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例肾移植后肝癌

两例肾移植后肝癌

一、肾移植术后肝癌2例(论文文献综述)

黄帆[1](2021)在《肿瘤免疫治疗与肝癌肝移植》文中研究说明肿瘤免疫疗法是21世纪肿瘤治疗领域中最具有前景也是最重要的成果之一,近年来以肿瘤免疫治疗实体肿瘤出现可喜进展,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 ICI)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在中晚期肝癌治疗中取得显着疗效。这也给肝癌肝移植患者术前的系统治疗以及术后复发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免疫治疗虽然起到抗肿瘤作用,但其使免疫细胞功能增强的作用也可能增加移植物的排斥反应。随着ICI在肝癌患者接受肝移植前以及术后复发使用日渐增多,

粟大明[2](2021)在《肾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一、研究背景及目的:随着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及肾移植手术量的不断提升,肾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已成为影响受者长期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肾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早期筛查及预防措施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总结分析我中心肾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受者的基本情况、临床特点、病理类型、发病率及预后;探究肾移植受者新发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二、研究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肾移植科接受肾移植术的1549例受者的临床资料。收集的数据包括出生日期、性别、家族史、移植时年龄、移植时日期、术后使用免疫抑制剂类型、急性排斥反应和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的发生情况、肿瘤确诊年龄、肿瘤发生部位、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分期和患者预后等。三、结果:在本中心1549肾移植受者中,共有47名受者术后新发恶性肿瘤,包括9例结直肠癌,5例PTLD,5例肝癌,5例肾脏恶性肿瘤,4例膀胱癌,3例宫颈癌,3例肺癌,2例胃癌,2例前列腺癌,2例乳腺癌,1例胰头癌,1例皮肤癌,1例甲状腺癌,1例腹膜后肿瘤,1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子宫内膜癌,1例口底癌。其临床分期为Ⅰ期15例、Ⅱ期11例、Ⅲ期9例、Ⅳ期12例。新发恶性肿瘤受者移植时年龄为48.3±11.8岁,肿瘤确诊时的年龄为54.8±12.0岁,移植至确诊恶性肿瘤的中位时间为66(36,100)个月。从新发恶性肿瘤类型看,结直肠癌最常见,累积发病率为0.58%,其次是肝癌、PTLD和肾脏恶性肿瘤,累积发病率均为0.32%。47例肾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受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59(2,135)个月,其5年生存率为49.9%,明显低于同时期、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未患恶性肿瘤的肾移植受者5年生存率(95.5%)。受者移植时年龄>45岁是肾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P<0.05)。四、结论:与普通人群相比,肾移植受者的恶性肿瘤发病率明显增高,其中消化道和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最高,且本中心新发恶性肿瘤移植受者5年生存率为49.9%,低于同时期、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未患肿瘤肾移植受者。肾移植受者术后需要定期复查以早期筛查恶性肿瘤,尤其是高龄、移植年限较长、术前有肿瘤史和致瘤病毒感染等肿瘤高危受者。包括定期评估肾移植受者的免疫状态、定期行肿瘤标志物检测。针对胃肠道恶性肿瘤,可定期监测幽门螺旋杆菌和行胃肠镜检查。针对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可定期行尿常规,原双肾、移植肾、输尿管、膀胱和前列腺超声检查,发现血尿或肿物应及时行膀胱镜或其他高分辨率影像学检查。此外,应针对移植术后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进行预防。这些措施包括:使用个体化的免疫抑制方案;合理调整免疫抑制药的剂量;预防和积极治疗致瘤病毒感染。

徐云[3](2021)在《成人公民逝世后急性肾损伤供者肾移植的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研究成人公民逝世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供体肾移植的临床疗效,并比较肾功能正常与AKI供肾移植术后受者/移植肾存活率影响,讨论AKI供肾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23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所有符合纳入、排除标准行肾移植手术供受者的临床资料:肾功能正常供肾移植术共计298例、AKI供肾移植术共计195例。AKI供肾移植受者组拟定为AKI组、将肾功能正常供肾移植受者组拟定为non-AKI组。比较两组受者术后1年内移植肾功能恢复情况、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对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elayed graft function,DGF)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并分析移植术后4年内受者/移植肾存活率。结果:1.non-AKI组与AKI组受者术后1年血清肌酐恢复良好,non-AKI组肌酐稳定在(142.10±27.54)μmol/L,AKI供肾组肌酐均值稳定在(133.83±86.80)μmol/L,比较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2)。2.non-AKI组受者移植术后1年内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R)的发病率为14.77%,AKI组受者为22.56%,P=0.03,比较两组间AR发病率有显着性差异;non-AKI组术后1周内DGF发生率14.13%,AKI供肾组29.23%,P=0.000,两组受者DGF发病率有显着性差异;两组间其它并发症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3.DGF独立危险因素(供者方面):AKI(OR:2.69、95%CI:2.51-2.88、P=0.000)、热缺血时间(OR:1.53、95%CI:1.43-1.64、P=0.000)、供肾获取前血肌酐(OR:1.01、95%CI:1.001-1.014、P=0.02)、冷缺血时间(OR:0.95、95%CI:0.93-0.98,P=0.000);DGF独立危险因素(受者方面):糖尿病(OR:0.59、95%CI:0.52-0.67,P=0.000)、体质指数(OR:1.05、95%CI:1.03-1.06、P=0.000)。4.non-AKI组受者与AKI组受者肾移植术后4年受者存活率无显着性差异(P=0.385),而non-AKI组存活率(91.27%)比较AKI组移植肾存活率(87.69%),有显着性差异(P=0.019)。结论:1.相对non-AKI受者,AKI受者移植后术后1月内Scr下降幅度小,多尿期尿量恢复较慢,但术后1年肾功能恢复良好。AKI组受者移植术后DGF、AR发病率高于non-AKI组,其它并发症发病率无明显差异,说明两组供肾移植术后近期临床疗效相似。2.发生DGF独立危险因素:AKI供肾、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获取供肾前的Scr水平;受者的体质指数、糖尿病。3.虽然AKI组移植肾4年期存活率略低于non-AKI组,经仔细评估后,AKI供肾可作为肾移植重要的器官来源,缓解器官短缺。

宋继勇,杜国盛,许长涛,封立魁,石炳毅[4](2020)在《22例肝肾联合移植的经验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肝肾联合移植受者治疗和管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2003年11月至2019年6月22例肝肾联合移植受者手术、免疫抑制剂应用以及远期随访数据。结果 22例肝肾联合移植受者术后3个月内死亡5例,1、3、5、10年存活率分别为77.3%、72.4%、66.9%、66.9%。围手术期死亡与移植肾延迟恢复、肺部感染呈正相关(P=0.000和P=0.039),与原发病、术前是否透析治疗、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等无明显相关。顺利度过围手术期受者免疫抑制剂应用参照单纯肝脏移植受者,用量低于单纯肾脏移植受者,排斥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升高。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与供肾冷缺血时间及远期移植肾功能不全无明显相关(P=0.053和P=0.074)。术后1个月停用激素受者与术后3个月停用激素受者比较,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无明显增加。2例受者远期发生泌尿系移行细胞癌,手术切除并加用西罗莫司治疗后预后良好。结论肝肾联合移植围手术期死亡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肺部感染明显相关,其免疫抑制剂应用可以参考单肝移植,如顺利度过围手术期,可以得到良好的远期预后。

符芳翔[5](2020)在《肾移植术后BK多瘤病毒相关恶性肿瘤的发生 ——临床特征及二代测序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研究背景及目的随着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恶性肿瘤的发生逐渐成为影响肾移植受者长期生存的主要原因之一。关于BK多瘤病毒(BKV)与肾移植术后恶性肿瘤相关性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通过分析我中心肾移植术后发生恶性肿瘤的患者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以及对相关标本进行了基于BKV等实验,为肾移植术后BKV相关恶性肿瘤的诊治提供理论依据以及临床经验。二、方法收集2003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我院接受肾移植术并坚持随访的患者临床资料及相关标本,我们对移植术后发生恶性肿瘤的病例进行常规组织病理学及针对多瘤病毒的免疫组化实验,筛选出BKV相关恶性肿瘤的移植受者,针对其肿瘤组织及正常组织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BKV相关恶性肿瘤的发生机制、影响肾移植受者生存预后的因素以及精准的治疗方法。三、结果2003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本中心经组织病理确诊肾移植术后发生恶性肿瘤的移植受者45例,其中2例恶性肿瘤是和BKV相关的,1例为移植肾肉瘤样尿路上皮癌,另1例为膀胱尿路上皮癌。我们对2例肾移植受者BKV相关性高级别尿路上皮细胞癌的癌组织和正常组织进行了基于BKV的全基因组测序。研究结果主要如下:(1)在1例肾移植术后8年,移植肾新发高级别肉瘤样尿路上皮癌中,我们发现肿瘤细胞中Ⅳ型BKV整合到人18号染色体非编码RNA内含子区(ncRNA intron)。BKV基因组序列的断裂点分别位于非编码调控区(NCCR)和LTAg的基因编码区;但是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组织中LTAg、多瘤病毒衣壳蛋白VP1是过度表达的。并推测BKV以“串联体”方式克隆整合到人类基因组中,促进LTAg的表达。这例移植肾恶性肿瘤的患者,并发全身多处肿瘤转移;在移植肾切除并停用免疫抑制剂后,随访8个月全身多处占位性病变逐渐减小至消失,仅存的肝脏占位性病变穿刺活检见坏死组织,并无肿瘤细胞残留。(2)在另1例肾移植术后8年,膀胱新发高级别尿路上皮癌中,我们同样发现肿瘤细胞中Ic型BKV整合到人10号染色体和3号染色体,共有10个整合位点。我们标注了整合位点在病毒基因组和人基因组的位置,并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展式了这些整合位点在人基因组和病毒基因组上的分布,提出了一种多位点、多片段的病毒基因线性整合方式。在整合位点的分子碱基水平上,我们发现了可能存在的以微同源片段末端连接介导为主的病毒整合机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提示膀胱癌肿瘤组织中癌细胞核染色LTAg强阳性。值得注意的是,这位肾移植术后新发膀胱癌患者在肉眼血尿出现时测到BKV尿液阳性,我们追踪监测了 BKV在尿液中的拷贝数,发现当调整免疫抑制剂、膀胱镜下膀胱肿瘤电切除后,BKV在尿液中的滴度明显下降。术后随访2年,患者定期复查膀胱镜,未见膀胱肿瘤复发。四、结论BKV相关恶性肿瘤常伴有慢性BKV感染再激活病史。BKV恶性相关肿瘤主要为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病理类型多为肾脏和膀胱的高级别尿路上皮癌。BKV相关恶性肿瘤的诊断主要是通过病理学明确为肿瘤组织后使用针对多瘤病毒的抗体对肿瘤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但目前诊断BKV相关恶性肿瘤更准确的方法是基因测序。随着免疫抑制剂的发展,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明显减少,因为免疫抑制剂的强度以及再次移植或高敏患者接受移植,BKV再激活的比率显着增高,与肾移植术后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BKV致瘤机制可能有多种,并且其基因发生变异的机制也并不唯一。BKV基因整合到人染色体中能促进癌蛋白LTAg表达,LTAg的直接致癌作用成为肿瘤发生的早期步骤。BKV激活是移植受者免疫力低下的警示指标,其可能为诱导移植受者发生恶性肿瘤的重要辅助因子。针对此类相关恶性肿瘤的治疗,既需要根据常规肿瘤的治疗方法,同时还要积极控制BKV感染。BKV相关移植肾恶性肿瘤,如能把握好手术时机,及时将移植肾切除,停用免疫抑制剂后,大多预后较好,受者可长期存活。因此对于免疫低下的受者,要更加重视预防和控制BKV的感染、激活。当前国内外对BKV及其致病机制认识仍不够,需要进一步研究相关机制,以期制定BKV相关恶性肿瘤更有效的防治策略。

薛艳[6](2019)在《基于SOF的抗病毒方案治疗丙型肝炎的基线耐药特点、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呈全球流行,人群对HCV普遍易感。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1.8亿人感染HCV,我国约有1000万HCV感染者。HCV感染容易慢性化,约20%以上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可以缓慢进展至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及早抗病毒治疗,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al response,SVR)可减轻慢性HCV感染所导致的肝脏炎症坏死,减少进展至肝纤维化、肝硬化的风险,从而降低肝细胞癌的发生风险,极大地改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预后。传统的抗病毒治疗方案是聚乙二醇干扰素(Pegylated interferon,Peg-IFN)联合利巴韦林(Ribavirin,RBV)方案,即PR方案,总体有效率不高,仅有50%~60%的患者经此方案可获得SVR,且存在很多禁忌以及治疗失败、治疗后复发的情况,不良反应较多。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s Agent,DAA)陆续上市后在国外临床试验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及安全性。HCV具有显着异源性及高度易变性,在不同种族、不同区域、不同基因型、不同准种中原发耐药变异情况不同。原发耐药变异的出现对DAAs药物的治疗方案的选择及疗效有一定影响。肾移植合并丙型肝炎患者及普通丙型肝炎患者应用基于索磷布韦(sofosbuvir,SOF)的抗病毒方案治疗的疗效、安全性、基线原发耐药情况的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拟从以上两方面入手,为山东地区丙型肝炎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后续治疗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目的:观察和比较基于SOF的抗病毒方案治疗普通丙型肝炎患者以及肾移植合并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并描述山东地区丙型肝炎患者基线非结构基因5A(Non-structural genes 5A,NS5A)区耐药突变分布特点,为本地区的丙型肝炎患者提供合适的治疗方案。对象和方法:本研究连续纳入2016年3月-2018年9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肝病科病房及门诊收治的所有丙型肝炎患者。根据其肾移植手术史分为普通丙型肝炎组(A组)及肾移植组(B组),留取基线血清进行基因分型及NS5A区耐药位点检测。根据基线基因分型、既往治疗情况、目前肝脏状况、肾脏状况、合并症及合并用药情况,参考患者治疗意愿及经济情况,参照指南推荐意见,给予基于SOF的抗病毒方案,疗程定为12周或24周。采集两组患者基线、抗病毒治疗1周、2周、4周、治疗结束时以及停药后12周、24周随访时的血清样本,动态观察各个时间节点患者的全血细胞计数、肝肾功能、超敏HCV RNA定量、免疫抑制剂如他克莫司(Tacrolimus,FK506)、环孢素A等药物的血药浓度水平等的变化,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的估计值(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水平变化情况、抗排异药物调整情况等。判定基于SOF的抗病毒方案治疗入组的普通丙型肝炎患者及肾移植合并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安全性等。耐药位点检测方法:RT-PCR扩增HCV NS5A区序列,PCR产物Sanger测序,测得序列与HCV参考标准株比对,根据文献报道的已知耐药位点主要检测NS5A 区第 24、25、28、30、31、54、58、62、92、93 位氨基酸变异,以了解山东地区丙型肝炎患者基线NS5A区耐药突变分布特点。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4例丙型肝炎患者,男43例,女51例,平均年龄47.78±13.24岁。基因1b型者62例(65.96%);基因2a型者21例(22.34%);基因3a型2例(2.13%)、3b 型 2 例(2.13%)、1a 型 2 例(2.13%);基因 6a 型 5 例(5.32%)。94例入组患者中,有50例检测出NS5A区耐药位点突变。其中基因1b型者检测出耐药位点突变者21例(33.87%),主要耐药位点Y93H位点突变者7例(1 1.29%),包括单一 Y93H位点耐药者5例,Y93H联合R30Q位点突变者2例;主要耐药位点L31位点耐药者1例(1.61%)。基因2a型患者均检测到L31M位点突变,其中3例为L31M合并P58S位点变异。基因3a型的患者检出A30M位点突变1例(50%)。基因3b型的患者全部出现A30K联合L31M位点突变。基因6a型的患者全部检出F28L位点耐药突变,其中1例合并T58S位点突变。普通丙型肝炎组患者78例,其中男30例,女48例,平均年龄47.9±14.09岁,基线HCV RNA定量为6.11±1.12 log10IU/ml。肝硬化者33例,非肝硬化者45例。基因lb型患者55例(70.51%);基因2a型者19例(24.36%);此外基因la型者2例,基因3b型者1例,基因6a型者1例。初治者51例,PR方案经治者27例。采用Sofosbuvir+Daclatasvir±RBV方案治疗者58例,其中9例需联合RBV治疗;采用Sofosbuvir/Veruprevir方案治疗者共1 7例;采用Sofosbuvir+PR方案治疗者3例。肾移植组16例,其中男13例,女3例,平均年龄47.19±8.21岁,肾移植后中位时间为55(3,168)月,其中1例为二次肾移植后,所有患者均为初治。肝硬化者4例,非肝硬化者12例。基因1b型7例,基因2a型2例,基因3a型2例,基因3b型1例,基因6a型4例。基线HCV RNA 定量为 6.41±0.99 Log10 IU/ml。采用 Sofosbuvir+Daclatasvir±RBV 方案治疗者13例,采用Sofosbuvir/Veruprevir方案治疗者3例。肾移植组中有4例患者(25%)丙型肝炎抗体呈阴性,而普通丙型肝炎患者组丙型肝炎抗体检测均为阳性。94例患者中,肾移植组15/16例完成治疗,完全病毒学应答率1周时为12.5%(2/16),2 周时为 68.75%(11/16),4 周时为 93.33%(14/15),治疗结束时为100%(15/15);SVR12 及 SVR24 均为 93.33%(14/15)。普通丙型肝炎组 78/78例完成治疗,完全病毒学应答率1周时为52.56%(41/78),2周时为75.64%(59/78),4 周时为 97.44%(76/78);治疗结束时为 100%(78/78);SVR12 及 SVR24 均为100%(77/77)。治疗1周时肾移植组完全病毒学应答率低于普通丙型肝炎组。所有入组患者中治疗2周时慢性丙型肝炎与肝硬化患者,初治与复治患者间完全病毒学应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了肾移植组1例患者出现复发外,其余患者最终均取得SVR。而基于SOF的不同方案治疗普通丙型肝炎及肾移植合并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均较好,除了 3b型有1例患者停药复发外,其余不同基因型SVR率均较高。入组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生化学应答好,治疗后肝脏炎症得到明显改善。普通丙型肝炎组患者基线肌酐水平为58.1±15.02μmol/L,eGFR水平为100.62土19.8 ml/min/1.73m2;治疗结束时肌酐为 60.48土14.46μmoI/L,eGFR 水平为 99.46±20.96 ml/min/1.73m2;停药随访 12 周肌酐水平为 60.12±13.79μmol/L,eGFR水平为101.76±19.51ml/min/1.73m2。肾移植组患者基线肌酐水平为114.32±35.53μmol/L,eGFR 水平为 50.81±18.23 ml/min/1.73m2;治疗结束时肌酐水平为 128.61±38.90μmol/L,eGFR 水平为 49.19±16.61ml/min/1.73m2;停药随访12 周时肌酐水平为 129.54±39.97μmol/L,eGFR 的水平为 50.79±16.66 ml/min/1.73m2。肾移植组患者于基线、治疗1周、治疗2周、治疗4周、停药时、停药随访12周、停药随访24周各时间节点肌酐及eGFR水平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普通丙型肝炎组以上各时间节点肌酐及eGFR水平变化也无统计学意义。此外,在应用基于SOF的方案抗病毒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中,头痛者9例(9.57%);治疗过程中血压一过性不稳定者8例(8.51%);脱发者6例(6.38%);乏力者7例(7.45%),有恶心、烧心、胃部不适、腹泻等胃肠道症状者7例(7.45%);此外有少数患者出现头晕、耳鸣、眼干、腹胀、皮疹等。总体不良反应率低,且多数可耐受,未见严重不良反应。普通丙型肝炎组1例患者应用索磷布韦及达拉他韦治疗,于停药后10周左右因结肠癌淋巴结转移而去世。3例肝硬化患者在停药随访过程中检出原发性肝癌并进行相应治疗。肾移植组1例患者因治疗2周时肌酐升高,eGFR从41.2 ml/min/1.73m2降至29.1 ml/min/1.73m2,于治疗3周时自行停药。肾移植组16例患者中,基线时12例应用FK506+霉酚酸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泼尼松(Prednisone,Pred)免疫抑制方案;4例采用环孢素(Cyclosporine,CsA)+MMF+Pred免疫抑制方案。多数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FK506、MMF和CsA的血药浓度基本在目标谷值水平内变化,仅4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调整了免疫抑制剂。肾移植组中治疗2周内约50%患者可出现eGFR一过性下降,但后续的观察发现约31.25%的患者eGFR最低值出现于停药随访24周时,推测eGFR的变化与SOF等药物相关证据不足,可能与肾移植患者移植肾本身相关。结论:1.基于SOF的抗病毒方案治疗普通丙型肝炎患者及肾移植合并丙型肝炎患者均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好,患者依从性高,不需早期检测HCV RNA。若患者在治疗基线已有较明显的肝脏纤维化,需定期进行肝脏影像学的复查。2.不同基因型HCV的基线NS5A区耐药突变分布情况不同,但应用基于SOF的抗病毒方案治疗多可取得SVR,基因3b型多有NS5A区A30K联合L31M位点突变,可能与其复发有关。3.肾移植患者需常规筛查HCV RNA,以防丙型肝炎的漏诊漏治。

林智文[7](2019)在《21例肾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的发病特点、预防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实施的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1079例,随访至2018年10月,按照相关入选标准,筛选出肾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的患者21例。收集患者的移植手术时间、肿瘤确诊时间、肿瘤确诊前后的免疫抑制方案、临床症状、肿瘤类型、治疗手段、预后(生存时间、肌酐水平)等。结果:移植术后恶性肿瘤发病平均年龄为48.4±11.1(31-69)岁。移植后至肿瘤确诊中位时间为58个月,其中最短时间为移植术后17个月,最长时间为移植术后140个月。免疫抑制方案的调整:确诊肿瘤后,原先18例给予Tac+MMF+Pred的患者有17例改为SRL+Tac+Pred。原先3例给予Cs A+MMF+Pred的患者均改为SRL+Cs A+Pred。消化系统肿瘤6例(28.6%),泌尿系统肿瘤5例(23.8%),肺恶性肿瘤3例(14.3%);甲状腺恶性肿瘤2例(9.5%),其余5例包括:非霍奇金淋巴瘤、鼻基底细胞癌、鼻咽癌、宫颈癌、乳腺癌。8例发现时已存在远处转移灶,占所有肿瘤的38.1%。14例予手术治疗(66.7%),6例予放化疗(28.6%),1例放弃治疗(4.7%)。截止到2018年10月,21例患者中有8例已死亡,其中男性5例,女性3例。患者从确诊恶性肿瘤到死亡的时间为737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5个月。13例患者依然存活,从确诊恶性肿瘤至今的存活时间为370个月,中位时间为27个月。确诊时20例患者移植肾功能正常(肌酐介于53106umol/L),1例肾功能不全。至截止时间有19例肾功能正常,其中已死亡患者7例,存活患者18例。1例确诊时肾功能正常患者进展为肾功能不全,1例确诊时肾功能不全患者进展为移植肾失功(死亡前半年开始血液透析治疗)。结论:肾移植术后恶性肿瘤的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我院以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肿瘤的发生率最高。肾移植术后恶性肿瘤的高发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免疫抑制状态、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致癌病毒感染或再激活等因素。肾移植术后肿瘤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定期复查有助于早发现、早治疗。免疫抑制方案的调整对于肿瘤的预防及治疗均十分重要,根据个人情况制定合适的免疫抑制方案,在抗排斥与抗肿瘤之间取得平衡。治疗方式以手术为主,辅以放化疗及免疫抑制治疗。

李姜,陈旭春,孟一曼,杨蕾[8](2018)在《肾移植受体术后新发恶性肿瘤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总结肾移植受体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的特点和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59例肾移植受体中43例术后新发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肾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的发病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肾移植受体术后新发恶性肿瘤发生率为5.7%。发病年龄(52±11)岁,肿瘤确诊时间为移植术后60(13193)个月。43例恶性肿瘤中包括原肾肾癌9例、膀胱癌7例、肺癌6例、淋巴瘤5例、大肠癌4例、乳腺癌4例、皮肤癌2例、肾上腺癌1例、胃癌1例、原发性肝癌1例、胰腺癌1例、头皮血管肉瘤1例和脑膜瘤1例,确诊后采取手术、调整免疫抑制方案、放射治疗或化学药物治疗等方案治疗。术后1、5年存活率分别为81%和63%。结论肾移植受体术后恶性肿瘤发生率高于正常人,且以泌尿系统肿瘤最常见。治疗应以根治性手术切除为主,无法手术者采用抗肿瘤综合治疗,同时减少免疫抑制剂用量并调整用药方案,可有效延长患者存活时间。

范宇,钱叶勇,石炳毅[9](2013)在《肾移植术后并发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统计肾移植术后并发恶性肿瘤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发生率增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接受肾移植的1814例受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并发恶性肿瘤的受者进行分析。结果 1814例肾移植受者中29例并发恶性肿瘤,肿瘤发生率为1.60%(29/1814),发生肿瘤时受者年龄为(52.7±9.5岁)(3069岁),发生时间为肾移植后(54.5±28.2)个月(14120个月)。29例肿瘤类型中,尿路上皮癌21例(72.4%)、肝癌3例(10.3%)、肺癌2例(6.9%)及胃癌、皮肤癌和鼻咽癌各1例(3.4%)。21例发生尿路上皮癌的受者中,16例为肾盂输尿管癌。均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化疗、放疗及免疫治疗。共有6例受者死亡,分别为尿路上皮癌受者2例,肝癌受者2例,胃癌受者1例,肺癌受者1例,死亡率为20.7%(6/29),发生肿瘤后受者存活时间为(12.0±8.9)个月(328个月)。移植时年龄和受者原发病是导致恶性肿瘤发生的非免疫性危险因素(P<0.05);免疫诱导治疗是导致恶性肿瘤发生的免疫性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1.05,P=0.046)。结论肾移植受者术后恶性肿瘤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移植时年龄、原发病及抗体免疫诱导治疗是导致肿瘤发生的危险因素;尿路上皮恶性肿瘤发生率较高与长期服用药物史密切相关,应积极采取根治性手术治疗方案。

曹文军,刘致中,李建新[10](2012)在《肾移植术后并发恶性肿瘤11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11例肾移植术后并发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诊断及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肾移植术后并发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肿瘤的发生情况、诊断和治疗情况进行总结。310例患者中有11例(35.5‰)患者发生恶性肿瘤。其中,泌尿系肿瘤7例,淋巴瘤2例,宫颈癌1例,肝癌1例,除1例肝癌外其余10例均经病理确认,泌尿系统肿瘤中单发输尿管癌3例,单发膀胱癌1例,输尿管膀胱癌并发2例,另有1例为多器官性肿瘤,其肾移植术后36个月发生单侧输尿管癌,术后46个月发生单侧肾脏肉瘤样癌,术后60个月再发膀胱癌,并于膀胱癌术后15个月复发,随后出现肝脏转移。11例患者发生肿瘤的时间在肾移植术后6~108个月,平均53.5个月。患者采用以手术为主的治疗,个别配合以放化疗,免疫抑制剂作适当调整。结果:2例淋巴瘤、1例肝癌及1例输尿管并膀胱癌患者1年内死亡,1例多器官性肿瘤术后第8年因肿瘤远处转移而放弃治疗,其余患者随访至今未出现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肾移植术后恶性肿瘤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尿路上皮肿瘤较多见,治疗以手术为主并行综合治疗。

二、肾移植术后肝癌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肾移植术后肝癌2例(论文提纲范文)

(1)肿瘤免疫治疗与肝癌肝移植(论文提纲范文)

1 ICI抗肿瘤与免疫耐受机制
2 ICI与肝癌肝移植
    2.1 对于术前使用ICI的患者
    2.2 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使用ICI
    2.3 肝癌肝移植术后新发肿瘤使用ICI
3 肝癌肝移植免疫治疗的策略

(2)肾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肾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
    1.2 肾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
        1.2.1 免疫抑制药物
        1.2.2 致瘤病毒感染
        1.2.3 其它危险因素
    1.3 肾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的预防
    1.4 肾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的治疗策略
第二章 肾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1.1 一般资料
        2.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1.3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2.2.2 肾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
        2.2.3 肾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的影像学
        2.2.4 肾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受者的生存分析
        2.2.5 肾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
    2.3 讨论
        2.3.1 流行病学
        2.3.2 常见的肾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归纳
        2.3.3 肾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的生存分析
        2.3.4 肾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预防及治疗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成果
致谢

(3)成人公民逝世后急性肾损伤供者肾移植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供者
        1.1.1 供者的选择
        1.1.2 供者基本的临床资料
    1.2 受者
        1.2.1 受者的选择
        1.2.2 受者基本临床资料
    1.3 肾移植前供、受者相关组织配型
        1.3.1 ABO血型配型
        1.3.2 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ymphocyte antigen,HLA)
        1.3.3 群体反应性抗体(panel reactive antibody,PRA)
        1.3.4 淋巴毒试验(交叉配合试验)
    1.4 与肾移植相关手术情况
        1.4.1 获取供肾
        1.4.2 供肾保存方式
        1.4.3 修肾
        1.4.4 肾移植手术方式
    1.5 围手术期处理
        1.5.1 保护性隔离
        1.5.2 术后监护
    1.6 免疫抑制治疗
        1.6.1 免疫诱导方案
        1.6.2 免疫维持方案
    1.7 随访
    1.8 相关诊断标准
        1.8.1 AKI 诊断、分期标准(见表 2、3、4、5)
        1.8.2 DGF诊断标准
        1.8.3 脑死亡的判定
        1.8.4 急性排斥反应
        1.8.5 终末期肾病诊断标准
        1.8.6 急性肾小管坏死(acute tubular necrosis, ATN)
    1.9 观察与分析指标
        1.9.1 移植前供、受者指标
        1.9.2 移植术后肾功能恢复情况
        1.9.3 肾移植术后受者并发症
        1.9.4 生存分析
        1.9.4.1 生存时间
        1.9.4.2 生存结局
    1.10 统计学处理方法
结果
    2.1 肾移植前临床资料的比较
        2.1.1 供者临床资料比较
        2.1.2 受者临床资料比较
        2.1.3 受者移植前免疫学配型资料对比
    2.2 移植术后肾功能变化
        2.2.1 Scr的变化情况
        2.2.2 尿量的变化情况
    2.3 肾移植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2.4 受者免疫抑制方案
    2.5 DGF独立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2.5.1 供者方面的因素
        2.5.2 受者方面的因素
    2.6 受者与移植肾生存分析
讨论
    3.1 AKI诊断标准对比
    3.2 对AKI供者诊断标准的选择
    3.3 供者基本临床特征
    3.4 受者基本临床特征
    3.5 肾功能恢复情况
        3.5.1 术后血肌酐变化
        3.5.2 术后受者尿量变化
    3.6 移植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3.6.1 DGF
        3.6.1.1 供者因素
        3.6.1.2 受者因素
        3.6.1.3 免疫因素
        3.6.2 肺部感染
        3.6.3 尿路感染
        3.6.4 移植肾血管并发症
        3.6.4.1 移植肾动脉血栓
        3.6.4.2 移植肾出血
        3.6.4.3 移植肾动脉狭窄
        3.6.5 尿漏
        3.6.6 AR
    3.7 生存分析
    3.8 本研究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急性肾损伤供者肾移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肾移植术后BK多瘤病毒相关恶性肿瘤的发生 ——临床特征及二代测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BKV及相关性恶性肿瘤
    1.1 BKV流行病学
    1.2 BKV的结构
    1.3 BKV基因组特点
    1.4 BKV的分型
    1.5 BKV编码的miRNA
    1.6 BKV进入宿主细胞的机制
    1.7 BKV导致BKVAN的机制和病理诊断
    1.8 BKV感染免疫的研究进展
    1.9 BKV再激活的危险因素
    1.10 BKV与JCV的相关性
    1.11 BKV相关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
    1.12 BKV相关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断
    1.13 BKV致瘤机制的研究
    1.14 肾移植术后BKV相关恶性肿瘤的治疗
第二章 肾移植术后BKV相关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及二代测序的研究
    2.1 资料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和资料
        2.1.2 血、尿标本中BKV载量的测定
        2.1.3 组织标本中检测多瘤病毒
        2.1.4 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提取DNA
        2.1.5 全基因组测序
    2.2 结果
        2.2.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2.2.2 血、尿标本中BKV情况
        2.2.3 石蜡切片中检测BKV
        2.2.4 BKV相关移植肾恶性肿瘤
        2.2.5 BKV相关膀胱癌
    2.3 讨论
        2.3.1 BKV相关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
        2.3.2 BKV相关恶性肿瘤的诊断
        2.3.3 BKV致瘤机制
        2.3.4 BKV整合至人染色体的形式及机制
        2.3.5 肾移植术后BKV相关恶性肿瘤的治疗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写与注解
成果
致谢

(6)基于SOF的抗病毒方案治疗丙型肝炎的基线耐药特点、疗效及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1
英文论文2

(7)21例肾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 一般资料
    2 研究资料收集
    3 方法
结果
    1 肿瘤诊断时间
    2 临床表现及肿瘤类型
    3 免疫抑制方案
        3.1 诊断恶性肿瘤前的免疫抑制维持方案
        3.2 诊断恶性肿瘤前的免疫抑制维持方案
    4 治疗方式及预后
讨论
    1 肾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的发病特点
        1.1 东西方肿瘤好发类型的差异分析
        1.2 我国南北方肿瘤好发类型的差异分析
    2 肾移植术后恶性肿瘤高发的原因分析
    3 肾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
    4 免疫抑制治疗的调整
        4.1 肿瘤诊断前的免疫抑制治疗
        4.2 肿瘤诊断后的免疫抑制治疗
    5 治疗及预后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肾移植受体术后新发恶性肿瘤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恶性肿瘤发病情况
    2.2 治疗及预后情况
3 讨论

(10)肾移植术后并发恶性肿瘤11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恶性肿瘤发病情况
    1.3 恶性肿瘤治疗情况
        1.3.1 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1.3.2 免疫抑制剂的调整:
2 结果
3 讨论
    3.1 肿瘤发病情况
    3.2 病因
    3.3 治疗

四、肾移植术后肝癌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肿瘤免疫治疗与肝癌肝移植[J]. 黄帆. 肝胆外科杂志, 2021(04)
  • [2]肾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D]. 粟大明.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3]成人公民逝世后急性肾损伤供者肾移植的疗效研究[D]. 徐云.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4]22例肝肾联合移植的经验分析[J]. 宋继勇,杜国盛,许长涛,封立魁,石炳毅.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2020(11)
  • [5]肾移植术后BK多瘤病毒相关恶性肿瘤的发生 ——临床特征及二代测序的研究[D]. 符芳翔.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6]基于SOF的抗病毒方案治疗丙型肝炎的基线耐药特点、疗效及安全性研究[D]. 薛艳. 山东大学, 2019(02)
  • [7]21例肾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D]. 林智文.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8]肾移植受体术后新发恶性肿瘤临床分析[J]. 李姜,陈旭春,孟一曼,杨蕾. 器官移植, 2018(01)
  • [9]肾移植术后并发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分析[J]. 范宇,钱叶勇,石炳毅.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2013(12)
  • [10]肾移植术后并发恶性肿瘤11例临床分析[J]. 曹文军,刘致中,李建新. 中国当代医药, 2012(02)

标签:;  ;  ;  ;  ;  

两例肾移植后肝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