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海上自卫队

谨防海上自卫队

一、警惕海上“自卫队”(论文文献综述)

郑义炜[1](2021)在《中日海上危机管理辨析:基于“海空联络机制”的考察》文中认为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日两国于2018年6月正式启动"海空联络机制",该机制从商讨到正式启动历尽波折,耗时11年。在东海海域,中日两国的海上执法力量与海空军事力量出现对峙。由于大陆架划分、钓鱼岛主权争议、防空识别区重叠等问题,中日在相关海域发生海空一线兵力的意外遭遇与对抗行为,可能引发两国之间的外交危机、安全危机。对于中日而言,对海上危机进行管理,使其不致失控进而引发直接军事冲突,符合两国根本利益。"海空联络机制"的启动对管控双方军事力量在东海的遭遇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要认识到,海上危机的反复发生是两国结构性矛盾久拖未决的外在体现,中日海上危机管理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此,我国要加强危机管理机制与能力的建设,在危机管理过程中维护自身国家利益。

田文国[2](2021)在《『第十雄洋丸』和『太平洋爱丽丝轮』撞船事故》文中研究指明1974年11月9日发生於日本东京湾航道上撞船重大意外,造成『太平洋爱丽丝轮』上台湾外雇船员28人死亡是我这一代船员刻骨铭心的记忆。这是台湾船员外雇史上最悲惨的一页,『太平洋爱丽丝轮』与『第十雄洋丸』二艘均为日本船东拥有及所经营,『太平洋爱丽丝轮』为台湾大统海运公司代理外雇全部为台湾船员及一名韩国船员。此一重大事故经日本法院终结判定[1]:(1)『太平洋爱丽丝轮』於木更津港出航时·由於最新海图并不完备,缺乏修正正确位置,以及航海员操作不当。(2)『第十雄洋丸』疏失,於穿越『太平洋爱丽丝轮』时,船长及航海员处置不当。(3)综合二艘船皆有过失,於碰撞前皆未采取包括减速等规避措施。(4)由於『太平洋爱丽丝轮』事故後,船长及航海员皆死亡,『第十雄洋丸』甲种船长的适任执照吊销一个月。很难想像船舶起火爆炸在日本最繁忙水道东京湾内烧了20多天,造成经济、环境等严重的破坏及天文数字的财务损失,甚至於日本民众对日本政府海上自卫队,处理海事意外的能力都产生了严厉怀疑,更对全球海运业者激起了可怕震撼的回应与戒心。

靳冠辉[3](2021)在《身份建构视域下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的扩大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战后伴随着“和平宪法”的颁布,日本确立了“和平国家”的身份,并且在日本国内形成了浓厚的“反军国主义规范”。在很长时间里,日本社会对于自卫队海外派兵一直持比较消极的态度。结合一直以来日本社会对自卫队的消极认识,以及冷战结束以来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所取得的重大突破。本文的研究问题是:在日本社会对“和平国家”身份的认知下,日本政治精英是如何不断改变日本社会对自卫队海外派兵的认知,进而推动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不断扩大的?本研究以“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为研究对象,在基于国际关系建构主义理论中关于“身份”与“规范”研究的基础上,借鉴社会心理学派的身份建构理论的核心观点,进而搭建了一个以“身份建构升级”与“规范退化加速”为核心概念的分析思路,对冷战结束以来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不断扩大的现象进行了详细分析。本研究重点考察和分析了在“和平国家”身份的认知下,及“反军国主义规范”的约束下,日本政治精英在基于成为“正常国家”,乃至“军事大国”的强烈自尊需求的驱动下,而通过自主建构“国际和平贡献者”的身份、“国际安全守护者”的身份及“国际秩序维护者”的身份,促使原有的“反军国主义规范”不断退化,进而实现了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的不断扩大。通过本研究的分析,不仅对冷战结束以来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的整体过程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而且还进一步解释了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扩大化的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不断加速扩大化的进程特征,重点突出日本保守政治精英披着“和平”的外衣而欲重新塑造日本社会及国民对“和平国家”身份的认知,改变自战后以来所形成的“反军国主义”安全认同,进而实现修改“和平宪法”,谋求成为“正常国家”乃至“军事大国”的战略目标。通过以上分析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日本政治精英通过这样不断的身份建构过程,不仅重塑了日本社会对自卫队的角色认知,同时还丰富了日本自卫队的功能与作用,从而不断改变日本社会对自卫队海外派兵的认知与观念,促使日本社会对自卫队海外派兵的认知与观念从一种消极、谨慎的态度逐渐转变成一种认可与接受。正是通过这样的过程,逐渐消除了日本国民心中“自卫队海外派兵是不符合‘和平国家’身份的认知”,建构了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是为了“国际和平与稳定”的新认知。其目的就是为了想要重塑“和平国家”的身份,营造一种“和平国家”的身份已经越来越不适用于“充满大国博弈与权力竞争世界”的“氛围”,从而为未来继续推动自卫队海外派兵,甚至修改“和平宪法”奠定基础。最后,不可忽视的是,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不仅对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造成恶劣影响,而且还严重破坏了“和平宪法”的立宪精神,使得本已远离战争的日本社会及国民逐渐卷入冲突与战争的风险之中。

刘玉丽[4](2020)在《借力与平衡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战略行为研究》文中认为南海周边区域处于亚洲大陆和大洋洲之间的连接带上,涵盖了全球商贸咽喉通道,是大国力量的激烈博弈区和各种政治势力的交叉辐射区。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政治中心正在向以印度洋-太平洋为中心的区域转移,包括美国、俄罗斯、中国、日本、印度等各大国陆续将注意力转移至此地区。由于大国的存在,多重经济、政治地区机制安排交叉、重叠存在。从这点来看,南海已经成为上述国家谋划战略空间、进行战略互动及实施战略利益的延伸重叠地。在这样的地缘政治环境下,东南亚各国与中国的南海主权争议因为各域外大国的存在而趋于多边化、复杂化和国际化。然而,海洋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南海主权争议能否顺利解决尤为关键。由于日本将南海问题与其海洋政策相关联,日本在南海地区的战略取向成为仅次于美国的重大干扰变量之一,也是中国能否成功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重大绊脚石。论文尝试从新古典现实主义的视角出发,搭建了“战略认知与考量——战略选择——战略执行——战略评估”这样一个研究日本南海大国博弈的战略行为分析框架,以厘清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的内在考量、战略决策及实施。论文共分六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缘起及意义,并通过回顾分析“2010年前日本对东南亚外交阶段的研究、2010至2016年间的研究以及2016年之后的研究”等以往成果,发现以往的研究存在着学理性不足,对2016年南海形势变化后的日本南海政策研究涉猎较少以及部分研究结论片面化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论文尝试从视角、观点两方面作为研究切入点和突破点展开论述。本章的最后部分对论文的研究方法、创新点、难点及不足进行了阐述。第一章简要概述了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分析框架及理论模型,并构建起一个适用于本论题的逻辑分析框架。重点对该理论在解释本命题时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对地缘政治、结构现实主义、建构主义以及博弈论等的局限性进行了一一阐释。第二章明确了本论题的基础研究背景,包括南海地缘特征及日本地缘特征。在此基础上,简要回顾了南海问题的发展演化,回答了有关南海战略地位、大国南海博弈的动因以及日本涉入南海地区的地缘因素等相关问题。第三章尝试运用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分析模型,即“体系刺激——认知——政策选择”来解释日本南海大国博弈行为的政策出台逻辑。从体系与单元两个层面梳理了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所面临的来自国际体系及国内环境的变量因素。其中体系层面,日本明显受到了美国全球战略收缩、中国地区影响力上升以及中美竞争加剧的体系刺激。而在国内单元层面,日本战略文化中对“强者”、“大国定位”的追求、安倍作为领导人的“强势”个性以及首相官邸主导制度,使日本在回应上述体系刺激方面趋于主动积极、强势而且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安倍个人的政策主张。这一国内因素的影响解释了安倍缘何能在国内推动“安保法案”、“解禁集体自卫权”等违反战后和平秩序的系列举措。而日本文化中的“强者”心理使得日本在中国崛起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适应,这从某种程度上提示了中日不信任的根源,解释了为什么日本在全球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在南海问题上处心积虑地遏制中国。论文的第四章涉及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借力”战略。所谓“借力”即是指在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过程中,囿于自身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的局限性,日本无法直接与之抗衡,而只能通过依赖中国或美国等大国力量去制衡或反制衡他们中的一方捞取实利。具体而言,在南海地区,为缓解中国的战略压力,日本试图通过借助美国的力量平衡中国影响力。同时面对美国在东南亚参与力度的减弱,日本的对华政策正变得愈加务实,即试图通过与中国缓和关系,以团结东南亚各小国,填补美国领导力的空白。第五章主要论述了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平衡”战略。不同于上章,本章在阐述日本的这一战略实施时,侧重于以日本自身为“主导”,其他南海地区国家在其中则扮演“参与”或“配合”的角色。同样受制于政治影响力不足及自身实力的制掣,日本试图利用在南海地区具有重要地缘战略意义的中小国家,包括东南亚各小国、澳大利亚甚至英法等重点国家,以南海问题为由实现既平衡中国影响力又规避美国安全承诺可能减少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平衡”策略是在日本自身日渐衰落且又希望在南海大国博弈中探索发挥一种更为明确、自主的政治大国作用时而实施的一种战略行为,也是在“积极和平主义”外交口号下,由“被动外交”转向“主动外交”的一种尝试。第六章尝试对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所实施的战略做出综合评估。首先论文尝试对日本所实施战略手段的合理性及隐蔽性进行论述,并对在这一战略实施中所凸显的日本外交战略特性予以剖析。其次,又关注了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面临的系列制约性因素,如联合力量的四分五裂、“印太战略”的不现实性等。最后,本章的后半部分则指出了日本行为的主要影响,即日本在南海地区的系列行为阻碍了东盟中心性、统一性的实现,使中日之间的不信任感加剧。对于日本在南海地区的涉入行为,中国一方面应继续强化对南海的海洋控制能力,增强海军的防御能力,提高自身;另一方面中国也可从多方面对日本实施战略上的压力,遏止日本南下干预南海问题的势头,将其战略活动限定在日本海附近海域。

孟晓旭[5](2020)在《竞争时代日本多维度联合防卫力战略构建及其影响》文中认为日本新防卫战略把日本的防卫力量从传统的海陆空领域扩展至多维度的太空、网络以及电磁波等新领域,重视各领域之间的彼此融合防卫。作为一个综合性防卫战略,它强调从平时到"有事"各阶段之间、自主防卫与日美同盟及多层次安保合作之间、"前方战场"和"后方体制"之间的综合防卫。为实现"跨领域作战",日本提出了优先项目和强化重点,侧重在太空、网络、电磁波等新领域内获得并强化相关防卫能力。同时日本也加强提升传统领域内的海空能力、导弹防御及防区外打击能力,并对自卫队的体制进行相应调整。新防卫战略与"印太构想"融合,进一步深化了日本立体跨域防卫体系。日本"多维度联合防卫力量"新战略具有深刻的竞争时代背景,为配合美国军事战略调整并强化日美同盟、对竞争时代安全情势的判断与主动应对、积极加入全球军事变革下新领域内的激烈竞争、更好地应对岛屿争端及加强海洋防卫等现实问题,这是日本谋求构建新防卫战略的深刻动因。该日本新防卫战略产生的影响包括:日本的防卫自主或更难实现、进一步改变战后日本的安全战略基点、在新安全领域引发竞争及不利于构建良好的中日建设性安全关系等。对此,中国需进一步增强本国综合性实力,积极推动日本对华安全释疑,扩大中日防卫交流与安全对话,增进两国的安全互信。

张育侨[6](2020)在《安倍二次执政后的日本安全保障战略研究 ——以权力转移理论为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安倍晋三第二次执政后,日本安全保障战略步入一个新的战略转型期。追求“正常国家化”的日本,以何种战略目标、基于何种战略理念、来制定与调整安保战略,成为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性的焦点问题;安倍晋三高调宣称“日本回归”,是回归战后初期“重经济、轻军事”的吉田路线,还是回归二战时期“军国主义”的老路,再次成为东亚国家关注日本安全保障的固定话题;是谋求自主还是追随强大盟友,坚持大陆还是海洋战略,又一次成为研究与评判日本安保战略的逻辑原点。日本在安保领域正在处于历史性的“安全复兴”之中,日本安保战略自安倍二次执政以来经历的变革,如同欧洲的文艺复兴一般,在长期的积累之上不断地进行自我改良。权力转移理论基于权力政治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是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的重要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在国际体系中,崛起国实力会不断增长,原霸主国实力会相对衰落,当崛起国实力与原霸主国实力出现持平时,最有可能引发战争。在这一过程中权力的消长带来安全关系的变化,直接导致国家安保战略的调整。随着理论的发展,权力转移理论不仅可以解释国际体系层面的具体现象,也同样适用于地区层面与国内政治。其中国际体系层面的力量对比变化、地区层面新兴国家的崛起以及国内政治权力的更替都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安保战略。安倍二次执政后的日本安保战略调整同样基于国内外的权力转移现象。安倍首相率领的执政联盟占据了国会中的大多数议席,其个人的执政理念与政策实施得到有效贯彻,安倍政府营造的社会保守化氛围为其安保战略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国内环境;日本所在的东亚地区,中国综合实力的超越与朝鲜核导开发的现实威胁为其安保战略改变提供了地区动因;美国国家实力的相对衰落与非西方国家的崛起所带来的国际权力对比变化,成为了安倍政府调整安保战略的国际体系要素。安倍晋三第二次执政后将日本的安保战略提升至新的战略高度。在国内层面,安倍政府多重路径推动修改和平宪法,以谋求彻底摆脱战后体制,并修改安保法制强化自身防卫力量;在地区层面,日本将安全指向对准中国与朝鲜,通过调整国家安全保障战略与强化日美同盟来提高军事威慑力,以应对现阶段的外部威胁,并以期成为东亚地区的主要安全角色;在国际层面,安倍政府提出“积极和平主义”的安保理念与“俯瞰地球仪外交”的安保布局,主动为美国分担责任,降低对美国的安全依赖从而减缓美国的相对衰落,并开展更广泛的安保合作,积极地参与到国际安全进程中来。安倍政权全方位调整日本安全保障战略,以“摆脱战后体制”,成为正常国家的种种行为不仅涉及到日本国家发展走向,也关系到战后建立起的地区与国际秩序。安倍政府通过修宪以及修订新安保法制提高了日本国民的“爱国心”,实现了对国家主义的回归,进一步加速了日本国内的总体保守化。在地区层面,日本通过渲染中国威胁,在中国与周边国家间打入楔子,影响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在中国周边海域的一系列行为挤压了中国的战略发展空间,影响了中国的远海战略,给中国的和平崛起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安倍政府调整安保战略并没有使朝鲜半岛局势走向稳定,反而使地区局势更加复杂化,其行为加剧了朝鲜反制引发的对抗风险,同时加剧了美国受到日本牵连的担忧,破坏了原有的安全合作机制。在国际体系层面,日本调整同盟体制减缓了美国的相对衰落,但其一系列疏离同盟体制的行为也使同盟的摩擦在所难免。在与非西方国家加强安全合作的过程中,日本加速了国际军备的平衡,在国际安全进程中充当了“引领者”的角色。

张耀旋[7](2019)在《日本海洋安全战略下的对台政策(1991-2012年)》文中认为台湾问题关乎我国的核心利益,不仅涉及国家的统一和完整,也关系到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解决台湾问题对于提升民族自信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大意义。而日本海洋安全战略下的对台政策对于我国完成两岸统一大业有着巨大影响。本文试对1991—2012年后冷战时期日本海洋安全战略下的对台政策进行分析研究。从军事战略安全,交通运输安全,政治,经济等方面,详细论述后冷战时期台湾在日本海洋安全战略中的重要战略地位。通过对1991—2012年后冷战时期的日本海洋安全战略下对台政策的梳理,分析日本海洋安全战略下对台政策各个发展阶段的特征,进而分析日本对台政策的基本立场。从日本海洋安全战略的调整和美日台合作的方面解析了日美安保再定义与日本海洋安全战略下对台政策。并从中日关系,两岸关系方面分析日本海洋安全战略下对台政策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得出日本海洋安全战略下日本对台政策具有“持久性”、“追随性”和“自主性”、“清晰性”和“模糊性”的特点。并提出中国的应对之策: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警惕日本武力涉台风险,增强中国海洋实力;加强中日关系,构建中日命运共同体;加强两岸关系,打击“台独”分裂势力。

郭小玲[8](2018)在《安倍政府的“印太”战略构想及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日本安倍政府已成为“印太”战略构想最积极的推动者。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明确提出了日本版的“印太”战略——“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战略,并准备将“印太”区域作为日本未来一个时期外交与安全事务的主要地缘投向。本文首先分析安倍政府提出“印太”战略的宏观背景,认为安倍政府推动“印太”战略具有强烈内在逻辑,既是日本海洋国家传统的现实体现,也深刻反映了日本在当今国际格局中的一系列利益诉求和安倍晋三本人鲜明的执政理念。其次,本文梳理和总结了安倍政府在“印太”战略下的有关政策构想及实践,指出该项战略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建立和加固以日美同盟为核心的海洋国家联合阵线,在政治、经济、安全等多领域打造符合日本利益的地区秩序,继而达到提升日本影响力、与中国展开利益竞争、寻求“正常化国家”和大国地位的多重目的。最后,本文对安倍政府“印太”战略的发展前景和可能对中国造成的影响进行评析,认为这一战略会获得来自日本国内的大力推动和其它相关国家的协调配合,但在实践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和挑战,由此建议中国应对此持续关注,加强包容协作、提倡互利共赢,积极应对这一战略可能给自身带来的不利影响。

侯隽[9](2018)在《安倍政权对外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安倍时代的日本外交以“战略性外交”的高调开展而饱受关注,成为日本大国外交里程上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由于安倍外交的特殊属性,以至于被冠以“安倍主义”的称号。安倍外交形成的成因既受日本特殊战略环境与历史特定因素影响,同时又受到当前内外现实环境所影响,历史与现实因素共同造就了当前日本外交的历史性特征。安倍对于日本外交所面临的内外环境有其自身清晰的认知,并基于此判断实施开展其特色外交,也正如日本《国家安全保障战略》中所述,“我国面临的安全保障环境日益严峻,为了确保富裕与和平社会继续发展,要用长远的眼光审视国家利益,确定我国在国际社会中应走的道路,有必要举政府之全力推进国家安全保障战略”,表露了日本安保外交所面临的外在体系层面因素,同时基于安全保障战略下的安全保障体制的打造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本外交开展所面临的内部因素,被冠以“安倍主义”外交,安倍个人色彩浓重的外交在内的个体层面因素对于其外交形成与开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也不容忽视,来自体系、国家、个人层面的三个因素既是安倍外交形成的重要背景,同时又贯穿于安倍外交实施的全部过程之中,时刻体现了这三个层面因素对于安倍外交的影响。从对外政策分析理论视角来看,缺少任何一个层面因素都无法完全解释一国外交,同样适用于安倍外交的阐述。如果说对外层次分析路径下的安倍政权对外战略研究是回答了“为什么”的问题,那么对于安倍政权对外战略实施路径的具体阐述则是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揭示了决定日本外交战略走向三个层面因素是如何影响日本外交的开展,其对外战略的实施处处体现着三个层次因素的决定性影响。日本外交同中俄等大国所不同,因其外交缺乏相应的独立与自主性而广为诟病,无论是从外交实践还是学术界研究来看,对于日本是否存在完整的对外战略都存在很大的争议。体系、国家、个人大背景下,基于国家利益判断而展开的对外战略实施路径即是其对外战略的集中体现,是不同于纸面上战略一词明确表述的隐形战略,需要抽丝剥茧进行总结概括。作为国际社会重要大国之一的日本在二战战败后其大国战略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挫折,从战后处理开始,日本作为大国的角色便一直处于束缚状态,从战后初期恢复开始,其突破束缚、试图恢复日本往昔大国地位的冲动和努力便从未停止过,战后70多年日本的对外战略的主线可以简而言之概括为突破战后体制,实现自我松绑,回归大国地位的外交,也正是基于这一主线而展开其对外战略。随着日本实力的不断增长,大国地位意识的进一步抬头,日本外交张力也愈发显现,这种张力即是日本大国外交对于国际秩序和体制所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和冲击。而安倍二次上台执政后明确所界定的“安全”、“繁荣”、“价值观”的国家利益,则突出反映了日本自身在面临着内外环境变化、大国化意识空前抬头的背景下对于“谁来保护日本”,“日本如何发展”、“日本存立于何种秩序”的思考与变革。本文以对外政策的层次分析为理论基础,以体系、国家、个人为基本分析单元,重点对于安倍对外战略形成及推进的内外动因进行剖析,并且围绕一条主线——追求“日本复兴”,五个实施路径为基本研究框架,力求围绕安倍对外战略做好“为什么”与“是什么”的研究。本文将战后日本恢复大国地位的外交作为分析的纵轴,将体系、国家、个人层面影响因素对于安倍对外战略影响作为横轴,既有基于历史的考察,又有基于现实的考察,共同揭示安倍外交成因,探求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演变规律。同时作为日本恢复大国地位外交的首当其冲的冲击对象,对于中国的影响不言而喻,反过来中国对于日本外交战略的作用力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日本外交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章的落脚点回归到安倍政权对中外交,力求对于中国对日外交战略提供一些智力支撑和借鉴意义。通过对其内在逻辑和规律的研究可以发现,日本外交对于体系因素所具有的高度的依赖性和敏感性,体系因素构成了日本外交演变的特殊外在动力,同时外交作为内政的延伸,日本内政与经济等因素构成了其政策演变的内生驱动力,并且二者相互影响,随着日本实力的增长与大国外交意识的抬头,其外交张力愈发得到释放,其对于国际体系的塑造能力愈发明显。个人层面因素对于日本外交的影响不言而喻,相对于体系和国家层面的影响力来说,个人层面的影响对于日本外交风格的塑造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带有较强的个人特色与时代印记,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如果说来自于体系和国家层面因素对于日本外交的影响起到了框定性的作用,个人层面因素则是对于政策风格塑造起到了“修饰”作用,必然和或然因素共同造就了安倍政权的对外战略,共同构成了日本外交形成的基础条件,并时刻影响日本战略的实施与走向,也对于日本对华外交战略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张光新,徐万胜[10](2018)在《日本强化与印度军事合作问题探析》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日本和印度交流加深,特别是在军事领域双方合作关系日益紧密。日本出于本国地缘战略、能源供应路线安全、东北亚地区主导权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等多方面因素考虑,积极推动日印两国军事合作向前迈进。日印军事合作尽管尚未达到战略同盟级别,但在军官互访、联合军演、军售等方面都日趋深化,这种合作趋势对中国产生的压力值得警惕。探析日本积极强化与印度军事合作的表现及动因,对中国维护周边安全环境具有现实意义。

二、警惕海上“自卫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警惕海上“自卫队”(论文提纲范文)

(1)中日海上危机管理辨析:基于“海空联络机制”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中日结构性矛盾与海上危机的产生
二、 “海空联络机制”的沿革与意义
三、 中日战略互信缺失背景下“海空联络机制”的局限性
    (一)“海空联络机制”对于适用范围问题采取模糊化处理
    (二)中日海上危机范围可能扩大至南海地区
    (三)“海空联络机制”存在危机管理机制限制内容上的缺失
    (四)危机管理意愿随两国关系起伏
四、 被动应对与主动塑造:危机管理需要机制与管控能力并行建设
    (一)加强在敏感地区监控预警的常态化准备
    (二)提高应对海上危机的快速反应能力
    (三)危机管理要重视设定有限目标
    (四)注意引导危机的后续连带效应
五、 余 论

(3)身份建构视域下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的扩大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三、概念界定与研究视角
    四、研究意义与研究创新
    五、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第一章 身份建构升级、规范退化加速与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
    第一节 国际关系研究中的“身份”与“规范”
        一、国际关系研究的社会学转向
        二、国际关系中的“身份”研究
        三、国际关系中的“规范”研究
        四、“身份”与“规范”的关系
    第二节 身份建构与规范转变
        一、自尊需求驱动下的身份建构
        二、规范退化的“死亡周期”
        三、身份建构与规范转变的内在联系
    第三节 身份建构升级、规范退化加速与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的扩大化
        一、“非正常国家”身份带来的强烈且持久的自尊挫败感
        二、强烈自尊需求驱动下的“身份建构升级”
        三、“身份建构升级”导致“规范退化加速”
        四、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的扩大化
    本章小节
第二章 历史回顾:冷战期间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的禁足与酝酿
    第一节 日本“和平国家”身份的确立
        一、“和平宪法”的颁布与“和平国家”身份的确立
        二、50 年代的“修宪尝试”与“反军国主义规范”的形成
    第二节 “和平国家”身份视域下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的探索
        一、六十年代:池田内阁时期海外青年合作队的创设
        二、七十年代:综合安全保障战略与日美(旧)防卫合作指针
        三、八十年代:国际紧急援助队法的制定与波斯湾安全航行问题
    第三节 “和平国家”身份的“动摇”
        一、战后政治总决算与对“和平国家”身份的质疑
        二、对“反军国主义规范”的挑战
    本章小节
第三章 身份建构视域下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的扩大化进程
    第一节 “国际和平贡献者”与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1991-2000)
        一、地区冲突背景下“国际和平贡献者”的身份建构
        二、“反军国主义规范”的有限退化
        三、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的有限扩大化
    第二节 “国际安全守护者”与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2001-2011)
        一、反恐战争背景下“国际安全守护者”的身份建构
        二、“反军国主义规范”的快速退化
        三、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的快速扩大化
    第三节 “国际秩序维护者”与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2012-2020)
        一、国际体系结构变动背景下“国际秩序维护者”的身份建构
        二、“反军国主义规范”的加速退化
        三、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的加速扩大
    本章小节
第四章 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扩大化的特征与本质
    第一节 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加速扩大化的进程特征
        一、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的加速扩大化
        二、影响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扩大化的限制性因素
    第二节 加速重塑“和平国家”的身份
        一、“身份建构升级”与“军事积极化”的观念认知
        二、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的实践进程
        三、试图在日本社会塑造“国际和平国家”的身份认知
    第三节 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扩大化的本质
        一、加强军事力量运用,推动军事崛起
        二、谋求修改“和平宪法”,实现“正常国家”
    本章小节
第五章 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扩大化的影响
    第一节 挑战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一、“国际贡献”论的虚假与不足
        二、恶化东亚地区的安全环境
    第二节 严重破坏“和平宪法”的立宪精神
    第三节 强化日本自卫队的统合运用
    第四节 阻碍中国的和平崛起
    本章小节
终章
    一、印太视域下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的前景
    二、研究总结
    三、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外交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4)借力与平衡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战略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有关2010年以前日本对东南亚外交的研究
        (二)2010至2016 期间有关日本涉入南海地区的研究
        (三)2016 年后有关日本涉入南海地区的研究
        (四)研究述评
    三、研究方法、创新点与不足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点、难点与不足
第1章 日本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理论基础
    1.1 新古典现实主义及其运用
        1.1.1 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发展演化
        1.1.2 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分析框架
    1.2 新古典现实主义的适用性分析
        1.2.1 传统理论在解释本论题时的局限性
        1.2.2 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在解释本论题时的优越性
第2章 日本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战略背景
    2.1 南海地区地缘特征及南海问题
        2.1.1 南海地区的地缘特点及其战略重要性
        2.1.2 南海问题及南海大国博弈现状
    2.2 日本的地缘环境及其海洋利益
        2.2.1 日本的基本地缘概况
        2.2.2 日本的海洋利益
第3章 日本对南海大国博弈的认知及战略选择
    3.1 日本对南海大国博弈的认知
        3.1.1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面临的体系压力
        3.1.2 日本对南海大国博弈的形势判断
    3.2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战略选项
        3.2.1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决策过程
        3.2.2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战略选项
第4章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借力”战略
    4.1 借美抗中削减中国战略压力
        4.1.1 在南海地区开展“美日联合巡航”
        4.1.2 在南海地区美日力推“印太战略”
    4.2 借中防美增加自我收益
        4.2.1 中日关系加快“正常化”进程
        4.2.2 中日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系
        4.2.3 中日共同拓展多领域创新合作
第5章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平衡”战略
    5.1 联合南海周边各国“平衡”中美
        5.1.1 联合南海周边各国平衡中国影响力
        5.1.2 联合南海周边各国填补美国领导力空白
    5.2 联合澳印英法等国“平衡”中美
        5.2.1 联合澳印英法等国构建对华“包围圈”
        5.2.2 联合澳印英法等国规避美国安全承诺减少的风险
第6章 日本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综合评估
    6.1 日本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战略特性及其局限性
        6.1.1 日本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战略特性
        6.1.2 日本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局限性
    6.2 日本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影响及走向
        6.2.1 日本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影响
        6.2.2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战略走向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5)竞争时代日本多维度联合防卫力战略构建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多维度联合防卫力量”的内涵及其构建
    (一)概念内涵
    (二)优先强化事项
    (三)防卫体制的调整
    (四)跨区域防卫体系的深化
二“多维度联合防卫力量”战略构建的动因
    (一)“竞争”“竞争战略”“竞争时代”
    (二)“多维度联合防卫力量”的构建动因
        1. 竞争时代配合美国军事战略调整并强化日美同盟
        2. 对竞争时代安全情势变化的主动应对
        3. 积极加入全球军事变革下新领域内的激烈竞争
        4. 更好地应对岛争及加强海洋防卫等现实问题
三“多维度联合防卫力量”在安保战略上的变化及其影响
    (一)日本的防卫自主或更难实现
    (二)进一步改变二战后日本安全战略基点
    (三)将在新领域引发安全竞争
    (四)不利于建设性中日安全关系的构建
四结论

(6)安倍二次执政后的日本安全保障战略研究 ——以权力转移理论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既有研究与文献综述
        (一)日本安保战略方面
        (二)权力转移理论方面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框架
    四、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权力转移理论的概要与发展
    1.1 权力转移理论的基本概要
        1.1.1 权力转移理论的概念起源
        1.1.2 权力转移理论的核心内容
    1.2 权力转移理论的发展
        1.2.1 国内层面的权力转移
        1.2.2 国际层面的权力转移
    1.3 权力转移理论与安保战略调整的逻辑关系
        1.3.1 国内层面的权力交替与安保战略调整
        1.3.2 地区层面的极化出现与安保战略调整
        1.3.3 国际体系的力量变化与安保战略调整
    1.4 小结
第二章 冷战后日本安保战略的历史演变
    2.1 冷战结束至新世纪安保战略的“再构建”
        2.1.1 90 年代日本安保战略的形成
        2.1.2 90 年代日本安保政策的调整
    2.2 新世纪前十年安保战略的“再调整”
        2.2.1 21 世纪初日本安保战略的扩展
        2.2.2 21 世纪初日本安保政策的调整
    2.3 小结
第三章 安倍二次执政后日本安保战略调整的背景
    3.1 安保战略形成的国内条件
        3.1.1 决策首脑——安倍晋三首相
        3.1.2 权力精英——日本自民党
        3.1.3 社会环境——总体保守化
    3.2 安保战略改变的地区动因
        3.2.1 中国的东亚崛起
        3.2.2 朝鲜的核导危机
    3.3 安保战略调整的国际体系要素
        3.3.1 美国国家实力的相对衰弱
        3.3.2 非西方国家实力相对崛起
    3.4 小结
第四章 安倍二次执政后的日本安保战略构想
    4.1 摆脱战后体制的安保战略目标
        4.1.1 修改和平宪法的战略目标
        4.1.2 构建安保法制的战略基础
    4.2 东亚地区中的安全角色构想
        4.2.1 国家安保战略的安保顶层设计
        4.2.2 日美同盟体制的安保战略根基
    4.3 全球视域下的安保战略构想
        4.3.1 积极和平主义下的安保战略理念
        4.3.2 俯瞰地球仪外交的安保战略布局
    4.4 小结
第五章 安倍二次执政后的日本安保战略实践
    5.1 国内安保战略构想的“宪法松绑”
    5.2 地区安保战略构想的“安全合作”
    5.3 全球安保战略构想的“海外扩展”
        5.3.1 积极和平主义下的自卫队海外拓展
        5.3.2 俯瞰地球仪外交下的广泛安全合作
    5.4 小结
第六章 安倍二次执政后日本安保战略趋势与影响
    6.1 日本安保战略的发展趋势
    6.2 日本安全保障战略的影响
        6.2.1 对日本国内政治的影响
        6.2.2 对地区安全格局的影响
        6.2.3 对国际体系格局的影响
    6.3 中国的应对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致谢

(7)日本海洋安全战略下的对台政策(1991-2012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其意义
    二、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1、国内方面
        1.1 日本海洋安全战略研究
        1.2 日本对台政策
        1.3 日台关系研究
        1.4 台湾问题中的日本因素研究
        1.5 中日关系中的台湾问题研究
        2、国外方面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性与重难点
    五、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台湾在日本海洋安全战略中的地位
    一、历史上台湾在日本海洋安全战略中的地位
    二、后冷战时期台湾在日本海洋安全战略中的地位
        1、交通安全方面
        2、军事战略方面
        3、政治方面
        4、经济方面
第二章 后冷战时期日本海洋安全战略下对台政策的历史演变
    一、探索期(1991-1995)
        1、逐步转变海洋安全战略
        2、实现自卫队的海外派遣
        3、强化日本周边海域防御能力
    二、成长期(1995-2000)
        1、日本海洋战略意识的觉醒
        2、重新稳固日美同盟
        3、介入台海安全形势
    三、成熟期(2001-2008)
        1、新的海洋立国战略
        2、自卫队的海外干预
        3、涉台政策准备
        4、涉台军事力量部署
        5、日台军事安全合作
    四、新发展期(2008-2012)
        1、进一步扩大自卫队海外实力
        2、加快海洋权益争夺
        3、日本对台政策新阶段
    五、后冷战时期日本海洋安全战略下对台政策的立场及形成原因
第三章 后冷战时期日美安保与日本海洋安全战略下的对台政策
    一、日美安保调整的背景
    二、日美安保再定义
        1、日美安保再定义与日本海洋安全战略的转变
        2、日本海外派兵
        3、日本军备扩张
    三、日美安保框架下美日台军事合作
        1、美日台合作的“法律基础”
        2、美日台军事交流
        3、美日台军备合作
        4、美日台联合军演
    四、日美安保再定义与日本对台政策
第四章 日本海洋安全战略下的对台政策与中日关系
    一、中日关系与日本对台政策
        1、台湾问题是中日关系中的敏感点
        2、“右倾化”对台政策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3、中日关系对日本的重要意义
    二、日本对台政策与两岸关系
        1、助长“台独”势力、危害台海安全
        2、遵守“一个中国”原则与日本对台政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安倍政府的“印太”战略构想及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与依据
    1.2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与价值
    1.3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基本方法
        (一)综合分析法
        (二)历史研究法
        (三)对比分析法
    1.5 重点难点以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安倍政府提出“印太”战略构想的宏观背景
    2.1 日本的海洋国家属性及其基本战略倾向
        2.1.1 日本海洋国家意识的思想传统
        2.1.2 日本与海洋国家结盟的历史传统
        2.1.3 日本海洋战略中的“印太”因素
    2.2 全球权势中心向“印太”地区的动态转移
        2.2.1 “21世纪之洋”——印度洋
        2.2.2 印度的实力崛起和大国野心
    2.3 主要大国战略利益的牵引
        2.3.1 21世纪美国战略中的“印太”因素
        2.3.2 新时代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
        2.3.3 澳大利亚的“印太”战略
    2.4 从亚太到“印太”——日本寻求政治大国的必由之路
        2.4.1 安倍政府对“印太”战略的界定
        2.4.2 安倍政府“印太”战略的政策缘起
        2.4.3 日本国家战略转型的需要
第三章 安倍政府“印太”战略构想的主要内容
    3.1 安倍政府“印太”战略的目标追求
        3.1.1 维护海上战略通道,拓展海洋安全利益
        3.1.2 加固美国同盟网络,制衡中国权势扩张
        3.1.3 争夺中方基建和投资市场,扩大对外贸易数额
        3.1.4 推进政治大国外交战略,扩大地区和全球影响力
    3.2 安倍政府“印太”战略的指导理念
        3.2.1 积极和平主义
        3.2.2 价值观外交
        3.2.3 “正常国家化”
    3.3 安倍政府“印太”战略的力量手段与路径选择
        3.3.1 以经济援助与合作为经略“印太”的基本手段
        3.3.2 以意识形态和规则秩序为拉拢盟友的“粘合剂”
        3.3.3 参与地区安全事务,树立“政治大国”形象
        3.3.4 步步突破防务限制,提升自卫队远洋作战能力
    3.4 安倍政府“印太”战略中的外交布势
        3.4.1 日本版四国安全合作
        3.4.2 “特别级”的日印关系
        3.4.3 提升与东南亚国家的防务关系
        3.4.4 对非洲“票仓”的积极争取
第四章 安倍政府“印太”战略的评析
    4.1 安倍政府“印太”战略的主要机遇
        4.1.1 “美日印澳”四国的共同利益需要
        4.1.2 与印度“东向行动”政策的对接
        4.1.3 日本拓展军事能力的阻力减小
        4.1.4 安倍内阁长期执政确保政策的延续性
    4.2 安倍政府实施“印太”战略面临的制约因素
        4.2.1 日本国力资源的支撑困境
        4.2.2 中日关系的复杂性和中国的应对
        4.2.3 “美日印澳”的战略契合度存在挑战
    4.3 未来安倍政府“印太”战略发展的前景
        4.3.1 对日本的可观益处及可持续性
        4.3.2 战略实施的不确定性
第五章 安倍政府“印太”战略构想中的对华因素及中国的应对
    5.1 安倍政府“印太”战略构想中的对华因素考量
        5.1.1 中日力量对比失衡,拉拢国际战线加以应对
        5.1.2 深度介入南海问题,缓解东海博弈战略压力
        5.1.3 扩大对非洲影响力,面向中国展开利益竞争
        5.1.4 与美印联合,防范中国大国外交
    5.2 安倍政府“印太”战略可能对我国的影响
        5.2.1 地缘政治方面
        5.2.2 经济安全方面
        5.2.3 军事安全方面
    5.3 中国的战略应对
        5.3.1 增强与“印太”相关国家的战略互信,防止“遏中集团”的形成
        5.3.2 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促使“印太”战略良性转化
        5.3.3 加强国防建设,加快海上力量“走出去”,坚定维护我国利益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安倍政权对外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二、先行研究
    三、核心概念
    四、研究方法
        (一)确定分析对象
        (二)层次分析法
        (三)历史研究法与归纳逻辑推理结合法
        (四)理论分析+文献案例分析方法
    五、写作框架
    六、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安倍对外战略的由来与构成
    第一节 战后日本外交发展主线
        一、外交总体基调奠定阶段
        二、大国外交抬头与发展阶段
        三、安倍的大国外交主张——“战略性外交”
    第二节 安倍政权对外战略目标
        一、摆脱战后体制、回归传统国家
        二、再造强大日本
        三、树立日本在国际社会及现有秩序的领导作用
    第三节 安倍政权对外战略实施原则
        一、挟美自重,借船出海
        二、固本强基、内外联动
        三、层次分明、先难后易
第三章 对外战略形成的动因
    第一节 国家层面因素与于安倍政权对外战略
        一、国内社会
        二、国内政治的重大变化
    第二节 体系层面因素与安倍政权对外战略
        一、国际格局力量对比的深刻变化
        二、国际秩序的变迁
        三、国际安全形势的变化
        四、中日结构性矛盾冲突的加剧
        五、美国对于日本安全需求的日益增加
    第三节 个体层面因素与安倍对外战略
        一、安倍的性格特点
        二、政治理念与信条的形成
        三、“安倍一强”下的独特领导气质
第四章 安倍政权对外战略实施路径
    第一节 变革强化日本安保体制
        一、制定安保外交大战略,确定国家长远安保规划
        二、完善立法,加强政府及中央权力
        三、提升外交力,强化外交实施体制
        四、渐进修宪,谋求终极修宪
    第二节 变革深化日美同盟
        一、扩大自主性与对等性,促进同盟的新质变
        二、扩大国际协调与合作,维护既有政治经济秩序
    第三节 推进价值观同盟
        一、价值观外交的重拾与确立
        二、价值观外交的实施——从俯瞰地球仪外交到印太战略
        三、价值观外交的特点
    第四节 战略性经济外交的开展
        一、经济外交战略的提出
        二、安倍经济外交的实施与开展
    第五节 日本对外战略中的海洋战略
        一、海洋战略的顶层设计
        二、安倍任内日本的海洋战略推进体制
        三、海洋战略的动向与演进
第五章 安倍对外战略下的对中外交
    第一节 日本对华战略及中日关系历史进程回顾
        一、两极格局下的对抗阶段
        二、战略协调基础上的稳定发展期
        三、冷战结束后的摩擦与调整期
        四、安倍时期中日关系演进过程
    第二节 、战后中日关系发展总体趋势与特点
        一、战后中日关系发展总体趋势
        二、当前中日关系发展总体特点
    第三节 安倍对华外交战略内容
        一、安倍政权对外战略同对中外交的内在关联
        二、安倍对华外交关系考量
    第四节 安倍对华外交与中国的应对
        一、保持战略定力,不随安倍所起舞
        二、把握好对美关系大局
        三、增强战略互信和互谅
        四、继续加强经贸往来和民间交流
结论
    第一节 安倍对外战略的影响
        一、安全利益的实现
        二、经济利益的实现
        三、所谓国际秩序的维护
    第二节 安倍政权对外战略走向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10)日本强化与印度军事合作问题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日本强化与印度军事合作的表现
    (一) 高层访问与签订协议
    (二) 拉拢印度参加双边、多边演习
    (三) 军售
二、日本强化与印度军事合作的动因
    (一) 拉拢印度牵制中国快速崛起
    (二) 谋求进一步介入南海争端
    (三) 确保印度洋航线安全
    (四) 美国因素
    (五) 恢复正常国家地位
三、日本强化与印度军事合作的影响及前景
    (一) 对日印两国的影响
    (二) 对中国等其他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影响
    (三) 日本强化与印度军事合作的前景

四、警惕海上“自卫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日海上危机管理辨析:基于“海空联络机制”的考察[J]. 郑义炜.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 [2]『第十雄洋丸』和『太平洋爱丽丝轮』撞船事故[A]. 田文国. 2021海峡科技专家论坛暨海峡两岸航海技术与海洋工程研讨会论文集, 2021
  • [3]身份建构视域下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的扩大化研究[D]. 靳冠辉. 外交学院, 2021(11)
  • [4]借力与平衡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战略行为研究[D]. 刘玉丽. 吉林大学, 2020(08)
  • [5]竞争时代日本多维度联合防卫力战略构建及其影响[J]. 孟晓旭. 国际安全研究, 2020(03)
  • [6]安倍二次执政后的日本安全保障战略研究 ——以权力转移理论为视角[D]. 张育侨. 吉林大学, 2020(08)
  • [7]日本海洋安全战略下的对台政策(1991-2012年)[D]. 张耀旋. 武汉大学, 2019(08)
  • [8]安倍政府的“印太”战略构想及实践[D]. 郭小玲.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9]安倍政权对外战略研究[D]. 侯隽. 外交学院, 2018(12)
  • [10]日本强化与印度军事合作问题探析[J]. 张光新,徐万胜. 日本学刊, 2018(01)

标签:;  ;  ;  ;  ;  

谨防海上自卫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