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猪的 13 条秘诀

高产猪的 13 条秘诀

一、养猪高产13巧技(论文文献综述)

韩旭[1](2017)在《“互联网+”农业组织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技术扩散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等为基础,运用描述性分析和计量分析等方法,对"互联网+"农业组织模式及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有:第一,基于调研数据,分析"互联网+"农业的发展现状、农业生产各环节的信息技术应用情况、信息技术使用评价及改进建议。第二,分析了"互联网+"农业的参与主体、组织模式,构建以农业产业组织为核心的"互联网+"农业组织模式分析框架。运用多元离散选择模型分析方法,比较了政府主导模式、企业主导模式、自主选择模式在支持农业信息技术扩散方面的适用性。第三,比较分析了不同组织模式下的"互联网+"农业运行运行效果,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构建了"互联网+"农业运行效果评价模型,并以政府主导模式下的调研数据为例,对模型进行检验。第四,构建"互联网+"农业运行机制分析框架,分析了"互联网+"农业的发展驱动力、机制的构成、功能、目标等。运用二元选择模型方法、演化博弈逻辑分析方法、分析了"政府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推动"两种机制下,影响生产者采纳信息技术的因素。本文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尽管当前我国政府对发展"互联网+"农业高度重视,出台多项支持"互联网+"农业发展的政策,但现实中却存在技术覆盖范围不足、信息支持生产的力度不够、技术推广方式需要改进、相关政策需要加大支持力度等问题。第二,三种主要的"互联网+"农业的组织模式在支持技术扩散方面存在"适用性差异"。政府主导模式适用于推广关键农业生产信息技术;企业主导模式中推广的信息技术能够显着提升产业组织的经营收入;自主选择模式适用于推广应用范围广的信息技术,"经营时间"和农产品质量"认证数量"的增加能够促使农业产业组织自主选择农业信息技术。第三,政府主导模式的"互联网+"农业运行评价结果优于其他两种模式。"互联网+"农业运行效果评价模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以政府主导模式下的数据为例进行模型检验,结果显示:当前销售、物流环节的信息技术应用产生的效益大于生产环节信息技术应用产生的效益。第四,在"互联网+"农业运行机制研究中,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促进农户采纳生产信息技术的最主要因素为农户接触到的"介绍农业信息技术的信息来源的数量";促进农户采纳电子商务销售模式的首要因素是农户"对电子商务环境中农产品售价较高的认知预期"。本文的特色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本文以"互联网+"农业组织模式及运行机制分析为研究对象,研究视角有创新。第二、在实际调研数据的基础上开展实证研究,运用计量模型方法分析了当前三种主要组织模式的特点、差异及其在支持技术扩散中的适用性;提出了"互联网+"农业运行机制分析框架",运用计量模型和演化博弈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政府支持和市场需求两种机制下影响生产者采纳信息技术的因素,相关结论具有明确的政策导向和参考价值。第三,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互联网+"农业运行效果分析模型,模型可以解释"发展环境"、"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技术效率"、"经营绩效"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以政府主导模式的数据为例做模型检验,分析了当前农业领域应用信息技术的不足及改进方向,相关结论具有实践参考价值。

王苗苗[2](2017)在《山东某生猪养殖县农村居民产ESBL大肠埃希菌流行现状及分子分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细菌耐药可以引起患者抗生素使用后效果不明显,医治难度增加甚至病死率上升等严重后果,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严峻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beta-lactamases,ESBL)是一类能够水解β-内酰胺类药物的酶,ESBL可通过质粒上的编码基因完成在菌株之间水平传播耐药性,是肠杆菌科细菌出现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方式。产ESBL菌株中最常见的是大肠埃希菌,其在医院患者中的携带率为31.5%~55.8%,在山东省农村居民中的携带率可达42%。ESBL的耐药基因型主要有CTX-M、SHV和TEM,我国临床患者中流行的主要是CTX-M,尤其是CTX-M-14和CTX-M-15。山东省是全国的养猪大省,除规模化养殖外,还有数量众多的散养户,由于与养殖动物接触密切,这些养殖户居民是动物源耐药菌传播给人的重点人群。调查研究该类人群的ESBL携带情况,有助于掌握当前山东省养殖地区农村居民中产ESBL大肠埃希菌的流行现状,耐药情况及分子分型特点,进而找到耐药菌传播途径,为今后控制抗生素耐药的蔓延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目的1.了解山东省养殖地区农村居民产ESBL大肠埃希菌的流行现状;2.掌握山东省养殖地区农村居民产ESBL大肠埃希菌的药物敏感性和耐药基因特点;3.描述山东省养殖地区农村居民产ESBL大肠埃希菌的分子分型特点;4.通过分析养殖地区农村居民产ESBL大肠埃希菌的耐药基因特点和分子分型特点,探讨耐药菌传播途径,从而对今后控制抗生素耐药的蔓延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样本采集:本研究基于"IMPACT"中-瑞国际合作项目,项目选择山东省某生猪养殖县某养殖镇的12个村作为研究现场,本研究在12个村中随机抽取4个村,在每村居民中随机抽取40位成年常住居民,采集其粪便样本,并收集居民的年龄、性别和养猪情况;2.产ESBL大肠埃希菌的分离和鉴定:采用ESBL筛选性培养基直接筛选目的菌株,利用VITEK质谱仪完成菌株型别的鉴定。3.ESBL确证试验和药物敏感性试验:根据2015版CLSI指南,采用纸片法进行ESBL确证试验,采用琼脂稀释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4.耐药基因检测:通过PCR扩增、毛细管电泳以及DNA测序的方法分析产ESBL大肠埃希菌所携带的耐药基因型别。5.分子分型分析:通过MLST和PFGE两种方法进行分子分型分析。主要结果1.产ESBL大肠埃希菌的携带率160位农村居民中有130人携带产ESBL的大肠埃希菌,携带率为81.3%,共分离到184株目的菌株。各村居民的携带率分别为75.0%、80.0%、77.5%和92.5%。女性和男性居民的携带率分别为84.5%和78.7%,养猪居民和非养猪居民的携带率为83.3%和80.0%,"<50岁"居民、"50~59岁"居民和"≥60岁"居民的携带率分别为86.8%、87.0%和63.2%。2.产ESBL大肠埃希菌的药物敏感性(1)研究菌株对14种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除去动物专用药物氟苯尼考,剩余13种属于11类。分析产ESBL大肠埃希菌对这11类人常用抗菌药的耐药谱,多重耐药率达91.8%,耐3-5类药物的比例为56.0%(103/184),耐6-8类药物的比例为35.9%(66/184)。养猪是导致居民对氟苯尼考重度耐药(MIC=64)的危险因素(OR=2.121,95%CI:1.034~4.353),同时也是导致居民>5重耐药的危险因素(OR=1.995,95%CI:1.080~3.686)。产 ESBL 大肠埃希菌对 CTX、TET 和SXT这三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超过80%,耐药率分别为100.0%、87.0%、82.1%;耐药率居于其次的是 CIP(64.7%)、FFN(56.5%)、GEN(53.8%)、PTZ(31.0%)、FO(29.9%)、AMC(20.1%)、NIT(13.0%);耐药率低于 10.0%的抗菌药物有AMI(7.1%)、CFX(4.9%)、MEM(0.0%)、TGC(0.0%)。(2)检测产ESBL大肠埃希菌中耐药基因CTX-M、SHV和TEM的携带情况,结果显示CTX-M的检出率为100.0%,共检出10种亚型,优势型是CTX-M-14,占 37.0%(68/184),其次是 CTX-M-55、CTX-M-65 和 CTX-M-15,分别占 17.4%(32/184)、16.3%(30/184)和 14.1%(26/184)。SHV 和 TEM 均未检出。3.分子分型(1)在184株产ESBL的大肠埃希菌中随机选择54株进行PFGE分子分型分析,结果这54株菌株属于35种基因指纹图谱型别,同源性在63.8%到93.0%之间。指纹图谱显示不同村居民之间、养猪居民和非养猪居民之间,所分离的产ESBL大肠埃希菌都存在同源性大于80%的现象,即菌株间存在同源性。(2)MLST结果显示,184株产ESBL的大肠埃希菌中有172株基因序列与MLST基因库中的ST序列匹配,属于81种ST(sequence types)型,其余12株未找到匹配的ST型,属于新发现,下一步将提交到MLST网站对新ST型命名。本研究中大肠埃希菌的ST型呈现多样性,型别最多的是ST10,占8.1%(14/172);其次分别为 ST38 型,占 5.8%(10/172);ST48 型,占 5.8%(10/172);ST6338 型,占3.5%(6/172);ST46型,占2.9%(5/172);ST648 型,占2.9%(5/172)。其余75种ST型仅有5株以下与其对应。结论1.山东农村养殖地区居民中产ESBL大肠埃希菌广泛流行,耐药形势比较严峻;2.山东农村养殖地区居民所携带的产ESBL大肠埃希菌分子分型表现为多样性;3.动物源性耐药基因CTX-M-55和CTX-M-65在本地区居民中广泛流行,畜禽中广泛流行的序列型ST10在本地区居民中多见,可初步证明耐药性有从畜禽向人类传播的趋势。

黄龙[3](2016)在《基于卵巢RNA组学鉴定影响猪产仔数性状的候选基因及microRNA》文中研究说明产仔数性状是养猪生产中重要的经济指标,而卵巢作为机体最重要的生殖器官,其较高的排卵数是高产仔数的前提条件。然而猪产仔数性状属于低遗传力性状(约为0.1),所以众多育种学者一直在探究提高猪产仔数的新途径。转录组(RNA-seq)和小RNA测序(microRNA-seq)能针对某一功能状态下特定细胞组织挖掘出所有的基因和miRNA。其中miRNA作为一类重要的非编码小RNA,参与靶基因转录后调控。对二者进行整合分析,能够准确、快速的鉴定筛选出影响猪产仔数的关键基因、miRNA和GO(GeneOntology)条目/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深入对猪产仔数分子调控的机理研究。本研究以极端高(YH)、低(YL)产仔数的约克夏母猪为试验对象,进行了如下试验:(1)进行了高、低产约克夏母猪卵巢转录组高通量测序,揭示了卵巢基因表达情况,分析了高、低产母猪卵巢转录组特点,探明了高、低产母猪卵巢基因差异表达情况,对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进行GO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探讨目标DEG潜在的生物学功能;(2)进行了高、低产约克夏母猪卵巢小RNA组高通量测序,揭示了卵巢miRNA表达情况,分析了高、低产母猪卵巢miRNA特征,探明了高、低产母猪卵巢1niRNA差异表达情况,对差异表达miRNA(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miRNAs, DEM)预测的靶基因进行GO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探讨目标DEM潜在的生物学功能;(3)对差异mRNA和1niRNA进行互作调控分析,揭示了卵巢DEG和DEM相关性情况,找出影响产仔数的重要节点(基因、miRNA和GO条目/]CEGG通路);(4)定量PCR验证了转录组和小RNA组测序结果,以及mRNA-miRNA相关性分析,并对4个miRNA(miR-126-3p, miR-126-5p, miR-130b和miR-145-5p)进行组织表达谱分析。以上研究主要获得如下结果:(1)高、低产约克夏母猪卵巢文库转录组测序中,分别得到17,485和19,178个基因,其中402个基因仅在YH组中表达,2095个基因仅在YL组中表达,17083个基因在两文库中都有表达。差异分析发现,1243个基因在两组中差异表达,其中897个基因在YH组中上调表达,346个基因下调表达。对1243个DEG进行筛选分析,找出11个候选基因(CO1, GPX3,MSMB, COX3, TIMP1,CYTB, STAR,HSD3B,CYP11A1, SCARB1和HSD17B2)与猪繁殖力和产仔数相关。对1243个DEG进行GO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发现类固醇生物合成(Steroid biosynthesis)和卵巢类固醇(Ovarian steroidogenesis)2个通路可能在猪产仔数调控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2)对高、低产约克夏母猪卵巢文库miRNA-seq,分别YH组得到327个miRNA, YL组得到320个miRNA,其中30个miRNA只在YH组表达,23个miRNA只在YL组表达,297在两文库中都有表达。差异分析发现,37个miRNA在两组中差异表达,其中21个miRNA在YH组上调,16个.miRNA在YH组下调表达。两文库组分别预测到19,628和19,250个靶基因。对37个DEM进行鉴定分析,找出8个DEM (miR-26a, miR-129a-5p, miR-224, miR-99a, let-7c, miR-181c, miR-214 and miR-21)可能影响到猪产仔数。对DEM的靶基因进行进行GO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发现显着富集到过氧化物酶体(Peroxisome)等通路上;(3)对mRNA-miRNA进行整合分析,其中up mRNA-down miRNA进行蛋白质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分析获得39个DEG和10个DEM,并富集到10个GO条目/]KEGG通路中;down mRNA-up miRNA进行PP1分析获得30个DEG和15个DEM,并富集到10个GO条目/KEGG通路中。其中miR-26a靶向DHCR24基因富集到Steroid biosynthesis通路;miR-129a-5p靶向IGFl基因富集到Ras signaling pathway通路,这些重要节点可能在猪产仔数性状中发挥重要作用;

张茜[4](2016)在《“天地之间”:农村统与分经营体制形成的社会基础与内在机理 ——以河南省刘庄村与浙江省曹埭村为个案》文中研究表明自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农村经营体制先后经历了以合作化为表现形式的统一经营阶段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制度设计的分散经营阶段。本文试图回答的核心问题是:上述两种制度安排最初产生与形成的社会基础与内在机理究竟在于何处。为此,笔者分别选取了河南省的“人民公社第一村”与浙江省的“包产到户第一村”为展开研究的案例,从挖掘两个村庄的“村庄底色”即社会基础开始,探寻两种制度设计得以形成的社会土壤和原初动力。由于本文分别对两个个案村进行研究,因此如果从时间先后顺序上来看,本文的第一部分是指文章的第一章与第四章,两章分别就两个个案村庄的社会基础进行研究分析,时间聚焦在1949年以前,这是进行后续研究的基础;第二部分是指文章的第二章与第五章,这两个章节主要关注的是统一经营制度与分散经营制度分别在两个个案村发芽生根的过程,时间聚焦在1950年至1958年前后,统一经营制度最终得以确立与曹埭的分散经营尝试均发生在这一时间段;第三部分是指文章的第三章与第六章,这两个章节的任务是集合前两个部分的研究,并在其基础上分别对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在两个个案村产生的社会基础与内在机理进行深入剖析,是全文的高潮与核心理论分析部分;第四部分为第七章,其内容是对全文分析逻辑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并回答文章开始提出的:我国农村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形成的社会基础与内在机理究竟“潜藏”何处。本文所遵循的理论逻辑与基本结论是: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显着,在传统社会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截然迥异的自然地理环境下,每一个特定的村庄都很可能专注于不同的生产经营内容,遵循着特定的劳动生产习惯,形成了差异巨大的精神文化氛围与信仰指向,遵守着特定的生产生活的秩序和规则等等。它们是使一个村庄区别于其他村庄的“与生俱来”的“天性”,也是深刻解读一个村庄底蕴所必须加以了解的社会基础,更是影响一个村庄发展走向的、不可忽视的决定性因素。当某种特定的国家制度安排加诸于某个村庄之上时,或许与该村原有的村庄底色相契合,从而起到推动村庄发展的作用:当与该村原有的村庄底色不相契合时,则可能引起制约村庄发展的后果。如刘庄之所以对统一经营“情有独钟”,就是因为原生的村庄共同体与次生的建构型共同体相契合,而曹埭之所以选择分散经营,则是因为村庄社会基础中的种种因素均指向于分散。因此在进行制度设计时,应充分尊重特定区域的特定社会基础与发展习惯,力求国家——社会间的良性互动,避免出现制约生产力发展的现象。

程群鹏[5](2016)在《暗河式厌氧反应器处理养猪废水特性及动力学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养殖废水具有废水量大、有机物质浓度高,及含有丰富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对水体构成了严重的危害,并制约了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养殖废水的处理问题成为了目前亟需解决的迫切问题。本文采用暗河式厌氧发酵反应器处理养殖废水,利用废水自身的重力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流动体系,解决了原料流态化连续进料出料的关键技术:并利用自身的堆肥系统在堆肥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为反应器加热保温,保证厌氧反应在中温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同时针对厌氧反应的不稳定性,提出了厌氧消化反应过程的监控指标使得能够及时掌握厌氧反应的状态,为大规模处理养殖废水及生产沼气铺平了道路。围绕该工艺的构建,本文展开了以下工作:(1)以春夏秋冬为时间点,分析了堆肥系统对于反应器的保温效果。结果表明,堆肥系统为反应器能够起到很好的保温效果。反应器春夏秋冬四季的平均温度分别可以达到25.2℃,34.6℃,25.6℃和19.3℃。即使在冬天,反应器的最低温度可以达到15.7℃。同时分析了对比了几种不同加热方式的成本,发现堆肥加热方式的成本最低。(2)对暗河式厌氧反应器的最佳运行条件进行了研究,考察了不同的污泥接种率、不同的有机负荷及水力停留时间对厌氧消化产气率、气体成分、有机物去除率的影响,并分析了厌氧消化过程中间产物挥发性脂肪酸、氢气及硫化氢的变化,以及氢气和硫化氢对于厌氧消化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接种比和负荷的提升,厌氧反应过程出现了抑制作用,从而导致了产气量和有机物去除率的下降。最佳的污泥接量为35%,最佳的负荷为5.3 gCOD/L,水力停留时间为25天。此时,日平均产气量为26.7 L,最大产气速率为4.96 L/L.d,有机物去除率达到79.10%。(3)以ADM1模型为基础,加入氢气、硫化氢及pH值三种抑制因子,建立了底物降解模型、中间产物生成模型及产气量模型,同时分析了COD、乙酸、丙酸和丁酸对于各个动力学参数的敏感度以及氢气、硫化氢及pH值对于厌氧消化过程的影响。最后比较了氢气、硫化氢及pH值三种因子对于厌氧消化过程的影响大小。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很好的预测厌氧消化过程底物的降解及沼气产气量,同时发现随着负荷的提高,厌氧消化出现了抑制因素,具体体现在氢气和硫化氢浓度的提高。通过k值发现,在最佳的负荷条件下,其有机物的降解速率(kmCOD)最大。随着负荷的升高,氢气和硫化氢浓度也随着升高,从而影响了微生物的活性,降低了底物降解速度。从ka、kb和kp的变化可以看出乙酸、丙酸和丁酸转化成甲烷的顺序是丙酸>丁酸>乙酸。不同负荷条件下的fa值为7.5 (4.2 g/L),6.4 (5.3 g/L),2.0 (7.0 g/L) 4.5 (9.0 g/L);fb值为1.3 (4.2 g/L),1.9 (5.3 g/L),1.2 (7.0 g/L) 1.0 (9.0 g/L);fp值为1.0 (4.2 g/L),2.1 (5.3 g/L),3.3 (7.0 g/L) 2.3 (9.0 g/L);而从fa、fb、fp、的变化,可以看出长链的脂肪酸首先被转化成乙酸,其次是丁酸,最后是丙酸。通过敏感度分析发现,初始的有机物浓度即有机负荷的变化是最影响上述几个变量的因子,这与实验结果一致。(4)针对厌氧消化过程的不稳定性,以葡萄糖、蛋白质、脂类物质及实际的废水模拟负荷扰动实验,分析了厌氧消化系统负荷受到冲击时,产气量、气体成分、pH、总挥发性脂肪酸、单个的挥发性脂肪酸、氢气及硫化氢的变化,以反应速度、监测手段及敏感程度作为选择监控指标的标准。结果表明,反应器在稳态运行的条件下,沼气产量为26.7±3.5 L/d,甲烷含量为62.1%±3.5%,氢气和硫化氢的浓度分别为5±1.5ppm和1000±50 ppm,乙酸、丙酸和丁酸的浓度为5.1±1.5 mg/L、6.5±1.2 mg/L和9.5±1.3 mg/L,总的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为4.8±1.5mg/L, pH值在6.8-7.05之间。当系统受到负荷冲击时,氢气、硫化氢、产气量、丁酸、总的挥发性脂肪酸对负荷冲击表现出积极的反应,而气体成分、pH、乙酸和丙酸的变化则不明显。几种物质对负荷冲击的响应顺序为:氢气>硫化氢>丁酸>TVFA>产气量。但由于丁酸及TVFA监测手段的复杂性及产气量的响应滞后性,最终选择氢气和硫化氢作为厌氧消化过程的监控指标。(5)最后分析了系统的环境效益、能量平衡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暗河式沼气反应器由于利用自身堆肥产生的热量为反应器保温,与其他的加热方式相比,可以至少节约5倍的能源。此外,由堆肥产生的额外经济效益也十分明显。

李俊[6](2015)在《环江香猪抗腹泻性状和产仔数性状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环江香猪是广西着名的地方品种,属中国珍稀猪种,2003年通过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注册论证。环江香猪具有产仔数多、母性好、肉质鲜美、抗寒和耐粗饲等优良特性,深受养殖户和消费者欢迎。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视解决温饱问题,养殖业倾向于饲养体型大、生长快的猪种,环江香猪等小型地方品种猪被“打入冷宫”,加之环江香猪仔猪腹泻死亡率高,导致环江香猪的存栏量少,饲养成本高。目前对环江香猪相关功能基因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立足仔猪的抗腹泻能力和母猪的产仔性状候选相关功能基因,包括粘附素13(MUC13)基因、促卵泡激素β亚基(FSHβ)基因、雌激素受体(ESR)基因和合子阻滞因子1(ZAR1),采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igh Resolution Melting, HRM)、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结合测序分析的方法进行基因多态性研究,具体结果如下:1.环江香猪仔猪腹泻抗性/易感的MUC13基因的多态性研究。结果显示,环江香猪MUC13的A、B、C、和D位点有多态性,分别为SNPA32847G、SNPT37731C、SNPA42824G和SNP G46592C,E位点未检测出多态性。参考报道中抗性基因型GG型和CC型,统计154头环江香猪的基因型频率,其中A位点检测出的AA和A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792和0.208,有利等位基因G频率为0.104。B位点的CT和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136和0.864,有利等位基因C频率为0.068。C位点检测出的AG和GG三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694、0.279和0.027,有利等位基因G频率为0.166。D位点检测出GC和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44和0.656,有利等位基因G频率为0.172。环江香猪有利等位基因G与C频率均较低,这与环江香猪仔猪断奶前腹泻死亡率高的调研结果相吻合。进一步对仔猪健康群体、仔猪腹泻群体和仔猪腹泻死亡群体ABCD四个位点基因型研究显示,四个位点的不同基因型在三个分组中分布均存在显着差别(P<0.05),其中C位点差别极显着(P<0.01),说明检测出的四个位点的不同基因型与仔猪腹泻抗性/易感相关。2.环江香猪繁殖性状相关基因FSHβ、ESR和ZAR1基因的多态性研究。结果显示,首次成功克隆测序了环江香猪ZARl基因的外显子3,与GenBank中的ZAR1基因(DQ231443, gi:83727928)外显子3序列100%同源。针对134头环江香猪检测样本中均未发现FSHβ和ESR基因的多态突变位点。对ZAR1基因的外显子3和部分内含子3测序后发现5个新突变SNP位点,未见有已报道的对猪产仔数产生显着影响的外显子3(C54T)突变。结果显示不同品种猪基因突变多态性亦呈现为不同的模式,研究结果对建立环江香猪基因标记辅助选择方法提供理论基础。

李杨[7](2014)在《洞庭湖三口地区水资源约束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认为2003年6月三峡水库蓄水以来,洞庭湖三口河系水量减少,防洪压力减轻,但旱灾连年,农业经济损失严重。在这一背景下,笔者围绕水资源约束下如何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一主线,探讨了洞庭湖三口河系地区水资源约束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首先梳理国内外相关参考文献;其次运用Mann-Kendall及累积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分析三口河系径流演变情势及农业用水面临的挑战;在研究三口河系地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发展条件和优势之后,提出其发展目标;再次基于系统论、循环经济理念及生态工程原理,探讨水资源约束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与设计;然后基于循环经济的理念,农业产业化内涵,传统湖洲农业精华与现代农业技术,特别是节水技术,设计了水资源约束下湖垸和湖洲立体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接着以华容县为例,通过实地调研与资料分析说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经济效应;最后根据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和机制,构建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保障体系。论文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农业循环经济、节水型农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它们都具有明显的循环式特征。而水资源约束下农业循环经济除了具有一般农业循环经济的共性外,突出了节水技术及节水措施体系的应用。(2)近十多年来,受三峡水库蓄水及降水量减少的影响,三口河系径流逐年减少,导致该地区工程性缺水与季节性缺水问题日益凸现。据预测,到2020年该地区90%保证率总缺水量为44127万m3,其中农业生产缺水39652万m3;到2030年90%保证率总缺水量为43362万m3,其中农业生产缺水35579万m3。这意味着农业供需水量的缺口将对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更大的约束。(3)水资源约束下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设计,必须立足于“六个层面”,遵循“七个原则”,贯穿于“四个层次”的技术途径,把握好规划、设计、研制、系统实现、系统组装、系统运行、系统更新七个阶段的设计过程,并正确处理好农业系统内部各个组分的整体协调关系,选择具有产业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类型。(4)发展与壮大特色种养农业、观光休闲农业是三口河系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攻方向,而打造三品农产品(绿色、无公害、有机)品牌和特种养殖业品牌,大幅度延长特色产业价值链是发展重点。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途径是在三口河系地区实施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水资源约束下湖垸、湖洲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5)三口河系地区湖垸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包括庭院农业与游憩一体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城郊区休闲观光农业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大农业区种养一体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水域区立体型水体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等。通过培植专业性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打造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形成集“节水、种养、加工、销售、旅游”于一体的湖垸农业循环经济体系。该模式除了具有一般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优势外,还具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农产品生产、加工耗水量的优势。(6)水资源约束下湖洲立体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则指季节性显露洲滩草、水禽、鱼、观光一体化循环经济模式、连续数年显露洲滩林、草、禽、牧一体化循环经济模式、常年显露洲滩芦、林牧、林农、观光一体化循环经济模式等。并通过培植专业性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开发林、芦加工业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链、开发畜禽肉类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集“节水、种养、加工、销售、旅游”于一体的湖洲农业循环经济体系。该发展模式,除了具有一般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优势外,还具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农产品生产、加工的耗水量,以及保护湖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优势。(7)华容县示范园区通过采取四大有效措施建设湖垸、湖洲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其经济、环境、社会效益显着,而且逐渐体现出明显的产业化特征。但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过程中,存在缺乏统一规划,政策扶持力度不大,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农产品档次不高等问题,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园区农业循环经济的提升与拓展。(8)水资源约束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对“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率”传统湖垸、湖洲农业模式的变革。要完成这一巨大的变革,须构建六方面的保障体系:多方面、多层次的管理保障措施、资金支持政策与行政法律、水利工程的建设措施、农业技术选择的保障措施、基本农田防护林保障措施、社会化服务措施等。

李琦珂[8](2013)在《20世纪松花江流域农业生产结构变迁研究》文中提出拥有黝黝黑土地的松花江流域,经过一百多年的农业开发,如今已成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该地虽气候严寒,夏短冬长,但土壤肥沃,雨热同季,比较适合发展农业。自东北“开禁”以来,关内移民陆续进入,土地垦殖持续不断,人地关系渐趋紧张。农业开发所及之地,荒山沼泽化为肥田沃野,森林草原变成农田村舍,自然景观成为人工生态,人地系统结构变化异常显着。农业系统作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互动界面,其结构变迁与功能进化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经中原农耕文化辐射,受经济全球化影响,松花江流域的种植业对畜牧业、林业和渔猎业的“挤压”倾向日益明显,生产结构逐渐单一,农业系统功能脆弱,引发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20世纪以来,松花江流域种植业,大致经历由“—元”到“二元”、再到“三元”的结构变迁,农业系统呈现良性衍化态势。功能发挥偶有曲折低徊,也基本处在自组织阙值范围之内。民国时期,种植业系统开放而高效;伪满时期,种植业系统“入”不敷“出”;建国之后,系统功能发挥顾“此”而失“彼”;三中全会之后,种植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系统发展稳定且持续。畜牧系统的百年发展,主要特征是畜牧结构的日益趋同。20世纪初叶,因地区间自然环境、民族文化的差异,松花江流域的畜牧系统,具有发展不均衡的显着特点。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家畜多经喂猪、牛、羊,家禽常饲养鸡、鹅、鸭;松花江流域西部草原地区,历史上多为游牧民族的畜牧区,多豢养马、牛、羊及犬;生息繁衍于松花江流域东部的渔猎民族,历史上曾与鹿共舞,与犬相伴,如今已成民族文化的遥远记忆。20世纪中期以来,因文化的不断融合,技术的日新月异,松花江流域畜牧结构的区域差异性渐至消亡,畜牧生态系统因多样性的缺失而危机蛰伏。松花江流域是森林部落的故乡。莽莽林海钟灵毓秀,引俄人日寇竞垂涎。建国之前,森林资源砍伐得多,养护培育得少,形成畸轻畸重的林木利用结构。新中国成立以来,培育与砍伐并重,松花江流域林本利用结构不断优化,林业系统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以及审美价值,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和利用。渔业是松花江流域的传统产业。20世纪之初,松花江流域渔业仍为自然经济,鱼类资源尚属充足,鱼种结构相对合理。随着渔业生产力的逐步提高,自然鱼类捕捞—度占据渔业生产的主导地位。迫于鱼类资源锐减的严峻形势,20世纪中叶养殖渔业逐渐兴起并很快后来居上,成为优势生产部门,渔业结构因此而日益优化。世纪之末,松花江流域渔业品种结构逐步向着多元化、生态化、优质化的方向发展。农业系统及其子系统的发展衍化,既受内部因素相互作用的不断驱动,也受系统外部诸如文化、制度以及技术等因素的深刻影响,且时时反作用于这些外在因素,积久而成互生互克、相辅相成的作用机制。合理的经济制度能够充分发挥劳动者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促进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有利于农业结构的不断优化、系统功能的充分发挥;技术变革能够打碎落后制度的桎梏,冲破资源瓶颈的制约,成为农业结构进化的重要推动力和决定性因素。作为人地作用的手段延伸、功能拓展的重要方式,农业技术在种植结构的历史变迁中举足轻重。农机等物质装备的规模运用,化肥等生产资料的集约投入,育种对生物适应能力的能动作用,水利对农田生态环境的润泽渲泄,都是借助农业系统某一因素(或环节)的人工调控,来提高农业系统的自组织功能,进而达到优化农业结构、完善功能机制的目的。作为日趋开放的“结构-功能”共同体,农业系统的存在以及发展,还会受到上层“人一地”系统的影响和制约,表现为人地结构对农业系统的时或促进、时或阻滞。若人地结构趋于合理,人地关系基本平衡,农业系统就会良性发展,结构渐至优化、功能发挥良好;若人地结构严重失衡,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大自然就会以灾害的方式来警告人类,实际上是为农业系统的良性回归提供反馈信息,以此督促农业系统的参与者——人类,及时进行结构调整,永葆经济、生态高效功能。

陈昌洪[9](2008)在《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四川生猪具有低成本生产优势、数量优势和价格比较优势,但是由于生猪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低,营销手段落后和技术壁垒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生猪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低,国际竞争力弱,生猪产业的比较优势未能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后,国内生猪产品市场由供需平衡转变为供应相对充足和阶段性、结构性供大于求的背景下,研究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变动规律和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机理,提高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促进生猪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国内对农业竞争力研究的论着较多,但是针对生猪国际竞争力的专门研究很少,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研究至今仍是空白。本文以比较优势理论、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为理论基础,借鉴国内外己有的研究成果,采用计量经济分析和统计分析等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构建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利用“六因素模型”深入分析影响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建立生猪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生猪国际竞争力进行科学测定,为提高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论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如下:第一章导论。从加入WTO后四川生猪产业发展所处国内外环境出发,着重阐述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产业国际竞争力和生猪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动态作了较为全面、客观的综述和评价,指出了可借鉴的主要理论、重要观点和基本方法以及研究中的不足。文献综述表明探索生猪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机理,提高生猪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完善生猪国际竞争力的测定方法,依然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领域。根据研究目的和关键问题,构思出本文研究的思路,研究方法,总结了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第二章生猪国际竞争力理论分析。本章在导论的基础上,首先根据国内外学者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结论,结合生猪产业特点,界定了生猪国际竞争力,认为其本质是比较生产力,是竞争力资产、竞争力过程与竞争力环境的统一体。其次,应用交易成本理论和创新理论,采用比较分析法,分析了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关系,阐明了生猪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机理:生猪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因素;交易效率是生猪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市场条件;创新是生猪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动力和根本途径。最后,指出本研究以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同时综合运用创新理论,构建了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创新优势相结合的生猪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认为比较优势是竞争力的客观基础,竞争优势是竞争力的现实态势,创新优势是竞争力持续的源泉,三者的本质都是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创新优势使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从静态走向动态。第三章.四川生猪生产、贸易、消费及国际比较分析。本章运用比较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方法,利用详实的数据分析了四川生猪生产、贸易和消费情况,并与世界生猪生产和出口大国进行了比较,对国外生猪产业具有代表性的丹麦、美国和巴西等国家在提高生猪国际竞争力方面的经验进行了剖析。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四川生猪具有生产优势和数量优势,但是生猪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在深加工和产业化方面存在不足,在生产方式、技术支持和疫病监控等方面与丹麦和美国差距大,在生产成本上受到巴西生猪的挑战。二是在国际市场上,四川生猪产品与发达国家相比质量水平不高,与巴西的猪肉竞争激烈,形成相互替代关系,同时受制于国外技术壁垒,竞争力弱。三是国外强大的猪肉需求,特别是周边国家的猪肉需求,为四川生猪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前提条件,也是四川生猪产品的机会所在。四是四川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根据适用条件,有选择地借鉴吸收丹麦、美国和巴西等国提高生猪国际竞争力的经验,为我所用。第四章.影响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析。本章以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为基础,借鉴波特“钻石”模型构建了生猪国际竞争力“六因素模型’’,采用因素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对影响四川生猪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生产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撑条件、生产、储运、经营主体状况、政府作用和机遇等因素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剖析,研究发现:四川生猪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禀赋良好,但是与先进国家差距明显;猪肉国内需求持续增长并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四川种猪研发成效显着、繁育及技术推广体系逐步健全,但是科技水平较低: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快速发展为四川生猪持续发展提供了条件;生猪屠宰及加工业发展较快但水平较低;农户散养的生产方式不适应生产发展需要、规模化养殖受环境压力大;加强猪肉供应链管理是生猪储运发展的方向;股份合作型龙头企业是生猪经营主体发展方向;政府在生猪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政策法规不完善,政府支持有限;生猪产业发展面临多种机遇。第五章.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的测度。本章以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为指导,应用系统论原理,结合生猪产业特点,设计了竞争绩效评价指标群和竞争实力评价指标群,建立起较系统的生猪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竞争绩效评价指标群包括:国际市场占有率(MS)、出口渗透率(EPR)、出口导向率(EOR)、贸易竞争力指数(TC)、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CA)、固定市场份额模型(CMS)。竞争实力评价指标群包括价格竞争力、成本竞争力、质量竞争力、市场营销竞争力、技术竞争力和生产竞争力等方面的指标。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对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水平进行了测定,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四川猪肉主要以国内销售为主,外向型程度不高,能出口的猪肉具有较大的贸易比较优势和出口竞争力,但是与丹麦、加拿大和美国等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二是四川生猪具有成本价格优势,但综合竞争力较弱。三是四川生猪的质量安全竞争力较弱,但正在逐步提高。四是生猪市场营销竞争力较差。五是生猪技术竞争力不强。六是生猪生产竞争力提高快,但与国外生猪生产先进国家相比差距大。第六章.提升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本章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对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借鉴国际上提升生猪国际竞争力先进经验,结合四川生猪产业发展的实际,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等方面提出提升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六大主要对策措施:完善生猪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生猪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加强生猪产业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提高产业组织化水平,实现规模化生产方式变革;提高生猪市场交易效率;发展生猪产业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浙江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10](1960)在《浙江地方猪种的调查及其选育的研究》文中指出 为进一步明确本省地方家畜家禽品种性能,发掘良种资料,以便有计划地、全面地开展良种选育增殖及品种改良提高工作,我所与省农业厅畜牧兽医局密切合作,在省委畜牧生产委员会统一领导下,组织了全省有关技术力量,在1960年二三月间,分赴全省47个主要畜禽良种产区,采取领导、技术员、群众三结合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对畜禽良种进行了普遍调查和鉴定。根据这次调查资料和历年积累的部分材料,我们对本省猪种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现将本省主要优良品种及其选育意见简述如下,以供讨论参考。

二、养猪高产13巧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养猪高产13巧技(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农业组织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思路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 数据来源说明
    1.6 论文结构与技术路线
    1.7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8 本研究中的相关理论基础
第二章 "互联网+"农业的概念、内涵、现状及产业变革影响
    2.1 互联网和"互联网+"
    2.2 "互联网+"农业的定义、内涵和现状
    2.3 "互联网+"农业带来的产业创新、变革与影响
    2.4 当前我国"互联网+"农业面临的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互联网+"农业的组织模式分析
    3.1 "互联网+"农业的参与主体
    3.2 "互联网+"农业的组织模式定义及分析框架
    3.3 当前"互联网+"农业的主要组织模式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技术扩散视角的"互联网+"农业的组织模式比较
    4.1 基于生产信息技术获取视角的组织模式识别与界定
    4.2 样本来源说明及统计描述
    4.3 研究假说及研究方法
    4.4 模型结果与分析
    4.5 研究结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组织模式下"互联网+"农业的运行效果评价研究
    5.1 "互联网+"农业运行评价的分析维度与运行效果评价方法
    5.2 不同组织模式下的"互联网+"农业运行评价分析
    5.3 "互联网+"农业运行效果评价模型的构建
    5.4 "互联网+"农业运行效果评价模型的检验——以政府主导模式为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互联网+"农业的运行机制研究
    6.1 运行机制分析框架
    6.2 "互联网+"农业的发展驱动力分析
    6.3 政府政策支持下的"互联网+"农业运行机制分析
    6.4 市场需求推动下的"互联网+"农业运行机制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政策建议
    7.1 加强农村信息基础建设和农业信息装备的研制
    7.2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信息服务补贴政策体系
    7.3 加大农业生产环节信息技术的推广力度
    7.4 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服务功能
    7.5 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体系
    7.6 加强新农人培养
    7.7 健全与"互联网+"农业相关的标准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作者简历

(2)山东某生猪养殖县农村居民产ESBL大肠埃希菌流行现状及分子分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1 细菌耐药
    2 产ESBL大肠埃希菌的流行现状
    3 药物敏感性试验
    4 耐药基因
    5 分子分型方法
    6 研究目的与意义
    7 技术路线
材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实验仪器
    3 实验方法
    4 分析方法
    5 质量控制
结果
    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2 细菌分离鉴定
    3 居民产ESBL大肠埃希菌携带率
    4 耐药性
    5 分子分型
    6 严重耐药菌株分析
讨论
    1 产ESBL大肠埃希菌的携带率
    2 产ESBL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
    3 分子分型
结论
创新性与局限性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基于卵巢RNA组学鉴定影响猪产仔数性状的候选基因及microRNA(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猪繁殖力性状的研究进展
        1.1 排卵数
        1.2 黄体数
        1.3 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和死胎数
        1.4 其它(乳头数等)
    2 动物卵巢生殖调控功能研究进展
        2.1 卵泡发育
        2.2 卵巢激素分泌调控
    3 猪高繁殖力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3.1 已鉴定的猪繁殖力主效基因
        3.2 基于组学技术的猪繁殖力基因筛选
    4 猪繁殖力性状相关miRNA的研究进展
        4.1 已鉴定的猪繁殖力相关miRNA
        4.2 基于组学技术的猪繁殖力miRNA筛选
    5 多组学整合分析在动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5.1 mRNA-miRNA整合分析研究
        5.2 其它整合分析
    6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基于RNA-seq鉴定影响猪产仔数的候选基因
    引言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试剂和软件
        1.3 总RNA提取
        1.4 总RNA质量检测
        1.5 cDNA文库构建与高通量测序
        1.6 测序结果初步处理
        1.7 参考序列比对分析
        1.8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1.9 GO富集及KEGG通路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测序数据概况
        2.2 高、低产组差异基因表达情况
        2.3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析
        2.4 产仔数候选基因的鉴定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miRNA-seq鉴定影响猪产仔数的microRNA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总RNA提取
        1.2 总RNA质量检测
        1.3 小RNA测序文库构建与高通量测序
        1.4 测序结果初步处理
        1.5 参考序列比对及新miRNA的预测
        1.6 小RNA分类注释统计
        1.7 miRNA表达及差异分析
        1.8 miRNA靶基因预测
        1.9 靶基因的GO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测序数据概述
        2.2 序列长度分布
        2.3 小RNA文库的分类注释
        2.4 高、低产大白猪卵巢miRNA的差异表达概况
        2.5 miRNA靶基因预测
        2.6 靶基因的GO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整合分析鉴定影响猪产仔数性状的候选基因和microRNA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分析平台
        1.2 分析软件
        1.3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差异表达基因与差异表达miRNA分析
        2.2 靶基因GO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
        2.3 mRNA-miRNA调控网络分析
    3 讨论
        3.1 Up mRNA-down miRNA关联分析中的重要节点
        3.2 Down mRNA-up miRNA关联分析中的重要节点
    4 小结
第五章 RNA-seq和miRNA-seq定量PCR验证及组织表达谱分析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试剂和软件
        1.3 目标mRNA和miRNA选择及引物设计
        1.4 总RNA提取和检测
        1.5 cDNA合成
        1.6 定量PCR检测
        1.7 基因(miRNA)定量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总RNA质量
        2.2 熔解曲线分析
        2.3 RNA-seq和miRNA-seq定量PCR验证
        2.4 miRNA组织表达谱分析
    3 讨论
        3.1 RNA-seq和miRNA-seq结果的定量PCR验证
        3.2 猪miRNA组织表达特异性与差异性
    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结论
    2 创新点
    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高、低产母猪卵巢组织基因差异表达
附录B 高、低产母猪卵巢组织miRNA差异表达
致谢
个人简介

(4)“天地之间”:农村统与分经营体制形成的社会基础与内在机理 ——以河南省刘庄村与浙江省曹埭村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已是山花烂漫时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本文思路与创新之处
        1. 选题缘起
        2. 本文思路与创新之处
    二、研究现状
        1. 对农业合作化与“包产到户”的研究
        2. 关于共同体理论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若干概念及案例村庄的简要说明
        1. 研究方法
        2. 若干概念说明
第一章 统一经营的村庄底色——“地·刘庄”
    一、经济底色
        1. 自然资源禀赋稀缺
        2. 经济发展水平滞后
        3. 阶层分化结构趋平
    二、社会底色
        1. 宗族势力未曾萌生
        2. 自发互助历久弥新
        3. 动荡催生权威人物
    三、文化底色
        1. 家俗规约尊孝重悌
        2. 农耕文明安贫乐道
        3. 游牧遗风骁勇尚武
    小结
第二章 国家导向下的统一经营的形成——“天·统一
    一、互助组到初级社——统一经营优势初现
    二、初级社到高级社——坚持以“大队”为生产经营单位
    三、高级社到人民公社——依旧坚守“大队”,维护统一经营
    小结
第三章 统一经营产生与确立的内在机理——“天地相合”
    一、较为显着的外部条件
        1. 特殊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战略构想
        2. 特定地域范围内特有的政治环境
        3. 特殊的集体权威与特有的人格魅力
    二、村庄社会基础中的隐性动因
        1. 经济底色是促成统一经营的外部动因
        2. 社会底色是形成统一经营的内在基础
        3. 文化底色是维护统一经营的隐性规约
        4. 强村庄共同体的村落形态有利于统一经营的存续
    小结
第四章 分散经营的村庄底色——“地·曹埭”
    一、经济底色
        1. 自然资源禀赋丰裕
        2.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3. 阶层分化结构立体
    二、社会底色
        1. 宗族根脉发育迟缓
        2. 民风崇尚个性独立
        3. 分散经营精耕细作
    三、文化底色
        1. 民风素好攀比奢靡
        2. 山海文化唯实唯先
        3. 事功传统经世致用
    小结
第五章 自下而上的分散经营的出现——“天·分散”
    一、互助组到初级社——高征购激起生产力暴动与合作化引发消极怠工
    二、初级社到高级社——被“饿肚子”逼出来的“生产责任制”
    三、高级社到人民公社——包产到户“且纠且蔓延”
    小结
第六章 分散经营产生与形成的内在机理——“天高听地”
    一、较为显着的外部条件
        1 原有的实行生产责任制的经验积累
        2. 地方执政者强烈的政治责任感
        3. 特定地域内特有的政治场域
    二、村庄底色中的隐性动因
        1. 经济底色是呼唤分散经营的外部动因
        2. 社会底色是孕育分散经营的内源基础
        3. 文化底色是指向分散经营的隐性规约
        4. 弱村庄共同体的原生村落形态趋向于分散经营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一、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无所不能”
    二、“天地”之间可能相合也可能相悖
    三、统与分究竟“宜”在何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暗河式厌氧反应器处理养猪废水特性及动力学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养猪废水处理现状
    1.2 厌氧消化研究进展
    1.3 本课题研究意义和内容
2 暗河式厌氧反应器温度的变化
    2.1 暗河式厌氧反应器
    2.2 实验步骤及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4 堆肥对于暗河式厌氧反应器温度的影响
    2.5 好氧堆肥后的肥效分析
    2.6 堆肥保温加热技术的经济效益分析
    2.7 结论
3 暗河式厌氧反应器工艺条件优化
    3.1 实验装置
    3.2 实验方法及步骤
    3.3 结果与讨论
    3.4 结论
4 厌氧消化动力学模型研究
    4.1 模型建立及参数变量设置
    4.2 数据分析
    4.3 敏感性分析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5 敏感性分析结果
    4.6 结论
5 厌氧消化过程监控指标的确定
    5.1 实验设计与测试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3 结论
6 暗河式沼气反应器系统效益分析
    6.1 环境效益
    6.2 能量效益
    6.3 经济效益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
    7.1 全文总结
    7.2 本文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读博期间发表的文章
附录二 读博期间发表的专利

(6)环江香猪抗腹泻性状和产仔数性状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环江香猪品种资源概述
    1.2 现代育种技术概述
        1.2.1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1.2.2 基因打靶
        1.2.3 中国“超级猪”计划
    1.3 抗病候选基因MUC13概述
    1.4 主要繁殖候选基因概述
        1.4.1 FSHβ基因
        1.4.2 ESR基因
        1.4.3 ZAR1基因
    1.5 SNP检测技术
        1.5.1 常用的SNP检测技术
        1.5.2 生物SNP检测的利器---HRM
        1.5.3 HRM在SNP检测中的应用
    1.6 本实验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环江香猪MUC13基因多态性分析
    2.1 材料与试剂
        2.1.1 试验动物
        2.1.2 仪器与试剂
        2.1.3 溶液配制
    2.2 PCR扩增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2.3 实验方法
        2.3.1 基因组DNA提取
        2.3.2 DNA样品浓度检测
        2.3.3 MUC13基因的PCR扩增检测
        2.3.4 HRM方法检测多态性
        2.3.5 HRM产物的克隆回收测序
    2.4 试验数据统计分析软件及技术
    2.5 结果与分析
        2.5.1 环江香猪MUC13基因片段扩增
        2.5.2 环江香猪MUC13基因突变位点的HRM检测
        2.5.3 不同基因型测序与分析
        2.5.4 突变位点的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统计分析
        2.5.5 MUC13基因多态性与环江香猪腹泻抗性/腹泻易感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2.6 讨论
第三章 环江香猪高繁殖力性状候选基因多态性分析
    3.1 材料与试剂
        3.1.1 材料
        3.1.2 仪器和试剂配制
        3.1.3 试剂及酶
    3.2 试验方法
        3.2.1 耳组织基因组DNA提取
        3.2.2 候选基因引物设计及合成
        3.2.3 三个候选基因的PCR扩增检测
        3.2.4 多态性检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PCR扩增检测结果
        3.3.2 HRM检测及测序结果
        3.3.3 PCR-RFLP检测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7)洞庭湖三口地区水资源约束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简要述评
    1.3 研究范围及当地社会经济状况
        1.3.1 研究范围的界定
        1.3.2 三口河系地区社会经济状况
    1.4 研究框架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与可能的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农业循环经济相关理论及概述
    2.1 循环经济基础理论
        2.1.1 循环经济的内涵
        2.1.2 循环经济的特点
        2.1.3 循环经济的实现形式
    2.2 循环农业与生态农业的关系
        2.2.1 循环农业的内涵
        2.2.2 循环农业的基本原则
        2.2.3 循环农业的基础——生态农业
    2.3 农业循环经济基础理论
        2.3.1 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
        2.3.2 农业循环经济的目标与技术支撑
        2.3.3 农业循环经济的优势
        2.3.4 农业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4 节水型农业与水资源约束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三口河系径流演变情势与农业用水面对的挑战
    3.1 三口河系水资源状况
    3.2 数据来源及处理
    3.3 多时间尺度下的枯水期径流变化特征
        3.3.1 研究方法
        3.3.2 三口河系枯水期径流变化
        3.3.3 三口河系多年平均径流及枯期径流与分流比的逐期变化
        3.3.4 三口河系汛期径流变化趋势
        3.3.5 三口河系年径流变化趋势分析
        3.3.6 三口河系地区年降水突变年份
    3.4 降水量与水利工程对径流减小的影响程度
        3.4.1 拐点年份分割时段的径流、降水与时间序列之间的关系
        3.4.2 降水量和水利工程对径流量减小的影响程度
    3.5 农业发展中水资源利用面对的挑战
        3.5.1 三口河系地区旱灾频发
        3.5.2 水资源短缺日愈突出,农业旱灾损失严重
        3.5.3 不同水平年农业水资源供需存在较大缺口
    3.6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业水资源的量化关系
        3.6.1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业用水总量的关系
        3.6.2 农业总产值与农业用水效益的定量关系
        3.6.3 农业结构与农业用水总量的定量关系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三口河系地区水资源约束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4.1 三口河系地区的湖垸农业与湖洲农业
        4.1.1 湖垸农业与湖洲农业的划分
        4.1.2 湖垸农业与湖洲农业的差异
    4.2 三口河系地区发展湖垸和湖洲农业循环经济的基础与优势
        4.2.1 具有坚实的发展基础
        4.2.2 具有良好的比较优势
    4.3 三口河系地区发展湖垸和湖洲农业循环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4.3.1 三峡水库运行后水资源供需缺口较大
        4.3.2 湖垸与湖洲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4.3.3 沿江大开发部署相对滞后
        4.3.4 农产品加工业未形成规模
    4.4 发展目标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资源约束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与设计
    5.1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设计的总体思路
        5.1.1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设计的立足点
        5.1.2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设计的指导思想
        5.1.3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设计的原则
    5.2 模式设计与选择的基础
        5.2.1 农业优势产业的选择
        5.2.2 重点产业遴选与特色产业体系构建
        5.2.3 农业系统内部各个组分的整体协调关系
    5.3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类型的选择
    5.4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设计步骤
        5.4.1 规划
        5.4.2 设计
        5.4.3 研制
        5.4.4 子系统实现
        5.4.5 系统总体组装
        5.4.6 系统运行
        5.4.7 系统更新
    5.5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设计的技术路径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水资源约束下湖垸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设计
    6.1 水资源约束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设计的思路
    6.2 水资源约束下湖垸农业循环经济具体发展模式
        6.2.1 乡村庭院农业与游憩一体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6.2.2 城郊区休闲观光农业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6.2.3 大农业区种养一体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6.2.4 水域区立体型水体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6.3 湖垸农副产品加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6.3.1 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链方面
        6.3.2 农副产品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方面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水资源约束下湖洲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设计
    7.1 湖洲农业的特点
    7.2 水资源约束下湖洲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设计思路
    7.3 水资源约束下湖洲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设计
        7.3.1 季节性显露洲滩草、水禽、鱼、观光一体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7.3.2 连续数年显露洲滩林、草、禽、牧一体化循环经济模式
        7.3.3 常年显露洲滩芦、林牧、林农、观光一体化循环经济模式
    7.4 湖洲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7.4.1 湖洲农业产业化方面
        7.4.2 湖洲生态林业方面
        7.4.3 湖洲林、芦加工一体化方面
        7.4.4 畜禽肉加工方面
        7.4.5 牧、鱼、林、农加工方面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水资源约束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效应分析——以华容县为例
    8.1 华容县自然与农业概况
    8.2 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建设的主要措施
        8.2.1 立足产业循环明确发展目标
        8.2.2 扶持专业化龙头企业
        8.2.3 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8.2.4 加强规范化管理
    8.3 发展水资源约束下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运行效益
        8.3.1 湖垸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运行效益
        8.3.2 湖洲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运行效益
        8.3.3 资源循环利用整体效率
    8.4 发展水资源约束下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存在的问题
        8.4.1 枯水期季节性与工程性缺水仍然严重
        8.4.2 未充分突出循环农业特色
        8.4.3 政策扶持力度不大
        8.4.4 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8.4.5 农产品档次不高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构建水资源约束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保障体系
    9.1 建立健全多方面、多层次的社会治理措施
        9.1.1 建立实施发展模式的协同机制
        9.1.2 建立实施发展模式的组织保障措施
        9.1.3 建立实施发展模式的合理考核体系
        9.1.4 建立实施发展模式的科学规划
        9.1.5 建立实施发展模式的的水务管理体制
        9.1.6 建立实施发展模式的资金支持政策
        9.1.7 建立实施发展模式的农业行政执法
    9.2 建立健全夯实水利工程建设的保障措施
    9.3 建立健全农业技术选择保障措施
    9.4 建立健全基本农田防护林网络措施
    9.5 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措施
    9.6 本章小结
第10章 结论与讨论
    10.1 结论
    10.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20世纪松花江流域农业生产结构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的理论背景
    四、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
    五、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六、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20世纪松花江流域农业生产结构变迁的历史背景和阶段性特征
    第一节 人地关系日趋紧张
        一、放垦政策
        二、人口发展
        三、农业开发
        四、灾害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预警
    第二节 农业生产结构演替的阶段性特征
        一、清末东部渔猎、中部农耕、西部游牧的土地利用格局
        二、土地利用渐趋农耕化(民国前期)
        三、农耕化程度不断加深(伪满统治时期)
        四、农耕化程度继续加深(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五、开始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第三节 农林牧渔产值结构变迁与从业人口变迁
        一、产值结构变化
        二、从业人口结构变化
第二章 20世纪松花江流域种植结构变迁
    第一节 粮食作物内部结构演变
        一、粮食作物生产
        二、粮食作物内部结构发展的阶段性
    第二节 经济作物内部结构演变
        一、经济作物生产
        二、经济作物内部结构发展的阶段性
    第三节 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之间的比例消长
        一、“自给自足”经济逐渐解体(晚清至1931年)
        二、经济作物生产受到抑制(伪满统治时期)
        三、“以粮为纲”相对单一的种植结构(建国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第三章 20世纪松花江流域畜牧结构变迁
    第一节 役使畜内部结构变迁
        一、役使畜生产
        二、役使畜内部结构发展的阶段性
    第二节 经济畜内部结构变迁
        一、经济畜生产
        二、经济畜(禽)内部结构发展的阶段性
    第三节 役使畜与经济畜(禽)的比例消长
        一、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晚清至1931年)
        二、畜禽养殖结构起伏波动(伪满统治时期)
        三、从役使畜为主转向经济畜为主(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四、经济畜养殖渐趋活跃(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第四节 畜禽产品结构变迁
        一、肉类
        二、蛋类
        三、奶类
        四、皮毛
第四章 20世纪松花江流域林业结构变迁
    第一节 森林生态与资源状况
        一、森林生长的自然环境
        二、19世纪末期森林资源分布状况
    第二节 20世纪林木利用和森林培育
        一、林木利用
        二、森林培育与防护
        三、林木利用与森林培育的此消彼长
        四、林分结构的变迁
    第三节 林业资源利用结构变迁—以森林覆盖面积和林木蓄积量为指标
    第四节 技术、制度对林业资源利用结构的诱致性变迁
        一、经营制度及管护政策
        二、伐木工具与育林技术
第五章 20世纪松花江流域渔业结构变迁
    第一节 渔业水面资源
        一、江河
        二、湖泡、水库与池塘
    第二节 渔业生产结构变迁与鱼类资源结构变迁
        一、捕捞渔业与养殖渔业的此消彼长
        二、鱼种资源结构变化
    第三节 制度、技术对渔业结构的诱致性变迁
        一、水产经营制度的诱致性变迁
        二、捕捞技术进步的诱致性变迁
第六章 20世纪松花江流域农业结构变迁效益分析
    第一节 农业结构变迁的经济效益分析
        一、种植业系统经济效益显着增加
        二、畜牧业系统经济效益增加能力有限
        三、林业系统经济效益增长潜能下降
        四、渔业系统经济效益增速有所减缓
    第二节 农业结构变迁的生态效应分析
        一、种植业系统生态不断恶化
        二、畜牧业系统生态日渐式微
        三、林业系统生态状况堪忧
        四、渔业系统生态频临险境
    第三节 农业子系统耦合与边缘效应发挥
        一、系统耦合的生态前提和社会背景
        二、边缘效应发挥和溢出效益实现
第七章 松花江流域农业结构变迁动因分析
    第一节 气候变迁与环境适应
        一、地理环境影响
        二、气候变迁诱致
    第二节 政策激励与制度诱致
        一、农业政策影响
        二、农地制度诱致
    第三节 移民垦殖与人口增长
        一、移民垦殖影响
        二、人口增长压力
    第四节 技术装备与物资投入
        一、对种植结构变迁的诱致
        二、对畜牧结构变迁的影响
    第五节 民族文化与宗教信仰
        一、文化濡染
        二、宗教影响
    第六节 交通条件与市场贸易
        一、交通促进
        二、市场拉动
参考文献
附录 松花江流域行政沿革表(1900—2000年)
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9)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
        1.3.1 国外研究动态述评
        1.3.2 国外研究进展评介
        1.3.3 国内研究动态述评
        1.3.4 国内研究进展评价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数据资料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调研情况及数据来源说明
    1.5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生猪国际竞争力理论分析
    2.1 生猪产业特点及其国际竞争力分析
        2.1.1 生猪产业特点
        2.1.2 生猪国际竞争力分析
    2.2 生猪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机理
        2.2.1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关系
        2.2.2 生猪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条件
    2.3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创新优势与生猪国际竞争力关系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四川生猪生产、贸易、消费及国际比较分析
    3.1 四川生猪生产及国际比较分析
        3.1.1 四川生猪生产分析
        3.1.2 四川生猪生产的国际比较分析
    3.2 四川生猪贸易及国际比较分析
        3.2.1 四川生猪贸易分析
        3.2.2 四川生猪贸易的国际比较
    3.3 四川生猪消费及国际比较分析
        3.3.1 四川生猪消费分析
        3.3.2 四川生猪消费的国际比较
    3.4 提升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3.4.1 提升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国际经验
        3.4.2 国际经验的启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影响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4.1 生猪国际竞争力“六因素模型”
    4.2 生产要素条件
        4.2.1 基础要素
        4.2.2 高级要素
    4.3 需求条件
        4.3.1 国内需求增长和需求结构变动趋势
        4.3.2 国内需求国际化
    4.4 相关和支撑条件
        4.4.1 种猪研发、繁育及技术推广体系
        4.4.2 饲料和饲料添加剂
        4.4.3 生猪屠宰及加工
    4.5 生产、储运、经营主体状况
        4.5.1 生产主体状况
        4.5.2 储运主体状况
        4.5.3 经营主体状况
    4.6 政府作用
        4.6.1 创造与维护有效率的生猪产业市场
        4.6.2 产业政策
        4.6.3 国际贸易政策
    4.7 机遇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的测度
    5.1 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
        5.1.1 生猪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1.2 测定生猪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
    5.2 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具体评价
        5.2.1 四川生猪国际竞争绩效评价
        5.2.2 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实力评价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提升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6.1 完善生猪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
        6.1.1 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法规体系
        6.1.2 完善生猪产业发展政策支持体系
    6.2 建立生猪质量安全保证体系
        6.2.1 建立生猪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6.2.2 建立生猪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监管体系
        6.2.3 建立生猪质量安全认证体系
        6.2.4 建立生猪质量安全信息体系
        6.2.5 建立生猪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和疫病综合防控体系
    6.3 加强生猪产业先进科学技术研发推广应用
    6.4 提高产业组织化水平,实现规模化生产方式变革
        6.4.1 创新生猪产业发展机制
        6.4.2 大力培育和发展生猪产业中介组织
        6.4.3 推进垂直一体化的安全猪肉生产方式
    6.5 提高生猪市场交易效率
        6.5.1 构建现代化生猪产业物流体系
        6.5.2 实施品牌化营销战略,努力开拓多元国际市场
        6.5.3 适时推出生猪期货
    6.6 发展生猪产业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6.6.1 发展生猪产业循环经济的原因剖析
        6.6.2 发展生猪产业循环经济的主要模式
        6.6.3 加强生猪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养猪高产13巧技(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农业组织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D]. 韩旭.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8)
  • [2]山东某生猪养殖县农村居民产ESBL大肠埃希菌流行现状及分子分型研究[D]. 王苗苗. 山东大学, 2017(09)
  • [3]基于卵巢RNA组学鉴定影响猪产仔数性状的候选基因及microRNA[D]. 黄龙. 安徽农业大学, 2016(02)
  • [4]“天地之间”:农村统与分经营体制形成的社会基础与内在机理 ——以河南省刘庄村与浙江省曹埭村为个案[D]. 张茜.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3)
  • [5]暗河式厌氧反应器处理养猪废水特性及动力学模型研究[D]. 程群鹏.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8)
  • [6]环江香猪抗腹泻性状和产仔数性状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D]. 李俊. 广西大学, 2015(03)
  • [7]洞庭湖三口地区水资源约束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 李杨. 湖南农业大学, 2014(04)
  • [8]20世纪松花江流域农业生产结构变迁研究[D]. 李琦珂.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5)
  • [9]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研究[D]. 陈昌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2)
  • [10]浙江地方猪种的调查及其选育的研究[J]. 浙江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浙江农业科学, 1960(04)

标签:;  ;  ;  ;  ;  

高产猪的 13 条秘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