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膜法提取高纯铼

液膜法提取高纯铼

一、液膜法提取高纯铼(论文文献综述)

方健,吴丹丹,文书明,张松,林启镪[1](2020)在《稀散金属铼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铼是地球上一种极其稀散的贵金属,常赋存在辉钼矿和斑铜矿等矿物中,在航空航天、石油催化等领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从钼精矿中提铼是最常见的回收铼资源的方法之一。文章概述了从钼精矿中提铼的工艺,主要包括全湿法工艺以及火法焙烧—湿法浸出联合工艺,同时介绍和总结了含铼溶液分离提取铼的方法,主要有化学沉淀法、离子交换法、溶剂萃取法和萃淋树脂法等,最后对铼资源的综合回收利用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张家润,刘智勇,刘志宏,李启厚[2](2020)在《高纯铼及其化合物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铼具有耐高温、耐腐蚀等优异特性,在高温合金、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介绍高纯铼及其化合物的各种制备技术,并分析沉淀结晶法、离子交换法、溶剂萃取法等制备高纯高铼酸铵的优缺点及发展趋势,论述氢还原法、等离子体法、电解法和气相沉积法制备高纯铼粉的研究进展,展望铼在合金中的应用前景。

张春伟,孙元,唐俊杰,房大维[3](2020)在《工业废料中铼元素的回收与再利用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属铼具有硬度和机械强度高、塑性和机械稳定性好的物理特性以及催化活性和抗腐蚀性优异的化学特性,在高温合金、石油化工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铼在自然界中的储量非常少,地壳中铼的丰度约为6.57×10-10。我国铼资源相对匮乏,没有可供工业开采的铼矿床,其多以伴生矿形式存在,大多分布在辉钼矿和铜铼硫化矿中。目前已探明的铼矿石储量仅237 t左右。随着航空航天、石油化工领域的快速发展,铼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我国约80%的铼应用于高温合金领域,主要用来制造航空航天领域的涡轮发动机叶片,20%的铼用于石油催化裂化重整的催化剂。其中,制造过程产生的合金废料约占年产量的70%。由于国内企业对回收铼二次资源的重视度不高,回收技术相对薄弱等导致资源浪费十分严重。全球资源回收与再利用产业在迅速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对铼二次资源的回收与再利用非常重视。美国和德国是铼资源回收的主要国家,美国在2014年对高温合金中铼的回收量达到6 t。铼二次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再利用会加剧能源和资源的紧缺,研究科学、经济、环保的铼资源回收再利用工艺对缓解我国能源短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含铼的废料主要来源有两种:(1)含铼烟尘、废催化剂、高温合金等固体废料,对其回收的方法主要有氧化酸浸法、高温碱熔法、电解溶解法等,然后通过后序处理富集铼。(2)冶炼精矿等产生的含铼废液,对其回收的方法主要有离子交换法、萃取法、活性炭吸附法、生物吸附法等。回收过程中的关键是如何提高铼的回收率、降低成本和对环境无污染。由于铼和钼的性质相近,我国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使铼和钼有效分离,并通过更有效、更经济、更环保的方式将其提取出来以实现工业化。本文结合工业废料中铼资源的具体情况,归纳了铼二次资源回收与再利用的研究进展,分别对含铼固体废料以及含铼废液中铼的回收方法进行总结介绍。分析了不同工艺对铼二次资源回收的特点及所面临的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期实现铼资源回收与再利用效率的最大化,缓解目前我国铼金属材料供应紧张的局面。

胡轶文,王丽明,曹钊,张文博[4](2020)在《我国稀土资源冶炼分离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综述了我国不同类型稀土资源的冶炼及分离提纯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目前,矿物型稀土资源中混合型稀土矿的冶炼方法主要以浓硫酸焙烧—水浸、碱法分解和酸浸碱溶工艺为主,单一氟碳铈矿冶炼方法主要以氧化焙烧—硫酸浸出法、碱法冶炼和火法冶炼为主;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湿法冶金技术主要为硫酸铵原地浸出—碳酸氢铵沉淀工艺,但是目前逐渐被更加清洁的复合镁盐浸出工艺所取代。稀土的分离提纯方法主要包括化学沉淀法、溶剂萃取法、离子交换法、萃取色层法和液膜分离法,本文在综合对比分析各种分离提纯方法利弊的基础上,提出了稀土分离提纯的新方法—萃取沉淀法,并针对稀土资源的综合利用提出了相关建议。

黄孟楠[5](2020)在《咪唑基离子液体功能化的吸附材料对稀散金属Re(Ⅶ)的分离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离子液体具有非常大的可设计性,在吸附分离领域被广泛应用,其中咪唑基离子液体由于其丰富的氮元素,对稀散金属具有很大的吸附潜能。本文以咪唑基离子液体作为吸附官能团,通过与二乙烯苯共聚或与MOFs材料复合的方式,固化离子液体并提高其吸附效率,同时探究了吸附材料在水溶液中对稀散金属Re(VII)的吸附分离能力,具体内容如下:1、通过将二乙烯苯和乙烯基咪唑离子液体进行自由基聚合,制备出一种树脂类咪唑基离子液体共聚物(DVB-n-C8VEIMX),用于选择性吸附稀散金属Re(VII)。二乙烯苯的加入不仅减少了离子液体功能基团的损失,而且能够固化离子液体,使其更易分离。该吸附剂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对Re(VII)的最大饱和吸附量为313.28 mg·g-1,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属于自发的放热反应。即使在大量共存离子(SO42-、NO3-、NO2-、Cl-、CO32-、PO43-)存在下,依然对Re(VII)表现出高效的吸附能力。更重要的是,该吸附剂能够在pH 1-3 M的较宽酸性范围内有效分离钼和铼,在3 M酸度下,对Re(VII)的吸附率保持在60%以上。此外,本研究还探讨了离子液体结构中的烷基链长度、空间位阻以及阴离子种类等因素对Re(VII)回收率的影响,并通过XPS、IC以及FT-IR对吸附机理进行了验证。同时,吸附材料在10次循环后,吸附率可达88.21%,洗脱率为95.11%,仍然展现出超强的再生能力,体现了该材料在Re(VII)的分离回收方面的实际应用价值。2、金属有机骨架(MOFs)是一种新型的多孔固体材料,其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孔径可调,被认为是一种良好的吸附材料。我们选择了MIL-101作为基体,通过浸渍研磨的方法使双乙烯基咪唑离子液体在MOFs骨架上进行原位聚合,制备出稳定的非均相复合材料(y-P(CnVIM2Cl2)@MIL-101)。MIL-101作为多孔骨架可实现目标离子的快速传质,缩短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同时双乙烯基咪唑离子液体更是增加了吸附官能团的数量。对比溶剂热法发现,物理研磨的非均相合成方法减少了由于化学键合所占据的吸附位点的数量,同时保证了离子液体在MOFs骨架上的聚合,使吸附剂对Re(VII)有更高的吸附能力,最大吸附量为642.41 mg·g-1。实验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吸附效果要远远优于MIL-101和聚离子液体P(C4VIM2Cl2)本身。同时,我们探究了不同烷基链长度的离子液体单体对Re(VII)的吸附性能的影响,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的拟合数据表明,烷基链长为二、四、六的复合材料对Re(VII)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298.02 mg·g-1,642.41 mg·g-1,402.12 mg·g-1,烷基链长度为六的吸附剂具有最佳选择性,而烷基链长度为四的吸附剂吸附速率较快。三种吸附剂在不同酸度的水溶液中浸泡48小时后,残余质量均保存在85%以上,XRD谱图表明材料晶型结构完好,展示出优异的稳定性。吸附机理主要是离子液体上的Cl-与ReO4-之间的阴离子交换和咪唑环上季铵化的氮元素与ReO4-的静电引力作用。

张泽涛[6](2020)在《微波辅助合成功能化三维介孔二氧化硅基复合材料及对铼、镓吸附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孔二氧化硅KIT-6(mSiO2)具有高比表面积、孔径可调的有序介孔结构,表面丰富的硅羟基使其易于修饰与改性,因此在吸附、催化、药物传输等领域应用广泛。目前,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一般使用正硅酸四乙酯(TEOS)作为硅源,水解速度慢,大规模制备耗费时间长。并且介孔二氧化硅的改性通常使用硅烷偶联剂和有机试剂作为功能化试剂,制备过程复杂,成本高,环境污染大,所以探究廉价绿色的介孔二氧化硅复合材料在吸附领域的应用成为研究热点。传统的水热合成方法是制备介孔二氧化硅及其复合材料的常用方法,但其升温速率慢且加热时间长,而微波水热合成法可以使材料在合成过程中被快速均匀的加热,提高反应速率,缩短反应时间。因此,本文采用微波辅助的方法,通过一步法和后嫁接法分别制备了两种功能化的三维介孔二氧化硅复合材料,对材料的结构性质进行一系列的表征,并研究了复合材料在单一溶液和混合溶液中对Re(Ⅶ)与Ga(Ⅲ)的吸附性能、吸附选择性及机理。具体研究如下:1、以P123为模板,廉价且水解速度快的无机硅酸钠(SS)作为硅源,采用共缩合法,在Na2 SiO3的水解过程中加入无毒、成本低且活性位点多的生物质壳聚糖,使Si-OH与壳聚糖上的-OH以共价键和氢键的方式结合,然后加入戊二醛作为交联剂,通过微波加热合成生物质壳聚糖改性的介孔二氧化硅材料SS-KIT-6-M4-15-CS3。此吸附剂制备过程简单,环境友好,且合成速度快,耗费时间短,总的合成时间比传统方法降低了约36个小时。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在溶液pH 4条件下,SS-KIT-6-M4-15-CS3对Re(Ⅶ)的最大饱和吸附量为261.81 mg·g-1,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和拟二级动力学模型,优于大多数已报道的吸附材料。FT-IR光谱和XPS分析推测此吸附的机理可能是壳聚糖上的氨基与戊二醛上的醛基反应形成的-C=N-与ReO4-以螯合作用结合形成稳定的螯合物。通过选择性和模拟料液实验,吸附剂在Cu(Ⅱ)、Zn(Ⅱ)、Mn(Ⅱ)的混合溶液中对Re(Ⅶ)具有很好的吸附选择性。经过循环吸附-脱附实验说明吸附剂具有很好地稳定性与循环再生性能,为此吸附剂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依据。2、根据镓的阳离子存在形式和吸附特点,通过后嫁接的方法制备水杨醛肟/聚多巴胺/三维介孔二氧化硅复合材料。首先用微波辅助合成的方法制备KIT-6,再利用具有快速聚合粘附能力的多巴胺将水杨醛肟负载在KIT-6的表面,得到水杨醛肟改性的介孔二氧化硅材料SO200/PDA50-KIT-6。通过小角XRD及N2吸附分析的结果表明,后嫁接法很好地保留了 KIT-6原本的有序介孔结构。随着多巴胺和水杨醛肟加入量的增多,材料的有序性逐渐降低,比表面积,总孔体积和孔径也在加入了 50 mg多巴胺(DA)和300 mg水杨醛肟(SO)时分别降到94 m2·g-1、0.14 Cm3·g-1、5.9 nm,表明了多巴胺和水杨醛肟成功地进入了介孔二氧化硅的孔道使其孔径变小。当加入200 mg水杨醛肟时,样品SO200/PDA50-KIT-6的比表面积,总孔体积和孔径分别为171 m2·g-1、0.15 cm3·g-1、6.7 nm。通过表面官能团滴定,吸附剂SO200/PDA50-KIT-6表面的羟基含量最多(3.30 mmol·g-1)。因此,当KIT-6/多巴胺/水杨醛肟的质量比是1:1:4时,吸附剂SO200/PDA50-KIT-6的DBJH为6.7 nm,表面暴露的活性位点最多。通过吸附实验,在pH 10条件下,SO200/PDA50-KIT-6对Ga(Ⅲ)的最大饱和吸附量为136.40 mg·g-1,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和拟二级动力学模型。SO200/PDA50-KIT-6对Ga(Ⅲ)具有很好地选择性,在高浓度锗与砷的存在下,依然可以实现对镓的有效分离。通过FT-IR分析推断吸附剂对Ga(Ⅲ)的吸附机理可能是水杨醛肟中的酚羟基和肟官能团与Ga(OH)4-发生离子交换作用和螯合作用。循环吸附-脱附实验证明吸附剂SO200/PDA50-KIT-6具有很好地稳定性与循环能力。综上,本文所探究的方法能够制备出高效、快速、简便、成本低的吸附剂,并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房孟钊,方准,余珊,赵浩然,万金成[7](2020)在《高纯铼酸铵及高纯铼生产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全球及中国铼元素的资源分布、需求和高纯铼酸铵生产技术进展,详细介绍了大冶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从污酸中回收铼的项目情况。回收铼元素后,污酸中ρ(Re)≤0.8 mg/L,沉铼渣中w(Re)≥1%。沉铼渣浸出液铼含量较原料富集200倍以上,铼酸铵产品质量分数稳定在99%以上,铼综合回收率达到65%。该工艺制备的铼酸铵中杂质铊元素超4N品级20倍,有待进一步技术研究。

于晴[8](2019)在《基于三烷基氧化膦从硫酸体系中分离钪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钪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凭借其自身优良的性能已被广泛应用于冶金、电子、航天、化工等领域。钪的分布极其分散,主矿物较少,主要作为副产品回收。目前我国生产的氧化钪大部分来自硫酸法生产钛白过程产生的硫酸废液,其中钪含量约为6-15 mg/L。由于钛白硫酸废液中含有大量的钛、铁、锆、稀土等杂质元素,严重影响钪的分离和氧化钪产品的纯度。所以研究从硫酸体系中分离钪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中性膦类萃取剂三烷基氧化膦(TRPO),采用萃取色层法研究了其在硫酸体系中对抗的分离行为及机理。本文通过减压浸渍的方法将TRPO担载到硅基载体SiO2-P上合成大孔硅基吸附剂 TRPO/SiO2-P,并利用 SEM-EDS、TG-DSC、BET、FT-IR对上述制备得到的吸附剂进行了表征,分析表明吸附剂中TRPO的有效担载量高达31 wt%。通过批次吸附实验研究了不同硫酸浓度、接触时间、吸附温度、竞争离子及离子浓度等因素对TRPO/SiO2-P吸附钪行为的影响,确定最佳吸附条件。在此基础上进行动态柱分离实验,研究了对钪的连续分离。最后利用IR、XPS、IC探究了吸附机理,得到TRPO/SiO2-P对钪的吸附反应模型。研究结果表明,TRPO/SiO2-P对钪具有较好的选择性,5M酸度下TRPO/SiO2-P对钪吸附良好而对其他稀土元素几乎没有吸附性能;向溶液中加入H202能够抑制TRPO/SiO2-P对钛离子的吸附。当硫酸浓度为5M,接触时间为180min,实验温度为25℃时,TRPO/SiO2-P对钪的吸附效果最佳,对钪的饱和吸附容量为13.3 mg/g。动态柱分离实验表明,TRPO/SiO2-P可实现从5 M H2SO4溶液中分离钪与其他常见竞争离子。上述研究表明,TRPO是一种较有希望从硫酸体系中分离提纯钪的候选材料。

刘招平[9](2016)在《铜冶炼废酸中铼的提取工艺和工业化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铼是一种极其稀缺而且分散的金属元素,没有单独的矿物,储量十分有限,资源极少,具有较高的经济和战略价值。铜冶炼废酸中含铼,但由于技术、成本等原因,国内目前基本未回收,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本文通过大量国内外文献研究、分析比较和对国内铜冶炼企业废酸处理利用情况实地走访调研,以化学沉淀法为理论研究基础,研发了一种综合回收废酸中铼和铜的靶向沉铼剂,开展了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半工业化试验,确定了各项参数,设计了一套废酸中铼、铜的综合提取利用工艺流程,并进行了设备选型、平面布局和投资估算等。主要研究内容:(1)通过文献查询和国内调研发现国外已实现废酸提铼工业化应用工艺是:阴离子交换树脂法+硫代氰酸盐水溶液洗提+蒸发结晶工艺;目前国内已基本实现工业化应用工艺是:离子交换树脂富集铼+萃取+反萃+蒸发结晶提纯的组合工艺,相比国外单工艺提铼又更进了一步。但由于成本、材料、环保等原因国内工艺未能在铜冶炼企业大规模推广应用。(2)论文开展了离子交换法提取铼探索试验,确定了 D301树脂作为吸附材料,并在对废酸富集铼主要6类研究工艺和已工业化应用工艺比较的基础上提出化学沉淀法工艺。该工艺流程短,操作简便,投资小成本低且更环保,是适合从含低浓度铼的铜冶炼废酸中提取铢的工业化应用工艺。(3)开展的实验室研究采用一种可选择性沉铼的靶向沉铼剂,可兼顾回收废酸中的有价金属铜,达到铜、铼综合回收的目的。废酸中的砷共沉率低,其中铼沉淀率>99%,铜沉淀率>99%,砷沉淀率在6%左右。以此为基础,设计了一套铜冶炼废酸提铼整体工艺,即靶向沉铼铜——富铼渣高压浸出——浸出富铼液沉铼制备高铼酸钾——硫化沉铜。最终得到高铼酸钾纯度达99.99%以上,同时获得纯度为60-65%的硫化铜副产物;铼综合回收率达86%,铜综合回收率达80%,砷去除率达94%。(4)论文在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铜冶炼废酸回收铼项目工业初步设计,该设计与现行工艺结合紧密具有工艺流程短,清洁环保,占地面积小,投资少和项目回报期短等优点。综上,论文研发的工艺解决了原有提铼并制备铼产品技术中流程长、介质复杂、操作繁琐、回收率低等问题,具有流程短、操作简单、成本低、清洁环保、效果好等优点,便于在铜冶炼企业工业化、规模化推广应用,从而实现冶炼废酸铼资源高值化利用。

张磊[10](2015)在《离子交换法从铜冶炼烟气洗涤污酸中提取铼(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选取了具有高效、环保和节能的离子交换法从硫酸体系中提取铼。从常用的几种树脂中筛选出大孔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ZJ515作为离子交换剂。通过静态吸附-解吸试验和污酸体系下柱上动态吸附-解吸试验研究,论证ZJ515从铜冶炼烟气洗涤污酸中提取铼的可行性,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吸附过程的动力学研究表明,ZJ515静态吸附铼过程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且由颗粒内扩散和液膜扩散共同控制;热力学研究表明交换反应为自发的放热过程:在 298.15K下,△H=-20.26 kJ.mol-1,△G=-12.74 kJ.mol-1,△S=-25.44 J·k-1·mol-1。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静态饱和吸附容量Qmax=219.78 mg·g-1。红外光谱研究分析了树脂官能团的变化,并给出了微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静态吸附条件试验研究了时间、共存阴离子、树脂用量、温度和酸度等因素对吸附性能的影响。静态吸附时溶液中铼浓度在100 min内急剧降至(Co/2以下,在72 h后吸附平衡。溶液中共存阴离子对树脂吸附ReO4-的影响顺序:SO42-<F-<Cl-<NO3-;树脂在溶液中最佳固液比为8mg·ml-1;温度和酸度越高,铼吸附容量越低。最佳洗脱条件:5 M氨水溶液在40 ℃条件下进行洗脱。柱上动态条件研究了流速、温度、树脂柱高径比和初始浓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以及流速、解吸剂浓度和温度对洗脱过程的影响。ZJ515动态吸附过程符合Thomas模型,298.15K下动态吸附容量Qe=45.86mg·g-1。得到了柱上动态工艺的最佳操作条件,动态吸附:流速为3 BV·h-1,高径比为6:1,低温下操作。动态洗脱:4~5M氨水,40℃下,2BV·h-1的流速洗脱。

二、液膜法提取高纯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液膜法提取高纯铼(论文提纲范文)

(1)稀散金属铼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钼精矿提铼工艺
    1.1 全湿法工艺
        1.1.1 电氧化法
        1.1.2 浸出法
    1.2 火法焙烧—湿法浸出联合工艺
        1.2.1 火法焙烧方法
        (1) 氧化焙烧法
        (2) 石灰焙烧法
        1.2.2 烟尘和焙砂湿法浸出方法
        (1) 酸性浸出
        (2) 中性浸出
2 铼的分离提取方法
    2.1 化学沉淀法
    2.2 离子交换法
    2.3 溶剂萃取法
    2.4 萃淋树脂吸附法
    2.5 其他方法
3 结语及展望

(2)高纯铼及其化合物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高铼酸铵的制备工艺
    1.1 重结晶法
    1.2 离子交换法
    1.3 溶剂萃取法
2 高纯铼粉的制备工艺
    2.1 氢还原法
    2.2 电解法
    2.3 等离子体法
    2.4 气相沉积法
        2.4.1 物理气相沉积法
        2.4.2 化学气相沉积法
3 铼合金的制备方法
    3.1 钼铼合金
    3.2 钨铼合金
4 结论

(3)工业废料中铼元素的回收与再利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铼的应用领域及废料特点
    1.1 航空航天领域
    1.2 石油化工领域
    1.3 其他领域
2 金属铼的回收工艺
    2.1 固体废料中铼的回收
        2.1.1 氧化干馏法
        2.1.2 氧化酸浸法
        2.1.3 碱熔法
        2.1.4 电解法
        2.1.5 氧化焙烧-置换法
    2.2 液体废料中铼的回收
        2.2.1 离子交换法
        2.2.2 溶剂萃取法
        2.2.3 活性炭吸附法
3 金属铼回收的未来发展方向
    3.1 液膜分离技术
    3.2 生物吸附技术
    3.3 离子交换法与萃取法相结合
    3.4 植物提取技术
4 结语与展望

(4)我国稀土资源冶炼分离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矿物型稀土矿冶炼分离技术进展
    1.1 混合型矿冶炼分离技术进展
        1.1.1 混合型稀土矿硫酸法冶炼分离技术
        1.1.2 混合型稀土矿烧碱法冶炼分离技术
        1.1.3 混合型稀土矿绿色冶炼分离研究进展
    1.2 氟碳铈矿冶炼分离技术进展
        (1)氟碳铈矿氧化焙烧—酸浸法冶炼分离技术
        (2)氟碳铈矿碱法冶炼分离技术
        (3)氟碳铈矿火法冶金分离技术
2 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湿法冶金研究进展
    (1)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传统浸取工艺
    (2)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清洁浸取工艺
3 稀土分离提纯工艺研究进展
    3.1 化学沉淀法
        3.1.1 草酸沉淀法
        3.1.2 碳酸沉淀法
        3.1.3 沉淀工艺进展研究
    3.2 溶剂萃取法
        3.2.1 酸性萃取体系
        3.2.2 中性萃取体系
        3.2.3 胺类萃取体系
        3.2.4 离子液体体系
    3.3 离子交换法
    3.4 萃取色层法
    3.5 液膜分离法
    3.6 稀土分离提纯新工艺—萃取沉淀法
4 结论和建议

(5)咪唑基离子液体功能化的吸附材料对稀散金属Re(Ⅶ)的分离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铼的提取方面的研究进展
    1.3 聚离子液体在吸附方面的研究进展
    1.4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在分离金属方面的研究进展
    1.5 离子液体与金属有机骨架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6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试剂
    2.2 实验操作方法
        2.2.1 铼的测定方法
        2.2.1.1 溶液配制
        2.2.1.2 标准曲线的测定
        2.2.2 Br~-的测定方法
        2.2.3 Cl~-的测定方法
    2.3 静态吸附实验方法和理论
        2.3.1 静态吸附实验
        2.3.1.1 酸度实验
        2.3.1.2 吸附选择性实验
        2.3.1.3 阴离子干扰性实验
        2.3.1.4 吸附-解析循环实验
        2.3.2 吸附等温实验及其方程
        2.3.2.1 吸附等温实验
        2.3.2.2 吸附等温线方程
        2.3.3 吸附动力学实验及其方程
        2.3.3.1 吸附动力学实验
        2.3.3.2 吸附动力学方程
        2.3.4 吸附热力学实验及其方程
第3章 乙烯基咪唑离子液体与二乙烯苯共聚物的制备及对Re(Ⅶ)的吸附性能研究
    3.1 乙烯基咪唑离子液体与二乙烯苯共聚物的制备
        3.1.1 离子液体Cm VEIMX的制备
        3.1.2 吸附剂DVB-n-C8VEIMX(n=0.5,1,1.5,2,3,4)的制备
    3.2 吸附剂DVB-n-C8VEIMBr的表征
        3.2.1 傅里叶红外光谱
        3.2.2 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粒度分析
        3.2.3 元素分析
        3.2.4 氮气吸附测试
    3.3 DVB与 C8VEIMBr的不同比例对Re(Ⅶ)吸附性能的影响
    3.4 不同结构的离子液体对Re(Ⅶ)吸附性能的影响
    3.5 酸度对Re(Ⅶ)的吸附性能的影响
    3.6 吸附剂DVB-n-C8VEIMBr对 Re(Ⅶ)的吸附等温线
    3.7 吸附剂DVB-2-C8VEIMBr对 Re(Ⅶ)的吸附动力学及热力学
        3.7.1 吸附动力学
        3.7.2 吸附热力学
    3.8 干扰阴离子对Re(Ⅶ)吸附性能的影响
    3.9 共存阳离子对Re(Ⅶ)吸附性能的影响
        3.9.1 吸附剂DVB-2-C8VEIMBr对 Re(Ⅶ)的吸附选择性
        3.9.2 吸附剂DVB-2-C8VEIMBr在高酸下的钼铼分离性能
    3.10 吸附剂DVB-2-C8VEIMBr对 Re(Ⅶ)的吸附机理
    3.11 吸附剂DVB-2-C8VEIMBr循环-洗脱性能
    3.12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乙烯基咪唑聚离子液体与MIL-101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对Re(Ⅶ)的吸附性能研究
    4.1 吸附剂y-P(C_nVIM_2Cl_2)@MIL-101 复合材料的制备
        4.1.1 双乙烯基咪唑离子液体C_2VIM_2Cl_2,C4VIM_2Cl_2,C_6VIM_2Cl_2 的制备
        4.1.2 MIL-101的制备
        4.1.3 吸附剂y-P(C_nVIM_2Cl_2)@MIL-101和Bulk P(C_4VIM_2Cl_2)的制备
    4.2 吸附剂y-P(C_nVIM_2Cl_2)@MIL-101 的表征
        4.2.1 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
        4.2.2 傅里叶红外光谱
        4.2.3 X射线粉末衍射
        4.2.4 氮气吸附
    4.3 合成条件对吸附剂吸附性能的影响
        4.3.1 DVB与离子液体的投入比对吸附剂吸附性能的影响
        4.3.2 离子液体的加入量对吸附剂吸附性能的影响
        4.3.3 非均相合成法与均相合成法对吸附剂吸附性能的影响
    4.4 酸度对吸附剂吸附性能的影响
    4.5 离子液体的烷基链长度对吸附剂吸附性能的影响
    4.6 吸附剂y-P(C_nVIM_2Cl_2)@MIL-101对Re(Ⅶ)的吸附等温线
    4.7 吸附剂y-P(C_nVIM_2Cl_2)@MIL-101 的稳定性探究
    4.8 吸附剂0.7-P(C4VIM_2Cl_2)@MIL-101对Re(Ⅶ)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
        4.8.1 吸附动力学
        4.8.2 吸附热力学
    4.9 干扰阴离子的浓度对吸附剂0.7g-P(C_4VIM_2Cl_2)@MIL-101 吸附性能的影响
    4.10 吸附剂y-P(C_nVIM_2Cl_2)@MIL-101对Re(Ⅶ)的吸附选择性能
    4.11 吸附剂0.7g-P(C_4VIM_2Cl_2)@MIL-101对Re(Ⅶ)的吸附机理
    4.12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6)微波辅助合成功能化三维介孔二氧化硅基复合材料及对铼、镓吸附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铼、镓的分离及研究进展
        1.2.1 铼的分离及研究进展
        1.2.2 镓的分离及研究进展
    1.3 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的概述
        1.3.1 介孔二氧化硅概述
        1.3.2 功能化介孔二氧硅材料的概述
        1.3.3 功能化二氧化硅在吸附分离方面的研究进展
    1.4 壳聚糖吸附剂研究概况
    1.5 多巴胺改性吸附剂研究概况
    1.6 微波法在合成中的应用
    1.7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微波辅助合成三维壳聚糖/介孔二氧化硅复合材料及对Re(Ⅶ)的吸附研究
    2.1 实验仪器试剂和测定方法
        2.1.1 主要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1.3 标准铼溶液的制备以及测定方法
        2.1.3.1 显色剂及标准溶液的配制
        2.1.3.2 标准曲线的测定
    2.2 三维壳聚糖/介孔二氧化硅吸附剂的制备
    2.3 吸附剂SS-KIT-6-M4-Y-CSX的表征
        2.3.1 TEM分析
        2.3.2 小角XRD分析
        2.3.3 N_2吸附-脱附分析
        2.3.4 元素分析
        2.3.5 FT-IR分析
    2.4 不同酸度下壳聚糖或戊二醛用量对材料吸附Re(Ⅶ)的性能影响
    2.5 吸附剂SS-KIT-6-M4-Y-CSX的吸附等温线
    2.6 SS-KIT-6-M4-15-CS3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分析
    2.7 吸附剂SS-KIT-6-M4-15-CS3的选择性及在模拟料液中的应用
        2.7.1 SS-KIT-6-M4-15-CS3在混合体系中对Re(Ⅶ)的选择性
        2.7.2 SS-KIT-6-M4-15-CS3在模拟料液中对Re(Ⅶ)的选择性
    2.8 吸附剂SS-KIT-6-M4-15-CS3吸附Re(Ⅶ)的机理
    2.9 吸附剂SS-KIT-6-M4-15-CS3的洗脱实验与循环性能
    2.10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杨醛肟/聚多巴胺/三维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的制备及对镓的吸附研究
    3.1 实验仪器试剂和测定方法
        3.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1.2 标准镓溶液的制备以及测定方法
        3.1.2.1 显色剂及标准溶液的配制
        3.1.2.2 标准曲线的测定
    3.2 水杨醛肟/聚多巴胺/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的制备
    3.3 吸附剂SOy/PDAx-KIT-6的表征
        3.3.1 小角XRD分析
        3.3.2 N_2吸附-脱附分析
        3.3.3 FT-IR分析
        3.3.4 表面官能团滴定
    3.4 不同酸度下水杨醛肟或多巴胺用量对吸附剂吸附镓的性能影响
    3.5 吸附剂PDAx-KIT-6和SOy/PDA50-KIT-6的吸附等温线
    3.6 SO200/PDA50-KIT-6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分析
    3.7 吸附剂SO200/PDA50-KIT-6在混合体系中对镓的选择性
    3.8 吸附剂SO200/PDA50-KIT-6对镓的吸附机理
    3.9 吸附剂SO200/PDA50-KIT-6的洗脱实验与循环性能
    3.10 本章小结
第4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7)高纯铼酸铵及高纯铼生产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铼资源分布及需求
2 高纯铼酸铵生产技术进展
3 铊对铼回收的影响
4 回收铼的生产实践
5 结论

(8)基于三烷基氧化膦从硫酸体系中分离钪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钪的性质及应用
    1.2 钪资源及其分布
    1.3 钪的提取方法
        1.3.1 溶剂萃取法
        1.3.2 离子交换法
        1.3.3 萃取色层法
        1.3.4 液膜萃取法
        1.3.5 沉淀法
    1.4 从硫酸体系中分离钪的现状
    1.5 TRPO分离钪的现状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 溶液配制及测定
    2.3 实验方法及参数
        2.3.1 实验方法
        2.3.2 相关参数计算
    2.4 机理研究
        2.4.1 红外光谱分析
        2.4.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2.4.3 离子色谱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吸附剂的合成与表征
    3.1 吸附剂的合成
    3.2 吸附剂的筛选
    3.3 吸附剂的表征
        3.3.1 热重-差热分析
        3.3.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3.3.3 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
        3.3.4 红外光谱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TRPO/SiO_2-P从硫酸体系中分离钪的研究
    4.1 硫酸浓度对TRPO/SiO_2-P吸附钪的影响
    4.2 接触时间对TRPO/SiO_2-P吸附钪的影响
    4.3 温度对TRPO/SiO_2-P吸附钪的影响
    4.4 吸附等温线
    4.5 解吸剂的选择
    4.6 钪与杂质离子的分离
    4.7 吸附剂的稳定性
    4.8 模拟液中钪的动态柱分离
    4.9 钛白硫酸废液中钪的动态柱分离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吸附机理研究
    5.1 吸附机理分析
    5.2 吸附模型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致谢

(9)铜冶炼废酸中铼的提取工艺和工业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铼的概况
        1.1.1 资源状况
        1.1.2 理化性质
        1.1.3 铼的用途
        1.1.4 铼产品价格
    1.2 铜冶炼废酸处理和铼回收现状
        1.2.1 铜冶炼废酸常规处理工艺
        1.2.2 国内外铜冶炼废酸中铼的回收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的来源、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来源
        1.3.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铜冶炼废酸中铼的提取工艺和工业应用概况
    2.1 铜冶炼废酸中铼的提取工艺概述
        2.1.1 溶剂萃取法
        2.1.2 离子交换法
        2.1.3 化学沉淀法
        2.1.4 活性炭吸附法
        2.1.5 液膜法
        2.1.6 萃淋树脂法
    2.2 国外铼的提取工业应用概况
        2.2.1 国外铼主要产地和工业化应用工艺概况
        2.2.2 小结
    2.3 国内铜冶炼行业铼的提取工业应用概况
        2.3.1 大冶有色铼酸铵生产流程
        2.3.2 江西铜业贵溪冶炼厂铼酸铵生产流程
        2.3.3 小结
    2.4 废酸富集铼工艺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验设计
    3.1 实验设备及试剂
        3.1.1 主要实验设备
        3.1.2 实验所用试剂
    3.2 实验方法选取与原理
        3.2.1 铼提取方法
        3.2.2 实验原理
    3.3 铼提取工艺流程图
    3.4 检测方法及设备
    3.5 收率计算方法
第四章 铜冶炼废酸中铼的提取工艺研究
    4.1 实验原料
    4.2 废酸靶向沉铼实验和现场工业试验研究
        4.2.1 实验室实验
        4.2.1.1 实验方法
        4.2.1.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2.2 实验室扩大实验
        4.2.3 生产现场中试
    4.3 富铼渣高压浸出研究
        4.3.1 氧分压对浸出率的影响
        4.3.2 反应时间对浸出率的影响
        4.3.3 反应温度对浸出率的影响
        4.3.4 液固比对浸出率的影响
        4.3.5 验证性试验
    4.4 离子交换法提取铼探索试验
        4.4.1 试验原料
        4.4.2 试验目的
        4.4.3 试验及分析
        4.4.3.1 摇瓶吸附试验
        4.4.3.2 离子交换柱模拟吸附试验
        4.4.4 实验小结
    4.5 高铼酸钾沉淀试验
        4.5.1 KCl添加量对铼沉淀的影响
        4.5.2 温度对铼沉淀的影响
        4.5.3 保温时间对铼沉淀的影响
        4.5.4 验证性实验
    4.6 沉铼后液硫化沉铜
        4.6.1 沉铼后液指标
        4.6.2 硫化钠加入量对沉铜效果的影响
        4.6.3 反应温度对沉铜效果的影响
        4.6.4 验证性实验
    4.7 全流程金属回收率分析
    4.8 工艺实施实例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铜冶炼废酸靶向沉铼工业应用初步设计
    5.1 设计依据
        5.1.1 设计来源
        5.1.2 靶向沉铼中试研究结果
        5.1.3 国内现有工业化工艺与研究工艺比较
    5.2 工艺流程设计
    5.3 设计设备连接图及初设计算
        5.3.1 设备连接图
        5.3.2 设备选型和计算
        5.3.3 设备安装要求
    5.4 项目投资初步预算
        5.4.1 主要设备投资概况
        5.4.2 环境影响评价
        5.4.3 经济效益估算
        5.4.4 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从铜冶炼废酸中快速回收铼、铜初步工业设计
    6.1 设计依据
    6.2 工艺流程设计及装置
    6.3 具体实施方式
    6.4 工艺实施实例
    6.5 装置效果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离子交换法从铜冶炼烟气洗涤污酸中提取铼(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课题背景
    1.2 铼的理化性质及用途
        1.2.1 铼的理化性质
        1.2.2 铼的应用
        1.2.3 铜冶炼过程中铼的走向
    1.3 铼的富集提取方法
        1.3.1 萃取法
        1.3.2 离子交换法
        1.3.3 活性炭吸附法
        1.3.4 液膜法
        1.3.5 氧化还原法
        1.3.6 铼富集提取方法的比较
    1.4 离子交换法
        1.4.1 离子交换原理及方法
        1.4.2 吸附动力学模型
        1.4.3 控制步骤的判定
        1.4.4 吸附热力学模型
        1.4.5 等温吸附模型
        1.4.6 动态交换法与穿透曲线
        1.4.7 动态吸附模型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树脂预处理及转型
        2.2.2 含铼模拟溶液的配制
        2.2.3 树脂筛选试验
        2.2.4 静态吸附-洗脱试验
        2.2.5 动态吸附-洗脱试验
    2.3 铼的分析方法
        2.3.1 丁二酮肟分光光度法
    2.4 树脂的表征方法
        2.4.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第三章 弱碱性树脂ZJ515吸附铼的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树脂预处理与转型
        3.2.2 树脂筛选实验
        3.2.3 动力学实验
        3.2.4 热力学实验
        3.2.5 吸附等温线测定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树脂的筛选
        3.3.2 动力学模型研究
        3.3.3 吸附过程控制步骤判定
        3.3.4 吸附热力学模型
        3.3.5 等温吸附模型
        3.3.6 红外光谱分析
        3.3.7 吸附过程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弱碱性树脂ZJ515静态法吸附-解吸铼(Ⅶ)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静态吸附条件试验
        4.2.2 静态洗脱条件试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时间对树脂吸附铼的影响
        4.3.2 共存离子成分及浓度对树脂吸附性能的影响
        4.3.3 酸度对树脂吸附性能的影响
        4.3.4 温度对树脂吸附性能的影响
        4.3.5 树脂投入量对树脂吸附性能的影响
        4.3.6 解吸液浓度对洗脱性能的影响
        4.3.7 温度对洗脱性能的影响
        4.3.8 树脂饱和度对树脂洗脱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弱碱性树脂ZJ515柱上动态提取污酸中铼(Ⅶ)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原料
    5.4 实验装置
    5.5 实验方法
        5.5.1 污酸预处理
        5.5.2 树脂硫酸根型转型
        5.5.3 动态吸附条件试验
        5.5.4 动态洗脱条件试验
        5.5.5 扩大吸附试验
    5.6 结果与讨论
        5.6.1 动态吸附模型及其拟合
        5.6.2 流速对树脂填充床动态吸附铼的影响
        5.6.3 铼初始浓度对树脂填充床动态吸附铼的影响
        5.6.4 温度对树脂填充床动态吸附铼的影响
        5.6.5 高径比对树脂填充床动态吸附铼的影响
        5.6.6 解吸液浓度对树脂填充床动态洗脱铼的影响
        5.6.7 流速对树脂填充床动态洗脱铼的影响
        5.6.8 温度对树脂填充床动态洗脱铼的影响
        5.6.9 扩大吸附试验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液膜法提取高纯铼(论文参考文献)

  • [1]稀散金属铼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研究进展[J]. 方健,吴丹丹,文书明,张松,林启镪.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20(05)
  • [2]高纯铼及其化合物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J]. 张家润,刘智勇,刘志宏,李启厚. 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 2020(04)
  • [3]工业废料中铼元素的回收与再利用研究进展[J]. 张春伟,孙元,唐俊杰,房大维. 材料导报, 2020(15)
  • [4]我国稀土资源冶炼分离技术研究进展[J]. 胡轶文,王丽明,曹钊,张文博.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20(02)
  • [5]咪唑基离子液体功能化的吸附材料对稀散金属Re(Ⅶ)的分离性能研究[D]. 黄孟楠. 辽宁大学, 2020(01)
  • [6]微波辅助合成功能化三维介孔二氧化硅基复合材料及对铼、镓吸附性能的研究[D]. 张泽涛. 辽宁大学, 2020(01)
  • [7]高纯铼酸铵及高纯铼生产技术研究进展[J]. 房孟钊,方准,余珊,赵浩然,万金成. 硫酸工业, 2020(03)
  • [8]基于三烷基氧化膦从硫酸体系中分离钪的研究[D]. 于晴. 广西大学, 2019(01)
  • [9]铜冶炼废酸中铼的提取工艺和工业化应用研究[D]. 刘招平. 福州大学, 2016(05)
  • [10]离子交换法从铜冶炼烟气洗涤污酸中提取铼(Ⅶ)的研究[D]. 张磊. 浙江工业大学, 2015(07)

标签:;  ;  ;  ;  ;  

液膜法提取高纯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