水散文研究[D]. 张帆帆. 山东大学, 2018(12)
  • [7]《大公报》创始人英敛之研究[D]. 施欣.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8]城市空间视角下的宋词研究[D]. 刘睿. 浙江大学, 2017(12)
  • [9]湖上常留处士风 ——晚清民初的西湖隐逸文学研究[D]. 任聪颖. 华东师范大学, 2015(10)
  • [10]探寻精神家园之路——方英文论[J]. 黄元英,张文诺. 当代作家评论, 2015(02)

标签:;  ;  ;  ;  ;  

为什么他们以商海为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