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里米鱼分流

水里米鱼分流

一、引水种稻 水中养鱼(论文文献综述)

杨子生[1](2018)在《山地梯田综合利用模式与扶贫开发效应——贵州从江稻鱼鸭复合生态农业系统与扶贫成效分析》文中提出梯田化是合理利用山区土地资源的有效措施。一些国家的不少山地民族创造了世界农耕文化的奇迹——山地梯田,贵州从江县月亮山区的梯田即为其中的知名梯田之一,当地的侗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在长期的传统梯田农业生产中,形成了极富特色的"稻鱼鸭复合生态农业系统"模式,堪称山地梯田综合利用的典范,对于从江县发展山地农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增产增收和脱贫致富已产生了重要作用。基于实地考察和访谈了解,本文阐述了从江县梯田稻鱼鸭复合生态农业系统模式与扶贫开发的基本做法,分析了梯田稻鱼鸭复合系统模式助推扶贫开发的主要成效,指出了该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进一步发展梯田稻鱼鸭复合系统的建议。该模式可供广大丘陵山地梯田农业区借鉴和参考,现实意义和价值较大。

乐锐锋[2](2015)在《桑史—经济、生态与文化(1368-1911) ——基于环境史的视野》文中认为桑树是自古以来在中国广泛栽培的植物。它的广泛种植,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经济,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思想和文化,并且对生态环境的改变,有着一定的影响。如果要选一种对中国古代社会影响力最大的植物,可能非“桑”莫属了。本文依据新兴的环境史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桑与明清社会的关系。通过呈现出明清时期一幅幅生动的关于“桑”的画卷,来了解到一种不一样的过去,从中窥见当时的经济、生态与文化。因桑树种植的广泛,限于篇幅,本文侧重于对南方特别是杭嘉湖和珠三角等典型植桑区的研究,而以其他地区为辅。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明清时期植桑分布的形成”。分别评述了明清时期的种植业情况;明清以前的种桑情况;明清时期的植桑分布情况。以助于了解植桑在整个种植业的大背景中的地位;明清时期蚕桑业“南盛北衰”的格局是怎样渐渐形成的;其分布状况又是怎样的。第二章“桑与经济”。考察农业商业化背景下有关桑的经济现象。其中的“植桑与社会经济”从宏观上讲述植桑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包括植桑与政府税收,植桑与经济链,植桑与人民生活水平等;“专业化桑园”则对明清时期杭嘉湖,珠三角等地专业化桑园的出现,分布,收入,经营等情况做介绍和描述。“桑叶贸易”对杭嘉湖等地的出现的“桑叶贸易”这一有趣的经济现象做细致考量,它是怎样出现的;桑叶的价格波动何以如此之大;为何桑叶贸易会呈现出一种远期交易的态势;“桑争稻田”讲述为什么会发生“桑争稻田”;它的进程是怎样的;又有哪些影响。第三章“植桑与生态”。论述了明清时期植桑对生态的影响,主要以南方的杭嘉湖和珠三角地区为考察对象,兼及北方。对于杭嘉湖地区而言,日益增多的桑植小生境,造成了地形和地貌的某些改变,沼泽消失,河网破碎,小池塘和桑竹景观愈发常见,杭嘉湖地区的生态农业,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在这一过程中,生物的多样性减少,其总量却增加了;珠三角地区因为其特殊的地理条件,植桑几乎都采用桑基鱼塘这一模式,桑基鱼塘是一种极好的生态农业,对于维持珠三角地区几百年来良好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意义,土壤变得肥沃,水乡景观逐步形成,桑园围水网系统堪称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与此同时,广西却因持续往珠三角桑基鱼塘区输入稻米,陷入了生态上的贫困。与南方相比,明清时期北方缺少桑树种植,造成了水土流失和土壤肥力降低的结果。第四章“桑与文化”。论述明清时期桑与文化的关系。首先对明清以前的桑文化做了简要回顾,如“扶桑”的传说,桑间的风流,多情而美丽的采桑女,明媚婉转的采桑诗。然后论述桑在明清皇室与宫廷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国家上层的统治者如何看待桑;又和桑发生了哪些联系。再次论述桑与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分为两个小专题,分别是文人与桑之诗,桑与明清小说。明清的采桑诗风格多变,小说里的桑则体现了上古的风流,这体现了世风的变化,也体现了文人对桑的态度。最后则论述明清民间的关于桑的崇拜和风俗信仰,一窥那时的民情民风。

鲁靖康[3](2017)在《清代新疆农业研究 ——基于水资源、产业、农区和人地关系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清代新疆的农业(广义)为研究对象,针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空白领域和薄弱点进行研究,从灌溉水资源、农业产业、农业开发中的地域关系和人地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在降水稀少的新疆地区,可资利用的灌溉水资源在农业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清代新疆对灌溉水资源的利用有渠灌、井灌和坎儿井三种方式,以渠灌为主。官屯民地都置有负责分配灌溉用水与解决水利纠纷的职员。军府制下的分水制度遵循分地用水、先来者拥有用水优先权、计田授水等原则。建省后的分水措施进一步细化,以缴纳额粮的额地为分水对象,进行均平分水,借以实现清代国家对农村基层社会的管控。新疆植稻应始于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期之间,学界现有的汉代说、魏晋说、西晋说、汉唐说都有各自的立论缺陷。清朝统一新疆以前,植稻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疆塔里木盆地周缘绿洲,并已扩展到天山北麓西段。清朝统一新疆后,天山南北的植稻业都有了空前发展,种植区域逐渐扩大。内地移民的到来不仅增加了稻米的生产和消费人口,而且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种植技术。虽然水稻种植得到推广,但是受制于水源条件、劳动力资源和传统观念,这种相对高产的粮食作物在清代新疆并未成为主要的食物来源。新疆的瓜果种植有着悠久的历史,清代南疆的维吾尔族民众普遍将各种瓜果作为粮食的替代食品,种植的普及程度可与大田作物相埒。瓜果的商品化程度比粮食作物高,不仅在本境、本省销售,而且远销外省、外国。内地迁来的军民带动了新疆的蔬菜消费,引入了新的蔬菜品种,还将之前未加利用的野生植物和菌类充作蔬菜。花卉的种植亦较为普遍,并且在原有种类的基础上引种了许多外地的花卉品种,但商品化的程度很低,尚未形成一项独立的产业。园艺业中的生产技术比大田农业精细。清代新疆的森林资源较为丰富。山地天然林主要分布在天山南北坡、塔城山地、昆仑山北麓及东帕米尔山地,平原(盆地)天然林主要分布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河流两岸,人工林位于村庄、道路与河渠周边。林木消费可分为工程建筑用材、矿物冶炼用材、生活用材和交通工具用材等四类,天然林和人工林都得到了开采利用,但以砍伐为主,栽植较少。政府派发炭课徭役,并对林木消费征收木税。新疆的土着居民不甚食鱼,内地人迁居之后,以捕捞为主的渔业生产空前发展,形成了伊犁、塔城、准噶尔、哈密、塔里木等五个渔区。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准噶尔区、以惠远城为中心的伊犁区和以罗布泊和巴楚为中心的塔里木区是当时的三个主要鱼类消费区。除食用外,新疆鱼类兼有观赏、饲用和装饰功能。“耀鱼”、“药鱼”和“围湖法”是清代新疆民众应用的颇具地域特色的捕捞技术。清代新疆内部以及与邻近地区之间存在着农业领域的广泛联系,既有合作交流也有竞争冲突,前者表现为人口流动、农业物资调配、技术交流、作物引种传播、产业互补等,后者则表现为农耕区的水利之争、畜牧区的越界游牧以及农牧业之间的争水争地。新疆内部的农业合作交流有利于农牧两大产业和南北疆两大区域之间协调发展,与我国其他地区之间的农业合作交流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经济联系,是一种具有“向心力”的互动。农业中的竞争冲突既是资源稀缺性的直接后果,同时受到生产方式、资源分配格局、民族关系、国家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业开发中的人地关系包括环境对农业开发的影响和农业开发对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新疆环境对农业的影响突出地表现在农业技术类型的选择和环境变迁所造成的人口生业变化上。受“地广人稀”的生境制约,清代新疆的农业技术类型以粗放为主,但同时具有原始和精耕细作两个类型。游牧民族所从事的山地旱作农业属于原始技术类型,城市和乡村巴扎周围以瓜果、蔬菜、水稻商品化生产为目的的区域运用的生产技术则是较为精细的类型。罗布泊原为西域巨泽,历史时期以来面积逐渐缩减,清代在塔里木河上中游大量垦荒,导致来水减少,生活在这里的罗布人不得不迁往外地,从原始的采集渔猎经济逐渐改营农牧业。农业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在土壤演变、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变迁方面得到了集中体现:灌溉农业的长期发展形成了灌淤土、灌漠土和水稻土三种人为土壤,成为绿洲农业的载体,同时一些不合理的开垦也造成了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后果。毁林开荒、截流灌溉、矿物冶炼、居民用薪是造成森林资源掠夺性开采与破坏的主要原因,局部地区的旱灾和沙漠化与此有关。狩猎和垦殖活动使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和数量减少,对大型植食性动物和位于食物链顶端的食肉动物如野骆驼、新疆虎的影响尤其明显。

谢太生[4](2011)在《茶陵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由于我国地域广阔,气候、水文条件差别极大,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也极其不同,所面临的水问题及水利基础设施的状况也差异悬殊。各地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情况总是千差万别,迫切需要补充和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科学规范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该论文结合茶陵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实际,通过查阅有关文献,综合分析研究了国内外灌溉与排水工程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总结出对我国现行灌溉与排水建设的可借鉴之处和重要启示。对我国已经开展的灌溉与排水总体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出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通过现场调查研究该地区实际工程,走访当地技术人员和群众,收集有关数据、图片和资料,通过查阅有关灌溉与排水理论资料,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多学科综合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了该县各种工程规划设计影响因素和所建工程多年运行情况;对该县以茶陵县岩口灌区为案例的水量平衡计算进行了分析;对该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合理解决方案和建议,补充和完善了工程规划设计中的一些方法、原则和理论,对今后指导该县和相似地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郝红暖[5](2010)在《清代民国河北地区慈善组织的历史演变与空间运作(1644-193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以1644-1937年河北地区的慈善组织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学、历史地理学、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采用宏观研究与典型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尝试开展区域历史慈善地理研究,揭示了该区域慈善组织经过三次类型多样化和空间扩展过程,形成了官办、民办和宗教类慈善组织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同时慈善组织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也日益明显,京津保三角区成为民办慈善组织密集分布和空间扩展的中心。论文还通过对慈善组织空间运作模式的重点分析,指出民合办模式在河北地区慈善组织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是由区域权力网络的构成决定的,是该地区士绅力量不发达的反映,也说明在河北地区慈善组织的发展中,尚未形成完全独立于国家与社会之外的第三领域。由于民办慈善组织的普及面和影响程度有限,遍布城乡的慈善救助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现代慈善组织的发展,也要加强国家和社会间的合作,注意区域间、城乡间和组织间的协调,在国家政权领导下,扩大民间款项来源渠道,吸收民间组织公开透明的管理方式,加强官方的监督和扶持,唯其如此,才能推动现代化、全方位慈善救助体系的建立和健康发展。

高升荣[6](2006)在《水环境与农业水资源利用 ——明清时期太湖与关中地区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明清时期太湖和关中两地区的水环境与农业水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其主旨是要研究如何正确处理人和水资源的关系,如何合理认识和对待人在水资源利用中的地位问题。本文研究主要有三个重点:一是研究人和水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人和自然的冲突与互动;二是研究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人们在利用、分配水资源时的互动。三是对于影响农业水资源利用方式以及利用效率的诸方面因素进行探讨。 全文共分五章,以太湖和关中地区为研究对象,具体探讨了明清时期的水环境与农业水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 第一章从明清时期太湖和关中地区对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方式来探讨人和水的关系。水资源的利用可以分为对地表水资源的利用和对地下水资源的利用,太湖地区水资源丰富,因此该地区的农业用水基本是利用地表水资源,突出的表现形式为河渠灌溉和塘浦圩田的开发利用以及海塘的修筑。关中地区,干旱少雨,水资源总量不丰富,人们在利用地表水资源进行河渠灌溉的同时,还注重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表现形式为凿井和利用泉水灌溉。不同的灌溉方式体现了人们在利用水资源时,根据不同的自然状况,因地制宜地采取利用方式,达到为农田灌溉服务的目的。 第二章是研究自然水环境与农业发展的关系。自然水环境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密切,自然水环境状况直接影响着粮食作物的种植结构,太湖地区是以水田作物为中心,关中地区以旱地作物为中心。不同的自然水环境也影响了地区耕作技术的差异,太湖地区水田耕作技术发达,关中地区则是旱地耕作技术完备。对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和程度(也即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土地的垦殖,耕地面积的扩大又引起了自然水环境的变迁。 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是从制度层面考察人们对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所谓制度就是人和人之间的行为规范,它改善人们在分配资源和争夺资源方面的紧张。它给出一个游戏规则或解决方案,来解决水资源的分配问题,使水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优。具体从对水资源的管理方略和水资源利用中的矛盾冲突与协调两个方面论述。 第三章从明清时期太湖和关中地区对农业水资源的管理方略,来探讨在农业水资源利用过程中的人水关系和人人关系。农业水资源的管理主要分为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和农业用水管理。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决定着水利工程发挥的效应,文章主要从水利工程的经营方式、维护管理以及经费来源等方面入手来探讨明清时期太湖和关中地区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

刘峰[7](2004)在《引水种稻 水中养鱼》文中提出本报讯(刘峰)镇赉县开发利用境内的嫩江水资源发展沿江经济,建成了种、养、加等多业并举的优势产业区域。 嫩江流经镇赉县域111.5公里。镇赉县委、县政府认识到,要发展镇赉经济应做好水文章,他们建设白沙滩节水改造续建配套工程,使提

衣保中[8](2002)在《近代朝鲜移民与东北地区水田开发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水稻生产大国,也是水稻种植的发源地,因而水稻史的研究历来受到国内农史学界的重视。近代以来,东北地区在水田开发中逐渐发展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稻作地带,水稻已经成为该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我国新兴的优质水稻生产基地。东北地区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水稻生产经验,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寒地水田技术。东北地区水田开发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东北地区水田开发的历史过程中,朝鲜移民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他们不仅带来了在高纬度地带开发水田和种植水稻的技术,而且在东北地区开发水田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寒地水稻种植经验。本文拟从朝鲜移民的角度,对近代东北地区开发水田史进行系统考察。这个课题的研究,对于填补我国水稻生产发展史的空白,总结高纬度地带水田开发的历史经验,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朝鲜移民之迁入中国东北,清末时期拉开序幕,民国时期形成高潮,中国朝鲜族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与此同时,东北地区的水田开发也在清末揭开序幕,民国时期进入全面开发阶段,成为我国东北地区水田开发史的重要历史时期。因此,清末民国时期,无论对于朝鲜移民迁入史和中国朝鲜族的形成史,还是对于东北地区的水田开发史和寒地水田技术的引进推广史,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本书以清末、民国时期朝鲜移民在东北地区开发水田为中心,对朝鲜移民的历史背景、迁入过程与地域分布,当地政府对水田开发的政策与措施,各地水田开发的展开与布局,朝鲜移民的水田技术与经营等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力图揭示近代东北地区朝鲜移民水田开发史的全貌。由于本课题系属开拓性的研究,因此,本文首先对有关该课题的资料进行了全面的收集和整理,尤其是重点发掘和利用了东北地区的原始档案资料和周边国家的历史文献。为了增强本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在研究中注重对朝鲜移民与水田开发的过程进行量化分析和区域研究,并进行了深入的历史背景分析和个案研究。本文从朝鲜移民的角度,对近代东北地区的水田开发历史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全文共分为7 章,各章的要点如下: 1、清末时期(1860 年到1910 年),遭受自然灾害的朝鲜农民,趁清政府放松对东北边疆“封禁”之机,陆续进入图们江及鸭绿江对岸的中国边疆地区,加入了清末中国东北边疆开发的浪潮。部分朝鲜移民试验着在一些地区开发出片片小块水田,揭开了东北近代水田开发史的序幕。2、民国时期朝鲜移民大量迁入东北地区,其主要原因是:(1)日本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造成了朝鲜人民的大量流亡。(2)民初以来东北地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移民与开发高潮,为朝鲜移民的大规模流入提供了有利的历史契机和广阔的地城空间。(3)日本农业资本侵入中国东北,招纳朝鲜移民经营水田,也导致朝鲜移民的大批迁入。(4)清末以来东北地区旧的封建农村经济逐渐解体,经

张公武,邹培云[9](2000)在《茶陵野生稻与稻作起源发展关系初探》文中研究说明

张公武,邹培云[10](1999)在《茶陵野生稻与稻作起源发展关系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考古学的角度出发,论述了茶陵野生稻的生存条件及其与独岭坳文化遗址,炎帝崩葬地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稻作起源与起源地的新概念,为炎帝文化传播和稻作起源与发展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引水种稻 水中养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引水种稻 水中养鱼(论文提纲范文)

(2)桑史—经济、生态与文化(1368-1911) ——基于环境史的视野(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分析
        (一) 专着
        (二) 论文
    三、研究思路
    四、本论文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明清时期植桑形成的背景和演变
    第一节 种植业的分布与结构
        一、分布状况
        二、种植结构
    第二节 明清之前种桑回顾
        一、先秦时期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隋唐宋元时期
    第三节 明清时期的植桑分布
        一、杭嘉湖平原
        二、珠江三角洲
        三、其他地区
第二章 桑与经济
    第一节 植桑与社会经济
        一、不植桑则会如何?
        二、杭嘉湖和珠三角的植桑与经济发展
        三、植桑收入的探讨:以江南小农家庭为例
    第二节 桑叶贸易
        二、桑叶价格的波动
        三、桑叶交易的方式:远期交易
    第三节 专业化桑园
        一、地理分布的形成
        二、专业化桑园相关事宜
        三、专业化桑园经营三例
    第四节 桑争稻田
        一、种桑与种田收入之比较
        二、桑争稻田过程略述
        三、后果和影响评介
第三章 植桑与生态
    第一节 杭嘉湖平原的桑基农业生境
        一、地形地貌的变化
        二、物种的变化
    第二节 珠江三角洲的桑植生态
        一、以桑为核心的生态农业——桑基鱼塘
        二、土壤的变化
        三、地貌的改变
    第三节 植桑造成的生态困境:北方与南方的实例
        一、北方的桑与生态
        二、桑基鱼塘对广西之影响
第四章 桑与文化
    第一节 明清之前的桑文化
        一、桑林
        二、采桑女
        三、采桑诗
    第二节 桑与明清皇室文化
        一、先蚕礼
        二、桑乐
        三、桑主
        四、明清皇家园林里的桑树
    第三节 桑与明清文学作品
        一、桑与诗
        二、桑与小说
    第四节 桑与明清民俗
        一、占叶
        二、桑之杂俗
        三、桑与情爱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清代新疆农业研究 ——基于水资源、产业、农区和人地关系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相关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二、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三、主要研究资料述评
    四、清代新疆农业开发的社会环境
        (一) 政治制度
        (二) 民族政策
        (三) 重大的动乱事件
第一章 清代新疆灌溉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
    第一节 灌溉水源概况及其与绿洲的关系
        一、灌溉水资源概况
        二、灌溉水资源与绿洲的关系
    第二节 灌溉水资源的利用方式
        一、渠灌
        二、井灌
        三、坎儿井
    第三节 灌溉水资源的管理与分配
        一、军府制下的分水制度
        二、行省制下的分水措施
第二章 清代新疆的水稻种植业及其地域分布
    第一节 清朝统一新疆前的水稻种植业及其空间分布
        一、新疆种植水稻的起始时间考辩
        二、清朝统一新疆前水稻种植的规模和空间分布
    第二节 清朝统一新疆后的水稻种植业及其空间分布变化
        一、建省前的水稻种植业及其地理分布的扩展
        二、建省后的水稻种植业及其地域分布
第三章 清代新疆园艺作物的种植与分布
    第一节 瓜果种植业及其种类分布
        一、瓜果业的地位与种植概况
        二、瓜果的种类与地域分布
        三、瓜果种植与加工技术
        四、瓜果业的贡赋
        五、瓜果贸易
    第二节 蔬菜与花卉种植
        一、蔬菜品种与种植加工技术
        二、蔬菜的生产与消费情况
        三、花卉的种类
        四、花卉种植情况与栽培技术
第四章 清代新疆林业资源的分布与利用
    第一节 林业资源的分布
        一、天然林的分布
        二、人工林的分布
    第二节 林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工程建设用材
        二、矿物冶炼用材
        三、生活用材
        四、运输交通工具用材
    第三节 清代新疆的木税与炭课
第五章 清代新疆渔业资源的分布与利用
    第一节 鱼鲜的种类
        一、北疆的土着鱼类
        二、南疆的土着鱼类
        三、内地引进的鱼类
    第二节 渔业资源分布与主要的产鱼区
        一、伊犁区
        二、塔城区
        三、准噶尔区
        四、哈密区
        五、塔里木区
    第三节 渔业资源的消费与利用
    第四节 渔业捕捞技术与鱼文化
第六章 清代新疆农区内外的互动交流与冲突调适
    第一节 农区内外的交流互动
        一、农业人口流动
        二、农业物资调配
        三、农业技术交流
        四、作物(品种)的引种和推广
        五、产业之间的互动
        六、互动交流的意义和影响
    第二节 农区内外的冲突与调适
        一、农耕区的水利之争
        二、畜牧区的越界游牧
        三、农牧业争水争地
第七章 清代新疆农业开发中的人地关系
    第一节 环境对农业技术选择和人口生业的影响
        一、人地环境与农业技术选择
        二、罗布泊的变化与罗布人的生业转型
    第二节 种植业对土壤的改良与破坏
    第三节 农业开发对野生动植物的影响
        一、农业开发对原生森林植被的破坏
        二、狩猎和农耕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4)茶陵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基层现实需求
        1.1.2 新时期发展要求
        1.1.3 建设茶陵县农田水利工程的需要
    1.2 研究的意义
        1.2.1 保障粮食安全
        1.2.2 增强抗旱涝灾害能力
        1.2.3 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3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农田水利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2.1 国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2.1.1 国外灌溉概述
        2.1.2 国外排水事业
        2.1.3 世界灌溉发展的趋势
    2.2 国内研究历史与现状
        2.2.1 农田水利发展的历程
        2.2.2 农田水利工程基本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基础理论
    3.1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定义
    3.2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内容
    3.3 灌区水量平衡计算研究路线
    3.4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步骤
    3.5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原则
        3.5.1 水源工程
        3.5.2 输水工程
        3.5.3 田间工程
        3.5.4 附属建筑物
第四章 茶陵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
    4.1 茶陵县概况
        4.1.1 自然情况
        4.1.2 社会经济情况
        4.1.3 交通设施状况
        4.1.4 农业灌溉状况
        4.1.5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4.2 水量平衡计算案例分析
        4.2.1 岩口灌区概况
        4.2.2 灌溉制度与土地利用
        4.2.3 灌溉用水过程及用水量推求
        4.2.4 干渠支渠特性
        4.2.5 灌溉渠道设计流量的计算
        4.2.6 设计代表年来水量计算
        4.2.7 水量平衡计算
    4.3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
        4.3.1 水源工程规划设计
        4.3.2 输水工程规划设计
        4.3.3 田间工程规划设计
        4.3.4 附属建筑物规划设计
    4.4 项目效益评价
        4.4.1 社会效益
        4.4.2 生态效益
        4.4.3 经济效益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问题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5)清代民国河北地区慈善组织的历史演变与空间运作(1644-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绪论
    一、关于历史慈善地理的若干思考
    二、本文的选题意义
    三、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四、本文的相关概念、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清代至民国河北地区的地理分区与社会环境
    第一节 区域范围与地理环境
    第二节 行政区划与区域划分
    第三节 各区域的社会环境
第二章 清代至民国河北地区慈善组织的类型与发展的阶段性
    第一节 清代至民国河北地区慈善组织的主要类型
    第二节 清代至民国河北地区慈善组织发展的阶段性
第三章 清初官办慈善组织的空间运作——以养济院为中心
    第一节 清初养济院的恢复与建设
    第二节 救助标准的演变与区域差异
    第三节 养济院名额的地域分配与救助实效
    第四节 晚清民国时期养济院的运营实态与终结
第四章 乾隆前期官督民办慈善组织的普及与空间运作
    第一节 留养局的广泛建立
    第二节 留养局的选址与空间分布
    第三节 留养局的资金筹备与运营
    第四节 晚清民国时期留养局的发展与实际运营
第五章 晚清慈善组织多样性的起步与空间扩展的开端
    第一节 康雍时期的育婴堂和普济堂:慈善组织多样化的尝试与失败
    第二节 晚清时期的育婴堂和全节堂:慈善组织空间扩展的继续
    第三节 "教养并重":清末慈善理念转型与对慈善组织扩展的影响
第六章 清末民国时期慈善组织多样性与空间扩展的继续
    第一节 民办慈善组织的发展
    第二节 宗教类慈善组织的发展
    第三节 旧有慈善组织的整顿与改造:官办救济院的建立与空间分布
第七章 点与面:天津地区慈善组织的时空分布及在全省的地位
    第一节 天津慈善组织的类型与发展的时段特征
    第二节 天津慈善组织的空间分布
    第三节 天津地区慈善组织在全省的地位
第八章 慈善组织在灾荒救助中的作用——以1917年水灾为例
    第一节 河北地区的义赈组织和个案研究的典型性
    第二节 1917年顺直大水灾的灾情
    第三节 不同层次的灾荒救助
    第四节 慈善组织义赈的空间分布
第九章 清代至民国河北地区慈善组织的空间运作机制
    一、区域慈善权力网络和慈善圈
    二、不同类型慈善组织的运作模式
    三、影响区域慈善组织空间分布的若干因素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6)水环境与农业水资源利用 ——明清时期太湖与关中地区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一 选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
    三、基本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第一章 自然水环境与农业水资源利用方式
    第一节 以地表水资源利用为主的太湖地区
        一、太湖地区的自然水环境
        二、以疏浚和排水为主的河渠灌溉工程
        三、塘浦好田的发展
        四、海塘的修筑
    第二节 地表水资源利用与地下水资源利用并重的关中地区
        一、关中地区的自然水环境
        二、以渠堰修筑为主的河渠灌溉工程
        三、井灌
        四、泉灌
    第三节 水环境变迁与农业水资源利用方式的变化
第二章 明清时期太湖和关中地区自然水环境与农业发展
    第一节 明清时期太湖和关中地区的自然水环境与农作物种植结构
        一、以水田作物为主的太湖地区
        二、以旱地作物为主的关中地区
    第二节 明清时期自然水环境与农业耕作技术的选择
        一、太湖地区的水田农业耕作技术
        二、关中地区的早作农业耕作技术
    第三节 明清时期农田水利事业与农业发展
        一、太湖地区的农田水利事业与农业发展
        二、关中地区的农田水利事业与农业发展
    第四节 明清时期农业发展对水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 水环境与农业水资源的管理
    第一节 农田水利工程的经营与管理
        一、农田水利工程的经营方式
        二、农田水利工程的维护与管理
        三、农田水利工程的经费来源
        四、管理机构和人员设置
    第二节 农业用水管理
        一、政策政令对用水的规定
        二、乡规民约对用水的规定
        三、水资源权属关系及分配制度
第四章 水资源利用过程中的矛盾冲突与协调
    第一节 农业与其它多种水资源利用之间的矛盾冲突
        一、农业用水与渔业用水
        二、灌溉用水与潜运用水
        三、灌溉用水与城镇用水
        四、灌溉用水与水力用水
    第二节 水事纠纷的类型、形式及解决途径
        一、水事纠纷的发生形式
        二、水事纠纷发生的领域
        三、水事纠纷的解决途径
        四、明清时期太湖和关中地区水事纠纷的差异
第五章 制度水环境与明清时期农业水资源利用
    第一节 社会政治制度与农业水资源利用
        一、政府的政策制度与农田水利事业
        二、地方政府的行政绩效与农业水资源利用
    第二节 基层社会组织与农业水资源利用
        一、士绅与地方水利事业的发展
        二、地方民间团体与农业水资源利用
    第三节 经济文化因素与农业水资源利用
        一、人口与水资源利用
        二、商品性农业经济与水资源利用
    第四节 水资源利用过程中的诱发性创新机制
        一、太湖地区的诱发性技术创新
        二、关中地区的诱发性制度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1 明清陕西干旱灾害志
附表2 明清陕西水涝灾害志
附表3 明成化六年到崇祯十二年苏州地区农业灾年统计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8)近代朝鲜移民与东北地区水田开发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第一章 清末朝鲜移民与东北水田开发的序幕
    一、清政府对东北封禁政策的松弛
    二、朝鲜移民的迁入
    三、朝鲜移民与东疆地区的农业开发
    四、朝鲜移民试验开发水田
第二章 民国时期朝鲜移民的历史背景
    一、日本的殖民统治与朝鲜人民的大量流亡
    二、中国东北地区的移民开发热潮
    三、日本对东北农业的投资及东北当局的抵制
    四、中国东北地主富农经济与农垦公司的兴起及其对朝鲜移民的吸纳
第三章 东北各地朝鲜移民的增长与分布
    一、延边地区朝鲜移民的增长
    二、鸭绿江流域朝鲜移民的增长
    三、奉天省内地朝鲜移民的增长
    四、吉林省中部朝鲜移民的增长
    五、“北满”地区朝鲜移民的增长
    六、朝鲜移民的出身地分布
第四章 中国官府对朝鲜移民开发水田的政策与设施
    一、丈放淤荒
    二、提倡水利
    三、征收水利费
    四、调节水利纠纷
第五章 东北水田开发的全面展开
    一、奉天省的水田开发
    二、吉林省的水田开发
    三、黑龙江省的水田开发
第六章 朝鲜移民的水田技术
    一、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和试种
    二、因地制宜的水利设施
    三、寒地水稻种植技术的探索
第七章 朝鲜移民的水田经营
    一、朝鲜移民水田经营成立过程
    二、朝鲜移民的水田租佃经营
    三、朝鲜族佃农的生活状况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引水种稻 水中养鱼(论文参考文献)

  • [1]山地梯田综合利用模式与扶贫开发效应——贵州从江稻鱼鸭复合生态农业系统与扶贫成效分析[A]. 杨子生. 2018'中国土地资源科学创新与发展暨倪绍祥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 2018
  • [2]桑史—经济、生态与文化(1368-1911) ——基于环境史的视野[D]. 乐锐锋.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5)
  • [3]清代新疆农业研究 ——基于水资源、产业、农区和人地关系的考察[D]. 鲁靖康. 陕西师范大学, 2017(11)
  • [4]茶陵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问题研究[D]. 谢太生. 重庆交通大学, 2011(04)
  • [5]清代民国河北地区慈善组织的历史演变与空间运作(1644-1937)[D]. 郝红暖. 暨南大学, 2010(09)
  • [6]水环境与农业水资源利用 ——明清时期太湖与关中地区的比较研究[D]. 高升荣. 陕西师范大学, 2006(11)
  • [7]引水种稻 水中养鱼[N]. 刘峰. 吉林日报, 2004
  • [8]近代朝鲜移民与东北地区水田开发史研究[D]. 衣保中. 南京农业大学, 2002(06)
  • [9]茶陵野生稻与稻作起源发展关系初探[J]. 张公武,邹培云. 农业考古, 2000(03)
  • [10]茶陵野生稻与稻作起源发展关系初探[J]. 张公武,邹培云. 株洲工学院学报, 1999(06)

标签:;  ;  ;  ;  ;  

水里米鱼分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