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杨树断根发芽再造林

浅谈杨树断根发芽再造林

一、浅议杨树伐根萌芽更新造林(论文文献综述)

胡天新,倪天飞,侯红兵,冯乃华,唐梅,陆光明[1](2018)在《杨树用材林萌芽更新管理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通过开展NL-80351杨树用材林萌芽更新试验,从更新林分选择、采伐期选择、留桩高度选择、萌条选择、除萌、除芽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探讨杨树萌芽更新管理技术。结果表明,萌芽更新林分林木生长速度快,覆膜除萌成本低、成活率高、易管理成林。

李路瑶,李燕,陈永财,张朝凤,逄坤宇,陈烈,刘剑,梁修宇[2](2017)在《优质高产抗逆杨树杂交新品种选育》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不同杨树杂交组合营造的试验林在抗性、生长性状方面的差异.[方法]按不同杨树杂交组合进行树高、胸径生长方差分析,确定生长性状存在的差异,通过电导率测定和低温处理对组织中MDA含量的影响,找出不同杂交组合抗性的差别.[结果]综合生长性状及抗性调查结果,初步选择出适于吉林省中东部河流冲击平地和低山丘陵地造林的优良杂交组合为大叶山杨×毛新杨.[结论]该研究可为开展大叶山杨杂交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侯淑艳[3](2013)在《北京市低山区低效人工林结构特征与评价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北京市“十五”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数据,对各区县人工林地块进行随机抽样与典型样地调查,以森林生态学、统计分析等为理论基础,通过可获取的数据,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对北京市低山区低效人工林进行评价,并提出低效人工林的概念。通过正态等距划分法确定指标评判标准,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低效的等级隶属度。对北京市低山区低效人工林分为四个等级,并分别对四个等级进行分类,旨在为北京市森林经营发展提供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优势树种间植物种类组成差异较大,相同林分类型由于受人为干扰、立地条件等因素影响,群落植物种类组成差异也较明显。直径分布主要有三种类型,即近似正态分布、近似反“J”形分布、多峰或单峰山状分布,树高分布以近似的正态分布、单峰或多峰曲线分布为主。所有样地,除草本层物种丰富度指数较高外,乔木层和灌木层物种丰富度指数均较低。多样性指数方面,乔木层多样性变化幅度较大,草本层多样性指数最高。均匀度指数变化幅度中,乔木层变化较大。(2)构建了由一个目标层指标,四个准则层指标和14个指标层组成的指标体系。指标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定性和定量指标的确定分布根据相关标准判定四等分并赋予分值及采用正态等距分析法进行四等分,最后依据指标标准将北京市低效人工林分为四个等级。(3)低效人工林等级评价指标层各指标权重的总排序为:Ap=(0.09560.04780.01130.02910.04120.02770.02160.01250.13930.27850.13360.03150.07180.0586)(4)低效人工林样地中三级低效林最多,占样地总和的40.7%;其次分别是二级低效林、四级低效林和一级低效林,分别样地总和的29.6%、18.5%和11.1%。(5)对低效人工林进行了评价,并对北京市低效人工林等级评价进行了分类,结果如下:一级低效林:郁闭度为0.8-0.9之间,林分密度过密,土层厚度>50cm,林分结构差,林分过密而导致林内宿存枯枝、濒、枯死木较多;林下物种单一,人为干扰为轻度。对于此类林分应对宿存枯枝进行卫生伐,以避免火灾,还宜对过密,已死或者濒死的林分进行伐除,适当进行疏伐,以保证合理密度。二级低效林:郁闭度为0.4-0.5,林分密度稀疏,土层厚度在40-50cm之间,该样地属于没有适地适树而造成的发育差、林分生产力低下的人工林。对于该低效林应采取带状或块状伐除改造法,补植与该气候、土壤条件相适应的树种。三级低效林:平均郁闭度为0.4,林分密度较稀疏,土层厚度在20-40cm之间,林分结构较差,林内病腐情况严较重,林下物种多样性较单一,受到中度人为干扰。该低效林适合间伐补植和林下造林改造法。同时进行封禁管理,严禁人为负向干扰。四级低效林:郁闭度≤0.3,林分密度稀疏,土层厚度<20cm,林分结构差,林内病腐情况严重,林相败破,林分退化严重,林下物种多样性单一,受到重度人为干扰。该类低效人工林适合带状间伐补植改造。对于其土层较薄的问题,适宜在补植中采用客土补植法,并加以抚育,同时进行封禁管理,严禁人为负向干扰。

马恩丽[4](2013)在《林产品价格信息服务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林产品价格是影响林业企业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指标,而如何将市场价格信息快速、准确的传递给目标群体,是实现林业信息服务必须解决的一个迫切问题。但是,信息不对称、农民知识水平偏低、信息服务手段和渠道不完善等因素,导致了林产品价格信息不能得到及时、准确的获取和利用。本文旨在建设一个林产品价格信息服务系统,可以为林农及涉林企业提供必要的林产品价格信息,从而使其及时有效的调整生产和最大限度的规避市场风险,进而有效的推进林业信息化建设。本文在对农、林业信息服务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价格指数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以福建省三明市为研究对象,确定了林产品价格指数测算流程,主要包括:(1)林产品的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地区覆盖面、类别代表性等选取样本林产品;(2)按照重点抽样的方法选取样本林产品的价格采集地点;(3)以电话访问方法为主对价格信息进行采集,然后整理和上报。林产品价格信息的处理包括均值、最值和价格指数的计算等。系统采用软件工程的思想进行分析设计,在对系统进行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数据库设计的基础上,采用B/S体系结构和S2SH组合框架实现了系统的编码与测试。林产品价格信息服务系统的实现,基本上满足了福建省三明市广大林农及涉林企业的价格信息需求,对林业信息化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赵宇翔[5](2012)在《中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与管理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安全问题已由单一基于生物技术领域扩延至生物武器、生物入侵、疫病、遗传资源等涉及生物体的多个领域,并上升为关系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林业生物安全作为生物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己引起了科研界和管理部门高度关注和重视。本文以总结和分析国内外有关生物安全的定义和管理状况为起点,在界定林业生物安全定义的基础上,将林业生物安全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运用现代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价、风险控制4个方面,开展了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的风险评价与管理对策的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根据国内外有关生物安全定义的界定状况,从狭义和广义2个方而界定了林业生物安全的定义,其中,狭义定义指基于生物技术研发和生产的林业生物体及其产物,通过防范和管理措施,达到不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生态环境及社会和经济造成现实损害或构成潜在风险的态势;广义定义指林业生物体及其产物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保持和控制其本身不受损害或者不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生态环境及社会和经济造成现实损害或构成潜在风险的态势。分析林业生物安全安全定义的结构,确定了其定义由主体、客体、目标和评价系统4个基本要素构成,并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归纳和分析了林业生物安全的内涵和特征,得出林业生物安全属国家安全范畴,体现林业特性,具有极端性、相对性、复杂性和管理性,表现出涵盖领域多、生命性强、潜伏性突出和区域性显着的特征。(2)基于现代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分析和提出了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定义、特征和管理过程,从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价、风险控制4个方面,构建了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确定了开展我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对象、范围、时限和日标,并将达到林业生物体及其产物的健康、安全和可持续利用作为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3)识别林业生物安全的风险源,确定了影响林业生物安全的生物风险因子和非生物风险因子,其中,生物风险因子主要包括林业入侵生物、林业遗传资源、林业转基因生物、野生动物疫病等,非生物风险因子主要包括气候变化、森林火灾、污染等,并就各主要风险因子对林业生物安全的影响及主要影响方式进行了分析。(4)将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引入森林保护专业领域中,建立了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和灰色评价模型。以评价四川省林业生物安全状况为例,对该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进行了验证,得出四川省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综合评价值为3.4810,处于较高风险等级,评价结果符合当前四川省林业生物安全的实际状况。(5)以林业生物安全涉及的林业入侵生物、林业遗传资源、林业转基因生物、野生动物疫病4个主要生物风险因子为对象,定性分析了我国林业生物安全所处的风险态势,探究了林业入侵生物的传播途径、林业遗传资源的丧失途径、林业转基因生物的来源途径、野生动物疫病传播途径,得出目前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的主要风险来源。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对我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获得我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的综合评价值为3.8858,处于高风险等级,风险状况严峻,应加以足够重视和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等级。(6)在全面梳理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历史沿革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目前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管理领域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管理体制、制度和机构队伍等的建设情况,分析了当前林业生物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特点、重要性以及面临的发展机遇、发展趋势,并在借鉴国外林业生物安全管理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的风险状况和管理现状的分析结果,确定了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管理的思路、实现途径,并从建立健全法律法制体系、政策体系、管理体系以及加强培训与应急演练、加大宣传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措施。

王长江,林金初[6](2012)在《浅议红松造林技术》文中认为红松是温带湿润气候条件下生长的树种,故此在我省大部分地区营造,均容易成功。利用林中空地、疏林地、灌木林地进行局部更新造林时,可通过观察现有造林地块上的植物,来确定是否适宜营造红松。在长有白桦、山杨以及椴树、榆树、黄波罗、水曲柳等树种的地段,一般都适宜营造红松。1、造林地的选择红松造林一定要做到适地适树。适地适树就是造

郑英达[7](2010)在《辽西地区不同模式小叶锦鸡儿饲料防护林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饲料防护林建设,作为辽西地区生态经济型林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经济收益,提高社会效益的有效措施。因此为获得优良的饲料防护林,种植模式、培育、经营管理技术筛选尤为重要。本文对辽西地区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饲料防护林生长的小气候和土壤的理化性质的改良效果进行了研究,并对小叶锦鸡儿饲料防护林植株的生长动态、生物量动态和粗蛋白变化动态进行了探索和归纳,主要结论为:(1)小叶锦鸡儿饲料防护林温度变化:平坦地势林带的地面温度和空气温度都低于空旷地的温度;山地林带的空气温度高于空旷地的空气温度;山地阴坡林带的地面温度低于空气温度。(2)小叶锦鸡儿饲料防护林湿度变化:林带的地面湿度和空气湿度都高于空旷地的湿度;山地阴坡林带的地面湿度高于空地湿度。(3)在未落叶时,平过茬的小叶锦鸡儿饲料防护林带的防风效果好;落叶后,未平茬的小叶锦鸡儿饲料防护林防风效果好。(4)山地林草间作模式对土壤的改良效果最好,土壤容重变小,土壤粉粒所占比重增大,保水性增强,土壤有机含量增加;平地土壤改良效果:林-草模式>林-经济作物模式>林-农作物模式;小叶锦鸡儿的固氮效果一般能影响到距林下1倍树高距离的范围。(5)小叶锦鸡儿高生长和径生长速度:林-经济作物模式>林-草模式>林-农作物模式;山地阴坡植株>平地植株>山地阳坡植株;平茬2年生植株>未平茬5年生植株>平茬1年生植株。一年中小叶锦鸡儿高在7-8月份生长最快,径在5-6月份生长最快。(6)小叶锦鸡儿地上生物量大小:总生物量变化是林-草模式>林-经济作物模式>林-农作物模式,未平茬5年生植株>平茬2年生植株>平茬1年生植株,9月份生物量最大,密度为60枝/丛时能获得高生物量。可食部分生物量:平茬2年生植株>未平茬5年生植株>平茬1年生植株。(7)小叶锦鸡儿可食部分组蛋白总量在6月份达到最高峰。可食部分粗蛋白总量比较:山地阳坡植株>平地植株>山地阴坡植株;平茬2年生植株>未平茬5年生植株>平茬1年生植株。(8)通过本实验研究得出:辽西地区小叶锦鸡儿饲料防护林最佳的栽培立地条件是山地阳坡;最佳的种植模式是林-草模式,如果对饲料价值要求不高,追求更大经济效益则使用林-经济作物模式;栽植密度60枝/丛;最佳行间距5m;平茬间隔年限为2年;要获得最大收获量则在9月份收获,要获得最大饲料产量则在6月份收获。

高岗[8](2009)在《以水源涵养为目标的低功能人工林更新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紧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有效的保护水资源是当前重要的生态任务之一。森林作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在水源涵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大多数人工林结构单一,难以起到高效发挥森林水源涵养的功能。为此,需要对以水源涵养为目标的人工林分进行结构调整,使其有效地发挥高水源涵养的功效。本文以赤峰市敖汉旗大五家流域境内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从影响水源涵养功能的因素入手,着重讨论了林分结构、土壤结构等方面对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并对流域内各种森林植被类型水源涵养功能进行综合评价。同时,本着操作性强、科学性高的原则筛选出影响水源涵养功能发挥的林分外在表现因子和辅助因子,针对流域及流域周边森林水源涵养功能林分的特点提出低功能林的概念、界定标准和定向更新技术措施;尝试用干扰指数来定量描述林分结构,提出了该流域内发挥水源涵养功能人工林的目标林分结构;运用层次分析法探讨了各种森林类型合理面积的配置和以水源涵养为目标区域森林覆被率的发展目标,提出了调整建议和目标结构。研究结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运用邻体干扰模型研究小叶杨(Populus simonii)、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等林分结构得到,林分干扰指数与林木的胸径、树高和树冠面积呈负相关关系,而与林木的高径比呈正相关关系;确定了林分类型在特定条件下的邻体干扰半径,即丘陵小叶杨柠条(Caragana microphylla)混交林、浅山小叶杨纯林、平原小叶杨林带杨树邻体影响半径分别为3m、5m、6m;油松纯林邻体影响半径为5m;华北落叶松邻体影响半径为3m。(2)通过树干解析资料,对流域内主要乔木树种小叶杨、白榆(Ulmus pumila)、油松、华北落叶松的生长过程和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树种的树高、胸径、材积累积生长量遵循3次多项式曲线;同时各树种的生长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其原因除受立地环境尤其是水分因子的限制外,也与林分密度有关;小叶杨、白榆、油松、华北落叶松等树种数量成熟龄分别为14a,20a,13a,17a。(3)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从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角度,对流域境内人工林水源涵养功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水源涵养功能量化指标变动范围为1.95~8.91,顺序依次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阔灌混交林>针灌混交林>灌木混交林>灌木林。针阔混交林水源涵养功能在该流域内表现较好,其次是阔叶林、针叶林、阔灌混交林、针灌混交林,桑(Morus mongolica)杏(Prunus sibirica )灌木混交林、柠条灌木纯林水源涵养功能较低。(4)通过对枯落物层、土壤层涵蓄水分因子与林分表现因子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8种森林植被类型14项林分表现因子对涵蓄水分因子典型相关性均较大,其中关系最密切、影响最大的为树高、胸径、公顷蓄积量、年蓄积生长量、郁闭度、地被物盖度、下木盖度、群落结构等8项因子,依此可运于划分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高低的林分指标因子。(5)通过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贝叶斯判别分析、典型判别分析等方法分别对不同树种组成的森林植被类型水源涵养功能等级进行判别,并对功能等级属于第Ⅳ类的低功能林分列出划分技术参数。(6)通过层次分析法对敖汉旗以水源涵养功能为目标的森林植被类型组成进行比较评价。结果表明,树种结构组合为针阔叶林21.78%,杨树林21.54%,油松针叶林为20.97%,山杏林12.28%,柠条林11.8%,经济林果11.63%;区域目标规划森林覆盖率为47.86%,流域规划森林覆被率为69%。(7)通过综合效果测度对研究区主要乔木树种、灌木树种、混交树种的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0种乔木树种达到适生要求,其中杨树和榆树表现出较广的适生范围,其次是柳树、油松成为当地荒山荒坡生态治理的主栽树种;灌木树种在该地区适生性较强,其中山杏表现出较广的适生范围,其次是沙棘、柠条、杨柴;乔木树种混交中,阔叶树混交对立地条件要求严格,针阔叶树种混交表现出强的适宜性、其次是乔灌混交。(8)根据低功能林分布的特点、立地条件和所处的龄级等,在近自然理论和森林健康理论的指导下,经过调查、规划、改造等步骤稳步推进杨树、油松、华北落叶松和灌木低功能林分的更新技术,提出了各种林分更新改造模式。

孙刘义[9](2009)在《淮北市煤矿沉陷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质量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淮北市煤矿区由于长期大规模的煤矿开采,导致大面积地面下沉、土壤退化、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恶化。植被恢复是遏制土壤退化、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改良土壤理化性质、使矿区生态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的主要手段。近十年来淮北市实施了多项植被恢复工程,成绩显着,淮北市濉溪县、烈山区等地通过借鉴其他矿区沉陷地、废弃地植被恢复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创新,总结出一系列植被恢复模式。这些模式对于其他煤矿区的治理和植被恢复都有很大的借鉴价值。本文采用野外调查、土壤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对淮北市沉陷区分布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濉溪县、烈山区煤矿区沉陷地的植被恢复模式及其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1)沉陷区分布淮北市煤矿沉陷区主要分布在以下区域内:杜集区、段园镇,朔里镇、石台镇、矿山集镇、高岳镇、烈山区烈山镇,相山区任圩镇,濉溪县濉溪镇、刘桥镇、百善镇、韩村镇,共涉及14个煤矿。总沉陷面积7597.8公顷,治理面积达2905.8公顷。(2)沉陷区植被恢模式类型濉溪县、烈山区煤矿沉陷区的植被恢复典型模式主要有两类,一是在人工封育下的自然植被恢复;二是人工植被恢复。在人工植被恢复中,从植被的种植模式可分为三种:人工纯林、灌木造林、乔灌木混和造林模式。(3)样地物种调查结果样地调查结果显示淮北市煤矿沉陷区野生植物共有19科29个属33种,多数科物种数比较单一,基本单科,单属,单种。其中菊科植物物种数最多,有8属8种,其次为禾本科和豆科等。(4)在淮北煤矿沉陷区内,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物理性质存在差异。13个样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分析结果显示:土壤机械组成以粗沙(1~0.25mm)和粗粉沙(0.05~0.01mm)为主,植被恢复后土壤粗沙含量较裸露区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粉粒、粘粒含量较裸露区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植被恢复年限的不同,对土壤性质的影响也有所不同,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土壤的容重呈下降趋势,孔隙度呈提高趋势,土壤的容重和孔隙度分别与植被恢复年限呈负相关和正相关;不同植被配置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不同,混交林的粗沙含量低于纯林的含量,混交林粘粒的含量高于纯林的含量。(5)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化学性质存在差异。13个样地土壤化学性质的分析结果显示:植被恢复后土壤有机质、速钾、均比裸露地有所提高,其中1994种植的’中林’46杨林地有机质含量最高,为4.21%,其他恢复模式有机质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中林’46杨+火棘混交林地、人工封育区、’中林’46杨纯林地、栾树纯林、垂柳、刺槐和桧柏林地;速钾含量增加更加明显,其中最为明显的是’中林’46杨+火棘混合林地,含量达123mg/kg。速磷的含量恢复区较裸露沉陷区有所下降,但下降的幅度不明显。植被恢复时间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影响明显,恢复15年的’中林’46杨纯林,有机质含量较恢复5年的林地有机质含量增加了0.95个百分点,土壤其他养分含量也受恢复年限的影响,植被配置结构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存在差异,混交林样地的土壤多项养分含量都高于纯林的含量,PH值低于纯林。

陈玉祥[10](2007)在《循化县治理黄斑星天牛的主要措施》文中研究指明论述了黄斑星天牛的危害现状,针对黄斑星天牛的生活习性,提出适合于青海省循化县实际的几种治理黄斑星天牛的主要措施。

二、浅议杨树伐根萌芽更新造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杨树伐根萌芽更新造林(论文提纲范文)

(1)杨树用材林萌芽更新管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原林分概况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更新林分的选择
    2.2 采伐期的选择
    2.3 伐桩留桩高度的选择
    2.4 萌条的选择
    2.5 除萌
    2.6 除芽修剪
    2.7 病虫害防治
3 结论与讨论
    3.1 萌芽更新林分林木生长速度快
    3.2 萌芽更新成本低
    3.3 覆膜除萌成本更低
    3.4 成活率高, 易管理成林

(3)北京市低山区低效人工林结构特征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1 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1.1 人工林国内外研究进展
        1.1.1 中国人工林的发展
        1.1.2 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进展
        1.1.3 人工林林下植被研究
    1.2 低效林研究进展
        1.2.1 低效林概念研究
        1.2.2 低效林的类型划分
        1.2.3 低效林成因研究
        1.2.4 低效林改造研究
    1.3 林分结构研究进展
        1.3.1 概念研究
        1.3.2 直径分布研究
        1.3.3 树高分布研究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型地貌
        2.1.3 土壤
        2.1.4 气候水文
        2.1.5 植被
    2.2 北京山区社会经济概况
    2.3 北京市人工林概况
        2.3.1 北京市森林发展历史
        2.3.2 北京市人工林的发展及组成
    2.4 各研究地点概况
        2.4.1 西山林场
        2.4.2 延庆县
        2.4.3 房山区
        2.4.4 密云县
        2.4.5 怀柔区
        2.4.6 门头沟区
        2.4.7 昌平区
        2.4.8 平谷区
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内容
        3.1.1 研究目标
        3.1.2 主要研究内容
        3.1.3 技术路线
    3.2 研究方法
        3.2.1 样地调查
        3.2.2 人工林结构特征分析方法
        3.2.3 物种多样性分析
        3.2.4 人工林评价
4 低效人工林优势树种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4.1 低效人工油松林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4.1.1 低效人工油松林树种组成结构
        4.1.2 低效人工油松林直径分布
        4.1.3 低效人工油松林树高分布
    4.2 低效人工侧柏林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4.2.1 低效人工侧柏林树种组成结构
        4.2.2 低效人工侧柏林直径分布
        4.2.3 低效人工侧柏林树高分布
    4.3 低效人工刺槐林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4.3.1 低效人工刺槐林树种组成结构
        4.3.2 低效人工刺槐林直径分布
        4.3.3 低效人工刺槐林树高分布
    4.4 低效人工栓皮栎林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4.4.1 低效人工栓皮栎林树种组成结构
        4.4.2 低效人工栓皮栎林直径分布
        4.4.3 低效人工栓皮栎林树高分布
    4.5 低效人工杨树林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4.5.1 低效人工杨树林树种组成结构
        4.5.2 低效人工杨树林直径分布
        4.5.3 低效人工杨树林树高分布
    4.6 低效人工林密度对蓄积量的影响分析
    4.7 小结
5 低效人工林物种多样性分析
    5.1 优势树种多样性分析
        5.1.1 油松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
        5.1.2 侧柏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
        5.1.3 刺槐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
        5.1.4 栓皮栎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
        5.1.5 杨树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
    5.2 物种多样性与生长型的关系分析
        5.2.1 物种丰富度与生长型的关系
        5.2.2 物种多样性与生长型的关系
        5.2.3 物种均匀度与生长型的关系
    5.3 小结
6 低效人工林评价体系及其判定标准
    6.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1 评价指标体系的特征
        6.1.2 评价指标筛选原则
        6.1.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6.2 评价指标解释
        6.2.1 林分多样性
        6.2.2 林分结构
        6.2.3 林分稳定性
        6.2.4 立地条件
    6.3 评价指标标准
        6.3.1 定性指标标准
        6.3.2 定量指标标准
    6.4 低效人工林的概念
    6.5 小结
7 低效人工林评价
    7.1 指标权重计算
        7.1.1 建立层次分析模型
        7.1.2 构造判断矩阵
        7.1.3 判断矩阵层次排序及一次性检验
        7.1.4 各指标权重值计算
    7.2 确定单项指标隶属度
        7.2.1 隶属度确定的指标类型划分
        7.2.2 隶属函数的确定
        7.2.3 样地模糊评价矩阵的建立
    7.3 综合隶属度叛别
    7.4 低效人工林样地等级评价结果
    7.5 不同树种低效人工林评价
        7.5.1 油松低效人工林评价
        7.5.2 侧柏低效人工林评价
        7.5.3 刺槐低效人工林评价
        7.5.4 栓皮栎低效人工林评价
        7.5.5 杨树低效人工林评价
    7.6 低效人工林等级评价分类
    7.7 小结
8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8.2.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8.2.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4)林产品价格信息服务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价格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1.2.2 价格指数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主要内容和研究途径
        1.4.1 本文主要内容
        1.4.2 研究途径
    1.5 创新点
2 林产品价格指数测算
    2.1 样本林产品的选取
        2.1.1 林产品的分类
        2.1.2 样本林产品的选取
    2.2 林产品价格采集地点的选择
    2.3 林产品价格信息的采集
        2.3.1 林产品价格信息采集方法
        2.3.2 林产品价格信息采集原则
    2.4 价格指数的计算
        2.4.1 基期的选择
        2.4.2 权数的确定
        2.4.3 林产品价格指数
3 林产品价格信息服务系统需求分析
    3.1 总体需求分析
    3.2 系统功能分析
        3.2.1 用户管理
        3.2.2 林产品价格管理
        3.2.3 林产品价格查询
    3.3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4 林产品价格信息服务系统设计
    4.1 系统开发技术与技术架构
        4.1.1 系统开发技术
        4.1.2 系统技术架构
    4.2 系统功能设计
        4.2.1 用户管理模块设计
        4.2.2 林产品价格管理模块设计
        4.2.3 林产品价格查询模块设计
    4.3 系统详细设计
        4.3.1 用户管理详细设计
        4.3.2 林产品价格管理详细设计
        4.3.3 林产品价格查询详细设计
    4.4 数据库设计
5 林产品价格信息服务系统实现与测试
    5.1 系统实现
        5.1.1 用户管理功能实现
        5.1.2 价格管理功能实现
        5.1.3 价格信息查询功能实现
    5.2 系统测试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5)中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与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生物安全概念的界定
        1.1.1.1 国外概览
        1.1.1.2 国内简述
        1.1.2 林业生物安全概念的界定
        1.1.3 国外林业生物安全管理概况
        1.1.3.1 国际社会方而
        1.1.3.2 典型国家方面
        1.1.4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管理的研究概况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技术路线
        1.3.1 研究对象的确定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1.4 研究的预期目标
2 林业生物安全的定义及内涵
    2.1 林业生物安全定义的界定
        2.1.1 有关概念
        2.1.2 林业生物安全的定义
        2.1.3 林业生物安全定义的特点
        2.1.4 林业生物安全定义的结构
    2.2 林业生物安全的内涵
        2.2.1 林业生物安全属国家安全范畴
        2.2.2 林业生物安全体现林业特性
        2.2.3 林业生物安全复杂性强
        2.2.4 林业生物安全突出极端性
        2.2.5 林业生物安全具有相对性
        2.2.6 林业生物安全具有管理性
    2.3 林业生物安全的特征
        2.3.1 涵盖领域多
        2.3.2 生命特征强
        2.3.3 潜伏性突出
        2.3.4 区域性显着
    2.4 本章小结
3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与目标设定
    3.1 风险管理理论
        3.1.1 有关概念
        3.1.2 风险管理理论的历史回顾
        3.1.3 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原理
        3.1.4 现代风险管理理论的由来
        3.1.5 现代风险管理理论的丛本特征
        3.1.6 现代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方法
        3.1.6.1 风险管理目标的设定
        3.1.6.2 风险识别
        3.1.6.3 风险分析与评价
        3.1.6.4 风险控制
    3.2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
        3.2.1 有关概念
        3.2.2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特征
        3.2.3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
        3.2.4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过程
    3.3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目标的设定
        3.3.1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对象
        3.3.2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范围
        3.3.3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时限
        3.3.4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目标
    3.4 本章小结
4 林业生物安全的风险识别
    4.1 生物风险因子
        4.1.1 林业入侵生物
        4.1.2 林业遗传资源
        4.1.3 林业转基因生物
        41.4 野生动物疫病
    4.2 非生物风险因子
        4.2.1 气候变化
        4.2.2 森林火灾
        4.2.3 污染
        4.2.4 其他因子
    4.3 风险因子影响林业生物安全的辩证关系
    4.4 本章小结与讨论
5 林业生物安全的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5.1 有关概念
    5.2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与森林健康评价的区别
    5.3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方法概述
    5.4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方法的选取
        5.4.1 层次分析法
        5.4.2 灰色系统理论
        5.4.3 多层次灰色评价法
        5.4.4 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在林业生物安全领域中的适用性分析
    5.5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5.1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丛本原则
        5.5.2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要求
        5.5.3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5.3.1 评价指标的选取依据
        5.5.3.2 指标层次结构的构建
    5.6 林业生物安全多层次灰色风险评价模型的建立
        5.6.1 确定风险评价指标权重
        5.6.2 建立风险评价指标的评分等级标准
        5.6.3 建立风险评价样本矩阵
        5.6.4 建立风险评价灰类和风险等级标准
        5.6.5 计算灰色评价系数
        5.6.6 计算灰色评价权向量和构建权矩阵
        5.6.7 综合评价风险评价指标
        5.6.8 计算综合评价值
    5.7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应用实例
        5.7.1 采集评价样本并建立样本矩阵
        5.7.2 计算灰色评价系数
        5.7.3 计算灰色评价权向量
        5.7.4 构建灰色评价权矩阵
        5.7.5 综合评价准则层指标
        5.7.6 综合评价目标层指标
        5.7.7 计算综合评价值
        5.7.8 结论分析
    5.8 本章小结与讨论
6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管理的历史沿革及现状分析
    6.1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历史沿革
        6.1.1 萌芽阶段(19世纪末-1949年)
        6.1.2 起步阶段(1949-1978年)
        6.1.3 快速发展阶段(1979-2000年)
        6.1.4 全面提高阶段(2001年至今)
    6.2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法律法规现状
        6.2.1 立法背景
        6.2.2 法律法规现状
        6.2.2.1 法律法规方面
        6.2.2.2 技术法规方面
        6.2.2.3 国际法规方面
    6.3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政策现状
        6.3.1 林业生物安全政策的发展历程
        6.3.1.1 损害管理阶段
        6.3.1.2 损害预防阶段
        6.3.1.3 风险管理阶段
        6.3.2 林业生物安全现有政策
        6.3.3 林业生物安全现有政策分析
    6.4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管理能力现状
        6.4.1 管理体制
        6.4.2 管理机构
        6.4.3 管理制度
    6.5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科研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现状
    6.6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的管理现状分析
        6.6.1 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6.6.2 管理工作的特点分析
        6.6.3 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6.6.4 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分析
        6.6.5 管理工作面临的发展机遇
    6.7 本章小结
7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价
    7.1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形势分析
        7.1.1 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危害不断加剧
        7.1.2 林业遗传资源丧失日趋严重
        7.1.3 林业转基因生物问题将日渐显现
        7.1.4 野生动物疫病发生频次加快
        7.1.5 气候变化等非生物风险因子影响日益明显
    7.2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来源分析
        7.2.1 林业入侵生物的入侵传播途径
        7.2.1.1 自然入侵
        7.2.1.2 人为入侵
        7.2.1.3 天敌释放导致生物入侵分析
        7.2.1.4 林业入侵生物原产地及首次发现地分析
        7.2.1.5 林业入侵生物在国内的传播途径(方式)分析
        7.2.2 林业遗传资源丧失途径
        7.2.3 林业转基因生物来源途径
        7.2.4 野生动物疫病传播途径
    7.3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
        7.3.1 采集我国林业生物安全评价样本
        7.3.2 建立评价样本矩阵
        7.3.3 构建灰色评价权矩阵
        7.3.4 综合评价准则层和目标层指标
        7.3.5 计算综合评价值
        7.3.6 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管理对策研究
    8.1 林业生物安全的管理思路
    8.2 林业生物安全的管理途径
    8.3 林业生物安全的管理措施
        8.3.1 建立林业生物安全法制体系
        8.3.1.1 地方性法律法规
        8.3.1.2 国家法律法规
        8.3.1.3 技术性法规
        8.3.1.4 法律法规的实施
        8.3.2 构建林业生物安全政策体系
        8.3.2.1 多元化投入政策
        8.3.2.2 科技支撑政策
        8.3.2.3 多部门协作政策
        8.3.2.4 分类管理政策
        8.3.2.5 政策的制汀与执行
        8.3.3 健全林业生物安全管理体系
        8.3.3.1 组织保障
        8.3.3.2 制度保障
        8.3.3.3 信息保障
        8.3.3.4 能力保障
        8.3.4 加强林业生物安全管理的培训与应急演练
        8.3.5 扩大林业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宣传
    8.4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讨论
    9.1 主要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件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7)辽西地区不同模式小叶锦鸡儿饲料防护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立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相关研究进展
        1.2.1 森林多目标经营理论与实践
        1.2.2 生态经济型林业的研究进展
        1.2.3 饲料林研究进展
    1.3 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的目标
        1.3.2 研究的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布设与方法
        2.2.1 试验布设
        2.2.2 测定项目、方法与数据处理
第3章 辽西地区小叶锦鸡儿饲料防护林现有经营模式调查
第4章 不同小叶锦鸡儿饲料防护林生态作用
    4.1 小气候效应
        4.1.1 温度
        4.1.2 湿度
        4.1.3 风速
    4.2 保土、改土效应
        4.2.1 土壤容重
        4.2.2 土壤水分
        4.2.3 土壤孔隙度
        4.2.4 土壤机械组成
        4.2.5 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
    4.3 不同模式生态效益综合分析
第5章 不同小叶锦鸡儿饲料防护林生长状况及经济效益
    5.1 高生长和径生长
    5.2 地上生物量
        5.2.1 不同种植模式小叶锦鸡儿地上生物量
        5.2.2 不同林龄地上生物量
        5.2.3 地上生物量年动态变化
    5.3 粗蛋白含量
        5.3.1 不同立地小叶锦鸡儿粗蛋白含量
        5.3.2 不同年龄小叶锦鸡儿粗蛋白含量
        5.3.3 小叶锦鸡儿粗蛋白总量年动态变化
    5.4 不同模式饲料价值综合评价
        5.4.1 不同模式饲料价值综合评价
        5.4.2 不同立地饲料价值综合评价
        5.4.3 不同年龄饲料价值综合评价
第6章 小叶锦鸡儿饲料防护林培育技术研究
    6.1 模式
    6.2 栽培技术
    6.3 经营管理技术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不同种植模式小叶锦鸡儿饲料防护林土壤的物理性质的差异
    7.2 不同种植模式小叶锦鸡儿饲料防护林土壤的全氮和有机质的差异
    7.3 不同种植模式小叶锦鸡儿饲料防护林温湿度及防风效益的差异
    7.4 小叶锦鸡饲料防护林地上部分生物量变化规律
    7.5 小叶锦鸡儿饲料防护林粗蛋白变化规律
    7.6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以水源涵养为目标的低功能人工林更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森林水源涵养功能机理研究
        1.2.2 林分结构对水源涵养功能影响研究
        1.2.3 土壤结构对水源涵养功能影响研究
        1.2.4 森林空间配置对水源涵养功能影响研究
        1.2.5 森林水源涵养功能评价研究
        1.2.6 低功能人工林更新改造研究
    1.3 国内外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3.1 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3.2 低质低效人工林更新改造研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
        2.1.4 土壤
        2.1.5 植被
        2.1.6 水文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森林资源概况
    2.4 试验区概况
        2.4.1 自然环境概况
        2.4.2 流域土地利用
        2.4.3 森林资源分布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目标
    3.2 研究内容
        3.2.1 流域内主要森林植被结构特征分析
        3.2.2 流域内主要树种生长过程及生物量研究
        3.2.3 流域内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及综合评价
        3.2.4 低水源涵养功能型森林植被评判标准
        3.2.5 流域内低水源涵养功能型森林植被更新改造技术
    3.3 研究方法
        3.3.1 流域内森林植被状况及生长效应调查
        3.3.2 流域内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研究方法
        3.3.3 流域内植被类型水源涵养功能综合评价研究方法
        3.3.4 低水源涵养功能型森林植被评判标准研究方法
        3.3.5 低水源涵养功能型森林植被更新改造、定向恢复与重建技术
    3.4 资料整理与数据处理
    3.5 研究技术路线
4 流域内主要森林植被结构特征分析
    4.1 小叶杨人工林结构特征研究
        4.1.1 小叶杨人工林树种组成
        4.1.2 小叶杨人工林树高分布
        4.1.3 小叶杨人工林直径分布
        4.1.4 小叶杨林分树高与直径关系
        4.1.5 小叶杨林分树高与直径回归模型
        4.1.6 邻体干扰指数分析小叶杨林分结构
        4.1.7 小叶杨树种邻体影响半径的确定
    4.2 油松人工林结构特征研究
        4.2.1 油松人工林树种组成
        4.2.2 油松人工林树高分布
        4.2.3 油松人工林直径分布
        4.2.4 邻体干扰指数分析油松林分结构
        4.2.5 油松树种邻体影响半径的确定
    4.3 华北落叶松白榆混交人工林结构特征研究
        4.3.1 华北落叶松白榆混交人工林林分树种组成
        4.3.2 混交人工林林分树高分布
        4.3.3 混交人工林林分直径分布
        4.3.4 邻体干扰指数分析落叶松~白榆混交林林分结构
        4.3.5 华北落叶松白榆混交林邻体影响半径的确定
    4.4 灌木人工林结构特征研究
    4.5 小结
5 流域内主要树种生长过程及生物量研究
    5.1 流域主要树种生长过程
        5.1.1 小叶杨生长过程
        5.1.2 油松生长过程
        5.1.3 白榆生长过程
        5.1.4 华北落叶松生长过程
        5.1.5 生长过程曲线拟合
    5.2 流域主要林木及林分生物量
        5.2.1 小叶杨柠条混交林分地上生物量
        5.2.2 华北落叶松白榆混交林分地上生物量
        5.2.3 油松沙棘混交林分地上生物量
    5.3 小结
6 流域内不同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与综合评价
    6.1 流域内不同森林植被类型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6.1.1 流域内不同森林植被枯落物层水源涵养功能特点
        6.1.2 流域内森林植被土壤层水源涵养功能
        6.1.3 流域不同森林植被林地蓄水量
    6.2 流域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综合评价
        6.2.1 流域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评价指标体系
        6.2.2 流域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6.2.3 流域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综合评价(主成份分析法)
    6.3 森林植被类型涵蓄水功能与林分因子关系的探讨
        6.3.1 林分因子与枯落物层涵蓄水分功能的关系
        6.3.2 林分因子与土壤层涵蓄水分功能的关系
        6.3.3 林分因子与枯落物层、土壤层综合涵蓄水分功能的关系
    6.4 小结
7 低水源涵养功能型森林植被评判标准研究
    7.1 低功能林概念的提出
    7.2 低水源涵养功能型森林植被评判因子选择
    7.3 低水源涵养功能型森林植被的评判
        7.3.1 杨树低水源涵养功能型森林植被的评判
        7.3.2 油松低水源涵养功能型森林植被评判
        7.3.3 华北落叶松低功能水源涵养型森林植被评判
        7.3.4 灌木林低功能水源涵养型森林植被的评判
    7.4 小结
8 低水源涵养功能型森林植被更新改造技术研究
    8.1 低水源涵养功能类型划分和采取的经营措施
    8.2 低功能水源涵养型森林植被的更新改造
        8.2.1 树种结构的调整
        8.2.2 目标林相的选择
        8.2.3 以水源涵养为目标的区域森林覆被率确定
        8.2.4 更新改造树种的选择
    8.3 低水源涵养功能型林分改造技术措施
        8.3.1 杨树林分改造技术
        8.3.2 油松林分改造技术
        8.3.3 华北落叶松林分改造技术
        8.3.4 灌木林分改造技术
    8.4 小结
9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淮北市煤矿沉陷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质量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的概况
        1.2.1 国内煤矿沉陷区植被恢复现状
        1.2.2 国外煤矿沉陷区植被恢复现状
        1.2.3 植被恢复模式
        1.2.4 土壤质量的概念及内涵
        1.2.5 植被恢复与土壤质量关系
2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的自然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气候
        2.1.3 地形地貌
        2.1.4 土壤
        2.1.5 水文地质
        2.1.6 生物资源
    2.2 社会经济状况
        2.2.1 人口经济状况
        2.2.2 土地资源及利用状况
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沉陷区分布及其综合治理调查
        3.2.2 样地调查
        3.2.3 植被盖度的计算
        3.2.4 土壤质量分析
    3.3 技术路线
    3.4 人工植被恢复模式
    3.5 人工封育自然植被恢复
4 结果与分析
    4.1 淮北市煤矿塌陷区分布及治理情况
    4.2 样地植物种类
    4.3 人工封育植被恢复状况
    4.4 植被恢复模式及对土壤质量影响
        4.4.1 植被恢复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4.4.2 植被恢复对土壤化学性质影响
        4.4.3 土壤物理性质与养分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5 讨论
    5.1 不同植被恢复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研究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分析
    5.2 采用煤矿沉陷区生态功能分类方法的优点
    5.3 煤矿沉陷区植被恢复后可持续经营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循化县治理黄斑星天牛的主要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加强预测预报和检疫制度
2 清理虫害木和拔点除源相结合
3 筛选和培育抗性树种, 提高免疫能力
4 利用药剂防治和动员群众进行群防群治
5 对今后治理黄斑星天牛的思路

四、浅议杨树伐根萌芽更新造林(论文参考文献)

  • [1]杨树用材林萌芽更新管理技术研究[J]. 胡天新,倪天飞,侯红兵,冯乃华,唐梅,陆光明. 现代农业科技, 2018(09)
  • [2]优质高产抗逆杨树杂交新品种选育[J]. 李路瑶,李燕,陈永财,张朝凤,逄坤宇,陈烈,刘剑,梁修宇. 安徽农业科学, 2017(35)
  • [3]北京市低山区低效人工林结构特征与评价研究[D]. 侯淑艳. 北京林业大学, 2013(10)
  • [4]林产品价格信息服务系统研究与实现[D]. 马恩丽. 北京林业大学, 2013(11)
  • [5]中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与管理对策研究[D]. 赵宇翔.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8)
  • [6]浅议红松造林技术[J]. 王长江,林金初.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2(05)
  • [7]辽西地区不同模式小叶锦鸡儿饲料防护林的研究[D]. 郑英达. 新疆农业大学, 2010(02)
  • [8]以水源涵养为目标的低功能人工林更新技术研究[D]. 高岗.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11)
  • [9]淮北市煤矿沉陷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质量影响的研究[D]. 孙刘义. 华中农业大学, 2009(07)
  • [10]循化县治理黄斑星天牛的主要措施[J]. 陈玉祥. 现代农业科技, 2007(23)

标签:;  ;  ;  ;  ;  

浅谈杨树断根发芽再造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