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煤巷机械化掘进机及锚杆支护技术现状

我国煤巷机械化掘进机及锚杆支护技术现状

一、我国煤巷机械化掘进机现状及锚杆支护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曾奇[1](2021)在《我国煤巷机械化掘进机现状及锚杆支护技术》文中指出本文主要分析我国现阶段煤矿作业的过程中煤巷机械化掘进现状,在明确巷道掘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在对相关工艺进行改进和更新的过程中需要注重积极运用各种新型技术,本文主要以锚杆支护技术为例分析如何提高煤巷掘进的效率和质量。

康红普,姜鹏飞,高富强,王子越,刘畅,杨建威[2](2021)在《掘进工作面围岩稳定性分析及快速成巷技术途径》文中研究说明分析了煤矿巷道掘进技术与装备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掘进工作面围岩应力、变形、破坏分布特征;分析了围岩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围岩强度、围岩结构及地应力等地质力学参数,巷道断面尺寸、开挖方式、空顶距、掘进速度等掘进参数,及临时支护、永久支护等。巷道开挖后在掘进工作面顶角和巷道四角周围出现应力集中区;围岩位移、破坏在超前工作面一定位置开始出现,随着远离掘进工作面围岩位移和破坏范围不断增大,达到2倍巷道宽度时基本稳定;煤层强度、地应力对围岩变形与破坏的影响十分显着;分步开挖的顶板下沉量及破坏程度明显大于一次开挖;空顶距越大,围岩破坏裂隙越多、分布越广;过快、过慢的掘进速度对围岩稳定性均不利;掘进后安装及时、主动、支护阻力大的临时支护效果好;分次支护围岩位移和裂隙场的扩展均大于一次支护,通过分次支护提高掘进速度是以影响锚杆支护效果为代价的,应限定在一定的围岩条件。根据煤巷掘进工作面空顶距及自稳时间,对煤巷掘进工作面围岩稳定性进行了分类,并提出了相应的支护要求;提出煤巷可掘性的概念,根据被掘煤岩体条件,对煤巷可掘性进行了分类;分析了围岩的可钻性、可锚性及对掘进速度的影响。提出提高煤巷掘进速度的主要技术途径:确定适合的掘进模式,优化掘进工艺,优选掘进装备;确定合理的支护形式与参数,适当降低支护密度;掘进全系统整体配套与协同。根据掘进工作面围岩稳定性、可掘性、可钻性及可锚性,提出煤巷掘进自动化、智能化技术总体架构及应解决的关键技术:自动化、智能化截割、临时支护、自动化锚杆施工、超前探测、定位与导航、围岩稳定性与环境监测及大数据分析等,最后提出我国煤巷掘进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路径。

谢正正[3](2020)在《深部巷道煤岩复合顶板厚层跨界锚固承载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家煤炭开采重心向资源禀赋好、开采条件好的西部地区转移,这一地区深部开采已成必然趋势。基于工程因素的考虑,煤巷高度一般小于工作面采高,造成煤岩复合顶板巷道在我国西部,尤其是鄂尔多斯地区越来越常见。由于深部煤层强度低、节理发育,造成煤层碎胀变形严重,顶煤易与直接顶产生离层变形,且煤帮易发生大范围劈裂破坏,给巷道维控带来极大困难。与此同时,西部地区采煤装备的迅速发展全面推进了综采技术的进度,而对应的综掘技术发展相对滞后,采掘接续高度紧张,再次加重了煤巷的控制难度。所以煤岩复合顶板巷道控制难度大、掘进效率低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西部地区矿井的安全高效生产,研究深部巷道煤岩复合顶板变形破坏机理及高效控制技术,对破解围岩控制和掘进效率相制约的难题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主要以西部地区葫芦素煤矿煤岩复合顶板巷道为工程背景,针对巷道安全性差和支护效率低的科学问题,采用现场实测、实验室实验、数值计算、理论分析、相似模拟、材料研发和现场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多角度分析了煤岩复合顶板分层渐进垮冒规律,揭示了煤岩复合顶板厚层跨界锚固机理,阐明了复合顶板厚层锚固系统承载和破坏机制,创新了煤岩复合顶板跨界长锚固柔化结构,取得如下主要研究成果:(1)揭示了煤岩复合顶板巷道变形破坏特征。通过现场测试分析,最大水平主应力高达22.33 MPa,煤层和直接顶孔裂隙发育,尤其是煤层分布着大量横纵交错的微裂隙,造成煤体和直接顶抗压强度仅为10.8 MPa和32.1 MPa,是煤岩复合顶板离层破坏的内在原因;巷道跨度为5.4 m、锚杆初锚力仅为26 k N,锚杆锚固深度为2.1 m,无法遏制巷道围岩的初始变形和后期持续变形,是煤岩复合顶板巷道变形失稳的外在原因。(2)阐明了煤岩组合试样力学特性差异及能量耗散过程。由实验室实验分析,随着煤样高度增加,组合试样应变增高区范围越大,发生局部应变突变的可能越大,使得试样的力学性能参数越小。能量耗散过程证明了能量演化以弹性应变能为主,占总能量的81%~98.3%,当超过峰值强度这一关键节点后,煤样弹性应变能迅速释放,促使岩样在交界面萌生裂隙,并进一步引起裂隙的扩展与贯通,造成组合试样的拉剪破坏。解析了巷道开挖释放的弹性变形能是浅部顶煤变形与裂隙发育的主要因素,及时强力支护可使微裂隙重新闭实,遏制消耗能的增加,恢复巷道围岩相对的能量平衡。(3)发现了应力释放过程中煤岩复合顶板巷道渐进破坏规律。由离散元模拟分析,随着应力逐渐释放,煤岩复合顶板变形呈阶段性渐进增长,顶煤最先离层断裂,后引起直接顶分层破坏,顶板最终呈“三角”型整体垮冒,揭示了顶煤是诱发围岩发生整体性变形和渐进失稳的主要因素,指出了抑制顶煤裂隙扩展与贯通是控制煤岩复合顶板渐进破坏的关键;同时阐明了围岩变形量和顶板裂隙数量与煤层厚度具有较强的正相关,顶煤厚度变厚加大了巷道的控制难度。(4)解析了煤岩复合顶板厚层跨界锚固原理。根据模拟计算分析,锚杆长度的增加根本上改变了顶板变形方式,由大范围“三角”型断裂式下沉变为小范围“圆弧”型均匀式下沉;同时缩小了裂隙扩展范围,由广泛分布在锚杆锚固区内外,再到最深分布在锚杆端头区域,最后仅存在于锚杆锚固区浅部;揭示了锚杆端头损伤区随着锚杆长度增加发生上移并渐进弱化的厚层跨界锚固原理。(5)研发了顶板厚层锚固系统并提出了跨界长锚固技术。根据理论分析,利用长锚杆在顶板构建水平、垂直方向上均能实现应力连续传递的厚层稳态岩梁,这是厚层锚固系统的内涵,具有抗弯刚度大、裂隙化程度低和锚杆支护效率高的特点;验证了厚层跨界锚固下强力护表可有效抑制张拉裂隙的数量,由占比34.9%降低至20.5%,顶板应力实现连续化传递,同时缓解作用到煤帮的压力,双向优化顶帮控制,有利于巷道长期稳定。(6)确定了煤岩复合顶板厚层锚固承载作用机制。由相似模拟分析,高预应力柔性长锚杆构建了高强度和高刚度的顶板厚层锚固结构,充分调动顶板更深处围岩参与承载,降低了顶板应力释放幅度,提高了巷道抗变形能力;锚杆初始预紧力越高,锚杆反应越灵敏,对围岩的支护作用越及时,进而抑制裂隙的扩展。经冲击动载实验表明,顶板薄层锚固结构被强动载瞬间冲垮,呈整体“刀切”型破坏,而厚层锚固结构具有较强的抗冲击特性,其巷帮先被冲垮带动顶板发生“扇形”整体性下沉,围岩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持,确保了煤巷的安全。(7)研制了不受巷高限制且实现旋转式快速安装的柔性锚杆。经多工况实验分析,确定了影响柔性锚杆力学性能的锁紧套管参数,锚杆峰值力超过330 k N,延伸率达到5%,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和延展性能;揭示了柔性锚杆在长期载荷和循环载荷作用下的力学特征和破坏机制,验证了柔性锚杆在不同淋水环境、不同安装角度等特殊井下环境的可靠性,并在三种复杂条件巷道中进行了推广应用。(8)在葫芦素和门克庆煤矿两个典型煤岩复合顶板巷道中开展厚层锚固系统的工程验证,巷道掘进速度提高了60%,尤其是门克庆煤矿,创下了深井大断面煤岩复合顶板巷道单巷单排单循环月进1040 m的掘进纪录;同时,显着提升了巷道控制效果,将顶板裂隙降至0.8 m以内,煤帮变形也得到根本改善,为类似条件巷道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力参考。该论文有图159幅,表28个,参考文献175篇。

刘畅,姜鹏飞,王子越,韦尧中,罗超,郭吉昌[4](2020)在《煤巷快速成巷技术现状及应用效果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煤巷整体成巷速度慢,造成采掘失调。针对煤巷快速成巷,国内外在掘进装备、临时支护、永久支护等方面研发了多种形式的掘支装备。现有煤巷掘支装备主要包括:悬臂式掘进机、连采机、掘锚机及全断面掘进机;临时支护主要包括:自移式支架、掘进机液压顶棚、护盾式临时支护机构等,永久支护包括:钻锚一体化锚杆、掘锚一体机、锚杆钻车及其他集成化液压锚杆支护装备。现场实践发现,现有技术中掘进装备较为成熟,能够基本满足煤巷截割破岩的需求,但临时支护强度不足、不能顶帮全覆盖及时支护,难以满足我国大多数煤巷临时支护的要求。永久支护工艺复杂,提速效果有限。整体上看,现有装备尚难满足我国一般及复杂地质条件下煤巷快速成巷的需求,且在短期内难以实现较大突破。实现我国煤巷快速成巷除了需要针对我国煤矿具体的条件开展针对性研发外,还应建立针对我国各类围岩条件的快速成巷技术评价方法,最大程度利用现有装备提升煤巷成巷速度。影响煤巷快速掘进的主要因素包括:围岩地质力学条件、工程条件、掘进与支护装备条件等。快掘系统的效果评价应在确定影响巷道快速成巷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分析各因素对巷道掘进的影响程度并按影响程度排序,进而对比确定适用于相应条件的巷道快速成巷装备,为快速成巷装备的选型提供依据。

王振福[5](2020)在《综掘巷道滑移式超前支架力学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井下进行的过多的开采作业使得巷道围岩自始至终都承受着累积冲击,巷道在冲击之下所受的不可逆应变造成巷道稳定性减弱,更严重的会发生坍塌、冒顶事故。本文提出一种滑移式超前支架装备,介绍滑移式超前支架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研究该装备力学特性,对于滑移式超前支架应用、有效控制顶板变形、保证掘支同步、保障高效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Solid Works软件为基础,建立滑移式超前支架的实体模型。考虑综掘巷道岩体属性,建立综掘巷道顶板力学模型。通过机理建模的方式,分别构建支护与顶板之间的静力学和动力学模型。运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分析了滑移式超前支架在迈步过程状态和全支撑状态两种工况下受顶板载荷影响下的应力、应变情况,分析了超前支架结构产生变形的根本原因,得出了超前支架结构变形规律。采用Recur Dyn软件进行仿真分析,建立滑移式超前支架柔化仿真模型,对仿真结果分析分别得到推移油缸推移迈步时横梁受力情况和纵梁推移过程推移油缸应变情况。将传统的PID与模糊控制技术结合,对PID的有效参数进行自稳定调整,提高PID控制器在控制过程中的适应性,同时进行了支撑力自动控制系统仿真实验,获得了超前支架实验样机处在过渡态时各组立柱支撑力的数据。样机在斜沟煤矿18106综掘工作面开展井下工业性试验。试验表明:滑移式超前支架结构合理,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可靠性高、支撑力强、稳定性好等特点。滑移式超前支架的使用使得顶板变形受到控制,工人作业安全性得到了一定保障。该论文有图52幅,表11个,参考文献52篇。

王彬[6](2020)在《煤矿巷道锚杆(索)分次支护及快速掘进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煤矿巷道掘进过程中,巷道支护速度远远赶不上掘进速度,锚杆(索)支护时间占整个巷道成巷时间的60~70%,且巷道掘进与锚杆(索)支护不能够完全平行作业,严重制约了巷道的快速掘进。由于巷道掘进工作面存在“空间+时间”效应,使得巷道围岩变形和应力释放不能一次性完成。本文依据掘进工作面的“空间+时间”效应,展开对掘进过程中巷道围岩变形和应力释放进行研究,并提出巷道锚杆(索)分次支护的思想,旨在提高巷道的掘进速度。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分析并总结现有煤矿掘进巷道围岩的变形破坏类型以及围岩的变形特性,针对掘进工作面的“空间+时间”效应,分别从物理效应、力学效应以及时间效应进行描述。在开挖面“空间+时间”效应的影响下,巷道围岩纵向变形形式可分为:稳定变形型、持续变形型、加速变形型。(2)现有的煤巷支护设计均采用一次成巷的支护技术,锚杆(索)支护时间过长,忽略了开挖面的时空效应,未充分考虑巷道围岩的变形特性且支护理念不适应巷道的快速掘进,严重影响巷道的掘进效率。依据巷道掘进工作面的“空间+时间”效应影响,提出了煤巷锚杆(索)分次支护的思想,旨在减少在掘进过程中锚杆(索)的支护时间,以此来提高巷道的掘进速度,实现煤矿巷道的快速掘进。(3)对掘进巷道建立时空效应下的力学模型,通过弹性-粘弹性对掘进巷道进行力学分析,推导出巷道在掘进时围岩的变形、应力随空间和时间的变化规律。随着掘进面的循环推进,巷道围岩应力释放逐渐增大,围岩的变形和塑性区半径逐渐增大。通过理论分析在靠近开挖面附近处,围岩变形和应力释放较小,紧跟工作面支护一定数量的锚杆保证掘进空间安全稳定,剩下的锚杆在不影响掘进的情况下进行支护,减少在掘进过程中锚杆(索)的支护时间,提高巷道的掘进效率,实现巷道的快速掘进。(4)以柠条塔S12001掘进巷道为背景,结合具体地层参数,利用分次支护的思想进行支护设计,并形成一套分次支护施工工艺。应用本文理论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对比分析,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分次支护方案不仅能够有效控制围岩变形,保证掘进空间安全,还能减少在掘进过程中锚杆(索)的支护时间,提高巷道的掘进效率,研究成果对实际工程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梁锋[7](2020)在《近距离动压厚煤层沿空掘巷快速掘进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采掘之间的平衡程度对煤炭的正常回采具有重大影响,通过提高巷道特别是回采巷道掘进效率是解决采掘失衡最有效的技术手段。近距离煤层开采在目前煤炭开采过程中较为常见,下覆煤层煤巷掘进存在成巷速度慢、动压影响大等问题。因此,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本文以枣庄矿业集团高庄煤矿3下1104运输巷为研究对象,对煤巷的布置方式、掘进支护技术与成套装备进行了工程应用研究。本文通过现场调研、数值模拟、工程实践方法,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巷道空间位置选择、锚杆索支护参数对支护效果的影响以及掘进装备的选取与巷道掘进速度匹配关系。最终提出了“高强度低密度”的支护技术,并且形成了适用于近距离动压厚煤层沿空掘巷的掘进成套装备。本文主要获得了如下成果:(1)研究了上覆煤层开采特征、下覆煤层巷道空间位置选择、回采巷道布置方式,为3下煤层巷道的布置与支护提供一定的依据。(2)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巷道空间位置选择、锚索预紧力、间排距、长度以及不同部分支护方案等进行数值模拟,并且结合数值模拟结果和巷道地质条件,最终提出了巷道沿空掘巷的布置方式以及“高强度低密度”的支护技术。(3)通过文献调研与地质条件结合,3下1104运输巷最终引进“MB670-1型掘锚机+PZL1500/300型履带式转载破碎机+DZQ100/100/40型煤矿用带式转载机+DSJ-100/2×132型胶带输送机”为主要设备的机械化作业线进行煤巷掘进。并且现场实践表明,该成套掘进装备能够较大程度地协调掘进、支护、运输工序平行作业问题以及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日进尺最高达20 m。工业性试验表明:该支护技术与成套掘进装备能够较好适应该类型煤巷掘进与维护,形成了近距离动压厚煤层沿空掘巷快速掘进技术以及成套掘进装备,其对于枣庄矿业集团类似条件下煤巷快速掘进具有一定的指导与借鉴作用。论文包含图66幅,表格12个,参考文献104篇。

董广乐[8](2020)在《城郊煤矿高应力煤层大巷快速掘进工艺及应用》文中指出随着能源消耗的不断增加,社会生产中对于煤炭资源的需求也是在不断加大的,采掘失衡这个问题困扰着许多矿井的生产。煤矿生产活动中,提高煤层巷道的掘进速度的需求一直存在着。随浅部煤炭资源的消耗,如今许多煤矿都面临煤炭深部开采的难题,如何将这两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合理处理也是现在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城郊煤矿二水平回风大巷反掘段为研究对象,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确定了高应力下煤巷掘进速度的影响因素为掘进设备、地质条件、组织管理和支护参数。通过实验室实验的方法,确定了巷道围岩的力学性能;通过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高应力对于煤巷变形的影响程度;通过数值模拟对巷道形状、巷道宽高比以及支护参数进行了优化;通过现场考察对巷道掘进过程中的生产组织管理的环节进行了优化。通过对煤巷掘进关键因素的优化,形成了适用于城郊矿二水平的高应力影响下的煤巷快速掘进的支护方案。并在进行工业性应用时通过现场观察发现掘进工作面生产组织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助于提高掘进速度的整改的意见。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提高了城郊矿煤巷掘进的掘进速度,在实际应用中效果良好,掘进速度得到明显提升。本论文为巷道掘进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推广煤巷掘锚支护一体化机组的使用,对平衡采掘关系,提高巷道掘进速度,为煤碳资源向深部开发发挥了积极作用。论文包含图36幅,表格21个,参考文献72篇。

赵明洲[9](2020)在《赵庄矿综掘煤巷复合顶板稳定机制与安全控制技术》文中指出随着煤炭的高强度和大规模开采,煤巷的年消耗量逐渐增加,掘进速度远落后于回采速度的现状致使矿井采掘关系空前紧张。支护作为煤巷掘进的主要工序之一,其参数的合理选择是保证复合顶板煤巷掘进施工安全和提高掘进速度的重要前提。在煤巷综掘施工过程中,滞后支护距离过大易发生空顶区顶板冒顶,距离过小将增加掘进循环次数,进而降低掘进速度。此外,永久支护强度不足易引发事故,而提高支护强度往往会增加支护用时,降低开机率,进而限制掘进速度的提升。因此,如何设计出合理的支护参数及其施工工序,在保证施工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煤巷掘进速度,已成为煤矿生产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以赵庄矿53122回风巷为工程背景,综合采用现场调研、数值模拟、实验室试验、理论分析和现场工程试验等方法,分别对复合顶板煤巷综掘速度制约因素、煤巷围岩地质力学特性、综掘煤巷复合顶板稳定性渐次演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空顶区和支护区复合顶板变形破坏机制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揭示了综掘煤巷空顶区及支护区复合顶板的稳定性机理,进而提出了综掘煤巷复合顶板安全控制技术,并在复合顶板煤巷进行了综掘实践,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对《赵庄矿复合顶板煤巷综掘速度制约因素调查问卷》进行因子分析,获得了复合顶板煤巷综掘速度的制约因素。影响赵庄矿复合顶板煤巷综掘速度的因素主要包括5个方面:围岩安全控制技术因子、工程地质环境因子、掘进装备因子、职工素质因子和施工管理因子。(2)深入分析了煤巷综掘施工过程中复合顶板稳定性渐次演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揭示了综掘煤巷不同空间区域复合顶板稳定性机理。综掘煤巷复合顶板的应力、变形及塑性破坏沿巷道轴向方向及顶板纵深方向均呈渐次演化特征,尤其是综掘工作面空顶区和支护区顶板的浅部岩层,应力显着降低,承载能力急剧下降,变形逐渐增大。围岩条件、掘进参数和巷道支护对综掘煤巷支护区和空顶区复合顶板稳定性影响规律表明,空顶区和支护区顶板的下沉量:随煤巷埋深和侧压系数的增大而增大;随顶板岩层分层厚度的增大呈非线性减小;随煤巷掘进宽度的增大而增大,且增幅呈非线性降低特征;随巷高的增大呈非线性增大;随综掘速度的提升而减小;随掘进循环步距的增大而增大;随滞后支护距离的增大而增大,空顶区顶板比支护区顶板对滞后支护距离更敏感,且垂直最大位移及其位置跟滞后支护距离密切相关;支护强度对支护区顶板的影响程度明显高于其对空顶区顶板的影响程度。(3)构建了空顶区及支护区复合顶板的力学模型,分析了空顶区及支护区复合顶板的变形破坏特征及稳定性影响因素,进一步揭示了空顶区和支护区复合顶板的变形破坏机制。建立了复合顶板一边简支三边固支的薄板力学模型,运用弹性力学理论求解出空顶区复合顶板任一点的挠度与应力公式;失去下方煤体支撑的空顶区复合顶板在水平应力及岩层自重的复合作用下率先产生挠曲下沉,进而产生层间离层和剪切错动,随着挠曲变形的进一步增大,空顶区顶板下表面产生较大拉应力,四周边缘产生较大的剪切作用力,当拉应力或剪应力超过顶板岩层的极限强度时,顶板将发生失稳。根据空顶区顶板下表面应力值,依据拉应力破坏准则确定出赵庄矿综掘煤巷极限空顶距不超过4.64m;空顶距随巷宽和上覆载荷的增大而减小,空顶距随空顶区顶板岩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大。构建了综掘煤巷支护区锚固复合顶板的弹性地基梁力学模型,得出支护区顶板的挠度分布基本特征;系统研究了埋深、垂直应力集中系数、顶板岩层的杨氏模量、巷帮煤体的杨氏模量、巷帮基础厚度、巷道掘进宽度对支护区顶板弯曲变形的影响规律。支护区锚固复合顶板在上覆岩层压力、岩层自重及高水平应力的复合作用下产生弯曲变形,层间离层及剪切错动使复合顶板锚固岩梁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在拉应力和剪应力复合作用下将发生失稳。(4)提出了以预应力锚杆和锚索为支护主体的复合顶板“梁-拱”承载结构耦合支护技术及其分步支护技术。分析了围岩防控对策对煤巷综掘速度的影响原因:(1)未能弄清煤巷综掘工作面空顶区顶板的稳定机理,盲目地通过缩短空顶距离的方式来防范空顶区顶板失稳,使掘进循环次数增多,掘进机组进退更加频繁。(2)对综掘煤巷复合顶板稳定空间演化规律及锚固顶板变形失稳机理的研究不够深入,为了使顶板得到稳定控制,在掘进时强调支护的一次性和高强性,从而导致支护工序耗时长,掘进机的开机率较低。(3)悬臂式掘进机配合液压锚杆钻车完成掘进工作时,受二者频繁交叉换位及允许同时支护作业的钻车数量限制影响,掘进循环作业时间延长。(4)对工程地质环境的掌控还不够精细化,全矿井所有回采巷道的掘进工作面均采用同一掘进(空顶距、循环步距)及支护(锚索间排距、支护流程)参数,而未能实时地根据工程地质环境的变化情况对其做出动态调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煤巷快速综掘复合顶板安全控制思路。复合顶板中安装预应力锚杆后,既可以发挥锚杆的“销钉”作用,又可以增大层面间的摩擦力,从而增强复合顶板的抗剪能力;经预应力锚杆加固与支护后,一定锚固范围内形成的压应力改善了顶板的应力状态,顶板强度得到大幅提高,承载能力将明显增强;锚索既可以将深部稳定岩层与浅部锚杆支护形成的组合梁承载结构连接起来形成厚度更大承载能力更强的顶板组合承载结构,又能增大岩层间的剪切阻抗,有效控制顶板离层,增强复合顶板岩层的连续性,提高复合顶板的整体稳定性;随着锚索锚杆预紧力的加大,复合顶板中压应力的叠加程度逐渐增高,有助于顶板形成刚度更大的承载结构。随着锚索锚杆布设间距的减小,支护应力场的叠加程度将逐步增强,然而,过小的间距虽然形成的承载结构刚度变大,但承载结构范围将有所减小;随着锚索长度的增加,顶板中压应力范围在沿顶板高度方向上不断增大的同时有效支护应力不断降低。煤巷复合顶板天然承载结构平衡拱的形成使其拱内自稳能力不足的岩层成为顶板稳定性控制的重点,同时由于煤巷复合顶板具有逐层渐次垮冒的工程特点,所以,增强拱内岩层的自稳能力并充分调动天然承载结构的承载能力使其相互作用是保持复合顶板稳定的关键,基于此,提出以预应力锚杆和锚索为支护主体的“梁-拱”承载结构耦合支护技术;同时,基于综掘煤巷具有显着的开挖面空间效应,充分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提出了煤巷快速综掘分步支护技术。(5)基于复合顶板“梁-拱”承载结构耦合支护技术及综掘煤巷分步支护技术,选取典型煤巷为试验巷道,开展复合顶板煤巷综掘的现场试验,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结合赵庄矿综掘施工条件及53122回风巷工程地质条件,充分发挥预应力锚杆和锚索的支护特性,以构建煤巷复合顶板的“梁-拱”承载结构为出发点,制定了及时安全支护和滞后稳定支护方案,在此基础上优化了综掘工艺流程和施工组织管理。试验结果表明,煤巷围岩保持稳定的同时,综掘速度由9.6m/d提高至12m/d,增幅达25%。

康高鹏[10](2019)在《煤巷快速掘进工艺及超前临时支护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煤矿中,由于开采能力与效率不断的提高,百万吨甚至千万吨综采工作面大量涌现,使得年新增回采巷道量大幅度增加,但是煤巷巷道快速掘进、支护技术与机械设备相对综采发展滞后,巷道的掘进速度显然达不到回采的大量需求,全国煤炭行业普遍存在采掘比例失调的问题。并且在煤矿安全事故中,巷道掘进时冒顶、片帮事故占比高居不下的大背景下。本文通过对影响煤巷快速掘进因素和现有超前临时支护技术的分析研究总结,从中发现掘进机破岩效率、钻孔效率以及运输效率基本满足要求,然而施工工艺、掘进方式还存在很多问题,空顶距的合理最大化是有效提高掘进速度的途径,临时支护是制约煤巷快速掘进的瓶颈。而现有的设备都是以掘进机为基础研发配套设备,要使掘进发生质的飞跃,急需研发以支护工艺为主体的一体机械自动化设备。针对施工工艺和掘进方式的不足,在悬臂式掘进机配套单体锚杆钻机的施工工艺下,研究分析切割工艺和支护工艺,通过掘进机断面极限形状分析和有限元程序对“蛇形”、“回形”、“螺旋形”三种截割路径的数值模拟分析,得到从下至上的“蛇形”最优切割路径方式最有利于巷道围岩的稳定,提出掘进机机身左右不动,煤巷断面切割快速一次成型,临时支护与永久支护“合二为一”的提高掘进速度的途径。以渭北董东煤业有限公司50110回风巷为工程背景,采用Midas GTS NX有限元程序分析了不同的空顶距离、截面形状、煤层埋深对机掘煤巷空顶区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得到矩形巷道围岩位移和塑性区分布规律,得到直墙圆拱巷道断面可将空顶距离由4m提高到4.8m。针对现有临时支护设备的缺陷,提出适合现有掘进工艺临时支护设备应具有的优点和改进思路,设计了一种配合悬臂式掘进机施工的临时防护支架结构,提出了两种有利于快速施工的防护支架局部结构,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支架主要承重构件的受力特性。

二、我国煤巷机械化掘进机现状及锚杆支护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煤巷机械化掘进机现状及锚杆支护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煤巷机械化掘进机现状及锚杆支护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煤矿掘进现状
    (1)综合掘进技术
    (2)大断面煤巷掘进技术
    (3)掘进机与锚杆钻车设备结合的技术
2.锚杆支护技术现状
3.锚杆支护作用机理分析
4.煤巷机械化掘进与支护技术发展趋势
5.煤巷锚杆支护技术
    (1)锚杆支护设计
    (2)锚杆支护材料
    (3)锚杆支护施工机具
6.小结

(2)掘进工作面围岩稳定性分析及快速成巷技术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 掘进工作面围岩应力与变形分布特征及地质力学影响因素
    1.1 掘进工作面围岩应力与变形分布特征
        1.1.1 数值模型建立
        1.1.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1.2 掘进工作面围岩应力与变形的地质力学影响因素
        1.2.1 围岩强度
        1.2.2 围岩结构与地质构造
        1.2.3 地应力
2 掘进参数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2.1 巷道宽度
    2.2 开挖方式
    2.3 空顶距
    2.4 掘进速度
3 支护对掘进工作面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3.1 临时支护
    3.2 永久支护
4 掘进工作面围岩稳定性分类
5 煤巷可掘性、可钻性及可锚性分析
    5.1 煤巷可掘性
    5.2 围岩的可钻性
    5.3 围岩的可锚性
6 煤巷快速掘进实现的技术途径
    6.1 煤巷掘进存在的问题
        (1)缺乏有效的临时支护。
        (2)多数条件下,特别是采用悬臂式掘进机掘进时,不能实现掘支平行作业。
        (3)现有树脂锚杆、锚索施工工艺相对复杂、占用时间长。
        (4)掘进施工涉及掘进机、锚杆钻机、运输机等多个设备。
        (5)掘进装备可靠性较差、整体开机率较低。
    6.2 提高煤巷掘进速度的途径
        (1)确定适合的掘进模式。
        (2)掘进工艺优化。
        (3)掘进装备优选。
        (4)支护形式与参数优化。
        (5)掘进全系统整体配套与协同。
7 煤巷掘进的自动化与智能化
    7.1 掘进自动化、智能化总体架构
    7.2 掘进工作面自动化、智能化关键技术
        7.2.1 自动化、智能化截割技术
        7.2.2 临时支护技术
        7.2.3 自动化锚杆施工技术
        7.2.4 超前探测技术
        7.2.5 定位与导航技术
        7.2.6 围岩稳定性与环境监测及大数据分析
    7.3 煤巷自动化、智能化掘进技术发展路径
8 结 论

(3)深部巷道煤岩复合顶板厚层跨界锚固承载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煤岩复合顶板巷道变形破坏特征
    2.1 矿井概况
    2.2 21205 工作面运输巷概况
    2.3 地应力测试
    2.4 围岩物理力学性能测试
    2.5 煤岩样微观测试
    2.6 巷道变形特征及控制效果评价
    2.7 本章小结
3 煤岩组合试样力学特性差异及能量耗散过程
    3.1 数字散斑相关测量方法
    3.2 实验方案及设备
    3.3 不同高比煤岩组合试样的力学特性
    3.4 不同高比煤岩组合试样的应变场演变规律
    3.5 不同高比煤岩组合试样的能量耗散规律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应力释放的煤岩复合顶板巷道渐进破坏规律
    4.1 关键参数确定及数值模型建立
    4.2 无支护条件下巷道围岩位移场与裂隙场演化规律
    4.3 顶煤厚度对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规律
    4.4 煤岩复合顶板巷道的控制原则
    4.5 本章小结
5 煤岩复合顶板厚层跨界锚固机制
    5.1 锚固系统研发背景
    5.2 不同长度锚杆锚固区损伤演化规律
    5.3 顶板厚层跨界锚固原理及厚层锚固系统研发
    5.4 巷道支护系统设计及模拟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煤岩复合顶板厚层锚固承载作用机制
    6.1 相似模拟材料力学测试及参数确定
    6.2 相似模拟实验设计及模型建立
    6.3 围岩应力演化特征及巷道变形破坏规律
    6.4 顶板厚层锚固系统的抗冲击特性
    6.5 本章小结
7 跨界长锚固柔化结构设计及多工况力学性能分析
    7.1 长锚杆适用条件及新型柔性锚杆研发
    7.2 实验的设备、材料及方法
    7.3 柔性锚杆关键参数选择及拉伸力学性能研究
    7.4 长期荷载下柔性锚杆力学特性研究
    7.5 循环荷载下柔性锚杆力学特性研究
    7.6 柔性锚杆现场应用研究
    7.7 本章小结
8 工业性试验研究
    8.1 葫芦素煤矿21205 运输巷典型工程实例
    8.2 门克庆煤矿3108 运输巷典型工程案例
    8.3 本章小结
9 结论
    9.1 主要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煤巷快速成巷技术现状及应用效果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内外煤巷成巷技术与装备发展现状
    1.1 掘进技术与装备
    1.2 临时支护技术与装备
    1.3 永久支护技术与装备
    1.4 随掘钻探技术与装备
    1.5 其他技术与装备
    1.6 现有技术装备效果分析
2 影响煤巷快速成巷的主要因素
    2.1 围岩地质力学条件
    2.2 巷道工程条件
    2.3 掘进与支护设备水平
3 煤巷快速成巷技术效果评价
    3.1 煤巷快速成巷效果预判原则
        3.1.1 巷道全程考虑原则
        3.1.2 考虑围岩、装备状况的评价原则
    3.2 煤巷快速成巷效果评价
4 结论

(5)综掘巷道滑移式超前支架力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目的与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滑移式超前支架作业工艺与结构特征
    2.1 滑移式超前支架作业工艺
    2.2 机械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2.3 超前支架液压系统设计
    2.4 滑移式超前支架自动铺网机构
    2.5 本章小结
3 超前支架-顶板耦合力学特性研究
    3.1 综掘巷道顶板力学模型构建
    3.2 滑移式超前支架与顶板接触静力学模型构建
    3.3 滑移式超前支架与顶板耦合动力学模型构建
    3.4 本章小结
4 超前支架不同工况下强度分析
    4.1 超前支架模型构建
    4.2 全支撑状态下支架应力应变分析
    4.3 迈步过程状态下支架应力应变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Recur Dyn的超前支架应力仿真分析
    5.1 虚拟样机及Recur Dyn软件简介
    5.2 超前支架虚拟样机模型
    5.3 超前支架动应力仿真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支撑力控制系统设计
    6.1 系统控制原理
    6.2 基于模糊PID技术的立柱支撑力控制模块
    6.3 滑移过程中支撑力控制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现场工业试验
    7.1 井下工业性试验的目的及意义
    7.2 试验工作面概况
    7.3 滑移式超前支架支护情况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煤矿巷道锚杆(索)分次支护及快速掘进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现状
        1.2.1 巷道锚杆(索)支护研究现状
        1.2.2 巷道快速掘进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煤巷锚杆(索)分次支护技术的提出
    2.1 围岩变形破坏类型及机理
        2.1.1 拉裂破坏
        2.1.2 剪切破坏
        2.1.3 巷道围岩失稳力学机理分析
    2.2 掘进巷道开挖面的时空效应
        2.2.1 物理效应
        2.2.2 力学效应
        2.2.3 围岩变形的时间效应
    2.3 时空效应下巷道围岩纵向变形分析
    2.4 煤巷锚杆(索)分次支护技术
    2.5 小结
3 巷道锚杆(索)分次支护力学计算分析
    3.1 力学模型建立与分析
    3.2 巷道开挖时空效应及参数分析
        3.2.1 时空效应分析
        3.2.2 参数分析
        3.2.3 算例验证计算分析
    3.3 巷道掘进时围岩应力分析
        3.3.1 围岩释放应力
        3.3.2 掘进巷道分次支护设计
        3.3.3 巷道分次支护时间关系
    3.4 锚杆(索)分次支护设计思路
    3.5 小结
4 柠条塔S12001辅运顺槽分次支护设计及效果评价
    4.1 工程概况
        4.1.1 地质条件
        4.1.2 水文条件
        4.1.3 瓦斯煤层自燃、煤尘爆炸性及其他地质情况
        4.1.4 煤层顶底板性质
    4.2 巷道锚杆(索)分次支护方案设计
        4.2.1 现有巷道锚杆支护设计方案
        4.2.2 锚杆(索)分次支护设计方案
        4.2.3 分次支护时机分析
    4.3 S12001辅运顺槽分次支护施工及效果分析
        4.3.1 巷道掘进方式
        4.3.2 分次支护工艺
        4.3.3 分次支护效果模拟分析
    4.4 现场监测方案及结果
        4.4.1 监测方案
        4.4.2 监测结果及分析
        4.4.3 分次支护经济效益分析
    4.5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近距离动压厚煤层沿空掘巷快速掘进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煤巷快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近距离动压厚煤层沿空掘巷支护技术研究
    2.1 开采技术地质特征
    2.2 基于“有效锚固层厚度”的顶板叠加梁理论假说
    2.3 3_下1104运输巷空间位置研究
    2.4 支护方案可行性数值计算研究
    2.5 煤巷支护的方案的选取
    2.6 本章小结
3 快速掘进成套技术装备研究
    3.1 煤巷掘进设备研究
    3.2 煤巷支护设备研究
    3.3 煤巷运输设备研究
    3.4 煤巷机械化作业线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现场工业性试验与应用
    4.1 工程地质条件
    4.2 3_下1104运输巷快掘技术与成套装备工程应用
    4.3 矿压监测结果分析研究
    4.4 应用效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城郊煤矿高应力煤层大巷快速掘进工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工程地质特征
    2.1 工程地质概况
    2.2 煤岩体力学性质测试
    2.3 本章小结
3 高应力煤层大巷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3.1 煤层大巷快速掘进影响因素分析
    3.2 地应力分布规律
    3.3 围岩松动圈测试
    3.4 本章小结
4 城郊煤矿煤层大巷快速掘进工艺优化
    4.1 巷道断面形状优化
    4.2 支护技术参数优化
    4.3 掘进与支护工艺组织优化
    4.4 本章小结
5 工业性试验
    5.1 巷道围岩支护技术方案
    5.2 矿压显现规律实测
    5.3 本章小结
6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赵庄矿综掘煤巷复合顶板稳定机制与安全控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锚杆支护技术发展与支护理论研究现状
        1.2.2 煤巷复合顶板变形机理及其控制研究现状
        1.2.3 煤巷掘进工作面围岩稳定性研究现状
        1.2.4 煤巷综掘技术及其应用现状
        1.2.5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煤巷围岩地质力学特性及综掘速度制约因素
    2.1 赵庄矿工程地质环境
        2.1.1 工程地质条件
        2.1.2 地应力场分布规律
    2.2 煤巷围岩力学特性测试
        2.2.1 围岩矿物成分测试
        2.2.2 围岩基本物理力学参数测定
    2.3 煤巷顶板结构特征探测
        2.3.1 煤巷复合顶板基本特征及分类
        2.3.2 煤巷顶板内部结构探测
    2.4 复合顶板煤巷综掘施工现状
        2.4.1 煤巷综掘施工方案
        2.4.2 煤巷综掘速度现状
    2.5 复合顶板煤巷综掘速度制约因素
        2.5.1 复合顶板煤巷综掘速度制约因素的基本构成
        2.5.2 复合顶板煤巷综掘速度制约因素因子分析
        2.5.3 复合顶板煤巷快速综掘的实施途径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综掘煤巷复合顶板稳定性演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1 煤巷综掘工艺及空间区划
        3.1.1 煤巷综掘工艺描述
        3.1.2 综掘煤巷空间区划
    3.2 综掘煤巷复合顶板稳定性演化规律
        3.2.1 综掘煤巷数值计算模型
        3.2.2 顶板应力渐次演化规律
        3.2.3 顶板变形动态演化规律
        3.2.4 顶板塑性区演化规律
    3.3 综掘煤巷复合顶板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3.3.1 综掘煤巷复合顶板稳定性影响因素分类
        3.3.2 围岩条件对顶板稳定性的影响规律
        3.3.3 掘进参数对顶板稳定性的影响规律
        3.3.4 巷道支护对顶板稳定性的影响规律
    3.4 本章小结
4 综掘煤巷复合顶板变形破坏机制研究
    4.1 综掘煤巷空顶区复合顶板变形破坏机制
        4.1.1 薄板小挠度弯曲基本理论
        4.1.2 空顶区复合顶板变形规律
        4.1.3 空顶区复合顶板变形破坏机制
    4.2 空顶距的确定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2.1 综掘煤巷空顶距的确定
        4.2.2 空顶距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4.3 综掘煤巷支护区复合顶板变形破坏机制
        4.3.1 煤巷复合顶板变形破坏基本特征
        4.3.2 支护区复合顶板弯曲变形规律
        4.3.3 支护区复合顶板变形破坏机制
    4.4 本章小结
5 综掘煤巷复合顶板安全控制技术研究
    5.1 综掘煤巷复合顶板安全控制思路
        5.1.1 围岩防控对策对煤巷掘进速度的影响
        5.1.2 快速综掘煤巷复合顶板安全控制思路
    5.2 锚杆(索)对复合顶板的作用效应分析
        5.2.1 锚杆对复合顶板的控制作用
        5.2.2 锚索对复合顶板的控制作用
        5.2.3 锚杆(索)支护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5.3 综掘煤巷复合顶板安全控制技术
        5.3.1 复合顶板“梁-拱”承载结构耦合支护技术
        5.3.2 综掘煤巷复合顶板分步支护技术
    5.4 本章小结
6 现场工程试验
    6.1 综掘煤巷工程地质条件
    6.2 复合顶板煤巷综掘施工方案优化
        6.2.1 综掘煤巷支护方案优化
        6.2.2 煤巷综掘工艺流程优化
        6.2.3 煤巷综掘施工组织优化
    6.3 复合顶板煤巷综掘试验效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煤巷快速掘进工艺及超前临时支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本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煤巷快速掘进工艺研究现状
        1.2.2 超前临时支护技术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煤巷快速掘进影响因素分析
    2.1 机械设备的选型
        2.1.1 掘进机
        2.1.2 锚杆钻机
        2.1.3 运输设备
    2.2 工程地质条件
    2.3 施工工艺
    2.4 掘进工艺
    2.5 临时支护
    2.6 小结
3 煤巷快速掘进改进工艺研究
    3.1 切割工艺
        3.1.1 掘进机掘进断面极限形状
        3.1.2 掘进机切割路径
        3.1.3 掘进机切割最优路径建模仿真分析
    3.2 支护“合二为一”的工艺
    3.3 本章小结
4 实现快速掘进空顶距优化
    4.1 数值模拟研究
        4.1.1 工程背景介绍
        4.1.2 模拟方案设计
    4.2 空顶距离对巷道空顶区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4.2.1 位移场分布规律
        4.2.2 塑性区分布规律
    4.3 巷道截面形状对空顶区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4.4 煤层埋深对空顶区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实现快速掘进临时支护设备的改进
    5.1 适应掘进工艺临时支护设备应具有的优点
    5.2 临时支护设备改进思路
    5.3 新型临时支架的研发
        5.3.1 临时支架总体设计思路
        5.3.2 超前临时支架的设计特色
        5.3.3 超前临时支架的承载机理
        5.3.4 超前临时支架的支护数据设定
        5.3.5 基于CAXA3D的支架实体设计
    5.4 超前临时支架的主要受力构件的数值模拟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我国煤巷机械化掘进机现状及锚杆支护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煤巷机械化掘进机现状及锚杆支护技术[J]. 曾奇. 当代化工研究, 2021(14)
  • [2]掘进工作面围岩稳定性分析及快速成巷技术途径[J]. 康红普,姜鹏飞,高富强,王子越,刘畅,杨建威. 煤炭学报, 2021(07)
  • [3]深部巷道煤岩复合顶板厚层跨界锚固承载机制研究[D]. 谢正正.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4]煤巷快速成巷技术现状及应用效果评价方法研究[J]. 刘畅,姜鹏飞,王子越,韦尧中,罗超,郭吉昌. 煤炭科学技术, 2020(11)
  • [5]综掘巷道滑移式超前支架力学特性研究[D]. 王振福.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0(02)
  • [6]煤矿巷道锚杆(索)分次支护及快速掘进技术研究[D]. 王彬.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7]近距离动压厚煤层沿空掘巷快速掘进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D]. 梁锋.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8]城郊煤矿高应力煤层大巷快速掘进工艺及应用[D]. 董广乐.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9]赵庄矿综掘煤巷复合顶板稳定机制与安全控制技术[D]. 赵明洲.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1)
  • [10]煤巷快速掘进工艺及超前临时支护研究[D]. 康高鹏.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我国煤巷机械化掘进机及锚杆支护技术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