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神经损伤后的细胞凋亡和运动神经元死亡

周围神经损伤后的细胞凋亡和运动神经元死亡

一、细胞凋亡与周围神经损伤后运动神经元死亡(论文文献综述)

黄超[1](2020)在《虾青素联合叶酸促进臂丛神经根性撕脱再植后神经再生及功能恢复》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臂丛神经的损伤,特别是全臂丛神经的根性撕脱伤(brachial plexus avulsion,BPA),可引起上肢的完全瘫痪,是上肢最严重的损伤,治疗难度大,预后差。其好发于青壮年,给病人及其家属带来身心和财产上巨大的打击。导致损伤的因素很多,包括穿透伤、跌倒、机动车辆所引起的创伤和新生儿产伤等。尽管很难确定世界范围内每年新增BPA的确切数量,但随着极限运动的普及以及机动车事故幸存者数量的增加,其发病率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在70%的臂丛神经严重牵拉伤中,会发生神经根的撕脱,使脊髓与周围效应器(肌肉)发生永久性分离,导致脊髓灰质前角运动神经元因营养支配的缺失和周围存在的有害物质发生不可逆的死亡,造成运动功能的丧失。BPA是一种节前神经损伤,治疗上一般采取神经移位术或功能性肌肉移植重建术,但存在疗效欠佳,不可避免的代偿正常神经组织,使得损伤范围扩大,同时存在二次手术的风险等。近年来,撕脱神经的原位回植术,越来越多的被研究者关注,其操作简单,损伤副作用小。我们在前期的工作中,已经对该治疗方式进行了研究,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但单纯的原位回植,无法使其术后功能恢复达到满意。在BPA的损伤机制中,原发性的外伤暴力会引起损伤部位神经组织损伤、出血、组织水肿,诱导损伤部位发生继发性损伤,包括氧化应激、炎性细胞浸润、血-脊髓屏障(bloodspinal cord barrier,BSCB)损伤等,进一步诱导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广泛变性和凋亡,造成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困难。其中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是继发性损伤中造成神经组织大量破坏的最主要进程。原发性的外伤暴力发出机械冲击后,大量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在损伤部位生成,造成氧化应激反应,导致脂质、蛋白质和DNA受到损伤,神经元细胞也出现大量死亡。同时,BPA后小胶质细胞(microgial cell,MG)活化,产生大量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与周围上调表达的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 beta,IL-1β)等促炎细胞因子一起,募集大量的炎症细胞向损伤部位迁徙,相互作用产生一系列级联反应,在伤后24-72小时达到峰值,使得神经组织水肿程度增加,进一步使运动神经元细胞的存活率降低和运动功能的恢复受到阻碍。BPA后,为提高原位回植的治疗满意度,在撕脱神经早期原位回植的同时,进行有效的抗炎抗氧化治疗干预,可以减轻继发性损伤,有效地促进神经再生及功能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虾青素(astaxanthin,AST)是一种非维生素A源的类胡萝卜素,具有很强的脂溶性,与类胡萝卜素功能相似,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在淬灭单线态氧和捕获自由基方面具有很强的能力,同时在抑制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方面具有不错的性能。叶酸(folic acid,FC)是人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水溶性B族维生素,在抑制炎症反应方面表现出了很好的作用效果。同时,叶酸在体内会经历一系列反应变为四氢叶酸(tetrahydrofolicAcid,THF),参与嘌呤、嘧啶和氨基酸的合成和转化,参与神经系统的生长和发育,对神经损伤的修复具有良好的前景。材料和方法:以成年雌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构建大鼠BPA损伤、C6神经根原位回植的动物模型。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BPA回植模型大鼠分成4组,每组18只:对照组(Control)、虾青素(AST)治疗组、叶酸(FC)治疗组和虾青素联合叶酸(AST+FC)治疗组。AST组给予AST(75mg/kg)灌胃和生理盐水腹腔注射;FC组给予FC(80ug/kg)生理盐水溶液腹腔注射和橄榄油(1mL/kg)灌胃;AST+FC联合治疗组给予AST(75mg/kg)灌胃和FC(80ug/kg)生理盐水溶液腹腔注射。对照组给予橄榄油(1mL/kg)灌胃和生理盐水腹腔注射。评价疗效方法如下:(1)术后24小时,免疫荧光法测定损伤侧脊髓组织内急性期ROS含量,使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损伤侧C5-C7脊髓前角组织内急性期IL-6含量;(2)术后第2-6周,每周行1次Terzis理毛行为测试(Terzis grooming test,TGT),评估大鼠患肢的运动功能;(3)术后第6周,荧光金(fluorescent gold,FG)逆行标记伤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细胞,检测该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细胞数量;(4)术后第6周,免疫荧光法测定伤侧C6节段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细胞的生存率;(5)术后第6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检测损伤侧肱二头肌肌纤维直径;(6)术后第6周,肌电图(electromyogram,EMG)检测损伤侧肱二头肌和肌皮神经复合动作电位。结果:使用AST和FC进行干预后,结果显示,术后24小时,与对照组对比,AST组较FC组有更好的抗氧化疗效,FC组较AST组有更好的抗炎疗效,两者联合在早期抗炎抗氧化作用中具有协同治疗的作用;术后6周,AST和FC能促进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增加肱二头肌肌纤维的直径及肱二头肌和肌皮神经复合动作电位的波幅,同时保留更多功能性运动神经元细胞的数量,提高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细胞的生存率。结论:(1)虾青素和叶酸都具有良好的抗炎抗氧化作用,早期摄入的虾青素表现出较叶酸更好的抗氧化作用,而叶酸则表现出了更好的抗炎作用,两者的协同作用更好的促进了臂丛神经功能恢复;(2)在BPA损伤回植神经根后,早期的抗炎抗氧化治疗,增加了损伤节段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生存率,使其具有更多的功能性神经元,促进了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的恢复,为临床医治臂丛神经撕脱伤这类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

吕桃桃[2](2020)在《利用RNA-Seq技术探究三法三穴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的修复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行为学探究三法三穴对坐骨神经损伤(sciatic nerve injury,SNI)大鼠恢复的疗效,基于形态学观察三法三穴对SNI大鼠超微结构的影响,利用RNA-Seq技术探究三法三穴对SNI大鼠的神经传导通路关键部位即神经损伤点、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脊髓背角、脊髓腹角和腓肠肌的基因表达情况,从转录组水平阐明推拿对周围神经损伤的恢复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三法三穴组。假手术组暴露大鼠右侧坐骨神经,不做夹持。模型组通过建立右侧坐骨神经钳夹损伤模型,造成大鼠坐骨神经挤压损伤。造模7 d后,每日利用“按摩推拿手法模拟仪”(专利号:ZL 2007 1 0187403.1)对三法三穴组大鼠术侧殷门穴、承山穴、阳陵泉穴依次定量施以点法、拨法、揉法刺激1次,每法、每穴刺激1 min,每只大鼠干预9 min/d(1 min/穴/法×3法×3穴)。治疗10次休息1 d,共治疗20次。具体方法如下:1.行为学通过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ciatic functionalindex,SFI)评价大鼠后肢精细运动情况;斜板试验评价大鼠后肢肌力变化;累积疼痛评分评价大鼠的痛觉功能改变。探究三法三穴干预对SNI大鼠的感觉与运动功能的影响,阐明推拿促进周围神经损伤恢复的疗效。2.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神经损伤点、脊髓腹角、腓肠肌的超微结构,为三法三穴促进SNI大鼠功能恢复提供形态学依据。3.利用RNA-Seq技术检测三法三穴对SNI大鼠神经传导通路关键部位即神经损伤点、DRG、脊髓背角、脊髓腹角和腓肠肌的基因表达影响,并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等生物信息学分析,阐明推拿促进损伤神经修复的分子机制。4.从初级神经元DRG的测序结果中筛选出参与神经元突触调节、感觉神经元调节的关键差异表达基因Pdzd2、Camk2a、Mdk、C1q13、Klf7,并利用Real Time-PCR进行验证,进一步阐明推拿对周围神经损伤后疼痛功能障碍的调控机制。[结果]1.行为学结果1.1 SFI结果与基线比较,干预0次(术后7 d)模型组和三法三穴组大鼠的SFI数值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干预10次后三法三穴组大鼠SFI数值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干预15次、20次后三法三穴组SFI数值显着升高(P<0.01)。1.2 斜板试验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干预0次(术后7 d)、5次模型组和三法三穴组斜板角度显着降低(P<0.01),模型组和三法三穴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与模型组比较,干预10次三法三穴组斜板角度开始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干预15次、20次三法三穴组斜板角度明显增加(P<0.01),但与假手术组相比仍有显着性差异(P<0.01)。1.3 累积疼痛评分结果基线期各组大鼠累计疼痛评分一致且均为0。推拿干预0次,模型组和三法三穴组大鼠累积疼痛评分较假手术组升高(P<0.05);干预10次和20次后,三法三穴组大鼠累积疼痛评分较模型组明显改善(P<0.05),但与假手术组相比仍有一定差距(P<0.05)。2.透射电镜结果2.1 神经损伤点电镜结果假手术组髓鞘结构完整,排列整齐且无萎缩;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髓鞘完整性破坏,崩脱严重甚至形成髓鞘球,伴轴索萎缩及线粒体变性;三法三穴干预可改善神经损伤点超微结构,三法三穴组神经纤维髓鞘保留较完整,轴索无明显肿胀或萎缩,但无空泡状线粒体。2.2 脊髓腹角电镜结果假手术组脊髓腹角神经元超微结构基本正常;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受损严重,核仁、染色质、线粒体固缩,核膜凹凸不平;与模型组相比,三法三穴组脊髓腹角神经元受损减轻,染色质深染明显减轻,核膜较光滑、完整,线粒体等细胞器较完整,无明显固缩及肿胀。2.3 腓肠肌电镜结果假手术组肌球蛋白丝排列整齐,A带、I带、Z线、M线等典型结构明显;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肌丝排列紊乱及A带、I带、Z线、M线消失,肌束萎缩严重,卫星细胞坏死、凋亡,线粒体失活;三法三穴组肌丝排列有序,可清晰观察到Z线、M线,卫星细胞坏死数量明显减少,线粒体结构相对完整。3.RNA-Seq 结果将OD260/280值介于1.8-2.2,RIN评分>8的样本建库并测序。测序结果如下:3.1 神经损伤点测序结果模型组与三法三穴组的221个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富集在多细胞组织过程的调控、病毒防御反应、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免疫系统过程、对生物刺激的反应、防御反应等;KEGG通路分析显示与信号转导通路、免疫系统通路、内分泌系统通路、细胞增长和凋亡通路相关。GO功能富集在横纹肌细胞分化的调控、肌肉细胞分化的调控、成肌细胞分化的调控、肌管分化的调控、横纹肌收缩、肌肉器官发育、收缩纤维部分等,与肌细胞调控相关的生物学过程。3.2 DRG测序结果三组差异表达基因共计369个;差异表达GO功能包括生物调节过程、对刺激的反应、生物过程的积极调节、参与化学突触传递的突触前过程、运动、生长、分子传感器活性等;KEGG通路富集在Wnt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3.3 脊髓背角测序结果三法三穴组与模型组比较有61个差异表达基因;差异基因的GO功能富集在信号调节、突触部分、信号转导调控、细胞分化调控等;KEGG通路富集在MAPK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等。3.4 脊髓腹角测序结果三组差异表达基因共217个;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与细胞过程、对刺激的反应、免疫系统过程、生物过程的负调节等相关;KEGG通路分析与免疫系统、癌症、信号转导等通路密切相关。3.5 腓肠肌测序结果三组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包括细胞过程单有机体过程、代谢过程、生物调控、对刺激的反应、多细胞组织过程、生物过程的正向调节等;KEGG通路富集在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AMPK信号通路等。4.Real Time-PCR 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DRG中差异表达基因Pdzd2、Camk2a、Mdk、Clq13、Klf7的基因表达量增加,三法三穴干预可使损伤大鼠DRG中这些基因表达降低,表达趋势与RNA-Seq获得的结果一致。[结论]1.推拿可以促进SNI大鼠的精细运动、后肢肌力及疼痛功能的恢复,改善周围神经损伤后的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2.推拿可保护SNI大鼠髓鞘完整性、恢复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结构以及重建腓肠肌肌丝结构,发挥对损伤神经的形态学恢复作用。3.推拿促进SNI大鼠恢复,是通过调控大鼠神经损伤点、DRG、脊髓背角、脊髓腹角和腓肠肌的基因表达实现的,其过程可涉及多个生物学过程及信号通路。4.推拿对神经损伤大鼠的修复,可能是通过降低DRG中的Pdzd2、Camk2a、Mdk、Clq13、Klf7等基因表达,促进SNI大鼠的轴突再生、感觉和运动功能的恢复。这些基因可能成为推拿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重要治疗靶点。

李桂石[3](2013)在《大鼠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变化的动态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实验通过建立SD大鼠动物周围神经损伤模型,人为造成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以神经单纯切断组,切断缝合修复组,游离神经移植修复组,游离神经移植修复后远侧缝合口切除组,游离神经移植修复后远侧缝合口切除再缝合组和假手术组来对比观察。在神经修复的不同阶段,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结构及功能动态变化。方法:建立坐骨神经缺损自体神经移植修复的动物模型,本实验采用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6组,用3.5%的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lml/100g。俯卧位,右臀部及大腿上段正中切口显露坐骨神经。在坐骨结节下平面切断坐骨神经,并向远端1.5cm处再切断坐骨神经,然后原位缝合修复,形成1.5cm自体神经移植修复的动物模型。功能评估:1)术后各组于相应时间段采用SFI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测定。2)电生理学检测:术后各组于相应时间段检测神经传导速度3)肌肉湿重:术后各组于相应时间段检测胫前肌湿重4)组织学检测:光镜:①观察术后各组各时间点脊髓标本横断面白质、灰质病理改变。②观察术后各组于相应时间段距吻合口远端0.5cm处神经束的面积、纤维数。电镜:观察术后各组时间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组化: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各种神经营养因子受体表达情况。结果:1.术后所有实验组大鼠均表现为单侧下肢行动不利。2.HE染色结果实验组坐骨神经损伤后各个时间点,实验侧运动神经元胞体萎缩。3.Tunel检测术后3天,实验组损伤侧脊髓前角有散在Tunel染色阳性细胞,手术组凋亡细胞数量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电镜观察大鼠脊髓术后3天,胞浆轻度水肿,线粒体肿胀,空泡化。术后2周到4周,神经元超微结构的改变明显加重。术后4周到8周电镜图像显示受损的神经元进入恢复期。5.免疫组化结果神经移植术后1周,第三组BDNF在运动神经元内表达开始增加,术后2周达到了高峰,术后第8周下降。NGF的表达在术后2周开始上升,术后第8周达到高峰,之后持续下降。第五组BDNF的表达在术后8周直至16周期间呈上升趋势,第五组NGF的表达在术后8周一致维持平稳状态,无下降趋势。6.功能评估第三组与第五组在术后第16周神经传导速度有显着性差异,P<0.05。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及肌湿重维持率:①术后8周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第五组总体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第六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第一组与各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②术后16周第二组,第三组,第五组,第六组实验侧总体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组及第四组与各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结论:周围神经损伤后相应节段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发生退变,神经元数量减少,部分神经元死亡,凋亡为神经元死亡的主要形式。根据凋亡试验及电镜观察结果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1)周围神经损伤后最早3天可见到凋亡现象,7天新出现的调亡细胞数量最多,总体细胞凋亡在损伤后4周出现高峰期,之后较变化较为平稳。(2)神经元的死亡发生具有一定的程序性,方式为凋亡。损伤一周后神经元存活率开始显着下降,术后2周神经元存活率下降速度达到高峰,损伤四周后,受损的神经元转入修复阶段,凋亡细胞数量逐渐减少,考虑为神经缝合修复后4周,已有部分再生纤维通过吻合口到达效应器,神经反馈通路部分建立,远端大量增殖的雪旺细胞分泌的神经营养因子和少部分靶源性营养因子被摄取,逆行输送到了神经元。直至术后8周,随着远端再生神经的反馈,运动神经元存活率保持稳态。术后16周神经元的存活率有进一步下降2、不同神经营养因子的作用不相似:NGF能促进感觉和交感神经元的存活;BDNF对运动神经元的发育、成年后运动神经元以及病变运动神经元的存活和轴索再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神经移植术后1周,BDNF在运动神经元内表达开始增加,提示在神经损伤早期BDNF开始发挥了作用,术后2周时,BDNF的表达达到了高峰,此时神经轴突的生长处于活跃期,之后BDNF持续高表达,直至术后第8周,此后开始下降。NGF的表达通过免疫荧光检测看在术后2周开始上升,直至术后第8周达到高峰,此后开始下降。3、无论是从光镜还是电镜的结果分析均有此说明,远端吻合口切断后,虽然在对中枢神经元形态改变小,但神经元功能改变较大,BDNF及NGF在神经元内有较高的表达,并且其表达在术后又出现了高峰,第8周至16周期间,其表达高峰持续存在,远端吻合口切除后神经元功能的状态得到了激活。

吴殿秀[4](2013)在《丙戊酸对大鼠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意义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是最严重、最难修复的一种周围神经损伤。由于其病情复杂、诊断困难及并发症严重,不仅给患者带来机体和心理的双重残疾,亦给其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神经吻合、神经移位等手术方法已广泛应用于神经根性撕脱伤的临床治疗,但由于撕脱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出现大量死亡,神经再生缺乏“原动力”,导致术后肢体功能的恢复十分困难。丙戊酸作为抗癫痫、情绪稳定剂是神经科疾病治疗的常用药物。新近研究表明,丙戊酸尚可促进体外培养的神经细胞存活及再生,但对于其体内神经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尤其是对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还知之甚少。本研究通过建立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动物模型,应用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组化、尼氏体染色和TUNEL等检测技术,探讨丙戊酸对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为丙戊酸早日应用于临床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肢体功能恢复提供理论基础。材料方法成年Wistar雄性大鼠288只,随机等分为假手术组(麻醉后显露臂丛神经后直接闭合创口)、单纯损伤组(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和丙戊酸组(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每日丙戊酸300mg/kg)。三组大鼠分别在伤后1、2、3、7、14和28天固定时间内处死并留取脊髓C5-T1段。尼氏体染色法观察脊髓运动神经元存活数;TUNEL法检测运动神经元凋亡数;透射电镜观察运动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的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法检测c-Jun和Bcl-2在脊髓运动神经元内的表达情况及阳性细胞数;Western blot法和实时定量荧光PCR分别检测c-Jun和Bcl-2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研究结果1.脊髓存活运动神经元计数:单纯损伤组和丙戊酸组伤后1至7天神经元数量均无明显变化,14天和28天数量急剧减少。两组比较,丙戊酸组神经元存活数量较多,在第14天(p<0.05)和28天(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脊髓运动神经元凋亡细胞计数:单纯损伤组和丙戊酸组伤后第1天无阳性表达,第2至28天均可见凋亡细胞。两组比较,丙戊酸组神经元凋亡数量明显减少,在第3天(p<0.01)和7天(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脊髓运动神经元及胶质细胞超微结构观察:单纯损伤组和丙戊酸组伤后均可见神经毡内部分空化,轴突溶解。单纯损伤组运动神经元可见核切迹、核固缩等细胞损伤和死亡现象;而丙戊酸组胞质内可见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增多。单纯损伤组神经胶质细胞可见核肥大、边聚,部分细胞空化坏死;而丙戊酸组的胞质内可见大量粗面内质网及核糖体,细胞空化不明显。4.脊髓运动神经元c-Jun蛋白表达变化:①c-Jun蛋白主要分布于运动神经元细胞核内。②单纯损伤组和丙戊酸组伤后c-Jun表达的阳性神经元百分比和蛋白量明显增高:c-Jun蛋白于第1天反应性升高,第3天达峰值,之后逐渐降低。两组比较,丙戊酸组c-Jun表达的阳性细胞数较少,伤后第1天(p<0.05)、2天(p<0.01)、3天(p<0.05)、7天(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丙戊酸组c-Jun蛋白表达量减少,伤后第1天(p<0.05)、2天(p<0.05)、3天(p<0.01)、7天(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③单纯损伤组和丙戊酸组伤后c-Jun mRNA表达均上调,于第1天反应性升高,第3天达峰值。两组比较,丙戊酸组表达水平较低,伤后第1天(p<0.05)、2天(p<0.05)、3天(p<0.01)、7天(p<0.05)有统计学差异。5.脊髓运动神经元Bcl-2蛋白表达变化:①Bcl-2蛋白主要分布于运动神经元细胞浆内;②单纯损伤组和丙戊酸组伤后Bcl-2表达的阳性神经元百分比和蛋白量亦明显升高:Bcl-2蛋白于第1天升高,第7天达峰值,后逐渐回落。两组比较,丙戊酸组Bcl-2表达的阳性细胞数较多,伤后第1天(p<0.05)、2天(p<0.01)、3天(p<0.01)、7天(p<0.01)和14天(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丙戊酸组Bcl-2蛋白表达量增多,伤后第2天(p<0.01)、3天(p<0.05)、7天(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③单纯损伤组和丙戊酸组伤后Bcl-2蛋白的mRNA表达均上调,于第1天反应性升高,第7天达峰值。两组比较,丙戊酸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伤后第2天(p<0.05)、3天(p<0.05)、7天(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1.改良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动物模型的神经根性撕脱确切、副损伤小、模型稳定、符合创伤实际机制;2.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可导致脊髓相应节段内运动神经元大量死亡,应用丙戊酸可减少神经元凋亡、增加神经元存活数量,发挥其保护神经的作用;3.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可引起脊髓相应节段运动神经元c-Jun蛋白与Bcl-2蛋白表达上调,而应用丙戊酸则可抑制神经元的c-Jun蛋白表达、增加Bcl-2蛋白表达。丙戊酸通过下调c-Jun蛋白、上调Bcl-2蛋白表达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增加细胞存活数量,可能是其神经保护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李强[5](2013)在《丙戊酸对大鼠臂丛根性撕脱伤后脊髓神经元存活和再生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臂丛根性撕脱伤是临床最严重的周围神经损伤类型,常见于交通事故或产瘫,它导致上肢感觉的完全丧失和所有肌群的麻痹,给病人带来严重的身心障碍外,也带来沉重的社会负担。与其它类型的神经损伤(如钳夹、切断等)相比,根性撕脱伤由于最靠近脊髓的神经元胞体,会引起大量神经元细胞死亡。而周围神经损伤后,只有神经元细胞体存活,神经才能再生,如果神经损伤后相应的神经元细胞体死亡,那么神经再生将成为不可能。大量脊髓神经元的死亡大大限制了臂丛撕脱伤外科修复后神经的再生和功能的恢复,导致临床治疗效果非常差。因此,对于臂丛撕脱伤,寻找能既能保护脊髓神经元而减少其死亡,同时又可以促进残存神经元再生的药物或方法是非常有价值的。传统的神经生长因子家族,虽然已被证实有明确的神经保护和促进再生作用,但由于其属于肽类物质,难以通过血脑及血神经屏障进入脊髓,而且由于其生物半衰期短,临床长期大量给药容易引起副作用,因此目前临床应用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丙戊酸(valproic acid,VPA)神经保护作用的发现给这一难题带来希望。由于其属于小分子无机化合物,易于通过血脑屏障,且不容易被酶降解,因此相对于神经生长因子具有较大优势。VPA在临床用于抗癫痫治疗30余年,1995年又被FDA批准用于抑郁症,安全性已得到广泛验证。现已证实VPA对坐骨神经切断伤导致的脊髓运动神经元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而且能促进切断的坐骨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但对于导致大量神经元死亡的臂丛撕脱伤,VPA是否能一样发挥神经保护和促进神经再生作用呢?为了明确这一问题,本研究设计了大鼠臂丛根性撕脱伤的动物模型,通过对大鼠口服给予VPA,观察VPA对脊髓神经元的影响,以明确VPA是否可以对臂丛撕脱伤后的脊髓神经元起到保护和促进再生作用,并对其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进行探讨。研究证实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OS, nNOS)与神经根撕脱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死亡密切相关,根性撕脱伤后nNOS的大量表达会导致神经元的死亡。而已经明确的是在神经损伤导致的神经元死亡中,细胞内Ca2+超载是主要机制之一。nNOS发挥活性依赖于细胞内Ca2+,但同时nNOS自身的表达也受到细胞内Ca2+的调控。因此,在臂丛撕脱伤导致的脊髓神经元死亡过程中,nNOS以及细胞内Ca2+的变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生长相关蛋白(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GAP-43)是目前研究神经元再生能力的理想指标,神经元内GAP-43表达的升高即提示神经元再生能力的增强。因此,本研究通过TUNEL法检测确定VPA对臂丛撕脱伤后脊髓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后,进一步通过检测VPA对脊髓神经元内nNOS以及细胞内Ca2+的影响来探索VPA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另外,通过检测脊髓神经元内GAP-43的变化,来明确VPA对撕脱伤后的神经元是否有促进再生的作用。本试验建立Wistar大鼠臂丛根性撕脱伤的动物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仅暴露臂丛,不做神经损伤),对照组(行臂丛撕脱)和VPA组(撕脱伤后口服给予VPA)。三组动物在D1、D2、D3、D7、D14、D28(D表示天)6个时间点进行脊髓中运动神经元凋亡、nNOS表达、细胞内Ca2+浓度、GAP-43四个指标的检测。对脊髓运动神经元凋亡的检测采用TUNEL法,对nNOS的检测采用Real-time PCR、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化染色法,对细胞内Ca2+浓度采用荧光指示剂Fura-2/AM检测,对GAP-43的检测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法。实验结果显示:1.空白组没有神经元的凋亡出现。空白组大鼠脊髓中nNOS、GAP-43在整个实验中均呈低水平表稳态表达,细胞内Ca2+浓度无明显变化。2.对照组在撕脱伤后的28天内,凋亡神经元的比例、脊髓中nNOS的表达和细胞内Ca2+浓度、以及GAP-43的表达均出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过程,其中凋亡神经元峰值出现在D7,nNOS峰值出现在D2,细胞内Ca2+浓度峰值出现在D2,GAP43峰值出现在D14。3.与空白组相比,VPA组在撕脱伤后,凋亡神经元的比例、nNOS表达、细胞内Ca2+浓度和GAP-43的变化趋势及峰值时间同对照组类似。但相对于对照组,VPA在D3、7时明显减少了凋亡神经元的数目,在D1、2、3、7时明显下调了nNOS的表达,在D2、3、7时明显降低了细胞内Ca2+浓度,且在D2D28明显上调了GAP-43的表达。分析以上结果,可以得出结论:1.大鼠臂丛根性撕脱伤后,口服VPA可以减少脊髓神经元的凋亡,对神经元产生保护作用。2.大鼠臂丛根性撕脱伤后,VPA可以通过下调脊髓神经元中nNOS的表达对神经元产生保护作用。3.大鼠臂丛根性撕脱伤后,VPA可以通过降低脊髓神经元内Ca2+浓度对神经元产生保护作用。另外,VPA对nNOS表达的下调可能是通过降低神经元内Ca2+浓度来实现的。4.大鼠臂丛根性撕脱伤后,VPA可以通过上调脊髓神经元中GAP-43表达来促进受损神经元的再生。该结论为在临床应用VPA治疗神经损伤提供了更丰富的理论支持。

申琳[6](2011)在《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形态和超微结构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实验通过建立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观察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死亡的规律及其超微结构的变化。初步探讨周围神经缺损自体神经移植修复后,远端吻合口切除再吻合能否再次调动中枢神经元修复再生的能力。方法:1.选择健康成年Wistar大鼠30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5只,实验组25只。实验组按照术后取材时间不同又分为5个组,每组五只。2.局部麻醉下,实验组将大鼠左侧坐骨神经距梨状肌0.5cm处切断,9-0无创线原位吻合,其中的10只大鼠在四周后从原吻合口的远端1cm处再次切断坐骨神经,原位吻合。对照组只显露坐骨神经,不做处理。3.于第一次术后3天、14天、28天和第二次术后14天、28天,深度麻醉下取大鼠腰膨大脊髓(L4-L6)节段。分别行HE染色观察运动神经元的形态和数量变化、Tunel法检测凋亡神经元的数量、电镜观察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对所得出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术后所有实验组大鼠均表现为单侧下肢行动不利,双上肢和对侧下肢活动正常。实验组大鼠左侧足底出现面积大小不等的溃疡。2.HE染色组织学观察结果坐骨神经损伤后各个时间点脊髓横断面HE染色显示:实验侧运动神经元胞体萎缩,运动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可看到细胞核固缩、溶解甚至消失等凋亡样改变。到术后28天时,神经元数目减少最多,各时间点运动神经元数量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Tunel检测术后3天,实验组损伤侧脊髓前角有散在Tunel染色阳性细胞,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多,出现处于不同阶段的凋亡细胞,术后28天阳性细胞数量最多,实验组各个时间点的凋亡细胞数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未检测到阳性细胞。4.电镜观察正常大鼠脊髓前角神经元的细胞器在核周分布均匀,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平行排列,核糖体颗粒丰富,二者聚焦形成发育良好的尼氏体区域,线粒体散在分布于胞质内,可见到少量溶酶体,形态规则,胞核和核膜结构整齐。术后3天,胞浆轻度水肿,线粒体肿胀,空泡化,粗面内质网松散,游离核糖体增多。术后14到28天,神经元超微结构的改变明显加重:胞浆广泛水肿,线粒体变形,基质稀疏,大部分嵴膜不清甚至消失,外膜膨胀隆起形成空泡,有的甚至发生崩解;粗面内质网扩张,囊性变,内质网池扩张,并有脱颗粒现象,核糖体颗粒分散存在,二者未形成尼氏体;高尔基复合体体积小,扁平囊肿胀,变形;细胞内有中等量脂褐素颗粒存在。核仁变小,染色质聚集呈电子密度增强的团块状。2次神经切断术后14天到28天电镜图像显示受损的神经元进入恢复期,神经元细胞核形态接近正常,线粒体形态较前改善,数量增加;粗面内质网逐渐恢复正常的板层状排列,反映细胞合成功能旺盛有利于神经轴突的修复。结论:1.周围神经损伤后相应节段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发生退变,神经元数量减少,部分神经元死亡,凋亡为神经元死亡的主要形式。四周以后,受损的神经元转入修复阶段。2.周围神经损伤后前角运动神经元发生超微结构的改变,细胞器退变明显,且随着时间延长退变逐渐加重,四周后,随着部分神经反馈同路的重新建立,受损的神经元逐渐恢复正常形态。3.自体神经移植远端吻合口切除是否能够再次调动中枢神经元修复再生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和深入研究。

赵东波[7](2010)在《移植神经远端吻合口再处理后相关神经元GAP-43、Bcl-2和Bax的表达》文中提出神经缺损同手内在肌功能恢复、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一样是至今尚未有效解决的难题。自体神经移植仍是目前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法,也是其他研究周围神经缺损治疗方法的“金标准”。移植神经存在经过缺血性改变,易形成瘢痕,再生神经纤维需经过两个吻合口,易使再生神经纤维错长或被阻断在远端吻合口等缺点。除了继发性损害的不断加重,移植的神经同样面临着中枢神经元的再生修复,然而关于移植神经远端吻合口对神经元再生影响的研究,国内外报导较少。本实验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大鼠坐骨神经移植模型,以GAP-43、bcl-2和bax作为观察指标,通过免疫组化、RT-PCR、western-blot以及TUNEL技术,研究二次处理移植神经远端吻合口对感觉和运动神经元再生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移植神经远端吻合口二次处理后,实验组GAP-43在相应脊髓和背根神经节中再次出现表达高峰,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实验组bcl-2和bax的比值在相应脊髓和背根神经节中的表达再次达到低值,与TUNEL检测相一致,但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本实验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通过二次处理移植神经远端吻合口,轴突的延长和重建可被重新诱导,给神经元提供了二次再生的能力;二次处理虽然引起了神经元的再次凋亡,但是影响较小,形态学上观察没有统计学意义。

李晓锋,徐乐勤,席智杰,周重建[8](2009)在《周围神经损伤后细胞凋亡与中药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组织工程学、细胞生物学、基因组学的成熟和普及,以及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周围神经损伤的基础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目前普遍认为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的神经细胞死亡的主要形式是细胞凋亡[]。本文就近年来对于周围神

孙鸿安,白俊清,程爱国[9](2009)在《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不同窗吻合术后应用CNTF对脊髓运动神经元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模拟临床坐骨神经损伤晚来就诊患者,在坐骨神经切断后延迟不同时间窗吻合神经并早期应用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CNTF)药物,通过与对照组对比,观察CNTF对坐骨神经损伤后不同时间窗吻合术的相应脊髓节段运动神经元的保护及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192只体重200-250 g的8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A组n=12);实验组:坐骨神经切断外膜端-端吻合非用药组(B组n=60)、坐骨神经切断端-端吻合术后CNTF治疗组(C组n=60)、坐骨神经切断外膜端-端吻合术后生理盐水治疗组(D组n=60),其中B、C、D组在切断坐骨神经后,按照延迟手术吻合不同时间点又分为5个亚组:即刻、3d、7d、14d、21d,每组12只大鼠。A组不做任何处理,B、C、D三组均在坐骨神经切断后用10-0线将两断端错开缝于两侧肌肉上,待等不同时间窗满足后行坐骨神经切断处外膜端-端吻合术。C组动物术中在坐骨神经离断处注射CNTF 200 ng/kg·d,术后在坐骨神经离断处注射CNTF 100 ng/kg·d,定时定量注射1/日,总注射日4W;D组动物术毕1 h后在坐骨神经离断处注射NS 100 ng/kg·d,定时定量注射1/日,总注射日4W。其他组动物不予药物治疗。BCD三大组分别于吻合术后饲养3d后,五个亚组(即刻、3d、7d、14d、21 d)每组随机处死6只动物,取L4-6脊髓节段做Ca2+浓度测定;吻合术后饲养28d后,五个亚组(即刻、3d、7d、14d、21d)每组处死6只动物,取L4-6做HE染色、、Tunel染色;取吻合口处坐骨神经行神经纵切镀银染色。结果:(1)BGD三组大鼠术后表现:都不同程度的出现烦躁不安、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在吻合术后观察期间,B组和D组几乎全部的大鼠双后肢出现肌肉萎缩、末稍水肿、自食、糜烂深达骨质等表现,而C组与B、D组相比,普遍大鼠出现进食早且多,上述症状的程度较低,出现者也能较早的恢复。三组大鼠在3w左右后双后肢的运动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C组恢复情况较B组和D组要好,在1-2w左右表现为能够用双后肢爬行,并可短时间站立, (2)脊髓HE染色光镜下,A组运动神经元细胞核呈圆形,蓝色淡染,位于胞体中央,核仁明显,胞质内尼氏体明显,均匀分布。BCD三组运动神经元细胞核偏位,尼氏小体浓缩、减少,细胞数目减少,出现空泡样细胞,BCD三组的延期7d亚组细胞数目有差异,延期7d亚组时C组与B、D组相比,运动神经元细胞数目较其他延期天数组(即刻、3d 14d、21 d)数目最少。(3)3d时Ca2+浓度测定:3d时取L5为中心1cm脊髓节段使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仪做Ca2+浓度测定,按照Ca2+离子质量浓度(μmol/g)=测定液Ca2+离子浓度/样品烘干后的质量×稀释倍数计算公式,C组Ca2+离子质量浓度数值低于BD组,比较各t值均大于等于t0.01(10)(3.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4W时脊髓TUNEL染色:光镜下,脊髓运动神经元凋亡细胞阳性表达在细胞核,TUNEL标记的凋亡细胞特征,细胞核染色质浓聚致密的斑点状,核固缩,细胞皱缩,细胞碎裂,形成凋亡小体(apoptsis body)。A组未见阳性细胞,BCD三组的各亚组均可见阳性细胞,且C组阳性细胞数少于B、D两组;7d亚组阳性细胞数目与其他亚组有差异(P<0.05),且7d亚组阳性细胞数最低;B、D组的7d亚组组间阳性细胞数目无明显差异。(5)神经纤维染色BCD三组从神经纤维镀银染色切片可见:即刻、3d、14d、21d四个亚组有部分神经纤维通过吻合口;C组的7d亚组有较多神经纤维通过吻合口,神经纤维排列好但不如正常组整齐;B、D两组7d亚组也有较多神经纤维通过吻口,但不如C组,B、D两组间镜下没有明显区别。结论:(1)坐骨神经在不同时间窗切断吻合后均可诱导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凋亡。(2)大鼠坐骨神经离断21d内不同时间窗吻合手术后应用CNTF均可以减少凋亡的发生。(3)大鼠坐骨神经离断21d内不同时间窗吻合手术后应用CNTF均能够促进坐骨神经轴索的再生。(4)由此推测CNTF具有降低急性期脊髓组织Ca2+离子水平,稳定细胞内外离子平衡,抑制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凋亡,促进周围神经轴索再生的作用。

朱春雷[10](2009)在《神经移植后再次处理远端吻合口促进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周围神经缺损的治疗一直是外科领域尚未解决的难题之一。自体神经移植是目前最有效的修复中、长段周围神经缺损的治疗方法,但是,其疗效与目标之间仍有较大差距。许多学者研究认为:长段神经移植体的血供较差、再生神经纤维的错误长入、靶肌肉长期失神经后的萎缩等原因,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然而,关于长段神经移植体远端吻合口是否影响自体神经修复神经缺损疗效的研究至今未见报道。本课题依据周围神经再生的理论提出:在再生神经纤维到达远端吻合口时,对瘢痕愈合的远端吻合口切断、修整、再吻合,将消除远端吻合口瘢痕组织对再生神经纤维通过的影响。对到达远端吻合口的再生神经轴突的切断修整,将刺激相应的感觉和运动神经元再生能力的增强,同时,激活自身的抗凋亡信号通路,促进神经元的存活。研究结果表明:自体神经移植修复神经缺损后,定时对移植体远端吻合口切断、修整、再吻合能够促进神经纤维的再生;能够增强相应的感觉和运动神经元的再生能力:能够激活相应的感觉和运动神经元自身的抗凋亡信号通路,促进神经元的存活。通过本实验研究,明确了远端吻合口对中长段自体神经移植修复神经缺损具有重要影响,明确了瘢痕愈合的远端吻合口切断、修整、再吻合对促进神经再生具有重要作用,为提高自体神经移植修复神经缺损的临床疗效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细胞凋亡与周围神经损伤后运动神经元死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细胞凋亡与周围神经损伤后运动神经元死亡(论文提纲范文)

(1)虾青素联合叶酸促进臂丛神经根性撕脱再植后神经再生及功能恢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篇 实验研究
    第一章 背景介绍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所用动物及具体分组
        2.3 BPA动物模型制备
        2.4 免疫荧光法测定损伤侧脊髓组织内急性期ROS含量
        2.5 分光光度法测定损伤侧脊髓组织内急性期IL-6 相对含量
        2.6 行为学测试
        2.7 免疫荧光法测定损伤侧C6节段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率
        2.8 肌皮神经荧光金(FG)逆行标记法检测损伤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量
        2.9 损伤侧肱二头肌肌纤维苏木精-伊红染色
        2.10 损伤侧肱二头肌和肌皮神经复合动作电位检测
        2.11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AST和 FC能有效降低大鼠BPA后急性期脊髓组织内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
        3.2 AST和 FC促进BPA后大鼠患侧前肢肱二头肌运动功能恢复
        3.3 AST和 FC显着增加了损伤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
        3.4 AST和 FC显着增加了损伤侧FG标记的功能性运动神经元的数量
        3.5 AST和 FC治疗可促进损伤侧肱二头肌肌纤维的生长
        3.6 AST和 FC可增加BPA后大鼠患侧肌皮神经-肱二头肌复合运动电位的波幅
    第四章 实验讨论
    第五章 实验总结
第二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臂丛神经损伤的治疗进展和研究
    第二章 虾青素在神经损伤中的保护作用
    第三章 叶酸在神经系统中的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利用RNA-Seq技术探究三法三穴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的修复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坐骨神经损伤的研究进展
        1 坐骨神经损伤的概述
        2 坐骨神经损伤的病理变化及表现
        3 坐骨神经损伤的修复与再生
        4 神经传导通路
        5 坐骨神经损伤的临床治疗研究
        6 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推拿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研究概况
        1 推拿可以促进损伤神经的修复与再生
        2 推拿促进周围神经损伤恢复的行为学研究
        3 推拿促进周围神经损伤恢复的形态学研究
        4 推拿促进周围神经损伤恢复的机制研究
        5 三法三穴干预SNI大鼠的取穴依据
        6 思考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三 RNA-Seq技术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应用概况
        1 RNA-Seq技术的原理
        2 测序数据质控
        3 数据标准化
        4 基因集分析
        5 技术优势
        6 RNA-Seq技术与周围神经损伤
        7 思考和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探究三法三穴对SNI大鼠感觉和运动功能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造模方法
        2.2 干预方法
        2.3 行为学观察
        2.4 组织样本制备及电镜观察
        2.5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各组大鼠一般状况
        3.2 SFI结果
        3.3 斜板试验结果
        3.4 累积疼痛评结果
        3.5 电镜观察大鼠神经损伤点超微结构变化
        3.6 电镜观察大鼠脊髓腹角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
        3.7 电镜观察大鼠腓肠肌超微结构的变化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利用RNA-Seq技术探究三法三穴对SNI大鼠的基因表达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造模方法
        2.2 干预方法
        2.3 RNA提取
        2.4 测序步骤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神经损伤点测序结果
        3.2 DRG测序结果
        3.3 脊髓背角测序结果
        3.4 脊髓腹角测序结果
        3.5 腓肠肌测序结果
        4 讨论
        4.1 三法三穴对神经损伤点的基因调控机制
        4.2 三法三穴对DRG的基因调控机制
        4.3 三法三穴对脊髓背角的基因调控机制
        4.4 三法三穴对脊髓腹角的基因调控机制
        4.5 三法三穴对腓肠肌的基因调控机制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探究三法三穴对SNI大鼠DRG神经元的调控机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造模方法
        2.2 干预方法
        2.3 RNA提取过程
        2.4 Real Time-PCR反应步骤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3)大鼠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变化的动态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对象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病理检测指标
        1.3.1 HE染色观察运动神经元形态和数量变化
        1.3.2 原位Tunel标记法检测凋亡细胞
        1.3.3 透射电镜观察脊髓前角细胞超微结构
        1.3.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荧光观察
        1.3.5 神经组织学检测
    1.4 功能评估
    1.5 组织定量分析与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大体观察
    2.2 手术所见
    2.3 组织学检测
    2.4 功能评估
3 讨论
    3.1 周围神经损伤和运动神经元动态变化特征
    3.2 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神经元的神经营养受体变化特点
    3.3 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与瘢痕形成
    3.4 自体神经移植治疗大段神经缺损治疗的替代方法
    3.5 存在的不足
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周围神经损伤后影响神经元病理变化因素研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4)丙戊酸对大鼠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综述
    第1节 臂丛神经损伤的机制及治疗方法
        1 臂丛神经损伤机制
        2 臂丛神经损伤分类
        3 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治疗方法
        3.1 臂丛神经节前损伤
        3.2 臂丛神经节后损伤
        3.3 电生理检测技术(EMG)
        3.4 组织工程
        4 臂丛神经损伤后的并发症
        4.1 灼性神经痛
        4.2 疼痛性神经瘤
    第2节 轴突损伤对运动神经元的影响
        1 轴突损伤对运动神经元的影响
        1.1 轴突切断后神经元形态、功能和生化变化
        1.2 轴突切断后神经元存活的影响因素
        2 轴突对损伤的反应
        2.1 轴突切断后分子转运变化
        2.2 轴突损伤后的变性
        3 神经胶质细胞的反应
        3.1 神经胶质细胞对中枢神经系统再生的影响
        3.2 引起星形胶质细胞化及抑制性分子增加的原因
        4 中枢神经损伤后炎症反应的作用
        5 神经的轴突再生
        5.1 内在因素对神经轴突再生的影响
        5.2 神经轴突再生的外在因素
    第3节 细胞凋亡及其信号传导途径
        1 凋亡受体介导的凋亡途径
        2 内质网介导的细胞凋亡途径
        3 线粒体介导的细胞凋亡途径
        4 Anoikis 介导的细胞凋亡途径
        5 粒酶 B(granzymes B, GrB)介导的细胞凋亡途径
        6 胱天蛋白酶的级联反应
    第4节 c-Jun 及其信号传导途径
        l c-jun 与其他转录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1.1 c-jun 与 JunB 的相互作用
        1.2 TNF-α对 c-Jun 的调节作用
        1.3 c-Jun 与 PU.1 的协同激活作用
        2 AP-1 家族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联系
        2.1 AP-1 与神经系统
        2.2 AP-1 与骨骼系统
        2.3 AP-1 与生殖系统
        2.4 AP-1 与肌肉
        2.5 AP-1 与血液、消化系统
    第5节 Bcl-2 及其信号传导途径
        1 Bcl-2 调节线粒体和内质网中的钙离子平衡
        2 Bcl-2 抑制线粒体释放细胞色素 C
        3 Bcl-2 抑制第二种线粒体来源的激活剂/低等电点 IAP 结合蛋白28
        4 Bcl-2 与神经细胞的凋亡
    参考文献
第1章 改良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2.2 实验动物
        2.3 手术过程
        2.4 取材
        2.5 硫堇染色方法
        2.6 透射电镜检查
    3 实验结果
        3.1 手术显微镜下模型建立成功鉴定结果
        3.2 硫堇染色结果
        3.3 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2章 丙戊酸对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运动神经元保护作用的研究
    1 前言
    2 主要仪器及试剂
    3 方法
        3.1 硫堇染色方法
        3.2 凋亡细胞 TUNEL 法检测
        3.3 运动神经元及胶质细胞透射电镜检查
    4 统计学分析
    5 实验结果
        5.1 硫堇染色实验结果
        5.2 TUNEL 实验结果
        5.3 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6 讨论
        6.1 臂丛神经根可导致脊髓运输神经元大量死亡
        6.2 运动神经元死亡类型
        6.3 神经胶质细胞与神经元的存活及再生
        6.4 应用丙戊酸保护损伤后运动神经元的优点
        6.5 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存活对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7 结论
    8 参考文献
第3章 丙戊酸对臂丛神经撕脱伤后神经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
    1 前言
    2 主要仪器及试剂
    3 方法
        3.1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3.2 Western blot 检测
        3.3 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
    4 实验结果
        4.1 免疫组织化学实验结果
        4.2 Western blot 实验结果
        4.3 实时荧光定量 PCR 结果
    5 讨论
        5.1 VPA 对 c-Jun mRNA 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5.2 VPA 对 Bcl-2 mRNA 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作者简介与在读期间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丙戊酸对大鼠臂丛根性撕脱伤后脊髓神经元存活和再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一氧化氮合酶与神经损伤
        1 神经损伤后脑和脊髓神经元中 NOS 的表达变化
        1.1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神经元中 NOS 的表达
        1.2 周围神经损伤后脑和脊髓神经元 NOS 的表达
        1.3 损伤诱导的 NOS 阳性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变化
        1.4 神经损伤后 NOS 表达的影响因素
        2. NOS 在神经损伤后发挥的作用及其机制
        2.1 NOS 表达与神经元死亡
        2.2 NOS 表达与神经保护和神经再生
        3 NOS 活性的调控
        4 小结
    第2章 丙戊酸的神经保护机制
        1 VPA 调节基因表达
        1.1 转录因子途径
        1.2 HDAC 途径
        2 VPA 对激酶途径的影响
        2.1 PI3K/Akt 通路
        2.2 MAPKs 通路
        2.3 VPA 抑制 GSK-3β通路
        2.4 VPA 对 PKC 和 PKA 的作用
        3 VPA 对离子通道的作用
        4 结语
第2篇 VPA 对大鼠臂丛撕脱伤后脊髓神经元存活和再生影响的研究
    第1章 前言
    第2章 动物模型的建立、分组及取材
        1 实验动物的来源
        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1 主要仪器
        2.2 主要试剂
        3 臂丛撕脱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4 实验动物的分组及给药
        5. 组织标本取材
    第3章 臂丛撕脱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凋亡的检测
        第1节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主要仪器
        1.2 试剂
        2 方法
        2.1 TUNEL 法测定细胞凋亡的原理
        2.2 TUNEL 法步骤
        2.3 结果判断和图像分析
        3 统计学分析
        第2节 实验结果
        1 C5-T1 脊髓节段中运动神经元凋亡的检测结果
    第4章 臂丛撕脱伤后脊髓神经元内NNOS的检测
        第1节 材料与方法
        1 脊髓神经元内 nNOS mRNA 的 Real-time PCR 检测
        1.1 材料
        1.2 方法
        2 脊髓神经元内 nNOS 的 Western Blot 检测
        2.1 材料
        2.2 方法
        3 脊髓神经元内 nNOS 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3.1 材料
        3.2 方法
        4 统计学分析
        第2节 实验结果
        1 脊髓神经元中 nNOS mRNA 的 Real-time PCR 检测结果
        2 脊髓神经元中 nNOS 蛋白的 Western blot 检测结果
        3 脊髓神经元中 nNOS 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第5章 臂丛撕脱伤后脊髓神经元中 [Ca~(2+)]i 浓度的检测
        第1节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主要仪器
        1.2 主要试剂
        2 脊髓神经元内[Ca~(2+)]i 浓度测定方法
        2.1 钙荧光指示剂 Fura-2/AM 测定细胞内[Ca~(2+)]i 浓度的原理
        2.2 脊髓神经元细胞悬液制备
        2.3 Ca~(2+)荧光探针 Fura-2/AM 负载
        2.4 Ca~(2+)荧光强度的测定
        3 统计学分析
        第2节 实验结果
        1 脊髓神经元内 [Ca~(2+)]i 的检测结果
    第6章 臂丛撕脱伤后脊髓神经元中 GAP-43 的检测
        第1节 材料与方法
        1 GAP-43 mRNA 的 Real-time PCR 检测
        1.1 材料
        1.2 方法
        2 GAP-43 蛋白的 Western Blot 检测
        2.1 材料
        2.2 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第2节 实验结果
        1 脊髓神经元中 GAP-43 mRNA 的 Real-time PCR 检测结果
        2 脊髓神经元中 GAP-43 的 Western blot 检测结果
    第7章 讨论
        第1节 研究的背景、现实意义和创新性
        1 臂丛根性撕脱伤的治疗现状
        2 臂丛根性撕脱伤后的神经元死亡和保护
        3 丙戊酸的神经保护作用和优势
        4 本研究的现实意义和创新性
        第2节 动物模型设计和给药的合理性分析
        1 动物模型的设计
        2 给药方式的确立
        第3节 VPA 对大鼠臂丛撕脱伤后神经元的保护及机制探讨
        1 VPA 对大鼠臂丛撕脱伤后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2 VPA 对大鼠臂丛撕脱伤后脊髓神经元 nNOS 表达的影响
        3 VPA 对大鼠臂丛撕脱伤后脊髓神经元 Ca~(2+)浓度表达的影响
        4 VPA 作用下神经元内 nNOS 和 Ca~(2+)关系
        第4节 VPA 对大鼠臂丛撕脱伤后神经元再生的促进作用
第3篇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课题
致谢

(6)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形态和超微结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周围神经损伤后运动神经元形态和超微结构变化
    1 对象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病理检测指标
        1.4 组织定量分析与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大体观察
        2.2 手术所见
        2.3 HE染色组织学观察
        2.4 Tunel染色
        2.5 电镜超微结构变化
    3 讨论
        3.1 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改变
        3.2 自体神经移植远端吻合口切除对中枢神经元的影响
        3.3 存在的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周围神经缺损的治疗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7)移植神经远端吻合口再处理后相关神经元GAP-43、Bcl-2和Bax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周围神经再生与神经元保护
        1 周围神经再生的机制
        2 周围神经损伤对神经元胞体的影响
        3 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元的保护
    第二章 GAP-43 与周围神经再生
        1 GAP-43 的结构和生化特征
        2 GAP-43 的分布和表达
        3 GAP-43 的生理功能
        4 GAP-43 的作用机制
    第三章 周围神经损伤后的细胞凋亡
        1 轴突损伤后的细胞凋亡
        2 凋亡的形态学特征
        3 轴突损伤后的细胞凋亡机制
        4 凋亡基因家族
        5 凋亡细胞的检测方法
        6 凋亡产生的阶段
        7 细胞凋亡的信号传导途径
第二篇 移植神经远端吻合口再处理后相关神经元GAP-43、Bcl-2 和Bax 的表达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动物模型的建立
        第一节 实验动物来源
        第二节 实验动物造模与分组
        第三节 实验动物取材
    第三章 GAP-43 的检测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1 GAP-43 mRNA 检测
        2 GAP-43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3 GAP-43 Western Blot 检测
        第二节 实验结果
        1 GAP-43 mRNA 检测
        2 GAP-43 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3 GAP-43 Western Blot 检测
    第四章 Bcl-2、Bax 和神经元凋亡的检测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1 Bcl-2、Bax 的免疫组化检测
        2 神经元凋亡的检测
        第二节 实验结果
        1 Bcl-2、Bax 的免疫组化检测
        2 神经元凋亡的检测
    第五章 讨论
        第一节 二次处理移植神经远端吻合口促进神经再生
        1 提出背景
        2 二次处理移植神经远端吻合口与条件性损伤的区别
        3 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二节 GAP-43 的分析
        1 关于GAP-43 表达的观察方法
        2 相应节段脊髓和背根神经节中GAP-43mRNA 的表达
        3 相应节段脊髓和背根神经节中GAP-43 蛋白的表达
        第三节 Bcl-2 和Bax 的分析
        第四节 神经细胞凋亡的分析
第三篇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课题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0)神经移植后再次处理远端吻合口促进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周围神经损伤与再生神经元胞体内的变化
        1 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元内的变化
        1.1 周围神经损伤后的离子变化
        1.2 神经营养因子的变化
        1.3 神经递质及受体在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变化
        1.4 兴奋性氨基酸受体的变化
        1.5 相关蛋白的表达
        2 GAP-43与神经再生
        2.1 GAP43的结构特点
        2.2 GAP-43分布及周围神经再生和发育过程中的变化特点
        2.3 GAP-43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
        2.4 GAP-43作用机制
        2.5 GAP-43与细胞间信号转导
    第二章 周围神经损伤后信号转导对神经元凋亡与存活的作用
        1 信号转导对神经元凋亡与存活的作用
        1.1 p75NTR受体
        1.2 Trk酪氨酸激酶受体
        2 Akt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2.1 Akt的激活
        2.2 PKB/Akt的功能
第二篇 神经移植后再次处理远端吻合口促进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动物来源
        2 动物模型的建立
        3 实验分组
        4 实验动物取材
        5 实验方法及检测指标
        5.1 GAP-43表达变化的检测
        5.2 p-S~(473)-Akt的表达变化的检测
        5.3 TUNEL对神经元凋亡的检测
        5.4 硝酸银/固兰双染观察神经轴突
    第三章 实验结果
        1 GAP-43在相应节段脊髓中的表达变化
        1.1 免疫组化测定GAP-43在相应节段脊髓中的表达变化
        1.2 westem-blot检测GAP-43在相应节段脊髓中的表达变化
        2 GAP-43在相应节段背根神经节中的表达变化
        2.1 免疫组化测定GAP-43在相应节段背根神经节中的表达变化
        2.2 western-blot检测GAP-43在相应节段脊髓中的表达变化
        3 p-S~(473)-Akt在相应节段脊髓中的表达变化
        3.1 免疫组化测定在p-S~(473)-Akt相应节段脊髓中的表达变化
        3.2 western-blot检测p_S~(473)_Akt在相应节段脊髓中的表达变化
        4 p-S~(473)-Akt在相应节段背根神经节中的表达变化
        4.1 免疫组化测定在p-S~(473)-Akt相应节段背根神经节中的表达变化
        4.2 western-blot检测p-S~(473)-Akt在相应节段脊髓中的表达变化
        5 凋亡神经元计数
        6 移植神经近端及远端吻合口神经生长情况
    第四章 讨论
        1 实验研究方法的选择和意义
        2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2.1 大鼠坐骨神经移植再次处理远端吻合口促进神经再生的能力的影响
        2.2 大鼠坐骨神经移植再次处理远端吻合口对大鼠神经元内P13-K/Akt的途径影响
        2.3 大鼠坐骨神经移植再次处理远端吻合口对远端吻合口再生轴突的影响
第三篇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课题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四、细胞凋亡与周围神经损伤后运动神经元死亡(论文参考文献)

  • [1]虾青素联合叶酸促进臂丛神经根性撕脱再植后神经再生及功能恢复[D]. 黄超. 吉林大学, 2020(08)
  • [2]利用RNA-Seq技术探究三法三穴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的修复机制[D]. 吕桃桃.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大鼠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变化的动态观察[D]. 李桂石. 天津医科大学, 2013(07)
  • [4]丙戊酸对大鼠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 吴殿秀. 吉林大学, 2013(08)
  • [5]丙戊酸对大鼠臂丛根性撕脱伤后脊髓神经元存活和再生的影响[D]. 李强. 吉林大学, 2013(08)
  • [6]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形态和超微结构变化[D]. 申琳. 天津医科大学, 2011(04)
  • [7]移植神经远端吻合口再处理后相关神经元GAP-43、Bcl-2和Bax的表达[D]. 赵东波. 吉林大学, 2010(08)
  • [8]周围神经损伤后细胞凋亡与中药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进展[J]. 李晓锋,徐乐勤,席智杰,周重建.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9(10)
  • [9]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不同窗吻合术后应用CNTF对脊髓运动神经元保护作用的研究[A]. 孙鸿安,白俊清,程爱国. 第五届全国灾害医学学术会议暨常州市医学会急诊危重病及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学术论文集, 2009
  • [10]神经移植后再次处理远端吻合口促进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D]. 朱春雷. 吉林大学, 2009(10)

标签:;  ;  ;  ;  ;  

周围神经损伤后的细胞凋亡和运动神经元死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