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内三氧化二砷在恶性肿瘤和神经元中的浓度和敏感性

细胞内三氧化二砷在恶性肿瘤和神经元中的浓度和敏感性

一、恶性肿瘤与神经元胞内三氧化二砷浓度与敏感性(论文文献综述)

侯亚男[1](2021)在《靶向Nrf2的小分子在神经保护中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多种生理代谢途径和酶促反应中,机体都会产生活性氧(ROS)。生理水平的ROS是重要的信号转导分子。然而,ROS的过多积累会导致氧化应激,对蛋白质、DNA和脂质等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大脑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且耗氧量高,对氧化损伤十分敏感。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症和阿尔茨海默症等,其发展均与氧化应激有关。为了预防或治疗这些疾病,上调细胞内抗氧化防御系统是一种潜在的策略。在细胞内,Nrf2转录因子调控多种抗氧化分子的表达。生理状态下,Nrf2被其抑制蛋白Keap1锚定在细胞质中,并进行泛素化降解。而在亲电试剂进攻或氧化应激等状态下,Nrf2从Keap1逃离,并转移到细胞核中。在核内小Maf蛋白的帮助下,Nrf2与ARE结合,启动一系列抗氧化基因的表达。Nrf2是细胞内抗氧化防御系统的重要调节因子,因此通过激活Nrf2来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本论文中,我们报道了硫辛酰胺、燕麦酰胺类似物、二苯并吡喃酮衍生物、小白菊内酯、异硫氰酸烯丙酯和IM3829衍生物等小分子对PC12细胞具有神经保护效果,且该作用是通过激活Keap1/Nrf2/ARE信号通路实现的。本论文的内容总结归纳如下:1.简要介绍了Keap1/Nrf2/ARE信号通路及其调控方式。同时,阐述了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癌症与该信号通路之间的关系。此外,还对最近报道的Nrf2调节剂进行了总结。2.硫辛酰胺、小白菊内酯、异硫氰酸烯丙酯、燕麦酰胺-2c以及化合物3、4、6和7(二苯并吡喃酮类衍生物)均来源于食物或中药材,并且它们具有多种药理学活性。实验结果表明,这些化合物都是有效的Nrf2激活剂。它们能够抵御过氧化氢或6-羟基多巴胺造成的氧化损伤,保护PC12细胞。这些化合物还促进Nrf2的核易位,进而诱导一系列Nrf2下游抗氧化分子的表达,包括谷胱甘肽、血红素加氧酶、醌氧化还原酶和硫氧还蛋白还原酶等。除此之外,通过干扰RNA沉默Nrf2的表达会使这种保护效果消失,这表明Nrf2在这些小分子对细胞的保护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3.化合物IM3829是一个已被报道的Nrf2抑制剂。我们设计并合成了多个IM3829衍生物,探究它们对Nrf2的作用效果。其中化合物7对Nrf2的激活效果最好,因此接下来我们探究了化合物7对PC12细胞的作用。研究发现,该化合物能够有效保护PC12细胞抵抗氧化损伤,诱导Nrf2激活并促进一系列二相代谢酶的表达。化合物7是一个结构较新颖的Nrf2激活剂,可以作为潜在的预防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候选药物。

王晨[2](2020)在《磷酸三(1,3-二氯-2-丙基)酯诱导秀丽隐杆线虫衰老效应及健康风险分子机制》文中指出磷酸三(1,3-二氯-2-丙基)酯(Tris(1,3-dichloro-2-propyl)phosphate,TDCPP)是一种含卤素有机磷化合物,一般作为添加型阻燃剂应用于多类消费品中,是多溴联苯醚(poly brominated diphenylethers,PBDEs)的重要替代品之一。目前,TDCPP 及其主要二酯代谢物磷酸二(1,3-二氯-2-丙基)酯(bis(1,3-dichloro-2-propyl)phosphate,BDCPP)已在多种环境介质、生物体甚至人类母乳、血浆、胎盘、精液和尿液样品中广泛检出,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研究证实,TDCPP污染暴露能够诱导生物体神经损伤、发育迟缓和生殖能力衰退等严重退行性病变,极有可能诱导生物体衰老效应、降低寿命。但迄今为止,关于TDCPP暴露诱导生物体衰老效应规律及分子机制的研究尚很有限,无法完整解释其诱导生物体多种退行性病变的原因,亟需深入研究TDCPP暴露诱导生物体衰老效应规律及作用机制,为揭示TDCPP生态毒理和人体健康损害分子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在此背景下,本研究选取秀丽隐杆线虫为衰老研究模型,凝练TDCPP诱导衰老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的科学问题,系统研究TDCPP对线虫衰老效应规律及作用机制。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分析生理、生化变化特征和基因、蛋白表达差异;综合运用转录组学、生物信息学、转基因品系和突变体验证等技术,识别TDCPP诱导衰老显着相关靶标基因、蛋白及生物标志物,探究TDCPP诱导衰老的关键信号通路;结合人类体外细胞实验、同源建模及分子对接等分析,探究TDCPP对包括人类、斑马鱼和线虫在内的不同物种关键同源蛋白及信号通路的影响机制,揭示氯化有机磷酸酯TDCPP暴露诱导衰老的物种间同源性及潜在健康危害。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TDCPP暴露能够诱导秀丽隐杆线虫运动行为损伤、寿命降低等衰老毒性效应。多场景(急性、亚急性)不同浓度TDCPP暴露(control、0.1、1、100、1000 μg/L)对线虫生理、生化毒性效应评估结果显示,相同浓度下,亚急性(L1-72h)暴露比急性暴露(L4-24h)更加敏感,毒性效应更显着。环境浓度TDCPP暴露能够降低线虫体长、子代数目、运动行为和存活寿命,增加线虫肠道通透性、氧化应激水平、细胞凋亡水平和脂褐素累积水平。其中,运动行为与寿命呈正相关,亚急性暴露后,头部摆动和身体弯曲频率10%效应浓度(EC10)分别为11.5μg/L和39.4 μg/L,属于环境浓度范围。最高浓度组1000μg/L TDCPP亚急性暴露能够诱导线虫平均寿命降低17%,衰老生物标志物脂褐素水平显着提高32%、氧化应激水平显着提高34%,表明TDCPP能够以剂量依赖方式加速线虫衰老进程,降低寿命。(2)TDCPP通过诱导氧化自由基损伤机制加速秀丽隐杆线虫衰老、降低寿命。TDCPP暴露诱导线虫产生过量活性氧(reactive oxide species,ROS),并进一步与脂质发生链式反应放大最初氧化损伤,导致脂褐素水平升高、4-羟基壬烯醛(4-hydroxynon-2-enal,4-HNE)等脂质过氧化关键产物累积,最终诱导线虫衰老、降低寿命。同时,通过mRNA转录组测序技术(mRNA-seq)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评估TDCPP暴露后线虫整体mRNA表达特征及信号通路富集情况后发现,谷胱甘肽代谢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gst-5、gst-6、gst-9、gst-10、gst-19、gst-24、gst-26、gst-29、gst-33、gst-38)在抗氧化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进一步表明脂质过氧化累积和氧化自由基损伤机制在加速线虫衰老过程中的关键作用。(3)TDCPP通过触发非常规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信号通路(Insulin/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Signaling pathway,Insulin/IGF-1 信号通路)降低秀丽隐杆线虫寿命。该途径并非常规性破坏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DAF-2/IGF1R,而是直接通过抑制下游肿瘤抑制因子DAF-18/PTEN进行激活,这种抑制能够降低第二信使磷脂酰肌醇-3,4,5-三磷酸PI(3,4,5)P3的去磷酸化水平,激活下游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PKB,进一步提高Insulin/IGF-1信号通路中寿命中心因子DAF-16/FoxO蛋白磷酸化水平,抑制DAF-16/FoxO表达,阻止DAF-16/FoxO进入细胞核发挥功能,最终降低寿命。(4)TDCPP暴露诱导特定microRNA(miRNA)抑制寿命中心因子DAF-16/FoxO降低线虫寿命。通过Small RNA测序(Small RNA-seq)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评估TDCPP暴露后线虫整体miRNA表达特征及信号通路富集情况后发现,TDCPP暴露同样能够触发非常规Insulin/IGF-1信号通路,这与mRNA研究结果高度吻合。因此,本研究建立了 TDCPP诱导衰老及寿命降低的miRNA-mRNA小型互作网络关系,其中miRNA突变体品系研究表明let-7家族miR-48和miR-84能够抑制DAF-16/FoxO转录、调节衰老相关运动行为和寿命。此外,计算机建模及分子对接结果从三维结构角度深入表明TDCPP与miR-48和miR-84的作用靶点和结合亲和力,证明TDCPP能够通过干扰线虫关键miRNA(miR-48 和 miR-84)表达抑制非常规 Insulin/IGF-1 通路中 DAF-16/FoxO 的功能,最终影响寿命。(5)TDCPP暴露激活非常规Insulin/IGF-1通路具有高度的物种间同源性。首先,非常规Insulin/IGF-1信号通路在人体正常肝细胞L02中得到验证,通路中关键同源基因及同源蛋白表达与线虫中结果相一致,证实该信号通路在人体细胞具有高度同源性。此外,利用同源建模技术分别提取和构建人类、斑马鱼、秀丽隐杆线虫IGF1R和PTEN蛋白三维结构,分别进行TDCPP与多物种IGF1R和PTEN蛋白分子对接研究,具体对接位点及结合亲和力分析揭示了 TDCPP暴露诱导衰老分子机制的物种间同源性及潜在健康危害,并再次证明抑癌因子PTEN在TDCPP降低寿命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综上所述,环境浓度氯代有机磷酸酯TDCPP能够诱导秀丽隐杆线虫运动行为损伤、寿命降低等多种衰老毒性效应,主要通过诱导自由基损伤、干扰非常规Insulin/IGF-1信号通路、诱导特定miRNA(miR-48/84)抑制寿命中心因子这三种分子机制发挥作用,其中,非常规Insulin/IGF-1信号通路具有高度的物种间同源性。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更深层次了解典型氯代有机磷酸酯TDCPP的毒性效应和作用分子机制,为构建环境氯代有机磷酸酯污染的健康风险预警及防控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赵丽凤[3](2020)在《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抗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THP-1细胞和SHI-1细胞为研究对象,考察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对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增殖抑制、周期分布、凋亡情况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通过建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动物模型,考察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对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作用。方法1.MTT法检测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对THP-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三氧化二砷、双氢青蒿素、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对THP-1细胞增殖的影响,计算其增殖抑制率,并计算三氧化二砷、双氢青蒿素的半数抑制浓度。2.流式细胞仪检测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对THP-1细胞周期分布及凋亡的影响THP-1细胞给予三氧化二砷、双氢青蒿素、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作用48 h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周期分布及凋亡的情况。3.Western Boltting检测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对THP-1细胞相关凋亡蛋白表达的影响THP-1细胞给予三氧化二砷、双氢青蒿素、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作用48h后,采用 Western Boltting 检测 Bax、Bcl-2、Caspase-3、Cleaved Caspase-3、Caspase-8和Caspase-9六种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4.MTT法检测三氧化二砷和双氢青蒿素对SHI-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三氧化二砷、双氢青蒿素、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对THP-1细胞增殖的影响,计算其增殖抑制率,并计算三氧化二砷、双氢青蒿素的半数抑制浓度。5.流式细胞仪检测三氧化二砷和双氢青蒿素对SHI-1细胞凋亡的影响SHI-1细胞给予三氧化二砷、双氢青蒿素、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作用48 h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6.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模型的建立BALB/c裸鼠,雌性,SPF级,4-5周龄,19只,检疫适应三天,分为五组:对照组、皮下注射THP-1细胞组、腹腔注射THP-1细胞组、皮下注射SHI-1细胞组、腹腔注射THP-1细胞组。观察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在裸鼠体内的生长情况。取裸鼠体内的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皮下注射到裸鼠体内,观察其增殖情况。7.基于裸鼠肿瘤模型考察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对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作用建模:BALB/c裸鼠皮下注射SHI-1细胞建模。分组:将建模后裸鼠按肿瘤大小随机分为十组,分别是:对照组、模型组、ATO低组、ATO高组、DHA低组、DHA高组、ATO低+DHA低组、ATO低+DHA高组、ATO高+DHA低组、ATO高+DHA高组。给药14天。观察裸鼠状态、测量肿瘤大小、检测脏器病理变化。结果1.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对THP-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不同浓度的三氧化二砷、双氢青蒿素单用对THP-1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01),且呈剂量-时间依赖性,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较三氧化二砷、双氢青蒿素单用后效果更加显着(P<0.001)。2.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对THP-1细胞周期分布及凋亡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各给药组细胞G2和S期细胞明显减少,G1期细胞比例增加(P<0.001),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组变化最大。与对照组相比,各给药组细胞凋亡比例均增加,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组凋亡比例较对照组提高了 71.4%,显着高于三氧化二砷组、双氢青蒿素组(P<0.001)。3.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对THP-1细胞相关凋亡蛋白表达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同时将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组与三氧化二砷组、双氢青蒿素组比较,Bcl-2(P<0.05)、Caspase-3(P<0.001)、Caspase-8(P<0.001)表达量明显下调,Cleaved Caspase-3(P<0.05)表达量显着上调,Bax、Caspase-9表达量无明显变化。4.三氧化二砷和双氢青蒿素对SHI-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不同浓度的三氧化二砷、双氢青蒿素对SHI-1细胞增殖均有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药物对SHI-1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升高(P<0.05),且成浓度-时间依懒性。然而,分别用1、2、3μM的三氧化二砷联合不同浓度的双氢青蒿素,与同浓度的双氢青蒿素相比,抑制率并无明显变化(P<0.05)。5.三氧化二砷和双氢青蒿素对SHI-1细胞凋亡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随着三氧化二砷浓度的增加,SHI-1细胞凋亡比例明显增加;随着双氢青蒿素浓度的增加,SHI-1细胞凋亡比例有增加趋势,但变化并不显着。与相同浓度的三氧化二砷或双氢青蒿素相比,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没有使SHI-1细胞凋亡比例增加。6.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肿瘤模型的建立体外培养的SHI-1细胞和THP-1细胞腹腔注射到裸鼠体内均未有明显变化。体外培养的THP-1细胞皮下注射裸鼠右侧肩胛骨处可建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裸鼠肿瘤模型,成模率为25%。体外培养的SHI-1细胞皮下注射到裸鼠右侧肩胛骨处,可100%长出肿瘤,成功建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裸鼠肿瘤模型。7.基于裸鼠肿瘤模型考察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对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作用与模型组,给药后7天,给药各组肿瘤体积增加均明显减小,其中ATO低+DHA低组减小最为明显,平均增加6.06 mm3。给药7至13天期间,肿瘤体积较前7天均明显增加,但ATO低+DHA低组增加值(120.25 mm3)较模型组(292.65 mm3)最低。给药14天后,与模型组相比,ATO低+DHA低组、ATO高+DHA低组、ATO高+DHA高组平均瘤重均明显降低,其中,ATO低+DHA低组降低最为显着,抑瘤率为46.47%。结论1.三氧化二砷和双氢青蒿素单用均能抑制THP-1细胞的增殖并成浓度-时间依赖性,且联合应用较各自单用抑制效果更加明显。2.阻滞细胞增殖周期及诱导细胞凋亡是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抑制THP-1细胞增殖的可能作用机制之一。3.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可能通过激活Caspase-3、下调Bcl-2和Caspase-8表达量诱导THP-1细胞凋亡。4.三氧化二砷和双氢青蒿素能够抑制SHI-1细胞的增殖并成浓度-时间依赖性,二者联用无协同作用。5.三氧化二砷可能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抑制SHI-1细胞增殖;双氢青蒿素抑制SHI-1细胞不通过诱导细胞凋亡。6.体外培养的SHI-1细胞皮下注射到裸鼠右侧肩胛骨处可100%建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裸鼠肿瘤模型。7.2 mg/kg ATO与50 mg/kg DHA联合应用能够显着抑制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裸鼠肿瘤模型肿瘤的生长,抑瘤率为46.47%。

闫庆龙[4](2020)在《纳米金刚石和响应型纳米材料抗实体瘤效应研究》文中提出肿瘤在临床上有实体瘤和非实体瘤之分。实体瘤可以检查到有形肿块。非实体瘤主要是造血系统肿瘤,仅占全部肿瘤的10%,且影像学检查不可见。目前纳米材料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实体瘤部分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我们在研究中发现纳米金刚石(Nanodiamonds,NDs)联合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TO)的治疗方案可以显着提升ATO在实体瘤中的治疗效率,本论文基于以上现象,对产生这一结果的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响应型近红外二区纳米探针同时具有肿瘤特异性和发射近红外荧光的优势,在肿瘤的成像和治疗中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潜力。对新探针在细胞和动物层面的可行性和安全性验证是探针开发的重点。因此,本论文分别对NDs阻断自噬的机制和新开发的响应型纳米荧光探针NIR-II@Si(Second near-infrared window core-shell silica nanocomposites)和响应型纳米光热探针Nano-PT(Nanostructured photothermal agent)在肿瘤成像和光热治疗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研究。现在总结如下:(1)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检测发现NDs能引起LC3和P62在细胞内的聚集,说明NDs对细胞自噬流有调控作用,通过区分自身溶酶体处理功能障碍的串联报告基因mCherry-GFP-LC3检测发现NDs作为自噬抑制剂主要作用方式是调节自噬流和自溶体内容物流。对NDs在细胞内的靶向位点进行检测发现细胞中转录调节因子核蛋白1(Nuclear protein-1,NUPR1)的表达量与NDs的作用时间是呈负相关的。同时,经过NDs处理后NUPR1的下游基因突触小体相关蛋白25(Synaptosome-associated protein 25,SNAP-25),囊泡相关蛋白8(Vesicle-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 8,VAMP8)表达量也相应减少。而SNAP25,VAMP8在细胞中起着介导自噬溶酶体的外排,调控自噬溶酶体晚期进程的作用。接着通过干扰RNA成功抑制了自噬相关蛋白ATG5(Autophagy related protein 5)和ATG7(Autophagy related protein 7)的表达。我们发现敲低ATG5和ATG7后NDs对NUPR1表达的调控作用就消失了,同时NDs叠加ATO的抑瘤效果明显降低。该结果说明在治疗过程中NDs是通过自噬影响细胞内NUPR1的表达并进一步自噬阻断,提高了ATO的实体瘤治疗效果。(2)对NDs和NDs叠加ATO联合治疗中药物的分布代谢及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估。首先,联合给药过程中,NDs和ATO在全身组织中均有分布,但是在肿瘤中聚集较多,而且在给药周期结束后体内的NDs及ATO会迅速排出体外;其次,我们发现NDs在给药过程中对血液学血生化指标无明显影响;第三,在给药过程中并没有对肝组织造成损伤,相反对肿瘤造成的肝组织损伤有一定的恢复效果;最后,NDs和NDs叠加ATO联合治疗并没有对体重造成明显影响。因此,NDs叠加ATO是一种相对安全的联合给药方式,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潜力。(3)使用NIR@Si分别在体外和体内对其成像效果进行检测,并与近红外一区成像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NIR@Si特异性强、成像效果好、组织穿透深度高。在个体水平可以通过人为控制相应底物的含量实现成像效果的可控性。对NIR@Si的生物相容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探针可以快速分布到主要脏器中并迅速排出体外,对血液学血生化指标无显着影响。因此,NIR@Si成像效果显着,生物相容性好,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潜力。(4)使用Nano-PT分别在体外和体内对其光热治疗效果检测。结果表明NanoPT特异性强、光热转换效率高、肿瘤治疗效果好。对Nano-PT的生物相容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探针对主要脏器和瘤周组织形态均无显着影响,对血液学血生化指标无显着影响。因此,Nano-PT光热治疗效果显着,生物相容性好,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潜力。总之,我们对NDs叠加ATO治疗实体瘤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解释了在联合给药过程中NDs通过阻断自噬提高ATO治疗实体瘤的原因,找到了NDs阻断自噬的靶点NUPR1,讨论了NDs叠加ATO治疗实体瘤的安全性等问题,为NDs叠加ATO在实体瘤治疗中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支持。接着对新开发的肿瘤响应型纳米荧光探针NIR@Si的肿瘤成像效果和纳米光热Nano-PT的光热治疗效果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探针特异性强,分别实现了肿瘤的成像和治疗。同时两种新型探针的生物安全性较好,均具较大的临床应用潜力。

钟名天[5](2019)在《氯化血根碱抗小细胞肺癌及三氧化二砷诱导BEAS-2B细胞恶性转化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建立以细胞增殖抑制率为筛选指标的体外筛选法,对小细胞肺癌细胞系NCI-H1688细胞进行天然产物化合物筛选;2.探讨氯化血根碱对三氧化二砷诱导转化的BEAS-2B-As细胞增殖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三氧化二砷诱导人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的作用机制;3.探讨氯化血根碱抗小细胞肺癌的作用,及其联合帕比司他对小细胞肺癌生长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抗小细胞肺癌的作用机制。方法:1.对NCI-H1688细胞进行天然产物化合物筛选实验研究通过CCK-8检测方法进行细胞增殖实验,检测640个天然产物化合物对人小细胞肺癌细胞系NCI-H1688细胞增殖的影响;同时,检测初筛得到的39个天然产物化合物对人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细胞增殖的影响。2.三氧化二砷诱导人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的实验研究通过CCK-8检测方法进行细胞增殖实验,检测氯化血根碱对三氧化二砷诱导转化的BEAS-2B-As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氯化血根碱对三氧化二砷诱导转化的BEAS-2B-As细胞中miR-301a表达水平的影响。同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三氧化二砷对BEAS-2B细胞中miR-301a表达水平的影响;通过ELISA检测三氧化二砷处理的BEAS-2B细胞培养液中IL-6的水平;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IL-6/IL-6抑制剂/STAT3抑制剂处理的BEAS-2B细胞中miR-301a的表达水平。采用瞬时转染技术抑制BEAS-2B细胞中miR-301a的表达,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三氧化二砷处理的BEAS-2B细胞中磷酸化STAT3、总STAT3和I κ B a蛋白表达水平;采用瞬时转染技术抑制BEAS-2B-As细胞中miR-301a的表达,通过CCK-8检测方法进行细胞增殖实验、通过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通过transwell小室细胞迁移实验和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克隆形成、细胞迁移和凋亡的情况。并且,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miR-301a靶基因(SMAD4,RUNX3,PTEN,NKRF,BIM,P63,PIAS3,GADD45 α)蛋白表达水平;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共转染pGL3-SMAD4 3’ UTR和miR-301a模拟物的BEAS-2B-As细胞中荧光素酶活性和SMAD4蛋白表达水平。同时,采用慢病毒转染技术抑制BEAS-2B-As细胞中SMAD4的表达,通过CCK-8检测方法进行细胞增殖实验、通过transwell小室细胞迁移实验和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细胞迁移和凋亡的情况。建立裸鼠异种移植瘤模型,设立Anti-control组和Anti-miR-301a组,测量两组肿瘤的体积,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两组肿瘤组织切片中SMAD4阳性细胞数量;建立裸鼠异种移植瘤模型,设立shRNA-control组和shRNA-SMAD4组,测量两组肿瘤的体积,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SMAD4、磷酸化STAT3、总STAT3蛋白表达水平。通过TCGA数据库分析腺癌和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组织样本,探究miR-301a与SMAD4在肺癌组织中的相关性。3.氯化血根碱及其联合帕比司他抗小细胞肺癌的实验研究通过CCK-8检测方法进行细胞增殖实验,检测氯化血根碱对人小细胞肺癌细胞系NCI-H1688,NCI-H82和NCI-H526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克隆形成实验、通过PI单染流式细胞术、通过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和DAPI细胞染色、通过细胞划痕实验、通过transwell小室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氯化血根碱对NCI-H1688细胞克隆形成、细胞周期分布、凋亡、运动、迁移和侵袭的影响。通过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揭示氯化血根碱抑制人小细胞肺癌细胞系NCI-H1688的作用靶点;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氯化血根碱处理的NCI-H1688和NCI-H82细胞中CDKN1A,CDKN1B,CDKN1C和P53基因mRNA表达水平;同时,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法验证CDKN1A,CDKN1B,CDKN1C和P53蛋白表达水平。建立裸鼠异种移植瘤模型,设立对照组和氯化血根碱治疗组,测量两组肿瘤的体积和重量,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两组肿瘤组织切片中CDKN1A阳性细胞数量。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小细胞肺癌细胞系NCI-H1688,NCI-H82和NCI-H526细胞中CDKN1A基因mRNA表达水平;同时,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法验证小细胞肺癌细胞系NCI-H1688,NCI-H82和NCI-H526细胞中CDKN1A蛋白表达水平。采用慢病毒转染技术抑制NCI-H1688细胞中CDKNIA的表达,通过建立稳定表达shRNA-CDKNIA的NCI-H1688细胞株,通过CCK-8检测方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CDKN1A对NCI-H1688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的影响。通过Oncomine及TCGA数据库分析肺癌的临床组织样本中CDKN1A基因的表达水平。通过CCK-8检测方法检测氯化血根碱联合帕比司他、吉西他滨、THZ1和(+)-JQ1对人小细胞肺癌细胞系NCI-H1688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PI单染流式细胞术检测氯化血根碱联合帕比司他对NCI-H1688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最后,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氯化血根碱联合帕比司他处理的NCI-H1688细胞中CDKN1A,CDKN1B,CDKN1C和P5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初步筛选得到39个天然产物化合物具有抑制人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的作用,通过对比39个候选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杀伤力,并结合文献调研,发现氯化血根碱不仅能够抑制小细胞肺癌,并且对正常细胞的杀伤力小,是潜在的小细胞肺癌抑制物。2.1μM氯化血根碱处理三氧化二砷诱导转化的BEAS-2B-As细胞以及正常人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和BEAS-2B细胞后,对比三株细胞的抑制率,发现氯化血根碱能够抑制BEAS-2B-As细胞增殖,同时对正常细胞的影响较小。接着,不同浓度氯化血根碱(0.8,0.9,1,2,3μM)处理BEAS-2B-As细胞24,48,72小时,发现随着氯化血根碱作用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加,细胞增殖抑制率逐步升高。同时,不同浓度氯化血根碱(0,0.5,1,1.5μM)处理BEAS-2B-As细胞24小时后检测miR-301a的表达,发现随着氯化血根碱作用浓度的增加,miR-301a的表达逐步下降。3.0.25μM三氧化二砷处理BEAS-2B细胞6个月,BEAS-2B细胞发生恶性转化。与未转化的BEAS-2B细胞比较,三氧化二砷诱导转化的BEAS-2B-As细胞中miR-301a呈现高表达。同时,不同浓度三氧化二砷(0,2.5,5,10μM)处理BEAS-2B细胞12小时后检测miR-301a的表达,发现随着三氧化二砷作用浓度的增加,miR-301a的表达显着升高。并且,0.25μM三氧化二砷处理BEAS-2B细胞不同细胞传代数目,检测miR-301a的表达,发现随着三氧化二砷暴露时间的增加(10-30代),miR-301a的表达逐步升高。4.不同浓度三氧化二砷(0,5,10μM)和过氧化氢(阳性对照)处理BEAS-2B细胞24小时,通过ELISA检测细胞培养液中IL-6的水平,发现三氧化二砷10μM作用浓度时,IL-6水平最高。并且,不同浓度IL-6(0,10,50,100ng/mL)处理BEAS-2B细胞,检测miR-301a的表达,发现在IL-6的刺激下,随着IL-6作用浓度的增加,miR-301a表达显着升高。但是,STAT3抑制剂(S31-201,30μM)能够逆转miR-301a的高表达。同时,STAT3抑制剂和IL-6抑制剂(Anti-IL-6)均能逆转三氧化二砷处理BEAS-2B细胞后miR-301a的高表达。不同浓度三氧化二砷(0,5,10μM)处理分别转染Anti-control或Anti-miR-301a的BEAS-2B细胞24小时,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磷酸化STAT3、总STAT3和IκBα蛋白表达,发现三氧化二砷能够激活STAT3的表达,抑制miR-301a的表达能够抑制STAT3的激活,而I κ Bα的表达没有显着差异。5.在分别转染Anti-control和Anti-miR-301a的BEAS-2B-As细胞中检测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以及细胞迁移和诱导细胞凋亡的能力,发现通过抑制miR-301a的表达能够抑制三氧化二砷诱导转化的BEAS-2B-As细胞增殖、克隆形成和细胞迁移,并增强阿霉素诱导的细胞凋亡。6.通过检测部分已报道的mi R-301a靶基因的蛋白表达,发现在三氧化二砷诱导转化的BEAS-2B-As细胞中,SMAD4和NKRF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BEAS-2B细胞。并且,在BEAS-2B-As细胞中,抑制mi R-301a的表达可以显着增强SMAD4的表达,而NKRF的表达无明显变化。同时,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发现共转染pGL3-SMAD4 3’ UTR和miR-301a模拟物的BEAS-2B-As细胞中荧光素酶活性明显降低,同时,SMAD4蛋白表达也明显降低。7.在BEAS-2B-As细胞中,抑制miR-301a的表达并通过shRNA敲低SMAD4的表达,可以促进细胞增殖、迁移并抑制细胞凋亡。在裸鼠异种移植瘤模型中,发现抑制miR-301a的表达能够抑制裸鼠肿瘤的生长。并且,SMAD4在Anti-miR-301a裸鼠肿瘤组织切片中的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同时,在裸鼠异种移植瘤模型中,发现抑制mi R-301a和SMAD4的表达能够促进裸鼠肿瘤的生长。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SMAD4、磷酸化STAT3、总STAT3蛋白表达,发现抑制miR-301a的表达能够诱导SMAD4高表达并显着抑制STAT3的激活,而抑制SMAD4的表达能够使STAT3再次被激活。同时,通过抑制BEAS-2B细胞中mmiR-301a的表达,并经三氧化二砷处理,同样发现抑制SMAD4的表达能够促进STAT3的激活。8.通过TCGA数据库获取肺癌临床患者的基因组图谱数据,与正常肺组织样本比较,发现miR-301a在肺腺癌和肺鳞癌组织样本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而其靶基因SMAD4在肺癌组织样本中的表达则明显低于正常组织。并且,在肺腺癌中,miR-301a与SMAD4呈负相关,而在肺鳞癌中,miR-301a与SMAD4无显着的相关性。9.不同浓度氯化血根碱(0,0.9,1,2,3,4μM)处理NCI-H1688,NCI-H82和NCI-H526细胞24,48,72小时,检测氯化血根碱对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发现氯化血根碱能够抑制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并具有时间、浓度依赖性。同时,通过克隆形成实验检测氯化血根碱对NCI-H1688细胞克隆形成的影响,发现氯化血根碱能够抑制NCI-H1688细胞克隆形成,并且具有浓度依赖性的抑制作用。不同浓度氯化血根碱(0,0.5,1,1.5μM)处理NCI-H1688细胞24小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和细胞凋亡情况,发现随着氯化血根碱作用浓度的增加,G1期细胞比例逐渐增加,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逐渐下降,早期凋亡细胞和晚期凋亡细胞的比例逐渐增加。不同浓度氯化血根碱(0,0.5,1,1.5μM)作用于已做划痕处理的NCI-H1688细胞,观察比较各浓度组0小时和24小时的划痕面积,发现对照组划痕随着时间的增加,划痕逐渐愈合,划痕面积逐渐减小;氯化血根碱处理组(0.5,1,1.5μM)划痕随着氯化血根碱作用浓度的增加,划痕愈合现象逐渐消失,划痕面积变化逐渐不明显。不同浓度氯化血根碱(0,300,400,500nM)处理NCI-H1688细胞24小时,通过transwell小室细胞迁移实验观察穿过transwell小室的细胞数量,发现与对照组比较,氯化血根碱处理组(300,400,500nM)穿过transwell小室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并且随着氯化血根碱作用浓度的增加,穿过transwell小室的细胞数量逐渐减少。细胞侵袭实验结果与细胞迁移实验结果一致。10.不同浓度氯化血根碱(0,0.5,0.75,1μM处理NCI-H1688和NCI-H82细胞24小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CDKN1A,CDKN1B,CDKN1C和P53表达水平,发现与对照组比较,氯化血根碱处理组(0.5,0.75,1μM)CDKN1A和CDKN1B基因mRNA表达水平上升,并且随着氯化血根碱作用浓度的增加,CDKN1A和CDKN1B的表达量也逐渐增加;而CDKN1C和P53的表达差异不明显。同时,与对照组比较,氯化血根碱处理组(0.5,0.75,1μM)CDKN1A蛋白表达也明显上调,并且随着氯化血根碱作用浓度的增加,CDKN1A的表达量也逐渐增加;CDKN1B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有所上调,但各浓度间差异不明显;CDKN1C和P53蛋白表达差异不明显。11.在裸鼠异种移植瘤模型中,发现氯化血根碱能够抑制裸鼠肿瘤的生长。同时,CDKN1A在氯化血根碱治疗组裸鼠移植瘤组织切片中的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12.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小细胞肺癌细胞系NCI-H1688,NCI-H82和NCI-H526细胞中CDKN1A的表达(包括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细胞。同时,CDKN1A在小细胞肺癌、肺腺癌和肺鳞癌临床肿瘤组织样本中的表达均明显低于正常组织。并且,抑制CDKN1A的表达可以促进NCI-H1688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13.氯化血根碱与帕比司他联用具有高度协同作用,能够更好的抑制小细胞肺癌细胞系NCI-H1688细胞生长和增殖。0.5μM氯化血根碱、60nM帕比司他及两者联合处理NCI-H1688细胞24小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情况,发现0.5μM氯化血根碱联合60nM帕比司他处理组G1期细胞比例最高。同时,0.5μM氯化血根碱联合60nM帕比司他处理组CDKN1A表达明显上调,而CDKN1B、CDKN1C和P53蛋白表达有所下降。结论:1.筛选得到39个化合物作为潜在的小细胞肺癌抑制物;氯化血根碱不仅能够抑制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并且对正常细胞的杀伤力小,是潜在的小细胞肺癌抑制物。2.miR-301a是一种致癌miRNA,氯化血根碱能够抑制miR-301a的表达并抑制BEAS-2B-As细胞增殖。SMAD4是miR-301a的靶基因,miR-301a和SMAD4在三氧化二砷诱导的癌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激活STAT3/mmiR-301a/SMAD4在三氧化二砷诱导的人肺支气管上皮细胞转化过程中,起着关键的正向调节作用。3.氯化血根碱能够抑制小细胞肺癌细胞生长和增殖,能够抑制细胞周期、运动、迁移和侵袭,以及促进细胞凋亡。同时,氯化血根碱联合帕比司他能够增强抗小细胞肺癌的作用。并且,氯化血根碱通过上调CDKN1A的表达发挥抗小细胞肺癌的作用。

施雷雷[6](2018)在《基于喹喔啉酮骨架的聚集诱导发光分子在生物医学成像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的荧光染料由于含有难溶于水的芳香族结构,在亲水性环境中会发生荧光团的聚集而导致荧光强度减弱或荧光猝灭。当其用于生物医学成像时,生物体的亲水性环境会使得荧光团发生聚集。此外,荧光染料通过物理或者化学方法结合到生物分子上也会发生荧光团的聚集。最终导致荧光染料的荧光信号大幅下降甚至消失。因此,为了避免荧光探针聚集引起的荧光猝灭现象的发生,传统的荧光染料在使用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荧光探针的浓度以及在生物大分子上结合的荧光分子的数量。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传统的荧光染料在生物医学检测领域的应用。因此,科学家们希望开发出新的、可以避免“聚集引发猝灭”这种现象发生的荧光染料。2001年,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发现了一种与传统的聚集导致荧光猝灭正好相反的奇特的现象:一种硅参杂环戊二烯的化合物在稀溶液状态下发光很弱,当向溶液中加入不良溶剂后,体系变浑浊,同时荧光强度急剧增大,荧光量子效率显着升高。唐本忠院士课题组将这种现象称为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AIE)。具体来说AIE是指一类荧光生色团在稀溶液状态下微弱发光甚至不发光,而在固态或聚集状态下荧光显着增强的一种光物理现象。具有AIE特性的荧光分子在生物检测领域有着传统荧光分子不能比拟的优点,一方面AIE分子可以更多地结合到生物大分子上获得高亮度的荧光,而不会发生传统的荧光分子聚集导致的荧光猝灭;另一方面,在分子聚集后发生的荧光急剧变亮的特性可以作为荧光放大检测的定量依据。红光和近红外发射的AIE荧光分子由于具有较深的组织穿透性以及低的光毒性等优点,使其在生物医学成像领域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本论文基于氮参杂的喹喔啉酮生色团骨架为基本构筑单元,并结合生物体内的特殊生化环境,通过羟醛缩合,Suzuki偶联反应设计合成不同种类的长共轭Donor-accepter(D-A)型聚集诱导发光分子,这些分子具有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并且其发射波长均在红光以及近红外光区域。这些分子可以作为细胞、组织、活体等层面的检测或诊断手段:分别实现了细胞铁死亡过程的鉴定、帕金森疾病的诊断以及细胞内囊泡转运过程的示踪。1.颜色转变荧光探针用于鉴定细胞铁死亡铁死亡是一种不依赖于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s)的新的细胞死亡方式,铁死亡发生的过程中,细胞内的活性氧(ROS)和血红素氧化酶会有大量累积。目前,在活细胞或者活体组织上对铁死亡进行快速特异性的非侵袭性检测仍然是一个挑战。在本文中,根据铁死亡细胞内高浓度的ROS以及血红素氧化酶,设计合成了一种基于喹喔啉酮骨架的芳基硫醚类荧光分子(QS-4)。QS-4可以与铁死亡细胞内高浓度的ROS和血红素氧化酶发生化学反应,其芳基硫醚会被氧化成芳基亚砜的衍生物。QS-4化学结构的改变引起其电子效应的变化,从而导致QS-4原本的红色荧光迅速转变成绿色荧光。基于这种特殊生物化学反应诱导的荧光分子颜色的变化,设计的荧光分子成功地实现了对体内外细胞铁死亡过程的特异性检测。2.颜色转变荧光纳米反应器用于帕金森疾病的诊断目前,帕金森疾病诊断的分子荧光探针都是针对该疾病某一个生物标志物进行检测。然而,这种对于单一标志物的荧光检测用于疾病的诊断往往存在一定的不足。根据帕金森疾病的病理生理特征发现其脑部豆状核区域会有大量的铁的蓄积,这些铁的蓄积会驱动芬顿反应,从而产生大量的活性氧,最终引起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凋亡。基于帕金森病灶区域高浓度的铁和活性氧,设计合成了一种能够同时响应铁和活性氧的荧光纳米反应器,当纳米反应器遇到高浓度的铁和活性氧的时候,纳米反应器内部的芳基硫醚荧光分子会被氧化成亚砜的衍生物,使其原本的红色荧光转变为绿色荧光。体内外的实验均证实,这种荧光纳米反应器可以对帕金森疾病模型进行快速的鉴定。这种基于帕金森特殊生化环境的可变色荧光纳米反应器能够同时实现对铁和活性氧的双标志物检测,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的单一标志物的荧光检测而带来的假阳性。3.内质网靶向荧光纳米粒子用于监测囊泡转运针对传统荧光染料的ACQ效应以及低的斯托克斯位移,制备了超稳定且具有大斯托克斯位移的荧光纳米粒子,同时在纳米粒子表面修饰了有内质网靶向的短肽(Fmoc-RACR)。由于内质网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和运输,设计的内质网靶向的荧光纳米粒子能够实时监测细胞内各个亚细胞器之间的囊泡转运。和传统的低斯托克斯位移荧光染料相比,制备的荧光纳米粒子表现出了很好的光稳定性以及抗光漂白性能。此外,由于荧光纳米粒子的发射波长位于红光-近红外光区域,它能够避免生物组织自身荧光带来的干扰,加上荧光纳米粒子本身的光稳定性,又可以将其用于长效体内外成像。

毛明焕[7](2018)在《三氧化二砷对缝隙连接蛋白43表达的影响及参与非肌层浸润膀胱癌半通道开放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泌尿系统肿瘤中最常见的就是膀胱癌,主要是指膀胱黏膜细胞发生癌变,其中尿路上皮发生癌变(即临床常说的移行细胞癌)最为常见。膀胱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升高,在我国其已经成为泌尿系统内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并且其病死率呈每年逐步升高趋势。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男性膀胱癌的发病率高出女性2-3倍之多,在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排行中,男性群体中膀胱癌发病率位于第8位,而女性排行则为第12位。临床研究发现,按照膀胱癌浸润程度划分,浅表性膀胱癌在临床极为常见。浅表性膀胱癌临床又将其称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而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现有的一线临床治疗方法中,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而早期手术被认为是膀胱癌预后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早期手术虽然能够术切除大部分癌细胞,但是术后复发率、复发患者恶性程度上升等均已经称为膀胱癌致死的重要因素,因此早期手术后进行辅助抗癌就显得极为重要。膀胱内药物灌注免疫治疗在浅表性膀胱癌的治疗中已经被广泛认可,早期手术后辅以膀胱灌注化疗被认为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复发的风险,而且能够有效提升预后效果和生存率,但是目前仍有超过60%的癌症患者术后复发。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érin,BCG)膀胱灌注作为目前临床治疗浅表性膀胱癌一线免疫治疗方案,是膀胱癌辅助抗癌金标准疗法之一,被认为是灌注化疗失败后最有效的方法,但仍有30-45%病人对BCG治疗无反应,20%患者不能耐受其毒副作用。而且仍有一定比例病人不能耐受其毒副作用如出血性膀胱炎、造血和免疫功能抑制等,严重降低患者日常生活的质量。因此,改善BCG抗癌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是目前膀胱癌灌注治疗研究的热点。BCG联合化疗药物是目前可应用于临床的方法,效果与BCG单独应用的效果更具优势,而且有利于降低BCG有效治疗所需剂量。三氧化二砷(缩写为As2O3,即ATO)作为我国中医药体系中传统治疗药物——砒霜最重要的药物成分,能够有效治疗包括梅毒、结核、癌症等多种疾病,临床上历史悠久,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科研工作者发现其能够靶向性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并取得了突出的疗效,自此三氧化二砷的抗肿瘤活性引起了世界性的关注。在1999年,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即SFDA)就已经审核通过了ATO注射液的生产申请,并允许其在临床治疗中应用,而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相继在2000年通过了关于ATO注射液在美国上市的申请,将其批准成为复发/难治性APL治疗的二线药物。三氧化二砷对血液系统疾病疗效显着,通过观察分析ATO应用到血液系统肿瘤患者之后的效果发现,使用ATO之后血液系统肿瘤治疗效果(完全缓解率)、远期生存率等显着提高,且复发率明显下降、不良反应明显减轻,并且其并会与所用的其他化疗药物发生交叉耐药的现象。近年来,在实体肿瘤的临床治疗中,ATO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肺癌,乳腺癌,胃癌,前列腺癌,结肠癌,卵巢癌;肝癌等诸多实体肿瘤中均有其研究报道所查。目前诸多体内外相关实验表明ATO作为肿瘤治疗药物,对肿瘤细胞凋亡具有选择性诱导作用,而且能够不影响正常细胞的凋亡过程及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但ATO的抗肿瘤作用具有明显的剂量和时间依赖特性,ATO治疗窗比较窄,大剂量ATO对正常细胞有明显的毒性作用,因此有效的给药途径和用药剂量是决定ATO临床疗效的关键。选择较低且有效的药物浓度,在保证抗肿瘤疗效的同时减少副作用是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连接蛋白(Connexin,Cxs)有趋同的基本架构,具体结构的组成成分同时含有疏水跨膜片段(共4个)和亲水段,其中亲水段的位置在胞内环(1个)与胞外环(2个,组成成分均是6个保守性半胱氨酸残基)之间,而蛋白羧基末端、氨基末端全部存在于胞质之内。Cxs具有多种不同形式的羧基末端,是公认的关键部位,并在蛋白间相互作用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调节作用。细胞缝隙连接(Gap junction,GJs)是由两个细胞缝隙连接蛋白六聚体互相对接形成的跨膜通道结构,在细胞表面还存在着许多未配对的半通道,与细胞缝隙连接有着相似的通透特性。细胞缝隙连接蛋白的半通道允许细胞交换分子量为1000D以下的离子、代谢产物、离子(K+、Ca2+)、白介素(IL-6、IL-10)和其他第二信使(cAMP、GSH、cGMP、NO和IP3等),大分子则不允许通过(小RNAs除外),在沟通细胞间及细胞与基质间信息,调控细胞代谢,增殖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已经有超过20种细胞缝隙连接蛋白被鉴定,几乎所有其它类型的细胞都有GJs的存在,除外骨骼肌、成熟的红细胞及精子,组织表达分布最广与肿瘤的关系最密切的是Cx43,在多种恶性肿瘤细胞中Cx43的表达下调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有关。在膀胱癌组织中的研究证实,肿瘤病灶周围的正常膀胱组织,其细胞内的Cx43蛋白多表现出高水平表达状态,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细胞中低表达。Cx43的基因突变极少见,其表达及功能的调控主要在转录及转录后水平进行。目前已经发现ATO可能通过调节CX43表达产生生物学效应,但是由于目前相关机制以及ATO联合BCG抗肿瘤效应、机制的研究仍属于空白。研发新型膀胱癌治疗药物不仅需要进行体外实验研究,而且需要进行体内实验模型建立并进一步证实其对机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现今医疗研究中,膀胱癌的体外模型建立方法中最常用的就是向体内输注人膀胱癌细胞,该方法建立的实验模型不仅能够用于膀胱癌发生机制的各项研究中,而且能够初步评价抗膀胱癌治疗药物在体内应用的效果和安全性。体外动物模型建立的优势在于实验条件具有可控制性、操作方便、实验耗时较短,而且研发费用极为低廉;但是其缺点也极为明确,目前所用的膀胱癌细胞系其肿瘤细胞种类单一,并且均在体外生长,在生长方式、生长微环境、细胞构成种类方面不能够与人体膀胱癌细胞完全一致,因此其无法完全模拟人体膀胱癌组织发生病变特点,无法代表化疗药物毒副反应,由此可见,单纯体外研究成果并不能够完全反应化疗药物在体内作用的有效性、安全性,建立体内实验模型评价化疗药物治疗恶性肿瘤可行性是极为必要的。虽然目前恶性肿瘤动物模型建立过程可供选择的动物种类较多,但是最常用的动物种类仍然是小鼠或者裸小鼠,主要原因在于鼠类体型较小、繁殖时间短、遗传基因与人类有清晰的同源性、且生理生化代谢过程特点与人类高度相似,因此,相较于其他种类动物模型,裸小鼠恶性肿瘤模型能更好论证化疗药物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并能够初步反应出药物体内代谢过程和动力学特点,因此,在膀胱癌新药研发中进行动物在体实验是必须的。鉴于此,本研究将利用人膀胱癌细胞系BIU-87、T24、5637等膀胱癌细胞株先设计特定的与临床极其相关的体外实验体系,随后建立膀胱癌异位移植瘤裸小鼠动物模型,通过体外细胞层次研究、实验动物在体实验研究两个层次综合分析三氧化二砷成为膀胱癌灌注化疗药物的可行性,通过体内、体外充分论证其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为临床应用三氧化二砷治疗膀胱癌奠定实验基础,为临床推广中医药抗肿瘤治疗奠定科学而坚实的理论基础。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1)体外培养人膀胱癌细胞系BIU-87、T24、5637等膀胱癌细胞特定的体外细胞培养实验,通过多种实验技术及手段,确立膀胱癌模型建立方法(2)体外培养人膀胱癌细胞系,通过给予不同浓度的ATO,模拟ATO不同给药剂量对于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同时通过从细胞和分子层面针对三氧化二砷影响缝隙连接蛋白43与抗肿瘤作用的关系进行探讨。(3)膀胱癌皮下移植瘤小鼠模型建立过程中,选取的膀胱癌细胞种类为5637,细胞注射方式为皮下注射,通过腹腔注射不同药物的方法,分析干预方法对于肿瘤细胞的影响,初步分析ATO联合BCG膀胱灌注治疗膀胱癌移植瘤的效果和可能的抗肿瘤效应作用机制。方法:将NBT-II膀胱癌细胞株、BIU-87型膀胱癌细胞株、5637型膀胱癌细胞株、T24膀胱癌细胞株以及PBS细胞株进行体外传代培养于含有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细胞体外培养进入对数生长阶段之后,利用专用细胞平体外培养基对目标细胞进行重悬,调整细胞浓度,分别注射到Balb/c雌裸小鼠体内,根据所注射细胞的不同,将小鼠分为5组,分组结果为5637组、NBT-II组、BIU-87组、T24组以及PBS组,观察分析小鼠皮下肿瘤形成和生长情况,确定膀胱癌建模细胞种类,为体内实验建模奠定基础。1、利用5637膀胱癌细胞株建立模拟临床膀胱癌术后膀胱灌注化疗药物的体外实验体系,根据干预方法的不同分为6组,依次为正常培养组(实验过程中未添加任何对细胞有影响的干预措施)、5μmol/L组(As2O3应用剂量为5μmol/L)、10μmol/L组(As2O3应用剂量为10μmol/L);、15μmol/L组(As2O3应用剂量为15μmol/L)、20μmol/L组(As2O3应用剂量为20μmol/L)、25μmol/组(As2O3应用剂量为25μmol/L),在完成细胞体外药物干预之后,在干预的24h、48h分别完成细胞增殖情检测况,同时对不同干预方法的各组的蛋白表达水平予以测定,其中蛋白检测指标包括Cx43、Nrf2、JNK、JNK-1,检测方法是western blot,基因检测指标是Cx43,检测方法是PCR法,采用CCK-8检测膀胱癌细胞存活率、应用流式细胞技术观察ATO对细胞凋亡情况的影响,从分子水平、基因水平对三氧化二砷对缝隙连接蛋白43及半通道的作用与抗膀胱癌作用的内在分子机制进行检测和分析,检测Cx43表达改变。2、选取5637作为膀胱癌动物模型建立的细胞株经皮下注射癌细胞并成功建立移植瘤模型之后,当平均肿瘤体积达100mm3150mm3大小时,依据瘤体积、裸鼠体重,遵循均衡随机原则,将模型鼠平均分为为4组,每组中实验动物模型均为9只,各组小鼠的肿瘤体积等差异均未超过均值的10%,并且按以下方案幵始给药:(1)三氧化二砷组:给予As2O3 10mg/kg;(2)Gap26组,Gap26阻滞后给予As2O310mg/kg;(3)空白对照组,不添加药物及阻滞剂,仅给予0.9%NaCl;(4)联合组,As2O3 10mg/kg+卡介苗(BCG)100g,连续干预10天,观察记录干预前后各组分别处理小鼠,观察对比瘤积和瘤重变化,同时各组移植瘤小鼠Cx43表达水平进行测定,从分子水平对As2O3与BCG对缝隙连接蛋白43的作用与抗膀胱癌作用的内在分子机制进行检测和分析。3、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专业软件(SPSS 13.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和统计学分析,其中在分析不同阻滞剂在不同处理时间下对Cx43,p-Cx43总蛋白的影响需要行析因分析。对时间、阻滞剂单独效应等资料进行分析时则需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如果数据的方差不齐时,则需要以welch校正法对数据进行校正,方差不齐数据的分析方法为DunnettT3法。满足方差齐性条件的数据在分析时,按照均数士标准差(x±s)形式将数据表示后,多组间两两比较的方法是LSD法,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等级资料均以非参数检验(Independent Samples Test)完成,显着性评价水准是a=0.05,P<0.05认为有显着性。结果:1、BIU-87组、5637组、NBT-II组和T24组在实验过程中各组裸鼠状态好,体重无明显下降,无提前死亡小鼠出现,实验中全部所用小鼠在实验过程中并无严重不良反应显现,均饮食排便正常。在注射相同浓度细胞悬液的情况下,按肿瘤体积大于0.1cm3为成瘤标准,NBT-II组出瘤率最高,其次为5637组,各组裸鼠的膀胱癌出瘤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裸鼠皮下移植性膀胱癌模型裸鼠体重随着时间变化而体重明显改变(P<0.05),NBT-II组和5637组在肿瘤体积、肿瘤重量以及增长速度方面并无明显差异(P>0.05)。2、CCK-8方法显示As2O3处理膀胱癌细胞在浓度10umol/LAs2O3即可产生明显抑制增殖效果,且As2O3抑制效果呈明显浓度依赖效应关系,LD50约为20umol/L;Western Blot对蛋白定量分析显示:和对照组定量分析结果比较,处理12h后,As2O3对Cx43、Nrf2、JNK及JNK-1蛋白表达都有明显的上调,随着药物剂量增加而增加,不同As2O3处理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在给药之前,各组裸鼠瘤积未见无显着性差异(P>0.05),应用药物干预之后,As2O3组、联合组裸鼠的瘤积、瘤重均出现大幅下降,与本组给药治疗前比较,数据有显着性变化(P<0.05);而且在经过药物治疗后,联合组瘤积、瘤重相较于其他各组,均处于显着低水平(P<0.05),且As2O3组的瘤积和瘤重显着低于Gap26组和对照组,组间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组、As2O3组瘤在体内均有大量坏死组织出现,且残存活性细胞的核分裂现象减少,部分区域可见肿瘤细胞无一不出现坏死、消失,而且在细胞内部,棕黄色颗粒多见且大量沉着,细胞染色结果大部分是阳性;Gap 26组肿瘤细胞坏死不明显,大部分肿瘤细胞生长旺盛,黄色颗粒沉着很少,细胞染色多为弱阳性,空白对照组的癌细胞表现促快速生长趋势,核分裂多见,黄色颗粒沉着极为稀少,组间CX43水平差异显着(P<0.05)。结论:人膀胱癌T-24、BIU-87、5637细胞在成瘤率方面具有明显差异,在建立膀胱癌模型过程中应选用成瘤较高、稳定性较好、且为人源性的5637细胞进行模型建立。体外实验体系中,低浓度的三氧化二砷即可以有效抑制生长,并使缝隙链接蛋白43表达上调,而且三氧化二砷抑制效果具有明显的时间和剂量依赖性,使用半通道特异性阻滞剂后三氧化二砷抗肿瘤效用明显减低,提示三氧化二砷抗肿瘤作用与半通道开放有关。三氧化二砷与BCG合用能够明显上调缝隙链接蛋白表达,抑制裸小鼠皮下膀胱癌细胞移植瘤的生长,其效果明显优于三氧化二砷单独使用。综上所述,本课题立足于临床治疗效果,从体外实验、在体实验两种不同实验体系分别揭示了中药砒霜主要成分——三氧化二砷的抗肿瘤效果,初步明确了其成为膀胱癌术后新型辅助治疗药物的可行性、有效性、安全性,在医学研究领域初步明确了三氧化二砷具有重要抗肿瘤治疗应用价值。

张坤[8](2018)在《浙贝黄芩汤通过调控Wip1对白血病模型化疗效果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小鼠急性髓系白血病模型进行干预,明晰浙贝黄芩汤通过调控Wip1对髓系白血病化疗效果的影响。方法1.探索白血病病情进展与Wip1、野生型p53表达的相关性。采集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初诊/敏感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健康成年人3-5ml外周血,提取中性粒细胞、单个核细胞的总RNA,应用定时定量PCR检测Wip1、野生型p53表达量,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p53热点突变情况。2.尾静脉接种构建急性髓系白血病小鼠模型。应用4-5周龄雌性SCID beige小鼠,2GyX射线预处理后,经尾静脉接种不同浓度的HL60、HL60/ADR细胞悬液。通过观察一般情况,照射前、造模第10、18、28天全血细胞分析、外周血白细胞分类、外周血CD33阳性细胞比例、骨髓形态学检查和组织切片病理检查鉴定模型。3.浙贝黄芩汤联合阿霉素体内干预白血病动物模型,对比化疗敏感株与耐药株的疗效差异,明晰Wip1、P53的表达与疗效的相关性。将上述课题组构建HL60白血病模型,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浙贝黄芩汤灌胃(中药)组、阿霉素腹腔注射(化疗)组、浙贝黄芩汤灌胃+阿霉素腹腔注射(中药+化疗)组。模型组灌胃等量蒸馏水;中药组灌胃浙贝黄芩汤(7.58g/d/kg)每天一次,化疗组腹腔注射盐酸阿柔比星(1mg/kg)隔日一次,中药+化疗组应用浙贝黄芩汤联合盐酸多柔比星进行干预,周期14天。HL60/ADR白血病模型分组及给药处理方式均同上。实验过程中观察小鼠生存状态,于给药第15天或濒死前处死动物,取材进行各项指标检查,对比HL60白血病模型及HL60/ADR白血病模型各项指标及疗效的差异,包括全血细胞分析、外周血CD33阳性细胞比例、骨髓白血病细胞比值、脾脏重量、组织切片病理检查、Wip1及P53的表达情况,评价浙贝黄芩汤调控Wip1对化疗敏感性的影响。结果1.白血病病情进展者,Wip1表达升高,野生型p53表达降低。白血病发病不同阶段Wip1的表达情况。共采集25例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复发/难治组)外周血、10例初诊或化疗敏感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初诊/缓解组)、7例健康成年人(正常对照组),检测结果如下(正态分布以均值±标准差表示,非正态分布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①Wip1mRNA:正常对照组、初诊/缓解组、复发/难治组中性粒细胞 Wip1mRNA 相对β-actin 的表达量分别为 0.0021(0.0016,0.0116)、0.0109(0.0050,0.0207)、0.0092(0.0037,0.0278),单个核细胞 Wip1mRNA 相对 β-actin 的表达量分别为 0.0024±0.0011、0.0080±0.0063、0.0042(0.0024,0.0100);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Wip1表达升高。②野生型p53mRNA:正常对照组、初诊/缓解组、复发/难治组单个核细胞p53mRNA相对β-actin的表达量分别为0.0056(0.0022,0.0063)、0.0060(0.0041,0.0359)、0.0018(0.0008,0.0045);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野生型p53mRNA表达下降。③检测了 8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p53热点突变,突变率为25%,分别位于6、7外显子,p53突变患者预后差。2.尾静脉接种成功构建急性髓系白血病小鼠模型。各模型组于接种细胞7-10天,出现竖毛、萎靡少动、脊背弓起、步态不稳、偏侧或转圈,接种HL60、HL60/ADR细胞悬液高浓度(1×107个/只)发病进展更快,通过比较全血细胞分析、外周血CD33阳性细胞比例、组织病理检查鉴定动物模型,而骨髓形态学检查因随实验进程,小鼠疾病进入终末期,极度消瘦,生存状态极差,处死取材时未能吹出骨髓细胞,未能得到有效制片获得实验数据。根据其余相关检测结果显示:接种浓度为1×107个/只的HL60、HL60/ADR两模型组白血病浸润更明显,可满足下一步实验需求。3.浙贝黄芩汤可减轻白血病模型肿瘤负荷、增强化疗敏感性、部分逆转耐药,与降低Wip1的表达有关。HL60、HL60/ADR模型均分为模型组、中药组、化疗组、中药+化疗组,每组6只。①生存期(天):HL60模型、中药、化疗、中药+化疗组分别为17.83±6.88、20.00±6.23、22.00±4.43、23.00±2.00;HL60/ADR 模型、中药、化疗、中药+化疗组分别为20.83±5.00、21.33±4.55、23.17±2.04、24.00±0.00,单用浙贝黄芩汤即可延长生存期,中药联合化疗生存期最长。②给药第15天小鼠体重(g):HL60模型、中药、化疗、中药+化疗组分别为:9.80±2.60、10.24± 1.59、11.03±1.31、11.62±1.96;HL60/ADR 模型、中药、化疗、中药+化疗组分别为 1 0.94±0.92、11.67±2.03、13.52±1.65、15.56±0.87,仅HL60/ADR中药+化疗组的体重较造模时(13.16±1.04g)增加,其余组均较造模前下降,说明耐药白血病模型应用化疗时联合中药可改善恶病质状态。③给药第15天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9/L):HL60模型、中药、化疗、中药+化疗组分别为3.36±1.08、1.39±0.39、0.45±0.24、0.45±0.23,化疗、中药+化疗组较其余两组明显下降。HL60/ADR模型、中药、化疗、中药+化疗组分别为0.96±0.40、1.24± 1.04、0.66±0.44、0.81±0.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给药第15天外周血CD33阳性细胞比例(%):HL60模型、中药、化疗、中药+化疗组分别为:55.21±7.29、39.24±2.94、31.49±2.36、25.52±0.81。浙贝黄芩汤具有减轻白血病负荷、化疗增敏的作用。HL60/ADR模型、中药、化疗、中药+化疗组分别为:77.42±0.73、75.65±0.18、72.74±1.18、67.03±3.83,耐药株 HL60/ADR 各实验组化疗耐药,浙贝黄芩汤联合化疗可部分逆转耐药。⑤脾脏重量(g):脾脏为髓外白血病细胞增殖浸润的主要场所,通过观察脾脏的重量可反映体内白血病负荷。HL60模型、中药、化疗、中药+化疗组:0.1637±0.0359、0.1132±0.0075、0.0662±0.0152、0.0854±0.0008,HL60/ADR模型、中药、化疗、中药+化疗组分别为:0.1768±0.0226、0.1765±0.0191、0.0828±0.0074、0.0968±0.0052,耐药株各组脾脏重量明显高于敏感株,中药联合化疗可减轻白血病模型脾脏肿瘤负荷。⑥脾脏病理切片HE染色:HL60模型组小鼠脾脏镜下可见,脾脏正常组织结构被完全破坏,弥漫性白血病细胞浸润灶,中药联合化疗能明显减少白血病细胞浸润;HL60/ADR模型组脾脏正常结构亦完全破坏,镜下白血病细胞弥漫浸润,且耐药株各组小鼠脾脏浸润灶均明显多于敏感株相应组别。⑦Wip1mRNA相对表达量:HL60模型、中药、化疗、中药+化疗组分别为:1.3733±0.4347、0.4525±0.2298、0.4700±0.3220、0.1825±0.1410;HL60/ADR模型、中药、化疗、中药+化疗组分别为:0.8166±0.6886、0.7193±0.3412、0.1061±0.1074、0.1011 ±0.0976。随着白血病病情的控制,Wip1表达量减低,中药联合化疗可进一步下调Wip1表达。结论浙贝黄芩汤可通过下调Wip1减轻白血病负荷、增强化疗敏感性、部分逆转白血病耐药,白血病病情进展与Wip1表达升高相关。

向自武[9](2009)在《As2O3对H22细胞源exosome外泌的影响及其与exosome联合应用的治疗性研究》文中指出Exosome是由细胞多泡体外泌到细胞外的膜性小囊泡。他们参与了多种生理、病理过程,有望成为生物医学研究和应用开发的技术平台。但exosome的体积小,密度低,提取过程繁杂、产量也低,从而制约了对exosome的进一步研究。资料表明,exosome的外泌与胞内Ca2+浓度变化有一定关系。诱导Ca2+内流的Na+/H+交换剂(monensin)可促进K562细胞源性exosome的外泌。而Ca2+拮抗剂BAPTA-AM可抑制此过程。三氧化二砷,是砒霜的主要成分,对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有较好疗效,也具有促进肝癌等多种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同时有研究表明,三氧化二砷具有提高胞内Ca2+浓度的作用。结合这些特点本研究选用三氧化二砷作为干预因素,探讨小鼠肝癌细胞(H22)源exosome外泌的变化。资料显示:膜融合机制——SNARE(soluble NSF attachment proteinreceptor)是解释神经内分泌细胞胞吐过程的机制之一。此过程受胞内Ca2+影响。exosome的生成与循环过程,与神经递质出入神经元的胞吐与胞吞过程类似,且exosome与神经内分泌囊泡在形态和大小上也非常接近。本研究拟检测小鼠肝癌细胞(H22)在外泌exosome过程中有无SNARE相关蛋白的表达及表达变化。为进一步探讨和阐明exosome外泌机制奠定基础。另外,也观察exosome与三氧化二砷联合应用对小鼠皮下种植性肝癌模型的治疗效应。方法:1三氧化二砷对小鼠肝癌细胞(H22)源exosome外泌的影响:用MTT法测定H22细胞生长曲线,确定三氧化二砷对H22细胞抑制率为10%的药物浓度,并确立H22细胞源exosome提取的最佳收集细胞培养液时间;采用超速分级离心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纯化exosome;利用Bradford法定量exosome总蛋白;借助荧光探针Fura-2和倒置荧光显微镜测Ca2+系统检测细胞胞内Ca2+的变化;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SNARE复合物相关蛋白——syntaxin。2三氧化二砷与小鼠肝癌细胞(H22)源exosome联合应用对小鼠皮下种植性H22肝癌模型的治疗性研究:小鼠皮下接种H22细胞(5×105个/只)后的第2天开始腹腔注射三氧化二砷,1次/天,连续10d。第4天开始皮下注射H22源exosome,每隔4天一次,连续3次。观察各组肿瘤生长情况。于肿瘤细胞接种后第25天记录存活率,处死存活小鼠称取体重并解剖肿瘤称瘤重,计算肿瘤抑制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肿瘤组织中CD4+、CD8+T淋巴细胞浸润情况。结果:1三氧化二砷对小鼠肝癌细胞(H22)源exosome外泌的影响:1.1密度为5×104个/ml的H22细胞在培养的第24~48h生长最活跃,即为对数生长期。三氧化二砷对H22细胞48h抑制率为10%的药物浓度是1.25μmol/L。从200ml H22细胞上清液中可提取exosome 2ml。三氧化二砷实验组与对照组exosome总蛋白浓度分别为(0.96±0.10)mg/ml、(0.85±0.13)mg/ml(P<0.05)。1.2倒置荧光显微镜测Ca2+系统显示,对照组H22细胞胞内Ca2+相对浓度为0.58±0.04。用1.25μmol/L三氧化二砷的培养液培养6、12、24、48h后H22细胞内Ca2+相对浓度分别为0.62±0.04、0.71±0.03、0.78±0.03、0.68±0.03(P<0.05)。1.3 Western blot结果表明,用1.25μmol/L三氧化二砷的培养液培养12、24、48h后,H22细胞表达syntaxin蛋白量增多。2三氧化二砷与小鼠肝癌细胞(H22)源exosome联合应用对小鼠皮下种植性肝癌模型的治疗性研究:2.1小鼠皮下种植性肝癌(H22)的生长情况:从小鼠皮下接种H22细胞后第16天开始呈现出差异:两联合组、三氧化二砷组肿瘤的平均体积小于同一天对照组肿瘤的平均体积(P<0.05),也小于EXOn组、EXOa组肿瘤的平均体积(P<0.05);两联合组之间,联合组与三氧化二砷组之间无差异(P>0.05)。从第20天起,联合组肿瘤的平均体积小于同一天三氧化二砷组肿瘤的平均体积(P<0.05),也小于对照组肿瘤的平均体积(P<0.05)。两EXO组间及两联合组间肿瘤体积自始至终无差异(P>0.05)。两EXO组与对照组自始至终无差异(P>0.05)。2.2各组小鼠的存活率:小鼠皮下接种H22肝癌细胞的第25天,对照组、三氧化二砷组、(三氧化二砷+EXOn)联合组、(三氧化二砷+EXOa)联合组、EXOn组、EXOa组小鼠的存活率分别为30%、50%、70%、80%、30%、30%。各组小鼠的生存率有差异,但是统计分析尚不能得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小鼠肝癌(H22)的肿瘤抑制率:三氧化二砷组、(三氧化二砷+EXOn)联合组、(三氧化二砷+EXOa)联合组、EXOn组、EXOa组的肿瘤抑制率分别为44.58%、66.27%、65.06%、4.82%、6.03%。2.4肝癌(H22)组织中CD4+、CD8+T淋巴细胞的浸润:对照组、三氧化二砷组、(三氧化二砷+EXOn)联合组、(三氧化二砷+EXOa)联合组、EXOn组、EXOa组肝癌组织中CD4+T淋巴细胞的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0.12±0.02、0.18±0.03、0.32±0.08、0.34±0.06、0.13±0.05、0.14±0.04。CD8+T淋巴细胞的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0.11±0.01、0.15±0.02、0.18±0.04、0.20±0.03、0.13±0.02、0.12±0.03。与对照组比较,两EXO组(EXOn、EXOa)无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组、三氧化二砷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三氧化二砷组比较,联合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联合组之间、两EXO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低浓度三氧化二砷(1.25μmol/L)能够提高细胞内Ca2+浓度,促进syntaxin蛋白表达,促进小鼠肝癌细胞(H22)exosome的分泌。说明小鼠肝癌细胞源exosome的外泌过程与神经内分泌胞吐过程相似。2、exosome与三氧化二砷对小鼠皮下H22种植性肝癌模型有协同治疗效应,说明exosome在肿瘤的治疗方面也有一定作用。

刘志宇[10](2008)在《低剂量砷剂联合Cyclopamine对前列腺癌细胞株PC-3生长影响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前列腺癌(Prostatic cancer,Pca)为西方国家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十年我国Pca的检出率也明显上升,已位居泌尿系统肿瘤的第三位,其大多数都依赖于雄激素,但14—30个月后,几乎所有患者病变都将发展为激素非依赖性Pca,目前尚没有公认的有效的治疗非雄依赖Pca的手段和药物。自1996年哈医大首先报道静滴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s2O3)治疗复发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达到很高的完全缓解率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其抗肿瘤机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已证实As2O3对多数肿瘤(包括实体瘤)有效,但对于非雄依赖的Pca及基因和端粒酶方面的研究甚少,故我们拟进一步探讨As2O3对前列腺癌非雄细胞系周期阻滞、凋亡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同时,近年来的研究发现,Hedgehog(Hh)通路的激活在内胚层肿瘤包括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有学者称Hh信号通路可能是我们所了解的PCa发病的更可靠的机理,环杷明(Cyclopamine)是Hh通路的拮抗剂,本实验拟进一步印证Cyclopamine对前列腺癌非雄依赖细胞系PC-3细胞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以后的联合用药及动物实验奠定基础。砷剂是一个剧毒化合物,Cyclopamine亦有导致动物畸形的报道,其用药的安全性是人们首要关注的问题之一,若通过前期试验进一步证实As2O3或Cyclopamine均可引起PCa非雄依赖的PC-3细胞的凋亡和周期抑制,并且分别或是均能抑制端粒酶及信号通路的活性,那么将As2O3同Cyclopamine联合应用,是否可以通过降低剂量而降低毒性和潜在副作用,同时又在前列腺癌非雄依赖细胞的研究中有着更好的抗肿瘤作用,从而成为更有效、更安全的非雄依赖的前列腺癌的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手段,需要实验进一步的探讨。本实验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三氧化二砷对前列腺癌PC-3细胞系细胞周期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我们应用体外细胞生长抑制试验(MTT比色法)研究对PC-3细胞生长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情况及凋亡情况;TRAP-ELASA方法检测药物作用前后端粒酶的活性。MTT结果发现,6μmol/l As2O3对PC-3细胞即具有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进一步增强,作用48小时,IC50为16.21μmol/L。18μmol/L的As2O3与PC-3细胞共培养48h后,电镜下部分癌细胞出现凋亡形态学改变,经6μmol/L、12μmol/L、18μmol/L、24μmol /L的As2O3作用48h后,细胞凋亡率逐渐增加,在流式图上可见到代表凋亡的亚G1峰,且24μmol/L组、18μmol/L组、12μmol/L组的As2O3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6μmol/组(P<0.05)。四组浓度处理后的PC-3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8%,15.2%, 19.6% ,29.7%,同正常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而S期和G2/M期细胞明显减少。PC-3细胞端粒酶活性随着作用时间及作用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具有时间剂量效应关系,但当浓度增加至18μmol/L以上时,随着浓度的增加,对端粒酶活性的抑制无显着性差异(P>0.05)。第二部分:三氧化二砷对前列腺癌DU-145细胞周期阻滞及凋亡的影响DU-145也是非雄依赖的前列腺癌细胞系,研究结果发现,As2O3对DU-145细胞生长具有抑制作用,2μmol/L的As2O3作用24h即对DU-145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当浓度增加至6μmol/L以上时,抑制作用更为明显,作用48小时,IC50为8.02μmol /L,作用72小时IC50为6.21μmol /L;电镜观察DU-145细胞超微结构发现:8.0μmol/L的As2O3与DU-145细胞共培养48h后,部分癌细胞出现凋亡形态学改变,晚期可产生凋亡小体。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分布发现经6、8、10μmol/L的As2O3作用48h后, DU-145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 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下降,而G2/M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和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在48小时2μmol/LAs2O3作用组未见代表细胞凋亡的亚G1峰,而在8μmol/L作用组,在正常二倍体峰前面可看到一个明显的代表凋亡的亚G1峰;As2O3处理DU-145细胞基因组DNA电泳结果发现:不同浓度的As2O3处理DU-145细胞48h后,基因组DNA凝胶电泳呈现明显的梯状图谱,这是核小体间DNA成180-200bp整倍断裂的结果。第三部分:Cyclopamine对非雄依赖的前列腺癌PC-3细胞的影响通过MTT检测Cyclopamine对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BrdU掺入检测PC-3细胞DNA合成的情况,流式检测Cyclopamine对PC-3细胞周期的影响, TRAP-ELISA法细胞检测端粒酶的活性。实验结果显示:Cyclopamine可以通过抑制Hh信号转导通路而明显抑制PC-3细胞的增殖,在4-8μmol/L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BrdU掺入结果PC-3细胞未加Cyclopamine时BrdU掺入阳性细胞平均约占细胞总数的79%±5.6,加入2μmol/L的Cyclopamine作用48小时后PC-3细胞BrdU掺入阳性细胞平均约占细胞总数的49%±8.3,低于对照组79 %±5.6 (P<0.05 ),加入4μmol/L的Cyclopamine作用48小时后PC-3细胞BrdU掺入阳性细胞平均约占细胞总数的30%±6.8,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但加入Tomatidine(Cyclopamine类似物)作用48小时后BrdU掺入阳性细胞平均约占细胞总数的72%±6.9,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着性(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结果为:4μmol/L的Cyclopamine作用48 h后,PC-3细胞进入S期比例由空白对照组的34.8%±1.13下降为13.7%±0.18,G1期的细胞比例由空白对照组的46.8%±1.32下降为34.8%±0.78, G2期的细胞比例由空白对照组的19.7%±0.49上升为52.4%±0.56, Cyclopamine处理组在流式图上还出现了明显的凋亡峰;Cyclopamine对PC-3细胞端粒酶活性在低浓度和高浓度时均无明显抑制作用,并且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亦无抑制作用。第四部分:低剂量砷剂联合Cyclopamine对前列腺癌细胞株PC-3生长影响的研究通过MTT检测不同浓度砷剂联合Cyclopamine对PC-3细胞生长的影响,电镜观察低剂量砷剂(6μmol/L)和Cyclopamine(2μmol/L)对PC-3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的影响,以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TRAP-ELISA检测端粒酶活性,BrdU掺入方法检测低剂量砷剂和Cyclopamine对PC-3细胞DNA合成的影响, RT-PCR法检测GLI1的表达。实验结果显示:低剂量砷剂联合Cyclopamine可以明显抑制PC-3细胞的增殖,作用48h可见细胞凋亡;流式细胞图发现经6μmol/L的As2O3和2μmol/L的Cyclopamine共同作用48h后,在流式图上可见到代表凋亡的亚G1峰,联合用药组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6μmol/L的As2O3组和2μmol/L的Cyclopamine组(P<0.01),其凋亡率与高浓度As2O3组(18μmol/L)的凋亡率无显着性差别(P>0.05),高于4μmol/L的Cyclopamine组(P<0.05);PC-3细胞对照组BrdU掺入阳性细胞平均约占细胞总数的79%±2.33,低剂量砷剂和Cyclopamine联合用药组作用PC-3细胞48h后,BrdU掺入阳性细胞数平均约占细胞总数的26%±3.82,与单药作用组分别作用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4μmol/L的Cyclopamine作用组及18μmol/L的As2O3作用组相比则无显着性差异(P>0.05);6μmol/L的As2O3作用PC-3细胞48h后可以抑制端粒酶的活性,吸光度A值为0.792±0.011,而联合用药组作用PC-3细胞48h后亦可抑制端粒酶的活性,吸光度A值为0.769±0.045,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A值为0.892±0.021)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RT-PCR结果显示,在DNALadder约292bp处出现明暗相间的分子条带,即为目的基因GLI1;而在约579 bp处出现粗细、明暗均较均一的条带,此即内参GAPDH,说明PC-3细胞GLI1的表达较强,与2μmol/L的Cyclopamine共同作用48h后,GLI1的表达有所减弱,随着其浓度的增加,在4μmol/L组GLI1的表达进一步减弱,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联合用药组尽管对GLI1的表达也有抑制,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与2μmol/L的Cyclopamine单独用药组相比,抑制作用无增强或减弱,统计学分析无显着性差异(P>0.05),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无论是低剂量砷剂还是高剂量砷剂,其对GLI1的表达均无影响。结论:一.As2O3可明显抑制前列腺癌非雄依赖的PC-3细胞的增殖,其途径可能与以下两方面机制有关,一是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周期,二是下调细胞的端粒酶活性,但对Hh信号通路的关键因子GLI1的活性无影响。二.As2O3对前列腺癌非雄依赖的DU-145细胞系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随着药物浓度增加和作用时间延长,凋亡细胞明显增加,出现G2/M期阻滞和DNA的断裂。三.Cyclopamine可以通过抑制Hh信号转导通路而明显抑制PC-3细胞的增殖和DNA的合成,降低GLI1的表达,抑制细胞的周期,诱导细胞的凋亡,但对细胞端粒酶活性无抑制作用。四.低剂量砷剂(6μmol/L)和Cyclopamine(2μmol/L)的联合应用可以抑制PC-3细胞的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6μmol/L的As2O3组和2μmol/L的Cyclopamine组,与高浓度As2O3组( 18μmol/L )的凋亡率无显着性差别,但明显高于4μmol/L的Cyclopamine组;其对端粒酶的活性和GLI1的表达均有抑制作用,但与单药作用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二者的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可以通过降低药物剂量,降低潜在的可能的毒副作用,并取得同样甚至优于高剂量单药作用同样的抑制PC-3细胞的效果。

二、恶性肿瘤与神经元胞内三氧化二砷浓度与敏感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恶性肿瘤与神经元胞内三氧化二砷浓度与敏感性(论文提纲范文)

(1)靶向Nrf2的小分子在神经保护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Keap1/Nrf2/ARE通路介绍及其分子作用机制
    1.3 Keap1/Nrf2/ARE通路与神经系统疾病
    1.4 Keap1/Nrf2/ARE通路与癌症
    1.5 小分子Nrf2 调节剂
    1.6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几种小分子化合物对PC12 细胞的保护作用研究
    2.1 硫辛酰胺的神经保护效果研究
    2.2 燕麦酰胺类似物抵抗氧化应激对PC12 细胞进行双重保护
    2.3 二苯并吡喃酮衍生物通过激活抗氧化防御系统来减轻氧化应激诱导的神经毒性
    2.4 小白菊内酯通过调节Keap1/Nrf2/ARE信号通路来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2.5 异硫氰酸烯丙酯通过激活Nrf2/ARE信号通路保护PC12 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参考文献
第三章 IM3829 衍生物激活PC12 细胞中Nrf2/ARE通路
    3.1 前言
    3.2 结果分析
    3.3 结果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4.1 生物部分
    4.2 化学部分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谱图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2)磷酸三(1,3-二氯-2-丙基)酯诱导秀丽隐杆线虫衰老效应及健康风险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TDCPP概述
        1.2.1 TDCPP的理化性质
        1.2.2 TDCPP的生产及应用
        1.2.3 TDCPP的立法及监管措施
    1.3 TDCPP的环境赋存及生物暴露
        1.3.1 TDCPP在灰尘中赋存现状
        1.3.2 TDCPP在空气中赋存现状
        1.3.3 TDCPP在水环境中赋存现状
        1.3.4 TDCPP在土壤中赋存现状
        1.3.5 TDCPP在沉积物中赋存现状
        1.3.6 TDCPP在生物体赋存现状
        1.3.7 TDCPP人体暴露情况
    1.4 TDCPP的毒理学效应及分子机制
        1.4.1 急性毒性
        1.4.2 神经毒性
        1.4.3 内分泌干扰效应
        1.4.4 发育毒性
        1.4.5 生殖毒性
        1.4.6 肝肾毒性
    1.5 TDCPP对人体健康风险
        1.5.1 TDCPP对人体细胞的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
        1.5.2 TDCPP人群暴露健康风险
    1.6 环境污染物暴露的衰老效应及分子作用机制
        1.6.1 氧化自由基损伤机制
        1.6.2 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信号通路机制
        1.6.3 进食限制延缓衰老机制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1.8 研究内容
    1.9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秀丽隐杆线虫品系及菌株
        2.1.2 人体正常肝细胞
    2.2 实验药品
    2.3 实验仪器
    2.4 主要培养基及溶液配制
        2.4.1 主要溶液配制
        2.4.2 培养基配制
    2.5 实验方法
        2.5.1 TDCPP溶液配制
        2.5.2 E.coli OP50的培养和冻存
        2.5.3 线虫冻存、复苏、培养及同步化
        2.5.4 线虫暴毒
        2.5.5 细胞复苏、冻存及传代
        2.5.6 细胞暴毒
    2.6 测试方法
        2.6.1 秀丽隐杆线虫TDCPP外暴露和内暴露定量检测
        2.6.2 秀丽隐杆线虫生理指标测定
        2.6.3 秀丽隐杆线虫生化指标测定
        2.6.4 秀丽隐杆线虫有参转录组mRNA测序
        2.6.5 秀丽隐杆线虫有参转录组Small RNA测序及数据分析
        2.6.6 mRNA基因表达测定
        2.6.7 miRNA基因表达的测定
        2.6.8 人体肝细胞L02蛋白表达测定
        2.6.9 同源建模及分子对接
    2.7 数据分析
第3章 多场景TDCPP暴露对秀丽隐杆线虫的毒性效应
    3.1 引言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多场景TDCPP暴露对秀丽隐杆线虫发育行为的影响
        3.2.2 多场景TDCPP暴露对秀丽隐杆线虫繁殖行为的影响
        3.2.3 多场景TDCPP暴露对秀丽隐杆线虫运动行为的影响
        3.2.4 多场景TDCPP暴露对秀丽隐杆线虫寿命的影响
        3.2.5 多场景TDCPP暴露对秀丽隐杆线虫肠道通透性的影响
        3.2.6 多场景TDCPP暴露对秀丽隐杆线虫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3.2.7 多场景TDCPP暴露对秀丽隐杆线虫细胞凋亡水平的影响
        3.2.8 多场景TDCPP暴露对秀丽隐杆线虫脂褐素水平的影响
        3.2.9 秀丽隐杆线虫内暴露水平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TDCPP暴露诱导氧化自由基损伤机制
    4.1 引言
    4.2 结果与讨论
        4.2.1 TDCPP暴露对秀丽隐杆线虫脂质过氧化水平的影响
        4.2.2 氧化应激水平对脂质过氧化累积的影响
        4.2.3 TDCPP暴露对秀丽隐杆线虫整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4.2.4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富集分析—GO分析
        4.2.5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富集分析—KEGG分析
        4.2.6 谷胱甘肽S-转移酶差异基因表达验证
        4.2.7 谷胱甘肽S-转移酶在衰老过程中的作用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TDCPP暴露干扰非常规Insulin/IGF-1信号通路
    5.1 引言
    5.2 结果与讨论
        5.2.1 Insulin/IGF-1信号通路关键基因转录情况
        5.2.2 DAF-18对秀丽隐杆线虫运动行为的影响
        5.2.3 DAF-18对秀丽隐杆线虫寿命的影响
        5.2.4 TDCPP暴露对秀丽隐杆线虫磷脂酰肌醇-3,4,5-三磷酸的影响
        5.2.5 TDCPP暴露对秀丽隐杆线虫DAF-16::GFP核质定位水平的影响
        5.2.6 DAF-16/FoxO对秀丽隐杆线虫运动行为的影响
        5.2.7 DAF-16/FoxO对秀丽隐杆线虫寿命的影响
        5.2.8 非常规Insulin/IGF-1信号通路中关键指标相关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TDCPP暴露诱导miR-48/84抑制寿命中心因子
    6.1 引言
    6.2 结果与讨论
        6.2.1 秀丽隐杆线虫Small RNA测序分析
        6.2.2 TDCPP暴露对秀丽隐杆线虫整体miRNA差异表达分析
        6.2.3 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注释及富集分析
        6.2.4 Small RNA测序中寿命相关显着富集通路
        6.2.5 寿命调节关键miRNA确认及表达验证
        6.2.6 TDCPP与cel-miR-48-5p/cel-miR-84-5p三维建模及分子对接
        6.2.7 miR-48和miR-84对寿命调节的关键作用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TDCPP暴露诱导衰老分子机制的物种间同源性
    7.1 引言
    7.2 结果与讨论
        7.2.1 非常规Insulin/IGF-1信号通路同源基因在L02细胞中的表达
        7.2.2 L02细胞中非常规Insulin/IGF-1信号通路蛋白表达
        7.2.3 多物种IGF1R蛋白同源建模
        7.2.4 TDCPP与多物种IGF1R蛋白分子对接分析
        7.2.5 多物种PTEN蛋白同源建模
        7.2.6 TDCPP和多物种PTEN蛋白分子对接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3)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抗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名词对照表
文献综述
    1.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概述
    2. 三氧化二砷抗白血病的机制研究
    3. 双氢青蒿素抗白血病的机制研究
前言
第一部分 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对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体外研究
    1. 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对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THP-1细胞的研究
        1.1 实验材料
        1.1.1 细胞
        1.1.2 药物与试剂
        1.1.3 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细胞培养
        1.2.2 药物的配制
        1.2.3 MTT法检测三氧化二砷对THP-1细胞生长的影响
        1.2.4 MTT法检测双氢青蒿素对THP-1细胞生长的影响
        1.2.5 MTT法检测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对THP-1细胞生长的影响
        1.2.6 PI单染法分析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对THP-1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
        1.2.7 Annexin V-FITC/ PI双染法分析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对THP-1细胞凋亡的影响
        1.2.8 Western blotting测定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对相关凋亡蛋白表达的影响
        1.3 结果
        1.3.1 三氧化二砷对THP-1细胞生长的影响
        1.3.2 双氢青蒿素对THP-1细胞生长的影响
        1.3.3 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对THP-1细胞生长的影响
        1.3.4 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对THP-1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
        1.3.5 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对THP-1细胞凋亡的影响
        1.3.6 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对相关凋亡蛋白表达的影响
        1.4 讨论
        1.5 结论
    2. 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对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SHI-1细胞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
        2.1.2 药品与试剂
        2.1.3 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MTT法检测三氧化二砷对SHI-1细胞生长的影响
        2.2.3 MTT法检测双氢青蒿素对SHI-1细胞生长的影响
        2.2.4 MTT法检测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对SHI-1细胞生长的影响
        2.2.5 Annexin V-FITC/ PI双染法分析三氧化二砷对SHI-1细胞凋亡的影响
        2.2.6 Annexin V-FITC/ PI双染法分析双氢青蒿素对SHI-1细胞凋亡的影响
        2.2.7 Annexin V-FITC/ PI双染法分析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对SHI-1细胞凋亡的影响
        2.3 结果
        2.3.1 三氧化二砷对SHI-1细胞生长的影响
        2.3.2 双氢青蒿素对SHI-1细胞生长的影响
        2.3.3 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对SHI-1细胞生长的影响
        2.2.4 三氧化二砷对SHI-1细胞凋亡的影响
        2.2.5 双氢青蒿素对SHI-1细胞凋亡的影响
        2.2.6 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对SHI-1细胞凋亡的影响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二部分 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对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体内研究
    1.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模型的建立
        1.1 实验材料
        1.1.1 动物
        1.1.2 细胞
        1.1.3 试剂
        1.1.4 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细胞培养
        1.2.2 动物分组
        1.2.3 接种
        1.2.4 移植接种
        1.3 结果
        1.3.1 接种结果
        1.3.2 移植接种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2. 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对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SHI-1细胞模型的治疗作用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动物
        2.1.2 细胞
        2.1.3 试剂
        2.1.4 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药物配制
        2.2.2 细胞培养
        2.2.3 建立模型
        2.2.4 动物分组
        2.2.5 给药及肿瘤测量
        2.2.6 病理检查
        2.3 结果
        2.3.1 肿瘤体积变化
        2.3.2 肿瘤重量比较
        2.3.3 病理检查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结论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4)纳米金刚石和响应型纳米材料抗实体瘤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纳米材料与肿瘤治疗
        1.1.1 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
        1.1.2 纳米材料与临床治疗的研究现状
        1.1.3 纳米材料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现状
    1.2 纳米材料的肿瘤靶向性
        1.2.1 纳米材料的被动与主动靶向性
        1.2.2 纳米材料的肿瘤响应型靶向性
    1.3 纳米金刚石
        1.3.1 纳米金刚石的研究现状
        1.3.2 纳米金刚石的临床应用
        1.3.3 纳米金刚石的抗肿瘤研究
    1.4 近红外纳米材料
        1.4.1 近红外纳米材料的肿瘤诊断
        1.4.2 近红外纳米材料的肿瘤治疗
        1.4.3 近红外二区纳米材料的临床优势
    1.5 本课题的提出
第2章 纳米金刚石阻断自噬机制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1.1 实验试剂
        2.2.1.2 细胞及动物来源
        2.2.1.3 耗材及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2.2.1 动物模型的构建
        2.2.2.2 蛋白的免疫印迹分析
        2.2.2.3 蛋白的免疫荧光分析
        2.2.2.4 RNAi质粒的保存及扩增
        2.2.2.5 RNAi干扰自噬起始蛋白表达与鉴定
        2.2.2.6 MTT法检测细胞的代谢活性
    2.3 结果与分析
        2.3.1 NDs抑制细胞自噬
        2.3.2 NDs联合ATO治疗后对肿瘤自噬的调节作用
        2.3.3 NDs在调节自噬体过程中的作用位点
        2.3.4 NDs在调节自噬体过程中的机制
        2.3.4.1 shRNA干扰细胞中自噬相关基因表达
        2.3.4.2 抑制自噬后NDs与 NDs叠加ATO对细胞的作用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纳米金刚石联合三氧化二砷抗实体瘤安全性探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1.1 实验试剂
        3.2.1.2 细胞及动物来源
        3.2.1.3 耗材及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2.2.1 动物模型的构建
        3.2.2.2 CF770标记金刚石
        3.2.2.3 NDs、ATO的代谢及血液半衰期测定
        3.2.2.4 NDs和 ATO的脏器分布
        3.2.2.5 血液学血生化分析
        3.2.2.6 HE染色病理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NDs与 ATO的分布和代谢
        3.3.1.1 NDs的分布和代谢
        3.3.1.2 ATO的分布和代谢
        3.3.2 NDs和 ATO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3.3.2.1 血液学血生化指标检测
        3.3.2.2 NDs和 ATO在血液中的代谢
        3.3.2.3 NDs和 ATO对肝脏组织的影响
        3.3.2.4 NDs和 ATO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硫化氢响应型近红外二区探针的结肠癌成像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1.1 实验试剂
        4.2.1.2 细胞及动物来源
        4.2.1.3 耗材及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2.2.1 体外荧光穿透深度检测
        4.2.2.2 动物模型的构建
        4.2.2.3 体内探针特异性激活检测
        4.2.2.4 体内荧光穿透深度检测
        4.2.2.5 探针的血液半衰期测定及代谢分析
        4.2.2.6 探针的脏器分布分析
        4.2.2.7 血液学血生化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荧光探针在体外被特异性激活
        4.3.2 荧光探针在体内被特异性激活
        4.3.3 荧光探针的生物相容性
    4.4 小结
第5章 硫化氢响应型近红外二区探针的结肠癌治疗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1.1 实验试剂
        5.2.1.2 细胞及动物来源
        5.2.1.3 耗材及仪器
        5.2.2 实验方法
        5.2.2.1 体外检测光热探针的响应性
        5.2.2.2 MTT方法检测细胞的代谢活性
        5.2.2.3 钙黄绿素-PI检测细胞水平的光热治疗效率
        5.2.2.4 动物模型的构建
        5.2.2.5 TUNEL法检测肿瘤凋亡
        5.2.2.6 HE染色病理分析
        5.2.2.7 血液学血生化分析
        5.2.2.8 肝肾功能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光热探针在体外被特异性激活
        5.3.2 光热探针在细胞水平有显着治疗效果
        5.3.3 光热探针在个体水平被激活
        5.3.4 光热探针在个体水平有显着治疗效果
        5.3.5 光热探针的生物相容性检测
    5.4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氯化血根碱抗小细胞肺癌及三氧化二砷诱导BEAS-2B细胞恶性转化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1.1 小细胞肺癌总论
    1.2 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
        1.2.1 新药研发
        1.2.2 维持治疗
        1.2.3 靶向治疗
    1.3 小细胞肺癌的潜在治疗靶点
    1.4 天然产物化合物
第二章 对NCI-H1688细胞进行天然产物化合物筛选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CCK-8法检测640个化合物对NCI-H1688细胞增殖的影响
        2.3.2 氯化血根碱对小细胞肺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生长的影响
    2.4 讨论
        2.4.1 筛选得到39个化合物作为潜在的小细胞肺癌抑制物
        2.4.2 筛选得到氯化血根碱作为潜在的小细胞肺癌抑制物
第三章 氯化血根碱抑制三氧化二砷诱导转化的BEAS-2B细胞增殖及三氧化二砷诱导人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的作用机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氯化血根碱对BEAS-2B-As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影响
        3.3.2 三氧化二砷能够诱导mi R-301a的表达
        3.3.3 三氧化二砷通过IL-6/STAT3信号通路诱导miR-301a的表达
        3.3.4 miR-301a对BEAS-2B-As细胞生长、增殖、迁移和凋亡的影响
        3.3.5 miR-301a与SMAD4靶向调控关系的验证
        3.3.6 SMAD4对BEAS-2B-As细胞恶性特征的影响
        3.3.7 miR-301a与SMAD4对肿瘤生长的影响
        3.3.8 miR-301a与SMAD4在肺癌组织中的相关性
    3.4 讨论
第四章 氯化血根碱抗小细胞肺癌作用及联合帕比司他抑制增殖的作用机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氯化血根碱对小细胞肺癌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影响
        4.3.2 氯化血根碱对小细胞肺癌细胞周期、凋亡、运动、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4.3.3 RNA-Seq分析氯化血根碱抗小细胞肺癌的分子机制
        4.3.4 氯化血根碱对小细胞肺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
        4.3.5 CDKN1A对小细胞肺癌生长的影响
        4.3.6 CDKN1A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
        4.3.7 氯化血根碱联合帕比司他对小细胞肺癌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影响
    4.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统计学审核证明
致谢
附件
详细摘要

(6)基于喹喔啉酮骨架的聚集诱导发光分子在生物医学成像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常见的荧光团
        1.2.1 聚集诱导猝灭荧光团
        1.2.2 聚集诱导发光类型的荧光团
        1.2.3 碳氢结构的聚集诱导发光材料
        1.2.4 含杂原子的聚集诱导发光材料
        1.2.5 氢键作用的聚集诱导发光材料
        1.2.6 红光-近红外光波段的AIE分子
        1.2.7 AIE分子的生物医学应用
    1.3 喹喔啉酮衍生物的概述
    1.4 细胞铁死亡
        1.4.1 通过抑制胱氨酸谷氨酸转运受体诱导铁死亡
        1.4.2 p53介导的铁死亡
        1.4.3 直接抑制GPX4诱导的铁死亡
        1.4.4 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诱导的铁死亡
    1.5 帕金森疾病
    1.6 细胞自噬
    1.7 本论文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第二章 颜色转变荧光探针用于鉴定细胞铁死亡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和药品
        2.2.1.1 药品
        2.2.1.2 仪器
        2.2.2 合成
        2.2.3 QS-4 纳米粒子的制备与稳定性研究
        2.2.4 细胞培养
        2.2.5 细胞毒性研究
        2.2.6 细胞铁死亡模型的构建
        2.2.7 QS-4 的细胞摄取研究
        2.2.8 QS-4 在细胞内的荧光成像研究
        2.2.9 蛋白印迹研究
        2.2.10 细胞内ROS含量的测定
        2.2.11 动物肿瘤模型的构建
        2.2.12 小动物活体成像研究
        2.2.13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荧光探针的合成
        2.3.2 铁死亡细胞的体外鉴定
        2.3.3 铁死亡细胞的体内鉴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颜色转变荧光纳米反应器用于帕金森疾病的诊断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和药品
        3.2.1.1 药品
        3.2.1.2 实验仪器
        3.2.2 合成部分
        3.2.3 荧光纳米反应器的制备与稳定性研究
        3.2.4 细胞培养
        3.2.5 纳米反应器的细胞毒性研究
        3.2.6 帕金森细胞模型的构建
        3.2.7 荧光纳米反应器的细胞摄取研究
        3.2.8 荧光纳米反应器在细胞内的荧光成像研究
        3.2.9 帕金森动物模型的构建
        3.2.10 体内活体成像研究
        3.2.11 体内药代动力学与生物分布研究
        3.2.12 帕金森疾病的体内诊断
        3.2.13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超支化聚磷酸酯(HPHEEP-OH)的合成
        3.3.2 荧光纳米反应器的制备
        3.3.3 荧光纳米反应器的光学性能研究
        3.3.4 荧光纳米反应器的细胞内成像研究
        3.3.5 荧光纳米反应器的体内代谢,分布与成像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内质网靶向荧光纳米粒子用于监测囊泡转运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和药品
        4.2.1.1 药品
        4.2.1.2 实验仪器
        4.2.2 探针的合成
        4.2.3 纳米粒子的制备与稳定性研究
        4.2.4 细胞培养
        4.2.5 Q1-PEP纳米粒子的细胞毒性研究
        4.2.6 细胞自噬模型的构建[173]
        4.2.7 Q1-PEP荧光纳米粒子的细胞摄取研究
        4.2.8 Q1-PEP荧光纳米粒子在细胞内的荧光共定位研究
        4.2.9 LC3B-GFP病毒颗粒的细胞转染
        4.2.10 蛋白印迹分析
        4.2.11 动物肿瘤模型的构建
        4.2.12 体内成像研究
        4.2.13 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荧光探针的合成
        4.3.2 荧光探针的细胞器定位研究
        4.3.3 荧光探针示踪细胞自噬
        4.3.4 荧光探针的体内外长效成像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的主要内容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或者投寄的学术论文
附录1 智能型白蛋白-多柔比星纳米粒子负载塞来昔布用于癌症协同治疗
    附.1 引言
    附.2 实验部分
        附.2.1 仪器和药品
        附.2.1.1 药品
        附.2.1.2 实验仪器
        附.2.2 细胞培养
        附.2.3 体外细胞抗增殖研究
        附.2.4 GFLG-DOX-HSA以及K237-HSA偶联物的合成
        附.2.5 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
        附.2.6 体外药物释放
        附.2.7 纳米粒子的细胞摄取行为研究
        附.2.8 细胞代谢组学分析
        附.2.9 A549细胞内己糖激酶的活性分析
        附.2.10 A549细胞内ATP含量的测定
        附.2.11 A549细胞内活性氧含量的测定
        附.2.12 A549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分析
        附.2.13 A549细胞蛋白印迹分析
        附.2.14 肿瘤模型的构建
        附.2.15 药代动力学、生物分布及其药效学评价
        附.2.16 统计学分析
    附.3 结果与讨论
        附.3.1 体外细胞抗增殖活性研究
        附.3.2 白蛋白纳米粒子的合成与表征
        附.3.3 体外药物释放
        附.3.4 体外细胞抗增殖活性以及细胞摄取行为研究
        附.3.5 药物对A549细胞的药理学机制研究
        附.3.6 体内药代动力学与生物分布研究
        附.3.7 体内药效学评价
    附.4 结论
    附.5 参考文献
附录2

(7)三氧化二砷对缝隙连接蛋白43表达的影响及参与非肌层浸润膀胱癌半通道开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简表
前言
实验一:不同膀胱癌细胞成瘤情况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主要材料
        1.1.1 实验细胞
        1.1.2 实验动物
        1.1.3 主要仪器
        1.1.4 主要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细胞培养
        1.2.2 皮下模型建立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各组小鼠成活情况
        2.2 在相同条件不同膀胱癌细胞出瘤率比较
        2.3 各组膀胱癌细胞荷瘤鼠肿瘤体积和增长速度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实验二:三氧化二砷调节膀胱癌细胞Cx43表达
    5 材料和方法
        5.1 实验主要材料
        5.1.1 实验细胞
        5.1.2 主要仪器
        5.1.3 主要试剂
        5.1.4 主要溶液配制
        5.2 实验方法
        5.2.1 5637膀胱癌细胞培养
        5.2.2 药物处理
        5.2.3 观察项目
        5.3 统计学分析
    6 结果
        6.1 三氧化二砷对膀胱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6.2 WesternBlot分析As2O3对Cx43、JNK、JNK-1、NRF2蛋白表达的影响
    7 讨论
    8 结论
实验三:As2O3与BCG联合治疗裸鼠荷膀胱癌皮下移植瘤疗效分析
    9 材料和方法
        9.1 材料
        9.1.1 实验细胞
        9.1.2 实验动物
        9.1.3 主要仪器
        9.2 实验方法
        9.2.1 Balb/c-nu裸小鼠膀胱癌转移模型的建立
        9.2.2 皮下模型建立
        9.2.3 实验分组
        9.2.4 观察项目
        9.3 统计方法
    10 实验结果
        10.1 各组给药前后皮下移植瘤瘤积和瘤重对比
        10.2 各组HE染色结果对比
        10.3 各组肿瘤组织Cx43表达情况
    11 讨论
    12 结论
全文小结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8)浙贝黄芩汤通过调控Wip1对白血病模型化疗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药逆转白血病耐药的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Wip1生理与病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思路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Wip1调控野生型p53的表达与急性髓系白血病进程相关性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5 结论
        6 讨论
    实验二 尾静脉注射HL60、HL60/ADR建立小鼠白血病模型
        1 实验材料
        2 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论
        5 讨论
    实验三 浙贝黄芩汤调控Wip1对白血病模型化疗效果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论
        5 讨论
第四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绩

(9)As2O3对H22细胞源exosome外泌的影响及其与exosome联合应用的治疗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论文正文:As_2O_3对小鼠肝癌细胞(H_(22))源exosome外泌的影响及其与exosome联合应用的治疗性研究
    前言
    第一章 三氧化二砷对小鼠肝癌细胞(H_(22))源exosome外泌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章 小鼠肝癌细胞(H_(22))源exosome与三氧化二砷联合应用的治疗性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图
文献综述:Exosome的多重作用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低剂量砷剂联合Cyclopamine对前列腺癌细胞株PC-3生长影响机制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正文
    (一) 中文摘要
    (二) 英文摘要
    (三) 前言
    (四) 第一部分三氧化二砷对前列腺癌PC-3 细胞系细胞周期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五) 第二部分三氧化二砷对前列腺癌DU-145 细胞周期阻滞及凋亡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六) 第三部分Cyclopamine 对非雄依赖的前列腺癌PC-3 细胞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七) 第四部分低剂量砷剂联合Cyclopamine 对前列腺癌细胞株PC-3 生长影响的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二、文献综述
    (一) 综述一
    (二) 参考文献
    (三) 综述二
    (四) 参考文献
三、致谢
四、作者简介
五、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六、缩略词表

四、恶性肿瘤与神经元胞内三氧化二砷浓度与敏感性(论文参考文献)

  • [1]靶向Nrf2的小分子在神经保护中的研究[D]. 侯亚男. 兰州大学, 2021(09)
  • [2]磷酸三(1,3-二氯-2-丙基)酯诱导秀丽隐杆线虫衰老效应及健康风险分子机制[D]. 王晨.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8)
  • [3]三氧化二砷联合双氢青蒿素抗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实验研究[D]. 赵丽凤.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4]纳米金刚石和响应型纳米材料抗实体瘤效应研究[D]. 闫庆龙.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20(01)
  • [5]氯化血根碱抗小细胞肺癌及三氧化二砷诱导BEAS-2B细胞恶性转化的作用机制研究[D]. 钟名天.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基于喹喔啉酮骨架的聚集诱导发光分子在生物医学成像中的应用[D]. 施雷雷. 上海交通大学, 2018
  • [7]三氧化二砷对缝隙连接蛋白43表达的影响及参与非肌层浸润膀胱癌半通道开放的研究[D]. 毛明焕. 中国医科大学, 2018(03)
  • [8]浙贝黄芩汤通过调控Wip1对白血病模型化疗效果的影响[D]. 张坤.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As2O3对H22细胞源exosome外泌的影响及其与exosome联合应用的治疗性研究[D]. 向自武. 重庆医科大学, 2009(06)
  • [10]低剂量砷剂联合Cyclopamine对前列腺癌细胞株PC-3生长影响机制的初步研究[D]. 刘志宇. 大连医科大学, 2008(02)

标签:;  ;  ;  ;  ;  

细胞内三氧化二砷在恶性肿瘤和神经元中的浓度和敏感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