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染料的电化学还原染色

还原染料的电化学还原染色

一、还原染料的电化学还原染色(论文文献综述)

李贺[1](2021)在《棉织物在电解池体系中染色的机理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棉织物的染色主要使用还原染料及活性染料染色。棉用这些方法染色时都需要大量的盐或助剂,而棉织物在电解池体系中染色的天然优势可大量减少以上试剂的使用,不仅减少生产成本且显着减轻废水处理压力。本文以循环伏安曲线、线性扫描曲线和极化曲线为基础,对棉织物在电解池体系中染色的机理及其性能进行了探究。用SEM法和极化法探究了电极在电解槽的电化学性能,并通过测定了K/S值、色牢度及匀染性。并探究了低温低盐节能环保性染色能力。研究了靛蓝自由基和Fe3+-TEA络合物对靛蓝的还原能力,和活性染料电化学染色性能,研究电极在不同电解池体系中的电化学性能,选择最优工作电极,并探索电极对染色效果的影响,并与传统工艺及间接电化学体系的染色效果进行对比。同时通过循环伏安法对靛蓝自由基体系和Fe3+-TEA络合物进行分析。通过循环伏安实验和电解实验,研究了在水溶液中用直接电化学还原靛蓝制备水溶性隐色体靛蓝溶液的染色及电化学性能。在该体系下靛蓝自由基阴离子易于还原且反应产物稳定。该工艺性能取决于靛蓝自由基的产生和扩散,由于自由基浓度较低致使反应速率较低。直接电化学法还原靛蓝染色工艺优化为:电流60m A,染色温度60℃、染色时间30min。此工艺下染色效果略低于传统工艺。间接电化学法还原靛蓝染色工艺优化为:电流60m A,染色温度60℃、染色时间10min。间接电化学法还原靛蓝还原配方优化为:电流80m A,还原温度60℃、还原时间30min,p H值约为12,硫酸铁浓度为5g/L,三乙醇胺30g/L,电极采用镍金属。在染色效果维持与传统工艺相同时染色温度可降低20℃至40℃。同时本文在活性染料方面研究了一种电化学活性染料染色装置及复合型纤维。镍电极耐腐蚀性能最好,该电极的使用寿命最长,染色效果好。最佳工艺优化为:电流80m A,染色温度60℃、染色时间30min,织物和复合型纤维都有较好染色效果。维持与传统工艺相同染色效果的同时可分别将盐用量减半到10g/L、温度降低20℃、染料浓度减半到2%omf和染色时间减半到15min。

汪康康[2](2019)在《靛蓝电化学染色体系的研究》文中指出靛蓝作为牛仔面料染色的重要染料,因其不溶于水,传统染色常使用连二亚硫酸钠(保险粉)作为还原剂将染料还原为易溶于水的隐色体,这种方法保险粉消耗大、染色工艺复杂,并且产生大量色泽深、碱性大、难降解物多的含硫酸盐和亚硫酸盐废水,增加污水处理负担。为了克服这些问题,采用绿色环保、易于实现自动控制的间接电化学法进行靛蓝染料还原染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先前研究一般都是基于特定三价铁盐与配体构成络合体系,而采用二价铁盐直接作为媒介的研究甚少,且不同价态铁离子络合体系下的可及还原电位、铁离子自身转化率及靛蓝染料还原率和染色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和作用机制尚未有过研究。基于此,本论文提出以Fe(Ⅱ)-葡萄糖酸钠(DGS)-Abal B协同络合体系为氧化还原媒介,对靛蓝染料进行间接电化学还原染色,Fe(Ⅱ)直接作为还原媒介应用于靛蓝染料间接电化学染色,可实现染料的快速还原,极大的提高了电化学还原速率与效率。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采用具有较强耐碱性和电导性的Abal B与葡萄糖酸钠作为配体,与三价铁离子、二价铁离子形成络合体系,通过正交试验结合均值和极差分析确定不同浓度配体对配体络合体稳定性(硫酸铁及硫酸亚铁络合值、CV值及浊度)的影响程度,进一步采用灰色聚类分析法优化不同价态铁离子络合体系中各组分浓度。结果表明:氢氧化钠浓度对配体溶液对二价铁离子的络合能力及络合体溶液浊度的影响最大;葡萄糖酸钠浓度对二价铁离子络合体溶液耐硬水稳定性的影响最大。葡萄糖酸钠浓度对配体溶液对三价铁离子的络合能力及络合体溶液浊度的影响最大;氢氧化钠浓度对三价铁离子络合体溶液耐硬水稳定性的影响最大。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靛蓝在Fe-DGS-Abal B媒介中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Fe(Ⅱ)-DGS-Abal B体系展现出更高的氧化峰电流和还原峰电流,且氧化峰电位负移,还原峰正移。而加入染料后各体系下还原峰电流和氧化峰电流均有提高,随着扫描速率的提高,Fe(Ⅱ)-DGS-Abal B体系下氧化还原峰电流也随之提高。选择不同价态的铁盐作为媒介分别与不同配体形成协同络合体系对靛蓝染料进行间接电化学还原,并探讨了不同浓度组分硫酸亚铁/硫酸铁对靛蓝间接电化学还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硫酸亚铁作为媒介、葡萄糖酸钠、Abal B作为配体所形成协同络合体系配位体溶液更稳定,体系还原性能更优。硫酸亚铁-葡萄糖酸钠-Abal B协同络合体系作为媒介,成功实现了对靛蓝染料的电化学还原。通过单因素实验讨论了电化学还原及染色过程中各因素对氧化峰电流、染料还原率及K/S值得影响,得到的最优电化学还原工艺条件为:靛蓝2.5 g/L,硫酸亚铁10 g/L,葡萄糖酸钠8 g/L,Abal B 7 g/L,氢氧化钠30 g/L,在此条件下,染料还原率最高达90%。最优电化学染色工艺条件为:媒介浓度倍数1.75倍(靛蓝3 g/L,硫酸亚铁14 g/L,葡萄糖酸钠10.5 g/L,Abal B 8.75 g/L,氢氧化钠35 g/L),外加电压12 V,还原时间40 min,阴极电极面积15 cm2,在此条件下,可获得与传统染色相当的结果。采用响应面设计法对Fe-DGS-Abal B协同络合体系靛蓝间接电化学还原工艺进行优化,优化后靛蓝还原率达91.4%。并对优化后的工艺与传统保险粉还原工艺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优化的电化学还原染色工艺下,染色棉织物K/S值达12.53,比传统染色工艺提高9.43%,且色牢度与传统染色工艺基本一致。此外,电化学还原染色的染液循环可利用性明显优于传统保险粉染色,还原染液循环使用小于5次时,间接电化学还原染色K/S值变化不大,仍能保持在10以上,具有较优的可持续染色性能。电化学染色棉织物与传统棉染色织物相比,纤维表面存在较少杂质,这说明Fe(Ⅱ)-DGS-Abal B协同络合体系稳定,使染色过程中,更多的铁离子在溶液中还原靛蓝,而不随靛蓝一起吸附到纤维上进行染色。间接电化学染色较传统保险粉染色,染色后染液更容易生物、化学降解。其中BOD降低33.26%、COD降低35.88%,并且B/C达0.486,具有明显的环保效益。

于翔,王雅,李庆,樊增禄[3](2019)在《还原棕BR的间接电化学还原染色机理》文中指出在三电极体系下,采用循环伏安法测试并对比空白底液、铁胺配合物和染色体系在银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研究还原棕BR的间接电化学还原染色机理。分析pH值对峰电位和峰电流的影响,探讨铁胺配合物中三乙醇胺(TEA)与FeSO4·7H2O的摩尔比对染色体系的电导率、还原电位,以及还原棕BR染色后棉织物K/S值的影响。结果表明,还原棕BR不是从阴极上直接获得电子,而是借助铁胺配合物间接得到从阴极释放的电子,进而被还原为可溶性隐色体实现上染。间接电化学还原染色的最佳pH值为11,TEA与FeSO4·7H2O的配位数约为11;当n(TEA):n(FeSO4·7H2O)=15时,染色体系对染料的还原能力最强,还原棕BR染色后棉织物的K/S值最高。

王梦倩,李晓燕,姚继明[4](2019)在《电化学技术在染色中的应用(二)》文中研究指明1.2.2无机媒介体系对于氨基化合物类,羟基乙二胺三乙酸、N-二羟乙基甘氨酸、二乙醇胺和三乙醇胺(TEA)等作为铁络合物配位体的可行性已有研究。虽然在碱性溶液中它们都能与Fe2+形成稳定的络合物,但目前最合适的铁络合物体系仍是Fe(Ⅱ)-TEA络合物,其相对于Ag/AgCl/3 mol/L KCl显示出高达-1 050 mV的还原电位,基本可以将目前所有的还原染料还原,并无需添加其他还原剂[18]。在Fe(Ⅱ)-TEA基础上,无机媒介体系已经大致发展为铁盐单配体、铁盐混合配体以及铁钙双核复合物等体系。

张玉[5](2019)在《还原剂SRP还原天然靛蓝染色机理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天然靛蓝因其优良的服用功能和独特的药物保健功能,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对天然靛蓝染色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天然靛蓝是一种不溶于水的还原染料,需要在碱性条件下被还原剂还原后才能进行上染。目前工业上主要使用保险粉作为还原天然靛蓝的还原剂,但是保险粉很不稳定,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影响使用效果且染色废水对环境污染较大。近年来人们开始研究采用二氧化硫脲和葡萄糖等来代替保险粉作为还原剂,但都因还原能力和染色性能不能满足要求使得其应用受限。本课题选用还原剂SRP,通过单因素分析和正交试验法进行还原天然靛蓝染色工艺优化研究,并与二氧化硫脲、葡萄糖、还原酶和保险粉为还原剂还原天然靛蓝进行还原和染色性能比较,结果表明还原剂SRP是一种还原能力强,稳定性好,还原天然靛蓝染色织物性能好的还原剂,并对还原剂SRP组分及其还原电位进行研究,深入了解其影响染色的机理。研究得到还原剂SRP还原天然靛蓝染色的最优工艺为天然靛蓝用量5%(owf),还原剂SRP浓度30 g/L,烧碱浓度3.33 g/L,采用全浴法在60℃下还原15 min;染色时,浴比1:100,氯化钠浓度70 g/L,在20℃下浸染75 min,优化后染色织物的K/S值为14.32,耐皂洗和汗渍色牢度均达到4-5级,耐摩擦色牢度1-2级以上。对还原剂SRP、二氧化硫脲、葡萄糖、还原酶和保险粉在各自优化工艺条件下还原天然靛蓝进行染色性能比较。结果表明使用还原剂SRP还原天然靛蓝染色提升性能最好,上染率高,虽然初染率较高,但匀染性较好。对还原剂SRP、二氧化硫脲、葡萄糖、还原酶和保险粉进行还原电位和稳定性比较。结果表明使用还原剂SRP的还原电位绝对值最高且放置稳定性较好。还原剂SRP的XRD衍射图谱和ICP-AES无机元素含量分析结果表明还原剂SRP中可能含有二氧化硫脲和亚硫酸钠,主要含有S和Na元素,同时还含有Ca、K、Mg、B等元素,这说明还原剂SRP是一个含有多种组分的混合物。对还原剂SRP的还原电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增加还原剂浓度、烧碱浓度、还原温度和还原时间在一程度上均有利于提高还原电位绝对值,利于靛蓝染料还原,染色织物的K/S值增大,但不是还原电位绝对值越高越好,染液的pH值应维持在11左右,此时染色织物的得色最深。

周晶晶[6](2019)在《基于电化学还原后的靛蓝染料隐色体稳定性研究》文中认为靛蓝染料作为目前在印染行业应用范围最广的还原性染料,通过靛蓝上染的织物具有良好的染色牢度,色彩多样,鲜艳明丽等特点。传统工业上对靛蓝染料的过程是添加保险粉(连二亚硫酸钠)等还原剂。靛蓝染料处于还原态时呈现一定的水溶性并溶解在水中,吸附在织物纤维上,当在空气中遇到氧气的时候就被氧化成不溶于水的氧化态,从而牢固地沉淀在纤维表面,所以工业上为了防止还原后的隐色体在上染之前发生氧化反应,采取了在靛蓝的还原过程中加入过量保险粉(连二亚硫酸钠)等还原剂,虽然这一方法使得靛蓝染料得到还原而且解决了后续隐色体的氧化,但是使得亚硫酸盐和含硫气体等有害物质的排出加重,造成了严重不可逆的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人员正尝试研发一种绿色可持续发的还原体系。即电化学还原体系,利用电子的转移得失来实现对还原染料的绿色还原,现在应用最多的就是Fe-TEANaOH体系,利用(TEA,Fe3+/Fe2+)循环电化学体系将靛蓝染料还原成可溶性的隐色体钠盐再对织物进行上染。本研究是以电化学还原靛蓝后隐色体的氧化问题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织物在靛蓝隐色体中的上染及隐色体的化学电位,来反映电化学还原后的靛蓝在自然条件下被空气氧化,通过物理与化学的保护手段来保持隐色体稳定性。利用弱电流条件下Fe3+络合物在阴极得电子成为Fe2+络合物,转移给被空气氧化的隐色体,失电子后成为Fe3+络合物如此循环还原的原理来保护隐色体,通过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电化学还原条件下隐色体稳定性的保护中,使用弱电流保护对比无电流自然条件下对织物上染的影响可以发现,使用电流保护在0.4A及温度为35℃条件下的效果最佳,在3小时后的氧化率仅为2.6%,体系稳定性为0.06,空气中自然氧化率高达41%,体系稳定性为1.21,这一对比说明在最佳参数保护电流及温度条件下体系K/S值及上染百分率基本以最高值稳定,使得织物的均染性、溶液的稳定性良好。通过设计实验装置,在基于电化学还原靛蓝的研究下,向装置内从开始还原就通入氮气直至保护实验开始,来达到理想状态下隔绝空气的作用,通过对隐色体电位测定,上染织物的K/S值测定,及溶解织物测定吸光度来计算上染百分率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还原后的靛蓝隐色体在氮气保护下浓度基本稳定,织物表观色深k/s值在3小时内下降率为4.9%,上染百分率下降率为6.8%,并且织物表观色深k/s值基本维持在1.71.8区间内,上染百分率维持在7.1%7.7%区间内,说明隔绝空气中使用氮气对隐色体的保护作用十分明显。利用三种环保型助剂环利粉、二氧化硫脲、葡萄糖的还原性对隐色体的氧化进行保护,实验通过不同时间段的上染织物来间接分析隐色体的稳定情况,从助剂的种类、助剂的剂量、保护时间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葡萄糖的保护效果最低织物K/S下降率分别为21.18%、18%、15.3%、10.5%,二氧化硫脲的保护效果最好织物K/S值下降率分别为21.8%、14.8%、12.1%、8.5%,这是因为二氧化硫脲在碱性条件下能分解生成亚磺酸RS(=O)-OH,而还原性葡萄糖依靠开链结构中的醛基R-CHO,而亚磺酸中的S外围有四个电子对较醛基中C的四个电子对还原性强,说明二氧化硫脲在本实验中对隐色体保护效果最佳。本文从电化学保护,物理保护,化学保护三个方面对隐色体的保护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可为后续工业生产及研究人员对隐色体的保护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方向和理论基础。

沈炜[7](2018)在《镍硫合金电极对还原染料电催化加氢还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工业中还原染料染色法主要是采用保险粉作为还原剂,在碱性条件下还原,但是保险粉稳定性差,实际用量通常为理论用量的三倍,并且不可循环利用,在还原过程中会产生高浓度亚硫酸盐和硫酸盐等污染物,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同时增加了污水处理的成本。因此,采用电化学方法还原染料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目前,已有较多间接电化学还原法,直接电化学还原法只局限于靛蓝染料还原,而电催化氢化还原法研究较少,该法不仅可减少化学助剂的使用,而且染料可通过氧化过滤回收,污水处理成本降低,拥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本课题选用自制Ni-S合金为电化学还原体系中的阴极电极,通过扫描电镜和循环伏安法等测试对电极进行表面形貌分析以及还原过程中电化学行为研究。待染料还原后对纯棉织物进行染色,测试了布样的K/S值、摩擦牢度等发现Ni-S合金电极对还原染料具备一定的还原能力,还原率为85%,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通过对比镍片、铂片、钛片和镍泡沫的阴极极化曲线及对还原染料还原黄G的还原情况,发现金属镍对还原染料具有电化学还原效果,且镍泡沫相对镍片具有更好的还原效果。为了使电极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然后又选取了两种不同S源的Ni-S配方对不同电极材料进行电镀,通过扫描电镜和元素分析等测试进行表面形貌分析,并对还原黄G进行电化学还原,结果表明以硫代硫酸钠为硫源的Ni-S合金电极最为有效。且由于石墨毡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对Ni-S合金具有较好的吸附力,所以选择石墨毡为基材。通过正交试验分析了各因素对析氢过电位的影响,得出了制备Ni-S电极的最佳工艺配方:六水合硫酸镍0.75mol/L、六水合氯化镍0.1 mol/L、硼酸0.6 mol/L、硫代硫酸钠0.75 mol/L、十二烷基水杨酸0.0036 mol/L。在此工艺配方下,以电流密度为20mA/cm2,电镀时间为50min,电镀温度为40℃条件下制备出Ni-S合金电极,并对还原黄G进行电催化加氢还原,还原率为85%,电流效率为7.12%。最后采用电化学还原后的还原黄G对纯棉织物进行染色,并与传统保险粉-烧碱染色法进行对比。结果说明染色后织物K/S值、干湿摩擦牢度和皂洗牢度与传统保险粉还原的染料染色比较接近,但仍有改进的空间。

刘超[8](2017)在《还原染料直接电化学还原染色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还原染料直接电化学还原就是首先使用少量的还原剂将还原染料还原成隐色体钠盐,然后该隐色体钠盐会和还原染料本体发生反应生成染料自由基,此自由基具有电化学活性,能从阴极表面获得电子被还原成隐色体。本研究首先选用两个体积分别为500mL烧杯作为电解槽,稀硫酸作为阳极电解液,与外接电源形成回路,搭建电化学还原装置,使用三种不同引发剂,对五种不同结构的还原染料进行电化学还原染色,筛选出阴极电极材料和阳极电解液浓度。接着,对还原染料进行首次直接电化学还原染色,筛选引发剂,并验证直接电化学还原技术是否适用于还原染料的还原。然后,对还原染料进行模拟二次直接电化学还原染色,筛选引发剂,再次验证直接电化学还原技术的适用性。最后,将直接电化学还原染色后的织物染色牢度与传统法作比较,验证直接电化学还原染色技术在还原染料上的应用。结果表明:(1)优化电化学还原装置:选用石墨作阳极材料,面积为9.5cm×5.5cm的铜片作为阴极材料,质量分数为10%的硫酸作为阳极电解液,盐桥作为隔膜,外接直流电源,组成回路。(2)蒽醌类、靛类、稠环类结构的还原染料,对其使用相应的引发剂进行直接电化学还原染色,能够获得与传统染色方法相近的染色性能。(3)以氢氧化钠+保险粉做引发剂为例,1份还原黄G隐色体钠盐还原10份还原黄G分散液,相当于1份还原体系用量还原11份还原黄G分散液,节约了10份还原体系用量,减少了90.9%;1份还原蓝RSN隐色体钠盐还原3份还原蓝RSN分散液,相当于1份还原体系用量还原4份还原蓝RSN分散液,节约了3份还原体系用量,减少了75%;1份靛蓝隐色体钠盐还原7份靛蓝分散液,相当于1份还原体系用量还原8份靛蓝分散液,节约了7份还原体系用量,减少了87.5%;1份还原桃红R隐色体钠盐还原3份原桃红R分散液,相当于1份还原体系用量还原4份原桃红R分散液,节约了7份还原体系用量,减少了75%;1份还原金黄GK隐色体钠盐还原10份还原金黄GK分散液,相当于1份还原体系用量还原11份还原金黄GK分散液,节约了7份还原体系用量,减少了90.9%。

GALIB C M A,郭宁,卜广玖,王潮霞,殷允杰[9](2016)在《还原染料电化学循环染色性能》文中认为以Fe2(SO4)3、葡萄酸钠等为氧化还原媒介,通过电化学法对还原绿1和还原黑9染料进行电化学循环染色,研究多次电化学循环染色对织物色度学性能及染色牢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还原染料电化学染色织物颜色均匀,初始电化学染色后的织物皂洗变色和沾色牢度均达到5级,日晒牢度5级,干湿摩擦色牢度分别达到45和4级,经过2次循环染色,染色织物的颜色略微下降,色牢度仍能保持在较好水平,且具有较好的匀染性。

闻默[10](2016)在《石墨毡电极用于还原染料间接电化学还原染色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的还原染料和硫化染料在染色过程中通常使用保险粉-连二亚硫酸钠,不可循环利用,且它在还原过程中会产生含硫化合物,这些副产物会以硫化氢的形式污染大气。同时,还会造成大量高浓度亚硫酸盐和硫酸盐污染水质。因此,不能满足现在的环境要求。还原染料的间接电化学还原作为一种新的途径已经开始在实验室的电解槽内进行研究,但较低的电流效率是目前存在的较大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本课题主要研究对象。本课题打算石墨毡用于阴极电极在碱性条件下,采用间接电化学还原的方法来还原还原染料,并以Fe(III)-三乙醇胺(TEA)作为氧化还原媒介。石墨毡电极的表面结构和特定的表面区域,以及还原过程的电化学行为将通过SEM,循环伏安法,紫外分光光度仪来进行测试及分析。课题首先涉及了H型反应槽。通过分析电解时的电流效率来分析间接电化学还原的靛蓝染料的机理。结果证明石墨毡电极有较高的有效孔径率,大约在7289cm2/g。说明还原靛蓝的很好的电极材料,需要适中的电流强度,时间和靛蓝浓度。同时,通过一系列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分析实验讨论了各种因素对染色K/S值的影响,并制定出了最佳工艺。本课题以Fe(Ⅲ)-三乙醇胺(TEA)作为间接电化学还原染色的媒介。通过分光光度法和循环伏安法实验K/S值测定等方法来对本实验进行数据分析。所得最佳工艺为:NaOH浓度15g/L,TEA浓度35g/L,Fe2(SO4)3浓度5g/L,染料浓度2%owf,还原电压3V,阴极电极面积100cm2,还原时间20min。在该工艺条件下,还原速率最快,染色织物得色量最深。同时利用此媒介体系,在上述最佳工艺条件下对其它种类、不同浓度的还原染料进行间接电化学还原实验。与常规间接电化学还原染色工艺以及传统保险粉还原工艺进行对比,其染色织物匀染性和干摩擦牢度相差不大,湿摩擦牢度和水洗牢度可提高0.51级。所得到相关的反应机理和反应动力学的结论,可以证实其生产一种可溶性的还原染料的新路径的可能性,并且此方法具有环境保护的积极意义。

二、还原染料的电化学还原染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还原染料的电化学还原染色(论文提纲范文)

(1)棉织物在电解池体系中染色的机理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还原染料概述
        1.2.1 还原染料染色工艺及染料分类
        1.2.2 靛蓝染料的发展
        1.2.3 靛蓝染料的研究现状
    1.3 活性染料概述
    1.4 电化学染色体系概述
        1.4.0 电化学概述
        1.4.1 电解槽概述
        1.4.2 间接电化学还原技术
        1.4.3 直接电化学还原技术
        1.4.4 活性染料电化学染色体系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2 直接电化学还原靛蓝体系探究
    2.1 引言
        2.1.1 仪器与药品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电流对染色效果的影响
        2.2.2 染色温度对染色效果的影响
        2.2.3 染色时间对染色效果的影响
        2.2.4 不同材料电极在染液中循环伏安曲线的测定
        2.2.5 不同材料电极在染液中极化曲线的测定
        2.2.6 直接电化学还原电流效率的测定
        2.2.7 电极腐蚀微观形貌
    2.3 本章小结
3 间接电化学还原靛蓝体系探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药品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电流对染色效果的影响
        3.3.2 染色温度对染色效果的影响
        3.3.3 染色时间对染色效果的影响
        3.3.4 不同染色工艺的染色性能对比
        3.3.5 不同材料电极在染液中循环伏安曲线的测定
        3.3.6 不同材料电极在染液中极化曲线的测定
        3.3.7 间接电化学还原电流效率的测定
        3.3.8 电极腐蚀微观形貌
    3.4 本章小结
4 活性染料电化学染色体系探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药品与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电流对染色效果的影响
        4.3.2 染色温度对染色效果的影响
        4.3.3 染色时间对染色效果的影响
        4.3.4 不同染色工艺的染色性能对比
        4.3.5 低能耗工艺染色效果
        4.3.6 不同材料电极在染液中极化曲线的测定
        4.3.7 不同材料电极在染液中恒电流极化扫描曲线的测定
        4.3.8 电极腐蚀微观形貌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靛蓝电化学染色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靛蓝特性与应用
        1.2.1 靛蓝特性
        1.2.2 靛蓝应用
    1.3 靛蓝还原工艺
        1.3.1 细菌还原
        1.3.2 化学还原剂还原
    1.4 电化学还原
        1.4.1 直接电化学还原
        1.4.2 电催化氢化还原
        1.4.3 间接电化学还原
    1.5 电化学概述
        1.5.1 电化学基本单元
        1.5.2 电化学测试方法
    1.6 课题研究意义及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靛蓝电化学染色配体络合体系稳定性的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
        2.2.1 材料和仪器
        2.2.2 试验方法
        2.2.3 测试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浓度配体对络合体稳定性的影响
        2.3.2 最优配比的确定
        2.3.3 三乙醇胺与Abal B性能对比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媒介体系下靛蓝电化学还原工艺探究
    3.1 引言
    3.2 试验
        3.2.1 材料和仪器
        3.2.2 试验方法
        3.2.3 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铁盐媒介对靛蓝间接电化学还原性能的影响
        3.3.2 不同浓度硫酸铁盐对靛蓝间接电化学还原性能的影响
        3.3.3 不同配体对靛蓝间接电化学还原性能的影响
        3.3.4 铁-葡萄糖酸钠-Abal B协同络合体系下循环伏安曲线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Fe(Ⅱ)基协同络合体系下靛蓝电化学还原染色工艺探究
    4.1 引言
    4.2 试验
        4.2.1 材料和仪器
        4.2.2 试验方法
        4.2.3 测试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染料对不同络合体系下氧化还原峰电流的影响
        4.3.2 Fe(Ⅱ)-DGS-Abal B协同络合体系下靛蓝电化学还原工艺优化
        4.3.3 Fe(Ⅱ)-DGS-Abal B协同络合体系下靛蓝电化学染色工艺优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Fe(Ⅱ)基协同络合体系下靛蓝电化学还原染色与传统工艺比较
    5.1 引言
    5.2 试验
        5.2.1 材料和仪器
        5.2.2 试验方法
        5.2.3 测试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响应面法优化Fe(Ⅱ)基协同络合体系间接电化学还原工艺
        5.3.2 间接电化学还原染色与传统保险粉还原染色对比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申请的专利
致谢

(3)还原棕BR的间接电化学还原染色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实 验
    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1.1.1 材料
        1.1.2 试剂
        1.1.3 仪器
    1.2 实验装置
    1.3 染色工艺
        1.3.1 还原棕BR间接电化学还原染色
        (1) 阳极区
        (2) 阴极区
        1.3.2 还原棕BR的传统浸染染色
    1.4 性能测试
        1.4.1 还原电位
        1.4.2 K/S值及匀染性
        1.4.3 色牢度
        1.4.4 铁胺配合物的电化学行为
        1.4.5 染色体系的电化学行为
2 结果与讨论
    2.1 染色体系及染色过程中的电化学行为
        2.1.1 在银电极的电化学行为
        2.1.2 扫描次数对循环伏安曲线的影响
        2.1.3 pH值对峰电位和峰电流的影响
    2.2 配位数和还原电位的测定及对染色效果的影响
        2.2.1 配位数的测定
        2.2.2 TEA与FeSO4·7H2O的配比对染色效果的影响
        2.2.3 TEA与FeSO4·7H2O的配比对还原电位的影响
        2.2.4 间接电化学还原与传统工艺染色效果比较
3 结 论

(4)电化学技术在染色中的应用(二)(论文提纲范文)

2 可电离出阴阳离子的染料
    2.1 活性染料和酸性染料
    2.2 直接染料和阳离子染料
3 混合染料电化学染色
4 结论

(5)还原剂SRP还原天然靛蓝染色机理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靛蓝染料
        1.1.1 天然靛蓝
        1.1.2 化学合成靛蓝
        1.1.3 生物合成靛蓝
        1.1.4 靛蓝染料的应用
    1.2 靛蓝染料的还原
        1.2.1 还原原理
        1.2.2 还原方法
    1.3 靛蓝染料的染色
        1.3.1 染色原理
        1.3.2 染色方法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和材料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全浴法还原靛蓝染色工艺
        2.3.2 干缸法还原靛蓝染色工艺
        2.3.3 纤维横截面观察实验
        2.3.4 初染性实验
        2.3.5 匀染性实验
        2.3.6 上染速率曲线实验
    2.4 测试方法
        2.4.1 X射线衍射测试
        2.4.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测试
        2.4.3 还原电位值测试
        2.4.4 颜色参数测试
        2.4.5 色牢度测试
3 结果与讨论
    3.1 不同还原剂还原天然靛蓝染色工艺研究
        3.1.1 还原剂SRP还原天然靛蓝染色工艺研究
        3.1.2 二氧化硫脲还原天然靛蓝染色工艺研究
        3.1.3 葡萄糖还原天然靛蓝染色工艺研究
        3.1.4 还原酶还原天然靛蓝染色工艺研究
    3.2 不同还原剂还原靛蓝性能研究
        3.2.1 不同还原剂还原靛蓝的染色性能比较
        3.2.2 不同还原剂的还原电位比较
        3.2.3 不同还原剂的放置稳定性比较
    3.3 还原剂SRP组分和还原电位研究
        3.3.1 还原剂SRP组分分析
        3.3.2 还原电位的影响因素研究
4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基于电化学还原后的靛蓝染料隐色体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还原靛蓝染料的性质与应用
        1.2.1 靛蓝的结构和性质
        1.2.2 靛蓝的应用
    1.3 靛蓝染料的染色工艺及其还原-氧化过程
        1.3.1 靛蓝染料的染色工艺及进展
        1.3.2 保险粉还原靛蓝染料的机理
        1.3.3 电化学还原靛蓝染料的机理
        1.3.4 靛蓝隐色体的氧化工艺研究
    1.4 靛蓝隐色体稳定性研究现状
        1.4.1 靛蓝隐色体的成分与理化性能
        1.4.2 靛蓝隐色体的上染率与稳定性
    1.5 课题的提出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与方案
        1.5.3 课题创新点
2 电化学方法保护隐色体对棉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4 测试方法
    2.5 结果与讨论
        2.5.1 弱电流对隐色体保护的影响
        2.5.2 温度对弱电流保护下隐色体上染的影响
        2.5.3 上染织物最佳工艺参数下与无电流进行对比
    2.6 结论
3 氮气对隐色体氧化的研究机理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4 测定方法
        3.4.1 棉织物K/S及还原电位测定
        3.4.2 靛蓝染料上染率的测定
    3.5 结果与分析
        3.5.1 氮气保护下上染织物的K/S及上染百分率随时间的情况
    3.6 本章小结
4 外加助剂对靛蓝隐色体稳定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3 实验方法
    4.4 结果与分析
        4.4.1 35℃条件下加入环利粉为保护剂的k/s及上染百分率变化
        4.4.2 35℃条件下加入二氧化硫脲为保护助剂的K/S及上染百分率变化
        4.4.3 35℃条件下加入葡萄糖为保护助剂的k/s及上染百分变化
        4.4.4 三种还原助剂保护效果参数对比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镍硫合金电极对还原染料电催化加氢还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还原染料的发展史
    1.3 近现代还原染料染色
        1.3.1 传统还原染色技术
        1.3.2 新型还原染色技术
    1.4 电化学还原技术
        1.4.1 电催化氢化
        1.4.2 直接电化学还原
        1.4.3 间接电化学还原
    1.5 电化学概述
        1.5.1 电化学体系的基本单元
        1.5.2 电催化氢化还原测试方法
        1.5.3 Ni-S合金电极
    1.6 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仪器
    2.4 实验内容
        2.4.1 还原染料隐色体标准曲线的绘制
        2.4.2 两种硫源Ni-S合金电极的电镀配方
        2.4.3 Ni-S合金电极的制备方法
        2.4.4 正交实验设计
        2.4.5 电催化加氢还原染色实验
        2.4.6 传统保险粉还原染色工艺
        2.4.7 电解槽的设计
    2.5 表征方法
        2.5.1 循环伏安曲线测定
        2.5.2 扫描电镜测定(SEM)
        2.5.3 X射线衍射(XRD)
        2.5.4 X射线能量色散谱(EDS)
        2.5.5 吸光度的测试
        2.5.6 染料电位滴定测试
        2.5.7 K/S值测试
        2.5.8 干湿磨擦牢度测试
        2.5.9 皂洗牢度测试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还原黄G隐色体标准曲线的制备
    3.2 电催化加氢还原染料的机理研究
        3.2.1 不同电极在碱性溶液中的阴极极化曲线
        3.2.2 不同电极对还原黄G的电催化加氢还原研究
        3.2.3 Ni电极在还原染料碱性条件下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3.3 Ni-S电极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3.3.1 不同硫源Ni-S合金电极的阴极极化曲线
        3.3.2 不同S源Ni-S合金电极的表面形貌分析
        3.3.3 不同S源Ni-S合金电极的XRD分析
        3.3.4 不同硫源Ni-S合金电极对还原黄G的电催化加氢还原研究
        3.3.5 电镀基材的选定
        3.3.6 石墨毡基Ni-S电极的正交实验
        3.3.7 不同含硫量Ni-S电极对还原黄G电催化氢化还原
        3.3.8 Ni-S电极中S含量对电极表面形貌的影响
        3.3.9 Ni-S合金电极碱性下循环伏安行为研究
    3.4 电催化氢化电化学还原法与传统还原法染色性能比较
        3.4.1 Ni-S电极与传统染色K/S值对比
        3.4.2 Ni-S电极与传统染色干摩擦牢度比较
        3.4.3 Ni-S电极与传统染色湿摩擦牢度比较
        3.4.4 Ni-S电极与传统染色皂洗牢度比较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还原染料直接电化学还原染色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电化学基础
        1.1.1 电极
        1.1.2 隔膜
        1.1.3 电解质溶液
        1.1.4 电解槽
        1.1.5 电源
    1.2 染整基础
        1.2.1 还原染料概述
        1.2.2 还原染料染色现状
    1.3 电化学还原概述
        1.3.1 电化学还原原理
        1.3.2 还原染料染废水概述
        1.3.3 电化学还原染色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试验药品及材料
        2.1.1 织物与化学试剂
        2.1.2 试验仪器
    2.2 直接电化学还原装置优化
        2.2.1 电极材料的选择
        2.2.2 阳极电解液的选择
    2.3 还原染料在不同引发剂下首次直接电化学还原工艺
        2.3.1 还原染料在引发剂氢氧化钠+保险粉下首次直接电化学还原工艺
        2.3.2 还原染料在引发剂氢氧化钠+二氧化硫脲下首次直接电化学还原工艺
        2.3.3 还原染料在引发剂无水碳酸钠+二氧化硫脲下首次直接电化学还原工艺
    2.4 还原染料在不同引发剂下模拟二次直接电化学还原工艺
        2.4.1 还原染料在引发剂氢氧化钠+保险粉下模拟二次直接电化学法还原工艺
    2.5 还原染料染色
    2.6 测试方法
        2.6.1 还原时间测定
        2.6.2 还原电位测试
        2.6.3 色度测试
        2.6.4 K/S值测试
        2.6.5 色差测试
        2.6.6 耐皂洗色牢度测试
        2.6.7 耐摩擦色牢度测试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3.1 电化学还原染色装置优化
        3.1.1 电极材料的选择
        3.1.2 阳极电解液浓度的优化
        3.1.3 小结
    3.2 还原染料首次还原工艺的探究
        3.2.1 引发剂对还原黄G首次直接电化学还原工艺的影响
        3.2.2 引发剂对还原蓝RSN首次直接电化学还原工艺的影响
        3.2.3 引发剂对靛蓝首次直接电化学还原工艺的影响
        3.2.4 引发剂对还原桃红R首次直接电化学还原工艺的影响
        3.2.5 引发剂对还原金黄GK首次直接电化学还原工艺的影响
        3.2.6 小结
    3.3 还原染料模拟二次直接电化学还原工艺探究
        3.3.1 引发剂对还原黄G模拟二次直接电化学还原工艺的影响
        3.3.2 引发剂对还原蓝RSN模拟二次直接电化学还原工艺的影响
        3.3.3 引发剂对靛蓝模拟二次直接电化学还原工艺的影响
        3.3.4 引发剂对还原桃红R模拟二次直接电化学还原工艺的影响
        3.3.5 引发剂对还原金黄GK模拟二次直接电化学还原工艺的影响
        3.3.6 小结
    3.4 还原染料直接电化学还原染色
        3.4.1 还原染料首次直接电化学还原染色
        3.4.2 还原染料模拟二次直接电化学还原染色
    3.5 直接电化学染色与传统法染色牢度对比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还原染料电化学循环染色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
    1.1 材料与仪器
    1.2 染色
        1.2.1 电化学染色液制备
        1.2.2 电化学染色
        1.2.3 染液循环染色
    1.3 测试
        1.3.1 K/S值
        1.3.2 染色牢度
2 结果与讨论
    2.1 还原染料电化学染色机理
    2.2 电化学染色织物的K/S值
    2.3 电化学染色织物的色牢度
3 结论

(10)石墨毡电极用于还原染料间接电化学还原染色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还原染料概述
        1.1.2 还原染料的发展过程
    1.2 还原染料的分类
        1.2.1 蒽醌类还原染料
        1.2.2 靛族类还原染料
        1.2.3 稠环类还原染料
        1.2.4 可溶性类还原染料
    1.3 还原染料的还原方法
        1.3.1 还原染料的常规还原方法
        1.3.2 还原染料的环保型还原剂
        1.3.3 还原染料的电化学还原技术
        1.3.4 还原染料的还原方法发展趋势
    1.4 还原染料的染色方法
        1.4.1 隐色体浸染
        1.4.2 悬浮体轧染
    1.5 电化学概述
        1.5.1 电化学体系的基本单元
        1.5.2 间接电化学测试方法
    1.6 课题研究意义
        1.6.1 选题依据
        1.6.2 研究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引言
    2.2 实验原理
    2.3 实验部分
        2.3.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3.2 实验操作和测试方法
    2.4 还原装置的设计
    2.5 正交实验设计
        2.5.1 工艺正交实验设计
        2.5.2 染色因素正交实验设计
    2.6 染料种类的试验设计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0 石墨毡表面结构分析
    3.1 对比不同石墨毡厚度对还原过程影响
    3.2 对比石墨电极与石墨毡电极
        3.2.1 还原大红B标准曲线的制备
        3.2.2 还原大红B隐色体标准曲线的制备
        3.2.3 还原大红在石墨作为阴极电极下电化学还原下的动力学表征
    3.3 扫描速度对反应的影响
    3.4 Fe(Ⅲ)-TEA媒介体系在石墨毡表面的电化学行为
    3.5 正交实验设计
        3.5.1 工艺正交实验的结果分析
        3.5.2 染色因素正交实验的结果分析
    3.6 各因素对上染速率和K/S值的影响
        3.6.1 pH对上染速率和K/S值的影响
        3.6.2 染色温度对上染速率和K/S值的影响
        3.6.3 NaCl浓度对上染速率和K/S值的影响
    3.7 染料种类的试验设计
        3.7.1 不同浓度的不同染料的染色K/S值
        3.7.2 不同浓度的不同染料的染色布样的干摩擦牢度
        3.7.3 不同浓度的不同染料的染色布样的湿摩擦牢度
        3.7.4 不同浓度的不同染料的染色布样的皂洗牢度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还原染料的电化学还原染色(论文参考文献)

  • [1]棉织物在电解池体系中染色的机理及其性能研究[D]. 李贺.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8)
  • [2]靛蓝电化学染色体系的研究[D]. 汪康康. 河北科技大学, 2019(07)
  • [3]还原棕BR的间接电化学还原染色机理[J]. 于翔,王雅,李庆,樊增禄.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2019(04)
  • [4]电化学技术在染色中的应用(二)[J]. 王梦倩,李晓燕,姚继明. 印染, 2019(16)
  • [5]还原剂SRP还原天然靛蓝染色机理及性能研究[D]. 张玉. 东华大学, 2019(03)
  • [6]基于电化学还原后的靛蓝染料隐色体稳定性研究[D]. 周晶晶. 武汉纺织大学, 2019(01)
  • [7]镍硫合金电极对还原染料电催化加氢还原的研究[D]. 沈炜. 东华大学, 2018(01)
  • [8]还原染料直接电化学还原染色及应用[D]. 刘超. 北京服装学院, 2017(05)
  • [9]还原染料电化学循环染色性能[J]. GALIB C M A,郭宁,卜广玖,王潮霞,殷允杰. 印染助剂, 2016(07)
  • [10]石墨毡电极用于还原染料间接电化学还原染色的应用研究[D]. 闻默. 东华大学, 2016(02)

标签:;  ;  ;  

还原染料的电化学还原染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