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课开场词的使用

浅谈初中数学课开场词的使用

一、浅谈中学数学课开头语的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何畔[1](2021)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边缘人”成因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张磊[2](2021)在《平板教学环境下初中生数学学习投入现状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今“互联网+教育”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不断深入应用到教育领域,许多学校将电子学习设备作为教学工具应用到课堂中,平板电脑教学也受到教师和同学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平板电脑教学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效整合,改变了传统课堂中单一的知识传递模式和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教学过程打破了时空限制。平板教学还强调知识建构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以及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突出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着明显变化,独立思想和自我意识也都在发展,教师的引导也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抓住初中时期这一学生基础教育阶段的关键时期,能让学生在高中、大学取得更好的学习成就。因此,怎样提高这一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投入水平,为以后奠定学习基础,是当前教育界探讨的重点,在平板教学环境下初中生的学习与在常态教学模式下相比,学生参与性、交互性都有着很大提高,但缺乏具体的评价方式,于是产生了对平板电脑教学中初学生数学学习投入进行研究的想法。本文的研究在平板教学的环境下,围绕初中生数学学习投入进行研究,采用修订编成的《平板教学环境下初中生数学学习投入调查问卷》对S市F中学初中二年级的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投入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利用SPSS26.0来分析调查数据;结合对两名教师进行的访谈,深入讨论平板教学环境下初中生数学学习投入现状,并从整体学习投入、各维度学习投入以及个人背景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平板教学环境下初中生数学学习投入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2)男生的学习投入水平整体略低于女生;(3)非班干部学生的数学学习投入低于班干部的学习投入;(4)数学教师是班主任的学生数学学习投入高于非班主任的学生;(5)不同数学成绩的学生数学学习投入存在显着差异;(6)不同父母支持度学生的数学学习投入存在明显差异;(7)学习目标模糊的学生数学学习投入偏低。针对平板教学环境下初中生学习投入的现状所表现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分别从提高行为、情感和认知以及个人背景因素方面等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其中行为投入策略包括科学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加强师生、生生及生机互动。情感投入策略包括创设多样课堂情境、提高学习兴趣;及时反馈,给予学生肯定与鼓励;疏导情绪,缓解消极情感;认知投入策略包括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合理安排学习任务;加深对重要解题环节的理解;借助思维导图进行知识梳理。个人背景特征方面的策略则从非班干部、数学老师非班主任、数学成绩、父母支持度低以及学习目标不长期明确方面提出相应的策略,为平板电脑支持下的学校提升教学管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朱晨菲[3](2021)在《磨的是课,成的是人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磨课是为了课堂教学改进而进行的教师集体研究,是我国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为了优秀课评比(俗称“赛课”)中参赛教师评优课的形成而展开的磨课是其中一种,它通常会在优秀课评比前系列化地进行多次。“磨的是课,成的是人”是许多一线教师经历系列评优课磨课后的共同感受。本研究以实践现象学为方法论,从过程性视角关注了该活动中“课”的改进和“人”的发展,研究问题有两个:1.在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数学课怎样被改进?2.通过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参与教师有哪些专业发展?遵从方法论的引导,在充分论证了自身的研究条件、意向性和胜任力后,以研究者本人为工具实施了研究:首先,多来源地积累和感悟了他人(含文献)视域中的该活动。然后,兼有“局内人”和“局外人”角色,体验和洞见了两个系列的真实活动,整理并分析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获得的大量第一手资料。进而,经由反思,完成了与他人的“视域融合”,再“本质直观”出该活动中“课”如何改进、“人”有何发展的主题及其结构,并将各类资料灵活地按需融入不同主题。接着,对每个主题,采用现象学写作的方式,逐一阐释了研究结果,并对所有具体结果进行了整体梳理。对第一个研究问题:优秀课评比的规则使得参赛教师提前准备关于参赛课题的教学具备可能,而面向未知学情实施优质教学则是参赛教师执教现场评优课时的主要挑战。教师集体为了支持参赛教师有效应对挑战而展开系列化评优课磨课活动。“以发现问题为目的观察试教”是每次磨课的开端,分为“依据学生表现发现关键事件”和“在分析关键事件中提出问题”。“理解数学知识的境脉与本质”总被审慎地对待,包括“探究教材的编写逻辑与意图”、“从其他版本教材里获得启发”、“在数学知识体系中寻根究底”。“基于经验推理把握未知学情”是讨论的基础,先需“挖掘不同学情的特点与需求”,再“结合潜在难点制定教学目标”。“编排创意的课堂结构与任务”尤为重要,包括“建立简洁且深刻的课堂结构”、“设计合理创新的活动与问题”、“把握课堂容量与时间的平衡”。“设计灵活的启发时机与策略”时时发生,在“推测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进程”基础上,会“预设弹性化的适时启发策略”和“规划即时性教学决策的方向”。“‘因师施磨’迭代推进问题解决”是系列磨课的发展趋势,体现为“注重教师的特质和自我建构”、“试教不同学情调适教学实施”。在系列磨课中,教师们通过一以贯之的各显所长、合作交流、协商共建、观点融合,逐渐生成多角度渐进性理解和多样化演进性建议,支持参赛教师评优课教学设计的不断完善和面向未知学情优质教学的逐步实现。对第二个研究问题:无论是短期或常年参与,经历了该活动后,参赛教师、教研员、专家教师、研究者都会产生各自的专业发展。参赛教师的发展表现在:即时判断能力达至“看得到”、即时决策能力达至“接得住”、教研理解能力达至“听得懂”、教研表达能力达至“说得出”、教研反思能力达至“想得清”、教学再设计能力达至“改得了”、研究性思维的整体优化上。教研员的发展表现在:理解教师能力的精深、教学设计能力的精进、磨课组织能力的精湛、研究性思维的持续完善上。专家教师的发展表现在:教学创新能力的改良、指导教师方法的改进、教研合作意识的改善、研究性思维的不断突破上。研究者的发展表现在作为“局内人”时数学教学观念的变革、有效备课方法的积累、卓越教学意愿的激发、教研合作意识的改良,作为“局外人”时研究方法及其实施、研究结果及其呈现、理解教育实践研究、理解教师专业发展四方面的发展,以及研究性思维的融合发展上。整体地看,以上方面的发展表现和程度都具有相对性,它们的产生均与各类教师更加善于理解他人、善于理解自己以及研究性思维的成长有关,对各类教师长期的专业发展都会形成积极影响。最后,研究者基于四个理由,提出:在现阶段,对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是一项“尚在起点的探索”。

吴萍[4](2020)在《初中数学生成性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也面临着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革新。新课程强调了“人”的发展,认为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而不是简单完成将知识从教师转移到学生的过程,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在师生或生生之间的互动中而不断地实现自身的发展,即重视知识的“生成”过程。在新课改背景下,“生成性教学”已逐渐走入教师的视野,也逐渐渗透在教师的教学中。在当前一线教学中,部分教师仍受传统教学思路影响而采用灌输式教学,部分教师虽然已经有一定生成教学的意识,但是由于对“生成”的理解不够,导致课堂中“虚假生成”的现象屡见不鲜。对于学生来说,因缺少知识“生长”的过程,通过死记硬背去硬性记忆而不是理解知识,长此以往对其终身发展必然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本文在对生成性教学的特征进行剖析的基础上,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对生成性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结合调查结果,分析教师在生成教学实践角度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在生成性学习角度上遇到的困境,并对原因进行探析,进而提出针对性的改善策略,并为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本文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研究背景及意义,提出问题,并确定本文研究内容,即初中数学生成性教学策略研究。第二部分结合相关文献主要从理论角度对本文研究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成性教学进行解读,指出初中数学生成性教学的特点及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对运用生成性教学指导初中课堂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及分析。第四部分从教学预设,教学生成,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对初中数学课堂生成性教学进行策略分析。提出提升教师生成意识;预设弹性的教学目标;预设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初中数学概念双主五步教学法”,大数据驱动下的初中平面几何教学;对话与有意义讲授的转化;有效互动;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利用等策略。第五部分结合以上理论及策略分析,对三则案例进行分析,进而得到启示和建议。第六部分为总结本文研究内容,对不足之处进行反思。

荣春娇[5](2020)在《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单元教学策略研究 ——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为个案》文中提出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成为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的热点问题。“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既是育人目标又是教育理念,如何贯彻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研究的趋势。2016年北师大课题组颁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及基本内涵。2018年颁布了普通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其中数学核心素养又提出了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六大要素。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已经成为趋势,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关键点。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阶段发展数学核心素养也迫在眉睫。本研究一是进行了有关情境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深度学习理论的探索,阐释了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单元教学策略的内涵特点,提出了六个小学数学单元教学的策略,即创设情境,引导问题意识;整体感知,构建认知思维;体验感悟,理解知识本质;合作探究,提高协同水平;深度学习,培养高阶能力;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二是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以小学三年级苏教版“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为个案,以发展空间观念素养为目标来检验单元教学策略实施的效果。通过对数学核心素养和单元教学理论的初步探索以及实践探索,得到的结论有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策略有效促进学生素养的发展,有效促进教师能力的提升,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结合已有的研究和结论为更好的保证数学单元教学策略的应用和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对于学生、教师和策略运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要细化单元教学策略操作过程,加强单元教学策略实践运用,加强教师团队共同体建设和加强教师单元教学理论学习。

郭雯[6](2020)在《中、新高中数学教材不等式内容难度的比较》文中提出为贯彻国家普通高中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与要求,以2017年版新课标为依据的新教材已经陆续出版,并于2019年秋季开始在一些省(区、市)进行首轮教学实验.新版教材是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与旧教材有哪些区别、是否更有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和数学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对于新版教材难度如何,是其在使用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目前中学数学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对新教材难度的研究主要通过纵、横两方面进行.一方面与旧教材进行纵向比较,另一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使用教材横向比较.因此,为了客观全面地对新版教材的难度进行科学评估,本研究选取我国新版、旧版和新加坡PM版三套代表教材,以其中的“不等式”内容为研究对象,从教材知识点的难度、例习题的难度和教材特色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与比较.一、对教材知识点的难度进行研究.先依据不等式教学内容和教学经验建立其核心概念,再运用Matlab软件建构三版教材基于ISM法(Interpretative Strutural Modeling M ethod,简称ISM方法)的概念层级有向图,并通过概念层级有向图来呈现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运用概念图工具分析三版教材的知识点深度、广度、复杂度,进而得出三版教材知识点的难度以及知识间内部联系程度方面的异同,也正是本文的创新点.二、对例习题的难度进行探讨.首先对鲍建生的综合难度模型进行改进,然后用此模型对三版教材“不等式”章节的例、习题的难度进行量化研究,并对例、习题内容难度展开一致性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例、习题难度进行显着性差异分析.三、研究教材特色对教材难度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教材的编排顺序、初高衔接、教材栏目设置的特点以内容目标设置等方面对教材难度的影响,进一步挖掘影响中、新两国三版教材“不等式”内容难度的潜在因素和教材特点.研究结果表明:新加坡版教材知识点难度最大,且知识的连贯性也最强.而中国新版教材内容难度最小,知识的连贯性在旧版教材的基础上有所改进.两国教材例习题设置都很注重层层递进,且例习题一致性良好.但数学情境都不够丰富,尤其是新加坡版教材几乎都是无情境题目.相比较而言,中国新、旧教材例习题题量都比较大,新版教材难度较小.新加坡教材例习题难度最大,但其关联程度较高,体现一练紧随一例,问题讲究多种处理方式,并且更善于采用图形计算器来解决问题.由于对“不等式”内容的定位不同,内容目标设置和编写顺序也不相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材内容难度.三版教材组织方式都有较强的逻辑性、系统性,其中中国教材按照“螺旋上升”的方式来进行编写,降低了教材内容难度,而新加坡版教材编写呈现“直线式”.中国新版教材将“不等式”内容作为预备知识,很好地起到初高衔接的作用,降低了教材难度.在栏目设置方面,中国两版教材栏目类型较为丰富,包括章引言及章小结,而新加坡版教材则以解释说明性的插图为主.本文通过对高中数学教材不等式内容难度的研究,以期能够以小见大、以点概面,折射新教材整体概况.与此同时,结合教材比较研究和对一线教师访谈结果,为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后续改编与完善提供参考,并帮助教师形成探索不等式教学改革的“脚手架”.

胡诗倩[7](2020)在《档案袋评价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湘潭市湘钢一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相较听、说、读、看技能,写作是语言教学中最难处理且最为薄弱的环节。在写作教学中,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更看重写作结果,忽视过程指导,且较少关注写作过程,可见终结性评价已不能适应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档案袋评价以其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形式多样化、评价内容多维化的优势,恰好能弥补单一写作评价方式带来的不足。据此,本研究针对写作教学现状,试图将档案袋评价应用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旨在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最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完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本研究基于多元智力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笔者实习所在的湖南省湘潭市湘钢一中高一1915班共50人为应用对象,采用文献法、测试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探讨如何将档案袋评价应用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本研究将围绕以下问题展开:1.如何将档案袋评价应用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2.如何将档案袋评价应用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完善教师教学的评价体系?笔者在查阅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后,先对档案袋评价的教学实践进行了设计;再根据调查对象的学情和教师教学情况,同时结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对写作的要求,分别对档案袋评价的应用过程和应用效果的检验进行设计。参照以上设计,本研究进行了为期18周的教学实践。在档案袋评价的实际应用中,笔者以具体的学生写作样本为例,分别从应用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展示阶段进行了详细阐述;当中应用了自评、互评、师评的评价模式,让学生对写作初稿、修改稿、终稿以及评价表中的内容进行反思;在学期即将结束时,举办了一场档案袋展示会,旨在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最后对学生阶段性写作测试成绩、学生写作样本、学生问卷调查以及教师访谈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测试成绩结果表明:应用档案袋评价后,班级写作平均分共上升2.52分,当中,中等英语水平的学生写作成绩提升较大。写作成绩的提高从侧面反映出档案袋评价能够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写作习惯和学生反思意识。数据统计结果表明:写作能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单词使用、语法运用和内容表达等方面。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均表明:教师和学生一致认可档案袋评价,认为档案袋评价完善了教学评价体系。因此,在多元智力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将档案袋评价应用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完善教师教学的评价体系。

周奕灵[8](2020)在《融入数学史的高考数学试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育部在《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中强调,在数学试题中增加数学文化的内容.数学史作为数学文化的一大重要载体,无疑会出现在各个地区的高考数学试题中,并且在试卷中所占的比重还会继续增加,成为高考的一大亮点.然而目前有关数学史与高考的研究很少,多停留在对个别题目或者某地区某年的试卷评析.本文研究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总结了数学史融入高考数学试题的5个命题原则,包括适纲性原则、选拔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其次,将数学史融入试题的命题策略归纳为四类:附加式、复制式、顺应式和内隐式;与此同时,总结出这类试题的五个命题特点,即注重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查、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注重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注重对实践探索能力的考查以及注重对学生意志品质的考查.第二部分按照高考数学主干知识进行分类,选取典型试题进行评析.通过统计2011年至2019年间融入数学史的高考数学试题的基本情况,分析数学史在高考数学中的融入情况,以及与教材中的数学史料的联系程度,在此基础上,对命题人、教师和学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最后,在前文命题原则和命题策略的基础上,对试题编制进行初步尝试,希望对一线教师和命题人员有所借鉴.

夏丹丹[9](2020)在《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学段教材课后习题使用现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材是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领域的重要要素,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主要工具。教材课后习题作为教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由许多课程专家、教育教学研究者以及一线教师经过反复商榷命制,每一道课后习题都汇聚着编写者的教育理念与意义。正确使用小学数学教材课后习题对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能力、思维能力的提升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教材范本,教材课后习题的编写遵循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具有科学性、基础性与适用性等特点。但根据已有研究发现,教师与学生对数学教材课后习题的使用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使教材课后习题不能发挥出价值与功能,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与探究。因此,本文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学段教材课后习题的特征与使用现状进行了调查与研究。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问卷调查等方法,重点研究了三个具体的问题:(1)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学段教材课后习题在数量、类型及功能等方面有怎样的特征?(2)教师和学生对课后习题的重视程度、对课后习题功能的认知、对课后习题的使用情况是怎样的?(3)教师与学生在使用课后习题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研究结果如下:(1)教材课后习题的数量适当且分布均匀;教材课后习题的类型多种多样,其中传统题型的比重最大;数学教材课后习题具有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升思维能力、诊断反馈的功能。(2)教师与学生对教材课后习题的重视程度都有待提高;教师与学生对教材课后习题功能的认知度较高;教师与学生对教材课后习题的使用都存在较多的问题。(3)存在的问题:教师方面,教师对教材课后习题的使用率偏低、运用状况较差、使用模式单一;学生方面,学生不重视课后习题的价值、使用课后习题功利化倾向明显、使用状况较差。通过对教材课后习题与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可得出: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学段教材课后习题具有题量适当、难度具有层次性、习题类型丰富、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与运算能力等特征;教师与学生没有正确合理地使用教材课后习题,使教材课后习题失去了价值与功能。根据教师与学生使用教材课后习题时存在的问题,建议教师与学生使用教材课后习题时:教师方面,教师应提高使用教材课后习题的积极性与创新性,拓展课后习题使用的开放性;学生方面,学生应正确认识课后习题的重要性,跳出功利思维,提高课后习题使用效率。

于佟佟[10](2019)在《农村中学生厌学问题的研究 ——以天津市宁河区P中学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农村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方面是因为现在社会阶层固化,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不平衡;另一方面是读书无用论的盛行,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状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农村中学生厌学问题的产生。尽管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行“两免一补”的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学生因经济问题而产生的厌学问题,但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厌学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尤其是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农村中学生的厌学问题。因此,帮助农村中学生缓解甚至解决厌学问题,是社会工作需要投身的重要领域。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天津市P中学有厌学问题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系统出发,以参与式观察和访谈为主要研究手段。通过了解其所处的生态环境——学校、老师、家庭等探究其厌学的原因以及有效的解决对策。尝试通过成长小组的方式帮助农村中学生缓解甚至解决厌学问题。研究发现,农村中学生的厌学问题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学校、老师、同伴群体、社会环境、互联网兴起等。面对农村中学生复杂的厌学情况,社工尝试通过成长小组的方式帮助农村青少年缓解甚至解决厌学问题。在成长小组的活动过程中发现,专业的情绪疏导和行为矫正;链接资源,开阔农村中学生视野;提供优质的课业辅导;增强良性沟通,协调关系等等社会工作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农村中学生厌学问题的缓解和解决。

二、浅谈中学数学课开头语的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中学数学课开头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2)平板教学环境下初中生数学学习投入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
        1.1.2 提升初中生数学学习投入的必要性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平板教学文献综述
        2.1.1 平板教学
        2.1.2 平板教学的流程
        2.1.3 平板教学中的实践与效果研究
        2.1.4 平板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研究
    2.2 学习投入文献综述
        2.2.1 学习投入概念界定
        2.2.2 国内外关于学习投入测量的研究
        2.2.3 学习投入的影响因素研究
        2.2.4 学习投入研究现状的评析
    2.3 理论基础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2 投入学习理论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3.2 调查对象
    3.3 研究工具
        3.3.1 学习投入量表
        3.3.2 访谈的设计
        3.3.3 访谈数据收集
    3.4 调查的实施
    3.5 数据处理
        3.5.1 项目分析
        3.5.2 信效度分析
    3.6 正式量表的形成与施测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平板教学环境下初中生数学学习投入现状总体分析
    4.2 平板教学环境下初中生数学学习投入各维度情况分析
        4.2.1 行为投入维度分析
        4.2.2 情感投入维度分析
        4.2.3 认知投入维度分析
        4.2.4 学习投入相关性分析
    4.3 学习投入个人背景特征差异性分析
        4.3.1 不同性别初中生学习投入差异性分析
        4.3.2 不同班级角色初中生学习投入差异性分析
        4.3.3 初中生数学学习投入在数学教师是否班主任上的差异
        4.3.4 不同数学成绩初中生学习投入差异性分析
        4.3.5 不同父母支持度初中生学习投入差异性分析
        4.3.6 不同学习目标明确度初中生学习投入差异性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5.1 行为投入方面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2 情感投入方面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3 认知投入方面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4 个人背景特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4.1 女生整体学习投入水平高于男生
        5.4.2 非班干部的学习投入水平低于班干部
        5.4.3 数学教师不是班主任的学生学习投入偏低
        5.4.4 数学后进生学习投入偏低
        5.4.5 学习目标模糊的学生学习投入偏低
        5.4.6 父母支持度低的学生学习投入偏低
6 策略建议
    6.1 提升平板教学环境下初中生数学学习投入总体水平的策略
        6.1.1 提升行为投入方面的策略
        6.1.2 提升情感投入方面的策略
        6.1.3 提升认知投入方面的策略
    6.2 针对个人背景特征差异提出的策略
        6.2.1 提升非班干部学生学习投入的策略
        6.2.2 提升数学教师非班主任学生学习投入的策略
        6.2.3 提升数学后进生学习投入的策略
        6.2.4 提升学习目标模糊学生的学习投入的策略
        6.2.5 提升父母支持度低学生学习投入的策略
    6.3 完善教学设备,注重技术维护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磨的是课,成的是人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缘起
        1.1.1 几个机缘
        1.1.2 初步推断
    1.2 研究问题
        1.2.1 研究问题的孕育
        1.2.2 研究问题的确立
    1.3 概念界定
        1.3.1 数学评优课
        1.3.2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
    1.4 研究背景
        1.4.1 通过优秀课评比推动教师发展:中国特色待阐扬
        1.4.2 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教育发展新征程
        1.4.3 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导向:相关研究正蓬勃
    1.5 研究意义
        1.5.1 增益中国数学教育教研的特色
        1.5.2 丰富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1.5.3 引导数学教师备好课、上好课
        1.5.4 支持教研员有效组织教研指导
第2章 文献述评
    2.1 文献主题的设计与组织
    2.2 关于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
        2.2.1 优质数学课堂特征维度
        2.2.2 已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2.3 关于数学教师专业发展
        2.3.1 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2.3.2 数学教师的专业学习
    2.4 关于数学课例研究
        2.4.1 数学课例研究的过程与特点
        2.4.2 数学课例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方法论:实践现象学
        3.1.1 本研究的基本定位和范式取向
        3.1.2 研究者的人际关系和自身特点
        3.1.3 方法论的规划选取和基本含义
        3.1.4 来自实践现象学的多层次启发
    3.2 研究思路与过程
        3.2.1 积累与感悟已有认识
        3.2.2 体验与洞见真实活动
        3.2.3 反思与直观活动本质
    3.3 研究方法与对象
        3.3.1 观察法
        3.3.2 访谈法
        3.3.3 出声思维
        3.3.4 自我反思
    3.4 资料整理与分析
        3.4.1 资料的汇总与归类
        3.4.2 资料的理解与反思
        3.4.3 资料的提炼与呈现
    3.5 研究效度与伦理
        3.5.1 研究的效度
        3.5.2 研究的伦理
    3.6 论文结构与写法
        3.6.1 论文的结构
        3.6.2 论文的写法
第4章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课”的改进
    4.1 以发现问题为目的观察试教
        4.1.1 依据学生表现发现关键事件
        4.1.2 在分析关键事件中提出问题
        4.1.3 小结:“烤”
    4.2 理解数学知识的境脉与本质
        4.2.1 探究教材的编写逻辑与意图
        4.2.2 从其他版本教材里获得启发
        4.2.3 在数学知识体系中寻根究底
        4.2.4 小结:“吃橘子”
    4.3 基于经验推理把握未知学情
        4.3.1 挖掘不同学情的特点与需求
        4.3.2 结合潜在难点制定教学目标
        4.3.3 小结:“境与径”
    4.4 编排创意的课堂结构与任务
        4.4.1 建立简洁且深刻的课堂结构
        4.4.2 设计合理创新的活动与问题
        4.4.3 把握课堂容量与时间的平衡
        4.4.4 小结:“神来之笔”
    4.5 设计灵活的启发时机与策略
        4.5.1 推测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进程
        4.5.2 预设弹性化的适时启发策略
        4.5.3 规划即时性教学决策的方向
        4.5.4 小结:“出彩”
    4.6 “因师施磨”迭代推进问题解决
        4.6.1 注重教师的特质和自我建构
        4.6.2 试教不同学情调适教学实施
        4.6.3 小结:“陪伴”
    4.7 本章总结
第5章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人”的发展
    5.1 参赛教师的主要发展
        5.1.1 课堂教学中的能力发展
        5.1.2 磨课活动中的能力发展
        5.1.3 磨后反思中的能力发展
        5.1.4 研究性思维的整体优化
        5.1.5 小结:“名师之智”
    5.2 教研员的主要发展
        5.2.1 理解教师能力的精深
        5.2.2 教学设计能力的精进
        5.2.3 磨课组织能力的精湛
        5.2.4 研究性思维的持续完善
        5.2.5 小结:“教研之慧”
    5.3 专家教师的主要发展
        5.3.1 教学创新能力的改良
        5.3.2 指导教师方法的改进
        5.3.3 教研合作意识的改善
        5.3.4 研究性思维的不断突破
        5.3.5 小结:“专家之谋”
    5.4 研究者的主要发展
        5.4.1 作为“局内人”的诸多发展
        5.4.2 作为“局外人”的诸多发展
        5.4.3 研究性思维的融合发展
        5.4.4 小结:“科研之思”
    5.5 本章总结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6.1 结论
        6.1.1 关于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课”的改进
        6.1.2 关于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人”的发展
    6.2 启示:“尚在起点的探索”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附录1 《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整体建构)》现场评优课教学设计
附录2 《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第一课时)》现场评优课教学设计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行的是路,知的是情

(4)初中数学生成性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2 研究综述
    2.1 相关文献综述
    2.2 相关概念界定
    2.3 研究理论基础
3 初中数学课堂生成性教学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3.1 初中数学课堂生成性教学的现状调查
    3.2 调查结果及分析
    3.3 结论
4 初中数学课堂生成性教学策略探索
    4.1 生成性教学的预设策略
    4.2 生成性教学的课堂生成策略
    4.3 生成性教学的教学评价策略
5 初中数学课堂生成性教学案例探索
    5.1 教学案例:《从算式到方程》
    5.2 教学案例:《因式分解》
    5.3 教学案例:《勾股定理》
6 结束语
    6.1 结论
    6.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初中数学生成性教学现状调查
附录二 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现状调查
致谢

(5)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单元教学策略研究 ——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一)发展数学核心素养是当代教学改革的新趋势
        (二)单元教学是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的新方式
        (三)单元教学策略是提升单元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
        (二)数学单元教学的相关研究
    四、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单元教学策略的基本理论
    一、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策略的理论基础
        (一)情境学习理论
        (二)建构主义理论
        (三)深度学习理论
    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和特点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构成要素
        (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特点
    三、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策略的内涵和特点
        (一)单元教学的内涵和特点
        (二)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策略的内涵和特点
    四、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策略的建构
        (一)创设情境,引导问题意识
        (二)整体感知,构建认知思维
        (三)体验感悟,理解知识本质
        (四)合作探究,提高协同水平
        (五)深度学习,培养高阶能力
        (六)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第三章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教学策略的应用和效果
    一、“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教学目标的确定
        (一)数学核心素养和课标分析
        (二)单元教学目标的制定
    二、“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教学策略应用
        (一)“钻石画创意设计大赛”情境创设
        (二)“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整体感知
        (三)“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知识体验感悟
        (四)“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学习合作探究
        (五)“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深度学习
        (六)“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多元评价
    三、“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教学策略的实施效果
        (一)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
        (三)提升了学生迁移应用能力
        (四)缺乏单元教学策略的具体操作运用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一)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策略有效促进学生素养的发展
        (二)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策略有效促进教师能力的提升
        (三)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策略实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二、研究建议
        (一)细化单元教学策略操作过程
        (二)加强单元教学策略实践运用
        (三)加强教师团队共同体建设
        (四)加强教师单元教学理论学习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钻石画创意设计大赛征稿启示
    附录2 《钻石画创意设计大赛》前测题
    附录3 阶段性测试题
    附录4 单元测评题
    附录5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6 学生课堂行为观察记录表
    附录7 “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教学评价标准
致谢

(6)中、新高中数学教材不等式内容难度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高中数学课标与教材的现状
        1.1.2 新加坡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与教材的现状
        1.1.3 不等式在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地位
    1.2 研究的主要问题
    1.3 中、新数学教材比较研究概述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基础与设计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两国学制与课程标准
    2.3 研究对象
    2.4 研究方法
    2.5 研究工具
第三章 两国教材不等式知识点难度的比较
    3.1 基于ISM法对概念层级有向图的构建
        3.1.1 PEP(A)19版教材核心概念有向图
        3.1.2 PEP(A)04版教材核心概念有向图
        3.1.3 新加坡PM版教材核心概念有向图
    3.2 教材知识点难度的比较
第四章 两国教材不等式例、习题难度的比较
    4.1 综合难度因素及其水平划分与操作性定义
        4.1.1 例、习题的难度因素及其水平划分
        4.1.2 难度模型操作性定义
    4.2 例题综合难度的比较
    4.3 习题综合难度的比较
    4.4 不等式例、习题综合难度的一致性分析
第五章 两国教材特色对教材内容难度的影响
    5.1 不等式内容编排顺序与呈现方式及其对教材难度的影响
        5.1.1 不等式内容编排顺序及其对教材难度的影响
        5.1.2 不等式呈现方式及其对教材难度的影响
    5.2 不等式内容初高衔接特点及其对教材难度的影响
    5.3 不等式内容教材栏目设置及其对教材难度的影响
    5.4 不等式内容目标设置及其对教材难度的影响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不等式章节和内容整体设计方面比较结论
        6.1.2 不等式内容编写特点及难度方面比较结论
    6.2 研究建议
        6.2.1 教材编写方面
        6.2.2 教师教学方面
    6.3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邻接矩阵到可达矩阵Matlab语言编程
    附录 B:PEP(A)04版“不等式章节”核心概念要素关系有向图操作流程
    附录 C:新加坡PM版“不等式章节”核心概念要素关系有向图操作流程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档案袋评价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湘潭市湘钢一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框架
第2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多元智力理论
        2.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 相关研究现状
        2.2.1 档案袋评价研究现状
        2.2.2 高中英语写作评价方式研究现状
        2.2.3 档案袋评价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第3章 档案袋评价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设计
    3.1 档案袋评价应用背景分析
        3.1.1 学情分析
        3.1.2 教学分析
    3.2 档案袋评价应用过程与应用效果检验的设计
        3.2.1 档案袋评价应用过程的设计
        3.2.2 档案袋评价应用效果检验的设计
第4章 档案袋评价在高中英语写作中应用的教学实践
    4.1 档案袋评价在高中英语写作中应用的准备阶段
        4.1.1 介绍写作档案袋
        4.1.2 选取档案袋评价的内容
        4.1.3 确定档案袋评价的主体
        4.1.4 制定档案袋评价的相关标准
    4.2 档案袋评价在高中英语写作中应用的实施阶段
        4.2.1 写作初稿
        4.2.2 自我评价
        4.2.3 同伴互评
        4.2.4 初稿修改
        4.2.5 教师评价
        4.2.6 写作终稿
        4.2.7 自我反思
    4.3 档案袋评价在高中英语写作中应用的展示阶段
        4.3.1 素材整理及档案袋建立
        4.3.2 档案袋的陈列与展示
第5章 档案袋评价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应用效果分析
    5.1 学生阶段性测试成绩分析
    5.2 学生写作样本对比分析
    5.3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5.4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第6章 结语
    6.1 研究发现
    6.2 教学启示
    6.3 研究局限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学生写作前测
附录 B 学生写作后测
附录 C 高中英语学业质量写作水平要求
附录 D 高中英语写作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 E 应用教学前教师访谈纲要及记录
附录 F 档案袋评价的相关标准
附录 G 档案袋评价应用后的反馈问卷
附录 H 应用教学后教师访谈纲要及记录
附录 I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8)融入数学史的高考数学试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课标肯定数学史的地位
        1.1.2 数学史融入高考的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案例分析法
        1.4.3 统计分析法
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数学史
        2.1.2 融入数学史的高考数学试题
    2.2 文献综述
        2.2.1 高考数学试题相关研究综述
        2.2.2 数学史融入考试的研究综述
        2.2.3 试题与习题编制的研究综述
        2.2.4 研究评述
    2.3 理论基础
        2.3.1 最近发展区理论
        2.3.2 桑代克的迁移理论
3 融入数学史的试题命题分析
    3.1 融入数学史的试题命题原则
        3.1.1 适纲性原则
        3.1.2 选拔性原则
        3.1.3 科学性原则
        3.1.4 规范性原则
        3.1.5 创新性原则
    3.2 融入数学史的试题命题策略
        3.2.1 附加式
        3.2.2 复制式
        3.2.3 顺应式
        3.2.4 内隐式
    3.3 融入数学史的试题命题特点
        3.3.1 注重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查
        3.3.2 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
        3.3.3 注重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
        3.3.4 注重对实践探索能力的考查
        3.3.5 注重对学生意志品质的考查
4 融入数学史的试题背景分类及评析
    4.1 融入数学史的高考代数题评析
        4.1.1 函数
        4.1.2 方程
        4.1.3 数列
        4.1.4 不等式
    4.2 融入数学史的高考几何题评析
        4.2.1 平面几何
        4.2.2 立体几何
        4.2.3 解析几何
    4.3 融入数学史的高考概率统计题评析
        4.3.1 排列组合
        4.3.2 概率
        4.3.3 统计
5 数学史在高考中的融入情况研究
    5.1 基本情况统计分析
    5.2 与教材的联系程度分析
    5.3 对命题人的建议
    5.4 对教师的建议
    5.5 对学生的建议
6 融入数学史的试题编制示例
    6.1 融入数学史的代数题编制示例
        6.1.1 确定立意
        6.1.2 史料选取
        6.1.3 设计问题
    6.2 融入数学史的几何题编制示例
        6.2.1 确定立意
        6.2.2 史料选取
        6.2.3 设计问题
7 回顾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创新之处
    7.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学段教材课后习题使用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1.教材课后习题在教材中的重要性
        2.第二学段在小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3.教师与学生在使用教材课后习题时存在随意性
    (二)文献综述
        1.数学教材课后习题对比研究
        2.某一版本数学教材课后习题的研究
        3.数学教材课后习题的使用策略
        4.相关研究述评
    (三)研究理论基础
        1.认知发展理论
        2.试误学习理论
    (四)基本概念界定
        1.教材
        2.习题
        3.课后习题
        4.第二学段
    (五)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六)研究方法与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一、教材课后习题基本概述
    (一)教材课后习题的数量及分布
    (二)教材课后习题的类型及特点
    (三)教材课后习题的功能
        1.巩固新知
        2.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3.提升思维能力
        4.诊断反馈
    (四)本章小结
二、教材课后习题使用现状调查
    (一)问卷调查基本情况介绍
        1.调查目的
        2.调查基本情况
    (二)问卷结果统计与分析
        1.教师问卷结果统计与分析
        2.学生问卷结果统计与分析
    (三)教材课后习题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教师方面
        2.学生方面
    (四)本章小结
三、教材课后习题使用建议
    (一)教师使用教材课后习题的建议
        1.教师应提高使用教材课后习题的积极性
        2.教师应提高教材课后习题使用的创新性
        3.教师应拓展课后习题使用的开放性
    (二)学生使用教材课后习题的建议
        1.正确认识课后习题的重要性
        2.跳出功利思维
        3.学生应提高课后习题使用效率
    (三)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农村中学生厌学问题的研究 ——以天津市宁河区P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问题
    第三节 研究目的
    第四节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农村中学生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关于农村中学生厌学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关于社会工作介入农村中学生厌学的研究
    第四节 成长小组的相关研究
    第五节 文献述评
第三章 理论框架
第四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概念界定
    第二节 研究方法的选取
    第三节 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方法
第五章 研究过程
    第一节 天津市宁河区P中学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小组成员的基本情况
    第三节 成长小组的介入计划与实施
    第四节 “向阳而生”成长小组工作的评估
第六章 研究发现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件一:访谈提纲
附录二 :小组服务成效及满意度测评问卷
致谢

四、浅谈中学数学课开头语的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课堂教学中“边缘人”成因的个案研究[D]. 何畔.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平板教学环境下初中生数学学习投入现状调查研究[D]. 张磊.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磨的是课,成的是人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D]. 朱晨菲.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8)
  • [4]初中数学生成性教学策略研究[D]. 吴萍. 西南大学, 2020(05)
  • [5]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单元教学策略研究 ——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为个案[D]. 荣春娇.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6]中、新高中数学教材不等式内容难度的比较[D]. 郭雯. 河南大学, 2020(02)
  • [7]档案袋评价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湘潭市湘钢一中为例[D]. 胡诗倩.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8]融入数学史的高考数学试题研究[D]. 周奕灵.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9]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学段教材课后习题使用现状研究[D]. 夏丹丹. 西南大学, 2020(01)
  • [10]农村中学生厌学问题的研究 ——以天津市宁河区P中学为例[D]. 于佟佟.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19(12)

标签:;  ;  ;  ;  ;  

浅谈初中数学课开场词的使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