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SL收发系统可编程性的实现

ADSL收发系统可编程性的实现

一、ADSL收发信机系统可编程化的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湛小蕾[1](2019)在《局域无线时间同步系统收发基带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局域无线时间同步系统是应用于可视范围内,基于双向伪码测距原理来测量两地钟差,实现时间同步的系统。该系统具有精度高、灵活性强、不受对流层时影响等优点。因此局域无线时间同步系统的应用与技术研究范围愈来愈广,在科研、通信测量、电力交通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使用。收发基带信号处理单元是局域无线时间同步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主要应用技术与原理包括码分多址技术、双向伪码测距原理等。本文首先设计了基带测距信号的体制结构;重点研究了收发基带信号发射及接收的基本方法与关键算法;设计并搭建了基于FPGA+DSP架构的硬件实验平台,并在此平台上开展了基于双向伪码测距原理收发基带设计与实现工作;最后对双向无线时间同步系统进行了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论文具体内容如下:1、对双向伪码测距与时间同步原理进行了研究,然后对无线时间同步系统下基带信号发射与接收的基本方法进行了分析。2、研究了收发信机基带信号发射与接收的关键技术。设计了测距信号的体制结构与信息帧格式,并对生成信号进行了性能分析。同时对载波环和码环进行了研究,分别分析了载波环与码环的测量误差与精度,最后对环路结构与环路参数进行了优化。3、搭建并设计了双向时间同步硬件平台,实现了基于FPGA+DSP的基带信号的生成与接收。其中接收处理单元主要包括跟踪环路、伪距处理、钟差计算以及时间同步。最后基于该硬件测试平台对单板载的发射和接收组合时延进行了标定,并对单向伪距、钟差和双向时间同步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本论文实现了基于双向伪码测距的局域无线时间同步系统。实验测试结果表明:静止状态下,射频直连该系统单向伪距传输时延稳定度优于0.18ns(1σ),其中测距测量偏差优于2.12ns,测距稳定度均值为0.91ns(1σ)。组合时延标定之前伪距计算钟差与计数器测量钟差的偏差值为-5.6ns。

蒋静[2](2019)在《基于AD9361的宽带OFDM收发信机开发》文中研究表明无线宽带化、小型密集化是无线通信的发展趋势,LTE Picocell、Femotcell等类似便携设备的需求快速增长。尤其是应急通信场景,更是要求便携,最好是手持,对体积和重量更是提出了严苛的要求。传统的RRU体积大、价格贵,不适合室内密集覆盖场景。当然也有皮站级别的小型收发信机,也就是Pico-RRU,代表性产品有华为公司的Lampsite pRRU和中兴公司的QCell pRRU,但二者的体积和重量都仍然难以满足手持式设备的要求。该项目研制的OFDM宽带收发信机,紧扣小体积、轻重量、低成本的特点,同时按照3GPP要求的技术性能,直击市场需求,填补市场空白点。本项目采用高集成度的AD9361芯片来实现OFDM宽带收发信功能,配合时钟同步电路、低噪声放大电路和控制接口电路一起构建低成本的掌上型LTE收发信机。本项目在如下四个关键技术上进行了研究和开发。1)基于AD9516的时钟同步技术,在AD9516提供初始时钟的基础上,采用FPGA恢复出来自基带板的时钟,并把该恢复时钟送给AD9516,由AD9516切换锁定到该恢复时钟,达到和基带板同步的目的;2)低相位噪声设计技术,首先是低相噪的时钟源选择,其次是干净的电源,关键部位尽量采用LDO供电来压制噪声,最后还有接地和屏蔽设计等考虑;3)高灵敏度接收机设计技术,首先是噪声系数低的LNA选择,其次是合理的前端放大链路规划,最后还有数字模拟地合理分割等优化设计;4)AD9361配置技术,正确的仿真是配置的前提,尽量采用高速SPI来快速配置AD9361。最后,成功地开发完成了原型样机,实现了掌上型、高性能、低成本的设计目标。整个收发信机尺寸约为18cm*10cm*2cm,重量约500克,成本控制在千元以内。关键的体积和重量指标都优于市场同类产品。针对收发信机最关键的技术指标,下行发射机EVM和上行接收机灵敏度,搭建测试环境,得到实测结果:该收发信机单元下行EVM小于3%,优于3GPP要求的8%;10MHz带宽时上行接收机灵敏度优于3GPP要求的-93.5dBm。后续还可以进一步在低噪声电源设计,射频屏蔽设计技术,射频、模拟和数字混合PCB布局布线技术,新型器件优化等方面优化和改进。

朱永虎[3](2018)在《基于SDN的卫星网络路由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低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凭借其全球无缝覆盖、更低的时延以及优秀的接入控制能力等特点成为下一代通信网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低轨卫星移动通信网络拓扑的快速变化、有限的星上处理能力、用户分布不均匀等给网络管理和路由算法设计带来了很大挑战。本文重点研究如何在有效管理网络的基础上设计高效的路由算法,主要工作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本文引入软件定义网络SDN(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的思想,提出了基于SDN的低轨卫星网络架构,将卫星网络解耦为控制平面和数据平面。其中,控制平面由主控制器和若干从控制器组成,数据平面由卫星节点组成。该架构中控制面负责管理整个卫星网络,进行路由决策并以流表形式下发给卫星;卫星节点则负责数据转发以及将链路状态信息传递给控制面。其次,本文设计了一种软件定义路由算法(Software Defined Routing Algorithm,SDRA)。该算法将路由计算模块转移到控制平面上,主控制器负责全局网络下的路由计算,而从控制器负责局部卫星网络内的路由计算。控制器将源端到目的端的路由计算抽象为基于有向图的路由寻找问题,根据星间链路的时延、拥塞等状态计算出一定的权重,可获得全局最优的路由路径。与传统的分布式路由算法及其改进型算法的对比分析表明,SDRA降低卫星队列时延近30%,减少了约10%的端到端时延以及60%的网络丢包率,提高了网络吞吐量,可灵活调整路由路径以减轻网络的拥塞程度,在业务负载均衡上表现更好。最后,本文分析了SDRA路由算法和其他分布式路由算法的开销来源,并提出了SDRA的改进方案,通过更加灵活的网络拥塞判断机制减少控制平面进行流表更新的次数,在保证网络时延和丢包率的前提下,降低网络控制开销。本文提出的新型网络架构大大降低了卫星网络的复杂度,在该架构基础上设计的软件定义路由算法性能更加优异,使得低轨卫星移动通信网络更加灵活可控,对低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技术研究和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王敏[4](2017)在《宽频认知无线通信平台中感知端与决策端数据交互通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通话质量的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在当下复杂的电磁环境下,如何规避频谱干扰、保证通信质量成为通信领域研究的重点。根据某合作单位的工作需求,本项目组开发了基于认知无线电技术的宽频认知无线通信平台。该平台能够在电磁干扰严重、频谱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有效的规避干扰严重的频点,提高频谱复用效率,保证通信质量。研究成果得到了合作单位的认可,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频谱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出现丢包或阻塞,频谱决策误认工作频点为干扰频点等。为了进一步提高通信系统性能,项目组对基于认知无线电技术的宽频认知无线通信平台进行了改进。感知端与决策端是通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确保感知端与决策端交互通信的可靠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给出了一种宽频认知无线通信平台中感知端与决策端数据交互通信的设计与改进方案。主要工作如下:1.为解决感知终端在感知指定频段的干扰情况时,有可能误将我方跳频信号当作干扰而产生误判的问题,给出了跳频通信系统与频谱感知终端联合时序设计的方案。该方案采用了跳频通信终端与感知终端同步与异步相结合的办法,实现了时钟同步与频谱数据异步采样,既避免了感知终端对己方跳频信号的误判,又保证了感知终端对各频段内频谱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有序性。2.为提高频谱数据传输过程中的隐秘性与可靠性,并与新增的数据缓冲模块进行收发时序匹配,重构了 PCI接口模块。该模块新增自定义通信协议,协调FPGA与PCI传输的时序控制,保证了数据信息与控制命令信息在解析过程中的正确性。3.为解决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出现丢包、阻塞导致整个认知决策系统出现错误决策或者响应迟钝等问题,改进方案新增了数据缓冲模块。该模块以格雷码作为状态机的状态编码,对两个基于FIFO的RAM存储块做异步乒乓操作,满足了控制命令与频谱数据对缓冲区间大小不同的空间需求以及对时钟读写速率不同的时间需求,保证了数据的有序可靠传输。4.为匹配修改后的感知端PCI通信模块,重新设计并实现了决策端PCI通信模块。该模块通过新增的通信协议,向感知端发送控制命令信息,接收并解析从感知端传过来的频谱数据,完善了系统功能。经实验验证,该方案在高速跳频环境下,能够有效的降低误检测率,提高系统响应速率,提升了系统在无线通信网络中的通信能力与抗干扰能力。

蔡佳佳[5](2010)在《340MHz无线宽带视频传输系统的设计及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视频传输技术的成熟,有线视频传输系统被大量应用在重要区域或远程地点的监视和控制方面,同时视频传输技术在电力系统、电信机房、工厂、城市交通、水利系统、小区治安等领域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基于现有的有线视频传输的灵活性和移动性的缺点,无线视频通信技术逐渐成为社会需求的一大亮点。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在340MHz频段的无线视频传输系统的具体设备,工作重点是完成无线收发信机和基带处理板的电路设计、实现和相关的测试评估等。课题的技术难点是射频收发信机中的线性功放的设计和基带电路中收发链路的设计。在通过不断地实际实验测试和方案修正,基本完成了340MHz无线视频传输系统物理硬件平台的搭建工作,达到了课题提出的设计指标,并最终做出了无线视频传输系统的终端样机。本文在结构上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无线视频传输系统的重要优势和典型应用。第二部分主要是介绍无线视频传输系统的相关技术,特别详细介绍了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和射频收发信机的设计理论。第三部分是介绍系统的物理硬件的整体设计结构和框架。第四部分着重介绍是如何实现340MHz频段的收发信机和基带板的实现工作。第五部分是介绍系统硬件实现后烧写相关软件的相关测试和性能的评估。

何蓓[6](2006)在《基于ADSL2/2+宽带接入的构建与应用》文中提出人们对高速数字业务需求的不断增长,激励着网络发展的日新月异,骨干网和传输网正朝着数字化、高速化、宽带化的方向迈进,接入网的发展也要求数字化、高速化和宽带化。光纤接入被认为是接入网发展的最佳方案但是光纤接入的投入巨人,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在向光纤过渡的过程中,利用已有的网络设施—用户电缆,提供高速数据传输的DSL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宽带运营商的首选,在国内尤以ADSL接入的应用最为广泛。但随着运营商网络覆盖的逐步扩大以及用户业务逐渐增加,第一代ADSL技术逐渐暴露出一些难以克服的弱点:如下行速率不能满足高速业务的开展;所支持的的线路诊断能力较弱,随着用户的不断增多,在线路开通前如何快速确定线路质量成为运营商十分头疼的问题。迫于业务发展的需要,为更好的迎合网络发展的需求ADSL2/ADSL2+应运而生。 2002年6月和2003年1月ITU-T通过了两个新一代ADSL标准:ADSL2(G. 992. 3)和ADSL2+(G. 992. 5)。与第一代ADSL技术相比ADSL2/ADSL2+具有多方面的优势,特别是ADSL2/2+在传输速率、传输距离的显着表现将扩大DSL接入的范围、满足一些高速业务的开展。ADSL2/ADSL2+属于第二代ADSL接入技术,ADSL2/ADSL2+将是未来ADSL市场的主流技术。在电信网中构建ADSL2/ADSL2+接入是在和Adsl兼容的基础上提供更高的接入速率,更远的传输距离和更好的传输性能,并且无需对原有的电信网络结构进行改造,网络建设成本较低。实现ADSL2/ADSL2+技术的应用将把ADSL带入一个新的境界,进一步巩固了ADSL技术在宽带接入方式中的地位。目前,ADSL2+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技术成熟度。由于ADSL2、ADSL2+对第一代ADSL技术进行了较大改变。无论是运营商还是设备商都必须投入相当的力量来解决新一代ADSL技术的互通性问题,只要相关芯片真正实现了G. 992. 3和G. 992. 5标准所规定的全部内容,ADSL2+技术的互通问题就会得到最终解决。 在该新技术规模商用之前对支持ADSL2/ADSL2+DSLAM设备做出全面系统的测试显得尤为重要,测试结果将是产品入网运行与否的关键。本文正是通过设计测方案对支持ADSL2/ADSL2+DSLAM设备做入网前性能测试的基础上,得出该产品性能达到入网要求的结论,该结论有重要的工程指导意义。 文章首先介绍了接入网和宽带接入的概念,在此基础对xDSL技术的分类和发展进行了描述。然后重点对ADSL2/ADSL2+产生、原理、特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再根据国上关于电信网测试的技术针对ADSL2/ADLS2+DSLAM设备的一些新功能以及对视频等新业务的支持能力构造了测试方法和l并得出测试结果,测试结果印证理论分析。最后文章根据不同的需求给出了利用ADSL2/ADSL2+构建宽带接入网的实施方案。

章波焕[7](2004)在《宽带有线接入技术FTTX的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数据业务的持续发展推动着运营商构建新一代的宽带城域网。如何适应接入网,特别是以太接入网FTTX+LAN的快速发展是宽带城域网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用于实现光接入网的技术主要有两种:无源光网络技术PON和有源光网络技术AON。其中无源光网络PON技术发展更快些,然而由于无源光网络PON技术还不成熟,在没有形成规模应用之前,成本还是较高,因此当前实现光接入网还是以采用有源光接入网技术为主。文章首先对光接入网的结构、分类、复用技术以及它与铜缆接入技术的综合作了介绍;继而着重从网络结构、帧格式以及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等方面对时分复用的无源光网络TDM-PON(包括APON和EPON)及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WDM-PON技术进行了分析;最后论述了基于Motorola微处理器MPC850的光纤有线接入FTTX系统的设计,并对控制交换模块、正发射极耦合逻辑PECL接口的原理和板级支持包BSP的设计等内容进行了讨论。

林维忠[8](2003)在《甚高速数字用户线路技术》文中研究指明甚高速数字用户线路(VDSL)是一种在普通的短距离的电话铜线上最高能以52Mb/s速率传输数据的技术。可用于传输高清晰度电视信号。本文主要介绍VDSL的标准化组织、VDSL的基本体系结构、VDSL的噪声环境、VDSL的线路编码技术,讨论VDSL的应用市场和发展方向。

云廷进[9](2003)在《基于DSP技术的ADSL测试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不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Asymmetrical Digital Subscriber Loop)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宽带接入方式,它使用现有的铜质电话线作为传输介质,采用先进的信号调制方式和高速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相结合,上行速度为100 Kbps~800Kbps,下行速度为1Mbps~8Mbps。由于目前电话网络已经十分普及,因此ADSL几乎不需要重新布线,很适合解决目前宽带网络的瓶颈——“最后一公里”问题。近几年来,ADSL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充分的使用,广泛应用于视频点播、远程医疗、网上购物等各个方面。但是由于电话线网络是专门为传输低频信号而设计,而ADSL的频谱范围在0~1.104MHz内,因此在传输ADSL信号时,面临着信号衰减、线路噪声、串音干扰、桥接抽头反射和射频干扰等等多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在ADSL开通之前对线路进行一系列的测试。随着ADSL业务的广泛开展,对ADSL测试仪表的需求也逐年增大,有很大的市场空间。目前ADSL的测试仪表在测量方法上问题较多,价格昂贵且主要是国外品牌,因此开发一种通用价廉的ADSL的测试仪表很有必要。本文作者在深入了解ADSL传输特点的基础上,总结了线路上主要噪声源的特点及其对ADSL传输性能的影响。通过对国内外现有ADSL检测设备的特点进行总结和比较之后,找出了传统测试方法的不足之处,指出易用性、通用性和可扩展性是设计ADSL 测试仪表的关键,提出了新的ADSL线路传输特性的检测方案——使用自适应算法实现对ADSL整个频段的衰减情况动态测量,并且在MATLAB上进行了仿真。在验证了方案的正确性之后,通过对目前数字信号处理器的详细了解,基于德州仪器(TI,Texas Instruments)的TMS320C6000系列的DSP平台,设计了以TMS320C6203B为核心的ADSL检测仪器,规划了仪器的整体硬件框架和软件框架。作者还以实现算法为中心,完成了主要的硬件设计和DSP目标板的软件系统的设计以及上位机程序的设计。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总结了国内外ADSL测试仪器的特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以测试为核心介绍了ADSL传输的基本知识及影响传输速率的主要因素;第三章提出了自适应测试方案并且建立了模型在MATLAB中进行了仿真;第四章设计了以TMS320为核心的测试仪器硬件结构;第五章介绍了整个系统的软件的开发并详细介绍了核心算法的实现,为将来进一步完成仪器的设计打下基础;第六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林维忠[10](2003)在《甚高速数字用户线路(VDSL)技术》文中提出VDSL (甚高速数字用户线路 )是一种在普通的短距离的电话铜线上最高能以 5 2Mbit/s的速率传输数据的技术 ,可用于传输高清晰度电视 (HDTV)信号。本文首先简单地对VDSL做了概述 ,介绍了VDSL的标准化组织、VDSL的基本体系结构、VDSL的噪声环境、VDSL的线路编码技术 ,最后讨论了VDSL的应用市场和发展方向。

二、ADSL收发信机系统可编程化的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DSL收发信机系统可编程化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局域无线时间同步系统收发基带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收发基带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发展现状
        1.3.2 国内发展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局域无线时间同步系统
    2.1 无线时间同步基本原理
    2.2 无线时间同步系统基本结构
        2.2.1 无线时间同步系统结构
        2.2.2 发射及接收基本原理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信号生成关键技术研究
    3.1 测距信号体制构成方法
        3.1.1 测距PN码选择及特性分析
        3.1.2 测距信号帧结构设计
    3.2 载波生成模块设计
    3.3 测距信号性能分析
        3.3.1 伪码生成性能分析
        3.3.2 DDS输出信号的频谱杂散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信号接收关键技术研究
    4.1 基本锁相环
        4.1.1 锁相环基本原理
        4.1.2 环路滤波器
    4.2 载波环跟踪算法设计与分析
        4.2.1 科斯塔斯环的基本结构
        4.2.2 鉴相器和鉴频器算法设计与性能分析
        4.2.3 载波环跟踪误差分析
    4.3 码跟踪环算法设计与分析
        4.3.1 非相干延迟锁定环基本结构
        4.3.2 码环鉴相器算法设计与性能分析
        4.3.3 伪码跟踪环精度分析
    4.4 载噪比估计
    4.5 跟踪环路优化与仿真
        4.5.1 环路结构分析与优化
        4.5.2 环路参数分析与仿真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设计目标及要求
    5.2 无线时间同步收发基带设计方案
        5.2.1 收发基带的组成结构
        5.2.2 系统各模块通信接口
        5.2.3 硬件设计及工具
    5.3 时间同步系统收发基带的硬件总体平台架构
    5.4 时钟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5.5 无线时间同步发射器的设计与实现
        5.5.1 测距信号伪随机码生成模块
        5.5.2 测距信号帧生成模块
        5.5.3 测距信号载波与调制生成模块
    5.6 无线时间同步接收器的设计与实现
        5.6.1 跟踪环路模块
        5.6.2 跟踪环路工作流程
        5.6.3 伪距处理模块
        5.6.4 跟踪环路测试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时间同步系统校准及测试结果分析
    6.1 局域时间同步测试方案
    6.2 组合时延标定
    6.3 测试结果分析
        6.3.1 组合时延标定测试分析
        6.3.2 单向伪距稳定度测试分析
        6.3.3 双向时间同步测试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基于AD9361的宽带OFDM收发信机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移动通信五个发展阶段
    1.2 通信系统及接收发展趋势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重点内容
    1.4 文章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OFDM基本原理
    2.1 OFDM发展历程
    2.2 OFDM原理
    2.3 OFDM在 LTE中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OFDM收发信机系统方案
    3.1 OFDM收发信机系统方案框架
    3.2 OFDM收发信机系统测试框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方案的相应关键技术研究和开发
    4.1 时钟同步设计技术
    4.2 低相位噪声设计技术
    4.3 高灵敏度接收机设计技术
    4.4 AD9361 配置技术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试验结果及结论
    5.1 接收机性能测试
    5.2 发射机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AD9516 寄存器配置表
    附录2 LTE TDD20MHz Bandwidth场景下的配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基于SDN的卫星网络路由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低轨卫星网络路由算法研究现状
        1.2.1 动态路由算法
        1.2.2 周期分割路由机制
        1.2.3 覆盖区域分割路由机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本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于SDN的卫星网络架构
    2.1 引言
    2.2 SDN核心思想
        2.2.1 SDN概述
        2.2.2 SDN典型架构及实现方式
    2.3 SDN应用研究
    2.4 软件定义卫星网络系统
        2.4.1 网络架构设计
        2.4.2 系统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软件定义路由算法SDRA及仿真实现
    3.1 引言
    3.2 软件定义路由算法
        3.2.1 路由计算
        3.2.2 拥塞处理
    3.3 仿真模块设计
        3.3.1 用户节点
        3.3.2 卫星节点
        3.3.3 控制器
    3.4 仿真及结果分析
        3.4.1 仿真参数
        3.4.2 仿真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DRA开销分析及其改进设计
    4.1 引言
    4.2 开销分析
        4.2.1 开销来源
        4.2.2 仿真结果
    4.3 SDRA算法改进设计
    4.4 仿真及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4)宽频认知无线通信平台中感知端与决策端数据交互通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频谱资源规划与利用
        1.1.2 提高频谱利用率的途径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内容
    1.3 论文组织结构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论文相关知识
    2.1 认知无线电技术
    2.2 OFDM通信技术
    2.3 跳频通信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宽频认知无线通信平台总体设计
    3.1 已有平台框架的不足
    3.2 改进的平台框架设计
    3.3 已完成的平台部分
        3.3.1 高速跳频收发信机
        3.3.2 OFDM收发信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感知端与决策端数据交互通信模块总体设计
    4.1 需求分析
    4.2 已有模块的不足
    4.3 改进的模块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感知端与决策端数据交互通信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5.1 工作流程
    5.2 数据预处理模块
        5.2.1 AD同步时钟子模块
        5.2.2 数字下变频子模块
        5.2.3 数字滤波器子模块
        5.2.4 FFT时频转换子模块
    5.3 感知端PCI模块
        5.3.1 封装与解析子模块
        5.3.2 通信协议
    5.4 数据缓冲模块
        5.4.1 模块结构
        5.4.2 数据接收子模块
        5.4.3 数据发送子模块
        5.4.4 数据收发时序控制子模块
    5.5 决策端PCI通信模块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模块测试结果与分析
    6.1 测试方案
    6.2 系统功能测试及分析
        6.2.1 数据预处理模块测试及分析
        6.2.2 感知端PCI通信模块测试及分析
        6.2.3 数据缓冲模块测试及分析
        6.2.4 联合测试及分析
    6.3 系统性能测试与分析
        6.3.1 响应速率
        6.3.2 误检概率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340MHz无线宽带视频传输系统的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无线视频传输系统的发展
    1.2 无线宽带视频传输系统的典型应用
第二章 无线宽带视频传输系统的相关技术
    2.1 嵌入式系统及其技术的概述
        2.1.1 嵌入式系统的定义
        2.1.2 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2.1.3 嵌入式系统的应用领域
        2.1.4 嵌入式Linux技术
    2.2 无线Ad Hoc技术
        2.2.1 Ad Hoc技术的概述
        2.2.2 无线Ad Hoc技术的应用
    2.3 计算机网络TCP/IP技术
        2.3.1 计算机网络介绍
        2.3.2 TCP/IP协议介绍
        2.3.3 TCP/IP模型及OSI模型介绍
    2.4 流媒体编解码技术
    2.5 高效的OFDM调制技术
        2.5.1 OFDM系统的基本模型
        2.5.2 快速傅里叶变换在OFDM系统中的应用
        2.5.3 保护间隔和循环前缀
        2.5.4 OFDM的优缺点
    2.6 射频通信技术的发展
第三章 射频收发信机系统设计基本理论
    3.1 接收机方案
        3.1.1 超外差式接收机
        3.1.2 零中频式接收机
        3.1.3 数字中频式接收机
    3.2 接收机性能指标
        3.2.1 噪声系数
        3.2.2 接收机灵敏度
        3.2.3 接收机的线性度
        3.2.4 接收机的动态范围
        3.2.5 阻塞和杂散响应抑制
        3.2.6 互调响应抑制
        3.2.7 邻道干扰抑制
        3.2.8 杂散辐射
    3.3 发射机方案
        3.3.1 直接变换法
        3.3.2 两次变换法
    3.4 发射机性能指标
        3.4.1 发射机的工作频段
        3.4.2 发射功率
        3.4.3 频率稳定度
        3.4.4 杂散辐射
        3.4.5 互调衰减
    3.5 无线发射机系统设计要求
        3.5.1 发射机噪声
        3.5.2 发射机的寄生辐射
        3.5.3 本振相位噪声和本振杂散
        3.5.4 带外杂散频点和频谱
        3.5.5 收发隔离要求
第四章 340MHz无线宽带视频传输系统的设计框架
    4.1 340MHz频段的选择和使用问题
    4.2 无线视频传输系统的设备的框架设计
    4.3 340MHz收发信机的设计
        4.3.1 340MHz收发信机的主要技术指标
        4.3.2 340MHz收发信机的设计框图
    4.4 340MHz收发信机方案设计分析
        4.4.1 射频发射机方案的选分析
        4.4.2 射频接收机方案分析
        4.4.3 系统线性度分析
        4.4.4 系统的噪声系数和灵敏度分析
    4.5 基带处理模块的设计
        4.5.1 基带的主要设计指标
        4.5.2 基带的物理层设计
第五章 340MHz无线宽带视频传输系统的实现
    5.1 340MHz无线收发信机的硬件实现
        5.1.1 发射机电路实现
        5.1.2 接收机电路实现
        5.1.3 340MHz收发信机的PCB布线
    5.2 基带部分的硬件实现
        5.2.1 SPC-200E介绍
        5.2.2 AD9856的介绍
        5.2.3 基带的实现电路
        5.2.4 基带PCB设计注意事项
第六章 340MHz无线宽带视频传输系统的相关测试
    6.1 340MHz无线收发信机的测试
        6.1.1 发射机增益测试
        6.1.2 发射机线性度测试
        6.1.3 发射机互调干扰测试
        6.1.4 接收机增益、信噪比和线性度的测试
    6.2 基带测试
        6.2.1 基带测试的准备工作
        6.2.2 基带的频谱测试
        6.2.3 基带的码速测试
        6.2.4 基带的组网测试
    6.3 系统性测试
        6.3.1 系统的射频频谱测试
        6.3.2 系统的数据测试
        6.3.3 系统的图像测试
    6.4 总结和改进
第七章 结束语
    7.1 论文总结
    7.2 下一步研究方向及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基于ADSL2/2+宽带接入的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接入网概述
    1.1 接入网的定义及特点
    1.2 接入网的物理参考模型
    1.3 接入网功能模型
    1.4 接入网的拓扑结构
    1.5 接入网发展趋势
第二章 宽带接入技术
    2.1 铜线接入技术
    2.2 混合光纤/铜双绞线接入
    2.3 混合光纤/同轴电缆接入
    2.4 光纤接入
    2.5 无线接入
第三章 xDSL技术
    3.1 xDSL技术及分类
    3.2 ADSL技术
    3.3 HDSL技术
    3.4 VDSL技术
    3.5 xDSL技术的发展趋势
        3.5.1 xDSL组网方式从以ATM为核心向以IP/Ethernet为核心转化
        3.5.2 现有ADSL技术向新一代ADSL(ADSL2,2+)技术演进
        3.5.3 VDSL将与ADSL2/ 2+技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第四章 ADSL2/ADSL2+技术特性
    4.1 ADSL2/ADSL2+产生背景
    4.2 ADSL2/ADSL2标准及参考模型
    4.3 ADSL/ADSL2/ADSL2+编码原理
        4.3.1 QAM调制技术
        4.3.2 CAP调制技术
        4.3.3 DMT调制
        4.3.4 DMT在ADSL/ADSL2/ADSL2+中的应用
    4.4 与传统ADSL技术相比ADSL2/2+的优势
        4.4.1 传输速率显着提高
        4.4.2 PTM模式应用
        4.4.3 线路测试应用
        4.4.4 节能降耗
        4.4.5 较好的互通性
        4.4.6 多线对绑定
        4.4.7 无缝速率自适应
第五章 ADSL2/ADSL2+性能测试
    5.1 支持ADSL2/2+的BITSTORM 2800MD DSLAM介绍
        5.1.1 BITSTORM 2800MD DSLAM功能概述
        5.1.2 设备特性
    5.2 测试内容及测试仪表
    5.3 组播的测试
        5.3.1 DSLAM上组播流的转发
        5.3.2 多个用户加入一个或多个组播组
        5.3.3 DSLAM支持的最大组播组数(单端口和单板)
        5.3.4 IPTV频道切换时延
        5.3.5 单板组播性能
        5.3.6 单PVC下多业务的QoS
        5.3.7 多PVC支持能力测试
        5.3.8 多PVC下多业务的QoS
    5.4 ADSL2/ADSL2+性能测试
        5.4.1 ADSL2/2+支持的SELT功能
        5.4.2 双端测试功能
        5.4.3 无缝速率适配(SRA)
        5.4.4 1比特星座调制
        5.4.5 最大上下行速率的测试
        5.4.6 链路同步时间
        5.4.7 吞吐量的测试
        5.4.8 长距离特性
第六章 ADSL2/ADSL2+的构建
    6.1 IP-DSLAM组网
    6.2 级联组网
        6.2.1 本地级联组网
        6.2.2 100M光接口远程级联
    6.3 Metro组网
    6.4 专线业务应用
        6.4.1 LAN高速专线互联
        6.4.2 ADSL专线业务
        6.4.3 VDSL专线
    6.5 组播业务应用
    6.6 网吧业务应用
    6.7 智能化小区应用
    6.8 IP HOTEL业务应用
结束语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原创性声明
使用授权的声明

(7)宽带有线接入技术FTTX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图列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接入网的发展历史
    1.3 接入网的结构功能
        1.3.1 接入网的结构
        1.3.2 接入网的接口
        1.3.3 接入网的功能模块
    1.4 论文安排
第2章 光接入网及宽带有线接入技术
    2.1 光接入网的结构
    2.2 光接入网的拓扑结构
        2.2.1 星型结构
        2.2.2 总线型结构
        2.2.3 环型结构
        2.2.4 树型结构
    2.3 光接入网的基本类型
        2.3.1 光纤到路边FTTC
        2.3.2 光纤到大楼FTTB
        2.3.3 光纤到办公室FTTO和光纤到家庭FTTH
    2.4 光接入网中的复用/多址技术
    2.5 光纤接入和电缆接入的综合
        2.5.1 xDSL技术
        2.5.1.1 ADSL DSLAM
        2.5.1.2 VDSL技术以及VDSL和ADSL的混插技术
        2.5.2 以太网接入技术
        2.5.2.1 以太网接入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
        2.5.2.2 基于以太网技术的宽带接入网
    2.6 小结
第3章 光纤有线接入技术实现的研究--基于时分复用的无源光网络技术
    3.1 无源光网络通信体系研究
    3.2 ATM无源光网络技术
        3.2.1 APON无源光网络结构
        3.2.2 APON帧结构
        3.2.3 APON的关键技术
        3.2.4 SUPERPON的提出与关键技术
    3.3 EPON
        3.3.1 EPON网络结构
        3.3.2 EPON帧格式
        3.3.3 EPON关键技术
        3.3.3.1 MAC协议的设计
        3.3.3.2 收发信机
        3.3.3.3 安全性
        3.3.3.4 服务要求
        3.3.4 EPON标准化进程
    3.4 VDSL和无源光网络的融和
        3.4.1 VDSL和APON的融和
        3.4.2 VDSL和EPON的综合应用
    3.5 小结
第4章 光纤有线接入技术实现的研究--基于波分复用的无源光网络技术
    4.1 WDM-PON/TDM-PON系统的共存
    4.2 带AWG的全WDM-PON系统
        4.2.1 WDM-PON系统介绍
        4.2.2 AWG光谱响应理论模型
    4.3 WDM-PON要解决的一些关键问题
        4.3.1 AWG的串扰问题
        4.3.2 色散效应
        4.3.3 AWG的温度稳定性问题
    4.4 光分配网络ODN通道损耗计算
        4.4.1 光分配网络ODN通用物理配置模型
        4.4.2 光通道损耗计算
    4.5 小结
第5章 Motorola的PowerPC系列微处理器
    5.1 MOTOROLA的POWERPC系列微处理器
        5.1.1 POWER QUICC系列处理器
        5.1.1.1 POWER QUICC处理器组成
        5.1.1.2 POWER QUICC处理器主要技术特点
        5.1.2 POWER QUICC Ⅱ系列微处理器
        5.1.2.1 POWER QUICC Ⅱ处理器组成
        5.1.2.2 POWER QUICC Ⅱ处理器主要技术特点
        5.1.3 POWER QUICC Ⅲ系列处理器
        5.1.3.1 POWER QUICC Ⅲ处理器组成
        5.1.3.2 POWER QUICC Ⅲ处理器主要技术特点
    5.2 POWER QUICC微处理器存储控制技术
        5.2.1 POWER QUICC存储器控制器
        5.2.2 POWER QUICC存储控制技术
        5.2.2.1 POWER QUICC存储控制寄存器
        5.2.3 POWER QUICC存储控制技术
        5.2.3.1 GPCM存储器控制技术
        5.2.3.2 UPMs存储器控制技术
    5.3 小结
第6章 基于Power QUICC微处理器的光纤有线接入FTTX系统的设计
    6.1 FTTX系统总体结构
    6.2 交换模块
        6.2.1 交换模块概述
        6.2.2 介质无关接口MⅡ(包括RMⅡ)接口及管理
        6.2.3 激光器和PHY互连接口--PECL接口
    6.3 控制模块
        6.3.1 MPC850处理器的存储器设计
        6.3.2 MPC850处理器中断控制和异常向量表
        6.3.3 系统的硬件启动和复位
        6.3.4 系统调试工具介绍
    6.4 小结
第7章 系统调试和板级支持包(BSP)的设计
    7.1 TORNADO2.0集成环境
        7.1.1 TORNADO2.0集成环境概述
        7.1.2 TORNADO2.0集成环境的目录结构
        7.1.3 VXWORKS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
    7.2 板级支持包(BSP)的设计
        7.2.1 BSP的功能
        7.2.2 VXWORKS操作系统下板级支持包(BSP)的设计
        7.2.3 VXWORKS中BSP的创建
    7.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基于DSP技术的ADSL测试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ADSL现状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1.2 现有ADSL测试仪表及其特点
        1.2.1 ADSL测试仪分类
        1.2.2 目前ADSL测试仪表的状况及不足之处
    1.3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课题的提出
        1.3.2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ADSL基础知识
    2.1 ADSL技术概述
        2.1.1 ADSL接入体系
        2.1.2 ADSL的调制方式
        2.1.3 ADSL标准化情况
    2.2 DMT方式下的ADSL
    2.3 影响ADSL传输质量的因素
    2.4 线路自身因素分析
        2.4.1 双绞线的物理特性和电气特性
        2.4.2 传输线路参数定义
        2.4.3 线路衰减对传输性能的影响
        2.4.4 桥接抽头的影响
    2.5 环境因素分析
        2.5.1 串音
        2.5.2 射频干扰
        2.5.3 脉冲噪声及其他干扰
    2.6 ADSL的测试
        2.6.1 测试项目分类及要求
        2.6.2 测试流程及测试工作模式
        2.6.3 测试环路
    2.7 本章小结
3 测试方法、原理及仿真
    3.1 测试方法简述
    3.2 自适应信号处理的原理及其应用
        3.2.1 横向自适应滤波器的结构及性能函数
        3.2.2 LMS算法及电路实现
    3.3 自适应测试方法原理
        3.3.1 自适应系统辨识
        3.3.2 线路衰减特性测试原理
    3.4 自适应测试算法的仿真
        3.4.1 仿真模型的建立
        3.4.2 测试序列的产生
        3.4.3 信道模型的建立
        3.4.4 串音模型的建立
        3.4.5 其他干扰的模型
    3.5 仿真结果分析
        3.5.1 仿真结果
        3.5.2 信道容量的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系统整体设计
    4.1 系统设计原则及总体规划
    4.2 芯片的选择
    4.3 DSP及其配置电路的设计
        4.3.1 TMS320C6203B简介
        4.3.2 DSP的配置电路
    4.4 ADSL前端电路设计
        4.4.1 TLFD600简介
        4.4.2 SPI接口及传输时序
        4.4.3 TMS320C6203B端McBSP0数据处理
    4.5 存储器接口设计
        4.5.1 Am29LV800B简介
        4.5.2 TMS320C6203B与Am29LV800B的EMIF接口
        4.5.3 空间控制寄存器的配置
    4.6 本章小节
5 软件设计
    5.1 整体软件框架
    5.2 开发工具介绍
        5.2.1 使用CCS开发流程
        5.2.2 DSP/BIOS配置
        5.2.3 RTDX技术
    5.3 各个功能模块实现
        5.3.1 FLASH擦除与编程
        5.3.2 测试端目标板DSP程序的实现
        5.3.3 上位机程序的实现
    5.4 关键算法的实现
        5.4.1 LMS算法实现
        5.4.2 2N点实序列DFT
        5.4.3 基4的FFT的实现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甚高速数字用户线路(VDSL)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VDSL的标准化组织
    2.1 ANSI、ETSI和ITU
    2.2 ADSL论坛
    2.3 ATM论坛
    2.4 DAVIC
    2.5 VDSL同盟和VDSL联盟
3 VDSL的基本体系结构
4 VDSL的噪声环境
    4.1 串扰 (Crosstalk)
    4.2 射频干扰
    4.3 脉冲噪声
5 VDSL的线路编码技术
    5.1 CAP/QAM方式的VDSL
        5.1.1 FDD (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 频分双工) 方法
        5.1.2 线路编码方案
    5.2 DMT方式的VDSL
        5.2.1 TDD (Time Division Duplexing, 时分双工) 方法
        5.2.2 SDMT收发信机的结构
6 VDSL的应用市场和发展方向

四、ADSL收发信机系统可编程化的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局域无线时间同步系统收发基带的设计与实现[D]. 湛小蕾.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2019(01)
  • [2]基于AD9361的宽带OFDM收发信机开发[D]. 蒋静.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3]基于SDN的卫星网络路由技术研究[D]. 朱永虎.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6)
  • [4]宽频认知无线通信平台中感知端与决策端数据交互通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D]. 王敏. 北京邮电大学, 2017(03)
  • [5]340MHz无线宽带视频传输系统的设计及实现[D]. 蔡佳佳.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
  • [6]基于ADSL2/2+宽带接入的构建与应用[D]. 何蓓. 贵州大学, 2006(11)
  • [7]宽带有线接入技术FTTX的设计研究[D]. 章波焕. 浙江工业大学, 2004(03)
  • [8]甚高速数字用户线路技术[J]. 林维忠. 有线电视技术, 2003(13)
  • [9]基于DSP技术的ADSL测试方法的研究[D]. 云廷进. 重庆大学, 2003(01)
  • [10]甚高速数字用户线路(VDSL)技术[J]. 林维忠. 西部广播电视, 2003(04)

标签:;  ;  ;  ;  ;  

ADSL收发系统可编程性的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