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称重系统的研制

水下称重系统的研制

一、水下称重系统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孙国文,张营,闫娜,王亚倩,李占华[1](2022)在《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抗分散性能设计及其表征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水下不分散混凝土被称为"划时代的混凝土"或"新一代的水下施工材料",然而我国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在抗水流冲刷、坍损以及强度等性能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国外研究成果有较大的差距。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适用于动水作用下抗分散剂的研发及其性能评价方法研究存在一定的滞后,另一方面是对于抗分散剂中絮凝剂与减水剂之间的适应性和其调控机制的相关研究存在较大的技术和理论瓶颈。本文着重就当前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关于抗分散剂中絮凝剂与减水剂的适应性、抗分散作用机理、抗分散性能配合比设计以及抗分散性能衡量指标及其测试方法四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对其研究的重点,以期为抗分散剂研发、抗分散性能表征和水下混凝土施工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2](2021)在《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文中研究表明为了促进中国桥梁工程学科的发展,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桥梁工程领域(包括结构设计、建造技术、运维保障、防灾减灾等)的学术研究现状、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首先总结了桥梁工程学科在新材料与结构体系、工业化与智能建造、抗灾变能力、智能化与信息化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然后分别对上述桥梁工程领域各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桥梁结构设计方面重点探讨了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高性能材料与结构、深水桥梁基础的研究现状;桥梁建造新技术方面综述了钢结构桥梁施工新技术、预制装配技术以及桥梁快速建造技术;桥梁运维方面总结了桥梁检测、监测与评估加固的最新研究;桥梁防灾减灾方面突出了抗震减震、抗风、抗火、抗撞和抗水的研究新进展;同时对桥梁工程领域各方向面临的关键问题、主要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对桥梁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北京工业大学韩强老师提供初稿)

谢文譞[3](2020)在《基于生物电阻抗的体脂测量方法与系统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国民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我国人民的饮食习惯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众多高糖、高脂、高热量的食物登上了百姓的餐桌,诸多如奶茶之类的高热量饮品收到了广大年轻人们的喜爱。但是这样的饮食习惯也导致了社会肥胖率持续上升,不良的饮食结构也会给人们带来由肥胖引起的众多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在我国中老年人患由高血压、高血脂的比例急剧上升,并且由于生活作息不规律,饮食习惯不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患有高血压。如果可以实时监控人体的体脂率,并作出预防,可以有效降低此类疾病的发病率。基于以上的背景,本文设计研发了一种能供家庭内日常使用的低成本易操作的体脂率检测系统,可以实现对人体体脂率的实时检测。本文以欧姆定理法则为理论基础,采用了生物电阻抗法,建立起无创体脂率检测系统模型,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采用粒子群算法优化的极限学习机(PSO-ELM)模型的体脂率预测算法。查阅以往关于体脂率研究和人体生物电阻抗检测方法的文献,建立人体阻抗等效电路,设计基于正交解调算法的人体生物电阻抗检测算法。选用了TI公司生产的AFE4300芯片设计研发了阻抗信号采集与体重信息采集前端模块,并使用了STM32ZET6单片机作为这个系统的控制芯片,最后通过网络化模块实现与上位机的无线数据传输,完成整个体脂检测系统的硬件设计。阻抗测量前端模块通过SPI通信将阻抗信号传输值单片机中,导入至设计好的卡尔曼滤波模型中进行数字滤波,获取到稳定可靠的阻抗信息。然后通过网络化模块将阻抗信息传输至上位机,并采集人体的体重、身高等外部生理参数组成特征矩阵。采用最小二乘算法进行拟合出体脂率预测方程,并提出了经过粒子群算法优化极限学习机(PSO-ELM)算法构建生物电阻抗-体脂率预测模型,使用传统的极限学习机进行对照试验。

杜晋[4](2020)在《碳化钨基硬质合金涂层的制备及抗冲蚀与空蚀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力机械,如水轮机、水泵等水下运动部件由于在运转过程中遭受沙浆冲蚀、水流空蚀以及空蚀-腐蚀作用而加速了部件表面损伤,降低了水力系统的运行效率。考虑到沙浆冲蚀、水流空蚀和腐蚀行为首先作用于材料表面,因此采用合适的材料和工艺在不锈钢基体表面制备涂层实施防护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涂层的抗冲蚀性能与涂层的显微硬度有关,涂层的抗空蚀性能与涂层的断裂韧性和弹性模量关系紧密,而涂层的抗腐蚀性能与涂层的物相以及涂层微观结构密切相关。硬质合金涂层由硬质相和粘结相构成,硬质相提升了涂层的耐磨性能,粘结相采用单质金属或合金,具有较高的断裂韧性,因此硬质合金涂层相对其他涂层材料兼具优异的抗冲蚀、空蚀以及电化学腐蚀性能。碳化钨(WC)具有六方晶体结构以及较高的显微硬度及弹性模量,而Co、Ni和Cr由于良好的附着力、韧性和耐腐蚀性能被广泛应用于WC基涂层设计中。采用超音速火焰喷涂工艺制备硬质合金材料,其涂层在致密性和结合强度方面要显着优于其他热喷涂工艺。本文通过超音速火焰喷涂工艺制备不同材料体系的WC基硬质合金涂层,并通过设计冲蚀、空蚀、空蚀-腐蚀试验研究涂层相关性能,阐明涂层冲蚀、空蚀以及空蚀-腐蚀机理,为水力机械表面防护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具体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研制出一款新型罐式沙浆冲蚀机。机架采用三角支撑焊接结构,提高了整机刚性;设计了一种全新的被测试样夹具组件,夹具体和定位套筒采用转动副结构设计,可实现被测试样任意角度的调节;通过可编程控制器和变频器实现设备的自动化控制以及电动机转速的调节;采用定常流冲击旋转圆盘结构表面压力分析法对电动机功率进行估算。通过自制沙浆冲蚀机完成硬质合金涂层以及不锈钢基材的冲蚀试验。(2)采用超音速火焰喷涂工艺在水轮机常用材料16Cr5Ni不锈钢基体表面制备了 WC-12Co和Cr3C2-25NiCr硬质合金涂层,设计了基于转速、冲蚀物粒径和沙浆浓度三种冲蚀参数的正交试验,研究了转速、冲蚀物粒径和沙浆浓度对硬质合金涂层和基材耐冲蚀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WC-12Co涂层在所有测试条件下沙浆冲蚀率最低,而16Cr5Ni不锈钢基材冲蚀率最高;WC-12Co涂层在冲蚀测试过程中冲蚀率随时间的变化最小,反映出该涂层的抗冲蚀性能最稳定;通过冲蚀率恒等式计算了所有材料的速度指数、粒径指数及浓度指数发现,转速对WC-12Co涂层冲蚀率的影响最显着,冲蚀物粒径对Cr3C2-25NiCr涂层冲蚀率的影响最大,16Cr5Ni不锈钢对沙浆浓度变化最敏感;WC-12Co涂层和16Cr5Ni不锈钢的沙浆冲蚀机理分别为脆性和韧性机理,Cr3C2-25NiCr涂层表现出韧性和脆性的复合磨损机理,韧性占主导。(3)将WC-12Co涂层在650、800、950和1100℃温度下进行热处理,采用超声振动式空蚀设备对喷涂态和热处理涂层进行空蚀测试,研究热处理温度对WC-12Co涂层的物相变化、微观组织结构、力学性能和抗空蚀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涂层中η相(Co6W6C)含量随之增加;涂层的显微硬度与孔隙率以及物相组成密切相关,适当的热处理温度能使WC-12Co涂层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得到改善;800℃热处理涂层的抗空蚀性能最好,然后依次是650℃涂层、950℃涂层和喷涂态涂层,最差的是1100℃热处理涂层,涂层的空蚀率与微观缺陷以及热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相变密切相关;轮廓算数平均偏差值与空蚀率呈正相关性,采用表面粗糙度参数可定量评估材料的空蚀行为;构建了基于二次空蚀破坏的WC-12Co硬质合金涂层的空蚀模型,合理解释了涂层空蚀后形成的阶梯状形貌特征。(4)采用超音速火焰喷涂工艺制备了 WC-25WB-10Co-5NiCr、MoB-25NiCr、WC-10Co-4Cr 和 Cr3C2-25NiCr 硬质合金涂层,研究了涂层在去离子水和 3.5 wt.%NaCl 溶液中的空蚀和空蚀-腐蚀性能,提出了两种等效电路模型来拟合四种硬质合金涂层的电化学阻抗谱(EIS)。研究结果表明,涂层的微孔电阻和电荷转移电阻的数值显示空蚀-腐蚀8 h后,四种硬质合金涂层的抗腐蚀性能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WC-25WB-10Co-5NiCr>WC-10Co-4Cr>MoB-25NiCr>Cr3C2-25NiCr;由于空蚀作用所产生的机械能阻碍了电解质在涂层表面形成腐蚀产物和钝化膜,四种涂层在阳极腐蚀方向上都没有发生明显的钝化反应,四种硬质合金涂层的电化学腐蚀是由电偶效应产生的;所有硬质合金涂层在纯空蚀和空蚀-腐蚀两种条件下的质量损失均随测试时长近似线性增加,没有出现空蚀孕育期、加速期和稳定期;空蚀-腐蚀测试中,纯空蚀作用是所有涂层材料质量损失的首要因素,涂层在空蚀、腐蚀协同作用下对涂层的破坏程度高于纯空蚀作用;空蚀阻抗和空蚀-腐蚀阻抗均与显微硬度呈正相关;硬质相和二次相的剥落以及粘结相的溶解是WC基涂层的空蚀-腐蚀机理,裂纹扩展引起的涂层块状剥落是Cr3C2-25NiCr和MoB-25NiCr涂层的空蚀-腐蚀机理。

石磊,苏锋,张飞,陈卓,孙雪梅[5](2020)在《深水立式清管球发射和接收装置的研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国内水下油气生产系统中常用的水下清管球发射和接收装置(PLR)长期依靠进口的问题,结合我国南海某深水气田群开发项目自主完成立式PLR研制并成功应用的经验,分析深水立式PLR的结构型式、基本组成和设计要点,提出材料、制造、焊接、检验和测试的具体要求。

陈永华,姜斌,刘庆奎,李晓龙,姜静波,倪佐涛[6](2020)在《海水悬浮物多通道原位自动采集与过滤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悬浮颗粒物浓度是海洋水体的重要参数之一,其精确测定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方法是现场取水封装后,在实验室进行过滤分析。此方法测量结果相对准确,但涉及大量水样的采集、运输和储存,费时、费力、效率低;而基于声学、光学的现代测量方法,虽然效率较高,但反演得出的测量误差大,其适用范围受到限制。基于此,在水下泵设计、水下流量计设计、多通道选通装置设计和中控系统设计的基础上,进行装置集成,设计海水悬浮物多通道原位自动采集与过滤装置。结合海水原位过滤需求,提出海水悬浮物多点、多层、多通道原位自动过滤方法,以实现海水悬浮颗粒物的分时空立体原位长时次获取,避免了传统取样过滤方法效率低和现代测量方法反演误差大的缺陷,以期为海水悬浮颗粒物浓度测量提供一种简约高效的方法。

张超[7](2020)在《便携式超声皮下脂肪测厚仪的研发》文中认为人体通常有40%至60%的脂肪存储在皮下组织,因而皮下脂肪厚度可以作为人体脂肪含量的指标。脂肪堆积过多会导致肥胖,肥胖会引进高血压、冠心病等一系列疾病,是健康的头号杀手。并且由于人体内脏脂肪和皮下脂肪分布不同,会引起不同的患病风险,所以检测内脏脂肪和皮下脂肪含量,在临床疾病的诊断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测量皮下脂肪厚度既可以满足健康需求,也可以满足大众健身和减肥等特殊需要。本论文根据实际需求设计了一款基于超声的测量人体皮下脂肪厚度的仪器(以下简称:脂肪仪),主要研究内容为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调查研究相关背景和意义,分析了人体皮下组织的特性,介绍了国内外现有的测量人体脂肪含量的常见方法,最终确定了使用超声脉冲反射法的测量原理。(2)介绍了脂肪仪硬件电路的设计,包括单片机和传感器的选择,通过高压激励电路实现高电压脉冲激励超声探头发出超声波,通过三级放大电路实现对超声波回波的放大并使单片机产生中断,通过运放电路实现对压力薄膜传感器捕捉到的压力信号进行放大,以及电源模块、显示模块和蓝牙模块的设计,实现了脂肪仪的硬件功能。(3)介绍了软件编译工具和软件构成,设计了软件功能,提出了皮脂厚度检测算法,完成了代码编写,实现了测量和显示功能。最后通过离体猪肉实验,对检测结果进行了验证,并确定了对于被测部位的压力阈值。(4)进行了整机测试和外观结构设计,证明了本设计的仪器具有较好的重复性、稳定性和一致性,其功耗也满足可以长时间测量的需求;设计了脂肪仪外壳和超声探头与压力传感器之间的传动结构,实现了通过压力薄膜传感器捕捉超声探头施加在被测部位的压力。(5)介绍了人体实验,包括实验设计,实验原理,实验仪器等,对本文设计的脂肪仪测量人体皮下脂肪厚度的准确性进行了分析,最后对不同BMI分组人群的皮脂厚度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张营[8](2020)在《动水下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研制及其性能测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水洗能力,对施工水域不会造成污染,被国内外学者称之为“全新的、理想的、划时代的混凝土”或新一代水下工程材料。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要求和国防安全战略需要,深海深水区基建工程成为常态化,对水下混凝土的需求量呈幂指数增加,对其性能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抗分散剂不能完全满足工程需求;再加上优质砂石资源匮乏,就地取材中砂石含泥量高,抗分散剂与其不适应,给水下混凝土的施工、强度和耐久性带来系列隐患。为解决此问题,本文首先利用正交实验方法,通过系列实验合成了一种低吸附抗泥型聚羧酸减水剂,并分析了酸醚比、温度、链转移剂用量、引发剂用量、磷酸酯类抗泥单体用量等因素对合成减水剂的影响规律。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技术研究了合成减水剂的结构表征和抗粘土机理。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弥补砂石含泥量高缺陷选用硫铝酸盐水泥,根据其特点,重点开发一种有效的缓凝剂,在不降低其强度的基础上调控硫铝酸盐水泥的快凝,并解决缓凝剂、絮凝剂和减水剂的相容性问题,并通过分析其对水泥净浆流动性和经时损失、凝结时间、抗压强度和水泥砂浆p H值、悬浊物含量、浊度、水陆强度比,确定缓凝剂、絮凝剂、减水剂的种类及最佳掺量。并基于因子设计法优化和预测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抗分散性能,确保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具有较高的和易性和工作性。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以丙烯酸、异戊烯醇聚氧乙烯醚为主要反应原料,合成一种低吸附抗泥型聚羧酸减水剂(KN-PC)。最佳合成条件为酸醚比为4.2,温度为43℃,链转移剂、引发剂、丙烯酰胺、磷酸酯类抗泥单体的用量分别为0.45%、1.6%、0.7 mol、1 mol,A溶液的滴加时间为2 h。利用FTIR、XRD、有机碳吸附仪(TOC)研究了KN-PC的结构表征和抗粘土机理,与普通聚羧酸减水剂相比,合成的低吸附抗泥型聚羧酸减水剂对蒙脱土敏感性较低,与蒙脱土作用后的层间未出现低吸附抗泥型减水剂的特征官能团,层间距为1.50 nm,低吸附抗泥型减水剂在蒙脱土上的吸附量远小于普通减水剂(PC)的吸附量。(2)在水泥净浆试验中,KN-PC和PC的临界掺量分别为1.4%和1.6%,减水剂掺量小于临界掺量,随着减水剂掺量的增加,硫铝酸盐水泥净浆流动度增大,减水剂掺量大于临界掺量,硫铝酸盐水泥净浆流动度基本保持不变。掺加KN-PC硫铝酸盐水泥的流动度的经时损失小于PC。由对硫铝酸盐水泥的凝结时间和抗压强度分析得,与葡萄糖酸钠(PT)相比,ZC(自主合成)缓凝剂对硫铝酸盐水泥有较好的缓凝效果,增大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ZC缓凝剂与KN-PC复掺对硫铝酸盐水泥的抗压强度的影响较小。絮凝剂的加入增强硫铝酸盐水泥的抗分散性,实验结果分析可得,当减水剂为KN-PC,掺量为1.4%,絮凝剂为羟丙基甲基纤维素(AWA),掺量为0.8%,ZC缓凝剂掺量为0.07%,硫铝酸盐水泥的抗分散性能最优。在现有絮凝剂作用机理研究基础上,并根据实验,提出抗分散剂的两种作用机理,可分为吸附-桥键-分散作用和表面活性-桥架-分散作用。(3)采用因子设计方法对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流动性、抗冲刷性和水陆抗压强度比进行建模和计算,可减少试验组数。并对模型进行误差分析,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可以有效地预测在试验因素范围内设计的新型混合物的性能随混合成分变化的变化,该模型可作为优化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测试的有效方法。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具有较好性能的最佳条件为KN-PC用量为1.468%,AWA用量为0.858%,W/B为0.388时。在此条件下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对应的流动度为183.994 mm,抗分散性测试中悬浮物含量为113.185 mg/L,水陆强度比为77.442%。

贺帆[9](2020)在《基于水下机器视觉的河蟹养殖精准投饲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国各地的河蟹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如今的水产养殖管理模式还是原始、粗放的养殖方式,养殖效率不高且饲料利用率低。饵料投喂的高效性和精准性是影响河蟹池塘养殖经济效益的两个关键指标,精准投饵能够充分发挥饵料的效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本文开展基于水下机器视觉的河蟹养殖精准投饲技术研究:通过水下河蟹图像预处理以及河蟹目标的识别,可准确获得蟹塘水下河蟹的数量、大小和分布信息,以解决往哪里投饲的问题;通过自巡航变量投饲设备的开发,以解决小范围饲料密度分布和范围可控的高效投饲。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实现中小型蟹塘养殖中高效精准的饵料投饲。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为了改善蟹塘水下模糊河蟹图像的成像质量,提高图像清晰度和丰富图像细节,从而提高河蟹的识别准确率,本文根据水下光学成像原理和水对光线的吸收、散射特性,分别对包括直方图均衡、受限对比度自适应直方图均衡、伽马校正、基于暗通道先验的图像复原算法和基于图像模糊度和光吸收的图像复原算法进行对比分析,其中根据水体对长波(红光)最先吸收的原理,重点提出改进的基于暗通道先验的图像复原算法,并进行对比实验,从图像质量定性和定量分析中评价该算法的性能;二、由于蟹塘水下环境复杂、河蟹的姿态存在较大差异以及水中河蟹表面纹理特征不明显,增加了河蟹识别的难度,传统的目标识别方法已经难以满足水下河蟹的识别需求。为提高河蟹识别的准确率,本文提出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河蟹识别算法,并改进卷积神经网络的结构设计。采用经改进的基于暗通道先验的图像复原算法处理后的河蟹样本制作数据集,完成对改进的卷积神经网络进行训练与调优,输出最优的基于YOLO v3改进网络结构的河蟹识别模型。以相同数据集完成对Faster R-CNN的河蟹识别模型训练,并与改进的YOLO v3河蟹识别网络模型对比实验,测试识别性能;三、为满足中小型蟹塘养殖自巡航投饲设备的开发需求,本文研究基于精度较低的廉价GPS、地磁传感器和激光测距传感器数据融合的组合导航系统,提供投饲作业装置多维的导航信息;为实现投饲作业装置的自动导航作业功能,本文提出基于目标插点的目标路径跟踪策略,并设计基于PID控制的航向控制器;同时提出投饲作业装置直行和路径切换时的速度调节策略,并设计基于PID控制的航速控制器;为保证航向、航速控制的独立性,提出航向、航速协调控制策略;最后根据投饲作业装置的功能需求,完成对投饲作业装置的软硬件设计,实现投饲作业装置沿蟹塘四周巡航投饲的功能,以解决小范围饲料分布密度和范围可控的高效投饲;通过上述研究的实验表明:基于改进的暗通道先验的复原算法DCP{inv r,g,b}可完成对水下河蟹图像有效增强,其平均MSE、PSNR和Entropy指标分别为49.23、23.02和15.73;在采集的水下河蟹图像质量得到有效保证前提下,基于改进卷积神经网络结构的YOLO v3河蟹目标检测框架输出的网络识别模型平均类别正确率可达87.66%,河蟹识别的准确率为97.74%,召回率为96.27%;自巡航投饲作业船可有效完成自动导航作业;变量投饲装置可有效实现饲料分布密度和范围可控的投饲、料仓剩余饲料可测的功能;从而验证了基于水下机器视觉的河蟹养殖精准投饲的可行性。

史丹[10](2019)在《面向船闸水下检测的柔性机器人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船闸是内河航运的重要枢纽,随着过闸货运量的逐年增加,部分船闸处于长期超荷运行状况,其应急和日常保障工作是船闸平稳运行的重要保证。论文针对船闸水下设施的检测需求,通过对系统方案确定、机器人本体设计、水下相机及系统集成现场测试等,形成了面向船闸水下检测的柔性机器人系统。根据船闸水下检测空间狭窄和水体浑浊的现状,提出了可柔顺适应水下狭窄空间的柔性机器人和专用浑水相机的方案,基于气动人工肌肉驱动确定了机器人系统本体结构方案及现场布置方式。面向水下检测需要,设计了基于“柔性驱动+柔性结构”的关节结构,结合气动人工肌肉的力学特性测试和水下检测空间,确定了柔性关节的结构参数。构建了柔性机器人坐标系,由运动学分析得到了机器人末端相机坐标系与基坐标系之间的齐次变换矩阵,与期望位姿矩阵对比得到机器人的关节变量与布置位置。柔性关节的空载、带负载测试和柔性机器人的实验室测试验证了机器人的运动性能。设计了直角坐标机器人和气动夹具,以实现柔性机器人在水下的大范围运动。根据水下相机方案,结合光源、密封性、水下成像等测试设计了近距和可调焦水下相机,以适应不同浊度时的水下目标检测。构建了浑水测试环境,进行了浑水条件下的成像测试与光线衰减测试,结果表明:绿光衰减最慢,红光次之,衰减最快的是蓝光。设计了基于STM32的LED光源数字控制器,测试结果表明控制器设计的可行性,为浑水环境相机专用光源打下良好基础。构建了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软硬件平台,与系统本体集成,形成面向船闸水下检测的柔性机器人系统。在江苏运东船闸、芒稻船闸现场进行了阀门、闸门主轨道等测试,结果表明:柔性机器人系统能柔顺适应狭窄空间,将水下相机以正确位姿送至水下待检处,获得了主轨道等清晰图像,验证了该机器人系统的可行性和实用性。该柔性机器人系统为船闸水下设施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在降低检测人员工作强度的同时获得了水下设施的客观性资料,同时也促进柔性机器人的研究与应用。

二、水下称重系统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下称重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抗分散性能设计及其表征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抗分散剂研究进展
    1.1 关于抗分散剂的研究
    1.2 抗分散剂的作用机理
2 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进展
    2.1 基于强度的配合比设计
    2.2 基于性能的配合比设计新方法
3 抗分散性能实验方法研究进展
    3.1 静水作用下抗分散性能实验
        3.1.1 目测实验
        3.1.2 悬浮物固体含量的测试
        3.1.3 pH测试
        3.1.4 流失量
        3.1.5 测试方法的比较
    3.2 动水作用下抗分散性能实验
        (1) 冲击试验(Plunge test)
        (2)高水流速冲刷试验
        (3)喷射试验(Spray test)
4 结语与展望

(2)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东南大学王景全老师提供初稿)
1 桥梁工程研究新进展(东南大学王景全老师提供初稿)
    1.1新材料促进桥梁工程技术革新
    1.2桥梁工业化进程与智能建造技术取得长足发展
    1.3桥梁抗灾变能力显着提高
    1.4桥梁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1.5跨海桥梁深水基础不断创新
2桥梁结构设计
    2.1桥梁作用及分析(同济大学陈艾荣老师、长安大学韩万水老师、河北工程大学刘焕举老师提供初稿)
        2.1.1汽车作用
        2.1.2温度作用
        2.1.3浪流作用
        2.1.4分析方法
        2.1.5展望
    2.2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西南交通大学卫星老师提供初稿)
        2.2.1新型桥梁用钢的研发
        2.2.2焊接节点疲劳性能
        2.2.3钢结构桥梁动力行为
        2.2.4复杂环境钢桥服役性能
        2.2.5组合结构桥梁空间力学行为
        2.2.6组合结构桥梁关键构造力学行为
        2.2.7展望
    2.3高性能材料
        2.3.1超高性能混凝土(湖南大学邵旭东老师提供初稿)
        2.3.2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西南交通大学张锐老师提供初稿)
        2.3.3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北京工业大学刘越老师提供初稿)
        2.3.4智能材料(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2.3.5展望
    2.4桥梁基础工程(同济大学梁发云老师提供初稿)
        2.4.1深水桥梁基础形式
        2.4.2桥梁基础承载性能分析
        2.4.3桥梁基础动力特性分析
        2.4.4深水桥梁基础工程面临的挑战
3桥梁建造新技术
    3.1钢结构桥梁施工新技术(西南交通大学卫星老师提供初稿)
        3.1.1钢结构桥梁工程建设成就
        3.1.2焊接制造新技术
        3.1.3施工新技术
    3.2桥梁快速建造技术(北京工业大学贾俊峰老师提供初稿)
        3.2.1预制装配桥梁上部结构关键技术
        3.2.2预制装配桥墩及其抗震性能研究进展
        3.2.2.1灌浆/灌缝固定连接预制桥墩及其抗震性能
        3.2.2.2无黏结预应力连接预制桥墩及其抗震性能
    3.3桥梁建造技术发展态势分析
4桥梁运维
    4.1监测与评估(浙江大学叶肖伟老师、湖南大学孔烜老师、西南交通大学崔闯老师提供初稿)
        4.1.1监测技术
        4.1.2模态识别
        4.1.3模型修正
        4.1.4损伤识别
        4.1.5状态评估
        4.1.6展望
    4.2智能检测(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4.2.1智能检测技术
        4.2.2智能识别与算法
        4.2.3展望
    4.3桥上行车安全性(中南大学国巍老师提供初稿)
        4.3.1风荷载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4.3.1.1车-桥气动参数识别
        4.3.1.2风载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评估
        4.3.1.3风浪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4.3.1.4风屏障对行车安全性的影响
        4.3.2地震作用下行车安全性
        4.3.2.1地震-车-桥耦合振动模型
        4.3.2.2地震动激励特性的影响
        4.3.2.3地震下桥上行车安全性评估
        4.3.2.4车-桥耦合系统地震预警阈值研究
        4.3.3长期服役条件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4.3.4冲击系数与振动控制研究
        4.3.4.1车辆冲击系数
        4.3.4.2车-桥耦合振动控制方法
        4.3.5研究展望
    4.4加固与性能提升(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4.4.1增大截面加固法
        4.4.2粘贴钢板加固法
        4.4.3体外预应力筋加固法
        4.4.4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法
        4.4.5组合加固法
        4.4.6新型混凝土材料的应用
        4.4.7其他加固方法
        4.4.8发展展望
5桥梁防灾减灾
    5.1抗震减震(北京工业大学贾俊峰老师、中南大学国巍老师提供初稿)
        5.1.1公路桥梁抗震研究新进展
        5.1.2铁路桥梁抗震性能研究新进展
        5.1.3桥梁抗震发展态势分析
    5.2抗风(东南大学张文明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陈文礼老师提供初稿)
        5.2.1桥梁风环境
        5.2.2静风稳定性
        5.2.3桥梁颤振
        5.2.4桥梁驰振
        5.2.5桥梁抖振
        5.2.6主梁涡振
        5.2.7拉索风致振动
        5.2.8展望
    5.3抗火(长安大学张岗老师、贺拴海老师、宋超杰等提供初稿)
        5.3.1材料高温性能
        5.3.2仿真与测试
        5.3.3截面升温
        5.3.4结构响应
        5.3.5工程应用
        5.3.6展望
    5.4抗撞击及防护(湖南大学樊伟老师、谢瑞洪、王泓翔提供初稿)
        5.4.1车撞桥梁结构研究现状
        5.4.2船撞桥梁结构研究进展
        5.4.3落石冲击桥梁结构研究现状
        5.4.4研究展望
    5.5抗水(东南大学熊文老师提供初稿)
        5.5.1桥梁冲刷
        5.5.2桥梁水毁
        5.5.2.1失效模式
        5.5.2.2分析方法
        5.5.3监测与识别
        5.5.4结论与展望
    5.6智能防灾减灾(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鲍跃全老师提供初稿)
6结语(西南交通大学张清华老师提供初稿)
策划与实施

(3)基于生物电阻抗的体脂测量方法与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体脂测量方法的分类
    1.3 历史发展动态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阻抗测量法历史发展动态
        1.3.2 研究方法现状
        1.3.3 阻抗法体脂仪产品现状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生物电阻抗检测理论
    2.1 引言
    2.2 人体阻抗结构模型分析
        2.2.1 人体阻抗等效模型
        2.2.2 两种测量模型
    2.3 人体脂肪含量与阻抗关系数学公式介绍
    2.4 电极测量系统
        2.4.1 激励电极与检测电极
        2.4.2 电极极化对电压检测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物电阻抗检测方法与系统的研究
    3.1 人体信号采集系统
        3.1.1 二电极测量系统
        3.1.2 四电极测量系统
    3.2 阻抗信息提取算法
    3.3 阻抗信号滤波处理
        3.3.1 卡尔曼滤波基本原理
        3.3.2 建立状态方程与观测方程
        3.3.3 卡尔尔曼滤波模型与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生物电阻抗的体脂率拟合算法研究
    4.1 最小二乘拟合算法
        4.1.1 算法设计思路
        4.1.2 最小二乘算法基本原理
        4.1.3 实验数据
        4.1.4 最小二乘曲线拟合
        4.1.5 实验结果分析
    4.2 PSO-ELM预测算法
        4.2.1 机器学习理论研究
        4.2.2 基于PSO-ELM的体脂率预测模型
        4.2.3 实验结果分析
    4.3 模型结果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体脂检测软硬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5.1 系统框架
    5.2 硬件电路设计
        5.2.1 硬件系统框架
        5.2.2 微处理器模块
        5.2.3 信号采集与信号处理模块
        5.2.4 体重测量模块
        5.2.5 网络通信电路设计
        5.2.6 电源模块设计与接地优化
    5.3 软件系统设计
        5.3.1 嵌入式模块软件
        5.3.2 网络化软件设计
    5.4 实验结果分析
        5.4.1 阻抗检测实验结果分析
        5.4.2 体脂率检测实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系统总结
    6.2 系统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致谢

(4)碳化钨基硬质合金涂层的制备及抗冲蚀与空蚀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水力机械水下部件常用金属材料
    1.3 沙浆冲蚀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冲蚀磨损机理
        1.3.2 冲蚀磨损理论
        1.3.3 冲蚀试验设备和冲蚀率分析方法
        1.3.4 抗冲蚀涂层材料
    1.4 空蚀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空蚀磨损机理
        1.4.2 空蚀磨损理论
        1.4.3 空蚀试验设备和空蚀率分析方法
        1.4.4 抗空蚀涂层材料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涂层制备与试验方法
    2.1 超音速火焰喷涂制备工艺及设备
    2.2 涂层制备
        2.2.1 基体材料
        2.2.2 粉末原料
        2.2.3 制备流程和工艺参数
    2.3 热处理试验
    2.4 空蚀试验
        2.4.1 空蚀试验设备
        2.4.2 空蚀试验步骤
        2.4.3 空蚀试验数据分析方法
    2.5 空蚀-腐蚀试验
        2.5.1 空蚀-腐蚀试验设备
        2.5.2 空蚀-腐蚀试验步骤
    2.6 涂层性能测试与表征
        2.6.1 涂层的微观结构、形貌及元素分析
        2.6.2 原料粉末和涂层的物相分析
        2.6.3 涂层表面轮廓及粗糙度分析
        2.6.4 涂层孔隙率分析
        2.6.5 显微硬度测试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沙浆冲蚀磨损试验机的研制
    3.1 沙浆冲蚀机设计要求
    3.2 设计方案及工作原理
        3.2.1 罐式沙浆冲蚀机设计方案
        3.2.2 工作原理
    3.3 机械结构设计
        3.3.1 机架、转盘及连接件设计
        3.3.2 夹具组件设计
    3.4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3.4.1 旋转盘电动机功率估算
        3.4.2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3.5 冲蚀试验步骤
    3.6 冲蚀试验数据分析方法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WC-12Co硬质合金涂层的沙浆冲蚀性能研究
    4.1 涂层制备原料粉末
    4.2 沙浆冲蚀参数和正交试验方案
    4.3 WC-12Co和Cr_3C_2-25NiCr涂层的组织结构
        4.3.1 WC-12Co和Cr_3C_2-25NiCr涂层的截面形貌
        4.3.2 WC-12Co和Cr_3C_2-25NiCr涂层的物相分析
    4.4 WC-12Co和Cr_3C_2-25NiCr涂层的孔隙率和显微硬度
    4.5 涂层和基材的沙浆冲蚀测试
        4.5.1 累计体积损失和冲蚀磨损率
        4.5.2 转速对涂层和基材的体积损失的影响
        4.5.3 冲蚀物粒径对涂层和基材的体积损失的影响
        4.5.4 沙浆浓度对涂层和基材的体积损失的影响
    4.6 冲蚀表面形貌和冲蚀机理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WC-12Co硬质合金涂层的空蚀性能研究
    5.1 WC-12Co涂层制备及热处理
    5.2 WC-12Co热处理涂层的组织结构
        5.2.1 WC-12Co热处理涂层的截面形貌
        5.2.2 WC-12Co热处理涂层的物相分析
    5.3 WC-12Co热处理涂层的孔隙率和显微硬度
    5.4 WC-12Co热处理涂层的空蚀测试
        5.4.1 体积损失和空蚀率
        5.4.2 涂层表面粗糙度和空蚀机理
    5.5 WC-12Co涂层的空蚀模型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WB增强WC基硬质合金涂层的空蚀-腐蚀性能研究
    6.1 原料粉末和涂层制备
    6.2 涂层的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
        6.2.1 涂层的截面形貌
        6.2.2 涂层的物相分析
        6.2.3 涂层的显微硬度
    6.3 涂层的空蚀和空蚀-腐蚀试验和数据分析方法
        6.3.1 涂层的空蚀和空蚀-腐蚀试验
        6.3.2 定义和公式
    6.4 涂层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6.4.1 涂层的动电位极化曲线
        6.4.2 涂层的电化学阻抗谱
        6.4.3 涂层的等效电路及其参数
    6.5 涂层的纯空蚀和空蚀-腐蚀质量损失
    6.6 纯空蚀、纯腐蚀以及协同效应对涂层质量损失的贡献
    6.7 纯空蚀阻抗和空蚀-腐蚀阻抗
    6.8 涂层空蚀-腐蚀形貌和侵蚀机理
    6.9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5)深水立式清管球发射和接收装置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PLR的结构型式及设计要求
2 立式PLR的基本组成和设计要点
    2.1 筒体
    2.2 保护框架
    2.3 水下快速接头插座
    2.4 水下挡球器
    2.5 水下卡兰
    2.6 水下连接器
    2.7 水下球阀
    2.8 标识
    2.9 运输底橇
3 PLR的材料要求
4 PLR的制造、焊接和检验要求
5 PLR的测试要求
    5.1 工厂接收测试
        5.1.1 外观检查
        5.1.2 定位检查及尺寸测量
        5.1.3 干涉检查
        5.1.4 冲洗
        5.1.5 测径
        5.1.6 水压测试
        5.1.7 通球测试
        5.1.8 称重和重心测试
    5.2 扩展工厂接收测试
        5.2.1 ROV接近检查
        5.2.2 ROV操作测试
        5.2.3 水下连接器测试
        5.2.4 电连续性测试
        5.2.5 底橇的配合测试

(6)海水悬浮物多通道原位自动采集与过滤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海水原位分时次多通道过滤装置设计
    2.1水下泵设计
    2.2水下流量计设计
    2.3多通道选通装置设计
    2.5中控装置设计
    2.6装置集成
3海水综合原位自动过滤系统设计
    3.1浮标式悬浮颗粒物多层原位过滤立体测量系统设计
    3.2综合原位过滤立体测量设计
4总结

(7)便携式超声皮下脂肪测厚仪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人体皮下组织特性
        1.2.2 人体皮下脂肪厚度测量方法
    1.3 研究内容及各章节安排
第二章 硬件电路设计与实现
    2.1 硬件电路设计总体方案
    2.2 单片机
    2.3 传感器
        2.3.1 超声探头
        2.3.2 压力薄膜传感器
    2.4 高压激励电路
    2.5 三级放大电路
    2.6 运放电路
    2.7 电源模块
    2.8 显示模块
    2.9 蓝牙模块
    2.10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软件设计与实现
    3.1 软件编译工具
    3.2 软件构成
    3.3 程序设计与实现
    3.4 压力阈值的确定
        3.4.1 压力传感器输出测试
        3.4.2 压力阈值实验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整机测试和外观结构设计
    4.1 重复性测试
    4.2 稳定性测试
    4.3 一致性测试
    4.4 功耗测试
    4.5 外观及压力传动结构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人体实验
    5.1 实验方案
    5.2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5.2.1 不同人体组织的超声图像
        5.2.2 超声测量皮脂厚度的预实验
    5.3 测量人体皮下脂肪厚度准确性分析
    5.4 不同BMI分组人群的皮脂厚度分布
    5.5 本章小结
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动水下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研制及其性能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关于抗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纤维素系的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关于丙烯系的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关于辅助剂的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关于外加剂间的相容性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关于硫铝酸盐水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抗分散性能测试及其测试方法
        1.4.1 静水作用下
        1.4.2 动水作用下
    1.5 存在问题
    1.6 研究内容
    1.7 论文主要流程图
第二章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2.1 原材料
        2.1.1 合成原材料
        2.1.2 水泥
        2.1.3 集料
        2.1.4 掺合料
        2.1.5 外加剂
        2.1.6 蒙脱土
        2.1.7 拌和用水
    2.2 试验仪器
        2.2.1 低吸附抗泥型聚羧酸减水剂合成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低吸附抗泥型聚羧酸减水剂样品制备
        2.3.2 试验测试的仪器
        2.3.3 性能测试方法
第三章 低吸附抗泥型聚羧酸减水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3.1 低吸附抗泥型聚羧酸减水剂的国内外研究
    3.2 低吸附抗泥型聚羧酸减水剂的合成过程
    3.3 KN-PC聚羧酸减水剂合成的影响因素研究
        3.3.1 正交试验设计方案
        3.3.2 正交试验设计结果分析
    3.4 减水剂单因素优化试验
        3.4.1 酸醚比对减水剂分散性的影响
        3.4.2 温度对减水剂分散性的影响温度对减水剂分散性的影响
        3.4.3 链转移剂用量对减水剂分散性的影响
        3.4.4 引发剂用量对减水剂分散性的影响
        3.4.5 磷酸酯类抗泥单体用量对减水剂抗泥性的影响
        3.4.6 B溶液的滴加时间对减水剂分散性的影响
    3.5 减水剂的性能检测结果与分析
        3.5.1 减水剂分散性试验
        3.5.2 吸附量测试
        3.5.3 层间官能团测试
        3.5.4 XRD层间距测试
    3.6 低吸附抗泥型聚羧酸减水剂的机理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硫铝酸盐水泥净浆和砂浆性能的研究
    4.1 减水剂与硫铝酸盐水泥的相容性研究
        4.1.1 减水剂对水泥浆体流动性和经时损失的影响
        4.1.2 水泥浆体对减水剂吸附量的影响
    4.2 缓凝剂和减水剂复掺对硫铝酸盐水泥性能的影响
        4.2.1 缓凝剂和减水剂复掺对水泥浆体凝结时间的影响
        4.2.2 缓凝剂和减水剂复掺对水泥砂浆抗压强度的影响
    4.3 絮凝剂的选择
        4.3.1 絮凝剂对水泥净浆扩展度的影响
        4.3.2 絮凝剂和减水剂复掺对水泥砂浆扩展度的影响
        4.3.3 絮凝剂和减水剂复掺对水泥砂浆pH值的影响
        4.3.4 絮凝剂和减水剂复掺对水泥砂浆测试悬浊物含量的影响
        4.3.5 絮凝剂和减水剂复掺对水泥砂浆浊度的影响
        4.3.6 絮凝剂和减水剂复掺对水泥砂浆水陆强度比的影响
    4.4 抗分散剂的作用机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因子设计法优化和预测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抗分散性能
    5.1 不同标准的水下不分散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5.2 基于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性能的配合比设计方法
        5.2.1 因子设计法的原理
        5.2.2 因子设计法在工程中的应用
    5.3 所提出模型的准确性
    5.4 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抗分散性能
        5.4.1 导出统计模型
        5.4.2 AWA和 KN-PC用量对流动性的影响
        5.4.3 W/B和AWA用量对抗分散性能的影响
        5.4.4 W/B和AWA用量对水陆强度比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9)基于水下机器视觉的河蟹养殖精准投饲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人作业船的研究现状
        1.2.2 水下机器视觉预处理方法研究现状
        1.2.3 目标识别算法的研究现状
        1.2.4 水产养殖自动投饲装置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水下河蟹图像预处理算法研究
    2.1 引言
    2.2 水下光学成像简介
        2.2.1 水下光学成像原理
        2.2.2 水对光线的吸收和散射特性
    2.3 水下河蟹图像预处理
        2.3.1 水下图像增强算法
        2.3.2 水下图像恢复算法
    2.4 实验与分析
        2.4.1 水下河蟹图像采集
        2.4.2 图像质量评价指标
        2.4.3 图像质量定性分析
        2.4.4 图像质量定量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水下河蟹的识别研究
    3.1 引言
    3.2 卷积神经网络
        3.2.1 卷积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
        3.2.2 训练过程
    3.3 Faster R-CNN目标识别算法
        3.3.1 区域候选网络
        3.3.2 权值共享策略
    3.4 基于YOLO v3 的水下河蟹识别算法
        3.4.1 YOLO目标识别算法
        3.4.2 搭建环境与自建数据集制作
        3.4.3 目标识别评价指标
        3.4.4 改进卷积神经网络的结构设计
        3.4.5 改进卷积神经网络的训练与调优
        3.4.6 实验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巡航投饲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4.1 引言
    4.2 自巡航投饲装置总体设计
        4.2.1 投饲作业船结构设计
        4.2.2 投饲装置结构设计
    4.3 建立投饲作业区域平面坐标系
    4.4 投饲作业船组合导航设计
        4.4.1 GPS定位系统
        4.4.2 地磁传感器
        4.4.3 激光测距模块
    4.5 航向控制与目标路径跟踪策略
    4.6 航速控制与速度调节策略
    4.7 航向航速协调控制策略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巡航投饲装置的软硬件设计和实验
    5.1 自巡航投饲装置的硬件设计
        5.1.1 投饲作业船的硬件设计
        5.1.2 投饲装置的硬件设计
        5.1.3 硬件焊接实物图
    5.2 投饲装置的软件设计
        5.2.1 投饲作业船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2.2 投饲装置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3 实验与分析
        5.3.1 投饲作业船自动导航实验
        5.3.2 投饲装置饲料抛撒实验
        5.3.3 饲料剩余量称重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10)面向船闸水下检测的柔性机器人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水下机器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柔性机器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船闸水下检测机器人系统总体方案
    2.1 船闸水下检测需求分析
        2.1.1 水下检测关键问题
        2.1.2 机器人性能要求分析
    2.2 船闸水下检测机器人系统方案
        2.2.1 柔性机器人方案的提出
        2.2.2 柔性机器人的驱动方式
        2.2.3 机器人系统本体结构与现场布置
        2.2.4 水下相机方案
        2.2.5 控制系统方案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机器人设计与测试
    3.1 柔性机器人的结构设计
    3.2 柔性关节结构参数确定
        3.2.1 气动人工肌肉特性测试
        3.2.2 柔性关节参数确定
    3.3 柔性机器人的运动学分析
    3.4 柔性机器人测试
        3.4.1 柔性关节的空载性能测试
        3.4.2 柔性关节的带负载测试
        3.4.3 柔性机器人实验室测试
    3.5 直角坐标机器人设计
        3.5.1 机器人构型确定
        3.5.2 机器人结构设计
        3.5.3 Z向杆折叠式结构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下相机和光源控制器设计
    4.1 水下相机的设计与测试
        4.1.1 水下相机的结构设计
        4.1.2 光源设计
        4.1.3 水下相机的测试
    4.2 水下光线衰减测试
        4.2.1 测试环境构建
        4.2.2 浑水条件下的成像测试
        4.2.3 光线衰减测试
    4.3 光源控制器总体方案设计
        4.3.1 LED驱动方式
        4.3.2 脉宽调制(PWM)型LED调光技术
        4.3.3 光源控制器总体方案
    4.4 光源控制器硬件电路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控制系统设计及机器人系统现场测试
    5.1 机器人控制系统
        5.1.1 控制系统框图
        5.1.2 主控箱设计
        5.1.3 气控箱设计
        5.1.4 电控箱设计
        5.1.5 机器人控制系统软件
    5.2 柔性机器人系统集成
    5.3 机器人系统现场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水下称重系统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抗分散性能设计及其表征研究进展[J]. 孙国文,张营,闫娜,王亚倩,李占华. 材料导报, 2022
  • [2]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J].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 中国公路学报, 2021(02)
  • [3]基于生物电阻抗的体脂测量方法与系统研究[D]. 谢文譞.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4]碳化钨基硬质合金涂层的制备及抗冲蚀与空蚀性能研究[D]. 杜晋. 扬州大学, 2020
  • [5]深水立式清管球发射和接收装置的研制与应用[J]. 石磊,苏锋,张飞,陈卓,孙雪梅. 船海工程, 2020(05)
  • [6]海水悬浮物多通道原位自动采集与过滤系统设计[J]. 陈永华,姜斌,刘庆奎,李晓龙,姜静波,倪佐涛. 工程与试验, 2020(02)
  • [7]便携式超声皮下脂肪测厚仪的研发[D]. 张超.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7)
  • [8]动水下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研制及其性能测试[D]. 张营.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9]基于水下机器视觉的河蟹养殖精准投饲技术研究[D]. 贺帆. 江苏大学, 2020(02)
  • [10]面向船闸水下检测的柔性机器人系统研究[D]. 史丹. 东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水下称重系统的研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