铰链座成型模具设计

铰链座成型模具设计

一、铰链座成形模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杨卓立[1](2021)在《汽车铰链的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析了汽车铰链的结构特点及冲压工艺,介绍了多工序零件的模具设计。分析了汽车铰链成形的主要模具结构,并对成形、冲孔、弯曲、卷圆等重要工序进行分析。利用有限元分析了零件的相对变薄率及弯曲回弹问题。通过计算机模拟和实践表明:模具结构紧凑、工作平稳、操作简便,对类似零件的模具设计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胡伟[2](2019)在《后门铰链下支撑的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分析后门铰链下支撑的冲压工艺,本文确定了合理的工艺方案,介绍了拉深模的设计,提出了解决零件隐裂的措施。热处理可以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降低生产成本。

佘萍[3](2019)在《数控转塔冲床成形模具的应用解析》文中指出数控转塔冲床成形模具是数控冲床柔性多样化加工的必备利器,种类繁多、功能强大。因此,了解数控冲床成形模具的类型和加工特点,对用户钣金产品的加工生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从成形模具的类型、加工使用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介绍,对用户正确选择数控冲床成形模具具有实际指导价值。

杨超群[4](2016)在《后车门铰链加强件成形数值模拟研究》文中提出汽车工业在我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关键性技术主要是汽车零件成形与模具结构设计。汽车覆盖件形状复杂且尺寸轮廓大,在冲压成形过程中容易出现起皱、破裂、变形不足以及回弹等缺陷。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技术逐步应用于生活各个方面,在汽车零件成形工艺和模具结构设计中使用最广泛的是数值模拟技术。使用该技术可在进行生产之前对成形件进行模拟,找出合理的冲压工艺后再进行加工生产,从而缩短生产周期,节约成本。本文首先介绍了板料成形数值模拟技术的理论基础,包括屈服准则、本构关系以及单元理论。接着利用Autoform软件进行后车门铰链加强件的冲压成形数值模拟研究,对零件成形过程中产生的缺陷做了相关说明,并对其成形工艺进行了优化,从而消除了缺陷,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在前处理阶段分析了工艺性,确定了冲压方向,设计了工艺补充面,建立了有限元模型。研究了材料性能和成形工艺参数对后车门铰链加强件成形质量及回弹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成形同样形状的零件时,钢板所需成形力要大于铝合金,但成形性能却优于铝合金。此外,增大摩擦系数和压边力,减小模具间隙有利于减小后车门铰链加强件的回弹,但可能会使零件减薄过大,降低成形质量。本文在保证零件成形质量的情况下,适当增大压边力可有效控制板料流动,不仅能防止零件起皱,而且可以减小回弹。(2)根据初次拉延模拟结果,分析产生成形缺陷的原因及解决措施,由于成形过程中未使用拉延筋,导致加强件出现拉深不足、起皱等缺陷。针对以上问题,在零件周围设置相应拉延筋,虽然各缺陷都有所减少,但减少区域较小,而且回弹量也比较大。最后,确定了成形件冲压工艺参数为:摩擦系数0.15,压边力600KN,模具间隙1.66mm,冲压速度取软件默认参数1000mm/s。后车门铰链加强件的成形缺陷消除,该方案有效可行。(3)对拉延成形后的后车门铰链加强件分别进行卸载回弹和修边冲孔回弹模拟,分析了部分区域回弹量较大的原因和修边冲孔后回弹减小的原因,结果表明:零件整体成形性能良好,无需进行回弹补偿。(4)根据模拟分析的结果制定了适当的冲压工艺方案,并对后车门铰链加强件所用拉深模具进行了设计和制造。根据零件的形状特点和实际生产加工情况,进行试验验证,使用优化后的方案生产出了合格的产品,表明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可以有效预测并控制成形零件的成形缺陷及回弹,从而提高产品设计效率和成形质量。

路少磊,毕大森,于建忠[5](2014)在《汽车门铰链冲压模具CAD/CAM绿色制造技术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冲压模具CAD/CAM绿色制造技术是将绿色制造技术与模具CAD/CAM先进制造技术相结合而成的,主要包括模具绿色设计、模具绿色加工工艺、模具绿色包装及模具的回收与处理4个部分。以汽车门铰链冲压模具为研究对象,详细阐述了在汽车门铰链模具的模具设计、加工工艺、运输包装、回收与处理4个方面中,冲压模具CAD/CAM绿色制造技术相较于传统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所具有的特点与优势;汽车门铰链模具CAD/CAM绿色制造技术以汽车门铰链模具结构标准化方式实现汽车门铰链模具的绿色设计,以CAD/CAM一体化制造技术完成汽车门铰链模具零部件的绿色加工,以具有优秀环保性能的双降解塑料薄膜、蜂窝纸板材料作为汽车门铰链模具的绿色包装材料,以分类拆卸、二次利用的方式实现汽车门铰链模具的回收与处理,最终实现冲压模具的绿色设计与制造。

路少磊[6](2014)在《汽车门铰链系列产品大型级进模具模块化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给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以汽车门铰链为代表的汽车结构件,现阶段的加工方法主要以单工序模具为主,而单工序模具设备占用多、生产效率低,因此越来越多的模具厂商开始采用多工位级进模对汽车结构件进行加工。传统多工位级进模设计方法重复工作量大、设计效率低,模具设计所需要时间长,不利于提升模具企业的竞争力。基于以上背景,本课题以汽车门铰链系列产品的大型级进模为对象研究多工位级进模模块化设计方法,解决传统多工位级进模设计方法中设计时间长、效率低等问题。本论文主要利用知识重用技术对汽车门铰链系列产品大型级进模的模块化设计方法进行研究,以模块获取、存储、重用为线索,完成汽车门铰链系列产品大型级进模的模块化设计。首先对天津市津兆机电开发有限公司提供的近八年所开发的汽车门铰链模具进行结构分析,根据汽车门铰链模具的结构特征将汽车门铰链模具划分为模架模块、工艺模块、辅助模块、标准件模块,并对所有汽车门铰链模具中同一模块类型中的模块提取共有特征,制成标准化的模块体系;总结汽车门铰链模具中的排样特点、试模修模记录等知识信息建立文档类模块。其次,利用XML可扩展标记语言对以上所划分的模块进行标记,制成模块的标签信息,与模块共同储存在模块库中;设计汽车门铰链多工位级进模模块化设计系统平台,实现模块信息的增减删显;利用VB编程技术设计的检索系统、二次开发的UG系统平台,实现模块检测、模型装配一体化操作,完成冲压模具模块化设计。最后,以丰田铰链级进模的模块化设计为例,详细介绍了利用模块化设计系统进行模块检索、模块提取、模块组装过程,实现了汽车门铰链系列产品大型级进模模块化设计的应用。现阶段冲压模具的设计过度依赖于设计人员的经验,而模具企业培养一个优秀的模具设计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本文设计的冲压模具模块化设计系统简单易学,能够使新员工更快的掌握模具设计的要领,尽快投入到生产中去,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文建平[7](2012)在《自动送料的铰链成形模结构设计》文中认为针对铰链零件的结构特点与生产批量要求,对产品进行了冲压成形工艺分析,确定了压端部圆弧与卷圆的工艺方案。通过上模对送料拨叉的推拉运动,实现自动送料,并设计了具有自动送料的铰链成形级进模,介绍了模具结构、工作过程、设计关键点和调试方法。经过生产实践,验证了所设计的模具结构简单合理,使用维修方便,生产效率高,加工的产品质量好。

闫闵[8](2008)在《塑料压缩成形与金属模锻成形对比研究》文中认为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均属于压力成形;压缩模与挤压模、传递模与液锻模又都属于型腔模,它们都是利用密闭腔体来成形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立体形制品的工具,作为实现聚合物、金属向制品转变的这一过程的必要工装。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技术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为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本文对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的成形理论、成形原理、成形工艺、成形设备和模具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对比研究。本文给出了大量的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典型模具结构,论述模具的工作过程,并以这些模具结构为例,对其各组成部分进行详细的对比,总结模具的结构特点和设计规律。模压成形的是熔融塑料,而挤压成形的却是固体金属。成形材料的不同,决定了成形理论、工艺、设备、模具以及制品性能、应用的种种不同。但是由于二者均属于压力加工,所以在成形原理、工艺,尤其在模具结构上,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压模和挤压模在结构上均有工作部分、导向机构、脱模机构、传力和连接紧固部分。当生产某些带有侧向凹槽等特殊形状的零件时,压模和挤压模均可设置侧向分型机构。挤压模没有抽芯机构和加料室。在某些挤压模里设有加热与冷却系统、排气与溢料系统。传递模塑成形和间接式液态模锻成形均属于压力传递成形,决定了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在成形原理、工艺以及模具结构上具有极大的相似性,而直接式液态模锻则是在压力作用下直接成形,类似于模锻,和传递模塑完全不同。传递模和液锻模结构上均需要工作部分、定位、导向机构、脱模机构、加热、冷却系统、排气溢料系统以及连接机构,根据需要,二者均可设置开、合模机构和抽芯机构,不过有些液锻模没有加料室、压料柱和浇注系统。间接式挤压铸造模与柱塞式传递模结构相似。通过对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技术的分析对比研究,找出并总结了它们之间的异同,从而有利于科研人员技术移植,开发出更优的成形技术以及模具设计人员设计模具时对比参考,避免重复劳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

刘志存,孟飙,范玉青[9](2007)在《飞机制造中数字化标准工装的定义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在分析传统协调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飞机制造中的新型协调方法——数字化标准工装的定义与应用。该方法基于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和数字化测量系统,取代实物标准工装,使飞机零件工装及装配工装的设计制造发生了质的变化,可很好地满足飞机各协调部位的协调准确度要求、显着减少制造周期和制造成本。在有些协调部位可显着缩短协调路线,提高协调准确度。通过数字化标准工装的应用实例显示了其优越性,在零件制造中采取独立制造原则,可极大改善飞机的可维护性,是飞机制造中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

戴护民,夏巨谌,王金波,胡国安,冀东生[10](2007)在《铰链座模锻成形工艺分析与模具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根据铰链座锻件形状特点,详细分析了锻件采用可分凹模闭式精密模锻工艺方案的可行性,采用塑性成形模拟软件Deform3D对铰链座的成形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了1副适用于中小批量的水平可分凹模闭式精密模锻模具。模具不仅能保证工艺稳定,而且大大提高材料利用率和生产效率。

二、铰链座成形模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铰链座成形模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汽车铰链的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零件的工艺分析
2 工艺方案的选择
3 排样及剪板
4 主要模具结构设计
5 结束语

(2)后门铰链下支撑的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冲压工艺分析
2 模具设计计算
    2.1 拉深工艺计算
        2.1.1 判断零件可否一次拉深成形。
        2.1.2 拉深力计算。
        2.1.3 压边力。
    2.2 修边
    2.3 翻边整形
3 模具设计
    3.1 拉深成形模结构
    3.2 模具工作原理
    3.3 凸、凹模材料的选择及过程问题处理
        3.3.1 临时措施。
        3.3.2 永久措施。
4 结论

(3)数控转塔冲床成形模具的应用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成形模具的类型
    2.1 百叶窗模具
    2.2 卡道模
    2.3 桥型模具
    2.4 浅拉伸模具
    2.5 挤压成形模具
    2.6 螺纹成形模具
    2.7 螺纹环模具
    2.8 咬合定位模具
    2.9 冲切成形模具
    2.1 0 标识模具 (冲压凸起、压花标识)
    2.1 1 刻字模
    2.1 2 半剪模
    2.1 3 压线模
    2.1 4 定位标记模具
    2.1 5 接地符模具
    2.16攻丝模具
    2.17敲落孔模
    2.18滚轮模具
    2.19翻边成形模具
    2.20卷边模具
    2.21铰链模具
3 成形模具的使用注意事项
4 结束语

(4)后车门铰链加强件成形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汽车覆盖件成形特点及质量要求
        1.2.1 汽车覆盖件冲压成形特点
        1.2.2 汽车覆盖件质量要求
    1.3 板料冲压成形研究方法
        1.3.1 实验法
        1.3.2 理论解析法
        1.3.3 有限元数值模拟法
    1.4 板料冲压成形缺陷分析
        1.4.1 拉裂
        1.4.2 起皱
        1.4.3 回弹
    1.5 板料成形与回弹控制的研究现状
        1.5.1 国外对板料成形与回弹控制的研究现状
        1.5.2 国内对板料成形与回弹控制的研究现状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板料成形有限元基本理论
    2.1 引言
    2.2 有限元的基本概念
    2.3 有限元理论基础
    2.4 单元技术
        2.4.1 薄膜单元
        2.4.2 实体单元
        2.4.3 壳单元
    2.5 板料成形有限元方程求解法
        2.5.1 动态显式算法
        2.5.2 静态隐式算法
        2.5.3 动态显示和静态隐式两种算法的比较
    2.6 Autoform模拟软件介绍
        2.6.1 Autoform软件特点
        2.6.2 Autoform计算流程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后车门铰链加强件冲压成形数值模拟
    3.1 引言
    3.2 车门铰链加强件介绍
    3.3 加强件工艺流程
    3.4 铰链加强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4.1 确定冲压方向
        3.4.2 压料面的生成及工艺补充
        3.4.3 工具的定位
        3.4.4 板料的生成
    3.5 材料性能的影响
    3.6 各个工艺参数的影响及确定
        3.6.1 摩擦系数的影响及确定
        3.6.1.1 摩擦系数对加强件成形的影响
        3.6.1.2 摩擦系数对加强件回弹的影响
        3.6.1.3 摩擦系数的确定
        3.6.2 压边力的影响及确定
        3.6.2.1 压边力的初步设定
        3.6.2.2 压边力对加强件成形的影响
        3.6.2.3 压边力对加强件回弹的影响
        3.6.2.4 压边力的确定
        3.6.3 模具间隙的影响及确定
        3.6.3.1 模具间隙对加强件成形的影响
        3.6.3.2 模具间隙对加强件回弹的影响
        3.6.3.3 模具间隙的确定
        3.6.4 冲压速度的确定
    3.7 拉延筋的影响
        3.7.1 无拉延筋情况下的模拟
        3.7.2 加载拉延筋情况下的模拟
        3.7.2.1 拉延筋种类
        3.7.2.2 拉延筋处理方法
        3.7.2.3 模拟结果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后车门铰链加强件回弹模拟
    4.1 引言
    4.2 回弹理论
        4.2.1 回弹产生机理
        4.2.2 回弹影响因素
        4.2.3 回弹控制方法
    4.3 铰链加强件回弹模拟分析
        4.3.1 回弹模型
        4.3.2 各工序回弹模拟分析
        4.3.2.1 拉延工序回弹模拟分析
        4.3.2.2 修边冲孔工序回弹模拟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模具结构设计与实验
    5.1 引言
    5.2 工艺方案的确定
    5.3 模具材料选择
    5.4 拉延模具设计流程
    5.5 拉延模具设计要点
        5.5.1 确定压料面及冲压方向
        5.5.2 确定模具结构及导向方式
        5.5.3 确定毛坯形状、尺寸及进行定位
        5.5.4 确定拉延筋形式及布置
        5.5.5 拉深件出模方式
        5.5.6 确定压边力和成形力
    5.6 后车门铰链加强件拉深模具设计
        5.6.1 拉深模具的典型结构
        5.6.2 拉深凸凹模设计
        5.6.2.1 模具各部分壁厚
        5.6.2.2 凸模结构设计
        5.6.2.3 凹模结构设计
        5.6.3 压边圈设计
        5.6.4 定位装置设计
        5.6.5 总装配图
    5.7 实践应用
    5.8 实验结果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汽车门铰链冲压模具CAD/CAM绿色制造技术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模具模块化CAD/CAM绿色制造概念
2 汽车门铰链及其冲压模具简述
3 汽车门铰链冲压模具CAD/CAM绿色技术
    3.1 模具绿色设计
        3.1.1 模具材料的选择
        3.1.2 模具结构的设计
    3.2 模具绿色加工工艺
    3.3 模具的绿色包装
    3.4 模具的回收及再利用
4 结语

(6)汽车门铰链系列产品大型级进模具模块化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模具 CAD 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1.2.1 模具 CAD 技术的国外发展状况
        1.2.2 模具 CAD 技术的国内发展状况
        1.2.3 模具 CAD 技术的发展趋势
    1.3 模具 CAD 智能化设计技术
        1.3.1 智能 CAD 技术的概括
        1.3.2 模具智能 CAD 技术的发展状况
        1.3.3 基于知识重用的 CAD 智能化设计技术
    1.4 模具设计中的参数化设计
    1.5 课题的研究背景
    1.6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冲压模具模块化设计技术
    2.1 模块的定义和特点
        2.1.1 模块的概念
        2.1.2 模块的主要特点
    2.2 模块化概念和特点
        2.2.1 模块化的定义
        2.2.2 模块划分化的准则
        2.2.3 模块化设计技术关键
    2.3 汽车门铰链模具模块化方法
        2.3.1 汽车门铰链产品及模具结构分析
        2.3.2 多工位级进模具模块化方法
        2.3.3 汽车门铰链模具模块划分
    2.4 汽车门铰链模具模块标准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汽车门铰链模具设计中的知识重用技术
    3.1 知识重用技术
        3.1.1 知识重用技术的现状
        3.1.2 知识重用技术的关键技术
    3.2 冲压模具设计知识
    3.3 基于知识重用技术的汽车门铰链模具知识分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 XML 技术的铰链模具设计知识表达与重用
    4.1 XML 技术简介
        4.1.1 XML 技术的特点
        4.1.2 基于 XML 技术的知识重用技术
    4.2 基于 XML 技术的铰链模具设计知识的表达
        4.2.1 文档模块知识的表达
        4.2.2 模型模块知识的表达
        4.2.3 实例模块知识的表达
    4.3 基于 XML 技术的铰链模具设计知识的重用
        4.3.1 文档模块知识的重用
        4.3.2 模型模块知识的重用
        4.3.3 实例模块的知识重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知识重用技术的模块化设计系统
    5.1 基于知识重用的铰链模具模块化设计系统的构成
        5.1.1 模块库的简介
        5.1.2 系统平台
    5.2 基于知识重用的铰链模具模块化设计系统工作流程
        5.2.1 系统的应用
        5.2.2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5.3 丰田汽车前门铰链级进模的模块化设计
        5.3.1 产品工艺的确定
        5.3.2 排样工艺的确定
        5.3.3 工艺模块的选择与组装
        5.3.4 模架模块的选择与安装
        5.3.5 辅助模块的选择与组装
        5.3.6 标准件模块的选择与安装
        5.3.7 模块化开发的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本文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塑料压缩成形与金属模锻成形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中主要符号注释
第1章 综述
    1.1 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技术及其发展
        1.1.1 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新方法、新工艺
        1.1.2 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模具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1.3 CAD/CAE/CAM技术在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技术中的应用
    1.2 课题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课题的目的意义
        1.2.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材料及其对比
    2.1 模压与挤压成形材料及其对比
        2.1.1 模压成形材料
        2.1.2 挤压成形材料
        2.1.3 模压与挤压成形材料对比
    2.2 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材料及其对比
        2.2.1 传递模塑成形材料
        2.2.2 液态模锻成形材料
        2.2.3 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材料对比
    参考文献
第3章 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理论及其对比
    3.1 模压成形理论
        3.1.1 模压料在模具中的流动理论
        3.1.2 模压料在模具中的热行为
    3.2 挤压成形理论
        3.2.1 应用于挤压中的塑性成形理论
        3.2.2 挤压变形过程
        3.2.3 挤压时金属的流动
        3.2.4 挤压变形时的应力和应变
    3.3 模压与挤压成形理论对比
    3.4 传递模塑成形理论
        3.4.1 树脂流动理论
        3.4.2 熔体充模流动特性
        3.4.3 热传导及化学反应
    3.5 液态模锻成形理论
        3.5.1 液态模锻下物理冶金学理论
        3.5.2 液态模锻下凝固理论
        3.5.3 液态模锻下的力学成形理论
    3.6 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理论对比
    3.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原理及其对比
    4.1 模压与挤压成形原理及其对比
        4.1.1 模压成形原理
        4.1.2 挤压成形原理
        4.1.3 模压与挤压成形原理对比
    4.2 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原理及其对比
        4.2.1 传递模塑成形原理
        4.2.2 液态模锻成形原理
        4.2.3 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原理对比
    4.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工艺及其对比
    5.1 模压与挤压成形工艺及其对比
        5.1.1 工艺流程及其对比
        5.1.2 工艺特点及其对比
        5.1.3 工艺方法类别及其对比
        5.1.4 工艺参数及其对比
    5.2 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工艺及其对比
        5.2.1 工艺流程及其对比
        5.2.2 工艺特点及其对比
        5.2.3 工艺方法类别及其对比
        5.2.4 工艺参数及其对比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设备及其对比
    6.1 模压与挤压成形设备及其对比
        6.1.1 模压成形设备
        6.1.2 挤压成形设备
        6.1.3 模压与挤压成形设备对比
    6.2 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设备及其对比
        6.2.1 传递模塑成形设备
        6.2.2 液态模锻成形设备
        6.2.3 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设备对比
    6.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模具及其对比
    7.1 模压与挤压成形模具及其对比
        7.1.1 模具常用材料及其对比
        7.1.2 模具特点及其对比
        7.1.3 模具类别及其对比
        7.1.4 模具的结构组成及其对比
        7.1.5 模具的设计要求及其对比
        7.1.6 模具的制造及其对比
    7.2 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模具及其对比
        7.2.1 模具材料及其对比
        7.2.2 模具特点及其对比
        7.2.3 模具类别及其对比
        7.2.4 模具的结构组成及其对比
    7.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模具结构分析及其对比
    8.1 带典型脱模机构的压模与挤压模结构分析
        8.1.1 双脱模压模结构分析
        8.1.2 垂直分型二级推件多型腔压模结构分析
        8.1.3 带中间凸缘轴镦挤模结构分析
        8.1.4 套筒扳手冷挤压模结构分析
        8.1.5 高压开关压气缸挤压模结构分析
        8.1.6 光纤接头底座复合冷挤压模结构分析
    8.2 可分凹模压模与挤压模结构分析
        8.2.1 链条拖动垂直分型线圈绝缘框压模结构分析
        8.2.2 塑料绝缘子侧向分型压模结构分析
        8.2.3 锥形套瓣合模固定式压模结构分析
        8.2.4 垂直分型弯杆型喷嘴挤压模结构分析
        8.2.5 杠杆式垂直可分凹模三通及弯头管接头挤压模结构分析
        8.2.6 多用途楔块式水平可分凹模三通管接头挤压模结构分析
        8.2.7 阀体温挤压模结构分析
    8.3 其它典型压模与挤压模结构分析
        8.3.1 双弯销侧抽芯壳体底座压模结构分析
        8.3.2 自动卸螺纹型芯压模结构分析
        8.3.3 装于通用模架上的半溢式压模结构分析
        8.3.4 钢碗热挤压模结构分析
        8.3.5 摩托车档位齿轮镦挤模结构分析
        8.3.6 氧气喷头热挤压模结构分析
        8.3.7 拉杆球头双凸模精密冷挤压模结构分析
    8.4 模压与挤压成形模具结构对比分析
        8.4.1 工作部分对比分析
        8.4.2 侧向分型机构对比分析
        8.4.3 抽芯机构对比分析
        8.4.4 导向机构对比分析
        8.4.5 脱模机构对比分析
        8.4.6 加热与冷却系统对比分析
        8.4.7 排气与溢料系统对比分析
        8.4.8 传力部分对比分析
        8.4.9 通用模架对比分析
        8.4.10 其它方面对比分析
    8.5 带典型侧抽芯机构传递模与液锻模结构分析
        8.5.1 斜导柱侧抽芯移动式罐式传递模结构分析
        8.5.2 ZGMn13锤头液锻模结构分析
    8.6 可分凹模传递模与液锻模结构分析
        8.6.1 带侧向分型瓣合模块移动式传递模结构分析
        8.6.2 移动式多腔组合锥模传递模结构分析
        8.6.3 铝合金自行车把立管挤铸模结构分析
        8.6.4 燃气具铜合金阀体挤铸模结构分析
    8.7 其它典型传递模与液锻模结构分析
        8.7.1 柱塞式下加料室传递模结构分析
        8.7.2 移动式多金属嵌件传递模结构分析
        8.7.3 多型腔罐式移动式传递模结构分析
        8.7.4 Mo-Nb贝氏体钢耙片挤铸模结构分析
        8.7.5 带溢流槽的精密挤铸模结构分析
        8.7.6 锻模模块挤铸模结构分析
        8.7.7 铝合金盖体挤铸模结构分析
    8.8 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模具结构对比分析
        8.8.1 工作部分对比分析
        8.8.2 连接机构对比分析
        8.8.3 导向机构对比分析
        8.8.4 脱模机构对比分析
        8.8.5 浇注系统对比分析
        8.8.6 开合模机构对比分析
        8.8.7 抽芯机构对比分析
        8.8.8 加热与冷却系统对比分析
        8.8.9 排气与溢料系统对比分析
    8.9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9章 结论
致谢
闫闵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飞机制造中数字化标准工装的定义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传统的实物标准工装协调法
2 数字化标准工装的概念
3 以数字化标准工装定义为协调依据的生产工装的设计和制造
4 数字化标准工装的数据流
5 数字化标准工装的精度分析
6 数字化标准工装的定义与应用实例
    6.1 数字化标准工装建模的定义方式
        6.1.1 数字化标准工装的定义
        6.1.2 以数字化标准工装定义协调设计制造对接接头
        6.1.3 对接接头的安装
        6.1.4 总装对接
    6.2 以产品数字化定义协调特征为数字化标准工装定义
        6.2.1 吊挂前后梁与前后梁接头的协调
        6.2.2 换向器与换向器铰链的协调
7 结束语

四、铰链座成形模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汽车铰链的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J]. 杨卓立. 内燃机与配件, 2021(07)
  • [2]后门铰链下支撑的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J]. 胡伟. 河南科技, 2019(29)
  • [3]数控转塔冲床成形模具的应用解析[J]. 佘萍. 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 2019(01)
  • [4]后车门铰链加强件成形数值模拟研究[D]. 杨超群. 吉林大学, 2016(09)
  • [5]汽车门铰链冲压模具CAD/CAM绿色制造技术应用[J]. 路少磊,毕大森,于建忠. 锻压技术, 2014(08)
  • [6]汽车门铰链系列产品大型级进模具模块化设计方法研究[D]. 路少磊. 天津理工大学, 2014(03)
  • [7]自动送料的铰链成形模结构设计[J]. 文建平. 锻压技术, 2012(02)
  • [8]塑料压缩成形与金属模锻成形对比研究[D]. 闫闵. 青岛理工大学, 2008(02)
  • [9]飞机制造中数字化标准工装的定义与应用[J]. 刘志存,孟飙,范玉青.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07(09)
  • [10]铰链座模锻成形工艺分析与模具设计[J]. 戴护民,夏巨谌,王金波,胡国安,冀东生. 模具工业, 2007(03)

标签:;  ;  ;  ;  ;  

铰链座成型模具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