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科学学术论文质量评价体系

软科学学术论文质量评价体系

一、软科学学术论文质量评价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褚雷[1](2021)在《公共政策视域下的基本医疗保险与居民幸福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本医疗保险是保障社会成员“病有所医”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基本目标是保障国民健康。自1883年德国颁布《疾病社会保险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医疗保险制度以来,该制度在保障人类身心健康、减轻个体及家庭经济负担、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积极应对老龄化进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各国政府和普通民众的广泛关注。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截止2020年底,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含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已达到13.6亿人,参保率连续多年稳定在95%以上,制度整合并轨不断加快,筹资和待遇水平持续提高,已经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解决了绝大多数人的“病有所医”问题,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巨大成就之一。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幸福感研究自上个世纪50年代兴起,国内外学者主要聚焦幸福感的概念界定和相关影响因素开展了大量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取得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目前,幸福感已经成为多学科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随着国家和政府对民生问题关注度的提高,增进民生幸福业已成为政府当前工作的重要主题。在学界、政府和普通民众的共同关注下,幸福感研究的成果开始逐渐应用到公共管理领域,成为监测评估公共政策效果的新兴方式与手段。那么,作为目前覆盖面最广泛的重要公共民生保障制度之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提升居民幸福感方面是否发挥了作用?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是本论文提出的核心研究问题。围绕上述研究问题,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后发现:国外研究主要基于福利国家改革的背景并结合医保政策实际运行来开展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国内研究集中出现于2010年以后,大多为对具体政策实施情况的经验性研究。总的来看,现有国内外相关研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分析,但是直接关注基本医疗保险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并不多。已有相关研究在理论逻辑分析、作用机制探讨及现实问题聚焦等几个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一些核心问题尚待深入探讨。鉴于现有研究的不足,本研究在公共政策视阈下,基于当前中国社会背景,围绕基本医疗保险与居民幸福感的关系和影响机制开展理论与实证研究。本研究的意义为:在理论层面,有助于丰富公共政策视角的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并为分析评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在实践层面,通过对基本医疗保险影响居民幸福感作用机制的分析,能够为从提升居民幸福感入手,优化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实践提供重要的依据和建议。本研究系统梳理了幸福感和基本医疗保险的概念探讨和相关研究。在幸福感概念界定上,重点从主观生活质量核心内容的视角出发定义本研究所探讨的幸福感概念,并借鉴已有研究工具加以操作化处理;在基本医疗保险概念界定方面,主要考察我国现行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借鉴已有研究做法,分别以参与度、可及性、满意感、需求满足感、公平感和改善感加以操作化处理。本研究根据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保障居民健康、防范安全风险、调节收入分配、推动社会公平、促进社会融合并维护社会稳定等的基本功能,梳理了公共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和经济学中有关基本医疗保险与幸福感关系研究密切相关的基本理论,包括公共产品理论、需要满足理论、社会分层理论、社会融合理论和可行能力理论。在归纳分析上述理论主要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现有相关文献研究的成果与结论,本研究构建了基本医疗保险影响居民幸福感的5个理论模型,分别为基于公共产品理论的直接影响效应模型、基于社会分层理论的间接影响机制模型、基于社会融合理论的间接影响机制模型、基于需要满足理论的间接影响机制模型和基于可行能力理论的间接影响机制模型,同时分别提出了具体的研究假设。本研究分别基于全国层面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简称CGSS)2012年数据(主要验证收入分层机制和社会融合机制)和笔者自行开展的山东城乡居民2020年生活状况调查数据(主要验证需要满足机制和功能性活动机制),通过差异分析、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统计分析方法,对所提出的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了检验,主要实证研究结论为:(一)基本医疗保险影响居民幸福感的直接效应方面:(1)基本医疗保险有利于居民幸福感提升的直接效应在CGSS全国数据和山东调查数据中都得到证实;(2)基于CGSS全国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参与基本医疗保险对农村居民、女性居民和35-59岁的中青年居民幸福感的提升效应更显着,而对城镇居民、男性居民和其他年龄层次居民的影响则不显着,此结果可能与数据调查年份基本医疗保险实施的政策调整变化有关,此外幸福感的性别、年龄差异也是重要因素;(3)基于山东调查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同时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性保险的居民在幸福感方面高于仅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居民,可见商业医疗保险在提升居民幸福感方面的补充性作用。(二)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幸福感的间接影响机制方面:(1)基于社会分层理论提出的收入分层效应机制在CGSS全国数据层面得到证实,可知基本医保通过调节收入分配,对增进居民幸福感发挥了积极作用;(2)基于社会融合理论的社会融合效应机制未得到证实,即基本医疗保险和社会融合虽分别都与居民幸福感显着正相关,但两者交互作用不显着,有关理论模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验证;(3)基于需要满足理论提出的健康、安全感和公平感中介效应机制在山东调查数据中得到证实,可知现行基本医保在满足居民健康、减少生活风险和维护社会公平等需要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并通过这些作用机制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4)基于可行能力理论提出的功能性活动中介效应机制在山东调查数据中得到证实,即对于基本医疗保险可及性、满意感、需求满足感、公平感、改善感等主观评价较高的居民比较低的居民功能性活动水平(包括社会参与、休闲参与和社会信任水平)要高,而较高的功能性活动水平又在提升幸福感方面发挥了显着的正向作用。(三)居民幸福感基本情况分析方面:(1)CGSS全国数据显示居民幸福感(包括身心健康体验指数、享有发展体验指数)以及10个维度的均分皆在理论中位数以上,但10个维度中知足充裕、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得分相对其他维度要低而山东调查显示居民幸福感水平总体平稳,但心理健康指数和身体健康指数也有待提升。由此可知,当前居民幸福感总体平稳,但身心健康方面的幸福体验还有待增进;(2)CGSS全国层面数据和山东居民调查数据基本都显示了,女性居民幸福感水平显着高于男性,务农群体幸福感水平显着高于其他职业类别群体,但大专及以上学历群体的幸福感水平较低,这与当前大多数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四)基于山东居民调查数据的基本医疗保险实施效果居民评价情况分析:(1)调研样本居民的基本医保参保率超过95%;(2)调研样本居民对于基本医疗保险的可及性、满意感、需求满足感和公平感总体评价较高,但基本医疗保险改善感相对略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策实施效果与居民体验的滞后性;(3)总体上,老年人群体、男性群体、低学历群体、非在婚群体对基本医疗保险的可及性、满意感、需求满足感、公平感和改善感较其他群体要高,个体和私营企业就业人员的得分则较低,农业户口群体的基本医保改善感显着高于非农业户口群体。上述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年来基本医保对于农村群体、老年人群体等较大投入力度所带来的直接效果,但也提醒有关部门应加强个体从业人员、私营企业就业人员等非公经济就业人员和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的基本医保投入与保障力度。基于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的结论,本研究从公共价值、制度结构和经办机制入手,分析归纳制约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功能发挥的因素,重点阐述了现行政策存在的重点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基于居民幸福感提升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优化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制度结构(聚焦公平幸福价值取向)、政策实施(侧重需求分析与优化制度供给)、制度效能(凸显可行能力导向与共享发展)和管理服务(体现精准标准服务与信息化建设等保障机制)四个层面共11项建议。

赖晓敏[2](2021)在《中国农业专利的数量、质量与经济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技兴农战略下,中国农业专利事业发展迅速,但发展过程中的研发不平衡与转化不充分问题愈发突显。得益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发展,中国农业专利规模持续扩大,新增专利数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且增速不断加快,后发优势明显,在特定技术领域实现由“跟跑”向“并跑”甚至是“领跑”的跨越。与此同时,专利发展过程中显现出研发不平衡、转化不充分问题,前者主要表现为农业专利在数量布局、质量层次和研发主体结构上存在失衡现象,后者主要表现为农业专利的加速扩张与农业经济的增速放缓不相适应,二者的脱钩反映出农业专利的质量不高与应用转化不足。对此,围绕如何量化并解释中国农业专利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研究依次从专利数量、专利质量和专利经济效果三方面入手,综合利用专利文献计量、空间计量经济学、二元选择模型和机器学习等方法,在量化把握农业专利数量与质量水平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中国农业专利产出数量水平的均衡收敛机制,农业专利质量水平的长期优化机制,以及农业专利推动产业经济发展的转化扩散机制,并据此提出推动中国农业高质量专利研发与转化的政策建议。研究主要内容和结论包括:(1)中国来源和受理的农业专利规模整体不断扩大,1985-2019年中国来源和受理的累计农业发明申请、发明授权和实用新型数分别居世界第一、第二和第一;中国农业专利多布局在以植物栽培、农药、饲料、养殖管理和肥料等小类为主的农业生产领域和以食品饮料加工处理小类为主的食品加工领域;首要应用行业是以农业生产专用设备制造、农业中间品制造和农产品加工等为主的制造业,其次是以各种农作物种植栽培为主的农林牧渔业;企业和科研机构是研发主力,个体占比趋于下降。整体上,专利数量和申请人规模在1985-1995年技术引进期较小,此后进入技术发展期,并在2008-2019年技术发展期第二阶段加速增长;不同技术领域和研发主体的技术生命周期演进存在一定差异。(2)中国农业专利呈现自东向西递减分布,数量水平由高到低分别为华东区、华北区、东北区、中南区、西北区和西南区,且各区域研发主体结构不同;数量水平的省域分布高度失衡,失衡主要由区域间差异引起,区域内相对均衡;数量水平分布具有负空间自相关性,省域分布以低高聚类为主,其次是高低聚类。发明申请和实用新型水平的省域分布呈绝对β收敛,且在技术相似和产业相似两种关联矩阵下的收敛速度快于反距离和邻接关系两种地理矩阵,而科研机构和企业三类专利水平均呈绝对β收敛,个人则仅发明授权和实用新型水平收敛;引入控制变量后,全样本和各主体的三类专利水平仍呈现条件β收敛,其中技术市场发育对各专利水平增速均有促进效果。(3)中国农业专利质量水平符合技术生命周期演化特点,在1996年进入技术发展期之后质量水平被稀释下降,质量综合指数由期初的0.70降至期末的0.40,质量的子维度技术通用性、技术创新性、法律价值和经济价值也在发展期有所下降;空间分布上,技术创新性、法律价值和经济价值呈现东高西低特点,三者分布在前期呈现一定的空间失衡,而技术通用性和综合质量水平始终较为均衡。专利规模扩张也带来泡沫专利规模的上升,累计泡沫23,135件,整体泡沫化程度为11.70%,泡沫规模在2008-2019年呈加速上升趋势,但泡沫化程度略有下降;泡沫专利空间格局与农业专利总量格局一致,即东多西少,省域分布由失衡转为均衡,但本土专利的泡沫化程度远高于境外来源专利。无论是Logit、Probit和异方差Probit模型,还是随机森林和BP神经网络算法,各方法对非泡沫专利的预测精度均趋于100.00%,但在泡沫专利的预测上,仅随机森林算法在训练样本内有99.24%的预测精度,其余方法均有明显第一类错误。(4)静态空间杜宾模型表明,中国农业专利质量及其构成受本地和相关地区农业研发要素投入、研发主体发育和创新外部环境三方面因素影响,其中研发人员投入在关联矩阵下对专利技术创新性和法律经济的间接效应为负,经费投入对技术通用性和法律价值的直接效应为正,对技术价值、法律价值和整体质量的间接效应均为负;科研机构发育对技术创新性具有正向间接效应,企业发育在地理矩阵下对法律价值和整体质量的间接效应为正,在关联矩阵下对法律价值的间接效应为负;基础研究在地理矩阵下对技术通用性、法律价值和综合质量的各效应均为负,技术市场对技术通用性、法律价值和综合质量的各效应均为正,科技转化服务对法律价值和综合质量的直接效应为负,对临近地区技术创新性的间接效应为正,信息化在地理矩阵下对技术通用性和法律价值的间接效应为负,但对经济价值为正。动态空间杜宾模型表明专利的技术通用性和法律价值具有累积性,受经济价值影响,综合质量在地理矩阵下具有累积效应,在关联矩阵下具有收敛性;动态模型中上述长期边际效应依旧成立,并进一步证实长期与短期效应的作用方向多相反。(5)以种植业为例,各空间模型中农业有效专利对农业经济产出的回归系数均显着为正,并大于普通面板模型结果,表明农业专利同时存在地理临近和技术供需联系两种扩散渠道;反距离矩阵、邻接关系矩阵、技术相似矩阵和产业相似矩阵四种空间权重下,专利对农业经济产出的总贡献分别为12.30%、12.72%、13.41%和13.16%,贡献率仅次于化肥(50.00%左右)和劳动(20.00%左右)投入,与机械投入(10.00%左右)相近;专利对农业经济的总贡献效应以本地直接效应为主,四种矩阵下的直接效应分别为11.97%、16.07%、18.29%和14.36%,而间接效应分别为0.33%、-3.35%、-4.88%和-1.21%,这种差异化的间接效应表明专利的空间溢出包含由技术扩散产生的正向辐射增益效应和农业物候相似凸显的专利权负向排他效应两部分。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有三个方面:(1)拓展并验证了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空间关联。在探讨农业科技研发绩效和经济贡献过程中,不仅考虑了反距离矩阵和邻接关系矩阵刻画的常见地理溢出效应,还基于夹角余弦定理拓展并检验了技术和产业结构相似地区间的技术供需关联溢出效应。(2)基于专利视角测度农业技术创新的经济效果。相比以往研究采用的政府科技经费投入变量,专利作为应用研究的直接成果,避免了兼顾基础研究的政府经费投入会夸大实际技术研发支出,并能全面涵盖科研机构、企业和个人等各类技术研发主体。(3)探索了农业专利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综合技术价值、法律价值和经济价值三个维度构建质量评价体系,系统量化了中国农业专利质量现状格局,并讨论了研发要素投入、科研主体发育和创新外部环境三方面因素对综合质量及其子维度构成的影响。

王汇宇[3](2021)在《基于浙江省民营企业家感知的营商环境满意度影响因素及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营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的活力和韧性所在,是当前纾困和激发市场活力的主力军。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的重要性不证自明,“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作为公共治理结果的呈现,营商环境是一种兼具物质形态和制度形态的特殊公共产品,属于公共服务的范畴,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抓手。“政府服务好不好,人民群众说了算”,营商环境建设水平的优劣一定程度上体现为民营企业家对营商环境满意度的高低。然而,满意度是一个复杂构念,既有理论文献和实践经验显示,影响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因素较为繁杂,且公共服务客观绩效与公共服务满意度之间的相关关系仍是学界的争论点,营商环境客观绩效与民营企业家营商环境满意度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亦无定论。此外,学界及实务届关于营商环境的研究集中在辨析概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优化路径等方面,关于营商环境满意度的研究则更少,仅有少数文献提及应将营商环境满意度纳入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缺乏对营商环境满意度影响因素及机理的系统性检视。因此,本研究立足可视范围内的理论借鉴与经验事实,从描述及解释两个路径,探讨基于浙江省民营企业家感知的营商环境满意度影响因素及机理。本研究聚焦“营商环境满意度是什么?”、“影响营商环境满意度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满意度的?”等三个研究问题,以“文献述评—模型构建—实证分析—路径思考”为研究主线。论证过程分为两部分:扎根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首先,借助扎根理论法的思想和技术,对理论文献与经验线索进行系统编码,探析“营商环境满意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析取可能影响营商环境满意度的因素,并建构理论模型;其次,通过实证分析对理论模型与所提假设予以检验;最后,基于研究结果及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实际,提出提升浙江省民营企业家营商环境满意度的路径思考。研究表明:(1)营商环境满意度即民营企业家对于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及法治环境的实际感知与其期望相比较之下心理状态的客观度量。(2)影响营商环境满意度的因素包括感知营商环境规范质量、感知营商环境功能质量、感知营商环境价值以及地方政府公信力。具体而言,感知营商环境规范质量包含专业性、公平性、透明性、公益性等4个维度;感知营商环境功能质量包含有形性、可靠性、及时性、便利性、技术性等5个维度;感知营商环境价值包含给定质量评价价格、给定价格评价质量等2个维度;地方政府公信力包含依法行政、民主化程度、行政人员形象、政府诚信等5个维度。(3)感知营商环境规范质量、感知营商环境功能质量是影响营商环境满意度的重要前置变量,均对营商环境满意度存在显着正向影响;感知营商环境价值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在“感知营商环境规范质量/感知营商环境功能质量→感知营商环境价值→营商环境满意度”路径中,感知营商环境价值所占中介效应量均接近40%;地方政府公信力发挥显着的调节作用,在“感知营商环境规范质量/感知营商环境功能质量/感知营商环境价值→营商环境满意度”影响路径中,地方政府公信力均发挥显着的“倒U型”调节作用。基于上述研究发现,论文可能在以下方面做出贡献:(1)沿用行为公共管理学视角,对营商环境满意度影响因素及机理等心理体验作了微观刻画,填补既有研究的学术空白,亦加强公共管理学与心理学学科对话。(2)检验了经典顾客满意度模型部分框架在营商环境领域的适用性,重申并验证了感知价值在营商环境满意度中的重要作用,并为探讨地方政府公信力在公众满意度形成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3)基于扎根理论法及相关理论要旨,并参考SERVQUAL及SERVPERF评价模型,创新性地构建了感知营商环境质量的内涵维度。(4)遵循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范式,对既有关于满意度影响因素及机理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有益补充,并有效保证了研究结论的内部效度及外部效度。

王艺芳[4](2021)在《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监测研究》文中指出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推进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公益、安全、优质发展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趋势和全球性议题。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是我国学前教育体制变革的目标,也是当前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然而目前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如何?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存在哪些差异?影响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因素有哪些?基于回答这一系列问题的需要,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遵循“界定核心概念——确定价值取向——建立理论模型——构建指标体系——研制监测量表——监测发展水平”的思路对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监测进行研究。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是指基于公共性、公益性、公平性的理念,由政府主导,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参与的面向全体3-6岁儿童不以营利为目的、收费合理、办园规范、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准基本公共服务。基于西方和我国公共服务监测价值取向的演变历程及趋势,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提出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的价值取向——“以人民为中心”。综合参考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评价学等多学科理论和经典成熟的公共服务监测模型,建立了涵盖功能、环节、价值目标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理论模型。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以公共性为基本价值,在功能上主要指向宏观区域公共利益和微观个体满意度的实现,在环节上包括“投入——分配——产出——结果”,在价值目标上要实现服务充分性、服务均衡性、服务公益性、服务满意度。在此基础上,研究者编制了相应的监测指标体系并利用三轮次德尔菲专家访谈法进行修订。基于建构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指标体系,研究者编制了分别用于监测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宏观发展水平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认可度监测量表》和微观发展水平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监测量表》。经过小样本试测与大样本施测,运用经典测量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的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等级反应模型对《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认可度监测量表》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监测量表》的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进行检验,得到科学性和可行性有保障的监测量表以及经过实证检验与调整过的监测指标体系。采用两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山东省的青岛市、江西省的上饶市、贵州省的贵阳市为样本省市,抽取75位教育行政人员、994位幼儿园教师、4155位幼儿家长对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进行主观评价,并利用2019年相关客观教育统计数据获得客观绩效。通过潜在剖面分析、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展现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发展现状、发展差异以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较高且存在较大差异,宏观发展指数、微观发展指数和综合发展指数的得分分别为87.19、77.94、84.68,且宏观发展指数高于微观发展指数,主观评价高于客观绩效;(2)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资源投入的充分性有待提高,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发展存在显着省际和城乡不均衡;(3)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家长满意度水平一般,政府职责满意度有待加强;(4)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相关利益者对幼儿园收费实惠性、入园平等性、时间匹配性的评价存在冲突性,而一致认为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依旧存在、教育经费补贴过低、幼儿园质量较高;(5)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认可度可以分为低认可度组、中认可度组和高认可度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可分为低满意度组、中满意度组和高满意度组,来自山东、城市、县城的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更有可能归属于高认可度组和高满意度组;(6)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影响因素存在多层次性与复杂性,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认可度在幼儿园教师的年龄、教龄、第一学历、职务、编制、园所级别、省份、城乡存在显着差异,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在家长的性别、年龄、户口类型、家庭年收入、文化程度、园所性质、园所级别、省份、城乡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省份、城乡、园所级别、职务、编制、户口类型等因素是影响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认可度和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基于此,本研究围绕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公共性、政府主导性、供给与分配的有效性、弱势补偿性等,提出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发展对策。综上所述,本研究明晰了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内涵与监测的价值取向,构建了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模型、监测指标与监测量表,分析了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发展现状、发展差异与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发展对策。本研究为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发展及监测提供了理论奠基与实证支持,也为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梁炜[5](2020)在《科技创新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经济发展的显着特征。这一特征,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经济政策以及宏观调控提供了现实基础和实现依据。在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诸多要素中,科技创新至关重要。经验证明,科技创新是保持经济长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所在,是实现国家实力跃迁的重要基础,也是抵御“黑天鹅”“灰犀牛”等公共事件和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运行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制约科技创新的诸多制度藩篱不断被破除,创新活力得到有效激发,中国科技实力迈上了新的台阶,已经具备实现跨越发展、成为世界科创中心的基础和条件。然而从现实表现来看,科技创新“红利”释放不足,未能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应有的支撑作用,主要表现为:科技进步贡献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低,关键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人,产学研脱节现象仍然存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相对缓慢,产业结构升级迟缓,产业链长期处于“低端锁定”状态。总体来看,科技供给不能有效满足发展需求,技术供给和技术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形成了“科技进步陷阱”。当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孜孜以求的目标时,对科技创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机理分析、问题辨识,以及基于转型背景下的对策研究,成为了本论文的初衷和目标。本论文首先构建了一个科技创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对其逻辑机理进行系统性分析与阐释,同时分别提出科技创新支撑生产效率提升、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发展方式转变的三个研究假说;其次,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1990-2017年中国科技创新现实表现进行了测度,并提出了改进的DEA分析方法——综合数据包络分析方法CDEA(Comprehensive Data Envelope Analysis),使用该方法对2013-2017年中国科技创新绩效进行了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厘清现阶段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再次,分别从生产效率、经济结构、发展方式的角度对科技创新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传导机制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最后,探讨转型背景下提升科技创新支撑度的对策建议。本论文的主要贡献有:(1)在分析框架方面,基于新时期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阶段转换的大背景,初步搭建了科技创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将科技创新与效率提升、结构变迁、发展方式转变纳入同一个逻辑框架中,从而对科技创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原理和机制做系统性分析;同时构建了四阶段的科技创新全链条模型,分别从过程和结果角度对科技创新的内涵进行界定。(2)在测度方法方面,借鉴人工智能领域的计算方法,创新性地对传统DEA方法进行改进,构建CDEA模型,力图克服DEA孤立分割优化目标的片面性,以综合性、全面性的视角对创新绩效做出评价。(3)在对策建议方面,基于国际创新环境变化、中国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阶段转换的现实背景,按照系统性、协调性、耦合性的原理,构建科技创新“模式—路径—政策”的“三位一体”转型策略,该体系的核心在于“转型”,逻辑层级在于“路径”实施是“模式”选择的实现形式,同时又为“模式”提供了保障手段,同样的“政策”制定是“路径”实施的实现形式,同时又为“路径”提供了保障手段。经济发展的落脚点在于追求人类最终价值的实现,这是经济研究哲学高度的不断跃升,也是经济实践文明演进的不断进步,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高级状态。本论文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为科技创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个逻辑自洽的分析框架,探索科技创新有力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症之药”,在新的起点上,通过因势利导的发展思维、道路和决策,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走上强国之路,同时为世界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蒋海芸[6](2020)在《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服务质量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小微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推动社会就业、鼓励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经济稳定等方面贡献突出。然而,由于企业信用等级低、抵质押物少、发展前景不明确和偿债能力弱等因素,小微企业难以直接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支持。为了增强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信任,提高其信用等级,融资担保被广泛引入小微企业融资,然而融资担保公司数量的锐减对其服务质量提出了挑战。提升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服务质量,不仅关系到担保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众多小微企业能否获得所需资金,完成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服务质量为研究对象,在融资担保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的指导下,从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两条路径展开研究。首先,基于现有的融资担保和服务质量的研究成果,本文开发了符合融资担保特点的服务质量评价量表,确定评价维度和评价指标,并通过预调研形成了最终的服务质量评价量表;其次,以江苏省为例进行调研,对正式调研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评价当下融资担保服务质量,分析“同类型、异维度”、“同维度、异类型”的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服务之间的差异;随后,在了解服务质量的现状后,考虑融资担保各参与主体对融资担保服务质量的影响,本文还构建了不同主体参与的博弈模型,分析影响各主体行为决策的因素,识别影响提升融资担保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从服务质量最终的评价结果来看,互助性融资担保公司的综合评价最高,其次是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商业性担保公司的担保服务评价最低;从融资担保服务类型的角度出发,不同类型的融资担保服务优劣维度各不相同;从融资担保服务维度来看,各维度上各类型融资担保服务表现也各有不同,互助性融资担保服务质量一枝独秀,政策性和商业性融资担保服务却有所差异;融资担保的其他参与主体的行为决策对融资担保服务质量的提升存在影响。基于上述结论,本文从融资担保公司的内外部提出了提升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服务质量的相关措施,通过提出提升各类型、各维度融资担保的服务质量,以及增强各主体参与提升服务质量积极性等方面的建议,以期在内外部共同作用下提升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服务质量。

汪智佳[7](2020)在《一流大学教师职称评审中的代表作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学术评价始终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近年来,从评价政策到评价实践探索,质量优先的评价导向愈加明显。一方面,评价政策多次强调学术质量与创新性,以质量为导向的代表作或代表性成果评价频频出现于评价政策中。另一方面,不少一流大学将代表作评价引入教师职称评审活动来选拔符合或优于任职条件的优秀教师,探索建立代表作评价制度。代表作评价制度的建立健全与完善、实施成为学术评价发展的重点。然而理论研究的薄弱与实践现状的未知导致代表作评价制度化进程缓慢,制度优越性并不明显。由此,本文遵循“厘清基本问题——考察实施现状——分析影响因素——构建制度体系”的研究思路开展代表作评价研究。具体来说,首先,在界定代表作评价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代表作评价的重要作用和应用范围,对代表作评价的基本问题形成清晰认识,并确定研究基础和研究范围。其次,基于20所一流大学教师职称评审中的代表作评价现状考察,发现其具有共同特征:职称评审指导思想重视质量、贡献与代表作;职称申请材料明确要求代表作数量与形式;规定代表作外审专家数量与遴选标准及评议结果的运用;在同行专家鉴定表中设置代表作相关评价要点;回避与匿名评审制度、申诉制度及纪律规定保障评价公正性。但也存在相应问题:一是资源分配目的突出而学术发展目的没有得以落实;二是代表作的数量与形式规定较为散乱且辅证说明要求较少;三是同行专家数量设置与遴选标准不够科学和全面;四是评价标准缺乏完整性与逻辑性且混淆研究工作评价;五是申诉制度与纪律规定不完善,且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松弛。再次,分析代表作评价实施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发现:代表作自身的复杂性增加了评价工作的难度;同行评议制度的不完善影响代表作评价的公正性;不良文化环境制约着代表作评价的质量导向。最后,基于代表作评价的现存问题与制约因素,引入“全评价”理论建立系统、科学的代表作评价体系:在评价目的上,以“提升学术质量、促进学术创新”为核心目的;在评价主体上,以校内外学术同行为主,行政主体为辅;在评价客体上,成果数量与形式规定坚持分类原则、科学性与包容性;在评价标准上,从严谨性、创新性、价值与贡献以及影响力出发,构建四维一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方法上,传统计量指标与替代计量指标辅助同行评价;在评价制度方面,建立完善同行评议运行机制和评审监督制度。至此,形成评价目的、主体、客体、标准、方法与制度六位一体的代表作评价体系,促进代表作评价的优化与进一步制度化。

李凤营[8](2020)在《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绩点管理模式改进研究 ——以B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引领和重要动力。地方高校在普通本科高校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科研绩点制管理模式因其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能够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科研环境,受到地方高校的普遍认可,在地方高校中得到了广泛使用,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因过分量化导致了不利于科研团队的形成、科研功利化、违背科研规律等现象的产生。这就亟需建立一种新型科研管理模式来适应地方高校科研工作的发展。为了使本文的研究建立在牢固的根基上,本文对所涉及的地方高校、高校科研、高校科研质量、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主旨、结构、功能等,提出了以五大理念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质量管理为工具,建立了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并针对上述管理理念,提出了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创新思路,分析了科研绩点的内涵与特点、科研绩点与科研工作量的关系等内容。为了掌握获得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的现实情况,本文采取案例研究的方式,通过对B大学绩点制科研管理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地方高校绩点制科研管理改革的可能方向。首先以B大学为个案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分析了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历程的基础上,概括了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的实施宗旨、实施过程、保障措施,并结合B大学部分院系的调研,利用科研成果数据对比了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实施前后的效果,对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实施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发现了B大学绩点制管理科研模式实施后的成效,发现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提升了B大学的科研质量,整体上说是科研质量管理的可行方向。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影响高校科研管理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当前绩点制科研管理模式做出改进。基于这一定位,本文通过编制、发放、回收问卷等程序,按照从宏观影响因素、微观影响因素、环境影响因素对问卷结果进行了统计,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分析进一步探寻B大学实施绩点制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为重数量轻质量、不利于科研团队形成、违背科研规律、科研全过程管理不到位、科研环境不理想、科研与人才培养脱节、不能持续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等,为改进绩点制科研管理模式提供了方向。本文提出建立科研绩点银行制管理模式以解决地方高校实施绩点制科研管理存在的上述问题,相应地对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模式的生成、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理论模型和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论述后,具体对操作层面内容进行探讨。包括科研绩点认定方法的有效改进、建立科研绩点银行的运行机制、科研绩点银行环境的保障三个方面内容。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共同建立了科研绩点银行制科研管理模式。

王平[9](2020)在《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研究》文中提出2018年新疆棉花面积264.4万公顷,占全国棉花面积的74.3%,棉花总产量511.1万吨,占全国棉花产量的83.8%,新疆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棉花生产基地。但与新疆棉花产业迅速发展的态势不匹配的是,新疆棉花质量在国际市场仍处于劣势。特别是机采棉迅速发展后,仍沿用手采棉时期以高产为目标的技术集成体系,适宜机采的棉花技术集成体系没有配套建立,表现在适宜机采的棉花品种未大面积推广应用,种植模式仍然以“矮密早丰”模式为主,水肥一体化技术精准程度较低,残膜对棉花质量的影响难题尚未解决。在采收环节由于田间堆放原因导致的棉花二次污染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在加工环节由于机采棉杂质、异性纤维较多,导致籽棉和皮棉的清理次数偏多、棉花纤维长度减短、强度降低、短纤维含量增加和棉结数量比率偏高。以上技术环节的问题是导致新疆棉花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制约着新疆棉花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同时由于机采棉化学脱叶工序的需要,导新疆棉花生长期缩短、棉花自然吐絮率降低,棉花生产条件劣势更加突出。因此,新疆棉花在生产技术和生产条件上存在的问题,必然要依靠构建和推广配套的技术集成体系来解决。本研究的目的是针对新疆棉花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探索建立适宜新疆棉花产业现状的配套技术集成体系,发挥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的有力作用,解决技术集成过程中的评价体系构建、技术集成评价、技术集成体系的优化、技术集成的影响因素分析、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路径等一系列问题。本研究通过发放专家意见征询表、发放调查问卷、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数据和资料,采取理论研究与调查研究、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来进行系统研究。本文提出了技术集成体系的不配套是制约新疆棉花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这个假设,并运用技术进步、技术集成、快乐植棉和技术变迁等相关理论,对假设进行科学、系统论证。首先对新疆棉花质量和技术集成现状进行分析,并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进行对比,找出了新疆棉花在质量和技术集成方面存在的差距,分析提出了新疆棉花要走“高质量、高效益”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的观点。通过组织国内棉花领域的权威专家参与,运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来进行构建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对新疆棉区的南北疆、六个流域棉区的64个县团单位进行棉花的技术集成和质量评价,对比找出不同棉区间的技术集成和质量差异,并检验技术集成和质量的相关性。通过评价结果筛选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值,并结合美国、澳大利亚和兵团技术集成的经验,对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进行优化。通过分析政府宏观层面的产业定位和产业政策对技术集成影响作用,采用TAM框架及理论设计了棉农技术集成采纳意愿分析方案,运用二元Probit模型对棉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从而找出这两个层面的影响因素对技术集成的影响程度。最后研究提出技术集成推广路径、对策建议。通过研究,可能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从经济学研究视角,首次在新疆棉花实现高质量发展视角下,对新疆棉花技术集成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研究,包含技术集成现状和差距分析、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典型棉区技术集成评价、技术集成体系优化、技术集成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路径和对策建议,以此形成了高质量发展战略下的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的系统理论体系。2.在全国范围组织权威专家,构建了以质量为核心的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新疆典型棉区进行了全面评价,实证了新疆典型棉区技术集成和质量水平,并创新性的对棉花技术集成水平与质量水平进行相关性检验,论证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优化了技术集成的体系,提出了技术集成的影响因素、推广路径和对策建议,为新疆棉花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提供了解决方案。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结论一,新疆棉花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新疆棉花要发挥自身的优势,走“高质量、高效益”的高质量发展道路,通过生产高质量的棉花产品实现高价格和高效益,弥补生产高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的劣势,并以此占领世界棉花中高端市场,从而带来棉花产业的转型升级。结论二,技术集成体系不配套是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新疆棉花目前处于机采棉的成长阶段,但仍依赖以手采棉的“矮密早丰”、追求产量为目标的技术集成体系,适宜机采棉的技术集成体系尚未建成,从而导致机采棉整体质量较低。技术集成严重制约着新疆棉花质量的提升。结论三,构建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奠定评价基础。本研究采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来进行构建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最终确定了包括了品种、种植技术、采收技术、加工技术4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结论四,对新疆典型棉区的技术集成和质量实证评价,实证了不同棉区的技术集成和质量水平。通过对新疆南北疆六个流域棉区的64个县团级单位发放调查问卷,运用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对样点棉区组织实施技术集成和质量评价,并验证了技术集成和质量两个变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实证了技术集成水平是影响棉花质量的关键因素。结论五、优化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是新疆棉花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本研究最终优化构建了包含品种、种植技术、采收技术和加工技术4个一级技术指标,包含优质棉品种、主栽品种、种植技术等14项二级技术指标,并对二级技术指标内容分别进行了详细的赋值。结论六,政府和棉农行为是影响技术集成的关键因素。研究得出政府在产业定位和产业政策两个方面对技术集成产生影响,棉农对技术集成体系的采纳意愿行为受到年龄、家庭人均纯收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结论七,确定了技术集成推广路径和提出了对策建议。一是确定以“政府主导型”的推广路径,以政府牵头组织农业部门、科研院所、推广机构、加工企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和棉农开展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应用。二是提出了对策建议。新疆棉花产业要建立“高质量高效益”高质量的发展观和产业定位,产品定位于国内高端棉花产品,并建议在目前国家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制定质量为先的产业政策和配套措施。

杜姗[10](2020)在《电子商务供应链参与主体间利益协调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电子商务供应链(i.e.,Electronic Commerce Supply Chain,ECSC)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子商务中劳动分工的日益专业化产生的。它是以上游电商企业、中游平台、外围物流服务提供商、下游消费者为基本参与主体的一种链式结构。电商企业通过入驻平台并选择合适的物流服务提供商,为平台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ECSC中的参与主体是独立的利益相关方,每个实体代表的利益不同,并且以最大程度满足自身利益为目标进行决策。这使得电子商务供应链参与主体间产生利益冲突,并影响其稳定性。然而,这些问题尚未得到现有文献的普遍关注,没有形成较为明确、一致的观点,未能使分散的结论形成系统的协调问题解决机制。鉴于此,本文立足于电商供应链参与主体利益关系的系统分析,以电商企业为核心,研究化解电子商务供应链参与主体间利益冲突的协调机制,为电商供应链运作提供理论指导。主要内容及贡献如下:(1)提出了双边道德风险下,电商企业与消费者间基于第三方集体声誉的诚信交易机制。分析了在TPTCR机制下交易者注册并在重复交易中均采取诚信交易策略的临界条件,揭示了惩罚因子,注册保证金和TPTCR收益提成之间的关系。首次将基于第三方集体声誉的诚信交易机制(i.e.,Third Party Trusted Collective Reputation,TPTCR)引入电商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协调中,重新考虑了专用性投资在诚信交易机制中的实现。通过将传统博弈模型中的交易主体细分为“诚信类型”和“机会主义类型”四种混合组合这一新的建模方法,发现在短期交易中,诚信交易者一定会注册TPTCR机制,并给出了机会主义交易者注册TPTCR机制的均衡条件。在长期交易中,当支付罚金和欺诈损失率满足一定条件时,交易双方都会选择注册TPTCR并保持诚信交易。此结论将注册保证金与交易者策略选择的关系推广到考虑双边道德风险的设定下,并得到了机会主义交易者在长期重复交易过程中的策略选择。弥补了现有文献仅通过保证金和声誉机制来甄别电商企业一方失信行为的不足。该机制改善了目前电商交易机制中平台以较低保证金邀请电商企业进行注册,对消费者不收取任何费用使得交易双方的违约成本较低,平台信号策略设计效果不明显的缺陷。有助于维持双方的长期信任关系,创建电商企业和消费者“双赢”的交易环境。(2)针对传统文献通常将消费者服务质量评价与电商企业和物流服务提供商间利益协调割裂研究的不足,考虑了消费者服务质量评价对双方价值实现的连接关系,率先将消费者服务质量评价引入到电商企业与物流服务提供商利益协调中,建立了固定产出下激励机制和合作产出下利益分配机制。通过把传统的委托-代理模型扩展到“固定产出”情景下。研究发现,考虑消费者服务质量评价的激励机制与之前相比,差额成本的分摊比例与转换系数成为物流服务提供商努力程度的制约因素。在考虑消费者服务质量评价的激励机制下,当物流服务质量产出不足固定值时,物流服务提供商努力程度增加,随着其差额成本分摊比例的降低,电商企业需要提高收益分享系数,降低固定补贴来实现激励机制中双方收益的均衡。上述结论从消费者服务质量评价对物流服务中激励效果影响这一新的研究视角,阐明了考虑消费者服务质量评价后物流服务提供商努力程度、电商企业固定补贴和收益分享系数的变化。为改善利益协调中物流服务提供商努力程度不可观测性提供了理论支持。此外,研究还将分段任务消费者服务质量评价引入到合作产出下利益分配机制的设计中,提出了Kano-DEMATEL混合方法,该方法考虑了价值要素对消费者满意度的贡献和分段任务在系统中重要性,能更好的识别和量化每个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实际贡献,从而避免了合作产出下的“搭便车”问题,最终达到提高整体物流服务产出质量及物流服务提供商协作积极性的目(3)采用演化博弈及Logistic模型从动态视角提出了电商企业与平台间合作关系的演化机制。率先将网络效应引入电商企业与平台合作关系演化博弈模型中,从动态视角描述了双方合作中超额收益、收益分享率、各自的合作成本和违约罚款对合作关系演化路径的影响。对比分析表明:当网络效应转化水平大于一定值时,电商企业收益分享水平较不考虑网络效应时低,就可以促使双方选择合作策略,系统最终演化为双方合作的稳定状态。弥补了已有文献从静态视角对电商企业与平台利益协调行为进行刻画的不足。上述结论缓解了电商企业利用其群体优势和平台对企业数量的依赖性,要求给予较高的收益分享水平才选择合作的局面,打破了原有的利益失调现象。此外,研究从系统角度设计了双方的合作关系演化机制,通过调整模型中价值产出的影响系数和贡献系数,揭示了两者互利共生关系中不同阶段的最优稳定策略,深化了对电商企业与平台之间合作关系规律及动态变化过程的理论认知。本文通过对电子商务供应链参与主体中以电商企业为核心的利益协调问题进行研究和归纳,分别构建了电商企业与不同参与主体间的利益协调机制,有利于电商企业确立科学的利益冲突解决方案,帮助电商企业与供应链上其他参与主体间之间形成“信任—激励—合作”的稳定关系,促进利益共享,提升电子商务供应链参与主体的获利能力和电商企业的生存概率。

二、软科学学术论文质量评价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软科学学术论文质量评价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公共政策视域下的基本医疗保险与居民幸福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国外相关研究
        (二) 国内相关研究
        (三) 总结与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数据来源
    四、创新之处
第二章 核心概念讨论与相关理论分析
    一、核心概念的讨论
        (一) 对幸福含义的探讨
        (二) 对基本医疗保险的讨论
    二、相关理论分析
        (一) 幸福感相关理论
        (二) 基本医疗保险相关理论
    三、基本理论框架与分析路径
第三章 基本医疗保险与居民幸福感: 直接影响效应分析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 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幸福感的正向影响
        (二) 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幸福感的差异化影响
        (三) 研究假设
    二、研究设计
        (一) 数据来源
        (二) 变量设计与处理
    三、基于CGSS全国数据的实证分析
        (一) 居民幸福感的基本情况
        (二) 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幸福感的直接影响效应分析
    四、基于山东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一) 居民幸福感的基本情况
        (二) 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基本情况
        (三) 基本医疗保险与居民幸福感的相关性分析
        (四) 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幸福感的直接影响效应分析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本医疗保险与居民幸福感:影响机制分析
    一、基本医疗保险与居民幸福感: 收入分层的影响机制
        (一)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二) 研究设计
        (三) 基于CGSS全国数据的实证分析
    二、基本医疗保险与居民幸福感: 社会融合的影响机制
        (一)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二) 研究设计
        (三) 基于CGSS全国数据的实证分析
    三、基本医疗保险与居民幸福感: 需要满足的影响机制
        (一)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二) 研究设计
        (三) 基于山东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四、基本医疗保险与居民幸福感: 功能性活动的影响机制
        (一)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二) 研究设计
        (三) 基于山东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幸福感提升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分析
    一、制约基本医疗保险功能发挥的因素探讨
        (一) 公共价值的制约
        (二) 制度结构的制约
        (三) 经办机制的制约
    二、基于幸福感提升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优化建议
        (一) 制度结构层面: 凸显普惠公平与消除福利分割
        (二) 政策实施层面: 居民需求分析与高质量供给
        (三) 制度效能层面: 可行能力取向与成果共享
        (四) 管理服务层面: 精准标准施策与数字治理
    三、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一) 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幸福感的直接影响
        (二) 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机制
        (三) 基于幸福感提升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优化建议
    二、研究局限与展望
        (一) 研究局限
        (二) 未来研究的展望
附录一 山东居民生活状况调査抽样框说明
附录二 城乡居民生活状况调査问卷(部分)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中国农业专利的数量、质量与经济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专利研发
        1.3.2 专利评价
        1.3.3 专利转化
        1.3.4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理论基础
        2.1.1 技术创新理论
        2.1.2 TRIZ创新方法理论
        2.1.3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2.2 概念界定
        2.2.1 农业专利
        2.2.2 农业专利技术生命周期
        2.2.3 农业专利质量
    2.3 理论分析框架
        2.3.1 农业专利的数量增长与趋同
        2.3.2 农业专利的质量评价与甄别
        2.3.3 农业专利的有效应用与转化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农业专利的数量格局与技术生命周期
    3.1 数据来源与研发方法
        3.1.1 数据来源
        3.1.2 研究方法
    3.2 中国农业专利的数量分布
        3.2.1 中国农业专利的全球地位
        3.2.2 中国农业专利的IPC分布
        3.2.3 中国农业专利的行业分布
        3.2.4 中国农业专利的主体分布
    3.3 中国农业专利的技术生命周期
        3.3.1 中国农业专利技术整体发展阶段
        3.3.2 主要农业技术领域的生命周期比较
        3.3.3 三大主体的农业专利技术生命周期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农业专利的空间分布与收敛性
    4.1 研究设计
        4.1.1 研究方法
        4.1.2 数据来源
    4.2 中国农业专利的空间分布
        4.2.1 中国农业专利的省域分布
        4.2.2 中国农业专利水平的空间均衡性
        4.2.3 中国农业专利水平的空间自相关性
    4.3 中国农业专利的收敛性
        4.3.1 中国农业专利水平的绝对β收敛
        4.3.2 中国农业专利水平的条件β收敛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农业专利的质量分布与泡沫甄别——以授权发明为例
    5.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1.1 研究方法
        5.1.2 数据来源
    5.2 中国农业专利质量分布
        5.2.1 基于综合评价指数的专利质量比较
        5.2.2 基于专利宽度的技术通用性分析
        5.2.3 基于专利被引的技术创新性分析
        5.2.4 基于专利权利要求的法律价值分析
        5.2.5 基于专利存续期的经济价值分析
    5.3 中国农业泡沫专利分布
        5.3.1 中国农业泡沫专利规模
        5.3.2 中国农业泡沫专利分布
        5.3.3 中国农业泡沫专利空间均衡性
    5.4 中国农业泡沫专利识别
        5.4.1 基于二元选择模型的泡沫专利识别
        5.4.2 基于机器学习分类的泡沫专利识别
        5.4.3 两类泡沫专利识别方法结果比较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农业专利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
    6.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6.1.1 研究方法
        6.1.2 数据来源
        6.1.3 空间自相关检验
    6.2 中国农业专利综合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6.2.1 中国农业专利综合质量影响因素
        6.2.2 中国农业专利综合质量边际影响
    6.3 中国农业专利质量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
        6.3.1 中国农业专利技术通用性路径
        6.3.2 中国农业专利技术创新性路径
        6.3.3 中国农业专利法律价值路径
        6.3.4 中国农业专利经济价值路径
    6.4 考虑创新累积效应的稳健性检验
        6.4.1 综合质量影响因素稳健性
        6.4.2 技术通用性影响因素稳健性
        6.4.3 技术创新性影响因素稳健性
        6.4.4 法律价值影响因素稳健性
        6.4.5 经济价值影响因素稳健性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农业专利的经济效果评价——以种植业为例
    7.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7.1.1 空间计量模型
        7.1.2 数据来源
    7.2 中国农业专利的经济贡献分析
        7.2.1 模型适配度检验
        7.2.2 地理视角下经济贡献分析
        7.2.3 供需视角下经济贡献分析
    7.3 中国农业专利的边际经济贡献
        7.3.1 地理视角下边际经济贡献
        7.3.2 供需视角下边际经济贡献
    7.4 中国农业专利经济效果的稳健性检验
        7.4.1 模型互为因果的内生性讨论
        7.4.2 异方差空间面板杜宾模型
        7.4.3 含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
        7.4.4 广义空间两阶段最小二乘法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1.1 中国农业专利数量加速增长,省域间数量水平呈现β收敛
        8.1.2 中国农业专利质量阶段性下降,质量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8.1.3 中国农业专利具有显着经济贡献,贡献以本地直接效应为主
    8.2 政策建议
        8.2.1 优化农业技术研发资源配置,推动农业专利产出合理收敛
        8.2.2 壮大市场化农业技术研发主体,加快农业技术诱致性创新
        8.2.3 构建农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促进农业高质量专利应用转化
    8.3 讨论
        8.3.1 研究不足
        8.3.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浙江省民营企业家感知的营商环境满意度影响因素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1.4.1 结构安排与主要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1.4.3 研究方法
2 文献回顾与述评
    2.1 关于顾客满意度与公共服务满意度影响因素及机理的研究
        2.1.1 顾客满意度模型研究
        2.1.2 公共服务满意度影响因素及机理的模型研究
        2.1.3 影响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因素及影响机理研究
    2.2 关于营商环境满意度的研究
        2.2.1 营商环境的内涵与测量研究
        2.2.2 公众满意度的内涵与测量研究
    2.3 关于感知营商环境质量的研究——来自服务质量及公共服务质量的启示
        2.3.1 感知营商环境质量的内涵研究
        2.3.2 感知营商环境质量的测量研究
    2.4 关于感知营商环境价值的研究——来自顾客感知价值的启示
        2.4.1 感知营商环境价值的内涵研究
        2.4.2 感知营商环境价值的测量研究
    2.5 关于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研究
        2.5.1 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内涵研究
        2.5.2 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测量研究
    2.6 已有文献的简要述评
3 研究分析框架
    3.1 基于扎根理论法的模型构建与要素分析
        3.1.1 扎根理论法介绍及其适用性分析
        3.1.2 本研究中扎根理论法的应用设计
        3.1.3 三级编码与理论饱和度检验
    3.2 理论模型的案例叙述与进一步阐释
        3.2.1 理论模型的案例叙述
        3.2.2 理论模型的进一步阐释
    3.3 概念界定与维度划分
        3.3.1 概念界定
        3.3.2 维度划分
    3.4 研究假设的提出
        3.4.1 感知质量、感知价值与满意度的相关假设
        3.4.2 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相关假设
    3.5 本章小结
4 问卷设计与实际测度
    4.1 问卷设计
        4.1.1 问卷的基本结构
        4.1.2 问卷的题项设计
    4.2 信效度检验
        4.2.1 效度检验
        4.2.2 信度检验
    4.3 研究取样
        4.3.1 问卷发放与回收
        4.3.2 样本的同源偏差检验
    4.4 描述性统计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假设检验与结果讨论
    5.1 验证性因子分析
        5.1.1 因变量验证性因子分析
        5.1.2 自变量验证性因子分析
    5.2 相关性分析
    5.3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与中介效应计算
        5.3.1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
        5.3.2 中介效应计算
    5.4 调节效应检验
        5.4.1 调节效应检验一
        5.4.2 调节效应检验二
        5.4.3 调节效应检验三
    5.5 量化分析结果讨论
        5.5.1 感知营商环境质量的直接效应
        5.5.2 感知营商环境价值的直接效应与中介效应
        5.5.3 地方政府公信力的调节效应
    5.6 本章小结
6 提升民营企业家营商环境满意度的路径思考
    6.1 以质量感知为基础,提升整体性治理水平
    6.2 以价值感知为导向,推动政企间价值共创
    6.3 以信用体系为中枢,增强地方政府公信力
    6.4 以期望管理为核心,引导民营企业家预期
    6.5 以民企感受为关切,发挥第三方评估效应
7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可能的创新之处
    7.3 研究不足与后续展望
附录一: 扎根理论访谈提纲
附录二: 营商环境满意度调研问卷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
        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
        三、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监测
    第二节 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一、研究历程分析
        二、研究内容分析
        三、研究作者分析
    第三节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内涵的相关研究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的内涵
        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内涵
    第四节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的相关研究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监测
        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监测指标体系
    第五节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措施的相关研究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发展历程
        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发展经验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经济学相关理论及启示
        二、管理学相关理论及启示
        三、政治学相关理论及启示
        四、评价学相关理论及启示
第四章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的价值取向与价值选择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的价值取向:“以人民为中心”
        二、“以人民为中心”视域下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的价值选择
    第二节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理论模型的依据与确立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理论模型的依据
        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理论模型的确立
    第三节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思路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第四节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指标体系的初建与修订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指标体系的初建
        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指标体系的修订
第五章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监测量表的研制
    第一节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监测量表的编制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宏观监测量表的编制
        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微观监测量表的编制
    第二节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监测量表的修订
        一、基于经典测量理论修订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宏观监测量表
        二、基于项目反应理论修订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宏观监测量表
        三、基于经典测量理论修订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微观监测量表
        四、基于项目反应理论修订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微观监测量表
    第三节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监测量表的评价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宏观监测量表的评价
        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微观监测量表的评价
第六章 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监测
    第一节 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监测的理念与设计
        一、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监测的基本理念
        二、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监测的方案设计
    第二节 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指数分析
        二、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潜在类别分析
    第三节 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差异分析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认可度的差异分析
        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差异分析
    第四节 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监测的讨论与结论
        一、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较高且存在较大差异
        二、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资源投入的充分性有待提高
        三、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存在显着省际与城乡不均衡
        四、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政府职责的满意度有待加强
        五、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相关利益者具有冲突性与一致性
        六、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影响因素具有多层次性与复杂性
第七章 提高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对策
    第一节 把握起点:明晰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公共性与政府主导性
        一、明确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公共性
        二、发挥各级政府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主导性
    第二节 抓住要点:提升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供给与分配的有效性
        一、构建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体系
        二、推进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
    第三节 回归终点:办人民满意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
        一、保障弱势家庭儿童优先享受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
        二、强化以儿童发展为中心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5)科技创新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和组织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分析框架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述评
    2.1 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文献综述
        2.1.1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演变
        2.1.2 经济发展质量的内涵
        2.1.3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2.2 关于科技创新的文献综述
        2.2.1 科技创新的内涵
        2.2.2 科技创新的绩效评价
        2.2.3 科技创新模式
    2.3 关于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质量关系的文献综述
        2.3.1 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数量的关系
        2.3.2 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质量的关系
    2.4 现有文献述评及对论文的启示
第三章 科技创新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分析
    3.1 科技创新的内涵界定
    3.2 从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分析
        3.2.1 支撑高速度增长的传统增长动能式微的态势描述
        3.2.2 从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形成条件
        3.2.3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特征
    3.3 科技创新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机制
        3.3.1 科技创新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般逻辑机理
        3.3.2 支撑机制Ⅰ:基于生产效率的视角
        3.3.3 支撑机制Ⅱ:基于经济结构的视角
        3.3.4 支撑机制Ⅲ:基于发展方式的视角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科技创新的绩效评价
    4.1 中国科技创新情况的历史考察
        4.1.1 科技创新指数的测度
        4.1.2 1990-2017年中国科技创新特征事实的基本描述
    4.2 中国科技创新绩效的评价方法和模型的建立
        4.2.1 综合数据包络分析方法CDEA模型的构建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3 现阶段中国科技创新的绩效评价分析
        4.3.1 科技创新投入对科技创新产出的效率评价
        4.3.2 科技创新系统的阶段效率评价
        4.3.3 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质量的贡献评价
    4.4 近年来科技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产效率视角下科技创新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机制分析
    5.1 科技创新促进生产效率提升的理论逻辑
    5.2 计量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5.2.1 模型构建和指标选取
        5.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 实证分析
        5.3.1 全国面板数据回归
        5.3.2 区域面板数据回归
        5.3.3 经验解释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经济结构视角下科技创新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机制分析
    6.1 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机制
    6.2 计量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6.2.1 模型构建和指标选取
        6.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6.3 实证分析
        6.3.1 全国面板数据回归
        6.3.2 地区面板数据回归
        6.3.3 经验解释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发展方式视角下科技创新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机制分析
    7.1 科技创新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机制
    7.2 计量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7.2.1 模型构建和指标选取
        7.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7.3 实证分析
        7.3.1 全国面板数据回归
        7.3.2 地区面板数据回归
        7.3.3 经验解释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以科技创新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8.1 模式转型
        8.1.1 模式转型的主要思路
        8.1.2 “一体”——国家科技创新制度体系
        8.1.3 “两翼”——中心城市与产业转型升级合纵
        8.1.4 “三方”——“研—产—区”三方联动机制
        8.1.5 “四协同”——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市场的充分融合对接
    8.2 路径转型
        8.2.1 路径转型的主要思路
        8.2.2 科技创新主体的转型
        8.2.3 科技创新任务的转型
    8.3 政策转型
        8.3.1 政策转型的主要思路
        8.3.2 创新政策转型
        8.3.3 产业政策转型
        8.3.4 财税政策转型
        8.3.5 金融政策转型
        8.3.6 人才政策转型
        8.3.7 对外政策转型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9.1 结论
    9.2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附录 :CDEA模型求解程序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服务质量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服务质量相关概念界定
        2.1.1 小微企业的界定
        2.1.2 融资担保概念及类型
        2.1.3 融资担保服务质量
    2.2 融资担保及服务质量相关理论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关系贷款担保理论
        2.2.4 顾客感知的服务质量理论
    2.3 研究方法简介
        2.3.1 博弈论和博弈分析
        2.3.2 服务质量评价模型
第三章 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服务质量评价量表构建
    3.1 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服务质量SERVQUAL量表开发
        3.1.1 对SERVQUAL量表的修正
        3.1.2 融资担保服务质量SERVQUAL模型的维度描述
    3.2 融资担保服务质量评价量表形成
        3.2.1 问卷设计与问卷结构
        3.2.2 量表的前测
        3.2.3 最终量表的形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服务质量的评价与结果分析
    4.1 数据收集与分析
        4.1.1 数据收集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4.1.2 量表的信度分析
        4.1.3 量表的效度分析
    4.2 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服务质量评价
        4.2.1 维度权重设置
        4.2.2 融资担保服务质量的评价结果
    4.3 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服务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4.3.1 不同类别的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服务质量比较
        4.3.2 不同维度的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服务质量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外部主体行为对提升融资担保服务质量的影响分析
    5.1 博弈主体选择及作用机理
    5.2 企业选择对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服务质量的影响
        5.2.1 博弈模型构建
        5.2.2 博弈模型求解
        5.2.3 模型稳定性分析
    5.3 政府监管对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服务质量的影响
        5.3.1 博弈模型构建
        5.3.2 博弈模型求解
        5.3.3 模型稳定性分析
    5.4 行业竞争对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服务质量的影响
        5.4.1 博弈模型构建
        5.4.2 博弈模型求解及稳定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服务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6.1 提升各类融资担保的服务质量
        6.1.1 提高政策性融资担保服务的响应速度
        6.1.2 增强商业性融资担保服务小微企业的意识
        6.1.3 持续充实互助性融资担保实力
    6.2 提升融资担保各维度的服务质量
        6.2.1 规范政策性融资担保服务的标准
        6.2.2 提升商业性融资担保代偿的及时性
        6.2.3 关注商业性融资担保服务的专业性
        6.2.4 优化政策性融资担保与银行的合作效果
        6.2.5 强化各类融资担保服务对小微企业的关怀程度
    6.3 提高各参与主体提升融资担保服务质量的积极性
        6.3.1 减少融资担保行业提供高质量服务的成本
        6.3.2 鼓励小微企业形成主动维权意识
        6.3.3 加大政府监管力度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服务质量预调查问卷
附录Ⅱ 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服务质量正式调查问卷
附录Ⅲ 被调查小微企业的基础数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及参加科研项目

(7)一流大学教师职称评审中的代表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代表作评价的基本概述
    2.1 代表作评价相关概念界定
        2.1.1 大学教师
        2.1.2 评价制度
        2.1.3 代表作
        2.1.4 代表作评价
    2.2 代表作评价的重要作用
        2.2.1 促进分类原则的落实与深化
        2.2.2 回归与重视同行评议的质量
        2.2.3 推动学术职业专业化与发展
    2.3 代表作评价的应用范围
        2.3.1 大学教师职称评审活动
        2.3.2 高层次人才选拔计划
        2.3.3 基金申报与项目评审
        2.3.4 学术评奖与评优工作
第3章 一流大学教师职称评审中的代表作评价现状考察
    3.1 一流大学教师职称评审中的代表作评价整体审视
        3.1.1 职称评审指导思想强调质量、贡献与代表作
        3.1.2 明确职称申请材料中的代表作提交数量与形式要求
        3.1.3 规定代表作外审专家数量与标准及评议结果的运用
        3.1.4 在同行专家鉴定表中设置代表作相关评价要点
        3.1.5 回避、匿名与申诉制度及纪律规定保障评价公正性
    3.2 一流大学教师职称评审中的代表作评价问题剖析
        3.2.1 资源分配目的突出而学术发展目的未得到落实
        3.2.2 代表作的数量与形式规定较为散乱且辅证要求少
        3.2.3 同行专家数量设置与遴选标准不够科学和全面
        3.2.4 评价标准缺乏完整性与逻辑性并混淆研究工作评价
        3.2.5 申诉制度与纪律规定不完善且内部和社会监督松弛
第4章 代表作评价实施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代表作的复杂性增加评价工作难度
        4.1.1 代表作数量与形式难以界定
        4.1.2 代表作性质与内容具有复杂性
    4.2 不完善的同行评议制度影响评价公正性
        4.2.1 缺乏公正、权威的学术共同体
        4.2.2 同行评议的运行机制尚未建立健全
    4.3 不良文化环境制约质量评价导向
        4.3.1 社会环境:圈子文化的渗透
        4.3.2 管理环境:行政权力的泛化
        4.3.3 学术环境:“权”“利”主义的滋生
第5章 一流大学教师职称评审中的代表作评价体系构建
    5.1 全评价理论的引入及其应用的可行性
        5.1.1 全评价理论简介
        5.1.2 全评价理论应用的可行性
    5.2 基于全评价理论的代表作评价体系构建
        5.2.1 以“提升学术质量,推动学术创新”为核心目的
        5.2.2 坚持以校内外学术同行为主辅以行政主体
        5.2.3 成果数量与形式界定坚持分类原则、科学性和包容性
        5.2.4 构建严谨、创新、贡献与影响力四维评价指标体系
        5.2.5 传统计量指标与替代计量指标辅助同行评议
        5.2.6 建立完善同行评议运行机制和评审监督制度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绩点管理模式改进研究 ——以B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地方高校科研管理质量亟待提升
        (二)地方高校科研绩点管理模式需要改进和完善
        (三)地方高校科研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双重体会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概念界定
        (一)地方高校
        (二)高校科研
        (三)高校科研质量
        (四)高校科研质量管理
        (五)科研绩点制
        (六)科研绩点银行制
    五、创新之处
        (一)探索了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理论
        (二)改进了“科研绩点”的计算方法
        (三)建立“绩点银行制”的科研质量管理模式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文献计量分析
    二、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内涵与意义研究
    三、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四、关于高校科研质量评价与管理研究
    五、关于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文献研究
    六、文献述评
        (一)关于高校科研管理内容及特征研究
        (二)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研究
        (三)科研质量管理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理论基础
    一、五大发展理念
    二、人本管理理论
    三、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第三章 地方高校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实施概况及进展
    一、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基本体系
        (一)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主旨
        (二)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结构
        (三)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功能
    二、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概述
        (一)B大学简介
        (二)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历程
        (三)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效果
    三、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目标设计
        (一)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概述
        (二)关于B大学对学术型教师的目标设计
        (三)关于B大学对教学单位的目标设计
        (四)关于B大学科研绩点的量化评价
    四、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氛围营造
        (一)精神层面加强统一思想
        (二)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
    五、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保障
        (一)激励措施
        (二)督促举措
        (三)保障制度
第四章 地方高校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实施过程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现状调查设计
        (一)调查问卷编制
        (二)调查问卷发放
        (三)调查问卷回收分析
    二、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存在的问题
        (一)重数量轻质量问题
        (二)不利于科研团队形成
        (三)存在违背科研规律的现象
        (四)科研全过程管理不到位
        (五)科研环境不理想
        (六)科研与人才培养脱节
        (七)不能持续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三、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对科研质量的评价导向不科学
        (二)科研发展定位中功利化追求导向明显
        (三)高校三大职能之间未能协调发展
        (四)可持续发展和共享发展落实不到位
        (五)科研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低
    四、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的实证分析
        (一)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的灰色关联分析
        (二)B大学绩点制管理科研模式实施过程的归因分析
第五章 地方高校科研绩点银行制设计
    一、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设计理念
    二、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设计背景
        (一)科研绩点银行生成背景
        (二)科研绩点银行生成过程
    三、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基本目标与存在优势
        (一)科研绩点银行制设计的主要目标
        (二)科研绩点银行制设计的优势分析
    四、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过程设计
        (一)科研绩点银行运行机制设计
        (二)科研绩点银行管理功能设计
第六章 地方高校科研绩点银行制实施策略
    一、明确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绩点类型
        (一)显性科研绩点与隐性科研绩点
        (二)个人科研绩点与集体科研绩点
        (三)岗位科研绩点与自由科研绩点
        (四)普通科研绩点与奖励科研绩点
        (五)元科研绩点
    二、建立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绩点认定规则
        (一)科研工作业绩点认定原则
        (二)科研工作业绩点认定程序
        (三)科研工作业绩点的质量等级确定
        (四)科研工作业绩点的总量计算方法
    三、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组织结构
        (一)科研绩点银行管理委员会
        (二)科研绩点银行专家咨询委员会
        (三)科研绩点银行综合业务中心
        (四)科研绩点银行网络管理中心
    四、实施科研绩点银行的运作管理
        (一)科研绩点银行帐户管理
        (二)科研绩点银行业务类型
        (三)科研绩点银行操作流程
    五、支持科研绩点银行的环境保障
        (一)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业务环境要求
        (二)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管理环境支持
        (三)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信息化环境支持
    六、地方高校科研绩点制银行模式推广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调研问卷
    附录二 :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灰色关联分析调查问卷
    附录三 :绩点制管理科研模式实施过程的归因分析调查问卷
    附录四 :科研工作业绩点制银行章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农业高质量发展相关研究
        1.2.2 农业技术进步相关研究
        1.2.3 农业技术集成的相关研究
        1.2.4 农业技术集成与质量关系研究
        1.2.5 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机采棉
        2.1.2 高质量发展
        2.1.3 农业高质量发展
        2.1.4 技术集成
    2.2 理论基础
        2.2.1 技术进步理论
        2.2.2 技术集成理论
        2.2.3 快乐植棉理论
        2.2.4 技术变迁理论
第三章 新疆棉花质量与技术集成现状
    3.1 新疆棉花产业概况
    3.2 新疆棉花质量现状
        3.2.1 新疆棉花质量现状
        3.2.2 新疆棉花提质增效现状
    3.3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现状
        3.3.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阶段和特点
        3.3.2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现状分析
    3.4 新疆与世界棉花主产国的棉花质量与生产技术对比分析
        3.4.1 美国棉花质量与生产技术现状
        3.4.2 澳大利亚棉花质量与生产技术现状
        3.4.3 新疆与世界棉花主产国的棉花质量与生产技术对比分析
    3.5 新疆棉花质量和技术集成对比差距的解决思路
    3.6 小结
第四章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
    4.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原则与方法选取
        4.1.1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4.1.2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的方法选取
    4.2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的指标筛选
        4.2.1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备选指标的考量
        4.2.2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权威专家的选定
        4.2.3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指标的筛选
    4.3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
        4.3.1 构造判断矩阵
        4.3.2 各层次的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4.4 小结
第五章 新疆典型棉区棉花技术集成和质量评价
    5.1 新疆典型棉区样点选择与调查问卷设计
        5.1.1 典型棉区样点选择
        5.1.2 调查问卷设计
    5.2 新疆典型棉区棉花技术集成评价
        5.2.1 技术集成标准值与计分方法确定
        5.2.2 典型棉区棉花技术集成评价
    5.3 新疆典型棉区棉花质量评价
        5.3.1 质量指标的确定与数据来源
        5.3.2 典型棉区棉花质量评价
    5.4 新疆典型棉区技术集成与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5.4.1 技术集成与质量的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5.4.2 技术集成与质量相关性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优化
    6.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优化原则与方法
        6.1.1 技术集成体系的优化原则
        6.1.2 技术集成体系的优化方法
    6.2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筛选
        6.2.1 技术集成体系指标筛选的样点单位选择
        6.2.2 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值筛选
    6.3 新疆技术集成体系优化的经验借鉴
        6.3.1 国外棉花主产国的经验借鉴
        6.3.2 新疆兵团的实践经验借鉴
    6.4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优化
        6.4.1 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构架优化
        6.4.2 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值优化
    6.5 小结
第七章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7.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影响因素的选定
    7.2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政府层面影响分析
        7.2.1 产业定位的影响分析
        7.2.2 产业政策的影响分析
    7.3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棉农采纳意愿影响分析
        7.3.1 TAM框架及理论分析
        7.3.2 棉农采纳意愿的概念框架
        7.3.3 棉农采纳意愿的研究方法
        7.3.4 棉农采纳意愿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7.3.5 棉农采纳意愿的分析结论
    7.4 小结
第八章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与对策建议
    8.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
        8.1.1 技术集成体系推广路径
        8.1.2 技术集成体系推广的具体措施
    8.2 对策建议
        8.2.1 确立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观
        8.2.2 确立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定位和产业政策
        8.2.3 建立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的组织保障措施
    8.3 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不足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国内咨询专家名单
附录二: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指标专家意见征询表
附录三: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指标权重专家意见征询表
附录四: 典型棉区棉花技术集成情况调查表
附录五: 棉花技术集成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六: 棉花技术集成农户需求与采纳意愿调查问卷
附录七: 全文图示及表格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10)电子商务供应链参与主体间利益协调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电子商务供应链研究现状
        1.4.2 电子商务供应链参与主体研究现状
        1.4.3 利益协调机制研究现状
        1.4.4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5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重要概念辨析和界定
        2.1.1 电子商务
        2.1.2 电子商务供应链
        2.1.3 电子商务供应链参与主体
        2.1.4 利益协调机制
    2.2 电子商务供应链参与主体间利益协调理论基础
        2.2.1 冲突理论
        2.2.2 组织间关系理论
        2.2.3 委托-代理理论
        2.2.4 双边市场理论
        2.2.5 演化博弈理论
第三章 电子商务供应链参与主体及利益关系
    3.1 利益协调主体
        3.1.1 参与主体
        3.1.2 利益关系主导者分析
        3.1.3 参与主体间主要利益关系
    3.2 利益冲突
        3.2.1 利益冲突的表现形式
        3.2.2 利益冲突的原因
        3.2.3 利益冲突的解决办法
    3.3 利益协调机制
        3.3.1 诚信交易机制
        3.3.2 激励与利益分配机制
        3.3.3 合作关系演化机制
        3.3.4 不同机制间的相互作用分析
    3.4 案例分析—以“速卖通”为例
        3.4.1 “速卖通”平台简介
        3.4.2 基于Similar Web的 “速卖通”分析
        3.4.3 参与主体面临的困境
        3.4.4 电商企业与其他参与主体的利益冲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商企业与消费者的诚信交易机制
    4.1 考虑电商企业失信行为下双方策略分析
        4.1.1 双方一次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4.1.2 引入平台监管下双方重复博弈
    4.2 考虑消费者失信行为下双方策略分析
        4.2.1 双方三阶段博弈
        4.2.2 不同阶段下双方策略选择
    4.3 基于第三方集体声誉的诚信交易机制设计
        4.3.1 TPTCR机制设计
        4.3.2 TPTCR机制下博弈分析
        4.3.3 承诺保证金算例分析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电商企业与物流服务提供商的激励和利益分配机制
    5.1 激励与利益分配遵循的原则
    5.2 固定产出下激励机制设计
        5.2.1 问题描述
        5.2.2 基本模型构建
        5.2.3 固定产出情境下激励机制模型
        5.2.4 模型结果仿真
    5.3 合作产出下利益分配机制设计
        5.3.1 利益分配机制的基本逻辑
        5.3.2 基于Kano-DEMATEL的利益分配策略
        5.3.4 应用实例
    5.4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电商企业与平台的合作关系演化机制
    6.1 电商企业与平台合作关系演化博弈
        6.1.1 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6.1.2 演化策略稳定性分析
    6.2 考虑网络效应下双方合作关系演化博弈
        6.2.1 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6.2.2 演化策略稳定性分析
        6.2.3 数值对比分析
    6.3 基于Logistic模型合作关系演化机制设计
        6.3.1 无主导阶段
        6.3.2 电商企业主导阶段
        6.3.3 平台主导阶段
        6.3.4 协同主导阶段
        6.3.5 模型结果分析与仿真
    6.4 本章小节
第七章 研究总结及展望
    7.1 研究总结
        7.1.1 主要工作
        7.1.2 创新点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软科学学术论文质量评价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公共政策视域下的基本医疗保险与居民幸福感研究[D]. 褚雷. 山东大学, 2021(11)
  • [2]中国农业专利的数量、质量与经济效果研究[D]. 赖晓敏.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2)
  • [3]基于浙江省民营企业家感知的营商环境满意度影响因素及机理研究[D]. 王汇宇. 浙江大学, 2021(01)
  • [4]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监测研究[D]. 王艺芳. 华东师范大学, 2021(12)
  • [5]科技创新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梁炜. 西北大学, 2020(07)
  • [6]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服务质量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D]. 蒋海芸. 江苏大学, 2020(05)
  • [7]一流大学教师职称评审中的代表作评价研究[D]. 汪智佳. 吉林大学, 2020(08)
  • [8]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绩点管理模式改进研究 ——以B大学为例[D]. 李凤营.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9]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研究[D]. 王平. 石河子大学, 2020(04)
  • [10]电子商务供应链参与主体间利益协调机制研究[D]. 杜姗.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软科学学术论文质量评价体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